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03733A - 转台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台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03733A
CN104903733A CN201380069178.5A CN201380069178A CN104903733A CN 104903733 A CN104903733 A CN 104903733A CN 201380069178 A CN201380069178 A CN 201380069178A CN 104903733 A CN104903733 A CN 1049037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 conductor
component
gap
turntable
floor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6917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03733B (zh
Inventor
大塚淳司
杉本昭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Mitsubishi Electric Industrial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Mitsubishi Electric Industrial System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Mitsubishi Electric Industrial Systems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Mitsubishi Electric Industrial System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9037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037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037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037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29/00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or indicating electric quantiti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R19/00 - G01R27/00
    • G01R29/08Measuring electromagnetic field characteristics
    • G01R29/0807Measuring electromagnetic field characterist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application
    • G01R29/0814Field measurements related to measuring influence on or from apparatus, components or humans, e.g. in ESD, EMI, EMC, EMP testing, measuring radiation leakage; detecting presence of micro- or radiowave emitters; dosimetry; testing shielding; measurements related to lightning
    • G01R29/0821Field measurements related to measuring influence on or from apparatus, components or humans, e.g. in ESD, EMI, EMC, EMP testing, measuring radiation leakage; detecting presence of micro- or radiowave emitters; dosimetry; testing shielding; measurements related to lightning rooms and test sites therefor, e.g. anechoic chambers, open field sites or TEM cel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imination Of Static Electricity (AREA)
  • Shielding Devices Or Components To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AREA)
  • Electric Ove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转台装置。本发明所涉及的转台装置具备地面部(1)、转台部(2)以及导电体(8、8A)。地面(1)以及转台部(2)具有电磁波屏蔽功能。转台部(2)配置为在其与地面部之间形成间隙(3),且相对于地面部(1)进行旋转。导电体(8、8A)与地面部(1)和转台部(2)这两者接触,当转台部(2)进行了旋转时,导电体(8、8A)相对于地面部(1)和转台部(2)这两者滚动。

Description

转台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电波暗室等中使用的包括转台部在内的转台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波暗室内通常具备转台装置。该转台装置具有作为固定部的地面部和相对于该地面部旋转可动的转台部。将电子部件以及电气产品等试验体载置于转台部上,一边使转台部旋转一边对该试验体进行电磁波特性的试验。
在此,在转台部进行转动时,为了避免该转台部与地面部的接触,在转台部与地面部之间形成有间隙。即,转台部与地面部隔开较小的距离。另外,转台部以及地面部都具有电磁波屏蔽功能。
另一方面,在对试验体进行电磁波试验时,需要使转台部与地面部成为同电位。因此,谋求使隔开间隙而配置的转台部与地面部电导通的机构(以下,称作导通机构)。作为与该导通机构相关的现有技术,例如存在有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所涉及的转台装置中,借助接地辊而使转台部与地面部电连接。在专利文献1所涉及的技术中,接地辊被轴固定。而且,当转台部进行旋转时,伴随着该旋转,接地辊一边与转台相接一边以该轴为中心而自转。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87052号公报
当持续使用转台装置时,在上述导通机构中,有时产生磨损(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涉及的技术中,产生接地辊的固定轴(旋转轴)处的磨损等)。
该导通机构的磨损成为妨碍转台部与地面部之间的稳定的同电位化的原因。另外,从导通机构的维护的观点出发,谋求导通机构的结构的简化,还要求导通机构的低成本化(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涉及的技术中,当接地辊的固定轴(旋转轴)产生损伤时,该构造难以维护)。另一方面,还要求转台装置中的电磁波屏蔽的提高。
发明内容
对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导通机构的磨损的转台装置。进一步优选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导通机构的结构的简化以及低成本化的转台装置。或者,进一步优选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电磁波屏蔽效果的提高的转台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转台装置具备:地面部,其具有电磁波屏蔽功能,并且具有开口部且被固定设置;转台部,其具有电磁波屏蔽功能,并且以在水平方向上与所述地面部的端部之间形成间隙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地面部的所述开口部处,且相对于所述地面部进行旋转;以及导电体,其配置为与所述地面部和所述转台部这两者接触,当所述转台部进行了旋转时,所述导电体一边维持所述接触、一边相对于所述地面部滚动,并且也相对于所述转台部滚动。
发明效果
本发明所涉及的转台装置具备:地面部,其具有电磁波屏蔽功能,并且具有开口部且被固定设置;转台部,其具有电磁波屏蔽功能,并且以在水平方向上与所述地面部的端部之间形成间隙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地面部的所述开口部处,且相对于所述地面部进行旋转;以及导电体,其配置为与所述地面部和所述转台部这两者接触,当所述转台部进行了旋转时,所述导电体一边维持所述接触、一边相对于所述地面部滚动,并且也相对于所述转台部滚动。
如此,在该转台装置中,本发明所涉及的导通机构由能够相对于地面部以及转台部这两者滚动的导电体构成。由于是仅仅滚动的导电体,并且该导电体没有被固定的部分,因此磨损非常小,使问题得以解决。因而,在本发明中,能够抑制导通机构的磨损。因此,在本发明中能够在长时间内维持地面部与转台部的稳定的同电位化。
本发明的目的、特征、方式以及优点由以下的详细的说明和附图予以更加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从上方观察电波暗室100的情况下的简要结构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电波暗室100的剖面的简要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转台装置的主要部分结构的放大俯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转台装置的主要部分结构的放大剖视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转台装置的主要部分结构的放大俯视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转台装置的主要部分结构的放大剖视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转台装置的主要部分结构的放大剖视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转台装置的主要部分结构的放大剖视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圆台形状的导电体8A的结构的放大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转台装置的主要部分结构的放大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具有檐部15的转台装置的另一结构例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行针对电子设备以及电气设备等设备(试验体)的与电磁波相关的试验/测定,如上所述,使用电波暗室。图1是表示从上方观察电波暗室100的情况下的简要结构的俯视图。另外,图2是表示电波暗室100的剖面的简要结构的剖视图。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有时将电波暗室100的顶棚侧(图2的上侧)称为“上侧”或者“上”,将电波暗室100的地面侧(图2的下侧)称为“下侧”或者“下”。
电波暗室100的针对试验体实施试验/测定的室内50整体被电磁波屏蔽材料覆盖。另外,该电波暗室100为了防止电波的反射而在室内50的壁面、顶棚面上配设有电波吸收体。
另外,在电波暗室100的室内50的地面上配设有转台。即,如图1、2所示,电波暗室100的室内50的地面由地面部1和转台部2构成。
在此,地面部1在电波暗室100内被固定设置(即,地面部1在电波暗室100内不活动)。另一方面,转台部2相对于呈固定状态的地面部1旋转可动。另外,地面部1以及转台部2均被电磁波屏蔽材料覆盖,且均配设有电波吸收体。
如图1所示,在地面部1上贯穿设置有俯视形状为圆形的开口部。而且,在该开口部处配设有俯视形状为圆形的转台部2。如图2所示,在上述开口部配置有转台部2的状态下,地面部1的上表面与转台部2的上表面在水平方向上对齐(即,如后述那样,虽然存在间隙3,但地而部1的上表面与转台部2的上表面共面)。
在此,转台部2的直径比上述开口部的直径略小。因此,如图1、2所示,在上述开口部配设有转台部2的状态下,在水平方向上,在地面部1的端部与转台部2的端部之间形成间隙3。
由于该间隙3的存在,当转台部2进行旋转时,转台部2与地面部3接触的情况得以防止。另外,仅作为一例,在转台部2的直径为10m左右的情况下,该间隙3的宽度为数mm(例如,5~7mm左右)。
另外,如图2所示,在电波暗室100的地下形成有空间5,在该空间5内配设有包括马达4在内的省略图示的各种设备。利用马达4使转台部2进行旋转。更具体地说,转台部2以穿过转台部2的中心部的假想的旋转轴AX为轴,在马达4的驱动力的作用下进行旋转(在图1中,转台部2绕顺时针方向或者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
在转台部2上载置试验体。而且,在电波暗室内100中,一边使该转台部2旋转、一边针对该试验体实施与电磁波相关的试验/测定。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从配设在空间5内的马达4等产生电磁波,但利用地面部1的电磁波屏蔽功能以及转台部2的电磁波屏蔽功能,使该产生的电磁波侵入到室内50侧的情况得以抑制/防止。
本发明所涉及的转台装置除了包括上述的地面部1、转台部2以及马达4以外,还由使地面部1与转台部2成为同电位的导通机构构成。以下,基于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导通机构的实施方式的附图来对该导通机构具体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台装置具备的导通机构的结构的俯视图。此外,图4是表示该导通机构的结构的剖视图。在此,图3、4是示出了在图1、2所示的间隙3的一部分(包括该一部分的周边结构在内)的放大图。
如图3、4所示,作为导通机构而配设有导电体8。导电体8配置为与地面部1和转台部2这两者接触。而且,当转台部2进行了旋转时,导电体8一边维持上述接触、一边相对于地面部1滚动,并且也相对于转台部2滚动。即,导电体8并不固定在任何地方,而能够在间隙3内自由地滚动。本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如下所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地面部1呈具有规定的厚度的平板形状,转台部2呈具有规定的厚度的圆板形状。在此,在图4例示的结构中,地面部1的厚度与转台部2的厚度相同,但只要是成为室内50的地面的、地面部1的主面(上表面)高度与转台部2的主面(上表面)高度一致(只要是共面),则无需特别地使两构件1、2的厚度相同。
如图4所示,地面部1的与转台部2相面对的周端部(开口部一侧的周端部)成为随着向上方而变宽阔的倾斜面。同样,转台部2的与地面部1相面对的周端部成为随着向上方而变宽阔的倾斜面。根据该结构,即,根据地面部1的上述周端部的形状以及转台部2的上述周端部的形状,形成有随着向下方而宽度变窄这样的、剖面为锥形的间隙3(参照图3、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呈上述锥形的间隙3内配置有导电体8。在此,在图3、4例示的结构中,导电体8为球体。导电体8在间隙3内与地面部1的上述周端部以及转台部2的上述周端部接触。通过该接触,使地面部1与转台部2经由导电体8而电连接。
在此,导电体8由铜、黄铜或者铁等导电性材料构成。另外,呈球体的导电体8的直径为数mm左右。导电体8为收纳于间隙3内的程度的大小。即,导电体8比间隙3的宽度最宽的部分小且比间隙3的宽度最窄的部分大。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所示,优选导电体8的上部位于比地面部1的上表面以及转台部2的上表面低的位置。即,优选为导电体8不从间隙3向上方突出。
如上所述,导电体8配置为与地面部1的周端部以及转台部2的周端部这两者接触。而且,当转台部2进行了旋转时,导电体8一边维持上述接触、一边相对于地面部1的周端部滚动,并且也相对于转台部2的周端部滚动。
另外,如图3所示,导电体8为多个,在图1的俯视图所示的环状的间隙3内,导电体8沿着圆周方向并排配设(参照图3的放大图)。在此,邻接的导电体8彼此可以接触,或者相邻的导电体8彼此也可以分离配置。
另外,优选增加导电体8的数量,在环状的间隙3内使导电体8以紧密的状态排列配置。由此,即便使转台部2旋转而使导电体8在间隙3中滚动移动,也能够在间隙3整体中抑制导电体8在某一有限的区域中偏移配置。
另外,如图5所示,也可以在环状的间隙3内均匀地配设有多个分隔部9。在图5例示的结构中,该分隔部9与地面部1侧连接,而不与转台部2侧连接。另外,与图5的结构不同,分隔部9也可以采用与转台部2侧连接而不与地面部1侧连接的结构。分隔部9将在俯视下呈环状的间隙3划分为至少两个以上的环状片。而且,在该划分出的各环状片的间隙3内分别配置有导电体8。
通过采用该图5的结构,由此即便使转台部2旋转而使导电体8在间隙3中滚动移动,也能够完全地防止导电体8在间隙3整体中偏移配置。即,各导电体8在自身所配置的环状片的间隙3内自由地滚动而进行移动。
另外,也可以在各划分出的环状片的间隙3内配置一个导电体8,或者也可以在各划分出的环状片的间隙3内分别配置两个以上的导电体8。
如以上那样,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台装置具备导电体8,该导电体8配置为与地面部1和转台部2这两者接触,当转台部2进行了旋转时,该导电体8一边维持该接触、一边相对于地面部1滚动,并且也相对于转台部2滚动。
如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导通机构由在间隙3内滚动的导电体8构成,不具有固定轴等且仅仅滚动的导电体8的磨损非常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抑制导通机构的磨损,能够在长时间内维持地面部1与转台部2的稳定的同电位化。
另外,导电体8未固定在地面部1以及转台部2中的任一部件上而相对于两者1、2滚动。因而,也不会产生对导电体8进行固定的固定部(例如,供导电体8旋转的辊,使该辊旋转的旋转轴等)的磨损,从而也不再需要对该固定部进行维护。即,有助于结构的简化、维护的容易化、低成本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间隙3内配置有多个导电体8。因此,能够在多处位置实现地面部1与转台部2的电连接,从而能够提高地面部1与转台部2的同电位化。另外,间隙3的电磁波屏蔽效果也得以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4所示,在随着向下方而宽度变窄那样的锥形的间隙3内配置有导电体8。
如此,在图3、4例示的结构中,导通机构的结构极为简单。由此,能够实现导通机构的低成本化,并且结构简单,因此也便于维护。
另外,由于导电体8为球体,因此能够实现间隙3内的导电体8的顺畅滚动,能够减轻针对试验体的电磁波测定/试验的影响,并且能够进一步减少导通机构的磨损。
另外,如图4所示,呈球体的导电体8的上部位于比地面部1的上表面以及转台部2的上表面低的位置。
因此,即便使试验体在地面部1与转台部2之间拖动(或者滚动)移动,也能够抑制/防止配置在间隙3内的导电体8与该试验体的接触。另外,由于导电体8不从地面部1的上表面以及转台部2的上表面突出,因此能够防止从上方对导电体8施加外力。因而,还能够防止在该外力的作用下使导电体8陷入间隙3内。
另外,如图5所示,在环状的间隙3内至少配设有多个仅与地面部1以及转台部2的任意一方侧连接的分隔部9。而且,通过该分隔部9的配设,该环状的间隙3被划分为多个环状片。
通过在该划分出的各间隙3内分别配置导电体8,由此即便使转台部2旋转而使导电体8在间隙3中滚动移动,也能够完全地防止导电体8在间隙3整体中偏移配置。
<实施方式2>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台装置具备的导通机构的结构的剖视图。在此,图6是示出了图1、2所示的间隙3的一部分(包括该一部分的周边结构在内)的放大图。
如图6所示,作为导通机构而配设有导电体8。该导电体8配置为与地面部1和转台部2这两者接触。而且,当转台部2进行了旋转时,导电体8一边维持上述接触、一边相对于地面部1滚动,并且也相对于转台部2滚动。即,导电体8并不固定在任何地方,而能够在间隙3内(更具体地说,是后述的导电体载置部12内)自由地滚动。本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如下所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地面部1由主体部1A和第一构件1B构成,转台部2由主体部2A和第二构件2B构成。
主体部1A呈具有规定的厚度的平板形状,主体部2A呈具有规定的厚度的圆板形状。在图1的俯视图中,能够从地面部1的上方视认的部分整体为主体部1A,能够从转台部2的上方视认的部分整体为主体部2A。另外,在间隙3的下方,能够从上方视认第一构件1B的一部分和第二构件2B的一部分。
在此,在图6例示的结构中,主体部1A的厚度与主体部2A的厚度相同。另外,主体部1A以及主体部2A均具有导电性,第一构件1B以及第二构件2B均具有导电性。
在图6的结构例中,第一构件1B由伸出部分1Ba、延伸部分1Bb以及固定部分1Bc构成,第二构件2B由伸出部分2Ba、延伸部分2Bb以及固定部分2Bc构成。
在间隙3附近处的主体部1A的下表面侧连接固定有固定部分1Bc。通过该连接固定,使主体部1A与第一构件1B电连接。另外,在间隙3附近处的主体部2A的下表面侧连接固定有固定部分2Bc。通过该连接固定,使主体部2A与第二构件2B电连接。
第一构件1B具有向下方延伸的延伸部分1Bb,该延伸部分1Bb的一端与固定部分1Bc连接,该延伸部分1Bb的另一端与伸出部分1Ba连接。
第二构件2B具有向下方延伸的延伸部分2Bb,该延伸部分2Bb的一端与固定部分2Bc连接,该延伸部分2Bb的另一端与伸出部分2Ba连接。
伸出部分1Ba以及伸出部分2Ba均向间隙3侧突出。在此,伸出部分1Ba的端部与伸出部分2Ba的端部隔着小狭缝11而相面对配置。
另外,在图7的结构例中,伸出部分1Ba的向间隙3侧突出的尺寸与伸出部分2Ba的向间隙3侧突出的尺寸相同。另外,由上述结构可知,也如图6所示那样,小狭缝11的图6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比间隙3的图6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小。
在此,如图1所示,间隙3呈环状,沿着该环状,具有图6的剖面结构的、第一构件1B以及第二构件2B呈环绕状地配设。
通过上述结构的第一构件1B以及上述结构的第二构件2B,形成在间隙3的下方具有剖而为凹形状的导电体载置部12(参照图6)。即,由第一构件1B以及第二构件2B形成的导电体载置部12配置在间隙3的下方(比地面靠下方的空间5侧)。
在此,如上所述,在凹形状的导电体载置部12底部形成有宽度比间隙3的宽度小的小狭缝11(参照图6)。换言之,由于该小狭缝11的存在,第一构件1B与第二构件2B不直接接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导电体载置部12内,以堵塞小狭缝11的方式配置有导电体8。即,导电体8被完全收纳于在地面下方形成的导电体载置部12的内部。在此,在图6例示的结构中,导电体8为球体。导电体8在导电体载置部12内与第一构件1B以及第二构件2B接触。通过该接触,使地面部1与转台部2经由导电体8而电连接。
在此,导电体8由铜、黄铜或者铁等导电性材料构成。另外,呈球体的导电体8的直径例如为数mm左右。导电体8为收纳在导电体载置部12内的大小。即,导电体8比导电体载置部12的图6的横向上的宽度小且比小狭缝11的宽度大。
导电体8配置为,与构成地面部1的第一构件1B的小狭缝11附近以及构成转台部2的第二构件2B的小狭缝11附近这两者接触。而且,当转台部2进行了旋转时,导电体8一边维持上述接触、一边相对于地面部1(更具体地说,是第一构件1B)滚动,并且也相对于转台部2(更具体地说,是第二构件2B)滚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电体8也为多个,在图1的俯视图所示的环状的间隙3内,导电体8沿着圆周方向而并排配设。在此,邻接的导电体8彼此可以接触,或者相邻的导电体8彼此也可以分离配置。
另外,优选增加导电体8的数量,在环状的导电体载置部12内使导电体8以紧密的状态排列配置。由此,即便使转台部2旋转而使导电体8在导电体载置部12中滚动移动,也能够在导电体载置部12整体中抑制导电体8在某一有限的区域中偏移配置。
另外,与图5相同,也可以在环状的导电体载置部12内均匀地配设有多个分隔部。该分隔部与地面部1侧(更具体地说,是第一构件1B侧)连接,而不与转台部2侧(更具体地说,是第二构件2B侧)连接。或者,分隔部与转台部2侧(更具体地说,是第二构件2B侧)连接,而不与地面部1侧(更具体地说,是第一构件1B侧)连接。分隔部将在俯视下呈环状的导电体载置部12划分为至少两个以上的环状片。而且,在该划分出的环状片的各导电体载置部12内分别配置有导电体8。
通过配设该分隔部,由此即便使转台部2旋转而使导电体8在导电体载置部12中滚动移动,也能够完全地防止导电体8在导电体载置部12整体中偏移配置。即,各导电体8在自身所配置的环状片的导电体载置部12内自由地滚动而进行移动。
另外,也可以在各划分出的环状片的导电体载置部12内配置一个导电体8,或者也可以在各划分出的环状片的导电体载置部12内分别配置两个以上的导电体8。
如以上那样,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台装置也具备导电体8,该导电体8配置为与地面部1和转台部2这两者接触,当转台部2进行了旋转时,该导电体8一边维持该接触、一边相对于两者1、2滚动。
因此,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转台装置相同,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导通机构中也能够抑制磨损。因而,能够在长时间内维持地面部1与转台部2的稳定的同电位化。
另外,导电体8未固定在地面部1以及转台部2中的任一部件上而相对于两者1、2滚动。因而,也不会产生对导电体8进行固定的固定部的磨损,从而也不再需要对该固定部进行维护。即,有助于结构的简化、维护的容易化、低成本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导电体载置部12内也配置有多个导电体8。因此,能够在多处位置实现地面部1与转台部2的电连接,能够提高地面部1与转台部2的同电位化。另外,间隙3的电磁波屏蔽效果也得以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导电体8为球体,因此也能够实现导电体载置部12内的导电体8的顺畅滚动,能够减轻针对试验体的电磁波测定/试验的影响。另外,能够进一步减少导通机构的磨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地面部1具有第一构件1B,该第一构件1B具有导电性,转台部2具有第二构件2B,该第二构件2B具有导电性。而且,通过第一构件1B以及第二构件2B,在间隙3的下方形成有导电体载置部12。在此,在导电体载置部12的底部形成有宽度比间隙3的宽度小的小狭缝11,以使第一构件1B与第二构件2B不直接接触。
导电体8在该导电体载置部12内以堵塞小狭缝11的一部分的方式配置,由此能够实现简单结构的导通机构。由此,能够实现导通机构的低成本化,并且结构简单,因此也便于维护。
另外,如图6所示,导通机构(呈球体的导电体8以及第一构件1B、第二构件2B)配设在间隙3的下方(即,空间5侧)。因此,即便使试验体在地面部1与转台部2之间拖动(或者滚动)移动,也能够完全地防止上述导电机构1B、2B、8与该试验体的接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环状的导电体载置部12内也配设有多个仅与地面部1以及转台部2的任意一方侧连接的分隔部,通过该分隔部的配设,该环状的导电体载置部12被划分为多个环状片。
通过在该划分出的各导电体载置部12内分别配置导电体8,由此即便使转台部2旋转而使导电体8在导电体载置部12中滚动移动,也能够完全地防止导电体8在导电体载置部12整体中偏移配置。
<实施方式3>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转台装置中追加有檐部15。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台装置具备的导通机构的结构的剖视图。在此,图7是示出了图1、2所示的间隙3的一部分(包括该一部分的周边结构在内)的放大图。
比较图6与图7可知,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台装置中追加设置有檐部15。如图7所示,檐部15从上方覆盖导电体载置部12。另外,檐部15例如由不具有导电性的树脂等构成。
在此,在图7的结构例中,檐部15与地面部1侧连接,而不与转台部2侧连接。另外,与图7的结构不同,檐部15也可以与转台部2侧连接,而不与地面部1侧连接。
另外,在图7的结构例中,在主体部1A侧连接有檐部15,但也可以与图7的结构不同,在第一构件1B侧连接有檐部15。另外,在采用檐部15与转台部2侧连接的结构的情况下,也可以在主体部2A侧连接有檐部15,或者也可以在第二构件2B侧连接有檐部15。
在此,如图1所示,间隙3呈环状,沿着该环状,具有图7的剖面结构的、第一构件1B、第二构件2B以及檐部15呈环绕状地配设。
如以上那样,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台装置具备从上方覆盖导电体载置部12的檐部15。
因此,能够防止/抑制尘埃等侵入导电体载置部12内。因而,能够防止/抑制在导电体载置部12的底部堆积尘埃而阻碍第一构件1B与导电体8的电连接以及第二构件2B与导电体8的电连接。此外,不再需要用于除去附着于导电体载置部12的底部的尘埃的复杂且困难的维护。
另外,通过利用树脂制造檐部15,还能够防止该檐部15作为接收电磁波的天线而发挥功能。
<实施方式4>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台装置具备的导通机构的结构的剖视图。在此,图8是示出了图1、2所示的间隙3的一部分(包括该一部分的周边结构在内)的放大图。
如图8所示,作为导通机构而配设有导电体8A。导电体8A配置为与地面部1和转台部2这两者接触。而且,当转台部2进行了旋转时,导电体8A一边维持上述接触、一边相对于地面部1滚动,并且也相对于转台部2滚动。即,导电体8A并不固定在任何地方,而能够在间隙3内自由地滚动。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电体8A呈圆台形状。
圆台形状的剖面为左右对称的梯形,该圆台形状由圆形的上表面和圆形的底面构成。(通常,在圆台形状中,将两个圆形部分中的、直径较大的圆形称作“底面”,将直径较小的圆形称作“上表面”,因此在本说明书中,在圆台形状的方式中,进行相同的处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导通机构的更具体的结构如下所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地面部1由主体部1L和第一构件1N构成,转台部2由主体部2L和第二构件2N构成。
主体部1L呈具有规定的厚度的平板形状,主体部2L呈具有规定的厚度的圆板形状。在图1的俯视图中,能够从地面部1的上方视认的部分整体为主体部1L,能够从转台部2的上方视认的部分整体为主体部2L。另外,在间隙3中,能够从上方视认第一构件1N的一部分和第二构件2N的一部分。在此,在图8例示的结构中,主体部1L的厚度与主体部2L的厚度相同。
另外,第一构件1N呈具有规定的厚度的平板形状,第二构件2B也呈具有规定的厚度的平板形状。在此,在图8例示的结构中,第一构件1N的厚度与第二构件2N的厚度相同。
另外,主体部1L以及主体部2L均具有导电性,第一构件1N以及第二构件2N均具有导电性。
在间隙3附近处的主体部1L的下表面侧连接固定有第一构件1N。通过该连接固定,使主体部1L与第一构件1N电连接。另外,在间隙3附近处的主体部2L的下表面侧连接固定有第二构件2N。通过该连接固定,使主体部2L与第二构件2N电连接。
在图8的结构例中,第一构件1N的端部比主体部1L的端部更向间隙3侧伸出,第二构件2N的端部比主体部2L的端部更向间隙3侧伸出。在此,在图8的结构例中,第一构件1N的向间隙3侧突出的尺寸与第二构件2N的向间隙3侧突出的尺寸相同。
如图8所示,由于在地面部1与转台部2之间存在间隙3,因此主体部1L不与主体部2L连接,并且第一构件1N不与第二构件2N连接。
在此,如图1所示,间隙3呈环状,沿着该环状,具有图8的剖面结构的、第一构件1N以及第二构件2N呈环绕状地配设。
通过该结构,即,通过地面部1的周端部结构以及转台部2的周端部结构,形成有随着向下方而宽度变窄那样的阶梯形状的间隙3(参照图8)。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呈上述阶梯形状的间隙3内配置有导电体8A。在此,如图9的放大图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电体8A呈圆台形状。导电体8A在间隙3内与地面部1的上述周端部以及转台部2的上述周端部接触。通过该接触,使地面部1与转台部2经由导电体8A而电连接。
如图8所示,圆台形状的导电体8A的上表面8a成为间隙3中的下方侧,圆台形状的导电体8A的底面8d成为间隙3中的上方侧。在此,导电体8A的底面8d位于比地面部1的上表面以及转台部2的上表面更低的位置。
在此,导电体8A由铜、黄铜或者铁等导电性材料构成。另外,导电体8A具有收纳在间隙3内的大小。例如,导电体8A的上表面8a以及底面8d的直径为数mm左右。在此,如图9所示,导电体8A的上表面8a的直径比导电体8A的底面8d的直径小。
在图8的结构例中,底面8d的直径比主体部1L与主体部2L之间的距离小,且比第一构件1N与第二构件2N之间的距离大。另外,上表面8a的直径比第一构件1N与第二构件2N之间的距离小。
导电体8A配置为与地面部1的周端部以及转台部2的周端部这两者接触。而且,当转台部2进行了旋转时,导电体8A一边维持上述接触、一边相对于地面部1的周端部(更具体地说,是构成地面部1的第一构件1N的周端部)滚动,并且也相对于转台部2的周端部(更具体地说,是构成转台部2的第二构件2N的周端部)滚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电体8A也为多个,在图1的俯视图所示的环状的间隙3内,导电体8A沿着圆周方向并排配设。在此,邻接的导电体8A彼此可以接触,或者相邻的导电体8A彼此也可以分离配置。
另外,优选增加导电体8A的数量,在环状的间隙3内使导电体8A以紧密的状态排列配置。由此,即便使转台部2旋转而使导电体8A在间隙3中滚动移动,也能够在间隙3整体中抑制导电体8A在某一有限的区域中偏移配置。
另外,与图5相同,也可以在环状的间隙3内均匀地配设多个分隔部。该分隔部与地面部1侧连接,而不与转台部2侧连接。或者,分隔部与转台部2侧连接,而不与地面部1侧连接。分隔部将在俯视下呈环状的间隙3划分为至少两个以上的环状片。而且,在该划分出的环状片的各间隙3内分别配置有导电体8A。
通过配设该分隔部,由此即便使转台部2旋转而使导电体8A在间隙3中滚动移动,也能够完全地防止导电体8A在间隙3整体中偏移配置。即,各导电体8A在自身所配置的环状片的间隙3内自由地滚动而进行移动。
另外,可以在各划分出的环状片的间隙3内配置一个导电体8A,或者也可以在各划分出的环状片的间隙3内分别配置两个以上的导电体8A。
另外,由图8的结构可知,当转台部2进行旋转时,导电部8A的侧面部与地面部1以及转台部2连接,并且在该侧面部上滚动。
如以上那样,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台装置也具备导电体8A,该导电体8A配置为与地面部1和转台部2这两者接触,当转台部2进行了旋转时,该导电体8A一边维持该接触、一边相对于两者1、2滚动。
因此,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转台装置相同,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导通机构中也能够抑制磨损。因而,能够在长时间内维持地面部1与转台部2的稳定的同电位化。
另外,导电体8A不固定在地面部1以及转台部2中的任一部件上而相对于两者1、2滚动。因而,也不会产生对导电体8A进行固定的固定部的磨损,从而也不再需要对该固定部进行维护。即,有助于结构的简化、维护的容易化、低成本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间隙3内配置有多个导电体8A。因此,能够在多处位置实现地面部1与转台部2的电连接,从而能够提高地面部1与转台部2的同电位化。另外,间隙3的电磁波屏蔽效果也得以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电体8A呈圆台形状,且配置在间隙3内。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导通机构的结构也极其简单。由此,能够实现导通机构的低成本化,并且结构简单,因此也便于维护。另外,由于导电体8A呈圆台形状,因此能够实现间隙3内的导电体8A的顺畅滚动。因此,能够减轻针对试验体的电磁波测定/试验的影响。另外,能够进一步减少导通机构的磨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地面部1的周端部以及转台部2的周端部形成有随着向下方而宽度变窄那样的阶梯形状的间隙3。而且,导电体8A的上表面8a成为间隙3的下方侧,上述导电体8A的底面8d位于比地面部1的上表面以及转台部2的上表面低的位置。
因此,即便使试验体在地面部1与转台部2之间拖动(或者滚动)移动,也能够抑制/防止配置在间隙3内的导电体8A与该试验体的接触。另外,由于导电体8A不从地面部1的上表面以及转台部2的上表面突出,因此能够防止从上方对导电体8A施加外力。因而,还能够防止在该外力的作用下使导电体8A陷入到间隙3内。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环状的间隙3内也配设有多个仅与地面部1以及转台部2的任意一方侧连接的分隔部,通过该分隔部的配设,该环状的间隙3被划分为至少两个以上的环状片。
通过在该划分出的各间隙3内分别配置导电体8A,由此即便使转台部2旋转而使导电体8A在间隙3中滚动移动,也能够完全地防止导电体8A在间隙3整体中偏移配置。
另外,由于该分隔部的存在,即便导电体8A发生了滚动,也能够防止阻碍该滚动那样的间隙3内的导电体8A的倾斜。即,利用该分隔部,能够防止圆台形状的导电体8A的意外的倾斜。
<实施方式5>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台装置具备的导通机构的结构的剖视图。在此,图10是示出了图1、2所示的间隙3的一部分(包括该一部分的周边结构在内)的放大图。
如图10所示,作为导通机构而配设有导电体8。导电体8配置为与地面部1和转台部2这两者接触。而且,当转台部2进行了旋转时,该导电体8一边维持上述接触、一边相对于地面部1滚动,并且也相对于转台部2滚动。即,导电体8虽然被把持,但能够在由后述的各凹陷部25、26构成的空间内自由地滚动。本实施方式的更具体的结构如下所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地面部1由主体部1P和第一构件1Q构成,转台部2由主体部2P和第二构件2Q构成。
主体部1P呈具有规定的厚度的平板形状,主体部2P呈具有规定的厚度的圆板形状。在图1的俯视图中,能够从地面部1的上方视认的部分整体为主体部1P,能够从转台部2的上方视认的部分整体为主体部2P。在此,在间隙3的下方,能够从上方视认第二构件2Q的一部分。
在图10例示的结构中,主体部1P的厚度与主体部2P的厚度相同。另外,主体部1P以及主体部2P均具有导电性,第一构件1Q以及第二构件2Q均具有导电性。
在图10的结构例中,第一构件1Q具有平面部和第一凹陷部25。在此,第一凹陷部25的剖面形状呈圆弧状(即,发圆)。第一构件1Q的平面部固定在间隙3附近的主体部1P的下表面上。另外,第一凹陷部25形成在与平面部对置的一侧。
在图10的结构例中,第二构件2Q由剖面为L字形的延伸部20、弹性构件21、把持部22构成。
延伸部20的一端固定在间隙3附近的主体部2P的下表面上。另外,如图10例示那样,延伸部20以位于间隙3的下方的方式从主体部2P延伸到主体部1P的下方。在延伸部20的另一端附近连接有弹性构件21的一端。
在此,弹性构件21通过弹性作用而施加第一构件1Q和把持部22对导电体8的把持力。另外,在弹性构件21的另一端连接有把持部22。另外,在把持部22的与第一构件1Q相面对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凹陷部26。在此,第二凹陷部26的剖面形状呈圆弧状(即,发圆)。
主体部1P与第一构件1Q电连接,主体部2P与第二构件2Q电连接。另外,在第二构件2Q中,延伸部20、弹性构件21以及把持部22电连接。因而,通过由第一构件1Q和第二构件2Q(更具体地说,是把持部22)把持导电体8的状态,地面部1与转台部2电连接(即,地面部1与转台部2经由导电体8而电连接)。
另外,由上述记载以及图10可知,由把持导电体8的、第一构件1Q以及第二构件2Q构成的结构体从下方(空间5侧)覆盖间隙3。
导电体8为球体,该导电体8被第一构件1Q的第一凹陷部25以及第二构件2Q(更具体地说,是把持部22)的第二凹陷部26把持(参照图10)。另外,如上所述,第二构件2Q具有对导电体8的上述把持进行施力的弹性构件21。
在此,如图1所示,间隙3呈环状,沿着该环状,具有图10的剖面结构的、由第一构件1Q以及第二构件2Q构成的结构体也呈环绕状地配设。因而,通过第一凹陷部25与第二凹陷部26相面对而形成的空间当然也呈环状。
另外,导电体8由铜、黄铜或者铁等导电性材料构成。另外,球体的导电体8的直径例如为数mm左右。第一凹陷部25与第二凹陷部26在合并的状态下形成环状的空间,但导电体8比该空间的把持方向上的尺寸略大。因此,在由第一构件1Q和第二构件2Q把持导电体8的状态下,在第一构件1Q与第二构件2Q(更具体地说,是把持部22)相面对的一侧,在两构件1Q、2Q之间存在较小的间隙(参照图10)。
导电体8配置为与构成地面部1的第一构件1Q以及构成转台部2的第二构件2Q这两者接触。而且,当转台部2进行了旋转时,导电体8一边维持上述接触、一边相对于地面部1(更具体地说,是构成地面部1的第一构件1Q的第一凹陷部25)滚动,并且也相对于转台部2(更具体地说,是作为构成转台部2的第二构件2Q的结构要素的、把持部22的第二凹陷部26)滚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电体8也为多个,在第一凹陷部25与第二凹陷部26合并的状态下形成的环状的空间内,导电体8沿着圆周方向而并排配设。在此,邻接的导电体8彼此可以接触,或者相邻的导电体8彼此也可以分离配置。
由该结构可知,通过转台部2进行旋转,多个导电体8在上述环状的空间内向轴承那样滚动。
另外,优选增加导电体8的数量,在上述环状的空间内使导电体8以紧密的状态排列配置。由此,即便使转台部2旋转而使导电体8在上述环状的空间内滚动移动,也能够在上述环状的空间整体中抑制导电体8在某一有限的区域中偏移配置。
另外,也可以在上述环状的空间内配设有分隔部。该分隔部与地面部1侧(更具体地说,是第一构件1Q侧)连接,而不与转台部2侧(更具体地说,是把持部22侧)连接。或者,分隔部与转台部2侧(更具体地说,是把持部22侧)连接,而不与地面部1侧(更具体地说,是第一构件1Q侧)连接。分隔部将在俯视下呈上述环状的空间划分为至少两个以上的环状片。而且,在该划分出的各区域内分别配置有导电体8。
通过配设该分隔部,由此即便使转台部2旋转而使导电体8在上述环状的空间内滚动移动,也能够完全地防止导电体8在上述环状的空间整体中偏移配置。即,各导电体8能够在自身所配置的环状片的区域内自由地滚动而进行移动。
另外,可以在各划分出的环状片的区域内配置一个导电体8,或者也可以在各划分出的环状片的区域内分别配置两个以上的导电体8。
另外,上述环状的空间也可以呈念珠形状,并且在珠状的各区域内分别配设球状的导电体8。
如以上那样,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台装置也具备导电体8,该导电体8配置为与地面部1和转台部2这两者接触,当转台部2进行了旋转时,该导电体8一边维持该接触、一边相对于两者1、2滚动。
因此,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转台装置相同,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导通机构中也能够抑制磨损。因而,能够在长时间内维持地面部1与转台部2的稳定的同电位化。
另外,导电体8虽然在通过第一凹陷部25与第二凹陷部26相面对而形成的环状的空间内被把持,但能够在该环状的空间内自由地滚动。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不具有供导电体8的滚动支承的构件(即,旋转固定轴)。因而,也不会产生该旋转固定轴的磨损,从而也不再需要对该旋转固定轴进行维护。即,有助于结构的简化、维护的容易化、低成本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环状的空间内也配置有多个导电体8。因此,能够在多处位置实现地面部1与转台部2的电连接,能够提高地面部1与转台部2的同电位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导电体8为球体,因此也能够实现上述环状的空间内的导电体8的顺畅滚动,能够减轻对电磁波测定/试验的影响以及进一步减少导通机构的磨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把持导电体8的、第一构件1Q以及第二构件2Q构成的结构体从下方覆盖间隙3。
因此,能够抑制由马达4等产生的电磁波从空间5穿过间隙3而侵入室内50内。即,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发明中,间隙3中的电磁波屏蔽效果显著提高。
另外,在图10的结构的情况下,在由第一构件1Q和第二构件2Q把持导电体8的状态下,能够将第一构件1Q与第二构件2Q(更具体地说,是把持部22)之间的间隙设计得极小。这是因为,与10m以上的转台部2以及地面部1不同,第一构件1Q与第二构件2Q的尺寸为数mm至数cm左右,导电体8的直径也为数mm左右,容易提高这些较小的构件的加工精度,从而能够将该间隙减小至1mm以下左右(即,比起转台部2的主体部2P等较大的构件,导电体8等较小的构件的加工精度更容易提高)。
例如,当使直径为10m左右的转台部2旋转时,为了防止地面部1与转台部2(主体部2P)的接触,若考虑使转台部2(主体部2P)的上述尺寸中的加工精度提高的容易程度,则间隙3的宽度成为6~7mm左右。与此相对,在对数mm左右的呈球体的导电体8和把持该导电体8的构件(数mm左右)进行加工的情况下,容易显著提高加工精度,能够使上述间隙成为1mm以下。
因此,在图10的结构中,由于能够减小该间隙,因此能够充分抑制电磁波从空间5经由该间隙而侵入室内50。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弹性构件21的作用力,因而也不会扩大该极小的间隙。
另外,如图10所示,呈球体的导电体8以及把持该导电体8的结构体配置在主体部1P、2P的下方。因此,即便使试验体在地面部1与转台部2之间拖动(或者滚动)移动,也能够完全地防止上述结构体与该试验体的接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台装置中,利用弹性构件21的作用力,进行第一构件1Q与把持部22对导电体8的把持。因而,导电体8与地面部1(更具体地说,是第一构件1Q)的接触、以及导电体8与转台部2(更具体地说,是第二构件2Q)的接触变得稳定,即便使转台部2旋转,也能够持续且可靠地维持地面部1与转台部2的同电位化。
另外,在图10所示的结构例中,采用由第一凹陷部25以及第二凹陷部26把持导电体8的结构,并利用弹性构件21的作用力来强化导电体8的把持力。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图10所示的结构/形状,也不会使灰尘等侵入把持该导电体8的部分内,并且也能够防止因该灰尘等引起的同电位化阻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由凹陷部25、26构成的环状的空间内也配设有多个仅与地面部1以及转台部2的任意一方侧连接的分隔部,通过该分隔部的配设,该环状的空间被划分为至少两个以上的环状片。
通过在该划分出的各环状片的空间内分别配置导电体8,由此即便使转台部2旋转而使导电体8在该环状片的空间内滚动移动,也能够完全地防止导电体8在上述环状的空间整体中偏移配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地面部1的下方,利用弹性构件21的作用力而把持导电部8(参照图10)。然而,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在转台部2的下方,利用弹性构件的作用力而把持导电体8。在该结构的情况下,与第一构件1Q相同的构件连接于间隙3附近的主体部2P下表面,与第二构件2Q相同的构件连接于间隙3附近的主体部1P下表面。而且,与第二构件2Q相同的构件从主体部1P起延伸到主体部2P的范围内,与第二构件2Q相同的构件具有的弹性构件以及把持部配设在主体部2P侧。
虽然详细说明了本发明,但上述的说明是在所有方面进行的例示,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应理解为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内能够假定未例示的无数变形例。
例如,也可以代替图7所示的檐部15而采用图11所示的树脂制的檐部15。在图11所示的结构例中,檐部15呈L字状的剖面形状,该檐部15与主体部1A的上表面连接,且延伸到主体部2A的上表面。即,在图11的结构例中,檐部15从上方完全覆盖间隙3。在此,在图11所示的结构例中,檐部15不与转台部2侧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图11所示的方式的檐部15也可以与主体部2A侧连接。该情况下,该檐部15不与主体部1A连接。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  地面部
1A、1L、1P  主体部
1B、1N、1Q  第一构件
2  转台部
2A、2L、2P  主体部
2B、2N、2Q  第二构件
3  间隙
4  马达
5  空间
8、8A  导电体
9   分隔部
11  小狭缝
12  导电体载置部
15  檐部
20  延伸部
21  弹性构件
22  把持部
25  第一凹陷部
26  第二凹陷部
50  室内
100 电波暗室

Claims (11)

1.一种转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台装置具备:
地面部(1),其具有电磁波屏蔽功能,并且具有开口部且被固定设置;
转台部(2),其具有电磁波屏蔽功能,并且以在水平方向上与所述地面部的端部之间形成间隙(3)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地面部的所述开口部处,且相对于所述地面部进行旋转;以及
导电体(8、8A),其配置为与所述地面部和所述转台部这两者接触,当所述转台部进行了旋转时,所述导电体(8、8A)一边维持所述接触、一边相对于所述地面部滚动,并且也相对于所述转台部滚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体为多个。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台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地面部的周端部以及所述转台部的周端部,形成有锥形的所述间隙,所述锥形的所述间隙随着向下方而宽度变窄,
所述导电体配置在呈所述锥形的所述间隙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体为球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台装置,其特征在于,
呈所述球体的所述导电体的上部位于比所述地面部的上表面以及所述转台部的上表面低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体为圆台形状,且配置在所述间隙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台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地面部的周端部以及所述转台部的周端部,形成有阶梯形状的所述间隙,所述阶梯形状的所述间隙随着向下方而宽度变窄,
所述圆台形状的所述导电体的上表面(8a)成为所述下方一侧,
所述圆台形状的所述导电体的底面(8d)位于比所述地面部的上表面侧以及所述转台部的上表面侧低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地面部具有第一构件(1B),该第一构件(1B)具有导电性,
所述转台部具有第二构件(2B),该第二构件(2B)具有导电性,
通过所述第一构件以及所述第二构件,形成有在所述间隙的下方具有剖面为凹形状的导电体载置部(12),
所述第一构件与所述第二构件不直接接触,由此,
在呈所述凹形状的所述导电体载置部的底部形成有宽度比所述间隙的宽度小的小狭缝(11),
所述导电体配置为,在所述导电体载置部内堵塞所述小狭缝的一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台装置还具备从上方覆盖所述导电体载置部的檐部(15)。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体为球体,
所述地面部具有第一构件(1Q),该第一构件(1Q)具有导电性且具有第一凹陷部(25),
所述转台部具有第二构件(2Q),该第二构件(2Q)具有导电性且具有第二凹陷部(26),
所述导电体被所述第一构件的所述第一凹陷部以及所述第二构件的第二凹陷部把持,
所述第二构件具有弹性构件(21),该弹性构件(21)对所述导电体的把持进行施力,
由把持所述导电体的、所述第一构件以及所述第二构件构成的结构体从下方覆盖所述间隙。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台装置,其特征在于,
用于配置所述导电体的空间在俯视下形成为环状,
所述转台装置还具备分隔部(9),该分隔部(9)仅与所述地面部以及所述转台部的任意一方侧连接,
所述分隔部将在俯视下呈所述环状的用于配置所述导电体的所述空间划分为至少两个以上的环状片。
CN201380069178.5A 2013-01-07 2013-01-07 转台装置 Active CN1049037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3/050038 WO2014106902A1 (ja) 2013-01-07 2013-01-07 ターンテーブル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03733A true CN104903733A (zh) 2015-09-09
CN104903733B CN104903733B (zh) 2017-04-26

Family

ID=510622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69178.5A Active CN104903733B (zh) 2013-01-07 2013-01-07 转台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922258B2 (zh)
CN (1) CN104903733B (zh)
WO (1) WO201410690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9133393A1 (de) * 2019-12-06 2021-06-10 TDK Europe GmbH Hydraulische Vorrichtung zur Prüfung der elektromagnetischen Verträglichkeit und/oder anderer Eigenschaften eines Elektromotors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79517A (ja) * 1989-08-11 1991-04-04 Safetech Pty Ltd ターンテーブル
JPH1026645A (ja) * 1996-07-11 1998-01-27 Hiroyuki Arai 電磁波環境試験用の電波反射箱
JPH10221392A (ja) * 1997-02-03 1998-08-21 Tanabe:Kk ターンテーブル装置
JP2000187052A (ja) * 1998-12-21 2000-07-04 Tdk Corp タ―ンテ―ブル装置
JP2001324524A (ja) * 2000-05-12 2001-11-22 Nec Corp 不要輻射の自動測定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01330636A (ja) * 2000-05-23 2001-11-30 Tdk Corp ノイズ測定システム、ノイズ測定方法およびノイズ測定用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JP2004101300A (ja) * 2002-09-06 2004-04-02 Murata Mfg Co Ltd 電磁波測定装置及び電磁波測定方法
JP2006258756A (ja) * 2005-03-18 2006-09-28 Sony Corp 電磁界測定装置及び電磁界測定方法
JP2007271317A (ja) * 2006-03-30 2007-10-18 Murata Mfg Co Ltd Emi測定装置及びemi測定方法
CN101105513A (zh) * 2007-06-27 2008-01-16 浙江大学 天线辐射特性实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20398U (zh) * 1988-02-05 1989-08-15
JPH058526Y2 (zh) * 1988-06-01 1993-03-03
JP2546617Y2 (ja) * 1991-02-27 1997-09-03 株式会社アドバンテスト 電磁波測定用ターンテーブルの接地構造
JPH0514941U (ja) * 1991-08-12 1993-02-26 株式会社アドバンテスト 埋め込み型emc用ターン・テーブル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79517A (ja) * 1989-08-11 1991-04-04 Safetech Pty Ltd ターンテーブル
JPH1026645A (ja) * 1996-07-11 1998-01-27 Hiroyuki Arai 電磁波環境試験用の電波反射箱
JPH10221392A (ja) * 1997-02-03 1998-08-21 Tanabe:Kk ターンテーブル装置
JP2000187052A (ja) * 1998-12-21 2000-07-04 Tdk Corp タ―ンテ―ブル装置
JP2001324524A (ja) * 2000-05-12 2001-11-22 Nec Corp 不要輻射の自動測定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01330636A (ja) * 2000-05-23 2001-11-30 Tdk Corp ノイズ測定システム、ノイズ測定方法およびノイズ測定用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JP2004101300A (ja) * 2002-09-06 2004-04-02 Murata Mfg Co Ltd 電磁波測定装置及び電磁波測定方法
JP2006258756A (ja) * 2005-03-18 2006-09-28 Sony Corp 電磁界測定装置及び電磁界測定方法
JP2007271317A (ja) * 2006-03-30 2007-10-18 Murata Mfg Co Ltd Emi測定装置及びemi測定方法
CN101105513A (zh) * 2007-06-27 2008-01-16 浙江大学 天线辐射特性实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4106902A1 (ja) 2017-01-19
JP5922258B2 (ja) 2016-05-24
WO2014106902A1 (ja) 2014-07-10
CN104903733B (zh) 2017-04-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084632U (zh) 电子设备以及电子设备内的天线结构
JP5704284B2 (ja) アンテナ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US9673509B2 (en) Antenna module for portable terminal and portable terminal comprising same
JP5081048B2 (ja) 携帯端末装置
CN104466347B (zh) 移动终端
US20150380847A1 (en) Headphone socket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including same
JP2007241887A (ja) キーボード
EP2800204A1 (en) Antenna device
JP2008097968A (ja) 回転形パルススイッチ
CN102376485A (zh) 滑动移位接触开关
CN104903733A (zh) 转台装置
KR101154752B1 (ko) 입력장치
EP2961007A1 (en) Headphone socket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US9466909B1 (en) Connector
JP7096314B2 (ja) 多方向入力装置とゲーム機器
CN102799324A (zh) 标识装置、设备以及终端设备
CN1965441B (zh) 天线馈电结构
CN204516893U (zh) 全向天线
CN104466409B (zh) 天线结构及具有该天线结构的移动终端
CN104716468A (zh) Usb电连接器的旋动装置
CN201060778Y (zh) 具有开关的旋转型编码器
CN109243893A (zh) 按键结构
CN104881189A (zh) 静电电容式位置检测装置
JP4050067B2 (ja) 複合スイッチ構造体
CN107066046B (zh) 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