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50642B - 具有极性处理机制的计算系统和其操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具有极性处理机制的计算系统和其操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50642B
CN104750642B CN201410854966.1A CN201410854966A CN104750642B CN 104750642 B CN104750642 B CN 104750642B CN 201410854966 A CN201410854966 A CN 201410854966A CN 104750642 B CN104750642 B CN 1047506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ent
orthogonal
result
information
n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85496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50642A (zh
Inventor
H.马达维法
M.埃尔-卡迈
姜寅烨
李正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7506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506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506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506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5Arrangements at the receiver end
    • H04L1/0052Realisations of complexity reduction techniques, e.g. pipelining or use of look-up tabl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0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 H03M13/13Linear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10Polarisation diversity; Directional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1Arrangements at the transmitt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5Arrangements at the receiv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5Arrangements at the receiver end
    • H04L1/0054Maximum-likelihood or sequential decoding, e.g. Viterbi, Fano, ZJ algorith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57Block codes

Abstract

一种计算系统包括:设备间接口,其被配置为传达内容;以及通信单元,其耦连到设备间接口,被配置为基于利用用于传达内容的多个处理维度的极性通信机制来处理内容,包括:采用第一正交机制生成节点结果,以及采用第二正交机制来处理来自第一正交机制的节点结果。

Description

具有极性处理机制的计算系统和其操作方法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13年12月31日提交的序列号为61/922,366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并且通过引用将其内容合并于此。本申请进一步通过援引来合并于2013年12月17日提交的序列号为14/108,981的美国专利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例大体上涉及计算系统,更具体地,涉及具有极性处理机制的系统。
背景技术
现代的消费者和工业电子,尤其是诸如蜂窝电话、导航系统、便携数字助理的设备和组合设备提供了越来越多级别的功能性以支持包括移动通信的现代生活。可采取许多不同的方向来对已有的技术进行研发。
在现代生活中,日益增长的对信息的需求要求用户以日益增长的数据速率在任何时间来访问信息。然而移动通信中使用的电信信号实际上被各种类型的源所阻碍,并且用于传达信息的许多可能的格式使计算复杂度增加,影响了可访问数据的质量和速度。
因此,对于具有极性处理机制的计算系统仍存在需求。鉴于日益增长的商业竞争压力、增长的消费者的期望、以及市场中的有意义的产品差异化的机会的减少,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变得越来越关键。另外,对于降低成本、改进效率和性能、以及满足竞争压力的需求使得对于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的关键必要性变得更为紧迫。
人们长期寻求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但现有的发展无法对任何解决方法提供教导或建议,因此,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长期困扰着本领域技术人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系统,包括:设备间接口,其配置为传达内容;以及通信单元,其耦连到设备间接口,被配置为基于利用用于传达内容的多个处理维度的极性通信机制来处理内容,包括:采用第一正交机制生成节点结果,以及采用第二正交机制来处理来自第一正交机制的节点结果。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系统的操作方法,包括:传达内容;基于利用用于传达内容的多个处理维度的极性通信机制来处理内容,包括:采用第一正交机制生成节点结果,以及采用第二正交机制来处理来自第一正交机制的节点结果。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包括用于操作计算系统的指令的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传达内容;基于利用用于传达内容的多个处理维度的极性通信机制来处理内容,包括:采用第一正交机制来生成节点结果,以及采用第二正交机制来处理来自第一正交机制的节点结果。
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除了上文所述的内容或代替上文所述的内容,具有其他步骤或元件。通过参考附图阅读下面的详细描述,步骤或元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是显而易见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具有极性处理机制的计算系统。
图2是利用图1的维度的多个实例的、用于图1的极性处理机制的示例性表示。
图3是用于多维度解码机制的示例性表示。
图4是计算系统的示例性框图。
图5是计算系统的控制流程。
图6是本发明的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的计算系统的操作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接下来的实施例可被用来协调多个访问信道上的多个通信。根据消息构建机制,在多个发射器设备之间传达协调简档的协调机制可用来构建消息。可根据共同跨多个发射器的消息极化机制来发射所构建的消息。
可接收被发射的编码的消息。基于所接收的信号的属性,诸如通信率或互信息(mutual information),接收设备可计算解码序列。接收设备可进一步根据解码序列将所接收的信号解码,以估计或恢复原本意指的内容。
以充分的细节描述了下面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制作并使用本发明。将理解的是,基于本公开,其他实施例将是显而易见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范围的情况下对系统、过程、或机制进行改变。
在下面的描述中,给出了许多具体细节以提供对本发明的透彻理解。然而,显而易见的是,可以不采用这些具体细节来实践本发明。为了避免混淆本发明的实施例,不详细公开一些公知的电路、系统配置和处理步骤。
示出系统实施例的示图是半图解的而非按比例绘制的,并且具体地,出于清晰表示的目的,在示图中夸张地示出一些维度。类似地,虽然为了易于描述,示图中的视角一般示出类似的方向,但示图中的描绘对于多数情况而言是任意的。一般地,可以以任何方向来操作本发明。为了便于描述,实施例已标出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等,但不意图具有任何其他意义,或对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限制。
本文所指的术语“模块”,依据其中使用该术语的上下文,在本发明中可包括或实现为软件、硬件、或者其组合。例如,软件可以是机器代码、固件、嵌入式代码和应用软件。软件也可以包括函数、对函数的调用、代码块、或其组合。又例如,硬件可以是门、电路、处理器、计算机、集成电路、集成电路核心、压力传感器、惯性传感器、微机电系统(MEMS)、无源设备、具有用于实施软件功能的指令的物理非临时性存储介质、其中的部分、或其组合。
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处理”包括操纵信号和相应的数据,诸如滤波、检测、解码、汇编数据结构、转移数据结构、操纵数据结构、以及读取和写入数据结构。数据结构被定义为如下的信息,所述信息被布置为符号、分组、块、文件、输入数据、诸如计算或生成的数据的系统产生的数据、以及程序数据。
现在参考图1,其中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具有错误处置机制的计算系统100。计算系统100包括连接到网络104的第一设备102,诸如包括蜂窝电话或笔记本计算机的移动设备。第一设备102可进一步包括有线设备,诸如调制解调器或路由器。第一设备102可进一步包括综合设备内的电路或设备,诸如存储设备或系统内的专用于处理信息的部分或电路。
网络104是相互连接用于使能设备之间的通信的有线或无线通信设备或装置的系统。例如,网络104可包括用于无线蜂窝网络的线缆、发射器、接收器、天线、塔、基站、中继器、电话网络、服务器、或客户端设备的组合。网络104还可包括用于各种大小的区域网络的路由器、电缆、计算机、服务器、和客户端设备的组合。又例如,网络104可包括设备内的单元之间的通信总线、线缆、电缆、无线连接、或其组合。
计算系统100可包括第二设备106,用于直接或间接地与第一设备102链接和通信。网络104可包括或耦连到第二设备106。第二设备106可从第一设备102接收无线信号、将信号发射到第一设备102、处理信号、或其组合。第二设备106还可在其他基站、网络104内的部件、或其组合之间中继信号。
第一设备102可通过第二设备106连接到网络104。例如,第二设备106可以是基站、服务器、路由器、调制解调器或其组合。又例如,第二设备106可以是被包括在蜂窝塔、无线路由器、天线或其组合中或具有蜂窝塔、无线路由器、天线或其组合的通信设备或处理部件,所述蜂窝塔、无线路由器、天线或其组合被用来诸如通过发送信号到包括移动计算设备的第一设备102或从所述第一设备102接收信号来与所述第一设备102通信。又例如,第二设备106可包括存储设备或系统内的专用于存储信息的部分或电路。
第一设备102可连接到其他设备并与其他设备通信,所述其他设备诸如其他移动设备、服务器、计算机、电话、或其组合。例如,第一设备102可通过发射信号、接收信号、处理信号、或其组合以及显示信号的内容、根据信号内容而可听地重新创建声音、根据内容进行处理,诸如存储应用或更新操作系统或其组合,来与其他设备通信。
第二设备106可用来无线地交换用于通信的信号,包括电话呼叫的语音信号或表示网页的数据和与其的互动。第二设备106还可发射参考信号、训练信号、错误检测信号、错误校正信号、头信息、传输格式、协议信息、或其组合。
根据通信方法,诸如码分多址(CDMA)、正交频分多址(OFDMA)、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长期演进(LTE)、或第四代(4G)标准,通信信号可包括参考部分、头部分、格式部分、错误校正或检测部分、或嵌入在所传达的信息中的其组合。参考部分、头部分、格式部分,错误校正或检测部分、或其组合可包括预定的位、脉冲、波、符号或其组合。可以以规则的时间间隔、频率、代码或其组合在所传达的信号内嵌入各个部分。
出于说明目的,计算系统100将被描述为通信系统,第一设备102被描述为用户设备,诸如移动设备,第二设备106被描述为基站或传输节点。然而,将理解的是,计算系统100可以不同,诸如是如下的存储系统,其中,第一设备102是磁盘驱动器中的处理部分或专注于在存储系统中进行处理的设备,第二设备106是磁盘驱动器中的存储部分或专注于在存储系统中进行存储的设备。
计算系统100可处理内容108。内容108可包括意图用于访问、处理、通信、或其组合的数据。例如,第二设备106可传达意图应用第一设备102的内容108。内容108可包括通过在接收设备处进行再现或处理而意图用于通信的来自发射设备的数据。如更具体的示例,内容108可以是意图用于在诸如第一设备102的接收设备处显示、可听地重新创建、执行指令、存储或其组合的位的序列。
内容108可包括处理长度110。处理长度110可包括用于内容108中的信息的大小或数量。处理长度110可包括块长度或大小。处理长度110可被表示为’N=2n’。被表示为的内容108可包括统一的独立同分布(i.i.d)信息位,其表示为‘u1,u2,…,uN’。
计算系统100可包括用于传达内容108的极性通信机制112。极性通信机制112是用于提供线性块错误校正代码的方法、过程、或其组合。极性通信机制112可包括与针对内容108用于编码、解码、或其组合的一个位值或组合的位值相对应的代码集、字母、规则集合、或其组合。极性通信机制112可以用于错误校正处理、错误检测处理、或其组合。
极性通信机制112可包括信道极化参数113。信道极化参数113可被表示为
等式(1)
计算系统100可对信道极化参数113应用克罗内克(Kronecker)幂115,以计算克罗内克幂115的第j个实例。计算克罗内克幂115的第j个实例可被表示为
等式(2)
计算系统100可利用与处理维度114相对应的极性通信机制112。处理维度114可表示与极性通信机制112相关联的的特征(aspect)或复杂度。处理维度114可包括值的集合,或包括可以是分开或是唯一的总体处理的一部分。
利用与处理维度114的单个实例相对应的极性通信机制112的计算系统100可直接对内容108应用信道极化参数113、克罗内克幂115的第j个实例、或其组合。利用与处理维度114的单个实例相对应的极性通信机制112的计算系统100可被表示为
计算系统100可进一步利用多维度编码机制116、多维度解码机制118、或其组合以传达内容108。多维度编码机制116是用于在提供线性块错误校正代码时,利用处理维度114的多个实例将内容108加以编码的方法、过程、或其组合。
多维度编码机制116可表示m-维度的极性变换。多维度编码机制116可表示为术语可表示极性通信机制112。可采用被应用了与处理维度114的数量相对应的‘m’次的重复的幂来表示多维度层面。
对于m-维度极性变换,输入信息可被布置或重新布置为m-维度格式,诸如矩阵或数据结构。内容108针对多维度编码机制116可包括m-维度格式,其表示为:
等式(3)
多维度解码机制118是用于在提供线性块错误校正代码时,利用处理维度114的多个实例将内容108加以解码和恢复的方法、过程、或其组合。多维度编码机制116和多维度解码机制118可利用相互正交的处理维度114的多个实例。
计算系统100可利用多维度编码机制116以生成码字120的一个或多个实例。计算系统100可通过根据多维度编码机制116对内容108不止一次地应用信道极化参数113、克罗内克幂115、或其组合来生成码字120。码字120可包括内容108或采用多维度编码机制116而被编码在其中的一部分。
码字120可进一步包括错误检测信息、头或格式信息、或其组合。码字120可进一步包括根据编码机制的强迫零位。码字120可进一步包括根据编码机制所重新布置或交错(interleave)的信息或位。
计算系统100可发送发射器信号122以传达内容108。发射器信号122可基于码字120。发射器信号122可包括由用于通信的设备所实际发射并具有用于传输的格式的信息。例如,第一设备102、第二设备106或其组合可基于根据码字120或其衍生物产生或改变能量级别、电流、电压或其组合来发送发射器信号122。
又例如,计算系统100可根据与调制方案相关联并与码字120相对应的符号来发送发射器信号122。又例如,计算系统100可使用位交织编码调制(BICM)机制以用于在设备之间通信。
发射器信号122可被表示为‘X’。发射器信号122可遍历传输信道124,并可在设备处所接收为接收器信号126。
传输信道124可以是无线的、有线的或其组合。传输信道124可以是设备之间的、诸如在第一设备102和第二设备106之间的直接链接,或可包括中继器、放大器、或其组合。例如,传输信道124可包括用于在第一设备102和第二设备106之间发射信号的通信频率、时隙、分组指示、传输率、信道代码、或其组合。
传输信道124可与包括二进制输入、无存储、对称能力、离散、加性高斯建模、或其组合的特性相对应。如更具体的示例,传输信道124可包括二进制输入离散无存储信道(B-DMC)的‘N’个独立的拷贝,其与处理长度110相关联。传输信道124的独立拷贝可分成位信道。传输信道124可表示为‘W’,其中,第i个位信道由表示。
接收器信号126可包括由通信系统100中的诸如第一设备102、第二设备106、或其组合的设备所接收的信息。接收器信号126可包括经过遍历传输信道124已更改的发射器信号122。接收器信号126可进一步包括来自第一设备102、第二设备106、或其组合的噪声、来自其他设备的干扰信号和相对应的信道效应、或其组合。接收器信号126可表示为‘Y’。
计算系统100可处理接收器信号126,以恢复或估计码字120。例如,第一设备102、第二设备106、或其组合可针对接收器信号126进行检测、解码、错误校正、错误检测、或其组合,以恢复或估计初始被包括在发射器信号122中的码字120。计算系统100可使用多维度解码机制118以恢复或估计码字120。
计算系统100可使用多维度编码机制116和多维度解码机制118以使用与处理维度114的多个实例相对应的极性通信机制112来传达信息。计算系统100可进一步使用连续消除解码器(cancellation decoder)128以用于处理内容108。
计算系统100可使用连续消除解码器128以用于解码和恢复内容108。连续消除解码器128可包括具有特定方法、过程、电路、或其组合的解码器,以用于在针对内容108的解码中迭代地移除所接收的信号的不必要或不合需要的部分。
例如,计算系统100可包括采用多维度编码机制116进行编码并通过发射器信号122来发射码字120的第一设备102。计算系统100可包括接收与发射器信号122相对应的接收器信号126并采用多维度解码机制118进行解码以恢复内容108的第二设备106。第二设备106可包括连续消除解码器128。
又例如,计算系统100可包括采用多维度编码机制116进行编码并通过发射器信号122来发射码字120的第二设备106。计算系统100可包括接收与发射器信号122相对应的接收器信号126并采用多维度解码机制118进行解码以恢复内容108的第一设备102。第一设备102可包括连续消除解码器128。
计算系统100可通过组合迭代机制130、列表解码机制132、或其组合来基于处理维度114的多个实例进一步利用极性通信机制112。组合迭代机制130是通过检测过程和解码过程之间的重复处理和交互来从接收器信号126中确定内容108的方法或过程。
组合迭代机制130可包括迭代检测解码(IDD)架构。组合迭代机制130可包括在用于从检测的信号中识别符号或信息的检测过程与用于从所识别的符号或所检测的信息中识别内容信息的解码过程之间的直接耦连和交互。
组合迭代机制130可包括从检测过程到解码过程的前馈信息、从解码过程到检测过程的反馈信息、或其组合。组合迭代机制130可使用针对解码过程的检测过程的结果、针对检测过程的解码过程的结果、或其组合。
列表解码机制132是使用利用了连续父子处理架构的自适应标记来从接收器信号126中确定内容108的方法或过程。计算系统100可连续地处理多个衍生物或子节点。在后面的或最后节点的处理期间,节点之间的、或由解码过程所使用的路径可改变或调适。计算系统100可跟踪路径标记并相应地处理结果。
出于说明目的,第二设备106被描述为用于发射发射器信号122,第一设备102被描述为用于接收和处理接收器信号126以恢复内容108。然而应理解的是,计算系统100可以不一样地操作。例如,第一设备102可发射发射器信号122,第二设备106接收并处理接收器信号126以恢复内容108。又例如,可在诸如第一设备102的移动用户设备的多个实例之间传达和处理发射器信号122和接收器信号126。
现在参考图2,其中示出利用图1的处理维度114的多个实例的、用于图1的极性通信机制112的示例性表示。示例性表示可描绘多维度编码机制116、多维度解码机制118、或其组合。示例性表示可描绘包括树架构202的多维度编码机制116、多维度解码机制118、或其组合。
树架构202可包括格式、布置、次序或序列、或其组合,用于增量地处理信息。树架构202可包括最初级别的叶。图1的计算系统100可基于对叶的处理来生成节点的一个或多个实例。计算系统100可将处理中的叶的两个或更多个实例相组合,以生成节点的每个实例。
计算系统100可类似地基于节点的多个实例来生成后续节点的一个或多个实例。实现树架构202的计算系统100可重复该过程,直到从组合叶、中间节点、或其组合中仅仅产生一个或预定数目的节点为止。
计算系统100可实现包括第一正交机制204和第二正交机制206的多维度编码机制116、多维度解码机制118、或其组合。第一正交机制204和第二正交机制206每个是用于操纵结合处理维度114的唯一实例来通信的数据或信息的方法、过程、或其组合。
第一正交机制204、第二正交机制206、或其组合可以用于相对于图1的发射器信号122或图1的接收器信号126来对图1的内容108进行编码或解码。第一正交机制204和第二正交机制206每个可与处理维度114的唯一实例一起来操纵内容108。
例如,第一正交机制204或第二正交机制206可以用于跨行地或以水平方向处理内容108。又例如,第一正交机制204或第二正交机制206可用于跨列地或以垂直方向处理内容108。
第一正交机制204可以类似于第二正交机制206。例如,第一正交机制204可以是在先的迭代,第二正交机制206可以是后续的迭代。又例如,第二正交机制206可以以相同或相似方式处理第一正交机制204的结果。
计算系统100可根据编码深度210实现包括进一步的正交机制208的一个或多个实例的多维度编码机制116、多维度解码机制118、或其组合。进一步的正交机制208是用于操纵结合不同于第一正交机制204和第二正交机制206的处理维度114的唯一实例来通信的数据或信息的方法、过程、或其组合。
编码深度210是对于极性通信机制112所使用的复杂度或层的描述。编码深度210可包括由极性通信机制112所处理的处理维度114的唯一实例(unique instance)的总数目。
例如,利用第一正交机制204和第二正交机制206的极性通信机制112可以为二。又例如,利用第一正交机制204、第二正交机制206和进一步的正交机制208的一个实例的极性通信机制112可以为三。
编码深度210可以与图1的处理长度110相关联。对于‘N=2n’,编码深度210可表示为‘n’。例如,三级或迭代的编码深度210可以与8或0-7范围的处理长度相对应。又例如,二级或迭代的编码深度210可以与4或0-3范围的处理长度相对应。如更具体的示例,编码深度210可以与若干位相关联。
出于说明目的,使用2或3的编码深度描述了计算系统100。然而应理解的是,计算系统100的编码深度210可以是超过3的任何数。
如说明性示例,计算系统100可通过将第一正交机制204应用到内容信息部分212来实现多维度编码机制116。内容信息部分212可包括内容108内的组或段。例如,内容信息部分212每个可以是诸如位或符号的信息的唯一子集或组。
继续该示例,图3所示的内容108的示例性实例可包括‘N=8=23’的处理长度110。内容108可包括内容信息部分212可包括‘u0,u1,...,u7’或‘u1,u2,...,u8’。
实现多维度编码机制116的计算系统100可将用于多维度编码机制116的第一正交机制204应用到第一子信息214和第二子信息216。第一子信息214和第二子信息216每个是用于利用处理维度114的多个实例的极性通信机制112的输入的唯一实例。第一子信息214可表示为‘u1st’,第二子信息216可表示为‘u2nd’。
例如,第一子信息214和第二子信息216可包括内容108的唯一部分、其衍生物、或其组合,来作为用于第一正交机制204、第二正交机制206、进一步的正交机制208、或其组合的输入。又例如,第一子信息214和第二子信息216可包括不同唯一类型的信息,以作为产生或确定用于第一正交机制204、第二正交机制206、进一步的正交机制208、或其组合的处理输出的基础。
计算系统100可针对多维度编码机制116,根据第一正交机制204、第二正交机制206、进一步的正交机制208或其组合来计算组合子信息218。组合子信息218是基于组合的第一子信息214和第二子信息216的处理结果。
可根据由计算系统100所预定的等式、过程、方法、或其组合来计算组合子信息218。如具体示例,组合子信息218可以是第一子信息214和第二子信息216的和或积。
计算系统100可基于多维度编码机制116生成与第一子信息214和第二子信息216相对应的节点结果220。节点结果220是与唯一输入的集合相对应的处理结果。节点结果220可以是与第一子信息214和第二子信息216相对应的、来自第一正交机制204、第二正交机制206、进一步的正交机制208、或其组合的输出结果。
节点结果220可以基于第一正交机制204、第二正交机制206、进一步的正交机制208、或其组合。如更具体的示例,节点结果220可包括组合子信息218和第一子信息214。节点结果220可表示为‘(u1st+u2nd,u1st)’。
继续上文的说明性示例,其中内容信息部分212可包括至少表示为‘u0’的第一内容部分222、表示为‘u1’的第二内容部分224、表示为‘u2’的第三内容部分226、和表示为‘u3’的第四内容部分228。内容部分中的每一个可以是内容108内的数据的唯一集合或组。
继续示例,计算系统100可使用第一内容部分222作为第一子信息214,使用第二内容部分224作为第二子信息216。计算系统100可实现第一正交机制204以生成组合第一内容部分222和第二内容部分224并且与其相对应的节点结果220的第一实例。节点结果220的第一实例可表示为
继续示例,计算系统100可进一步使用第三内容部分226作为第一子信息214,使用第四内容部分228作为第二子信息216。计算系统100可实现第一正交机制204以生成组合第三内容部分226和第四内容部分228并与其相对应的进一步的结果230,来作为节点结果220的不同实例。进一步的结果230可表示为
继续示例,计算系统100可针对第二正交机制206重复上述过程。计算系统100可使用节点结果220的第一示例作为第一子信息214,使用进一步的结果230作为第二子信息216。计算系统100可如上文所述,基于采用节点结果220的第一实例和进一步的结果230实现第二正交机制206来生成后续结果232。后续结果232可表示为
继续示例,计算系统100可根据处理级别234,基于图1的信道极化参数113、图1的克罗内克幂115、或其组合来生成节点结果220的每个唯一实例。处理级别234可包括用于表示继续通信机制112中的每个分开的子机制的序列、次序、量级、或其组合。
处理级别234可表示处理维度114的每个唯一实例。处理级别234可进一步表示树架构202内的级别或位置。如具体示例,被初始并直接地应用到内容108的第一正交机制204可以与1的处理级别234相对应。又如具体示例,第一正交机制204后续的第二正交机制206可以与2的处理级别234相对应。处理级别234可以小于或等于编码深度210。来自等于编码深度210的处理级别234的输出可包括图1的码字120。
继续示例,计算系统10-0可在处理级别234的每个实例处应用信道极化参数113。如更具体的示例,上文所例示的节点结果220的第一实例、进一步的结果230或其组合可包括信道极化参数113。
继续示例,计算系统100可包括具有与处理级别234相对应的克罗内克幂115的信道极化参数113。如更具体的示例,后续结果232可包括被进一步附加地应用到已经包括信道极化参数113的第二正交机制206的输入的信道极化参数113。后续结果232可包括具有2的克罗内克幂115的信道极化参数113,其表示为如更具体的示例,第二正交机制206后续的进一步的正交机制208的处理输出可包括具有3的克罗内克幂115的信道极化参数113,其表示为
又如说明性示例,计算系统100可通过将第一正交机制204、第二正交机制206、进一步的正交机制208、或其组合应用到接收器信号126、其中的一部分、其衍生物、或其组合来实现多维度解码机制118。计算系统100可使用软信息236、硬信息238、或其组合来实现多维度解码机制118。
软信息236是与不确定信息相关联的各种可能性或值的概率或似然性。软信息236可表示针对接收器信号126或其中的一部分所接收的信息是某些位、某些符号、码字120的具体实例、或其组合的概率或似然性。
软信息236可以是与接收器信号126或其中的一部分的可能的值的集合相对应的似然值或概率的集合。例如,软信息236可包括与接收器信号126或其中的一部分的可能的位、符号、码字、或其组合相对应的对数似然比(LLR)值。
硬信息238是标识先前未确定信息的值的被确定或被选择的实例。硬信息238可以是接收器信号126或其中的一部分的可能的位、符号、码字120、或其组合的具体实例的确定或选择的结果。例如,硬信息238可包括从位、符号、码字、或其组合的可能的实例的集合中所选择的位、符号、码字、或其组合的具体实例或具体组合。
硬信息238可以基于软信息236。软信息236可以基于硬信息238。下文将描述关于多维度解码机制118的细节和软信息236和硬信息238的使用。
现在参考图3,其中示出用于多维度解码机制118的示例性表示。示例性表示可以用于表示包括具有值2的图2的编码深度210的多维度解码机制118,其可进一步表示编码维度。示例性表示可进一步表示用于包括大于2的编码深度210的多维度解码机制118的、图2的正交机制的两个实例,所述图2的正交机制诸如图2的第一正交机制204、图2的第二正交机制206、图2的进一步的正交机制208、或其组合。
计算系统100可实现多维度解码机制118以沿着用于图1的接收器信号126、其衍生物、其中的一部分、或其组合的第一维度302来进行解码。计算系统100可计算图2的软信息236来作为沿第一维度302的解码过程的结果,而不做出任何硬决策。
例如,计算系统100可实现多维度解码机制118以针对被表示为接收器信号126、其衍生物、其中的一部分、或其组合的水平布置的第一维度302来跨行地进行解码。对于行中的每一个,计算系统100可以针对速率1极性代码来利用图1的连续消除解码器128,以计算软信息236。
计算系统100可进一步实现多维度解码机制118以沿着用于接收器信号126、其衍生物、其中的一部分、或其组合的第二维度304来进行解码。计算系统100可使用硬决策计算或确定图2的硬信息238,来作为沿第二维度304的解码过程的结果。
继续示例,计算系统100可实现多维度解码机制118以针对被表示为接收器信号126、其衍生物、其中的一部分、或其组合的垂直布置的第二维度304来跨列或按列往下地进行解码。对于列中的每一个,计算系统100可通过调用由沿第一维度302的解码过程所提供的软信息236来利用连续消除解码器128。
针对与多维度解码机制118相对应的第一正交机制204、第二正交机制206、进一步的正交机制208、或其组合,计算系统100可沿第一维度302、第二维度304、或其组合进行解码。例如,计算系统100可利用软信息236和后续确定的硬信息238的实例来作为第一正交机制204的输出。
又例如,计算系统100可针对正交处理机制的后续实例来利用软信息236和硬信息238。如更具体的示例,计算系统100可利用处理水平234的每个实例以用于解码一个位。
计算系统100可实现多维度解码机制118以根据图2的编码深度210进行解码。计算系统100可包括对于图1的发射器信号122和接收器信号二者、图1的多维度编码机制116和多维度解码机制118二者、或其组合相同的编码深度210,其与图1的内容108的发射和接收相对应。除了由水平和垂直布置所例示的2维以外,计算系统100可跨维度地扩展上文所述的解码过程。
计算系统100可以以各种方式实现上文所描述的各种机制。例如,计算系统100可使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其组合来实现图1的极性通信机制112、多维度编码机制116、图1的组合迭代机制130、图1的列表解码机制132、各种正交机制、或其组合。如更具体的示例,可使用有源或无源电路、门、阵列、反馈回路、前馈回路、硬件连接、函数或函数调用、指令、等式、数据操纵、结构、地址、或其组合来实现各种机制。
现在参考图4,其中示出计算系统100的示例性框图。计算系统100可包括第一设备102、网络104、以及第二设备106。第一设备102可在网络104上在第一设备传输408中将信息发送到第二设备106。第二设备106可在网络104上在第二设备传输410中将信息发送到第一设备102。
出于说明目的,示出了第一设备102作为客户端设备的计算系统100,但应理解的是,计算系统100可使第一设备102作为不同类型的设备。例如,第一设备102可以是具有显示界面的服务器。
还出于说明目的,示出了第二设备106作为服务器的计算系统100,点应理解的是,计算系统100可使第二设备106作为不同类型的设备。例如,第二设备106可以是客户端设备。
为了简洁地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第一设备102将被描述为客户端设备,第二设备106将被描述为服务器设备。本发明的实施例不限于对设备类型的该选择。该选择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示例。
第一设备102可包括第一控制单元412、第一存储单元414、第一通信单元416、以及第一用户接口418。第一控制单元412可包括第一控制接口422。第一控制单元412可执行第一软件426以提供计算系统100的智能(intelligence)。
可以以若干不同方式实现第一控制单元412。例如,第一控制单元412可以是处理器、专用集成电路(ASIC)、嵌入式处理器、微处理器、硬件控制逻辑、硬件有限状态机(FSM)、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或其组合。第一控制接口422可被用于第一设备102中的第一控制单元412与其他功能性单元之间的通信。第一控制接口422也可被用于在第一设备102外部的通信。
第一控制接口422可从其他功能性单元或从外部源接收信息、或可将信息传输到其他功能性单元或外部目的地。外部源和外部目的地是指在第一设备102外部的源和目的地。
可以以不同方式实现第一控制接口422,并且取决于哪些功能性单元或外部单元与第一控制接口422相接,其可包括不同实现方案。例如,可采用压力传感器、惯性传感器、微机电系统(MEMS)、光电路、波导、无线电路、有线电路、或其组合来实现第一控制接口422。
第一存储单元414可存储第一软件426。第一存储单元414还可存储相关信息,诸如表示传入图像的数据、表示先前存在的图像的数据、声音文件、或其组合。
第一存储单元414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内部存储器、外部存储器、或其组合。例如,第一存储单元414可以是诸如非易失性随机存取存储器(NVRAM)、闪速存储器、磁盘存储的非易失性存储,或诸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的易失性存储。
第一存储单元414可包括第一存储接口424。第一存储接口424可被用于第一设备102中的第一存储单元414和其他功能性单元之间的通信。第一存储接口424也可被用于在第一设备102外部的通信。
第一存储接口424可从其他功能性单元或从外部源接收信息、或可将信息传输到其他功能性单元或外部目的地。外部源和外部目的地是指在第一设备102外部的源和目的地。
取决于哪些功能性单元或外部单元与第一存储单元414相接,第一存储接口424可包括不同实现方案。可采用类似于第一控制接口422的实现方案的技术和工艺来实现第一存储接口424。
第一通信单元416可使能到第一设备102的或来自第一设备102的通信。例如,第一通信单元416可允许第一设备102与第二设备106、不同设备、诸如外围设备或台式计算机的附件、网络104、或其组合通信。
第一通信单元416还可起到通信集线器的作用,其允许第一设备102起到一部分的网络104的作用并且不限于是网络104的端点或终端单元。第一通信单元416可包括诸如微电子或天线的有源或无源部件,用于与网络104进行交互。
第一通信单元416可包括基带设备或部件、调制解调器、数字信号处理器、或其组合,用于对通信信号的发射、格式化、接收、检测、解码、进一步处理、或其组合。第一通信单元416可包括用于处理电压、电流、数字信息、或其组合的一个或多个部分,诸如模拟数字转换器、数字模拟转换器、滤波器、放大器、处理器式电路、或其组合。第一通信设备416可进一步包括用于存储信息的一个或多个部分,诸如高速缓存或RAM存储器、寄存器、或其组合。
第一通信单元416可与第一设备间接口417耦连。第一设备间接口417可以是用于与分开的设备物理地传达信号的设备或设备的一部分。第一设备间接口417可通过向或从另一设备发射或接收信号来进行通信。第一设备间接口417可包括用于无线信号的一个或多个天线、用于有线信号的物理连接和接收器-发射器、或其组合。第一设备间接口417可包括全向天线、线缆、天线芯片、陶瓷天线、或其组合。第一设备间接口417可进一步包括端口、线缆、中继器、连接器、滤波器、传感器、或其组合。
第一设备间接口417可检测或响应于电磁波中的功率,并将所检测的结果提供到第一通信单元416以接收包括第二设备传输410的信号。第一设备间接口417可提供路径或响应于由第一通信单元416所提供的电流或电压来发送包括第一设备传输408的信号。
第一通信单元416可包括第一通信接口428。第一通信接口428可被用于第一设备102中的第一通信单元416和其他功能性单元之间的通信。第一通信接口428可从其他功能性单元接收信息或可将信息传输到其他功能性单元。
取决于哪些功能性单元与第一通信单元416相接,第一通信接口428可包括不同实现方案。可采用类似于第一控制接口422的实现方案的技术和工艺来实现第一通信接口428。
第一用户接口418允许用户(未示出)与第一设备102相接和交互。第一用户接口418可包括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第一用户接口418的输入设备的示例可包括小键盘、触摸板、软键、键盘、麦克风、用于接收远程信号的红外传感器、或其任何组合,以提供数据和通信输入。
第一用户接口418可包括第一显示界面430。第一显示界面430可包括输出设备。第一显示界面430可包括显示器、投影器、视频屏、扬声器、或其任何组合。
第一控制单元412可操作第一用户接口418以显示由计算系统100所生成的信息。第一控制单元412还可执行第一软件426,以用于计算系统100的其他功能。第一控制单元412可进一步执行第一软件426以用于经由第一通信单元416与网络104交互。
第二设备106可被优化用于在具有第一设备102的多设备实施例中实现本发明的实施例。与第一设备102相比,第二设备106可提供附加的或较高的性能处理能力。第二设备106可包括第二控制单元434、第二通信单元436、第二用户接口438、以及第二存储单元446。
第二用户接口438允许用户(未示出)与第二设备106相接和交互。第二用户接口438可包括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第二用户接口438的输入设备的示例可包括小键盘、触摸板、软键、键盘、麦克风、或其任何组合,以提供数据和通信输入。第二用户接口438的输出设备的示例可包括第二显示界面440。第二显示界面440可包括显示器、投影器、视频屏、扬声器、或其任何组合。
第二控制单元434可执行第二软件442以提供计算系统100的第二设备106的智能。第二软件442可结合第一软件426来操作。与第一控制单元412相比,第二控制单元434可提供附加的性能。
第二控制单元434可操作第二用户接口438以显示信息。第二控制单元434针对计算系统100的其他功能还可执行第二软件442,包括操作第二通信单元436以在网络104上与第一设备102进行通信。
可以以若干不同方式实现第二控制单元434。例如,第二控制单元434可以是处理器、嵌入式处理器、微处理器、硬件控制逻辑、硬件有限状态机(FSM)、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或其组合。
第二控制单元434可包括第二控制接口444。第二控制接口444可被用于第二设备106中的第二控制单元434与其他功能性单元之间的通信。第二控制接口444也可被用于在第二设备106外部的通信。
第二控制接口444可从其他功能性单元或从外部源接收信息、或可将信息传输到其他功能性单元或外部目的地。外部源和外部目的地是指在第二设备106外部的源和目的地。
可以以不同方式实现第二控制接口444,并且取决于哪些功能性单元或外部单元与第二控制接口444相接,其可包括不同实现方案。例如,可采用压力传感器、惯性传感器、微机电系统(MEMS)、光电路、波导、无线电路、有线电路、或其组合来实现第二控制接口444。
第二存储单元446可存储第二软件442。第二存储单元446还可存储信息诸如表示传入图像的数据、表示先前存在的图像的数据、声音文件、或其组合。可制定第二存储单元446的大小,以提供附加存储容量以补充第一存储单元414。
出于说明目的,示出了作为单个元件的第二存储单元446,但应理解的是,第二存储单元446可以是存储元件的分布。还出于说明目的,示出了第二存储单元446作为单一层次存储系统的计算系统100,但应理解的是,计算系统100可具有不同配置的第二存储单元446。例如,可采用形成包括不同级别的高速缓存、主存储器、旋转介质(rotating media)、或离线存储的存储器层次系统的不同存储技术来形成第二存储单元446。
第二存储单元446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内部存储器、外部存储器、或其组合。例如,第二存储单元446可以是诸如非易失性随机存取存储器(NVRAM)、闪速存储器、磁盘存储的非易失性存储,或诸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的易失性存储。
第二存储单元446可包括第二存储接口448。第二存储接口448可被用于第二设备106中的第二存储单元446和其他功能性单元之间的通信。第二存储接口448也可被用于在第二设备106外部的通信。
第二存储接口448可从其他功能性单元或从外部源接收信息、或可将信息传输到其他功能性单元或外部目的地。外部源和外部目的地是指在第二设备106外部的源和目的地。
取决于哪些功能性单元或外部单元与第二存储单元446相接,第二存储接口448可包括不同实现方案。可采用类似于第二控制接口444的实现方案的技术和工艺来实现第二存储接口448。
第二通信单元436可使能到第二设备106的或来自第二设备106的通信。例如,第二通信单元436可允许第二设备106在网络104上与第一设备102通信。
第二通信单元436还可起到通信集线器的作用,其允许第二设备106起到一部分的网络104的作用并且不限于是网络104的端点或终端单元。第二通信单元436可包括诸如微电子或电阻器的有源或无源部件,以用于与网络104进行交互。
第二通信单元436可包括基带设备或部件、调制解调器、数字信号处理器、或其组合,以用于对通信信号的发射、格式化、接收、检测、解码、进一步处理、或其组合。第二通信单元436可包括用于处理电压、电流、数字信息、或其组合的一个或多个部分,诸如模拟数字转换器、数字模拟转换器、滤波器、放大器、处理器式电路、或其组合。第二通信设备436可进一步包括用于存储信息的一个或多个部分,诸如高速缓存或RAM存储器、寄存器、或其组合。
第二通信单元436可与第二设备间接口437耦连。第二设备间接口437可以是用于与分开的设备物理地传达信号的设备或设备的一部分。第二设备间接口437可通过向或从另一设备发射或接收信号来进行通信。第二设备间接口437可包括用于无线信号的一个或多个天线、用于有线信号的物理连接和接收器-发射器、或其组合。第二设备间接口437可包括全向天线、线缆、天线芯片、陶瓷天线、或其组合。第二设备间接口437可进一步包括端口、线缆、中继器、连接器、滤波器、传感器、或其组合。
第二设备间接口437可检测或响应于电磁波中的功率,并将所检测的结果提供到第二通信单元436以接收包括第一设备传输408的信号。第二设备间接口437可提供路径或响应于由第二通信单元436所提供的电流或电压,以发送包括第二设备传输410的信号。
第二通信单元436可包括第二通信接口450。第二通信接口450可被用于第二设备106中的第二通信单元436和其他功能性单元之间的通信。第二通信接口450可从其他功能性单元接收信息或可将信息传输到其他功能性单元。
取决于哪些功能性单元与第二通信单元436相接,第二通信接口450可包括不同实现方案。可采用类似于第二控制接口444的实现方案的技术和工艺来实现第二通信接口450。
第一通信单元416可与网络104耦连以在第一设备传输408中将信息发送到第二设备106。第二设备106可从网络104的第一设备传输408接收在第二通信单元436中的信息。
第二通信单元436可与网络104耦连以在第二设备传输410中将信息发送到第一设备102。第一设备102可从网络104的第二设备传输410接收在第一通信单元416中的信息。可由第一控制单元412、第二控制单元434、或其组合来执行计算系统100。出于说明目的,示出了分区(partition)具有第二用户接口438、第二存储单元446、第二控制单元434、以及第二通信单元436的第二设备106,但应理解的是,第二设备106可具有不同分区。例如,第二软件442可被不同地分区,使得一些或全部的其功能可处于第二控制单元434和第二通信单元436中。并且,为了清晰,第二设备106可包括未在图4中示出的其他功能性单元。
第一设备102中的功能性单元可以单独并独立于其他功能性单元来工作。第一设备102可单独并独立于第二设备106和网络104来工作。
第二设备106中的功能性单元可以单独并独立于其他功能性单元来工作。第二设备106可单独并独立于第一设备102和网络104来工作。
可在硬件中实现上文所描述的功能性单元。例如,可使用门、电路、处理器、计算机、集成电路、集成电路核心、压力传感器、惯性传感器、微机电系统(MEMS)、无源设备、具有用于实施软件功能的指令的物理非暂时性存储器介质、其中的一部分、或其组合来实现功能性单元中的一个或多个。
出于说明目的,通过第一设备102和第二设备106的操作来描述计算系统100。应理解的是,第一设备102和第二设备106可操作计算系统100的模块和功能中的任何一个。
现在参考图5,其中示出计算系统100的控制流程。计算系统100可包括构建模块502、编码模块504、传输模块506、接收器模块508、检测模块510、解码模块512、或其组合。
构建模块502可与编码模块504耦连,编码模块504可耦连到传输模块506。传输模块506可进一步与接收器模块508耦连,接收器模块508可进一步与检测模块510耦连。检测模块510可进一步与解码模块512耦连。
模块可以以各种方式相互耦连。例如,可通过诸如使用图1的网络104的有线或无线连接、指令步骤、过程序列、或其组合使一个模块的输入连接到另一个的输出来耦连模块。又例如,模块可在直接耦连的模块之间直接耦连而不存在除了连接装置以外的中介结构,也可在间接耦连的模块之间除了连接装置以外与模块或设备间接耦连。
如更具体示例,构建模块502的一个或多个输入或输出可通过使用导体或使用图1的传输信道124而直接连接到编码模块504的一个或多个输入或输出,而在其之间没有中介模块或设备。又如更具体的示例,传输模块506可通过在其之间使用中继器、交换器、路由设备、分开的进程、网络104、或其组合来间接地与接收器模块508耦连。构建模块502、编码模块504、传输模块506、接收器模块508、检测模块510、解码模块512、或其组合可通过类似方式来直接或间接地耦连。
计算系统100可通过诸如显示图像、重新创建声音、交换过程步骤或指令、或其组合来与设备通信或使用设备。计算系统100可以在设备之间传达信息。接收设备可进一步根据传达到设备的信息,通过显示图像、重新创建声音、交换过程步骤或指令、或其组合来与用户通信。
构建模块502被配置为准备用于通信的信息。构建模块502可确定用于在设备之间通信的信息。构建模块502可确定用于图1的内容108的信息。
构建模块502可以以各种方式确定用于内容108的信息。例如,构建模块502可通过图4的第一用户接口418、图4的第二用户接口438、图4的第一设备间单元416、图4的第二设备间单元436、或其组合来从用户或设备接收内容108。
又例如,构建模块502可访问存储在图4的第一存储单元414、图4的第二存储单元446、图4的第一通信单元416、图4的第二通信单元436、或其组合中的内容108。又例如,构建模块502可使用图4的第一控制单元412、图4的第二控制单元434、第一通信单元416、第二通信单元436、或其组合来确定内容108。
构建模块502可进一步通过格式化或布置信息来确定内容108。例如,构建模块502可将信息多路复用或解多路复用,来确定用于通信到另一设备的内容108,诸如从图1的第一设备102到图1的第二设备106、从第二设备106到第一设备102、或其组合。
又例如,构建模块502可插入或添加信息,诸如用于具体位置的某些零值、错误检测数据、头数据、格式数据、或其组合。又例如,构建模块502可布置数据或将数据排序,诸如用于交错、解交错、形成阵列或列表、或其组合。
如更具体示例,构建模块502可将内容108的信息布置为n维矩阵。维数可以与图1的处理长度110相关联。例如基于通过格式化的接收,内容108可包括处理长度110,其表示为‘N=2n’。指数幂‘n’可表示维数。构建模块502可根据由计算系统100所预定的过程或方法,诸如基于标准、编码算法、若干发射或接收天线、图2的编码深度210、设备容量、或其组合来格式化或布置内容108的信息。
构建模块502可进一步使用第一通信单元416、第二通信单元436、第一控制单元412、第二控制单元434、或其组合来确定内容108。构建模块502可存储第一通信单元416、第二通信单元436、第一存储单元414、第二存储单元446、或其组合中的内容108。
在准备用于通信的信息之后,控制流程可转到编码模块504。控制流程可通过各种方式行进。例如,可通过使一个模块的处理结果转到另一模块,诸如通过将内容108从构建模块502转到编码模块504、通过将处理结果存储在对其他模块已知且可访问的位置、诸如通过将内容108存储在对编码模块504已知且可访问的存储位置、通过通知编码模块504、诸如通过使用标记、中断、状态信号、或其组合、或其过程的组合,来进行控制流程。
编码模块504被配置为基于利用用于传达内容108的图1的处理维度114的多个实例的图1的极性通信机制112来处理内容108,包括发送或发射内容108。编码模块504可实现图1的多维度编码机制116,以生成用于处理内容108的图1的码字120。编码模块504可生成码字120来作为实现用于表示内容108的多维度编码机制116的结果。
编码模块504可使用多维度编码机制116将内容108编码,以生成与内容108相对应的或表示内容108的码字120。编码模块504可根据被包括在多维度编码机制116中的图2的树架构202、沿处理维度114的多个实例来对内容108进行编码。
编码模块504可用于实现n维极性变换。n维极性变换可以与处理长度110、编码深度210、或其组合相关联。编码模块504可实现图2的第一正交机制204、图2的第二正交机制206、图2的进一步的正交机制208的一个或多个实例、或其组合。
编码模块504可进一步针对与编码深度210相对应的图2的处理级别234的多个实例来进行编码。编码模块504可在处理级别234的每个实例处应用图1的信道极化参数113。编码模块504可包括维度处理模块514、正交处理模块516、或其组合,以用于实现多维度编码机制116和生成码字120。
维度处理模块514被配置为沿处理维度114的一个实例对内容108进行编码。例如,维度处理模块514可实现与用于多维度编码机制116的图3的第一维度302相对应的第一正交机制204。
维度处理模块514可根据第一正交机制204,通过将内容108的图2的内容信息部分212分配为用于多维度编码机制116的树架构202的叶来将树架构202初始化。例如,多维度处理机制514可将内容信息部分212的每个实例加载到起到树架构202的叶的作用的寄存器或存储器。又例如,维度处理模块514可根据由内容108所决定的顺序、诸如从左到右或从开始到结束来进行加载。
如更具体示例,维度处理模块514可将表示为‘u0’到‘u3’的图2的第一内容部分222、图2的第二内容部分224、图2的第三内容部分226、图2的第四内容部分228每个加载到表示树架构202的叶的寄存器或存储器。维度处理模块514可根据处理长度110将内容108加载到叶,诸如针对范围从0到‘N-1’的、被表示为的内容信息部分212。
维度处理模块514可基于应用第一正交机制204来生成图2的节点结果220。维度处理模块514可基于图2的第一子信息214、图2的第二子信息216、图2的组合子信息218、或其组合来生成节点结果220。
维度处理模块514可基于针对可用输入信息将最左实例、第一实例、奇数实例、或其组合标识为第一子信息214来生成节点结果220。维度处理模块514可按顺序或次序将下一可用信息标识为第二子信息216。
维度处理模块514可基于将第一子信息214和第二子信息216组合来计算组合的子信息218。维度处理模块514可基于组合的子信息218、第一子信息214、第二子信息216、或其组合来生成节点结果220。维度处理模块514可基于计算‘(u1st+u2nd,u1st)’来计算节点结果220。维度处理模块514可计算与内容108内的内容信息部分212的所有组或子集相对应的节点结果220的多个实例。
继续具体示例,维度处理模块514可基于将第一正交机制204应用到包括第一内容部分222、第二内容部分224、第三内容部分226、和第四内容部分228的内容108来生成节点结果220的第一实例。维度处理模块514可将第一内容部分222标识为第一子信息214、将第二内容部分224标识为第二子信息216、或其组合。
继续示例,维度处理模块514可如上文所述地基于第一子信息214和第二子信息216计算组合的子信息218。维度处理模块514可进一步如上文所述地基于第一内容部分222、第二内容部分224、组合子信息218、或其组合来生成节点结果220的第一实例。维度处理模块514可根据第一正交机制204,基于将与第一子信息214相对应的第一内容部分222和与第二子信息216相对应的第二内容部分224组合来生成节点结果220的第一实例。
继续示例,维度处理模块514可针对第三内容部分226、第四内容部分228、或其组合重复上文所述过程,以生成图2的进一步的结果230作为节点结果220的不同实例。维度处理模块514可将第三内容部分226标识为第一子信息214、第四内容部分228标识为第二子信息216、或其组合。
继续示例,维度处理模块514可如上文所述地基于第三内容部分226和第四内容部分228来计算组合子信息218。维度处理模块514可进一步如上文所述地基于第三内容部分226、第四内容部分228、组合子信息218、或其组合来生成进一步的结果230。维度处理模块514可进一步根据第一正交机制204,基于将与第一子信息214相对应的第三内容部分226和与第二子信息216相对应的第四内容部分228组合来生成进一步的结果230。
维度处理模块514可基于处理长度110来重复例示过程。维度处理模块514可生成与内容信息部分212的唯一组相对应的节点结果220的实例。维度处理模块514可针对内容108的整体来重复例示过程。
正交处理模块516被配置为沿处理维度114的而非维度处理模块514的不同实例来编码内容108。正交处理模块516可将维度处理模块514的结果编码。例如,正交处理模块516可实现与正交于第一正交机制204的图3的第二维度304相对应的第二正交机制206。
正交处理模块516可以类似于实现了第一正交机制204的维度处理模块514来实现第二正交机制206。正交处理模块516可使用第二正交机制206处理来自第一正交机制204的节点结果220的多个实例。正交处理模块516可处理来自处理级别234的在先实例的节点结果220的多个实例,并针对处理级别234的后续实例,诸如图2的后续结果232来生成节点结果220。
继续上述更具体的示例,正交处理模块516可加载节点结果220的第一实例作为第一子信息214、加载进一步的结果230作为第二子信息216、或其组合。正交处理模块516可基于将节点结果220的实例,诸如节点结果220的第一实例和进一步的结果230相组合来计算组合子信息218。
继续示例,正交处理模块516可进一步基于节点结果220的第一实例、进一步的结果230、组合子信息218、或其组合来生成后续结果232。正交处理模块516可根据第二正交机制206基于来自第一正交机制204的节点结果220的实例、诸如根据第二正交机制206基于将来自第一正交机制204的节点结果220和进一步的结果230相组合来生成后续结果232。
正交处理模块516可基于源自处理级别234的先前实例的结果的长度或数目来重复例示过程。正交处理模块5165可生成与处理级别234的后续实例相对应的节点结果220的一个或多个实例。正交处理模块516可针对可用输入信息的整体来重复例示过程。
编码模块504可根据编码深度210生成用于处理内容108的码字120来作为与处理级别234的最后实例相对应的节点结果220。多维度编码机制116如上文所述可以递归或迭代地处理内容108,直到处理级别234的最后实例生成可被用作码字120的节点结果220的一个实例。
编码模块504可基于使用来自每个处理级别234的其子连接的矢量对或矢量集,诸如第一子信息214和第二子信息216来生成码字120。编码模块504如上文所述地可生成节点结果220的相对应的实例,并可在下一时间点中将其返回给其父。
例如,编码模块504可包括针对2的编码深度210的维度处理模块514和正交处理模块516。编码模块504可将来自正交处理模块516的后续结果232设置为码字120。
又例如,编码模块504可以除了维度处理模块514和正交处理模块516以外包括附加子模块,其每个实现进一步的正交机制208并且每个与2以上的处理级别234的唯一实例相对应并与编码深度210相对应。编码模块504可将来自子模块的最后实例的节点结果220设置为码字120。
又例如,编码模块504可迭代地利用维度处理模块514和正交处理模块516来生成码字120。编码模块504可根据编码深度210迭代地处理节点结果220。编码模块504可根据编码深度210从处理级别234的最后实例中生成节点结果220作为码字120。
如更具体示例,维度处理模块514可被用来使用来自实现第二正交机制206的正交处理模块516的后续结果232的实例来实现进一步的正交机制208。如进一步的具体示例,正交处理模块516可进一步被用来针对实现了与处理级别234的在先实例相对应的进一步的正交机制208的维度处理模块514的输出结果实现进一步的正交机制208的进一步的实例。
继续上文的具体示例,编码模块504可生成与包括第一内容部分222、第二内容部分224、第三内容部分226、和第四内容部分228的内容108相对应的码字120。编码模块504可基于被应用到来自第一正交机制204的节点结果220的实例的第二正交机制206来生成码字120。编码模块504如上文所述地可根据第一正交机制204、第二正交机制206、或其组合,基于使用第一子信息214和第二子信息216来从节点结果220中生成码字120。
编码模块504可从基于与和第一正交机制204、第二正交机制206、进一步的正交机制208、或其组合相关联的处理级别234相对应的信道极化参数和克罗内克幂115所生成的节点结果220中生成码字120。编码模块504可在处理级别234的每个实例处应用信道极化参数113。编码模块504可应用与处理级别234或编码深度210相对应的信道极化参数113和克罗内克幂115,以生成码字120。
已经发现,利用了处理维度114的多个实例的极性通信机制112对于速率自适应通信实现能力提供降低的处理复杂性。在多个维度上的编码可提供用于信道极化的速率自适应性质,以进一步提供通信实现能力,同时维持低复杂性。
已进一步发现,基于采用第二正交机制206处理来自第一正交机制204的节点结果220所生成的码字120对于整体通信提供降低的处理时延。基于第一正交机制204和第二正交机制206的码字120可使能解码码字120所要求的降低的解码时延。
已进一步发现,基于将第一正交机制204应用到内容108和将第二正交机制206应用到节点结果220的结果实例,使用多维度编码机制116所生成的码字120对于整体通信提供降低的存储器要求。基于采用第二正交机制206的第一正交机制204的码字120可使得解码码字120所要求的存储器降低。
已进一步发现,与和处理级别234的每个实例相关联的信道极化参数113和克罗内克幂115相对应的码字120对于速率自适应通信实现能力提供降低的处理复杂性。利用与处理级别234的每个实例相对应的处理维度114的每个实例,采用信道极化参数113和克罗内克幂115,在多个维度上的编码可提供用于信道极化的速率自适应性质,以进一步提供通信实现能力,同时维持低复杂性。
在生成码字120以后,控制流程可从编码模块504转到传输模块506。控制流程可以如上文所述地类似于在构建模块502和编码模块504之间行进,但使用编码模块504的处理结果,诸如码字120或节点结果220。
传输模块506和接收器模块508被配置为在设备之间传达内容108。传输模块506和接收器模块508可在第一设备102和第二设备106之间传达内容108。传输模块506和接收器模块508可通过发射和接收用于传达内容108的信号来进行通信。
传输模块506可发射包括用于传达内容108的码字120的或与其相对应的图1的发射器信号122。传输模块506可使用第一设备间接口417、第二设备间接口437、第一通信设备416、第二通信设备436、或其组合以发射发射器信号122。
传输模块506可使用传输信道124来发射发射器信号122。例如,传输模块506可通过传输信道124的B-DMC的若干独立拷贝来发射发射器信号122。传输模块506可通过与处理长度110相对应或相关联的B-DMC的若干独立拷贝来发射发射器信号122。
接收器模块508可接收与发射器信号122相对应的图1的接收器信号126。接收器模块508可在遍历传输信道124、网络104、或其组合之后接收与发射器信号122相对应的接收器信号126。接收器模块508可使用第二设备间接口437、第一设备间接口417、第一通信设备416、第二通信设备436、或其组合来接收接收器信号126。
传输模块506可存储第一通信设备416、第二通信设备436、第一存储单元414、第二存储单元446、或其组合中的发射器信号122。接收器模块508可存储第一通信设备416、第二通信设备436、第一存储单元414、第二存储单元446、或其组合中的接收器信号126。
在设备之间通信和交换内容108或其衍生物之后,控制流程可从接收器模块508转到检测模块510。控制流程可以类似于上文所述的在构建模块502和编码模块504之间行进,但使用接收器模块508的处理结果,诸如接收器信号126。
检测模块510被配置为识别关于或用于接收器信号126的信息。检测模块510可确定接收器信号126中的符号级别信息、码字120、位级别信息、或其组合。检测模块510可确定与发射器信号122相对应的接收器符号126中的信息、或其组合。
例如,检测模块510可确定被初始包括在发射器信号122中的符号。检测模块510可通过针对被发射的符号由于传输信道124的性质而产生的劣化或改变进行标识和补偿来标识被发射的符号。检测模块510可使用由基站所发射的诸如导频音或参考信号的参考通信来针对劣化和改变进行标识和补偿。检测模块510可包括由通信标准所设置的预定的频率、相位、内容、形状、功率级别、或其组合、计算系统100、或其组合。
又例如,检测模块510可使用包括偏移的数学模型、使用数学运算、或其组合来标识传输信道124的效果、确定被发射的符号、或其组合。检测模块510可进一步与参考通信的预定的或所接收的实例、或与二者一起使用频域或时域变换、卷积、移项、或其组合。
继续示例,检测模块510可使用诸如最小平方法、最小均方(LMS)法、或最小均方误差(MMSE)法的方法来确定与码字120、内容108、或其组合相对应的被发射的符号。检测模块510可将所接收和处理的符号信息变换成符号、位信息、或其组合。
检测模块510可包括具有接收器信号126的所产生的符号-级别信息。针对初始被发射的符号,检测模块510可基于硬决策或诸如LLR值的似然值的集合来生成符号序列。检测模块510可更新接收器信号126作为与发射器信号122中的被发射的符号相对应的来自硬决策或似然值的集合的符号。
在识别关于或用于接收器信号126的信息以后,控制流程可从检测模块510转到解码模块512。控制流程可以类似于上文所述的在构建模块502和编码模块504之间行进,但使用检测模块510的处理结果,诸如包括符号-级别信息的接收器信号126。
解码模块512被配置为基于利用用于传达内容108的处理维度114的多个实例的极性通信机制112针对内容108进行处理,包括接收和恢复内容108。解码模块512可实现图1的多维度解码机制118,以解码接收器信号126和恢复码字120、内容108、或其组合。作为实现多维度解码机制118的结果,解码模块512可恢复内容。
解码模块512可根据被包括在多维度解码机制118中的树架构202,沿处理维度114的多个实例解码接收器信号126。解码模块512可实现与第一维度302相对应的第一正交机制204、与第二维度304相对应的第二正交机制206、与附加维度相对应的进一步的正交机制208、或其组合。
第一维度302、第二维度304、附加维度、或其组合可相互正交。第一正交机制204、第二正交机制206、进一步的正交机制208、或其组合可进一步包括相互正交的过程或数据。
解码模块512可以与编码模块504并行。解码模块512可解码与n维极性变换相对应的信息。解码模块512可恢复或反转来自编码模块504的处理。解码模块512可实现错误校正过程、错误检测过程、或其组合,以恢复初始意图用于通信的内容108。
例如,与编码模块504相同,解码模块512可进一步针对与编码深度210相对应的处理级别234的多个实例进行解码。解码模块512可实现与用于多维度解码机制118的第一维度302、第二维度304、附加维度、或其组合相对应的第一正交机制204、第二正交机制206、进一步的正交机制208、或其组合。
解码模块512可基于针对内部节点对子节点进行解码来解码内容108。如具体示例,解码模块512可使用诸如与用于码字120或符号的确定数目的实例相对应的、来自检测模块510的接收器信号126或接收器信号126的一部分,采用内部节点的第一实例或根来开始。
继续示例,解码模块512可针对与处理级别234的后续实例相对应的两个子节点实现解码过程。解码模块512可基于计算与用于接收器信号126或其中的一部分的处理级别234相对应的图2的软信息236、图2的硬信息238、或其组合来进行解码。
解码模块512可基于下面的等式来计算软信息236:
等式(4)
术语可表示传输信道124的第i个位信道。接收器信号126或其中的一部分可由来表示。发射器信号122或其中的一部分可由来表示。术语‘ui’可表示针对解码过程的给定或目标位。软信息236可被计算为LLR值或似然比(LR)值。软信息236可表示为‘L’。
用于多维度解码机制118的树架构202的根的软信息236可以是由数目N的信道观测所提供的、与处理长度110相对应的、长度N的矢量。用于内部节点的软信息236可表示为‘L=(L1,L2)’,其中‘L1,’和‘L2,’的长度是是用于根的‘L’的长度的一半。
例如,对于由‘i’所表示的处理级别234处的解码过程中的表示为‘V’的节点,软信息的较高实例的长度‘2n-i’的由‘L’表示的矢量可从其父被传递到节点‘V’。来自其父的矢量可以是‘L=(L1,L2)’,其中‘L1,’和‘L2,’具有相同大小‘2n-i-1’。
术语‘HL’和‘HR’可以是‘V’的子代的硬信息238的在先的较低实例。‘HL’和‘HR’的长度也可以是‘2n-i-1’。随着‘V1’表示‘V’的第一子信息214以及‘V2’表示‘V’的第二子信息216,矢量的积可被视为分量形式的积。
解码模块512可计算‘V1’的软信息236的较高实例,包括与针对基于下式的解码过程的软信息236相关联的第一子信息214:
L1st=L1*(L2HR). 等式(5)
用于第一子信息214的矢量‘L1st’可被传递到‘V1’。解码模块512可使用诸如图1的连续消除解码器128的软连续解码器来针对节点‘V1’和具有输入‘L1st’的其子树来进行解码。由‘*’所表示的操作可包括:
等式(6)
解码模块512可计算‘V2’的软信息236的较高实例,包括与针对基于下式的解码过程的软信息236相关联的第二子信息216:
L2nd=L2(L1*H′L). 等式(7)
术语‘H L’可表示‘V1’处或用于‘V1’的硬信息238的较低实例的计算的矢量。
矢量‘L2nd’可传递到‘V2’。解码模块512可使用软连续解码器以针对‘V2’和具有输入‘L2nd’的其子树进行解码。
解码模块512可基于下面的等式计算节点‘V’的、表示为‘H’的、软信息236的较低实例:
H=[H′L*(L2H′R),H′R(H′L*L1)]. 等式(8)
可更新‘V’的软信息236的较低实例的集合。可在对诸如连续消除解码器128的软连续解码器的调用的最后步骤处更新集合。
对于下面的迭代,实现了软连续解码。软连续解码器可利用来自先前迭代的软信息236、硬信息238、或其组合的较低实例的被存储的实例。父代的硬信息可以是‘(HL+HR,HR)’。
可替代地,解码模块512可根据第一正交机制204、第二正交机制206、进一步的正交机制208、或其组合,基于计算与内容108相对应的软信息236和硬信息238来生成节点结果220。如更具体示例,解码模块512可采用第一正交机制204来生成节点结果220的第一实例。
继续示例,解码模块512可基于最初被应用到接收器信号126、或其中的一部分的第一正交机制204来生成节点结果220。解码模块512可以如上文所述计算用于第一子信息214的软信息236、或由下面等式来表示:
L1st=L1*L2. 等式(9)
解码模块512可如等式(5)或(9)所描述地,根据第一正交机制204基于沿着第一维度302从接收器信号126或其中的一部分中计算软信息236来生成节点结果220。
继续示例,解码模块512可进一步根据上文采用等式(5)-(8)所例示的第二正交机制206,基于使用软信息236沿着第二维度304计算硬信息238来精制节点结果220。
继续示例,解码模块512可采用第二正交机制206处理来自第一正交机制204的节点结果220。解码模块512可以如上文所述计算用于第二子信息216的软信息236、或由下面等式来表示:
等式(10)
解码模块512可以基于计算与第二子信息216相对应的软信息236来生成进一步的结果230。解码模块512可以进一步基于计算的硬信息238来精制进一步的结果230。
继续示例,解码模块512可重复上文所述过程以生成后续结果232。当叶与信息位相对应时,一旦其软信息236被计算,则解码模块512可实现硬决策。当叶不与信息位相对应时,解码模块512可针对冻结的零值实现硬决策。解码模块512可基于源自被应用到源自第一正交机制204的节点结果220的第二正交机制206的、源自被应用到源自第二正交机制206的节点结果220的第一正交机制204的、或其组合的信息位和冻结值来确定初始意图用于通信的内容108。
解码模块512可将软信息236从树架构202的顶部传递到叶的其底部。解码模块512可将硬信息238从树架构202的包括叶的底部传递到顶部、或其根。
如针对解码过程的更具体示例,解码模块512可利用第一正交机制204将处理级别234的先前实例的结果分开或分组为两半。可替代地,在解码期间可针对节点结果220‘c’指派长度‘2n-i’的两个矢量。一个矢量可包括软信息236,其他矢量可包括硬信息238。
继续示例,如果节点结果220‘c’处于树架构202的根部,那么软信息236可以是信道软输出。否则,可从软信息的父代来传递软信息。当节点结果220处于树架构202的叶处时,硬信息238可以是提取自软信息236的硬决策。否则,可从诸如第一子信息214和第二子信息216的节点结果220的子代获取硬信息238。
继续示例,当处理了来自第一子信息214和第二子信息216二者的硬信息238后,产生的用于处理级别234的后续实例的硬信息238的组合实例可以是:
H=(H1st+H2nd,H). 等式(11)
硬信息238的组合实例可基于与第一子信息214和第二子信息216相对应的硬信息238而被指派到节点结果220‘c’。
继续示例,可基于下面的等式来更新用于节点结果220的软信息236:
L1st=(L1L2+1)/(L1+L2). 等式(12)
表示为‘L2nd’的第二子信息216可在处理第一子信息214并获取用于第一子信息214的硬信息238之后被更新。第二子信息216可以基于:
L2nd=L1(1-2H1st)+L2. 等式(13)
解码模块512可使用第一正交机制204、第二正交机制206、或进一步的正交机制208用于多维度解码机制118的树架构202的处理级别234的每个实例。解码模块512可进一步使用第一正交机制204、第二正交机制206、或进一步的正交机制208以具体用于处理多维度解码机制118的第一子信息214或第二子信息216。解码模块512可进一步使用第一正交机制204、第二正交机制206、或进一步的正交机制208以具体用于处理硬信息238或软信息236。
解码模块512可采用第二正交机制206计算用于与处理级别234的后续实例的第一半部分相对应的第一子信息214的软信息236。解码模块512可基于软信息236使用极性解码器以确定用于第一子信息214的硬信息238。
继续示例,解码模块512采用第二正交机制206计算用于与处理级别234的后续实例的第二半部分相对应的第二子信息216的软信息236。解码模块512可基于软信息236使用极性解码器以确定用于第二子信息216的硬信息238。
继续示例,解码模块512可针对处理级别234的每个实例重复在第一正交机制204、第二正交机制206、进一步的正交机制208、或其组合之间交替的过程。解码模块512可以可替代地利用第一正交机制204、第二正交机制206、进一步的正交机制208、或其组合以用于处理级别234的先前实例内的组的每个实例。
继续示例,解码模块512可重复过程,直到达到树架构202的叶为止。解码模块512可基于处理长度110、编码深度210、或其组合来重复过程。解码模块512可生成内容108的估计来作为解码接收器信号126或其中的一部分的结果,作为重复性过程的结束处的结果位。解码模块512可基于与解码过程相对应的叶的一个或多个实例来生成内容108的估计。
已经发现,基于利用采用树架构202的处理维度114的多个实例的极性通信机制112所恢复的内容108对于整体通信提供降低的处理时延。在解码过程期间对解码器的调用的总数可以等于树架构202的边缘的总数加1,以用于解码过程的初始化。递归调用的总数可以是‘2N-1’。计算系统100可实现与用于解码过程的矢量形式的操作并行的分量形式的操作,降低整体处理的时延。
已进一步发现,基于将第一正交机制204应用到接收器信号126以及将第二正交机制206应用到节点结果220的结果实例,使用多维度解码机制118所恢复的内容108对于整体通信提供降低的存储器要求。将第一正交机制204与第二正交机制206组合的过程可使得解码过程所要求的存储器降低。
已进一步发现,使用包括连续消除解码器128的多维度解码机制118所恢复的内容108对于速率自适应的通信实现能力提供降低的处理复杂性。采用连续消除解码器128在多个维度上的解码可简化过程并降低采用迭代消除所处理的信息的总量。
已进一步发现,针对利用包括连续消除解码器128的多维度解码机制118的迭代软解码,在位的第二半部分或一个集合与位的第一半部分或先前集合被同时解码的情况中,时延可得到改进。假定位的第一半部分的旧似然比,位的第二半部分可使用从先前迭代中所计算的位的第一半部分的LR,来取代要求在位的第二半部分的LR的生成中初始地对所有第一半部分位进行解码。
已进一步发现,利用包括连续消除解码器128的多维度解码机制118,可提供改进的芯片面积管理。时延改进可以与片上面积平衡或起到权衡作用。由于片上面积限制,可基于并行化因子而非代码长度来复制计算模块或电路。针对一些极化步骤可能无法获取完全并行化因子,但可针对其他极化步骤获取完全并行化因子。
计算系统100可实现包括图1的组合迭代机制130、图1的列表解码机制132、或其组合的极性通信机制112。计算系统100可根据解码模块512和检测模块510之间的反馈来实现包括组合迭代机制130的极性通信机制112。
计算系统100可利用来自检测模块510、解码模块512、或其组合的软信息236来解码信号。例如,针对每个迭代,树架构202的根中的软信息可被用作用于对检测模块510的符号加以解调制的在先信息。又例如,树架构202的根以下的处理级别234处的位的软信息236可被传递作为用于对检测模块510的符号加以解调制和进行检测的在先信息。
例如,解码模块512可计算与表示为‘y1’、‘y2’和‘y3’的接收器信号126的多个部分相对应的、表示为‘L1’、‘L2’和‘L3’的软信息236的多个实例。如更具体示例,计算系统100可利用并处理包括[100]的第一行、[110]的第二行、以及[011]的第三行的3x3矩阵的‘G’的具体实例。
继续示例,解码模块512可进一步计算与接收器信号126的多个部分相对应的、表示为‘H1’、‘H2’和‘H3’的来自构造块的其他侧的硬信息238的多个实例。在输出处可以得到采用硬信息238‘H1’、‘H2’和‘H3’的发射器信号122的‘u1’、‘u2’和‘u3’的独立观察‘z1’、‘z2’和‘z3’。
继续示例,解码模块512可基于下面的等式计算包括与‘u1’相对应的第一LR的软信息236:
等式(14)
解码模块512可基于下面的等式计算包括LR的软信息236的第一实例:
等式(15)
继续示例,可基于下面的等式来计算‘u2’的似然比:
等式(16)
解码模块512可基于下面的等式来计算包括LR的软信息236的第二实例:
等式(17)
解码模块512可基于下面的等式来进一步计算包括LR的软信息236的第三实例:
等式(18)
已经发现,包括组合迭代机制130的多维度解码机制118提供提高的灵活性和改进的错误率。组合迭代机制130可允许对于计算系统100的极性复合编码。解码和检测模块510之间的反馈可被进一步用作在先信息并减少可能的错误。
计算系统100可进一步实现包括列表解码机制132的极性通信机制112。解码模块512可将列表解码机制132与连续消除解码器128一起使用。解码模块512可将列表解码机制132与树架构202一起使用或替代树架构202来使用。
列表解码机制132可针对其中的二进制树结构中的所有节点而递归地调用连续消除解码器函数。例如,可讨论针对长度‘N=2n’的极性代码的解码和‘n’的编码深度210。在常规连续消除解码器中,矢量‘L1’、‘L2’、‘H1st’和‘H2nd’中的每一个可以是矢量而非术语‘(L1,L2)’可表示包括树架构202的根处的LLR值的软信息236。术语‘H1’、‘H2’可表示对应于第一子信息214和第二子信息216所生成的硬信息238。
实现列表解码机制132的解码模块512可按顺序处理第一子信息214和第二子信息216。在处理第二子信息216的同时,路径标记可以改变。可移除或删除一些实例,同时而可以克隆一些其他实例。解码模块512可跟踪路径标记并相应地使用函数‘π′’将来自第一子信息214和第二子信息216的硬信息238加以组合。
解码模块512可基于下面的等式实现列表解码机制132:
L2nd=π′(L1).*(1-2H1)+L2. 等式(19)
运算‘.*’可表示元素形式的乘法。解码模块512可使用函数‘π′’以移除‘L1’的一些行。解码模块512可使用函数‘π′’以进一步作出其他行的多个拷贝并按序布置行。解码模块512可进一步基于下面的等式来实现列表解码机制132:
[π(H1st)⊕H2ndH2nd]. 等式(20)
已经发现,包括列表解码机制132的多维度解码模块118提供减少的解码时延,同时维持解码复杂性。时延的降低可以基于针对由解码模块512基于列表解码机制132的结构而独立地实现并且相互并行的不同解码路径的所有操作。
现在参考图6,其中示出本发明的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的计算系统的操作方法的流程图600。方法600包括:在块602中,传达内容;以及在块604中,基于利用用于传达内容的多处理维度的极性通信机制来处理内容。方法600可进一步包括:在框606中,采用第一正交机制生成节点结果,以及在框608中,采用第二正交机制处理来自第一正交机制的节点结果。
本申请中所描述的模块可以是包括图4的第一通信单元416、图4的第二通信单元436、图4的第一控制单元412、图4的第二控制单元438、或其组合中的无源电路、有源电路、或者二者的硬件实现方案或硬件加速器。模块也可以是包括图1的第一设备102、图1的第二设备106、或其组合内的,但在第一通信单元416、第二通信单元436、第一控制单元412、第二控制单元434、或其组合之外的无源电路、有源电路、或者二者的硬件实现方案或硬件加速器。
已采用作为示例的模块功能或次序来描述图1的计算系统100。计算系统100可将模块不同地分区,或将模块不同地定序。例如,图4的维度处理模块514和图4的正交处理模块516可组合成一个模块。又例如,编码模块512可被实现为每个针对不同正交处理的分开的模块。
出于说明目的,已按照具体的第一设备102、第二设备106、或其组合来描述各种模块。然而将理解的是,可以不同地分布模块。例如,可在不同设备中实现各种模块,或者可跨多个设备分布模块的功能。如更具体示例,图4中的模块中的一个或多个可被包括在第一设备102、第二设备106、或其组合中、跨设备展开或共享、或被实现在与成组的设备协作的一个或几个设备中。
又例如,各种模块可存储在非暂时性存储器介质中。如更具体示例,上文所描述的一个或多个模块可存储在非暂时性存储器介质中,以用于分布到不同系统、不同设备、不同用户、或其组合、以用于制造、或其组合。又如更具体示例,可使用诸如芯片或处理器的单个硬件单元、或跨多个硬件单元来实现或存储上文所描述的模块。
本申请中所描述的模块可被存储在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第一通信单元216、第二通信单元236、第一控制单元212、第二控制单元234、图2的第一存储单元图214、图2的第二存储单元图246、或其组合可表示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第一通信单元216、第二通信单元236、第一控制单元212、第二控制单元234、第一存储单元214、第二存储单元246、或其组合、或其中的一部分可以是可从第一设备102、第二设备106、或其组合中移除的。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例可以是非易失性存储卡或棒、外部硬盘驱动器、磁带盒、或光盘。
基于图1的多维度编码机制116的图1的内容108到图1的码字120的物理变换、以及基于图1的多维度解码机制118的内容108的恢复产生物理世界中的运动,诸如在针对从与编码和解码过程相对应的图1的接收器信号126的坐标分量的处理中进行接收之后,为用户所显示或重新创建的内容108。重现的内容数据,诸如导航信息或呼叫者的语音信号可以影响用户的运动,诸如跟随导航信息或对呼叫者进行回复。物理世界中的运动对信道表征、接收设备的地理位置、或其组合产生改变,其可被反馈到计算系统100并影响用于多维度编码机制116、多维度解码机制118、或其组合的图2的节点结果220。
所得的方法、过程、装置、设备、产品和/或系统是简单的、具有成本效益、不复杂、高度通用、准确、灵敏、和有效的,并且可以通过与已知部件适配来实现准备好的、高效和经济的制造、应用和利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其有价值地支持及服务降低成本、简化系统、及增加性能的历史趋势。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这些和其他有价值的方面因此将技术状态推进到至少下一水平。
虽然已结合具体的最佳模式来描述本发明,但应理解的是,鉴于前述描述的启发,许多替代、修改和变化对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发明旨在包括落入所包括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这类替代、修改和变化。本文所阐述的或示于附图中的所有事项是以说明性的和非限制性的意义来解释的。

Claims (20)

1.一种计算系统,包括:
设备间接口,其被配置为传达内容;以及
通信单元,其耦连到所述设备间接口,被配置为基于利用用于基于在传达所述内容中对一个或多个信道进行的极化来提供错误校正代码的多个处理维度的极性通信机制来处理所述内容,包括:
采用第一正交机制生成节点结果,以及
采用第二正交机制来处理来自所述第一正交机制的所述节点结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中:
所述通信单元被配置为实现多维度编码机制以生成用于处理所述内容的码字,包括:
基于被应用到所述内容的所述第一正交机制生成所述节点结果,
基于被应用到所述节点结果的所述第二正交机制生成所述码字;以及
所述设备间接口被配置为发射用于传达所述内容的与所述码字相对应的发射器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中:
所述设备间接口被配置为接收用于表示所述内容的接收器信号;以及
所述通信单元被配置为实现多维度解码机制以解码所述接收器信号,包括:
基于被应用到所述接收器信号的所述第一正交机制生成所述节点结果,以及
基于被应用到所述节点结果的所述第二正交机制确定所述内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通信单元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正交机制、所述第二正交机制、或其组合,基于第一子信息和第二子信息生成所述节点结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通信单元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正交机制、所述第二正交机制、或其组合,基于计算与所述内容相对应的硬信息和软信息来生成所述节点结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通信单元被配置为:
实现与第一维度相对应的所述第一正交机制;以及
实现与正交于所述第一正交机制的第二维度相对应的所述第二正交机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通信单元被配置为基于下面的内容实现多维度编码机制以生成用于处理包括第一内容部分、第二内容部分、第三内容部分以及第四内容部分的所述内容的码字:
根据所述第一正交机制,基于将所述第一内容部分与所述第二内容部分进行组合来生成所述节点结果;
根据所述第一正交机制,基于将所述第三内容部分与所述第四内容部分进行组合来生成进一步的结果;以及
根据所述第二正交机制,基于将来自所述第一正交机制的所述节点结果与所述进一步的结果进行组合来生成表示所述码字的后续结果。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通信单元被配置为实现多维度解码机制以解码接收器信号,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正交机制,基于沿所述第一维度从所述接收器信号中计算软信息来生成所述节点结果;
根据所述第二正交机制,基于使用所述软信息沿所述第二维度计算硬信息或计算所述软信息的进一步的实例来精制所述节点结果;以及
基于源自所述第一正交机制和所述第二正交机制的所述节点结果确定所述内容。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通信单元被配置为基于与和被用于生成所述节点结果的所述第一正交机制、所述第二正交机制、或其组合相关联的处理级别相对应的克罗内克幂生成所述节点结果。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通信单元被配置为实现包括树架构、连续消除解码器、组合迭代机制、列表解码机制、或其组合的所述极性通信机制。
11.一种计算系统的操作方法,包括:
传达内容;以及
基于利用用于传达所述内容的多个处理维度的极性通信机制使用通信单元来处理所述内容,包括:
采用第一正交机制生成节点结果,以及
采用第二正交机制处理来自所述第一正交机制的所述节点结果。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
处理所述内容包括实现多维度编码机制以生成用于处理所述内容的码字,包括:
基于被应用到所述内容的所述第一正交机制生成所述节点结果,
基于被应用到所述节点结果的所述第二正交机制生成所述码字;以及
传达所述内容包括发射用于传达所述内容的与所述码字相对应的发射器信号。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
传达所述内容包括接收用于表示所述内容的接收器信号;以及
处理所述内容包括实现多维度解码机制以解码所述接收器信号,包括:
基于被应用到所述接收器信号的所述第一正交机制生成所述节点结果,以及
基于被应用到所述节点结果的所述第二正交机制确定所述内容。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生成所述节点结果包括根据所述第一正交机制、所述第二正交机制、或其组合,基于第一子信息和第二子信息生成所述节点结果。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生成所述节点结果包括根据所述第一正交机制、所述第二正交机制、或其组合,基于计算与所述内容相对应的硬信息和软信息来生成所述节点结果。
16.一种包括用于计算系统的指令的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
传达内容;以及
基于利用用于传达所述内容的多个处理维度的极性通信机制来处理所述内容,包括:
采用第一正交机制生成节点结果,以及
采用第二正交机制处理来自所述第一正交机制的所述节点结果。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中:
处理所述内容包括实现多维度编码机制以生成用于处理所述内容的码字,包括:
基于被应用到所述内容的所述第一正交机制生成所述节点结果,
基于被应用到所述节点结果的所述第二正交机制生成所述码字;以及
传达所述内容包括发射用于传达所述内容的与所述码字相对应的发射器信号。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中:
传达所述内容包括接收用于表示所述内容的接收器信号;以及
处理所述内容包括实现多维度解码机制以解码所述接收器信号,包括:
基于被应用到所述接收器信号的所述第一正交机制生成所述节点结果,以及
基于被应用到所述节点结果的所述第二正交机制确定所述内容。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中,生成所述节点结果包括根据所述第一正交机制、所述第二正交机制、或其组合,基于第一子信息和第二子信息生成所述节点结果。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中,生成所述节点结果包括根据所述第一正交机制、所述第二正交机制、或其组合,基于计算与所述内容相对应的硬信息和软信息来生成所述节点结果。
CN201410854966.1A 2013-12-31 2014-12-31 具有极性处理机制的计算系统和其操作方法 Active CN1047506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361922366P 2013-12-31 2013-12-31
US61/922,366 2013-12-31
US14/485,598 US9602241B2 (en) 2013-12-17 2014-09-12 Computing system with polar processing mechanism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thereof
US14/485,598 2014-09-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50642A CN104750642A (zh) 2015-07-01
CN104750642B true CN104750642B (zh) 2019-05-28

Family

ID=534831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854966.1A Active CN104750642B (zh) 2013-12-31 2014-12-31 具有极性处理机制的计算系统和其操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602241B2 (zh)
KR (1) KR102366833B1 (zh)
CN (1) CN10475064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333775A1 (en) * 2014-05-15 2015-11-19 Broadcom Corporation Frozen-Bit Selection for a Polar Code Decoder
US10784901B2 (en) 2015-11-12 2020-09-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Puncturing for structured low density parity check (LDPC) codes
CN107154831A (zh) * 2016-03-03 2017-09-12 晨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处理序列估测的装置及方法
US11043966B2 (en) 2016-05-11 2021-06-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efficiently generating multiple lifted low-density parity-check (LDPC) codes
US10454499B2 (en) 2016-05-12 2019-10-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Enhanced puncturing and low-density parity-check (LDPC) code structure
US9917675B2 (en) 2016-06-01 2018-03-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Enhanced polar code constructions by strategic placement of CRC bits
US10313057B2 (en) 2016-06-01 2019-06-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Error detec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ing sectional redundancy check information
US10469104B2 (en) 2016-06-14 2019-11-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ompactly describing lifted low-density parity-check (LDPC) codes
SG11201810437XA (en) 2016-07-27 2019-02-27 Qualcomm Inc Design of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feedback bits for polar codes
US10153787B2 (en) * 2016-09-20 2018-12-1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arallelized successive cancellation decoding and successive cancellation list decoding of polar codes
US11323298B2 (en) * 2016-10-28 2022-05-0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DBI protection for data link
US10489887B2 (en) * 2017-04-10 2019-11-2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ep learning image super resolution
US10623138B2 (en) * 2017-06-02 2020-04-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Sequence-based polar code description
US10432357B2 (en) * 2017-06-02 2019-10-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Sequence-based polar code description
US10312939B2 (en) 2017-06-10 2019-06-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mmunication techniques involving pairwise orthogonality of adjacent rows in LPDC code
BR112020000140A2 (pt) 2017-07-07 2020-08-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técnicas de comunicação aplicando seleção de gráfico base de código de verificação de paridade de baixa densidade
WO2019102450A1 (en) * 2017-11-22 2019-05-31 Tsofun Algorithms Ltd. Low latency sequential list decoding of polar codes cross-references to related applications
CN111200439B (zh) 2018-11-16 2022-05-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译码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0661682B (zh) * 2019-09-19 2021-05-25 上海天旦网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通用互联数据自动分析系统、方法、设备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18261A (zh) * 2003-01-24 2004-08-04 ���Ӳ�Ʒ�о�Ժ 恒幅编码双正交调制与解调装置
CN101252564A (zh) * 2008-03-31 2008-08-27 张剑 超宽带通信中码正交发送参考调制解调系统及应用方法
CN103401661A (zh) * 2013-08-08 2013-11-20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mimo雷达通信的一体化编解码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39961A (en) * 1974-09-12 1977-08-02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Public Corporation Demodulator for combined digital amplitude and phase keyed modulation signals
US5103459B1 (en) * 1990-06-25 1999-07-06 Qualcomm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generating signal waveforms in a cdma cellular telephone system
US5659578A (en) * 1994-11-23 1997-08-19 At&T Wireless Services, Inc. High rate Reed-Solomon concatenated trellis coded 16 star QAM system for transmission of data over cellular mobile radio
AU2001287101A1 (en) * 2000-09-05 2002-03-22 Broadcom Corporation Quasi error free (qef) communication using turbo codes
WO2002037742A2 (en) * 2000-11-06 2002-05-10 Broadcom Corporation Super-orthogonal space-time trellis codes, and applications thereof
US7209524B2 (en) * 2001-04-27 2007-04-24 The Directv Group, Inc. Layered modulation for digital signals
US7599419B2 (en) * 2005-01-14 2009-10-06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se of space time trellis codes based on channel phase feedback
US7873331B2 (en) * 2006-06-04 2011-01-18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mpany, Ltd. Systems,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multi-path orthogonal recursive predistortion
US7751621B1 (en) * 2007-01-30 2010-07-06 Jacobsen Kenneth P Method and system for rapid object recall within images
EP2413506A1 (en) 2010-07-26 2012-02-01 Thomson Licensing Method for adding redundancy data to a distributed data storage system and corresponding device
US8677227B2 (en) 2010-08-25 2014-03-18 Royal Institu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Learning / McGill University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coding
US8245116B2 (en) 2011-01-14 2012-08-14 Mitsubishi Electric Research Laboratories, Inc. Method for performing soft decision decoding of Euclidean space Reed-Muller codes
US9143267B2 (en) 2011-10-27 2015-09-22 Empir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Llc Low complexity and power efficient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schemes
US9176927B2 (en) 2011-11-08 2015-11-03 The Royal Institu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Learning/Mcgill University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decoding polar codes
WO2013134735A1 (en) 2012-03-08 2013-09-12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Rank-modulation rewriting codes for flash memories
KR101919934B1 (ko) 2012-04-19 2018-11-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불휘발성 메모리 장치를 제어하는 컨트롤러의 동작 방법 및 극 부호화된 부호어를 불휘발성 메모리 장치의 멀티 비트 데이터에 매핑하는 매핑 패턴을 선택하는 매핑 패턴 선택 방법
US8347186B1 (en) 2012-04-19 2013-01-01 Polaran Yazilim Bilisim Danismanlik Ithalat Ihracat Sanayi Ticaret Limited Sirketi Method and system for error correction in transmitting data using low complexity systematic encoder
US9083387B2 (en) 2012-12-18 2015-07-1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compound coding mechanism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thereof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18261A (zh) * 2003-01-24 2004-08-04 ���Ӳ�Ʒ�о�Ժ 恒幅编码双正交调制与解调装置
CN101252564A (zh) * 2008-03-31 2008-08-27 张剑 超宽带通信中码正交发送参考调制解调系统及应用方法
CN103401661A (zh) * 2013-08-08 2013-11-20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mimo雷达通信的一体化编解码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188666A1 (en) 2015-07-02
KR102366833B1 (ko) 2022-02-23
US9602241B2 (en) 2017-03-21
KR20150079479A (ko) 2015-07-08
CN104750642A (zh) 2015-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50642B (zh) 具有极性处理机制的计算系统和其操作方法
KR102193183B1 (ko) 컴파운드 코딩 메커니즘을 사용하는 통신 시스템 및 그 작동 방법
CN101790854B (zh) 用于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接近软输出最大似然检测
Ma et al. Some results on distributed source coding for interactive function computation
RU2603280C1 (ru) Системы и способы для множественного доступа с разреженным кодом
TWI648997B (zh) 聯合功率分配、預編碼與解碼方法及其基地台
CN110226289A (zh) 使用连续消去列表(scl)解码进行极化码的软输出解码
TWI311869B (en) 3-stripes gilbert low density parity-check codes
KR102106197B1 (ko) 통신 시스템용 시공간 코딩
CN104836635A (zh) Ldpc码矩阵
Tutuncuoglu et al. The binary energy harvesting channel with a unit-sized battery
CN104202118A (zh) 预编码码本和反馈表示
KR102082034B1 (ko) 최적화된 코드 변조를 생성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KR102106245B1 (ko) 데이터 신호 디코딩 방법 및 장치
CN109155791A (zh) 用于灵活稀疏码多址接入码本设计、传输和检测的方法
CN107040341A (zh) 重排序子块解码
CN102420673A (zh) 用于限制由多个目的地接收的干扰的方法
CN107276935A (zh) 用于顺序球形解码的方法和设备
WO2006095873A1 (ja) Mimo検出制御装置およびmimo検出制御方法
CN108234066A (zh) 基于ldpc的通信方法和通信设备
CN113992313B (zh) 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均衡网络辅助scma编解码方法
CN107710706A (zh) 用于传输配对混合传输模式的系统与方法
Liao Advancement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i-Driven Error Correcting Code Design and Multiuser System Optimization
JP2014525162A (ja) 動画伝送、受信方法および装置
Su et al. Coset-based lattice detection for MIMO system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