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09325A - 组电池 - Google Patents

组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09325A
CN105009325A CN201380068951.6A CN201380068951A CN105009325A CN 105009325 A CN105009325 A CN 105009325A CN 201380068951 A CN201380068951 A CN 201380068951A CN 105009325 A CN105009325 A CN 1050093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nocell
bus
plane
pair
j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6895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仲元正至
青木定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0093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0932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14Methods for interconnecting adjacent batteries or cells
    • H01M50/516Methods for interconnecting adjacent batteries or cells by welding, soldering or braz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7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omprising an arrangement of two or more busbars within a container structure, e.g. busbar modu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14Methods for interconnecting adjacent batteries or cells
    • H01M50/517Methods for interconnecting adjacent batteries or cells by fixing means, e.g. screws, rivets or bol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89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spacing elements or positioning means within frames, racks or pack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组电池通过母线连接层叠配置了的多个单电池而成。单电池具有第1电极端子和第2电极端子,母线具有与一个单电池的第1电极端子连接的第1电极连接用部、和连接在与一个单电池相邻的其它单电池的第2电极端子的第2电极连接用部。由母线、一个单电池的第1电极端子以及其它单电池的第2电极端子构成的连接装置具备空隙形成部,该空隙形成部形成当在其它单电池相对于一个单电池从基准位置向多个单电池的层叠方向以及/或者与层叠方向正交的方向错开配置时吸收第2电极连接用部和第2电极端子的相对变位的空隙,第2电极端子和第2电极连接用部被对接焊接或者叠合焊接。

Description

组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多个单电池通过母线进行电连接的组电池。
背景技术
已知将多个单电池的电极端子相互通过母线(导电部件)连接而成的组电池(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组电池中,各电极端子形成为具有第1段部、和位于该第1段部之上且直径比第1段部小的第2段部的阶梯形状。母线具备板状的端子连接部,该板状的端子连接部具有直径小于第1段部的直径、且与第2段部的直径几乎相等的开孔、以及形成在该开孔的边缘的至少一部分的切口。端子连接部在电极端子的第2段部被嵌合在开孔内的状态下接合在第1段部上。
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组电池中,按压母线而使电极端子的第2段部嵌合到端子连接部的开口。此时,端子连接部与第2段部相配合地变形。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7119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组电池中,为了在端子连接部的开口压入第2段部,需要按压母线,母线的安装费事。
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式,组电池通过母线连接被层叠配置的多个单电池而成,单电池具有第1电极端子和第2电极端子,母线具有连接到一个单电池的第1电极端子的第1电极连接用部、以及连接到与一个单电池相邻的其它单电池的第2电极端子的第2电极连接用部,由母线、一个单电池的第1电极端子以及其它单电池的第2电极端子构成的连接装置具备空隙形成部,该空隙形成部形成当其它单电池相对于一个单电池从基准位置向多个单电池的层叠方向以及/或者与层叠方向正交的方向错开配置时吸收第2电极连接用部和第2电极端子的相对变位的空隙,第2电极端子和第2电极连接用部对接焊接或者叠合焊接。
根据本发明,能够不需要按压母线而容易地进行母线的定位来将母线连接到单电池的第1电极端子以及第2电极端子。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组电池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组电池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单电池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第1单电池的负极端子以及第2单电池的正极端子、及母线的立体图。
图5是从图4的Y方向一侧看到的侧面示意图。
图6(a)是表示由图4的母线、负极端子以及正极端子构成的电极连接装置的平面示意图,(b)是(a)的A部放大示意图。
图7是表示母线和正极端子的对接焊接区域以及母线和负极端子的对接焊接区域的平面示意图。
图8是表示相对于第1单电池在层叠方向错开地配置第2单电池的状态的平面示意图。
图9是表示相对于第1单电池在宽度方向上错开地配置第2单电池的状态的平面示意图。
图10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组电池的电极连接装置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组电池的电极连接装置的平面示意图。
图12是表示相对于第1单电池在层叠方向错开地配置第2单电池的状态的平面示意图。
图13是表示相对于第1单电池在宽度方向错开地配置第2单电池的状态的平面示意图。
图14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组电池的电极连接装置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组电池的电极连接装置的平面示意图。
图16是表示相对于第1单电池在层叠方向错开地配置第2单电池的状态的平面示意图。
图17是表示相对于第1单电池在宽度方向错开地配置第2单电池的状态的平面示意图。
图18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组电池的电极连接装置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组电池的电极连接装置的平面示意图。
图20是表示相对于第1单电池在宽度方向错开地配置第2单电池的状态的平面示意图。
图21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组电池的电极连接装置的立体图。
图22是从图21的E方向看到的侧面示意图。
图23是表示图21的电极连接装置的平面示意图。
图24是表示相对于第1单电池在层叠方向错开地配置第2单电池的状态的平面示意图。
图25是表示相对于第1单电池在宽度方向错开地配置第2单电池的状态的平面示意图。
图26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组电池的电极连接装置的立体图。
图27是表示图26的电极连接装置的平面示意图。
图28是表示相对于第1单电池在层叠方向错开地配置第2单电池的状态的平面示意图。
图29是表示相对于第1单电池在宽度方向错开地配置第2单电池的状态的平面示意图。
图30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组电池的电极连接装置的平面示意图。
图31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组电池的电极连接装置的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将本发明应用到具备多个扁平四方形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以下记为单电池)的组电池中的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组电池100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组电池100的结构的立体图。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设置有正极端子104以及负极端子105的电池盖侧设为组电池100的上侧,将电池底面侧设为组电池100的下侧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将组电池100的上下方向设为Z方向,将构成组电池100的多个单电池101的层叠方向即组电池100的长度方向设为X方向,将与X方向以及Z方向的各个垂直的方向即组电池100的宽度方向设为Y方向进行说明。
如图1以及图2所示,组电池100具有多个单电池101。多个单电池101被层叠配置,通过包含一对端板120、一对侧框121和配置在单电池101间的多个单元托架122A、122B而构成的一体化机构而被一体地组装。在多个单电池101的上方配设有顶板123。
各单电池101是扁平的长方体形状,以在侧面中具有大面积的宽幅侧面109W(参照图3)彼此相对置的方式排列而配置。相邻的单电池101彼此朝向反转地配置使得从单电池101的电池盖108突出设置的正极端子104以及负极端子105(参照图3)的位置倒转。
如图1以及图2所示,相邻的各单电池101的正极端子104和负极端子105通过作为金属制的平板状导电部件的母线110A而电连接。即,构成本实施方式的组电池100的多个单电池101串联地电连接。
如图1所示,在配置于两端的单电池101中的一个单电池101(图中左端的单电池101)的正极端子104处安装了用于将组电池100电连接到未图示的其它组电池、或者未图示的电力取出用的布线的母线110B。在配置于两端的单电池101中的另一个单电池101(图中右端的单电池101)的负极端子105处安装了用于将组电池100电连接到未图示的其它的组电池、或者未图示的电力取出用的布线的母线110C。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单电池101间配置中间用单元托架122A,在配置于两端的单电池101与端板120之间的各个中配置终端用单元托架122B。层叠配置的多个单电池101通过单元托架122A、122B而被保持,从X方向的两端侧通过一对端板120来挟持。端板120设为与单电池101的宽幅侧面109W(参照图3)相对应的矩形平板状。
中间用单元托架122A以及终端用单元托架122B的材质是具有绝缘性的树脂。在单元托架122A、122B的侧面设置有向Y方向突出的凸部122c。
多个单电池101以及单元托架122A、122B在被一对端板120挟持的状态下通过一对侧框121而被固定。一对侧框121在Y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分别相对置地配置。一对侧框121的各个具备设置在X方向两端的一对法兰121f、和设置在一对法兰121f间的开口部121c。在各法兰121f设置了通孔121h,在端板120设置了螺丝孔120h。
侧框121的开口部121c从Y方向外侧嵌合到单元托架122A、122B的凸部122c。开口部121c的X方向两端缘卡合到从端板120的侧部向Y方向突出设置的凸部120c。法兰121f抵接到端板120。
从端板120的X方向外侧向侧框121的通孔121h插通固定螺丝(连结部件),将固定螺丝螺纹接合到端板120的螺丝孔120h,从而侧框121被安装到端板120。由此,被一对端板120夹住的各单元托架122A、122B被压缩规定量,各单电池101经由各单元托架122A、122B通过端板120而被保持。
在各单电池101彼此之间、端板120与单电池101之间存在具有绝缘性的单元托架122A、122B,因此确保了绝缘性,并且规定了各单电池101的相对位置。
如图2所示,在顶板123,插入有单电池101的正极端子104以及负极端子105的开口部123h被设置在各母线110A、110B、110C的安装位置。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顶板123中,为了能够容易地相对于正极端子104以及负极端子105定位母线110A、110B、110C,将与各母线110A、110B、110C的形状相对应的导向板123a设置在开口部123h的附近。
说明构成组电池100的单电池101。多个单电池101都是相同的结构。图3是表示单电池101的立体图。
如图3所示,单电池101具备由电池罐109和电池盖108构成的四方形的电池容器。电池罐109以及电池盖108的材质都是铝。电池罐109设为在一端部具有开口109A的矩形箱状。电池盖108是矩形平板状,被激光焊接以塞住电池罐109的开口109A。即,电池盖108密封电池罐109。
电池容器设为中空的长方体形状,宽度宽的宽幅侧面109W彼此之间相对置,宽度窄的窄幅侧面109N彼此相对置,电池盖108与电池罐109的底面109B相对置。
在电池容器的内部,以被绝缘壳体(未图示)覆盖的状态收纳了充放电要素(未图示)。未图示的充放电要素的正极电极与正极端子104连接,充放电要素的负极电极与负极端子105连接。因此,经由正极端子104以及负极端子105向外部设备提供电力、或者经由正极端子104以及负极端子105向充放电要素提供外部发电电力来进行充电。
在电池盖108,穿设了用于向电池容器内注入电解液的注液孔。注液孔在电解液注入后通过注液栓108A而被密封。作为电解液,例如能够使用在碳酸乙烯酯等碳酸酯系的有机溶剂中溶解了6氟化磷酸锂(LiPF6)等锂盐的非水电解液。
在电池盖108设置了排气阀108B。排气阀108B通过冲压加工将电池盖108部分地薄片化而形成。此外,也可以通过激光焊接等来将薄膜部件安装在电池盖108的开口,将薄片部分作为排气阀。排气阀108B是在单电池101由于过充电等异常发热而产生气体,电池容器内的压力上升而达到规定压力时开裂,然后从内部排出气体,从而降低电池容器内的压力。
图4是表示多个单电池101中的一个单电池(以下记为第1单电池101A)的负极端子105以及与第1单电池101A相邻的其它单电池(以下记为第2单电池101B)的正极端子104以及母线110A的立体图,图5是从图4的Y方向一侧看到的侧面示意图。在图5中,对母线110A示出了图4的V-V线切断截面。
如图4所示,负极端子105由铜或者铜合金构成,具备大致长方体形状的负极基部151、以及从负极基部151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设置的圆柱形状的轴部152。负极基部151的上表面设为与母线110A相抵接的平坦的面。正极端子104由铝或者铝合金构成,具备大致长方体形状的正极基部141、以及从正极基部141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设置的突起部142。正极基部141的上表面设为与母线110A相抵接的平坦的面。突起部142是四角为圆的大致矩形柱形状,设置成长方向与X方向平行。
母线110A在俯视下呈现大致L字形状(参照图6(a))。如图4所示,母线110A具有与第1单电池101A的负极基部151的上表面相抵接的大致长方形板状的负极连接用部111、与第2单电池101B的正极基部141的上表面相抵接的大致正方形板状的正极连接用部116、以及联结负极连接用部111和正极连接用部116的联结部115。如图4以及图5所示,联结部115从Y方向一侧看呈现反U字状,通过弹性变形在X方向上自由伸缩。联结部115的X方向的一端结合到负极连接用部111的长边,X方向的另一端结合到正极连接用部116的一边。
在负极连接用部111设置了连接有用于检测单电池101的电压的电压检测线(未图示)的电压检测用的连接端子113。在负极连接用部111设置了嵌合到负极端子105的轴部152的圆形状的嵌合孔112。在正极连接用部116设置了嵌合到正极端子104的突起部142的开口部117。
如图5所示,负极连接用部111的厚度tn设为与负极端子105的轴部152的高度hn几乎相等的尺寸(tn≈hn)。正极连接用部116的厚度tp设为与正极端子104的突起部142的高度hp几乎相等的尺寸(tp≈hp)。
负极连接用部111的嵌合孔112的下表面侧的端部被施以倒角,形成了锥部112t。正极连接用部116的开口部117的下表面侧的端部被施以倒角,形成了锥部117t。负极端子105的轴部152的上端部被施以倒角,形成了锥部152t。正极端子104的突起部142的上端部被施以倒角,形成了锥部142t。因此,轴部152以及突起部142对母线110A的嵌合孔112以及开口部117的插入性提高。此外,也可以代替C倒角而进行R倒角。
图6(a)是表示由母线110A、第1单电池101A的负极端子105以及第2单电池101B的正极端子104构成的电极连接装置的平面示意图,图6(b)是图6(a)的A部放大示意图。在图6中,示出了构成组电池100的第1单电池101A以及第2单电池101B分别被配置在恰当的位置(以下记为基准位置)的状态。在基准位置被配置的状态是指第1单电池101A和第2单电池101B在X方向上以规定的间隔被配置、且第1单电池101A以及第2单电池101B的Y方向位置一致地配置的状态。此外,在附图中,为了方便,后述的开口部117的第1内周弯曲面117a以及第2内周弯曲面117b的各自的曲率被夸大地图示。
如图6(a)所示,负极连接用部111的嵌合孔112、和第1单电池101A的负极端子105的轴部152在定位时在规定的转动范围内自由转动地嵌合。嵌合孔112的直径设为比轴部152的直径略大的尺寸。因此,在轴部152与嵌合孔112之间形成了些许间隙。
第2单电池101B的正极端子104的突起部142嵌合到正极连接用部116的开口部117。作为端子侧嵌合部的突起部142的形状与作为母线侧嵌合部的开口部117的形状不同,在突起部142与开口部117之间形成了空隙S1的状态下嵌合了两者。
如图6(b)所示,突起部142具有相互平行的第1外周平面142a以及第2外周平面142b。突起部142具有相互平行的第3外周平面142c以及第4外周平面142d。第1外周平面142a以及第2外周平面142b设置成与X方向平行,第3外周平面142c以及第4外周平面142d设置成与Y方向平行。
第1外周平面142a的一端与第3外周平面142c、第1外周平面142a的另一端与第4外周平面142d、第2外周平面142b的一端与第3外周平面142c、第2外周平面142b的另一端与第4外周平面142d分别通过曲面142r连接。
开口部117具有与第1外周平面142a相对置的第1内周弯曲面117a、与第2外周平面142b相对置的第2内周弯曲面117b、与第3外周平面142c相对置的第3内周平面117c以及与第4外周平面142d相对置的第4内周平面117d。
第1内周弯曲面117a的一端与第3内周平面117c、第1内周弯曲面117a的另一端与第4内周平面117d、第2内周弯曲面117b的一端与第3内周平面117c、第2内周弯曲面117b的另一端与第4内周平面117d分别通过曲面117r连接。
开口部117的X方向尺寸即第3内周平面117c与第4内周平面117d的间隔设定成比突起部142的X方向尺寸即第3外周平面142c与第4外周平面142d的间隔长。
第1内周弯曲面117a是俯视圆弧状,在开口部117的X方向中央处向第1外周平面142a侧鼓起。即,在第1内周弯曲面117a中,与第1内周弯曲面117a的两端相比第1内周弯曲面117a的中央侧向第1外周平面142a侧鼓起。同样地,第2内周弯曲面117b是俯视圆弧状,在开口部117的X方向中央处向第2外周平面142b侧鼓起。即,在第2内周弯曲面117b中,与第2内周弯曲面117b的两端相比第2内周弯曲面117b的中央侧向第2外周平面142b侧鼓起。
如图6(a)所示,开口部117的形状相对于开口部117的X方向中心线CLx是线对称的,相对于开口部117的Y方向中心线CLy是线对称的。如图6(b)所示,开口部117如下地形成:从开口部117的X方向中心线CLx向第3内周平面117c以及第4内周平面117d的各个,第1内周弯曲面117a和第2内周弯曲面117b的Y方向距离逐渐变长。
第1内周弯曲面117a和第2内周弯曲面117b的Y方向距离在开口部117的X方向中心线CLx上最短,其尺寸设定为比突起部142的Y方向尺寸即第1外周平面142a与第2外周平面142b的间隔略长。
在突起部142的第1外周平面142a与开口部117的第1内周弯曲面117a之间形成了些许间隙。该间隙的尺寸G1在开口部117的X方向中心线CLx上成为最小值G1min,从开口部117的X方向中心线CLx越向第3内周平面117c以及第4内周平面117d的各个离开,则变得越大。
同样地,在突起部142的第2外周平面142b与开口部117的第2内周弯曲面117b之间形成了些许间隙。该间隙的尺寸G2在开口部117的X方向中心线CLx上成为最小值G2min,从开口部117的X方向中心线CLx越向第3内周平面117c以及第4内周平面117d的各个离开,则变得越大。
间隙尺寸G1、G2的最小值G1min、G2min为了分别抑制焊接缺陷的产生而被设定为能够进行对接焊接的尺寸的最大值(以下记为可焊接尺寸Gw)以下。可焊接尺寸Gw例如是熔化深度的10%左右。在本实施方式中,母线110A的板厚为0.8mm左右,熔化深度设定为0.8mm左右,因此可焊接尺寸Gw成为0.08mm左右。因此,能够将间隙尺寸G1、G2成为0~0.08mm左右的区域设定为对接焊接区域Ap11(参照图7)。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基准位置处间隙尺寸G1、G2的最小值G1min、G2min分别设为0.04mm左右。此外,母线110A的板厚以及熔化深度不限于上述例子,可以考虑母线110A的板厚以及熔化深度来设定可焊接尺寸Gw。
在进行了母线110A的定位之后,母线110A的开口部117的内周面和正极端子104的突起部142的外周面被对接焊接,母线110A的嵌合孔112的内周面与负极端子105的轴部152的外周面被对接焊接。图7是表示母线110A与正极端子104的对接焊接区域Ap11以及母线110A与负极端子105的对接焊接区域An1的平面示意图。在图7中,示意地以斜线的阴影图示了对接焊接区域Ap11、An1。
如图7所示,正极侧的对接焊接区域Ap11是从开口部117的X方向中心线CLx离开规定的长度的部分为止的区域。对接焊接区域Ap11是第1内周弯曲面117a与第1外周平面142a的间隙的尺寸G1、以及第2内周弯曲面117b与第2外周平面142b的间隙的尺寸G2分别成为可焊接尺寸Gw以下的区域。在进行了母线110A的定位之后,在间隙尺寸G1以及间隙尺寸G2为可焊接尺寸Gw以下的对接焊接区域Ap11中,在抑制焊接缺陷的产生的同时进行对接焊接。
如图7所示,负极侧的对接焊接区域An1遍及轴部152的全周而被设置。在对接焊接区域An1中,负极端子105的轴部152的外周面与负极连接用部111的嵌合孔112的内周面的间隙的尺寸例如是0.04mm左右。在进行了母线110A的定位之后,在对接焊接区域An1中,在抑制焊接缺陷的产生的同时进行对接焊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如下结构:即使单电池101相对于基准位置错开配置时,也能够将母线110A安装到正极端子104以及负极端子105,并且对母线110A和正极端子104以及母线110A和负极端子105进行对接焊接。
在图6(a)中,如斜线的阴影所示,通过开口部117的内周面和突起部142的外周面界定了空隙S1。该空隙S1在单电池101被错开配置时吸收正极连接用部116和正极端子104的相对变位。
参照图8以及图9,说明当单电池101相对于基准位置错开配置时的电极连接装置。图8是表示第2单电池101B相对于第1单电池101A在层叠方向(X方向)错开配置的状态的平面示意图。图9(a)是表示第2单电池101B相对于第1单电池101A在宽度方向(Y方向)错开配置的状态的平面示意图,图9(b)是正极侧的嵌合部的放大示意图。
如图6(a)所示,开口部117的X方向尺寸(开口部117的长度方向尺寸)比突起部142的X方向尺寸(突起部142的长度方向尺寸)长,通过开口部117的内周面和突起部142的外周面界定了空隙S1。因此,如图8所示,当第2单电池101B相对于第1单电池101A从基准位置向层叠方向(X方向)的一侧(图示右侧)错开配置时,在突起部142位于开口部117的第4内周平面117d侧的状态下安装母线110A。
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当第2单电池101B在X方向上错开配置时,也能够确保间隙尺寸G1以及间隙尺寸G2成为可焊接尺寸Gw以下的对接焊接区域Ap12。因此,在对接焊接区域Ap12中,能够在抑制焊接缺陷的产生的同时进行对接焊接。
此外,虽然未图示,即使在第2单电池101B相对于第1单电池101A从基准位置向层叠方向(X方向)的另一侧(图示左侧)错开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空隙S1来吸收正极连接用部116和正极端子104的相对变位,使母线110A配置在能够与正极端子104对接焊接的位置。
如图9(a)所示,当第2单电池101B相对于第1单电池101A从基准位置向宽度方向(Y方向)的一侧(图示上侧)错开配置时,母线110A在以负极端子105的轴部152为旋转中心相对于基准位置转动规定的角度的状态下被安装。如图9(b)所示,第1内周弯曲面117a与第1外周平面142a的间隙的尺寸G1成为最小值G1min’的位置从突起部142的X方向中心线CLx’向第4外周平面142d侧错开。第2内周弯曲面117b与第2外周平面142b的间隙的尺寸G2成为最小值G2min’的位置从突起部142的X方向中心线CLx’向第3外周平面142c侧错开。
当母线110A相对于基准位置倾斜规定的角度被安装时,与第1外周平面142a以及第2外周平面142b的各个平行的第1内周弯曲面117a的接平面L11与第2内周弯曲面117b的接平面L12之间的距离Ly1比突起部142的第1外周平面142a与第2外周平面142b的间隔Wy1长。因此,即使在母线110A倾斜的状态下,也能够使开口部117和突起部142嵌合。
如图6所示,即使在第2单电池101B相对于第1单电池101A向Y方向一侧(图示上侧)错开配置的情况下,也形成间隙尺寸G1以及间隙尺寸G2的各个成为可焊接尺寸Gw以下的对接焊接区域Ap13,因此能够在抑制焊接缺陷的产生的同时进行对接焊接。
能够在倾斜了的状态下将母线110A安装到正极端子104以及负极端子105的角度的范围、即能够在使母线110A转动了的状态下进行安装的转动范围由第1内周弯曲面117a以及第2内周弯曲面117b的各自的曲率、以及开口部117的长度方向尺寸来决定。通过加大第1内周弯曲面117a以及第2内周弯曲面117b的各自的曲率,加大开口部117的长度方向尺寸,能够扩大母线110A的可安装的倾斜角度的范围。此外,曲率越是变大,越能够加大可允许的位置偏移量,但是对接焊接区域变小。相反地,曲率越小,越能够加大对接焊接区域,但是可允许的位置偏移量变小。对接焊接区域越大,越能够降低电阻。因此,考虑组装组电池100时假定的单电池101的位置偏移量和对接焊接区域的大小来设定第1内周弯曲面117a以及第2内周弯曲面117b的各自的曲率。
此外,虽然未图示,即使在第2单电池101B相对于第1单电池101A从基准位置向宽度方向(Y方向)的另一侧(图示下侧)错开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空隙S1来吸收正极连接用部116和正极端子104的相对变位,将母线110A配置到能够与正极端子104对接焊接的位置。
而且,虽然未图示,即使在第2单电池101B相对于第1单电池101A从基准位置在X方向上错开规定的距离、且在Y方向上错开规定的距离而配置的情况下,也使母线110A的嵌合孔112嵌合到负极端子105的轴部152、使母线110A的开口部117嵌合到正极端子104的突起部142,从而在可进行对接焊接的状态下进行定位。
根据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能够获得如下的作用效果。
(1)由母线110A、第1单电池101A的负极端子105以及第2单电池101B的正极端子104构成的电极连接装置,具有由作为端子侧嵌合部的突起部142和作为母线侧嵌合部的开口部117构成的空隙形成部。通过空隙形成部,形成了当第2单电池101B相对于第1单电池101A从基准位置在X方向以及/或者Y方向上错开配置时吸收正极连接用部116和正极端子104的相对变位的空隙S1。因此,即使在第2单电池101B相对于第1单电池101A从基准位置错开配置的情况下,也只通过使母线110A的嵌合孔112嵌合到负极端子105的轴部152、使母线110A的开口部117嵌合到正极端子104的突起部142,就能够将母线110A定位到能够进行对接焊接的位置。其结果,即使在产生了单电池101的位置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抑制焊接缺陷的产生的同时将母线110A的开口部117的内周弯曲面117a、117b和正极端子104的突起部142的外周平面142a、142b进行对接焊接。
与此相对,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以往技术中,需要按压母线使母线变形,因此安装费事。根据本实施方式,不需要按压母线110A,即使在产生了单电池101的位置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进行母线110A的定位来将母线110A连接到负极端子105以及正极端子104。生产率得到提高,因此能够降低成本。
(2)在负极侧,使圆柱形状的轴部152和圆形状的嵌合孔112嵌合,遍及轴部152的全周进行对接焊接,在负极连接用部111设置了电压检测用的连接端子113。通过遍及轴部152的全周进行对接焊接,能够与正极侧相比在负极侧加大焊接区域,能够降低连接电阻。而且负极端子105由作为电阻比由铝、铝合金形成的正极端子104低的材质的铜、铜合金形成。因此,通过在负极连接用部111设置电压检测用的连接端子113,与在正极连接用部116设置电压检测用的连接端子的情况相比,能够稳定且高精度地检测各单电池101A的电压。
-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参照图10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组电池的电极连接装置。此外,在图中,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相当部分附加相同的参照编号,主要说明不同点。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将负极端子105的轴部152的外周面和母线110A的负极连接用部111的嵌合孔112的内周面进行对接焊接的例子。与此相对,在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代替对接焊接而通过螺丝190来连结母线110A的负极连接用部111和负极端子105。
如图10所示,在负极端子105的轴部152设置有螺纹接合螺丝190的螺母部191。通过使负极连接用部111的嵌合孔112和轴部152嵌合,并使正极连接用部116的开口部117嵌合到突起部142,从而在进行了母线110A的定位之后,将螺丝190螺纹接合到螺母部191,从而连结负极连接用部111和负极端子105。此外,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对正极连接用部116和正极端子104进行对接焊接。
根据这样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即使在产生了单电池101的位置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进行母线110A的定位来将母线110A连接到负极端子105以及正极端子104。生产率得到提高,因此能够降低成本。
―第2实施方式―
参照图11~图13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组电池。此外,在图中,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相当部分附加相同的参照编号,主要说明不同点。图11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组电池的电极连接装置的平面示意图。图11是与图7相同的图,在图11中示出了构成组电池的一个单电池(第1单电池201A)以及与第1单电池201A相邻的其它单电池(第2单电池201B)被配置在基准位置的状态。此外,为了方便,后述的突起部242的第1外周弯曲面242a以及第2外周弯曲面242b的各自的曲率被夸大地图示。
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作为正极端子104的端子侧嵌合部的突起部142处设置与X方向平行的一对平面142a、142b,与一对平面142a、142b的各个相对置的一对弯曲面117a、117b被设置在作为母线110A的母线侧嵌合部的开口部117。
与此相对,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作为母线210的母线侧嵌合部的开口部217处设置与X方向平行的一对平面217a、217b,与一对平面217a、217b的各个相对置的弯曲面242a、242b被设置在作为正极端子204的端子侧嵌合部的突起部242。
如图11所示,在母线210的正极连接用部216处设置了矩形状的开口部217。开口部217设置成当母线210被安装在基准位置时一对平面217a、217b分别与X方向平行。
突起部242的第1外周弯曲面242a设置成与开口部217的第1内周平面217a相对置,突起部242的第2外周弯曲面242b设置成与开口部217的第2内周平面217b相对置。
第1外周弯曲面242a在突起部242的X方向中央向第1内周平面217a侧鼓起。即,在第1外周弯曲面242a处,与第1外周弯曲面242a的两端相比第2外周弯曲面242b的中央侧向第1内周平面217a侧鼓起。第2外周弯曲面242b在突起部242的X方向中央向第2内周平面217b侧鼓起。即,在第2外周弯曲面242b处,与第2外周弯曲面242b的两端相比第2外周弯曲面242b的中央侧向第2内周平面217b侧鼓起。
突起部242的第1外周弯曲面242a和第2外周弯曲面242b在各自的两端处通过与Y方向平行的平面连接。突起部242的X方向尺寸设定成比开口部217的X方向尺寸短。
第1内周平面217a与第1外周弯曲面242a的间隙的尺寸G1在突起部242的X方向中心线CLx’上成为最小值。间隙尺寸G1越是从X方向中心线CLx’离开则变得越大。同样地,第2内周平面217b与第2外周弯曲面242b的间隙的尺寸G2在突起部242的X方向中心线CLx’上成为最小值。间隙尺寸G2越是从X方向中心线CLx’离开则变得越大。
对接焊接区域Ap21设定为间隙尺寸G1以及间隙尺寸G2分别成为可焊接尺寸Gw以下的区域。
开口部217以及突起部242如上所述那样地构成,因此通过开口部217的内周面和突起部242的外周面来区划出空隙S2。因此,当第2单电池201B相对于第1单电池201A在X方向上错开配置时,以及当第2单电池201B相对于第1单电池201A在Y方向上错开配置时,能够吸收正极连接用部216和正极端子204的相对变位而进行对接焊接。
图12是表示第2单电池201B相对于第1单电池201A在层叠方向(X方向)上错开配置的状态的平面示意图,图13是表示第2单电池201B相对于第1单电池201A在宽度方向(Y方向)上错开配置的状态的平面示意图。
开口部217的X方向尺寸比突起部242的X方向尺寸长,在开口部217的内周面和突起部242的外周面处区划出空隙S2。因此,如图12所示,当第2单电池201B相对于第1单电池201A从基准位置向层叠方向(X方向)的一侧(图示右侧)错开配置时,突起部242在位于开口部217的X方向一端侧的状态下被安装母线210。
即使当第2单电池201B相对于第1单电池201A从基准位置在X方向上错开配置时,也能够确保间隙尺寸G1以及间隙尺寸G2成为可焊接尺寸Gw以下的对接焊接区域Ap22。因此,在对接焊接区域Ap22中,能够在抑制焊接缺陷的产生的同时进行对接焊接。
此外,虽然未图示,但是在第2单电池201B相对于第1单电池201A从基准位置向层叠方向(Y方向)的另一侧(图示左侧)错开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空隙S2来吸收正极连接用部216和正极端子204的相对变位、使母线210配置到能够与正极端子204对接焊接的位置。
如图13所示,当第2单电池201B相对于第1单电池201A从基准位置在宽度方向(Y方向)上错开配置时,母线210在相对于基准位置以负极端子105的轴部152为旋转中心转动规定的角度的状态下被安装。第1内周平面217a与第1外周弯曲面242a的间隙的尺寸G1成为最小值G1min’的位置从突起部242的X方向中心线CLx’向X方向一端侧(图示右侧)错开。第2内周平面217b与第2外周弯曲面242b的间隙的尺寸G2成为最小值G2min’的位置从突起部242的X方向中心线CLx’向X方向另一端侧(图示左侧)错开。
当母线210相对于基准位置倾斜规定的角度被安装时,与第1内周平面217a以及第2内周平面217b的各个平行的第1外周弯曲面242a的接平面L21与第2外周弯曲面242b的接平面L22之间的距离Ly2比开口部217的第1内周平面217a与第2内周平面217b的间隔Wy2短。因此,即使在母线210倾斜的状态下,也能够使开口部217和突起部242嵌合。
即使在第2单电池201B相对于第1单电池201A向Y方向一侧(图示上侧)错开配置的情况下,由于形成间隙尺寸G1以及间隙尺寸G2的各个成为可焊接尺寸Gw以下的对接焊接区域Ap23,因此也能够在抑制焊接缺陷的产生的同时进行对接焊接。通过加大第1外周弯曲面242a以及第2外周弯曲面242b的曲率,能够加大可允许的位置偏移量,通过减小曲率,能够加大对接焊接区域。
此外,虽然未图示,即使在第2单电池201B相对于第1单电池201A从基准位置向宽度方向(Y方向)的另一侧(图示下侧)错开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空隙S2来吸收正极连接用部216和正极端子204的相对变位,使母线210配置到能够与正极端子204进行对接焊接的位置。
而且,虽然未图示,即使在第2单电池201B相对于第1单电池201A从基准位置在X方向上错开规定的距离、且在Y方向上错开规定的距离而被配置的情况下,通过使母线210的嵌合孔112嵌合到负极端子105的轴部152、使母线210的开口部217嵌合到正极端子204的突起部242,从而也在可对接焊接的状态下进行定位。
根据这样的第2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即使在产生了单电池201的位置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进行母线210的定位来将母线210连接到负极端子105以及正极端子204。生产率得到提高,因此能够降低成本。
-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参照图14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组电池的电极连接装置。此外,在图中,对于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相当部分附加相同的参照编号,主要说明不同点。在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负极端子105的轴部152的外周面和母线210的负极连接用部111的嵌合孔112的内周面进行对接焊接的例子。与此相对,在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代替对接焊接而通过螺丝190来连结母线210的负极连接用部111和负极端子105。
如图14所示,在负极端子105的轴部152处设置有螺纹接合螺丝190的螺母部191。通过使负极连接用部111的嵌合孔112和轴部152嵌合、使正极连接用部216的开口部217嵌合到突起部242,从而在进行了母线210的定位之后将螺丝190螺纹接合到螺母部191,由此连结负极连接用部111和负极端子105。此外,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对正极连接用部216和正极端子204进行对接焊接。
根据这样的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即使在产生了单电池201的位置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进行母线210的定位而将母线210连接到负极端子105以及正极端子204。
―第3实施方式―
参照图15~图17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组电池。此外,在图中,对于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相当部分附加相同的参照编号,主要说明不同点。图15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组电池的电极连接装置的平面示意图。图15是与图11相同的图,在图15中示出了构成组电池的一个单电池(第1单电池301A)以及与第1单电池301A相邻的其它单电池(第2单电池301B)被配置在基准位置的状态。
在第3实施方式中,突起部342是圆柱形状,开口部317在俯视下设为赛道形状。这样在第3实施方式中突起部342的形状以及开口部317的形状分别与第2实施方式不同。
在第3实施方式中,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在作为母线310的母线侧嵌合部的开口部317处设置了与X方向平行的一对平面317a、317b。作为正极端子304的端子侧嵌合部的突起部342具有俯视下圆形状的弯曲面。换句话说,突起部342具备有以突起部342的Y方向中心轴CLy’分成两部分的一对弯曲面342a、342b。一对弯曲面342a、342b分别与一对平面317a、317b相对置。
对接焊接区域Ap31被设定为平面317a与弯曲面342a的间隙的尺寸G1以及平面317b与弯曲面342b的间隙的尺寸G2分别成为可焊接尺寸Gw以下的区域。
图16是表示第2单电池301B相对于第1单电池301A在层叠方向(X方向)上错开配置的状态的平面示意图。图17(a)是表示第2单电池301B相对于第1单电池301A在宽度方向(Y方向)上错开配置的状态的平面示意图,图17(b)是正极侧的嵌合部的放大示意图。
开口部317的X方向尺寸比突起部342的X方向尺寸长,通过开口部317的内周面与突起部342的外周面处界定出空隙S3(参照图15)。因此,如图16所示,当第2单电池301B相对于第1单电池301A从基准位置向层叠方向(X方向)的一侧(图示右侧)错开配置时,在突起部342位于开口部317的X方向一端侧的状态下安装母线310。
即使当第2单电池301B相对于第1单电池301A从基准位置在X方向上错开配置时,也能够确保间隙尺寸G1以及间隙尺寸G2成为可焊接尺寸Gw以下的对接焊接区域Ap32。因此,在对接焊接区域Ap32中,能够在抑制焊接缺陷的产生的同时进行对接焊接。
此外,虽然未图示,即使在第2单电池301B相对于第1单电池301A从基准位置向层叠方向(X方向)的另一侧(图示左侧)错开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空隙S3来吸收正极连接用部316和正极端子304的相对变位,使母线310配置到能够与正极端子304进行对接焊接的位置。
如图17(a)所示,当第2单电池301B相对于第1单电池301A从基准位置向宽度方向(Y方向)的一侧(图示上侧)错开配置时,母线310在相对于基准位置以负极端子105的轴部152为旋转中心转动规定的角度的状态下被安装。如图17(b)所示,平面317a与弯曲面342a的间隙的尺寸G1成为最小值G1min’的位置从突起部342的X方向中心线CLx’向X方向一端侧(图示右侧)错开。平面317b与弯曲面342b的间隙的尺寸G2成为最小值G2min’的位置从突起部342的X方向中心线CLx’向X方向另一端侧(图示左侧)错开。
即使在第2单电池301B相对于第1单电池301A向Y方向一侧(图示上侧)错开配置的情况下,由于形成间隙尺寸G1以及间隙尺寸G2的各个成为可焊接尺寸Gw以下的对接焊接区域Ap33,因此也能够在抑制焊接缺陷的产生的同时进行对接焊接。在第3实施方式中,与第2实施方式相比,与平面317a、317b的各个相对置的弯曲面342a、342b的曲率大,因此能够加大可允许的位置偏移量。
此外,虽然未图示,即使在第2单电池301B相对于第1单电池301A从基准位置向宽度方向(Y方向)的另一侧(图示下侧)错开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空隙S3来吸收正极连接用部316和正极端子304的相对变位,使母线310配置到能够与正极端子304进行对接焊接的位置。
而且,虽然未图示,即使在第2单电池301B相对于第1单电池301A从基准位置在X方向上错开规定的距离、且在Y方向上错开规定的距离而被配置的情况下,使母线310的嵌合孔112嵌合到负极端子105的轴部152,使母线310的开口部317嵌合到正极端子304的突起部342,从而也在可进行对接焊接的状态下进行定位。
根据这样的第3实施方式,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即使在产生了单电池301的位置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进行母线310的定位,将母线310连接到负极端子105以及正极端子304。生产率得到提高,因此能够降低成本。
-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参照图18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组电池的电极连接装置。此外,在图中,对与第3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相当部分附加相同的参照编号,主要说明不同点。在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将负极端子105的轴部152的外周面和母线310的负极连接用部111的嵌合孔112的内周面进行了对接焊接的例子。与此相对,在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代替对接焊接而通过螺丝190来连结母线310的负极连接用部111和负极端子105。
图18所示,在负极端子105的轴部152设置有螺纹接合螺丝190的螺母部191。通过使负极连接用部111的嵌合孔112和轴部152嵌合,并使正极连接用部316的开口部317嵌合到突起部342,从而在进行了母线310的定位之后,将螺丝190螺纹接合到螺母部191,从而连结负极连接用部111和负极端子105。此外,与第3实施方式同样地对正极连接用部316和正极端子304进行对接焊接。
根据这样的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与第3实施方式同样地,即使在产生了单电池301的位置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进行母线310的定位来将母线310连接到负极端子105以及正极端子304。
―第4实施方式―
参照图19以及图20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组电池。此外,在图中,对于与第3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附加相同的参照编号,主要说明不同点。图19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组电池的电极连接装置的平面示意图。图19是与图15相同的图,在图19中示出了构成组电池的一个单电池(第1单电池401A)以及与第1单电池401A相邻的其它单电池(第2单电池401B)被配置在基准位置的状态。
在第3实施方式中,开口部317的一对平面317a、317b被设置成与X方向平行(参照图15)。与此相对,在第4实施方式中,开口部417的一对平面417a、417b被设置成与Y方向平行。与第3实施方式同样地,突起部442是圆柱形状,具备有以突起部442的X方向中心线CLx’分成两部分的一对弯曲面442a、442b。一对弯曲面442a、442b分别与一对平面417a、417b相对置。对接焊接区域Ap41被设定为平面417a与弯曲面442a的间隙的尺寸G1以及平面417b与弯曲面442b的间隙的尺寸G2分别成为可焊接尺寸Gw以下的区域。
图20是表示第2单电池401B相对于第1单电池401A在宽度方向(Y方向)上错开配置的状态的平面示意图。开口部417的Y方向尺寸比突起部442的Y方向尺寸长,通过开口部417的内周面和突起部442的外周面界定出空隙S4(参照图19)。因此,如图20所示,当第2单电池401B相对于第1单电池401A从基准位置向宽度方向(Y方向)的一侧(图示上侧)错开配置时,在突起部442位于开口部417的Y方向一端侧的状态下安装母线410。
即使当第2单电池401B相对于第1单电池401A从基准位置在Y方向上错开配置时,也能够确保间隙尺寸G1以及间隙尺寸G2成为可焊接尺寸Gw以下的对接焊接区域Ap42。因此,在对接焊接区域Ap42中,能够在抑制焊接缺陷的产生的同时进行对接焊接。
此外,虽然未图示,即使在第2单电池401B相对于第1单电池401A从基准位置向宽度方向(Y方向)的另一侧(图示下侧)错开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空隙S4来吸收正极连接用部416和正极端子404的相对变位,使母线410配置到能够与正极端子404进行对接焊接的位置。
根据这种第4实施方式,在第2单电池401B相对于第1单电池401A从基准位置在Y方向上错开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进行母线410的定位来将母线410连接到负极端子105以及正极端子404。生产率得到提高,因此能够降低成本。
此外,虽然未图示,但是在负极侧也可以代替将负极连接用部111的嵌合孔112的内周面和负极端子105的轴部152的外周面进行对接焊接,而通过螺丝来连结母线410的负极连接用部111和负极端子105。
―第5实施方式―
参照图21~图25说明第5实施方式的组电池。此外,在图中,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附加相同的参照编号,主要说明不同点。图21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组电池的电极连接装置的立体图。图22是从图21的E方向看到的侧面示意图。
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中,设为在母线110A的开口部117(母线侧嵌合部)的内侧嵌入了正极端子104的突起部142(端子侧嵌合部)的结构。与此相对,在第5实施方式中,如图21所示,通过设置在正极端子504的一对突起部542A、542B来构成端子侧嵌合部,在一对突起部542A、542B间配置了作为母线510侧的嵌合部的正极连接用部516。
在第5实施方式的组电池中,正极连接用部516以及正极端子504的形状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其它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如图21所示,正极端子504具备大致长方体形状的正极基部541、以及从正极基部541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设置的一对突起部542A、542B。正极基部541的上表面设为抵接母线510的平坦的面。一对突起部542A、542B沿着正极端子504的Y方向两端的边与X方向平行地设置。
如图22所示,正极连接用部516的厚度tp被设为与正极端子504的突起部542A、542B的高度hp大致相等的尺寸(tp≈hp)。
正极连接用部516的下表面侧的端部被施以倒角,形成锥部516t。正极端子504的一对突起部542A、542B的上端部内侧被施以倒角,形成锥部542t。因此,正极连接用部516对正极端子504的一对突起部542A、542B间的插入性提高。此外,也可以代替C倒角而进行R倒角。
图23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组电池的电极连接装置的平面示意图。图23是与图7相同的图,在图23中示出了构成组电池的一个单电池(第1单电池501A)以及与第1单电池501A相邻的其它单电池(第2单电池501B)被配置在基准位置的状态。此外,为了方便,后述的正极连接用部516的第1外周弯曲面516a以及第2外周弯曲面516b的各自的曲率被夸大地图示。
在一对突起部542A、542B中的一方的突起部542A设置第1内侧平面543a,在另一方的突起部542B设置第2内侧平面543b。第1内侧平面543a以及第2内侧平面543b被设置成分别与X方向平行。通过第1内侧平面543a、第2内侧平面543b以及正极基部541的上表面形成了凹状的嵌合空间。嵌合空间解放了X方向两端,在该嵌合空间配置正极连接用部516。
在正极连接用部516设置与第1内侧平面543a相对置的第1外周弯曲面516a、以及与第2内侧平面543b相对置的第2外周弯曲面516b。在第1外周弯曲面516a中,与第1外周弯曲面516a的两端相比第1外周弯曲面516a的中央侧向第1内侧平面543a侧鼓起。在第2外周弯曲面516b中,与第2外周弯曲面516b的两端相比第2外周弯曲面516b的中央侧向第2内侧平面543b侧鼓起。正极连接用部516的第1外周弯曲面516a与第2外周弯曲面516b的Y方向中的间隔的最大值比第1内侧平面543a与第2内侧平面543b的间隔略小。
通过将母线510的负极连接用部111的嵌合孔112和负极端子105的轴部152嵌合,并且将母线510的正极连接用部516嵌合到一对突起部542A、542B的内侧,由此进行母线510的定位。当正极连接用部516被嵌合到一对突起部542A、542B的内侧时,在第1外周弯曲面516a与第1内侧平面543a之间以及第2外周弯曲面516b与第2内侧平面543b之间形成空隙S5。
如后所述,空隙S5在母线510定位时吸收由相对于第1单电池501A的第2单电池501B的位置偏差所引起的正极连接用部516和正极端子510的相对变位。
在进行了母线510的定位之后,正极连接用部516的第1外周弯曲面516a和突起部542A的第1内侧平面543a、以及正极连接用部516的第2外周弯曲面516b和突起部542B的第2内侧平面543b被分别被对接焊接。对接焊接区域Ap51被设定为第1外周弯曲面516a与第1内侧平面543a的间隙尺寸G1以及第2外周弯曲面516b与第2内侧平面543b的间隙尺寸G2分别成为可焊接尺寸Gw以下的区域。
图24是表示第2单电池501B相对于第1单电池501A在层叠方向(X方向)上错开配置的状态的平面示意图。形成在一对突起部542A、542B间的嵌合空间如上所述地解放X方向两端,在一对突起部542A、542B的内侧平面543a、543b与正极连接用部516的外周弯曲面516a、516b之间设置了空隙S5(参照图23)。由此,当第2单电池501B相对于第1单电池501A从基准位置向层叠方向(X方向)的一侧(图示右侧)错开配置时,能够吸收正极连接用部516和正极端子504的相对变位,确保间隙尺寸G1以及间隙尺寸G2成为可焊接尺寸Gw以下的对接焊接区域Ap52。因此,在对接焊接区域Ap52中,能够在抑制焊接缺陷的产生的同时进行对接焊接。
此外,虽然未图示,即使在第2单电池501B相对于第1单电池501A从基准位置向层叠方向(X方向)的另一侧(图示左侧)错开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空隙S5来吸收正极连接用部516和正极端子504的相对变位,使母线510配置在能够与正极端子504进行对接焊接的位置。
图25是表示第2单电池501B相对于第1单电池501A向宽度方向(Y方向)错开配置的状态的平面示意图。如图25所示,当第2单电池501B相对于第1单电池501A从基准位置在宽度方向(Y方向)上错开配置时,在相对于基准位置以负极端子105的轴部152为旋转中心转动了规定的角度的状态下安装母线510。
形成在一对突起部542A、542B间的嵌合空间如上所述那样解放X方向两端,在一对突起部542A、542B的内侧平面543a、543b与正极连接用部516的外周弯曲面516a、516b之间设置了空隙S5(参照图23)。由此,当第2单电池501B相对于第1单电池501A从基准位置向宽度方向(Y方向)的一侧(图示上侧)错开配置时,能够吸收正极连接用部516和正极端子504的相对变位,确保间隙尺寸G1以及间隙尺寸G2成为可焊接尺寸Gw以下的对接焊接区域Ap53。因此,在对接焊接区域Ap53中,能够在抑制焊接缺陷的产生的同时进行对接焊接。
此外,虽然未图示,即使在第2单电池501B相对于第1单电池501A从基准位置向宽度方向(Y方向)的另一侧(图示下侧)错开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空隙S5来吸收正极连接用部516和正极端子504的相对变位,使母线510配置在能够与正极端子504进行对接焊接的位置。
而且,虽然未图示,即使在第2单电池501B相对于第1单电池501A从基准位置在X方向上错开规定的距离、且在Y方向上错开规定的距离地配置的情况下,通过使母线510的嵌合孔112嵌合到负极端子105的轴部152、使母线510的正极连接用部516嵌合到正极端子504的一对突起部542A、542B之间来也在能够进行对接焊接的状态下进行定位。
根据这种第5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即使在产生单电池501的位置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进行母线510的定位来将母线510连接到负极端子105以及正极端子504。生产率提到提高,因此能够降低成本。
此外,虽然未图示,但是在负极侧也可以代替将负极连接用部111的嵌合孔112的内周面和负极端子105的轴部152的外周面进行对接焊接而通过螺丝来连结母线510的负极连接用部111和负极端子105。
―第6实施方式―
参照图26~图29说明第6实施方式的组电池。此外,在图中,对与第5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相当部分附加相同的参照编号,主要说明不同点。图26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组电池的电极连接装置的立体图,图27是电极连接装置的平面示意图。图27是与图23相同的图,在图27中示出了构成组电池的一个单电池(第1单电池601A)以及与第1单电池601A相邻的其它单电池(第2单电池601B)被配置在基准位置的状态。此外,为了方便,后述的突起部642A的第1内侧弯曲面643a以及突起部642B的第2内侧弯曲面643b的各自的曲率被夸大地图示。
在第5实施方式中,通过一对突起部542A、542B形成与X方向平行的一对平面543a、543b,与一对平面543a、543b的各个相对置的一对弯曲面516a、516b被设置在正极连接用部516。
与此相对,在第6实施方式中,如图27所示,在作为母线610侧的嵌合部的正极连接用部616处设置与X方向平行的一对平面616a、616b,与一对平面616a、616b的各个相对置的弯曲面643a、643b被设置在构成正极端子604的端子侧嵌合部的一对突起部642A、642B。
正极连接用部616设为大致矩形平板状,正极连接用部616被设置成在基准位置处第1外周平面616a以及第2外周平面616b分别与X方向平行。
在一对突起部642A、642B中的一方的突起部642A处设置了与第1外周平面616a相对置的第1内侧弯曲面643a,在另一方的突起部642B处设置了与第2外周平面616b相对置的第2内侧弯曲面643b。
在第1内侧弯曲面643a中,与第1内侧弯曲面643a的两端相比第1内侧弯曲面643a的中央侧向第1外周平面616a侧鼓起。在第2内侧弯曲面643b中,与第2内侧弯曲面643b的两端相比第2内侧弯曲面643b的中央侧向第2外周平面616b侧鼓起。突起部642A的第1内侧弯曲面643a与突起部642B的第2内侧弯曲面643b的Y方向上的间隔的最小值比正极连接用部616的Y方向尺寸略长。
如图26所示,由第1内侧弯曲面643a、第2内侧弯曲面643b以及正极基部641的上表面形成了凹状的嵌合空间。嵌合空间解放X方向两端,在该嵌合空间配置正极连接用部616。
通过将母线610的负极连接用部111的嵌合孔112和负极端子105的轴部152嵌合,并且将母线610的正极连接用部616嵌合到一对突起部642A、642B的内侧,由此进行母线610的定位。当正极连接用部616被嵌合到一对突起部642A、642B的内侧时,如图27所示,在第1内侧弯曲面643a与第1外周平面616a之间、以及第2内侧弯曲面643b与第2外周平面616b之间形成空隙S6。
如后所述,空隙S6在母线610定位时吸收由相对于第1单电池601A的第2单电池601B的位置偏差所引起的正极连接用部616和正极端子610的相对变位。
在进行母线610的定位之后,正极连接用部616的第1外周平面616a和突起部642A的第1内侧弯曲面643a、以及正极连接用部616的第2外周平面616b和突起部642B的第2内侧弯曲面643b分别被对接焊接。对接焊接区域Ap61被设定为第1外周平面616a与第1内侧弯曲面643a的间隙尺寸G1以及第2外周平面616b与第2内侧弯曲面643b的间隙尺寸G2分别成为可焊接尺寸Gw以下的区域。
图28是表示第2单电池601B相对于第1单电池601A在层叠方向(X方向)上错开配置的状态的平面示意图。形成在一对突起部642A、642B间的嵌合空间如上所述地解放X方向两端,在一对突起部642A、642B的内侧弯曲面643a、643b与正极连接用部616的外周平面616a、616b之间设置了空隙S6(参照图27)。由此,当第2单电池601B相对于第1单电池601A从基准位置向层叠方向(X方向)的一侧(图示右侧)错开配置时,能够吸收正极连接用部616和正极端子604的相对变位,确保间隙尺寸G1以及间隙尺寸G2成为可焊接尺寸Gw以下的对接焊接区域Ap62。因此,在对接焊接区域Ap62中,能够在抑制焊接缺陷的产生的同时进行对接焊接。
此外,虽然未图示,即使在第2单电池601B相对于第1单电池601A从基准位置向层叠方向(X方向)的另一侧(图示左侧)错开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空隙S6来吸收正极连接用部616和正极端子604的相对变位,使母线610配置到能够对接焊接到正极端子604的位置。
图29是表示第2单电池601B相对于第1单电池601A在宽度方向(Y方向)上错开配置的状态的平面示意图。如图29所示,当第2单电池601B相对于第1单电池601A从基准位置在宽度方向(Y方向)上错开配置时,母线610在相对于基准位置以负极端子105的轴部152为旋转中心转动了规定角度的状态下被安装。
形成在一对突起部642A、642B间的嵌合空间如上所述地解放X方向两端,在一对突起部642A、642B的内侧弯曲面643a、643b、与正极连接用部616的外周平面616a、616b之间设置了空隙S6(参照图27)。由此,当第2单电池601B相对于第1单电池601A从基准位置向宽度方向(Y方向)的一侧(图示上侧)错开时,能够吸收正极连接用部616和正极端子604的相对变位,确保间隙尺寸G1以及间隙尺寸G2成为可焊接尺寸Gw以下的对接焊接区域Ap63。因此,在对接焊接区域Ap63处能够在抑制焊接缺陷的产生的同时进行对接焊接。
此外,虽然未图示,即使在第2单电池601B相对于第1单电池601A从基准位置向宽度方向(Y方向)的另一侧(图示下侧)错开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空隙S6来吸收正极连接用部616和正极端子604的相对变位,使母线610配置在能够对接焊接到正极端子604的位置。
而且,虽然未图示,即使在第2单电池601B相对于第1单电池601A从基准位置向X方向错开规定的距离、且在Y方向上错开规定的距离地配置的情况下,使母线610的嵌合孔112嵌合到负极端子105的轴部152,使母线610的正极连接用部616嵌合到正极端子604的一对突起部642A、642B间,由此也在能够进行对接焊接的状态下进行定位。
根据这样的第6实施方式,与第5实施方式同样地,即使在产生单电池601的位置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进行母线610的定位来将母线610连接到负极端子105以及正极端子604。生产率得到提高,因此能够降低成本。
此外,虽然未图示,但是在负极侧,也可以代替将负极连接用部111的嵌合孔112的内周面和负极端子105的轴部152的外周面进行对接焊接,而通过螺丝连结母线610的负极连接用部111和负极端子105。
如下的变形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还能够将变形例之一或者多个变形例与上述的实施方式进行组合。
(1)在第5实施方式以及第6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母线510、610和正极端子504、604进行对接焊接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在图30以及图31中以斜线表示的叠合焊接区域Aw中,也可以将母线510、610和正极端子504、604进行叠合焊接。
(2)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设为在负极端子105处设置轴部152、以轴部152为旋转中心自由转动母线的结构,在正极侧设置用于允许位置偏差的空隙,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将正极侧和负极侧的结构设为相反,即设为在正极侧自由转动母线的结构、在负极侧设置用于允许位置偏差的空隙。
(3)在第4实施方式中,以负极端子105的轴部152为旋转中心使母线410自由旋转,根据位置偏差进行定位之后进行了焊接,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不使母线410以负极端子105的轴部152为旋转中心自由转动。在这种情况下,在单电池401在Y方向上错开配置时能够容易地进行母线410的定位。
(4)作为构成组电池的四方形电池,将锂离子二次电池作为一个例子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能够将本发明应用于容器内收容镍氢电池等充放电要素的各种四方形二次电池。
在上述中,说明了各种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内容。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范围内想到的其它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组电池,通过母线连接层叠配置的多个单电池而成,该组电池的特征在于,
所述单电池具有第1电极端子和第2电极端子,
所述母线具有与一个单电池的第1电极端子连接的第1电极连接用部以及与其它单电池的第2电极端子连接的第2电极连接用部,该其他单电池与所述一个单电池相邻,
由所述母线、所述一个单电池的第1电极端子以及所述其它单电池的第2电极端子构成的连接装置具备空隙形成部,该空隙形成部形成当所述其它单电池相对于所述一个单电池从基准位置在所述多个单电池的层叠方向以及/或者与所述层叠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错开配置时吸收所述第2电极连接用部和所述第2电极端子的相对变位的空隙,
所述第2电极端子和所述第2电极连接用部被对接焊接或者叠合焊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电极端子具有与所述第1电极连接用部相抵接的第1基部以及突出设置在所述第1基部的轴部,
在所述第1电极连接用部处设置嵌合在所述第1电极端子的所述轴部的嵌合孔,
所述第2电极端子具有与所述第2电极连接用部相抵接的第2基部以及设置在所述第2基部的端子侧嵌合部,
所述第2电极连接用部具有嵌合在所述端子侧嵌合部的母线侧嵌合部,
所述空隙形成部由所述端子侧嵌合部和所述母线侧嵌合部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电极连接用部和所述第1电极端子在所述第1电极连接用部的嵌合孔和所述第1电极端子的所述轴部被自由转动地嵌合后被焊接或者通过连结部件来被连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侧嵌合部具有与所述层叠方向平行地设置的一对平面,
所述母线侧嵌合部具有与所述一对平面的各个相对置的一对弯曲面,
在所述弯曲面中,与所述弯曲面的两端相比所述弯曲面的中央侧向与所述弯曲面相对置的所述平面侧鼓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母线侧嵌合部是具有所述一对弯曲面的开口部,
所述端子侧嵌合部是具有所述一对平面的突起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侧嵌合部由一对突起部构成,
所述一对突起部分别具有所述平面,
所述母线侧嵌合部配置在所述一对突起部间。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电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母线侧嵌合部处设置相互平行的一对平面,
在所述端子侧嵌合部处设置与所述一对平面的各个相对置的一对弯曲面,
在所述弯曲面中,与所述弯曲面的两端相比所述弯曲面的中央侧向与所述弯曲面相对置的所述平面侧鼓起。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母线侧嵌合部是被设置成所述一对平面与所述层叠方向平行的开口部,
所述端子侧嵌合部是具有所述一对弯曲面的突起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侧嵌合部由一对突起部构成,
所述一对突起部分别具有所述弯曲面,
所述母线侧嵌合部以所述一对平面与所述层叠方向平行的方式被配置在所述一对突起部间。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部的前端部以及所述嵌合孔的所述第1基部侧的端部、以及、所述端子侧嵌合部的前端部及所述母线侧嵌合部的所述第2基部侧的端部的各个被施以倒角。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部是圆柱形状,
设置在所述第1电极连接用部的所述嵌合孔是圆形状,
在所述第1电极连接用部处设置连接用于检测单电池的电压的电压检测线的连接端子,
所述轴部的外周面和所述嵌合孔的内周面遍及所述轴部的全周而被对接焊接。
CN201380068951.6A 2013-01-04 2013-01-04 组电池 Pending CN10500932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3/050007 WO2014106890A1 (ja) 2013-01-04 2013-01-04 組電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09325A true CN105009325A (zh) 2015-10-28

Family

ID=510622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68951.6A Pending CN105009325A (zh) 2013-01-04 2013-01-04 组电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333312A1 (zh)
JP (1) JP6034881B2 (zh)
CN (1) CN105009325A (zh)
WO (1) WO2014106890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14336A (zh) * 2016-01-20 2016-04-20 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组连接结构
CN109075395A (zh) * 2016-05-31 2018-12-21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10364670A (zh) * 2018-03-26 2019-10-2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池组和电池组的制造方法
CN111279521A (zh) * 2017-10-25 2020-06-12 株式会社蓝色能源 蓄电装置
CN113972446A (zh) * 2016-01-29 2022-01-25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源装置、车辆、汇流条以及电池单元的电连接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30705A1 (ja) * 2016-01-29 2017-08-03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る車両並びにバスバー
JP6434468B2 (ja) * 2016-09-30 2018-12-05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接続モジュール
US10734629B2 (en) * 2018-02-23 2020-08-0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Busbar interconnect assembly for vehicle traction battery
CN210467965U (zh) * 2019-09-23 2020-05-05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电池包以及车辆
WO2022185591A1 (ja) * 2021-03-01 2022-09-09 ビークルエナジー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組電池及び組電池製造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24931A (zh) * 2009-09-11 2011-04-20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池组
JP2011233491A (ja) * 2010-04-08 2011-11-17 Denso Corp 電池パック及び電極端子間の接続方法
CN202142598U (zh) * 2010-06-04 2012-02-08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池组
JP2012252811A (ja) * 2011-05-31 2012-12-20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源装置、電源装置を備える車両、バスバー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243689A (ja) * 2011-05-23 2012-12-10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源装置、電源装置を備える車両並びにバスバー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24931A (zh) * 2009-09-11 2011-04-20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池组
JP2011233491A (ja) * 2010-04-08 2011-11-17 Denso Corp 電池パック及び電極端子間の接続方法
CN202142598U (zh) * 2010-06-04 2012-02-08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池组
JP2012252811A (ja) * 2011-05-31 2012-12-20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源装置、電源装置を備える車両、バスバー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14336A (zh) * 2016-01-20 2016-04-20 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组连接结构
CN113972446A (zh) * 2016-01-29 2022-01-25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源装置、车辆、汇流条以及电池单元的电连接方法
CN109075395A (zh) * 2016-05-31 2018-12-21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09075395B (zh) * 2016-05-31 2021-08-03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11279521A (zh) * 2017-10-25 2020-06-12 株式会社蓝色能源 蓄电装置
CN110364670A (zh) * 2018-03-26 2019-10-2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池组和电池组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034881B2 (ja) 2016-11-30
WO2014106890A1 (ja) 2014-07-10
US20150333312A1 (en) 2015-11-19
JPWO2014106890A1 (ja) 2017-0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09325A (zh) 组电池
US9548475B2 (en) Battery cell of irregular structure and battery module employed with the same
KR101636371B1 (ko) 계단 구조의 전지셀
JP6731623B2 (ja) 電池
JP5115591B2 (ja) 電池の電極積層体
CN110692149B (zh) 电池模块、包括该电池模块的电池组和车辆
US20160181578A1 (en) Energy storage element
US20170279096A1 (en) Assembled battery
US20240106035A1 (en) Battery and electronic product
CN103035872A (zh) 电化学装置
CN104247122A (zh) 蓄电装置以及二次电池
CN102856519A (zh) 蓄电元件及衬垫
CN103137908A (zh) 蓄电元件
CN103137909A (zh) 蓄电元件
CN103996806A (zh) 蓄电元件及蓄电装置
EP3633763A1 (en) Secondary battery
JP2010092598A (ja) 組電池
CN104871339B (zh) 电池模块
JP3509059B2 (ja) 巻回型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240136637A1 (en) Battery module
US20240136636A1 (en) Battery module
KR20120132353A (ko) 축전 소자 및 절연 주머니
KR20240082985A (ko) 배터리 팩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JP6058322B2 (ja) 二次電池
CN101504974A (zh) 电池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1028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