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98460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98460A
CN105098460A CN201510239716.1A CN201510239716A CN105098460A CN 105098460 A CN105098460 A CN 105098460A CN 201510239716 A CN201510239716 A CN 201510239716A CN 105098460 A CN105098460 A CN 1050984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pair
combination
terminal
retaining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23971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98460B (zh
Inventor
羽生拓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lex LLC
Original Assignee
Molex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lex LLC filed Critical Molex LLC
Publication of CN1050984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984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984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984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连接器,其包括:一对结合体;多个端子,收容于所述一对结合体且连接于多条导线;以及一对固持件,结合所述一对结合体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每一结合体包括沿宽度方向单排布置的多个端子收容凹部,一端子收容于每一端子收容凹部内,且每一导线连接于从每一端子收容凹部向后方延伸的一端子;每一固持件是一独立的部件;以及当所述一对结合体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与所述一对固持件结合时,所述多条导线沿所述一对结合体的宽度方向并列呈两排布置。这种使用一对固持件将一对结合体的两端部结合在一起的连接器,当端子的数量改变时,不必改变一对固持件而一对结合体能可靠地结合在一起,由此减少部件的数量并降低制造成本。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一种用于将一导线(诸如一线缆)连接于一电路基板(诸如一印刷电路基板)的一导线对基板连接器,在所述导线对基板连接器中,一单个的导线连接器设置成利用一固持件将一对连接于单排导线的结合体结合并将所述导线连接器插入一基板连接器的壳体中,以使这两个连接器对接(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这样,两排布置的导线能连接于一电路基板。
图14是现有技术中的一导线连接器的一分解图。
在该图中,811表示一对结合体,在这一对结合体中单排布置的导线891被连接。所述一对结合体811采用一固持件831在面对面的状态下结合,以构成电线连接器。每一结合体811包括多个端子收容室813,且连接于每一导线891的前端的端子(未示出)收容在一端子收容室813内。一导线接合部814还形成于将相邻端子收容室813分隔的一隔壁的上端。
固持件831包括一对端壁832以及连接于这对端壁832的分隔壁833。突条片836a、836b以及接合突片837形成于每一端壁832。
每一结合体811定向成端子收容室813的开口到达分隔壁833,并且从一侧端面突出的接合突部821插入突条片836a、836b之间的凹槽中,以将所述两个结合体811安装于固持件831。在这种情况下,从分隔壁833的下端突出的前侧壁834接触结合体811的下端,且接合突片837接合结合体811的侧端突部822的上表面。从分隔壁833的上端突出的突条部835也插入在相邻的导线接合部814之间。
通过采用固持件831将一对结合体811结合在一起所获得的导线连接器随后插入一基板连接器(未示出)的壳体中,以使这两个连接器对接。这样,两排导线891能电连接于已安装有一基板连接器的一电路基板(未示出)上。
专利文献1:特许专利公开号JP10-241778
在现有技术的导线连接器中,固持件831是基于结合体811的尺寸来制造。因此,例如,当电极(pole)数或端子的数量必须改变以为了连接更多的导线891时,除了结合体811之外固持件831也必须改变,以连接更多的导线891。这增加了制造成本。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一目的在于通过提供一种连接器来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所述连接器用于使用一对固持件将一对结合体的两端部结合在一起,其中当每次端子的数量改变时不必改变固持件,一对结合体能可靠地结合在一起,由此减少了部件的数量且降低了制造成本。
本申请的连接器包括:一对结合体;多个端子,收容于所述一对结合体且连接于多条导线;以及一对固持件,用于结合所述一对结合体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每一结合体包括沿宽度方向单排布置的多个端子收容凹部,每一端子收容凹部内收容有一所述端子,且每一导线连接于从每一端子收容凹部向后方延伸的一所述端子;每一固持件是一独立的部件;以及当所述一对结合体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与所述一对固持件结合时,所述多条导线沿所述一对结合体的宽度方向并列呈两排布置。
在本申请中的另一连接器中,每一固持件包括一对固持槽部,每一结合体包括在每一所述端部形成的一结合部,以及当所述两个结合部插入所述一对固持槽部中时,所述一对固持件结合所述一对结合体的两端部。
在本申请中的另一连接器中,每一固持件包括朝向所述固持槽部突出的一固持突条部,所述结合部包括一辅助突条部,且当所述两个结合部插入所述一对固持槽部中时,所述固持突条部与所述辅助突条部相啮合。
在本申请中的另一连接器中,一相对的连接器包括具有一侧开放的一对接空间的一壳体以及收容于所述壳体内的多个相对的端子,所述多个相对的端子具有沿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并列呈两排布置在所述对接空间内的接触部。
在本申请中的另一连接器中,所述壳体包括从底板部突出且沿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延伸的一隔墙部,当所述连接器插入所述对接空间以使所述连接器与所述相对的连接器对接时,所述隔墙部插入所述一对结合体之间的一间隙。
在本申请中的另一连接器中,所述壳体包括从一侧板部突出且沿每一相对的端子延伸的突条部,当所述连接器插入到所述对接空间以使所述连接器与所述相对的连接器对接时,每一相对的端子及每一突条部插入到所述一对结合体的一端子收容凹部。
在本申请中的另一连接器中,所述一对结合体的一方包括一极性凸部,所述壳体包括在一方的侧板部形成的一极性槽部,当所述连接器插入到所述对接空间以使所述连接器与所述相对的连接器以正确的方向对接时,所述极性凸部进入所述极性槽部内。
本申请能通过提供一种连接器来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所述连接器用于使用一对固持件将一对结合体的两端部结合在一起,其中当每次端子的数量改变时不必改变固持件,一对结合体能可靠地结合在一起,由此减少了部件的数量且降低了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的对接的基板连接器和导线连接器的一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的对接前的基板连接器和导线连接器的一立体图。
图3是沿图1的A-A作出的一剖视图,示出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的对接的基板连接器和导线连接器。
图4是图3的一部分的一剖视图,示出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的对接前的基板连接器和导线连接器。
图5是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的一导线连接器的一分解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的一导线连接器的一俯视图,其中(a)是一整体视图,而(b)是(a)中的B部分的一放大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的一导线连接器的前方结合体的一立体图。
图8是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的一导线连接器的前方结合体的一组五个视图,其中(a)是一俯视图、(b)是一前视图、(c)是一仰视图、(d)是一侧视图而(e)是一后视图。
图9是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的一导线连接器的前方结合体的一第一要部的一放大图,其为图8的C部分的一放大图。
图10是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的一导线连接器的前方结合体的一第二要部的一放大图,其为图8的D部分的一放大图。
图11是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的一导线连接器的导线侧端子的一立体图。
图12是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的一导线连接器的一对固持件的一立体图。
图13是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的一导线连接器的固持件的一组四个视图,其中(a)是一前视图、(b)是一俯视图、(c)是一侧视图而(d)是一仰视图。
图14是现有技术的一导线连接器的一分解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导线连接器
11、811结合体
11a前方结合体
11b后方结合体
12、62、163本体部
13端子收容凹部
13a相对的端子收容部
13b导线收容部
13d引入部
14、814导线接合部
16外侧板部
16a突出片
16b弹性部
17中央空间
21锁定用突起
22极性凸部
23操作用突起
25结合部
25a结合槽部
25b结合突条部
25c止挡部
25d辅助突条部
31、831固持件
31a背板部
31b、113侧板部
31c、112底板部
32固持槽部
32a固持辅助槽部
32c止挡凸部
33隔墙部
33a壁体部
33b庇部
34凸缘部
61导线侧端子
63连结部
64、164接触部
64a接触臂部
64b接触凸部
65连接部
65a连接臂部
65b连接槽部
65c尖锐的端部
91、891导线
91a芯金属部
91b绝缘包覆层
101基板连接器
111壳体
113a前侧板部
113b后侧板部
114端板部
115对接空间
116端子插入孔
117隔墙部
118、835突条部
121锁定用开口
122极性膨出部
122a极性槽部
161基板侧端子
162焊接尾部
813端子收容部
821接合突部
822侧端突部
832端壁
833分隔壁
834前侧壁
836a、836b突条片
837接合突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参照附图的本申请的一实施例的详细说明。
图1是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的对接的基板连接器和导线连接器的一立体图,图2是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的对接前的基板连接器和导线连接器的一立体图,图3是从图1的A-A作出的一剖视图,示出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的对接的基板连接器和导线连接器,图4是图3的一部分的一剖视图,示出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的对接前的基板连接器和导线连接器。
在图中,1是导线连接器,其为本实施例中的连接器。该连接器连接于包括多条导线91的一线缆的端部。此外,101是基板连接器,其为本实施例中的相对的连接器。该连接器安装于一电路基板(未示出)。基板连接器101是一所谓的直型连接器,其安装于电路基板的一开口内从而直立地设置。导线连接器1垂直对接于基板连接器101,从而所述多条导线91以垂直于电路基板的一角度引出。
在本实施例中,用于说明导线连接器1和基板连接器101的各个部分的构成与运作的诸如上、下、左、右、前、后等的方向指示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它们取决于导线连接器1、基板连接器101及它的构件在这些图中所示出的方位。当导线连接器1、基板连接器101或它们的构件的方位改变时,解释将根据方位的改变而改变。
这里,基板连接器101是由诸如合成树脂的一绝缘材料一体成型的一插座连接器,且具有:一壳体111或连接器本体,其对接一导线连接器1;以及多个基板侧端子161,其是由金属棒状元件制成的端子,安装成穿过壳体111的底板部112。壳体111是一长方形的箱状的部件,其长边沿垂直于与导线连接器1对接的方向且沿与所述多个基板侧端子161布置的方向平行的方向(即沿基板连接器101的宽度方向)延伸。
多个端子插入孔116形成于底板部112,以穿过底板部112;且所述多个基板侧端子161通过它们插入所述多个端子插入孔116而安装于底板部112。每一基板侧端子161具有:一焊接尾部162,从底板部112向下延伸,焊接尾部162通过它插入形成于电路基板上的一通孔内且然后焊接而被电连接;一本体部163,插入并保持于端子插入孔116;以及一接触部164,从底板部112向上延伸且接触导线连接器1的一导线侧端子61。
在图中所示的例子中,总计四十个的基板侧端子161以一2.0mm的间距成两排布置。然而,基板侧端子161的数量(即电极的数量)以及基板侧端子161的间距可以根据需要变化。不必把所有基板侧端子161插入到所有端子插入孔116中,且如果需要,基于导线连线器1的导线91的布置,基板侧端子161可以适当地被省略。
壳体111具有:一底板部112,大体矩形平板状;一对侧板部113,沿底板部112的长边延伸延且从底板部112立设;一对端板部114,沿底板部112的短边延伸且从底板部112立设;以及一对接空间115,由底板部112、所述一对侧板部113以及所述一对端板部114在五个面上限定,同时在与底板部112相对的顶面保持开放。在对接过程中,导线连接器1插入对接空间115中。
在图1和图2中,一锁定用开口121面向前方形成于侧板部113,即形成于前侧板部113a。导线连线器1的锁定用突起21插入并接合锁定用开口121。极性膨出部122也形成于前侧板部113a,且极性槽部122a形成于对接空间115侧。导线连线器1的极性凸部22插入并接合极性槽部122a。
在图1和图2中,锁定用开口121、极性膨出部122以及极性槽部122a未形成于处于内侧位置的侧板部113(即后侧板部113b)。然而,在所有其它方面,后侧板部113b与前侧板部113a具有同样的结构。在以下说明中,前侧板部113a和后侧板部113b有时统称为侧板部113。
突条部118形成于前侧板部113a和后侧板部113b的对接空间115侧,以分别朝向后侧板部113b和前侧板部113a突出。这些突条部118沿上下方向(即沿与导线连接器1对接的方向)延伸。每一突条部118形成在与基板侧端子161的接触部164对应的位置且沿接触部64延伸。如图2至图4所示,一突条部118位于每一接触部164的侧面。
突条部118的侧端(即突条部118的峰部)与接触部164的侧面之间的间隙优选极其微小且可以为零。换句话说,突条部118的峰部与接触部164优选彼此非常靠近并且可以有时彼此建立接触。当导线连接器1与基板连接器101对接时,导线连接器1的部件被阻止进入到突条部118与接触部164之间,且接触部164保持不受到损伤。当导线连接器1的部件从与突条部118相对的方向接触接触部164时,突条部118从后面支撑接触部164,且即使受到来自导线连接器1的该部件的力的情况下,接触部164也不会发生变形。结果,基板侧端子161的接触部164可靠地受到保护以免受损伤。
突条部118的上端面优选位于接触部164的上端的上方位置,即靠近壳体111的对接面。当导线连接器1与基板连接器101对接时,这可以阻止导线连接器1的部件与接触部164的上端接触,并防止基板侧端子161的接触部164受到损伤。
一隔墙部117形成在底板部112的上表面上且向上突出并沿底板部112的纵向方向延伸。隔墙部117位于前侧板部113a和后侧板部113b之间且平行于前侧板部113a和后侧板部113b延伸。因此,对接空间115在底板部112的横向方向(图3和图4的左右方向)上被隔墙部117分为两个部分。当导线连接器1和基板连接器101对接时,隔墙部117进入导线连接器1的中央空间17内。底板部112的上表面接近或接触导线连接器1的所述一对结合体11的下表面。
在图中所示的例子中,隔墙部117在底板部112的一部分上延伸且低于前侧板部113a和后侧板部113b。然而,如果需要,相对底板部112的高度方向和纵向方向的尺寸可以改变。
导线连接器1为一插头连接器,其具有:一对结合体11,由诸如合成树脂的一绝缘材料一体成型;一对固持件31,由诸如合成树脂的一绝缘材料以同样的形状成型,以结合所述一对结合体1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以及多条导线侧端子61,收容于所述一对结合体11中且连接于所述多条导线91的端部。所述一对结合体11是垂直于与基板连接器101对接的方向而沿所述多条导线91布置的方向(即导线连接器1的宽度方向(结合体1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部件,且包括位于在图1和图2中位于前面的前方结合体11a和位于里面的后方结合体11b。
前方结合体11a的外侧板部16包括:一锁定用突起21,其插入并接合基板连接器101的锁定用开口121;一操作用突起23,用于解除锁定用开口121与锁定用突起21的接合;以及一极性凸部22,插入并接合基板连接器101的极性槽部122a。后方结合体11b不包括锁定用突起21、操作用突起23以及极性凸部22,但是在所有其它方面具有与前方结合体11a同样的结构。在下面的说明中,前方结合体11a和后方结合体11b有时统称为结合体11。
每一结合体11包括:一本体部12,其沿结合体11的宽度方向(即导线连接器1的宽度方向)延伸;一外侧板部16,连接于本体部12;以及多个端子收容凹部13,用于收容所述多个导线侧端子61。在图5中所示的例子中,20个导线侧端子61沿结合体11的宽度方向以一2.0mm的间距布置成一排。电极的数量(即导线侧端子61的数量)以及导线侧端子61的间距可以根据需要改变。导线侧端子61不必收容于所有的端子收容凹部13中,且如果需要可以根据导线连接器1的导线91的布置将导线侧端子61适当省略。
端子收容凹部13具有:一相对的端子收容部13a,开口于外侧板部16的表面;以及一导线收容部13b,开口于本体部12的表面。导线侧端子61的接触部64收容在相对的端子收容部13a内,相对的端子收容部13a内包括沿外侧板部16的表面及下面连续延伸的一狭缝状开口。当导线连接器1与基板连接器101对接时,侧板端子161的接触部164以及壳体111的突条部118的一部分插入到相对的端子收容部13a中,基板侧端子161的接触部164接合并接触导线侧端子61的接触部64,且突条部118的一部分接合相对的端子收容部13a。
导线收容部13b收容导线侧端子61的连接部65,且包括在本体部12的表面在上下方向上(即沿与基板连接器101对接的方向)延伸的细长的狭缝状的开口。每一导线91从端部起在一定的范围内收容在导线收容部13b中,且靠近这个范围的末端附近的导线部分连接于连接部65并从导线收容部13b朝向结合体11的后方(即沿与对接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
一平的中央空间17形成在由两个固持件31在两端部结合的前方结合体11a与后方结合体11b之间,且该空间沿与基板连接器101对接的方向以及导线连接器1的宽度方向延伸。中央空间17是在前方结合体11a的本体部12的表面与后方结合体11b的本体部12的表面之间形成的一间隙。当导线连接器1和基板连接器101已对接时,壳体111的隔墙部117进入这个间隙。因为隔墙部117进入中央空间17,所以前方结合体11a和后方结合体11b之间的间隔保持不变,且前方结合体11a和后方结合体11b相对基板连接器101的厚度方向被可靠地定位在对接空间115内。
突出片16a形成于结合体11的外侧板部16的在导线连接器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附近。当导线连接器1与基板连接器101已对接时,突出片16a接合壳体111的前侧板部113a及后侧板部113b的上端。一弹性部16b形成于外侧板部16的在导线连接器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附近,并通过一狭缝与其它部分部分地分离。这样,弹性部16b在导线连接器1的厚度方向上能够弹性变形。
下面是导线连接器1的结构的更详细的说明。
图5是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的一导线连接器的一分解图。图6是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的一导线连接器的一俯视图。图7是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的一导线连接器的前方结合体的一立体图。图8是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的一导线连接器的前方结合体的一组五个视图。图9是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的一导线连接器的前方结合体的一第一要部的一放大图,其为图8的C部分的一放大图。图10是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的一导线连接器的前方结合体的一第二要部的一放大图,其为图8的D部分的一放大图。图11是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的一导线连接器的导线侧端子的一立体图。图12是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的一导线连接器的一对固持件的一立体图。图13是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的一导线连接器的固持件的一组四个视图。在图6中,(a)是一整体视图而(b)是(a)中的B部分的一放大图。在图8中,(a)是一俯视图、(b)是一前视图、(c)是一仰视图、(d)是一侧视图而(e)是一后视图。在图13中,(a)是一前视图、(b)是一俯视图、(c)是一侧视图而(d)是一仰视图。
如图所示,导线侧端子61收容于在本体部12的表面处开口的每一导线收容部13b的下端部,且导线接合部14形成于每一导线收容部13b的上端部的两侧壁。因为收容于每一导线收容部13b内的导线91在端部(即与导线侧端子61的连接部65连接的下端)附近被连接且与导线收容部13b的上端对应的部分与导线接合部14接合,所以阻止导线91脱离导线收容部13b。
每一导线侧端子61由一导电金属板一体形成,且如图11所示,包括:一本体部62;一连结部63,连接于本体部62的上端;接触部64,连接于连结部63的两侧;以及连接部65,连接于本体部62的下端和连结部63的上端。本体部62是沿上下方向(即沿基板连接器101对接的方向)延伸的一平板状的矩形部件且由本体部12保持于导线收容部13b内。
接触部64是一对在中间以直角弯折的细长带状部件,且包括沿基板连接器101的对接方向延伸的一细长板状的接触臂部64a,接触臂部64a具有形成在前端(即接触臂部64a的下端)的接触凸部64b。接触臂部64a能够弹性变形,且相对的接触臂部64a及接触凸部64b之间的间隔能够弹性扩张。因此,当导线连接器1与基板连接器101对接时,插入相对的端子收容部13a内的基板侧端子161的接触部164在相对的两接触凸部64b及两接触臂部64a之间移动,且在两接触凸部64b及两接触臂部64a之间的所述间隔被推挤扩张。结果,接触部164被接触凸部64b及接触臂部64a弹性地夹持。这样,每一基板侧端子161的接触部164与每一导线侧端子61的接触部64之间的接触稳定地维持,且每一基板侧端子161与每一导线侧端子61之间的电连接稳定地维持。
连接部65是沿基板连接器101的厚度方向(具体地向本体部12的表面以直角)弯折的一对平板状部件。每一连接部65具有一音叉状的形状,且包括:一对连接臂部65a;一狭缝状的连接槽部65b,形成在相对的连接臂部65a之间;以及形成在每一连接臂部65a的前端的一尖锐的端部65c。当一导线91从本体部12的表面侧进入导线收容部13b内时,图11中在导线91的下端附近的两个位置从右侧到左侧变形,且导线91被推入每一连接部65的连接槽部65b内。这里,连接槽部65b的宽度小于导线91的外径,且等于或小于导线91的芯金属部91a的外径。因此,当导线91被推入连接槽部65b内时,包覆芯金属部91a的绝缘包覆层91b被尖锐的端部65c剥开,且暴露出的芯金属部91a咬入并接合连接槽部65b两侧的连接臂部65a。芯金属部91a与连接臂部65a之间的直接接触建立了可靠的电连接,且导线91被连接臂部65a牢固地保持。
如图9所示,一倾斜引入部13d形成于相对的端子收容部13a的向外侧板部16的表面开口的下端,且相对的端子收容部13a的下端具有一向外的扩张(flare)。由此,当导线连接器1与基板连接器101对接时,基板侧端子161的接触部164和壳体111的突条部118不受损伤地顺畅地进入到相对的端子收容部13a内。
结合部25形成于结合体11的两端部且沿导线连接器1的宽度方向向外突出以接合固持件31。每一结合部25具有:一结合槽部25a,从本体部12的表面侧朝向外侧板部16的表面侧形成且沿上下方向(即沿与基板连接器101的对接方向)延伸;一结合突条部25b,从结合部25沿导线连接器1的宽度方向向外突出且沿与基板连接器101的对接方向延伸;一止挡部25c,从结合突条部25b的中间朝向本体部12的表面侧延伸;以及一辅助突条部25d,限定结合槽部25a的在导线连接器1的宽度方向上的外缘且沿基板连接器101的对接方向延伸。
所述一对固持件31是具有相同形状的两个单独的部件。每一固持件31具有:一矩形平板状的背板部31a;一对侧板部31b,沿背板部31a的两侧缘延伸且从背板部31a立设;以及一底板部31c,沿背板部31a的下侧缘延伸且从背板部31a立设。由背板部31a、所述一对侧板部31b以及底板部31c限定的大体平行六面体的空间在中央被沿上下方向(即与基板连接器101对接的方向)延伸的一隔墙部33分隔,以形成一对固持槽部32。每一固持槽部32是一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且开口于固持件31的正面的槽。内部包含的是朝向隔墙部33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形成的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一固持辅助槽部32a。
隔墙部33包括:一壁体部33a,从背板部31a立设;以及一庇部33b,从壁体部33a的前端朝向两侧的侧板部31b延伸。庇部33b是向固持槽部32内突出的一固持突条部,且形成为覆盖固持槽部32的在固持件31正面侧的开口的一部分。固持辅助槽部32a形成在壁体部33a与庇部33b之间的边界部分处。一止挡凸部32c形成在固持槽部32的中间且朝向固持件31的正面突出。一凸缘部34形成于固持件31的上端且向外延伸。
在结合体11的一端形成的结合部25插入每一固持件31的固持槽部32。更具体地,在结合体11的下端面向固持件31的上表面的姿势下,结合体11相对固持件31下降,且结合部25从下端插入固持槽部32。此时,如图6(b)所示,辅助突条部25d进入到固持辅助槽部32a内,且庇部33b进入到结合槽部25a内。结果,结合部25和隔墙部33彼此接合,且结合体11的端部可靠地与固持件31接合并由固持件31固持。随后,当结合部25在固持槽部32内向下移动一预定距离时,止挡部25c与止挡凸部32c接触,结合部25的行进被停止,且结合体11的端部与固持件31的结合完成。这时,结合体11的本体部12的上表面与固持件31的上表面彼此齐平。
这样,所述一对结合体11的两端部与所述一对固持件31结合并由所述一对固持件31固持,且导线连接器1能与基板连接器101对接。当所述一对结合体11的两端部与所述一对固持件31结合时,如图6(b)所示,所述一对结合体11的导线接合部14之间的间隔非常小,例如,小于导线91的外径。结果,朝向中央空间17施加于一导线91上的外力使导线接合部14稍朝向中央空间17变形,但是对向的导线接合部14彼此接触并阻止进一步的变形。结果,导线91不会从导线接合部14中脱出(dislodge)。
在本实施例的说明中,所述一对固持件31都有相同的形状。然而,所述一对固持件31不必具有相同的形状。它们可具有不同的形状。
当导线连接器1与已安装有电路基板的基板连接器101对接且操作员手动操纵导线连接器1时,导线连接器1的下端定向向下且直接定位成位于基板连接器101正上方,如图2所示。锁定用突起21、操作用突起23以及极性凸部22形成的面与基板连接器101的形成锁定用开口121与极性膨出部122的面处于同一方向。换句话说,导线连接器1的方向被调整为使前方结合体11a面朝前方。换句话说,导线连接器1被置于正确的方向。然后,导线连接器1下降至基板连接器101的上面开放的壳体111中的对接空间115。导线连接器1然后与基板连接器101对接,如图1所示。
当导线连接器1与基板连接器101的对接已完成时,锁定用突起21接合锁定用开口121,且导线连接器1与基板连接器101被锁定。结果,导线连接器1与基板连接器101不会不必要地脱开。当已对接的导线连接器1与基板连接器101必须解除对接时,操作员手动操纵操作用突起23,以容易地使锁定用突起21与锁定用开口121的接合解除。
如果操作员不正确地定向导线连接器1,从而后方结合体11b在图2中面朝前方,那么极性凸部22与壳体111的与包括锁定用开口121和极性膨出部122的表面相反的表面的上端接触,且导线连接器1不能插入到对接空间115中。换句话说,极性凸部22和极性膨出部122防止导线连接器1的不正确的插入和对接。
当导线连接器1与基板连接器101的对接已完成时,如图3所示,壳体111的隔墙部117插入前方结合体11a与后方结合体11b之间的中央空间17中,且形成于壳体111的侧板部113的突条部118接合形成于前方结合体11a的外侧板部16和后方结合体11b的外侧板部16的相对的端子收容部13a中。结果,即使两端部仅仅使用所述一对固持件31结合,前方结合体11a与后方结合体11b也不会变形。换句话说,通过使用一对固持件31将一对结合体11的两端部结合而得到的导线连接器1具有足够的刚性,且当与基板连接器101对接且与壳体111接合时也不会变形。结果,导线连接器1不必使用诸如围绕其周边的一框体或穿过所述一对固持件的棒状部件之类的辅助部件来增强刚性。
在本实施例中,导线连接器1包括:一对结合体11;多个导线侧端子61,收容于所述一对结合体11且连接于多条导线91;以及一对固持件31,接合所述一对结合体1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每一结合体11包括沿宽度方向单排布置的多个端子收容凹部13,每一导线侧端子61收容于一端子收容凹部13内,每一导线91连接于延伸至一端子收容凹部13后方的一导线侧端子61,所述一对固持件31为独立的部件,且当所述一对结合体11的两端部使用所述一对固持件31结合时,所述多条导线91沿所述一对结合体11的宽度方向以平行两排布置。
这样,即使当极数改变时,所述一对固持件31也不必改变。当所述一对结合体11改变时,所述一对结合体11仍然能使用相同类型的固持件31结合在一起,且导线连接器1能设置成其依据极数是可以修改的(adaptable)。结果,不必根据极数预先准备不同类型的固持件。这样能减少部件数量以及制造成本。
每一固持件31包括一对固持槽部32,且每一结合体11包括形成于两端部的结合部25。当所述两个结合部25插入所述一对固持槽部32中时,所述一对结合体11的两端部通过所述一对固持件31结合在一起。这样,所述一对结合体11的两端部通过所述一对固持件31可靠地结合在一起。
固持件31还包括一向固持槽部32内突出的庇部33b,且结合部25包括一辅助突条部25d。当所述两个结合部25插入所述一对固持槽部32内时,庇部33b接合辅助突条部25d。这样,所述一对结合体11的两端部使用所述一对固持件31可靠地彼此结合。
基板连接器101包括:壳体111,包括一面开放的对接空间115;以及多个基板侧端子161,收容于壳体111且分别具有用于接触导线侧端子61的接触部164。这是通过对接空间115内的接触部164而与具有沿壳体111的宽度方向的两排的基板侧端子161的基板连接器101的对接。这样,两排布置的导线91经由导线侧端子61电连接于基板侧端子161。
壳体111还包括从底板部112突出的且沿壳体11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一隔墙部117。当导线连接器1与基板连接器101对接时,导线连接器1插入对接空间115,且隔墙部117进入在所述一对结合体11之间形成的中央空间17内。这使得导线连接器1更具有刚性且不太可能产生变形。
壳体111还包括从侧板部113突出且沿每一基板侧端子161延伸的突条部118。当导线连接器1与基板连接器101对接时,导线连接器1插入对接空间115中,且每一基板侧端子161及突条部118进入所述一对结合体11的端子收容凹部13内。这使得导线连接器1更具有刚性且不太可能产生变形。
所述一对结合体11的一方包括极性凸部22,且壳体111包括在一方的侧板部113形成的一极性槽部122a。当导线连接器1与基板连接器101以正确的方向对接时,导线连接器1插入对接空间115中,且极性凸部22进入极性槽部122a。这样,防止导线连接器1不正确的对接。
本申请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其它的修改和变形是可能的。

Claims (7)

1.一种连接器,包括:一对结合体;多个端子,收容于所述一对结合体且连接于多条导线;以及一对固持件,用于结合所述一对结合体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
每一结合体包括沿宽度方向单排布置的多个端子收容凹部,每一端子收容凹部内收容有一所述端子,且每一导线连接于从每一端子收容凹部向后方延伸的一所述端子;
每一固持件是一独立的部件;以及
当所述一对结合体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与所述一对固持件结合时,所述多条导线沿所述一对结合体的宽度方向并列呈两排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每一固持件包括一对固持槽部,
每一结合体包括在每一所述端部形成的一结合部,以及
当所述结合部插入所述固持槽部中时,所述一对固持件结合所述一对结合体的两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每一固持件包括朝向所述固持槽部突出的一固持突条部,所述结合部包括一辅助突条部,且当所述结合部插入所述固持槽部中时,所述固持突条部与所述辅助突条部相啮合。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一相对的连接器包括具有一侧开放的一对接空间的一壳体以及收容于所述壳体内的多个相对的端子,所述多个相对的端子具有沿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并列呈两排布置在所述对接空间内的接触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壳体包括从底板部突出且沿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延伸的一隔墙部,当所述连接器插入所述对接空间以使所述连接器与所述相对的连接器对接时,所述隔墙部插入所述一对结合体之间的一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壳体包括从一侧板部突出且沿每一相对的端子延伸的突条部,当所述连接器插入到所述对接空间以使所述连接器与所述相对的连接器对接时,每一相对的端子及每一突条部插入到所述一对结合体的一端子收容凹部。
7.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一对结合体中的一个结合体包括一极性凸部,所述壳体包括在相应的侧板部形成的一极性槽部,当所述连接器插入到所述对接空间以使所述连接器与所述相对的连接器以正确的方向对接时,所述极性凸部进入所述极性槽部内。
CN201510239716.1A 2014-05-13 2015-05-12 连接器 Active CN1050984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99422A JP6352676B2 (ja) 2014-05-13 2014-05-13 コネクタ
JP2014-099422 2014-05-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98460A true CN105098460A (zh) 2015-11-25
CN105098460B CN105098460B (zh) 2018-03-30

Family

ID=545783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39716.1A Active CN105098460B (zh) 2014-05-13 2015-05-12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352676B2 (zh)
CN (1) CN10509846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98532A (zh) * 2018-01-31 2019-08-06 莫列斯有限公司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39873B2 (ja) 2014-06-27 2018-06-06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JP7035770B2 (ja) * 2018-04-27 2022-03-1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ーホルダー
JP7042711B2 (ja) 2018-07-03 2022-03-28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41778A (ja) * 1997-02-24 1998-09-11 Nippon Atsuchiyaku Tanshi Seizo Kk コネクタホルダー
CN1574477A (zh) * 2003-06-09 2005-02-02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插头型连接器及包含该插头型连接器的电连接器
CN103682839A (zh) * 2012-09-20 2014-03-26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装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123696U (zh) * 1976-03-17 1977-09-20
JPS62127673U (zh) * 1986-02-04 1987-08-13
JPH0455432Y2 (zh) * 1988-07-29 1992-12-25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41778A (ja) * 1997-02-24 1998-09-11 Nippon Atsuchiyaku Tanshi Seizo Kk コネクタホルダー
CN1574477A (zh) * 2003-06-09 2005-02-02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插头型连接器及包含该插头型连接器的电连接器
CN103682839A (zh) * 2012-09-20 2014-03-26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装体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98532A (zh) * 2018-01-31 2019-08-06 莫列斯有限公司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CN110098532B (zh) * 2018-01-31 2021-08-31 莫列斯有限公司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216068A (ja) 2015-12-03
JP6352676B2 (ja) 2018-07-04
CN105098460B (zh) 2018-03-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24639B (zh) 电连接器
JP5946804B2 (ja) コネクタ
JP6227103B2 (ja) コネクタ
US8269116B2 (en) Circuit board case with electric connector and electronic unit provided with the same
CN104137663A (zh) 配置为在配合操作过程中对准通信连接器的连接器组件
CN102832480A (zh) 电连接器
US9516756B2 (en) Circuit module system
CN105098460A (zh) 连接器
CN102084554B (zh) 接线盒
CN105470699A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US8337237B2 (en) Connector device adapted for easy replacement of a controller unit in a controller unit array
US11139624B2 (en) Twisted pair cable joint connector
CN103403973A (zh) 连接器端子及包含该连接器端子的卡缘型连接器
JP2015026581A (ja) 中継コネクタ用のホルダーアセンブリ
JP6069541B2 (ja) コネクタ
US9774146B2 (en)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improved printed circuit board module
US9583872B2 (en)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an elastic engaging portion
JP2005322487A (ja) 多極コネクタ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US10833446B2 (en) Complex electrical connection device
US20190334301A1 (en) Connector
JP7283971B2 (ja) 基板用コネクタ、及び基板用コネクタ構造
CN110168819B (zh) 接头连接器
JP7393132B2 (ja) 基板用コネクタ、及び基板用コネクタ構造
JP6570595B2 (ja) コネクタ
JP6738245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