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46585A - 衣物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衣物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46585A
CN104846585A CN201510076064.4A CN201510076064A CN104846585A CN 104846585 A CN104846585 A CN 104846585A CN 201510076064 A CN201510076064 A CN 201510076064A CN 104846585 A CN104846585 A CN 1048465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door
front panel
axle
pist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7606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46585B (zh
Inventor
李娿擥
金首珍
安勇俊
朴秀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8465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465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465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465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37/00Details specific to washing machines covered by groups D06F21/00 - D06F25/00
    • D06F37/02Rotary receptacles, e.g. drums
    • D06F37/04Rotary receptacles, e.g. drums adapted for rotation or oscillation about a horizontal or inclined axis
    • D06F37/10Doors; Securing means therefor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37/00Details specific to washing machines covered by groups D06F21/00 - D06F25/00
    • D06F37/26Casings; Tubs
    • D06F37/267Tub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unting thereto components or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preceding subgroups
    • D06F37/268Tub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unting thereto components or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preceding subgroups for suspension device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37/00Details specific to washing machines covered by groups D06F21/00 - D06F25/00
    • D06F37/26Casings; Tubs
    • D06F37/28Doors; Security means therefor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39/00Details of washing machines not specific to a single type of machines covered by groups D06F9/00 - D06F27/00 
    • D06F39/12Casings; Tubs
    • D06F39/14Doors or covers; Securing means there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ain Body Construction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Laundry Dryers (AREA)
  • Detail Structures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Dryers (AREA)

Abstract

公开一种衣物处理装置。该衣物处理装置包括:机壳,包括具有引入口的前面板;衣物接纳单元,设置在机壳中以提供接纳通过引入口供应的衣物的空间;门,包括门本体和接触表面,该门本体通过平行于前面板的底表面的水平轴线可旋转地设置在前面板,以打开和关闭引入口,而该接触表面设置在门本体的面向前面板同时远离前面板倾斜的一个表面处;以及阻尼器,包括阻尼器壳体、活塞、活塞支撑单元以及倾斜活塞表面,该阻尼器壳体固定到前面板,该活塞的一端设置在阻尼器壳体中而其自由端在引入口被关闭的状态下接触门,该活塞支撑单元设置在阻尼器壳体中以弹性地支撑活塞,而该倾斜活塞表面设置在活塞的自由端处以支撑接触表面。

Description

衣物处理装置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主张于2014年2月18日提交的第10-2014-0018413号韩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在此通过援引而被并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衣物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衣物处理装置是能够洗涤、干燥或者洗涤并干燥衣物的家用电器的通称。
衣物处理装置通过水和清洁剂的作用来洗涤衣物而从衣物上去除污染物。另一方面,衣物处理装置通过设置在衣物处理装置中的热空气供应装置来干燥衣物而从衣物上去除水分。
传统的衣物处理装置包括:形成其外形的机壳;设置在机壳中以接纳衣物的衣物容纳空间;设置在机壳处的引入口,使得引入口与衣物容纳空间连通;以及打开和关闭引入口的门。
在现有的衣物处理装置中,门通常构造成围绕一个沿机壳的高度方向限定的竖直轴线旋转。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涉及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基本上避免由于现有技术的限制和缺点导致的一个或多个问题。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具有多个旋转轴线,门能够围绕该旋转轴线沿不同的方向旋转。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户能够在多个旋转轴线之间转换的衣物处理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门的旋转期间防止多个旋转轴线之间的转换的衣物处理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解决引入或取走待洗涤的衣物的引入口未被门完全关闭的问题的衣物处理装置。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能够使门具有一定的转速,以防止用于支撑衣物处理装置的门以及其他不同的部件的装置的损坏。
本发明的额外的优点、目标以及特征将部分地在以下描述中提出,并且将部分地根据以下的验证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变得明显,或者可从本发明的实践习得。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借助书面描述和权利要求书及附图中特别指出的结构得以实现和达到。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和其他优点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目的,如在此具体表述并广义描述的,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包括:机壳,包括具有引入口的前面板;衣物接纳单元,设置在所述机壳中以提供接纳通过所述引入口供应的衣物的空间;门,设置在前面板处,且包括门本体,所述门本体构造成通过围绕平行于所述前面板的底表面的水平轴线旋转,来打开和关闭所述引入口,其中所述门本体包括接触表面,所述接触表面设置在所述门本体的一侧,以当关闭所述门时,以一斜角面向所述前面板;以及阻尼器,包括:阻尼器壳体,固定到所述前面板;活塞,其一端设置在所述阻尼器壳体内,而其自由端在所述门关闭时接触所述门;活塞支撑单元,设置在所述阻尼器壳体内以弹性地支撑所述活塞,其中所述活塞的自由端具有倾斜活塞表面以支撑所述接触表面。
根据本申请的一方案,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包括:机壳,包括具有引入口的前面板;衣物接纳单元,设置在机壳中以提供接纳通过引入口供应的衣物的空间;门,包括门本体和接触表面,该门本体通过平行于前面板的底表面的水平轴线可旋转地设置在前面板,以打开和关闭引入口,并且该接触表面设置在面向前面板同时远离前面板倾斜的门本体的一个表面处;以及阻尼器,包括阻尼器壳体、活塞、活塞支撑单元以及倾斜活塞表面,该阻尼器壳体固定到前面板,该活塞的一端设置在阻尼器壳体中并且具有在引入口被关闭的状态中接触门的自由端,该活塞支撑单元设置在阻尼器壳体中以弹性地支撑活塞,并且该倾斜活塞表面设置在活塞的自由端处以支撑接触表面。
接触表面可设置为平面,并且倾斜活塞表面可具有与接触表面相同的倾斜角。
接触表面可设置为曲面,并且倾斜活塞表面可具有与接触表面相同的曲率。
阻尼器还可包括:引导部,从活塞的外周表面突出;以及引导槽,设置在阻尼器壳体处以提供接纳引导部的空间,引导槽限定引导部的运动路径。
阻尼器壳体可固定到前面板的后表面,且活塞的自由端可延伸穿过前面板以支撑接触表面。
阻尼器还可包括:壳体固定孔,设置在阻尼器壳体的外周表面;以及第一位置设定单元,设置在阻尼器壳体的外周表面,使得第一位置设定单元不定位在经过壳体固定孔的中心的水平线上,并且前面板还可包括对应于壳体固定孔的阻尼器固定孔和联接第一位置设定单元的第二位置设定单元。
阻尼器还可包括:壳体凸缘,从阻尼器壳体的外周表面突出;第一位置设定单元,设置在壳体凸缘处,并且第一位置设定单元可设置为从壳体凸缘突出的突出部,而第二位置设定单元可设置为设置在前面板以接纳突出部的凹槽或孔。
阻尼器还可包括:壳体凸缘,从阻尼器壳体的外周表面突出;以及支架,固定到前面板的后表面,使得壳体凸缘被推向前面板。
衣物处理装置还可包括:第一铰链,包括第一轴和第一轴接纳单元,该第一轴设置在从前面板和门之间选择的一者处,以限定垂直于前面板的底表面的竖直轴线,并且该第一轴接纳单元设置在从前面板和门之间选择的另一者处,以接纳第一轴;第二铰链,包括第二轴、联接单元本体以及第三轴,该第二轴联接到门,以与第一轴一起限定竖直轴线,该联接单元本体固定到前面板,并且该第三轴将第二轴可旋转地固定到联接单元本体,同时限定水平轴线;第三铰链,包括第四轴和第四轴接纳单元,该第四轴设置在从前面板和门之间选择的一者处,以与第三轴一起限定水平轴线,该第四轴接纳单元设置在从前面板和门之间选择的另一者处,以接纳第四轴;第一转换单元,以往复运动的方式设置在门中,以打开和关闭第一轴接纳单元;以及第二转换单元,以往复运动的方式设置在门中,以打开和关闭第四轴接纳单元,当第一转换单元沿打开第一轴接纳单元的方向移动时,第二转换单元关闭第四轴接纳单元。
阻尼器壳体可固定到前面板的后表面,且活塞的自由端可延伸穿过前面板以支撑接触表面。
阻尼器还可包括:壳体固定孔,设置在阻尼器壳体的外周表面;壳体凸缘,从阻尼器壳体的外周表面突出;以及第一位置设定单元,设置在壳体凸缘处,使得第一位置设定单元不定位在经过壳体固定孔的中心的水平线上,并且前面板还可包括对应于壳体固定孔的阻尼器固定孔以及联接第一位置设定单元的第二位置设定单元。
衣物处理装置还可包括支架,该支架设置在前面板的后表面使得从联接单元本体和第四轴接纳单元之间选择的任何一个被固定到支架,其中支架可被固定到前面板的后表面,使得壳体凸缘朝向前面板被推动。
可理解的是,本发明的前述的一般描述和以下的详细描述是示例性的和说明性的,并且旨在提供如权利要求书所述的本发明的进一步解释。
附图说明
附图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而且附图包含在本申请中并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其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与文字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和图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立体图;
图2(a)和图2(b)是示出设置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中的把手的视图;
图4(a)至图4(c)是示出设置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中的门的内部结构的视图;
图5(a)和图5(b)是示出门连接到第一旋转轴线的情况的视图;
图6(a)至图6(c)是示出门连接到第二旋转轴线的情况的视图;
图7(a)-7(b)和图8(a)-8(b)是示出设置在第一转换单元中的锁的视图;
图9(a)-9(c)和图10(a)-10(b)是示出锁的另一实施例的视图;
图11(a)-11(b)和图12(a)-12(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视图;
图13和图14(a)-14(c)是示出设置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中的阻尼器的视图;以及
图15(a)和图15(b)是示出将阻尼器固定到机壳的固定支架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详细参考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这些优选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在此应注意到的是,以下将描述的装置的构造以及装置的控制方法仅用于示例性的目的而给出,并且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只要有可能,在所有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将用于指代相同或相似的部分。
如图1中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100包括:机壳1,形成其外形;衣物接纳单元2,设置在机壳1中以提供接纳衣物的空间;以及门3,设置在机壳1处以打开和关闭衣物接纳单元2。
机壳1包括具有引入口111的前面板11。门3设置在前面板11处,以打开和关闭引入口111。因此,用户可通过门3来打开引入口111,以将衣物(待洗涤的衣物或待干燥的衣物)引入到衣物接纳单元2中,或者从衣物接纳单元2移走衣物。
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100是洗衣机的情况下,衣物接纳单元2可包括:盛水桶,设置在机壳1中以储存洗涤水;以及滚筒,可旋转地设置在盛水桶中以提供接纳衣物的空间。
在这种情况下,盛水桶可具有与引入口111连通的盛水桶引入口,而滚筒可具有与引入口111连通的滚筒引入口。
另外,衣物处理装置100还可包括:洗涤水供应单元(未示出),以将洗涤水供应到盛水桶;以及洗涤水排放单元(未示出),以将储存在盛水桶中的洗涤水排放到机壳1之外。
另一方面,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100是干衣机的情况下,衣物接纳单元2可仅包括可旋转地设置在机壳1中的滚筒。在这种情况下,衣物处理装置100还可包括空气供应单元(未示出),该空气供应单元设置在机壳1中,以将加热的空气供应到滚筒并且将供应到滚筒的空气排放到滚筒之外。
同时,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100可以是洗衣干衣机。在这种情况下,衣物接纳单元2可包括盛水桶、滚筒以及空气供应单元(未示出),该空气供应单元设置在机壳1中,以将加热的空气供应到盛水桶并且将盛水桶中的空气排放到盛水桶之外。
设置在前面板11以打开和关闭引入口111的门3可围绕两个不同的旋转轴线X和Y旋转。门3可经由铰链单元51、53和55联接到前面板11。用户可利用把手4在门3的旋转轴线X与旋转轴线Y之间转换。
门3可包括打开和关闭引入口111的门本体31以及将门本体31固定到前面板11的门锁33。
门本体31可包括:外部框架311,形成衣物处理装置100的外周表面;以及内部框架312,联接到外部框架311,内部框架312设置在外部框架311的面向前面板11的表面上。
门锁33能以突出的方式设置在内部框架312处。在这种情况下,前面板11还可包括门锁紧固单元113,以接收门锁33。将门本体31可脱离地固定到前面板11的门锁33和门锁紧固单元113的结构并未被特别地限制。
图1经由示例示出门锁33包括从内部框架312突出的杆和设置在杆的自由端的突出部,且门锁紧固单元113包括设置在前面板11以接纳突出部的凹槽的情况。
门本体31设有把手接纳单元314。图1经由示例示出把手接纳单元314包括在门本体31的上部凹入的接纳凹槽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把手4设置在接纳凹槽中。
把手4可包括:把手本体41,设置在把手接纳单元314中;本体旋转轴43,将把手本体41可旋转地联接到门本体31;以及推动单元45,根据把手本体41的操作来操作旋转轴线转换单元6(将在以下进行描述)。
旋转轴线转换单元6是设置在门本体31中以允许使用者在旋转轴X与旋转轴Y之间转换的装置,这将在以下详细描述。
图2(a)示出本体旋转轴43位于使用者的手指接触把手本体41的接触点P上方的情况,而图2(b)示出本体旋转轴43位于接触点P下方的情况。
在本体旋转轴43位于接触点P上方的情况下(图2(a)),把手本体41的一端可经由本体旋转轴43固定到外部框架311,并且推动单元45可设置在把手本体41的自由端。因此,图2(a)中示出的把手4可执行两个操作来打开引入口111。
也就是,用户可通过将手指放入把手接纳单元314中并朝向外部框架311旋转把手本体41的第一操作(操作旋转轴线转换单元6的操作,这将在以下进行描述),以及拉动门本体31使其远离前面板11从而使门3与前面板11分离的第二操作,来打开引入口111。
然而,在图2(a)中示出的把手4的结构中,由于把手接纳单元314提供的空间并不宽裕,所以当用户执行第一操作时,把手接纳单元314的内周表面可限制使用者的手指的运动(F)。结果,使用者在使用门3时可能感觉不便。
另一方面,在图2(b)中示出的把手4的结构中,可仅执行沿门3与前面板11分离的方向拉动门本体31的操作来打开引入口111。
也就是,图2(b)中示出的把手包括:把手本体41,设置在把手接纳单元314中;轴接纳单元47,把手本体41被固定到该轴接纳单元;本体旋转轴43,将轴接纳单元47可旋转地联接到门本体31;以及推动单元45,固定到轴接纳单元47,推动单元45设置在门本体31中。因此,图2(b)中示出的把手本体41可朝向外部框架311旋转,并且推动单元45可朝向内部框架312旋转。
在图2(b)中示出的把手4中,施加到把手本体41以旋转把手本体41的力的方向与门本体31同前面板11分离的方向相同。因此,当使用者将手指放入把手接纳单元314中并且拉动门3使其远离前面板11时,把手本体41的旋转以及门本体31与前面板11的分离可同时执行。
因此,相较于图2(a)中示出的把手4,在图2(b)中示出的把手4中,当门本体31围绕第二旋转轴线Y旋转时,门3可更容易打开。而且,可防止使用者的手指与把手接纳单元314之间的干扰。
如图3中所示,将门本体31联接到前面板11的铰链单元51、53和55可包括:第一铰链51,具有第一轴511b;第三铰链55,具有第四轴551a;以及第二铰链53,具有与第一轴511b一起限定第一旋转轴线X的第二轴531c以及与第四轴551a一起限定第二旋转轴线Y(见图1)的第三轴533c。
第一铰链51可包括:第一铰链本体511,设置在从前面板11和门本体31之间选择的一者处,使得第一轴511b固定到第一铰链本体511;以及第一轴附接脱离单元513,设置在从前面板11和门本体31之间选择的另一者处,使得第一轴附接脱离单元513可脱离地联接到第一轴511b。
图3经由示例示出第一铰链本体511固定到前面板11而第一轴附接脱离单元513设置在门本体31处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铰链本体511设有轴支撑单元511a以支撑第一轴511b。轴支撑单元511可从前面板11突出,并且然后远离引入口111地弯曲。可选地,轴支撑单元511可仅仅从前面板11突出。
第一轴附接脱离单元513包括:壳体513a,设置在门本体31处;以及第一轴接纳单元513b(见图12(b)),设置在壳体513a中以提供接纳第一轴511b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轴接纳单元513b可暴露于内部框架312之外。
同时,壳体513a设有转换单元通孔513c(见图12(b)),该转换单元通孔沿门本体31的宽度方向W通过壳体513a而形成,使得旋转轴线转换单元6的第一转换单元61被插入到转换单元通孔513c中。
因此,当把手4使第一转换单元61沿门本体31的宽度方向W进行往复运动时,第一转换单元61的自由端61e可暴露于第一轴接纳单元513b,以关闭第一轴接纳单元513b,或者插入到转换单元通孔513c中,以打开第一轴接纳单元513b。
当第一轴接纳单元513b被关闭时,防止第一轴511b从第一轴接纳单元513b被抽出或者插入到第一轴接纳单元513b中。另一方面,当第一轴接纳单元513b被打开时,第一轴511b可从第一轴接纳单元513b被抽出或者插入到第一轴接纳单元513b中。
第二铰链53可包括:门支撑单元531,门支撑单元531设有第二轴531c;以及机壳联接单元533,将门支撑单元531可旋转地固定到前面板11。
机壳联接单元533可包括:联接单元本体533a,固定到前面板11;以及旋转板533b,经由第三轴533c可旋转地联接到联接单元本体533a。
在这种情况下,门支撑单元531可包括:支撑单元本体531a,固定到旋转板533b;以及轴支撑单元531b,从支撑单元本体531a突出,使得第二轴531c由轴支撑单元531b支撑。
门本体31可旋转地联接到第二轴531c,第二轴531c与第一铰链51的第一轴511b对齐。结果,第一旋转轴线X由第一轴511b和第二轴531c限定。
第三铰链55可包括:第四轴551a,设置在从门本体31和前面板11之间选择的一者处;以及第四轴附接脱离单元552,设置在从门本体31和前面板11之间选择的另一者处,使得第四轴551a可脱离地联接到第四轴附接脱离单元552。
图3经由示例示出了第四轴551a设置在门本体31处而第四轴附接脱离单元552设置在前面板11处的情况。
第四轴551a由固定到门本体31的第三铰链本体551支撑,并且由第三铰链本体551支撑的第四轴551a暴露于内部框架312之外。
第四轴附接脱离单元552可包括:附接脱离单元本体553,固定到前面板11;第四轴接纳单元555,设置在附接脱离单元本体553处以提供接纳第四轴551a的空间;以及转换单元接纳单元557,从附接脱离单元本体553突出以接纳旋转轴线转换单元6的第二转换单元63(将在以下进行描述)。
第四轴接纳单元555可包括:接纳凹槽555a,凹入附接脱离单元本体553;以及第一凸缘555b,从附接脱离单元本体553朝向接纳凹槽555a突出,以支撑插入到接纳凹槽555a中的第四轴551a的周向表面。
接纳凹槽555a与第三轴533c对齐。结果,插入到接纳凹槽555a中的第四轴551a与第三轴533c一起限定第二旋转轴线Y。
转换单元接纳单元557可包括:第二凸缘557a,在第二凸缘557a设置在接纳凹槽555a下方的状态下从附接脱离单元本体553突出;以及凸缘通孔557b,穿过第二凸缘557a形成,使得被第一转换单元61进行沿门本体31的高度方向H的往复运动的第二转换单元63的第一自由端63e插入到凸缘通孔557b中。
同时,如图4(a)至图4(c)中所示,旋转轴线转换单元6设置在门本体31中,以允许使用者选择旋转轴X和Y中的一者。
旋转轴线转换单元6可包括:第一转换单元61,通过把手4沿门本体31的宽度方向W进行往复运动;以及第二转换单元63,通过第一转换单元61沿门本体31的高度方向H进行往复运动。
第一转换单元61可包括设置在引入口111上方同时沿门本体31的宽度方向W延伸的杆。第一转换单元61的第一自由端61e被插入到转换单元通孔513c中,使得第一转换单元61的自由端61e延伸通过第一轴附接脱离单元513。第一转换单元61的第二自由端61f接触第二转换单元63。
第一转换单元61被设置在从外部框架311和内部框架312之间选择的至少一者处的第一转换单元引导件315支撑。图4(a)至图4(c)经由示例示出了第一转换单元引导件315设置在外部框架311处以引导第一转换单元61的运动的情况。
如图4(b)中所示,第一转换单元61设有接触单元611。接触单元611是沿把手4的推动单元45朝向内部框架312旋转时第二转换单元63所处的方向(沿图4(b)的向右方向)来移动第一转换单元61的装置。
也就是,接触单元611可包括:接触单元本体6111,从第一转换单元61朝向内部框架312突出;以及倾斜表面6113,设置在接触单元本体6111处,使得倾斜表面6113朝向第一自由端61e倾斜,同时接触推动单元45。
因此,当使用者推动把手本体41时,推动单元45朝向内部框架312移动,并且倾斜表面6113被推动单元45沿第二转换单元63所处的方向移动。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利用把手4使第一转换单元61沿第二转换单元63所处的方向移动。
同时,接触单元611设置在具有有限厚度的门本体31中。为此,第一转换单元61还可包括朝向外部框架311弯曲的弯曲单元613。接触单元611可设置在弯曲单元613处。
另一方面,如图4(c)中所示,弯曲单元613可朝向内部框架312弯曲。在这种情况下,弯曲单元613可设有接触推动单元45的倾斜表面(倾斜弯曲单元表面)6131。
在弯曲单元613设有接触推动单元45的倾斜表面6131的情况下,图4(b)中示出的接触单元611可省略。
第二转换单元63可包括沿门本体31的高度方向H延伸的杆。第二转换单元63的第一自由端(第三自由端)63e设置在第四轴551a与外部框架311之间的空间中,而第二转换单元63的第二自由端(第四自由端)63f接触第一转换单元61的第二自由端61f。
为了容易地将通过把手4对第一转换单元61的外力传输到第二转换单元63,从第一转换单元61的第二自由端61f和第二转换单元63的第二自由端63f之间选择的至少一者还可设有倾斜转换单元表面631。图4(a)至图4(c)经由示例示出了倾斜转换单元表面631(倾斜第二转换单元表面)设置在第二转换单元63处的情况。
第二转换单元63被设置在从外部框架311和内部框架312之间选择的至少一者处的第二转换单元引导件316支撑。图4(a)经由示例示出了第二转换单元引导件316设置在外部框架311处以引导第二转换单元63的运动的情况。
同时,为了保持当门3关闭引入口111时门3联接到第一旋转轴线X的状态,旋转轴线转换单元6还可设有弹性支撑单元以朝向第一轴附接脱离单元513推第一转换单元61。
设置在旋转轴线转换单元6处的弹性支撑单元可仅包括第二支撑单元633,以沿第二转换单元63的第一自由端63e远离转换单元接纳单元557的方向推第二转换单元63,同时弹性地支撑第二转换单元63。
在第一转换单元61不沿通过把手4而使第一转换单元61推第二转换单元63的方向移动(把手4未被操纵)的情况下,第二转换单元63的第一自由端63e保持被第二支撑单元633从转换单元接纳单元557抽出。
在第二转换单元63的第一自由端63e保持在被第二支撑单元633从转换单元接纳单元557抽出的情况下,第一转换单元61的第二自由端61f被第二转换单元63的第二自由端63f朝向第一轴附接脱离单元513推。结果,通过第一转换单元61的第一自由端61e防止第一轴511b从第一轴接纳单元513b抽出。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门3保持能够围绕第一旋转轴线X旋转,除非使用者在引入口111被门3关闭的状态下操纵把手4。
在引入口111被门3关闭的状态下门3保持能够围绕第一旋转轴线X旋转的原因是,当门3保持联接到第一旋转轴线X时,由于门3的重量,有利地防止了门3打开引入口111。
也就是,在引入口111被门3关闭时门3保持连接到第二旋转轴线Y的情况下,由于重力施加到门3的方向与门3围绕第二旋转轴线Y旋转的方向相似,所以门3可围绕第二旋转轴线Y旋转。另一方面,在引入口111被门3关闭时门3保持联接到第一旋转轴线X的情况下,可防止上述问题。
第二支撑单元633可包括弹簧,其一端固定到第二转换单元63,而另一端固定到从外部框架311和内部框架312之间选择的任意一者。
同时,除第二支撑单元633之外,设置在旋转轴线转换单元6处的弹性支撑单元还可包括第一支撑单元615,以弹性地支撑的第一转换单元61。第一支撑单元615可包括弹簧,以朝向第一轴接纳单元513b推挤第一转换单元61的第一自由端61e。
以下,将参照图5(a)-5(b)和图6(a)-6(c)描述门3的旋转轴X与旋转轴Y之间的转换。
在引入口111被门3关闭的情况下(在门本体31接触前面板11的情况下以及在把手本体41未被推动的情况下),第一转换单元61被第一支撑单元615推向第一铰链51。结果,通过第一转换单元61的第一自由端61e防止第一轴511b被从第一轴接纳单元513b抽出。
另一方面,在引入口111被门3关闭的情况下,第四轴551a保持插入到第四轴接纳单元555中,但是第二转换单元63的第一自由端63e未被插入到凸缘通孔557b中,如图5(b)中所示。这是因为第二转换单元63并不朝向第四轴附接脱离单元552移动,除非第一转换单元61被把手4沿第一转换单元61远离第一铰链51的方向(沿图5(a)中的向右方向)移动。
因此,在引入口111被门3关闭的情况下,门3可围绕由第一轴511b和第二轴531c限定的第一旋转轴线X旋转。
此时,当使用者利用把手接纳单元314拉动门本体31远离前面板11时(把手4未被推动),门3关于第一旋转轴线X旋转以打开引入口111(见图3)。
另一方面,当使用者在引入口111被门3关闭的状态下推动把手4时,第一转换单元61和第二转换单元63执行如图6(a)至图6(c)中所示的运动。
也就是,当使用者推动把手4时,推动单元45朝向内部框架312移动以推挤设置在接触单元611处的倾斜表面6113。结果,第一转换单元61朝向第二转换单元63移动。
当第一转换单元61朝向第二转换单元63移动时,第一转换单元61的第一自由端61e朝向门本体31的内部移动,而第一转换单元61的第二自由端61f推挤第二转换单元63的倾斜表面631。
当第一转换单元61的第一自由端61e朝向门本体31的内部移动时,第一轴511b可从第一轴接纳单元513b抽出。当第一转换单元61的第二自由端61f推挤第二转换单元63的倾斜表面631时,第二转换单元63的第一自由端63e被插入到凸缘通孔557b中。结果,防止第四轴551a从第四轴接纳单元555抽出(图6(b))。
因此,当使用者在引入口111被门3关闭的状态下推动把手本体41时,门3可围绕由第四轴551a和第三轴533c限定的第二旋转轴线Y旋转(见图1)。
此时,当使用者拉动门本体31远离前面板11同时推动把手本体41时,门3围绕第二旋转轴线Y旋转以打开引入口111(图6(c))。
在如以上描述的衣物处理装置100中,第一旋转轴线X可以是垂直于机壳1的底部的竖直轴线,而第二旋转轴线Y可以是平行于机壳1的底部的水平轴线。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
另一方面,在仅具有以上描述的结构的衣物处理装置100中,使用者在门本体31围绕第一旋转轴线X旋转时推动把手本体41的情况下,第一轴511b可与第一轴附接脱离单元513分离。
此外,在仅具有以上描述的结构的衣物处理装置100中,当门本体31围绕第二旋转轴线Y旋转时,为了防止第四轴551a与第四轴接纳单元555分离,把手本体41必须保持被推挤。
因此,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100还可包括锁7,以当引入口111被门3打开时(当门本体31与前面板11分离时),固定从第一转换单元61和第二转换单元63之间选择的至少一者的位置(以抑制第一转换单元61或第二转换单元63)。
如图7(a)和图7(b)中所示,锁7可包括:锁本体71,设置在门本体31中,使得锁本体71能够沿门本体31的厚度方向T移动;本体推动单元73,设置在锁本体71处,本体推动单元73延伸通过内部框架312,使得本体推动单元73暴露于门本体31之外;以及固定单元77,根据锁本体71的操作可与第一转换单元61附接或脱离。
在锁7设置在门本体31中的情况下,外部框架311还可包括锁本体接纳凹槽317以接纳锁本体71,内部框架312还可包括框架通孔313(见图8(a)和图8(b)),本体推动单元73延伸通过该框架通孔313,并且第一转换单元61还可包括与固定单元77联接的紧固单元617。
锁本体接纳凹槽317是引导锁本体71运动的装置。锁本体接纳凹槽317可形成为具有面向内部框架312的开口侧的中空杆的形状。
锁本体接纳凹槽317可以设置在外部框架311的任何位置,除非锁本体71的往复运动并不干涉第一转换单元61。
图8(a)和图8(b)经由示例示出了锁本体接纳凹槽317位于第一转换单元61上方的情况。弹性地支撑锁本体71的本体支撑单元79设置在锁本体接纳凹槽317中。本体支撑单元79施加弹力以朝向内部框架312推锁本体71。
同时,在锁本体71沿门本体31的高度方向H设置在第一转换单元61上方的情况下,固定单元77可设置在从锁本体71朝向第一转换单元61与外部框架311之间限定的空间延伸的本体凸缘75处。
也就是,本体凸缘75可从锁本体71朝向门本体31的下部延伸,使得本体凸缘75位于第一转换单元61与外部框架311之间。固定单元77可从本体凸缘75朝向设置在第一转换单元61处的紧固单元617突出。
紧固单元617可包括沿门本体31的宽度方向W设置的第一紧固单元617a和第二紧固单元617b。从第一转换单元61的第一自由端61e到第二紧固单元617b的距离可大于从第一转换单元61的第一自由端61e到第一紧固单元617a的距离。
各个紧固单元617a和617b可设置为穿过第一转换单元61形成的紧固孔或凹入第一转换单元61的紧固槽。图7(a)-7(b)和图8(a)-8(b)经由示例示出了各个紧固单元617a和617b设置为紧固孔的情况。
固定单元7可包括从本体凸缘75突出的第一固定突出部771。第一固定突出部771可根据第一转换单元61的位置被插入到从第一紧固单元617a和第二紧固单元617b之间选择的任意一者中。
也就是,在第一紧固单元617a和第二紧固单元617b具有相同宽度W1的情况下,第一固定突出部771的宽度W2等于或小于第一紧固单元617a和第二紧固单元617b的宽度W1。
同时,第一转换单元61沿门本体31的宽度方向W的运动距离可根据使用者推动把手本体41的程度(推动单元45的旋转程度)而改变。
因此,在固定单元7仅包括第一固定突出部771的情况下,如果使用者利用把手本体41未能充分地旋转推动单元45,则第一固定突出部771可不联接到两个紧固单元617a和617b中的任何一者。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设置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100中的锁7还可包括设置在第一固定突出部771处的第二固定突出部772,第二固定突出部772的宽度W3小于第一固定突出部771的宽度W2。
在第二固定突出部772设置在第一固定突出部771的顶表面的中间,或者设置在第一固定突出部771的面向第一转换单元61的第一自由端61e(面向第一铰链51)的顶表面的拐角的情况下,第一紧固单元617a移动到第二固定突出部772(其位于第二紧固单元617b的后部)的前部需要第一转换单元61运动的距离小于第一紧固单元617a移动到第一固定突出部771(其位于第二紧固单元617b的后部)的前部需要的第一转换单元61的运动距离。
因此,在第二固定突出部772(其宽度W3小于第一固定突出部771的宽度W2)设置在第一固定突出部771处的情况下,甚至当推动单元45被稍微移动时,第一紧固单元617a可位于固定单元77的前部。结果,单元77可容易地联接到紧固单元617。
具有锁7的门3打开引入口111的过程和在旋转轴X与旋转轴Y之间转换的过程执行如下。
如图8(b)中所示,当引入口111被围绕第二旋转轴线Y旋转的门本体31关闭时,本体推动单元73被前面板11推挤。结果,锁本体71在锁本体接纳凹槽317中朝向外部框架311移动。此时,本体支撑单元79被锁本体71压缩。
当锁本体71在锁本体接纳凹槽317中朝向外部框架311移动时,固定单元77被从第一紧固单元617a抽出,并且第一转换单元61被第一支撑单元615朝向第一铰链51移动。
当第一转换单元61被第一支撑单元615朝向第一铰链51移动时,第二紧固单元617b位于固定单元77的前部,防止第一转换单元61的第一自由端61e与第一轴接纳单元513b分离,并且第二转换单元63的第一自由端63e被从凸缘通孔557b抽出。
当此状态下使用者拉动把手接纳单元314中的门本体31而不推动把手本体41时,门本体31围绕第一旋转轴线X旋转。
当门本体31开始围绕第一旋转轴线X旋转时,解除本体推动单元73与前面板11之间的接触。结果,朝向外部框架311推挤本体推动单元73的外力被去除。
因此,锁本体71借助本体支撑单元79的回复力朝向内部框架312移动。当锁本体71朝向内部框架312移动时,固定单元77被插入到第二紧固单元617b中。
当固定单元77被插入到第二紧固单元617b中时,第一转换单元61的位置被固定。结果,甚至当门本体31围绕第一旋转轴线X的旋转期间使用者推动把手本体41时,防止第一轴511b从第一轴接纳单元513b被抽出。
另一方面,当引入口111被围绕第一旋转轴线X旋转的门本体31关闭时,本体推动单元73被前面板11推挤。结果,锁本体71在锁本体接纳凹槽317中朝向外部框架311移动。因此,固定单元77被从第二紧固单元617b抽出(第一转换单元61的抑制被解除)。
当使用者在此状态下推动把手本体41时,第一转换单元61的第二自由端61f推挤设置在第二转换单元63的第二自由端63f处的倾斜表面631。结果,第一转换单元61的第一自由端61e打开第一轴接纳单元513b,使得第一轴511b能够与第一轴附接脱离单元513分离,第二转换单元63的第一自由端63e被插入到凸缘通孔557b中,并且第一紧固单元617a位于固定单元77的前部。
此时,当使用者使门本体31与前面板11分离同时推动把手本体41时,门本体31开始围绕第二旋转轴线Y旋转。
当门本体31开始围绕第二旋转轴线Y旋转时,解除本体推动单元73与前面板11之间的接触。当朝向外部框架311推挤本体推动单元73的外力被去除时,固定单元77被插入到第一紧固单元617a中,以保持第二转换单元63被第一转换单元61推挤的状态。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虽然当门本体31围绕第二旋转轴线Y旋转时把手本体41并不保持被推动,但在门本体31的旋转期间,可防止第四轴551a与第四轴接纳单元555分离。
在以上描述中,锁7被构造成使得固定单元77在第一转换单元61的后部与外部框架311之间往复运动。可选地,锁7可被构造为使得固定单元77在内部框架312与第一转换单元61的前部之间往复运动,以固定第一转换单元61。
另外,锁7可被构造为使得本体推动单元73与锁本体71分离,并且固定到前面板11。在这种情况下,当门本体31与前面板11进行接触时,本体推动单元73可被插入到内部框架312的框架通孔313中,以推挤锁本体71。
在以上描述中,锁7被构造成使得固定单元77固定第一转换单元61的位置。可选地,锁7可构造成使得固定单元77固定第二转换单元63的位置。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紧固单元617a和第二紧固单元617b可设置在第二转换单元63处,并且从第二转换单元63的第一自由端63e到第一紧固单元617a的距离可小于从第二转换单元63的第一自由端63e到第二紧固单元617b的距离。因此,当固定单元77联接到第一紧固单元617a时,门3联接到第一旋转轴线X。另一方面,当固定单元77联接到第二紧固单元617b时,门3被联接到第二旋转轴线Y。
图9(a)至图9(c)示出锁7被设置为固定把手4的情况的视图。在锁7被设置为固定把手4的情况下,把手本体41可包括与锁7可脱离地联接的第一本体紧固单元451以及设置在第一本体紧固单元451下方的第二本体紧固单元453。第一本体紧固单元451和第二本体紧固单元453可位于以本体旋转轴43为圆心的圆弧上。
如图10(a)和图10(b)中所示,根据该实施例的锁7可包括:锁本体71,设置为沿门本体31的宽度方向W往复运动,使得锁本体能够被插入到第一本体紧固单元451和第二本体紧固单元453中;本体支撑单元79,沿把手4所处的方向推挤锁本体71,同时弹性地支撑锁本体71;倾斜本体表面72,设置在锁本体71处;以及本体推动单元73,当引入口111被门3关闭时,移动锁本体71,同时接触倾斜本体表面72。
本体推动单元73可设置为在门本体31中沿门3的厚度方向T往复运动。可选地,本体推动单元73可设置在前面板11处,以当引入口111被门3关闭时推挤倾斜本体表面72。
图10(a)和图10(b)经由示例示出了本体推动单元73能够沿门3的厚度方向T往复运动的情况。
门本体31还可设有推动单元引导件318,以引导本体推动单元73的往复运动。推动单元引导件318必须设置为不干涉旋转轴线转换单元6。图10(a)和图10(b)经由示例示出了推动单元引导件318位于第一转换单元61上方的情况。
同时,本体推动单元73可包括:第一本体推动单元74,从本体推动单元73朝向倾斜本体表面72突出;以及第二本体推动单元78,从本体推动单元73朝向前面板11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当引入口111被门本体31关闭时,第二本体推动单元78被前面板11推挤。结果,第一本体推动单元74可接触倾斜本体表面72,以移动锁本体71远离把手4。
另一方面,当引入口111被门本体31打开时,施加到第二本体推动单元的外力被去除。结果,锁本体71被本体支撑单元79朝向把手4移动,而第一本体推动单元74被倾斜本体表面72朝向内部框架312移动。因此,第二本体推动单元78返回到第二本体推动单元78暴露于内部框架312之外(初始位置)的状态(见图10(b))。
为了帮助本体推动单元73返回到初始位置,门本体31还可包括推动单元支撑单元(未示出)以弹性地支撑本体推动单元73。
甚至在本实施例中,在引入口111被门本体31关闭的状态下,第一转换单元61防止第一轴511b从第一轴接纳单元513b抽出,并且锁本体71并不抑制把手4(锁本体71未被插入到第一本体紧固单元451中)(图10(a))。
然而,当门3围绕第一旋转轴线X旋转以打开引入口111时,施加到第二本体推动单元78的外力被去除。结果,锁本体71的自由端被本体支撑单元79插入到第一本体紧固单元451中。
因此,甚至在本实施例中,当门3围绕第一旋转轴线X旋转时,能够防止由于把手4的操作而使第一轴511b被从第一轴接纳单元513b抽出。
另一方面,当门3围绕第二旋转轴线Y旋转时,锁本体71的自由端被联接到第二本体紧固单元453以抑制把手4。
为了使门3围绕第二旋转轴线Y旋转,使用者必须利用把手本体41移动第一转换单元61来推挤第二转换单元63。
如之前描述的,第二本体紧固单元453设置在以本体旋转轴43为圆心并且经过第一本体紧固单元451的圆的圆周上,并在第一本体紧固单元451下方。因此,当使用者旋转把手本体41时,第一本体紧固单元451偏离锁本体71的往复运动路径,而第二本体紧固单元453则位于锁本体71的往复运动路径上。
当此状态下使用者使门本体31与前面板11分离时,锁本体71的自由端朝向把手4移动,然后被插入到第二本体紧固单元453中。
因此,在该实施例中,当门本体31围绕第二旋转轴线Y旋转时,由于把手4的操作而能够防止第四轴551a被从第四轴接纳单元555抽出。
图9(b)经由示例示出了第一本体紧固单元451和第二本体紧固单元453以穿过把手本体41形成的紧固孔或者凹入把手本体41的凹槽的形式设置的情况。
然而,第一本体紧固单元451和第二本体紧固单元453可被改进为具有各种结构,只要第一本体紧固单元451和第二本体紧固单元453能够执行以上功能。图9(c)经由示例示出从第一本体紧固单元451和第二本体紧固单元453之间选择的至少一者被以凹槽的形式设置在把手本体41的边缘处的情况。
另外,设置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100中的锁7可包括:本体推动单元73;第一本体推动单元74,从本体推动单元73朝向倾斜本体表面72突出;以及第二本体推动单元78,设置在前面板11处以当引入口111被门本体31关闭时朝向倾斜本体表面72推挤第一本体推动单元74。
在这种情况下,门本体31的内部框架312还可包括插入孔,当引入口111被门本体31关闭时,第二本体推动单元78被插入到该插入孔中,并且当第二本体推动单元78被插入到该插入孔中时,本体推动单元73可接触插入孔。
在具有以上描述的结构的衣物处理装置100中,当引入口111被围绕第二旋转轴线Y旋转从而打开引入口111的门本体31关闭时,门锁33联接到门锁紧固单元113。然而,此时,第一轴511b可不联接到第一轴接纳单元513b。
如图11(a)中所示,由于从第二旋转轴线Y到门锁33的距离小于从第二旋转轴线Y到第一轴接纳单元513b的距离,所以当引入口111被门本体31关闭时,门锁33联接到门锁紧固单元113的过程比第一轴511b联接到第一轴接纳单元513b的过程更早地执行。
因此,当门锁33联接到门锁紧固单元113时,虽然第一轴511b未被联接到第一轴接纳单元513b,但是使用者可能误解引入口111已被门本体31完全地关闭。
在引入口111被门本体31关闭的状态下,第一轴511b未被联接到第一轴接纳单元513b的情况下,使用者不能使门本体31围绕第一旋转轴线X旋转。
另外,在第一轴511b未被联接到第一轴接纳单元513b的状态下,而引入口111被门本体31关闭的情况下,第四轴551a可根据情况(在锁7与旋转轴线转换单元6分离的情况下)被从第四轴附接脱离单元552抽出。结果,门本体31很难围绕第二旋转轴线Y旋转。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100中,门锁33可设置在平行于第二旋转轴线Y同时经过第一轴接纳单元513b的水平线F1上。
如图11(b)中所示,在第一轴接纳单元513b和门锁33位于平行于第二旋转轴线Y的水平线F1上的情况下,前述的问题可被解决。
同时,设置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100中的门锁33可位于一直线上,该直线被构造为使得平行于第二旋转轴线Y同时经过门锁33的水平线与第二旋转轴线Y之间的距离大于平行于第二旋转轴线Y同时经过第一轴接纳单元513b的水平线F1与第二旋转轴线Y之间的距离。
在从第二旋转轴线Y到门锁33的距离大于从第二旋转轴线Y到第一轴接纳单元513b的距离的情况下,第一轴511b与第一轴接纳单元513b之间的联接比门锁33与门锁紧固单元113之间的联接更早地被执行,从而解决前述的问题。
然而,在门锁33被定位为邻近第一轴接纳单元513b的情况下,当门3围绕第一旋转轴线X旋转以关闭引入口111时,难以实现门锁33与门锁紧固单元113之间的联接。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设置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100中的门锁33可位于平行于第二旋转轴线Y同时经过第一轴接纳单元513b的水平线F1与平行于第一旋转轴线X同时经过第四轴551a的竖直线F2之间的交点上。
在这种情况下,竖直线F2可位于以经过门3的中心的竖直线为基础远离第一旋转轴线X。
另一方面,为了解决第一轴511b由于门锁33未被联接到第一轴接纳单元513b的问题,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100可如图12(a)和图12(b)中所示构造。
也就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100可构造为使得在门本体31能够围绕第二旋转轴线Y旋转的状态下,第一转换单元61的第一自由端61e突出到第一轴接纳单元513b中。
在第一转换单元61的第一自由端61e保持突出到第一轴接纳单元513b中的情况下,使用者可基于当门本体31围绕第二旋转轴线Y旋转以关闭引入口111时,从第一转换单元61的第一自由端61e施加到第一轴511b的斥力,当第一轴511b经过第一转换单元61的第一自由端61e时产生的声音等,确定第一轴511b是否被联接到第一轴接纳单元513b。
为了该目的,第一转换单元61的第一自由端61e可突出到第一轴接纳单元513b中,同时不会完全关闭第一轴接纳单元513b。
这是因为第一轴接纳单元513b需要具有供第一转换单元61的第一自由端61e能够移动的空间,使得在因为门本体31与前面板11之间接触而使固定单元77与第一紧固单元617a分离时,第二转换单元63的第一自由端63e能够从第三铰链55的转换单元接纳单元557抽出。
图12(b)经由示例示出了第一转换单元61的第一自由端61e突出的长度等于或小于第一轴接纳单元513b的宽度W4的一半的情况。
同时,第一紧固单元617a的宽度W1减去第一固定突出部771的宽度W2获得的长度(W1-W2)可等于或大于第一转换单元61的第一自由端61e突出到第一轴接纳单元513b中的长度,使得当第一轴511b经过第一转换单元61的第一自由端61e时,能够产生声音。
在这种情况下,当使用者围绕第二旋转轴线Y朝向前面板11旋转门本体31时,在第一轴511b插入到第一轴接纳单元513b期间,第一轴511b推挤第一转换单元61的第一自由端61e(此时,使用者可感觉到从第一转换单元61的第一自由端61e产生的斥力)。
由于第一紧固单元617a的宽度W1大于第一固定突出部771的宽度W2并且第一转换单元61被第一支撑单元615支撑,甚至在第一固定突出部771插入到第一紧固单元617a中的状态下,第一转换单元61的第一自由端61e可移动到转换单元通孔513c中。
第一转换单元61的第一自由端61e还可设有倾斜转换单元表面612(倾斜第一转换单元表面),该倾斜转换单元表面沿第一轴511b插入到第一轴接纳单元513b中的方向倾斜,使得第一轴511b能够容易地推挤第一转换单元61的第一自由端61e。
在第一轴511b经过第一转换单元61的第一自由端61e之后,插入到转换单元通孔513c中的第一转换单元61的第一自由端61e被第一支撑单元615从转换单元通孔513c抽出。在该过程中,第一固定突出部771或第二固定突出部772可与第一紧固单元617a碰撞,结果产生声音。因此,使用者可识别第一轴511b是否已经联接到第一轴附接脱离单元513。
同时,门本体31几乎与以上描述的过程同时地接触前面板11。结果,固定单元77被从第一紧固单元617a抽出。
当固定单元77被从第一紧固单元617a抽出时,第一转换单元61的第一自由端61e由于第一支撑单元615而关闭第一轴接纳单元513b。因此,防止第一轴511b被从第一轴接纳单元513b抽出,并且第二转换单元63的第一自由端63e被从第三铰链55的凸缘通孔557b抽出。
在具有以上描述的结构的衣物处理装置100中,当门本体31围绕第二旋转轴线Y旋转太快时,铰链5可由于门本体31的重量而被损坏。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100还可包括阻尼器8,以调整门本体31的旋转速度。
如图13和图14(a)-14(c)中所示,阻尼器8可设置在前面板11处以支撑门3。
设置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100中的阻尼器8可包括:阻尼器壳体81,固定到前面板11的后表面;活塞83,以往复运动的方式设置在阻尼器壳体81中,活塞83具有接触门3的自由端;以及活塞支撑单元85,设置在阻尼器壳体81中以支撑活塞83。
阻尼器壳体81可形成为一侧敞开的的中空圆筒的形状。也就是,一侧敞开的活塞接纳凹槽811设置在阻尼器壳体81中,并且活塞83被插入到活塞接纳凹槽811中,使得活塞83能够沿着垂直于前面板11的水平线往复运动。
阻尼器壳体81可包括:第一壳体凸缘814,从其外周表面突出;以及壳体固定孔815,设置在第一壳体凸缘814处以将阻尼器壳体81联接到前面板11。
设置壳体固定孔815以对应于前面板11处设置的阻尼器固定孔117。因此,当紧固构件(如螺钉)通过阻尼器固定孔117被插入到壳体固定孔815中时,阻尼器壳体81被固定到前面板11。
活塞83可仅包括插入到阻尼器壳体81的活塞接纳凹槽811中的活塞本体831,使得活塞本体831被活塞支撑单元85支撑。
活塞本体831的自由端通过设置在前面板11的活塞通孔115暴露于前面板11之外。在这种情况下,活塞本体831的自由端可接触门3的内部框架312,如图14(b)中所示。
在引入口11被门3关闭的状态下,活塞本体831的自由端并不接触门3,而是与门3间隔开一定距离的情况下,当门3围绕第二旋转轴线Y旋转时,门本体31可旋转而在一定部分不被阻尼器8所支撑,结果门本体31的旋转速度可过度地增大。
另一方面,在图14(b)中示出的结构中,在远离前面板11倾斜的接触表面35被设置在门本体31的面向前面板11的一侧(内部框架312)的下端处的情况下,内部框架312在门本体31的旋转期间可滑动而不推挤活塞本体831。
接触表面35可以是这样的装置(最大旋转角设定装置),其使门本体31的边缘的回转半径最小,以使门本体31与前面板11之间的距离最小,并且另外,当门本体31围绕第二旋转轴线Y旋转时,限制门本体31的旋转角。
为了防止门本体31滑动而不推挤活塞本体831,活塞本体831还可包括与接触表面35接触的倾斜活塞表面835(图14(c))。
在这种情况下,活塞本体831与门本体31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使得接触表面35能够在门本体31的旋转期间,使门本体31的滑动最小化而不推动活塞本体831。
倾斜活塞表面835可具有对应于接触表面35的部分的部分。
也就是,在接触表面35是远离前面板11倾斜的平面(倾斜门表面)的情况下,倾斜活塞表面835可以是具有与接触表面35相同的倾斜角的平面。另一方面,在接触表面35是具有一曲率半径的弯曲表面的情况下,倾斜活塞表面835可以是具有与接触表面35相同的曲率半径的弯曲表面。
同时,在倾斜活塞表面835设置在活塞本体831处的情况下,倾斜活塞表面835必须位于经过活塞本体831的中间的水平线之上,使得倾斜活塞表面835能够支撑门本体31的接触表面35。基于该原因,当阻尼器8被装配到前面板11时,如果阻尼器8的顶部和底部的方向由于工人的错误而改变,则图14(c)中示出的阻尼器8可能不会适当地起作用。
为了防止阻尼器8与前面板11之间的不正确的装配,第一位置设定单元817可进一步设置在从阻尼器壳体81和前面板11选择的一者处,并且第二位置设定单元119可进一步设置在从阻尼器壳体81和前面板11选择的另一者处。
图13和图14(a)-14(c)经由示例示出第一位置设定单元817设置在阻尼器壳体81处且第二位置设定单元119设置在前面板11处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位置设定单元817可设置在从阻尼器壳体81的外周表面突出的第二凸缘816处,而第二位置设定单元119可设置为接纳凹槽或者接纳孔,以接纳第一位置设定单元817。
然而,第一位置设定单元817不必位于经过壳体固定孔815的水平线上。这是因为如果第一位置设定单元817位于经过壳体固定孔815的直线上,那么阻尼器壳体81的方向性就被去除了。
同时,尽管位置设定单元817和119的存在,如果活塞本体831能够在阻尼器壳体81的活塞接纳凹槽811中旋转,则倾斜活塞表面835可能没有适当地起作用。
为了防止活塞本体831在活塞接纳凹槽811中旋转,引导部833可设置在活塞本体831的外周表面处,并且接纳该引导部833的引导槽813可进一步设置在活塞接纳凹槽811处。
引导部833可从活塞本体831的外周表面突出,并且引导槽813可凹入活塞接纳凹槽811,同时沿阻尼器壳体81的纵向延伸。
阻尼器壳体81通过一个壳体固定孔815被固定到前面板11。基于该原因,在阻尼器壳体81由于门3的重量被推挤远离前面板11的情况下,难以期待通过阻尼器8达到期望的效果。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100还可包括支架87,以将阻尼器壳体81固定到前面板11。
如图15(a)和图15(b)中所示,支架87是固定到前面板11以防止第二凸缘816与前面板11分离的装置。在两个阻尼器8设置在前面板11处的情况下,因此还可提供两个支架87。
另外,支架87可充当支撑第二铰链53的机壳联接单元533或者第三铰链55的第四轴附接脱离单元552的装置。
也就是,位于前面板11的前表面处的机壳联接单元533的联接单元本体533a可穿过前面板11而固定到位于前面板11的后表面的支架87。第四轴附接脱离单元552也可固定到位于前面板11的后表面处的支架87。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有效地防止阻尼器8运动到前面板11的后部。
当门3围绕第二旋转轴线Y旋转时,指向前面板11的后部的力被施加到阻尼器8。在支架87设置为支撑机壳联接单元533或第四轴附接脱离单元552的情况下,在门3的旋转期间,指向前面板11的前部的外力被施加到支架87,从而防止阻尼器壳体81与前面板11分离。
在以上描述中,阻尼器8被设置在使使用者能够在门3的旋转轴线X与Y之间转换的衣物处理装置100中。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阻尼器8可设置在被构造为门本体31仅能够围绕第二旋转轴线Y旋转的衣物处理装置中。
如从以上描述中显而易见的,本发明的效果是,提供了一种具有多个旋转轴线的衣物处理装置,门能够围绕这些旋转轴线沿不同的方向旋转。
另外,本发明具有提供一种使使用者能够在多个旋转轴线之间转换的衣物处理装置的效果。
另外,本发明具有提供一种在门的旋转期间防止多个旋转轴线之间的转换的衣物处理装置的效果。
另外,本发明的效果是,提供了一种能够解决引入或取走待洗涤的衣物的引入口未被门完全关闭的问题的衣物处理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效果是,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能够使门具有一定的转速,以防止对支撑衣物处理装置的门以及其他不同的部件的装置的损害。
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可对本发明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型而不会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因此,旨在使本发明覆盖只要落入所附权利要求书以及它们的等价物的范围内的本发明的修改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包括:
机壳,包括具有引入口的前面板;
衣物接纳单元,设置在所述机壳中以提供接纳通过所述引入口供应的衣物的空间;
门,设置在前面板处,且包括门本体,所述门本体构造成通过围绕平行于所述前面板的底表面的水平轴线旋转,来打开和关闭所述引入口,其中所述门本体包括接触表面,所述接触表面设置在所述门本体的一侧,以当关闭所述门时,以一斜角面向所述前面板;以及
阻尼器,包括:阻尼器壳体,固定到所述前面板;活塞,其一端设置在所述阻尼器壳体内,而其自由端在所述门关闭时接触所述门;活塞支撑单元,设置在所述阻尼器壳体内以弹性地支撑所述活塞,其中所述活塞的自由端具有倾斜活塞表面以支撑所述接触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所述接触表面具有一平面,并且当关闭所述门时,所述倾斜活塞表面设置为与所述平面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所述接触表面具有一曲面,并且所述倾斜活塞表面具有与所述曲面相同的曲率半径。
4.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项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所述阻尼器还包括:
引导部,从所述活塞的外周表面突出;以及
引导槽,设置在所述阻尼器壳体处,用于接纳所述引导部并限定所述引导部的运动路径。
5.根据权利要求1到4中任一项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所述阻尼器壳体被固定到所述前面板的后表面,并且
所述活塞的自由端延伸穿过所述前面板以支撑所述接触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到5中任一项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所述阻尼器还包括:壳体固定孔,设置在所述阻尼器壳体的外周表面;以及第一位置设定单元,设置在所述阻尼器壳体的外周表面,使得所述第一位置设定单元不位于经过所述壳体固定孔的中心的水平线上,并且
所述前面板还包括对应于所述壳体固定孔的阻尼器固定孔以及与所述第一位置设定单元联接的第二位置设定单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所述阻尼器还包括壳体凸缘,所述壳体凸缘从所述阻尼器壳体的外周表面突出,所述第一位置设定单元被设置在所述壳体凸缘处,并且
所述第一位置设定单元具有从所述壳体凸缘突出的突出部,并且所述第二位置设定单元具有设置在所述前面板以接纳所述突出部的凹槽或孔。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所述阻尼器还包括:
壳体凸缘,从所述阻尼器壳体的外周表面突出;以及
支架,固定到所述前面板的后表面,使得所述壳体凸缘被推向所述前面板。
9.根据权利要求中1至8任一项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
第一铰链,包括:第一轴,设置在所述前面板和所述门中的一者处,以限定垂直于所述所述前面板的底表面的竖直轴线;以及第一轴接纳单元,设置在所述前面板和所述门中的另一者处,以接纳所述第一轴;
第二铰链,包括:第二轴,联接到所述门,以与所述第一轴一起限定所述竖直轴线;联接单元本体,固定到所述前面板;以及第三轴,适合于将所述第二轴可旋转地固定到所述联接单元本体,同时限定所述水平轴线;
第三铰链,包括:第四轴,设置在所述前面板和所述门中的一者处,以与所述第三轴一起限定所述水平轴线;以及第四轴接纳单元,设置在所述前面板和所述门中的另一者处,以接纳所述第四轴;
第一转换单元,设置在所述门处,构造成平移,以便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一轴接纳单元;以及
第二转换单元,设置在所述门处,构造成平移,以便打开和关闭所述第四轴接纳单元,
其中所述第一切换单元适合于当所述第二切换单元打开所述第四轴接纳单元时关闭所述第一轴接纳单元,所述第二转换单元适合于当所述第一转换单元打开所述第一轴接纳单元时关闭所述第四轴接纳单元。
10.根据引用权利要求8的权利要求9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所述支架被构造为固定所述联接单元本体和所述第四轴接纳单元中的任一者。
CN201510076064.4A 2014-02-18 2015-02-12 衣物处理装置 Active CN1048465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4-0018413 2014-02-18
KR1020140018413A KR102169955B1 (ko) 2014-02-18 2014-02-18 의류처리장치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46585A true CN104846585A (zh) 2015-08-19
CN104846585B CN104846585B (zh) 2017-09-12

Family

ID=5247761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103891.3U Active CN204825403U (zh) 2014-02-18 2015-02-12 衣物处理装置
CN201510076064.4A Active CN104846585B (zh) 2014-02-18 2015-02-12 衣物处理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103891.3U Active CN204825403U (zh) 2014-02-18 2015-02-12 衣物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9567701B2 (zh)
EP (1) EP2907910B1 (zh)
JP (1) JP6240107B2 (zh)
KR (1) KR102169955B1 (zh)
CN (2) CN204825403U (zh)
AU (1) AU2015200709B2 (zh)
BR (1) BR102015002804A2 (zh)
RU (1) RU2603614C2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20986A (zh) * 2014-09-17 2016-03-23 Lg电子株式会社 衣物处理装置
US9695543B2 (en) 2014-02-18 2017-07-04 Lg Electronics Inc. Laundry treating apparatus
US9790633B2 (en) 2014-09-17 2017-10-17 Lg Electronics Inc. Laundry treating apparatus
CN109790673A (zh) * 2016-09-23 2019-05-21 Lg电子株式会社 衣物处理装置
CN111406141A (zh) * 2017-09-29 2020-07-1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洗衣机
CN112096205A (zh) * 2019-06-18 2020-12-18 青岛海尔滚筒洗衣机有限公司 一种门体弹出组件以及衣物处理设备
US10934660B2 (en) 2016-09-23 2021-03-02 Lg Electronics Inc. Garment processing device
CN112513363A (zh) * 2018-07-30 2021-03-16 Lg电子株式会社 衣物处理设备
CN112096205B (zh) * 2019-06-18 2024-05-31 重庆海尔滚筒洗衣机有限公司 一种门体弹出组件以及衣物处理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145738B1 (ko) * 2014-02-18 2020-08-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의류처리장치
KR102169955B1 (ko) * 2014-02-18 2020-10-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의류처리장치
KR102169954B1 (ko) 2014-02-18 2020-10-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의류처리장치
USD760456S1 (en) * 2014-08-05 2016-06-28 Lg Electronics Inc. Clothes dryer
USD759913S1 (en) * 2014-08-05 2016-06-21 Lg Electronics Inc. Clothes dryer
AU2016226784B2 (en) * 2015-03-02 2018-11-01 Lg Electronics Inc. Laundry treatment apparatus
USD767835S1 (en) * 2015-03-04 2016-09-27 Lg Electronics Inc. Door for washing machine
JP1558791S (zh) 2015-03-04 2016-09-12
USD826494S1 (en) 2015-09-18 2018-08-21 Whirlpool Corporation Dryer
KR102020537B1 (ko) * 2017-08-07 2019-09-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2 방향으로 개폐 가능한 도어를 구비하는 조리기기
CN107245845B (zh) * 2017-08-10 2019-02-12 温州天健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洗衣机门锁
AU2019334734B2 (en) * 2018-09-06 2022-08-18 Lg Electronics Inc. Laundry treating apparatus
JP7431681B2 (ja) 2020-06-19 2024-02-15 東芝ライフスタイル株式会社 ドラム式洗濯機
DE102021102827B4 (de) * 2021-02-08 2022-09-29 Miele & Cie. Kg Haushaltsgerät, insbesondere wasserführendes Haushaltsgerä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487745A (en) * 1945-10-01 1949-11-08 Witmer Paul Baker Door latch
US3909877A (en) * 1975-01-17 1975-10-07 Eaton Corp Detent door holder
JPH08270308A (ja) * 1995-03-31 1996-10-15 Kimura Shin Kk 折れ戸
US20080109987A1 (en) * 2006-11-15 2008-05-15 Ken-Ching Chen Hinge buffer device
JP4668848B2 (ja) * 2006-06-07 2011-04-13 シチズン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カバー開閉機構とこのカバー開閉機構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US20120161594A1 (en) * 2010-12-23 2012-06-28 Kihyuk Kim Laundry treating apparatus
CN103225194A (zh) * 2012-01-26 2013-07-31 Lg电子株式会社 衣物处理装置
CN204825403U (zh) * 2014-02-18 2015-12-02 Lg电子株式会社 衣物处理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30656A (en) 1959-05-14 1962-04-24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Door mounting
US3018508A (en) 1959-05-27 1962-01-30 Gen Electric Dual axis oven door structure
US3018509A (en) 1959-05-27 1962-01-30 Gen Electric Dual axis oven door structure
US2982540A (en) 1959-09-04 1961-05-02 Whirlpool Co Closure operator for home appliance
US3538641A (en) 1968-06-14 1970-11-10 Whirlpool Co Two-way dryer door
BE793487A (fr) 1971-12-31 1973-04-16 Guerrini Jacques Fenetre 'oscillo-battant'
US4035953A (en) 1976-07-07 1977-07-19 Bierlich J H Hinge and hinge and pivot arrangement
US4445717A (en) 1981-05-18 1984-05-01 Leigh Products, Inc. Flush bolt
US4532673A (en) 1983-08-05 1985-08-06 Kim Sam K Pivot mechanism for multiple axes opening window or closure
JPH0536943Y2 (zh) 1987-09-11 1993-09-17
JPH0521490Y2 (zh) * 1988-10-14 1993-06-02
JP3411117B2 (ja) 1994-12-13 2003-05-26 株式会社稲本製作所 洗濯用装置の筐体扉
US5829197A (en) 1995-12-02 1998-11-0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anually actuable apparatus enabling a door to be selectively hinged at either side
US7243973B2 (en) 2004-06-29 2007-07-17 Honda Motor Co., Ltd. Overstroke latch assembly
US7363781B2 (en) 2004-12-09 2008-04-29 Whirlpool Corporation Reversible door
US7547056B2 (en) 2007-04-10 2009-06-16 Magna International Swing and fold down tailgate actioning mechanism
DE102007017916B3 (de) 2007-04-13 2008-06-05 Rittal Rcs Communication Systems Gmbh & Co. Kg Scharnieranordnung
EP2077349B1 (en) 2007-12-31 2014-12-10 Electrolux Home Products Corporation N.V. Electric household appliance
US7481479B1 (en) 2008-04-08 2009-01-27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Dual action hinge and striker for a motor vehicle endgate
US8936330B2 (en) 2010-12-23 2015-01-20 Lg Electronics Inc. Laundry treating apparatus
KR101821208B1 (ko) 2011-12-21 2018-01-2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의류처리장치
EP2678469B1 (en) 2011-02-24 2019-10-16 LG Electronics Inc. Laundry treatment apparatus
KR101276852B1 (ko) 2011-06-02 2013-06-1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2축힌지
JP2013203168A (ja) 2012-03-28 2013-10-07 Keihin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KR102145738B1 (ko) 2014-02-18 2020-08-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의류처리장치
KR102169954B1 (ko) 2014-02-18 2020-10-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의류처리장치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487745A (en) * 1945-10-01 1949-11-08 Witmer Paul Baker Door latch
US3909877A (en) * 1975-01-17 1975-10-07 Eaton Corp Detent door holder
JPH08270308A (ja) * 1995-03-31 1996-10-15 Kimura Shin Kk 折れ戸
JP4668848B2 (ja) * 2006-06-07 2011-04-13 シチズン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カバー開閉機構とこのカバー開閉機構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US20080109987A1 (en) * 2006-11-15 2008-05-15 Ken-Ching Chen Hinge buffer device
US20120161594A1 (en) * 2010-12-23 2012-06-28 Kihyuk Kim Laundry treating apparatus
CN103225194A (zh) * 2012-01-26 2013-07-31 Lg电子株式会社 衣物处理装置
CN204825403U (zh) * 2014-02-18 2015-12-02 Lg电子株式会社 衣物处理装置

Cited B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695543B2 (en) 2014-02-18 2017-07-04 Lg Electronics Inc. Laundry treating apparatus
CN105420986A (zh) * 2014-09-17 2016-03-23 Lg电子株式会社 衣物处理装置
US9650737B2 (en) 2014-09-17 2017-05-16 Lg Electronics Inc. Laundry treating apparatus
US9790633B2 (en) 2014-09-17 2017-10-17 Lg Electronics Inc. Laundry treating apparatus
CN105420986B (zh) * 2014-09-17 2018-02-13 Lg电子株式会社 衣物处理装置
CN109790673B (zh) * 2016-09-23 2021-03-30 Lg电子株式会社 衣物处理装置
US11168427B2 (en) 2016-09-23 2021-11-09 Lg Electronics Inc. Garment processing device
US10934660B2 (en) 2016-09-23 2021-03-02 Lg Electronics Inc. Garment processing device
CN109790673A (zh) * 2016-09-23 2019-05-21 Lg电子株式会社 衣物处理装置
CN111406141B (zh) * 2017-09-29 2022-01-1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洗衣机
CN111406141A (zh) * 2017-09-29 2020-07-1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洗衣机
CN112513363A (zh) * 2018-07-30 2021-03-16 Lg电子株式会社 衣物处理设备
US11624146B2 (en) 2018-07-30 2023-04-11 Lg Electronics Inc. Clothing treating apparatus
CN112513363B (zh) * 2018-07-30 2023-08-29 Lg电子株式会社 衣物处理设备
US11807981B2 (en) 2018-07-30 2023-11-07 Lg Electronics Inc. Clothing treatment device
US11866881B2 (en) 2018-07-30 2024-01-09 Lg Electronics Inc. Clothing treatment apparatus
US11873594B2 (en) 2018-07-30 2024-01-16 Lg Electronics Inc. Clothes treating apparatus
US11920286B2 (en) 2018-07-30 2024-03-05 Lg Electronics Inc. Clothes treatment apparatus
CN112096205A (zh) * 2019-06-18 2020-12-18 青岛海尔滚筒洗衣机有限公司 一种门体弹出组件以及衣物处理设备
CN112096205B (zh) * 2019-06-18 2024-05-31 重庆海尔滚筒洗衣机有限公司 一种门体弹出组件以及衣物处理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567701B2 (en) 2017-02-14
CN104846585B (zh) 2017-09-12
AU2015200709A1 (en) 2015-09-03
AU2015200709B2 (en) 2015-12-10
BR102015002804A2 (pt) 2015-10-20
JP6240107B2 (ja) 2017-11-29
KR20150097184A (ko) 2015-08-26
US20150233038A1 (en) 2015-08-20
CN204825403U (zh) 2015-12-02
EP2907910B1 (en) 2023-04-05
JP2015150444A (ja) 2015-08-24
RU2015104170A (ru) 2016-08-27
KR102169955B1 (ko) 2020-10-26
RU2603614C2 (ru) 2016-11-27
EP2907910A1 (en) 2015-08-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825403U (zh) 衣物处理装置
CN204875249U (zh) 衣物处理装置
CN204825396U (zh) 衣物处理装置
US9783923B1 (en) Detergent dispenser for washing machine
US9650737B2 (en) Laundry treating apparatus
US9371608B2 (en) Laundry treatment apparatus
AU2015202941B2 (en) Laundry Treatment Apparatus
US9790633B2 (en) Laundry treating apparatus
EP3056601B1 (en) Clothing dryer
EP3964621A2 (en) Laundry treatment apparatus
KR20140115624A (ko) 의류처리장치
JP7136698B2 (ja) 衣類処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