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09414A - 旋转电机 - Google Patents

旋转电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09414A
CN105009414A CN201480008485.7A CN201480008485A CN105009414A CN 105009414 A CN105009414 A CN 105009414A CN 201480008485 A CN201480008485 A CN 201480008485A CN 105009414 A CN105009414 A CN 1050094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or
radial direction
motor field
field frame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0848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09414B (zh
Inventor
矢部正
金堂雅彦
舞原壮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ssan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ssa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sa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ssan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0094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094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094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094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24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ression or reduction of noise or vibr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7/00Disposition of motor in, or adjacent to, traction wheel
    • B60K7/0007Disposition of motor in, or adjacent to, traction wheel the motor being electric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8Means for mounting or fastening magnetic stationary parts on to, or to, the stator structures
    • H02K1/185Means for mounting or fastening magnetic stationary parts on to, or to, the stator structures to outer st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7/00Disposition of motor in, or adjacent to, traction wheel
    • B60K2007/0038Disposition of motor in, or adjacent to, traction wheel the motor moving together with the wheel ax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7/00Disposition of motor in, or adjacent to, traction wheel
    • B60K2007/0092Disposition of motor in, or adjacent to, traction wheel the motor axle being coaxial to the wheel ax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噪声的旋转电机。为此,旋转电机具有:圆环状的定子(2);在定子(2)的半径方向外侧具有规定的间隙(半径方向间隙CL1)而配置的电动机壳体(4);将定子(2)的轴向的一端(x轴正方向端)相对于电动机壳体(4)进行固定支承的内框架(3)(支承部件),内框架(3)具有相对于电动机壳体(4)以非结合状态与定子(2)的上述一端结合的螺栓联接部(30)(第一结合部)、相对于定子(2)的上述一端以非结合状态与电动机壳体(4)结合的螺栓联接部(32)(第二结合部)、连接螺栓联接部(30)和螺栓联接部(32)的连接部(33),内框架(3)的连接部33的半径方向的刚性k比电动机壳体(4)的底部(4b)(经由内框架(3)支承定子(2)的部位)的半径方向的刚性低。

Description

旋转电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旋转电机。
背景技术
目前,将定子(固定子)收纳于电动机壳体(框体)内的旋转电机是公知的。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旋转电机经由多个螺栓将圆环状的定子在电动机壳体上联接固定。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38558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现有的上述旋转电机中,定子的电磁激振力(起振力)会被直接传递到电动机壳体上,存在有可能产生向电动机壳体外部的噪声之类的问题。本发明着眼于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能够抑制噪声的旋转电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旋转电机具有支承部件,该支承部件是将定子的轴向的一端相对于电动机壳体固定支承的部件,其具有相对于电动机壳体以非结合状态与定子的一端结合的第一结合部、相对于定子的一端以非结合状态与电动机壳体结合的第二结合部、连接第一结合部和第二结合部的连接部,支承部件的连接部的半径方向的刚性比电动机壳体的经由支承部件支承定子的部位的半径方向的刚性低。
支承部件的连接部使定子的半径方向的电磁激振力衰减后向电动机壳体传递。在此,使支承部件的连接部的半径方向的刚性比电动机壳体降低。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噪声。
附图说明
图1表示将实施例1的电动机1用通过其轴心O的平面剖切后的剖面;
图2是从x轴负方向侧观察实施例1的定子2和内框架3的组件的立体图;
图3是从x轴正方向侧观察实施例1的定子2和内框架3的组件的立体图;
图4是将实施例1的电动机1用通过其轴心O的平面剖切后的剖面的示意图;
图5是将另一实施例的电动机1用通过其轴心O的平面剖切后的剖面的示意图。
标记说明
2:定子
23:外周面
3:内框架(支承部件)
30:螺栓联接部(第一结合部)
32:螺栓联接部(第二结合部)
33:连接部
4:电动机壳体
4b:底部
43:内周面
CL1: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示的实施例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构成]
首先,对构成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旋转电机(以下,称为电动机1)用于电动汽车的内轮电机(车轮驱动单元),设于各车轮上,能够个别地驱动车轮而使车辆行驶。电动机1被收纳在旋转自由地支承车轮的图外的车轮支承部件的内部。电动机1为三相交流电动机,在电源(蓄电池)放电时作为电动机(电机)发挥作用,通过将自变换器供给的三相交流施加在定子绕组上而产生动力。在蓄电池充电时作为发电机(发电机)发挥作用,将来自定子绕组的三相交流供给变换器。此外,也可以将电动机1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等的驱动单元等,用途没有特别限定。另外,电动机1不限于三相交流。
电动机1具有圆环状的定子2、被收纳在定子2的内周侧的图外的转子(转子)、收纳定子2的电动机壳体4、将定子2的轴向一端相对于电动机壳体4固定支承的作为支承部件的内框架3。图1表示将电动机1用通过其轴心O的平面剖切后的剖面。为了方便说明,表示分别通过螺栓5、6的轴心的剖面。在轴心O延伸的方向设置x轴,将相对于定子2配置内框架3的一侧(或者在电动机壳体4上设置底部4b的一侧)设为正方向。图2是从x轴负方向侧观察将定子2和内框架3结合的组件的立体图,图3是从x轴正方向侧观察该组件的立体图。
定子2具有定子芯2a和卷绕在定子芯2a上的绕组2b。定子芯2a为圆环状(中空圆筒形状),在其内周面具有沿周向环状排列的多个(本实施例中为18)齿20。各齿20以沿径向延伸的方式设置,在邻接的齿20之间形成有槽21。绕组2b的线圈以与槽21嵌合的方式卷绕在齿20上。定子芯2a例如通过将多个磁芯片(分割定子芯)圆环状配置而构成。磁芯片例如通过将磁性体的电磁钢板沿轴向层积而构成。定子芯2a在外周面具有多个(本实施例中为3个)螺栓联接部22。螺栓联接部22是以从定子2的外周面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方式设置的定子侧凸缘部,沿周向相互大致等间隔(错开120°)地形成。在螺栓联接部22,在轴向贯通形成有被联接螺栓5插入的孔220。
转子在定子2的内周与定子2大致同轴地配置。转子相对于定子2经由径向间隙(径方向间隙)而配置,穿过该间隙而形成磁路。转子例如具有通过将多个电磁钢板层积而构成的转子铁芯和在转子铁芯上配置(埋设)多个的永久磁铁。在转子上固定设置有电动机1的图外的输出轴。输出轴通过配置于转子的轴线方向两侧的轴承,相对于车轮支承部件被旋转自如地支承。输出轴的一端侧(接近车轮的x轴正方向侧)通过设于电动机壳体4的半径方向内侧的轴承被旋转自如地支承,并且与车轮(轮毂)结合。当向定子2通电时,通过定子2产生的电磁力的作用对转子进行旋转驱动。从该电动机1输出的旋转驱动力经由输出轴,作为旋转力向车轮传递,使车轮与输出轴一体旋转,从而可使电动汽车行驶。在车辆的再生制动时,车轮利用车身的惯性力而旋转,利用来自车轮的旋转力经由输出轴驱动电动机1。此时,电动机1作为发电机而动作,产生的电力经由变换器储存于蓄电池中。
电动机壳体4为电动机1的外框(外框架),具有从电动机外部保护定子2等的作用,相对于车轮支承部件固定设置。如图1所示,电动机壳体4为有底圆筒状,具有沿轴向延伸的圆筒部4a和沿半径方向扩展的圆盘状的底部4b。在圆筒部4a设有用于将电动机壳体4固定于车轮支承部件上的支座部40。在以将圆筒部4a的x轴正方向侧的开口部堵住的方式设置的底部4b的半径方向内侧设有大致圆筒状的轴承部41,该轴承部41设置有用于旋转自由地支承输出轴的轴承。在底部4b以包围轴承部41(轴承)的大致圆环状设有螺栓联接部42。螺栓联接部42在轴承部41(轴承)的外周侧与轴承部41一体设置。在螺栓联接部42,沿周向大致等间隔地排列而袋状地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例中为8个)被联接螺栓6插入的孔(内螺纹部)420。螺栓联接部42以可充分确保孔420周围的强度的程度,与底部4b的其他部位相比,在x轴方向上厚壁地设置,刚性较高。在电动机壳体4(圆筒部4a)的内周侧(半径方向内侧),与电动机壳体4(圆筒部4a)大致同轴地配置有定子2。定子2经由径向间隙(径向间隙)CL1相对于电动机壳体4(圆筒部4a)配置。
内框架3为电动机1的内框,是用于将定子2相对于电动机壳体4保持的支承部件。内框架3例如由铝系或铁系金属材料形成。内框架3为圆圈型圆盘状,具有沿轴向延伸的圆筒部3a、和从圆筒部3a的轴向一端侧(x轴正方向侧)的内周向半径方向内侧扩展的圆圈型圆盘状的平板部3b。圆筒部3a在外周面具有多个(在本实施例中为3个)螺栓联接部30。螺栓联接部30是以从圆筒部3a的外周面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方式设置的内框架侧凸缘部,在周向相互大致等间隔(错开120°)地形成。在螺栓联接部30贯通轴向而形成有被联接螺栓5插入的孔(内螺纹部)300。
从x轴方向看,在使圆筒部3a的螺栓联接部30的孔300与定子2的螺栓联接部22的孔220大致一致地将内框架3(圆筒部3a)和定子2(定子芯2a)定位的状态下,从x轴负方向侧向两孔300、320插入联接螺栓5而联接。由此,内框架3(圆筒部3a)相对于定子2(定子芯2a)固定。即,螺栓联接部30为内框架3与定子2的结合部(第一结合部),设于内框架3的半径方向外侧。此外,圆筒部3a的半径方向外侧的外周面34,从x轴方向看,以被收纳在定子芯2a的半径方向外侧的外周面23内的方式设置。内框架3(圆筒部3a)在与定子2结合在一起的状态下,经由径向间隙(径向间隙)CL2而相对于电动机壳体4(圆筒部4a)配置。
在平板部3b的大致中央设有贯通孔31,并且螺栓联接部32包围贯通孔31而大致圆环状地设置。电动机壳体4的轴承部41与贯通孔31嵌合设置。在螺栓联接部32,在轴向贯通形成有沿周向大致等间隔地排列的多个(在本实施例中为8个)被联接螺栓6插入的孔320。如图2所示,在平板部3b的x轴负方向侧的面,在各孔320的周围设有凹部321,该凹部321比螺栓联接部32的其他部位壁薄。如图1所示,在凹部321收纳有联接螺栓6的头部。从x轴方向看,在使平板部3b的螺栓联接部32的孔320与电动机壳体4的螺栓联接部42的孔420大致一致地将内框架3(平板部3b)相对于电动机壳体4定位的状态下,从x轴负方向侧向两孔320、420插入联接螺栓6而进行联接。由此,在比定子芯2a更靠半径方向内侧的位置,内框架3通过螺栓6固定于电动机壳体4。即,螺栓联接部32为内框架3的与电动机壳体4的结合部(第二结合部),设于内框架3的半径方向内侧。在内框架3与定子2结合的状态下,螺栓联接部32位于比定子芯2a更靠半径方向内侧的位置,在轴向上与转子相对。
内框架3在圆筒部3a(第一结合部)与定子2结合,并且在平板部3b的内周侧(第二结合部)与电动机壳体4结合。即,内框架3相比定子2在半径方向内侧将定子2支承于电动机壳体4。定子2以其轴心与电动机壳体4的轴心O大致一致的方式经由内框架3与电动机壳体4结合。由此,定子2的轴向一端(x轴正方向端)相对于电动机壳体4被悬臂支承。
在内框架3的平板部3b,在比螺栓联接部32更靠半径方向外侧、且比圆筒部3a(螺栓联接部30)更靠半径方向内侧的位置设有连接部33。连接部33是连接圆筒部3a和螺栓联接部32的部分,是包围螺栓联接部32而大致圆环状地,且x轴方向尺寸比螺栓联接部32小(即,板厚较薄)地设置的薄壁部。平板部3b设于圆筒部3a的x轴正方向端,在内框架3(圆筒部3a)与定子2结合的状态下,连接部33相对于定子绕组2b经由轴向间隙(相当于圆筒部3a的x轴方向尺寸的轴向间隙)CL3而配置。另外,在内框架3(螺栓联接部32)与电动机壳体4结合的状态下,连接部33相对于电动机壳体4(底部4b)经由轴向间隙(轴向间隙)CL4而配置。在连接部33,在轴向贯通形成有沿周向大致等间隔地排列的多个(在本实施例中为18个)作为重量减轻部的孔330。此外,重量减轻部也可以不是贯通孔330而是袋状的孔(凹部)等。
将内框架3的刚性设定为比电动机壳体4的刚性低。具体地,将内框架3的平板部3b(连接部33)的半径方向的刚性设定为比电动机壳体4的底部4b的半径方向的刚性低。另外,通过在平板部3b的连接部33(螺栓联接部30、32之间)设置在周向上排列的多个重量减轻部(孔330),与未设置这些重量减轻部(孔330)的情况相比,使连接部33(螺栓联接部30、32之间)的内框架3的半径方向的刚性降低。另外,通过设置重量减轻部(孔330),使平板部3b的连接部33(螺栓联接部30、32之间)的半径方向的刚性比相同的平板部3b(连接部33)的周向的刚性降低。
[作用]
接着,对作用效果进行说明。电动机1在作为电动机而产生驱动力时、及作为发电机而发电时,产生振动。定子芯2a为电动机1的振动的振动源,当定子芯2a的电磁激振力向电动机壳体4传递时,会产生电动机壳体4向外部的噪声。例如,定子芯2a在外周部以较大的振幅放射状(半径方向)振动。因这种定子2的半径方向的电磁激振力而产生振动或噪声。定子2的电磁激振力在转子和定子2相对旋转时,由转子的磁极产生的励磁磁通的磁路,通过使转子的磁极每次横切设于定子2上的槽口21的开口部而周期性地变化,使间隙中的磁通分布产生变化而产生。半径方向的电磁激振力的旋转次数、空间次数、振幅依存于电动机1的磁极数(转子的有效磁极角的极数和设于定子2的槽21的数量)等。作为半径方向的电磁激振力引起的振动模式,具有定子2在电动机1的半径方向上同相振动的圆环0次模式等。若依存于电动机1的磁极数的上述电磁激振力激励电动机壳体4的构造引起的共振模式,则成为刺耳的高音的噪声。
若将定子2的外周固定于电动机壳体4的内周,则定子2的振动通过较短的振动传递路径向电动机壳体4传递。另外,若将定子2支承于电动机壳体4的内周面43,则定子2和电动机壳体4面接触,定子2的半径方向的振动经由上述接触面直接向电动机壳体4传递,从而,电动机壳体4向外部的噪声就会增大。例如,将定子2热嵌于电动机壳体4的内周的构造中,定子2的电磁激振力引起的圆环0次模式的振动直接向电动机壳体4传递。因此,电动机噪音36次变差。在此所谓“电动机噪音n次”表示要引起1次振动,电动机旋转了n转的情况。这样,在采用上述的固定或支承的构造时,不能减小从定子2向电动机壳体4传递的振动,有可能使电动机1的音振性能变差。与此相反,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相对于电动机壳体4以浮起的状态支承定子2的浮动构造。具体地,将定子2在半径方向从电动机壳体4的内周分开,将定子2固定在沿轴向与定子2分开的电动机壳体4的部位。因此,能够减小使驾驶员感到不适的来自电动机1的上述噪音,能够提供舒适的车室内空间。
另外,利用电动机壳体4直接保持定子2时,定子2中产生的振动被直接向电动机壳体4传递,电动机壳体4成为振动源,产生大的噪声。例如,在定子2不经由内框架3而通过螺栓5直接固定在电动机壳体4上的情况下,被施加在定子2上的振动能量经由通过螺栓5被一体化的固定部位直接(未被减小地)向电动机壳体4传递。该情况下,成为定子2和电动机壳体4通过三个螺栓5被三点支承的构造,故而比将定子2热嵌在电动机壳体4的内周的情况更有利(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圆环0次模式的电动机噪音36次),但圆环0次模式下的振动的影响还会残留。另外,由于螺栓5形成的支承部成为腹部而振动的圆环3次模式,电动机噪音12次变差。与此相反,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经由内框架3将定子2固定于电动机壳体4上,被施加在定子2上的振动能量的一部分为了使内框架3弹性变形而被消耗掉。因此,能够经由内框架3减小向电动机壳体4传递的振动能量。因此,能够抑制电动机壳体4振动而使电动机壳体4自身成为振动源及噪声源的情况。由此,能够降低驾驶员感到不适的来自电动机1的上述噪音,能够提供舒适的车室内空间。
更具体地,在经由内框架3将定子2支承在电动机壳体4上的状态下,在定子2(定子芯2a)的半径方向外侧的外周面23与电动机壳体4(圆筒部4a)的半径方向内侧的内周面43之间设有半径方向的间隙(余隙或间隙)CL1。关于间隙CL2也同样。即,内框架3不是将定子2向有底圆筒状的电动机壳体4(圆筒部4a)的半径方向内侧的内周面43进行固定,而是向相对于定子2沿电动机1的轴向(x轴方向)离开的电动机壳体4的底部4b进行固定。因此,能够避免定子2的半径方向的振动经由半径方向的接触面向电动机壳体4传递的情况。另外,在定子2与内框架3(连接部33)之间、及电动机壳体4与内框架3(连接部33)之间分别设有间隙CL3、CL4。因此,来自定子2的振动主要经由内框架3的螺栓联接部30、32之间的连接部33向电动机壳体4传递。因此,电动机1的振动利用较长的振动传递路径向外部传递,振动衰减而进行传递。因此,减小从定子2向电动机壳体4传递的振动,减少了电动机1的振动或噪声向外部的放出,故而能够提高电动机1的音振性能。此外,间隙CL1(CL2)只要是用于不使电动机壳体4的内周面43和定子2的外周面23(内框架3的外周面34)面接触的间隙即可,不必是空隙,例如允许在间隙CL1(CL2)中夹有缓冲材料等。
此外,也可以采用将定子2双臂支承于电动机壳体4(在电动机壳体4的轴向两端支承定子2)的构造。但是,该情况下,定子2的半径方向的振动往往会经由定子2的轴向两侧的支承部向电动机壳体4传递。因此,不能充分减小从定子2向电动机壳体4传递的振动,有可能使电动机1的音振性能变差。与此相反,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将定子2相对于电动机壳体4悬臂支承的构造。因此,将从定子2向电动机壳体4的振动传递路径仅限制在轴向一侧,由此减小了从定子2向电动机壳体4传递的振动,从而能够提高电动机1的音振性能。
图4表示将电动机1用通过其轴心O的平面剖切后的剖面的示意图。通过电磁激振力,根据圆环0次模式,定子2在半径方向位移、激振。将此时的半径方向的位移量设为y。若设内框架3的平板部3b的螺栓联接部30、32之间(连接部33)的半径方向的刚性为k、设从内框架3向电动机壳体4传递的半径方向的力为f,则f=k×y的式子成立。换句话说,内框架3的平板部3b(连接部33)作为吸收半径方向的位移(振动)的弹性部件(弹簧)起作用,能够将其半径方向的刚性k看作弹簧常数。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调节弹簧常数(刚性)k的值而减小力f,以减小电动机1的振动或噪声向外部放出。具体地,将连接部33的半径方向的刚性k设定为比电动机壳体4的底部4b的半径方向的刚性低。因此,与将刚性k设定为和电动机壳体4的底部4b的刚性同等或比其高的情况相比,减小力f,由此能够充分发挥内框架3作为振动吸收部件的作用,减小从定子2向电动机壳体4传递的振动。这样,内框架3的连接部33构成减小内框架3的半径方向上的振动传递力(在内框架3中沿半径方向向电动机壳体4传递的振动)的径向振动抑制部。
此外,还考虑不仅在定子2(定子芯2a)的轴向端面,而且在定子2的半径方向外侧的外周面23也配置内框架3的构成。例如,考虑将内框架3设定为有底圆筒状,将其筒状部分配置在定子芯2a的半径方向外侧。但是,该情况下,有可能会使内框架3(平板部3b)的半径方向的刚性变高。与此相反,在本实施例中,在定子芯2a的半径方向外侧不配置内框架3,从而能够更可靠地降低内框架3(平板部3b)的半径方向的刚性。另外,能够在确保定子2的径向尺寸的同时,抑制电动机1整体的径向尺寸的大型化。
在平板部3b(连接部33),作为重量减轻部而设有多个孔330。通过这样设置重量减轻部,能够容易地将刚性k设定为比电动机壳体4的底部4b低。另外,通过定子2的电磁激振力,经由内框架3(连接部33)传递的振动的主要方向为半径方向,结果是,若内框架3的半径方向的刚性高,则内框架3会将定子2的半径方向的电磁激振力几乎不减小地直接向电动机壳体4传递。因此,不能充分地抑制噪声。与此相反,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内框架3的连接部33设置重量减轻部(孔330),与不设置重量减轻部(孔330)的情况相比,使连接部33的内框架3的半径方向的刚性k降低。通过这样地使内框架3(连接部33)的半径方向的刚性k降低,能够更有效地减小从定子2经由内框架3向电动机壳体4传递的半径方向的振动能量(力f)。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重量减轻部(孔330),使平板部3b(连接部33)的半径方向的刚性k比周向的刚性降低。通过这样在定子2的电磁激振力向内框架3的主要输入方向即半径方向,使内框架3的刚性比其他方向(例如周向)降低,能够更有效地减小振动能量(力f)。显然,优选的是,在这样地设置重量减轻部(孔330)时,维持内框架3整体的强度(内框架3对定子2的支承强度)。此外,用于较低地设定刚性k的构成是任意的,例如也可以仅通过调节连接部33的壁厚而将刚性k设定得较低。另外,像本实施例那样地通过设置重量减轻部而调节刚性k时,也不限于贯通孔,也可以设置槽等任意的大小或形状的凹部。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贯通孔330作为重量减轻部,能够更有效地使半径方向的刚性k降低,并且能够增大减重量,使内框架3(连接部33)轻量化,由此能够实现电动机1整体的轻量化。
图5是将内框架3在半径方向与定子2大致相同的位置与电动机壳体4结合时的、和图4同样的剖面示意图。这样,也可以采用不是将内框架3像本实施例那样设定为圆圈型圆盘状而在比定子2更靠半径方向内侧与电动机壳体4结合,而是例如设定为大致圆筒状,在与定子2(内框架3的定子2侧的定位点)大致相同的半径方向位置与电动机壳体4结合的结构。该情况下,通过将内框架3的半径方向的刚性k设定得较低,也能够获得与上述同样的作用效果。
此外,也可以不将圆圈型圆盘状的内框架3如本实施例那样在比定子2更靠半径方向内侧的位置与电动机壳体4结合,而是在比定子2更靠半径方向外侧的位置与电动机壳体4结合的结构。但是,该情况下,通过定子2的半径方向的电磁激振力,激励电动机壳体4本身具有的固有的共振模式,振动传递特性被放大的振动有可能被输入电动机壳体4。换句话说,有可能受到电动机壳体4的共振模式造成的振动放大,使电动机1的振动或噪声变差。另外,有可能使电动机壳体4的径向尺寸增大。如果为了避免该尺寸增大而缩短内框架3的连接部33的径向尺寸(从定子2向电动机壳体4的振动传递路径长),则有可能使从定子2向电动机壳体4传递的振动的减小作用不充分,导致电动机1的振动或噪声变差。
与此相反,在本实施例中,将内框架3在比定子2更靠半径方向内侧的位置与电动机壳体4结合。因此,能够避免上述不利情况,抑制电动机1的大型化并提高电动机1的音振性能等。例如,能够抑制由定子2的电磁激振力激励电动机壳体4的共振模式而将振动放大的情况。另外,能够减小从定子2向电动机壳体4传递的电磁激振力本身。即,因定子2的电磁激振力而经由内框架3传递来的振动的主要方向为半径方向(放射状),故而从内框架3向电动机壳体4的底部4b(螺栓联接部42)输入的力f的向量夹着轴心O而对称(相反方向)。在此,在电动机壳体4的底部4b,由于螺栓联接部42处于比电动机壳体4(底部4b)的外径更靠半径方向内侧的位置,故而螺栓联接部42的半径比较(比底部4b的半径方向外侧的部分)小。因此,在螺栓联接部42,能够使上述对称的(相反方向的)力f互相抵消(消除)而减小。另外,内框架3(螺栓联接部32)的结合部位即螺栓联接部42的刚性比较(比底部4b的半径方向外侧的部分)高。因此,在螺栓联接部42,容易使上述对称的(相反方向的)力f互相抵消(消除)而减小。换句话说,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半径方向(放射状)的振动集中向半径小且刚性高的部分传递,实现在该部分使相反方向的振动彼此互相抵消的效果。
在此,螺栓联接部42与用于旋转自如地支承转子的轴承部41一体设置。即,在为了旋转自如地支承转子而设置成厚壁的轴承部41,经由螺栓联接部42连接有内框架3(螺栓联接部32)。这样,通过在电动机壳体4的刚性原来就比较高的部分(轴承部41、螺栓联接部42)连接(结合)内框架3(螺栓联接部32),能够简化电动机1的构成并有效地获得上述振动的抵消作用。此外,通过将螺栓联接部32(螺栓联接部42)设置在比定子芯2a更靠半径方向内侧的位置,使得从x轴负方向侧通过螺栓6联接内框架3和电动机壳体4也变得容易。
[效果]
以下,列举实施例1的电动机1或定子支承构造实现的效果。
(1)旋转电机具有圆环状的定子2、在定子2的半径方向外侧具有规定的间隙(半径方向间隙CL1)而配置的电动机壳体4、将定子2的轴向一端(x轴正方向端)相对于电动机壳体4固定支承的内框架3(支承部件),内框架3具有相对于电动机壳体4以非结合状态与定子2的上述一端结合的螺栓联接部30(第一结合部)、相对于定子2的上述一端以非结合状态与电动机壳体4结合的螺栓联接部32(第二结合部)、连接螺栓联接部30和螺栓联接部32的连接部33,内框架3的连接部33的半径方向的刚性k比电动机壳体4的底部4b(经由内框架3支承定子2的部位)的半径方向的刚性低。
这样,在定子2的电磁激振力向内框架3的主要的输入方向即半径方向上,相比电动机壳体4的底部4b(经由内框架3支承定子2的部位),使内框架3的连接部33的刚性k降低。因此,能够充分发挥作为内框架3的振动吸收部件的作用,更有效地抑制噪声。
(2)螺栓联接部32(第二结合部)处于比定子2更靠半径方向内侧的位置。
因此,能够抑制电动机壳体4的共振模式被激励而将振动放大的情况,并且能够将向电动机壳体4传递的振动抵消而减小振动。
(3)连接部33为向定子2的半径方向扩展的板状,设有重量减轻部(孔330)。
因此,能够使连接部33的半径方向的刚性降低。
[另一实施例]
以上,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通过基于附图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具体构成不限于实施例,不脱离发明的要旨的范围的设计变更等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Claims (4)

1.一种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圆环状的定子;
电动机壳体,其在所述定子的半径方向外侧具有规定的间隙而配置;
支承部件,其将所述定子的轴向的一端相对于所述电动机壳体固定支承,
所述支承部件具有:
相对于所述电动机壳体以非结合状态与所述定子的所述一端结合的第一结合部;
相对于所述定子的所述一端以非结合状态与所述电动机壳体结合的第二结合部;
连接所述第一结合部和所述第二结合部的连接部,
所述支承部件的所述连接部中的半径方向的刚性比所述电动机壳体中的经由所述支承部件支承所述定子的部位的半径方向的刚性低。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结合部处于比所述定子更靠半径方向内侧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为向所述定子的半径方向扩展的板状,设有重量减轻部。
4.一种旋转电机的定子支承构造,该旋转电机具有圆环状的定子、和在所述定子的半径方向外侧具有规定的间隙而配置的电动机壳体,其特征在于,
设有支承部件,其为将所述定子的轴向的一端相对于所述电动机壳体固定支承的部件,具有:相对于所述电动机壳体以非结合状态与所述定子的所述一端结合的第一结合部、相对于所述定子的所述一端以非结合状态与所述电动机壳体结合的第二结合部、连接所述第一结合部和所述第二结合部的连接部,
所述支承部件的所述连接部的半径方向的刚性比所述电动机壳体的经由所述支承部件支承所述定子的部位的半径方向的刚性低。
CN201480008485.7A 2013-02-12 2014-01-16 旋转电机 Active CN1050094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24361 2013-02-12
JP2013024361 2013-02-12
PCT/JP2014/050707 WO2014125864A1 (ja) 2013-02-12 2014-01-16 回転電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09414A true CN105009414A (zh) 2015-10-28
CN105009414B CN105009414B (zh) 2017-09-29

Family

ID=513538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08485.7A Active CN105009414B (zh) 2013-02-12 2014-01-16 旋转电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948159B2 (zh)
EP (1) EP2958214B1 (zh)
JP (1) JP5862831B2 (zh)
CN (1) CN105009414B (zh)
WO (1) WO2014125864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04964A (zh) * 2014-11-17 2016-05-25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鼓风机
CN112470379A (zh) * 2018-07-25 2021-03-09 株式会社电装 旋转电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62831B2 (ja) * 2013-02-12 2016-02-16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WO2014136504A1 (ja) * 2013-03-08 2014-09-12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WO2016017370A1 (ja) * 2014-07-31 2016-02-04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CN110402533B (zh) * 2017-03-17 2021-05-2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
JP2019030041A (ja) * 2017-07-25 2019-02-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JP2019140756A (ja) * 2018-02-08 2019-08-22 Ntn株式会社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駆動装置、回転電動機、およびハウジングの製造方法
AU2019255248B2 (en) * 2018-04-16 2021-04-08 Turntide Technologies Inc. Reduced noise and vibration switched reluctance machine
US20210091629A1 (en) * 2018-06-08 2021-03-25 Aisin Aw Co., Ltd.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and vehicle drive device provided with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501329A (ja) * 1985-11-06 1988-05-19 ロ−ベルト ボツシユ ゲゼルシヤフト ミツト ベシユレンクテル ハフツング 三相発電機のステ−タを支承するための装置
CN1158510A (zh) * 1995-10-30 1997-09-03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密封压缩机
JP2003134732A (ja) * 2001-10-22 2003-05-09 Nippon Densan Corp モー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ディスク装置
CN101405929A (zh) * 2006-03-24 2009-04-0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动机及驱动控制装置
CN101553970A (zh) * 2006-04-07 2009-10-07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和空调电机
JP2010124661A (ja) * 2008-11-21 2010-06-03 Toyota Motor Corp 回転電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500751A (en) * 1947-05-19 1950-03-14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US5538404A (en) * 1992-10-25 1996-07-23 Bristol Compressors, Inc. Compressor unit shell construction
JP4360305B2 (ja) * 2004-08-25 2009-11-1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のハウジング構造
JP4450208B2 (ja) * 2005-01-19 2010-04-14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
JP4572699B2 (ja) 2005-02-23 2010-11-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固定構造
JP5007693B2 (ja) * 2008-03-11 2012-08-22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動機、電動機支持部材および電動機支持方法
US20120292978A1 (en) * 2010-02-07 2012-11-22 Ksm Castings Gmbh Axle module
JP5862831B2 (ja) * 2013-02-12 2016-02-16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501329A (ja) * 1985-11-06 1988-05-19 ロ−ベルト ボツシユ ゲゼルシヤフト ミツト ベシユレンクテル ハフツング 三相発電機のステ−タを支承するための装置
CN1158510A (zh) * 1995-10-30 1997-09-03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密封压缩机
JP2003134732A (ja) * 2001-10-22 2003-05-09 Nippon Densan Corp モー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ディスク装置
CN101405929A (zh) * 2006-03-24 2009-04-0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动机及驱动控制装置
CN101553970A (zh) * 2006-04-07 2009-10-07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和空调电机
JP2010124661A (ja) * 2008-11-21 2010-06-03 Toyota Motor Corp 回転電機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04964A (zh) * 2014-11-17 2016-05-25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鼓风机
CN105604964B (zh) * 2014-11-17 2018-09-28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鼓风机
CN112470379A (zh) * 2018-07-25 2021-03-09 株式会社电装 旋转电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958214B1 (en) 2017-06-07
JPWO2014125864A1 (ja) 2017-02-02
US20160036291A1 (en) 2016-02-04
EP2958214A1 (en) 2015-12-23
US9948159B2 (en) 2018-04-17
EP2958214A4 (en) 2016-04-27
CN105009414B (zh) 2017-09-29
JP5862831B2 (ja) 2016-02-16
WO2014125864A1 (ja) 2014-08-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09414A (zh) 旋转电机
US8860274B2 (en) Motor provided with two stators arranged radially inside and outside rotor
US20060138879A1 (en) Electric wheel
JP5299679B2 (ja) モータジェネレータ
CN103155385B (zh) 旋转式电力机械变换器
JP2009011023A (ja) 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型モータ
US9935532B2 (en) Double-rotor type electrical rotating machines
JP2008271640A (ja) 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型モータ
US20070018524A1 (en) Electric machine and method of using electric machine
JP2007306751A (ja) ステータの固定構造および車両
CN105391205A (zh) 永磁激励的机电机器
CN104094501A (zh) 混合励磁式旋转电机
JP6081304B2 (ja) 横方向磁束型回転電機及び車輌
JP2007336714A (ja) レゾルバセンサの固定構造
CN105027396A (zh) 旋转电机
CN103038988B (zh) 具有混合励磁转子的同步旋转电机
JP2011517273A (ja) 動力生成装置
CN105659472A (zh) 电机
KR101331696B1 (ko) 인휠시스템용 차륜구동장치
CN103715799B (zh) Ipm型旋转电动机
JP2015096022A (ja) 回転電機
JP3661634B2 (ja) 両面空隙型回転電機
JP2007190945A (ja) 電動車両用の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
KR101938889B1 (ko) 모터와 알터네이터를 융합한 전동차용 인휠 시스템
KR101955029B1 (ko) 모터와 알터네이터를 병렬로 융합한 전동차용 인휠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