CN105122417B - 漏电断路器 - Google Patents

漏电断路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22417B
CN105122417B CN201380075323.0A CN201380075323A CN105122417B CN 105122417 B CN105122417 B CN 105122417B CN 201380075323 A CN201380075323 A CN 201380075323A CN 105122417 B CN105122417 B CN 10512241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ontact
spring
switch
han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7532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122417A (zh
Inventor
中道义也
水野初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1224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224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1224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224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83/00Protective switches, e.g. circuit-breaking switches, or protective relays operated by abnormal electrical conditions otherwise than solely by excess current
    • H01H83/02Protective switches, e.g. circuit-breaking switches, or protective relays operated by abnormal electrical conditions otherwise than solely by excess current operated by earth fault currents
    • H01H83/04Protective switches, e.g. circuit-breaking switches, or protective relays operated by abnormal electrical conditions otherwise than solely by excess current operated by earth fault currents with testing means for indicating the ability of the switch or relay to function proper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83/00Protective switches, e.g. circuit-breaking switches, or protective relays operated by abnormal electrical conditions otherwise than solely by excess current
    • H01H83/14Protective switches, e.g. circuit-breaking switches, or protective relays operated by abnormal electrical conditions otherwise than solely by excess current operated by unbalance of two or more currents or voltages, e.g. for differential protection
    • H01H83/144Protective switches, e.g. circuit-breaking switches, or protective relays operated by abnormal electrical conditions otherwise than solely by excess current operated by unbalance of two or more currents or voltages, e.g. for differential protection with differential transformer

Abstract

漏电断路器具备测试装置(350)。开关弹簧(354)的第1端部(356)和与连接线(359)的第1端连接的第1导电棒(352a)协同而构成第1开关(352)。开关弹簧(354)的第2端部(357)和与连接线(359)的第2端连接的第2导电棒(353a)协同而构成第2开关(353)。被手动操作的测试按钮(351)通过使开关弹簧(354)的第1端部(356)与第1导电棒(352a)接触而将第1开关(352)闭合。当手柄(230)处于接通位置时,连杆部件(264)通过使开关弹簧(354)的第2端部(357)与第2导电棒(353a)接触而将第2开关(353)闭合。当第1开关(352)和第2开关(353)的双方闭合时,测试电路(358)导通。

Description

漏电断路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漏电断路器。
背景技术
漏电断路器在漏电时使脱扣装置动作而将电路断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漏电断路器通过检测在贯通零相变流器的电线中流动的电流差来判定是否漏电。如果因漏电而电路被断路,则漏电断路器通过使显示部件移位来显示漏电。漏电断路器具备连接电源的端子部和连接负载的端子部。
漏电断路器具备确认漏电时的动作的测试装置。测试装置在测试按钮被按下时通过使电流流过测试电路,模拟地形成漏电状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平8-13852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可是,在漏电断路器中,有可能将电源和负载反过来对端子部连接。在这样的反接状态下,如果为了使测试装置动作而通过按下测试按钮来使电流流过测试电路中,则测试电路有可能烧毁。所以,希望有在反接时将测试按钮持续按下也可抑制测试电路的烧毁的漏电断路器。另外,在上述漏电断路器中,虽然在反接时即使将测试按钮持续按下也能够抑制测试电路的烧毁,但从测试按钮和位置限制突片对可动片施力,所以必须使可动片具有强度。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在反接时即使将测试按钮持续按下也能够抑制测试电路的烧毁的漏电断路器。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以下,对用于达到上述目的的手段进行说明。
解决上述课题的漏电断路器具备:手柄,能够在将可动触点相对于固定触点闭合的接通位置与将上述可动触点相对于上述固定触点打开的断开位置之间转动地被支承;断路机构,对应于上述手柄的转动而使上述可动触点相对于上述固定触点接触或分离;漏电脱扣装置,检测漏电并将上述断路机构脱扣;以及测试装置,用于测试上述漏电脱扣装置是否正常动作;上述测试装置具备:连接线,构成测试电路,并且包括连接于第1触点的第1端和连接于第2触点的第2端;测试按钮,在执行上述测试时被手动操作;开关弹簧,包括与上述第1触点协同而构成第1开关的第1端部、以及与上述第2触点协同而构成第2开关的第2端部;以及连杆部件,连接于上述手柄,并且与上述开关弹簧的上述第2端部抵接;在上述测试按钮被手动操作时,上述测试按钮使上述开关弹簧的上述第1端部与上述第1触点接触,从而将上述第1开关闭合;在上述手柄处于上述接通位置时,上述连杆部件使上述开关弹簧的上述第2端部与上述第2触点接触,从而将上述第2开关闭合;在上述第1开关和上述第2开关双方闭合时,上述测试电路导通。
关于上述漏电断路器,优选的是,上述断路机构具备可动触点部件,该可动触点部件具有相对于上述固定触点接触或分离的上述可动触点;上述连杆部件包括与上述手柄卡合的一端和与上述可动触点部件抵接的另一端。
关于上述漏电断路器,优选的是,上述开关弹簧的上述第2端部配置在上述手柄与上述连杆部件之间。
关于上述漏电断路器,优选的是,上述第1触点和上述第2触点是与上述开关弹簧的上述第1及第2端部分别正交的导电棒。
关于上述漏电断路器,优选的是,上述开关弹簧是弹性地连接于上述测试按钮的导电性的扭簧;上述扭簧被以压缩状态配置以产生该扭簧的上述第1端部要从上述第1触点离开的弹性复原力,被以拉伸状态配置以产生该扭簧的上述第2端部要与上述第2触点接触的弹性复原力;在上述第1开关和上述第2开关双方闭合时,经由上述扭簧、上述第1触点及上述第2触点在上述连接线中流过测试电流。
关于上述漏电断路器,优选的是,上述第1触点及上述2触点配置在上述扭簧的上述第1端部及上述第2端部之间。
关于上述漏电断路器,优选的是,上述扭簧被支承为,在上述测试按钮抵抗上述扭簧的上述弹性复原力而被推压时,上述扭簧的上述第1端部朝向上述第1触点移动,而上述扭簧的上述第2端部不移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即使在反接时将测试按钮持续按下,也能够抑制测试电路的烧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漏电断路器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漏电断路器的右极与左极的组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漏电断路器的右极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断开状态下的漏电断路器的右极的结构的左侧视图。
图5是表示断开状态下的漏电断路器的右极的结构的右侧视图。
图6是表示漏电断路器的右极的断路机构的结构的右侧立体图。
图7是表示漏电断路器的右极的断路机构的结构的左侧立体图。
图8是表示漏电断路器的右极的断路机构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表示显示部件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断开状态下的漏电断路器的右极的结构的左侧视放大图。
图11是表示断开状态下的漏电断路器的右极的结构的右侧视放大图。
图12是表示接通状态和断开状态的中途的漏电断路器的右极的结构的左侧视放大图。
图13是表示接通状态和断开状态的中途的漏电断路器的右极的结构的右侧视放大图。
图14是表示接通状态下的漏电断路器的右极的结构的左侧视放大图。
图15是表示接通状态下的漏电断路器的右极的结构的右侧视放大图。
图16是表示短路跳闸的瞬间的漏电断路器的右极的结构的左侧视放大图。
图17是表示短路跳闸的瞬间的漏电断路器的右极的结构的右侧视放大图。
图18是表示短路跳闸状态下的漏电断路器的右极的结构的左侧视放大图。
图19是表示短路跳闸状态下的漏电断路器的右极的结构的右侧视放大图。
图20是表示漏电断路器的左极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1是表示断开状态及测试按钮的断开状态下的漏电断路器的左极的结构的左侧视图。
图22是表示断开状态及测试按钮的断开状态下的漏电断路器的左极的结构的右侧视图。
图23是表示漏电断路器的左极的断路机构的结构的右侧立体图。
图24是表示漏电断路器的左极的断路机构的结构的左侧立体图。
图25是表示漏电断路器的左极的断路机构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6是表示连杆部件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27是表示断开状态及测试按钮的断开状态下的漏电断路器的左极的断路机构的结构的右侧立体图。
图28是表示断开状态及测试按钮的断开状态下的漏电断路器的左极的断路机构的结构的左侧立体图。
图29是表示接通状态及测试按钮的断开状态下的漏电断路器的左极的结构的左侧视放大图。
图30是表示接通状态及测试按钮的断开状态下的漏电断路器的左极的结构的右侧视放大图。
图31是表示漏电跳闸的瞬间的漏电断路器的左极的结构的左侧视放大图。
图32是表示漏电跳闸的瞬间的漏电断路器的左极的结构的右侧视放大图。
图33是表示漏电跳闸状态下的漏电断路器的左极的结构的左侧视放大图。
图34是表示漏电跳闸状态下的漏电断路器的左极的结构的右侧视放大图。
图35是表示断开状态及测试按钮的接通状态下的漏电断路器的左极的结构的左侧视放大图。
图36是表示断开状态及测试按钮的接通状态下的漏电断路器的左极的结构的左侧视放大图。
图37是表示接通状态及测试按钮的接通状态下的漏电断路器的左极的结构的左侧视放大图。
图38是表示接通状态及测试按钮的接通状态下的漏电断路器的左极的结构的左侧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漏电断路器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漏电断路器具备在流过因短路或过载带来的异常电流时将电路断路的右极1、和检测到漏电时将电路断路的左极2。
漏电断路器的右极1的框体10和漏电断路器的左极2的框体210例如是扁平状。漏电断路器的右极1和漏电断路器的左极2的排列方向上的框体10、210的宽度W1比与漏电断路器的右极1和漏电断路器的左极2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框体10、210的宽度W2短。在漏电断路器的右极1的框体1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配置有连接外部电线的负载侧端子部11和电源侧端子部12。在漏电断路器的左极2的框体21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面上,分别配置有用于连接外部电线的负载侧端子部211和电源侧端子部212。负载侧端子部11、211是图面里侧,电源侧端子部12、212是图面近前侧。漏电断路器的右极1的手柄30和漏电断路器的左极2的手柄230通过手柄罩200连结。
如图2所示,在漏电断路器的左极2的框体210的外表面设有卡合爪213。在漏电断路器的右极1的框体10设有卡合孔13。漏电断路器2通过使卡合爪213卡合到漏电断路器的右极1的卡合孔13中而组装在漏电断路器的右极1。
首先,参照图3~图19对漏电断路器的右极1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漏电断路器的右极1的框体10具备第1罩14和第2罩15。第1罩14和第2罩15由具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形成。第1罩14和第2罩15形成为具备开口部14a、15a的箱状。第1罩14的开口部14a和第2罩15的开口部15a对置地被组装。在由第1罩14和第2罩15形成的空间中,配置有手柄30、动作显示机构50、断路机构60、灭弧装置130、热动脱扣装置140和电磁脱扣装置150。
如图4及图5所示,在将电路开闭时操作手柄30。动作显示机构50显示电路的动作状态。断路机构60将固定触点62和可动触点75开闭。固定触点62经由线圈151和漏电断路器的左极2的第2连接线333连接于负载端子板11a。可动触点75连接于电源侧端子部12。灭弧装置130将由断路机构60产生的电弧灭弧。热动脱扣装置140在电路中流过过电流时使断路机构60动作而将固定触点62和可动触点75脱扣。电磁脱扣装置150在电路中发生了短路电流等过电流时,使断路机构60动作而将固定触点62和可动触点75脱扣。在漏电断路器的右极1的框体10的上表面中央形成有手柄闸门(handle gate)16。在漏电断路器的右极1的框体10的上表面的电源侧端子部12侧形成有显示窗17。
手柄30具备圆柱状的转动部31和操作部32。转动部31以第1转动轴18为中心转动。第1转动轴18设置于第1罩14。操作部32连接于转动部31,从手柄闸门16突出。操作部32位于电源侧端子部12侧时是接通位置(通电位置)。操作部32位于负载侧端子部11侧时是断开位置(电流断路位置)。
热动脱扣装置140设置在电源侧端子部12侧。热动脱扣装置140具备带状的双金属板141。双金属板141朝向断路机构60伸出。双金属板141的下部通过编织线142连接于电源端子板12a。此外,双金属板141的上部通过编织线143连接于可动触点部件70。可动触点部件70具备可动触点75。双金属板141在平常时不弯曲。另一方面,如果流过过载电流等过电流,则自身的温度上升,从而双金属板141的前端弯曲以向电源侧端子部12侧接近。
灭弧装置130设置在负载侧端子部11侧。灭弧装置130具备电弧行进板131和灭弧栅132。电弧行进板131由被弯曲加工的带状的金属板形成。灭弧栅132配置在电弧行进板131与电磁脱扣装置150之间。灭弧栅132具备多个灭弧板133和支承灭弧板133的支承板134。灭弧板133由导电板构成。支承板134由具有绝缘性的材料形成。多个灭弧板133以规定的间隔平行地配置。各灭弧板133的侧部被支承板134支承。
电磁脱扣装置150设置在灭弧装置130的上部。电磁脱扣装置150具备线圈151、绕线管(bobbin)部152和磁轭部件155。绕线管部152插入于线圈151的内部。磁轭部件155由磁性材料形成。
绕线管部152具备圆筒状的线圈绕线管153和推压销154。推压销154插入于线圈绕线管153的内部。推压销154的一端部从线圈绕线管153的电源侧端子部12侧的开口部突出。绕线管部152在线圈绕线管153的内部具备固定铁芯、可动铁芯和线圈弹簧。固定铁芯及可动铁芯由磁性材料形成。可动铁芯能够沿着线圈绕线管153的内壁移动地设置。可动铁芯的端部连接于推压销154的另一端部。可动铁芯被线圈弹簧从固定铁芯向负载侧端子部11侧施力。即,推压销154被线圈弹簧向线圈绕线管153的内部施力。
磁轭部件155在与线圈151的卷绕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将线圈151覆盖。在磁轭部件155的电源侧端子部12侧具备弯曲的固定触点部件61。在固定触点部件61的中间部的电源侧端子部12侧设有固定触点62。
在电磁脱扣装置150中,在线圈151中没有流过电流时,通过线圈弹簧的施力对可动铁芯施力。即,推压销154被配置在距线圈绕线管153最近的位置。另一方面,如果在线圈151中流过短路电流等过电流,则通过电磁力,可动铁芯抵抗线圈弹簧的施力向推压销154侧移动,所以推压销154从线圈绕线管153朝向断路机构60突出。
另外,根据漏电断路器的额定电流的大小,也可以从绕线管部152中去掉固定铁芯。
在将固定触点62和可动触点75打开时发生的电弧被磁轭部件155和电弧行进板131向灭弧栅132引导。并且,电弧被向灭弧栅132引入而被灭弧。
断路机构60设置在电源侧端子部12侧。固定触点部件61和可动触点部件70位于电弧行进板131的上方。断路机构60将手柄30的移位向可动触点部件70传递。
动作显示机构50与断路机构60连接。动作显示机构50具备显示动作状态的显示部件51。显示部件51通过断路机构60移位。显示部件51从显示窗17露出。
通过上述结构,在固定触点62和可动触点75被闭合的状态下,以电源端子板12a-双金属板141-可动触点部件70-可动触点75-固定触点62-磁轭部件155-线圈151-第2连接线333-负载端子板11a的路径形成电路。
接着,参照图6~图9,对漏电断路器的右极1的断路机构60及动作显示机构50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6及图7所示,手柄30的转动部31与传递手柄30的移位的推力棒63和止动棒64连接。推力棒63和止动棒64是形成为U字状的棒材。在转动部31,在与第1转动轴18同轴方向上形成有连接孔33和控制孔34。控制孔34是沿着圆周方向的长孔。在连接孔33嵌装着推力棒63的操作侧端部63a。在控制孔34嵌装着止动棒64的操作侧端部64a。
在转动部31嵌装着手柄弹簧40。在手柄30的转动部31与第1罩14之间配置手柄弹簧40。手柄弹簧40的绕线部41被第1转动轴18穿通,配置于手柄30的手柄弹簧槽35。手柄弹簧40的第1端部42跨过控制孔34抵接于卡止槽36。并且,止动棒64的操作侧端部64a在控制孔34内穿通到手柄弹簧40的第1端部42与控制孔34的周壁的间隙中。止动棒64的操作侧端部64a能够在该间隙内旋转。手柄弹簧40的第2端部43在两个部位弯折为大致直角。第2端部43的弯折部44抵接于显示部件51。由此,转动部31被由第1罩14定位的手柄弹簧40向断开位置施力。
断路机构60具备可动触点部件70、传递部件80、闩锁部件100、闩锁弹簧115、触点弹簧90和动作传递部件120。传递部件80与止动棒64的传递侧端部64b卡合。闩锁部件100与推力棒63的传递侧端部63b卡合。可动触点部件70对应于传递部件80的移位而移位。
第2转动轴65位于第1转动轴18的下方。第2转动轴65固定于框体10。显示部件51、传递部件80和闩锁部件100以第2转动轴65为中心转动。传递部件80和可动触点部件70通过移动轴67可转动地连结。移动轴67没有固定于框体10,所以能够移位。第3转动轴66位于第2转动轴65的电源侧端子部12侧。第3转动轴66固定于框体10。动作传递部件120以第3转动轴66为中心转动。
如图8所示,传递部件80具备第1侧板81、第2侧板82和连接片83。连接片83将第1侧板81的侧缘的上端与第2侧板82的侧缘的上端结合。在第2侧板82的手柄30侧形成有卡合突片84。此外,在第1侧板81的侧缘的大致中央形成有L字型的突出片85。在连接片83的下端形成有向可动触点75侧突出的卡合片86。卡合片86与止动棒64的传递侧端部64b卡合。
在第1侧板81和第2侧板82,分别形成有第1插通孔87和第2插通孔88。在第1插通孔87中插通第2转动轴65。在第2插通孔88中插通移动轴67。
在闩锁部件100的中央,形成有插通第2转动轴65的闩锁插通孔101。闩锁部件100具备以闩锁插通孔101为中心向两个方向延伸的第1腿部102和第2腿部103。第1腿部102从闩锁插通孔101向移动轴67侧延伸。第2腿部103从闩锁插通孔101向与移动轴67相反侧延伸。
第1腿部102具备从第1腿部102的前端向两个方向延伸的第1副腿部104和第2副腿部105。第1副腿部104从第1腿部102的前端向负载侧端子部11侧延伸。在第1副腿部104的前端,形成有向第1罩14侧弯曲的第1推压片106。第1推压片106在流过短路电流等过电流时,被从线圈绕线管153突出的推压销154推压。在第1副腿部104的基端形成有闩锁槽107。在闩锁槽107配置移动轴67。第2副腿部105从第1腿部102的前端向电源侧端子部12侧延伸。在第2副腿部105的前端形成有钩状的第2推压片108。第2推压片108在流过过载电流等过电流时被弯曲的双金属板141的前端推压。在第1腿部102与第2副腿部105的连接部形成有传递凸部109。传递凸部109与动作传递部件120抵接。
第2腿部103具备从第2腿部103的前端向两个方向延伸的第3副腿部111和第4副腿部112。第3副腿部111在第2腿部103的延伸方向上以直线状延伸。在第3副腿部111的前端,形成有向电源侧端子部12侧以大致直角弯曲的闩锁弯曲片113。推力棒63的传递侧端部63b卡合于闩锁弯曲片113。
第4副腿部112从第2腿部103的前端向电源侧端子部12侧弯曲而延伸。在第4副腿部112的前端形成有闩锁弹簧槽114。闩锁弹簧槽114将闩锁弹簧115的一端卡止。
闩锁弹簧115配置在传递部件80的第1侧板81与第2侧板82之间。在闩锁弹簧115的绕线部116中插通着第2转动轴65。闩锁部件100在移动轴67配置于闩锁槽107的范围内能够以第2转动轴65为中心转动。闩锁弹簧115的第1端部117卡止于闩锁部件100的闩锁弹簧槽114。闩锁弹簧115的第2端部118卡止于显示部件51。闩锁部件100被闩锁弹簧115以第2转动轴65为中心向第1推压片106靠近推压销154的方向施力。
在可动触点部件70的中央形成有触点插通孔71。可动触点部件70具备以触点插通孔71为中心向三个方向延伸的第1腿部72、第2腿部73和第3腿部74。第1腿部72从触点插通孔71以直线状延伸。在第1腿部72设有可动触点75。第2腿部73从触点插通孔71向手柄30侧延伸。在第2腿部73的前端设有触点接触部76。触点接触部76在固定触点62和可动触点75被打开时与传递部件80的卡合片86接触。第3腿部74从触点插通孔71向电源侧端子部12侧延伸。在第3腿部74的端部形成有触点弹簧槽77。触点弹簧90的一端卡止于触点弹簧槽77。
触点弹簧90配置在第1侧板81与第1罩14之间。在触点弹簧90的绕线部91插入有第2转动轴65。触点弹簧90的第1端部92抵接于可动触点部件70的触点弹簧槽77。触点弹簧90的第2端部93支承于第1罩14的内壁。
动作传递部件120形成有闩锁承受部121。闩锁部件100的传递凸部109与闩锁承受部121抵接。如果闩锁部件100抵接则动作传递部件120移位。在动作传递部件120中插通连结棒122。动作传递部件120通过连结棒122将可动触点部件70的移位向漏电断路器的左极2传递。
如图9所示,显示部件51具备形成有插通孔52的支承部53。在插通孔52中插通第2转动轴65。在支承部53的侧部,设有将闩锁弹簧115的第2端部118卡止的卡止部54。在支承部53的长度方向中央的第2罩15侧,设有避免与推力棒63的传递侧端部63b的干扰的非干扰部55。在支承部53的长度方向中央的第1罩14侧,设有与手柄弹簧40的第2端部43抵接的弹簧卡合部56。在支承部53的前端设有显示部57。显示部57在距第2转动轴65较远的位置被支承部53支承。
显示部57的上表面沿着显示部件51的方向被划分为3个区域。在漏电断路器的右极1所利用的显示部件51中,从手柄30侧起依次配置有表示接通状态的接通区域57a、表示断开状态的断开区域57b、和表示跳闸状态的跳闸区域57c。这些分割显示区域57a、57b、57c的某1个从显示窗17露出。接通状态是固定触点62和可动触点75通过手柄30的操作而被闭合的状态。断开状态是固定触点62和可动触点75通过手柄30的操作而被打开的状态。跳闸状态是固定触点62和可动触点75通过热动脱扣装置140或电磁脱扣装置150的动作而被打开的状态。这些区域57a、57b、57c被着色为不同的颜色。
参照图10~图19对漏电断路器的右极1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说明将手柄30从断开位置移动到接通位置、将漏电断路器的右极1从图10及图11所示的断开状态经过图12及图13所示的即将接通状态切换为图14及图15所示的接通状态时的动作。
如图12及图13所示,如果使手柄30从断开位置朝向接通位置旋转,则传递部件80的卡合突片84被推力棒63的传递侧端部63b向电源侧端子部12侧推压。传递部件80以第2转动轴65为中心向与手柄30相同方向旋转。传递部件80的卡合片86从可动触点部件70的触点接触部76离开。可动触点部件70通过移动轴67而与传递部件80一体地以第2转动轴65为中心向固定触点部件61侧旋转。并且,可动触点75向固定触点62接近。
这里,设将止动棒64的传递侧端部64b与第1转动轴18连结的直线为第1切换边界线L1。如果手柄30被旋转而止动棒64的操作侧端部64a位于比第1切换边界线L1靠电源侧端子部12侧,则止动棒64的操作侧端部64a被向可动触点部件70侧移位。因而,止动棒64的传递侧端部64b将可动触点部件70的触点接触部76向固定触点部件61侧推压。结果,可动触点部件70向可动触点75以移动轴67为中心靠近固定触点62的方向受到触点弹簧90的施力。另一方面,可动触点部件70通过来自止动棒64的传递侧端部64b的推压力被限制向固定触点部件61侧的旋转。
如图14及图15所示,如果止动棒64的操作侧端部64a位于比第1切换边界线L1靠负载侧端子部11侧,则止动棒64的传递侧端部64b向手柄30侧移位。因而,可动触点部件70的触点接触部76被解除止动棒64的传递侧端部64b的推压。结果,可动触点部件70通过触点弹簧90的施力而以第2转动轴65为中心向固定触点部件61侧迅速旋转。并且,可动触点75与固定触点62在短时间内碰撞。因此,可动触点75与固定触点62之间的电弧的发生得到抑制。
如果推力棒63的传递侧端部63b向电源侧端子部12侧移动,则闩锁部件100通过闩锁弹簧115的施力,第1推压片106以第2转动轴65为中心向推压销154侧旋转。
在接通状态下,第1推压片106与推压销154对置,第2推压片108与双金属板141的前端部对置。此外,显示部件51的卡止部54通过传递部件80的旋转被推压在传递部件80的连接片83的上表面。因此,显示部件51向远离手柄30的方向旋转。由此,显示部57以第2转动轴65为中心旋转,显示部57的接通区域57a从显示窗17露出。
接着,说明将手柄30从接通位置移动到断开位置、将漏电断路器的右极1从图14及图15所示的接通状态经过图12及图13所示的即将断开状态切换为图10及图11所示的断开状态时的动作。
如图12及图13所示,如果使手柄30从接通位置朝向断开位置旋转,则推力棒63的传递侧端部63b被向手柄30侧拉近。由此,由推力棒63的传递侧端部63b进行的向传递部件80的卡合突片84的推压被解除。结果,移动轴67能够向电源侧端子部12侧移动。可动触点部件70通过触点弹簧90的施力,以移动轴67为中心向与手柄30相同方向旋转。可动触点部件70的触点接触部76碰抵在传递部件80的卡合片86。可动触点部件70和传递部件80以第2转动轴65为中心向可动触点75从固定触点62离开的方向旋转。由此,可动触点75从固定触点62离开。
这里,手柄30被手柄弹簧40向从接通位置朝向断开位置旋转的方向施力。设将推力棒63的传递侧端部63b与第1转动轴18连结的直线为第2切换边界线L2。因而,如果手柄30被旋转而推力棒63的操作侧端部63a位于比第2切换边界线L2靠显示部57侧,则手柄30朝向断开位置迅速旋转。可动触点75被从固定触点62在短时间内拉离。因此,可动触点75与固定触点62之间的电弧的发生得到抑制。
如图10及图11所示,闩锁部件100被推力棒63的传递侧端部63b牵拉,以第2转动轴65为中心向第1推压片106从推压销154远离的方向旋转。此外,显示部件51的卡止部54通过传递部件80的旋转而不再有传递部件80的连接片83的推压。因此,显示部件51以第2转动轴65为中心向靠近手柄30的方向旋转。并且,如果手柄弹簧40的弯折部44碰抵在显示部件51的弹簧卡合部56,则在显示部57的断开区域57b与显示窗17对置的位置,显示部件51向手柄30侧的旋转得到限制。因而,显示部57的跳闸区域57c不向与显示窗17对置的位置移动。
接着,说明通过热动脱扣装置140或电磁脱扣装置150的动作、漏电断路器的右极1从图14及15所示的接通状态经由图16及图17所示的短路跳闸的瞬间向图18及图19所示的短路跳闸状态切换时的动作。
如图16及图17所示,在接通状态下,如果流过过载电流等过电流,则双金属板141的前端向电源侧端子部12侧弯曲,闩锁部件100的第2推压片108被向电源侧端子部12侧推压。或者,在接通状态下,如果流过短路电流等过电流,则推压销154从线圈绕线管153突出,闩锁部件100的第1推压片106被向电源侧端子部12侧推压。结果,闩锁部件100以第2转动轴65为中心向第1推压片106从推压销154远离的方向旋转。此时,闩锁弯曲片113沿着推力棒63的周面滑动,将与推力棒63的卡止解除。由此,传递部件80的卡合突片84被解除推力棒63的传递侧端部63b的推压。结果,与上述从接通状态向断开状态的转变同样,可动触点部件70的触点接触部76碰抵在传递部件80的卡合片86。可动触点部件70和传递部件80以第2转动轴65为中心向从固定触点部件61离开的方向旋转。由此,可动触点75从固定触点62离开。
此时,推力棒63的传递侧端部63b通过卡止被解除时的反动,搭在闩锁部件100的第4副腿部112上。推力棒63的传递侧端部63b以推力棒63的操作侧端部63a为中心,向朝向显示部件51的显示部57的方向旋转。推力棒63的传递侧端部63b将手柄弹簧40的第2端部43推起。推力棒63的传递侧端部63b碰抵在手柄弹簧40的第2端部43,所以推力棒63的过度的旋转得到抑制。
显示部件51通过闩锁弹簧115的施力,向靠近手柄30的方向旋转。手柄弹簧40的第2端部43被推力棒63的传递侧端部63b推起。因此,手柄弹簧40的弯折部44不碰抵在弹簧卡合部56。因而,显示部件51以第2转动轴65为中心向靠近手柄30的方向旋转。显示部件51的显示部57的断开区域57b越过与显示窗17对置的位置。并且,显示部件51旋转到与手柄30相接的位置。显示部57的跳闸区域57c移动到与显示窗17对置的位置。
如图18及图19所示,在转变为跳闸状态后,手柄30通过手柄弹簧40的施力而旋转到断开位置。推力棒63的传递侧端部63b通过手柄弹簧40的第2端部43的复原力被向闩锁部件100侧推压。因而,推力棒63的传递侧端部63b沿着闩锁部件100的第4副腿部112移动,进入到闩锁弯曲片113与传递部件80的卡合突片84的间隙中。由此,推力棒63的传递侧端部63b再次卡止于闩锁弯曲片113。
如果使旋转到断开位置的手柄30旋转到接通位置,则与从断开状态向接通状态的动作同样,能够使漏电断路器的右极1成为接通状态。
接着,参照图20~图38对漏电断路器的左极2进行说明。
如图20所示,漏电断路器的左极2的框体210具备第1罩214和第2罩215。第1罩214和第2罩215由具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形成。第1罩214和第2罩215形成为具备开口部214a、215a的箱状。第1罩214的开口部214a与第2罩215的开口部215a对置而组装。在由第1罩214和第2罩215形成的空间中,配置有手柄230、动作显示机构50、断路机构260、漏电检测装置330、漏电脱扣装置340和测试装置350。
如图21及图22所示,手柄230在将电路开闭时用手动操作。动作显示机构50显示电路的动作状态。断路机构260将固定触点262和可动触点275开闭。固定触点262经由第1连接线332连接于负载侧端子部211。可动触点275连接于电源侧端子部212。漏电检测装置330检测在电路中是否发生了漏电。漏电脱扣装置340根据由漏电检测装置330进行的漏电的检测,使断路机构260动作,将固定触点262和可动触点275脱扣。测试装置350在测试按钮351被手动操作时形成模拟的漏电状态。在一例中,测试装置350可以具备测试电路358,通过使电流流过该测试电路358的引线359,在漏电检测装置330中形成模拟的漏电状态,由此测试漏电脱扣装置340是否正常地动作。另外,引线359相当于构成测试电路358的连接线。在漏电断路器的左极2的框体210的上表面中央形成有手柄闸门216。在漏电断路器的左极2的框体210的上表面的电源侧端子部212侧形成有显示窗217。在漏电断路器的左极2的框体210的上表面的负载侧端子部211侧形成有按钮闸门219。
手柄230可在接通位置与断开位置之间转动地被支承。在图示的例子中,手柄230具备圆柱状的转动部231和操作部232。转动部231以第1转动轴218为中心转动。第1转动轴218例如可以设置于第1罩214。操作部232连接于转动部231,从手柄闸门216突出。操作部232位于电源侧端子部212侧时是接通位置。操作部232位于负载侧端子部211侧时是断开位置。
漏电检测装置330设置在负载侧端子部211侧。漏电检测装置330具备零相变流器331。在零相变流器331,往复贯通着电路的电线。零相变流器331对应于流过贯通的电线中的电流差而在二次绕线中感应出电压。在零相变流器331,贯通着第1连接线332和第2连接线333。第1连接线332将负载端子板211a与固定触点部件261连接。第2连接线333将漏电断路器的右极1的线圈151与漏电断路器的右极1的负载端子板11a连接。如果没有发生漏电,则流过第1连接线332和第2连接线333的电流相等,所以不发生电流差而在二次绕线中不产生电压。如果发生漏电,则流过第1连接线332和第2连接线333中的电流变得不平衡,所以在二次绕线中感应出电压。
漏电脱扣装置340具备线圈341和推压销342。推压销342贯穿安装在线圈341内,如果在线圈341中流过电流则突出。对漏电脱扣装置340而言,在零相变流器331的二次绕线中出现的电压被放大而使脱扣机构(线圈341)动作。
电源端子板212a通过编织线334连接于可动触点部件270。
断路机构260设置在电源侧端子部212侧。固定触点部件261和可动触点部件270位于断路机构260的下方。断路机构260将手柄230的移位向可动触点部件270传递。
动作显示机构50与断路机构260连接。动作显示机构50具备显示动作状态的显示部件51。显示部件51通过断路机构260被移位。显示部件51从显示窗217露出。显示部件51在漏电断路器的右极1和漏电断路器的左极2中是相同形状。因此,显示部件51在漏电断路器的右极1和漏电断路器的左极2的哪个中都能够使用。
通过上述结构,在固定触点262和可动触点275被闭合的状态下,以电源端子板212a-可动触点部件270-可动触点275-固定触点262-第1连接线332-负载端子板211a的路径形成电路。
接着,参照图23~图26,对漏电断路器的左极2的断路机构260及动作显示机构50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3及图24所示,在手柄230的转动部231,连接传递手柄230的移位的推力棒263和连杆部件264。推力棒263是形成为U字状的棒材。连杆部件264在椭圆状的板材的中央形成有贯通孔264a。连杆部件264设有操作侧凸部264b、传递侧凸部264c、弹簧定位部264d。操作侧凸部264b设置在手柄230侧的端部。传递侧凸部264c设置在断路机构260侧的端部。弹簧定位部264d设置在操作侧凸部264b的附近。在转动部231,在与第1转动轴218同轴方向上形成有连接孔233和控制槽234。控制槽234是沿着圆周方向的槽。在连接孔233中嵌装着推力棒263的操作侧端部263a。在控制槽234中嵌装着连杆部件264的操作侧凸部264b。
在转动部231嵌装着手柄弹簧240。在手柄230的转动部231与第1罩214之间配置手柄弹簧240。手柄弹簧240的绕线部241被第1转动轴218贯穿,配置于手柄230的手柄弹簧槽235。手柄弹簧240的第1端部242卡止于转动部231。并且,连杆部件264的操作侧凸部264b在控制槽234内贯穿到手柄弹簧240的第1端部242和控制槽234的周壁的间隙中。连杆部件264的操作侧凸部264b能够在该间隙内旋转。手柄弹簧240的第2端部243在两个部位弯折为大致直角。第2端部243的弯折部244与显示部件51抵接。由此,转动部231被由第1罩214定位的手柄弹簧240向断开位置施力。
断路机构260具备可动触点部件270、传递部件280、闩锁部件300、闩锁弹簧115、触点弹簧90和动作传递部件120。传递部件280与连杆部件264的传递侧凸部264c卡合。闩锁部件300与推力棒263的传递侧端部263b卡合。可动触点部件270对应于闩锁部件300的移位而移位。
第2转动轴265位于第1转动轴218的下方。第2转动轴265被固定于框体210。显示部件51、传递部件280和闩锁部件300以第2转动轴265为中心转动。传递部件280和可动触点部件270通过移动轴267可转动地连结。移动轴267没有固定于框体210,所以能够移位。第3转动轴266位于第2转动轴265的电源侧端子部212侧。第3转动轴266固定于框体210。动作传递部件120以第3转动轴266为中心转动。
如图25所示,传递部件280具备第1侧板281、第2侧板282和连接片283。连接片283将第1侧板281的侧缘的上端与第2侧板282的侧缘的上端结合。在第2侧板282的手柄230侧形成有卡合突片284。此外,在第1侧板281的侧缘的大致中央形成有L字型的突出片285。在连接片283的下端形成有向可动触点275侧突出的卡合片286。卡合片286与连杆部件264的传递侧凸部264c卡合。
在第1侧板281和第2侧板282分别形成有第1插通孔287和第2插通孔288。在第1插通孔287中插通第2转动轴265。在第2插通孔288中插通移动轴267。
在闩锁部件300的中央形成有将第2转动轴265插通的闩锁插通孔101。闩锁部件300具备以闩锁插通孔301为中心向两个方向延伸的第1腿部302和第2腿部303。第1腿部302从闩锁插通孔301向移动轴267侧延伸。第2腿部303从闩锁插通孔301向与移动轴267相反侧延伸。
第1腿部302具备从第1腿部302的前端向两个方向延伸的第1副腿部304和第2副腿部305。第1副腿部304从第1腿部302的前端向负载侧端子部211侧延伸。在第1副腿部304的前端形成有向第1罩214侧弯曲的第1推压片306。第1推压片106在发生了漏电时被从线圈341突出的推压销342推压。在第1副腿部304的基端形成有闩锁槽307。在闩锁槽307中配置移动轴267。第2副腿部305从第1腿部302的前端向电源侧端子部212侧延伸。在第1腿部302与第2副腿部305的连接部形成有传递凸部309。传递凸部309与动作传递部件320抵接。
第2腿部303具备从第2腿部303的前端向两个方向延伸的第3副腿部311和第4副腿部312。第3副腿部311在第2腿部303的延伸方向上以直线状延伸。在第3副腿部311的前端形成有向电源侧端子部212侧弯曲为大致直角的闩锁弯曲片313。推力棒263的传递侧端部263b与闩锁弯曲片313卡合。
第4副腿部312从第2腿部303的前端向电源侧端子部212侧弯曲而延伸。在第4副腿部312的前端形成有闩锁弹簧槽314。闩锁弹簧槽314将闩锁弹簧315的一端卡止。
闩锁弹簧315配置在传递部件280的第1侧板281与第2侧板282之间。在闩锁弹簧315的绕线部316中插通着第2转动轴265。闩锁部件300在移动轴267配置于闩锁槽307的范围内能够以第2转动轴265为中心转动。闩锁弹簧315的第1端部317卡止于闩锁部件300的闩锁弹簧槽314。闩锁弹簧315的第2端部318卡止于显示部件51。闩锁部件300被闩锁弹簧315以第2转动轴265为中心向第1推压片306靠近推压销342的方向施力。
在可动触点部件270的中央形成有触点插通孔271。可动触点部件270具备以触点插通孔271为中心向三个方向延伸的第1腿部272、第2腿部273和第3腿部274。第1腿部272从触点插通孔271以直线状延伸。在第1腿部272设有可动触点275。第2腿部273从触点插通孔271向手柄230侧延伸。在第2端部243的前端设有触点接触部276。触点接触部276在固定触点262和可动触点275被打开时与传递部件280的卡合片286接触。第3腿部274从触点插通孔271向电源侧端子部212侧延伸。在第3腿部274的端部形成有触点弹簧槽277。触点弹簧290的一端卡止于触点弹簧槽277。
触点弹簧290配置在第1侧板281与第1罩214之间。在触点弹簧290的绕线部291中插入有第2转动轴265。触点弹簧290的第1端部292抵接于可动触点部件270的触点弹簧槽277。触点弹簧290的第2端部293被支承于第1罩214的内壁。
动作传递部件320形成有与图8的闩锁承受部121同样的闩锁承受部。该闩锁承受部与闩锁部件300的传递凸部309抵接。如果闩锁部件300抵接,则动作传递部件320移位。在动作传递部件320中插通连结棒122。动作传递部件320通过连结棒122将可动触点部件270的移位向漏电断路器的右极1传递。
如图23及图24所示,测试装置350具备测试按钮351、开关弹簧354和连杆部件264。测试按钮351在漏电动作确认时被操作。开关弹簧354是导电性的扭簧。开关弹簧354的绕线部355安装于第1罩214。开关弹簧354的第1端部356向测试按钮351侧伸出。开关弹簧354的第2端部357向手柄230侧伸出。如果测试按钮351被操作,则第1开关352被闭合。第1开关352具备第1导电棒352a和开关弹簧354的第1端部356。第1导电棒352a相当于第1触点。第1导电棒352a相对于开关弹簧354的第1端部356正交。第2开关353具备第2导电棒353a和开关弹簧354的第2端部357。第2导电棒353a相当于第2触点。第2导电棒353a相对于开关弹簧354的第2端部357正交。开关弹簧354被以压缩状态配置,以产生开关弹簧354的第1端部356要从第1导电棒352a离开的弹性复原力。开关弹簧354被以拉伸状态配置,以产生开关弹簧354的第2端部357要向第2导电棒353a接触的弹性复原力。在第2导电棒353a连接有引线359。引线359将漏电检测装置330的零相变流器331贯通。当第1开关352和第2开关353双方被闭合时,经由开关弹簧354、第1导电棒352a及第2导电棒353a向引线359流过测试电流。
在测试按钮351的基端,设有与开关弹簧354的第1端部356抵接的缺口部351a。测试按钮351被开关弹簧354的第1端部356向从第1罩214突出的方向施力。开关弹簧354的第1端部356在测试按钮351没有被操作时不与第1导电棒352a接触。开关弹簧354的第2端部357贯穿安装在连杆部件264的操作侧凸部264b与弹簧定位部264d之间。开关弹簧354的第2端部357被配置在连杆部件264与手柄230的转动部231之间。开关弹簧354的第2端部357对应于连杆部件264的移位而移位。如果手柄230移位到接通位置,则连杆部件264被拉起,由此开关弹簧354的第2端部357与第2导电棒353a接触。如果手柄230移位到断开位置,则连杆部件264被拉下,从而开关弹簧354的第2端部357从第2导电棒353a离开而不接触。
如图9所示在显示部件51的支承部53的非干扰部55的相反侧设有卡合凸部58。卡合凸部58在支承部53中形成在距显示部57较远的位置。卡合凸部58与销抵接部件258的卡合部258c卡合。通过卡合凸部58与销抵接部件258的卡合部258c卡合,显示部件51的移位被限制。
在漏电断路器的左极2中,仅在发生了漏电时显示部件51移位。因此,显示部件51的显示部57在没有发生漏电时使漏电断路器的右极1的接通区域57a从显示窗217露出,在发生了漏电时使漏电断路器的右极1的跳闸区域57c从显示窗217露出。
参照图27~图38对漏电断路器的左极2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说明将手柄230从断开位置移动到接通位置、将漏电断路器的左极2从图27及图28所示的断开状态切换为图29及图30所示的接通状态时的动作。
如图27及图28所示,如果使手柄230从断开位置朝向接通位置旋转,则传递部件280的卡合突片284被推力棒263的传递侧端部263b向电源侧端子部212侧推压。传递部件280以第2转动轴265为中心向与手柄230相同方向旋转。可动触点部件270通过移动轴267与传递部件280一体地以第2转动轴265为中心向固定触点部件261侧旋转。并且,可动触点275向固定触点262靠近。
如图29及图30所示,如果连杆部件264通过手柄230的转动被拉起,则连杆部件264的传递侧凸部264c向手柄230侧移位。因而,可动触点部件270的触点接触部276被解除连杆部件264的传递侧凸部264c的推压。结果,可动触点部件270通过触点弹簧290的施力,以第2转动轴265为中心向固定触点部件261侧旋转。
如果推力棒263的传递侧端部263b向电源侧端子部212侧移动,则闩锁部件300通过闩锁弹簧315的施力,第1推压片306以第2转动轴265为中心向推压销342侧旋转。
在接通状态下,第1推压片306与推压销342对置。此外,显示部件51的卡止部54通过传递部件280的旋转被推压在传递部件280的连接片283的上表面。但是,由于显示部件51的卡合凸部58与销抵接部件258的卡合部258c卡合,所以显示部件51不移位。由此,显示部57的接通区域57a从显示窗217露出。
在接通状态下,传递部件280向上方移动,所以连杆部件264能够向上方移动。开关弹簧354的第2端部357将连杆部件264向上侧拉起。开关弹簧354的第2端部357与第2导电棒353a接触而第2开关253被闭合。
接着,说明将手柄230从接通位置向断开位置移动、将漏电断路器的左极2从图29及图30所示的接通状态切换为图27及图28所示的断开状态时的动作。
如图29及图30所示,如果使手柄230从接通位置朝向断开位置旋转,则推力棒263的传递侧端部263b被向手柄230侧拉近。由此,推力棒263的传递侧端部263b对传递部件280的卡合突片284的推压被解除。结果,移动轴267能够向电源侧端子部212侧移动。可动触点部件270通过触点弹簧290的施力,以移动轴267为中心向与手柄230相同方向旋转。可动触点部件270的触点接触部276碰抵在传递部件280的卡合片286。可动触点部件270和传递部件280以第2转动轴265为中心向可动触点275从固定触点262离开的方向旋转。由此,可动触点275从固定触点262离开。
这里,手柄230被手柄弹簧240向从接通位置朝向断开位置旋转的方向施力。设将推力棒263的传递侧端部263b与第1转动轴218连结的直线为第3切换边界线L3。因而,如果手柄230被旋转而推力棒263的操作侧端部263a位于比第3切换边界线L3靠显示部57侧,则手柄230朝向断开位置迅速地旋转。可动触点275从固定触点262在短时间内被拉离。因此,可动触点275与固定触点262之间的电弧的发生得到抑制。
如图27及图28所示,闩锁部件300被推力棒263的传递侧端部63b牵拉,以第2转动轴265为中心向第1推压片306从推压销342离开的方向旋转。此外,显示部件51的卡止部54通过传递部件280的旋转,不再有传递部件280的连接片283的推压。但是,由于显示部件51的卡合凸部58与销抵接部件258的卡合部258c卡合,所以显示部件51不移位。由此,显示部57的接通区域57a从显示窗217露出。
在断开状态下,通过传递部件280将连杆部件264拉下,所以开关弹簧354的第2端部357从第2导电棒353a离开,第2开关253被打开。
接着,说明通过漏电脱扣装置340的动作、漏电断路器的左极2从图29及30所示的接通状态经由图31及图32所示的漏电跳闸的瞬间向图33及图34所示的漏电跳闸状态切换时的动作。
如图31及图32所示,如果在接通状态下发生漏电,则推压销342从线圈341突出,销抵接部件258的销抵接部258b被推压销342向电源侧端子部212侧推压。销抵接部件258以第4转动轴258a为中心转动。显示部件51的卡合凸部58通过销抵接部件258的旋转,与销抵接部件258的卡合部258c的卡合被解除。闩锁部件300的第1推压片306被销抵接部件258的销抵接部258b向电源侧端子部212侧推压。结果,闩锁部件300以第2转动轴265为中心向第1推压片306从推压销342离开的方向旋转。此时,闩锁弯曲片313沿着推力棒263的周面滑动,将与推力棒263的卡止解除。由此,传递部件280的卡合突片284被解除推力棒263的传递侧端部263b的推压。结果,与上述从接通状态向断开状态的转变同样,可动触点部件270的触点接触部276碰抵在传递部件280的卡合片286。可动触点部件270和传递部件280以第2转动轴265为中心向从固定触点部件261离开的方向旋转。由此,可动触点275从固定触点262离开。
此时,推力棒263的传递侧端部263b通过卡止被解除时的反动,搭在闩锁部件300的第4副腿部312上。推力棒263的传递侧端部263b以推力棒263的操作侧端部263a为中心,向朝向显示部件51的显示部57的方向旋转。推力棒263的传递侧端部263b将手柄弹簧240的第2端部243推起。由于推力棒263的传递侧端部263b碰抵在手柄弹簧240的第2端部243,所以推力棒263的过度的旋转得到抑制。
显示部件51通过闩锁弹簧315的施力,向靠近手柄230的方向旋转。手柄弹簧240的第2端部243被推力棒263的传递侧端部263b推起。因此,手柄弹簧240的弯折部244不碰到弹簧卡合部56。此外,销抵接部件258的卡合部258c没有与显示部件51的卡合凸部58卡合。因而,显示部件51以第2转动轴265为中心向靠近手柄230的方向旋转。显示部件51旋转到与手柄230接触的位置。显示部57的跳闸区域57c移动到与显示窗217对置的位置。
如图33及图34所示,在转移到跳闸状态后,手柄230通过手柄弹簧240的施力旋转到断开位置。推力棒263的传递侧端部263b被手柄弹簧240的第2端部243的复原力向闩锁部件300侧推压。因而,推力棒263的传递侧端部263b沿着闩锁部件300的第4副腿部312移动,进入到闩锁弯曲片313与传递部件280的卡合突片284的间隙。由此,推力棒263的传递侧端部263b再次被卡止于闩锁弯曲片313。
如图29及图30所示,如果使旋转到断开位置的手柄230旋转到接通位置,则与从断开状态向接通状态的动作同样,能够使漏电断路器的左极2成为接通状态。
接着,参照图35~图38对操作了测试装置350的测试按钮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35及图36所示,在断开状态下,第2开关253被打开。假设在该断开状态下进行漏电测试。如果将测试按钮351推压操作,则开关弹簧354的第1端部356被向第1导电棒352a侧移位。并且,开关弹簧354的第1端部356与第1导电棒352a接触而第1开关352闭合。
如果在断开状态下进行漏电测试,则虽然第1开关352闭合,但由于第2开关353打开,所以在测试电路中不流过电流。由此,即使在负载侧端子部211和负载侧端子部11连接有外部电线,在断开状态下在测试电路中也不流过电流,所以是安全的。
如图37及图38所示,在接通状态下,第2开关253被闭合。假设在该接通状态下进行漏电测试。如果将测试按钮351推压操作,则开关弹簧354的第1端部356被向第1导电棒352a侧移位。并且,开关弹簧354的第1端部356与第1导电棒352a接触而第1开关352闭合。
如果在接通状态下进行漏电测试,则由于第1开关352和第2开关353双方闭合,所以在测试电路中流过电流。由此,即使在负载侧端子部211和负载侧端子部11连接有外部电线,也由于在接通状态下在测试电路中流过电流,因此发生模拟漏电而使固定触点262与可动触点275离开,手柄230成为断开状态,由此在测试电路中不再流过电流。因此,在反接时即使将测试按钮351持续推压,也能够抑制测试电路的烧毁。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能够起到以下的效果。
(1)测试装置350具备如果测试按钮351被操作则闭合的第1开关352、和在手柄230的操作部232处于接通位置时闭合的第2开关353。并且,测试电路在第1开关352和第2开关353双方闭合时导通。因此,在反接时即使将测试按钮351持续按下,也能够抑制测试电路的烧毁。
此外,在测试装置350设有连杆部件264,该连杆部件264在手柄230的操作部232处于接通位置时,通过使开关弹簧354的第2端部357与连接于测试电路的第2导电棒353a接触来将第2开关353闭合。因此,连杆部件264根据可动触点275的位置将第2开关353开闭,所以在可动触点275为接通位置时,能够使开关弹簧354的第2端部357与测试电路的第2导电棒353a可靠地接触。
(2)连杆部件264的传递侧凸部264c与断路机构260的可动触点部件270抵接。因此,连杆部件264通过可动触点部件270而移动,所以能够使连杆部件264可靠地与可动触点275的位置联动。
(3)开关弹簧354的第2端部357配置在手柄230与连杆部件264之间。因此,开关弹簧354的第2端部357相对于连杆部件264的位置已定,开关弹簧354通过连杆部件264可靠地移动。
(4)采用了与开关弹簧354的第1端部356正交的第1导电棒352a和与开关弹簧354的第2端部357正交的第2导电棒353a。因此,开关弹簧354能够与第1导电棒352a和第2导电棒353a分别可靠地接触而导通。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如以下这样变更。
·第1导电棒352a优选的是相对于开关弹簧354的第1端部356正交,但第1导电棒352a也可以相对于开关弹簧354的第1端部356不正交。
·第2导电棒353a优选的是相对于开关弹簧354的第2端部357正交,但第2导电棒353a也可以相对于开关弹簧354的第2端部357不正交。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开关弹簧354的第2端部357优选的是配置在手柄230与连杆部件264之间,但第2端部357也可以仅与连杆部件264卡合。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连杆部件264的传递侧凸部264c抵接于可动触点部件270而移位,但也可以仅通过传递部件280使连杆部件264的传递侧凸部264c移位。
标号说明
L1第1切换边界线;L2第2切换边界线;L3第3切换边界线;W1宽度;W2宽度;1漏电断路器的右极;2漏电断路器的左极;10框体;11负载侧端子部;12电源侧端子部;12a电源端子板;13卡合爪;14第1罩;14a开口部;15第2罩;15a开口部;16手柄闸门;17显示窗;18第1转动轴;30手柄;31转动部;32操作部;33连接孔;34控制孔;35手柄弹簧槽;36卡止槽;40手柄弹簧;41绕线部;42第1端部;43第2端部;44弯折部;50动作显示机构;51显示部件;52插通孔;53支承部;54卡止部;55非干扰部;56弹簧卡合部;57显示部;57a接通区域;57b断开区域;57c跳闸区域;57c区域;58卡合凸部;60断路机构;61固定触点部件;62固定触点;63推力棒;63a操作侧端部;63b传递侧端部;64止动棒;64a操作侧端部;64b传递侧端部;65第2转动轴;66第3转动轴;67移动轴;70可动触点部件;71触点插通孔;72第1腿部;73第2腿部;74第3腿部;75可动触点;76触点接触部;77触点弹簧槽;78触点弹簧;80传递部件;81第1侧板;82第2侧板;83连接片;84卡合突片;85突出片;86卡合片;87第1插通孔;88第2插通孔;90触点弹簧;91绕线部;92第1端部;93第2端部;100闩锁部件;101闩锁插通孔;102第1腿部;103第2腿部;104第1副腿部;105第2副腿部;106第1推压片;107闩锁槽;108第2推压片;109传递凸部;111第3副腿部;112第4副腿部;113闩锁弯曲片;114闩锁弹簧槽;115闩锁弹簧;116绕线部;117第1端部;118第2端部;120动作传递部件;121闩锁承受部;122连结棒;130灭弧装置;131电弧行进板;132灭弧栅;133灭弧板;134支承板;140热动脱扣装置;141双金属板;142编织线;143编织线;150电磁脱扣装置;151线圈;152绕线管部;153线圈绕线管;154推压销;155磁轭部件;210框体;211负载侧端子部;211a负载端子板;212电源侧端子部;212a电源端子板;213卡合孔;214第1罩;214a开口部;215第2罩;215a开口部;216手柄闸门;217显示窗;218第1转动轴;219按钮闸门;230手柄;231转动部;232操作部;233连接孔;234控制槽;235手柄弹簧槽;236卡止槽;240手柄弹簧;241绕线部;242第1端部;243第2端部;244弯折部;253第2开关;258销抵接部件;258a第4转动轴;258b销抵接部;258c卡合部;260断路机构;261固定触点部件;262固定触点;263推力棒;263a操作侧端部;263b传递侧端部;264连杆部件;264a贯通孔;264b操作侧凸部;264c传递侧凸部;264d弹簧定位部;265第2转动轴;266第3转动轴;267移动轴;270可动触点部件;271触点插通孔;272第1腿部;273第2腿部;274第3腿部;275可动触点;276触点接触部;277触点弹簧槽;280传递部件;281第1侧板;282第2侧板;283连接片;284卡合突片;285突出片;286卡合片;287第1插通孔;288第2插通孔;290触点弹簧;291绕线部;292第1端部;293第2端部;300闩锁部件;301闩锁插通孔;302第1腿部;303第2腿部;304第1副腿部;305第2副腿部;306第1推压片;307闩锁槽;309传递凸部;311第3副腿部;312第4副腿部;313闩锁弯曲片;314闩锁弹簧槽;315闩锁弹簧;316绕线部;317第1端部;318第2端部;320动作传递部件;330漏电检测装置;331零相变流器;332第1连接线;333第2连接线;334编织线;340漏电脱扣装置;341线圈;342推压销;350测试装置;351测试按钮;351a缺口部;352第1开关;352a第1导电棒;353第2开关;353a第2导电棒;354开关弹簧;355绕线部;356第1端部;357第2端部;358测试电路;359引线。

Claims (8)

1.一种漏电断路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手柄,能够在将可动触点相对于固定触点闭合的接通位置与将上述可动触点相对于上述固定触点打开的断开位置之间转动地被支承;
断路机构,对应于上述手柄的转动而使上述可动触点相对于上述固定触点接触或分离;
漏电脱扣装置,检测漏电并将上述断路机构脱扣;以及
测试装置,用于测试上述漏电脱扣装置是否正常动作;
上述测试装置具备:
连接线,构成测试电路,并且包括连接于第1触点的第1端和连接于第2触点的第2端;
测试按钮,在执行上述测试时被手动操作;
开关弹簧,包括与上述第1触点协同而构成第1开关的第1端部、以及与上述第2触点协同而构成第2开关的第2端部;以及
连杆部件,连接于上述手柄,并且与上述开关弹簧的上述第2端部抵接;
在上述测试按钮被手动操作时,上述测试按钮使上述开关弹簧的上述第1端部与上述第1触点接触,从而将上述第1开关闭合;
在上述手柄处于上述接通位置时,上述连杆部件使上述开关弹簧的上述第2端部与上述第2触点接触,从而将上述第2开关闭合;
在上述第1开关和上述第2开关双方闭合时,上述测试电路导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电断路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断路机构具备可动触点部件,该可动触点部件具有相对于上述固定触点接触或分离的上述可动触点;
上述连杆部件包括与上述手柄卡合的一端和与上述可动触点部件抵接的另一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电断路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开关弹簧的上述第2端部配置在上述手柄与上述连杆部件之间。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漏电断路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开关弹簧的上述第2端部配置在上述手柄与上述连杆部件之间。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漏电断路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触点是与上述开关弹簧的上述第1端部正交的导电棒,上述第2触点是与上述开关弹簧的上述第2端部正交的导电棒。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电断路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开关弹簧是弹性地连接于上述测试按钮的导电性的扭簧;
上述扭簧被以压缩状态配置以产生该扭簧的上述第1端部要从上述第1触点离开的弹性复原力,被以拉伸状态配置以产生该扭簧的上述第2端部要与上述第2触点接触的弹性复原力;
在上述第1开关和上述第2开关双方闭合时,经由上述扭簧、上述第1触点及上述第2触点向上述连接线流过测试电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漏电断路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触点及上述第2触点配置在上述扭簧的上述第1端部及上述第2端部之间。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漏电断路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扭簧被支承为,在上述测试按钮抵抗上述扭簧的上述弹性复原力而被推压时,上述扭簧的上述第1端部朝向上述第1触点移动,而上述扭簧的上述第2端部不移动。
CN201380075323.0A 2013-04-11 2013-04-11 漏电断路器 Active CN1051224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3/002495 WO2014167606A1 (ja) 2013-04-11 2013-04-11 漏電遮断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22417A CN105122417A (zh) 2015-12-02
CN105122417B true CN105122417B (zh) 2017-05-24

Family

ID=516890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75323.0A Active CN105122417B (zh) 2013-04-11 2013-04-11 漏电断路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5122417B (zh)
WO (1) WO201416760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59210B (zh) * 2018-11-30 2024-03-08 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断路器
JP2020167088A (ja) * 2019-03-29 2020-10-0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回路遮断器
JP2020167089A (ja) * 2019-03-29 2020-10-0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回路遮断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55912A (ja) * 2004-11-25 2006-06-15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リモートコントロール式漏電遮断器
CN101978459A (zh) * 2008-03-06 2011-02-16 松下电工电路系统株式会社 断路器
WO2012039263A1 (ja) * 2010-09-21 2012-03-29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電路株式会社 回路遮断器
CN103119682A (zh) * 2010-12-21 2013-05-2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断路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92448B2 (ja) * 1994-11-15 1999-12-20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漏電遮断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55912A (ja) * 2004-11-25 2006-06-15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リモートコントロール式漏電遮断器
CN101978459A (zh) * 2008-03-06 2011-02-16 松下电工电路系统株式会社 断路器
WO2012039263A1 (ja) * 2010-09-21 2012-03-29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電路株式会社 回路遮断器
CN103119682A (zh) * 2010-12-21 2013-05-2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断路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167606A1 (ja) 2014-10-16
CN105122417A (zh) 2015-1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74864A (zh) 动作显示机构、电路断路器、复合断路器、以及显示部件
CN102129942B (zh) 用于限流型塑壳断路器的活动式接触器组件
CN101036211B (zh) 促动断路开关的装置
CN105122417B (zh) 漏电断路器
KR101968181B1 (ko) 잔여 전류 릴리스 장치를 구비한 저압 차단기
CN101770907A (zh) 用于断路器的跳闸机构
CN101416264B (zh) 对于异常电流具有复位功能和断开功能的断路器
CN103119682B (zh) 断路器
CN103975405A (zh) 解扣机构以及包括由从电弧室内的电弧产生的压力推动的解扣构件的电气开关装置
US9214309B2 (en) Two-pole circuit breaker with trip bar apparatus and methods
CN202695336U (zh) 用于断路器的锁紧装置和电路保护装置
CN106710980B (zh) 一种微型断路器
CN102709125B (zh) 一种小型断路器的操作机构
CN108269719A (zh) 断路器操作机构及其装配方法
CN207542173U (zh) 双断点小型断路器操作机构
CN201069746Y (zh) 电子式漏电断路器
JP2003308764A (ja) 引出形遮断器
WO2015177817A1 (en) Circuit breaker with arc extinguishing barrier
US20150235793A1 (en) Electromagnetically enhanced contact separation in a circuit breaker
CN1841616B (zh) 漏电断路器
CN103140911A (zh) 断路器
JP2006120563A (ja) 漏電遮断器
CN100419933C (zh) 断路器的热-磁自动分离装置
US9595413B2 (en) Low instantaneous level circuit breakers, circuit breaker tripping mechanisms, and tripping methods
CN101978459A (zh) 断路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