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15570A - 混合装置 - Google Patents

混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15570A
CN104815570A CN201510210795.3A CN201510210795A CN104815570A CN 104815570 A CN104815570 A CN 104815570A CN 201510210795 A CN201510210795 A CN 201510210795A CN 104815570 A CN104815570 A CN 1048155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plate
deflector
mixing arrangement
inlet channel
framewor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21079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包晨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Insitut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Insitut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Insitut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Insitut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21079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815570A/zh
Publication of CN1048155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1557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药剂充分、均匀扩散到水体中的混合装置,其包含分流模块,该分流模块包含:第一导流板,其倾斜设置在进水渠内;第二导流板,其倾斜设置在进水渠内,并与所述的第一导流板并排设置;该第二导流板的倾斜方向与所述第一导流板的倾斜方向相反,使得所述的第一导流板与第二导流板交叉成“X”型结构,水流与药剂进入分流模块后成对分流,产生交叉流动,从而获得混合效果。其优点是: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可以在不改变浓缩池池体结构和正常运行的前提下,达到药剂在水体中充分、均匀扩散的目的,提高了药剂的利用率,解决了传统浓缩池内药剂分布不均匀的问题。

Description

混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浓缩池混合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使药剂充分、均匀扩散到水体中的混合装置。
背景技术
混合是将药剂充分、均匀地扩散于水体的工艺过程,对于取得良好的混凝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在水处理工艺中,混合一般结合后续絮凝沉淀为水处理工艺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混合阶段,原水与药剂形成充分混合后凝聚形成较小的微粒,再进入后续絮凝阶段,通过水流作用使微絮粒相互接触碰撞形成较大的絮粒。在后续沉淀过程中,絮粒可在一定的沉淀条件下从水中分离、沉降出来。
目前,混合方式基本分两大类:水力混合和机械混合。水力混合设备简单,不需外加动力设备,维护管理方便,但不能适应流量的变化,而机械混合可进行适应各种流量的变化,但需有一定的机械维修量。浓缩池进水由调节池水泵提升而至,进水量较为稳定更适合采用水力混合。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50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对于净水厂排泥水处理的水质要求做了相应的规定,而浓缩池作为污泥处理系统中的关键构筑物之一,浓缩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后续脱水效果,为了保证浓缩池出水2%~4%的含固率,目前净水厂污泥处理中通常在浓缩池前投加无机药剂,以提高污泥浓缩效果,但由于药剂直接加注于浓缩池进水渠或进水管上,在浓缩池内很难充分、均匀的扩散到水体中,药剂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一定浪费。因此,为了保证最佳的混合效果,有效解决药剂在浓缩池内充分、均匀的扩散非常关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合装置,其能够使药剂充分、均匀的扩散到水体中,保证最佳的混合效果。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混合装置,其设置在浓缩池的进水渠内,其特征是,包含:
分流模块,该分流模块包含: 
第一导流板,其倾斜设置在进水渠内;
第二导流板,其倾斜设置在进水渠内,并与所述的第一导流板并排设置;该第二导流板的倾斜方向与所述第一导流板的倾斜方向相反,使得所述的第一导流板与第二导流板交叉成“X”型结构,水流与药剂进入分流模块后成对分流,产生交叉流动,从而获得混合效果。
上述的混合装置,其中,还包含:
框架,其设在所述的分流模块外,其包含相对设置的第一内壁面以及第二内壁面;
所述第一导流板的上翘端与所述框架的第一内壁面连接,其下垂端与所述框架的第二内壁面连接;
所述第二导流板的上翘端与所述框架的第二内壁面连接,其下垂端与所述框架的第一内壁面连接,水流在上升过程中与框架以及第一、第二导流板产生碰撞,进一步增强交叉流动的混合效果。
上述的混合装置,其中:所述的分流模块设置在距进水渠底250~300mm处。
上述的混合装置,其中:在所述的进水渠内叠合设置多个所述的混合装置,使水流形成交错流动,在紊流状态下,水流在各个混合装置的两端产生漩涡,形成的反向旋流进一步增强混合效果。
上述的混合装置,其中:在所述的框架上设有支撑机构,用于将混合装置固定在进水渠内。
上述的混合装置,其中,所述的第一导流板包含:
第一副板,其倾斜设置在进水渠内;
第二副板,其倾斜设置在进水渠内,其顶边与所述第一副板的底边对应连接,该第二副板与所述第一副板的倾斜方向相同。
上述的混合装置,其中,所述的第二导流板包含:
第三副板,其倾斜设置在进水渠内,其与所述的第一副板相邻错位等高设置,该第三副板的倾斜方向与所述第一副板的倾斜方向相反;
第四副板,其倾斜设置在进水渠内,其顶边与所述第三副板的底边对应连接,该第四副板与所述第三副板的倾斜方向相同。
上述的混合装置,其中:
所述的第一副板与第二副板之间以及所述的第三副板与第四副板之间均通过第一竖板衔接。
上述的混合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副板、第二副板、第三副板以及第四副板的板面与所述第一竖板板面间的夹角均为45度。
上述的混合装置,其中:所述的分流模块、框架以及支撑机构均采用不锈钢制成。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可以在不改变浓缩池池体结构和正常运行的前提下,达到药剂在水体中充分、均匀扩散的目的,提高了药剂的利用率,解决了传统浓缩池内药剂分布不均匀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分流模块的整体结构透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透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本发明与进水渠配合使用时的俯视图;
图5为图4的A-A向视图;
图6为图4的B-B向视图;
图7为图6中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详细说明一个较佳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阐述。
如图1、3所示,一种混合装置,其设置在浓缩池的进水渠5内,其包含:分流模块1,该分流模块1包含:第一导流板,其倾斜设置在进水渠5内;第二导流板,其倾斜设置在进水渠5内,并与所述的第一导流板并排设置;该第二导流板的倾斜方向与所述第一导流板的倾斜方向相反,使得所述的第一导流板与第二导流板交叉成“X”型结构,水流与药剂进入分流模块后成对分流,产生交叉流动,从而获得混合效果。
如图2、3所示,所述的混合装置还包含:框架2,其设在所述的分流模块1外,其包含相对设置的第一内壁面以及第二内壁面;所述第一导流板的上翘端与所述框架的第一内壁面连接,其下垂端与所述框架的第二内壁面连接;所述第二导流板的上翘端与所述框架的第二内壁面连接,其下垂端与所述框架的第一内壁面连接,水流在上升过程中与框架2以及第一、第二导流板产生碰撞,进一步增强交叉流动的混合效果。
所述的分流模块1设置在距进水渠5底250~300mm处。
在所述的进水渠5内叠合设置多个所述的混合装置,使水流形成交错流动,在紊流状态下,水流在各个混合装置的两端产生漩涡,形成的反向旋流进一步增强混合效果。
在所述的框架2上设有支撑机构,用于将混合装置固定在进水渠5内。
如图4、5、6所示,所述的第一导流板包含:第一副板11,其倾斜设置在进水渠5内;第二副板12,其倾斜设置在进水渠5内,其顶边与所述第一副板11的底边对应连接,该第二副板12与所述第一副板11的倾斜方向相同。
所述的第二导流板包含:第三副板13,其倾斜设置在进水渠5内,其与所述的第一副板11相邻错位等高设置,该第三副板13的倾斜方向与所述第一副板11的倾斜方向相反;第四副板14,其倾斜设置在进水渠5内,其顶边与所述第三副板13的底边对应连接,该第四副板14与所述第三副板13的倾斜方向相同。
所述的第一副板11与第二副板12之间以及所述的第三副板13与第四副板14之间均通过第一竖板15衔接。
所述第一副板11、第二副板12、第三副板13以及第四副板14的板面与所述第一竖板15板面间的夹角均为45度。
所述的分流模块1、框架2以及支撑机构均采用不锈钢制成。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分流模块1由一块矩形不锈钢板制成,不锈钢板的长度、宽度依据浓缩池进水渠5尺寸而定,板长一般采用700~800mm,板宽小于进水渠5宽度100mm,板厚≥5mm,加工工序为:矩形不锈钢板长边上部三分之一板面沿中轴线分成左、右两块板,即图中的第一副板11和第三副板13,第一副板11沿垂直于板面方向向内弯折,第三副板13沿垂直于板面方向向外弯折,弯折角度均为45度,同样的,将不锈钢板长边下部三分之一板面沿中轴线也分成左、右两块板,即图中的第二副板12和第四副板14,位于第一副板同侧的第二副板12沿垂直于板面方向向外弯折,位于第三副板同侧的第四副板14沿垂直于板面方向向内弯折,弯折角度均为45度,整形后的不锈钢板呈“X”型。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框架2由25×25×2的不锈钢方管焊接而成,框架2的尺寸根据进水渠5和“X”型分流模块1的尺寸而定,框架2的外壁与进水渠5侧壁保持25mm的安装间距,“X”型分流模块1的末端均焊接于框架2的内壁面上,使两者结合形成一组混合装置。
使用时,可以将2~3组混合装置进行叠合,优选2组,将相邻装置间用螺栓加以固定;在位于底部的混合装置的框架2下端安装支撑机构,如图7所示,该支撑机构包含一对支撑槽钢3,所述的支撑钢槽3一端与所述的框架2通过螺栓21固定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的进水渠5底通过螺栓31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支撑槽钢3的高度在250mm~300mm之间,以确保最下方的一组混合装置的底端距进水渠5底250~300mm。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水流与药剂进入混合装置后,在分流模块1的作用下成对分流,并产生交叉流动,从而获得混合效果;同时“X”型分流模块1的特殊结构使得水流产生碰撞而将药剂向各向扩散,进一步增强了交叉流动的效果;此外,叠合设置2~3组混合装置,这样水流的总分流数将按装置的数量成几何级数增长,并且在紊流状态下,各个混合装置的两端会产生漩涡,这种反向旋流将进一步起到增强混合效果的目的;以上,三种混合效果同时发生,能使药剂充分、均匀扩散到水体中,保证了最佳的混合效果。
综上,本发明在药剂混合环节做了创新和改进,在不改变浓缩池池体结构和正常运行的前提下,达到药剂在水体中充分、均匀扩散的目的,提高了药剂的利用率,解决了传统浓缩池内药剂分布不均匀的问题。
尽管本发明的内容已经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作了详细介绍,但应当认识到上述的描述不应被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领域技术人员阅读了上述内容后,对于本发明的多种修改和替代都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0)

1.一种混合装置,其设置在浓缩池的进水渠(5)内,其特征在于,包含:
分流模块(1),该分流模块(1)包含: 
第一导流板,其倾斜设置在进水渠(5)内;
第二导流板,其倾斜设置在进水渠(5)内,并与所述的第一导流板并排设置;该第二导流板的倾斜方向与所述第一导流板的倾斜方向相反,使得所述的第一导流板与第二导流板交叉成“X”型结构,水流与药剂进入分流模块后成对分流,产生交叉流动,从而获得混合效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框架(2),其设在所述的分流模块(1)外,其包含相对设置的第一内壁面以及第二内壁面;
所述第一导流板的上翘端与所述框架的第一内壁面连接,其下垂端与所述框架的第二内壁面连接;
所述第二导流板的上翘端与所述框架的第二内壁面连接,其下垂端与所述框架的第一内壁面连接,水流在上升过程中与框架(2)以及第一、第二导流板产生碰撞,进一步增强交叉流动的混合效果。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流模块(1)设置在距进水渠(5)底250~300mm处。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进水渠(5)内叠合设置多个所述的混合装置,使水流形成交错流动,在紊流状态下,水流在各个混合装置的两端产生漩涡,形成的反向旋流进一步增强混合效果。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框架(2)上设有支撑机构,用于将混合装置固定在进水渠(5)内。
6.如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导流板包含:
第一副板(11),其倾斜设置在进水渠(5)内;
第二副板(12),其倾斜设置在进水渠(5)内,其顶边与所述第一副板(11)的底边对应连接,该第二副板(12)与所述第一副板(11)的倾斜方向相同。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导流板包含:
第三副板(13),其倾斜设置在进水渠(5)内,其与所述的第一副板(11)相邻错位等高设置,该第三副板(13)的倾斜方向与所述第一副板(11)的倾斜方向相反;
第四副板(14),其倾斜设置在进水渠(5)内,其顶边与所述第三副板(13)的底边对应连接,该第四副板(14)与所述第三副板(13)的倾斜方向相同。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第一副板(11)与第二副板(12)之间以及所述的第三副板(13)与第四副板(14)之间均通过第一竖板(15)衔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副板(11)、第二副板(12)、第三副板(13)以及第四副板(14)的板面与所述第一竖板(15)板面间的夹角均为45度。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流模块(1)、框架(2)以及支撑机构均采用不锈钢制成。
CN201510210795.3A 2015-04-29 2015-04-29 混合装置 Pending CN10481557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10795.3A CN104815570A (zh) 2015-04-29 2015-04-29 混合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10795.3A CN104815570A (zh) 2015-04-29 2015-04-29 混合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15570A true CN104815570A (zh) 2015-08-05

Family

ID=537261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10795.3A Pending CN104815570A (zh) 2015-04-29 2015-04-29 混合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81557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211886A3 (zh) * 2019-12-19 2020-12-17 南京源泉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镀废水混合处理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98582A (en) * 1975-11-14 1978-07-04 Masahiro Takeda Method of accelerating contact reactions in fluids and apparatus therefor
CN102767411A (zh) * 2011-05-04 2012-11-07 J·埃贝斯佩歇合资公司 混合元件
JP2013094745A (ja) * 2011-11-02 2013-05-20 Ube Industries Ltd 静止型ミキサー部材及びこれを備える静止型ミキサー
CN204093331U (zh) * 2014-09-16 2015-01-14 南京中德环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药剂混合器
CN204220047U (zh) * 2014-11-13 2015-03-25 济南市水处理设备厂有限公司 交叉叶片式管道混合加药器
CN204638029U (zh) * 2015-04-29 2015-09-16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混合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98582A (en) * 1975-11-14 1978-07-04 Masahiro Takeda Method of accelerating contact reactions in fluids and apparatus therefor
CN102767411A (zh) * 2011-05-04 2012-11-07 J·埃贝斯佩歇合资公司 混合元件
JP2013094745A (ja) * 2011-11-02 2013-05-20 Ube Industries Ltd 静止型ミキサー部材及びこれを備える静止型ミキサー
CN204093331U (zh) * 2014-09-16 2015-01-14 南京中德环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药剂混合器
CN204220047U (zh) * 2014-11-13 2015-03-25 济南市水处理设备厂有限公司 交叉叶片式管道混合加药器
CN204638029U (zh) * 2015-04-29 2015-09-16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混合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211886A3 (zh) * 2019-12-19 2020-12-17 南京源泉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镀废水混合处理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45581A (zh) 污泥自回流好氧生物处理装置
CN102464436A (zh) 污水处理装置
CN204638029U (zh) 混合装置
CN101530681A (zh) 海水澄清池扰流构造及其澄清池
CN104815570A (zh) 混合装置
CN204897521U (zh) 全混合mbr污水处理系统
CN111675338A (zh)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vfl垂直流迷宫水流结构、装置、系统、方法
CN218146051U (zh) 一种a2o一体化污水处理池成套系统
CN103723879B (zh) 一种用于废水处理的升流式缺氧生物反应/沉淀器
CN212403844U (zh) 污水处理系统
CN205710349U (zh) 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CN212151981U (zh) 一种污水处理设备改进结构
CN112960771B (zh) 水解酸化和厌氧复合abr反应器及其应用方法
CN110818142B (zh) 改进型混凝沉淀除磷处理设备的处理工艺
CN213231944U (zh) 一种vfl污水处理设备
CN104609677B (zh) 分散式一体化污水处理回用设备与工艺
CN211394115U (zh) 改进型混凝沉淀除磷处理设备
KR100635587B1 (ko) 횡형 고속 응집 경사판 침전장치
CN208562087U (zh) 一体化生活污水生化处理设备
CN207313241U (zh) 一种防气蚀微氧脱氮反应器
CN201370981Y (zh) 具有扰流构造的海水澄清池
CN206692411U (zh) 一种基于颗粒污泥的多级厌氧缺氧好氧污水处理系统
CN112479359A (zh) 一种用于厌氧反应器的脉冲布水装置和内循环收水装置
CN212293023U (zh) 一种人工湿地用处理装置
CN213895310U (zh) 一种废水处理的絮凝沉淀一体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