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14558A - 成像镜头组 - Google Patents

成像镜头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14558A
CN104914558A CN201410093639.9A CN201410093639A CN104914558A CN 104914558 A CN104914558 A CN 104914558A CN 201410093639 A CN201410093639 A CN 201410093639A CN 104914558 A CN104914558 A CN 1049145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mage side
thing side
head group
dipped 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9363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14558B (zh
Inventor
钟凤招
刘焜地
张世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lory Scie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lory Scie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lory Scie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Glory Scie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093639.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914558B/zh
Publication of CN1049145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145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145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145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6Panoramic objectives; So-called "sky lenses" including panoramic objectives having reflecting surfa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成像镜头组,包含有一光圈和一光学组,该光学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一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一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一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一第五透镜,具有负屈折力;该光圈设置在该第一透镜的像侧表面与被摄物之间;本发明具有大视角、高像素、高解析能力、短镜头长度又具有低材料成本及低组装公差感度的优点。

Description

成像镜头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成像镜头组,特别是指一种应用于电子产品上的小型化五片式成像镜头组。
背景技术
高画质的小型摄影镜头已是当前可携式电子产品的标准配备,又随着网络社群的发展,越来越多人喜欢拍照或自拍后与别人分享,因此对于镜头拍摄角度的要求也越来越大,如专利US8335043、US8576497使用2透镜组,5~6片来达到大角度目的,然其畸变(distortion)太大,透镜组的总长度(TL)也太长。US8248713、US7446955则使用第一透镜为负屈折力,另组合3~4片有折射力的透镜的方法来达大角度目的,但透镜组的总长度也都太长。US20130235463、US8390941则使用2片以上高折射材料,成本增加,且或使第二或第三透镜的透镜屈折力(lens power)较小,将使其他透镜负担过多屈折力,导致公差变紧。
因此,需要一种具大视角、高像素、高解析能力、短镜头长度又具有低材料成本及低组装公差感度的成像镜头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成像镜头组,尤指一种具大视角、高像素、高解析能力、短镜头长度又具有低材料成本及低组装公差感度的五片式成像镜头组。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成像镜头组,包含有一光圈和一光学组,该光学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至少一面为非球面;一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一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一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一第五透镜,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具有一个以上反曲点;该光圈设置在该第一透镜的像侧表面与被摄物之间;其中,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第五透镜的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该第五透镜的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径为CA52,该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d2,该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d3,该成像镜头组的最大视场角为FOV,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该成像镜头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并满足下列条件:
0.55<TD/CA52<0.73;
20<Vd3–Vd2<40;
80<FOV<100;
1.0<TL/ImgH<1.6。
当TD/CA52满足上述条件时,有利于维持该成像镜头组的小型化,以搭载于轻薄可携式的电子产品上。
当Vd3–Vd2满足上述条件时,使该成像镜头组的色差得以校正。
当FOV满足上述条件时,使该成像镜头组可具有适当的较大视场角。
当TL/ImgH满足上述条件时,有利于维持该成像镜头组的小型化,以搭载于轻薄可携式的电子产品上。
较佳地,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并满足下列条件:
-5<f2/f3<-0.65。藉此,有助于修正该成像镜头组像差。
较佳地,该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7,该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8,并满足下列条件:1.1<R7/R8<4.2。藉此,可有利于适当地配置第四透镜的正屈折力,以降低系统对于误差的敏感度,并使该成像镜头组的制造更为容易。
较佳地,该第二透镜的像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4,该第三透镜的物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5,并满足下列条件:-0.3<R4/R5<7。藉此,可减少出射第二透镜与入射第三透镜角度,降低组装感度。
较佳地,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并满足下列条件:
0.5<f3/f4<4.7。藉此,可使第三、四透镜的屈折力配置较为平衡,有利于该成像镜头组敏感度的降低与高阶像差的补正。
较佳地,该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该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并满足下列条件:0.8<T34/T12<3。藉此,可以缩短镜头组的总长度。
较佳地,该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该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并满足下列条件:0.1<T34–(T23+T45)<1。藉此,可进一步缩短镜头组的总长度,以促进镜头的小型化。
较佳地,该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d4,该第五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d5,并满足下列条件:0≤|Vd4-Vd5|<10。藉此,可以更进一步修正镜头组的色差。
较佳地,该成像镜头组的整体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并满足下列条件:
1.1<f1/f<3.5。藉此,可以有效增加该成像镜头组的成像角度,进而使该成像镜头组达到大角度范围取景,又可适度负担该成像镜头组的折射力,降低该成像镜头组组装敏感度。
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成像镜头组,包含有一光圈和一光学组,该光学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一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一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一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一第五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具有一个以上反曲点;该光圈设置在该第一透镜的像侧表面与被摄物之间;其中,该成像镜头组的整体焦距为f,该成像镜头组的入瞳孔径为EPD,该成像镜头组的最大视场角为FOV,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该成像镜头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并满足下列条件:
1.9<f/EPD<2.45;
80<FOV<100;
1.0<TL/ImgH<1.6。
当f/EPD满足上述条件时,可以让镜头组在较昏暗的照度拍摄时亦能得到较佳的成像品质。
当FOV满足上述条件时,使该成像镜头组可具有适当的较大视场角。
当TL/ImgH满足上述条件时,有利于维持该成像镜头组的小型化,以搭载于轻薄可携式的电子产品上。
较佳地,该第一透镜为塑胶材质,该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藉此,该第一透镜的材质为塑胶,塑胶材质透镜不仅有利于非球面透镜的制作,更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该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藉此,可以使场曲得到适当的补正。
较佳地,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并满足下列条件:
-5<f2/f3<-0.65。藉此,有助于修正该成像镜头组像差。
较佳地,该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该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并满足下列条件:0.1<T34–(T23+T45)<1。藉此,可进一步缩短镜头组的总长度,以促进镜头的小型化。
较佳地,该第二透镜的像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4,该第三透镜的物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5,并满足下列条件:0.3<R4/R5<7。藉此,可减少出射第二透镜与入射第三透镜角度,降低组装感度。
较佳地,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并满足下列条件:
0.5<f3/f4<4.7。藉此,可使第三、四透镜的屈折力配置较为平衡,有利于该成像镜头组敏感度的降低与高阶像差的补正。
较佳地,该成像镜头组的整体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并满足下列条件:
1.1<f1/f<3.5。藉此,可以有效增加该成像镜头组的成像角度,进而使该成像镜头组达到大角度范围取景,又可适度负担该成像镜头组的折射力,降低该成像镜头组组装敏感度。
依据本发明又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成像镜头组,包含有一光圈和一光学组,该光学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一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一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一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一第五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具有一个以上反曲点;该光圈设置在该第一透镜的像侧表面与被摄物之间;其中,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第五透镜的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该第五透镜的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径为CA52,该成像镜头组的整体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该成像镜头组的最大视场角为FOV,该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d2,该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d3,该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d4,该第五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d5,并满足下列条件:
0.55<TD/CA52<0.73;
1.1<f1/f<3.5;
80<FOV<100;
20<Vd3–Vd2<40及0≤|Vd4-Vd5|<10。
当TD/CA52满足上述条件时,有利于维持该成像镜头组的小型化,以搭载于轻薄可携式的电子产品上。
当f1/f满足上述条件时,可以有效增加该成像镜头组的成像角度,进而使该成像镜头组达到大角度范围取景,又可适度负担该成像镜头组的折射力,降低该成像镜头组组装敏感度。
当FOV满足上述条件时,使该成像镜头组可具有适当的较大视场角。
当Vd3–Vd2及|Vd4-Vd5|同时满足上述条件时,使该成像镜头组的色差得以校正。
较佳地,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并满足下列条件:
0.5<f3/f4<4.7。藉此,可使第三、四透镜的屈折力配置较为平衡,有利于该成像镜头组敏感度的降低与高阶像差的补正。
较佳地,该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该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并满足下列条件:0.8<T34/T12<3。藉此,可以缩短镜头组的总长度。
较佳地,该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7,该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8,并满足下列条件:1.1<R7/R8<4.2。藉此,藉此,可有利于适当地配置第四透镜的正屈折力,以降低系统对于误差的敏感度,并使该成像镜头组的制造更为容易。
较佳地,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并满足下列条件:
-5<f2/f3<-0.65。藉此,有助于修正该成像镜头组像差。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的示意图。
图1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2A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的示意图。
图2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3A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的示意图。
图3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4A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的示意图。
图4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5A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的示意图。
图5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6A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的示意图。
图6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7A是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的示意图。
图7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8A是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的示意图。
图8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八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9A是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的示意图。
图9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九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10A是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的示意图。
图10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十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11A是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的示意图。
图11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十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12A是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的示意图。
图12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十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100、1200:光圈
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1010、1110、1210:第一透镜
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1、1011、1111、1211:物侧表面
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2、1012、1112、1212:像侧表面
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0、1020、1120、1220:第二透镜
121、221、321、421、521、621、721、821、921、1021、1121、1221:物侧表面
122、222、322、422、522、622、722、822、922、1022、1122、1222:像侧表面
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0、1030、1130、1230:第三透镜
131、231、331、431、531、631、731、831、931、1031、1131、1231:物侧表面
132、232、332、432、532、632、732、832、932、1032、1132、1232:像侧表面
140、240、340、440、540、640、740、840、940、1040、1140、1240:第四透镜
141、241、341、441、541、641、741、841、941、1041、1141、1241:物侧表面
142、242、342、442、542、642、742、842、942、1042、1142、1242:像侧表面
150、250、350、450、550、650、750、850、950、1050、1150、1250:第五透镜
151、251、351、451、551、651、751、851、951、1051、1151、1251:物侧表面
152、252、352、452、552、652、752、852、952、1052、1152、1252:像侧表面
160、260、360、460、560、660、760、860、960、1060、1160、126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
170、270、370、470、570、670、770、870、970、1070、1170、1270:成像面
190、290、390、490、590、690、790、890、990、1090、1190、1290:光轴
f:成像镜头组的焦距
Fno:成像镜头组的光圈值
HFOV:成像镜头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
FOV:成像镜头组的最大视场角
R4:第二透镜的像侧表面曲率半径
R5:第三透镜的物侧表面曲率半径
R7: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曲率半径
R8: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曲率半径
Vd2: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
Vd3: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
Vd4: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
Vd5:第五透镜的色散系数
TL: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
ImgH:成像镜头组的最大成像高度
f1:第一透镜的焦距
f2:第二透镜的焦距
f3:第三透镜的焦距
f4:第四透镜的焦距
T12: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T23: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T34: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T45: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TD: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第五透镜的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CA52:第五透镜的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径
EPD:成像镜头组的入瞳孔径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A及图1B,其中图1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的示意图,图1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1A可知,成像镜头组包含有一光圈100和一光学组,该光学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160、以及成像面170,其中成像镜头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五片。该光圈100设置在该第一透镜110的像侧表面112与被摄物之间。
该第一透镜1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11近光轴1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12近光轴1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111及像侧表面112皆为非球面。
该第二透镜1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21近光轴1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22近光轴1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121及像侧表面122皆为非球面。
该第三透镜1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31近光轴1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32近光轴190处为凸面,且该物侧表面131及像侧表面132皆为非球面。
该第四透镜1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41近光轴190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142近光轴190处为凸面,且该物侧表面141及像侧表面142皆为非球面。
该第五透镜1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51近光轴1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52近光轴1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151及像侧表面152皆为非球面。
该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16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150及成像面170间且不影响成像镜头组的焦距。
上述各透镜的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下:
z ( h ) = ch 2 1 + 1 - ( 1 + k ) c 2 h 2 + A 4 h 4 + A 6 h 6 + A 8 h 8 + A 10 h 10 + A 12 h 12 + A 14 h 14 + . . .
其中z为沿光轴190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以表面顶点作参考的位置值;c是透镜表面靠近光轴190的曲率,并为曲率半径(R)的倒数(c=1/R),R为透镜表面靠近光轴190的曲率半径,h是透镜表面距离光轴190的垂直距离,k为圆锥系数(conic constant),而A4,A6,A8,A10,A12,A14分别是四、六、八、十、十二、及十四阶的非球面系数。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中,成像镜头组的焦距为f,成像镜头组的光圈值(f-number)为Fno,成像镜头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其数值如下:f=3.01mm;Fno=2.20;以及HFOV=43.43度。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中,该成像镜头组的整体焦距为f,该成像镜头组的入瞳孔径为EPD,并满足下列条件:f/EPD=2.20。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中,该成像镜头组的最大视场角为FOV,并满足下列条件:FOV=86.86。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中,该第一透镜110的物侧表面111至第五透镜150的像侧表面152于光轴190上的距离为TD,该第五透镜150的像侧表面152的最大有效径(maximun clear aperture)为CA52,并满足下列条件:TD/CA52=0.67。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中,该第一透镜110的物侧表面111至成像面170于光轴190上的距离为TL,该成像镜头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并满足下列条件:TL/ImgH=1.46。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中,该第二透镜120的焦距为f2,该第三透镜130的焦距为f3,并满足下列条件:f2/f3=-1.56。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中,该第四透镜140的物侧表面141曲率半径为R7,该第四透镜140的像侧表面142曲率半径为R8,并满足下列条件:R7/R8=1.53。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中,该第二透镜120的像侧表面122曲率半径为R4,该第三透镜130的物侧表面131曲率半径为R5,并满足下列条件:R4/R5=0.43。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中,该第三透镜130的焦距为f3,该第四透镜140的焦距为f4,并满足下列条件:f3/f4=1.16。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中,该第三透镜130与第四透镜140于光轴190上的间隔距离为T34,该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于光轴190上的间隔距离为T12,并满足下列条件:T34/T12=1.90。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中,该第三透镜130与第四透镜140于光轴190上的间隔距离为T34,该第二透镜120与第三透镜130于光轴190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四透镜140与第五透镜150于光轴190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并满足下列条件:T34–(T23+T45)=0.32。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中,该第四透镜140的色散系数为Vd4,该第五透镜150的色散系数为Vd5,并满足下列条件:|Vd4–Vd5|=0.50。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中,该成像镜头组的整体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并满足下列条件:f1/f=1.51。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中,该第二透镜120的色散系数为Vd2,该第三透镜130的色散系数为Vd3,并满足下列条件:Vd3-Vd2=32.70。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1及表2。
表1为图1A第一实施例详细的结构数据,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mm,且表面2-11依序表示由物侧至像侧的表面。表2为第一实施例中的非球面数据,其中,k表非球面曲线方程式中的锥面系数,A4-A16则表示各表面第4-16阶非球面系数。此外,以下各实施例表格乃对应各实施例的示意图与像差曲线图,表格中数据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的表1、及表2的定义相同,在此不加赘述。
第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2A及图2B,其中图2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的示意图,图2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2A可知,成像镜头组包含有一光圈200和一光学组,该光学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210、第二透镜220、第三透镜230、第四透镜240、第五透镜25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260、以及成像面270,其中成像镜头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五片。该光圈200设置在该第一透镜210的像侧表面212与被摄物之间。
该第一透镜2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11近光轴2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12近光轴290处为凸面,且该物侧表面211及像侧表面212皆为非球面。
该第二透镜2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21近光轴2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22近光轴2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221及像侧表面222皆为非球面。
该第三透镜2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31近光轴2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32近光轴290处为凸面,且该物侧表面231及像侧表面232皆为非球面。
该第四透镜2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41近光轴290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242近光轴290处为凸面,且该物侧表面241及像侧表面242皆为非球面。
该第五透镜2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51近光轴2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52近光轴2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251及像侧表面252皆为非球面。
该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26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250及成像面270间且不影响成像镜头组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3、以及表4。
第二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3、以及表4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第三实施例
请参照图3A及图3B,其中图3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的示意图,图3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3A可知,成像镜头组包含有一光圈300和一光学组,该光学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310、第二透镜320、第三透镜330、第四透镜340、第五透镜35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360、以及成像面370,其中成像镜头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五片。该光圈300设置在该第一透镜310的像侧表面312与被摄物之间。
该第一透镜3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11近光轴3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12近光轴390处为凸面,且该物侧表面311及像侧表面312皆为非球面。
该第二透镜3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21近光轴3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22近光轴3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321及像侧表面322皆为非球面。
该第三透镜3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31近光轴3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32近光轴390处为凸面,且该物侧表面331及像侧表面332皆为非球面。
该第四透镜3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41近光轴390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342近光轴390处为凸面,且该物侧表面341及像侧表面342皆为非球面。
该第五透镜3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51近光轴3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52近光轴3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351及像侧表面352皆为非球面。
该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36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350及成像面370间且不影响成像镜头组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5、以及表6。
第三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5、以及表6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第四实施例
请参照图4A及图4B,其中图4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的示意图,图4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4A可知,成像镜头组包含有一光圈400和一光学组,该光学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410、第二透镜420、第三透镜430、第四透镜440、第五透镜45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460、以及成像面470,其中成像镜头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五片。该光圈400设置在该第一透镜410的像侧表面412与被摄物之间。
该第一透镜4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11近光轴4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12近光轴4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411及像侧表面412皆为非球面。
该第二透镜4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21近光轴490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422近光轴4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421及像侧表面422皆为非球面。
该第三透镜4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31近光轴4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32近光轴490处为凸面,且该物侧表面431及像侧表面432皆为非球面。
该第四透镜4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41近光轴490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442近光轴490处为凸面,且该物侧表面441及像侧表面442皆为非球面。
该第五透镜4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51近光轴4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52近光轴4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451及像侧表面452皆为非球面。
该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46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450及成像面470间且不影响成像镜头组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7、以及表8。
第四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7、以及表8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第五实施例
请参照图5A及图5B,其中图5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的示意图,图5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5A可知,成像镜头组包含有一光圈500和一光学组,该光学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510、第二透镜520、第三透镜530、第四透镜540、第五透镜55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560、以及成像面570,其中成像镜头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五片。该光圈500设置在该第一透镜510的像侧表面512与被摄物之间。
该第一透镜5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11近光轴5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12近光轴5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511及像侧表面512皆为非球面。
该第二透镜5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21近光轴5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22近光轴5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521及像侧表面522皆为非球面。
该第三透镜5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31近光轴5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32近光轴590处为凸面,且该物侧表面531及像侧表面532皆为非球面。
该第四透镜5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41近光轴590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542近光轴590处为凸面,且该物侧表面541及像侧表面542皆为非球面。
该第五透镜5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51近光轴5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52近光轴5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551及像侧表面552皆为非球面。
该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56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550及成像面570间且不影响成像镜头组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9、以及表10。
第五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9、以及表10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第六实施例
请参照图6A及图6B,其中图6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的示意图,图6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6A可知,成像镜头组包含有一光圈600和一光学组,该光学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610、第二透镜620、第三透镜630、第四透镜640、第五透镜65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660、以及成像面670,其中成像镜头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五片。该光圈600设置在该第一透镜610的像侧表面612与被摄物之间。
该第一透镜6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11近光轴6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612近光轴6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611及像侧表面612皆为非球面。
该第二透镜6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21近光轴6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622近光轴6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621及像侧表面622皆为非球面。
该第三透镜6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31近光轴6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632近光轴6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631及像侧表面632皆为非球面。
该第四透镜6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41近光轴690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642近光轴690处为凸面,且该物侧表面641及像侧表面642皆为非球面。
该第五透镜6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51近光轴6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652近光轴6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651及像侧表面652皆为非球面。
该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66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650及成像面670间且不影响成像镜头组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11、以及表12。
第六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11、以及表12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第七实施例
请参照图7A及图7B,其中图7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的示意图,图7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7A可知,成像镜头组包含有一光圈700和一光学组,该光学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710、第二透镜720、第三透镜730、第四透镜740、第五透镜75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760、以及成像面770,其中成像镜头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五片。该光圈700设置在该第一透镜710的像侧表面712与被摄物之间。
该第一透镜7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11近光轴7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12近光轴7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711及像侧表面712皆为非球面。
该第二透镜7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21近光轴7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22近光轴7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721及像侧表面722皆为非球面。
该第三透镜7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31近光轴7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32近光轴7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731及像侧表面732皆为非球面。
该第四透镜7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41近光轴790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742近光轴790处为凸面,且该物侧表面741及像侧表面742皆为非球面。
该第五透镜7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51近光轴7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52近光轴7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751及像侧表面752皆为非球面。
该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76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750及成像面770间且不影响成像镜头组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13、以及表14。
第七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13、以及表14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第八实施例
请参照图8A及图8B,其中图8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的示意图,图8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八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8A可知,成像镜头组包含有一光圈800和一光学组,该光学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810、第二透镜820、第三透镜830、第四透镜840、第五透镜85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860、以及成像面870,其中成像镜头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五片。该光圈800设置在该第一透镜810的像侧表面812与被摄物之间。
该第一透镜8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11近光轴8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812近光轴8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811及像侧表面812皆为非球面。
该第二透镜8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21近光轴8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822近光轴8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821及像侧表面822皆为非球面。
该第三透镜8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31近光轴8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832近光轴8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831及像侧表面832皆为非球面。
该第四透镜8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41近光轴890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842近光轴890处为凸面,且该物侧表面841及像侧表面842皆为非球面。
该第五透镜8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51近光轴8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852近光轴8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851及像侧表面852皆为非球面。
该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86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850及成像面870间且不影响成像镜头组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15、以及表16。
第八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15、以及表16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第九实施例
请参照图9A及图9B,其中图9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的示意图,图9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九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9A可知,成像镜头组包含有一光圈900和一光学组,该光学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910、第二透镜920、第三透镜930、第四透镜940、第五透镜95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960、以及成像面970,其中成像镜头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五片。该光圈900设置在该第一透镜910的像侧表面912与被摄物之间。
该第一透镜9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911近光轴9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912近光轴9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911及像侧表面912皆为非球面。
该第二透镜9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921近光轴990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922近光轴9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921及像侧表面922皆为非球面。
该第三透镜9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931近光轴9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932近光轴9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931及像侧表面932皆为非球面。
该第四透镜9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941近光轴990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942近光轴990处为凸面,且该物侧表面941及像侧表面942皆为非球面。
该第五透镜9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951近光轴9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952近光轴9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951及像侧表面952皆为非球面。
该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96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950及成像面970间且不影响成像镜头组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17、以及表18。
第九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17、以及表18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第十实施例
请参照图10A及图10B,其中图10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的示意图,图10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十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10A可知,成像镜头组包含有一光圈1000和一光学组,该光学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1010、第二透镜1020、第三透镜1030、第四透镜1040、第五透镜105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1060、以及成像面1070,其中成像镜头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五片。该光圈1000设置在该第一透镜1010的像侧表面1012与被摄物之间。
该第一透镜10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011近光轴10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012近光轴1090处为凸面,且该物侧表面1011及像侧表面1012皆为非球面。
该第二透镜10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021近光轴10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022近光轴10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1021及像侧表面1022皆为非球面。
该第三透镜10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031近光轴1090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1032近光轴1090处为凸面,且该物侧表面1031及像侧表面1032皆为非球面。
该第四透镜10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041近光轴1090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1042近光轴1090处为凸面,且该物侧表面1041及像侧表面1042皆为非球面。
该第五透镜10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051近光轴10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052近光轴10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1051及像侧表面1052皆为非球面。
该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106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1050及成像面1070间且不影响成像镜头组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19、以及表20。
第十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19、以及表20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第十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1A及图11B,其中图11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的示意图,图11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十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11A可知,成像镜头组包含有一光圈1100和一光学组,该光学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1110、第二透镜1120、第三透镜1130、第四透镜1140、第五透镜115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1160、以及成像面1170,其中成像镜头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五片。该光圈1100设置在该第一透镜1110的像侧表面1112与被摄物之间。
该第一透镜11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111近光轴11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112近光轴1190处为凸面,且该物侧表面1111及像侧表面1112皆为非球面。
该第二透镜11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121近光轴11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122近光轴11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1121及像侧表面1122皆为非球面。
该第三透镜11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131近光轴11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132近光轴11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1131及像侧表面1132皆为非球面。
该第四透镜11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141近光轴1190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1142近光轴1190处为凸面,且该物侧表面1141及像侧表面1142皆为非球面。
该第五透镜11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151近光轴11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152近光轴11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1151及像侧表面1152皆为非球面。
该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116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1150及成像面1170间且不影响成像镜头组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21、以及表22。
第十一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21、以及表22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第十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12A及图12B,其中图12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的示意图,图12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十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12A可知,成像镜头组包含有一光圈1200和一光学组,该光学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1210、第二透镜1220、第三透镜1230、第四透镜1240、第五透镜125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1260、以及成像面1270,其中成像镜头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五片。该光圈1200设置在该第一透镜1210的像侧表面1212与被摄物之间。
该第一透镜12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211近光轴12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212近光轴12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1211及像侧表面1212皆为非球面。
该第二透镜12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221近光轴12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222近光轴12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1221及像侧表面1222皆为非球面。
该第三透镜12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231近光轴1290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1232近光轴1290处为凸面,且该物侧表面1231及像侧表面1232皆为非球面。
该第四透镜12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241近光轴1290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1242近光轴1290处为凸面,且该物侧表面1241及像侧表面1242皆为非球面。
该第五透镜12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251近光轴1290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252近光轴12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1251及像侧表面1252皆为非球面。
该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126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1250及成像面1270间且不影响成像镜头组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23、以及表24。
第十二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23、以及表24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本发明提供的成像镜头组,透镜的材质可为塑胶或玻璃,当透镜材质为塑胶,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另当透镜的材质为玻璃,则可以增加成像镜头组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此外,成像镜头组中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可为非球面,非球面可以容易制作成球面以外的形状,获得较多的控制变数,用以消减像差,进而缩减透镜使用的数目,因此可以有效降低本发明成像镜头组的总长度。
本发明提供的成像镜头组中,就以具有屈折力的透镜而言,若透镜表面为凸面且未界定该凸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且未界定该凹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本发明提供的成像镜头组更可视需求应用于移动对焦的光学系统中,并兼具优良像差修正与良好成像品质的特色,可多方面应用于3D(三维)影像撷取、数位相机、行动装置、数位平板或车用摄影等电子影像系统中。
综上所述,上述各实施例及图示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但不能以之限定本发明保护范围,即大凡依本发明申请权利要求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Claims (21)

1.一种成像镜头组,包含有一光圈和一光学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
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至少一面为非球面;
一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
一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
一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
一第五透镜,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具有一个以上反曲点;
该光圈设置在该第一透镜的像侧表面与被摄物之间;
其中,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第五透镜的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该第五透镜的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径为CA52,该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d2,该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d3,该成像镜头组的最大视场角为FOV,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该成像镜头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并满足下列条件:
0.55<TD/CA52<0.73;
20<Vd3-Vd2<40;
80<FOV<100;
1.0<TL/ImgH<1.6。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并满足下列条件:
-5<f2/f3<-0.65。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7,该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8,并满足下列条件:
1.1<R7/R8<4.2。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4,该第三透镜的物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5,并满足下列条件:
0.3<R4/R5<7。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并满足下列条件:
0.5<f3/f4<4.7。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该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并满足下列条件:
0.8<T34/T12<3。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该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并满足下列条件:
0.1<T34-(T23+T45)<1。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d4,该第五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d5,并满足下列条件:
0≤|Vd4-Vd5|<10。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镜头组的整体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并满足下列条件:
1.1<f1/f<3.5。
10.一种成像镜头组,包含有一光圈和一光学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
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
一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
一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
一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
一第五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具有一个以上反曲点;
该光圈设置在该第一透镜的像侧表面与被摄物之间;
其中,该成像镜头组的整体焦距为f,该成像镜头组的入瞳孔径为EPD,该成像镜头组的最大视场角为FOV,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该成像镜头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并满足下列条件:
1.9<f/EPD<2.45;
80<FOV<100;
1.0<TL/ImgH<1.6。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为塑胶材质,该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成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并满足下列条件:
-5<f2/f3<-0.65。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成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该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并满足下列条件:
0.1<T34–(T23+T45)<1。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成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4,该第三透镜的物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5,并满足下列条件:
0.3<R4/R5<7。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成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并满足下列条件:
0.5<f3/f4<4.7。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成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镜头组的整体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并满足下列条件:
1.1<f1/f<3.5。
17.一种成像镜头组,包含有一光圈和一光学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
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
一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
一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
一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
一第五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具有一个以上反曲点;
该光圈设置在该第一透镜的像侧表面与被摄物之间;
其中,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第五透镜的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该第五透镜的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径为CA52,该成像镜头组的整体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该成像镜头组的最大视场角为FOV,该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d2,该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d3,该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d4,该第五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d5,并满足下列条件:
0.55<TD/CA52<0.73;
1.1<f1/f<3.5;
80<FOV<100;
20<Vd3–Vd2<40及0≤|Vd4-Vd5|<10。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成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并满足下列条件:
0.5<f3/f4<4.7。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成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该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并满足下列条件:
0.8<T34/T12<3。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成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7,该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8,并满足下列条件:
1.1<R7/R8<4.2。
21.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成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并满足下列条件:
-5<f2/f3<-0.65。
CN201410093639.9A 2014-03-14 2014-03-14 成像镜头组 Active CN10491455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93639.9A CN104914558B (zh) 2014-03-14 2014-03-14 成像镜头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93639.9A CN104914558B (zh) 2014-03-14 2014-03-14 成像镜头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14558A true CN104914558A (zh) 2015-09-16
CN104914558B CN104914558B (zh) 2017-09-01

Family

ID=540837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93639.9A Active CN104914558B (zh) 2014-03-14 2014-03-14 成像镜头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914558B (zh)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11056A (zh) * 2016-02-02 2016-04-20 广东旭业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06680974A (zh) * 2017-02-17 2017-05-17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镜头
WO2018049616A1 (zh) * 2016-09-14 2018-03-22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光学系统及使用该光学系统的头戴显示装置
CN108333725A (zh) * 2018-05-09 2018-07-27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镜头组
CN109407266A (zh) * 2017-08-15 2019-03-01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图像系统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0646924A (zh) * 2019-11-12 2020-01-03 江西联益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
CN111736321A (zh) * 2020-08-26 2020-10-02 瑞声通讯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US10942338B2 (en) 2017-06-02 2021-03-09 Kantatsu Co., Ltd. Imaging lens
WO2021072745A1 (zh) * 2019-10-18 2021-04-22 南昌欧菲精密光学制品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WO2021134274A1 (zh) * 2019-12-30 2021-07-08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4114619A (zh) * 2021-11-17 2022-03-01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US11953756B2 (en) 2019-08-15 2024-04-09 Jiangxi Ofilm Optical Co., Ltd. Optical system, image capturing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110325U (zh) * 2011-01-07 2012-01-11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取像镜头组
US20130170048A1 (en) * 2011-12-28 2013-07-04 Shu-Tzu Lai Five-piece optical lens system
CN103246050A (zh) * 2012-02-08 2013-08-14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撷取光学透镜组
CN203444159U (zh) * 2013-07-10 2014-02-19 中山联合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全塑料非球面透镜结构的高像质广角光学系统
TW201409110A (zh) * 2012-08-22 2014-03-01 Newmax Technology Co Ltd 五片式成像鏡片組
US20140063620A1 (en) * 2012-09-05 2014-03-06 Pil Sun Jung Photographing Lens Optical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110325U (zh) * 2011-01-07 2012-01-11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取像镜头组
US20130170048A1 (en) * 2011-12-28 2013-07-04 Shu-Tzu Lai Five-piece optical lens system
CN103246050A (zh) * 2012-02-08 2013-08-14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撷取光学透镜组
TW201409110A (zh) * 2012-08-22 2014-03-01 Newmax Technology Co Ltd 五片式成像鏡片組
US20140063620A1 (en) * 2012-09-05 2014-03-06 Pil Sun Jung Photographing Lens Optical System
CN203444159U (zh) * 2013-07-10 2014-02-19 中山联合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全塑料非球面透镜结构的高像质广角光学系统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11056B (zh) * 2016-02-02 2018-04-03 广东旭业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05511056A (zh) * 2016-02-02 2016-04-20 广东旭业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镜头及摄像装置
US10558023B2 (en) 2016-09-14 2020-02-11 Shenzhen Royole Technologies Co., Ltd. Optical system and head-mounted display apparatus using same
WO2018049616A1 (zh) * 2016-09-14 2018-03-22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光学系统及使用该光学系统的头戴显示装置
CN106680974A (zh) * 2017-02-17 2017-05-17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镜头
US10942338B2 (en) 2017-06-02 2021-03-09 Kantatsu Co., Ltd. Imaging lens
CN109407266A (zh) * 2017-08-15 2019-03-01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图像系统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8333725A (zh) * 2018-05-09 2018-07-27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镜头组
US11953756B2 (en) 2019-08-15 2024-04-09 Jiangxi Ofilm Optical Co., Ltd. Optical system, image capturing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WO2021072745A1 (zh) * 2019-10-18 2021-04-22 南昌欧菲精密光学制品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0646924A (zh) * 2019-11-12 2020-01-03 江西联益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
US11966028B2 (en) 2019-11-12 2024-04-23 Jiangxi Lianyi Optics Co., Ltd Optical lens, camera module and front camera
WO2021134274A1 (zh) * 2019-12-30 2021-07-08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1736321A (zh) * 2020-08-26 2020-10-02 瑞声通讯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WO2022041384A1 (zh) * 2020-08-26 2022-03-03 诚瑞光学(深圳)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4114619A (zh) * 2021-11-17 2022-03-01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14558B (zh) 2017-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97634B (zh) 图像撷取透镜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4914558A (zh) 成像镜头组
CN106526802B (zh) 光学取像镜头及取像装置
CN103529538B (zh) 影像系统镜组
CN103576294B (zh) 广视角光学镜头组
CN104155742B (zh) 光学影像拾取系统
CN104516090A (zh) 广角成像镜头组
CN104516094A (zh) 广视角光学镜头
CN105700119B (zh) 成像透镜系统、取像装置以及电子装置
CN103926676B (zh) 光学影像拾取系统镜组
CN105319679A (zh) 取像光学系统、取像装置以及可携式装置
CN107402430A (zh) 光学影像镜头、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0119020A (zh) 取像用光学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5022140A (zh) 成像用光学镜头、取像装置及可携装置
CN105022145A (zh) 摄像光学系统、取像装置及可携装置
CN105372792A (zh) 取像光学透镜组、取像装置以及电子装置
CN104345431A (zh) 影像系统镜片组及取像装置
CN104516093A (zh) 光学结像镜片系统、取像装置及可携装置
CN104765132A (zh) 光学摄像镜头、取像装置及可携式装置
CN104777592A (zh) 成像光学镜头、取像装置及可携式装置
CN104730695A (zh) 成像用光学镜组、取像装置及可携装置
CN104035186A (zh) 摄像系统透镜组
CN104950423A (zh) 摄像光学镜组、取像装置以及车用摄影装置
CN105319675A (zh) 成像光学系统、取像装置以及可携式装置
CN104345428A (zh) 影像拾取系统镜片组及取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