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28670A - 电梯 - Google Patents

电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28670A
CN104828670A CN201510060958.4A CN201510060958A CN104828670A CN 104828670 A CN104828670 A CN 104828670A CN 201510060958 A CN201510060958 A CN 201510060958A CN 104828670 A CN104828670 A CN 1048286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lift car
decompression
elevator
supply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6095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河村阳右
三好宽
伊藤康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8286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2867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Landscapes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 Elevator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其能够在不增加零部件数量的情况下对发热部进行冷却。电梯(1)具有电梯轿厢(120)、中空的罩(121)、发热部(2)以及气压控制机构(3)。气压控制机构(3)设置在罩(121)中,通过吸引电梯轿厢(120)内的空气来控制电梯轿厢内(120)的气压,并将所吸引的空气吹向发热部(2)。

Description

电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按照电梯轿厢的升降动作控制电梯轿厢内气压的电梯。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建筑结构物的高层化,电梯轿厢的升降距离变长,电梯轿厢的升降速度进一步加快。当电梯轿厢的升降距离变长、升降速度加快时,电梯轿厢内的气压的变化变大。在电梯轿厢内的气压发生急剧变化时,乘客会产生耳塞感和不愉快感。为了改善上述缺陷,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技术,其能够按照电梯轿厢的升降动作来控制电梯轿厢内的气压。
此外,当电梯轿厢的升降速度加快时,电梯轿厢升降时所承受的空气阻力增大。而且,当空气阻力的增大时,存在电梯轿厢在升降时产生振动,升降时的噪音增大等问题。为了改善这些问题,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技术,其在电梯轿厢的升降方向的上部和下部隔着振动吸收体设置了流线型的罩。在该专利文献2公开的技术中,通过设置流线型的罩来减少升降时的空气阻力。
在电梯轿厢的上部设置有空调装置以及搭载有电子部件的控制盘等产生热的构件。在采用该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技术时,需要在电梯轿厢的上部设置罩,此时,由于罩内的空气不流通,所以罩内温度可能会因为空调装置和控制盘等产生的热而上升。此外,随着罩内的温度上升,可能会导致空调装置的空调效果下降,使得控制装置产生故障等。
另外,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电梯,在该电梯中设置有冷却电梯轿厢内部的空调装置、供电梯轿厢内的空气流入的管道以及将流入管道的空气送到控制盘的风扇。此外,在该专利文献3公开的技术中,通过用风扇将电梯轿厢内的空气吹向控制盘以对控制盘进行冷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特开平10-18203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专利特开平6-32937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国专利特开2002-2201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可是,在该专利文献3公开的技术中,为了对作为发热部的控制盘进行冷却,需要设置用于获取电梯轿厢内空气的管道和风扇,存在会导致零部件数量增加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其能够在不增加零部件数量的情况下对发热部进行冷却。
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以及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的电梯具有在升降通道内进行升降动作的电梯轿厢,并且对电梯轿厢内的气压进行控制。此外,该电梯还具有中空的罩、发热部以及气压控制机构,罩设置在电梯轿厢上,并形成为流线型,发热部设置在罩中,并且发热。气压控制机构设置在罩中,通过吸引电梯轿厢内的空气来控制电梯轿厢内的气压,并将所吸引的空气吹向发热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电梯,通过控制电梯轿厢内的气压时使用的气压控制机构,将电梯轿厢内的空气吹向发热部。由此,不仅能够有效地冷却发热部,而且因为没有必要另行设置用于冷却发热部的风扇,所以能够防止零部件数量增加。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电梯的第一实施方式例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电梯的第一实施方式例的电梯轿厢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电梯的第一实施方式例的下降时的电梯轿厢内以及电梯轿厢外侧的气压变化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电梯的第二实施方式例的电梯轿厢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电梯的第三实施方式例的电梯轿厢的结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20,30…电梯,2…空调装置,3,33…气压控制机构,4…加压用送风部,5…减压用送风部,6…加压用吸气口,7…加压用排气口,8,38…减压用排气口,9,39…减压用吸入口,11,21…减压用配管,11a,21a…吸气口,11b,21b…第一排气口,11c,21c…第二排气口,15,25…分流器,16,23…加压用配管,22…腔室,100…曳引机,110…升降通道,121…上部罩(罩),122…下部罩,130…吊索,140…对重,150…导向轮,160…机械室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5对本发明的电梯的实施方式例进行说明。在各图中,共用的构件采用相同的符号表示。此外,说明按照以下的顺序进行,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以下的方式。
1.   第一实施方式例
1-1  电梯结构
1-2  电梯的气压控制动作
2.   第二实施方式例
3.   第三实施方式例
1.   第一实施方式例
1-1  电梯结构
首先参照图1对本发明的电梯的第一实施方式例(以下称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电梯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电梯的结构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表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电梯轿厢的结构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电梯1具有形成在建筑结构物内的升降通道110、载置人和货物的电梯轿厢120、吊索130、对重140以及曳引机100。升降通道110形成在建筑结构物内,其顶部设置有机械室160。
曳引机100设置在机械室160内,其通过卷绕吊索130而使电梯轿厢120升降。此外,在曳引机100的附近设置有导向轮150,在该导向轮150上架设有吊索130。
对重140的质量设定为与无负载时的电梯轿厢120的质量大致相同。因此,在电梯轿厢120内没有装载货物或者人的无负载状态下,电梯轿厢120侧和对重140侧的吊索130的张力比为1。由此,能够抑制无负载时的曳引机100的输出。
电梯轿厢120形成为中空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电梯轿厢120通过吊索130与对重140连接,并在升降通道110内进行升降。
在电梯轿厢120的升降方向的上部设置有中空的上部罩121,并且在电梯轿厢120的升降方向的下部设置有中空的下部罩122。上部罩121和下部罩122的与电梯轿厢120相对向的面形成为与升降方向垂直的平面状。此外,上部罩121和下部罩122的与电梯轿厢120相对向的面以外的部分形成为沿着升降方向延伸的流线型。由此,能够减轻电梯轿厢120在升降通道110内升降时所承受的空气阻力,能够降低振动和噪音。
如图2所示,在电梯轿厢120的升降方向的上部设置有作为发热部的一例的空调装置2和气压控制机构3等。气压控制机构3在电梯轿厢120进行升降动作时控制电梯轿厢内120的气压。气压控制机构3具有加压用送风部4和减压用送风部5。空调装置2、加压用送风部4以及减压用送风部5分别设置在上部罩121内。
空调装置2用于调节电梯轿厢120内的气温。该空调装置2例如在外部气温较高的夏季,如箭头A2所示,吸引电梯轿厢120内的空气,并如箭头A1所示,向电梯轿厢120内送入经冷却的风。
加压用送风部4向电梯轿厢120内送入空气,使电梯轿厢120内的气压上升。在加压用送风部4设置有吸入空气的加压用吸气口6和排出空气的加压用排气口7。
在加压用送风部4的加压用吸气口6连接有加压用配管16。加压用配管16具有吸气口16a和排气口16b。加压用配管16的吸气口16a设置在上部罩121上。加压用配管16的排气口16b与加压用送风部4的加压用吸气口6相对向。
减压用送风部5从电梯轿厢120内吸入空气,使电梯轿厢120内的气压下降。在减压用送风部5中设置有吸入空气的减压用吸气口9和排出空气的减压用排气口8。
在减压用送风部5的减压用排气口8连接有减压用配管11。减压用配管11具有吸气口11a、第一排气口11b和第二排气口11c。也就是说,减压用配管11的排出侧分为两个支管。并且,减压用配管11的分支部分设置有将通过的空气分成两路的分流器15。
吸气口11a与减压用送风部5的减压用排气口8相对向。从减压用排气口8排出的空气通过减压用配管11。此外,第一排气口11b朝着空调装置2,第二排气口11c朝着加压用送风部4。减压用配管11将减压用送风部5吸引的空气引导到空调装置2和加压用送风部4。
减压用送风部5的减压用排气口8优选朝向设置有空调装置2和加压用送风部4的方向设置。由此,不仅能够减少减压用配管11的弯折次数,而且还能够缩短减压用配管11的长度。其结果,能够降低空气通过减压用配管11时产生的与管壁之间的阻力,能够提高送风效率。并且,为了提高送风效率,优选尽可能将减压用配管11的内径设定得大一点。
1-2 电梯1的气压控制动作
接着参照图2和图3对电梯1的气压控制动作进行说明。
图3是表示电梯轿厢120下降时的电梯轿厢120内以及电梯轿厢120外侧的气压变化的说明图。
电梯1的上升运行和下降运行根据加速期、速度一定的恒速期和减速期这三个速度控制模式进行。在电梯轿厢120下降时,电梯轿厢120外侧的气压如图3的虚线所示,按照电梯轿厢120的下降速度呈S形状变化。在不对电梯轿厢120内的气压进行控制时,电梯轿厢120内的气压变化与电梯轿厢120外侧的气压变化一样,按照电梯轿厢120的下降速度呈S形状变化。
在电梯轿厢120的恒速期,单位时间的电梯轿厢120的气压变化量变大。并且,该气压变化有可能给电梯轿厢120内的乘客带来耳塞感和不愉快感。为了消除乘客的耳塞感和不愉快感,在本实施例的电梯1中,使用气压控制机构3使电梯轿厢120内的气压阶段性地变化。
首先,在电梯轿厢120的下降动作开始后,到电梯轿厢120内的气压与电梯轿厢120外侧的气压变得相等的时间点T0为止,驱动加压用送风部4,向电梯轿厢120内送入空气。由此,电梯轿厢120内的气压上升。
在驱动加压用送风部4后,如箭头B1所示,通过加压用配管16的吸气口16a吸入上部罩121外侧的空气。从上部罩121外侧吸入的空气通过加压用配管16吸入到加压用送风部4的加压用吸气口6。此后,如箭头B2所示,所吸入的空气从加压用送风部4的加压用排气口7送入电梯轿厢120内。
上部罩121外侧的空气的温度低于经空调装置2等发热部加热后的上部罩121内的空气。因此,能够防止向电梯轿厢120内送入经加热后的空气。
另外,不需要设置加压用配管16也能够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在不设置加压用配管16的场合,优选使加压用吸气口6朝向设置有作为发热部的空调装置2的方向的相反侧,通过使加压用送风部4的加压用吸气口6远离作为热源的空调装置2,能够防止加压用送风部4从加压用吸气口6吸入空调装置2周围的经加热后的空气。其结果,在向电梯轿厢120内送入空气以进行加压时,能够防止加压用送风部4向电梯轿厢120内送入经加热后的空气。
接着,从时间点T0起到电梯轿厢120停止下降动作为止,驱动减压用送风部5以吸引电梯轿厢120内的空气。由此,电梯轿厢120内的气压下降。
在驱动减压用送风部5后,如箭头C1所示,从减压用吸气口9吸入电梯轿厢120内的空气。在此,电梯轿厢120内的空气经空调装置2进行了冷却,其温度低于上部罩121的内部空间的空气的温度。
将从减压用吸气口9吸入的空气从减压用排气口8朝向减压用配管11的吸气口11a排出。朝向吸气口11a排出的空气通过分流器15分成两路,如箭头C2和箭头C3所示,从第一排气口11b和第二排气口11c排出。也就是说,将减压用送风部5吸入的空气通过减压用配管11吹向空调装置2和加压用送风部4。
如上所述,减压用送风部5吸入的电梯轿厢120内的空气的温度低于上部罩121的内部空间的空气的温度。其结果,通过减压用送风部5将冷风吹向空调装置2和加压用送风部4,能够有效地对空调装置2和加压用送风部4进行冷却,由此能够提高空调装置2的空调效率。
此外,在将空气吹向空调装置2和加压用送风部4时,使用控制电梯轿厢120内的气压的减压用送风部5,所以不需要增设新的风扇就能够对空调装置2和加压用送风部4进行冷却,由此能够防止零部件数量增加。
在电梯轿厢120上升的场合,首先驱动减压用送风部5使电梯轿厢120内的气压下降,接着驱动加压用送风部4使电梯轿厢120内的气压上升。
如上所述,通过使电梯轿厢120内的气压阶段性地变化,能够使乘客感觉到适当的压力变化。其结果,能够诱使乘客进行咽下动作,能够迅速消除乘客的耳塞感和不愉快感。
在本实施例中,以使电梯轿厢120内的气压阶段性地变化的场合为例作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例如也可以设置成使电梯轿厢120内的气压直线状地变化,通过降低从下降开始高度的大气压到下降停止高度的大气压为止的每一单位时间的气压变化量的最大值,由此来消除乘客的耳塞感和不愉快感。
2.第二实施方式例
以下参照图4对本发明的电梯的第二实施方式例进行说明。
图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的上部罩内的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第二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与第一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1的不同之处在于,在上部罩121内设置了腔室。因此,以下只对上部罩121的内部进行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1共同的部分采用相同的符号表示,并且省略其重复说明。
如图4所示,在电梯20的上部罩121的内部设置有空调装置2、由加压用送风部4和减压用送风部5构成的气压控制机构3、减压用配管21、腔室22以及加压用配管23等。
减压用配管21的排气侧被分支成两个分支。减压用配管21具有与减压用送风部5的减压用排气口8相对向的吸气口21a、第一排气口21b以及第二排气口21c。在减压用配管21的分支部分设置有将空气分成两路的分流器25。
第一排气口21b朝着空调装置2设置,第二排气口21c朝着腔室22设置。如箭头C1所示,吸入到减压用送风部5的空气通过减压用配管21,并在分流器25中如箭头C2和箭头C3所示被分成两路。将分成两路的空气吹向空调装置2,并进一步送入腔室22。
从减压用送风部5吸入的电梯轿厢120内的空气经由减压用配管21被送往腔室22。如上所述,由于电梯轿厢120内的空气由空调装置2进行了冷却,所以腔室22内的空气与上部罩121内的空气相比温度更低。此外,也可以设置成除了从减压用送风部5排出的空气外,如箭头D1所示,还将上部罩121的外侧的空气适当地吸入腔室22。此外,腔室22上连接有加压用配管23。
加压用配管23具有与腔室22连接的吸气口23a和与加压用送风部4的加压用吸气口6连接的排气口23b。在驱动加压用送风部4后,加压用送风部4如箭头B1所示经由加压用配管23吸引腔室22内的空气,并且如箭头B2所示,从加压用排气口7将空气送入电梯轿厢120内。
通过将电梯轿厢120内的经冷却后的空气送入腔室22内,腔室22内的温度变得低于上部罩121内的温度。并且,通过由加压用送风部4吸引腔室22内的经冷却后的空气,在对电梯轿厢120进行加压时,能够将低温的空气送入电梯轿厢120。其结果,在对电梯轿厢120进行加压时,能够抑制电梯轿厢120内的温度上升,能够提高空调装置2的空调效率。
由于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1相同,所以省略该等部分的说明。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电梯20,也能够获得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1相同的作用和效果。
3.第三实施方式例
以下参照图5对本发明的电梯的第三实施方式例进行说明。
图5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的上部罩内的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第三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与第一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1的不同之处在于,气压控制机构的结构不同。因此,以下只对气压控制机构进行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1共同的部分采用相同的符号表示,并且省略其重复的说明。
如图5所示,在电梯30的上部罩121的内部设置有空调装置2和气压控制机构33等。气压控制机构33具有减压用排气口38和减压用吸气口39。该气压控制机构33如箭头C1所示,从减压用吸气口39吸引电梯轿厢120内的空气,由此来降低电梯轿厢120内的气压。此外,气压控制机构33将从减压用吸气口39吸引出电梯轿厢120内的空气从减压用排气口38排出,并将其吹向空调装置2。
第三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30的气压控制机构33仅通过减压控制在电梯上升时和下降时控制电梯轿厢120内的气压。
由于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1相同,所以省略该等部分的说明。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电梯30,也能够获得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1相同的作用和效果。
在第三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30中,以设置了只进行减压控制的气压控制机构33的场合为例作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一个装置来进行加压控制和减压控制。此时,减压时排出空气的减压用排气口朝向设置有作为热源部的空调装置2的方向设置。并且,加压时吸入空气的加压用吸气口朝向设置有作为热源部的空调装置2的方向的相反方向设置。由此,能够防止吸入空调装置2周围的经加热后的空气,由此能够防止将经加热后的空气送入电梯轿厢120内。
本发明并不仅限于以上说明并图示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能够实施各种变形例。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例中,以应用作为发热部的空调装置2的场合为例作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应用作为发热部的搭载有电气部件的控制盘和送风机等其他各种发热的构件。

Claims (7)

1.一种电梯,具有在升降通道内进行升降动作的电梯轿厢,并且对所述电梯轿厢内的气压进行控制,所述电梯的特征在于具有:
设置在所述电梯轿厢上的流线型的中空的罩;
设置在所述罩中的发热的发热部;以及
气压控制机构,所述气压控制机构设置在所述罩中,通过吸引所述电梯轿厢内的空气来控制所述电梯轿厢内的气压,并将所吸引的所述空气吹向所述发热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压控制机构通过向所述电梯轿厢内送入空气来控制所述电梯轿厢内的气压。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压控制机构具有减压用送风部和加压用送风部,
所述减压用送风部吸引所述电梯轿厢内的空气以对所述电梯轿厢内进行减压,
所述加压用送风部向所述电梯轿厢内送入空气以对所述电梯轿厢内进行加压。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压用送风部具有减压用吸气口和减压用排气口,
所述减压用吸气口用于吸引所述电梯轿厢内的空气,
所述减压用排气口用于排出所吸引的所述空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减压用送风部的所述减压用排气口与所述发热部之间设置有将所述减压用排气口排出的所述空气引导到所述发热部的减压用配管。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压用排气口朝着设置有所述发热部的方向设置。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设置有腔室,所述减压用送风部排出的所述空气被送入所述腔室,
所述加压用送风部吸引所述腔室内的空气,并将其送入所述电梯轿厢内。
CN201510060958.4A 2014-02-07 2015-02-05 电梯 Pending CN10482867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22435 2014-02-07
JP2014022435A JP6086876B2 (ja) 2014-02-07 2014-02-07 エレベー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28670A true CN104828670A (zh) 2015-08-12

Family

ID=538069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60958.4A Pending CN104828670A (zh) 2014-02-07 2015-02-05 电梯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086876B2 (zh)
CN (1) CN10482867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58184A (zh) * 2018-01-19 2019-07-26 北京绪水互联科技有限公司 冷头效率计算指标、及利用该指标实现冷头效率计算和监测的方法、系统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29372A (ja) * 1993-03-22 1994-11-29 Hitachi Ltd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JPH10182039A (ja) * 1996-12-24 1998-07-07 Toshiba Corp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2002220166A (ja) * 2001-01-23 2002-08-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ー制御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ー制御盤の冷却方法
CN1545480A (zh) * 2002-06-07 2004-11-10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
JP2005119882A (ja) * 2004-11-10 2005-05-12 Toshiba Corp エレベータ装置とエレベータ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建造物
CN101848851A (zh) * 2007-11-09 2010-09-2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气压控制装置
CN102171126A (zh) * 2008-11-12 2011-08-3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装置
CN102414107A (zh) * 2009-07-21 2012-04-1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装置
WO2013153637A1 (ja) * 2012-04-11 2013-10-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203269277U (zh) * 2013-04-08 2013-11-06 芜湖乐锐思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多功能电梯轿厢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95450B2 (ja) * 2013-04-04 2017-03-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29372A (ja) * 1993-03-22 1994-11-29 Hitachi Ltd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JPH10182039A (ja) * 1996-12-24 1998-07-07 Toshiba Corp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2002220166A (ja) * 2001-01-23 2002-08-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ー制御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ー制御盤の冷却方法
CN1545480A (zh) * 2002-06-07 2004-11-10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
JP2005119882A (ja) * 2004-11-10 2005-05-12 Toshiba Corp エレベータ装置とエレベータ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建造物
CN101848851A (zh) * 2007-11-09 2010-09-2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气压控制装置
CN102171126A (zh) * 2008-11-12 2011-08-3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装置
CN102414107A (zh) * 2009-07-21 2012-04-1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装置
WO2013153637A1 (ja) * 2012-04-11 2013-10-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203269277U (zh) * 2013-04-08 2013-11-06 芜湖乐锐思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多功能电梯轿厢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58184A (zh) * 2018-01-19 2019-07-26 北京绪水互联科技有限公司 冷头效率计算指标、及利用该指标实现冷头效率计算和监测的方法、系统
CN110058184B (zh) * 2018-01-19 2021-06-08 北京绪水互联科技有限公司 冷头效率的计算方法、及冷头效率的监测方法和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147665A (ja) 2015-08-20
JP6086876B2 (ja) 2017-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230173A3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buoyancy management in an airship
CN102828921B (zh) 风力发电机组的塔筒及风力发电机组
CN201570345U (zh) 风电机组变压器冷却装置及风电机组
JP2015173615A5 (ja) 植物栽培装置
CN1968884B (zh) 电梯井道的散热装置
CN103922212A (zh) 保持电梯恒温恒湿的方法及其系统
JP5173463B2 (ja) 清浄空気循環システム、及び清浄空気循環方法
CN104828670A (zh) 电梯
JP4580878B2 (ja) 空気圧装置ステーション及び空気圧装置の収納ボックス
JP2016107983A (ja) 鉄道車両要素用の冷却エアローリック装置及び対応する鉄道車両
ATE533681T1 (de) Antriebsvorrichtung für fahrzeug
EP2305498A3 (en) Air conditione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of air conditioner
CN105600651B (zh) 一种电梯轿厢及一种电梯轿厢通风方法
WO2009001486A1 (ja) クリーンルームの空調方法及び空調装置
CN104220357A (zh) 电梯装置
KR101291140B1 (ko) 선박 거주구 건조용 공기순환시스템
CN204923387U (zh) 一种空调滤网
CN203767803U (zh) 保持电梯恒温恒湿的系统
JP5119558B2 (ja) 空気圧装置ステーション及び空気圧装置の収納ボックス
KR20140037568A (ko) 대공간 풍량조절 공조시스템
JP3141610U (ja) トンネル内の作業環境改善装置
CN102613099A (zh) 啮齿类动物隔离检疫笼具系统
JP6482897B2 (ja) 航空機
JP2004264103A (ja) 車両駆動系構成部品の試験装置
JP6462094B1 (ja) 室内循環式空調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