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27021B - 用于对发热部件进行冷却的组件 - Google Patents

用于对发热部件进行冷却的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27021B
CN105027021B CN201480012713.8A CN201480012713A CN105027021B CN 105027021 B CN105027021 B CN 105027021B CN 201480012713 A CN201480012713 A CN 201480012713A CN 105027021 B CN105027021 B CN 1050270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generating
generating components
heat
component according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1271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27021A (zh
Inventor
苏克温德·S·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avid Thermalloy LLC
Original Assignee
Aavid Thermalloy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avid Thermalloy LLC filed Critical Aavid Thermalloy LLC
Publication of CN1050270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270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270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270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20Cool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对诸如电力电子器件、计算机处理器以及其他装置之类的发热部件进行冷却的组件。可以将多个部件安装至支撑件并且通过冷却流体流进行冷却。支撑件可以设置有单个冷却流体入口和单个冷却流体出口,然而能够对多个部件——包括具有不同的排热需求的部件——进行适当的冷却。一个或更多个歧管元件可以提供与对应部件的传热表面接触以接收热量的冷却流体流动路径。

Description

用于对发热部件进行冷却的组件
背景技术
诸如计算机处理器和其他电子部件之类的发热部件经常需要进行冷却,特别是对在封闭空间中使用的部件和/或具有高功率需求的部件而言更是如此。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各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对诸如电力电子器件、计算机处理器以及其他部件之类的发热部件进行冷却的方法和装置。在一些布置中,通过使发热部件与诸如换热器液体的冷却流体流接触可以在单个支撑件上对多个部件进行冷却。冷却流体可以定路线为穿过下述歧管元件:该歧管元件布置成以提高或者控制发热部件的冷却速率的方式来控制流体的流动。例如,歧管元件可以包括一个或更多个冷却区域,所述一个或更多个冷却区域各自具有与多个排出通道相间并列的多个进入通道。这些通道可以与歧管的上表面连通使得冷却流体可以从进入通道流经上表面的一部分到达排出通道。由于歧管元件的位于冷却区域处的上表面可以邻近发热部件的传热表面定位,因此冷却流体可以在流经歧管元件的上表面部分的同时从发热部件移除热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歧管元件可以特别布置成用于对特定的发热部件进行冷却。例如,歧管元件可以使其影响冷却流体流的进入通道和排出通道和/或其上表面的在冷却区域处的部分布置成提供与发热部件的排热需求相匹配的冷却特征。换言之,歧管元件可以提供冷却流体流动阻力或阻碍,该冷却流体流动阻力或阻碍与冷却流体流量共同作用以将热量从发热部件移除,从而满足发热部件的排热需求、例如允许部件适当操作较长时间。
在一些布置中,一个或更多个歧管元件的冷却区域可以例如以串联或并联的方式布置在单个冷却流体流动路径中,从而满足相应的发热部件的排热需求。例如,歧管元件可以与支撑板相关联,该支撑板具有单个冷却流体入口、单个冷却流体出口、以及入口与出口之间的流动路径。歧管元件的冷却区域可以布置在流动路径中并且构造成满足相应的发热部件的排热需求。因此,可以提供用于对多个发热部件进行冷却的、采用单个入口连接部和出口连接部以及单一的冷却流体流的简化组件。另外,可以通过修改用于每个发热部件的歧管冷却区域的流动约束和/或其他特征来适应不同发热部件的不同排热需求。例如,即使两个不同的发热部件可能具有大致不同的排热需求,也能够通过使用支撑件中的单一冷却流体流而适当地冷却。此外,不管部件是以串联的方式还是并联的方式布置在冷却流体流中,都可以被冷却。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中,用于对两个或更多个发热部件进行冷却的组件包括支撑件,该支撑件具有用于接收冷却流体的入口和用于排出冷却流体的出口。如上面指出的,支撑件可以包括单个入口和单个出口,从而允许支撑件仅经由两个连接部连接至冷却流体流。这种布置可以提供用于对支撑件上的多个发热部件进行冷却的方便的系统。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例如,支撑件可以包括在支撑件的上表面中形成的第一腔和第二腔,其中,每个腔均与入口和出口流体连通,因此可以将冷却流体供应至腔。各自具有底部传热表面的第一发热部件和第二发热部件可以布置成分别定位在第一腔和第二腔的上方。另外,发热部件可以分别具有第一排热需求和第二排热需求,例如允许部件适当操作所需的排热速率。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的,这种排热需求将大体上限定数值范围。第一歧管元件和第二歧管元件(或歧管元件的第一冷却区域和第二冷却区域)可以分别布置在第一腔和第二腔中,并且具有在歧管元件的上表面处敞开的多个相间并列的进入通道和排出通道。第一歧管元件(或冷却区域)可以以上表面的一部分与第一发热装置的传热表面相接触的状态容纳在第一腔中,使得冷却流体能够从进入通道向上流动至歧管元件的上表面与第一部件的传热表面之间的空间中、进而向下流动到排出通道中。例如,上表面可以包括诸如肋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与传热表面相接触并且限定流动通道,以允许冷却流体在歧管与传热表面之间流动。类似地,第二歧管元件(或冷却区域)可以以上表面的一部分与第二发热装置的传热表面相接触的状态容纳在第二腔中,使得冷却流体能够从进入通道向上流动至歧管元件的上表面与第二部件的传热表面之间的空间中、进而向下流动到排出通道中。第一歧管元件和第二歧管元件(冷却区域)的进入通道和排出通道以及上表面可以布置成分别通过歧管元件(冷却区域)来提供与相应的发热部件的各自的排热需求相匹配的第一流动约束和第二流动约束。另外,歧管元件 (冷却区域)的第一流动约束和第二流动约束可以设置成使得针对在所述支撑件的所述入口处提供的单一冷却流体的流量满足第一发热部件的第一排热需求和第二发热部件的第二排热需求。因此,歧管元件(冷却区域)可以以串联或并联的方式布置在支撑件的冷却流体流动路径中,而仍能构造成满足多个部件的传热需求,无论这些需求是彼此相同还是不同。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歧管元件可以布置成通过标准化的腔布置来操作,但仍能对不同的发热部件提供不同的冷却模式。例如,歧管元件可以包括在上表面上且包围上表面的区域的密封特征以及位于由密封特征包围的区域的内部的冷却区域。以这种方式,歧管元件可以定尺寸以及构造成与标准腔布置相接合并且提供一个或更多个冷却区域,所述一个或更多个冷却区域定尺寸且布置成对对应的发热装置进行冷却。另外,歧管元件可以由隔热材料或另外的低热导率材料——诸如塑料——制成。因此,歧管元件可以相对便宜并且可以针对对应的发热部件特别定做。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中,用于对两个或更多个发热部件进行冷却的组件包括支撑件,该支撑件具有用于接收冷却流体的入口、用于排出冷却流体的出口、以及形成在与入口和出口流体连通的上表面中的腔。各自具有底部传热表面的第一发热部件和第二发热部件可以定位在腔的上方并且分别具有第一排热需求和第二排热需求。歧管元件可以容纳在腔中并且具有第一冷却区域和第二冷却区域,所述第一冷却区域和所述第二冷却区域各自包括在歧管元件的上表面处敞开的多个相间并列的进入通道和排出通道。第一冷却区域可以具有上表面的与第一发热装置的传热表面相接触的部分,使得冷却流体能够从进入通道向上流动至歧管元件的上表面与传热表面之间的空间中、进而向下流动到排出通道中。类似地,第二冷却区域可以具有上表面的与第二发热装置的传热表面相接触的部分,使得冷却流体能够从进入通道向上流动至歧管元件的上表面与传热表面之间的空间中、进而向下流动到排出通道中。第一冷却区域和第二冷却区域的进入通道和排出通道以及上表面可以布置成分别通过歧管元件来提供与相应的发热部件的各自的排热需求相匹配的第一流动约束和第二流动约束。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支撑件包括具有第一孔口和第二孔口的板。板可以在腔的上方定位成使得歧管元件的第一冷却区域和第二冷却区域分别向上延伸穿过第一孔口和第二孔口以与相应的发热部件相接触。在一个布置中,第一发热部件和第二发热部件可以固定至板,并且可以分别在板与第一发热部件之间以及板与第二发热部件之间设置密封特征。密封特征可以包围歧管元件的对应的冷却区域,从而有助于对流动路径中的冷却流体进行密封。
在另一个布置中,第一发热部件和第二发热部件可以直接固定至歧管元件。在这种布置中,可以分别在歧管元件与第一发热部件之间和在歧管元件与第二发热部件之间设置密封特征,并且密封特征可以包围歧管元件的对应的冷却区域。无论具体的布置如何,可以例如使冷却区域的第一流动约束和第二流动约束彼此不同来满足对应发热装置的排热需求。
根据以下说明书和权利要求,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方面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参照以下附图对本发明的各方面进行描述,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表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在附图中:
图1示出在说明性实施方式中的发热部件冷却组件的分解图;
图2示出在说明性实施方式中的沿图1中的线2-2截取的剖面图;
图3示出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的沿着图1中的线2-2截取的剖面图;
图4示出在说明性实施方式中的歧管元件的立体图;
图5示出沿着图4中的线5-5截取的剖面图;
图6示出歧管元件的在图6中以附图标记6标示的部分的近视立体图;
图7示出在具有串联的歧管装置的说明性实施方式中的用于规定冷却流体的路线的布置;以及
图8示出在具有并联的歧管装置的另一说明性实施方式中的用于规定冷却流体的路线的布置。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各方面在应用中不限于以下说明中所阐述的或附图中所示出的部件的构造和布置的详细说明。可以采用其他的实施方式并且能够以各种方式实施或实现本发明的各方面。另外,本发明的各方面能够单独使用或以彼此任何适当的组合来使用。因此,本文所使用的措辞和术语是出于描述的目的而不应当被认为是限制性的。
图1示出用于对两个或更多个发热部件进行冷却的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件10布置成对两个或更多个发热部件3——诸如电力电子器件、计算机处理器以及其他产生热的装置——进行支撑和冷却。支撑件10可以具有任何形状、尺寸或其他构型,并且可以支撑两个或更多个发热部件3。尽管在本说明性实施方式中,支撑件10形成为由诸如铝的金属制成的板,并且支撑两个发热部件3,但是在支撑件10上也可以布置三个或更多个部件3。支撑件10可以包括用于接收冷却流体的入口12和用于排出冷却流体的出口13。尽管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件10包括单个入口12和单个出口13,但是也可以设置两个或更多个入口和/或出口。尽管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支撑件10可能包括单个入口12,但仍能够对两个或更多个部件3进行适当地冷却,即使这些部件3可能具有不同的排热需求。支撑件10可以包括从入口12延伸至出口13的流动路径14,该流动路径14布置成使得能够将冷却流体从入口12引导至形成在支撑件10中的两个或更多个腔11。引导至腔11的流体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部件3进行冷却:冷却流体与部件3的传热表面接触使得流体能够接收来自部件3的热量继而被引导出支撑件10。例如,冷却流体可以从冷却装置或其他热交换装置供应至支撑件入口12,用于对支撑件10上的部件3进行冷却,然后循环回到冷却装置或其他换热装置,冷却装置或其他换热装置将热量从流体移除使得流体可以再次供给至支撑件10以对部件3进行冷却。冷却流体可以通过任何适合的装置——诸如制冷系统、换热器、冰浴器等——而变冷。
歧管元件2可以设置在支撑件10的腔11中并且布置成对流动路径14中的冷却流体流进行分配以使得冷却流体与部件3的传热表面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歧管元件2各自包括在上表面上的冷却区域24,该冷却区域24在上表面上位于由密封特征23——诸如O 形环——包围的空间内。密封特征23可以与部件3的传热表面形成密封部,从而有助于限定被冷却流体冷却的区域。另外,密封特征 23可以帮助密封流动路径14,从而使冷却流体免于从歧管元件2 与部件3之间泄漏出来。歧管元件2还可以包括密封元件(未示出),以便将腔11的连通端口密封至歧管元件2上的对应端口,从而可以将流体适当地定路线至冷却区域24。例如,歧管元件2可以紧密地配装至腔11中,并且歧管元件2可以具有布置在进入端口处和排出端口处的O形环或其他密封件,以使得端口能够以与腔11中的对应端口连通的状态密封。此后,可以将发热部件3放置在歧管元件 2的上方使得热传递区域与歧管元件2的冷却区域24接触。发热部件3可以以任何适合的方式——诸如通过将部件3按压成与歧管元件2接触的夹具——固定至支撑件10。
图2示出沿着图1中的线2-2截取的剖面图并且示出位于发热部件3的底部上的传热表面是如何与歧管元件2的上表面、特别是冷却区域24处接触的。如果有必要,还可以在发热部件3与支撑件 10之间例如围绕腔11设置额外的密封元件31以帮助防止冷却流体的泄漏。
图3示出另一个说明性实施方式,其中,两个或更多个发热部件3布置成与单个歧管元件2接触。也就是说,歧管元件2不限于与一个发热装置一起操作,而是可以对两个或更多个部件3进行冷却,并且这些部件3可以直接接合至歧管元件2而不是支撑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歧管元件2通过板10a固定在腔11中,该腔11具有形成在其中的腔11a和11b(例如,窗口)并且歧管元件2的冷却区域24部延伸穿过腔11以与相应的发热部件3接触。板10a可以在密封元件31处与支撑件10密封地接合,并且可以在相应的密封特征23处与部件3密封地接合。当需要在腔11中承担较高的液体压力而歧管元件2由不太坚固的材料——诸如塑料——制成时,这种具有板10a的布置可能是有益的。然而,板10a不是必需的,并且无论歧管元件2是否由塑料、金属、陶瓷、复合材料和/或这些材料的组合制成,歧管元件2都可以包括板10a的结构。因此,如果需要的话,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的歧管元件2可以以与图2的实施方式类似的方式——例如在歧管元件2的周向凸缘与支撑件10之间围绕腔11的周缘使用密封元件31——结合至支撑件10。另外,部件3可以直接固定至歧管元件2而不是板10a。
图4示出在说明性实施方式中的歧管元件2的立体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元件2包括可以与腔11中的相应的流体端口或增压室 (plenum)连通的一个或更多个进入端口21a、21b和一个或更多个排出端口22a、22b。如上面指出的,这些端口21a、21b、22a、 22b可以包括用于对这些端口与腔11中的对应流动路径14端口的连接进行密封的密封元件,诸如O形环。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进入端口和排出端口例如位于歧管元件2的相反端部处,使得冷却流体在一个端部处流入元件2中而在另一个端部处流出。当然,进入端口和排出端口可以以其他的方式布置,例如,可以仅有一个进入端口和一个排出端口并且这两个端口可以布置在元件2的相同端部上或甚至布置在元件2的相邻面上。歧管元件可以定尺寸成使得当歧管元件容纳在腔11中并且发热部件3放置在元件2上方时,部件3可以在元件2上向下挤压以有助于确保与元件2的适当接触,并且确保元件2与部件3之间的流动路径的厚度得以适当地限定。
图5示出歧管元件2的剖面图,其中,图示出元件2包括多个进入通道25和多个排出通道26,多个进入通道25和多个排出通道26 在冷却区域24处朝向元件的上表面敞开。因此,供应至进入端口中的冷却流体能够在进入通道25中流动并且向上流动至歧管元件2的上表面。在上表面处的流体可以与发热部件3的传热表面接触以移除热量、并且进而向下流动到相邻的排出通道26中。由于进入通道25和排出通道26相间并列,因此冷却流体可以从进入通道25流动较短的距离到达排出通道26,从而接收来自传热表面的热量并且离开歧管元件2。
图6示出图4的歧管元件在通过附图标记6标示的区域处的部分的近视图。歧管元件2的上表面包括在进入通道25与排出通道 26之间向上延伸的多个突出部27。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肋的突出部27布置成与部件3的传热表面接触,以便限定歧管元件2的上表面与传热表面之间的间隙的厚度。如图6中能够看到的,冷却流体从进入通道25向上流动,在元件2与传热表面之间的间隙中向外流动,进而向下流动到相邻的排出通道26中。相邻的突出部27之间的距离、间隙的厚度、以及流体在通道25与26之间行进的距离至少部分地限定歧管元件2的流动约束(flow restriction),并且能够限定通过歧管元件2的冷却流体的流量以及向冷却流体的传热速率。例如,对于给定的针对突出部27之间的距离(例如,3mm至20mm)以及进入通道25与排出通道26之间的距离(例如,在5mm 至25mm之间,诸如10mm),流动路径中的通过突出部27限定的不同间隙厚度(例如,在0.05mm至2mm之间,诸如0.15mm)可以为冷却流体流提供不同的流体动力学特征。在较高的流速下,较厚的间隙厚度会引起冷却流体流中的较多的湍流,从而增大剪切应力和热传递两者,而在较低的流速下,较薄的间隙厚度会允许在层流中产生更大的剪切应力和热传递速率。因此,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的,突出部27可以布置成针对给定的冷却流体流速和温度提供与发热部件3的排热需求相匹配的流动阻力(例如,由间隙厚度部分地限定)。例如,如果发热装置出于冷却的目的而需要相对较大的流量,则突出部27可以布置成提供针对大流量和强湍流的相对较大的间隙。替代性地,可以使突出部27变短,以为需要以较小流量进行有效冷却的部件3提供较小的间隙。另外,元件2的冷却区域24可以根据需要定尺寸以提供所期望的部件3的排热速率。
如上面指出的,歧管装置2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诸如图7 中示意性地示出的串联或如图8中示出的并联的方式——布置在支撑件10的流动路径14中。另外,歧管元件可以设置成以特定的布置并且根据冷却流体流构型来操作。例如,如果两个发热部件3具有相同的排热需求并且以串联的方式布置在支撑件10的流动路径 14中,则与每个部件3一起使用的歧管元件2之间将很可能存在一些差异。例如,歧管元件2可以具有相同的流动阻力,但上游元件 2可以具有比下游元件2更小的冷却区域24,从而将满足两个部件 3的排热需求。例如,由于将从上游部件3移除一些热量,因此,下游部件的传热表面与冷却流体之间的温差可能小于上游部件的传热表面与冷却流体之间的温差。为了进行补偿,可以将下游元件2 的冷却区域24制造得更大,以便可以从部件3去除适当的热量。替代性地,可以改变突出部27的高度以及进入通道25与排出通道26 之间的距离,以实现对冷却性能的期望的调整。
相反地,如果两个发热部件3以并联的方式布置在支撑件10的流动路径14中,则歧管元件2可以以相同的方式布置,由于本示例中的部件3具有相同的排热需求,因此歧管元件2具有相同的流动阻力。当然,如果部件3具有不同的热需求,则歧管元件2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布置。例如,如果两个部件以并联的方式布置在流动路径14中,与另一部件3相比具有更高排热需求的部件3可以联接至具有较低流动阻力(并且可能具有较大的冷却区域24)的歧管元件 2。改变歧管元件2的流动阻力可以通过调节歧管元件2的上表面上的突出部27的高度来实现,这也会对冷却流体在其靠近部件3的传热表面的流动中的流体动力学起作用。例如,在歧管元件2的进入通道25与排出通道26之间延伸的适当薄的流动路径会导致流体中的较高的层流剪切,从而有助于增强热传递。相反地,由突出部27 限定的较厚的流动路径会允许在传热表面处有更多湍流,从而借助于更强的湍流剪切而潜在地增强热传递。因此,对歧管元件2的流动阻力进行调节不仅会影响通过歧管元件2的冷却流体的流量,而且还影响冷却流体的接收来自部件3的热量的能力。
除非另有相反的明确指示,否则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中使用的不定冠词“a”和“an”应当理解为指“至少一个”。
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中使用的措辞“和/或”应当理解为指如此结合的元件——即,在一些情况下以结合的方式存在而在其他情况下以分离的方式存在的元件——中的“任一者或两者”。用“和/或”列出的多个元件应当以相同的方式来解释,即,如此结合的元件中的“一者或更多者”。除了通过“和/或”语句特别指出的元件之外,其他元件也可以可选地存在,而无论与这些特别指出的元件有关或无关。
本文使用的“包含”、“包括”、“具有”、“含有”、“涉及”和/或其变型是指包含其后列出的项和其等同物以及额外的项。
还应当理解的是,除非相反地明确指示,否则在本文所要求的任何方法中包含不止一个步骤或动作,方法的步骤或动作的顺序不一定限于所列举的方法的步骤或动作的顺序。
尽管已参照各种说明性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各方面进行了描述,但是这些方面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因此,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的许多替代方案、改型和变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明显的。因此,本文所述的实施方式旨在为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各方面的精神的情况下能够做出各种改变。

Claims (25)

1.一种用于对两个或更多个发热部件(3)进行冷却的组件,包括:
支撑件(10),所述支撑件具有用于接收冷却流体的入口(12)和用于排出所述冷却流体的出口(13),所述支撑件包括形成在上表面中的第一腔(11a)和第二腔(11b),每个腔均与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流体连通;
第一发热部件和第二发热部件,所述第一发热部件和所述第二发热部件各自具有底部传热表面,所述第一发热部件和所述第二发热部件布置成分别定位在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的上方并且分别具有第一排热需求和第二排热需求;以及
第一歧管元件和第二歧管元件,所述第一歧管元件和所述第二歧管元件能够与所述第一发热部件和所述第二发热部件分离并且各自具有在所述歧管元件的上表面处敞开的多个相间并列的进入通道(25)和排出通道(26),所述第一歧管元件布置成以所述上表面的一些部分与所述第一发热装置的所述传热表面相接触的状态容纳在所述第一腔中,使得冷却流体能够从所述进入通道(25)向上流动至所述歧管元件的所述上表面与所述第一发热装置的传热表面之间的空间中以接触所述第一发热装置的传热表面、并向下流动到排出通道(26)中,所述第二歧管元件布置成以所述上表面的一些部分与所述第二发热装置的所述传热表面相接触的状态容纳在所述第二腔中,使得冷却流体能够从所述进入通道向上流动至所述歧管元件的所述上表面与所述第二发热装置的传热表面之间的空间中以接触所述第二发热装置的传热表面、并向下流动到排出通道中;
其中,所述第一歧管元件和所述第二歧管元件的所述进入通道和所述排出通道以及所述上表面布置成分别通过所述歧管元件来提供与相应的所述发热部件的各自的排热需求相匹配的第一流动约束和第二流动约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流动约束和所述第二流动约束设置成使得针对在所述支撑件的所述入口处提供的单一冷却流体的流量满足所述第一发热部件的所述第一排热需求和所述第二发热部件的所述第二排热需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支撑件包括单个入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支撑件具有单个入口和单个出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排热需求和所述第二排热需求彼此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歧管元件各自包括位于所述上表面上的突出部(27),所述突出部与所述传热表面接触并且限定位于成对的进入通道与排出通道之间的多个流体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突出部具有与相应的所述发热装置的所述排热需求相匹配的高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流动约束和所述第二流动约束彼此不同。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支撑件具有单个入口和单个出口以及从所述单个入口至所述单个出口的流动路径,并且其中,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以串联的方式布置成使得所述第一腔位于所述第二腔的上游。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支撑件具有单个入口和单个出口以及从所述单个入口至所述单个出口的流动路径,并且其中,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以并联的方式布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歧管元件包括在所述上表面上并且包围所述上表面的区域的密封特征(23)以及位于由所述密封特征包围的所述区域内部的冷却区域。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歧管元件的冷却区域比所述第二歧管元件的冷却区域小。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歧管元件由隔热材料形成为隔热的。
14.一种用于对两个或更多个发热部件进行冷却的组件,包括:
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具有用于接收冷却流体的入口和用于排出所述冷却流体的出口,所述支撑件包括形成在上表面中的腔,所述腔与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流体连通;
第一发热部件和第二发热部件,所述第一发热部件和所述第二发热部件各自具有底部传热表面,所述第一发热部件和所述第二发热部件布置成定位在所述腔的上方并且分别具有第一排热需求和第二排热需求;以及
歧管元件,所述歧管元件能够与所述第一发热部件和所述第二发热部件分离,所述歧管元件容纳在所述腔中并且具有第一冷却区域和第二冷却区域,所述第一冷却区域和所述第二冷却区域各自包括在所述歧管元件的上表面处敞开的多个相间并列的进入通道和排出通道,所述第一冷却区域具有所述上表面的与所述第一发热装置的所述传热表面相接触的部分,使得冷却流体能够从所述进入通道向上流动至所述歧管元件的所述上表面与所述第一发热装置的传热表面之间的空间中以接触所述第一发热装置的传热表面、并向下流动到排出通道中,所述第二冷却区域具有所述上表面的与所述第二发热装置的所述传热表面相接触的部分,使得冷却流体能够从所述进入通道向上流动至所述歧管元件的所述上表面与所述第二发热装置的传热表面之间的空间中以接触所述第二发热装置的传热表面、并向下流动到排出通道中;
其中,所述第一冷却区域和所述第二冷却区域的所述进入通道和所述排出通道以及所述上表面布置成分别通过所述歧管元件来提供与相应的所述发热部件的各自的排热需求相匹配的第一流动约束和第二流动约束。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支撑件还包括具有第一孔口和第二孔口的板(10a),其中,所述板在所述腔的上方定位成使得所述第一冷却区域和所述第二冷却区域分别向上延伸穿过所述第一孔口和所述第二孔口,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发热部件和所述第二发热部件固定至所述板。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流动约束和所述第二流动约束设置成使得针对在所述支撑件的所述入口处提供的单一冷却流体的流量满足所述第一发热部件的所述第一排热需求和所述第二发热部件的所述第二排热需求。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支撑件包括单个入口。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支撑件具有单个入口和单个出口。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排热需求和所述第二排热需求彼此不同。
20.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歧管元件各自包括位于所述上表面上的突出部(27),所述突出部与所述传热表面接触并且限定位于成对的进入通道与排出通道之间的多个流体通道。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突出部具有与相应的所述发热装置的所述排热需求相匹配的高度。
22.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流动约束和所述第二流动约束彼此不同。
23.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支撑件具有单个入口和单个出口以及从所述单个入口至所述单个出口的流动路径。
24.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歧管元件包括在所述上表面上并且包围所述上表面的区域的密封特征(23)以及位于由所述密封特征包围的所述区域内部的冷却区域。
2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组件,其中,所述歧管元件由隔热材料形成为隔热的。
CN201480012713.8A 2013-03-14 2014-03-07 用于对发热部件进行冷却的组件 Active CN1050270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3/826,450 US9042100B2 (en) 2013-03-14 2013-03-14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oling heat generating components
US13/826,450 2013-03-14
PCT/US2014/021476 WO2014149909A1 (en) 2013-03-14 2014-03-07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oling heat generating component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27021A CN105027021A (zh) 2015-11-04
CN105027021B true CN105027021B (zh) 2019-04-09

Family

ID=504426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12713.8A Active CN105027021B (zh) 2013-03-14 2014-03-07 用于对发热部件进行冷却的组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042100B2 (zh)
EP (1) EP2972650B1 (zh)
CN (1) CN105027021B (zh)
WO (1) WO2014149909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844193B2 (en) 2019-04-14 2023-12-12 Jetcool Technologies, Inc. Direct contact fluid based cooling module
US12016157B2 (en) 2022-03-04 2024-06-18 JetCool Technlologies Inc. Actively cooled heat-dissipation lids for computer processors and assemblie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K2727143T3 (en) * 2011-06-30 2018-05-22 Vestas Wind Sys As REFRIGERATORS FOR REFRIGERATING POWER SEMICONDUCTORS
CN105308742B (zh) * 2013-11-28 2018-04-03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半导体组件用冷却器的制造方法、半导体组件用冷却器、半导体组件和电驱动车辆
TWI539894B (zh) 2014-11-28 2016-06-21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功率模組
US9445526B2 (en) * 2014-12-22 2016-09-13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Modular jet impingement assemblies with passive and active flow control for electronics cooling
US9980415B2 (en) 2015-08-20 2018-05-22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Configurable double-sided modular jet impingement assemblies for electronics cooling
EP3181169A1 (en) 2015-12-14 2017-06-21 Sanofi-Aventis Deutschland GmbH Drive mechanism for an injection device
JP6394667B2 (ja) * 2016-02-29 2018-09-2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力変換装置
US9847734B1 (en) 2016-05-24 2017-12-1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Power-module assembly
US9867319B2 (en) 2016-05-24 2018-01-0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power module assemblies and manifolds
TWI676405B (zh) * 2016-07-26 2019-11-01 日商Jx金屬股份有限公司 印刷配線板、電子機器、導管及金屬材料
TWM540463U (zh) * 2016-11-25 2017-04-21 Enzotechnology Corp 具塑膠框體之輕量化液冷板組及散熱系統
CN108109976B (zh) * 2016-11-25 2021-06-22 恩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塑胶框体的轻量化液冷板组及散热系统
FR3066355B1 (fr) 2017-05-11 2020-02-07 Mersen France Sb Sas Module de refroidissement et convertisseur de puissance comprenant un tel module de refroidissement
US10512152B2 (en) * 2017-07-21 2019-12-17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vice array backframe with integral manifolding for high performance fluid cooling
JP6888468B2 (ja) * 2017-08-01 2021-06-16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鉄道車両用電力変換装置
TWI694563B (zh) * 2017-09-28 2020-05-21 雙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雙迴路液冷系統
JP6954029B2 (ja) * 2017-11-15 2021-10-27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および鉄道車両用電力変換装置
DE102018201697B4 (de) 2018-02-05 2022-08-11 Audi Ag Elektrische Anordnung
US10822096B2 (en) * 2018-03-30 2020-11-03 Ge Aviation Systems Llc Avionics cooling module
US11439043B2 (en) 2019-05-20 2022-09-06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ulti-device cooling structure having assembly alignment features
US11996349B2 (en) * 2020-05-11 2024-05-28 Dr. Ing. H. C. F. Porsche Ag Power electronics for an electrical machine, drivetrain, motor vehicle
US11963341B2 (en) 2020-09-15 2024-04-16 Jetcool Technologies Inc. High temperature electronic devic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295725B (en) * 2003-03-17 2008-04-11 Cooligy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fficient vertical fluid delivery for cooling a heat producing device
CN101184381A (zh) * 2006-11-14 2008-05-21 诺亚公司 具有相变散热装置的机壳
CN101715536A (zh) * 2007-05-02 2010-05-26 固利吉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电子冷却应用的微管/多端口逆流散热器设计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94139A (ja) * 1993-12-27 1995-07-28 Hitachi Ltd 電気自動車用インバータの冷却装置
US6213195B1 (en) * 1998-12-23 2001-04-10 Hamilton Sundstrand Corporation Modular coolant manifold for use with power electronics devices having integrated coolers
US6124632A (en) * 1999-07-23 2000-09-26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Monolithic silicon mass flow control structure
US6434003B1 (en) * 2001-04-24 2002-08-13 York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Liquid-cooled power semiconductor device heatsink
US20050211418A1 (en) * 2002-11-01 2005-09-29 Cooligy,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fficient vertical fluid delivery for cooling a heat producing device
DK200301577A (da) * 2003-10-27 2005-04-28 Danfoss Silicon Power Gmbh Flowfordelingsenhed og köleenhed
JP2005282715A (ja) * 2004-03-30 2005-10-13 Denso Corp 制御装置
US7190580B2 (en) * 2004-07-01 2007-03-1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microchannel cooling of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packages
US20060096738A1 (en) * 2004-11-05 2006-05-11 Aavid Thermalloy, Llc Liquid cold plate heat exchanger
US7835151B2 (en) * 2004-11-24 2010-11-16 Danfoss Silicon Power Gmbh Flow distribution module and a stack of flow distribution modules
US7173823B1 (en) * 2004-12-18 2007-02-06 Rinehart Motion Systems, Llc Fluid cooled electrical assembly
US7764041B2 (en) * 2007-01-22 2010-07-27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System and method to extend synchronous operation of an active converter in a variable speed drive
US9453691B2 (en) * 2007-08-09 2016-09-27 Coolit Systems, Inc. Fluid heat exchange systems
US20120087088A1 (en) 2008-08-05 2012-04-12 Pipeline Micro, Inc. Microscale heat transfer system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295725B (en) * 2003-03-17 2008-04-11 Cooligy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fficient vertical fluid delivery for cooling a heat producing device
CN101184381A (zh) * 2006-11-14 2008-05-21 诺亚公司 具有相变散热装置的机壳
CN101715536A (zh) * 2007-05-02 2010-05-26 固利吉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电子冷却应用的微管/多端口逆流散热器设计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844193B2 (en) 2019-04-14 2023-12-12 Jetcool Technologies, Inc. Direct contact fluid based cooling module
US12016157B2 (en) 2022-03-04 2024-06-18 JetCool Technlologies Inc. Actively cooled heat-dissipation lids for computer processors and assembli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27021A (zh) 2015-11-04
US9042100B2 (en) 2015-05-26
WO2014149909A1 (en) 2014-09-25
EP2972650B1 (en) 2018-12-05
US20140268571A1 (en) 2014-09-18
EP2972650A1 (en) 2016-0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27021B (zh) 用于对发热部件进行冷却的组件
Dehghan et al. Microchannels enhanced by porous materials: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or pressure drop increment?
Pence The simplicity of fractal-like flow networks for effective heat and mass transport
CN106879227B (zh)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流动换热实验装置
US7360582B2 (en) Flow distributing unit and cooling unit having bypass flow
CA2733847C (en) Heat exchanger
GB2469981A (en) PCM modules/packs/PCM arrangements
CA3103290A1 (en) Temperature-controllable reagent cartridge and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for the same
Feng et al.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investigations on liquid-cooled integrated micro pin-fin chip with gradient distribution arrays and double heating input for intra-chip micro-fluidic cooling
CN107113996A (zh) 用于液体浸没冷却型电子器件的外壳
Karwa et al. Development of a low thermal resistance water jet cooled heat sink for thermoelectric refrigerators
ATE342480T1 (de) Mehrzweck-mikrokomponent mit mikrokanälen
Han et al. Si-based hybrid microcooler with multiple drainage microtrenches for high heat flux cooling
KR101535331B1 (ko) 리니어모터 냉각구조
CN106839397A (zh) 用于加热流体的电加热装置
TWI720183B (zh) 快速加熱液體的裝置和方法
JP2014135396A (ja) 冷却ヘッド及び電子機器
CN106025103A (zh) 电池箱体组件及含该组件的电池箱
Houshmand et al.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with liquid–gas flow in microchannels and the effect of thermal boundary layer
EP2899540B1 (en) A thermal conductivity detector
CN106559975B (zh) 具有平坦共面串行方式的冷却剂流动路径的双侧热交换器
CN105374767B (zh) 一种高性能微槽道散热结构
Zhao et al. Combining a distributed flow manifold and 3D woven metallic lattices to enhance fluidic and thermal properties for heat transfer applications
US8134833B2 (en) Evaporator for a cooling circuit
CN114350506B (zh) 可分区温控的生化反应单元和生化反应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