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50681A - 注入的蒸汽、氮气混合物的温度、压力、干度的计算方法 - Google Patents

注入的蒸汽、氮气混合物的温度、压力、干度的计算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50681A
CN104850681A CN201510181253.8A CN201510181253A CN104850681A CN 104850681 A CN104850681 A CN 104850681A CN 201510181253 A CN201510181253 A CN 201510181253A CN 104850681 A CN104850681 A CN 1048506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steam
temperature
pressure
nitrog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8125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50681B (zh
Inventor
张成博
马振
孙振宇
曲绍刚
刘锦
于晓聪
王欣叶
吕孝明
姜佳悦
卢丽丝
李辉
唐丽
刘佩衡
李�杰
康宸博
王文刚
哈长鸣
王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18125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850681B/zh
Publication of CN1048506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506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506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506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ngine Equipment That Uses Special Cycles (AREA)
  • Control Of Turb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注入的蒸汽、氮气混合物的温度、压力、干度的计算方法,方法包括:计算蒸汽和氮气混合后的混合物初始温度、混合物初始气相干度和蒸汽干度;以蒸汽锅炉出口处为初始计算点,任意设定步长,计算地面管线井口处的井口温度、井口压力和井口干度分布;以井口为初始计算点,任意设定步长,计算井筒处的井筒温度、井筒压力和井筒干度分布;基于所述井筒温度、所述井筒压力和所述井筒干度分布指导油田现场进行相应工艺的实施。本发明具有良好的计算稳定性和较高的计算精度,为蒸汽+氮气混合体系在井筒注入参数的优化设计提供可靠的计算手段。

Description

注入的蒸汽、氮气混合物的温度、压力、干度的计算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稠油热采注汽开发领域,尤其涉及稠油热采中计算注入的蒸汽、氮气混合物在地面管线和井筒中相关参数,具体来说就是一种注入的蒸汽、氮气混合物的温度、压力、干度的计算方法。
背景技术
注蒸汽是开采稠油有效而经济的方法,但是,注蒸汽技术本身还存在一些不足:单纯的注蒸汽成本高;井筒热损失大,蒸汽重力超覆;蒸汽黏性指进及非均质油藏中蒸汽沿高渗透层窜流,从而导致注入蒸汽的大量损失和体积波及系数降低。为此,提出使用氮气辅助注蒸汽的热力采油工艺。该工艺能减小蒸汽热损失,改善注汽效果,降低成本,提高原油采收率。
氮气与水蒸气混合物在井筒中称为二元两相流动。液相为饱和水,气相中既有氮气,又有饱和蒸汽。在流动过程中,随着混合物热量不断向地层散热,气相中的饱和蒸汽不断凝结,须重新达到气液相平衡,饱和蒸汽的分压力不断降低,干度不断下降。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氮气与水蒸气混合物的热力学性质与湿饱和蒸汽差别很大,现有的注汽参数计算模型无法对氮气和蒸汽混合物下井筒的温度场、压力场、干度场进行正确计算。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注入的蒸汽、氮气混合物的温度、压力、干度的计算方法,在蒸汽锅炉出口处蒸汽温度、蒸汽压力和蒸汽干度已知的条件下,推导出了蒸汽+氮气二元两相混合物在地面管线和井筒中温度、压力、干度分布的计算公式和计算过程,解决了现有的注汽参数计算模型无法对氮气和蒸汽混合物下井筒的温度场、压力场、干度场进行正确计算的问题。
本发明以地面管线、井筒传热和流动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氮气+蒸汽混合物沿地面管线和井筒流动与传热的数学模型,计算混合物沿地面管线和井筒的温度分布、压力分布干度分布。蒸汽+氮气二元两相混合物流动规律与传热模型的研究对稠油热采中利用蒸汽+氮气混合物注采工艺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学术价值,对实际蒸汽+氮气混合体系在地面管线和井筒注入参数的优化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发明的一种注入的蒸汽、氮气混合物的温度、压力、干度的计算方法,包括:利用迭代法计算蒸汽和氮气混合后的混合物初始温度、混合物初始气相干度和蒸汽干度;基于混合物初始温度、混合物初始气相干度和蒸汽干度,以蒸汽锅炉出口处为初始计算点,任意设定步长,计算地面管线井口处的井口温度、井口压力和井口干度分布;基于地面管线井口处的所述井口温度、所述井口压力和所述井口干度分布,以井口为初始计算点,任意设定步长,计算井筒处的井筒温度、井筒压力和井筒干度分布;基于所述井筒温度、所述井筒压力和所述井筒干度分布指导油田现场进行相应工艺的实施。
本发明提供一种注入的蒸汽、氮气混合物的温度、压力、干度的计算方法,在蒸汽锅炉出口处蒸汽温度、蒸汽压力和蒸汽干度已知的条件下,推导出了蒸汽+氮气二元两相混合物在地面管线和井筒中温度、压力、干度分布的计算公式和计算过程,通过该方法易于计算蒸汽+氮气二元两相混合物在地面管线和井筒中的热损失以及二元两相混合物的流动流体压力分布、温度分布、干度分布,具有良好的计算稳定性和较高的计算精度,计算结果更加精确,为蒸汽+氮气混合体系在井筒注入参数的优化设计提供可靠的计算手段。
应了解的是,上述一般描述及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仅为示例性及阐释性的,其并不能限制本发明所欲主张的范围。
附图说明
下面的所附附图是本发明的说明书的一部分,其绘示了本发明的示例实施例,所附附图与说明书的描述一起用来说明本发明的原理。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地面管线单元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井筒单元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注入的蒸汽、氮气混合物的温度、压力、干度的计算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将以附图及详细叙述清楚说明本发明所揭示内容的精神,任何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在了解本发明内容的实施例后,当可由本发明内容所教示的技术,加以改变及修饰,其并不脱离本发明内容的精神与范围。
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在附图及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相同或类似标号的元件/构件是用来代表相同或类似部分。
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第一”、“第二”、…等,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也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其仅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元件或操作。
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创作。
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包含”、“包括”、“具有”、“含有”等等,均为开放性的用语,即意指包含但不限于。
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及/或”,包括所述事物的任一或全部组合。
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用语“大致”、“约”等,用以修饰任何可以微变化的数量或误差,但这些微变化或误差并不会改变其本质。一般而言,此类用语所修饰的微变化或误差的范围在部分实施例中可为20%,在部分实施例中可为10%,在部分实施例中可为5%或是其他数值。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了解,前述提及的数值可依实际需求而调整,并不以此为限。
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用词(terms),除有特别注明外,通常具有每个用词使用在此领域中、在此申请的内容中与特殊内容中的平常意义。某些用以描述本申请的用词将于下或在此说明书的别处讨论,以提供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有关本申请的描述上额外的引导。
本发明针对稠油热采开发领域中,使用氮气辅助注蒸汽的热力采油工艺,该工艺能衡量注汽质量的关键指标是到达井底的蒸汽干度和气相干度,因此需要精确计算地面管线和井筒的温度场、压力场、干度场分布情况,以保证到达井底时,井筒热损失减小,井底蒸汽干度和气相干度增大。而氮气+水蒸气混合物的热力学性质与单一的湿饱和蒸汽差别很大,原有的注汽参数计算模型无法对氮气和蒸汽混合物下地面管线和井筒的温度场、压力场、干度场进行正确计算。为此,本发明建立了能描述混合物在井筒中压力、温度、干度变化的两相流动数学模型,为蒸汽+氮气混合体系在井筒注入参数的优化设计提供可靠的计算手段。从而有利于指导油田现场进行相应工艺的实施。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地面管线单元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井筒单元示意图。参见图1与图2,在实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之前,需要进行数据准备,具体数据包括:
①井身结构及有关热物理性质:液膜层对流换热系数hf;地面管线钢管内半径ri;污垢层对流换热系数hp;管壁导热系数λp;地面管线钢管外半径ro;隔热层导热系数λins;地面管线外半径rins;强迫对流换热系数hc;水泥环导热换热系数λcem;井眼半径rh;隔热管深度H;隔热管导热系数λins;油管导热系数λtub;套管导热系数λcas;环空流体的导热系数Kha;隔热管内管内半径r1;隔热管内管外半径r2;隔热管外管内半径r3;隔热管外管外半径r4;套管内半径rci;套管外半径rco;地面管线表面温度Ta
②井口注入参数:井口注汽压力P0;井口蒸汽温度T0;井口氮气温度TN2(即未混合之前氮气温度TN2);注汽速率Ms;注氮气体积流速V3;注汽时间ts
③地层热物性:地温梯度a;地表温度Tins;地层导热系数λe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注入的蒸汽、氮气混合物的温度、压力、干度的计算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所述注入的蒸汽、氮气混合物的温度、压力、干度的计算方法包括:
S101:利用迭代法计算蒸汽和氮气混合后的混合物初始温度、混合物初始气相干度和蒸汽干度;
S102:基于混合物初始温度、混合物初始气相干度和蒸汽干度,以蒸汽锅炉出口处为初始计算点,任意设定步长,计算地面管线井口处的井口温度、井口压力和井口干度分布;以及
S103:基于地面管线井口处的所述井口温度、所述井口压力和所述井口干度分布,以井口为初始计算点,任意设定步长,计算井筒处的井筒温度、井筒压力和井筒干度分布;
S104:基于所述井筒温度、所述井筒压力和所述井筒干度分布指导油田现场进行相应工艺的实施。
参照图3,本发明能够获得地面管线的温度、压力、干度分布,可以精确计算地面管线和井筒的温度场、压力场、干度场分布情况,以保证到达井底时,井筒热损失减小,井底蒸汽干度和气相干度增大;能够对对氮气和蒸汽混合物下地面管线和井筒的温度场、压力场、干度场进行正确计算。本发明建立了能描述混合物在井筒中压力、温度、干度变化的两相流动数学模型,为蒸汽+氮气混合体系在井筒注入参数的优化设计提供可靠的计算手段。从而有利于指导油田现场进行相应工艺的实施。
请参照图3,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通过迭代法计算蒸汽和氮气混合后混合物的初始温度T和蒸汽干度X具体包括:
(1)通过克拉珀珑方程ρ3′=PM/RT计算井口注入氮气的密度ρ3′,其中,M为蒸汽和氮气混合后混合物的摩尔质量;R为普适气体常量,R的取值为8.31441±0.00026J/(mol·K),T为氮气和蒸汽混合后混合物的初始温度,P为氮气和蒸汽混合后混合物的总压力;
(2)通过公式m1=Ms×X0、m2=Ms×(1-X0)、m3=V3×ρ3计算m1、m2、m3,其中,m1为锅炉出口处饱和蒸汽的质量流量,单位为kg/s;m2为锅炉出口处水的质量流量,单位为kg/s;m3为初始氮气质量流量,单位为kg/s;Ms为饱和蒸汽的流速,单位为kg/s;X0为锅炉出口处蒸汽的干度;V3为标准状态下的氮气体积流速,单位为m3/s;ρ3为标准状态下的氮气的密度,单位为kg/m3
(3)令X=X0,V3=V′3,ρ3=ρ′3,代入公式m1′=Ms×X、m2′=Ms×(1-X)、m3′=V3′×ρ3′计算m′1,m′2,m′3,其中,X为饱和蒸汽的干度;V′3为温度T、压力P下的氮气体积流速,单位为m3/s;ρ′3为温度T、压力P下的氮气的密度,单位为kg/m3;m′1为氮气和蒸汽混合后饱和蒸汽的质量流量,单位为kg/s;m′2为氮气和蒸汽混合后水的质量流量,单位为kg/s;m′3为氮气和蒸汽混合后氮气的质量流量,单位为kg/s;
(4)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将初始计算得到的m1、m2、m3、m′1,m′2,m′3代入公式 C 1 m 1 T s + C 2 m 2 T s + C 3 m 3 T N 2 = ( C 1 m 1 ′ + C 2 m 2 ′ + C 3 m 3 ′ ) T计算氮气和蒸汽混合后混合物的初始温度T,其中,C1为水蒸汽的比热容,为2.1kJ/(kg·℃);C2为水的比热容,为4.2kJ/(kg·℃);C3为氮气的比热容,为1.038kJ/(kg·℃);Ts为锅炉出口处饱和蒸汽的温度,单位为℃;TN2为锅炉出口处氮气的温度,即未混合之前氮气温度,单位为℃;
(5)通过公式计算混合后蒸汽的压力其中,为气相中饱和蒸汽所占的分压力,单位为MPa;YH2O为气相中的饱和蒸汽的摩尔百分数;
(6)通过公式ρ3′=PM/RT、 计算氮气和蒸汽混合后混合物的总压力P,其中,为水的摩尔质量,单位为kg/mol;为氮气的摩尔质量,单位为kg/mol;由于m3=V3×ρ3ρ3′=PM/RT中计算V3和ρ3′用到P,而公式m3=V3×ρ3中计算m3需要用到V3和ρ3,因此需要迭代计算氮气和蒸汽混合后混合物的总压力P,具体步骤包括:
1)首先假设一个P,代入公式ρ3′=PM/RT计算V3和ρ3
2)将计算得到的V3和ρ3代入m3=V3×ρ3
3)将计算得到的m3代入公式计算YH2O
4)将计算得到的YH2O代入公式计算P′,如果|P′-P|<ε,则循环结束,否则返回第1)步继续计算,其中,P′为迭代后的P;ε为无穷小的常数;
(7)通过公式LV=273×(374.15-T)0.38、X=X0-C1×(Ts-T)/LV计算水蒸汽干度X,其中,LV为干饱和蒸汽的热焓,单位为kJ/kg;C1为水蒸气的比热容,单位为kJ/kg.℃:
(8)将X代入m1″=Ms×X、m2″=Ms×(1-X0)计算m″1和m″2,将P和T代入m3″=V′3×ρ3′、ρ3′=PM/RT计算m″3,其中,m″1为迭代后的m′1;m″2为迭代后的m′2;m″3为迭代后的m′3
(9)再次将m″1、m″2、m″3代入以下公式:
C 1 m 1 T s + C 2 m 2 T s + C 3 m 3 T N 2 = ( C 1 m 1 ′ ′ + C 2 m 2 ′ ′ + C 3 m 3 ′ ′ ) T ′ 计算氮气和蒸汽混合后的温度T′,如果|T′-T|<ε,则循环结束,否则返回第(5)步继续计算,其中,T′为迭代后的T;ε为无穷小的常数。
通过以下公式计算蒸汽和氮气混合后的混合物初始气相干度X′:
X ′ = V m V
其中,X′为混合物初始气相干度,Vm为气相中气体(饱和水蒸气和氮气)的体积流速,单位为m3/s;V为混合物总体积流速,单位为m3/s;
V m = V N 2 ′ + M s X ρ 1
其中:V′N2为压力P、温度T下的氮气体积,单位为m3;ρ1为饱和水蒸汽中蒸汽的密度,单位为kg/m3;Ms为饱和蒸汽的流速,单位为kg/s;X为饱和蒸气的干度;
V = V 3 ′ + M s X ρ 1 + M s ( 1 - X ) ρ 2
其中,ρ2为饱和水蒸汽中水的密度,kg/m3;V′3为温度T、压力P下的氮气体积流速,单位为m3/s。
请参照图3,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基于混合物初始温度、混合物初始气相干度和蒸汽干度,以蒸汽锅炉出口处为初始计算点,任意设定步长,计算地面管线井口处的井口温度、井口压力和井口干度分布具体包括:
(1)初始蒸汽压力P0,总压力Pz0,初始的蒸汽温度T0,初始的蒸汽干度X0,气相干度x′0,则将蒸汽锅炉出口作为第一个节点,在节点上端:Pi=P0,Ti=T0,PZi=PZ0,Xi=X0,Xqi=x′0
(2)通过公式 R = 1 2 π h f r i + 1 2 π h p r i + 1 2 π λ p ln r 0 t i + 1 2 π λ ins ln r ins r o + 1 2 π h fc r ins 计算地面管线的总热阻R,其中,hf为液膜层对流换热系数,单位为W/m2.℃;ri为地面管线钢管内半径,单位为m;hp为污垢层对流换热系数,单位为W/m2.℃;λp为管壁导热系数,单位为W/m2.℃;ro为地面管线钢管外半径,单位为m;λins为隔热层导热系数,单位为W/m2.℃;rins为地面管线外半径,单位为m;hfc为强迫对流换热系数,单位为W/m2.℃;
(3)通过公式计算单位长度dl段热损失dQ,其中,Tins为地面管线表皮温度;
(4)通过公式 dP dl = [ ρ l H l + ρ g ( 1 - H l ) ] g sin θ + λGv 2 D A p 1 - [ ρ l H l + ρ g ( 1 - H l ) ] vv sg P 计算dl段压降损失dp,下一节点蒸汽压力Pi+1=Pi-dp,其中,P为混合物的压力(绝对),单位为Pa;l为轴向流动的距离,单位为m;ρl为液相密度,单位为kg/m3;ρg为气相密度,单位为kg/m3;Hl为持液率,单位为m3/m3;g为重力加速度,单位为m/s2;θ为管道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单位为度;λ为两相流动的沿程阻力系数;G为混合物的质量流量,单位为kg/s;v为混合物的流速,单位为m/s;vsg为气相的折算速度,单位为m/s;D为管道直径,单位为m;Ap为管道截面积,单位为m2
(5)通过饱和蒸汽温度压力公式Ts=195.94P0.225-17.8计算下一节点蒸汽温度Ti+1
(6)通过公式计算下一节点蒸汽干度Xi+1
(7)通过公式ρ3′=PM/RT、 计算下一节点混合气体的总压力PZi+1
(8)通过公式 X ′ = V m V , V m = V N 2 ′ + M s X ρ 1 , V = V N 2 ′ + M s X ρ 1 + M s ( 1 - X ) ρ 1 计算下一节点饱和蒸汽和氮气的气相干度计算Xqi+1,其中,X’为整个混合系统的气相干度;Vm为气相中气体(饱和水蒸气和氮气)的体积流速,单位为m3/s;V为混合物总体积流速,单位为m3/s;V′N2为压力P、温度T下的氮气体积,单位为m3;ρ1为饱和水蒸汽密度,单位为kg/m3;X为水蒸汽干度;
(9)令i=i+1,l=l+dl,Pi=Pi+1,Ti=Ti+1,PZi=PZi+1,Xi=Xi+1,Xqi=Xqi+1,返回第(4)步继续迭代计算下一节点的温度、压力、干度,若l≥管线长度,则迭代结束。
请再次参照图3,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基于地面管线井口处的所述井口温度、所述井口压力和所述井口干度分布,以井口为初始计算点,任意设定步长,计算井筒处的井筒温度、井筒压力和井筒干度分布具体包括:
(1)初始蒸汽压力P0,混合物总压力Pz0,初始蒸汽温度T0,初始蒸汽干度X0,混合物的气相干度x′0,则以蒸汽锅炉出口开始为第一个节点,在节点上端:Pi=P0,Ti=T0,PZi=PZ0,Xi=X0,Xqi=x′0
(2)通过公式 dP dl = [ ρ l H l + ρ g ( 1 - H l ) ] g sin θ + λGv 2 D A p 1 - [ ρ l H l + ρ g ( 1 - H l ) ] vv sg P 计算dl段压降损失dp,下一节点蒸汽压力Pi+1=Pi-dp,其中,P为混合物的压力(绝对),单位为Pa;l为轴向流动的距离,单位为m;ρl为液相密度,单位为kg/m3;ρg为气相密度,单位为kg/m3;Hl为持液率,单位为m3/m3;g为重力加速度,单位为m/s2;θ为管道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单位为度;λ为两相流动的沿程阻力系数;G为混合物的质量流量,单位为kg/s;v为混合物的流速,单位为m/s;vsg为气相的折算速度,单位为m/s;D为管道直径,单位为m;Ap为管道截面积,单位为m2
(3)通过饱和蒸汽温度压力公式TS=195.94P0.225-17.8计算下一节点蒸汽温度Ti+1
(4)迭代计算该段的总导热系数;具体步骤包括:
1)给U2设定初始值,初始值为5,其中U2为井筒单元的总导热系数;
2)通过公式计算Th,其中,Th为水泥环温度;λe为地层导热系数,单位为W/m2.℃;Te为原始地层温度,单位为℃,Te=Tins+adl,Tins为地表温度,单位为℃,a为地温梯度,dl为单位长度;r2为隔热管内管外半径,单位为m;f(t)为无因次地层导热时间函数,α为热扩散系数,单位为m2/h,rh为井眼半径;
3)通过公式dQ=2πr2U2(T-Th)dl, 计算其中,rh为井眼半径,单位为m;dQ为单位长度dl段热损失;
4)通过公式 T 4 = T - 1 2 π ( 1 λ tub ln r 2 r 1 + 1 λ ins ln r 3 r 2 + 1 λ tub ln r 4 r 3 ) · dQ dl , 以及 T ci = T h - 1 2 π ( 1 λ casb ln r co r ci + 1 λ cem ln r w r co ) · dQ dl , 计算隔热管外管外壁温度T4和套管内壁温度Tci,其中,Th为水泥环温度;λtub为油管导热系数,单位为W/m2.℃;λins为绝热层材料导热换热系数,单位为W/m2.℃;r1为隔热管内管内半径,单位为m;r2为隔热管内管外半径,单位为m;r3为隔热管外管内半径,单位为m;rci为套管内半径,单位为m;rco为套管外半径,单位为m;λcasb为套管导热系统,单位为W/m2.℃;
5)通过公式 h r = δ F tci ( T 4 * 2 + T ci * 2 ) ( T 4 * + T ci * ) , T 4 * = T 4 + 273.15 , T ci * = T ci + 273.15 , 1 F tci = 1 ϵ 0 + r 4 r ci ( 1 ϵ ci - 1 ) , h c = 0.049 ( G r P r ) 0.33 P r 0.074 K ha r 4 ln r ci r 4 , G r = ( r ci - r 4 ) 3 g ρ 2 an β ( T 4 - T ci ) U an 2 , 计算油套环空内自然对流传热系数hc和辐射传热系数hr,其中,δ为Stefan-Boltzmann常数,2.189×10-8W/(m2·K);Ftci为油管或绝热管外壁表面向套管内壁表面辐射有效系数;T4 *为T4的开氏温度;Tci *为Tci的开氏温度;εo为隔热管外壁黑度;εci为套管内壁黑度;Gr为Grashof数;Pr为Prandtl数;Kha为环空流体的导热系数,单位为W/(m·K);r4为隔热管外管外半径,单位为m;g为重力加速度,单位为m/s2;ρan为环空流体在平均温度Tan下的密度,单位为kg/m3;Uan为环空流体在平均温度Tan下的粘度,单位为mPa·s;Can为环空流体在平均温度Tan下的热容,单位为J(m3·K);
6)计算新的总传热系数U′2,其中U′2为U2的迭代值;
7)利用|U2-U′2|<ε判断是否满足精度,判断重复或结束,其中ε为无限小的一常数;
(5)通过公式计算下一节点蒸汽干度Xi+1
(6)通过公式ρ3′=PM/RT、 计算下一节点混合气体的总压力PZi+1
(7)通过公式 X ′ = V m V , V m = V N 2 ′ + M s X ρ 1 , V = V N 2 ′ + M s X ρ 1 + M s ( 1 - X ) ρ 2 计算下一节点饱和蒸汽和氮气的气相干度计算Xqi+1,其中,ρ1为饱和水蒸汽中蒸汽密度,单位为kg/m3;ρ2为饱和水蒸汽中水的密度,单位为kg/m3
(8)令i=i+1,l=l+dl,Pi=Pi+1,Ti=Ti+1,PZi=PZi+1,Xi=Xi+1,Xqi=Xqi+1,返回第(2)步继续迭代计算下一节点的温度、压力、干度,若l≥隔热管长度,则迭代结束。
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Hagedorn-Brown算法公式和ρm=ρlH+ρg(1-H1)计算dl段压降损失dp,下一节点蒸汽压力Pi+1=Pi-dp,其中,P为混合物的压力(绝对),单位为Pa;l为轴向流动的距离,单位为m;ρg为气相密度,单位为kg/m3;ρl为液相密度,单位为kg/m3;ρm为混合物密度,单位为kg/m3;H1为持液率;g为重力加速度,单位为m/s2;A为管道流通截面积,A=πD2/4,单位为m2;D为管子内径,单位为m;Gm为混合物质量流量,单位为kg/s,其中,Gm=Gg+Gl=A(vslρ1+vsgρg),Gg为气相质量流量,单位为kg/s,G1为液相质量流量,单位为kg/s,vsl为气相表观流速,单位为m/s,vsg为液相表观流速,单位为m/s,vsl=ql/A,vsg=qg/A,其中,qg为气相体积流量,单位为m3/s,qg为液相体积流量,单位为m3/s。
本发明另一具体实施方式中,还可以通过ORKISZEWSKI算法公式计算dl段压降损失dp,下一节点蒸汽压力Pi+1=Pi-dp,其中,P为混合物的压力(绝对),单位为Pa;l为轴向流动的距离,单位为m;Wm为混合物质量流量,单位为kg/s,Wm=qmcmt,qmc为地面脱气原油体积流量,单位为m/3s,mt为伴随生产1m3地面脱气原油产出的油气水的总质量,单位为kg,对于稳定流动,mt为一常数;g为重力加速度,单位为m/s2;qG为气体体积流量;ρm为混合物的平均密度,单位为kg/m3;τf为摩阻压力梯度,单位为Pa/m;A为管道流通截面积,单位为m2
参见图1~图3,本发明的基本思路包括:
首先假设本发明在如下条件下实现:
(1)流体流动状态为稳定流动;
(2)流体状态为蒸汽+氮气二元两相相流;
(3)井筒内传热为一维稳态传热;
(4)地层传热为一维不稳态传热,且服从Ramey的无因次时间函数;
(5)忽略地层导热系数沿井深方向的变化,并视为常数;
(6)油套管同心。
饱和蒸汽和氮气在锅炉出口处混合,由于是两种不同物性的流体,首先要计算蒸汽和氮气混合后混合物的温度T,由能量守恒定律得:
C1m1Ts+C2Tsm2+C3T氮气m3=(C1m′1+C2m′2+C3m′3)T
其中,C1为水蒸汽的比热容,2.1kJ/(kg·℃);C2为水的比热容,4.2kJ/(kg·℃);C3为氮气的比热容,1.038kJ/(kg·℃);Ts为锅炉出口处饱和蒸汽的温度,℃;m1为锅炉出口处饱和蒸汽的质量流量,kg/s;m2为锅炉出口处水的质量流量,kg/s;m3为初始氮气质量流量,kg/s;m′1为混合后饱和蒸汽的质量流量,kg/s;m′2为混合后水的质量流量,kg/s;m′3为混合后氮气质量流量,kg/s;T氮气为锅炉出口处氮气的温度,即未混合之前氮气温度,单位为℃;。
m1=Ms×X0
m2=Ms×(1-X0)
m3=V3×ρ3
m′1=Ms×X
m′2=Ms×(1-X)
m′3=V′3×ρ′3
PV 3 ′ T = P 0 V 3 T 0
根据克拉珀珑方程,氮气在不同压力及温度下的密度计算为
ρ′3=PM/RT
其中,M为氮气的摩尔质量;R为普适气体常量,取值为8.31441±0.00026J/(mol·K);X0为锅炉出口处蒸汽的干度;Ms为饱和蒸汽的流速,kg/s;V3为标准状态下的氮气体积流速,m3/s;ρ3为标准状态下的氮气的密度,kg/m3;V′3为温度T、压力P下的氮气体积流速,m3/s;ρ′3为温度T、压力P下的氮气的密度,kg/m3;X为饱和蒸气的干度。
为了计算水蒸气和氮气混合物在井筒中流动过程的温度变化,将饱和水近似为理想液体。气相是由饱和蒸汽和氮气组成的混合气体,由混合气体分压力定律可知,饱和蒸汽的分压力与所占的摩尔百分数成正比,即
Y H 2 O = P H 2 O P
其中:PH2O为气相中饱和蒸汽所占的分压力,MPa;YH2O为气相中的饱和蒸汽的摩尔百分数,%。
由混合气体分压关系,可得气相中水蒸气的摩尔百分数为
Y H 2 O = m 1 M H 2 O / ( m 1 m H 2 O + m 3 M N 2 )
其中,YH2O为气相中水蒸气的摩尔百分数,%;m1和m3分别为气相中饱和蒸汽、氮气的质量流量,kg/s;MH2O和MH2分别为水和氮气的摩尔质量,kg/mol。
根据计算饱和蒸汽的汽化潜热:
LV=273×(374.15-T)0.38
水蒸汽干度指的是气相中饱和水蒸汽质量与液相中饱和水质量的比值,计算公式如下:
X=X0-C1×(Ts-T)/LV
其中,Q为热损失速度,kJ/s;LV为干饱和蒸汽的热焓,kJ/.kg;C1为水蒸气的比热容,单位为KJ/Kg.℃。
整个混合系统的气相干度指的是气相中气体(饱和水蒸汽和氮气)的体积与混合物总体积之比,计算公式如下:
X ′ = V m V
其中:Vm为气相中气体(饱和水蒸气和氮气)的体积流速,m3/s;V为混合物总体积流速,m3/s。
V m = V N 2 ′ + M s X ρ 1
其中:V′N2为压力P、温度T下的氮气体积,m3;ρ1为饱和水蒸汽中蒸汽的密度,kg/m3
V = V 3 ′ + M s X ρ 1 + M s ( 1 - X ) ρ 2
其中:ρ2为饱和水蒸汽中水的密度,kg/m3
压力计算公式使用Beggs-Bill算法(具体计算详见张琪主编《采油工程原理与设计》P50):
dP dl = [ ρ l H l + ρ g ( 1 - H l ) ] g sin θ + λGv 2 D A p 1 - [ ρ l H l + ρ g ( 1 - H l ) ] vv sg P
其中,P为混合物的压力(绝对),Pa;l为轴向流动的距离,m;ρl为液相密度,kg/m3;ρg为气相密度,kg/m3;Hl为持液率,m3/m3;g为重力加速度,m/s2;θ为管道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度;λ为两相流动的沿程阻力系数,无因次;G为混合物的质量流量,kg/s;v为混合物的流速,m/s;vsg为气相的折算速度,m/s;D为管道直径,m;Ap为管道截面积,m2
地面管线单元示意图如图1所示,总热阻计算公式:
R = 1 2 π h f r i + 1 2 π h p r i + 1 2 π λ p ln r 0 t i + 1 2 π λ ins ln r ins r o + 1 2 π h fc r ins
式中:hf为液膜层对流换热系数,W/m2.℃;ri为地面管线钢管内半径,m;hp为污垢层对流换热系数,W/m2.℃;λp为管壁导热系数,W/m2.℃;ro为地面管线钢管外半径,m;λins为隔热层导热系数,W/m2.℃;rins为地面管线外半径,m;hfc为强迫对流换热系数,W/m2.℃。
井筒单元示意图如图2所示,总导热系数计算公式:
U 2 = 1 2 πr 2 ( r 2 h 1 r 1 + r 2 λ tub ln r 2 r 1 + r 2 λ ins ln r 3 r 2 + r 2 λ tub ln r 4 r 3 + r 2 r 4 ( h c + h r ) + r 2 λ cas ln r co r ci + r 2 λ cem ln r h r co ) - 1
其中,r1为隔热管内管内半径,m;r2为隔热管内管外半径,m;r3为隔热管外管内半径,m;r4为隔热管外管外半径,m;rci为套管内半径,m;rco为套管外半径,m;rh为井眼半径,m;h1为液膜层和污垢层对流换热系数,W/m2.℃;λtub为油管导热系数,W/m2.℃;λins为绝热层材料导热换热系数,W/m2.℃;λcas为套管导热系数,W/m2.℃;λcem为水泥环导热换热系数,W/m2.℃。
单位长度dl段热损失为:
dQ=2πr2U2(T-Th)dl
dQ = T h - T e R e · dl = 2 π λ e ( T h - T e ) f ( t ) dl
R e = 1 2 π λ e ln f ( t ) r h = f ( t ) 2 π λ e
其中,Te为原始地层温度,℃;Te=Tins+adl;Tins为地表温度,℃;a为地温梯度,℃/m;λe为地层导热系数,W/m2.℃;f(t)为无因次地层导热时间函数;rh为井眼半径,单位为m; f ( t ) = 0.982 ln ( 1 + 1.81 αt r h ) , α为热扩散系数,m2/h。
水泥环温度为:
T h = λ e T e + T s r 2 u 2 f ( t ) r 2 U 2 f ( t ) + λ e
隔热管外管壁温度为:
T 4 = T - 1 2 π ( 1 λ tub ln r 2 r 1 + 1 λ ins ln r 3 r 2 + 1 λ tub ln r 4 r 3 ) · dQ dl
套管内壁温度为:
T ci = T h - 1 2 π ( 1 λ casb ln r co r ci + 1 λ cem ln r w r co ) · dQ dl
计算环空辐射传热系数:
h r = δ F tci ( T 4 * 2 + T ci * 2 ) ( T 4 * + T ci * )
T 4 * = T 4 + 273.15
T ci * = T ci + 273.15
1 F tci = 1 ϵ o + r 4 r ci ( 1 ϵ ci - 1 )
其中,δ为Stefan-Boltzmann常数,2.189×10-8W/(m2·K);Ftci为油管或绝热管外壁表面向套管内壁表面辐射有效系数;εo为隔热管外壁黑度;εci为套管内壁黑度;λcasb为套管导热系数,单位为W/m2.℃;表示T4的开尔文温度,即绝对温度,单位为K:为Tci的开氏温度,单位为K。
计算环空自然对流传热系数:
h c = 0.049 ( g r P r ) 0.33 P r 0.074 K ha r 4 ln r ci r 4
G r = ( r ci - r 4 ) 3 g ρ an 2 β ( T 4 - T ci ) U an 2
P r = C an * U an K ha
其中,Gr为Grashof数;Pr为Prandtl数;Kha为环空流体的导热系数,W/(m·K);g为重力加速度,m/s2;ρan为环空流体在平均温度Tan下的密度,kg/m3;Uan为环空流体在平均温度Tan下的粘度,mPa·s;Can为环空流体在平均温度Tan下的热容,J(m3·K)。
本发明提供一种计算蒸汽+氮气二元两相混合物在地面管线和井筒中温度、压力、干度分布的新方法,该方法是针对稠油热采开发领域中,使用氮气辅助注蒸汽的热力采油工艺,该工艺能衡量注汽质量的关键指标是到达井底的蒸汽干度和气相干度,因此需要精确计算地面管线和井筒的温度场、压力场、干度场分布情况,以保证到达井底时,井筒热损失减小,井底蒸汽干度和气相干度增大;而氮气+水蒸气混合物的热力学性质与单一的湿饱和蒸汽差别很大,原有的注汽参数计算模型无法对氮气和蒸汽混合物下地面管线和井筒的温度场、压力场、干度场进行正确计算;为此,本发明建立了能描述混合物在井筒中压力、温度、干度变化的两相流动数学模型,为蒸汽+氮气混合体系在井筒注入参数的优化设计提供可靠的计算手段,从而有利于指导油田现场进行相应工艺的实施。本发明所涉及的计算方法具有良好的计算稳定性和较高的计算精度,计算结果更加精确。
本发明具有非常好的稳定性和收敛性,更加适合计算机编程,因此,本发明实施例可在各种硬件、软件编码或两者组合中进行实施。例如,本发明的实施例也可为在数据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中执行的执行上述程序的程序代码。本发明也可涉及计算机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微处理器或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执行的多种功能。可根据本发明配置上述处理器执行特定任务,其通过执行定义了本发明揭示的特定方法的机器可读软件代码或固件代码来完成。可将软件代码或固件代码发展为不同的程序语言与不同的格式或形式。也可为了不同的目标平台编译软件代码。然而,根据本发明执行任务的软件代码与其他类型配置代码的不同代码样式、类型与语言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与范围。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做出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Claims (7)

1.一种注入的蒸汽、氮气混合物的温度、压力、干度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入的蒸汽、氮气混合物的温度、压力、干度的计算方法包括:
利用迭代法计算蒸汽和氮气混合后的混合物初始温度、混合物初始气相干度和蒸汽干度;
基于混合物初始温度、混合物初始气相干度和蒸汽干度,以蒸汽锅炉出口处为初始计算点,任意设定步长,计算地面管线井口处的井口温度、井口压力和井口干度分布;
基于地面管线井口处的所述井口温度、所述井口压力和所述井口干度分布,以井口为初始计算点,任意设定步长,计算井筒处的井筒温度、井筒压力和井筒干度分布;以及
基于所述井筒温度、所述井筒压力和所述井筒干度分布指导油田现场进行相应工艺的实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入的蒸汽、氮气混合物的温度、压力、干度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迭代法计算蒸汽和氮气混合后的混合物初始温度T和蒸汽干度X具体包括:
(1)通过克拉珀珑方程ρ3′=PM/RT计算井口注入氮气的密度ρ3′,其中,M为蒸汽和氮气混合后混合物的摩尔质量;R为普适气体常量,R的取值为8.31441±0.00026J/(mol·K),T为氮气和蒸汽混合后混合物的初始温度,P为氮气和蒸汽混合后混合物的总压力;
(2)通过公式m1=Ms×X0、m2=Ms×(1-X0)、m3=V3×ρ3计算m1、m2、m3,其中,m1为锅炉出口处饱和蒸汽的质量流量,单位为kg/s;m2为锅炉出口处水的质量流量,单位为kg/s;m3为初始氮气质量流量,单位为kg/s;Ms为饱和蒸汽的流速,单位为kg/s;X0为锅炉出口处蒸汽的干度;V3为标准状态下的氮气体积流速,单位为m3/s;ρ3为标准状态下的氮气的密度,单位为kg/m3
(3)令X=X0,V3=V′3,ρ3=ρ′3,代入公式m1′=Ms×X、m2′=Ms×(1-X)、m3′=V′3×ρ3′计算m′1,m′2,m′3,其中,X为饱和蒸汽的干度;V′3为温度T、压力P下的氮气体积流速,单位为m3/s;ρ′3为温度T、压力P下的氮气的密度,单位为kg/m3;m′1为氮气和蒸汽混合后饱和蒸汽的质量流量,单位为kg/s;m′2为氮气和蒸汽混合后水的质量流量,单位为kg/s;m′3为氮气和蒸汽混合后氮气的质量流量,单位为kg/s;
(4)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将初始计算得到的m1、m2、m3、m′1,m′2,m′3代入公式 C 1 m 1 T s + C 2 m 2 T s + C 3 m 3 T N 2 = ( C 1 m 1 ′ + C 2 m 2 ′ + C 3 m 3 ′ ) T 计算氮气和蒸汽混合后混合物的初始温度T,其中,C1为水蒸汽的比热容,为2.1kJ/(kg·℃);C2为水的比热容,为4.2kJ/(kg·℃);C3为氮气的比热容,为1.038kJ/(kg·℃);Ts为锅炉出口处饱和蒸汽的温度,单位为℃;TN2为锅炉出口处氮气的温度,即未混合之前氮气温度,单位为℃;
(5)通过公式计算混合后蒸汽的压力其中,为气相中饱和蒸汽所占的分压力,单位为MPa;YH2O为气相中的饱和蒸汽的摩尔百分数;
(6)通过公式ρ3′=PM/RT、以及计算氮气和蒸汽混合后混合物的总压力P,其中,为水的摩尔质量,单位为kg/mol;为氮气的摩尔质量,单位为kg/mol;由于ρ3′=PM/RT中计算V3和ρ3′用到P,而公式m3=V3×ρ3中计算m3需要用到V3和ρ3,因此需要迭代计算氮气和蒸汽混合后混合物的总压力P,具体步骤包括:
1)首先假设一个P,代入公式ρ3′=PM/RT计算V3和ρ3
2)将计算得到的V3和ρ3代入m3=V3×ρ3
3)将计算得到的m3代入公式计算YH2O
4)将计算得到的YH2O代入公式计算P′,如果|P′-P|<ε,则循环结束,否则返回第1)步继续计算,其中,P′为迭代后的P;ε为无穷小的常数;
(7)通过公式LV=273×(374.15-T)0.38、X=X0-C1×(Ts-T)/LV计算水蒸汽干度X,其中,LV为干饱和蒸汽的热焓,单位为kJ/kg;C1为水蒸气的比热容,单位为kJ/kg.℃;
(8)将X代入m1″=Ms×X、m2″=Ms×(1-X0)计算m″1和m″2,将P和T代入m3″=V′3×ρ3′、ρ3′=PM/RT计算m″3,其中,m″1为迭代后的m′1;m″2为迭代后的m′2;m″3为迭代后的m′3
(9)再次将m″1、m″2、m″3代入以下公式:
C 1 m 1 T s + C 2 m 2 T s + C 3 m 3 T N 2 = ( C 1 m 1 ′ ′ + C 2 m 2 ′ ′ + C 3 m 3 ′ ′ ) T ′ 计算氮气和蒸汽混合后的温度T′,如果|T′-T|<ε,则循环结束,否则返回第(5)步继续计算,其中,T′为迭代后的T;ε为无穷小的常数。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入的蒸汽、氮气混合物的温度、压力、干度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公式计算蒸汽和氮气混合后的混合物初始气相干度X′:
X ′ V m V
其中,X′为混合物初始气相干度,Vm为气相中气体(饱和水蒸气和氮气)的体积流速,单位为m3/s;V为混合物总体积流速,单位为m3/s;
V m = V N 2 ′ + M s X ρ 1
其中:V′N2为压力P、温度T下的氮气体积,单位为m3;ρ1为饱和水蒸汽中蒸汽的密度,单位为kg/m3;Ms为饱和蒸汽的流速,单位为kg/s;X为饱和蒸气的干度;
V = V 3 ′ + M s X ρ 1 + M s ( 1 - X ) ρ 2
其中,ρ2为饱和水蒸汽中水的密度,kg/m3;V′3为温度T、压力P下的氮气体积流速,单位为m3/s。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入的蒸汽、氮气混合物的温度、压力、干度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混合物初始温度、混合物初始气相干度和蒸汽干度,以蒸汽锅炉出口处为初始计算点,任意设定步长,计算地面管线井口处的井口温度、井口压力和井口干度分布具体包括:
(1)初始蒸汽压力P0,总压力Pz0,初始的蒸汽温度T0,初始的蒸汽干度X0,气相干度x′0,则将蒸汽锅炉出口作为第一个节点,在节点上端:Pi=P0,Ti=T0,PZi=PZ0,Xi=X0,Xqi=x0
(2)通过公式 R = 1 2 π h f r i + 1 2 π h p r i + 1 2 π λ p ln r 0 r i + 1 2 π λ ins ln r ins r o + 1 2 π h fc r ins 计算地面管线的总热阻R,其中,hf为液膜层对流换热系数,单位为W/(m2·℃);ri为地面管线钢管内半径,单位为m;hp为污垢层对流换热系数,单位为W/(m2·℃);λp为管壁导热系数,单位为W/(m·℃);ro为地面管线钢管外半径,单位为m;λins为隔热层导热系数,单位为W/(m·℃);rins为地面管线外半径,单位为m;hfc为强迫对流换热系数,单位为W/(m2·℃);
(3)通过公式计算单位长度dl段热损失dQ,其中,Tins为地面管线表皮温度;
(4)通过公式 dP dl = - [ ρ l H l + ρ g ( 1 - H l ) ] g sin θ + λGv 2 D A p 1 - [ ρ l H l + ρ g ( 1 - H l ) ] vv sg P 计算dl段压降损失dp,下一节点蒸汽压力Pi+1=Pi-dp,其中,P为混合物的压力(绝对),单位为Pa;l为轴向流动的距离,单位为m;ρl为液相密度,单位为kg/m3;ρg为气相密度,单位为kg/m3;Hl为持液率,单位为m3/m3;g为重力加速度,单位为m/s2;θ为管道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单位为度;λ为两相流动的沿程阻力系数;G为混合物的质量流量,单位为kg/s;v为混合物的流速,单位为m/s;vsg为气相的折算速度,单位为m/s;D为管道直径,单位为m;Ap为管道截面积,单位为m2
(5)通过饱和蒸汽温度压力公式TS=195.94P0.225-17.8计算下一节点蒸汽温度Ti+1
(6)通过公式计算下一节点蒸汽干度Xi+1
(7)通过公式ρ3′=PM/RT、以及计算下一节点混合气体的总压力PZi+1
(8)通过公式 X ′ = V m V , V m = V N 2 ′ + M s X ρ 1 , V = V N 2 ′ + M s X ρ 1 + M s ( 1 - X ) ρ 1 计算下一节点饱和蒸汽和氮气的气相干度计算Xqi+1,其中,X’为整个混合系统的气相干度;Vm为气相中气体(饱和水蒸气和氮气)的体积流速,单位为m3/s;V为混合物总体积流速,单位为m3/s;V′N2为压力P、温度T下的氮气体积,单位为m3;ρ1为饱和水蒸汽密度,单位为kg/m3;X为水蒸汽干度;
(9)令i=i+1,l=l+dl,Pi=Pi+1,Ti=Ti+1,PZi=PZi+1,Xi=Xi+1,Xqi=Xqi+1,返回第(4)步继续迭代计算下一节点的温度、压力、干度,若l≥管线长度,则迭代结束。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注入的蒸汽、氮气混合物的温度、压力、干度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地面管线井口处的所述井口温度、所述井口压力和所述井口干度分布,以井口为初始计算点,任意设定步长,计算井筒处的井筒温度、井筒压力和井筒干度分布具体包括:
(1)初始蒸汽压力P0,混合物总压力Pz0,初始蒸汽温度T0,初始蒸汽干度X0,混合物气相干度x′0,则以井口开始为第一个节点,在节点上端:Pi=P0,Ti=T0,PZi=PZ0,Xi=X0,Xqi=x′0
(2)通过公式 dP dl = - [ ρ l H l + ρ g ( 1 - H l ) ] g sin θ + λGv 2 D A p 1 - [ ρ l H l + ρ g ( 1 - H l ) ] vv sg P 计算dl段压降损失dp,下一节点蒸汽压力Pi+1=Pi-dp,其中,P为混合物的压力(绝对),单位为Pa;l为轴向流动的距离,单位为m;ρl为液相密度,单位为kg/m3;ρg为气相密度,单位为kg/m3;Hl为持液率,单位为m3/m3;g为重力加速度,单位为m/s2;θ为管道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单位为度;λ为两相流动的沿程阻力系数;G为混合物的质量流量,单位为kg/s;v为混合物的流速,单位为m/s;vsg为气相的折算速度,单位为m/s;D为管道直径,单位为m;Ap为管道截面积,单位为m2
(3)通过饱和蒸汽温度压力公式TS=195.94P0.225-17.8计算下一节点蒸汽温度Ti+1
(4)迭代计算该段的总导热系数;具体步骤包括:
1)给U2设定初始值,初始值为5,其中U2为井筒单元的总导热系数;
2)通过公式计算Th,其中,Th为水泥环温度;λe为地层导热系数,单位为W/(m·℃);Te为原始地层温度,单位为℃,Te=Tins+adl,Tins为地表温度,单位为℃,a为地温梯度,dl为单位长度;r2为隔热管内管外半径,单位为m;f(t)为无因次地层导热时间函数,α为热扩散系数,单位为m2/h,rh为井眼半径;
3)通过公式dQ=2πr2U2(T-Th)dl, 计算其中rh为井眼半径,单位为m;dQ为单位长度dl段热损失;
4)通过公式 T 4 = T - 1 2 π ( 1 λ tub ln r 2 r 1 + 1 λ ins ln r 3 r 2 + 1 λ tub ln r 4 r 3 ) · dQ dl , 以及 T ci = T h - 1 2 π ( 1 λ casb ln r co r ci + 1 λ cem ln r w r co ) · dQ dl , 计算隔热管外管外壁温度T4和套管内壁温度Tci,其中,Th为水泥环温度;λtub为油管导热系数,单位为W/(m·℃);λins为绝热层材料导热换热系数,单位为W/(m·℃);r1为隔热管内管内半径,单位为m;r2为隔热管内管外半径,单位为m;r3为隔热管外管内半径,单位为m;rci为套管内半径,单位为m;rco为套管外半径,单位为m;λcasb为套管导热系数,单位为W/(m·℃);
5)通过公式 h r = δ F tci ( T 4 * 2 + T ci * 2 ) ( T 4 * + T ci * ) , T 4 * = T 4 + 273.15 , T ci * = T ci + 273.15 , 1 F tci = 1 ϵ 0 + r 4 r ci ( 1 ϵ ci - 1 ) , h c = 0.049 ( G r P r ) 0.33 P r 0.074 K ha ) r 4 ln r ci r 4 , G r = ( r ci - r 4 ) 3 g ρ 2 an β ( T 4 - T ci ) U an 2 , 计算油套环空内自然对流传热系数hc和辐射传热系数hr,其中,δ为Stefan-Boltzmann常数,2.189×10-8W/(m2·K);Ftci为油管或绝热管外壁表面向套管内壁表面辐射有效系数;T4 *为T4的开氏温度;Tci *为Tci的开氏温度;εo为隔热管外壁黑度;εci为套管内壁黑度;Gr为Grashof数;Pr为Prandtl数;Kha为环空流体的导热系数,单位为W/(m·K);r4为隔热管外管外半径,单位为m;g为重力加速度,单位为m/s2;ρan为环空流体在平均温度Tan下的密度,单位为kg/m3;Uan为环空流体在平均温度Tan下的粘度,单位为mPa·s;Can为环空流体在平均温度Tan下的热容,单位为J(m3·K);
6)计算新的总传热系数U′2,其中U′2为U2的迭代值;
7)利用|U2-U′2|<ε判断是否满足精度,判断重复或结束,其中ε为无限小的一常数;
(5)通过公式计算下一节点蒸汽干度Xi+1
(6)通过公式ρ3′=PM/RT、以及计算下一节点混合气体的总压力PZi+1
(7)通过公式 X ′ = V m V , V m = V N 2 ′ + M s X ρ 1 , V = V N 2 ′ + M s X ρ 1 + M s ( 1 - X ) ρ 1 计算下一节点饱和蒸汽和氮气的气相干度计算Xqi+1,其中,ρ1为饱和水蒸汽中蒸汽密度,单位为kg/m3;ρ2为饱和水蒸汽中水的密度,单位为kg/m3
(8)令i=i+1,l=l+dl,Pi=Pi+1,Ti=Ti+1,PZi=PZi+1,Xi=Xi+1,Xqi=Xqi+1,返回第(2)步继续迭代计算下一节点的温度、压力、干度,若l≥隔热管长度,则迭代结束。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注入的蒸汽、氮气混合物的温度、压力、干度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Hagedom-Brown算法公式和ρm=ρlH+ρg(1-H1)计算dl段压降损失dp,下一节点蒸汽压力Pi+1=Pi-dp,其中,P为混合物的压力(绝对),单位为Pa;l为轴向流动的距离,单位为m;ρg为气相密度,单位为kg/m3;ρl为液相密度,单位为kg/m3;ρm为混合物密度,单位为kg/m3;H1为持液率;g为重力加速度,单位为m/s2;A为管道流通截面积,A=πD2/4,单位为m2;D为管子内径,单位为m;Gm为混合物质量流量,单位为kg/s,其中,Gm=Gg+gl=A(vslρl+vsgρg),Gg为气相质量流量,单位为kg/s,G1为液相质量流量,单位为kg/s,vsl为气相表观流速,单位为m/s,vsg为液相表观流速,单位为m/s,vsl=ql/A,vsg=qg/A,其中,qg为气相体积流量,单位为m3/s,qg为液相体积流量,单位为m3/s。
7.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注入的蒸汽、氮气混合物的温度、压力、干度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ORKISZEWSKI算法公式计算dl段压降损失dp,下一节点蒸汽压力Pi+1=Pi-dp,其中,P为混合物的压力(绝对),单位为Pa;l为轴向流动的距离,单位为m;Wm为混合物质量流量,单位为kg/s,Wm=qmcmt,qmc为地面脱气原油体积流量,单位为m/3s,mt为伴随生产1m3地面脱气原油产出的油气水的总质量,单位为kg,对于稳定流动,mt为一常数;g为重力加速度,单位为m/s2;qG为气体体积流量;ρm为混合物的平均密度,单位为kg/m3;τf为摩阻压力梯度,单位为Pa/m;A为管道流通截面积,单位为m2
CN201510181253.8A 2015-04-16 2015-04-16 注入的蒸汽、氮气混合物的温度、压力、干度的计算方法 Active CN10485068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81253.8A CN104850681B (zh) 2015-04-16 2015-04-16 注入的蒸汽、氮气混合物的温度、压力、干度的计算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81253.8A CN104850681B (zh) 2015-04-16 2015-04-16 注入的蒸汽、氮气混合物的温度、压力、干度的计算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50681A true CN104850681A (zh) 2015-08-19
CN104850681B CN104850681B (zh) 2018-01-05

Family

ID=538503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81253.8A Active CN104850681B (zh) 2015-04-16 2015-04-16 注入的蒸汽、氮气混合物的温度、压力、干度的计算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850681B (zh)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73932A (zh) * 2016-05-03 2016-09-28 西安若水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湿蒸汽干度测量方法及装置
CN106018472A (zh) * 2016-07-08 2016-10-1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注汽井隔热管导热系数测试方法及装置
CN106703770A (zh) * 2016-12-02 2017-05-24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井口温度压力未知一炉一注注汽管网井口蒸汽干度计算法
CN108266176A (zh) * 2018-01-08 2018-07-10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井筒模型的天然气井口流量计算方法
CN108952652A (zh) * 2018-07-04 2018-12-07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过热蒸汽吞吐热利用效率评价方法及系统
CN110132786A (zh) * 2019-05-28 2019-08-16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蒸箱干度检测装置及干度检测方法
CN112697313A (zh) * 2020-12-08 2021-04-23 长江大学 一种注蒸汽井筒传热过程中的热损失量评估方法及装置
CN112729620A (zh) * 2020-12-30 2021-04-30 杭州堃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补水的蒸汽能量监测装置
CN112796704A (zh) * 2019-10-28 2021-05-1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油井热洗清蜡方式优选与参数优化方法
CN115217453A (zh) * 2022-05-20 2022-10-2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一种高效隔热控制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14321A (zh) * 2008-11-14 2009-04-22 西安交通大学 化工用蒸发式冷却/凝器设计方法
CN102428023A (zh) * 2009-03-09 2012-04-25 加利福尼亚大学董事会 控制蒸汽甲烷重整装置的合成气体组合物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14321A (zh) * 2008-11-14 2009-04-22 西安交通大学 化工用蒸发式冷却/凝器设计方法
CN102428023A (zh) * 2009-03-09 2012-04-25 加利福尼亚大学董事会 控制蒸汽甲烷重整装置的合成气体组合物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张贤松: "渤海油田稠油水平井蒸汽吞吐油藏经济技术界限研究及应用", 《中国海上油气》 *
林日亿等: "井筒中蒸汽-氮气混合物流动与换热规律", 《石油学报》 *

Cited B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73932A (zh) * 2016-05-03 2016-09-28 西安若水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湿蒸汽干度测量方法及装置
CN106018472B (zh) * 2016-07-08 2019-03-1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注汽井隔热管导热系数测试方法及装置
CN106018472A (zh) * 2016-07-08 2016-10-1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注汽井隔热管导热系数测试方法及装置
CN106703770A (zh) * 2016-12-02 2017-05-24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井口温度压力未知一炉一注注汽管网井口蒸汽干度计算法
CN106703770B (zh) * 2016-12-02 2019-08-06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井口温度压力未知一炉一注注汽管网井口蒸汽干度计算法
CN108266176A (zh) * 2018-01-08 2018-07-10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井筒模型的天然气井口流量计算方法
CN108266176B (zh) * 2018-01-08 2021-06-01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井筒模型的天然气井口流量计算方法
CN108952652A (zh) * 2018-07-04 2018-12-07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过热蒸汽吞吐热利用效率评价方法及系统
CN110132786A (zh) * 2019-05-28 2019-08-16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蒸箱干度检测装置及干度检测方法
CN112796704A (zh) * 2019-10-28 2021-05-1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油井热洗清蜡方式优选与参数优化方法
CN112796704B (zh) * 2019-10-28 2023-07-28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油井热洗清蜡方式优选与参数优化方法
CN112697313A (zh) * 2020-12-08 2021-04-23 长江大学 一种注蒸汽井筒传热过程中的热损失量评估方法及装置
CN112729620A (zh) * 2020-12-30 2021-04-30 杭州堃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补水的蒸汽能量监测装置
CN115217453A (zh) * 2022-05-20 2022-10-2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一种高效隔热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5217453B (zh) * 2022-05-20 2023-05-05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一种高效隔热控制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50681B (zh) 2018-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50681A (zh) 注入的蒸汽、氮气混合物的温度、压力、干度的计算方法
Cheng et al. A novel analytical transient heat-conduction time function for heat transfer in steam injection wells considering the wellbore heat capacity
Gu et al. Prediction of thermophysical properties of saturated steam and wellbore heat losses in concentric dual-tubing steam injection wells
Gu et al. Thermophysical properties estimation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superheated-steam injection in horizontal wells considering phase change
CN104453861B (zh) 一种高压气井井筒温度分布的确定方法以及系统
Ma et al. A coupled heat transfer model of medium-depth downhole coaxial heat exchanger based on the piecewise analytical solution
Gao et al. Two phase flow heat transfer analysis at different flow patterns in the wellbore
CN109598099B (zh) 一种考虑油藏与井筒耦合的双管sagd长水平井均匀注汽数值模拟方法
Sun et al. Exploitation of heavy oil by supercritical CO2: effect analysis of supercritical CO2 on H2O at superheated state in integral joint tubing and annuli
Wang et al. A novel model for steam transportation considering drainage loss in pipeline networks
Kim et al. An applicable design method for horizontal spiral-coil-type ground heat exchangers
Li et al.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tudies on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vertical deep-buried U-bend pipe in intermittent heating mode
Nian et al. Study on the effect of wellbore heat capacity on steam injection well heat loss
Ding et al. Simulation and feedback analysis of the temperature field in massive concrete structures containing cooling pipes
CN104481482B (zh) 水平井同心双管注气隔热分析方法及装置
CN107575214A (zh) 用于注采过程的井筒内温度与压力的预测方法
CN106321065A (zh) 一种定量解释水平气井产出剖面的方法
Jiang et al.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tudy of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 of CO2 at supercritical pressures in vertical porous tubes
Jiayan et al. Effects of variable thermophysical properties of water on the heat extraction of an 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 A numerical case study
Li et al. An analytical model for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a deep-buried U-bend pipe and its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under different deflecting angles
Li et al. Comparison of the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results of coaxial-type and U-type deep-buried pipes’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s
CN109033012A (zh) 一种空心抽油杆注热水循环井筒温度场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Colorado-Garrido et al. Heat transfer of a helical double-pipe vertical evaporator: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Samir et al. Simulation of natural convection boiling heat transfer for refrigerant R-134a flow in a metal foam filled vertical tube
Larwa et al. Determination of pipe wall temperature in a slinky-coil ground heat exchang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