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99500B - 闭尾式拉链 - Google Patents

闭尾式拉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99500B
CN104799500B CN201510251682.8A CN201510251682A CN104799500B CN 104799500 B CN104799500 B CN 104799500B CN 201510251682 A CN201510251682 A CN 201510251682A CN 104799500 B CN104799500 B CN 1047995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il
slide fastener
stops
zipper cloth
cloth be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25168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99500A (zh
Inventor
许锡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ee Guangdong Garment Accesso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Kee Guangdong Garment Accesso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ee Guangdong Garment Accessories Ltd filed Critical Kee Guangdong Garment Accessories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25168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799500B/zh
Publication of CN1047995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995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995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995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lide Fasten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闭尾式拉链,包括一对轴向延伸的左、右拉链布带、分别设置在一对拉链布带相对内侧的能够相互扣合的左、右链牙以及能够扣合左、右链牙的拉头,在一对拉链布带的尾端部分设置有能够阻碍拉头滑出的尾止,尾止跨接在左、右拉链布带之间;尾止从距离左、右拉链布带的末端较远的位置一直延伸到左、右拉链布带的末端位置。这样,借助尾止有利于增大尾止与左、右拉链布带接合面积,提高尾止与左、右拉链布带的结合力,以及提高了拉链尾端接缝部位的防水性和气密性。由于本发明具有上述特点和优点,为此可以应用到闭尾式拉链中。

Description

闭尾式拉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拉链,特别涉及一种闭尾式拉链。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衣物穿着的便捷性和舒适度,特别是对不具有弹性的衣物一般需要设置能够方便穿脱衣物的开口部,例如,上衣的领口部、裤子的裤挡开口部等等。上述开口部一般需要设置适当的长度尺寸才能够达到方便穿脱衣物目的,为此所述开口部往往设置得比较大,为此考虑到实际的穿着需要和外观效果,还需要使用到拉链等锁扣件将所述开口部缝合。不难发现,上述开口部具有一个共性,即,尾端为闭端而首端为开口端从而大致呈V型。为了满足缝合上述V型开口部的需要,闭尾式拉链应运而生。
闭尾式拉链是一种通过尾止将左、右拉链布带的尾端部连接一起,并缝制于编织物品的V型开口部上的扣件。如图1所示为传统的闭尾式拉链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拉链包括能够缝制到织物5上的左、右拉链布带(1a、1b),位于所述左、右拉链布带(1a、1b)的中段部分的相对内侧10上设置能够相互扣合的左、右链牙2、以及设置在一对拉链布带(1a、1b)的尾端部分的尾止3,所述尾止3跨接在所述左、右拉链布带(1a、1b)之间。由于所述尾止3非常短,只能接合所述左、右拉链布带(1a、1b)非常短的区域,而在所述尾止3与所述左、右拉链布带(1a、1b)的末端1c位置之间仍然留有一段比较长的自由段或者称为开旗段100,位于所述开旗段100范围内的左、右拉链布带(1a、1b)的内侧并没有接合一起。而为了下面论述的方便,我们把所述开旗段100范围内的左、右拉链布带称为开旗布段。
其次,我们还关注到一份专利号为ZL200980161569.3,名称为“拉链”的中国发明专利,该发明专利披露了一种具有防水功能的闭尾式拉链,所述拉链的下端配置有后码4,所述后码4以跨过拉链带10的双方的方式配置。另外,在最下端的拉链链牙3a和所述拉链带10的端部之间设置的空间15中设置有跨过拉链带10双方的方式层叠的片状部件5。所述片状部件5被赋予防水性的材料。而所述尾止4的尾端部压接在所述片状部件5的首端部上。
发明内容
结合背景技术的分析可以发现,首先,传统的闭尾式拉链的尾止只能够起到连接左、右拉链布带的尾端部分的一小段区域的作用,所述开旗布段缺乏连接而使所述拉链的尾端部分具有非常大的柔软度和任意性,所述开旗布段处于能够自由摆动、折弯的状态。另外,所述尾止3与拉链布带的连接面积不大,也会导致所述尾止3与拉链布带的连接强度不高,经过长期的使用,所述尾止3也会非常容易脱落。而将如图1所示传统结构的拉链应用到衣物上时,一般是仅仅将所述开旗布段的两边缝制到衣物上,甚至有时为了节省加工时间和降低耗材量,制衣工人往往只会把位于开口部的织物5缝制到所述尾止3的附近位置所对应的拉链布带的外侧上而不会缝制到拉链布带的末端1c。为此,所述开旗布段在清洗或使用的过程中仍然能够任意摆动、折弯,特别在脱除衣物的过程中,由于所述拉链的尾端部分太软而轻易被衣物拉扯而使其随衣服往外翻而出现折弯变形,经过长期的折弯变形后,所述拉链布带或尾止3会出现龟裂现象而破损。而且当衣物穿着到人体后,所述开旗布段免不了会随人体的运动而产生一定变形而会被牵引往相反方向拉扯,拉扯力会加快所述尾止3脱离拉链布带的速度。另外,所述开旗布段的存在使上述传统的闭尾式拉链并不适用于需要具有防水性或气密性的衣物上,液体或气体能够通过所述开旗布段而渗透进衣物的内侧。
为了能够让拉链具有防水性能,专利ZL200980161569.3中所披露的拉链,在拉链布带的B区域(即所述开旗布段)覆盖上片状部件5,但所述片状部件5结合到所述拉链布带的所述开旗布段上后仍然非常柔软,同样会存在上述折弯变形的问题。另外,虽然所述片状部件5能够提高所述拉链的防水性和气密性,而使所述拉链能够应用到需要具有防水功能的编织物品上。但我们仔细研究该种拉链会发现,该种拉链的制造工艺非常复杂,为了使所述片状部件5能够很好地熔接并贴合在所述拉链上,需要优选采用高频加工或超声波加工对所述片状部件5进行加工处理。然后才能在所述拉链链牙的下端配置后码4,而为了加强所述片状部件5的附着力,还需要把所述尾止4的尾端部压接在所述片状部件5的首端部上。但是由于所述片状部件5与所述防水层13始终为两层独立的薄膜件,经过长期的使用后所述片状部件5仍然会脱离所述防水层13 。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闭尾式拉链,所述拉链具有新样式的尾止,所述尾止不仅结构简单、制造方便,而且借助上述尾止能够提高所述拉链的尾端部分的抗变形的强度,延长所述拉链的使用寿命,另外还能够提高所述尾止与所述拉链布带的连接强度;其次,借助所述尾止还能够加强拉链的防水性、气密性,从而扩展了拉链结构的适用范围。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闭尾式拉链,包括一对轴向延伸的左、右拉链布带、分别设置在一对拉链布带相对内侧的能够相互扣合的左、右链牙以及能够扣合所述左、右链牙的拉头,在一对拉链布带的尾端部分设置有能够阻碍所述拉头滑出的尾止,所述尾止跨接在所述左、右拉链布带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止的上基体和下基体从距离所述左、右拉链布带的末端较远的位置一直延伸到所述左、右拉链布带的末端位置并且所述上基体和下基体的尾端部越过所述拉链的末端而连接一起的,另外,所述上基体和下基体之间还借助所述左、右拉链布带之间的缝隙实现直接连接。
其中,所述尾止跨接在所述左、右拉链布带之间,为此所述尾止能够把左、右拉链布带连接一起。
其中,所述距离左、右拉链布带的末端较远的位置,实质上是定义了所述尾止的首端部所处的位置或者说起始位置,所述尾止的首端部距离所述拉链布带的尾端具有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远远大于传统尾止本身在轴向上的长度,实质上是包含了传统尾止的长度和开旗布段的长度。为此,所述尾止从距离所述左、右拉链布带的末端较远的位置一直延伸到所述左、右拉链布带的末端位置,综合起来定义了所述尾止的延伸长度,或者说定义了所述尾止的覆盖长度。
其次,所述尾止的首端部可以直接衔接拉链的尾牙,也可以收容尾牙的一部分,当然也可以收容包含尾牙在内的位于拉链末端的几个链牙。所述尾牙是指位于拉链最末端的一个链牙。在采用收容尾牙或收容几个链牙的结构中,不仅能够大幅提高所述尾止与拉链之间连接强度而且也能提高防水性能。在该种收容结构中,进一步的为了提高所述尾止周边的防水性以及气密性,让所述左、右链牙中至少有一个链牙的正面区域被部分地压接在所述尾止中,即采用让其中一个链牙的部分正面区域被收容在所述尾止中的结构。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由于所述尾止从距离所述左、右拉链布带的末端较远的位置一直延伸到所述左、右拉链布带的末端位置,为此,能够增强所述拉链的尾端部分的抗弯曲变形的强度;另外,还有利于增大所述尾止与所述左、右拉链布带接合面积,提高所述尾止与所述左、右拉链布带的结合力。其次,所述上基体和下基体的尾端部是越过所述拉链的末端而连接一起的,从而使所述尾止大致呈夹子状而能够紧紧地夹持住所述左、右拉链布带的尾端部分。
其次,借助所述尾止能够把位于从距离所述左、右拉链布带的末端较远的位置到所述左、右拉链布带的末端位置这段区域内的左、右拉链布带无缝连接一起,提高了所述拉链尾端接缝部位的防水性和气密性,而不需要像专利ZL200980161569.3中所披露的拉链另外设置片状部件5。为此,所述尾止不仅结构简单,制造方便,而且还能够简化了所述拉链的制造工艺。
而为了进一步提高所述拉链的防水性和气密性,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左、右拉链布带的至少一个面上设置有连续布置的防水层,所述布带上的尾止区域的防水层被压接在所述尾止中。其中,由于所述左、右拉链布带呈片状为此其具有朝向外面的正面和朝向织物内部的反面。所述防水层是一层能够起到一定防水作用的膜层,例如塑料、橡胶或树脂层等,根据该方案,所述防水层连续性设置在拉链的正面或反面,这样可以将所述尾止直接结合在所述布带上的同一防水层上,不需要像专利ZL200980161569.3中所披露的拉链另外设置片状部件5,提高了所述拉链的整体防水性能和防水性能的稳定性,也简化了制造工序。所述连续布置的防水层,是指所述防水层本身的中间没有间断而是一个整体的层状结构;所述布带上的尾止区域的防水层,是指所述尾止所安装区域的防水层。
当所述尾止采用塑料注塑成形时,为了解决成型不均匀的问题,也为了防止其表面呈现难看的水纹,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尾止的上、下基体上设置有多个工艺孔。这样,不仅节省材料而且并不影响所述尾止承受折弯载荷的能力。至于所述工艺孔的布置方式,进一步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所述工艺孔排列在所述上基体或下基体的两边位置;其次,这些工艺孔一般都是盲孔。
其次,所述左、右拉链布带的至少一个面上设置有防水层,所述防水层可以设置在所述左、右拉链布带其中一个面的整个表面区域,也可以仅仅是链牙两边的部分区域。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尾止的前端区域高出于所述尾止的其余部位。这样,所述尾止的前端区域具有比其他区域厚的厚度,这样在达到节约用料量的效果的同时还能够提高所述尾止的结构强度,而所述尾止的前端区域还利于收藏所述尾止所压接的链牙部分,不仅能够提高所述拉链的防水性和气密性还能够避免所述链牙显露于所述尾止的前端区域的正面区域上而影响拉链的整体外观。
由于本发明具有上述特点和优点,为此可以应用到闭尾式拉链中。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的闭尾式拉链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所示的拉链缝制在织物5上;
图2是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闭尾式拉链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所述尾止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闭尾式拉链的结构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2所示,为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闭尾式拉链的结构示意图。所述闭尾式拉链,包括一对轴向延伸的左、右拉链布带(1a、1b),设置在一对拉链布带相对内侧(10a、10b)的能够相互扣合的左、右链牙2以及能够扣合所述左、右链牙2的拉头(图中未画出),在一对拉链布带的尾端部分(11a、11b)设置有能够阻碍所述拉头滑出的尾止3。而在所述一对拉链布带的首端部分设置有能够阻碍所述拉头滑出的前止(图中未画出),这样,所述尾止3和前止共同限定了所述拉头的滑动范围。其中,为了描述的方便,我们把排列于拉链最后位置的链牙称为尾牙20,所述尾牙20与其他的链牙2在结构上并没有其他区别。
为了把所述左、右拉链布带(1a、1b)的尾端部分(11a、11b)接合一起,我们采用以下的方案:
如图2所示,所述尾止3跨接在所述左、右拉链布带(1a、1b)之间,并且所述尾止3从距离所述左、右拉链布带(1a、1b)的末端较远的位置一直延伸到所述左、右拉链布带(1a、1b)的末端位置(12a、12b)。图3和图4所示所述尾止3包括上基体31和下基体32。所述上基体31和下基体32具有类似的结构,下面以所述上基体31为例作详细的介绍。当然,所述下基体32可以采用与所述上基体31不同的结构也是可行的,只要所述下基体32并不影响到所述尾止3的整体性能即可。
其中,所述距离左、右拉链布带(1a、1b)的末端(12a、12b)较远的位置,实质上定义了所述尾止3的首端部3a所处的位置,如图2所示,所述尾止3的首端部压接所述尾牙20的部分正面区域,也就是说所述尾牙20的正面区域被部分地压接在所述尾止3中。此时所述尾牙20被布置在距离左、右拉链布带(1a、1b)的末端较远的位置。这样,所述尾止3与所述尾牙20结合一起,借助所述尾牙20本身所具有的凹凸造型结构,能够增大所述尾止3脱离所述拉链布带(1a、1b)的阻碍力,从而也增大了所述尾止3与所述拉链布带之间的结合力。而为了增强这种结合力,所述尾止3还可以收容多个链牙2。另外,所述尾止3的首端部压接所述尾牙20的部分正面区域还能够避免了所述尾止3与所述尾牙20之间存在间隙而为液体或气体渗透入衣物的内侧而创造条件,为此,所述尾止3能够与拉链布带上的链牙段形成无缝连接,从而提高所述尾止3周边的防水性以及气密性。
当然,所述尾止3的首端部3a还可以布置在其他的位置,例如,位于所述尾牙20后方的区域,此时,所述尾止3的首段部3a与所述尾牙20之间具有稍微的间隙。采用这种结构的拉链并不适用于需要具有防水功能的衣物,或者对防水性要求非常高的衣物上。另外,所述尾止3的首端部3a还可以收容包含尾牙20在内的位于拉链末端的几个链牙。
其次,所述左、右拉链布带的末端位置,实质上定义了所述尾止3的尾端部3b所处的位置。为此,所述尾止3从距离所述左、右拉链布带(1a、1b)的末端(12a、12b)较远的位置一直延伸到所述左、右拉链布带(1a、1b)的末端(12a、12b)位置,综合起来定义了所述尾止3的延伸长度,或者说定义了所述尾止3的覆盖长度,包含传统的尾止的长度和开旗段的长度。为此,能够增强所述拉链的尾端部分的抗弯曲变形的强度;另外,还有利于增大所述尾止3与所述左、右拉链布带(1a、1b)之间的接合面积,提高所述尾止3与所述左、右拉链布带(1a、1b)的结合力。其次,借助所述尾止3能够把位于从距离所述左、右拉链布带(1a、1b)的末端较远的位置到所述左、右拉链布带的末端位置(12a、12b)这段区域内的左、右拉链布带无缝连接一起,提高所述拉链的尾端接缝部位的防水性和气密性,而不需要像专利ZL200980161569.3中所披露的拉链另外设置片状部件5。为此,所述尾止3不仅结构简单,制造方便,而且还能够简化了所述拉链的制造工艺。
如图4所示,所述尾止3的前端区域33高出于所述尾止3的其余部位34。这样,所述尾止3的前端区域33具有比其他区域厚的厚度,这样在达到节约用料量的效果的同时还能够提高所述尾止3的结构强度,而所述尾止3的前端区域33还利于收藏所述尾止3所压接的链牙部分,不仅能够提高所述拉链的防水性和气密性还能够避免所述链牙2显露于所述尾止3的前端区域33的正面区域上而影响拉链的整体外观。
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上基体31和下基体32的尾端部3b是越过所述拉链的末端(12a、12b)而连接一起的,从而使所述尾止3大致呈夹子状而能够紧紧地夹持住所述左、右拉链布带(1a、1b)的尾端部分(11a、11b)。当然所述尾止3除了在尾部直接连接和与链牙、布带存在连接外,所述上基体31和下基体32之间还可以借助于所述左、右拉链布带(1a、1b)之间的缝隙6实现直接连接(如图3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尾止3采用塑料注塑成形,而为了防止在所述表面尾止3呈现难看的水纹,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尾止3的上基体31和下基体32上设置有多个工艺孔30,所述工艺孔30排列在所述上基体31和下基体32的两边位置。这样,不仅节省材料而且并不影响所述尾止3承受折弯载荷的能力。
为了能够扩展所述拉链的适用范围,使所述拉链能够具有很好的防水性和气密性而能够更好地应用到防水衣物上,我们还需要对所述左、右拉链布带(1a、1b)进行改进,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左、右拉链布带(1a、1b)的上侧面上设置有连续布置的防水层4。所述防水层4沿所述左、右拉链布带(1a、1b)的延伸方向连续性布置从而覆盖所述左、右拉链布带(1a、1b)的上侧面大部分区域,特别是把所述拉链缝合到衣物后,能够直接与液体或气体接触的区域。而为了能够节省所述防水层4的用料量,所述左、右拉链布带(1a、1b)与衣物布料接合的区域,特别是拉链布带的外缘区域可以不设置所述防水层4。如图2所示,所述布带(1a、1b)上的位于尾止区域的防水层4被压接在所述尾止3中。

Claims (6)

1.闭尾式拉链,包括一对轴向延伸的左、右拉链布带、分别设置在一对拉链布带相对内侧的能够相互扣合的左、右链牙以及能够扣合所述左、右链牙的拉头,在一对拉链布带的尾端部分设置有能够阻碍所述拉头滑出的尾止,所述尾止跨接在所述左、右拉链布带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止的上基体和下基体从距离所述左、右拉链布带的末端较远的位置一直延伸到所述左、右拉链布带的末端位置并且所述上基体和下基体的尾端部越过所述拉链的末端而连接一起的,另外,所述上基体和下基体之间还借助所述左、右拉链布带之间的缝隙实现直接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闭尾式拉链,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链牙中至少有一个链牙的正面区域被部分地压接在所述尾止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闭尾式拉链,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拉链布带的至少一个面上设置有连续布置的防水层,所述布带上的尾止区域的防水层被压接在所述尾止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闭尾式拉链,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止的上基体或下基体上设置有多个工艺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闭尾式拉链,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艺孔排列在所述上基体或下基体的两边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到5任一所述的闭尾式拉链,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止的前端区域高出于所述尾止的其余部位。
CN201510251682.8A 2015-05-18 2015-05-18 闭尾式拉链 Active CN10479950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51682.8A CN104799500B (zh) 2015-05-18 2015-05-18 闭尾式拉链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51682.8A CN104799500B (zh) 2015-05-18 2015-05-18 闭尾式拉链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99500A CN104799500A (zh) 2015-07-29
CN104799500B true CN104799500B (zh) 2017-10-27

Family

ID=536850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51682.8A Active CN104799500B (zh) 2015-05-18 2015-05-18 闭尾式拉链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799500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65475A (zh) * 2009-12-25 2012-09-12 Ykk株式会社 拉链
CN103607921A (zh) * 2011-06-24 2014-02-26 Ykk株式会社 拉链
CN203523973U (zh) * 2013-05-29 2014-04-09 浙江伟星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拉链
CN104053378A (zh) * 2012-01-30 2014-09-17 Ykk株式会社 防水性拉链
CN104168793A (zh) * 2012-03-14 2014-11-26 Ykk株式会社 防水性拉链及防水制品
CN204670515U (zh) * 2015-05-18 2015-09-30 开易(广东)服装配件有限公司 闭尾式拉链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O20071733L (no) * 2006-04-03 2007-10-04 Crelux Holding Sa Fluidtett glidelas
EP1992243B1 (en) * 2007-05-16 2011-02-16 Riri Sa Fluid-tight slide fastener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65475A (zh) * 2009-12-25 2012-09-12 Ykk株式会社 拉链
CN103607921A (zh) * 2011-06-24 2014-02-26 Ykk株式会社 拉链
CN104053378A (zh) * 2012-01-30 2014-09-17 Ykk株式会社 防水性拉链
CN104168793A (zh) * 2012-03-14 2014-11-26 Ykk株式会社 防水性拉链及防水制品
CN203523973U (zh) * 2013-05-29 2014-04-09 浙江伟星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拉链
CN204670515U (zh) * 2015-05-18 2015-09-30 开易(广东)服装配件有限公司 闭尾式拉链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99500A (zh) 2015-07-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172984B1 (en) Structure of grip of bag and method for attachment of same
US20160029764A1 (en) Structure of hand-carrying portion of bag and method for attaching the same
JP5952420B2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EP2274997B1 (en) Zip fastener
US20150164153A1 (en) Raincoat with a waterproof zipper unit
EP3386336B1 (en) Snap-type fastener arrangement
DE602005022452D1 (de) Beutel mit wiederverschliessbarem band
US9622551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portion of slide fastener
CN101301133A (zh) 贴身内衣,特别是女用贴身内衣,例如内裤
JP2012526581A (ja) 複数の平坦なエレメントを有する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JP2007296190A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付き物品
JP2002526666A (ja) 弾性ファブリックの縫い合わせのない継ぎ目構造
WO2015149422A1 (zh) 倾斜面牙拉链
CN204670515U (zh) 闭尾式拉链
CN104799500B (zh) 闭尾式拉链
US20120048690A1 (en) Conveyor belt
JP2013099425A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JP2013099425A5 (zh)
EP2374366B1 (en) Luggage comprising a zipper
TWI662915B (zh) zipper
KR200484741Y1 (ko) 버클을 사용하지 않는 벨트
CN212729032U (zh) 一种拉头防护用帽盖及所应用的拉链、衣物
CN211932638U (zh) 一种两面穿外套的锁眼锁扣结构
TW201444493A (zh) 雙軌式防水拉鏈
CN111838901B (zh) 夹链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