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04304B - 通信设备和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信设备和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04304B
CN104904304B CN201380068542.6A CN201380068542A CN104904304B CN 104904304 B CN104904304 B CN 104904304B CN 201380068542 A CN201380068542 A CN 201380068542A CN 104904304 B CN104904304 B CN 10490430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unterpart device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group
client
s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6854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04304A (zh
Inventor
后藤史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9043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043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043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043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05Discovery of network devices, e.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 H04W84/20Master-slave selection or change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51Discovery or management thereof, e.g. service location protocol [SLP] or web ser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30Connection releas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10Access point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e.g. multi-mode access poi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通信设备具有基站功能和终端功能,并且使用基站功能和终端功能中至少之一来进行通信。该通信设备基于通信设备所要执行的服务和一个或多个其它通信设备所要执行的服务来从其它通信设备中识别对方设备,并且基于通信设备和对方设备的基站功能和终端功能的执行状态,在与对方设备相连接的情况下,确定通信设备是使用基站功能还是使用终端功能。

Description

通信设备和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使用基站功能和终端功能其中之一来建立无线连接的技术。
背景技术
近年来,通过使诸如数字照相机或打印机等的电子装置搭载无线LAN终端(站)功能并将其连接至无线LAN来将该电子装置用作通信装置的情况的数量有所增加。例如,日本特开2011-35768描述了通过在数字照相机中搭载无线LAN功能来容易地共享图像的方法。
此外,经常搭载无线LAN基站(接入点)功能,以使得电子装置之间直接连接。如果电子装置搭载了无线LAN接入点功能,则还经常搭载DHCP服务器功能,以使得容易分配IP地址。
Wi-Fi联盟制定了被称为Wi-Fi直连(Wi-Fi)的标准。Wi-Fi直连定义了用于确定各电子装置是作为无线LAN接入点还是作为无线LAN站来工作的协议。例如,通过执行该协议能够自动地确定两个电子装置中哪一个用作无线LAN接入点、哪一个用作无线LAN站,从而提高用户便利性。
Wi-Fi直连还将对上层应用程序所支持的服务进行广告/搜索的功能(服务发现功能)定义为选项功能。根据该服务发现功能,能够在执行连接处理之前获得作为连接对方的电子装置所保持的服务信息,从而提高用户便利性。
然而,需要利用服务发现功能来识别对方设备,并且将所支持的服务查询发送至该对方设备。基于对方设备或通信设备自身的无线LAN连接状态,即,基于该设备是作为基站还是作为终端来工作,需要进行暂时断开已经建
考虑了上述问题而做出本发明,并且提供一种减少应由用户进行的操作的数量的技术,并且使得通信设备能够自动执行无线连接控制。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所述通信设备具有基站功能和终端功能、并且使用所述基站功能和所述终端功能中至少之一来进行通信,所述通信设备包括:识别部件,用于基于所述通信设备所要执行的服务和一个或多个其它通信设备所要执行的服务,来从所述其它通信设备中识别用于通信的对方设备;以及确定部件,用于基于所述通信设备和所述对方设备的基站功能和终端功能的执行状态,确定所述通信设备在与所述对方设备相连接时是使用所述基站功能还是使用所述终端功能。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通信设备具有基站功能和终端功能、并且使用所述基站功能和所述终端功能中至少之一来进行通信,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识别步骤,用于利用识别部件,基于所述通信设备所要执行的服务和一个或多个其它通信设备所要执行的服务,来从所述其它通信设备中识别用于通信的对方设备;以及确定步骤,用于利用确定部件,基于所述通信设备和所述对方设备的基站功能和终端功能的执行状态,确定所述通信设备在与所述对方设备相连接时是使用基站功能还是使用所述终端功能。
根据以下参考附图的典型实施例的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通信设备的结构的示例的框图;
图2是示出与通信设备的通信控制功能相关联的功能结构的示例的框图;
图3是示出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的示例的图;
图4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情况1下的连接建立处理的序列图;
图5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情况1下的连接处理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情况2下的连接建立处理的序列图;
图7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情况2下的连接处理的流程图;
图8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情况3下的连接建立处理的序列图;
图9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情况3下的连接处理的流程图;
图10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由通信设备执行的连接处理的流程图;
图11是示出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的另一示例的图;
图12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由通信设备执行的连接处理的流程图;
图13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由通信设备执行的连接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应当注意,除非特别陈述,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提出的组件的相关结构、数字表达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尽管以下将说明使用符合IEEE802.11标准系列的无线LAN系统的情况,但通信方法不限于符合IEEE802.11标准的无线LAN。
第一实施例
(无线通信设备的结构)
图1是示出各无线通信设备(稍后说明)的结构的示例的框图。无线通信设备101包括例如控制单元102、存储单元103、无线单元104、显示单元105、天线控制单元106、天线107、操作单元108和服务提供单元109。控制单元102 通过执行存储单元103所存储的控制程序来控制设备整体。控制单元102还对与其它设备的通信参数的设置进行控制。存储单元103存储由控制单元102执行的控制程序、以及诸如通信参数等的各种类型的信息。在例如控制单元102 执行存储单元103所存储的控制程序的情况下,进行各种操作(稍后说明)。
无线单元104是用于执行符合IEEE802.11标准系列的无线LAN通信的功能单元。显示单元105是用于进行各种显示操作的功能单元,并且具有能够输出如LCD或LED等的视觉上可认知的信息的功能、或者输出如扬声器等的声音的功能。显示单元105包括输出视觉信息和音频信息至少之一的功能。
天线控制单元106控制天线107,以根据来自无线单元104的指示发送/接收无线电波。操作单元108具有接受来自用户的各种输入的功能,并且是用于通过将所接受的操作发送到例如控制单元102来对通信设备进行操作的功能单元。操作单元108检测用户操作,并识别例如包括要执行通信的服务。服务提供单元109包括提供由通信设备所提供的应用水平的服务信息的功能。例如,如果通信设备是打印机,则通信设备提供打印功能。可选地,如果通信设备是数字照相机,则通信设备提供摄像功能。
(无线通信设备的功能结构)
图2是示出用于执行通信控制功能(稍后说明)的无线通信设备101的软件功能模块结构的示例的框图。附图标记201表示软件功能模块整体。
附图标记202表示进行搜索作为通信对方的通信设备的搜索处理的发现控制单元;并且附图标记203表示GO协商(GO Negotiation)控制单元,其中该 GO协商控制单元基于Wi-Fi直连协议规范来进行控制,并且确定例如两个通信设备中哪个用作无线LAN接入点(AP)、哪个用作无线LAN站(STA)。在 Wi-Fi直连中,执行无线LAN AP功能(基站功能)的通信设备被称为P2P组所有者(group owner,以下称为GO),并且执行无线LAN STA功能(终端功能)的通信设备被称为P2P客户端(client,以下称为CL)。如果通信设备用作GO或AP,则无线LAN接入点(AP)功能控制单元211(稍后说明)被启动。如果通信设备用作CL或无线LAN站,则无线LAN站(STA)功能控制单元210(稍后说明)被启动。GO协商是Wi-Fi直连规范中所定义的预定协议,但不是本发明的特征并且将省略其说明。在Wi-Fi直连中,由GO所形成的网络被称为P2P组。在以下说明中,网络可以被称为P2P组,并且这些术语将被用作同义词。
注意,在以下说明中,P2P组所有者(GO)、P2P客户端(CL)以及未确定其角色(GO或者CL)的通信设备将被统称为P2P装置。
附图标记204表示在GO协商控制单元203将通信设备自身的角色确定为 STA的情况下被启动的DHCP客户端控制单元;附图标记205表示在GO协商控制单元203将通信设备自身的角色确定为AP的情况下被启动的DHCP服务器控制单元。
附图标记206表示接收来自其它WPS注册者设备的通信参数的WPS参与者控制单元。类似于DHCP客户端控制单元204,WPS参与者控制单元206在通信设备自身的角色为无线LAN站的情况下进行工作。附图标记207表示向其它WPS参与者设备提供通信参数的WPS注册者控制单元。类似于DHCP服务器控制单元205,WPS注册者控制单元207在通信设备自身的角色为无线 LAN接入点的情况下进行工作。
附图标记208表示无线LAN包接收单元;并且附图标记209表示无线LAN 包发送单元。单元208和209分别控制包括上层的通信协议的所有数据包的接收和发送。无线LAN STA功能控制单元210执行例如在通信设备自身作为无线LAN STA进行工作的情况下的认证/加密处理。无线LAN AP功能控制单元 211执行例如在通信设备自身作为无线LAN AP进行工作的情况下的认证/加密处理以及通信对方设备的管理。无线LAN STA功能控制单元210和无线 LAN AP功能控制单元211中的一个或两个能够进行工作。
附图标记212表示在无线LAN AP功能控制单元211正在工作的情况下对通信数据包进行桥接和路由的路由控制单元;并且附图标记213表示存储和保持软件自身、无线LAN参数和诸如如上所述的DHCP地址表和ARP表等的各种表的数据存储单元。
附图标记214表示对Wi-Fi直连特有的服务发现功能进行控制的服务发现控制单元。服务发现功能用于通过IEEE802.11u标准中所定义的发送/接收动作框来交换对方通信设备所保持的服务信息。更具体地,服务发现控制单元214发送信号SD查询(SD Query),并且接收作为应答的信号SD应答(SD Response)。可选地,服务发现控制单元214从对方设备接收信号SD查询,并发送作为应答的信号SD应答。
附图标记215表示对Wi-Fi直连标准中所定义的邀请功能进行控制的P2P 邀请功能控制单元。在Wi-Fi直连规范中定义了邀请功能,并且将省略其说明。邀请功能是由GO设备或CL设备使用以促使尚未确定角色的P2P装置作为P2P客户端进行连接的功能。
注意,所有功能模块具有软件或硬件方式上的相互关系。上述功能模块仅是示例。多个功能模块可以形成一个功能模块,或者任一个功能模块可以被分割成多个功能模块。
(系统结构)
图3是示出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的示例的图。图3示出通信设备A 32(STA-A)和通信设备B 33(STA-B)形成网络A的情况。在图3所示的示例中,除了STA-A和STA-B以外,还存在通信设备C 34(STA-C)和通信设备D 35(STA-D)。各通信设备具有上述图1和2所示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STA-A 作为GO进行工作并且STA-B作为CL进行工作。
(连接建立处理)
以下将说明无线通信系统中建立连接所执行的处理。以下将顺次说明通信设备自身为STA-C的情况(情况1)、通信设备自身为STA-B的情况(情况2)、以及通信设备自身为STA-A的情况(情况3)。
(情况1)
将参考图4和5说明情况1。图4是示出由无线通信系统整体所执行的处理的序列图。图5是由通信设备自身(STA-C)所执行的连接处理的流程图。
由于STA-C是新执行Wi-Fi直连的设备,因此STA-C进行Wi-Fi直连标准中所定义的搜索处理。将说明Wi-Fi直连中的发现处理。在操作单元108启动 Wi-Fi直连的情况下,搜索(SCAN)所有通道。进行该处理的阶段被称为 SCAN(扫描)阶段。在SCAN阶段,搜索诸如Wi-Fi直连设备和不是Wi-Fi直连设备的无线LAN接入点等的所有接入点。之后,执行被称为发现(FIND)阶段的Wi-Fi直连兼容设备搜索处理。在发现阶段,在预先指定的通道进行等待处理(监听(Listen))。在经过给定时间之后,进行搜索处理(搜索(Search))。等待处理和搜索处理中所使用的通道被限定为指定的通道,从而使得能够比扫描所有通道更快地搜索对方设备。对于详细的工作过程,参见Wi-Fi直连规范。
STA-C执行上述SCAN阶段。STA-C广播探测请求(Probe Request)数据包 (F401)。用作GO的STA-A返回探测应答(Probe Response)数据包(F402)。来自 GO的探测应答数据包附有当前连接至GO的CL(图4中的STA-B)的信息。 STA-C然后执行发现阶段。STA-C广播探测请求数据包(F403)。监听状态下的STA-D返回探测应答数据包(F404)。F401到F404中的过程使得STA-C能够识别STA-A、STA-B和STA-D的存在。
STA-C继续执行服务发现处理以获得与各通信设备所执行的服务有关的信息。
STA-C将服务查询信号SD查询发送到STA-D(F405)。STA-D将服务查询应答信号SD应答发送到STA-C(F406)。类似的,STA-C将信号SD查询发送到STA-A(F407),并且从STA-A接收信号SD应答(F408)。之后,STA-C将信号 SD查询发送到STA-B(F409),并且从STA-B接收信号SD应答(F410)。由于上述过程使得STA-C能够识别可通信的通信设备所保持的服务,因此STA-C识别由用户选择等所确定的连接对方,并且执行与所识别出的连接对方的连接处理(F411)。基于连接对方的角色,连接处理的行为不同,并且将参考图5 来说明。
STA-C确认被选择为连接对方的对方通信设备的角色(步骤S501)。如果对方通信设备用作P2P客户端,则通信设备自身被强制作为GO进行工作,以形成P2P组(步骤S502)。之后,Wi-Fi直连规范中所定义的邀请功能启动(步骤 S503)。这使得将对方设备连接至步骤S502中所形成的P2P组自身(步骤S506)。
另一方面,假设在步骤S501中确定为对方通信设备用作P2P装置,而对方通信设备的角色(GO或者CL)未确定。在这种情况下,STA-C执行与对方设备的角色确定处理(GO协商)(步骤S504),并且确定设备自身和对方设备的角色,以执行连接处理(步骤S506)。
如果在步骤S501中确定为对方通信设备用作P2P组所有者(GO),则通信设备自身的角色被确定为P2P客户端(步骤S505),并且执行与对方设备的连接处理(步骤S506)。
注意,判断为通信设备的角色为P2P客户端的情况包括在判断阶段设备连接至P2P组所有者的情况、以及设备保持与之前所连接的网络有关的信息并且当再次连接时再次变成P2P客户端的情况。根据Wi-Fi直连标准,该再次连接功能被定义为持久的组(永久的组)。类似的,即使通信设备在判断阶段没有形成网络并且具有作为持久的组所有者进行工作的能力,该通信设备也可以被判断为P2P组所有者。同样的情况适用于以下说明。
(情况2)
将参考图6和7说明情况2。图6是示出由无线通信系统整体所执行的处理的序列图。图7是示出由通信设备自身(STA-B)所执行的连接处理的流程图。注意,如上所述,STA-B属于STA-A用作GO的P2P组,并且具有作为P2P客户端(CL)的角色。
STA-B广播信号探测请求以搜索无线LAN层中的周边设备(F601)。 STA-A用作GO,并且STA-A的无线LAN接入点功能是活动的。因此,STA-A 发送信号探测应答以响应F601中的信号探测请求(F602)。如果STA-D和 STA-C各自处于监听状态,则各自返回信号探测应答(F603和F604)。F601到 F604中的过程使得STA-B能够识别STA-A、STA-C和STA-D的存在。
STA-B继续执行服务发现处理以获取与各通信设备所执行的服务有关的信息。
STA-B将服务查询信号SD查询发送到STA-A(F605)。STA-A将服务查询应答信号SD应答发送到STA-B(F606)。类似的,STA-B将信号SD查询发送到 STA-D(F607),并且从STA-D接收信号SD应答(F608)。之后,STA-B将信号 SD查询发送到STA-C(F609),并且从STA-C接收信号SD应答(F610)。由于上述过程使得STA-B能够识别可通信的通信设备所保持的服务,因此STA-B识别由用户选择等所确定的连接对方,并且执行与所识别出的连接对方的连接处理(F611)。基于连接对方的角色,连接处理的行为不同,并且将参考图7 来说明。
STA-B确认被选择为连接对方的对方通信设备的角色(步骤S701)。如果对方通信设备用作P2P客户端,则STA-B从当前所属的网络离开(步骤S702),并且作为P2P客户端而再次执行到对方装置所属的P2P组的网络的连接处理 (步骤S709)。已经说明如果对方设备用作P2P客户端则STA-B变更网络的情况。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STA-B可以在不离开网络的情况下,使用Wi-Fi 直连规范所定义的邀请功能来邀请对方装置加入通信设备自身所属的P2P 组。在这种情况下,STA-B可以跳过上述处理,并且仅输出错误,以结束该处理。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701中确定为对方通信设备用作P2P组所有者,则STA-B确认对方设备的P2P组是否与通信设备自身当前所属的P2P组相同 (步骤S703)。如果确认为设备属于同一组,则由于通信设备自身已经连接至对方设备,因此STA-B在不执行任何处理的情况下结束处理。即,如果STA-A 要执行由用户操作所指定的服务,则已经建立了与STA-A的连接,因而仅需要使用已建立的连接来进行通信而无需执行通信所用的连接处理。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703中判断为对方通信设备用作与通信设备自身所属的P2P 组不同的组的GO,则STA-B暂时将通信设备自身从当前连接的网络断开(步骤S704)。STA-B继续执行到由所期望的对方通信设备所形成的P2P组的连接处理(步骤S705)。
此外,如果在步骤S701中确定为对方通信设备用作P2P装置,而对方通信设备的角色(GO或CL)未确定,则STA-B将通信设备自身从当前连接的网络断开(步骤S706)。之后,STA-B执行角色确定处理(GO协商)(步骤S707),并确定设备自身和对方设备的角色,以执行连接处理(步骤S708)。注意,在这种情况下,STA-B可以在不离开网络的情况下,使用Wi-Fi直连规范所定义的邀请功能来邀请对方装置加入通信设备自身所属的P2P组。
(情况3)
最后,将参考图8和9来说明情况3。图8是示出由无线通信系统整体所执行的处理的序列图。图9是由通信设备自身(STA-A)所执行的连接处理的流程图。注意,如上所述,STA-A用作P2P组所有者(GO),并且设备自身形成P2P 组。STA-B作为P2P客户端(CL)而属于该P2P组。
STA-A广播信号探测请求以搜索无线LAN层中的周边设备(F801)。
STA-B用作CL,并且STA-B的无线LAN客户端功能是活动的。因此, STA-B不响应F801中的信号探测请求。如果STA-D和STA-C各自处于监听状态,则各自返回信号探测应答(F802和F803)。F801到F803中的过程使得STA-A 能够识别STA-C和STA-D的存在。由于P2P组所有者总是必须识别连接状态下的P2P客户端,因此STA-A已经识别到STA-B的存在。因此,如其它无线通信设备,通信设备自身可以识别图3所示的网络的三个剩余通信设备的存在。
STA-A继续执行服务发现处理以获取与各通信设备所执行的服务有关的信息。
由于STA-A用作GO,因此STA-A已识别出属于STA-A的组的用作CL的 STA-B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STA-A不将服务查询信号发送到STA-B。注意,为了使得处理与其它情况共通化,STA-A可以将服务查询信号发送到 STA-B。
STA-A将服务查询信号SD查询发送到STA-D(F804)。STA-D将服务查询应答信号SD应答发送到STA-A(F805)。类似的,STA-A将信号SD查询发送到 STA-C(F806),并且从STA-C接收信号SD应答(F807)。由于上述过程使得 STA-A能够识别可通信的通信设备所保持的服务,因此STA-A识别由用户选择等所确定的连接对方,并且执行与所识别出的对方的连接处理(F808)。基于连接对方的角色,连接处理的行为不同,并且将参考图9来说明。
STA-A确认被选择为连接对方的对方通信设备的角色(步骤S901)。如果对方通信设备用作P2P客户端,则STA-A判断该对方通信设备是否属于由通信设备自身所形成的P2P组(步骤S902)。如果在步骤S902中判断为在组自身中存在该对方通信设备,则STA-A在不执行任何处理的情况下结束处理,并且接收上层服务。即,如果STA-A根据用户操作的服务选择等来将STA-B选择为连接对方,则由于与STA-B的连接已经建立,因而STA-A不再执行连接建立处理。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902中判断为对方通信设备属于其它P2P 组,则STA-A使用Wi-Fi直连规范中所定义的邀请功能来邀请对方通信设备到通信设备自身所属的P2P组。STA-A使对方通信设备加入与通信设备自身连接的网络(步骤S903)。可选地,在不使用邀请功能的情况下,STA-A可以结束通信设备自身的网络,并且作为P2P客户端而连接至由对方设备所形成的 P2P组。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901中判断为对方通信设备用作P2P组所有者,则GO不交换正常的数据包,因而STA-A异常地结束连接处理(步骤S904)。注意,代替异常地结束处理,STA-A可以结束通信设备自身的P2P组,并且作为P2P客户端连接至由对方设备所形成的P2P组。
假设在步骤S901中判断为对方通信设备用作P2P装置而对方通信设备的角色(GO或者CL)未确定。在这种情况下,STA-A结束通信设备自身的网络(步骤S905)。之后,STA-A执行角色确定处理(GO协商)(步骤S906)。在步骤S906 中,STA-A确定通信装置自身和对方通信装置的角色,并执行连接处理(步骤 S907)。注意,在没有在步骤S905中离开网络的情况下,STA-A可以使用Wi-Fi 直连规范所定义的邀请功能来邀请对方装置到通信设备自身所属的P2P组。
注意,上述连接处理可以通过一个流程来展现。图10是示出由通信设备所执行的连接处理的流程图。如图10所示,基于通信设备的角色是未确定、是P2P客户端还是P2P组所有者,来执行图5、7或9所示的处理。
如上所述,可以通过判断通信设备自身和对方设备的基站功能和终端功能的执行状态并执行连接处理,在接收所期望的服务时使用服务搜索的结果来控制无线LAN层的连接。注意,可以在通过用户操作来对要求通信的应用程序等进行启动的情况下执行上述处理。在这种情况下,在用户仅选择和启动应用程序等的情况下,通信设备搜索能够执行根据应用程序等所请求的服务的对方设备,并且自动连接至所发现的设备,从而提高用户便利性。在例如用户进行请求通信的操作(例如用户按压按钮)的情况下,通信设备可以搜索存在于可通信范围内的一个或多个其它通信设备的服务,并使用显示单元 105等基于搜索结果来通知用户可使用的服务。用户然后可以通过从可使用的服务中选择用户想要使用的服务(例如打印、显示或数据发送),来选择用于通信的对方设备,从而执行连接处理。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能够通过仅选择提供用户想要接收的服务的通信设备来自动解决无线LAN层中的连接处理,从而提高用户便利性。
以上说明了存在一个已经建立的P2P组和不属于任何网络的P2P装置的情况。本方法可适用于存在两个或更多已建立的P2P组的情况。即,即使在如图11所示的通过除了图3所示的网络A以外的通信设备X 112(STA-X)和通信设备Y 113(STA-Y)形成网络X的通信系统中,也可以使用类似于上述方法的方法。
第二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中,在未描述由各通信设备所提供的服务的情况下说明了典型示例。在本实施例中,将说明作为通信对方的通信设备是打印机的情况。作为在通信设备自身搜索到作为通信对方的打印机的情况下的使用情况,通信设备自身将其图像信息等发送至用于打印的打印机。打印机通常连接至外部电源,因而即使打印机执行基站功能,就电力消耗而言也没有问题。假设多个用户顺次请求图像/文件的输出,则打印机保持使基站功能活动。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通信设备通过假设对方设备总是用作P2P组所有者来执行连接处理。以下将参考图12来提供详细说明。
图12是示出搜索打印机以进行连接的连接处理的工作的流程图。为了执行打印处理,通信设备搜索存在于可通信范围内的打印机(步骤S1201)。如果作为搜索操作的结果而发现多个打印机,则通信设备指定连接对方(对方打印机)(步骤S1202)。当选择连接对方时,基于对方打印机的功能(分辨率、可打印页数、是否存在双面打印功能等)和装置名称,用户可以选择对方或者设备可以自动选择对方。所要发现的打印机限于基站功能被启动的打印机。
在选择对方打印机之后,通信设备判断作为P2P装置的通信设备自身的功能(步骤S1203)。如果步骤S1203判断为通信设备自身用作P2P客户端,则通信设备判断对方打印机是否存在于相同网络中(步骤S1204)。如果对方打印机存在于相同网络中,则由于已经建立了与对方打印机的连接,因此通信设备在不再执行处理的情况下执行打印处理。另一方面,如果步骤S1204中判断为对方打印机存在于不同的网络中,则通信设备离开当前建立的网络(步骤S1205),并且执行到对方打印机存在的网络的连接处理(步骤S1206)。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1203中判断为通信设备自身的角色未确定,则通信设备作为P2P客户端进行工作(步骤S1207),并作为P2P客户端而执行到对方打印机的连接处理(步骤S1208)。或者,如果在步骤S1203中判断为通信设备自身用作P2P组所有者或基站,则通信设备在不再执行连接处理的情况下异常地结束处理(步骤S1209)。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在用户请求打印服务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将打印机选择为通信对方并且将打印机当作为P2P组所有者以执行处理,来自动解决无线LAN层中的连接处理。结果,用户便利性提高。
第三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中,在未描述由各通信设备所提供的服务的情况下说明了典型示例。在本实施例中,将说明通信设备自身是扫描器的情况。作为在通信设备自身是扫描器的情况下的使用情况,通信设备自身将诸如扫描结果等的图像发送至诸如用于打印的打印机或用于显示的显示器等的输出装置。注意,尽管将在本实施例中示例性说明扫描器,但类似于扫描器,可以使用诸如具有将数据发送至输出装置的功能的数字照相机或数字摄像机等的其它装置。在该使用情况下,如果通信设备启动了无线LAN客户端功能,则这是有利的。例如,如在第二实施例中所述,如打印机的输出装置最好是执行基站功能,并且对于不从其它设备接收信息以执行终端功能并连接至输出装置的诸如照相机或扫描器等的设备而言,其在资源共享方面是更为有利的。以下将参考图13提供详细说明。
图13是示出在通信设备自身用作数据提供设备的情况下搜索数据输出设备以进行连接的连接处理的操作的流程图。
通信设备搜索对方设备以执行输出处理(步骤S1301)。如果作为搜索操作的结果发现了多个对方设备,则通信设备指定连接对方(步骤S1302)。当选择连接对方时,基于对方装置的功能(打印机、显示器或PC)和装置名称,用户可以选择对方或者设备可以自动选择对方。
通信设备确认通信设备的角色是P2P客户端还是未确定(步骤S1303)。如果如扫描器那样,通信设备搜索诸如打印机等的输出设备,则不考虑通信设备作为组所有者或基站进行工作。注意,如果通信设备自身用作组所有者,则可以确定出通信设备自身的角色未确定。
如果通信设备用作P2P客户端,则通信设备确认对方通信设备的角色(步骤S1304)。如果对方通信设备用作P2P组所有者,则通信设备确认对方通信设备是否存在于设备自身所属的网络中(步骤S1305)。如果对方通信设备存在于相同网络中,则结束处理以转移到服务处理。另一方面,在步骤S1305中判断为对方通信设备存在于不同的网络中,则通信设备离开当前连接的网络 (步骤S1306),并且新连接至对方通信设备所形成的P2P组(步骤S1307)。
如果在步骤S1304中判断为对方设备不是用作P2P组所有者,则通信设备离开当前连接的网络(步骤S1308),并执行与对方通信设备的角色确定处理 (步骤S1309)。通信设备根据所确定的角色建立与对方通信设备的通信(步骤 S1310)。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1303中判断为设备自身的角色未确定,则通信设备确认对方通信设备的角色(步骤S1311)。如果对方通信设备用作P2P客户端,则通信设备自身将其角色设置为P2P组所有者(步骤S1312),使用邀请功能来呼叫对方设备(步骤S1313),并且执行与对方设备的连接处理(步骤S1316)。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1311中判断为对方设备的角色还是未确定,则通信设备执行角色确定处理(GO协商)(步骤S1314),并且根据所确定的角色执行与对方设备的连接处理(步骤S1316)。如果在步骤1311中判断为对方设备用作P2P组所有者,则通信设备将其自身设置为P2P客户端(步骤S1315),并执行与对方设备的连接处理(步骤S1316)。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能够自动解决无线LAN层中的连接处理,从而提高用户便利性。
其它实施例
各上述实施例仅表示实现本发明的一个示例,并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变形。可以组合各实施例。此外,用户可以根据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或者第三实施例任意选择各通信设备是否进行工作。
根据各上述实施例的通信设备不限于数字照相机或打印机。通信设备可以是PC、台式终端或者诸如移动电话或智能手机等的移动终端。可选地,通信设备可以是诸如复印机、扫描器、FAX或者多功能外围装置等的图像处理设备、或者诸如电视机或录音机等的数字家用电器。
根据本发明,能够减少与无线连接相关联的用户操作的数量。
还可以通过读出并执行记录在存储介质(例如,非瞬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以进行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的一个或多个的功能的系统或者设备的计算机、以及通过下述方法实现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例如,系统或设备的计算机通过从存储介质读出并执行计算机可执行指令以进行上述实施例中的一个或多个的功能,来进行该方法。计算机可以包含中央处理单元(CPU)、微处理单元(MPU)或者其他电路中的一个或多个,并且可以包括分离的计算机或者分离的计算机处理器的网络。可以通过例如网络或者存储介质将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提供给计算机。存储介质可以包括例如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分布式计算系统的存储器、光盘(诸如紧凑型光盘(CD)、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蓝光光盘(BD)TM等)、闪速存储器装置和存储卡等中的一个或多个。
尽管已经参考典型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应该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典型实施例。以下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符合最宽的解释,以包含所有这类修改、等同配置和功能。
本申请要求2012年12月27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2-286175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包含于此。

Claims (17)

1.一种通信设备,所述通信设备能够作为Wi-Fi直连标准中定义的组所有者或客户端进行工作,所述通信设备包括:
搜索部件,用于搜索所述通信设备要连接至的对方设备;以及
连接部件,用于连接至所述搜索部件所搜索到的对方设备,
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被配置为:
在所述通信设备是组所有者的情况下,通过所述对方设备加入所述通信设备所已经开始的P2P组来连接至所述对方设备,其中所述对方设备作为客户端进行工作,
在所述通信设备是客户端的情况下,通过所述通信设备加入所述对方设备所已经开始的P2P组来连接至所述对方设备,其中所述对方设备作为组所有者进行工作,以及
在所述通信设备能够成为组所有者或客户端的情况下,
当所述对方设备是组所有者时,通过所述通信设备作为客户端进行工作并且加入所述对方设备所已经开始的P2P组来连接至所述对方设备,
当所述对方设备是客户端时,通过所述通信设备作为组所有者进行工作并且通过所述对方设备加入所述通信设备所已经开始的P2P组来连接至所述对方设备,以及
当所述对方设备能够成为组所有者或客户端时,通过与所述对方设备执行组所有者协商来连接至所述对方设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搜索部件通过利用所述Wi-Fi直连标准中定义的服务发现来搜索所述对方设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在所述通信设备正加入第一P2P组并且所述对方设备是组所有者的情况下,所述连接部件被配置为通过离开所述通信设备正加入的所述第一P2P组并且加入所述对方设备所已经开始的第二P2P组来连接至所述对方设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还包括选择部件,所述选择部件用于根据用户的选择来选择所述对方设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组所有者协商是所述Wi-Fi直连标准中定义的协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通信设备和所述对方设备执行打印服务、显示服务和数据传送服务中的至少一个。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搜索部件通过发送探测请求并接收探测应答来搜索所述对方设备。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搜索部件通过发送服务发现请求并接收服务发现应答来搜索所述对方设备。
9.一种通信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通信设备能够作为Wi-Fi直连标准中定义的组所有者或客户端进行工作,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搜索步骤,用于搜索所述通信设备要连接至的对方设备;以及
连接步骤,用于连接至所述搜索步骤中所搜索到的对方设备,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连接步骤中,
在所述通信设备是组所有者的情况下,通过所述对方设备加入所述通信设备所已经开始的P2P组来连接至所述对方设备,其中所述对方设备作为客户端进行工作,
在所述通信设备是客户端的情况下,通过所述通信设备加入所述对方设备所已经开始的P2P组来连接至所述对方设备,其中所述对方设备作为组所有者进行工作,以及
在所述通信设备能够成为组所有者或客户端的情况下,
当所述对方设备是组所有者时,通过所述通信设备作为客户端进行工作并且加入所述对方设备所已经开始的P2P组来连接至所述对方设备,
当所述对方设备是客户端时,通过所述通信设备作为组所有者进行工作并且通过所述对方设备加入所述通信设备所已经开始的P2P组来连接至所述对方设备,以及
当所述对方设备能够成为组所有者或客户端时,通过与所述对方设备执行组所有者协商来连接至所述对方设备。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在所述搜索步骤中,通过利用所述Wi-Fi直连标准中定义的服务发现来搜索所述对方设备。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在所述连接步骤中,在所述通信设备正加入第一P2P组并且所述对方设备是组所有者的情况下,所述通信设备通过离开所述通信设备正加入的所述第一P2P组并且加入所述对方设备所已经开始的第二P2P组来连接至所述对方设备。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还包括选择步骤,所述选择步骤用于根据用户的选择来选择所述对方设备。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组所有者协商是所述Wi-Fi直连标准中定义的协商。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通信设备和所述对方设备执行打印服务、显示服务和数据传送服务中的至少一个。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在所述搜索步骤中,通过发送探测请求并接收探测应答来搜索所述对方设备。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在所述搜索步骤中,通过发送服务发现请求并接收服务发现应答来搜索所述对方设备。
17.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用于使能够作为Wi-Fi直连标准中定义的组所有者或客户端进行工作的通信设备中所包括的计算机执行控制方法的计算机程序,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搜索步骤,用于搜索所述通信设备要连接至的对方设备;
连接步骤,用于连接至所述搜索步骤中所搜索到的对方设备,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连接步骤中,
在所述通信设备是组所有者的情况下,通过所述对方设备加入所述通信设备所已经开始的P2P组来连接至所述对方设备,其中所述对方设备作为客户端进行工作,
在所述通信设备是客户端的情况下,通过所述通信设备加入所述对方设备所已经开始的P2P组来连接至所述对方设备,其中所述对方设备作为组所有者进行工作,以及
在所述通信设备能够成为组所有者或客户端的情况下,
当所述对方设备是组所有者时,通过所述通信设备作为客户端进行工作并且加入所述对方设备所已经开始的P2P组来连接至所述对方设备,
当所述对方设备是客户端时,通过所述通信设备作为组所有者进行工作并且通过所述对方设备加入所述通信设备所已经开始的P2P组来连接至所述对方设备,以及
当所述对方设备能够成为组所有者或客户端时,通过与所述对方设备执行组所有者协商来连接至所述对方设备。
CN201380068542.6A 2012-12-27 2013-11-29 通信设备和控制方法 Active CN1049043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86175 2012-12-27
JP2012286175A JP6141006B2 (ja) 2012-12-27 2012-12-27 通信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PCT/JP2013/082749 WO2014103656A1 (en) 2012-12-27 2013-11-29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04304A CN104904304A (zh) 2015-09-09
CN104904304B true CN104904304B (zh) 2019-03-29

Family

ID=510207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68542.6A Active CN104904304B (zh) 2012-12-27 2013-11-29 通信设备和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334749A1 (zh)
EP (1) EP2939494B1 (zh)
JP (1) JP6141006B2 (zh)
KR (2) KR101883129B1 (zh)
CN (1) CN104904304B (zh)
WO (1) WO201410365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71839B2 (ja) * 2013-01-25 2018-01-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US10499442B2 (en) 2014-08-12 2019-12-03 Nec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group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WO2016026144A1 (zh) * 2014-08-22 2016-02-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过WPS建立网络连接的方法及移动Wi-Fi设备
US20170346891A1 (en) * 2014-12-15 2017-11-30 Nec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4994549B (zh) * 2015-06-02 2019-11-29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接入网网元以及用户设备
JP6655924B2 (ja) * 2015-09-17 2020-03-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10223061B2 (en) * 2015-12-17 2019-03-05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Display redistribution between a primary display and a secondary display
JP6634863B2 (ja) * 2016-02-17 2020-01-2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端末
JP6690321B2 (ja) * 2016-03-11 2020-04-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機器と、通信機器のため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6700972B2 (ja) * 2016-05-23 2020-05-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EP3306896A1 (en) * 2016-10-07 2018-04-11 Nokia Technologies OY Access to services provided by a distributed data storage system
KR102366312B1 (ko) * 2017-09-20 2022-02-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근거리 통신의 재연결을 수행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그 동작 방법
CN111787614B (zh) * 2019-04-04 2023-04-28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一种移动通信中继节点的资源配置方法和设备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389042A1 (en) * 2010-05-17 2011-11-23 Sony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Program,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2711175A (zh) * 2012-05-16 2012-10-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77937A (ja) * 2004-03-25 2005-10-06 Canon Inc 通信方法及び通信装置
JP5137748B2 (ja) * 2008-08-28 2013-02-0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無線装置
JP5235777B2 (ja) * 2009-05-15 2013-07-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JP5343841B2 (ja) * 2009-12-22 2013-11-13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2012129886A (ja) * 2010-12-16 2012-07-05 Canon Inc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US20120233266A1 (en) * 2011-03-11 2012-09-13 Microsoft Corporation Peer-to-peer group with renegotiation of group owner
EP2608626A1 (en) * 2011-12-12 2013-06-2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supporting Wi-Fi direct and method of activating Wi-Fi direct
WO2013095394A1 (en) * 2011-12-20 2013-06-27 Intel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forming peer-to-peer (p2p) wireless connections between device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389042A1 (en) * 2010-05-17 2011-11-23 Sony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Program,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2711175A (zh) * 2012-05-16 2012-10-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141006B2 (ja) 2017-06-07
CN104904304A (zh) 2015-09-09
KR101883129B1 (ko) 2018-07-27
US20150334749A1 (en) 2015-11-19
JP2014128018A (ja) 2014-07-07
KR101770049B1 (ko) 2017-08-21
KR20150098654A (ko) 2015-08-28
WO2014103656A1 (en) 2014-07-03
KR20170096063A (ko) 2017-08-23
EP2939494A4 (en) 2016-08-17
EP2939494A1 (en) 2015-11-04
EP2939494B1 (en) 2020-05-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04304B (zh) 通信设备和控制方法
US10863583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US11902869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US11917512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KR101863564B1 (ko) 와이파이 다이렉트 연결 설정 시 그룹 오너를 결정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EP2914046B1 (en) Communication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 method and terminal
CN103312383A (zh) 信息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WO2013184128A1 (en) Secure wireless peer-peer connection usin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EP2713672B1 (en) Wireless slave devices configu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herewith
WO2015111893A1 (ko) 직접 통신을 이용한 도킹 서비스 및 주변 기능 탐색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JP2016154367A (ja) 通信装置
JP2017201784A (ja) 通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