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57140A - 含有氟吡呋喃酮和氯氟氰虫酰胺的杀虫组合物 - Google Patents

含有氟吡呋喃酮和氯氟氰虫酰胺的杀虫组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57140A
CN104957140A CN201510349968.XA CN201510349968A CN104957140A CN 104957140 A CN104957140 A CN 104957140A CN 201510349968 A CN201510349968 A CN 201510349968A CN 104957140 A CN104957140 A CN 1049571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ect amide
cyanogen insect
pyrrole furanone
fluorine
chlor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34996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志伟
王礼文
朱刚
陈佛祥
吴泽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Zhongxun Agri Scienc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Zhongxun Agri Scienc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Zhongxun Agri Science Corp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Zhongxun Agri Science Corp
Priority to CN201510349968.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957140A/zh
Publication of CN1049571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5714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有氟吡呋喃酮和氯氟氰虫酰胺的杀虫组合物,包括第一有效成分氟吡呋喃酮和第二有效成分氯氟氰虫酰胺及常用的辅助成分,氟吡呋喃酮和氯氟氰虫酰胺的重量比为40:1~1:40。经大量的室内外试验表明,本发明杀虫组合物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对农作物上多种害虫的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单剂单独使用;同时减少了农药使用量,降低了农药在农作物上的残留量,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延缓了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延长了农药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含有氟吡呋喃酮和氯氟氰虫酰胺的杀虫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药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以氟吡呋喃酮和氯氟氰虫酰胺为有效成分的杀虫组合物,应用于农作物上害虫的防治。
背景技术
氟吡呋喃酮(Flupyradifurone)是新型烟碱类杀虫剂,作用于昆虫的中枢神经系统,是昆虫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拮抗剂。主要对刺吸式口器害虫有效,对蜜蜂无害,并不受开花应用限制,对作物安全。
氯氟氰虫酰胺,属于新型邻苯二甲酰胺类杀虫剂,其作用机理为通过与害虫体内鱼尼丁受体结合,打开钙离子通道,使储存在细胞内的钙离子持续释放到肌浆中,钙离子和肌浆中基质蛋白结合,引起肌肉持续收缩,昆虫体症状表现为抽搐、拒食,最终死亡,其对鳞翅目害虫如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小菜蛾等有着非常突出的防效。
农业害虫的抗药性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一直是农业科技工作者关注的重点课题。随着害虫化学防治的一年又一年的延续、农药使用量的增加以及不科学使用农药等因素,导致害虫抗性日益严重,产生抗性的害虫种类不断增多。同时,高强度的使用农药,导致了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污染环境和农民用药成本增加等一系列问题,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研制高效、低毒、低残留、不同作用机理,同时又有协同增效作用的复配制剂,不仅有助于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而且还可以延长农药品种的使用寿命,降低使用剂量,节约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本发明人对氟吡呋喃酮和氯氟氰虫酰胺的复配配方筛选进行了深入研究,令人意外地发现氟吡呋喃酮和氯氟氰虫酰胺进行复配,在一定的复配比例范围内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对农作物上的多种害虫均有着优秀的防治效果,经进一步研究,完成了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有氟吡呋喃酮和氯氟氰虫酰胺的杀虫组合物,该复配组合物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扩大了杀虫谱,主要应用于农作物上的鳞翅目害虫(如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小菜蛾、菜青虫、斜纹夜蛾、甜菜夜蛾、豆荚螟、卷叶蛾、棉铃虫等)、同翅目害虫(如介壳虫、白粉虱、梨木虱、烟粉虱、稻飞虱、蚜虫、茶小绿叶蝉等)、半翅目害虫(如盲蝽蟓等)以及缨翅目害虫(如蓟马等)的防治。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含有氟吡呋喃酮和氯氟氰虫酰胺的杀虫组合物,在使用中可以减少用药量、降低了农药在农作物上的残留量、延缓了害虫抗药性的产生,还能使其对各种害虫的防治效果较之单剂单独使用相比明显提高,省力、省钱,减轻农民负担。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含有氟吡呋喃酮和氯氟氰虫酰胺的杀虫组合物,有效成分为氟吡呋喃酮和氯氟氰虫酰胺,氟吡呋喃酮和氯氟氰虫酰胺的重量比为40:1~1:40,优选重量比为20:1~1:20,氟吡呋喃酮和氯氟氰虫酰胺重量总和在组合物中的重量百分比为1%~85%,其余为农药中允许使用和可以接受的辅助成分。
所述的辅助成分为溶剂、乳化剂、润湿剂、分散剂、稳定剂、防冻剂、增稠剂、崩解剂、粘结剂、消泡剂、渗透剂、增效剂、阻燃剂、密度调节剂和填料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组合,以上物质均为农药制剂中常用的已知物质,根据制备成不同的农药剂型而有所变化,但并无特别限定。
本发明杀虫组合物用已知的方法可制备成适合农业生产上使用的任意一种剂型,比较好的剂型有微胶囊悬浮剂、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热雾剂和超低容量液剂。
所述的杀虫组合物的各种应用剂型的生产工艺均属现有已知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杀虫组合物的施用频率和施用量随农作物、害虫、天气情况变化而有小量变化,可以通过使用适当的剂量达到有效防治的目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氟吡呋喃酮和氯氟氰虫酰胺二元复配使用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较之单剂单独使用明显提高了对害虫的防治效果,同时扩大了杀虫谱,解决了单剂单独使用时对某些害虫防治效果差的缺陷。
2、氟吡呋喃酮和氯氟氰虫酰胺二元复配使用,作用机理互不相同,作用位点增加,可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延长了农药使用寿命。
3、氟吡呋喃酮和氯氟氰虫酰胺二元复配使用,减少了农药使用量,降低了使用成本,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实质,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内容作进一步说明,但不能视为对本发明的限制,以下所述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对于不偏离本发明精神和原则所做的修改、替换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氟吡呋喃酮2%、氯氟氰虫酰胺8%、甲基萘20%、N-甲基吡咯烷酮10%、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5%、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芸苔素内酯0.02%、氮酮2%,玉米油补足至100%。将上述有效成分用溶剂搅拌溶解后,再加入其它助剂,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即可制得10%氟吡呋喃酮·氯氟氰虫酰胺超低容量液剂。
该实施例用于防治水稻二化螟:10%氟吡呋喃酮·氯氟氰虫酰胺超低容量液剂按3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93.89%、91.64%;200g/L的氟吡呋喃酮可溶液剂按5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43.24%、36.97%;20%氯氟氰虫酰胺悬浮剂按35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79.69%、67.94%。可见,氟吡呋喃酮和氯氟氰虫酰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显著,持效期长,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复配药剂中有效成分的用量比单剂单独使用时明显减少,总有效成分也相对减少,从而减轻了环境负荷、降低了使用成本,同时,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复配药剂对水稻产生药害。
实施例二
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氟吡呋喃酮15%、氯氟氰虫酰胺5%、甲苯二异氰酸酯20%、溶剂油S-20010%、碳酸二甲酯10%、蓖麻油聚氧乙烯醚5%、亚甲基双萘磺酸钠3%,去离子水补足至100%。将上述有效成分、高分子囊壁材料、溶剂混合,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在剪切条件下,将油相加入到含有乳化剂、分散剂的水相溶液中,再加入柠檬酸调节pH值至6.5,余量用去离子水补足,两种材料在油水界面发生反应,形成高分子囊壁,即可制得20%氟吡呋喃酮·氯氟氰虫酰胺微囊悬浮剂。
该实施例用于防治柑橘介壳虫:20%氟吡呋喃酮·氯氟氰虫酰胺微囊悬浮剂按4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95.48%、91.37%;200g/L的氟吡呋喃酮可溶液剂按5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82.76%、75.41%;20%的氯氟氰虫酰胺悬浮剂按35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47.95%、41.23%。可见,氟吡呋喃酮和氯氟氰虫酰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显著,持效期长,对柑橘介壳虫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复配药剂中有效成分的用量比单剂单独使用时明显减少,总有效成分也相对减少,从而减轻了环境负荷、降低了使用成本,同时,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复配药剂对柑橘产生药害。
实施例三
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氟吡呋喃酮15%、氯氟氰虫酰胺15%、十二烷基硫酸钠10%、丙烯酸均聚物钠盐5%、萘磺酸缩合物钠盐5%、聚乙二醇3%、黄原胶1%、聚醚乳液0.1%、氮酮1%、山梨醇钠0.1%,去离子水补足100%。将上述有效成分、湿润剂、分散剂、防冻剂、增稠剂、消泡剂、增效剂和防腐剂经高速剪切分散、砂磨机中砂磨,在水系介质中形成的高分散、稳定的悬浮体系,即可制得30%氟吡呋喃酮·氯氟氰虫酰胺悬浮剂。
该实施例用于防治水稻稻飞虱:30%氟吡呋喃酮·氯氟氰虫酰胺悬浮剂按5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96.85%、94.67%;200g/L的氟吡呋喃酮可溶液剂按5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83.57%、75.28%;20%的氯氟氰虫酰胺悬浮剂按35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49.21%、41.39%。可见,氟吡呋喃酮和氯氟氰虫酰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显著,持效期长,对水稻稻飞虱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复配药剂中有效成分的用量比单剂单独使用时明显减少,总有效成分也相对减少,从而减轻了环境负荷、降低了使用成本,同时,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复配药剂对水稻产生药害。
实施例四
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氟吡呋喃酮20%、氯氟氰虫酰胺20%、三甲苯10%、二盐基酯10%、端羟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10%、聚羧酸盐5%、甲基萘磺酸钠的甲醛缩合物5%、环氧大豆油1%、丙三醇1%,去离子水补足100%。将上述有效成分、溶剂、乳化剂、分散剂和稳定剂混合形成油相,防冻剂在水中溶解形成水相,在剪切机作用下慢慢把油相加入水相中,并继续剪切约30分钟,制得40%的氟吡呋喃酮·氯氟氰虫酰胺水乳剂。
该实施例用于防治茄子蓟马:40%氟吡呋喃酮·氯氟氰虫酰胺水乳剂按5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95.75%、92.36%;200g/L的氟吡呋喃酮可溶液剂按5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81.68%、73.25%;20%的氯氟氰虫酰胺悬浮剂按35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42.53%、34.69%。可见,氟吡呋喃酮和氯氟氰虫酰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显著,持效期长,对茄子蓟马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复配药剂中有效成分的用量比单剂单独使用时明显减少,总有效成分也相对减少,从而减轻了环境负荷、降低了使用成本,同时,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复配药剂对茄子产生药害。
实施例五
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氟吡呋喃酮22.5%、氯氟氰虫酰胺22.5%、乙醇5%、碳酸二甲酯15%、三苯乙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10%、焦性没食子酸2%、有机硅1%、氮酮2%,去离子水补足100%。将有效成分用溶剂完全溶解,然后再加入乳化剂、稳定剂、渗透剂、增效剂混合均匀,最后加入去离子水,充分搅拌后,即可制得45%的氟吡呋喃酮·氯氟氰虫酰胺微乳剂。
该实施例用于防治甘蓝小菜蛾:45%氟吡呋喃酮·氯氟氰虫酰胺微乳剂按5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97.42%、93.98%;200g/L的氟吡呋喃酮可溶液剂按5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44.54.32%、37.82%;20%的氯氟氰虫酰胺悬浮剂按35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79.26%、68.57%。可见,氟吡呋喃酮和氯氟氰虫酰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显著,持效期长,对甘蓝小菜蛾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复配药剂中有效成分的用量比单剂单独使用时明显减少,总有效成分也相对减少,从而减轻了环境负荷、降低了使用成本,同时,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复配药剂对甘蓝产生药害。
实施例六
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氟吡呋喃酮40%、氯氟氰虫酰胺10%、烷基酚树脂聚氧乙烯醚硫酸盐10%、甲基萘磺酸钠的甲醛缩合物10%、聚羧酸盐10%、六聚偏磷酸钠5%,凹凸棒土补足100%。将上述有效成分、湿润剂、分散剂、崩解剂和填料混合均匀,用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经捏合,然后加入流化床造粒干燥机中进行造粒、干燥、筛分,即可制得50%氟吡呋喃酮·氯氟氰虫酰胺水分散粒剂。
该实施例用于防治棉花盲蝽蟓:50%氟吡呋喃酮·氯氟氰虫酰胺水分散粒剂按4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98.28%、94.53%;200g/L的氟吡呋喃酮可溶液剂按5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85.32%、79.15%;20%的氯氟氰虫酰胺悬浮剂按35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57.49.12%、48.64%。可见,氟吡呋喃酮和氯氟氰虫酰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显著,持效期长,对棉花盲蝽蟓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复配药剂中有效成分的用量比单剂单独使用时明显减少,总有效成分也相对减少,从而减轻了环境负荷、降低了使用成本,同时,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复配药剂对棉花产生药害。
实施例七
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氟吡呋喃酮70%、氯氟氰虫酰胺10%、丁基萘磺酸盐5%、磺化琥珀酸二辛酯钠盐5%、松香嵌段聚氧乙烯醚聚氧丙烯醚磺酸盐5%,陶土补足100%。将上述将有效成分、湿润剂、分散剂和填料混合,机械粉碎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即可制得80%氟吡呋喃酮·氯氟氰虫酰胺可湿性粉剂。
该实施例用于防治黄瓜白粉虱:80%氟吡呋喃酮·氯氟氰虫酰胺可湿性粉剂按6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94.72%、90.45%;200g/L的氟吡呋喃酮可溶液剂按75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82.77%、75.49%;20%的氯氟氰虫酰胺悬浮剂按35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34.69%、27.38%。可见,氟吡呋喃酮和氯氟氰虫酰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显著,持效期长,对黄瓜白粉虱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复配药剂中有效成分的用量比单剂单独使用时明显减少,总有效成分也相对减少,从而减轻了环境负荷、降低了使用成本,同时,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复配药剂对黄瓜产生药害。
实施例八
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氟吡呋喃酮7%、氯氟氰虫酰胺3%、醋酸仲丁酯5%、N-甲基吡咯烷酮15%、苯酚衍生物聚氧乙烯醚10%、对二氯苯2%、丙三醇1%、羧甲基纤维素钠1%、聚乙烯基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3%、氮酮2%,大豆油补足至100%。将上述有效成分和溶剂投入带搅拌的反应容器中,待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后,再加入乳化剂、防飘逸剂、防冻剂、增稠剂、稳定剂和增效剂,充分搅拌约60分钟,使其混合均匀,即可制得10%氟吡呋喃酮·氯氟氰虫酰胺热雾剂。
该实施例用于防治苹果树蚜虫:10%氟吡呋喃酮·氯氟氰虫酰胺热雾剂按20g.a.i./ha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97.34%、93.12%;200g/L的氟吡呋喃酮可溶液剂按20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85.91%、78.57%;20%的氯氟氰虫酰胺悬浮剂按35g.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d、14d的防效分别为43.26%、35.25%。可见,氟吡呋喃酮和氯氟氰虫酰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显著,持效期长,对苹果树蚜虫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复配药剂中有效成分的用量比单剂单独使用时明显减少,总有效成分也相对减少,从而减轻了环境负荷、降低了使用成本,同时,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复配药剂对苹果树产生药害。
实施例九
为了进一步了解氟吡呋喃酮和氯氟氰虫酰胺混配的联合作用类型,本发明人对氟吡呋喃酮和氯氟氰虫酰胺混配进行了大量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
1、氟吡呋喃酮和氯氟氰虫酰胺对水稻稻飞虱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
供试虫:室内累代饲养健康的稻飞虱3龄若虫。
供试药剂:95%氟吡呋喃酮原药和96%氯氟氰虫酰胺原药。
试验方法:采用稻茎浸渍法进行测定,具体如下:
首先选取2叶1心稻苗15株,在供试药液中浸渍30秒后取出自然晾干,用湿脱脂棉包住根部保湿,外包保鲜膜,置于玻璃试管(200×30mm)中,每浓度4次重复。然后用毛笔接入用乙醚轻度麻醉的稻飞虱3龄若虫,每管20头,管口用白纱布扎紧,置于室内观察。处理后72h调查试虫死亡情况(以针轻刺试虫无自主反应为判断试虫死亡的标准),记录死虫数和总虫数。
用DP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药剂的LC50,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LC50/供试药剂L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按照NY/T11547.7-2006杀虫剂联合作用划分标准: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从表1可以看出,氟吡呋喃酮和氯氟氰虫酰胺在40:1~1:4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对水稻稻飞虱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在20:1~1:20(按质量)的范围内,协同增效作用更为显著,共毒系数(CTC)均在200以上;尤其是以1:1(按质量)复配,协同增效作用最为显著,共毒系数(CTC)为323.76。可见,氟吡呋喃酮和氯氟氰虫酰胺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表1、氟吡呋喃酮和氯氟氰虫酰胺对水稻稻飞虱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药剂名称及配比(重量比) LC50(mg/L) ATI TTI CTC
氟吡呋喃酮 4.81 100.00 - -
氯氟氰虫酰胺 32.67 14.72 - -
氟吡呋喃酮:氯氟氰虫酰胺(40:1) 3.26 147.55 97.92 150.68
氟吡呋喃酮:氯氟氰虫酰胺(30:1) 2.84 169.37 97.25 174.16
氟吡呋喃酮:氯氟氰虫酰胺(20:1) 2.44 197.13 95.94 205.47
氟吡呋喃酮:氯氟氰虫酰胺(10:1) 2.19 219.63 92.25 238.08
氟吡呋喃酮:氯氟氰虫酰胺(5:1) 2.03 236.95 85.79 276.20
氟吡呋喃酮:氯氟氰虫酰胺(1:1) 2.59 185.71 57.36 323.76
氟吡呋喃酮:氯氟氰虫酰胺(1:5) 5.63 85.44 28.93 295.33
氟吡呋喃酮:氯氟氰虫酰胺(1:10) 7.95 60.50 22.47 269.25
氟吡呋喃酮:氯氟氰虫酰胺(1:20) 10.78 44.62 18.78 237.59
氟吡呋喃酮:氯氟氰虫酰胺(1:30) 13.87 34.68 17.47 198.51
氟吡呋喃酮:氯氟氰虫酰胺(1:40) 17.42 27.61 16.80 164.35
2、氟吡呋喃酮和氯氟氰虫酰胺对甘蓝小菜蛾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试验。
供试虫:室内累代饲养个体大小和生理状态一致的小菜蛾3龄幼虫。
供试药剂:95%氟吡呋喃酮原药和96%氯氟氰虫酰胺原药。
试验方法:采用夹毒叶片法,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用直径1cm的打孔器打取叶蝶,放入培养皿,保湿。接着用毛细管点滴器将各处理药剂从低浓度开始,每叶蝶点滴1μL药液,待溶剂挥发后和另一片涂有淀粉糊的叶蝶对合制成夹毒叶蝶,制作完毕放于12孔组织培养板的孔内。最后组织培养板每个孔内接1头试虫,置于温度26±1℃、相对湿度为70%的智能养虫室内。接虫2~4小时后,待试虫取食完含药叶蝶后,在培养板孔内加入清洁饲料继续饲养至调查,淘汰未食完一张完整叶蝶的试虫。每处理设4次重复,每重复不少于12个夹毒叶蝶,并设不含药剂的相应的有机溶剂的处理作为对照。处理后72h调查试虫死亡情况,记录总虫数和死虫数。
用DP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药剂的LC50,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LC50/供试药剂L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按照NY/T11547.7-2006杀虫剂联合作用划分标准: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从表2可以看出,氟吡呋喃酮和氯氟氰虫酰胺在40:1~1:4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对甘蓝小菜蛾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在20:1~1:20(按质量)的范围内,协同增效作用更为显著,共毒系数(CTC)均在200以上;尤其是以1:1(按质量)复配,协同增效作用最为显著,共毒系数(CTC)为306.68。可见,氟吡呋喃酮和氯氟氰虫酰胺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表2、氟吡呋喃酮和氯氟氰虫酰胺对甘蓝小菜蛾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药剂名称及配比(重量比) LC50(mg/L) ATI TTI CTC
氟吡呋喃酮 29.35 100.00 - -
氯氟氰虫酰胺 3.89 754.50 - -
氟吡呋喃酮:氯氟氰虫酰胺(40:1) 17.45 168.19 115.96 145.04
氟吡呋喃酮:氯氟氰虫酰胺(30:1) 14.17 207.13 121.11 171.03
氟吡呋喃酮:氯氟氰虫酰胺(20:1) 10.21 287.46 131.17 219.15
氟吡呋喃酮:氯氟氰虫酰胺(10:1) 7.39 397.16 159.50 249.00
氟吡呋喃酮:氯氟氰虫酰胺(5:1) 4.91 597.76 209.08 285.90
氟吡呋喃酮:氯氟氰虫酰胺(1:1) 2.24 1310.27 427.25 306.68
氟吡呋喃酮:氯氟氰虫酰胺(1:5) 1.66 1768.07 645.42 273.94
氟吡呋喃酮:氯氟氰虫酰胺(1:10) 1.82 1612.64 695.00 232.03
氟吡呋喃酮:氯氟氰虫酰胺(1:20) 1.97 1489.85 723.33 205.97
氟吡呋喃酮:氯氟氰虫酰胺(1:30) 2.29 1281.66 733.39 174.76
氟吡呋喃酮:氯氟氰虫酰胺(1:40) 2.78 1055.76 738.54 142.95
3、氟吡呋喃酮和氯氟氰虫酰胺对茄子蓟马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试验。
供试虫:室内饲养的茄子蓟马2龄若虫。
供试药剂:95%氟吡呋喃酮原药和95%氯氟氰虫酰胺原药。
试验方法:采用浸虫法进行测定,具体如下:
选取健壮的茄子蓟马若虫,用毛笔挑起并将其背粘在贴有双面胶的载玻片上,每片约35头,置于培养皿中,保湿在温度(25±1)℃条件下2h后,用6倍体视镜检查每只试虫,剔去己死亡和不甚活跃的个体,使每玻片中有25头试虫,每处理2个玻片;用粘有试虫的玻片一端浸入待测的供试药液中,轻轻摇动玻片,浸5s后取出,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药液,放入培养皿中,置于培养箱中保湿培养。每处理设置4个重复,并以含有DMF溶剂和0.1%Tween80乳化剂的水作为空白对照。24h后检查试虫死亡情况,并进行记录。
用DP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药剂的LC50,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LC50/供试药剂L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按照NY/T11547.7-2006杀虫剂联合作用划分标准: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表3、氟吡呋喃酮和氯氟氰虫酰胺对茄子蓟马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药剂名称及配比(重量比) LC50(mg/L) ATI TTI CTC
氟吡呋喃酮 6.15 100.00 - -
氯氟氰虫酰胺 37.57 16.37 - -
氟吡呋喃酮:氯氟氰虫酰胺(40:1) 3.86 159.33 97.96 162.65
氟吡呋喃酮:氯氟氰虫酰胺(30:1) 3.51 175.21 97.30 180.07
氟吡呋喃酮:氯氟氰虫酰胺(20:1) 2.94 209.18 96.02 217.85
氟吡呋喃酮:氯氟氰虫酰胺(10:1) 2.57 239.30 92.40 258.98
氟吡呋喃酮:氯氟氰虫酰胺(5:1) 2.29 268.56 86.06 312.06
氟吡呋喃酮:氯氟氰虫酰胺(1:1) 2.93 209.90 58.19 360.71
氟吡呋喃酮:氯氟氰虫酰胺(1:5) 6.84 89.91 30.31 296.63
氟吡呋喃酮:氯氟氰虫酰胺(1:10) 10.02 61.38 23.97 256.07
氟吡呋喃酮:氯氟氰虫酰胺(1:20) 14.27 43.10 20.35 211.79
氟吡呋喃酮:氯氟氰虫酰胺(1:30) 19.09 32.22 19.07 168.96
氟吡呋喃酮:氯氟氰虫酰胺(1:40) 25.45 24.17 18.41 131.29
从表3可以看出,氟吡呋喃酮和氯氟氰虫酰胺在40:1~1:4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对茄子蓟马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在20:1~1:20(按质量)的范围内,协同增效作用更为显著,共毒系数(CTC)均在200以上;尤其是以1:1(按质量)复配,协同增效作用最为显著,共毒系数(CTC)为360.71。可见,氟吡呋喃酮和氯氟氰虫酰胺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采用两种活性成分为氟吡呋喃酮和氯氟氰虫酰胺复配的杀虫组合物,协同增效作用显著,与现有的单一制剂相比,杀虫效果明显提高,扩大了杀虫谱,且持效期长,对作物安全,值得在农业生产上推广应用。

Claims (5)

1.一种含有氟吡呋喃酮和氯氟氰虫酰胺的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有效成分为氟吡呋喃酮和氯氟氰虫酰胺,氟吡呋喃酮和氯氟氰虫酰胺的重量比为40:1~1:4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有氟吡呋喃酮和氯氟氰虫酰胺的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氟吡呋喃酮和氯氟氰虫酰胺的重量比为20:1~1:2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有氟吡呋喃酮和氯氟氰虫酰胺的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氟吡呋喃酮和氯氟氰虫酰胺重量总和在组合物中的重量百分比为1%~85%,其余为农药中允许使用和能接受的辅助成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有氟吡呋喃酮和氯氟氰虫酰胺的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在实际应用时的剂型可以是微胶囊悬浮剂、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热雾剂和超低容量液剂中的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有氟吡呋喃酮和氯氟氰虫酰胺的杀虫组合物在防治农作物上的鳞翅目害虫、同翅目害虫、半翅目害虫以及缨翅目害虫中的应用。
CN201510349968.XA 2015-06-22 2015-06-22 含有氟吡呋喃酮和氯氟氰虫酰胺的杀虫组合物 Pending CN10495714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349968.XA CN104957140A (zh) 2015-06-22 2015-06-22 含有氟吡呋喃酮和氯氟氰虫酰胺的杀虫组合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349968.XA CN104957140A (zh) 2015-06-22 2015-06-22 含有氟吡呋喃酮和氯氟氰虫酰胺的杀虫组合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57140A true CN104957140A (zh) 2015-10-07

Family

ID=542113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349968.XA Pending CN104957140A (zh) 2015-06-22 2015-06-22 含有氟吡呋喃酮和氯氟氰虫酰胺的杀虫组合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95714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24792A (zh) * 2019-05-21 2019-07-19 青岛东生药业有限公司 农用复配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70293A1 (en) * 2013-04-19 2014-10-23 Bayer Cropscience Ag Active compound combinations having insecticidal properties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70293A1 (en) * 2013-04-19 2014-10-23 Bayer Cropscience Ag Active compound combinations having insecticidal properties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邢家华等: ""新型杀虫剂氯氟氰虫酰胺对不同鳞翅目害虫的毒力和田间防效"", 《农药学学报》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24792A (zh) * 2019-05-21 2019-07-19 青岛东生药业有限公司 农用复配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05758A (zh) 一种增效复配杀虫、杀螨组合物
CN106106476A (zh) 一种含有三氟苯嘧啶与酰胺类化合物的杀虫组合物
CN103355319A (zh) 一种含啶虫丙醚与生物源类的杀虫组合物
CN102440257A (zh) 一种与部分烟碱类化合物复配的杀虫组合物
CN104488949A (zh) 一种含呋虫胺的杀虫组合物
CN105901004A (zh) 一种含有环溴虫酰胺和环氧虫啶的杀虫组合物
CN104115861B (zh) 一种含有硝虫硫磷和丁氟螨酯的杀虫杀螨组合物
CN104738046B (zh) 含有吡啶喹唑啉和氯氟氰虫酰胺的杀虫组合物
CN104824009B (zh) 含有吡啶喹唑啉和氟啶虫胺腈的杀虫组合物
CN104824011A (zh) 含有吡啶喹唑啉和戊吡虫胍的杀虫组合物
CN102657216A (zh) 含有毒死蜱和高效氯氰菊酯的农药混剂在防治二点委夜蛾方面的应用
CN106172402A (zh) 一种含环虫酰肼的农药组合物
CN104957140A (zh) 含有氟吡呋喃酮和氯氟氰虫酰胺的杀虫组合物
CN104522006B (zh) 一种防治鳞翅目和同翅目害虫组合物
CN104756992A (zh) 含有吡啶喹唑啉和氯溴虫腈的杀虫组合物
CN103931621A (zh) 一种含有唑虫酰胺和丁氟螨酯的农药组合物
CN104957163A (zh) 含有氟吡呋喃酮和氟啶虫胺腈的杀虫组合物
CN105432635A (zh) 含有氟吡呋喃酮和三氟苯嘧啶的杀虫组合物
CN104255735A (zh) 啶虫丙醚和四氯虫酰胺复配杀虫组合物
CN104522036B (zh) 一种防治鳞翅目和同翅目害虫杀虫组合物
CN104186529A (zh) 一种含有氯噻啉和螺虫乙酯的农药组合物
CN103503875A (zh) 一种含溴虫苯甲酰胺的高效农药组合物
CN108174852A (zh) 含乙唑螨腈和双甲脒的杀虫组合物
CN107950549A (zh) 一种杀虫组合物
CN104012568A (zh) 一种含有呋虫胺和丁氟螨酯的农药组合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1007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