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71625B - 缓冲器状态报告的发送控制方法、用户装置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缓冲器状态报告的发送控制方法、用户装置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71625B
CN104871625B CN201380066193.4A CN201380066193A CN104871625B CN 104871625 B CN104871625 B CN 104871625B CN 201380066193 A CN201380066193 A CN 201380066193A CN 104871625 B CN104871625 B CN 10487162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wireless base
user apparatus
buffer state
state repor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6619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71625A (zh
Inventor
内野彻
高桥秀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8716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716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716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716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78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using buffer status re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2Processing of mobility data, e.g. registration information at HLR [Home Location Register] or VLR [Visitor Location Register]; Transfer of mobility data, e.g. between HLR, VLR or external networks
    • H04W8/04Registration at HLR or HSS [Home Subscriber Ser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measured or perceived qua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在缓冲器状态报告的发送控制方法中,网络侧基于在第一无线基站的下属与所述第一无线基站通信的用户装置的缓冲器滞留量、和与所述第一无线基站不同的第二无线基站的下属的小区的质量的至少一方,设定站点间上行链路载波聚合的执行,从所述第一无线基站对所述用户装置通知所述站点间上行链路载波聚合的设定,以所述站点间上行链路载波聚合的设定作为触发,从所述用户装置对所述第二无线基站发送缓冲器状态报告。

Description

缓冲器状态报告的发送控制方法、用户装置以及无线通信 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的领域,尤其,涉及缓冲器状态报告的发送控 制、用户装置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在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的 标准化规范Rel-10中,为了实现超过20MHz的宽带通信(例如100MHz), 导入了捆绑多个分量载波而进行通信的载波聚合(CA)(例如,参照专利文 献1)。在这个方法中,存在只能在同一基站(eNB)下属的小区间捆绑分量 载波的制约。
在Rel-12以后,作为实现比以往更灵活的网络架构的一个方法,正在研 究捆绑不同的基站(eNB)下属的小区而进行通信的站点间载波聚合(Inter-site CA)。
例如,如图1所示,提出了需要可靠性的控制面(C-plane)数据的传输 (信令无线承载(SRB:Signaling Radio Bearer))在宏eNB20下属的宏小区 中进行,需要宽带通信的用户面(U-plane)数据的传输(数据无线承载(DRB: Data Radio Bearer))在小型eNB30下属的小型小区中进行。在这个情况下, 设想将宏小区设定为可靠性高的主小区(主服务小区(PCell:primary serving cell)),将小型小区设定为辅助性(additional)的副小区(副服务小区(SCell: secondary serving cell))。
通过在宏小区中导入小型小区,能够将用户装置(UE)10的数据业务 量卸载到小型小区。在分开控制面数据和用户面数据的情况下,考虑宏小区 使用低的频带来确保用户装置10的连接性和移动性,在小型小区中使用高的 频带来提高吞吐量。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36.300v11.3.0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不同的eNB下属的小区间进行载波聚合的情况下,考虑由各eNB独 立管理对用户装置10进行无线资源的分配的调度。
但是,在目前的LTE(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系统中,将缓 冲器状态报告(BSR:Buffer Status Report)只反馈给单一的eNB。因此,产 生不能对进行站点间CA的其他的eNB在适当的定时反馈缓冲器滞留量的新 的课题。
更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在现有的规范中,由于UE10在直到缓冲器 状态报告(BSR)被触发为止不进行BSR的报告,所以在设定了站点间UL CA 时,不能对其他的eNB(小型eNB30)的调度器迅速地发送缓冲器滞留信息。 由于小型eNB30不知道UE10的缓冲器滞留信息,所以存在不清楚将多少上 行链路资源分配给UE10即可的问题。
若周期性的BSR计时器期满等而在恒定时间之后满足了周期性的触发 条件,则BSR被触发,但在BSR计时器的周期长的情况下,直到BSR的报 告为止费时间。
也考虑从锚eNB经由例如X2接口或S1接口而转发缓冲器滞留信息, 但由于节点不同,所以不一定能传输最新的缓冲器滞留信息。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在设定了站点间UL CA的情况下的 有效率的缓冲器状态报告的发送控制、用户装置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如图3所示,在设定了站点间UL CA时,UE10触 发BSR,对副小区报告BSR。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提供一种缓冲器状态报告的发送控制方法。该 方法的特征在于,
网络侧基于在第一无线基站的下属与所述第一无线基站通信的用户装置 的缓冲器滞留量、和与所述第一无线基站不同的第二无线基站的下属的小区 的质量的至少一方,设定站点间上行链路载波聚合的执行,
从所述第一无线基站对所述用户装置通知所述站点间上行链路载波聚合 的设定,
以所述站点间上行链路载波聚合的设定作为触发,从所述用户装置对所 述第二无线基站发送缓冲器状态报告。
在本发明的其他方式中,提供一种用户装置。用户装置的特征在于,包 括:
接收单元,从第一无线基站接收站点间上行链路载波聚合的设定通知;
载波管理单元,基于所述通知来触发缓冲器状态报告,并作为所述站点 间载波聚合的对象,将与所述第一无线基站不同的第二无线基站设定为副小 区;
缓冲器状态报告生成单元,生成表示上行链路的缓冲器滞留量的缓冲器 状态报告;以及
发送单元,通过所述触发,将所述生成的缓冲器状态报告发送给所述第 二无线基站。
发明效果
在设定了站点间上行链路载波聚合(站点间UL CA)的情况下,能够对 适当的eNB迅速地报告缓冲器状态报告。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在LTE-advanced中提出的小型小区增强(Enhancement) 的图。
图2是用于说明在站点间上行链路载波聚合中新产生的课题的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BSR触发的基本概念的图。
图4是在宏eNB、用户装置以及小型eNB间进行的BSR报告的时序图。
图5是表示用户装置的BSR触发的定时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BSR触发定时的具体例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BSR触发定时的具体例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BSR触发定时的具体例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BSR触发定时的具体例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用户装置的结构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基本概念的图。宏eNB20连接到未图示的核心网络, 管辖恒定范围的地理的区域。小型eNB30设置在宏eNB20的管辖区域内或者 区域外(区域边界附近等),管辖比宏eNB20小的区域。宏eNB20和小型eNB30 通过有线或者无线连接。
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作为站点间载波聚合的对象,以小型小区的eNB 为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能够同样应用于在不同的宏eNB间进行的载波聚合。
管辖宏小区的宏eNB20和管辖小型小区的小型eNB30都是演进型的无 线基站(Evolved Node B;eNB),仅仅是根据种类而称呼不同。在该说明书 中称为“小型小区”时,指在比宏小区小的区域半径(覆盖范围)中,支持 比宏小区的最大用户数少的连接数的无线基站或者其管辖区域,包括微微小 区、毫微微小区等。“小型eNB”是小型小区方式的无线基站,指物理尺寸或 发送输出比宏小区的无线基站小的无线基站,但与“小型小区”同义地使用。 将管辖区域尺寸、容许连接数、物理尺寸、发送输出等进行汇总,简单表现 为小型eNB30具有比宏eNB20小的小区尺寸。
宏eNB20对用户装置10和宏eNB20之间的连接性、用户装置10和小 型eNB30之间的连接性进行管理。宏eNB20若设定站点间UL CA(站点间 上行链路载波聚合),则将使设定(配置(configure))用于站点间UL CA的 副小区(UL SCell)的控制信号发送给用户装置10。接受到该控制信号,用 户装置10和小型eNB30之间开始连接确立的手续。
在实施方式中,若设定站点间UL CA,则用户装置10以BSR作为触发, 伴随连接确立的手续,向小型eNB30报告BSR。更具体而言,如后所述,用 户装置10在从宏eNB20接收到用于设定UL SCell的控制信号时起,在与小 型eNB30之间确立了上行链路的同步时(完成了RA过程时)为止的任意的 定时,触发BSR。
根据该结构,成为站点间上行链路载波聚合的对象的其他小区的eNB(在 实施方式中,小型eNB30)能够获得最新的缓冲器滞留信息,能够对用户装 置10分配适当的量的上行链路资源。通过将用户装置10的数据传输分配给 小型eNB30,宏eNB20的负荷减轻。其结果,与宏eNB20连接的其他的用 户的通信环境得以改善。
图4是图3的宏eNB20、用户装置10以及小型eNB30之间的BSR发送 的时序图。
首先,与宏eNB20连接的用户装置10对宏eNB20周期性地发送BSR (S11)。BSR是表示用户装置10的逻辑信道或者逻辑信道组的缓冲器滞留量 的信息。在报告逻辑信道组的缓冲器滞留量的情况下,将4个逻辑信道组 (LCG)#1-#4的各个缓冲器滞留量与逻辑信道组序号相对应而报告。BSR 使用由宏eNB20分配的物理上行链路的分量载波而传输。
宏eNB20监视从用户装置10传送而来的BSR(S21),并基于BSR的监 视结果来设定站点间UL CA(S22)。站点间UL CA例如基于BSR的接收状 况、缓冲器滞留量、缓冲器滞留量的变化倾向等而被设定。若设定站点间UL CA,则宏eNB20对用户装置10发送用于设定ULSCell的控制信号(S25)。 在该控制信号中,既可以包含应设定的副小区的特定信息,也可以不包含。 在控制信号中包含副小区的特定信息的情况下,例如宏eNB20的RRC功能 基于无线资源状况,指定能够与用户装置10进行上行链路通信的小型小区作 为副小区。在控制信号中不包含副小区的特定信息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控制 信号中,与UL SCell的设定指示一同包含分量载波的候选信息。在该情况下, 用户装置10也可以测定候选的分量载波并选择、追加副小区,并将其报告给 宏eNB。
在宏eNB20一维地管理用户装置10和小型eNB30之间的连接性的情况 下,仅仅将用于设定UL SCell的控制信号发送给用户装置10即可。或者, 也可以在S25之前,宏eNB20和成为站点间UL CA的对象的小型eNB30之 间进行协商,指定协商成立的小型eNB30作为副小区(S41)。在该情况下, 宏eNB20和小型eNB30之间的接口既可以使用现有的X2接口,也可以设定 新的接口。协商步骤(S41)是任意的,也可以根据网络结构、小型eNB30 的性能、用于设定UL SCell的控制信号的内容等而进行或者不进行。
用户装置10若从宏eNB20接受到站点间UL CA的设定通知,则触发 BSR,并伴随与小型eNB30之间的连接确立的手续,向小型eNB30发送BSR (S31)。
小型eNB30根据在BSR中包含的缓冲器滞留量,将1个以上的上行链 路分量载波分配给用户装置10(S32)。被分配的分量载波是例如属于与宏 eNB20支持的载波分量不同的频带的分量载波。用户装置10在用于发送用户 数据而追加小型eNB30作为副小区的期间,使用从小型eNB30被分配的上行 链路资源,对小型eNB30报告BSR(S13)。
根据这个方法,能够与基于计时器等的下一个BSR定时到来相比更快地 对小型eNB30发送BSR,能够迅速地接受上行链路的分量载波的分配。
图5是表示站点间UL CA设定时的BSR发送定时的决定的基本流程。 用户装置10判断是否设定了站点间UL CA(S100),在设定了站点间UL CA 的情况下(S100中“是”),与是否为周期性的BSR触发的定时无关地,触发 BSR,并对副小区的eNB(小型eNB30)报告BSR(S111)。
由此,与站点间UL CA的设定一同,对适当的eNB报告BSR。
图6~图9表示BSR触发的定时例。在图6的例中,用户装置10在接 收到用于设定ULSCell的控制信号的定时,触发BSR。即,用户装置10判 断是否接收到用于设定UL SCell的控制信号(S101)。在接收到用于设定UL SCell的控制信号的情况下(S101中“是”),用户装置10对在控制信号中指 定的副小区的eNB(小型eNB30)发送连接的确立请求,且报告BSR(S111a)。
在没有接收到用于设定UL SCell的控制信号的情况下(S101中“否”), 用户装置10对主小区的eNB、即宏eNB20如以往那样报告BSR(S112)。S101 的判断步骤也可以替换有无接收控制信号的判断,以是否完成了副小区的设 定作为判断基准。在该情况下,在副小区的设定完成的定时,对副小区的eNB (小型eNB30)报告BSR。
图7表示BSR触发的定时的其他例。用户装置10判断是否完成了基于 控制信号的副小区的设定(S101a)。在完成了副小区的设定的情况下(S101a 中“是”),用户装置10判断副小区是否成为“激活(Active)”(S102)。在 判断为副小区成为“激活”的情况下(S102中“是”),用户装置10对副小 区的eNB(小型eNB30)报告BSR(S111)。
由于仅仅设定副小区还不能进行调度,所以是在上行链路资源的分配变 得进一步可靠的时刻报告BSR的例。
图8表示BSR触发的定时的再其他例。用户装置10判断是否完成了基 于控制信号的副小区的设定(S101a)。在完成了副小区的设定的情况下(S101a 中“是”),用户装置10判断副小区是否成为“激活”(S102)。在副小区成为 “激活”的情况下(S102中“是”),判断是否开始了RACH(随机接入信道 (Random Access Channel))过程(S103)。在开始了RACH过程的情况下(S103 中“是”),用户装置10例如在发送RA(随机接入(Random Access))前导 码的定时,对副小区的eNB(小型eNB30)报告BSR(S111)。也可以代替 在启动了RACH过程的定时触发BSR,而是在RACH过程中的任意的定时、 例如接收到对于RA前导码的RA响应的定时,使用在RA响应中被分配的上 行链路资源而报告BSR。
图9表示BSR触发的定时的再其他例。用户装置10若基于控制信号来 完成副小区的设定(S101a中“是”),副小区成为“激活”(S102中“是”), RACH过程开始(S103中“是”),则判断是否对副小区确立了上行链路的同 步(S104)。在完成了RA过程,且在与副小区之间确立了同步的情况下(S104 中“是”),用户装置10对副小区的eNB(小型eNB30)报告BSR(S111)。由 于在与副小区之间确立同步时实际进行调度,所以能够将此时的最新的缓冲器滞留信息发送给副小区的eNB。
这样,作为在设定了站点间UL CA时用户装置进行的BSR触发的定时, 能够使用以下定时等:
(1)在接收到用于设定UL SCell的控制信号的定时或者完成了基于该 控制信号的UL SCell的设定的定时;
(2)设定的SCell成为激活(Activate)的定时;
(3)在对该SCell或者该SCell所属的SCell组进行了RACH过程的情 况下(也可以是启动了RACH过程的定时等在RACH过程中的任一个阶段);
(4)在对该SCell取得了上行链路的同步的定时(也可以是完成了RA 过程的定时)。
图10是用户装置10的概略结构图。用户装置10具有下行链路(DL)信 号接收单元11、上行链路(UL)信号发送单元12、MAC(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管理单元13、上行链路(UL)缓冲器管理单元15、分量载 波(CC)管理单元16。
DL信号接收单元11经由未图示的天线,接收下行链路的无线信号。UL 信号发送单元12经由未图示的天线,发送上行链路的无线信号。由于天线或 基带处理单元等与本发明没有直接关系,所以省略图示,但DL信号接收单 元11和UL信号发送单元12的RF侧连接到1个以上的天线元件,基带侧连 接到基带处理单元(包括数字信号处理单元)。
为了对宏eNB20和小型eNB独立地进行通信,DL信号接收单元11也 可以具有与不同的频带(例如,2GHz波段和3.5MHz波段)的各个对应的 RF接收系统。同样地,UL信号发送单元12也可以具有与不同的频带的各个 对应的RF发送系统。
MAC管理单元13具有BSR管理单元14。MAC管理单元13进行MAC PDU(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e Unit))的生成/处理、HARQ(混合自动重 复请求(Hybrid AutomaticRepeat Request))管理、RACH管理等。BSR管理 单元14进行BSR的生成、处理。
UL缓冲器管理单元15监视上行链路的缓冲器滞留量,并将上行链路的 缓冲器滞留量通知给BSR管理单元14。
分量载波管理单元16管理有无设定包括站点间UL CA的载波聚合 (CA),并触发BSR。分量载波管理单元16还进行用于通信的分量载波的选 择、管理、SCell的设定、激活/去激活的管理等。
作为具体的动作的一例,用户装置10若在DL信号接收单元11中从宏 eNB20接收到站点间UL CA的设定通知、即用于设定UL SCell的控制信号, 则分量载波管理单元17决定触发BSR的定时。BSR管理单元14基于从UL 缓冲器管理单元15取得的缓冲器滞留信息,按每个逻辑信道或者逻辑信道组 生成表示缓冲器滞留量信息的BSR。生成的BSR从UL信号发送单元12发 送到成为UL SCell设定的对象的小型eNB30。
这样,用户装置10能够与基于计时器等的以往的BSR触发的定时相比 更快地对用于站点间UL CA而设定了UL SCell的小型eNB30报告BSR。
在实施方式中,宏eNB20基于来自用户装置10的BSR来决定了站点间 UL CA的开始,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网络上的任意的节点基于用户装 置10的缓冲器滞留量信息来决定站点间UL CA的开始。此外,实施方式的 站点间UL CA并不限定于宏eNB和小型eNB之间,在宏eNB和宏eNB之 间同样也能够实施。
此外,在实施方式中,基于用户装置的缓冲器滞留量信息来设定了站点 间UL CA,但也能够基于小型小区的无线链路的质量来设定站点间UL CA。
进一步,在上述中,以开始站点间UL CA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在 结束站点间UL CA的情况下也是相同的。具体而言,在其他的小区的eNB(小 型eNB)下属的小区的无线链路的质量劣化的情况下,需要结束该小区中的 通信,关于在小型eNB中进行了数据发送的(承载的)数据,在宏eNB中再 次发送。在这个情况下,伴随着与宏eNB的通信再次开始,将最新的缓冲器 滞留量信息通知给宏eNB,从而能够降低调度延迟。另外,小型eNB下属的 小区中的通信结束和与宏eNB的通信再次开始的通知从网络侧发送给用户装 置。
本申请基于在2012年12月28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2-288898号 主张其优先权,通过参照上述日本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而援用到本申请中。
产业上的利用领域
应用于在小区间进行载波聚合的无线通信系统。
标号说明
10 用户装置
11 DL信号接收单元
12 UL信号发送单元
13 MAC管理单元
14 BSR管理单元
15 UL缓冲器管理单元
16 分量载波(CC)管理单元
20 宏eNB
30 小型eNB

Claims (16)

1.一种缓冲器状态报告的发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网络侧基于在第一无线基站的下属与所述第一无线基站通信的用户装置的缓冲器滞留量、和与所述第一无线基站不同的第二无线基站的下属的小区的质量的至少一方,设定站点间上行链路载波聚合的执行,
从所述第一无线基站对所述用户装置通知所述站点间上行链路载波聚合的设定,
以所述站点间上行链路载波聚合的设定作为触发,触发对于所述第二无线基站的缓冲器状态报告,伴随所述用户装置与所述第二无线基站之间的连接确立手续,从所述用户装置对所述第二无线基站发送所述缓冲器状态报告,
在所述第二无线基站的下属的小区的质量劣化的情况下,在所述用户装置中,接收用于再次开始与所述第一无线基站的通信的通知,
以所述通知作为触发,从所述用户装置对所述第一无线基站发送缓冲器状态报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状态报告的发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无线基站中,基于所述用户装置的缓冲器滞留量,设定进行所述站点间上行链路载波聚合,
从所述第一无线基站对所述用户装置发送用于设定所述第二无线基站的控制信号,
在所述用户装置中,基于所述控制信号,设定所述第二无线基站,作为所述站点间上行链路载波聚合的对象基站,
对所述第二无线基站发送所述缓冲器状态报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冲器状态报告的发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用户装置中,在接收到所述控制信号的定时,触发对于所述第二无线基站的所述缓冲器状态报告,将所述缓冲器状态报告发送给所述第二无线基站。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状态报告的发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用户装置中,在完成了基于所述控制信号的所述第二无线基站的设定的定时,触发对于所述第二无线基站的所述缓冲器状态报告,将所述缓冲器状态报告发送给所述第二无线基站。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缓冲器状态报告的发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用户装置中,在判断为完成了所述设定的所述第二无线基站为激活状态的定时,触发对于所述第二无线基站的所述缓冲器状态报告,将所述缓冲器状态报告发送给所述第二无线基站。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缓冲器状态报告的发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用户装置中,在对判断为所述激活状态的所述第二无线基站进行随机接入过程的定时,触发对于所述第二无线基站的所述缓冲器状态报告,将所述缓冲器状态报告发送给所述第二无线基站。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缓冲器状态报告的发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用户装置中,在所述随机接入过程完成、且在与所述第二无线基站之间上行链路的同步已确立的定时,触发对于所述第二无线基站的所述缓冲器状态报告,
与所述用户装置和所述第二无线基站之间的连接的确立一同将所述缓冲器状态报告发送给所述第二无线基站。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状态报告的发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所述用户装置中,使用由所述第二无线基站基于所述缓冲器状态报告而被分配的上行链路资源,将用户面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无线基站的步骤。
9.一种用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单元,从第一无线基站接收站点间上行链路载波聚合的设定通知;
载波管理单元,基于所述设定通知来触发缓冲器状态报告,并作为所述站点间上行链路载波聚合的对象,将与所述第一无线基站不同的第二无线基站设定为副小区;
缓冲器状态报告生成单元,生成表示上行链路的缓冲器滞留量的缓冲器状态报告;以及
发送单元,通过基于所述站点间上行链路载波聚合的设定通知的所述缓冲器状态报告的触发,伴随与所述第二无线基站之间的连接确立手续,将所述生成的缓冲器状态报告发送给所述第二无线基站,
在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到再次开始与所述第一无线基站的通信的通信再次开始通知的情况下,所述载波管理单元基于所述通信再次开始通知,触发对于所述第一无线基站的缓冲器状态报告的生成、发送。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户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接收单元从所述第一无线基站接收到用于设定所述第二无线基站的控制信号的定时,所述载波管理单元触发所述缓冲器状态报告。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波管理单元判断是否完成了基于所述控制信号的所述第二无线基站的设定,在完成了所述设定的定时,触发对于所述第二无线基站的所述缓冲器状态报告。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波管理单元判断完成了所述设定的所述第二无线基站是否为激活状态,在判断为激活状态的定时,触发对于所述第二无线基站的所述缓冲器状态报告。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用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波管理单元在对判断为所述激活状态的所述第二无线基站进行随机接入过程的定时,触发对于所述第二无线基站的所述缓冲器状态报告。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波管理单元在所述随机接入过程完成、且在与所述第二无线基站之间上行链路的同步已确立的定时,触发对于所述第二无线基站的所述缓冲器状态报告。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单元使用根据所述缓冲器状态报告而从所述第二无线基站被分配的上行链路资源,将用户面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无线基站。
16.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包括第一无线基站、在所述第一无线基站的下属与所述第一无线基站通信的用户装置、与所述第一无线基站不同的第二无线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无线基站基于所述用户装置的缓冲器滞留量、和所述第二无线基站的下属的小区的质量的至少一方,将站点间上行链路载波聚合的设定通知给所述用户装置,
所述用户装置通过所述站点间上行链路载波聚合的设定来触发缓冲器状态报告,并基于所述通知,将所述第二无线基站设定为所述站点间上行链路载波聚合的对象,伴随所述用户装置与所述第二无线基站之间的连接确立手续,对所述第二无线基站报告缓冲器状态报告,
所述用户装置在所述第二无线基站的下属的小区的质量劣化的情况下,接收再次开始与所述第一无线基站的通信的通信再次开始通知,
基于所述通信再次开始通知的接收,对所述第一无线基站发送缓冲器状态报告。
CN201380066193.4A 2012-12-28 2013-11-11 缓冲器状态报告的发送控制方法、用户装置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Active CN1048716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88898 2012-12-28
JP2012288898A JP6101486B2 (ja) 2012-12-28 2012-12-28 バッファ状態報告の送信制御方法、ユーザ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PCT/JP2013/080413 WO2014103537A1 (ja) 2012-12-28 2013-11-11 バッファ状態報告の送信制御方法、ユーザ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71625A CN104871625A (zh) 2015-08-26
CN104871625B true CN104871625B (zh) 2019-08-09

Family

ID=510206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66193.4A Active CN104871625B (zh) 2012-12-28 2013-11-11 缓冲器状态报告的发送控制方法、用户装置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955377B2 (zh)
JP (1) JP6101486B2 (zh)
CN (1) CN104871625B (zh)
WO (1) WO201410353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05174B2 (ja) * 2013-05-10 2017-09-27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移動局、および無線基地局
EP3026970A4 (en) * 2013-07-25 2017-04-05 Sharp Kabushiki Kaisha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apparatus, terminal apparatus,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integrated circuit
WO2015016550A1 (en) 2013-07-29 2015-02-0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calculating and reporting a buffer status and device therefor
JP6174263B2 (ja) * 2014-07-24 2017-08-02 京セラ株式会社 ユーザ端末及び基地局
EP3402224B1 (en) * 2016-01-08 2020-06-24 Nec Corporation Radio station system, radio terminal, and method for these
CN109392009A (zh) * 2017-08-11 2019-02-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和通信系统
US20200045581A1 (en) * 2018-08-06 2020-02-06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Carrier aggregation management for dual-connectivity wireless access
US10873986B1 (en) * 2019-06-04 2020-12-22 Sprint Spectrum L.P. Use of buffer occupancy as a basis to control configuration of dual-connectivity service
US11902129B1 (en) 2023-03-24 2024-02-13 T-Mobile Usa, Inc. Vendor-agnostic real-time monitoring of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s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86577A (zh) * 2008-09-23 2010-03-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触发缓存区状态报告的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
CN102111751A (zh) * 2009-12-28 2011-06-29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缓存状态报告上报方法和设备
CN102387508A (zh) * 2011-11-01 2012-03-2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lte-a系统中载波聚合的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052774A1 (ja) * 2009-11-02 2011-05-05 京セラ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低電力基地局、高電力基地局、無線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WO2012108046A1 (ja) * 2011-02-10 2012-08-16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受信装置、送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WO2013116988A1 (en) * 2012-02-07 2013-08-15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report and handle buffer status for user equipment working in inter-site carrier aggregation mod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86577A (zh) * 2008-09-23 2010-03-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触发缓存区状态报告的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
CN102111751A (zh) * 2009-12-28 2011-06-29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缓存状态报告上报方法和设备
CN102387508A (zh) * 2011-11-01 2012-03-2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lte-a系统中载波聚合的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71625A (zh) 2015-08-26
JP6101486B2 (ja) 2017-03-22
WO2014103537A1 (ja) 2014-07-03
JP2014131240A (ja) 2014-07-10
US20150319641A1 (en) 2015-11-05
US9955377B2 (en) 2018-04-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71625B (zh) 缓冲器状态报告的发送控制方法、用户装置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US11223986B2 (en) Communications system
JP7146916B2 (ja) アイドルモード及び非アクティブモードでのbwp処理
US9839043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llocating resources for logical channel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1491305B (zh)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随机接入方法和设备
US20190124677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scheduling request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EP3243360B1 (en) Communications devices, infrastructure equipment, and methods for selecting a relay in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EP3251262B1 (en) Secondary scheduling request
EP3297355B1 (en) User terminal and method
KR20120115953A (ko) 단말 획득 정보를 효율적으로 기지국에 전달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07211466A (zh) 在载波聚合系统中发起随机接入过程的方法及其装置
WO2014117335A1 (zh) 上行传输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US20160119831A1 (e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mobility of user equipment having dual connectivity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EP3200554A1 (en) Base station and user terminal
EP3282730B1 (en) Base station and wireless terminal
JPWO2016163431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制御方法
WO2023127639A1 (ja) 基地局及び通信方法
CN118020337A (zh) 包括侧链路的无线通信的驱动时间最小化
CN115918145A (zh) 集成接入和回程网络中的延迟界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