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77081B - 一种纳米颗粒物的分离检测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纳米颗粒物的分离检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77081B
CN104777081B CN201510152611.2A CN201510152611A CN104777081B CN 104777081 B CN104777081 B CN 104777081B CN 201510152611 A CN201510152611 A CN 201510152611A CN 104777081 B CN104777081 B CN 1047770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anoparticles
separating
nanometer
concentration
nano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5261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77081A (zh
Inventor
张波
何义亮
刘雨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510152611.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777081B/zh
Publication of CN1047770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770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770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770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Optical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纳米颗粒物的分离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对含纳米颗粒物的水溶液进行预处理;b、采用非对称流场流分离技术分离步骤a中所得的产物;c、测定步骤b中分离所得的不同粒径范围纳米颗粒物的浓度。本发明采用了非对称流场流分离技术,它是一种新型的纳米颗粒物分离技术,与传统的分离技术相比,非对称流场流分离技术分离条件温和、分离流道中没有固定相。非对称流场流分离技术分离快速、分辨率高、分离范围宽(1nm‑10μm)、流动相可以选用任何溶剂、无需对样品进行专门的预处理、自动浓缩样品、可在线连接UV、MALS、ICP‑MS等检测器。

Description

一种纳米颗粒物的分离检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体中颗粒物的分离检测方法,尤其涉及水体中纳米颗粒物的分离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纳米颗粒物是指在尺度上至少有一维达到1-100nm的晶态和无定型固体物质。环境中纳米颗粒物种类繁多,主要来源包括自然、人工合成和通过偶然事件产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工合成的纳米颗粒物在环境总体纳米颗粒物中占有越来越重的比例。人工纳米材料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排放,包括碳基纳米颗粒物(如碳纳米管、富勒烯等)、金属单质纳米颗粒物(如纳米金、纳米银(AgNPs)、纳米铁等)、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物(如纳米氧化银、纳米氧化铁,纳米氧化锌、纳米二氧化钛等)、量子点(CdSe纳米晶体,CdTe纳米晶体等)和树枝状高分子聚合物(聚酰胺-胺,纳米基因等)。纳米颗粒物在环境中会发生迁移转化等环境行为,并有相当多种纳米颗粒物对生态环境会产生程度不同的不良影响。由于纳米颗粒物检测方法的匮乏,对实际环境中纳米颗粒物的浓度水平认识不足,因而在其环境负效应的研究中往往采用远高于环境相关的浓度作用于生物体评价其风险,丧失了评价纳米颗粒物环境风险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因此,构建纳米颗粒物的检测方法体系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纳米颗粒物的分离是纳米颗粒物定量的基础。目前传统的纳米颗粒物分离方法主要有萃取分离、电泳分离和色谱分离。固液萃取和液液萃取都可用于分离环境中的纳米颗粒。但利用萃取进行纳米颗粒物的分离需要大量萃取剂,并且纳米颗粒物从环境介质至萃取剂中易改变存在状态。采用电泳技术对纳米颗粒进行分离是基于纳米颗粒的ζ电势、粒径、形貌及表面化学修饰,不同性质的纳米颗粒在电场中迁移速率存在差异,进而实现纳米颗粒的分离,电泳技术受pH、离子强度和缓冲体系的影响大。纳米颗粒也可以用色谱法进行分离,常用的色谱分离方法有尺寸排阻色谱、流体力学色谱和液相色谱法。这些色谱分离方法都可以连接其他检测器,从而对纳米颗粒进行分离分析。但色谱法分离时固定相与样品相互作用,而且需要选定特定流动相。萃取、电泳和色谱技术虽然能够对纳米颗粒物进行分离,但通常针对特定纳米颗粒物进行分离,而且分离后不能明确颗粒物在环境中的尺寸分布范围,对于实际水体中不同类别的纳米颗粒物的分离具有局限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新型的纳米颗粒物的分离检测方法,本发明的方法引入了非对称流场流分离技术。
非对称流场流分离系统一般由进样器、分离系统、检测分析系统、收集系统等部分组成。其中分离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该系统中分离流道的外加力场为垂直于流道方向的交叉流,其流道下壁为多孔选择性的渗透膜,只允许溶剂分子能透过。由于布朗运动,样品向分离流道的中心线方向扩散,颗粒尺寸越小,扩散速率越大,其越靠近分离流道的中心线,流速越大,从而较早到达检测器。
本发明以非对称流场流分离技术为基础,辅以其它质谱定性定量技术,构建水体中纳米颗粒物的分离检测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纳米颗粒物的分离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对含纳米颗粒物的水溶液进行预处理;
b、采用非对称流场流分离技术分离步骤a中所得的产物;
c、测定步骤b中分离所得的不同粒径范围纳米颗粒物的浓度。
进一步地,所述纳米颗粒物包括碳基纳米颗粒物、金属单质纳米颗粒物、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所述碳基纳米颗粒物包括碳纳米管和/或富勒烯,所述金属单质纳米颗粒物包括纳米金、纳米银或纳米铁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物包括纳米氧化银、纳米氧化铁,纳米氧化锌或纳米二氧化钛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所述纳米颗粒物为纳米银、纳米α-Fe2O3以及纳米C60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a具体为抽滤和浓缩,所述含纳米颗粒物的水溶液经超滤膜抽滤,所得的滤液采用搅拌式超滤杯浓缩。
进一步地,所述超滤膜为密理博10KD醋酸纤维膜,浓缩的倍数设为10倍。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b采用非对称流场流分离仪。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b具体为:分离含纳米颗粒物的水溶液时的进样体积为1mL,载流液为电阻率18.2MΩ·cm的超纯水,半透膜选用截留分子量10KD的PES膜,水平流1mL/min,聚焦流2mL/min,交叉流0.3mL/min,洗脱时间为30min,在线UV-vis波长设为254nm,收集5个Rh范围的馏分,分别为小于10nm,10~30nm,30~50nm,50~70nm,70~100nm。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c具体为:根据待测纳米颗粒物本身性质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测定步骤b中分离所得的不同粒径范围纳米颗粒物的浓度,然后转化为所述含纳米颗粒物的水溶液中纳米颗粒物的浓度。
进一步地,当所述纳米颗粒物为纳米银或纳米α-Fe2O3时,所述步骤c采用ICP-MS;当所述纳米颗粒物为纳米C60时,所述步骤c采用分光光度法。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本发明采用了非对称流场流分离技术,它是一种新型的纳米颗粒物分离技术,与传统的分离技术相比,非对称流场流分离技术分离条件温和、分离流道中没有固定相,从而在分离过程中样品(在本发明中具体指含纳米颗粒物的水溶液)受到干扰很小,样品性质不会发生改变。
2、非对称流场流分离技术克服了传统色谱方法分离时固定相与样品相互作用的局限。
3、非对称流场流分离技术分离快速,分辨率高,分离范围宽(1nm-10μm),流动相可以选用任何溶剂,无需对样品进行专门的预处理,自动浓缩样品,可在线连接UV、MALS、ICP-MS等检测器。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AgNPs的AF4-UV吸收谱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通过UV-vis测得的AgNPs粒径分布图。
图3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1中不同Rh范围AgNPs浓度。
图4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1中AgNPs随Rh增加的累积含量。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2中纳米C60的AF4-UV吸收谱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2中通过UV-vis测得的纳米C60粒径分布图。
图7显示了C60浓度与OD336相关曲线。
图8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2中不同Rh范围纳米C60浓度。
图9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2中纳米C60随Rh增加的累积含量。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3中纳米α-Fe2O3的AF4-UV吸收谱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3中通过UV-vis测得的纳米α-Fe2O3粒径分布图。
图12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3中不同Rh范围纳米α-Fe2O3浓度。
图13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3中纳米α-Fe2O3随Rh增加的累积含量。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利用非对称流场流分离仪分离三次平行实验预处理后的含纳米颗粒物的水溶液。本研究使用的非对称流场流分离仪为Wyatt技术公司Eclipse 3+型号的AF4分离系统,配置高压力自动进样器,载流液流量通过配置微真空脱气器的1260Iso泵操控(安捷伦)。在线检测器配置多波长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1260DAD,安捷伦),在线UV信号通过AF4自带软件ASTRA 6.1收集。此外,该仪器还配置馏分收集器(1260FC-AS,安捷伦)。
非对称流场流分离过程主要包括进样、聚焦、洗脱3个步骤,所以首先要设置这些步骤中的主要参数。
洗脱是非对称流场流分离的最主要步骤,样品的粒径分离就是在洗脱阶段完成。洗脱的主要参数包括水平流流量、交叉流流量和洗脱时间。其中,水平流流量和交叉流流量共同决定了样品的分离效果。根据分离原理,在水平流流量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增大交叉流流量,会增大样品颗粒所受的外加场力,使样品中不同粒径颗粒处于更分散的流速层面上,则样品峰变宽,分离效果更好。然而,交叉流过大会增大样品的出峰时间,降低实验速度,甚至会使部分样品粘附在半透膜上,改变样品组成并污染半透膜。水平流流量影响样品的出峰时间,流量过低会使样品出峰晚,降低实验效率。洗脱时间的设置要保证样品已全部流出流道,一般结合样品的出峰情况和实验效率综合考虑设定。根据本仪器的经验参数和前人研究经验,并综合考虑实验效率等因素,本实验设置的水平流流量为1ml/min,交流流量为0.3ml/min,洗脱时间为30min。
进样参数包括进样体积、进样流量和进样时间。仪器配有1ml和100L两种进样环,为保证收集馏分中较高的样品浓度,并且减少收集次数,实验选用1ml进样环。进样流量采用经验流速0.5ml/min。进样时间为进样体积与进样流量的比值,即为2min。聚焦参数包括聚焦流流量和聚焦时间,均采用经验值,设置聚焦流流量为2ml/min,聚焦时间为2min。载流液选用25℃下电阻率为18.2MΩ·cm的超纯水,超纯水机为和泰公司生产,型号为Master-S。
非对称流场流分离仪在线连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本发明考察纳米颗粒物中有机物相对含量。根据光谱分析的结果,一般情况下含共轭双键或苯环的有机物在紫外区有明显的吸收,吸收波长在250~260nm之间。水和废水中的一些有机物,如腐殖质、丹宁、木质素、和芳香族有机化合物都是苯的衍生物,在254nm波长下吸光度较高。因此,在线UV-vis的波长设为254nm。
非对称流场流分离仪连接馏分收集器,可根据净保留时间(tR)收集馏分,根据非对称流场流分离原理,净保留时间(tR)与颗粒物的流体力学半径(Rh)相关。仪器自带数据处理软件ISIS,使用时输入AF4的操作参数,即可通过公式计算完tR到Rh的转换。本研究收集小于10nm,10~30nm,30~50nm,50~70nm,70~100nm半径范围的纳米颗粒物,根据数据换算得到对应的净保留时间(tR)为小于3min,3~9min,9~15min,15~21min,21~30min。由于每次的进样量只有1ml,实验中应根据需要进行多次收集。
综上所述,非对称流场流分离仪、在线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馏分收集器的参数配置如表1所示。
表1非对称流场流分离仪、在线UV-vis和馏分收集器参数
实施例
以非对称流场流分离技术为核心,构建了纳米颗粒物的分离检测方法,主要步骤如下:
a、对含纳米颗粒物的水溶液进行预处理
对含纳米颗粒物的水溶液进行预处理包括抽滤和浓缩两个步骤。水样经0.45μm醋酸纤维膜抽滤,采用搅拌式超滤杯浓缩滤液,超滤膜选择密理博10KD醋酸纤维膜,浓缩倍数设为10倍。
b、采用非对称流场流分离技术分离步骤a中所得的产物
非对称流场流分离仪分离含纳米颗粒物的水溶液时的进样体积为1mL,载流液为电阻率18.2MΩ·cm的超纯水,超滤膜选用截留分子量10KD醋酸纤维膜,水平流1mL/min,聚焦流2mL/min,交叉流0.3mL/min,洗脱时间为30min,在线UV-vis波长设为254nm,收集5个Rh范围的馏分,分别为小于10nm,10~30nm,30~50nm,50~70nm,70~100nm。
c、测定步骤b中分离所得的不同粒径范围纳米颗粒物的浓度
根据待测纳米颗粒物本身性质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测定收集馏分中纳米颗粒物浓度,然后将馏分中纳米颗粒物的浓度转化为原含纳米颗粒物的水溶液中不同粒径范围纳米颗粒物的浓度。
本发明以下实施例中所说的含纳米银颗粒的水溶液、含纳米C60的水溶液、含纳米α-Fe2O3的水溶液可以是实验室制备的水样,也可以是环境中随机的水样(可以含有一种纳米颗粒物,也可以含有多种颗粒物)。
虽然以下实施例只是例举了特定一种纳米颗粒物的分离检测方法,但不代表本发明的方法只适合含有一种纳米颗粒物的水样中的纳米颗粒物的分离检测。如果水样中含有2种或2种以上的纳米颗粒物,只要结合使用本发明的实施例1、实施例2和/或实施例3中的方法即可。例如如果废水中含有金属单质纳米颗粒物和碳基纳米颗粒物,分离检测是将实施例1和实施例1中的方法结合即可。
实施例1:纳米银颗粒的分离检测
a、对含纳米银颗粒的水溶液进行预处理
对含纳米银颗粒的水溶液进行预处理包括抽滤和浓缩两个步骤。水样经0.45μm醋酸纤维膜抽滤,采用搅拌式超滤杯浓缩滤液,超滤膜选择密理博10KD醋酸纤维膜,浓缩倍数设为10倍。
b、采用非对称流场流分离技术分离步骤a中所得的产物
通过在线UV-vis得到a、b、c三次平行实验的保留时间与响应信号谱图(如图1所示),利用ISIS软件将横坐标tR转换为Rh,得到横坐标为Rh,纵坐标为UV-vis响应信号的谱图,如图2所示。结果显示,三次平行实验的重现性很好,纳米银吸收峰出现在Rh为0-20nm之间,Rh在8nm左右信号最高,在0.0775~0.0825V之间,之后信号逐渐减弱并稳定,稍高于基线。
c、测定步骤b中分离所得的不同粒径范围纳米银颗粒的浓度
本实施例采用安捷伦公司生产,型号7500a的ICP-MS测定纳米银浓度。在测定前,纳米银溶液需经过消解,消解方法是取2mL纳米银溶液加入60%稀硝酸1mL,振荡1min,静置10min后经0.45μm微孔滤膜过滤。然后以外标法为基础,以103Rh作为内标元素,在全定量分析模式下,测定滤液中Ag元素浓度,设置冷却气流速15.0L/min,辅助气流速1.0L/min,载气流速1.0L/min,采样深度6.0mm。
步骤a中收集的馏分根据上述处理方法通过ICP-MS测定并经过计算后,得到小于10nm,10~30nm、30~50nm、50~70nm、70~100nm粒径范围的AgNPs浓度(如图3所示),分别为1021.86±61.74g/L、323.23±45.83g/L、72.90±32.14g/L、44.64±9.28g/L、39.12±5.04g/L。则步骤a含纳米银颗粒的水溶液中AgNPs浓度为3818g/L。
由图3可知,本实施例含纳米银颗粒的水溶液中的AgNPs流体力学半径小于10nm的颗粒含量较多,约占68.1%(如图4所示),大粒径AgNPs颗粒逐渐减少。如图4所示,Rh小于50nm的纳米银约占94.4%,说明制备的AgNPs半径几乎都在50nm以下。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所述方法对于其他金属单质纳米颗粒物也同样适用。
实施例2:纳米C60的分离检测
a、对含纳米C60的水溶液进行预处理
对含纳米C60的水溶液进行预处理包括抽滤和浓缩两个步骤。水样经0.45μm醋酸纤维膜抽滤,采用搅拌式超滤杯浓缩滤液,超滤膜选择密理博10KD醋酸纤维膜,浓缩倍数设为10倍。
b、采用非对称流场流分离技术分离步骤a中所得的产物
通过在线UV-vis得到纳米C60三次平行实验a、b、c的保留时间与响应信号谱图,如图5所示。
利用ISIS软件将横坐标tR转换为Rh,得到横坐标为Rh,纵坐标为UV-vis响应信号的谱图,如图6所示。结果表明a、b、c三次平行实验的重现性很好,在线UV-vis信号大体吻合。纳米C60的UV-vis吸收信号较低,吸收峰有两个,Rh在0~10nm之间有个小峰,最高响应信号出现在Rh为5nm左右,约为0.05175V。Rh在5~30nm之间有个较大的峰,Rh在10nm左右信号最高,最高响应信号在0.05225V~0.05275V之间,之后信号逐渐减弱并稳定于基线。
c、测定步骤b中分离所得的不同粒径范围纳米C60的浓度
本实施例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纳米C60浓度。首先绘制纳米C60甲苯溶液在336nm处浓度与吸光度的标准曲线。具体方法为称取25mg纳米C60粉末置于500mL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甲苯,再将混合液完全转入250mL容量瓶中,用甲苯稀释至刻度线。然后,将容量瓶置于摇床上震荡12h,温度为25℃,转速150rpm,确保C60完全溶解,则得到100mg/L的C60的甲苯溶液作为贮备液。利用逐级稀释法分别得到浓度为0.5mg/L,1mg/L,2mg/L,5mg/L,10mg/L的C60甲苯溶液,甲苯做空白样,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标准纳米C60甲苯溶液在336nm处的吸光度,绘制浓度与吸光度的标准曲线,结果如图7所示。
测定步骤b中分离所得的同粒径范围纳米C60浓度时要先将纳米C60转移到甲苯溶液中,具体方法为取3mL收集的馏分溶液,加入9mL冰醋酸和3mL甲苯加入25mL棕色带盖瓶中,放入磁力搅拌子,搅拌2h,转速为1200r/min,然后静置一小时,用移液枪吸取上层含有C60的甲苯溶液,测定其在336nm下的吸光度,再根据标准曲线转换为相应的浓度。
步骤b中收集的馏分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后,经过计算,得到小于10nm,10~30nm,30~50nm,50~70nm,70~100nm粒径范围纳米C60的浓度(如图8所示),分别为208.33±27.76g/L、680.47±184.76g/L、562.13±51.24g/L、769.23±102.49g/L、167.65±72.60g/L。则步骤a含纳米C60的水溶液中的纳米C60浓度为4896g/L。
由图8可知,本实施例中的C60纳米颗粒物流体力学半径在10~30nm、30~50nm和50~70nm范围内的颗粒含量较多,分别占28.3%、23.7%和32.2%。由图9可知,流体力学半径大于70nm的C60纳米颗粒所占的比例很小,小于70nm的颗粒约占93.0%,说明本实施例中的纳米C60绝大部分颗粒半径在70nm以下。纳米C60的主要半径范围集中在10~70nm之间,占整个纳米颗粒的84.3%。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所述方法对于其他碳基纳米颗粒物也适用。
实施例3:纳米α-Fe2O3的分离检测
a、对含纳米α-Fe2O3的水溶液进行预处理
对含纳米α-Fe2O3的水溶液进行预处理包括抽滤和浓缩两个步骤。水样经0.45μm醋酸纤维膜抽滤,采用搅拌式超滤杯浓缩滤液,超滤膜选择密理博10KD醋酸纤维膜,浓缩倍数设为10倍。
b、采用非对称流场流分离技术分离步骤a中所得的产物
通过与非对称流长流分离系统连接的在线UV-vis得到纳米α-Fe2O3三次平行实验a、b、c的保留时间与响应信号谱图(如图10所示),利用ISIS软件将横坐标tR转换为Rh,得到横坐标为Rh,纵坐标为UV-vis响应信号的谱图,如图11所示。
结果表明,三次平行实验的谱图基本保持一致,重现性良好,纳米α-Fe2O3在Rh小于20nm的范围内出现吸收峰,Rh在5nm左右的信号最高,之后信号逐渐减弱趋于稳定,稍高于基线但没有明显吸收峰。响应信号整体较弱,最高在0.05450~0.05475V之间。
c、测定步骤b中分离所得的不同粒径范围纳米α-Fe2O3的浓度
本研究采用ICP-MS测定纳米α-Fe2O3浓度,具体操作与实施例1中纳米银颗粒的浓度测定相同。
不同粒径范围的纳米α-Fe2O3馏分通过ICP-MS测定并经过计算后,得到小于10nm,10~30nm,30~50nm,50~70nm,70~100nm粒径范围的纳米α-Fe2O3浓度(如图12所示),分别为1463.04±164.38g/L、265.60±27.71g/L、52.20±13.56g/L、50.60±11.79g/L、26.92±4.19g/L。则步骤a含纳米α-Fe2O3的水溶液中的α-Fe2O3浓度为4385g/L。
由图12可知,本实施例中的纳米α-Fe2O3流体力学半径小于10nm的颗粒含量较多,其他粒径范围内颗粒很少。如图13所示,小于10nm的纳米α-Fe2O3颗粒约占78.7%,流体力学半径小于30nm的颗粒约占93.0%,说明制备的纳米α-Fe2O3绝大部分颗粒半径在30nm以下。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所述方法对于其他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物也适用。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发明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纳米颗粒物的分离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对含纳米颗粒物的水溶液进行预处理;
b、采用非对称流场流分离技术分离步骤a中所得的产物;
c、测定步骤b中分离所得的不同粒径范围纳米颗粒物的浓度;
其中,所述水溶液中含有2种或2种以上的所述纳米颗粒物;
所述步骤a具体为抽滤和浓缩,所述含纳米颗粒物的水溶液经0.45μm醋酸纤维滤膜抽滤,所得的滤液采用搅拌式超滤杯浓缩,在浓缩时,超滤膜为密理博10KD醋酸纤维膜,浓缩的倍数设为10倍;
所述步骤b采用非对称流场流分离仪,所述步骤b具体为:分离含纳米颗粒物的水溶液时的进样体积为1mL,载流液为电阻率18.2MΩ·cm的超纯水,半透膜选用截留分子量10KD的PES膜,水平流1mL/min,聚焦流2mL/min,交叉流0.3mL/min,洗脱时间为30min,在线UV-vis波长设为254nm,收集5个Rh范围的馏分,分别为小于10nm,10~30nm,30~50nm,50~70nm,70~100nm。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纳米颗粒物的分离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颗粒物包括碳基纳米颗粒物、金属单质纳米颗粒物、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物中的多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纳米颗粒物的分离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基纳米颗粒物包括碳纳米管和/或富勒烯,所述金属单质纳米颗粒物包括纳米金、纳米银或纳米铁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物包括纳米氧化银、纳米氧化铁,纳米氧化锌或纳米二氧化钛中的多种。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纳米颗粒物的分离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颗粒物为纳米银、纳米α-Fe2O3以及纳米C60中的多种。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纳米颗粒物的分离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具体为:根据待测纳米颗粒物的其中一种本身性质选择合适的一种测定方法测定步骤b中分离所得的不同粒径范围纳米颗粒物的所述其中一种纳米颗粒物浓度,然后转化为所述含纳米颗粒物的水溶液中纳米颗粒物的所述其中一种浓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纳米颗粒物的分离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纳米颗粒物的其中一种为纳米银时,所述步骤c采用ICP-MS测量不同粒径范围的纳米银浓度;当所述纳米颗粒物的其中一种为纳米α-Fe2O3时,所述步骤c采用ICP-MS测量不同粒径范围的纳米α-Fe2O3浓度;当所述纳米颗粒物的其中一种为纳米C60时,所述步骤c采用分光光度法测量不同粒径范围的纳米C60
CN201510152611.2A 2015-04-01 2015-04-01 一种纳米颗粒物的分离检测方法 Active CN10477708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52611.2A CN104777081B (zh) 2015-04-01 2015-04-01 一种纳米颗粒物的分离检测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52611.2A CN104777081B (zh) 2015-04-01 2015-04-01 一种纳米颗粒物的分离检测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77081A CN104777081A (zh) 2015-07-15
CN104777081B true CN104777081B (zh) 2018-12-25

Family

ID=536186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52611.2A Active CN104777081B (zh) 2015-04-01 2015-04-01 一种纳米颗粒物的分离检测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77708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91067A (zh) * 2019-04-30 2019-07-09 河北大学 一种准确检测天麻多糖回转半径及分子量分布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48081A (zh) * 2015-12-04 2016-05-04 天津大学 一种测定水中溶解性腐殖酸分子量分布的方法
CN107081271B (zh) * 2017-06-07 2019-06-18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纳米材料多维分离纯化系统
EP3724632B1 (en) * 2017-12-11 2022-07-20 Malvern Panalytical Limited Determin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by size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
CN108037046A (zh) * 2017-12-26 2018-05-15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分离检测污水中纳米级颗粒尺度分布的方法
CN108627528A (zh) * 2018-05-02 2018-10-09 山东非金属材料研究所 纳米银粒度标准物质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16543A (zh) * 2008-04-25 2011-04-13 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金属材料中微粒的粒度分布测定方法
CN104297369A (zh) * 2014-09-28 2015-01-21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一种中空纤维流场流分离测定纳米材料的装置和方法
CN104483245A (zh) * 2014-09-28 2015-04-01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利用非对称场流仪分离c60纳米晶体颗粒尺度分布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16543A (zh) * 2008-04-25 2011-04-13 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金属材料中微粒的粒度分布测定方法
CN104297369A (zh) * 2014-09-28 2015-01-21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一种中空纤维流场流分离测定纳米材料的装置和方法
CN104483245A (zh) * 2014-09-28 2015-04-01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利用非对称场流仪分离c60纳米晶体颗粒尺度分布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symmetric flow field flow fractionation of aqueous C60 nanoparticles with size determination by 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and quantification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 atmospheric pressure photo-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Carl W. Isaacson,et al.;《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20100104;第1506-1512页 *
Improvement in Particle Separation by Hollow Fiber Flow Field-Flow Fractionation and the Potential Use in Obtaining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Won Ju Lee,et al.;《Analytical Chemistry》;19990815;第71卷(第16期);第3446-3452页 *
流场流分离技术在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及微粒分布测定中的应用;罗春霞等;《石油化工》;20121231;第41卷(第1期);第9-18页 *
非对称流场流分离技术在纳米材料及生物分子表征方面的应用;全灿 等;《化学通报》;20131231;第76卷(第1期);第52-59页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91067A (zh) * 2019-04-30 2019-07-09 河北大学 一种准确检测天麻多糖回转半径及分子量分布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77081A (zh) 2015-07-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77081B (zh) 一种纳米颗粒物的分离检测方法
Hu et al. Characterization and analytical separation of fluorescent carbon nanodots
Dubascoux et al. Field-flow fractionation and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er coupling: History,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s
Wei et al. Facile polymerizable surfactant inspired synthesis of fluorescent molecularly imprinted composite sensor via aqueous CdTe quantum dots for highly selective detection of λ-cyhalothrin
Baalousha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natural aquatic colloids (< 5 nm) by flow-field flow fractionation and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Meermann Field-flow fractionation coupled to ICP–MS: separation at the nanoscale, previous and recent application trends
Mehrabi et al. Improvements in nanoparticle tracking analysis to measure particle aggregation and mass distribution: a case study on engineered nanomaterial stability in incineration landfill leachates
Li et al. Magnetic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nanoparticles-based solid-phase extraction coupl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for selective determination of trace di-(2-ethylhexyl) phthalate in water samples
Chen et al. Comparison and recent progress of 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ology and dummy template 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ology
Cayuela et al. Carbon nanotools as sorbents and sensors of nanosized objects: the third way of analytical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CN104977288A (zh) 一种基于咖啡环效应的多环芳烃检测方法
Chen et al. Use of fibrous TiO2@ graphitic carbon nitride nanocomposites in dispersive micro-solid phase extraction for arsenic species before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determination
Hassellöv et al. Sedimentation field-flow fractionation coupled online to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new possibilities for studies of trace metal adsorption onto natural colloids
CN103007905A (zh) 四氮杂杯[2]芳烃[2]三嗪键合硅胶固相萃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Lespes et al. Field‐flow fractionation for nanoparticle characterization
CN104789208A (zh) 一种聚乙烯亚胺功能化碳量子点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Qin et al. Fe 3 O 4@ ionic liquid-β-cyclodextrin polymer magnetic solid phase extraction coupled with HPLC for the separation/analysis of congo red
Wu et al. Colorimetric determination of amaranth followed enrichment and separation using buoyant adsorbents
Hassellov et al. Characterisation of aquatic colloids and macromolecules by field-flow fractionation
Feng et al. Development of a carbon‐nanoparticle‐coated stirrer for stir bar sorptive extraction by a simple carbon deposition in flame
CN104807688A (zh) 一种萃取富集大体积环境水样中微量多环芳烃的方法
Shahtaheri et al. Trends in application of porous materials for solid phase extraction of ultra-trace inorganic mercury from bi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amples
Kim et al. Asymmetrical flow field-flow fractionation coupled with a liquid waveguide capillary cell for monitoring natural colloids in groundwater
CN103308505B (zh) 一种多功能分子印迹纳米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Fernández-Trujillo et al. Electrical asymmetric-flow field-flow fractionation with a multi-detector array platform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metallic nanoparticles with different coating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