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52077A - 一种m2m中信息处理的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m2m中信息处理的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52077A
CN105052077A CN201480003065.XA CN201480003065A CN105052077A CN 105052077 A CN105052077 A CN 105052077A CN 201480003065 A CN201480003065 A CN 201480003065A CN 105052077 A CN105052077 A CN 1050520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ource
aggregate
polymerization
aggregate resource
reque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0306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52077B (zh
Inventor
殷佳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25783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099369B/zh
Publication of CN1050520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520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520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520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20Network management software packag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2Standardisation; Integr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05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by checking availabi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4Peer-to-peer [P2P] networks
    • H04L67/1074Peer-to-peer [P2P] networks for supporting data block transmission mechanis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2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prietary or special-purpose networking environments, e.g. medical networks, sensor networks, networks in vehicles or remote metering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56Provisioning of proxy services
    • H04L67/566Grouping or aggregating service requests, e.g. for unified process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9/00Cryptographic mechanisms or cryptographic arrangements for secret or secur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 H04L9/40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60Subscription-based services using application servers or record carriers, e.g. SIM application toolki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70Services for machine-to-machine communication [M2M] 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MTC]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机器通信M2M中信息聚合的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具体包括:接收聚合资源创建请求;根据所述聚合资源创建请求,确定被聚合资源标识和聚合方式;根据确定的被聚合资源标识和聚合方式创建聚合资源,所述聚合资源的属性中包括所述被聚合资源标识和所述聚合方式;根据创建的聚合资源进行信息聚合。本发明使部署M2M系统和开发M2M应用更加简单高效,降低M2M使用成本,提高M2M系统灵活性。

Description

一种 M2M中信息处理的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信息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机器通信中信息处理的方法及装 置。 背景技术
机器通信 ( Machine-to-Machine Communications, M2M )是一种以机器智能 交互为核心的、 网络化的应用与服务。 它通过在机器内部嵌入无线或有线通信 模块以及应用处理逻辑, 实现用户对监控、 指挥调度、 数据采集和测量等方面 的信息化需求。 M2M系统中, 各种 M2M设备, 如各种传感器、 控制器等, 直 接经过 M2M网关接入到 M2M业务平台。从而实现各种 M2M业务,例如电力 抄表、 智能交通等。 通过 M2M业务平台所提供的业务能力, 可以获取 M2M 设备采集的数据, 或对 M2M设备进行控制和管理。
在一个 M2M系统中, 通常有多种设备类型, 每种类型都有很多设备。 不 同种类的设备提供不同的数据或业务, 但是绝大多数传感器都只能提供原始的 测量型数据, 例如温度传感器只能体现温度数值, 终端计算设备只能提供可用 内存、 CPU使用率。 而用户需求的数据往往需不同类型设备的不同数据经过不 同的计算方法而获得,从而使得现有技术部署 M2M系统非常复杂,使用 M2M 应用成本高昂。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机器通信中信息处理的 方法及装置, 以使部署 M2M系统和开发 M2M应用更加筒单高效, 降低 M2M 使用成本, 提高 M2M系统灵活性。
第一方面,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机器通信中的方法, 包括: 接收聚合 资源创建请求;根据所述聚合资源创建请求,确定被聚合资源标识和聚合方式; 根据确定的被聚合资源标识和聚合方式创建聚合资源, 所述聚合资源的属性中 包括所述被聚合资源标识和所述聚合方式; 根据创建的聚合资源进行信息聚 合。
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根据聚合资源属性进行信息 聚合具体包括: 获取所述被聚合资源的当前状态; 根据所述聚合资源属性中包 含的聚合方式进行信息聚合, 获得聚合结果。
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接收的聚合资源创建请求中 包含被聚合资源标识和聚合方式, 所述聚合方式为指定的计算资源。
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接收的聚合资源创建请求中 包含聚合源期望和聚合方式, 所述聚合方式包括指定的计算资源; 所述确定被 聚合资源标识具体包括: 向发现资源发送资源发现请求, 所述资源发现请求中 携带所述聚合源期望, 并接收发现资源返回的符合聚合源期望的资源标识, 并 将所述资源标识作为所述被聚合资源标识。
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接收的聚合资源创建请求中 包含聚合源期望和聚合结果期望; 所述确定被聚合资源标识具体包括: 向发现 资源发送资源发现请求, 所述资源发现请求中携带所述聚合源期望, 并接收发 现资源返回的符合聚合源期望的资源标识, 并将所述资源标识作为所述被聚合 资源标识; 所述确定聚合方式具体包括: 向发现资源发送计算资源发现请求, 请求中携带所述聚合结果期望, 接收发现资源返回的符合聚合结果期望的计算 资源, 并将所述计算资源作为聚合方式。
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作为聚合方式的计算资源包 含多个, 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确定聚合资源创建请求中包含 "允许多结果" 标志, 则将所述多个符合聚合结果期望的计算资源作为聚合方式; 当接收应用 程序对所述聚合资源的访问时, 返回所述多个计算资源的聚合结果。
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符合聚合结果期望的计算资 源具体为至少两个计算资源的链接。
在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接收的聚合资源创建请求中 包括聚合时机参数; M2M设备根据所述聚合时机参数主动进行信息聚合或者 被动进行信息聚合, 并将聚合结果存入聚合结果资源中。
在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主动进行信息聚合包括:
M2M设备建立到被聚合资源的订阅通知关系, 当被聚合资源的变化时发送被 聚合资源的当前状态给聚合资源, M2M设备根据收到的被聚合资源当前状态 和聚合方式进行信息聚合; 或者 M2M设备轮询监听被聚合资源的变化, 当轮 询到被聚合资源有变化时, 更新聚合结果资源。
在第一方面的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被动进行信息聚合包括:
M2M设备接收到应用访问聚合结果资源的请求消息后, 获取被聚合资源的当 前状态,根据聚合方式进行信息聚合, 获得聚合结果, 并向应用返回聚合结果。
在第一方面的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在进行所述创建聚合资源前, 还 包括: 合法性验证, 验证确定的所述聚合资源能否被所述聚合方式处理。 第二方面,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机器通信 M2M设备, 包括:
通信模块, 用于接收聚合资源创建请求;
确定模块, 用于根据接收的所述聚合资源创建请求, 确定被聚合资源标识 和聚合方式;
创建模块, 用于根据确定的被聚合资源标识和聚合方式创建聚合资源, 所 述聚合资源的属性中包括所述被聚合资源标识和所述聚合方式;
聚合模块, 用于根据创建的聚合资源进行信息聚合。
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聚合模块具体用于获取所述 被聚合资源的当前状态, 根据所述聚合资源属性中包含的聚合方式进行信息聚 合, 获得聚合结果。
在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通信模块接收的聚合资源创 建请求中包含被聚合资源标识和聚合方式, 所述聚合方式为指定的计算资源。 在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通信模块接收的聚合资源创 建请求中包含聚合源期望和聚合方式, 所述聚合方式包括指定的计算资源; 所 述确定模块确定被聚合资源标识具体包括: 确定模块向发现资源发送资源发现 请求, 所述资源发现请求中携带所述聚合源期望, 确定模块进一步接收发现资 源返回的符合聚合源期望的资源标识, 并将所述资源标识作为所述被聚合资源 标识。
在第二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通信模块接收的聚合资源创 建请求中包含聚合源期望和聚合结果期望; 所述确定模块确定被聚合资源标识 具体包括: 确定模块向发现资源发送资源发现请求, 所述资源发现请求中携带 所述聚合源期望, 确定模块进一步接收发现资源返回的符合聚合源期望的资源 标识, 并将所述资源标识作为所述被聚合资源标识; 所述确定模块确定聚合方 式具体包括: 确定模块向发现资源发送计算资源发现请求, 请求中携带所述聚 合结果期望, 确定模块进一步接收发现资源返回的符合聚合结果期望的计算资 源, 并将所述计算资源作为聚合方式。
在第二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符合聚合结果期望的计算资 源包含多个, 所述确定模块进一步用于: 确定聚合资源创建请求中包含 "允许 多结果" 标志, 则将所述多个符合聚合结果期望的计算资源作为聚合方式; 通 信模块进一步用于接收应用程序对所述聚合资源的访问, 并返回所述多个计算 资源的聚合结果。
在第二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符合聚合结果期望的计算资 源具体为至少两个计算资源的链接。
在第二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通信模块接收的聚合资源创 建请求中包括聚合时机参数; 所述聚合模块根据所述聚合时机参数主动进行信 息聚合或者被动进行信息聚合, 并将聚合结果存入聚合结果资源中。 在第二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聚合模块主动进行信息聚合 包括: 所述聚合模块建立到被聚合资源的订阅通知关系, 当被聚合资源的变化 时发送被聚合资源的当前状态给聚合资源, 所述聚合模块根据收到的被聚合资 源当前状态和聚合方式进行信息聚合; 或者所述聚合模块轮询监听被聚合资源 的变化, 当轮询到被聚合资源有变化时, 更新聚合结果资源。
在第二方面的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聚合模块被动进行信息聚合 包括: 所述通信模块接收到应用访问聚合结果资源的请求消息后, 所述聚合模 块获取被聚合资源的当前状态, 根据聚合方式进行信息聚合, 获得聚合结果, 所述通信模块向应用返回聚合结果。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 M2M设备上创建聚合资源, 自动进行信息的聚合, 特别是根据聚合源期望和聚合结果期望自动适配选择被聚合资源和聚合方式, 使得部署 M2M系统和开发 M2M应用更加筒单高效, 降低 M2M使用成本,提 高 M2M系统灵活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 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 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筒单地介绍, 显而易见地, 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 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 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 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 的前提下, 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取其他的附图。
图 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 M2M信息聚合的系统架构图;
图 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聚合的方法流程图;
图 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信息聚合的方法流程图;
图 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信息聚合的方法流程图;
图 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信息聚合的方法流程图;
图 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 M2M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 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 M2M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 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 楚、 完整地描述, 显然, 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 是全部实施例。 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 性劳动前提下获取的所有其他实施例, 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 M2M信息聚合的系统,如图 1所示, M2M信息聚 合系统包括 M2M业务平台和 M2M设备。 各种 M2M设备, 如传感器、 微控制 器等, 直接或经过 M2M网关远程接入到 M2M业务平台, 而各种 M2M应用, 如电力抄表系统、 智能交通系统等, 通常部署在 M2M 业务平台上, 并通过 M2M业务平台所提供的业务能力获取 M2M终端采集的数据或对 M2M终端进 行远程的控制和管理。
所谓聚合是指将系统中的一个或多个资源的信息作为输入, 经过逻辑计 算, 计算结果作为输出资源对外提供访问。
本发明实施例中, M2M应用控制 M2M设备创建聚合资源, M2M设备创 建成功后, 进行信息的聚合, 聚合的信息可由应用访问获取。 具体包括:
M2M平台用于向 M2M设备发送聚合资源创建请求,创建请求中携带了创 建聚合资源的参数;
M2M设备用于接收平台发送的聚合资源创建请求, 根据所述聚合资源创 建请求, 确定被聚合资源标识和聚合方式, 根据确定的被聚合资源标识和聚合 方式创建聚合资源, 所述聚合资源的属性中包括所述被聚合资源标识和所述聚 合方式, 以及根据创建的聚合资源进行信息聚合。 基于上述实施例的系统,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 M2M信息聚合的方法, 如图 2所示, 包括下面的步骤:
201 : 接收聚合资源创建请求。
该创建请求可以由应用程序或者其他装置包括设备、 网关、 平台生成。 例 如 M2M平台中的应用向 M2M设备发送此聚合资源创建请求。 也可以直接在 M2M设备上生成, 例如, 由用户直接在 M2M设备中配置产生。 则接收用户的 输入就是接收聚合资源创建请求。 创建请求中可以携带创建聚合资源的参数。 创建请求中可以直接包含聚合源标识和聚合方式; 也可以不直接携带聚合源标 识 , 而是在创建请求中携带聚合源期望, 由 M2M设备根据聚合源期望确定聚 合源标识; 进一步, 创建请求中也可以不指定聚合方式, 而是携带聚合结果期 望, 由 M2M设备根据聚合结果期望确定合适的聚合方式。
聚合源期望是聚合资源创建者对被聚合资源的范围的特征描述, 用来设定 条件确定一个资源是否可以成为当前聚合资源的被聚合资源。
聚合方式表示对被聚合资源进行相应的逻辑计算过程。 通过该逻辑计算能 够获得聚合结果。 在 M2M中, 逻辑计算过程可以由计算资源提供, 计算资源 就是用于进行逻辑计算的资源。 聚合方式可以筒单地由单个计算资源构成。 进 一步聚合方式也可由多个计算资源链接构成。 所谓多个计算资源链接是指一个 或多个计算资源的输出作为另一个计算资源的输入。
聚合结果期望表示聚合资源创建者对聚合结果资源的特征描述。 聚合方式 可以通过聚合结果期望确定。
M2M设备根据聚合资源对信息进行聚合, 聚合后的信息形成聚合结果, 聚合结果获得后可形成聚合结果资源, 聚合结果资源可以位于 M2M设备或 M2M平台中, 供应用访问。 进一步, 在发送聚合资源创建请求前, M2M应用 可以先确定聚合结果资源的标识 。 在发送聚合资源创建请求时, 携带聚合结 果资源的标识, M2M设备聚合信息后, 将聚合结果存入指定的聚合结果资源中。
聚合资源创建后, 对信息的聚合可以有两种聚合时机: 主动聚合和被动聚 合。 主动聚合表示根据预设的规则主动更新聚合结果资源, 例如, 建立到被聚 合资源的订阅关系, 被聚合资源的变化符合订阅条件就进行信息聚合, 更新聚 合结果资源; 或者轮询监听被聚合资源的变化, 在被聚合资源变化的第一时间 更新聚合结果资源。 被动聚合表示在聚合结果资源被访问的时候才获取被聚合 资源的当前状态, 根据聚合方式得到聚合结果并返回聚合结果。 聚合资源创建 请求中可携带指定的聚合时机, M2M设备可根据创建请求携带的聚合时机进 行信息的聚合。
M2M确定的聚合方式可能有多个, 从而聚合的结果可能有多个。 应用可 以进一步在聚合资源创建请求中包含 "允许多结果"标志,指示应用允许 M2M 设备提供多个聚合结果。应用访问聚合资源时,设备提供多个聚合结果给应用, 由应用进行处理。
根据创建请求中携带的不同参数, M2M设备可进行相应的处理。
202: 确定被聚合资源的标识和聚合方式。
M2M设备根据所述聚合资源创建请求, 确定被聚合资源的标识、 聚合方式。 聚合资源创建请求中可能直接携带了被聚合资源的标识, 也可能携带了聚合源 期望, 用来描述被聚合资源的特征。 这些特征可以是语义的描述, 用来和被聚 合资源的元数据相匹配。
在聚合资源创建请求中, 可以直接携带聚合方式, 也可以提供聚合结果期 望。 当创建请求中携带了聚合结果期望时, M2M设备可根据聚合结果期望确定 聚合方式, 具体的过程包括确定单个或多个计算资源, 或者多个计算资源链接 作为聚合方式。
203: 创建聚合资源。
根据接收的聚合资源创建请求创建聚合资源, 所述聚合资源的属性中包括 所述被聚合资源标识和所述聚合方式。 创建的聚合资源可以包含下表的一些属 例 口: 錄 描述
被聚合资源 指向被聚合资源的标识, 如 URI。
标识
聚合方式 单独的计算资源, 或者链接的计算资源。 聚合方式表示 对被聚合资源进行相应的逻辑计算过程。 通过该逻辑计 算能够获得聚合结果。
聚合结果 表示聚合结果资源的信息, 可以是聚合结果资源本身, 也可以是聚合结果资源的标识。
聚合时机 包含主动聚合和被动聚合两种聚合时机。 可由系统设定 默认值。
允许多结果 标示聚合资源的创建者是否允许在确定聚合结果的过 标识 程中, 允许多个结果出现。 表 1 : 聚合资源的属性
204: 进行信息聚合。
聚合资源创建后, 对信息的聚合可以有两种聚合时机: 主动聚合和被动聚 合。 聚合时机可以由应用指定, 在发送的聚合资源创建请求中携带; 也可以由 M2M设备自己创建聚合资源时设定。
如果聚合时机为主动聚合, 表示 M2M设备根据预设的规则主动更新聚合 结果资源。 例如, 建立到被聚合资源的订阅通知关系, 每次被聚合资源的变化 符合订阅条件就发送通知消息给聚合资源, 携带被聚合资源的状态, 设备根据 最新的状态和聚合方式进行信息聚合, 更新聚合结果资源。 以这种办法, 聚合 结果资源根据被聚合资源的变化始终保持最新。 或者 M2M设备轮询监听被聚 合资源的变化, 当轮询到被聚合资源有变化时, 更新聚合结果资源。 当有应用 访问聚合结果资源时, 向应用直接返回已聚合的信息。
如果聚合时机为被动聚合, 表示在聚合结果资源被应用访问的时候才获取 被聚合资源的当前状态, 根据聚合方式聚合得到聚合结果并向应用返回聚合结 果。 下面就本发明不同的应用场景提供进一步的实施例。 为了针对不同 M2M 设备聚合信息, 需要不同的技术资源来提供相同的输出。 例如, 下面实施例中, 不同的 M2M设备可以获得的物理性能指标不同, 如可用内存、 CPU使用率、 CPU 温度、 磁盘剩余容量等, 有些 M2M设备可提供这些指标的全部, 有些 M2M设备只能提供这些指标的一部分。 平台提供了不同的计算资源, 适配不 同的 M2M设备, 如下表中, 计算资源八、 B、 C、 D的输出都是设备的 "负载 情况" 。 不同的 M2M设备可以用不同的计算资源提供统一的输出。 下面的实 施例中, 4叚设计算资源 A-E预先已配置到 M2M平台中。 如表 2所示:
表 2: 计算负载情况的计算资源
不同的计算资源, 可以采用不同的计算公式, 获得归一化的结果。 例如, 对于计算资源 A, 负载情况计算公式可以为:
(1- (可用内存 /总内存)) * 50% + CPU使用率 * 50%。 这里, 内存使用率和 CPU使用率在负载情况的输出中各占 50%的比重。 也 可以调整为不同的占比。
再如, 对于计算资源 C, 负载情况计算公式可以为:
(1- (可用内存 /总内存)) * 30% + CPU使用率 * 30% +
(CPU温度 /CPU最大温度) * 20% + (1- (剩余电量 /最大电量)) * 20% 。 这里, 内存使用率和 CPU使用率在负载情况的输出中各占 30%的比重, 而 温度和电量各占 20%的比重。 也可以调整为不同的占比。
而计算资源 E的输出 "CPU使用率" 的计算方法如下:
CPU忙碌时间 / (CPU空闲时间 + CPU忙碌时间)
上述表 2中的四个计算资源虽然计算方法不同, 但输出都是统一的, 例如 用百分比表示的负载情况。 这样, 不同的 M2M设备采用上述不同的计算资源进 行信息聚合, 得到的输出是一致的。 图 3所示的本发明实施例中, M2M平台中的应用为了获取 M2M设备负载 情况, 向 M2M设备发送聚合资源创建请求, 创建请求中直接携带了被聚合资 源标识和聚合方式。 该聚合资源可通过聚合 CPU使用率和可用内存得到当前 设备的负载情况。 具体包括:
S301、 本实施例中, 应用已经知道某些设备的可用内存和 CPU使用率资 源的标识。 例如, 设备 X的可用内存和 CPU使用率资源的标识分别为:
http: 11 device— X/ avai 1 ab 1 e memory ,
http: 11 device— X/ cpu rate.
因此应用可直接选择计算资源 A作为聚合资源的聚合方式得到负载情况。应用 发送聚合资源创建请求到 M2M设备, 聚合资源创建请求包括下列参数:
被聚合资源标识:
http: // de V i c e_X/ ava i 1 ab 1 e memor y ,
http: 11 device— X/ cpu rate. 聚合方式: http: //m2msp/Cal_A.
5302、 M2M设备在收到聚合资源创建请求以后, M2M设备根据创建请求 创建聚合资源。 创建的聚合资源的属性中包括所述被聚合资源标识和所述聚合 方式。 M2M设备在创建聚合资源前, 可以进一步验证合法性, 验证提供的被 聚合资源能否被聚合方式所处理。设备发送计算资源获取请求到计算资源 A的 所在地 M2M平台,获取计算资源 A之后检查计算资源 A的输入资源为可用内 存和 CPU使用率, 与聚合资源中提供的被聚合资源的类型相符。 因此可以认 为聚合资源合法性验证成功。
5303、 返回聚合资源创建成功的消息。
创建聚合资源成功后可向请求创建者返回成功的响应。 如果创建失败, 则 返回失败响应。
5304、 进行信息聚合。
聚合资源创建后, 对信息的聚合可以有两种聚合时机: 主动聚合和被动聚 合。 聚合时机可以由应用指定, 在发送的聚合资源创建请求中携带; 也可以由 M2M设备自己创建聚合资源时设定。
如果聚合时机为主动聚合, 表示 M2M设备根据预设的规则主动更新聚合 结果资源。 例如, 建立到被聚合资源的订阅通知关系, 每次被聚合资源的变化 符合订阅条件就发送通知消息给聚合资源, 携带被聚合资源的状态, 设备根据 最新的状态和聚合方式进行信息聚合, 更新聚合结果资源。 以这种办法, 聚合 结果资源根据被聚合资源的变化始终保持最新。 或者 M2M设备轮询监听被聚 合资源的变化, 当轮询到被聚合资源有变化时, 更新聚合结果资源。 当有应用 访问聚合结果资源时, 向应用直接返回已聚合的信息。
如果聚合时机为被动聚合, 表示在聚合结果资源被应用访问的时候才获取 被聚合资源的当前状态, 根据聚合方式聚合得到聚合结果并向应用返回聚合结 果。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 M2M设备上创建聚合资源, 自动进行信息的聚合, 使得部署 M2M系统和开发 M2M应用更加筒单高效, 降低 M2M使用成本,提 高 M2M系统灵活性。
图 4所示的本发明实施例中, M2M平台中的应用不知道 M2M设备上具体 有哪些物理性能指标可以用来得到负载情况, 为了获取 M2M设备负载情况, 应用在发送的聚合资源创建请求中携带了聚合源期望。 具体包括:
S401、 本实施例中, 应用不知道设备上具体有哪些物理性能指标可以用来 得到负载情况, 因此携带聚合源期望来描述被聚合资源的特征。
可以用 RDF ( 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 )来进行元数据的 4笛述, RDF 是用来对资源本身以及资源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的语言, RDF基于 XML。 例 如, 对 CPU使用率资源, 其元数据为:
〈rdf〉
<m2m: resourceType>CONTAINER</ m2m: resourceType)
<m2m : dataDescription) device state measurement </ m2m: dataDescr ipt ion>
<m2m: dataType>CPU RATE</ m2m: dataType)
<m2m : dataUnit>%</m2m : dataUnit)
〈/rdf〉 其中各部分含义如下:
rdf标签表示该元数据是 RDF描述的格式;
m2m:resourceType 表示在 m2m 的命名空间中, 该资源的资源类型是 CONTAINER即数据容器; m2m:dataType表示该资源的数据类型是 CPU使用率;
m2m:dataUnit表示该资源的数据单位是百分比;
resourceDescription为 device state measurement表示该资源为设备的物理性 才旨才示。
本实施例中, 应用不知道设备上具体有哪些物理性能指标可以用来得到负 载情况, 因此在聚合资源创建请求中携带聚合源期望, 聚合源期望为期望设备 的物理性能指标。 具体包括:
聚合源期望:
〈rdf〉
<m2m : dataDescription>device state measurement </ m2m: dataDescr ipt ion>
〈/rdf〉.
聚合方式: http :〃m2msp/Cal— A. 聚合源期望中包含内容为 device state measurement的 m2m:dataDescription, 表示被聚合资源需要是设备物理性能指标的资源。 设备在收到聚合资源创建请 求以后, 因为请求中没有提供被聚合资源的标识而是提供了聚合源期望, 因此 进一步确定被聚合资源标识。
M2M设备可以通过发现资源发现符合聚合源期望的资源作为被聚合资源。 发现资源是一个虚拟资源, 本身不保存任何静态数据, 只是在被访问的时候能 够根据访问者的权限, 返回能够被访问者访问的资源列表。 在本实施例中, 资 源发现的获取请求中携带聚合源期望, 发现资源根据聚合源期望中的 rdf描述 和本地可被发现的资源的元数据进行匹配。 在本实施例中, 假设匹配的结果是 发现两个资源的元数据能够和聚合源期望相匹配。 分别为:
http: 11 device— X/ avai 1 ab 1 e memory ,
http: / / device X/ cpu rate.
这两个资源就可确定为被聚合资源标识。
确定了被聚合资源的标识以后,因为本实施例中已经提供了计算资源 A作 为聚合方式, 即使用计算资源 A作为聚合方式, 下面就可以创建聚合资源。
S402、 M2M设备在确定被聚合资源标识后, M2M设备根据创建请求创建 聚合资源。 创建的聚合资源的属性中包括所述被聚合资源标识和所述聚合方 式。 同样, M2M设备在创建聚合资源前, 可以进一步验证合法性, 验证已确 定的被聚合资源能否被聚合方式所处理。 设备发送计算资源获取请求到计算资 源 A的所在地 M2M平台, 获取计算资源 A之后检查计算资源 A的输入资源 为可用内存和 CPU使用率, 与聚合资源中提供的被聚合资源的类型相符。 因 此可以认为聚合资源合法性验证成功。
5403、 返回聚合资源创建成功的消息。 创建聚合资源成功后可向请求创建者返回成功的响应。 如果创建失败, 则 返回失败响应。
5404、 进行信息聚合。
与上述步骤 S304的描述类似, 聚合资源创建后, 对信息的聚合可以有两 种聚合时机: 主动聚合和被动聚合。 聚合时机可以由应用指定, 在发送的聚合 资源创建请求中携带; 也可以由 M2M设备自己创建聚合资源时设定。 关于主 动聚合和被动聚合可参见步骤 S304的详细描述。
图 5所示的本发明实施例中, M2M平台中的应用同时向多个 M2M设备, 例如 X、 Υ、 Ζ, 发送创建聚合资源请求。 三个设备能提供的物理性能指标可以 不同, 应用不知道这些设备能支持哪些物理性能指标, 也不需要知道具体哪个 设备该用哪个计算资源来得到负载情况。 为了获取 Μ2Μ设备负载情况, 应用 在发送的聚合资源创建请求中携带了聚合源期望和聚合结果期望, 由 Μ2Μ设 备自己寻找确定合适的聚合资源和聚合方式。 具体包括:
S501、本实施例中, Μ2Μ平台上应用向 Μ2Μ设备发送聚合资源创建请求, 创建请求中携带聚合源期望和聚合结果期望。
聚合源期望用来描述被聚合资源的特征, 聚合结果期望同样是特征的描 述, 用来描述聚合结果资源的特征, 也可以用 RDF 来进行描述。 聚合资源创 建请求具体包括:
聚合源期望:
〈rdf〉
<m2m : dataDescription>device state measurement </ m2m: dataDescr ipt ion> 〈/rdf〉.
聚合结果期望:
〈rdf〉
<m2m : outputDescription>device load state</ m2m : outputDescription) 〈/rdf〉.
允许多个结果: Y. 收到聚合资源创建请求的 Μ2Μ设备的处理过程是统一的, 包括根据聚合 源期望确认被聚合资源的标识, 并进一步根据输出结果期望确认聚合方式。 确 认被聚合资源的标识的方式与图 4所示实施例相同; 而确认聚合方式, 由于不 同的设备根据自身不同的情况而有所不同, 具体过程按不同的 X、 Υ、 Ζ设备 分述如下:
Μ2Μ设备 X能够提供可用内存和 CPU使用率两种资源, 如前面所述, 设 备 X 通过发现资源确定与聚合源期望匹配的的两种资源的标识分别是: http:〃 device— X/available— memory, http:〃 device— X/ cpu— rate。 设备 X收到聚合资源创建请求之后, 进一步可通过 M2M中的发现资源发 现符合聚合结果期望的计算资源作为聚合方式。 发现资源根据聚合结果期望中 的 rdf描述和 M2M平台可被发现的资源的元数据进行匹配。 在本实施例中, 发现资源根据聚合结果期望, 即 "device load state" 。 M2M设备向 M2M平 台发送 "计算资源发现请求" 到 M2M平台的发现资源, 请求中携带聚合结果 期望, 即 device load state。
M2M平台对计算资源发现请求返回给设备 X四个计算资源, 即计算资源 A、 B、 C和 D, 如表 1所示。 返回这四个计算资源的原因是四个计算资源的输 出均符合聚合结果期望 device load state。 此时设备 X可进一步检查 ABCD四 个计算资源的输入资源是否为被聚合资源的集合的子集。对设备 X来讲, 被聚 合资源只有可用内存和 CPU使用率, 可见能通过检查的只有计算资源 A。 从 而确定计算资源 A为聚合资源的聚合方式。 M2M设备 Y能够提供可用内存、 CPU使用率、 CPU温度三种物理性能指 标, 如前面所述,设备 Y通过发现资源确定与聚合源期望匹配的的三种资源的 标识分另 ll是: http:〃 device— Y/available— memory , http:〃 device— Υ/ cpu rate , http:〃 device— Y/cpu— heat。
设备 Y收到聚合资源创建请求之后, 进一步可通过 M2M中的发现资源发 现符合聚合结果期望的计算资源作为聚合方式。 发现资源根据聚合结果期望中 的 rdf描述和 M2M平台可被发现的资源的元数据进行匹配。 在本实施例中, 发现资源根据聚合结果期望, 即 "device load state" 。 M2M设备 Y向 Μ2Μ平 台发送 "计算资源发现请求" 到 Μ2Μ平台的发现资源, 请求中携带聚合结果 期望, 即 device load state。
M2M平台对计算资源发现请求返回给设备 Y四个计算资源, 即计算资源 A、 B、 C和 D, 如表 1所示。 返回这四个计算资源的原因是四个计算资源的输 出均符合聚合结果期望 device load state。 此时设备 Y可进一步检查 ABCD四 个计算资源的输入资源是否为被聚合资源的集合的子集。对设备 Y来讲, 被聚 合资源只有可用内存、 CPU使用率、 CPU温度, 可见能通过检查的有计算资源 入和^ 从而确定计算资源 A、 B可以为聚合资源的聚合方式。
设备 Y可以进一步确定聚合资源创建请求中是否包含"允许多结果"标志。 如果包含, 则说明应用允许设备 Y提供多个聚合结果。 如果不允许多结果, 则 设备 Y进一步确定计算资源 B的输入资源和被聚合资源的匹配度最好,因此最 终确定计算资源 B为聚合方式。 假设 M2M设备 Z能够提供可用内存、 CPU空闲时间和 CPU忙碌时间三 种物理性能指标, 如前面所述, 设备 Z可以通过发现资源确定与聚合源期望匹 配的的三种资源的标识分另' J是: http:〃 device— Z/available— memory , http:〃 device— Z/cpu— idle, http:〃 device— Z/cpu— busy。注意,这里不是上述设备 X、 Y提供的 CPU使用率。
设备 Z收到聚合资源创建请求之后, 进一步可通过 M2M中的发现资源发 现符合聚合结果期望的计算资源作为聚合方式。 发现资源根据聚合结果期望中 的 rdf描述和 M2M平台可被发现的资源的元数据进行匹配。 在本实施例中, 发现资源根据聚合结果期望, 即 "device load state" 。 M2M设备 Z向 M2M平 台发送 "计算资源发现请求" 到 M2M平台的发现资源, 请求中携带聚合结果 期望, 即 device load state。
M2M平台对计算资源发现请求返回给设备 Z四个计算资源, 即计算资源 A、 B、 C和 D, 如表 1所示。 返回这四个计算资源的原因是四个计算资源的输 出均符合聚合结果期望 device load state。此时设备 Z可进一步检查 ABCD四个 计算资源的输入资源是否为被聚合资源的集合的子集。 对设备 Z来讲, 被聚合 资源只有可用内存、 CPU空闲时间和 CPU忙碌时间,可见四个计算资源 A、 B、 C、 D都不能通过能通过匹配检查。
由于四个计算资源 A、 B、 C、 D都不能直接通过输入匹配检查, 因此设备 Y继续检查是否可以通过计算资源的链接进行匹配。
例如, 对于计算资源 A, 输入资源是可用内存、 CPU使用率, 而设备 Z可 提供的资源是可用内存、 CPU空闲时间和 CPU忙碌时间, 可见, 不能匹配的 输入资源描述是 "CPU使用率" 。 设备 Z进一步确定 "CPU使用率" 是否可 通过其他计算资源获得。 设备 Z 向 M2M 平台发送 "计算资源发现请求" 到 M2M平台的发现资源, 请求中携带期望资源, 即 "CPU使用率" 。 M2M平台 返回计算资源 E, 计算资源 E的输出是 "CPU使用率" , 而输入资源为 CPU 空闲时间和 CPU忙碌时间, 设备 Z可以提供 CPU空闲时间和 CPU忙碌时间。 从而设备 Z确定计算资源 E的输出可以作为计算资源 A的输入, 因此确定计 算资源 E和计算资源 A的链接构成了聚合方式。
对应技术资源 B, 输入物理性能指标包括是可用内存、 CPU使用率、 CPU 温度, CPU使用率可通过上述方法同样由计算资源 E获得, 而设备 Z向平台 请求发现资源发现 "CPU温度" 后, 收到平台返回的 "失败,, 响应, 表明无法 通过其他计算资源获得 CPU温度。 从而计算资源 B的处理过程失败。 相似的, 计算资源 C和 D的处理过程同样失败。
综上, M2M设备 Z确定计算资源 E、 A的链接为聚合方式。
5502、 M2M设备 X、 Y、 Ζ 在分别确定被聚合资源标识、 聚合方式后, Μ2Μ设备根据创建请求创建聚合资源。 创建的聚合资源的属性中包括所述被 聚合资源标识和各自确定的聚合方式。 同样, Μ2Μ设备在创建聚合资源前, 可以再进一步验证合法性, 验证已确定的被聚合资源能否被聚合方式所处理。 设备发送计算资源获取请求到计算资源 Α的所在地 M2M平台, 获取计算资源 A之后检查计算资源 A的输入资源为可用内存和 CPU使用率, 与聚合资源中 提供的被聚合资源的类型相符。 因此可以认为聚合资源合法性验证成功。
5503、 返回聚合资源创建成功的消息。
创建聚合资源成功后可向请求创建者返回成功的响应。 如果创建失败, 则 返回失败响应。
5504、 进行信息聚合。
同样与前述步骤 S304 的描述类似, 聚合资源创建后, 对信息的聚合可以 有两种聚合时机: 主动聚合和被动聚合。 聚合时机可以由应用指定, 在发送的 聚合资源创建请求中携带; 也可以由 M2M设备自己创建聚合资源时设定。 关 于主动聚合和被动聚合具体可参见对 S304的详细描述。
对于设备 Y, 如果聚合资源创建请求中包含 "允许多结果" 标志, 则说明 应用允许设备 Y提供多个聚合结果。设备 Y可分别各根据计算资源 A、 B进行 信息聚合。 当应用访问此聚合资源时, 设备 Y可向应用返回多个结果, 由应用 进行进一步处理。
对于设备 Z, 由于确定的聚合方式是计算资源 E、 A的链接, 因此, 进行 信息聚合时, 先进行计算资源 E的聚合, 聚合的输出 "CPU使用率"作为计算 资源 A的输入与另一个输入 "可用内存" 一起进行计算资源 A的聚合, 得到 最后的聚合结果。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 M2M设备上创建聚合资源, 自动进行信息的聚合, 特别是根据聚合源期望和聚合结果期望自动适配选择被聚合资源和聚合方式, 使得部署 M2M系统和开发 M2M应用更加筒单高效, 降低 M2M使用成本,提 高 M2M系统灵活性。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 M2M设备, 用于实施上述图 2-图 5所示的聚合 信息的方法的实施例。 具体如图 6所示,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 M2M设备 M2M设备包括:
通信模块 601 , 用于接收聚合资源创建请求;
确定模块 602, 用于根据接收的所述聚合资源创建请求, 确定被聚合资源 标识和聚合方式;
创建模块 603 ,用于根据确定的被聚合资源标识和聚合方式创建聚合资源, 所述聚合资源的属性中包括所述被聚合资源标识和所述聚合方式;
聚合模块 604, 用于根据创建的聚合资源进行信息聚合。
可选的, 所述通信模块接收的聚合资源创建请求中直接包含被聚合资源标 识和聚合方式, 所述聚合方式为指定的计算资源。
或者, 可选的, 所述通信模块接收的聚合资源创建请求中包含聚合源期望 和聚合方式, 所述聚合方式包括指定的计算资源; 所述确定模块确定被聚合资 源标识具体包括: 确定模块向发现资源发送资源发现请求, 所述资源发现请求 中携带所述聚合源期望, 确定模块进一步接收发现资源返回的符合聚合源期望 的资源标识, 并将所述资源标识作为所述被聚合资源标识。
或者, 可选的, 所述通信模块接收的聚合资源创建请求中包含聚合源期望 和聚合结果期望; 所述确定模块确定被聚合资源标识具体包括: 确定模块向发 现资源发送资源发现请求, 所述资源发现请求中携带所述聚合源期望, 确定模 块进一步接收发现资源返回的符合聚合源期望的资源标识, 并将所述资源标识 作为所述被聚合资源标识; 所述确定模块确定聚合方式具体包括: 确定模块向 发现资源发送计算资源发现请求, 请求中携带所述聚合结果期望, 确定模块进 一步接收发现资源返回的符合聚合结果期望的计算资源, 并将所述计算资源作 为聚合方式。
可选的, 所述作为聚合方式的计算资源包含多个, 所述确定模块进一步用 于: 确定聚合资源创建请求中包含 "允许多结果" 标志, 则聚合方式包含多个 计算资源; 通信模块进一步用于接收应用程序对所述聚合资源的访问, 并返回 所述多个计算资源的聚合结果。 或者所述符合聚合结果期望的计算资源具体至 少两个计算资源的链接。
可选的, 所述通信模块接收的聚合资源创建请求中包括聚合时机参数; 所 述聚合模块根据所述聚合时机参数主动进行信息聚合或者被动进行信息聚合, 并将聚合结果存入聚合结果资源中。
可选的, 所述聚合模块主动进行信息聚合包括: 所述聚合模块建立到被聚 合资源的订阅通知关系, 当被聚合资源的变化时发送被聚合资源的当前状态给 聚合资源, 所述聚合模块根据收到的被聚合资源当前状态和聚合方式进行信息 聚合; 或者所述聚合模块轮询监听被聚合资源的变化, 当轮询到被聚合资源有 变化时, 更新聚合结果资源。
或者, 可选的, 所述聚合模块被动进行信息聚合包括: 所述通信模块接收 到应用访问聚合结果资源的请求消息后, 所述聚合模块获取被聚合资源的当前 状态, 根据聚合方式进行信息聚合, 获得聚合结果, 所述通信模块向应用返回 聚合结果。
可选的, 所述创建模块进一步用于在进行所述创建聚合资源前, 验证确定 的所述聚合资源能否被所述聚合方式处理。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 M2M设备上创建聚合资源, 自动进行信息的聚合, 特别是根据聚合源期望和聚合结果期望自动适配选择被聚合资源和聚合方式, 使得部署 M2M系统和开发 M2M应用更加筒单高效, 降低 M2M使用成本,提 高 M2M系统灵活性。 图 7所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 M2M设备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采用 通用计算机系统结构, 执行本发明方案的程序代码保存在存储器中, 并由处理 器来控制执行。 M2M设备包括: 处理器 701 , 存储器 702, 通信接口 703。
处理器可以是一个通用中央处理器(CPU ) , 微处理器, 特定应用集成电 路 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 (ASIC) ,或一个或多个用于控制本发明方 案程序执行的集成电路。
计算机系统中包括的一个或多个存储器, 可以是一种非易失性的计算机可 读存储介质,例如只读存储器 read-only memory (ROM) 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 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 也可以是磁盘存储器。 这些存储器可通过总线 与处理器相连接。 存储器, 保存有执行本发明方案的程序代码, 例如, 执行图 2至图 5所示实施例的方法的程序。 执行本发明方案的程序代码保存在存储器 中, 并由处理器来控制执行。
通信接口, 可以使用任何收发器一类的装置, 以便与其他设备或通信网络 通信, 如以太网, 无线接入网 (RAN ) , 无线局域网(WLAN)等. 需要说明的是,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 各个实 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 施例的不同之处。 尤其,对于装置实施例而言, 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 所以描述得比较筒单, 各单元具体功能的执行过程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 即可。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 其中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 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 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 以不是物理单元, 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 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 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 的。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 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总之,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较佳实施例而已, 并非用于限定本 发明的保护范围。 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 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 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

  1. 权 利 要 求 书
    1、 一种机器通信 M2M设备, 其特征在于, 包括:
    通信模块, 用于接收聚合资源创建请求;
    确定模块, 用于根据接收的所述聚合资源创建请求, 确定被聚合资源标识 和聚合方式;
    创建模块, 用于根据确定的被聚合资源标识和聚合方式创建聚合资源, 所 述聚合资源的属性中包括所述被聚合资源标识和所述聚合方式;
    聚合模块, 用于根据创建的聚合资源进行信息聚合。
    2、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 M2M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合模块具体用于 获取所述被聚合资源的当前状态, 根据所述聚合资源属性中包含的聚合方式进 行信息聚合, 获得聚合结果。
    3、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 M2M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模块接收的聚 合资源创建请求中包含被聚合资源标识和聚合方式, 所述聚合方式为指定的计 算资源。
    4、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 M2M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模块接收的聚 合资源创建请求中包含聚合源期望和聚合方式, 所述聚合方式包括指定的计算 资源;
    所述确定模块确定被聚合资源标识具体包括: 确定模块向发现资源发送资 源发现请求, 所述资源发现请求中携带所述聚合源期望, 确定模块进一步接收 发现资源返回的符合聚合源期望的资源标识, 并将所述资源标识作为所述被聚 合资源标识。 5、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 M2M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模块接收的聚 合资源创建请求中包含聚合源期望和聚合结果期望;
    所述确定模块确定被聚合资源标识具体包括: 确定模块向发现资源发送资 源发现请求, 所述资源发现请求中携带所述聚合源期望, 确定模块进一步接收 发现资源返回的符合聚合源期望的资源标识, 并将所述资源标识作为所述被聚 合资源标识;
    所述确定模块确定聚合方式具体包括: 确定模块向发现资源发送计算资源 发现请求, 请求中携带所述聚合结果期望, 确定模块进一步接收发现资源返回 的符合聚合结果期望的计算资源, 并将所述计算资源作为聚合方式。
    6、 如权利要求 5所述的 M2M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符合聚合结果期望 的计算资源包含多个, 所述确定模块进一步用于: 确定聚合资源创建请求中包 含 "允许多结果" 标志, 则将所述多个符合聚合结果期望的计算资源作为聚合 方式; 通信模块进一步用于接收应用程序对所述聚合资源的访问, 并返回所述 多个计算资源的聚合结果。
    7、 如权利要求 5所述的 M2M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符合聚合结果期望 的计算资源具体为至少两个计算资源的链接。
    8、 如权利要求 1-7任意一项所述的 M2M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模 块接收的聚合资源创建请求中包括聚合时机参数; 所述聚合模块根据所述聚合 时机参数主动进行信息聚合或者被动进行信息聚合, 并将聚合结果存入聚合结 果资源中。
    9、 如权利要求 8所述的 M2M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合模块主动进行 信息聚合包括: 所述聚合模块建立到被聚合资源的订阅通知关系, 当被聚合资源变化时发 送被聚合资源的当前状态给聚合资源, 所述聚合模块根据收到的被聚合资源当 前状态和所述聚合方式进行信息聚合; 或者
    所述聚合模块轮询监听被聚合资源的变化, 当轮询到被聚合资源有变化 时, 更新聚合结果资源。
    10、 如权利要求 8所述的 M2M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合模块被动进 行信息聚合包括:
    所述通信模块接收到应用访问聚合结果资源的请求消息后, 所述聚合模块 根据创建的聚合资源进行信息聚合, 获得聚合结果, 所述通信模块向应用返回 聚合结果。
    11、 如权利要求 1-10任意一项所述的 M2M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创建 模块进一步用于在进行所述创建聚合资源前, 验证确定的所述聚合资源能否被 所述聚合方式处理。
    12、 一种机器通信 M2M中信息处理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 接收聚合资源创建请求;
    根据所述聚合资源创建请求, 确定被聚合资源标识和聚合方式; 根据确定的被聚合资源标识和聚合方式创建聚合资源, 所述聚合资源的属 性中包括所述被聚合资源标识和所述聚合方式;
    根据所述聚合资源属性进行信息聚合。
    13、 如权利要求 12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根据聚合资源属性进 行信息聚合具体包括:
    获取所述被聚合资源的当前状态; 根据所述聚合资源属性中包含的聚合方式进行信息聚合, 获得聚合结果。
    14、 如权利要求 12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的聚合资源创建 请求中包含被聚合资源标识和聚合方式, 所述聚合方式为指定的计算资源。
    15、 如权利要求 12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的聚合资源创建 请求中包含聚合源期望和聚合方式, 所述聚合方式包括指定的计算资源;
    所述确定被聚合资源标识具体包括: 向发现资源发送资源发现请求, 所述 资源发现请求中携带所述聚合源期望, 并接收发现资源返回的符合聚合源期望 的资源标识, 并将所述资源标识作为所述被聚合资源标识。
    16、 如权利要求 12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的聚合资源创建 请求中包含聚合源期望和聚合结果期望;
    所述确定被聚合资源标识具体包括: 向发现资源发送资源发现请求, 所述 资源发现请求中携带所述聚合源期望, 并接收发现资源返回的符合聚合源期望 的资源标识, 并将所述资源标识作为所述被聚合资源标识;
    所述确定聚合方式具体包括: 向发现资源发送计算资源发现请求, 请求中 携带所述聚合结果期望, 接收发现资源返回的符合聚合结果期望的计算资源, 并将所述计算资源作为聚合方式。
    17、 如权利要求 16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符合聚合结果期望的 计算资源包含多个, 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确定聚合资源创建请求中包含 "允许多结果" 标志, 则将所述多个符合聚 合结果期望的计算资源作为聚合方式; 当接收应用程序对所述聚合资源的访问 时, 返回所述多个计算资源的聚合结果。 18、 如权利要求 16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符合聚合结果期望的 计算资源具体为至少两个计算资源的链接。
    19、 如权利要求 12-18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的聚 合资源创建请求中包括聚合时机参数; M2M设备根据所述聚合时机参数主动 进行信息聚合或者被动进行信息聚合, 并将聚合结果存入聚合结果资源中。
    20、 如权利要求 19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动进行信息聚合包 括:
    M2M设备建立到被聚合资源的订阅通知关系, 当被聚合资源的变化时发 送被聚合资源的当前状态给聚合资源, M2M设备根据收到的被聚合资源当前 状态和所述聚合方式进行信息聚合; 或者
    M2M设备轮询监听被聚合资源的变化, 当轮询到被聚合资源有变化时, 更新聚合结果资源。
    21、 如权利要求 19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动进行信息聚合包 括:
    M2M设备接收到应用访问聚合结果资源的请求消息后, 根据创建的聚合 资源进行信息聚合, 获得聚合结果, 并向应用返回聚合结果。
    22、 如权利要求 12-21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进行所述创 建聚合资源前, 还包括: 合法性验证, 验证确定的所述聚合资源能否被所述聚 合方式处理。
    23、 一种非易失性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易失性的 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可执行的程序代码, 所述程序代码包括用 于执行如权利要求 11-2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指令。
    24、 一种计算机程序, 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中的代码被计 执行时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 11-2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1480003065.XA 2014-02-24 2014-02-24 一种m2m中信息处理的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0505207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57835.8A CN110099369B (zh) 2014-02-24 2014-02-24 一种m2m中信息处理的方法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4/072468 WO2015123890A1 (zh) 2014-02-24 2014-02-24 一种m2m中信息处理的方法和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57835.8A Division CN110099369B (zh) 2014-02-24 2014-02-24 一种m2m中信息处理的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52077A true CN105052077A (zh) 2015-11-11
CN105052077B CN105052077B (zh) 2019-05-24

Family

ID=5387757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57835.8A Active CN110099369B (zh) 2014-02-24 2014-02-24 一种m2m中信息处理的方法和装置
CN201480003065.XA Active CN105052077B (zh) 2014-02-24 2014-02-24 一种m2m中信息处理的方法和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57835.8A Active CN110099369B (zh) 2014-02-24 2014-02-24 一种m2m中信息处理的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3) US10382286B2 (zh)
EP (4) EP3101840B1 (zh)
JP (1) JP6302096B2 (zh)
KR (1) KR101881427B1 (zh)
CN (2) CN110099369B (zh)
ES (1) ES2660024T3 (zh)
WO (1) WO201512389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53374B (zh) 2014-11-12 2020-04-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分布式事务资源执行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JP2017538209A (ja) * 2014-11-14 2017-12-21 コンヴィーダ ワイヤレス, エルエルシー 許可ベースのリソースおよびサービス発見
CN107317785B (zh) * 2016-04-26 2021-04-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实体创建资源和注册方法、通信节点设备及终端设备
CN107567006A (zh) * 2016-06-30 2018-01-0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M2m应用的信息方法、cse及ae
KR102254038B1 (ko) * 2016-09-29 2021-05-20 콘비다 와이어리스, 엘엘씨 사물 인터넷에서 시맨틱 매시업을 가능케 하기
CN108112007B (zh) * 2016-11-25 2020-08-1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通知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8235281B (zh) * 2016-12-12 2023-09-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实体创建资源和注册方法、通信节点设备及终端设备
CN109587223B (zh) * 2018-11-20 2021-09-07 北京奇艺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聚合方法、装置和系统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11288A (zh) * 2009-12-24 2011-06-2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机器对机器的网络管理架构
US20110234427A1 (en) * 2010-03-23 2011-09-29 Samtec Inc. Communication system including telemetric device for a vehicle connected to a cloud service
WO2012154198A1 (en) * 2011-05-09 2012-11-15 Intel Corporation Techniques for machine-to-machine device management
CN103546983A (zh) * 2012-07-13 2014-01-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装置和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98363A (en) * 1983-07-07 1986-07-01 At&T Bell Laboratories Adaptive delayed polling of sensors
EP1590937A1 (en) * 2002-12-20 2005-11-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ent history log collection for 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
US9261383B2 (en) * 2004-07-30 2016-02-16 Triplay, Inc. Discovery of occurrence-data
US7590098B2 (en) * 2004-10-27 2009-09-15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Publish/subscribe model in a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KR100677145B1 (ko) * 2004-10-28 2007-02-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네트워크 주소를 자동으로 설정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7548977B2 (en) * 2005-02-11 2009-06-16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Client / server application task allocation based upon client resources
JP2008011516A (ja) 2006-05-30 2008-01-17 Kyocera Corp 基地局装置、基地局試験システム及び基地局試験方法
EP2163065B1 (fr) * 2007-06-01 2018-10-24 Orange Basculement de session audiovisuelle d'un premier réseau d'accès vers un deuxième réseau d'accès
JP2009009355A (ja) * 2007-06-28 2009-01-15 Hitachi Ltd 組織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可視化システム
US8085686B2 (en) * 2007-09-27 2011-12-27 Cisco Technology, Inc. Aggregation and propagation of sensor data within neighbor discovery messages in a tree-based ad hoc network
CN101783733B (zh) * 2009-01-16 2012-10-03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通过终端设备实现信息聚合共享的方法及终端设备
EP2541834B1 (en) * 2010-03-25 2019-09-25 ZTE Corporation Method and device for managing machince-to-machine network topology structure
US9078085B2 (en) * 2010-10-25 2015-07-07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local operations in a communications system
CN102612013A (zh) * 2011-01-20 2012-07-25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基于组的机器类型通信mtc设备的位置管理方法和设备
BR112013022758A2 (pt) * 2011-03-07 2016-12-06 Intel Corp método implementado por computador, dispositivo de máquina para máquina, sistema de computador e sistema de máquina para máquina
JP5825100B2 (ja) * 2011-05-31 2015-12-02 富士通株式会社 センサデータ収集システム
US9197505B1 (en) * 2012-02-22 2015-11-24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Managing network connections for processing network resources
US8782195B2 (en) * 2012-03-14 2014-07-15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Group operations in machine-to-machine networks using a shared identifier
US9807651B2 (en) * 2012-04-04 2017-10-31 Apple Inc. Assisted management of radio resources across dual networks
US10700944B2 (en) * 2012-06-07 2020-06-30 Wormhole Labs, Inc. Sensor data aggregation system
WO2014142848A1 (en) * 2013-03-13 2014-09-18 Intel Corporation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for resource sharing
GB2512051A (en) * 2013-03-18 2014-09-24 Ibm Robust service deployment
US9544367B2 (en) * 2014-06-16 2017-01-10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Automated server cluster selection for virtual machine deployment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11288A (zh) * 2009-12-24 2011-06-2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机器对机器的网络管理架构
US20110234427A1 (en) * 2010-03-23 2011-09-29 Samtec Inc. Communication system including telemetric device for a vehicle connected to a cloud service
WO2012154198A1 (en) * 2011-05-09 2012-11-15 Intel Corporation Techniques for machine-to-machine device management
CN103546983A (zh) * 2012-07-13 2014-01-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装置和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101840A4 (en) 2017-03-22
EP4178177A1 (en) 2023-05-10
EP3101840B1 (en) 2018-01-03
EP3358786A1 (en) 2018-08-08
CN105052077B (zh) 2019-05-24
CN110099369B (zh) 2021-11-19
CN110099369A (zh) 2019-08-06
US11108648B2 (en) 2021-08-31
WO2015123890A1 (zh) 2015-08-27
EP3591897A1 (en) 2020-01-08
US20160366028A1 (en) 2016-12-15
KR101881427B1 (ko) 2018-07-24
US11799735B2 (en) 2023-10-24
KR20160122833A (ko) 2016-10-24
EP3101840A1 (en) 2016-12-07
JP6302096B2 (ja) 2018-03-28
ES2660024T3 (es) 2018-03-20
US10382286B2 (en) 2019-08-13
JP2017506480A (ja) 2017-03-02
EP3358786B1 (en) 2019-10-09
US20190288920A1 (en) 2019-09-19
US20210367858A1 (en) 2021-1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52077A (zh) 一种m2m中信息处理的方法和装置
CN105612768B (zh) 轻量级iot信息模型
EP2957085B1 (en) Service layer resource propagation across domains
CN103297468A (zh) 针对群组资源的操作方法、群组服务器
KR20170134348A (ko) M2m 데이터 처리 방법, 디바이스, 및 시스템
CN105635931B (zh) 一种资源访问的方法和装置
CN105722040B (zh) 一种业务消息的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9951514A (zh) 基于云存储的文件处理方法、系统及计算机设备
CN108769931A (zh) 一种机器通信中群组管理的方法和装置
CN110324193A (zh) 一种终端升级管理方法及装置
CN107404752A (zh) 基于信号强度的频点选取方法及物联网终端
CN105635231A (zh) 一种分布式系统的调用方法和装置
CN109936609A (zh) 终端链式升级方法、装置及升级管理服务器
CN115335803A (zh) 一种设备升级方法、智能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7710793A (zh) 一种定位方法及对应装置
CN107451164B (zh) 一种语义查询的方法及装置
CN106790323A (zh) 一种资源发现的方法及装置
CN107608483B (zh) 一种控制服务器风扇的方法及装置
CN108259527B (zh) 基于代理的业务处理方法、装置及网元设备
CN116527439B (zh) 数据通信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0944033B (zh) 设备控制方法、装置、边缘层服务器、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6828632A (zh) 信息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6860486A (zh) 信息发送方法、生产者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221

Address after: 550025 Huawei cloud data center, jiaoxinggong Road, Qianzhong Avenue, Gui'an New District, Guiyang City, Guizho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uawei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29 Bantian HUAWEI headquarters office building,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Shenzhen

Patentee before: 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