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78056A - 加热冷却式座椅 - Google Patents

加热冷却式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78056A
CN105078056A CN201510129857.8A CN201510129857A CN105078056A CN 105078056 A CN105078056 A CN 105078056A CN 201510129857 A CN201510129857 A CN 201510129857A CN 105078056 A CN105078056 A CN 1050780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peltier element
heat
heating
backre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2985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78056B (zh
Inventor
渡边康人
平林丰
吉田诚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09850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3872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86698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937292A/zh
Publication of CN1050780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780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780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780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加热冷却式座椅,能够提高座椅的乘坐舒适性,并且能够提高从珀尔帖元件向落座面传导热的热传导效率。该加热冷却式座椅(10)通过珀尔帖元件(32)和与该珀尔帖元件结合的热传导部件(34)而对座垫(11)进行加热或冷却。该珀尔帖元件(32)配置于该座垫中的俯视下能落座的范围(11b)内,并且相对于该座垫位于落座面(11a)的相反侧。该热传导部件是挠性部件,从该珀尔帖元件通过该座垫内的俯视下能落座的范围而向该落座面延伸。

Description

加热冷却式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珀尔帖元件(Peltierdevice)来对座垫和/或座椅靠背进行加热或冷却的加热冷却式座椅。
背景技术
在座椅设于室内的情况下,通过室内冷暖气装置,能够提高落座于座椅上的人的舒适性。然而,冷暖气装置为大型且使用场所也被限制。与此相对,近几年,具有加热冷却装置的加热冷却式座椅的开发得到发展,该加热冷却装置无论座椅的设置场所如何都能够提高落座的人的舒适性。由于该加热冷却装置组装于座椅本身,所以要求结构简单且小型轻量。为了解决该点,在该加热冷却装置中采用珀尔帖元件的技术的开发得到发展。通过例如专利文献1~2而公知这种加热冷却式座椅。
通过专利文献1所知的加热冷却式座椅的加热冷却装置由珀尔帖元件和与该珀尔帖元件结合的片状的热传导部件构成。该珀尔帖元件及该热传导部件配置于座垫与覆盖该座垫的表皮之间。而且,能够在形成于座垫内的通路内从送风机送风来进行热交换。但是,由于专利文献1的加热冷却装置在座垫的落座面与表皮之间配置珀尔帖元件,所以有所谓的凹凸不平感,对于提高乘坐舒适性来说有改进的余地。
通过专利文献2所知的加热冷却式座椅的加热冷却装置由珀尔帖元件和与该珀尔帖元件结合的片状的热传导部件构成。该珀尔帖元件配置在座垫的下部。该热传导部件配置于座垫与覆盖该座垫的表皮之间。但是,专利文献2的加热冷却装置的、从位于座垫下部的珀尔帖元件至位于落座面侧的热传导片的热传导路径较长。并且,珀尔帖元件及热传导部件的一部分位于座椅靠背的下方,即位于座垫中的不能落座的部位。因此,由于来自路径中途的散热较大,所以对于提高从珀尔帖元件向落座面传导热的热传导效率来说有改进的余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2258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13740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课题为,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座椅的乘坐舒适性并能够提高从珀尔帖元件向落座面传导热的热传导效率的技术。
根据技术方案1的发明,提供一种加热冷却式座椅,通过珀尔帖元件和与该珀尔帖元件结合的热传导部件对座垫进行加热或冷却,其特征在于,上述珀尔帖元件配置在上述座垫中的俯视下能落座的范围,并且相对于该座垫位于落座面的相反侧,上述热传导部件是挠性部件,从上述珀尔帖元件通过上述座垫内的上述俯视下能落座的范围而朝向上述落座面延伸。
如技术方案2所述,优选的是,上述热传导部件从上述珀尔帖元件朝向上述落座面倾斜且延伸。
如技术方案3所述,优选的是,上述座垫包含缓冲材料和覆盖该缓冲材料的表皮,上述热传导部件具有沿上述落座面延伸的水平部,该水平部位于上述缓冲材料的上表面与上述表皮之间。
如技术方案4所述,优选的是,在上述座垫中的至少上述珀尔帖元件的正上方的部分上形成有空隙。
如技术方案5所述,优选的是,还具有支承上述座垫的下表面的金属制的支承板,在该支承板的下表面上设有上述珀尔帖元件。
根据技术方案6的发明,提供一种加热冷却式座椅,通过珀尔帖元件和与该珀尔帖元件结合的热传导部件对座椅靠背进行加热或冷却,其特征在于,上述珀尔帖元件配置于上述座椅靠背中的能够供落座的人的背的至少一部分抵接的主视下的抵接范围内,并且位于上述座椅靠背的背面侧,上述热传导部件是挠性部件,从上述珀尔帖元件通过上述座椅靠背内的上述主视下的抵接范围而朝向上述座椅靠背的正面延伸。
如技术方案7所述,优选的是,上述热传导部件从上述珀尔帖元件朝向上述座椅靠背的正面倾斜且延伸。
如技术方案8所述,优选的是,上述座椅靠背包含缓冲材料和覆盖该缓冲材料的表皮,上述热传导部件具有沿上述座椅靠背的正面延伸的水平部,该水平部位于上述缓冲材料的正面与上述表皮之间。
如技术方案9所述,优选的是,在上述座椅靠背中的至少上述珀尔帖元件的正前方的部分上形成有空隙。
如技术方案10所述,优选的是,还具有支承上述座椅靠背的背面的金属制的支承板,在该支承板的背面设有上述珀尔帖元件。
发明效果
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珀尔帖元件相对于座垫位于落座面的相反侧。由于比较硬的珀尔帖元件从落座面分离,并且热传导部件是挠性部件,所以在落座面上没有所谓的“凹凸不平感”。因此,能够提高座椅的乘坐舒适性。
而且,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珀尔帖元件配置在座垫中的俯视下能落座的范围内。热传导部件从珀尔帖元件通过座垫内的俯视下能落座的范围而朝向落座面延伸。即,珀尔帖元件及热传导部件双方位于座垫中的俯视下能落座的范围。因此,从珀尔帖元件至落座面的、热传导部件的热传导路径可以较短。并且,不会对座垫中的不能落座的部位传递热。因此,由于从所述热传导路径线中途发生的散热较小,所以能够提高从珀尔帖元件向落座面传导热的热传导效率。
像这样,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能够提高座椅的乘坐舒适性,并且能够提高从珀尔帖元件向落座面传导热的热传导效率。
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热传导部件从珀尔帖元件朝向落座面倾斜且延伸。因此,能够将从落座面向热传导部件作用的垂直载荷分散为水平载荷。因此,即使落座于座椅上的人的体重从落座面向热传导部件作用,也能够维持该热传导部件、该热传导部件与珀尔帖元件的结合部分的耐久性。并且,由于热传导部件倾斜,所以能够充分地确保座垫的柔软性。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提高座椅的乘坐舒适性。
在技术方案3的发明中,热传导部件具有沿落座面延伸的水平部。该水平部位于缓冲材料的上表面与表皮之间。能够将从珀尔帖元件向热传导部件传导的热从该水平部直接且大范围地向落座面传导。因此,由于能够对落座于座椅上的人以大范围进行冷却或加热,所以能够充分地提高舒适性。
在技术方案4的发明中,在座垫中的至少珀尔帖元件的正上方的部分上形成有空隙。由于存在该空隙,所以座垫能够在珀尔帖元件的正上方的部分和其他部分上吸收向下方的弹性变形的差异(缓冲性的差异)。因此,由于应力不会集中于珀尔帖元件,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该珀尔帖元件的耐久性。并且,落座的人不会感到触底感。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提高座垫的乘坐舒适性。
在技术方案5的发明中,座垫的下表面由金属制的支承板支承。能够通过支承板来抑制以向下载荷作用于落座面而产生的座垫的变形。向下载荷不会作用于设在该支承板的下表面上的珀尔帖元件。因此,能够更进一步提高珀尔帖元件的耐久性。
在技术方案6的发明中,珀尔帖元件位于座椅靠背的背面侧。由于比较硬的珀尔帖元件从背面分离,并且热传导部件是挠性部件,所以在正面(靠背面)上没有所谓的“凹凸不平感”。因此,能够提高座椅的乘坐舒适性。
而且,在技术方案6的发明中,珀尔帖元件配置于座椅靠背中的能够供落座的人的背的至少一部分抵接的主视下的抵接范围内。热传导部件从珀尔帖元件通过座椅靠背内的主视下的抵接范围,而向座椅靠背的正面(靠背面)延伸。即,珀尔帖元件及热传导部件双方位于座椅靠背中的主视下的抵接范围内。因此,从珀尔帖元件至座椅靠背的正面的、热传导部件的热传导路径可以较短。并且,不会对座椅靠背中的不能倚靠的部位传导热。因此,由于从所述热传导路径线中途发生的散热较小,所以能够提高从珀尔帖元件向座椅靠背的正面传导热的热传导效率。
像这样,在技术方案6的发明中,能够提高座椅的乘坐舒适性,并且能够提高从珀尔帖元件向正面传导热的热传导效率。
在技术方案7的发明中,由于热传导部件从珀尔帖元件向正面倾斜且延伸,所以能够将从正面向热传导部件作用的垂直载荷分散为水平载荷。因此,即使落座于座椅上的人的体重从正面向热传导部件作用,也能够维持该热传导部件、该热传导部件与珀尔帖元件的结合部分的耐久性。并且,由于热传导部件倾斜,所以能够充分地确保座椅靠背的柔软性。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提高座椅的乘坐舒适性。
在技术方案8的发明中,热传导部件具有沿座椅靠背的正面延伸的水平部。该水平部位于缓冲材料的上表面与表皮之间。能够将从珀尔帖元件向热传导部件传导的热从该水平部直接且大范围地向正面传导。因此,由于能够对落座于座椅上的人以大范围进行冷却或加热,所以能够充分地提高舒适性。
在技术方案9的发明中,在座椅靠背中的至少珀尔帖元件的正前方的部分上形成有空隙。由于存在该空隙,所以座椅靠背能够在珀尔帖元件的正前方的部分和其他部分上吸收向后方的弹性变形的差异(缓冲性的差异)。因此,由于应力不会集中于珀尔帖元件,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该珀尔帖元件的耐久性。并且,落座的人不会感到触底感。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提高座椅靠背的倚靠舒适性。
在技术方案10的发明中,座椅靠背的背面由金属制的支承板支承。能够通过支承板来抑制因向后载荷作用于正面而产生的座椅靠背的变形。向后载荷不会作用于设在该支承板的背面上的珀尔帖元件。因此,能够更进一步提高珀尔帖元件的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加热冷却式座椅的立体图。
图2是沿图1的2-2线的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加热冷却式座椅的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加热冷却式座椅的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加热冷却式座椅的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加热冷却式座椅的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加热冷却式座椅的剖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7的加热冷却式座椅的结构图。
图9是图8所示的装拆单元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8的加热冷却式座椅的结构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9的加热冷却式座椅的剖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0的加热冷却式座椅的结构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1的加热冷却式座椅的立体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2的加热冷却式座椅的立体图。
图15是沿图14的15-15线的剖视图。
图1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3的加热冷却式座椅的立体图。
图1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4的加热冷却式座椅的立体图。
图18是沿图17的18-18线的剖视图。
图19是沿图17的19-19线的剖视图。
图20是沿图17的20-20线的剖视图。
图21是图20所示的热传导部件的概念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10A~10M:加热冷却式座椅;11、11J:座垫;11a:落座面;11b:俯视下能落座的范围(能落座的部分);11c:下表面;12、12J:座椅靠背;12a:正面;12b:主视下的抵接范围;12c:背面;22:表皮;23:支承板;23b:下表面;25:空隙;30、30A~30H、30M:加热冷却装置;32:珀尔帖元件;34:热传导部件;34b:倾斜部;34c:水平部;81:缓冲材料;82:表皮;83:支承板;Mn:落座的人;Ba:背。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
实施例1
关于实施例1的加热冷却式座椅,基于图1及图2进行说明。图1中通过虚拟线表示的加热冷却式座椅10由座垫11和座椅靠背12构成。该加热冷却式座椅10搭载在例如汽车等车辆上。将该加热冷却式座椅10以下简称为“座椅10”。此外,座椅靠背12的有无是任意的。
当从上观察座垫11的上表面、即落座面11a时,没有被座椅靠背12遮住的范围11b为能够供人Mn落座的部位。以下,将该范围11b适当地称为“座垫11中的俯视下能落座的范围11b”或“能落座的部位11b”。
座垫11由缓冲材料21和覆盖该缓冲材料21的表皮22构成。该缓冲材料21由例如聚氨酯泡沫构成。该表皮22由具有柔软性的薄膜构成。
而且,该座椅10具有支承座垫11的下表面11c、即缓冲材料21的下表面的支承板23。该支承板23为未图示的座椅架的一部分,由金属制(例如钢板制)的大致平的平板构成。
该座椅10具有埋设于座垫11内部的加热冷却装置30。在缓冲材料21中形成有用于埋设加热冷却装置30的埋设凹部24。该加热冷却装置30通过珀尔帖元件32和与该珀尔帖元件32结合的热传导部件34,而对座垫11进行加热或冷却。
详细叙述,该加热冷却装置30由以下部件构成:以紧密接触的方式与支承板23的上表面23a重叠的一个第1热传导板31;与该第1热传导板31的上表面重叠且结合的一个珀尔帖元件32;与该珀尔帖元件32的上表面32a重叠且结合的一个第2热传导板33;和与该第2热传导板33的上表面重叠且结合的一个热传导部件34。
在此,“结合”中包含粘接、钎焊、熔敷、焊接、螺丝固定、螺栓固定、铆接。该第1及第2热传导板31、33由热传导性良好的板材、例如铜板或铝板构成。该第1热传导板31形成为面积较大的平板状,从而将从珀尔帖元件32传来的热向外部高效地扩散。
该珀尔帖元件32是将电力转换为热的公知的热电转换元件,具有通过改变电流流过的极性来切换冷却和加热的特性。该珀尔帖元件32形成为厚度均匀的俯视下的大致矩形状(包含正方形)。从上述说明得以明确,该珀尔帖元件32相对于座垫11位于落座面11a的相反侧、即该座垫11的下表面11c侧。而且,该珀尔帖元件32配置于座垫11中的俯视下能落座的范围11b(能落座的部位11b)。例如,该珀尔帖元件32位于座垫11的俯视下的大致中央。
该热传导部件34是由热传导性良好且具有柔软性(挠性)的部件、例如平编铜线构成。该平编铜线形成为具有预先设定的规定宽度和厚度的带状。像这样,该带状的热传导部件34将平坦的带面朝向上下方向,相对于珀尔帖元件32的上表面32a,隔着第2热传导板33间接地结合或直接地结合。
该热传导部件34从珀尔帖元件32通过座垫11内的俯视下能落座的范围11b,而朝向落座面11a延伸。详细来说,该热传导部件34从珀尔帖元件32朝向落座面11a倾斜且延伸,并且具有从延伸的前端沿着落座面11a延伸的水平部34c、34c。
更详细地叙述,组装于座垫11的状态下的该热传导部件34的截面形状为大体倒转的帽状。即,该热传导部件34由以下部分构成:与珀尔帖元件32的上表面32a重叠且结合的水平状的基部34a;从该基部34a的左端及右端向上方倾斜且延伸的左右的倾斜部34b、34b;和从该左右的倾斜部34b、34b的上端沿着落座面11a横向延伸的左右的水平部34c、34c。
该左右的倾斜部34b、34b随着从基部34a向上方延伸而向相互分离的方向、且向座垫11的宽度方向倾斜。像这样,由于热传导部件34从珀尔帖元件32朝向落座面11a倾斜且延伸,所以能够将从落座面11a向热传导部件34作用的垂直载荷分散为水平载荷。因此,即使落座于座椅10上的人Mn的体重从落座面11a向热传导部件34作用,也能够维持该热传导部件34、该热传导部件34与珀尔帖元件32的结合部分的耐久性。并且,由于热传导部件34倾斜,所以能够充分地确保座垫11的柔软性。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提高座椅10的乘坐舒适性。
该左右的水平部34c、34c从左右的倾斜部34b、34b的上端沿座垫11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位于缓冲材料21的上表面21a与表皮22之间。因此,能够将从珀尔帖元件32向热传导部件34传导的热从该水平部34c、34c直接且大范围地向落座面11a传导。因此,由于能够对落座于座椅10上的人Mn以大范围进行冷却或加热,所以能够充分地提高舒适性。
形成于缓冲材料21中的埋设凹部24沿上下贯通,由用于埋设第1热传导板31的第1凹部24a、用于埋设珀尔帖元件32的第2凹部24b、和用于埋设第2热传导板33及热传导部件34的第3凹部24c构成。该各凹部24a~24c相互连通。该第3凹部24c的左右的壁面倾斜,从而以倾斜状态支承左右的倾斜部34b、34b。
在座垫11中的至少珀尔帖元件32的正上方的部分上形成有空隙25。例如,座垫11在珀尔帖元件32的上表面32a的正上方具有深度为δ的空隙25。此外,该空隙25只要俯视下至少位于珀尔帖元件32的位置且与珀尔帖元件32的上表面32a相比居上位即可。
详细地叙述,在该第3凹部24c中,以封堵左右的倾斜部34b、34b间的方式嵌入有封闭部件26。该封闭部件26由与缓冲材料21相同的材料构成,左右的壁面倾斜。通过在第3凹部24c中嵌入封闭部件26,左右的倾斜部34b、34b被该第3凹部24c的左右的壁面和该封闭部件26的左右的壁面夹持。其结果是,左右的倾斜部34b、34b能够维持倾斜状态。
由于在珀尔帖元件32的正上方的部分与座垫11之间存在空隙25,所以座垫11能够在珀尔帖元件32的正上方的部分和其他部分吸收向下方的弹性变形的差异(缓冲性的差异)。因此,由于应力不会集中于珀尔帖元件32,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该珀尔帖元件32的耐久性。并且,落座的人Mn不会感到触底感。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提高座垫11的乘坐舒适性。
在座垫11的内部埋设加热冷却装置30的结构包含如下结构:除了如上述那样形成埋设凹部24以外,通过一体成型为缓冲材料21而进行埋设。即使是这种情况,在座垫11中的至少珀尔帖元件32的正上方的部分上也形成有空隙25。例如,考虑下面的第1埋设方法或第2埋设方法。
该第1埋设方法是如下方法:在表皮22的内侧装有由平编铜线构成的热传导部件34的状态下,设置成型模,然后在成型模中注入聚氨酯树脂并使其发泡,由此在座垫11的内部埋设热传导部件34。
该第2埋设方法是如下方法:在成型模中设置热传导部件34,然后在成型模中注入聚氨酯树脂并使其发泡,由此一体成型为缓冲材料21,然后通过表皮22覆盖该缓冲材料21,从而在座垫11的内部埋设热传导部件34。
接下来,说明加热冷却装置30的作用。珀尔帖元件32的上表面32a发挥发热作用且下表面32b发挥吸热作用。从上表面32a发出的热经由第2热传导板33向热传导部件34传导,进而从水平部34c、34c向落座面11a传导。因此,落座于座椅10上的人Mn的臀部及大腿被温暖。
通过改变在该珀尔帖元件32中流动的电流的极性,而切换该珀尔帖元件32的冷却作用与加热作用。即,珀尔帖元件32的上表面32a发挥吸热作用且下表面32b发挥发热作用。落座面11a的热从水平部34c、34c经由热传导部件34向第2热传导板33传导,进而从该第2热传导板33向珀尔帖元件32的上表面32a传导。另一方面,从珀尔帖元件32的下表面32b扩散的热经由第1热传导板31从支承板23向大气扩散。因此,落座于座椅10上的人Mn的臀部及大腿被冷却。
总结上述实施例1的说明,如下所述。在实施例1中,珀尔帖元件32相对于座垫11而位于落座面11a的相反侧。比较硬的珀尔帖元件32从落座面11a分离,并且热传导部件34是挠性部件,因此,在落座面11a上没有所谓的“凹凸不平感”。因此,能够提高座椅10的乘坐舒适性。
而且,在实施例1中,珀尔帖元件32配置于座垫11中的俯视下能落座的范围11b。热传导部件34从珀尔帖元件32通过座垫11内的俯视下能落座的范围11b而朝向落座面11a延伸。即,珀尔帖元件32及热传导部件34双方位于座垫11中的俯视下能落座的范围11b。因此,从珀尔帖元件32至落座面11a的、热传导部件34的热传导路径可以较短。并且,不会对座垫11中的不能落座的部位11d(参照图1)、例如座椅靠背12的正下方的部分传导热。因此,由于从所述热传导路径中途发生的散热较小,所以能够提高从珀尔帖元件32向落座面11a传导热的热传导效率。
像这样,在实施例1中,能够提高座椅10的乘坐舒适性,并且能够提高从珀尔帖元件32向落座面11a传导热的热传导效率。
实施例2
关于实施例2的加热冷却式座椅,基于图3进行说明。图3与图2对应地表示。实施例2的加热冷却式座椅10A的特征在于,将上述图1及图2所示的实施例1的加热冷却装置30变更为图3所示的实施例2的加热冷却装置30A,由于关于其他结构与上述图1及图2所示的结构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具体来说,实施例2的加热冷却装置30A的基本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其特征在于,将一个或多个珀尔帖元件32设于支承板23的下表面23b。
例如,该加热冷却装置30A由以下部件构成:以紧密接触的方式与支承板23的下表面23b重叠的两个第1热传导板31;与该第1热传导板31的下表面重叠且结合的两个珀尔帖元件32;与该珀尔帖元件32的下表面32b重叠且结合的两个第2热传导板33;和与该第2热传导板33的下表面重叠且结合的两个热传导部件34。
像这样,该两个热传导部件34相对于各珀尔帖元件32间接或直接地结合,并且通过座垫11内的俯视下能落座的范围11b(参照图1)而朝向落座面11a延伸。详细来说,该各热传导部件34从各珀尔帖元件32朝向落座面11a倾斜且延伸,并且具有从延伸的前端沿着落座面11a延伸的水平部34c。
即,该各热传导部件34由以下部分构成:与各珀尔帖元件32的下表面32b重叠且结合的水平状的基部34a;从该基部34a的一端通过支承板23的贯通孔23c向上方延伸后向上方倾斜且延伸的倾斜部34b;和从该倾斜部34b的上端沿着落座面11a横向延伸的水平部34c。
该贯通孔23c位于座垫11的俯视下的大致中央。各倾斜部34b随着从各基部34a向上方延伸而向相互分离的方向且向座垫11的宽度方向倾斜。此外,该两个热传导部件34可以能够相互热传递地结合,或也可以为一体部件。
形成于缓冲材料21上的埋设凹部24仅由用于埋设热传导部件34的第3凹部24c构成。通过在该第3凹部24c中嵌入封闭部件26,各倾斜部34b被该第3凹部24c的左右的壁面与该封闭部件26的左右的壁面夹持。其结果是,各倾斜部34b能够维持倾斜的状态。在封闭部件26的下方是否具有空隙25是任意的。
根据实施例2,发挥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作用、效果。即,在实施例2中,能够提高座椅10A的乘坐舒适性,并且能够提高从珀尔帖元件32向落座面11a传导热的热传导效率。
而且,由于热传导部件34从珀尔帖元件32朝向落座面11a倾斜且延伸,所以能够维持该热传导部件34、该热传导部件34与珀尔帖元件32的结合部分的耐久性。并且,能够充分地确保座垫11的柔软性,能够进一步提高座椅10A的乘坐舒适性。
而且,能够将从各珀尔帖元件32向各热传导部件34传导的热从水平部34c直接且大范围地向落座面11a传导。因此,由于能够对落座于座椅10上的人Mn以大范围进行冷却或加热,所以能够充分地提高舒适性。
而且在实施例2中,能够通过支承板23来抑制因向下载荷作用于落座面11a而产生的座椅11的变形。向下载荷不会作用于设在该支承板23的下表面23b上的各珀尔帖元件32。因此,能够更进一步提高珀尔帖元件32的耐久性。
实施例3
关于实施例3的加热冷却式座椅,基于图4进行说明。图4与图3对应地表示。实施例3的加热冷却式座椅10B的特征在于,将上述图3所示的实施例2的加热冷却装置30A变更为图4所示的实施例3的加热冷却装置30B,由于关于其他结构与上述图1~图3所示的结构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具体来说,实施例3的加热冷却装置30B的基本结构与实施例2相同,其特征在于,相对于一个或多个珀尔帖元件32经由热管41而结合有热传导部件34。例如,该加热冷却装置30B构成为,在两个第2热传导板33的下表面上重叠且结合有热管41,在该热管41的上端部重叠且结合有两个热传导部件34。
根据实施例3,发挥与上述实施例2相同的作用、效果。而且在实施例3中,由于相对于珀尔帖元件32经由热管41而结合有热传导部件34,所以热传导效率更高。因此,从珀尔帖元件32至落座面11a的热传递距离虽然比上述实施例1长,但能够提高向该落座面11a传导热的热传导效率。
实施例4
关于实施例4的加热冷却式座椅,基于图5进行说明。图5与图4对应地表示。实施例4的加热冷却式座椅10C的特征在于,将上述图4所示的实施例3的加热冷却装置30B变更为如图5所示的实施例4的加热冷却装置30C,由于关于其他结构与上述图4所示的结构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具体来说,实施例4的加热冷却装置30C的基本结构与实施例3相同,其特征在于,相对于安装于座垫11下部的散热器42而结合有一个珀尔帖元件32。该座椅10C具有支承座垫11的下表面11c、即支承缓冲材料21的下表面的支承网43。该支承网43是实现与上述图4所示的支承板23相同作用的部件,由例如多个弹簧的集合体构成。
散热器42悬挂于支承网43。加热冷却装置30C构成为,在散热器42上重叠且结合有珀尔帖元件32,在该珀尔帖元件32上隔着第2热传导板33而重叠且结合有两个热传导部件34的各基部34a。该珀尔帖元件32例如相对于例如座垫11沿纵向配置。
根据实施例4,发挥与上述实施例3相同的作用、效果。而且在实施例4中,虽然无法经由支承板23(参照图4)将珀尔帖元件32的热向大气扩散,但是能够从散热器42向大气扩散。
实施例5
关于实施例5的加热冷却式座椅,基于图6进行说明。图6与图4对应地表示。实施例5的加热冷却式座椅10D的特征在于,将上述图4所示的实施例3的加热冷却装置30B变更为图6所示的实施例5的加热冷却装置30D,由于关于其他结构与上述图4所示的结构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具体来说,实施例5的加热冷却装置30D的基本结构与实施例3相同,其特征在于,相对于一个或多个珀尔帖元件32,经由热管44而结合有多个热传导部件34。热管44是沿座椅宽度方向细长的部件,设定为与座椅宽度大致相同的长度。在两个第2热传导板33的下表面上重叠且结合有热管44。在该热管44的上表面44a上重叠且结合有多个热传导部件34的各基部34a。例如,相对于两个珀尔帖元件32,沿座椅宽度方向排列有6个热传导部件34。
根据实施例5,发挥与上述实施例3相同的作用、效果。而且在实施例5中,虽然在座垫11上排列有多个热传导部件34,但能够减少珀尔帖元件32的数量。
实施例6
关于实施例6的加热冷却式座椅,基于图7进行说明。图7与图2对应地表示。实施例6的加热冷却式座椅10E的特征在于,将上述图1及图2所示的实施例1的加热冷却装置30变更为图7所示的实施例6的加热冷却装置30E,由于关于其他结构与上述图1及图2所示的结构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具体来说,实施例6的加热冷却装置30E的基本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其特征在于,相对于安装于座垫11下部的散热器45而结合有一个珀尔帖元件32。该座椅10E具有支承座垫11的下表面11c、即支承缓冲材料21的下表面的支承网46。该支承网46是实现与上述图2所示的支承板23相同作用的部件,由例如多个弹簧的集合体构成。
散热器45悬挂于支承网46。第1热传导板31的下表面以紧密接触的方式与散热器45的上表面重叠。
根据实施例6,发挥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作用、效果。即,在实施例6中,能够提高座椅10E的乘坐舒适性,并且能够提高从珀尔帖元件32向落座面11a传导热的热传导效率。
而且,由于热传导部件34从珀尔帖元件32朝向落座面11a倾斜且延伸,所以能够维持该热传导部件34、该热传导部件34与珀尔帖元件32的结合部分的耐久性。并且,能够充分地确保座垫11的柔软性,能够进一步提高座椅10E的乘坐舒适性。
而且,能够将从珀尔帖元件32向热传导部件34传导的热从水平部34c、34c直接且大范围地向落座面11a传导。因此,由于能够对落座于座椅10E上的人Mn以大范围冷却或加热,所以能够充分地提高舒适性。
而且在实施例6中,虽然无法经由支承板23(参照图1)将珀尔帖元件32的热向大气扩散,但能够从散热器45向大气扩散。
实施例7
关于实施例7的加热冷却式座椅,基于图8的(a)、图8的(b)及图9进行说明。图8的(a)表示实施例7的加热冷却式座椅10F的加热冷却装置30F的分解结构。图8的(b)表示将图8的(a)的加热冷却装置30F组装在该座椅10F上而成的结构,与图2对应地表示。图9是图8的(a)所示的装拆单元61的立体图。
实施例7的加热冷却式座椅10F的特征在于,将上述图7所示的实施例6的加热冷却装置30E变更为图8~图9所示的实施例7的加热冷却装置30F,由于关于其他结构与上述图7所示的结构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具体来说,实施例7的加热冷却装置30F的基本结构与实施例6相同,其特征在于,是在该座椅10F的组装后,能够一并组装在座垫11上的单元的结构。但是,实施例7的座垫11由上述图2所示的支承板23支承。
该加热冷却装置30F由预先组入于座垫11内的嵌入单元51和能够相对于该嵌入单元51及座垫11装拆的装拆单元61构成。
该嵌入单元51由与上述实施例6同样地埋设于座垫11内的热传导部件34和与该热传导部件34的基部34a的下表面结合的平板状的固定板52构成。该固定板52由热传导性良好的板材、例如铜板或铝板构成,也固定在缓冲材料21上。
该装拆单元61由以下部件构成:从下与支承板23的下表面23b重叠且通过螺栓62而结合的散热器63;与该散热器63的上表面63a重叠且结合的珀尔帖元件32;和与该珀尔帖元件32的上表面32a重叠且结合的热传导板33F。该热传导板33F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6的第2热传导板33(参照图7)相同,从下与固定板52的下表面52a重叠且通过螺栓64而结合。
如图9所示,散热器63是沿座垫11的座椅宽度方向或座椅前后方向细长的部件,设定为与座椅宽度大致相同的长度,或与座椅前后长度大致相同的长度。因此,能够在该散热器63上沿长边方向将多个珀尔帖元件32排列成1列。在图8的(a)所示的嵌入单元51上,与珀尔帖元件32的数量相应地排列有多个热传导部件34及多个固定板52。
此外,能够将散热器63的多个导热片63b的开放端通过封闭板65封闭而形成送风路径66,并且能够将风扇67连接在该送风路径66上。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从散热器63向外部空气的散热效率。
对于在座椅10上组装加热冷却装置30F,首先,如图8的(a)所示,在组入于座垫11中的嵌入单元51的固定板52上,使热传导板33F的位置相应而将热传导板33F从下重合。此时,散热器63的上表面63a与支承板23的下表面23b重叠。接下来,将散热器63通过螺栓62结合在支承板23上。最后,将螺栓64从形成于散热器63的上下贯通的螺栓避让孔63c穿插,而将热传导板33F结合在固定板52上,从而结束组装作业。
根据实施例7,发挥与上述实施例6相同的作用、效果。而且在实施例7中,由于能够在座椅10F的组装后,将装拆单元61组装在座垫11上,所以加热冷却装置30F相对于座椅10F的组装是容易的。
实施例8
关于实施例8的加热冷却式座椅,基于图10的(a)、图10的(b)进行说明。图10的(a)表示实施例8的加热冷却式座椅10G的加热冷却装置30G的分解结构,与图8的(a)对应地表示。图10的(b)表示将图10的(a)的加热冷却装置30G组装在该座椅10G上而成的结构,与图8的(b)对应地表示。
实施例8的加热冷却式座椅10G的特征在于,将上述图8~图9所示的实施例7的加热冷却装置30F变更为图10所示的实施例8的加热冷却装置30G,由于关于其他结构与上述图8~图9所示的结构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具体来说,实施例8的加热冷却装置30G的基本结构与实施例7相同,其特征在于,为易于将装拆单元61G相对于嵌入单元51G定位的结构。该加热冷却装置30G由预先组入于座垫11内的嵌入单元51G、和能够相对于该嵌入单元51G及座垫11装拆的装拆单元61G构成。
该嵌入单元51G与上述实施例7同样地由热传导部件34和固定板52构成。该固定板52的缘部与树脂制的环状的支架53一体成型。该支架53固定在缓冲材料21上。其结果是,固定板52经由支架53而固定在缓冲材料21上。该环状的支架53的内周面53a形成为从下端朝向上方而前端变细的锥面状。在该环状的支架53的下端形成有凸缘54。
该装拆单元61G由散热器63和珀尔帖元件32构成,去掉了热传导板33F(参照图8的(a))。该珀尔帖元件32的缘部被树脂制的定位部68包围。该定位部68例如与散热器63的上表面63a一体成型。该定位部68的外周面68a形成为从下端朝向上方而前端变细的锥面状。该定位部68的外周面68a的锥角与环状的支架53的内周面53a的锥角一致。
对于将加热冷却装置30G组装在座椅10G上,首先,在支架53内插入定位部68。其结果是,通过定位部68的外周面68a与支架53的内周面53a的嵌合,来决定装拆单元61G相对于嵌入单元51G的位置。此时,散热器63的上表面63a与支承板23的下表面23b重叠。接下来,通过螺栓62将散热器63与支承板23结合。最后,通过螺栓64将支架53的凸缘54和散热器63结合而完成组装作业。
根据实施例8,发挥与上述实施例7相同的作用、效果。而且在实施例8中,由于装拆单元61G相对于嵌入单元51G的定位容易实现,所以加热冷却装置30G相对于座椅10G的安装变得更加容易。
实施例9
关于实施例9的加热冷却式座椅,基于图11进行说明。图11与图10的(b)对应地表示。实施例9的加热冷却式座椅10H的特征在于,将上述图10的(a)、(b)所示的实施例8的加热冷却装置30G变更为图11所示的实施例9的加热冷却装置30H,由于关于其他结构与上述图10所示的结构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具体来说,实施例9的加热冷却装置30H的基本结构与实施例8相同,其特征在于,在座垫11内及加热冷却装置30H中设有通气路径71。
详细地叙述,散热器63被罩72覆盖。该罩72与散热器63共同通过螺栓64而结合在支架53的凸缘54上。散热器63的多个导热片63b的开放端通过罩72封闭而形成送风路径66,并且能够将风扇67连接在送风路径66上。
该通气路径71在缓冲材料21的上表面21a与表皮22之间,沿落座面11a形成有多条,而且从用于埋设热传导部件34的第3凹部24c通过而与罩72内连通。因此,能够经由通气路径71和第3凹部24c,通过风扇67吸引落座面11a附近或热传导部件34附近的潮湿空气并向外部扩散。因此,能够更进一步提高落座于座椅10H上的人Mn(参照图2)的舒适性。
实施例10
关于实施例10的加热冷却式座椅,基于图12的(a)及图12的(b)进行说明。图12的(a)与图1对应地表示。图12的(b)表示图12的(a)所示的加热冷却装置30。
上述图1及图2所示的实施例1的加热冷却式座椅10是具有一个加热冷却装置30的结构。与此相对,实施例10的加热冷却式座椅10I的特征在于,沿落座面11a排列有多个实施例1的加热冷却装置30,由于关于其他结构与上述图1及图2所示的结构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具体来说,实施例10的座椅10I将多个加热冷却装置30排列在第1排列区域A1、A1中,使得即使在落座的人的位置(落座位置)相对于落座面11a偏移的情况下,也会对于落座的人高效地冷却或加热。该第1排列区域A1、A1是由较细的虚拟线包围的范围,是以沿着落座的人的大腿部的方式设定为落座面11a的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的、沿前后细长的区域。关于该第1排列区域A1、A1,落座面11a中的靠座椅靠背12的后半部分宽度较窄,且靠座椅前端的前半部分宽度较宽。
另外,已知在人体中的大腿部通有粗血管。当将大腿部冷却或温暖时,通过血流将全身冷却或温暖。另一方面,当人体中的肛门附近被冷却时会有不舒适感。立足于这些点,在实施例10中,为了增加落座的人的舒适性,以将大腿部高效地冷却或加热的方式而将多个加热冷却装置30排列在第2排列区域A2中。该第2排列区域A2是在落座面11a的前半部分且在座椅宽度的大致整体范围内设定的横长的区域。
从上观察落座面11a,该第1排列区域A1、A1的前半部分与该第2排列区域A2重叠。全部加热冷却装置30中,热传导部件34的水平部34c、34c位于座椅前后方向。例如,在该第1排列区域A1、A1的后半部分,分别排列有两个加热冷却装置30、30。右侧的两个加热冷却装置30、30和左侧的两个加热冷却装置30、30相互向前开方向倾斜。从上观察落座面11a,右侧的两个加热冷却装置30、30彼此沿座椅宽度方向重叠。左侧的两个加热冷却装置30、30彼此也是同样的。在第2排列区域A2中,沿座椅宽度方向将4个加热冷却装置30排列成1列。
实施例11
关于实施例11的加热冷却式座椅,基于图13进行说明。图13与图1对应地表示。在图13中通过虚拟线表示的实施例11的加热冷却式座椅10J与上述图1及图2所示的实施例1的加热冷却式座椅10实际上是相同结构(基本结构相同)。该加热冷却式座椅10J由座垫11J和座椅靠背12J构成,搭载于例如汽车等车辆上。以下将该加热冷却式座椅10J简称为“座椅10J”。
从上观察座垫11J的上表面、即落座面11a时,该座垫11J没有被座椅靠背12J遮盖。因此,实施例11的落座面11a整体与上述图1所示的实施例1的“座垫11中的俯视下能落座的范围11b”相当。因此,在实施例11中,其特征在于,在落座面11a的整体范围内,沿着落座面11a排列有多个实施例1的加热冷却装置30,由于关于其他结构与上述图1及图2所示的结构相同,所以省略说明。此外,座椅靠背12J的有无是任意的。
具体来说,从上观察落座面11a,实施例11的座垫11J的前半部分形成为前部收窄状。遍布地排列多个加热冷却装置30,使得即使在落座的人的位置(落座位置)相对于这样的落座面11a偏移的情况下,也会高效地对于落座的人进行冷却或加热。
详细地叙述,该多个(例如8个)加热冷却装置30在落座面11a上排列为后列、中央列、前列这3列。全部加热冷却装置30中,热传导部件34的水平部34c、34c位于座椅前后方向上。
在后列中,3个加热冷却装置30沿座椅宽度方向以等间距排列。在中央列中,3个加热冷却装置30与后列以相同相位排列。在前列中,两个加热冷却装置30沿座椅宽度方向以等间距排列。该前列的各加热冷却装置30位于中央列的各加热冷却装置30之间,并且位于沿座椅前后方向与该中央列的各加热冷却装置30的大体一半左右重叠的位置。
实施例12
关于实施例12的加热冷却式座椅,基于图14及图15进行说明。图14与图1对应地表示。实施例12的加热冷却式座椅10K的特征在于,将上述图1及图2所示的实施例1的加热冷却装置30也设置在图14及图15所示那样的座椅靠背12上,由于关于其他结构与上述图1及图2所示的结构相同,所以省略说明。以下将该加热冷却式座椅10K简称为“座椅10K”。
具体来说,在实施例12中,在座垫11与座椅靠背12双方中具有加热冷却装置30、30。设置在座垫11中的加热冷却装置30是与实施例1相同的结构。设置在座椅靠背12中的加热冷却装置30埋设于该座椅靠背12的内部,是与设置在座垫11上的加热冷却装置30相同的结构。
详细地叙述,该加热冷却式座椅10K由座垫11和座椅靠背12构成。当从正面观察座椅靠背12时,没有被座垫11遮盖的范围12b是能够供落座的人Mn的背Ba的至少一部分抵接的部位。以下,将该范围12b适当地称为“座椅靠背12中的能够供落座的人Mn的背Ba的至少一部分抵接的主视下的抵接范围12b”或“能倚靠的部位12b”。
座椅靠背12由缓冲材料81和覆盖该缓冲材料81的表皮82构成。该缓冲材料81由例如聚氨酯泡沫构成。该表皮82由具有柔软性的薄膜构成。
而且,该座椅10K具有支承座椅靠背12的背面12c的支承板83。该支承板83是未图示的座椅架的一部分,由金属制(例如钢板制)的大致平的平板构成。
在缓冲材料81中形成有用于埋设加热冷却装置30的埋设凹部24。该加热冷却装置30通过珀尔帖元件32和与该珀尔帖元件32结合的热传导部件34而对座椅靠背12进行加热或冷却。
详细地叙述,该加热冷却装置30由以下部件构成:以紧密接触的方式与支承板83的正面83a重叠的一个第1热传导板31;与该第1热传导板31的正面重叠且结合的一个珀尔帖元件32;与该珀尔帖元件32的正面32a(前表面32a。与图2所示的座垫11所具有的珀尔帖元件32的上表面32a相当)重叠且结合的一个第2热传导板33;和与该第2热传导板33的正面重叠且结合的一个热传导部件34。
该珀尔帖元件32位于座椅靠背12的背面12c侧。而且,该珀尔帖元件32配置于座椅靠背12中的主视下的抵接范围12b(能够倚靠的部位12b)。例如,该珀尔帖元件32位于座椅靠背12的下半部分的座椅宽度方向大致中央。带状的该热传导部件34将平坦的带面朝向座椅前后方向,相对于珀尔帖元件32的正面32a,隔着第2热传导板33间接地结合或直接地结合。
该热传导部件34从珀尔帖元件32通过座椅靠背12内的主视下的抵接范围12b,朝向座椅靠背12的正面12a(靠背面12a。前表面12a)延伸。详细来说,该热传导部件34从珀尔帖元件32朝向正面12a倾斜且延伸,并且具有从延伸的前端沿着正面12a延伸的水平部34c、34c。
更详细地叙述,组装于座椅靠背12的状态下的该热传导部件34的截面形状大体为帽状。即,该热传导部件34由以下部分构成:与珀尔帖元件32的正面32a重叠且结合的水平状的基部34a;从该基部34a的左端及右端向前方倾斜且延伸的左右的倾斜部34b、34b;和从该左右的倾斜部34b、34b的前端沿着正面12a横向延伸的左右的水平部34c、34c。
该左右的倾斜部34b、34b随着从基部34a向前方延伸而向相互远离的方向且向座椅靠背12的宽度方向倾斜。像这样,由于热传导部件34从珀尔帖元件32朝向正面12a倾斜且延伸,所以能够将从正面12a向热传导部件34作用的垂直载荷分散为水平载荷。因此,即使落座于座椅10K上的人Mn的体重从正面12a向热传导部件34作用,也能够维持该热传导部件34、该热传导部件34与珀尔帖元件32的结合部分的耐久性。并且,由于热传导部件34倾斜,所以能够充分地确保座椅靠背12的柔软性。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提高座椅10K的乘坐舒适性。
该左右的水平部34c、34c从左右的倾斜部34b、34b的前端沿座椅靠背12的宽度方向延伸,位于缓冲材料81的正面81a与表皮82之间。因此,能够将从珀尔帖元件32向热传导部件34传导的热从该水平部34c、34c直接且大范围地向正面12a传导。因此,由于能够对落座于座椅10K上的人Mn以大范围进行冷却或加热,所以能够充分地提高舒适性。
形成于缓冲材料81中的埋设凹部24沿前后贯通,由用于埋设第1热传导板31的第1凹部24a、用于埋设珀尔帖元件32的第2凹部24b、和用于埋设第2热传导板33及热传导部件34的第3凹部24c构成。该各凹部24a~24c相互连通。该第3凹部24c的左右的壁面倾斜,从而以倾斜状态支承左右的倾斜部34b、34b。
在座椅靠背12中的至少珀尔帖元件32的正前方(正前。正前面)的部分上形成有空隙25。例如,座椅靠背12在珀尔帖元件32的正面32a的正前方具有深度为δ的空隙25。此外,该空隙25只要主视下至少位于珀尔帖元件32的位置且与珀尔帖元件32的正面32a相比居上位即可。
详细地叙述,在该第3凹部24c中,以封堵左右的倾斜部34b、34b间的方式嵌入有封闭部件26。该封闭部件26由与缓冲材料81相同的材料构成,左右的壁面倾斜。通过在第3凹部24c中嵌入封闭部件26,左右的倾斜部34b、34b由该第3凹部24c的左右的壁面和该封闭部件26的左右的壁面夹持。其结果是,左右的倾斜部34b、34b能够维持倾斜的状态。
由于在珀尔帖元件32的正前方的部分与座椅靠背12之间有空隙25,所以座椅靠背12能够在珀尔帖元件32的正前方的部分与其他部分上吸收向后方的弹性变形的差异(缓冲性的差异)。因此,由于应力不会集中于珀尔帖元件32,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该珀尔帖元件32的耐久性。并且,落座的人Mn不会感到触底感。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提高座椅靠背12的倚靠舒适性。
接下来,说明加热冷却装置30的作用。珀尔帖元件32的正面32a发挥发热作用并且背面32b发挥吸热作用。从正面32a发出的热经由第2热传导板33向热传导部件34传导,进而从水平部34c、34c向座椅靠背12的正面12a传导。因此,落座于座椅10上的人Mn的背Ba(例如腰部)被温暖。
通过改变在该珀尔帖元件32中流动的电流的极性,来切换该珀尔帖元件32的冷却作用和加热作用。即,珀尔帖元件32的正面32a发挥吸热作用并且背面32b发挥发热作用。座椅靠背12的正面12a的热从水平部34c、34c经由热传导部件34向第2热传导板33传导,进而从该第2热传导板33向珀尔帖元件32的正面32a传导。另一方面,从珀尔帖元件32的背面32b扩散的热经由第1热传导板31从支承板83向大气扩散。因此,落座于座椅10上的人Mn的背(例如腰部)被冷却。
根据实施例12,发挥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作用、效果。而且在实施例12中,珀尔帖元件32位于座椅靠背12的背面12c侧。比较硬的珀尔帖元件32从背面12c分离,并且热传导部件34是挠性部件,因此,在正面12a(靠背面12a)上没有所谓“凹凸不平感”。因此,能够提高座椅10K的乘坐舒适性。
而且,在实施例12中,珀尔帖元件32配置于座椅靠背12中的能够供落座的人Mn的背Ba的至少一部分抵接的主视下的抵接范围12b。热传导部件34从珀尔帖元件32通过座椅靠背12内的主视下的抵接范围12b,而朝向座椅靠背12的正面12a(靠背面12a)延伸。即,珀尔帖元件32及热传导部件34双方位于座椅靠背12中的主视下的抵接范围12b内。因此,从珀尔帖元件32至座椅靠背12的正面12a的、热传导部件34的热传导路径可以较短。并且,不会对座椅靠背12中的不能倚靠的部位传导热。因此,由于从上述热传导路径中途发生的散热较小,所以能够提高从珀尔帖元件32向座椅靠背12的正面12a传导热的热传导效率。
像这样,实施例12能够提高座椅10K的乘坐舒适性,并且能够提高从珀尔帖元件32向座椅靠背12的正面12a传导热的热传导效率。
座椅靠背12的背面12c由金属制的支承板83支承。能够在该支承板83的背面83b设置珀尔帖元件32。如果为这样的结构,则能够通过支承板83来抑制因向后载荷作用于座椅靠背12的正面12a而产生的座椅靠背12的变形。向后载荷不会作用于设在该支承板83的背面83b上的各珀尔帖元件32。因此,能够更进一步提高珀尔帖元件32的耐久性。
此外,在实施例12中,能够在座椅靠背12的整个主视下的抵接范围12b内设置一个或多个加热冷却装置30。另外,仅在座椅靠背12上具有加热冷却装置30是任意的。
实施例13
关于实施例13的加热冷却式座椅,基于图16进行说明。图16与图13对应地表示。实施例13的加热冷却式座椅10L与上述图13所示的实施例11的加热冷却式座椅10J实际上是相同结构(基本结构相同)。该加热冷却式座椅10L由座垫11J和座椅靠背12J构成,搭载于例如汽车等车辆上。
实施例13的加热冷却式座椅10L的特征在于,如图16所示,在座椅靠背12J上也具有实施例11的加热冷却装置30,由于关于其他结构与上述图13所示的结构相同,所以省略说明。以下将该加热冷却式座椅10L简称为“座椅10L”。
具体来说,在实施例13中,在座垫11J和座椅靠背12J双方上分别具有多个加热冷却装置30、30。在座垫11J上具有的多个加热冷却装置30是与实施例11相同的结构。在座椅靠背12J上具有的多个加热冷却装置30埋设于该座椅靠背12J的内部,是与在座垫11J上所具有的加热冷却装置30相同的结构。
具体来说,实施例13的座椅靠背12J将多个加热冷却装置30遍布地排列在正面12a的例如下半部分,使得即使在落座的人的位置(落座位置)相对于正面12a偏移的情况,也会高效地对于落座的人进行冷却或加热。
详细地叙述,该多个(例如3个)加热冷却装置30沿座椅宽度方向以等间距排列。全部加热冷却装置30中,热传导部件34的水平部34c、34c位于座椅上下方向。关于对座椅靠背12J设置各加热冷却装置30的结构,与上述图14及图15所示的实施例12的结构相同,而省略说明。
此外,在实施例13中,能够在座椅靠背12J的整个主视下的抵接范围12b内设置一个或多个加热冷却装置30。另外,仅在座椅靠背12J上具有加热冷却装置30是任意的。
实施例14
关于实施例14的加热冷却式座椅,基于图17~图21进行说明。图17与图14对应地表示。实施例14的加热冷却式座椅10M是与上述图14及图15所示的实施例12的加热冷却式座椅10K类似的结构(基本结构相同)。
如图17所示,实施例14的加热冷却式座椅10M由座垫11和座椅靠背12构成,搭载于例如汽车等车辆上。由于该座垫11M相对于图1、图2及图14所示的座垫11实际上(基本上)是相同结构,所以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说明。由于该座椅靠背12相对于图14及图15所示的座椅靠背12实际上(基本上)是相同结构,所以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说明。以下将该加热冷却式座椅10M简称为“座椅10M”。
实施例14的该座椅10M在座垫11上至少具有一个加热冷却装置30Mc,并且在座椅靠背12上至少具有一个加热冷却装置30Mb。例如,该座垫11具有沿落座面11a排列的多个(例如2个)该加热冷却装置30Mc。该多个加热冷却装置30Mc的排列方向是例如座垫11的前后方向。该座椅靠背12具有沿正面12a(靠背面12a。前表面12a)排列的多个(例如2个)该加热冷却装置30Mb。该多个加热冷却装置30Mb的排列方向是例如座椅靠背12的宽度方向。
如图17及图18所示,在座垫11上具有的该各加热冷却装置30Mc的特征在于,固定于该座垫11的缓冲材料21上,通过珀尔帖元件32和与该珀尔帖元件32结合的热传导部件34而对该座垫11进行加热或冷却。
如图17及图20所示,在座椅靠背12上具有的该各加热冷却装置30Mb的特征在于,固定于该座椅靠背12的缓冲材料81上,通过珀尔帖元件32和与该珀尔帖元件32结合的热传导部件34而对该座椅靠背12进行加热或冷却。
关于在该座垫11上具有的该各加热冷却装置30Mc和在该座椅靠背12上具有的该各加热冷却装置30Mb的详细结构,由于相对于上述图14及图15所示的加热冷却装置30实际上(基本上)是相同结构,所以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说明。以下,将在该座垫11上具有的该加热冷却装置30Mc适当地称为“座垫用加热冷却装置30Mc”,将在该座椅靠背12上具有的该加热冷却装置30Mb适当地称为“靠背用加热冷却装置30Mb”。
首先,关于该座垫11及该各座垫用加热冷却装置30Mc、30Mc详细进行说明。
如图17~图19所示,在该座垫11的缓冲材料21上形成有向座椅下方开放的槽21b。该槽21b形成为沿该2个座垫用加热冷却装置30Mc、30Mc的排列方向细长的、仰视下的大致矩形状。该各座垫用加热冷却装置30Mc、30Mc沿槽21b的长边方向仅以规定的间距P1分离。通过适当地设定该间距P1,能够实现该各座垫用加热冷却装置30Mc、30Mc的各珀尔帖元件32、32的温度的均匀化。
该各座垫用加热冷却装置30Mc、30Mc分别由以下部件构成:一个珀尔帖元件32;与该珀尔帖元件32的上表面32a重叠且结合的一个热传导板33(与第2热传导板33相当);与该热传导板33的上表面重叠且结合的一个热传导部件34;和与珀尔帖元件32的下表面32b重叠且结合的一个散热器35。
组装于该座垫11的状态下的该热传导部件34的截面形状为大体倒转的帽状。即,该热传导部件34由以下部分构成:与珀尔帖元件32的上表面32a重叠且结合的水平状的基部34a;从该基部34a的左端及右端向上方倾斜且延伸的左右的倾斜部34b、34b;从该左右的倾斜部34b、34b的上端沿着落座面11a横向延伸的左右的水平部34c、34c。
该热传导部件34在左右的水平部34c、34c中的座垫11的宽度方向外侧的两端,具有向下方折回的左右的缘部34d、34d。通过从左右的水平部34c、34c将左右的缘部34d、34d折回,而将该左右的水平部34c、34c固定于缓冲材料21的内部。因此,该左右的水平部34c、34c能够随着缓冲材料21的挠曲充分地弹性变形。并且,由于该左右的缘部34d、34d固定于缓冲材料21的内部,所以左右的水平部34c、34c能够相对于从该缓冲材料21作用的反复载荷而确保耐久性。而且,在该左右的缘部34d、34d上重叠且结合有加强板36、36。因此,能够通过加强板36、36充分地确保具有挠性的该水平部34c、34c的刚性。
在该热传导部件34的基部34a的上表面(表皮22侧的面)上,重叠并结合有平板状且俯视下为大致矩形状的盖板37。因此,能够通过盖板37确保具有挠性的基部34a的刚性。
该热传导板33位于槽21b的底面21c且固定于该底面21c。像这样,由于该热传导板33及该热传导部件34固定于缓冲材料21,所以该座垫用加热冷却装置30Mc固定于该缓冲材料21。因此,在该座椅靠背12上具有的加热冷却装置20M能够随着该缓冲材料21的挠曲充分地位移。
该座垫用加热冷却装置30Mc中的珀尔帖元件32、热传导板33和散热器35配置于槽21b的内部。因此,该珀尔帖元件32位于槽21b的底面21c或其附近。与之相应地,能够使该珀尔帖元件32相对于座垫11的落座面11a接近。从珀尔帖元件32至落座面11a的、热传导部件34的热传导路径可以较短。能够提高从珀尔帖元件32向落座面11a传导热的热传导效率。
该槽21b的下端开口的至少一部分被盖91封堵。该盖91能够拆下地安装于支承板23的下表面23b。优选的是,如图18所示,该盖91的宽度设定为能够封堵该槽21b的槽宽整体的大小。而且,优选的是,如图19所示,该盖91的长度Lr设定为仅将该槽21b的槽长边方向的两端部21d、21e开放,并且能够从座椅下方覆盖该2个加热冷却装置30Mc、30Mc双方的大小。
如图18所示,该槽21b的槽宽Wa比座垫用加热冷却装置30Mc中的珀尔帖元件32及散热器35的宽度Wb稍大。因此,能够通过槽21b和盖91来形成送风路径92。
该盖91具有与该送风路径92连通的一个风扇93。更详细地叙述,如图19所示,该风扇93位于该各座垫用加热冷却装置30Mc、30Mc之间(优选中央位置),能够拆下地安装在该盖91上。从该槽21b的两端部21d、21e流入的外部空气通过该送风路径92并与各散热器35、35进行了热交换后,从该风扇93向外部空气扩散。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从各散热器35、35向外部空气的散热效率。
接下来,关于座椅靠背12及该各靠背用加热冷却装置30Mb、30Mb详细进行说明。
如图17所示,该2个靠背用加热冷却装置30Mb、30Mb沿座椅宽度方向仅以规定的间距P2分离。通过适当地设定该间距P2,能够实现该各靠背用加热冷却装置30Mb、30Mb的各珀尔帖元件32、32的温度均匀化。
如图20所示,在该座椅靠背12的缓冲材料81上形成有用于配置该靠背用加热冷却装置30Mb的一部分的凹部81b。该凹部81b向座椅靠背12的背面12c侧开放。
该靠背用加热冷却装置30Mb相对于上述图18所示的座垫用加热冷却装置30Mc基本上(实际上)是相同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该靠背用加热冷却装置30Mb,以珀尔帖元件32的一个面32a(与上表面32a相当)朝向座椅靠背12的正面12a的方式组装在座椅靠背12上。
组装于座椅靠背12的状态下的该热传导部件34以左右的水平部34c、34c朝向上下方向的方式配置。即,由于该热传导部件34相对于座椅靠背12沿横向组装,所以能够换言之由以下部分构成:与珀尔帖元件32的一个面32a重叠且结合的基部34a;从该基部34a的两端向前方倾斜且延伸的一对倾斜部34b、34b(与左右的倾斜部34b、34b相当);和从该一对倾斜部34b、34b的前端沿着落座面11a延伸的一对延伸部34c、34c(与左右的水平部34c、34c相当)。
该一对倾斜部34b、34b中的一方从该基部34a的上端向上方倾斜且向前方延伸,另一方从该基部34a的下端向下方倾斜且向前方延伸。该一对延伸部34c、34c从该一对倾斜部34b、34b的前端沿着落座面11a向彼此相反的方向延伸。
该热传导板33位于凹部81b的底面且固定于该底面。像这样,由于该热传导板33及该热传导部件34固定于座椅靠背12的缓冲材料81上,所以该靠背用加热冷却装置30Mb固定于该缓冲材料81上。因此,该靠背用加热冷却装置30Mb能够随着该缓冲材料81的挠曲充分地位移。
如图20所示,组装于座椅靠背12的该热传导部件34形成为将2个水平部34c、34c中的某一方朝向另一方折回的形状。一方的水平部34c(例如,上侧的水平部34c)在折回前,如图21中的虚拟线所示。即,该热传导部件34的截面形状为大体倒转的帽状。通过该状态下的一方的水平部34c朝向另一方的水平部34c(例如,下侧的水平部34c)的基端的折回,成为图21的实线所示那样。即,该一方的水平部34c的缘部34d与另一方的水平部34c的基端相对。
像这样,通过将2个水平部34c、34c中的某一方朝向另一方折回,能够改变相对于座椅靠背12的缓冲材料81的正面81a的热传导位置。
根据实施例14,发挥与上述图14及图15所示的实施例12相同的作用、效果。
在本发明中,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组合各实施例的结构的一部分或全部。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加热冷却式座椅10、10A~10M,能够无论用途、无论室内、室外地利用。例如,该加热冷却式座椅10、10A~10M适合搭载于汽车或两轮摩托车等车辆、叉车或吊车等工业用车辆上。另外,该加热冷却式座椅10、10A~10M适合在住宅、办公室、商店等室内中作为椅子或沙发来使用。另外,该加热冷却式座椅10、10A~10M适合作为宠物用垫子来使用。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座椅靠背12。

Claims (10)

1.一种加热冷却式座椅,通过珀尔帖元件和与该珀尔帖元件结合的热传导部件对座垫进行加热或冷却,其特征在于,
所述珀尔帖元件配置在所述座垫中的俯视下能落座的范围,并且相对于该座垫位于落座面的相反侧,
所述热传导部件是挠性部件,从所述珀尔帖元件通过所述座垫内的所述俯视下能落座的范围而朝向所述落座面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冷却式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传导部件从所述珀尔帖元件朝向所述落座面倾斜且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冷却式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垫包含缓冲材料和覆盖该缓冲材料的表皮,
所述热传导部件具有沿所述落座面延伸的水平部,
该水平部位于所述缓冲材料的上表面与所述表皮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冷却式座椅,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座垫中的至少所述珀尔帖元件的正上方的部分上形成有空隙。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冷却式座椅,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支承所述座垫的下表面的金属制的支承板,
在该支承板的下表面上设有所述珀尔帖元件。
6.一种加热冷却式座椅,通过珀尔帖元件和与该珀尔帖元件结合的热传导部件对座椅靠背进行加热或冷却,其特征在于,
所述珀尔帖元件配置于所述座椅靠背中的能够供落座的人的背的至少一部分抵接的主视下的抵接范围内,并且位于所述座椅靠背的背面侧,
所述热传导部件是挠性部件,从所述珀尔帖元件通过所述座椅靠背内的所述主视下的抵接范围而朝向所述座椅靠背的正面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冷却式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传导部件从所述珀尔帖元件朝向所述座椅靠背的正面倾斜且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加热冷却式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靠背包含缓冲材料和覆盖该缓冲材料的表皮,
所述热传导部件具有沿所述座椅靠背的正面延伸的水平部,
该水平部位于所述缓冲材料的正面与所述表皮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加热冷却式座椅,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座椅靠背中的至少所述珀尔帖元件的正前方的部分上形成有空隙。
10.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加热冷却式座椅,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支承所述座椅靠背的背面的金属制的支承板,
在该支承板的背面设有所述珀尔帖元件。
CN201510129857.8A 2014-05-12 2015-03-24 加热冷却式座椅 Active CN10507805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866983.5A CN108937292A (zh) 2014-05-12 2015-03-24 加热冷却式座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98508 2014-05-12
JP2014098508A JP6138726B2 (ja) 2013-05-14 2014-05-12 加熱冷却式シート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866983.5A Division CN108937292A (zh) 2014-05-12 2015-03-24 加热冷却式座椅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78056A true CN105078056A (zh) 2015-11-25
CN105078056B CN105078056B (zh) 2019-03-01

Family

ID=5459892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29857.8A Active CN105078056B (zh) 2014-05-12 2015-03-24 加热冷却式座椅
CN201810866983.5A Pending CN108937292A (zh) 2014-05-12 2015-03-24 加热冷却式座椅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866983.5A Pending CN108937292A (zh) 2014-05-12 2015-03-24 加热冷却式座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05078056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49665A (zh) * 2017-03-23 2018-11-06 李尔公司 为座椅提供传导性加热和冷却的温度控制系统
CN111757815A (zh) * 2018-02-28 2020-10-09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室结构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59610A (ja) * 1985-12-30 1987-07-15 今永 栄輔 冷暖房椅子
CN2079462U (zh) * 1990-09-25 1991-06-26 山东烟台造锁总厂 冷暖椅
CN1158655A (zh) * 1994-08-10 1997-09-03 阿美利贡公司 可调温度座椅气温控制系统
JP2003083633A (ja) * 2001-09-13 2003-03-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温度調節装置及びこの装置を内蔵した座席
JP2006137405A (ja) * 2004-10-15 2006-06-01 Denso Corp シート用加熱冷却装置
CN103158496A (zh) * 2011-12-08 2013-06-19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用于提高机动车辆的能量效率的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338117B2 (en) * 2003-09-25 2008-03-04 W.E.T. Automotive System, Ltd. Ventilated seat
US7828050B2 (en) * 2004-09-02 2010-11-09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seat air-conditioner and vehicle temperature controller
JP4469390B2 (ja) * 2007-11-13 2010-05-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4499167B2 (ja) * 2008-03-31 2010-07-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温調シート
CN102415722A (zh) * 2011-10-29 2012-04-18 诸城市电力大众木器有限公司 轻便折叠椅
DE102012023909B4 (de) * 2012-07-25 2021-08-19 Gentherm Gmbh Nackenwärmer
CN203511372U (zh) * 2013-10-11 2014-04-02 李胜才 汽车座椅通风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59610A (ja) * 1985-12-30 1987-07-15 今永 栄輔 冷暖房椅子
CN2079462U (zh) * 1990-09-25 1991-06-26 山东烟台造锁总厂 冷暖椅
CN1158655A (zh) * 1994-08-10 1997-09-03 阿美利贡公司 可调温度座椅气温控制系统
JP2003083633A (ja) * 2001-09-13 2003-03-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温度調節装置及びこの装置を内蔵した座席
JP2006137405A (ja) * 2004-10-15 2006-06-01 Denso Corp シート用加熱冷却装置
CN103158496A (zh) * 2011-12-08 2013-06-19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用于提高机动车辆的能量效率的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49665A (zh) * 2017-03-23 2018-11-06 李尔公司 为座椅提供传导性加热和冷却的温度控制系统
CN111757815A (zh) * 2018-02-28 2020-10-09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室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78056B (zh) 2019-03-01
CN108937292A (zh) 2018-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52650B2 (en) Vehicle seat with thermal comfort system
US5924766A (en) Temperature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seat
US9975394B2 (en) Airflow management system for vehicle seat
JP6138726B2 (ja) 加熱冷却式シート
US7587901B2 (en) Control system for thermal module in vehicle
US20190344687A1 (en) Vehicle seat with thermal comfort module
US9456702B2 (en) Seat with ventilative property
US9783088B2 (en) Vehicle seat
JP6321184B2 (ja) 換気システム
US10449877B1 (en) Vehicle seat with serpentine air flow channel
KR101794873B1 (ko) 냉난방 시트
US20140084653A1 (en) Chair having a dynamically-flexible back and seat
CN103692940A (zh) 具有冷暖功能的汽车坐垫
CN105078056A (zh) 加热冷却式座椅
US8944501B2 (en) Flying wing-shaped seat structure
CN205113086U (zh) 一种便于拆卸维修的通风汽车座椅
US9469228B2 (en) Seat climate control assembly and seat employing the same
CN103419696A (zh) 一种冷风坐垫
KR101671147B1 (ko) 통기성이 향상된 열섬유가 구비된 의자
CN202764759U (zh) 汽车后排双连座通风座椅
CN202095859U (zh) 机电散热座椅
CN208559474U (zh) 具有制冷热功能的移动载具
JP2012130587A (ja) 放熱型温調シート
CN209320769U (zh) 座椅防下潜总成及车辆
KR101184580B1 (ko) 통기홈이 형성된 헤드레스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