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95058A - 头枕 - Google Patents
头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995058A CN104995058A CN201280078226.2A CN201280078226A CN104995058A CN 104995058 A CN104995058 A CN 104995058A CN 201280078226 A CN201280078226 A CN 201280078226A CN 104995058 A CN104995058 A CN 10499505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forementioned
- side parts
- locking
- protrusion
- fixation si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80—Head-rests
- B60N2/806—Head-rests movable or adjustable
- B60N2/809—Head-rests movable or adjustable vertically slidable
- B60N2/812—Head-rests movable or adjustable vertically slidable characterised by their locking devices
- B60N2/818—Head-rests movable or adjustable vertically slidable characterised by their locking devices with stepwise position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80—Head-rests
- B60N2/806—Head-rests movable or adjustable
- B60N2/838—Tiltable
- B60N2/862—Tiltable with means for maintaining a desired position when the seat-back is adjusted, e.g. parallelogram mechanism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80—Head-rests
- B60N2/806—Head-rests movable or adjustable
- B60N2/865—Head-rests movable or adjustable providing a fore-and-aft movement with respect to the occupant's hea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位置调整所涉及的零件的数量的头枕。相对于此,本发明的头枕具备:固定侧部件,设在头枕支架上;可动侧部件,经由可动机构与固定侧部件连结,能够相对于该固定侧部件前后方向移动;以及前后锁止机构,对可动侧部件相对于固定侧部件的前后方向的移动进行锁止以及解除锁止。此外,前后锁止机构具有:被卡合部,与被卡合部卡合的锁止部件,对锁止部件向被卡合部一侧施力的施力装置,以及转动自如地由可动侧部件保持并且对锁止部件进行操作的转动操作部件。进而,转动操作部件在锁止部件的操作时使该锁止部件向与施力装置的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动作,向解除与被卡合部的卡合状态的方向旋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头枕。
背景技术
头枕相对于座椅的使用者的头部为恰当的位置对于通过座椅的头枕得到的舒适性及安全性来说是重要的。为此,开发了不仅能够通过头枕支架调整头枕的高度,也能够调整前后方向的位置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根据这种头枕,利用多个齿轮齿和阶段地与这多个齿轮齿啮合的棘轮部的构造,阶段地调整头枕前后方向的位置,这样一来,提高了座椅使用者的舒适性及安全性。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2-162123号公报。
但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头枕由于是通过使用多种弹簧使构成锁止机构的多个部件同时动作,能够进行前后方向的位置调整,所以有要进一步抑制零件数量的期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位置调整所涉及的零件的数量的头枕。
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的头枕具备:固定侧部件,设在头枕支架上;可动侧部件,经由可动机构与前述固定侧部件连结,能够相对于该固定侧部件前后方向移动;以及前后锁止机构,对前述可动侧部件相对于前述固定侧部件的前后方向的移动进行锁止以及解除锁止;
前述前后锁止机构具有:被卡合部,与前述被卡合部卡合的锁止部件,对前述锁止部件向前述被卡合部一侧施力的施力装置,以及转动自如地由前述可动侧部件保持并且对前述锁止部件进行操作的转动操作部件,
前述转动操作部件在前述锁止部件的操作时使该锁止部件向与前述施力装置的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动作,向解除与前述被卡合部的卡合状态的方向旋转。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头枕中,
前述转动操作部件沿前述锁止部件被前述施力装置施力的方向设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头枕中,
前述转动操作部件的前后方向的长度设定成与前述可动侧部件的移动距离相对应的长度。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头枕中,
还具备上下锁止机构,在相对于前述头枕支架为上下方向的多个位置对前述固定侧部件进行锁止以及解除锁止,
前述转动操作部件具有对前述前后锁止机构进行操作的第一操作部,和对前述上下锁止机构进行操作的第二操作部,
前述第一操作部与前述第二操作部联动地转动,在前述第一操作部操作前述前后锁止机构进行锁止解除动作的同时,前述第二操作部操作前述上下锁止机构进行锁止解除动作。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4所述的头枕中,
前述转动操作部件的转动轴配置在前述前后锁止机构的下方,并且配置在前述上下锁止机构的上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5中任一项所述的头枕中,
前述被卡合部为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并设的多个齿的棘轮构造,前述多个齿从下方朝向上方突出地形成,
前述锁止部件具备由前述固定侧部件保持的被保持部,和与前述被保持部平行地配置并且以该被保持部为轴转动、向前述多个齿一侧被施力而卡合的卡合部,
前述被保持部配置在比前述卡合部靠上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7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6所述的头枕中,
前述被卡合部具有:第一突出部,从前述可动侧部件朝向前述固定侧部件突出,前述多个齿形成在其上;和第二突出部,与前述第一突出部平行,并且与前述多个齿的上端部隔开间隔地配置;
在前述固定侧部件上分别与前述第一突出部和前述第二突出部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贯通孔,前述第一突出部和前述第二突出部插通该贯通孔,
前述被保持部配置在前述第一突出部与前述第二突出部之间的间隙中。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8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6或7所述的头枕中,
前述锁止部件还具备连结前述被保持部的端部和前述卡合部的端部的连结部,
前述连结部具有突出抵接部,该突出抵接部设在该连结部上与前述卡合部的位置相对应的部位,向前述转动操作部件一侧突出并且抵接。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9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8所述的头枕中,
前述被保持部配置在前述固定侧部件的后方,
前述卡合部配置在前述固定侧部件的前方,
前述连结部配置在前述固定侧部件的侧方,并且抵接在前述固定侧部件的侧面上。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0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9所述的头枕中,
前述固定侧部件具备:支架插通孔,在上下方向上贯通该固定侧部件地形成,使前述头枕支架插通;和狭缝,在前述固定侧部件的侧面上沿着上下方向形成,与前述支架插通孔连通;
前述头枕支架具备在该头枕支架插通到前述支架插通孔中的状态下在前述狭缝中滑动自如地设置的突部,
前述突部比前述固定侧部件的侧面向外侧突出,
前述锁止部件的前述连结部具有避免该连结部与前述突部的干涉的回避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1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头枕中,
前述可动侧部件具有保持前述转动操作部件能够转动的保持部,
前述转动操作部件相对于前述保持部的组装方向设定成沿着该转动操作部件的转动轴方向。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2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1所述的头枕中,
前述转动操作部件具有在该转动操作部件转动时前述保持部的顶端所插入的凹部。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由于通过施力装置能够使锁止部件与被卡合部卡合而锁止,并且能够将锁止部件操作后的转动操作部件返回原来的位置,所以能够抑制可动侧部件的前后方向的位置调整所涉及的零件的数量。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由于转动操作部件沿锁止部件被施力装置施力的方向设置,所以通过转动操作部件容易使锁止部件向与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动作。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能够相对于转动操作部件赋予力,用于使该转动操作部件在与可动侧部件的移动距离相对应的前后方向上宽广的范围内转动。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由于通过施力装置能够同时进行第一操作部的前后锁止机构的锁止解除动作,和上下锁止机构的锁止解除动作,所以不仅能够抑制可动侧部件的前后方向的位置调整所涉及的零件的数量,也能够抑制固定侧部件的上下方向的位置调整所涉及的零件的数量。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如果使转动操作部件朝向上方转动,则能够通过转动操作部件同时对前后锁止机构和上下锁止机构双方进行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能够使锁止部件的卡合部以被保持部为轴转动,在施力装置的作用下与多个齿卡合。
此外,由于被保持部配置在比卡合部靠上方,所以通过使卡合部与被保持部平行或者向比被保持部靠上方地移动,能够解除锁止。进而,由于在锁止时对卡合部向比被保持部靠下方施力,所以如果考虑向卡合部施加的重力,则与对卡合部向比被保持部靠上方施力的情况相比更适合。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7,分别插通到贯通孔中的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由形成有该贯通孔的固定侧部件保持。由于在该状态下,被保持部配置在第一突出部与第二突出部之间的间隙中,所以通过第二突出部能够抑制被保持部向上方拔出。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8,通过使转动操作部件转动能够使突出抵接部动作,随之能够使连结部也动作。此外,由于突出抵接部与卡合部的位置相对应,所以在使卡合部以被保持部为轴旋转之际,能够抑制转动操作部件使卡合部过度地向转动方向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9,由于能够由被保持部和卡合部与连结部环绕固定侧部件,连结部与固定侧部件的侧面抵接,所以锁止部件不容易在连结部与固定侧部件的侧面抵接的方向上脱落,并且能够抑制松动。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0,通过在狭缝中设有突部,能够抑制头枕支架沿圆周方向旋转。进而,由于连结部具有避免与突部的干涉的回避部,所以能够抑制连结部与突部的干涉,提高锁止部件的操作性。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1,由于转动操作部件向保持部上的组装方向和转动操作部件操作锁止部件进行解除操作的方向为不同的朝向,所以转动操作部件不容易从保持部上脱落。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2,由于在转动时保持部的顶端插入凹部中,所以在转动操作部件转动的期间不容易在旋转轴方向上拔出,转动操作部件更不容易从保持部上脱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头枕的内部机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装设了前侧罩和后侧罩的状态的头枕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装设了后侧罩的状态的头枕的立体图;
图4是前侧罩的后表面一侧和旋转操作部件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前侧罩的后表面一侧和被卡合部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头枕的内部机构和操作部的后视图;
图7是表示头枕的内部机构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动作前的头枕的内部机构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动作前的头枕的内部机构的侧视图;
图10是表示动作后的头枕的内部机构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动作后的头枕的内部机构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形成在固定侧部件上的贯通孔附近的放大主视图;
图13是表示后侧罩的前表面一侧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施力装置的其它例子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头枕,2a:支柱,2b:支柱,4:固定侧部件,4a:支架保持部,4b:支架保持部,4c:后表面连结部,4d:连结部,5:可动侧部件,6:第一连杆,7:第二连杆,8:交叉连接部,9:操作部,10:被卡合部,11:锁止部件,12:施力装置,13:转动操作部件,14:上下锁止部件,15:缺口,20:支架插通孔,23a:贯通孔,23b:贯通孔,24a:壁,24b:壁,25:支撑部,25a:贯通孔,26:支撑部,26a:孔部,27:加强部,28:锁止保持部,28a:开口部,28b:钩挂部,30:前侧罩,30b:周侧面部,31:后侧罩,31b:周侧面部,33:保持部,35:支撑部,35a:贯通孔,35b:突出部,36:支撑部,36a:贯通孔,36b:突出部,40:第一臂,41:第二臂,42:连接部,50:侧壁部,51:内侧部,52:连接部,53:加强部,60:第一突出部,60a:多个齿,61:第二突出部,62:间隙,63:安装部,63a:贯通孔,64:安装部,64a:贯通孔,70:被保持部,71:卡合部,72:连结部,73:罩部件,74:突出抵接部,75:回避部,80:第一操作部,81:第二操作部,82:转动轴部,83:凹部,90:按钮主体,90b:突出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头枕1如图1~图11所示,具备具有一对支柱2a、2b的头枕支架2,一对支座部3、3,固定侧部件4,可动侧部件5,可动机构,前后锁止机构,上下锁止机构,以及操作部9。此外,该头枕1也包括设在周围的缓冲垫及表皮材料。
而且,该头枕1装设在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上端部。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前后上下左右的方向是顺着车辆用座椅以及车辆的方向而言的。
前述一对支座部3、3安装在成为前述座椅靠背的骨架的座椅靠背框架上。
前述头枕支架2的前述一对支柱2a、2b从前述头枕1的下方伸出地设置,由前述一对支座部3、3保持。即、前述头枕1经由前述一对支柱2a、2b以及前述一对支座部3、3安装在前述座椅靠背框架上。
另外,前述一对支柱2a、2b设定成直径相同,在该一对支柱2a、2b的至少一方上,沿长度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缺口15…。
前述一对支柱2a、2b分别由前述一对支座部3、3保持,并且能够沿着该一对支座部3、3上下方向移动。
前述一对支座部3、3分别具备保持前述一对支柱2a、2b的筒状主体3a,罩住前述筒状主体3a的罩体3b,以及设在前述筒状主体3a的上端部的头部3c。
此外,在前述头部3c上设有与前述一对支柱2a、2b的前述多个缺口15…卡合、防止该一对支柱2a、2b的拔出的锁止部3d。
前述一对支柱2a、2b具备突部2c、2c,在插通到后述的固定侧部件4的支架插通孔20、20中的状态下在后述的固定侧部件4的狭缝20a、20a中滑动自如地设置。这些突部2c、2c作为抑制前述一对支柱2a、2b沿圆周方向旋转的所谓止转器发挥功能。
此外,这些突部2c、2c分别成为比固定侧部件4的侧面向外侧突出的状态。
前述固定侧部件4成为了前述一对支柱2a、2b设在左右两端部的状态,并且经由前述一对支柱2a、2b设在前述座椅靠背框架上。
此外,前述固定侧部件4能够沿着前述一对支柱2a、2b上下方向移动。
前述可动侧部件5能够相对于前述固定侧部件4前后方向移动,经由前述可动机构与前述固定侧部件4相连结。更详细地说,该可动侧部件5经由可动机构与前述固定侧部件4连结,相对于该固定侧部件4能够向前方分离的方向以及向后方返回的方向移动。
可动侧部件5具有能够收容前述固定侧部件4及前述可动机构、前述一对支柱2a、2b的上部以及各部件的前侧罩30和后侧罩31。
前述可动机构连结前述固定侧部件4和前述可动侧部件5,例如采用连杆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尤其采用了X连杆机构。该X连杆机构具有经由中央的交叉连接部8能够旋转地连接的第一连杆6(以下称为内侧连杆6)和第二连杆7(以下称为外侧连杆7)。
前述前后锁止机构对前述可动侧部件5相对于前述固定侧部件4的前后方向的移动进行锁止以及解除锁止,具有被卡合部10,与该被卡合部10卡合的锁止部件11,对该锁止部件11向前述被卡合部10一侧施力的施力装置12,以及转动自如地由前述可动侧部件5保持并且对前述锁止部件11进行操作的转动操作部件13。
前述上下锁止机构在相对于前述一对支柱2a、2b为上下方向的多个位置对前述固定侧部件4进行锁止以及解除锁止。此外,该上下锁止机构具有后述的上下锁止部件14。
前述操作部9从前述头枕1的外表面露出,同时对前述前后锁止机构和前述上下锁止机构进行操作。更具体地说,经由转动操作部件13进行用于解除前后方向的移动被锁止的状态的前述可动侧部件5的锁止,并且解除上下方向的移动被锁止的状态的前述固定侧部件4的锁止的操作。
另外,该操作部9的操作方向设定成沿着左右宽度方向。此外,该操作部9自身的操作手动或者自动地进行,但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手动操作的方式。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操作部9为通过向前述头枕1的内部一侧被推入而能够对前述前后锁止机构以及前述上下锁止机构进行操作的按钮9。
接着,对前述固定侧部件4和前述可动侧部件5与前述X连杆机构详细地进行说明。
(固定侧部件)
前述固定侧部件4由树脂制成,如图1、图6等所示形成为块状,具有一对支架保持部4a、4b,后表面连结部4c,连结部4d,多个支撑部25、26,多个加强部27…,以及锁止保持部28。另外,该固定侧部件4各部分全部是一体形成的。
前述一对支架保持部4a、4b设在前述固定侧部件4的左右两侧端部,构成该固定侧部件4的左右两侧部。此外,前述一对支架保持部4a、4b分别保持前述一对支柱2a、2b,这样一来,能够使前述固定侧部件4沿着前述一对支柱2a、2b上下方向移动。
在这一对支架保持部4a、4b上形成有沿长度方向(上下方向)贯通该一对支架保持部4a、4b并且前述一对支柱2a、2b所插入的支架插通孔20、20。
此外,在相当于前述固定侧部件4的两侧面的位置、即一对支架保持部4a、4b的侧面上,沿着上下方向形成有与前述支架插通孔20、20连通的狭缝20a、20a。
前述一对支柱2a、2b的前述突部2c、2c分别设在这些狭缝20a、20a中。
前述后表面连结部4c设在前述一对支架保持部4a、4b之间,是连结这一对支架保持部4a、4b的板状体。此外,该后表面连结部4c的后表面与前述一对支架保持部4a、4b的后表面为同一面。
此外,在前述后表面连结部4c的后表面一侧设有保持后述的锁止部件11的被保持部70的保持部21。该保持部21形成侧视为朝上的钩状,并沿着后表面连结部4c的左右宽度向以长条状形成。
前述连结部4d设在前述一对支架保持部4a、4b的上端部之间,是连结在前述一对支架保持部4a、4b的上端部之间的板状体。此外,该连结部4d的上表面与前述一对支架保持部4a、4b的上表面为同一面。
前述固定侧部件4上被前述一对支架保持部4a、4b和前述连结部4d包围的部位为形成为凹状的凹状部22。若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则是指前述一对支架保持部4a、4b的相互对置的面之间、前述后表面连结部4c的前表面一侧、前述连结部4d的下表面一侧的空间。
在这样的凹状部22中,如图3所示,在前述固定侧部件4和前述可动侧部件5接近时收纳前述可动机构。
在前述后表面连结部4c上,如图6、图8、图10所示,在与构成前述前后锁止机构的被卡合部10的第一突出部60和第二突出部61(后述)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贯通孔23a、23b,前述第一突出部60和前述第二突出部61分别插通在该贯通孔23a、23b中。
此外,在前述贯通孔23a、23b的周缘部,如图12所示设有与前述第一突出部60和前述第二突出部61对置的壁24a、24b。前述壁24a配置在前述贯通孔23a、23b的中间部,前述壁24b相对于前述一对支架保持部4a、4b彼此相互对置的面对置地配置。另外,前述一对支架保持部4a、4b的相互对置的面也与前述壁24a、24b同样地发挥功能。
前述多个支撑部25、26是构成前述X连杆机构的前述内侧连杆6和前述外侧连杆7能够旋转地连接、进而支撑该内侧连杆6和外侧连杆7的部件。
此外,前述多个支撑部25、26分别设在前述一对支架保持部4a、4b彼此相互对置的面的上下。即、成为配置在前述凹状部22的四角的状态。
而且,配置在上侧的支撑部25、25是与前述一对支架保持部4a、4b,前述后表面连结部4c,和前述连结部4d一体形成的,配置在下侧的支撑部26、26是与前述一对支架保持部4a、4b,和前述后表面连结部4c一体形成的。
此外,在上侧的前述多个支撑部25、25上形成有连接部件S所插入的贯通孔25a,该贯通孔25a从该多个支撑部25、25的凹状部22侧面贯通前述一对支架保持部4a、4b。另外,该上侧的多个支撑部25、25的贯通孔25a为圆孔。
而且,连接部件S从在前述一对支架保持部4a、4b中一方的支架保持部4a(4b)的侧面上开口的前述圆孔25a插入,连接前述连杆6(7)。
另外,前述连接部件S将前述内侧连杆6和前述外侧连杆7能够旋转地与前述多个支撑部25、26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金属制的轴杆(旋转轴)。即、前述连接部件S贯通前述连杆6(7)和前述支撑部25、25地设置。
此外,下侧的前述多个支撑部26、26与前述上方的多个支撑部25、25相比,在上下方向上形成为长条状。
此外,在该多个支撑部26、26上,下侧的多个支撑部26、26的凹状部22侧面上形成有前述连接部件S所插入的孔部26a。该下侧的多个支撑部26、26的孔部26a沿着该下侧的多个支撑部26、26在上下方向上为长条状的长孔(狭缝)。
进而,前述长孔26a的一部分26b贯通前述一对支架保持部4a、4b地形成。该长孔26a的一部分26b为圆孔。而且,前述连接部件S从在前述一对支架保持部4a、4b中的一方的支架保持部4a(4b)的侧面上开口的前述长孔26a的一部分26b插入,连接前述连杆7(6)。即、前述连接部件S贯通前述连杆7(6)和前述支撑部26、26地设置。
前述多个加强部27…设在前述固定侧部件4的多个部位,这多个加强部27…中的至少一个形成蜂窝构造。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蜂窝构造的加强部27是前述一对支架保持部4a、4b的前表面和后表面。这样,通过将固定侧部件4的多个加强部27中的至少一个形成蜂窝构造,能够使固定侧部件4为轻量并且加强成不易挠曲。
此外,虽然不是蜂窝构造,但在前述连结部4d的上表面上也设有加强部27,该连结部4d的加强部27成为了凸棱以格子状排列的状态。
前述锁止保持部28保持构成前述上下锁止机构的上下锁止部件14,设在前述一对支架保持部4a、4b各自的下端部旁边。前述一对支架保持部4a、4b中设置前述上下锁止部件14的支架保持部为任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头枕1的左侧。
锁止保持部28在侧方形成有开口部28a,前述上下锁止部件14从该开口部28a设置。
未设有前述上下锁止部件14的一侧的锁止保持部28成为前述支柱2b(2a)能够从侧方的开口部28a看到的状态。
此外,在该锁止保持部28上设有后述的施力装置12的钩部12a被钩挂的钩挂部28b。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钩挂部28b为形成在前述锁止保持部28的前方部分的下表面上的孔部。
(可动侧部件)
前述可动侧部件5配置在乘员的头部一侧,能够相对于固定侧部件前后方向移动。更详细地说,如图2~图5、图7~图11所示,该可动侧部件5能够相对于前述固定侧部件4向前后移动。
此外,可动侧部件5由树脂制成,具有前述前侧罩30,前述后侧罩31,底缘罩32、32,保持部33,按钮安装部34,多个支撑部35、36,加强凸棱37,以及凹部38、38。另外,该可动侧部件5是与前述前侧罩30,前述后侧罩31,和前述底缘罩32、32分体形成的。
此外,通过使前述前侧罩30和前述后侧罩31组合,能够作为内部中空状的壳体构成。
前述前侧罩30用于支撑头部。前侧罩30具备前表面部30a,和从该前表面部30a的上下左右的周围端部向后方设置的周侧面部30b。此外,构成前侧罩30的各部是一体形成的。
另外,如图4、图5所示,在前述前表面部30a的后表面与前述周侧面部30b之间适当设有对这些前表面部30a和周侧面部30b的边界部位进行加强的凸棱。
前述后侧罩31具备后表面部31a,和从该后表面部31a的上下左右的周围端部向前方设置的周侧面部31b。而且,通过后侧罩31的周侧面部31b与前述前侧罩30的周侧面部30b连接固定,构成前述壳体。
另外,前述周侧面部30b与前述周侧面部31b是通过采用嵌合构造而嵌合连接的,但并不是特别限定,也采用以往公知的技术。
此外,前述后侧罩31如图13所示,具有设在与后述的被卡合部10的第一突出部60的顶端和第二突出部61的顶端相对应的位置、收纳该顶端的顶端收纳部31d、31d。
此外,顶端收纳部31d、31d具有从前述后侧罩31的前表面突出地形成、环绕第一突出部60的顶端和第二突出部61的顶端的壁部31e,和防止后述的锁止部件11的被保持部70与前述壁部31e的干涉的狭缝31f。
前述底缘罩32、32分别嵌合在形成在将前述前侧罩30和前述后侧罩31连接而成的壳体的下表面上的两个长孔(后述)中。底缘罩32具备向长孔中插入的筒状部32a,和设在该筒状部32a的下缘部上并与前述壳体的下表面抵接的凸缘部32b。
此外,在前述周侧面部30b和前述周侧面部31b的下表面一侧分别形成有用于将前述一对支柱2a、2b以及前述底缘罩32、32插入的缺口部30c、31c。该缺口部30c、31c是将长孔形成所谓减半的状态,通过前述周侧面部30b和前述周侧面部31b连接,能够在前述壳体的下表面上形成长孔。
该长孔在前述壳体的下表面上形成两个,配置成其长度方向沿着前述可动侧部件5的前后移动方向。此外,前述筒状部32a也配置成其长度方向沿着前述可动侧部件5的前后移动方向。
前述保持部33保持后述的转动操作部件13的转动轴部82,如图4、图5所示,设在前述前侧罩30的周侧面部30b上左右侧面的任一方的内表面一侧(壳体的内部中空部内)。
此外,保持部33具备相对于前述转动轴部82从上方抵接的多个上方抵接部33a,和相对于前述转动轴部82从下方抵接的下方抵接部33b。前述上方抵接部33a形成为具有相当于该上方抵接部33a的顶端部的多个爪部33c、33c。
此外,前述上方抵接部33a和前述下方抵接部33b从前述前侧罩30一侧向前述后侧罩31一侧突出地形成。
前述按钮安装部34如图2~图5所示,用于将作为前述操作部9的按钮9安装在前述前侧罩30以及前述后侧罩31上,配置在前述前侧罩30以及前述后侧罩31的侧方。
该按钮安装部34是从前述前侧罩30和前述后侧罩31的侧面突出的筒状体,具备设在前述前侧罩30一侧的筒状前侧部34a,设在前述后侧罩31一侧的筒状后侧部34b,以及设在前述前侧罩30的内部一侧并保持前述按钮9的环状的按钮保持部34c。
前述按钮9成为由前述按钮保持部34c保持的状态,通过前述前侧罩30一侧的前述筒状前侧部34a和前述后侧罩31一侧的前述筒状后侧部34b环绕在周围的状态。这样,前述按钮9被安装在前述按钮安装部34上。
前述多个支撑部35、36是构成前述X连杆机构的前述内侧连杆6和前述外侧连杆7能够旋转地连接,进而支撑该内侧连杆6和外侧连杆7的部件。
此外,前述多个支撑部35、36设在前述前侧罩30的后表面上与内侧连杆6和外侧连杆7的前端部相对应的位置。此外,这多个支撑部35、36配置在前述前侧罩30的后表面的左右宽度方向的两侧以及上下方向的两侧。即、配置在前述前侧罩30的后表面的4处。
外侧连杆7的前端部连接在配置在上侧的支撑部35、35上,内侧连杆6的前端部连接在配置在下侧的支撑部36、36上。
进而,在上侧的多个支撑部35、35的相互对置的面上分别一体形成有向相互对置的面一侧突出的突出部35b、35b。突出部35b用于将被卡合部10安装在该支撑部35上,与后述的被卡合部10的贯通孔63a嵌合。
另外,突出部35b的外径设定成比贯通孔63a的内径稍小。此外,设定成小于前述支撑部35的前述对置面的缘部的直径。
此外,在下侧的多个支撑部36、36的相互对置的面上分别一体形成有向相互对置的面一侧突出的突出部36b、36b。突出部36b用于将被卡合部10安装在该支撑部36上,与后述的被卡合部10的贯通孔64a嵌合。
另外,突出部36b的外径设定成比贯通孔64a的内径稍小。此外,设定成小于前述支撑部36的前述对置面的缘部的直径。
此外,在前述上侧的多个支撑部35、35以及前述突出部35b、35b上,以沿左右宽度方向贯通的方式形成有连接部件S所插入的贯通孔35a。另外,该上侧的多个支撑部35、35的贯通孔35a为圆孔。
另外,在前述前侧罩30的周侧面部30b的左右两侧面上形成有位于前述上侧的多个支撑部35、35的贯通孔35a、35a的延长线上的贯通孔30d、30d。
而且,连接部件S将前述连杆7(6)从前述前侧罩30的左右两侧面中的某一方的贯通孔30d将前述连杆7(6)与前述多个支撑部35、35连接,插入前述多个支撑部35、35以及前述突出部35b、35b的贯通孔35a中。即、前述连接部件S贯通前述连杆7(6)与前述支撑部35、35,和安装在该支撑部35、35上的被卡合部10、10地设置。
此外,下侧的前述多个支撑部36、36以及前述突出部36b、36b与前述上方的多个支撑部35、35以及前述突出部35b、35b相比在上下方向上形成为长条状。
进而,在该多个下方的支撑部36、36以及突出部36b、36b上,也以沿左右方向贯通的方式形成有后述的连接部件S所插入的贯通孔36。另外,该下方的多个支撑部36、36以及突出部36b、36b的贯通孔36a沿着该多个支撑部36、36在上下方向上为长条状的长孔。
另外,在前述前侧罩30的周侧面部30b的左右两侧面上形成有位于前述下侧的多个支撑部36、36的长孔状的贯通孔36a、36a的延长线上的贯通孔30e、30e。另外,该贯通孔30e、30e为位于前述长孔状的贯通孔36a、36a的上端部的延长线上的圆孔。
而且,连接部件S从前述前侧罩30的左右两侧面中的一方的贯通孔30e将前述连杆6(7)与前述多个支撑部36、36连接,插入前述多个支撑部36、36以及前述突出部36b、36b的贯通孔36a中。即、前述连接部件S贯通前述连杆6(7)与前述支撑部36、36,和安装在该支撑部36、36上的被卡合部10、10地设置。
前述加强凸棱37在前述前侧罩30的后表面上位于前述多个支撑部36、36之间的中央地设置。
此外,该加强凸棱37向后方突出地形成,其突出量设定成不干涉设在前述多个支撑部36、36上的前述连接部件S的程度。
另外,设置了该加强凸棱37的部位的前述前侧罩30的前表面一侧与该加强凸棱37的突出形状相对应地形成为凹状。
此外,该加强凸棱37和前述连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内侧连杆6)的前端部左右排列地配置。即、成为了该加强凸棱37设在后述的内侧连杆6的第一臂40与第二臂41之间的状态。
前述凹部38、38在前述前侧罩30的后表面上与后述的被卡合部10、10的前方突出部65、65的位置相对应地形成。
此外,凹部38、38位于前述下侧的多个支撑部36、36的正上方。而且,在该凹部38、38的外侧缘部设有与前述多个支撑部36、36一体形成的加强凸棱38a、38a。另外,该加强凸棱38a、38a与被卡合部10、10的前方突出部65、65附近对置。
(X连杆机构)
前述X连杆机构中前述内侧连杆6如图1、图3、图7~图11所示,是上端部(后端部)配置在前述固定侧部件4一侧、下端部(前端部)配置在前述可动侧部件5一侧的连杆。
此外,前述外侧连杆7是上端部(前端部)配置在前述可动侧部件5一侧、下端部(后端部)配置在前述固定侧部件4一侧的连杆。
另外,这些内侧连杆6和外侧连杆7的前后的朝向相反也可以。进而,X连杆机构除了前述连接部件S之外是由树脂制成。
此外,前述内侧连杆6的上端部配置成位于配置在前述固定侧部件4的前述左右两侧的上方的多个支撑部25、25之间。
前述外侧连杆7的下端部配置成位于配置在前述固定侧部件4的前述左右两侧的下方的多个支撑部26、26之间。
进而,前述内侧连杆6的下端部配置成位于配置在前述可动侧部件5的前述左右两侧的下方的多个支撑部36、36之间。
前述外侧连杆7的上端部配置成位于配置在前述可动侧部件5的前述左右两侧的上方的多个支撑部35、35之间。
此外,前述内侧连杆6以及前述外侧连杆7如图7所示,俯视为折曲形状。
而且,前述内侧连杆6以及外侧连杆7经由中央的前述交叉连接部8能够旋转地连接。
另外,X连杆机构必然产生一方的连杆与另一方的连杆重合之处。因此,前述交叉连接部8配置在构成前述X连杆机构所必然产生的前述内侧连杆6与前述外侧连杆7重合之处。
此外,前述交叉连接部8配置在连接分别设在前述内侧连杆6的上端部和下端部的连接部件S、S的线上,和连接分别设在前述外侧连杆7的上端部和下端部的连接部件S、S的线上。
在前述内侧连杆6以及前述外侧连杆7上前述交叉连接部8的部位形成有贯通前述内侧连杆6以及前述外侧连杆7的圆孔。连接部件S插入在该圆孔中。即、前述内侧连杆6和前述外侧连杆7能够以前述连接部件S为旋转轴相互旋转地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内侧连杆6具备第一臂40和第二臂41。即、本实施方式的内侧连杆6由两个臂40、41构成。进而,内侧连杆6还具备设在前述第一臂40和前述第二臂41的端部的多个连接部42…。
前述第一臂40和前述第二臂41左右对称地形成,相互隔开间隔并且朝向相同的方向配置。另外,前述外侧连杆7的内侧部51设在该第一臂40与第二臂41之间的间隙中。
前述第一臂40在左右两侧面具备加强部43,前述第二臂41在左右两侧面具备加强部44。这些加强部43、44不是蜂窝构造,而成为了多个凸棱排列的状态。
前述多个连接部42…是前述第一臂40和前述第二臂41各自的上下端部,是指与前述固定侧部件4的上方的支撑部25、25以及前述可动侧部件5的下方的支撑部36、36连接,并且由该上方的支撑部25、25以及下方的支撑部36、36支撑的部分。
此外,在前述第一臂40和前述第二臂41的上端部一侧的连接部42、42上,沿左右宽度方向贯通该连接部42、42地形成有前述连接部件S所插入的贯通孔。另外,该贯通孔为圆孔。
另外,由于该贯通孔是前述连接部件S所插入的贯通孔,所以配置在形成在前述固定侧部件4的前述上侧的多个支撑部25、25上的贯通孔25a、25a的延长线上。而且,前述连接部件S插入在前述上侧的支撑部25、25的圆孔和前述上端部一侧的连接部42、42的圆孔中。即、前述第一臂40和前述第二臂41能够以前述连接部件S为旋转轴旋转地经由该连接部件S与前述固定侧部件4连接。
进而,在前述第一臂40和前述第二臂41的下端部一侧的连接部42、42上也同样地形成有贯通孔(圆孔)。
而且,连接部件S插入在前述可动侧部件5的前述下侧的多个支撑部36、36的长孔36a、36a和前述下端部一侧的连接部42、42的圆孔中。即、前述第一臂40和前述第二臂41能够以前述连接部件S为旋转轴旋转地经由该连接部件S与前述可动侧部件5连接。
此外,设在前述第一臂40和前述第二臂41的下端部一侧的连接部42、42上的前述连接部件S能够沿着形成在前述下侧的多个支撑部36、36上的长孔36a、36a上下方向移动。也就是说,前述第一臂40和前述第二臂41的下端部能够与前述可动侧部件5的前后移动相对应地沿着前述下方的支撑部36、36上下方向移动。
另外,成为了前述加强凸棱37设在前述第一臂40的下端部一侧的连接部42与前述第二臂41的下端部一侧的连接部42之间的状态。
本实施方式的外侧连杆7具备左右的侧壁部50、50,设在该左右的侧壁部50、50之间的内侧部51,多个连接部52…,以及多个加强部53…。而且,前述左右的侧壁部50、50,前述内侧部51,前述多个连接部52、52,和前述多个加强部53…是一体形成的。
前述左右侧壁部50、50是指位于前述内侧连杆6的前述第一臂40以及前述第二臂41的外侧的部位,配置成前述第一臂40与前述第二臂41相交叉,夹入该第一臂40和第二臂41的状态。
前述内侧部51是指前述内侧连杆6的前述第一臂40与前述第二臂41相交叉,被前述左右的侧壁部50、50夹入的部位。
在前述内侧部51上前述第一臂40与前述第二臂41相交叉的部位形成有这第一臂40和第二臂41所插通的臂插通孔51a、51a。
另外,前述臂插通孔51a、51a设定成在将前述内侧连杆6与前述外侧连杆7折叠之际,前述内侧部51和前述第一臂40以及前述第二臂41不干涉的大小。
另外,将前述可动侧部件5构成为在返回到前述固定侧部件4一侧之际,前述内侧部51与前述第一臂40以及前述第二臂41抵接。前述内侧部51形成为前述第一臂40和前述第二臂41所抵接的部位为凹状(凹状部51b),在将前述可动侧部件5返回到前述固定侧部件4一侧之际,前述第一臂40和前述第二臂41收容在该内侧部51的凹状部51b中。这样一来,将前述内侧连杆6与前述外侧连杆7紧凑地折叠。
该凹状部51b形成在前述内侧部51的上部后表面一侧的左右两端部,和下部前表面一侧的左右两端部。
前述多个连接部52、52是前述外侧连杆7的上下端部,是指与前述固定侧部件4的下方的支撑部26、26以及前述可动侧部件5的上方的支撑部35、35相连,并且由该下方的支撑部26、26以及上方的支撑部35、35支撑的部分。
此外,在前述连接部52、52上,沿左右宽度方向贯通该接部52、52地形成有前述连接部件S所插入的贯通孔。另外,该贯通孔为圆孔。
另外,由于该贯通孔是前述连接部件S所插入的贯通孔,所以分别配置在形成在前述固定侧部件4的前述下侧的多个支撑部26、26上的贯通孔26a、26a的延长线上,和形成在前述可动侧部件5的前述上侧的多个支撑部35、35上的贯通孔35a、35a的延长线上。
而且,前述连接部件S插入在前述下侧的支撑部26、26的长孔和前述下端部一侧的连接部52的圆孔中。
此外,设在前述下端部一侧的连接部52上的前述连接部件S能够沿着形成在前述下侧的多个支撑部26、26上的长孔26a、26a上下方向移动。也就是说,前述外侧连杆7的下端部能够与前述可动侧部件5的前后移动相对应地沿着前述下方的支撑部26、26上下方向移动。
此外,前述连接部件S插入在前述上侧的支撑部35、35的圆孔和前述上端部一侧的连接部52的圆孔中。即、前述外侧连杆7的上端部能够以前述连接部件S为旋转轴旋转地经由该连接部件S与前述可动侧部件5连接。
前述多个加强部53…设在前述外侧连杆7的多个部位,这多个加强部53…中的至少一个形成为蜂窝构造。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在前述外侧连杆7上与形成有前述凹状部51b的部位相反一侧的面、即前述内侧部51的上部前表面一侧的左右两端部,和下部后表面一侧的左右两端部。进而,设在前述内侧部51上位于前述内侧连杆6的第一臂40与前述第二臂41之间的部位的上部后表面和下部前表面上。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前述多个加强部53…全部为蜂窝构造。
通过采用以上那样的结构,能够使前述可动侧部件5经由作为可动机构的前述X连杆机构相对于前述固定侧部件4向前方分离的方向以及向后方返回的方向移动。
接着,对前述前后锁止机构以及前述上下锁止机构更详细地进行说明。
(前后锁止机构)
前述前后锁止机构如上所述,具有被卡合部10,与该被卡合部10卡合的锁止部件11,对该锁止部件11向前述被卡合部10一侧施力的施力装置12,以及转动自如地由前述可动侧部件5保持并且对前述锁止部件11进行操作的转动操作部件13。
前述被卡合部10由金属制成,如图1、图3、图5等所示,安装在前述前侧罩30的后表面上,从该前侧罩30的后表面朝向前述固定侧部件4突出。
此外,前述被卡合部10使用多个,这多个被卡合部10、10配置在夹着前述X连杆机构的位置。
前述被卡合部10为具有沿前后方向并设的多个齿60a的棘轮构造,前述多个齿60a…从下方朝向上方突出地形成。
此外,该被卡合部10具有第一突出部60,第二突出部61,间隙62,安装部63、64,以及前方突出部65。
进而,该被卡合部10成为侧视为大致T字状。即。前述第一突出部60和前述第二突出部61沿大致水平方向突出。此外,前述安装部63以大致垂直朝上的朝向突出,前述安装部64以大致垂直朝下的朝向突出。
前述第一突出部60在形成前述多个齿60a、并且在前述被卡合部10安装在了前述前侧罩30的后表面上的状态下从前述可动侧部件5朝向前述固定侧部件4突出。
此外,由于该第一突出部60形成从下方朝向上方突出地形成的前述多个齿60a…,所以位于比该多个齿60a…靠下方。即、成为了从该第一突出部60的上端部突出地形成了前述多个齿60a…的状态。
另外,第一突出部60的顶端部形成为尖细状,收纳在前述后侧罩31的前述顶端收纳部31d中。
前述第二突出部61与前述第一突出部60平行,并且与前述多个齿60a…的上端部隔开间隔地配置。该第二突出部61与前述第一突出部60的前述多个齿60a…之间为前述间隙62。
另外,第二突出部61的顶端部收纳在前述后侧罩31的前述顶端收纳部31d中。
前述安装部63、64形成有前述连接部件S所贯通的前述贯通孔63a、64a,并且安装在前述前侧罩30上。
前述安装部63从前述第二突出部61的基端部(前方)一侧朝向上方突出地形成,前述安装部64从前述第一突出部60的基端部(前方)一侧朝向下方突出地形成。
前述贯通孔63a如上所述是前述上侧的多个支撑部35、35的前述突出部35b、35b所嵌合的贯通孔。即、通过使前述贯通孔63a与前述突出部35b嵌合,能够将前述安装部63安装在前述前侧罩30的后表面上。
另外,在前述安装部63上前述贯通孔63a的下方形成有狭缝63b。该狭缝63b有助于前述被卡合部10的轻量化。
前述贯通孔64a如上所述是前述下侧的多个支撑部36、36的前述突出部36b、36b所嵌合的贯通孔。即、通过使前述贯通孔64a与前述突出部36b嵌合,能够将前述安装部64安装在前述前侧罩30的后表面上。
前述贯通孔64a与前述支撑部36和前述突出部36b的形状以及前述贯通孔36a的形状相对应地在上下方向上为长条状的长孔。
另外,如图9、图11所示,该贯通孔64a和前述多个齿60a…中最前方的齿60a沿垂直方向排列地配置。
前述前方突出部65位于前述被卡合部10的前侧,比前述安装部63、64向前方突出。
前方突出部65插入形成在前述前侧罩30的后表面上的前述凹部38,与设在前述凹部38的外侧缘部的前述加强凸棱38a对置地配置。
前述锁止部件11与前述被卡合部10卡合,与该被卡合部10一起构成前述前后锁止机构的主要部分,如图1、图3、图6~图12所示,具备被保持部70,卡合部71。71,以及连结部72、72。
前述被保持部70是金属制的轴杆,并且由前述固定侧部件4保持,如图6、图7所示,配置在前述固定侧部件4的后方,并且从上方插入设在该固定侧部件4的后表面上的前述保持部21中保持。
此外,该被保持部70配置在前述第一突出部60与前述第二突出部61之间的前述间隙62中。另外,该被保持部70配置在比前述卡合部71、71靠上方。
进而,该被保持部70的两端部成为了其后表面一侧插入到前述后侧罩31的前述顶端收纳部31d的前述狭缝31f中的状态。
前述卡合部71、71是金属制的轴杆,并且与前述被保持部70平行地配置,以该被保持部70为轴转动,向前述多个齿60a…一侧被施力而卡合。此外,这些卡合部71、71配置在前述固定侧部件4的前方。
此外,这些卡合部71、71配置在通过被前述施力装置12施力而与前述多个齿60a…卡合的位置,在向与前述施力装置12施力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动作的情况下,如图12所示,能够移动到前述间隙62的位置。
此外,这些卡合部71、71中的前述多个齿60a…一侧的端部(顶端部)比前述被卡合部10、10向内侧突出。但是,设定成不到达前述X连杆机构的程度的突出长度。
前述连结部72、72是金属制的轴杆,并且连结前述被保持部70的端部和前述卡合部的端部,配置在前述固定侧部件4的左右两侧方。即、前述锁止部件11环绕在前述固定侧部件4的周围地形成为大致C字状。
在这些连结部72、72中配置前述转动操作部件13的一侧的一方的连结部72上,一体地安装有包覆该一方的连结部72,和前述被保持部70以及前述卡合部71的一方的连结部72一侧的端部的罩部件73。即、该一方的连结部72包括前述罩部件73地构成。
此外,前述连结部72的前述罩部件73如图6所示,抵接在前述固定侧部件4的侧面上。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罩部件73包覆前述一方的连结部72,但也可以作为安装前述被保持部70的一端部和前述卡合部71的一端部的部件构成。
此外,前述连结部72的前述罩部件73设在该罩部件73上与前述卡合部71的位置相对应的部位,具有向前述转动操作部件13一侧突出并且抵接的突出抵接部74。
另外,该突出抵接部74能够与前述转动操作部件13的动作相对应地带有圆弧地形成。
进而,前述罩部件73具有避免该罩部件73与设在一方的前述支柱2a上的前述突部2c的干涉的回避部75。
该回避部75在前述罩部件73的前述固定侧部件4侧面上与前述突部2c相对应的位置以凹状形成。
前述施力装置12对前述锁止部件11的前述卡合部71、71向前述被卡合部10一侧施力,如图1、图3、图8~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螺旋状的拉伸弹簧。
该拉伸弹簧12为两端部形成为钩状的钩部12a、12a。这些钩部12a、12a中的一方被前述卡合部71钩挂,另一方被设在前述固定侧部件4的前述锁止保持部28上的前述钩挂部28b钩挂,设在前述卡合部71与前述锁止保持部28之间。进而,该拉伸弹簧12为多个,设在前述锁止部件11的双方的卡合部71、71和前述固定侧部件4的双方的锁止保持部28、28上。
即、前述卡合部71、71被前述拉伸弹簧12、12向前述锁止保持部28、28一侧拉伸,这样一来,成为了向前述多个齿60a…一侧被施力的状态。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施力装置12为设在前述卡合部71与前述锁止保持部28之间的螺旋状的拉伸弹簧12,但并不仅限于此。例如可如图14所示,采用具有从前述固定侧部件4的后表面一侧向前表面一侧延伸的顶端部12Ab的发条弹簧12A。
这种发条弹簧12A是主体部12Aa配置在前述固定侧部件4的后表面一侧,卷绕在前述被保持部70上固定。顶端部12Ab穿过前述固定侧部件4的侧面被前述卡合部71钩挂。这样一来,能够使前述卡合部71与前述被卡合部10的多个齿60a…卡合。
前述转动操作部件13由树脂制成,如图1、图3、图4、图6等所示,转动自如地由前述可动侧部件5保持,并且对前述锁止部件11的前述卡合部71进行操作。即、该转动操作部件13在前述锁止部件11的前述卡合部71的操作时,使该卡合部71向与前述拉伸弹簧12的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动作,向解除与前述被卡合部10的前述多个齿60a…的卡合状态的方向旋转。
此外,前述转动操作部件13沿前述锁止部件11的前述卡合部71被前述拉伸弹簧12施力的方向设置。
此外,该转动操作部件13具有第一操作部80,第二操作部81,以及成为转动轴的转动轴部82。另外,这些第一操作部80和第二操作部81与转动轴部82是一体形成的。
前述转动轴部82形成为圆柱状,通过前述保持部33的前述上方抵接部33a和前述下方抵接部33b与该圆柱状的外周面上抵接而被保持。
此外,前述转动操作部件13相对于前述保持部33的组装方向设定成沿着该转动操作部件13的转动轴方向(即、转动轴部82的长度方向)。即、前述转动操作部件13构成为在被前述保持部33保持的状态下不容易在与其组装方向相反的方向(即、前述保持部33的突出方向)以外拆除。
进而,该转动轴部82配置在前述前后锁止机构的下方,并且配置在前述上下锁止机构的上方。
前述第一操作部80用于对前述前后锁止机构进行操作,从前述转动轴部82的外周面上前述上方抵接部33a和前述下方抵接部33b不抵接的范围的部位朝向前述固定侧部件4突出地形成。该第一操作部80的突出方向顶端位于前述锁止部件11的前述罩部件73的下方,上表面抵接在前述突出抵接部74上。
此外,该第一操作部80的突出方向顶端配置在比前述转动轴部82靠下方。因此,如果使第一操作部80以前述转动轴部82为轴向上方旋转,则能够使前述罩部件73向上方移动。
另外,前述转动操作部件13具有在该转动操作部件13的转动时前述保持部33的顶端所插入的凹部83、83。即、在前述第一操作部80和前述转动轴部82的边界部分,形成有在前述转动操作部件13的转动时前述保持部33的上方抵接部33a的前述多个爪部33c、33c所插入的凹部83、83。因此,在前述转动操作部件13向上方旋转之际,由于前述爪部33c、33c向前述凹部83、83插入,所以增加相应的旋转移动量。
前述第二操作部81用于对前述上下锁止机构进行操作,从前述第一操作部80的下表面中央附近朝向下方突出地形成。该第二操作部81的突出方向顶端配置在比上下锁止部件14靠下方,该第二操作部81的突出方向中央附近配置在与上下锁止部件14大致相等的高度。
此外,该第二操作部81的前述固定侧部件4侧面在前述上下锁止机构的锁止时与前述上下锁止部件14分离,在锁止解除时被前述上下锁止部件14抵接。此外,第二操作部81的与前述固定侧部件4侧面相反的侧面被后述的按钮9抵接。
通过采用以上那样的结构,能够在多个位置、即前述卡合部71与前述多个齿60a…卡合的位置对前述可动侧部件5相对于前述固定侧部件4的前后方向的移动进行锁止以及解除锁止。
(上下锁止机构)
前述上下锁止机构相对于前述一对支柱2a、2b设置,在相对于前述一对支柱2a、2b为上下方向的多个位置对前述固定侧部件4进行锁止以及解除锁止。
该上下锁止机构具有形成在前述一对支柱2a、2b中的至少一方上的多个缺口15…,前述一对支架保持部4a、4b,前述上下锁止部件14,以及前述转动操作部件13。
前述多个缺口15…可形成在前述一对支柱2a、2b中至少设置前述上下锁止部件14的一侧的支柱2a上。但是,由于在前述一对支座部3、3的锁止部3d、3d形成的支柱2a、2b的拉出防止构造上利用前述多个缺口15…,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对支柱2a、2b的双方上形成有前述多个缺口15…。
此外,这多个缺口15…如图1、图6、图10所示,沿着前述一对支柱2a、2b的长度方向以多级状形成。进而,这多个缺口15…形成在前述一对支柱2a、2b的靠近中央的外周面上。
前述一对支架保持部4a、4b如上所述分别保持前述一对支柱2a、2b,这样一来,能够使前述固定侧部件4沿着前述一对支柱2a、2b上下方向移动。
另外,该固定侧部件4的上下移动范围取决于设在前述一对支柱2a、2b上的前述突部2c、2c能够沿着形成在前述固定侧部件4的侧面上的狭缝31f、31f滑动的范围。
前述上下锁止部件14由形成在前述一对支架保持部4a、4b上的锁止保持部28、28中设置前述转动操作部件13一侧的锁止保持部28保持。
该上下锁止部件14在前述锁止保持部28的内部具备相对于前述缺口15卡合的卡合部(未图示),和对该卡合部向相对于前述缺口15卡合的方向上施力的施力部件(未图示)。
因此,如果将上下锁止部件14向前述锁止保持部28的里侧推入地进行操作,则未图示的前述卡合部与前述缺口15分离,如果不对上下锁止部件14进行操作,则成为未图示的前述卡合部卡止在前述缺口15上的状态。
前述转动操作部件13如上所述具备用于对前述上下锁止部件14进行操作的前述第二操作部81。另外,在该第二操作部81上与前述上下锁止部件14抵接的侧面上,形成有在向前述上下锁止部件14抵接时与前述上下锁止部件14的下端部卡合的槽部84。
此外,前述第一操作部80与前述第二操作部81联动地转动,能够在前述第一操作部80操作前述前后锁止机构进行锁止解除动作的同时,前述第二操作部81操作前述上下锁止机构进行锁止解除动作。
此外,前述转动操作部件13的前后方向的长度设定成与前述可动侧部件5的移动距离相对应的长度。即、前述第一操作部80在其长度方向的任何部位前述突出抵接部74均抵接。此外,前述第二操作部81在其长度方向的任何部位前述按钮9也均抵接,在任何部位均与前述上下锁止部件14抵接。此外,前述转动轴部82遍及其长度方向被前述保持部33保持。
进而,由于在前述第二操作部81的长度方向的任何部位前述按钮9均抵接,所以成为前述转动操作部件13与前述按钮9的位置关系与前述可动侧部件5的前后移动相对应地改变,而作为前述可动侧部件5的前述前侧罩30以及前述后侧罩31与前述按钮9的位置关系不改变的状态。
通过采用以上那样的结构,能够在相对于前述一对支柱2a、2b为上下方向的多个位置、即形成有前述多个缺口15…的位置对前述固定侧部件4进行锁止以及解除锁止。
作为前述操作部9的按钮9如上所述安装在设在前述前侧罩30和前述后侧罩31的侧面上的前述按钮安装部34上,与前述转动操作部件13抵接。而且,通过被推入前述内部中空部一侧,能够对前述转动操作部件13进行操作。
该按钮9具备按钮主体90和筒状部91。
前述按钮主体90插入前述筒状部91中,沿着该筒状部91进退自如。此外,该按钮主体90具有表面部90a和突出部90b。
表面部90a是按钮9的操作者直接接触的部分。
突出部90b设在按钮主体90的前述内部中空部一侧的端部上,是与前述转动操作部件13抵接的部位。更具体地说,该突出部90b抵接在前述转动操作部件13的前述第二操作部81的下端部(突出方向顶端)。
前述筒状部91插入前述按钮安装部34的前述按钮保持部34c中被保持,具有在插入到前述按钮保持部34c之际与该按钮保持部34c卡合的多个卡合爪部91a。
通过采用以上那样的结构,能够使前述转动操作部件13以前述转动轴部82为轴向上方旋转,随之能够通过前述第一操作部80对前述锁止部件11进行操作,通过前述第二操作部81对前述上下锁止部件14进行操作。
接着,对以上那样构成的头枕1的动作进行说明。
作为前述头枕1的动作,包括前述可动侧部件5相对于前述固定侧部件4向前方分离的方向以及从向前方分离后的状态向后方返回的方向移动的动作。进而,包括具有前述一对支架保持部4a、4b的固定侧部件4沿着前述一对支柱2a、2b上下方向移动的动作。
首先,对前述可动侧部件5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8、图9表示了前述可动侧部件5接近前述固定侧部件4的状态。即、虽不是最后方,但成为了向后方返回的状态。在前述按钮9不操作时,成为前述卡合部71卡合在前述被卡合部10的齿60a上的状态,前述可动侧部件5向前后方向的移动被锁止。
要从该状态使前述可动侧部件5相对于前述固定侧部件4向前方分离,首先,通过推入前述按钮9,使前述转动操作部件13向前述X连杆机构一侧旋转。随之使前述第一操作部80向上方旋转,将设有前述罩部件73的前述卡合部71向上方上推。
这样一来,由于前述卡合部71与前述被卡合部10的齿60a分离,所以能够解除前述锁止部件11对前述可动侧部件5向前后方向的移动的锁止。
而且,一边维持将前述卡合部71向上方上推了的状态,一边使前述可动侧部件5相对于前述固定侧部件4向前方分离的方向移动。
此时,前述被卡合部10随着前述内侧连杆6以及前述外侧连杆7的旋转动作而向前方移动。此时,前述内侧连杆6的前述连接部件S和前述外侧连杆7的前述连接部件S沿着前述下方的多个支撑部26、36的长孔26a、长孔36a向上方移动。
而且,如果在任意的位置停止前述按钮9的操作,则前述卡合部71随着前述拉伸弹簧12的弹性力向前述多个齿60a…一侧被施力而返回原来的位置,与该多个齿60a…的某一个啮合。这样一来,如图10、图11所示,能够使前述可动侧部件5相对于前述固定侧部件4向前方分离的方向移动,在所希望的位置施加锁止。
另外,此时为前述卡合部71不进入相邻的齿60a、60a之间的齿谷之间而与前述齿60a的突端附近接触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不对前述按钮9进行操作的状态下使前述可动侧部件5向前后某一方移动,则前述卡合部71进入最近的前述齿谷之间,能够施加前述可动侧部件5的锁止。
在将前述可动侧部件5向后方返回之际也同样,首先,通过推入前述按钮9对前述罩部件73进行操作,解除前述卡合部71的锁止。
之后,将前述可动侧部件5返回后方,在任意的位置停止前述按钮9的操作即可。此时,前述X连杆机构等进行与使前述可动侧部件5向前方移动的情况相反的动作。
以上这样使前述可动侧部件5向前后方向移动,进而能够调整前述被卡合部10的与前述多个齿60a…的排列相对应的阶段的位置。也就是说,能够阶段地进行前述头枕1的前后方向的位置调整。
接着,对具有前述一对支架保持部4a、4b的固定侧部件4的上下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8、图9所示的状态成为了前述一对支架保持部4a、4b位于前述一对支柱2a、2b的下方一侧的状态。在前述按钮9不操作时,成为了前述上下锁止部件14的前述卡合部卡止在前述支柱2a的下方一侧的一个缺口15中的状态,前述一对支架保持部4a、4b的上下方向的移动被锁止。
要从该状态使前述一对支架保持部4a、4b沿着前述一对支柱2a、2b向上方移动,首先,通过推入前述按钮9使前述转动操作部件13向前述X连杆机构一侧旋转。随之使前述第二操作部81向前述X连杆机构一侧旋转,通过将前述上下锁止部件14向前述锁止保持部28的里侧推入,使未图示的前述卡合部向前述锁止保持部28的里侧移动。
这样一来,由于前述上下锁止部件14的前述卡合部与前述支柱2a的前述缺口15分离,所以能够解除前述上下锁止部件14的前述卡合部对前述一对支架保持部4a、4b的上下方向的移动的锁止。
而且,一边维持使前述上下锁止部件14的前述卡合部向前述锁止保持部28的里侧移动的状态,一边使前述一对支架保持部4a、4b进而使固定侧部件4沿着前述一对支柱2a、2b向上方移动。
此时,前述可动侧部件5、前述X连杆机构等随着前述固定侧部件4的移动而向上方移动。
而且,如果在任意的位置停止前述按钮9的操作,则前述上下锁止部件14的前述卡合部在未图示的前述施力部件的弹性力作用下向原来的位置返回,与前述支柱2a的上方侧的一个缺口15卡合。这样一来,如图10、图11所示,能够使前述一对支架保持部4a、4b沿着前述一对支柱2a、2b向上方移动,在所希望的位置施加锁止。
另外,此时有前述上下锁止部件14的前述卡合部与位于上下相邻的缺口15、15之间的前述支柱2a的外周面接触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不对前述按钮9进行操作的状态下使前述一对支架保持部4a、4b向上下任一方移动,则前述卡合部与最近的前述缺口15卡合,能够施加前述一对支架保持部4a、4b的锁止。
使前述一对支架保持部4a、4b向下方移动之际也同样,首先,通过推入前述按钮9对前述第二操作部81进行操作,解除前述上下锁止部件14的前述卡合部的锁止。
之后,使前述一对支架保持部4a、4b进而使固定侧部件4向下方移动,在任意的位置停止前述按钮9的操作即可。此时,前述可动侧部件5、前述X连杆机构等也随着前述一对支架保持部4a、4b的移动而向下方移动。
如以上那样使前述一对支架保持部4a、4b上下方向移动,进而能够进行与前述支柱2a的前述多个缺口15…相对应的阶段的位置调整。也就是说,能够进行前述头枕1的上下方向的位置调整。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通过述施力装置12能够使前述锁止部件11与前述被卡合部10卡合而进行锁止,而且能够将前述锁止部件11的操作后的前述转动操作部件13返回原来的位置,所以能够抑制前述可动侧部件5的前后方向的位置调整所涉及的零件的数量。
此外,由于前述转动操作部件13沿前述锁止部件11被前述施力装置12施力的方向设置,所以通过前述转动操作部件1容易使前述锁止部件11向与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动作。
因此,能够恰当地应对通过前述转动操作部件13容易使前述锁止部件11向与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动作的期望。
此外,能够相对于前述转动操作部件13赋予力,用于使该转动操作部件13在与前述可动侧部件5的移动距离相对应的前后方向上宽广的范围内转动。
因此,能够恰当地应对相对于前述转动操作部件13赋予力,用于使该转动操作部件13在与前述可动侧部件5的移动距离相对应的前后方向上宽广的范围内转动的期望。
此外,由于通过前述施力装置12能够同时进行前述第一操作部80操作前述前后锁止机构进行锁止解除动作,和操作前述上下锁止机构进行锁止解除动作,所以不仅能够抑制前述可动侧部件5的前后方向的位置调整所涉及的零件的数量,也能够抑制前述固定侧部件4的上下方向的位置调整所涉及的零件的数量。
此外,如果使前述转动操作部件13朝向上方转动,则能够通过前述转动操作部件13同时对前述前后锁止机构和前述上下锁止机构双方进行操作。
因此,能够恰当地应对通过前述转动操作部件13容易使前述锁止部件11向与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动作的期望。
此外,能够使前述锁止部件11的前述卡合部71以前述被保持部70为轴转动,通过前述施力装置12与多个齿60a…卡合。
此外,由于前述被保持部70配置在比前述卡合部71靠上方,所以通过使前述卡合部71与前述被保持部70平行或者向比前述被保持部70靠上方移动,能够解除锁止。进而,由于在锁止时对前述卡合部71向比前述被保持部70靠下方施力,所以如果考虑向前述卡合部71施加的重力,则与对前述卡合部71向比前述被保持部70靠上方施力的情况相比更合适。
因此,能够恰当地应对将前述被保持部70配置在比前述卡合部71靠上方,在锁止时对前述卡合部71向比前述被保持部70靠下方施力,使前述卡合部71容易与前述多个齿60a…卡合的期望。
此外,分别插通到前述贯通孔23a、23b中的前述第一突出部60和前述第二突出部61被形成有该贯通孔23a、23b的前述固定侧部件4保持。在该状态下,由于前述被保持部70配置在前述第一突出部60与前述第二突出部61之间的间隙62中,所以通过前述第二突出部61能够抑制前述被保持部70向上方拔出。
因此,能够恰当地应对抑制前述被保持部70向上方拔出的期望。
此外,通过使前述转动操作部件13转动,能够使前述突出抵接部74动作,随之也能够使前述连结部72动作。此外,由于前述突出抵接部74与前述卡合部71的位置相对应,所以在使前述卡合部71以前述被保持部70为轴旋转之际,能够抑制前述转动操作部件13使前述卡合部71过度地向转动方向移动。
因此,能够恰当地应对在使前述卡合部71以前述被保持部70为轴旋转之际,抑制前述转动操作部件13使前述卡合部71过度地向转动方向移动的期望。
此外,由于能够由前述被保持部70和前述卡合部71与前述连结部72环绕前述固定侧部件4,前述连结部72的前述罩部件73与前述固定侧部件4的侧面抵接,所以在前述罩部件73与前述固定侧部件4的侧面抵接的方向上前述锁止部件11不容易脱落,并且能够抑制松动。
因此,能够恰当地应对使前述锁止部件11不容易在前述罩部件73与前述固定侧部件4的侧面抵接的方向上脱落,并且能够抑制松动的期望。
此外,通过前述突部2c设在前述狭缝31f中,能够抑制前述头枕支架2的前述一对支柱2a、2b沿圆周方向旋转。进而,由于前述连结部72的前述罩部件73具有避免与前述突部2c的干涉的回避部75,所以能够抑制前述连结部72的罩部件73与前述突部2c的干涉,提高前述锁止部件11的操作性。
因此,能够恰当地应对抑制前述连结部72的罩部件73与前述突部2c的干涉,提高前述锁止部件11的操作性的期望。
此外,由于前述转动操作部件13向前述保持部33上的组装方向与前述转动操作部件13操作前述锁止部件11进行解除操作的方向为不同的朝向,所以前述转动操作部件13不容易从前述保持部33上脱落。
因此,能够恰当地应对使前述转动操作部件13不容易从前述前侧罩30的前述保持部33上脱落的期望。
此外,由于在转动时前述保持部33的顶端的爪部33c、33c插入前述凹部83、83,所以前述转动操作部件13在转动的期间不容易沿旋转轴方向拔出,前述转动操作部件不容易从保持部33上脱落。
因此,能够恰当地应对使前述转动操作部件13不容易从前述前侧罩30的前述保持部33上脱落的期望。
本发明所涉及的头枕具有在承接就坐在座椅上的使用者的头部的头枕中利用的可能性。
Claims (12)
1.一种头枕,其特征在于,
具备:固定侧部件,设在头枕支架上;可动侧部件,经由可动机构与前述固定侧部件连结,能够相对于该固定侧部件前后方向移动;以及前后锁止机构,对前述可动侧部件相对于前述固定侧部件的前后方向的移动进行锁止以及解除锁止;
前述前后锁止机构具有:被卡合部,与前述被卡合部卡合的锁止部件,对前述锁止部件向前述被卡合部一侧施力的施力装置,以及转动自如地由前述可动侧部件保持并且对前述锁止部件进行操作的转动操作部件,
前述转动操作部件在前述锁止部件的操作时使该锁止部件向与前述施力装置的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动作,向解除与前述被卡合部的卡合状态的方向旋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
前述转动操作部件沿前述锁止部件被前述施力装置施力的方向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
前述转动操作部件的前后方向的长度设定成与前述可动侧部件的移动距离相对应的长度。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上下锁止机构,在相对于前述头枕支架为上下方向的多个位置对前述固定侧部件进行锁止以及解除锁止,
前述转动操作部件具有对前述前后锁止机构进行操作的第一操作部,和对前述上下锁止机构进行操作的第二操作部,
前述第一操作部与前述第二操作部联动地转动,在前述第一操作部操作前述前后锁止机构进行锁止解除动作的同时,前述第二操作部操作前述上下锁止机构进行锁止解除动作。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
前述转动操作部件的转动轴配置在前述前后锁止机构的下方,并且配置在前述上下锁止机构的上方。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
前述被卡合部为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并设的多个齿的棘轮构造,前述多个齿从下方朝向上方突出地形成,
前述锁止部件具备由前述固定侧部件保持的被保持部,和与前述被保持部平行地配置并且以该被保持部为轴转动、向前述多个齿一侧被施力而卡合的卡合部,
前述被保持部配置在比前述卡合部靠上方。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
前述被卡合部具有:第一突出部,从前述可动侧部件朝向前述固定侧部件突出,前述多个齿形成在其上;和第二突出部,与前述第一突出部平行,并且与前述多个齿的上端部隔开间隔地配置;
在前述固定侧部件上分别与前述第一突出部和前述第二突出部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贯通孔,前述第一突出部和前述第二突出部插通该贯通孔,
前述被保持部配置在前述第一突出部与前述第二突出部之间的间隙中。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
前述锁止部件还具备连结前述被保持部的端部和前述卡合部的端部的连结部,
前述连结部具有突出抵接部,该突出抵接部设在该连结部上与前述卡合部的位置相对应的部位,向前述转动操作部件一侧突出并且抵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
前述被保持部配置在前述固定侧部件的后方,
前述卡合部配置在前述固定侧部件的前方,
前述连结部配置在前述固定侧部件的侧方,并且抵接在前述固定侧部件的侧面上。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
前述固定侧部件具备:支架插通孔,在上下方向上贯通该固定侧部件地形成,使前述头枕支架插通;和狭缝,在前述固定侧部件的侧面上沿着上下方向形成,与前述支架插通孔连通;
前述头枕支架具备在该头枕支架插通到前述支架插通孔中的状态下在前述狭缝中滑动自如地设置的突部,
前述突部比前述固定侧部件的侧面向外侧突出,
前述锁止部件的前述连结部具有避免该连结部与前述突部的干涉的回避部。
11.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前述可动侧部件具有保持前述转动操作部件能够转动的保持部,
前述转动操作部件相对于前述保持部的组装方向设定成沿着该转动操作部件的转动轴方向。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头枕,其特征在于,
前述转动操作部件具有在该转动操作部件转动时前述保持部的顶端所插入的凹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2/084171 WO2014103047A1 (ja) | 2012-12-28 | 2012-12-28 | ヘッドレスト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995058A true CN104995058A (zh) | 2015-10-21 |
Family
ID=510201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80078226.2A Pending CN104995058A (zh) | 2012-12-28 | 2012-12-28 | 头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50352989A1 (zh) |
EP (1) | EP2939873A4 (zh) |
JP (1) | JP6068509B2 (zh) |
CN (1) | CN104995058A (zh) |
WO (1) | WO2014103047A1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980201A (zh) * | 2013-12-18 | 2016-09-28 |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头枕 |
CN112389295A (zh) * | 2019-08-15 | 2021-02-23 | 凯锐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汽车座椅及其快拆式支撑装置 |
CN114321577A (zh) * | 2020-10-09 | 2022-04-12 | 硕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可360度旋转的便携式设备架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136948B (zh) * | 2015-09-15 | 2020-07-21 | 安道拓卢森堡控股有限公司 | 车辆座椅的头枕及形成可集成在头枕中的对准装置的系统 |
CN108778831B (zh) * | 2016-02-29 | 2021-03-26 | 继峰汽车内饰有限公司 | 具有改进的调节装置的头枕 |
DE102017104761B4 (de) * | 2017-03-07 | 2022-09-22 | Faurecia Autositze Gmbh | Verstellvorrichtung für eine Kopfstütze eines Fahrzeugsitzes und Fahrzeugsitz mit der Verstellvorrichtung |
US10538186B2 (en) * | 2018-03-23 | 2020-01-21 | Michael P. Sosa | Reduced-impact-and-recoil headrest |
US10207617B1 (en) * | 2018-03-23 | 2019-02-19 | Michael P. Sosa | Reduced-impact-and-recoil headrest |
DE102020106295B4 (de) * | 2020-03-09 | 2022-08-04 |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 Kopfstützenmodul für einen Kraftfahrzeugsitz |
CN113498944B (zh) * | 2021-07-29 | 2024-04-16 | 恒林家居股份有限公司 | 椅子及其支撑机构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962016A (ja) * | 1982-09-30 | 1984-04-09 |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 車両用シ−トのヘツドレスト装置 |
JPS6058105A (ja) * | 1983-09-09 | 1985-04-04 |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 ヘツドレスト装置 |
CN1576110A (zh) * | 2003-06-27 | 2005-02-09 |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 车座头枕装置 |
DE102010022293A1 (de) * | 2010-05-31 | 2011-12-01 | Grammer Ag | Kopfstütze |
US20120068517A1 (en) * | 2010-09-17 | 2012-03-22 | Lear Corporation | Adjustable head restraint assembly for vehicle seats |
CN102442232A (zh) * | 2010-10-04 | 2012-05-09 | 李尔公司 | 用于交通工具座椅的可运动头部保护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927804A (en) * | 1998-02-11 | 1999-07-27 | Trw Inc. | Vehicle occupant protection apparatus |
FR2796822B1 (fr) * | 1999-07-30 | 2001-10-05 | Faure Bertrand Equipements Sa | Appuie-tete perfectionne et siege muni de cet appuie-tete |
US6631949B2 (en) * | 2001-06-29 | 2003-10-14 | Lear Corporation | Variable movement headrest arrangement |
EP1427603B1 (de) * | 2001-09-10 | 2005-12-07 | Johnson Controls GmbH | Rückenlehne für fahrzeugsitz |
KR101171234B1 (ko) * | 2010-07-26 | 2012-08-06 | 주식회사 우보테크 | 헤드레스트 이동장치 |
JP5706704B2 (ja) | 2011-02-04 | 2015-04-22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ヘッドレストの前後位置調整装置 |
US8746800B2 (en) * | 2011-08-23 | 2014-06-10 | Honda Motor Co., Ltd. | Vehicle head restraint assembly |
WO2014004138A1 (en) * | 2012-06-27 | 2014-01-03 | Porter Group, Llc | Vehicle seat headrest assembly having vertical and longitudinal adjustment |
US9446695B2 (en) * | 2012-09-26 | 2016-09-20 | Ts Tech Co., Ltd. | Head rest |
EP2902255A4 (en) * | 2012-09-26 | 2016-06-08 | Ts Tech Co Ltd | HEADREST |
JP6022590B2 (ja) * | 2012-09-26 | 2016-11-09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ヘッドレスト |
CN104797171B (zh) * | 2012-09-26 | 2018-05-15 |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头枕 |
WO2014049723A1 (ja) * | 2012-09-26 | 2014-04-03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ヘッドレスト |
CN104884301B (zh) * | 2012-12-28 | 2017-09-26 |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头枕 |
-
2012
- 2012-12-28 WO PCT/JP2012/084171 patent/WO201410304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12-28 EP EP12891150.0A patent/EP2939873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2-12-28 CN CN201280078226.2A patent/CN104995058A/zh active Pending
- 2012-12-28 JP JP2014554034A patent/JP6068509B2/ja active Active
- 2012-12-28 US US14/758,383 patent/US20150352989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962016A (ja) * | 1982-09-30 | 1984-04-09 |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 車両用シ−トのヘツドレスト装置 |
JPS6058105A (ja) * | 1983-09-09 | 1985-04-04 |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 ヘツドレスト装置 |
CN1576110A (zh) * | 2003-06-27 | 2005-02-09 |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 车座头枕装置 |
DE102010022293A1 (de) * | 2010-05-31 | 2011-12-01 | Grammer Ag | Kopfstütze |
US20120068517A1 (en) * | 2010-09-17 | 2012-03-22 | Lear Corporation | Adjustable head restraint assembly for vehicle seats |
CN102442232A (zh) * | 2010-10-04 | 2012-05-09 | 李尔公司 | 用于交通工具座椅的可运动头部保护装置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980201A (zh) * | 2013-12-18 | 2016-09-28 |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头枕 |
CN105980201B (zh) * | 2013-12-18 | 2019-03-15 |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头枕 |
US10427573B2 (en) | 2013-12-18 | 2019-10-01 | Ts Tech Co., Ltd. | Headrest having engaging members and locking mechanism with engaging portions |
CN112389295A (zh) * | 2019-08-15 | 2021-02-23 | 凯锐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汽车座椅及其快拆式支撑装置 |
CN114321577A (zh) * | 2020-10-09 | 2022-04-12 | 硕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可360度旋转的便携式设备架 |
CN114321577B (zh) * | 2020-10-09 | 2023-11-17 | 硕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可360度旋转的便携式设备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WO2014103047A1 (ja) | 2017-01-12 |
EP2939873A1 (en) | 2015-11-04 |
WO2014103047A1 (ja) | 2014-07-03 |
US20150352989A1 (en) | 2015-12-10 |
JP6068509B2 (ja) | 2017-01-25 |
EP2939873A4 (en) | 2016-08-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995058A (zh) | 头枕 | |
CN104884301A (zh) | 头枕 | |
US10449881B2 (en) | Head rest | |
US9457700B2 (en) | Head rest | |
US9090181B2 (en) | Child safety seat | |
US9446695B2 (en) | Head rest | |
CN105980201A (zh) | 头枕 | |
US20170313215A1 (en) | Vehicular seat | |
JP5984734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US20150097408A1 (en) | Headrest and vehicle seat | |
EP2902254A1 (en) | Head rest | |
KR100627732B1 (ko) | 자동차용 시트의 리클라이닝장치 | |
CN111132872B (zh) | 头枕控制装置 | |
JP6271999B2 (ja) | ヘッドレスト | |
JP6298876B2 (ja) | ヘッドレスト | |
WO2007139331A1 (en) | Seat recliner for vehicles | |
JP6646238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KR101778539B1 (ko) | 자동차 시트의 리클라이너 | |
JP6646237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JP6419536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JP2018047910A (ja) | ヘッドレスト | |
KR20000056786A (ko) | 자동차용 시트 리클라이닝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1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