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18656A - 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18656A
CN104718656A CN201480002526.1A CN201480002526A CN104718656A CN 104718656 A CN104718656 A CN 104718656A CN 201480002526 A CN201480002526 A CN 201480002526A CN 104718656 A CN104718656 A CN 1047186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barrier film
electrode assemblie
manufacture method
positive p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0252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18656B (zh
Inventor
贾大根
金赫洙
许准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nergy Solution Ltd
Original Assignee
LG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LG Chemic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7186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186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186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186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46Composite material consisting of a mixture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3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involving compressing or compaction
    • H01M4/0435Rolling or calender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36Small-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portable equip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13Large-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motive or stationary systems with plate-lik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81Compression means other than compression means for stacks of electrodes and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4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4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 H01M50/451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comprising layers of only organic material and layers containing inorganic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6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des
    • H01M50/461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des with adhesive layer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68Compression means for stacks of electrodes and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Cell Sepa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通过堆叠折叠施工法或非堆叠施工法的第三施工法来制造电极组件的方法,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包括:步骤(S10),形成包括以第一电极/第一隔膜/第二电极/第二隔膜的顺序层叠的结构或包括使上述结构反复多次而成的结构的单位结构体;步骤(S20),将上述单位结构体层叠成多层而形成电极组件;以及步骤(S30),对上述电极组件进行加压而排出介于各层之间的气体。

Description

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堆叠折叠施工法或非堆叠施工法的第三施工法来制造电极组件的方法。
背景技术
二次电池作为用于解决使用化石燃料的现有的汽油车、柴油车等的大气污染等问题而提出的方案的电动汽车(EV)、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等的动力源而备受关注,汽车等那样的大中型设备因需要高输出、大容量而使用对多个电池单元进行电连接而成的大中型电池模块。
但是,优选地,大中型电池模块尽可能制造成又小又轻,因而能够以较高的集成度来堆积并且相比容量较轻的方形电池、袋型电池等主要使用为大中型电池模块的电池单元。
电池单元的外壳内收容有电极组件,通常,根据正极(cathode)/隔膜/负极(anode)结构的电极组件构成为何种结构来分类。
代表性地,可以分为:卷型(卷绕型)电极组件,形成为在将隔膜介于长片型的正极和负极之间的状态下将其卷绕而成的结构;堆叠型(层叠型)电极组件,在将隔膜介于以预定大小的单位截取的多个正极和负极之间的状态下依次层叠;以及堆叠/折叠型电极组件。
首先,对本申请人的韩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1-0082058号、第2001-0082059号及第2001-0082060号公开的堆叠/折叠型电极组件进行说明。
参照图1,堆叠/折叠型结构的电极组件1中重叠有多个依次设有正极/隔膜/负极的全电池(full cell;以下称之为“全电池”)2、3、4…作为单位电池,隔膜片5介于各个重叠部。隔膜片5具有能够包围全电池的单位长度,每隔单位长度向内侧折叠并从中央的全电池1b开始延续至最外围的全电池4,来包围各个全电池而介于全电池的重叠部。隔膜片5的末端部通过热熔合或粘贴粘结胶带6等来进行收尾。这种堆叠/折叠型电极组件例如通过将全电池2、3、4…排列在长度较长的隔膜片5上并从隔膜片5的一端部开始依次卷绕来制造。但是,在这种结构中,由于中心部的全电池1a、1b、2与外围部的全电池3、4之间产生温度梯度而排热效率不同,在长时间使用的情况下,存在使寿命变短问题。
形成这种电极组件的工序通过追加形成各电极组件的两台层压设备和一台折叠装置作为额外的装置来进行工序,在缩短工序的单件产品生产时间(tact time)方面存在极限,尤其,在通过折叠来形成层叠结构的结构中,难以精密地实现配置于上下部的电极组件之间的整齐排列(aligning),因而在实现具有可靠性的品质的组件方面存在很多困难。
即,适用于这种折叠工序的电极组件的结构需要单独的折叠设备,在适用双电池(bi-cell)结构的情况下,双电池也以制造成两种类型(即,A型、C型)的方式执行层叠,在折叠之前准确地保持配置于较长的隔膜片上的双电池和双电池之间的间隔存在较大难度。即,在折叠的情况下,难以实现上下单位电池(是指全电池或双电池)之间的准确的整齐排列,在制造高容量的电池的情况下,也产生需要很多更换模具的时间的问题。
然后,对堆叠型电极组件进行说明,由于堆叠型结构已在所属领域广泛公知,因而以下只对堆叠型电极组件的问题简单地进行说明。
通常,在堆叠型电极组件中,隔膜的横向及纵向宽度大于电极的横向及纵向宽度,通过反复执行将隔膜层叠于具有与隔膜的横向或纵向宽度相应的宽度的材料或夹具并在其之上层叠电极的步骤来制造堆叠型电极组件。
但是,若以这种方式制造堆叠型电极组件,则需要将电极及隔膜逐个层叠,所以存在作业所需的时间变长而生产率显著降低的问题。并且,虽然能够整齐排列多层隔膜的横向和纵向,但是不存在将载于隔膜的电极的位置整齐排列于准确的位置的材料或夹具,因此,存在设于堆叠型电极组件的多个电极未整齐排列而错开的问题。
而且,由于将隔膜介于之间而相向的正极及负极的面错开,因而在涂敷于正极及负极的表面的活性物质的一部分区域中不发生电化学反应,由此存在电池单元的效率降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构思,其目的在于提供具有能够通过简单的工序和较低的成本来制造的结构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因多个电极的位置准确地整齐排列而效率较高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通过提高构成电极组件的各层之间的接触均匀性来提高电极组件的结构稳定性及性能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可以包括:步骤S10,形成包括以第一电极/第一隔膜/第二电极/第二隔膜的顺序层叠的结构或包括使上述结构反复多次而成的结构的单位结构体;步骤S20,将上述单位结构体层叠成多层而形成电极组件;以及步骤S30,对上述电极组件进行加压而排出介于各层之间的气体。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具有能够通过简单的工序和较低的成本来制造的结构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
并且,能够提供因多个电极的位置准确地整齐排列而效率较高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
并且,能够提供通过提高构成电极组件的各层之间的接触均匀性来提高电极组件的结构稳定性及性能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所附的以下附图例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起到与上述的发明内容一同使得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作用,因此,本发明不应解释为仅限于这些附图所记载的事项。
图1为现有技术的堆叠/折叠型结构的电极组件的概略结构图。
图2为表示通过本发明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来制造的电极组件所具有的单位结构体的第一结构的侧视图。
图3为表示通过本发明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来制造的电极组件所具有的单位结构体的第二结构的侧视图。
图4为表示本发明的单位结构体的制造方法的步骤S10的例示性实施例。
图5为示出包括单位结构体和第一辅助单体的电极组件的第一结构的侧视图。
图6为示出包括单位结构体和第一辅助单体的电极组件的第二结构的侧视图。
图7为示出包括单位结构体和第二辅助单体的电极组件的第三结构的侧视图。
图8为示出包括单位结构体和第二辅助单体的电极组件的第四结构的侧视图。
图9为示出包括单位结构体、第一辅助单体及第二辅助单体的电极组件的第五结构的侧视图。
图10为示出包括单位结构体和第一辅助单体的电极组件的第六结构的侧视图。
图11为示出包括单位结构体和第二辅助单体的电极组件的第七结构的侧视图。
图12为通过辊式压力机来执行步骤S30的电极组件的侧视图。
图13为图12的俯视图。
图14为使步骤S30变形并执行的电极组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详细地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或限定于以下的实施例。
本说明书及要求保护的范围所使用的术语或单词不应解释为通常或词典上的意义,而是应立足于发明人能够为了以最佳的方法说明自己的发明而适当地定义术语的概念的原则,解释为符合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意义和概念。
为了说明的方便及明确性,附图中的各结构要素或构成该结构要素的特定部分的大小以夸张、省略或概略的方式进行示出。因此,各结构要素的大小并不完全反映实际大小。在判断为相关的公知功能或结构的具体说明可能会不必要地使本发明的要点模糊的情况下,省略这种说明。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执行形成具有以第一电极111/第一隔膜112/第二电极113/第二隔膜114的顺序层叠的结构或具有使该结构反复多次而成的结构的单位结构体110的步骤S10,之后执行将单位结构体110层叠成多层而形成电极组件100的步骤S20,并包括对电极组件100进行加压而排出介于各层之间的气体的步骤S30。
在步骤S10中,单位结构体110通过基于加压的层压工序而形成,或者通过基于加压及加热的层压工序而形成。在此,层压工序中的压力可以为800kgf/cm2~1000kgf/cm2,层压工序中的温度可以为60℃~80℃,如上所述,层压工序可以为施加压力及温度的工序,或者仅施加压力的工序。
在步骤S20中,可以将单位结构体110层叠成多层,或者除了单位结构体110之外还层叠辅助单体130、140。在本发明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中,在完成至步骤S20而仅层叠单位结构体110的状态下,或者在层叠单位结构体110和辅助单体130、140的状态下,通过附加执行步骤S30来完成电极组件100的制造,但完成至步骤S20的层叠体与制造完成的电极组件100在外观上相同,因此,为了方便,将这种层叠体也称为电极组件100。
以下,在对步骤S30进行详细说明之前,对通过步骤S10来形成的单位结构体110的详细事项和通过步骤S20来层叠的电极组件100的例示性结构进行说明。
通过本发明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来制造的电极组件100包括至少一个单位结构体110a、110b(参照图2及图3)。
单位结构体110使第一电极111、第一隔膜112、第二电极113及第二隔膜114依次层叠而形成。如此,单位结构体110基本上具有四层结构。更具体地,单位结构体110能够如图2所示以自上而下依次层叠第一电极111、第一隔膜112、第二电极113及第二隔膜114的方式形成,或者如图3所示以自下而上依次层叠第一电极111、第一隔膜112、第二电极113及第二隔膜114的方式形成。此时,第一电极111与第二电极113为相反的电极。例如,若第一电极111为正极,则第二电极113为负极。当然,也可以与此相反。
设于单位结构体110的第一电极包括集电体及活性物质层(活性物质),活性物质层涂敷于集电体的两面。与此相同,设于单位结构体110的第二电极113也包括集电体及活性物质层(活性物质),活性物质层涂敷于集电体的两面。
另一方面,步骤S10能够通过如下的连续工序来实现(参照图4)。首先,准备第一电极材料121、第一隔膜材料122、第二电极材料123及第二隔膜材料124。在此,如下所述,电极材料121、123被切割成预定大小而形成电极111、113。隔膜材料122、124也与此相同。为了工序的自动化,电极材料121、123和隔膜材料122、124可以具有卷绕于辊的形态。在如此准备材料之后,通过切割器C1将第一电极材料121切割成预定大小。并且,通过切割器C2将第二电极材料123也切割成预定大小。然后,向第一隔膜材料122上供给预定大小的第一电极材料121。并且,向第二隔膜材料124上也供给预定大小的第二电极材料123。然后,向层压机L1、L2一同供给这些材料。
如上所述,电极组件100使单位结构体110反复层叠而形成。但是,若构成单位结构体110的电极与隔膜相互分离,则可能难以将单位结构体110反复层叠。因此,优选地,设于单位结构体110的电极与隔膜相互粘结,层压机L1、L2为了如此将电极与隔膜相互粘结而使用。即,层压机L1、L2向材料施加压力或施加热和压力来使电极材料与隔膜材料相互粘结。如此,电极材料与隔膜材料借助层压机L1、L2,通过层压工序来相互粘结,通过这种粘结,单位结构体110能够更加稳定地保持自身形状。
在进行各层的层压之后,通过切割器C3将第一隔膜材料122和第二隔膜材料124切割成预定大小。可以通过这种切割来形成单位结构体110。根据需要,也能够附加执行对单位结构体110的各种检查。例如,也能够附加执行厚度检查、视觉检查、短路检查这样的检查。
步骤S10虽然能够以如上所述的连续工序来执行,但并非必须以连续工序来执行。即,也能够通过在将第一电极111、第一隔膜112、第二电极113及第二隔膜114切割成适当的尺寸之后对它们进行层叠来形成单位结构体110,这也是不言而喻的。
另一方面,隔膜112、114或隔膜材料122、124可以在表面涂敷具有粘结力的涂敷物质。此时,涂敷物质可以为无机物粒子和粘结剂聚合物的混合物。在此,无机物粒子能够提高隔膜的热稳定性。即,无机物粒子能够防止隔膜在高温下收缩。并且,粘结剂聚合物能够固定无机物粒子,由此能够在固定于粘结剂聚合物之间的无机物粒子之间形成有规定的气孔结构。由于这种气孔结构,即使在隔膜涂敷有无机物粒子,离子也能够顺畅地从正极向负极移动。并且,粘结剂聚合物将无机物粒子稳定地保持于隔膜而也能够提高隔膜的机械稳定性。尤其,粘结剂聚合物能够使隔膜更加稳定地与电极粘结。作为参照,隔膜能够由聚烯烃系列的隔膜基材形成。
但是,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隔膜112在两面设有电极111、113,相对于此,第二隔膜114仅在一面设有电极113。因此,第一隔膜112能够在两面涂敷有涂敷物质,第二隔膜114只能在一面涂敷有涂敷物质。即,第一隔膜112可以在与第一电极111和第二电极113相向的两面涂敷有涂敷物质,第二隔膜114可以在与第二电极113相向的一面涂敷有涂敷物质。
如此,借助涂敷物质的粘结只要在单位结构体110内形成就足够。因此,如上所述,第二隔膜114仅在一面形成涂敷也无妨。不过,由于单位结构体110之间也能够通过热压(heat press)等方法来粘结,因而根据需要,也可以在第二隔膜114的两面也形成涂敷。即,第二隔膜114也可以在与第二电极113相向的一面和其反面涂敷有涂敷物质。在这种情况下,位于上侧的单位结构体110和位于其正下方的单位结构体110能够通过第二隔膜114的外表面的涂敷物质来相互粘结。
作为参照,在将具有粘结力的涂敷物质涂敷于隔膜的情况下,利用规定的物体直接对隔膜施加压力并不优选。隔膜通常以比电极长的方式向外侧伸延。因此,可能试图使第一隔膜112的末端与第二隔膜114的末端结合。例如,可能试图利用超声波熔合使第一隔膜112的末端和第二隔膜114的末端相互熔合,在超声波熔合的情况下,需要利用焊头(horn)直接对对象进行加压。但是,若如此利用焊头直接对隔膜的末端进行加压,则可能因具有粘结力的涂敷物质而使焊头与隔膜粘结。由此可能引起装置的故障。因此,在将具有粘结力的涂敷物质涂敷于隔膜的情况下,适用以规定的物体对隔膜直接施加压力的工序是并不优选的。
附加地,单位结构体110并非只能具有四层结构。例如,单位结构体110也能够具有使第一电极111、第一隔膜112、第二电极113、第二隔膜114、第一电极111、第一隔膜112、第二电极113及第二隔膜114依次层叠而成的八层结构。即,单位结构体110也能够具有使四层结构反复层叠而成的结构。如上所述,电极组件100使单位结构体110反复层叠而形成。因此,也能够以反复层叠四层结构的方式形成电极组件100,但是,例如,也能够以反复层叠八层结构的方式形成电极组件100。
另一方面,电极组件100还能够包括第一辅助单体130和第二辅助单体140中的至少一个。首先,对第一辅助单体130进行观察。单位结构体110以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依次层叠第一电极111、第一隔膜112、第二电极113及第二隔膜114的方式形成。因此,若以反复层叠这种单位结构体110的方式形成电极组件100,则第一电极111、116(以下,称之为“第一末端电极”)位于电极组件100的最上侧(参照图2)或最下侧(参照图3)。(第一末端电极可以为正极,也可以为负极。)第一辅助单体130附加层叠于这种第一末端电极116。
更具体地,若第一电极111为正极且第二电极113为负极,则第一辅助单体130a如图5所示能够以从第一末端电极116起依次、即从第一末端电极116起向外侧(以图5为基准的上侧)依次层叠隔膜114、负极113、隔膜112及正极111的方式形成。并且,若第一电极111为负极且第二电极113为正极,则第一辅助单体130b如图6所示能够以从第一末端电极116起依次、即从第一末端电极116起向外侧依次层叠隔膜114及正极113的方式形成。如图5或图6所示,电极组件100可以因第一辅助单体130而使正极位于第一末端电极116侧的最外侧。
通常,电极包括集电体和活性物质层(活性物质),活性物质层涂敷于集电体的两面。由此,以图5为基准,正极的活性物质层中的位于集电体的下侧的活性物质层隔着隔膜而与负极的活性物质层中的位于集电体的上侧的活性物质层相互发生反应。但是,若在以相同的方式形成单位结构体110之后将其依次层叠来形成电极组件100,则位于电极组件100的最上侧或最下侧的第一末端电极只能与其他第一电极111同样地在集电体的两面具有活性物质层。但是,若第一末端电极具有在集电体的两面涂敷活性物质层的结构,则在第一末端电极的活性物质层中位于外侧的活性物质层无法与其他活性物质层发生反应。因此,会导致浪费活性物质层的问题。
第一辅助单体130是用于解决这种问题的。即,第一辅助单体130与单位结构体110单独地形成。因此,第一辅助单体130能够具有仅在集电体的一面形成有活性物质层的正极。即,第一辅助单体130能够具有仅在集电体的两面中的与单位结构体110相向的一面(以图5为基准,与下侧相向的一面)涂敷有活性物质层的正极。结果是,若在第一末端电极116附加层叠第一辅助单体130来形成电极组件100,则能够使仅单面被涂敷的正极位于第一末端电极116侧的最外侧。因此,能够解决浪费活性物质层的问题。并且,由于正极(例如)为放出镍离子的结构,因而使正极位于最外侧会有利于电池容量。
然后,对第二辅助单体140进行观察。第二辅助单体140基本上与第一辅助单体130执行相同的作用。进行更加具体的说明。单位结构体110以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依次层叠第一电极111、第一隔膜112、第二电极113及第二隔膜114的方式形成。因此,若以反复层叠这种单位结构体110的方式形成电极组件100,则第二隔膜114、117(以下,称之为“第二末端隔膜”)位于电极组件100的最上侧(参照图3)或最下侧(参照图2)。第二辅助单体140附加层叠于这种第二末端隔膜117。
更具体地,若第一电极111为正极且第二电极113为负极,则第二辅助单体140a如图7所示能够由正极111形成。并且,若第一电极111为负极且第二电极113为正极,则第二辅助单体140a如图8所示能够以从第二末端隔膜117起依次、即从第二末端隔膜117起向外侧(以图8为基准的下侧)依次层叠负极111、隔膜112及正极113的方式形成。第二辅助单体140也与第一辅助单体130同样地,能够具有仅在集电体的两面中的与单位结构体110相向的一面(以图8为基准,与上侧相向的一面)涂敷有活性物质层的正极。结果是,若在第二末端隔膜117附加层叠第二辅助单体140来形成电极组件100,则能够使仅单面被涂敷的正极位于第二末端隔膜117侧的最外侧。
作为参照,图5、图6、图7及图8例示了第一电极111、第一隔膜112、第二电极113及第二隔膜114自上而下依次层叠的情况。与此相反,第一电极111、第一隔膜112、第二电极113及第二隔膜114自下而上依次层叠的情况也能够与上述的说明同样地进行说明。并且,根据需要,第一辅助单体130和第二辅助单体140还能够在最外侧包括隔膜。作为一例,在位于最外侧的正极需要与外壳电绝缘的情况下,第一辅助单体130和第二辅助单体140还能够在正极的外侧包括隔膜。由于相同理由,如图7所示,在与层叠有第二辅助单体140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即,图7的电极组件100的最上侧)露出的正极也能够包括隔膜。
另一方面,优选地,如图9至图11所示地形成电极组件100。首先,能够如图9所示地形成电极组件100e。单位结构体110b能够以自下而上依次层叠第一电极111、第一隔膜112、第二电极113及第二隔膜114的方式形成。此时,第一电极111可以为正极,第二电极113可以为负极。并且,第一辅助单体130c能够以从第一末端电极116起依次、即以图9为基准自上而下层叠隔膜114、负极113、隔膜112及正极111的方式形成。此时,第一辅助单体130c的正极111能够仅在与单位结构体110b相向的一面形成有活性物质层。
并且,第二辅助单体140c能够以从第二末端隔膜117起依次层叠正极111(第一正极)、隔膜112、负极113、隔膜114及正极118(第二电极)的方式形成。此时,第二辅助单体140c的正极中的位于最外侧的正极118(第二正极)能够仅在与单位结构体110b相向的一面形成有活性物质层。作为参照,若辅助单体包括隔膜,则有利于单体的整齐排列。
然后,能够如图10所示地形成电极组件100f。单位结构体110b能够以自下而上依次层叠第一电极111、第一隔膜112、第二电极113及第二隔膜114的方式形成。此时,第一电极111可以为正极,第二电极113可以为负极。并且,第一辅助单体130d能够以从第一末端电极116起依次层叠隔膜114、负极113及隔膜112的方式形成。此时,不具有第二辅助单体也无妨。作为参照,负极可能因电位差而与电极壳体(例如,袋)的铝层发生反应。因此,优选地,负极通过隔膜而与电极壳体绝缘。
最后,能够如图11所示地形成电极组件100g。单位结构体110c能够以自上而下依次层叠第一电极111、第一隔膜112、第二电极113及第二隔膜114的方式形成。此时,第一电极111可以为负极,第二电极113可以为正极。并且,第二辅助单体140d能够以从第二末端隔膜117起依次层叠负极111、隔膜112、正极113、隔膜114及负极119的方式形成。此时,不具有第一辅助单体也无妨。
以下,对步骤S30详细地进行说明,在步骤S30中,对完成至步骤S20的电极组件100进行加压而排出单位结构体110之间的气体,或者排出单位结构体110与辅助单体130、140之间的气体。
参照图12及图13所示,步骤S30能够通过辊式压力机R来执行。由于在上述步骤S10中形成单位结构体110时,以充分的压力对第一电极111、第一隔膜112、第二电极113及第二隔膜114进行加压,因此,若在步骤S30中以过大的压力对电极组件100进行加压,则可能会造成电极组件100的结构上的损伤。
因此,优选地,在步骤S30中以小于步骤S10中的压力对电极组件100进行加压,具体地,能够以500kgf/cm2~700kgf/cm2的压力对电极组件100进行加压。
并且,步骤S30还能够包括对电极组件100进行加热的工序,而在这种情况下,以低于在步骤S10中对各单位结构体110施加的温度对电极组件100进行加热有利于保持隔膜的性能。具体地,在步骤S30中,能够对电极组件100施加45℃~55℃的温度。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30中对电极组件100进行加压而排出气体时,若仅利用板型的压力机来对电极组件100进行加压,则构成电极组件100的各层之间的气体可能无法向外部顺畅地排出,而残留在各层之间。在这种情况下,电极与隔膜之间的接触均匀性变差,耐外部振动的能力变弱,甚至二次电池的寿命也可能会变短。
对此,如图12及图13所示,在步骤S30中,辊式压力机R能够在对电极组件100的上表面的一端部进行加压的状态下,向上述电极组件100的上表面的另一端部移动并排出介于电极组件100的各层之间的气体。
此外,如图14所示,在步骤S30中,辊式压力机R能够在对电极组件100的上表面的一端部的顶点进行加压的状态下,向位于该顶点的对角线方向的上述电极组件100的上表面的另一端部的顶点移动并排出介于电极组件100的各层之间的气体。
如此,若使用辊式压力机R将介于电极组件100的各层之间的气体向特定方向挤出,则能够使气体顺畅地向电极组件100的外部排出,能够提高构成电极组件100的各层之间的接触均匀性,并提高电极组件100的结构稳定性及性能。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详细说明中,对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畴的限度内,能够进行多种变形。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不应局限于本发明所述的实施例,而是应根据要求保护的范围及与该要求保护的范围等同的内容来确定。

Claims (22)

1.一种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电极及隔膜,
所述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S10),形成包括以第一电极/第一隔膜/第二电极/第二隔膜的顺序层叠的结构或包括使所述结构反复多次而成的结构的单位结构体;
步骤(S20),将所述单位结构体层叠成多层而形成电极组件;以及
步骤(S30),对所述电极组件进行加压而排出介于各层之间的气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S30)通过辊式压力机来执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辊式压力机在对所述电极组件的上表面的一端部进行加压的状态下,向上表面的另一端部移动并排出介于所述电极组件的各层之间的气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辊式压力机在对所述电极组件的上表面的一端部的顶点进行加压的状态下,向位于所述顶点的对角线方向的上表面的另一端部的顶点移动并排出介于所述电极组件的各层之间的气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步骤(S10)中,所述单位结构体通过基于加压的层压工序而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步骤(S10)中,所述单位结构体通过基于加压及加热的层压工序而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层压工序的压力为800kgf/cm2~1000kgf/cm2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层压工序的温度为60℃~8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S30)还包括对所述电极组件进行加热的工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步骤(S30)中,向所述电极组件施加的压力为500kgf/cm2~700kgf/cm2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步骤(S30)中,向所述电极组件施加的温度为45℃~55℃。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单位结构体使所述电极和所述隔膜粘结而形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膜在表面涂敷有具有粘结力的涂敷物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涂敷物质为无机物粒子和粘结剂聚合物的混合物。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隔膜在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相向的两面涂敷有所述涂敷物质,所述第二隔膜仅在与所述第二电极相向的一面涂敷有涂敷物质。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组件还包括层叠于第一末端电极的第一辅助单体,所述第一末端电极为位于所述电极组件的最上侧或最下侧的第一电极,
当所述第一电极为正极且所述第二电极为负极时,所述第一辅助单体以从所述第一末端电极起依次层叠隔膜、负极、隔膜及正极的方式形成,当所述第一电极为负极且所述第二电极为正极时,所述第一辅助单体以从所述第一末端电极起依次层叠隔膜及正极的方式形成。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辅助单体的正极包括:
集电体;以及
正极活性物质,仅涂敷于所述集电体的两面中的与所述单位结构体相向的一面。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组件还包括层叠于第一末端电极的第一辅助单体,所述第一末端电极为位于所述电极组件的最上侧或最下侧的第一电极,
当所述第一电极为正极且所述第二电极为负极时,所述第一辅助单体以从所述第一末端电极起依次层叠隔膜、负极及隔膜的方式形成。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组件还包括层叠于第二末端隔膜的第二辅助单体,所述第二末端隔膜为位于所述电极组件的最上侧或最下侧的第二隔膜,
当所述第一电极为正极且所述第二电极为负极时,所述第二辅助单体由正极形成,当所述第一电极为负极且所述第二电极为正极时,所述第二辅助单体以从所述第二末端隔膜起依次层叠负极、隔膜及正极的方式形成。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辅助单体的正极包括:
集电体;以及
正极活性物质,仅涂敷于所述集电体的两面中的与所述单位结构体相向的一面。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组件还包括层叠于第二末端隔膜的第二辅助单体,所述第二末端隔膜为位于所述电极组件的最上侧或最下侧的第二隔膜,
当所述第一电极为正极且所述第二电极为负极时,所述第二辅助单体以从所述第二末端隔膜起依次层叠第一正极、隔膜、负极、隔膜及第二正极的方式形成,
所述第二辅助单体的第二正极具有集电体和正极活性物质,所述正极活性物质仅涂敷于所述集电体的两面中的与所述单位结构体相向的一面。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组件还包括层叠于第二末端隔膜的第二辅助单体,所述第二末端隔膜为位于所述电极组件的最上侧或最下侧的第二隔膜,
当所述第一电极为负极且所述第二电极为正极时,所述第二辅助单体以从所述第二末端隔膜起依次层叠负极、隔膜、正极、隔膜及负极的方式形成。
CN201480002526.1A 2013-09-26 2014-09-25 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47186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3-0114245 2013-09-26
KR1020130114245A KR101609424B1 (ko) 2013-09-26 2013-09-26 전극조립체의 제조방법
PCT/KR2014/008922 WO2015046894A1 (ko) 2013-09-26 2014-09-25 전극조립체의 제조방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18656A true CN104718656A (zh) 2015-06-17
CN104718656B CN104718656B (zh) 2017-04-12

Family

ID=527439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02526.1A Active CN104718656B (zh) 2013-09-26 2014-09-25 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9768440B2 (zh)
EP (1) EP2892102B1 (zh)
JP (1) JP5987119B2 (zh)
KR (1) KR101609424B1 (zh)
CN (1) CN104718656B (zh)
TW (1) TWI521765B (zh)
WO (1) WO2015046894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70511A (zh) * 2016-06-13 2016-08-17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叠片电池电芯的制造方法
CN106099157A (zh) * 2016-06-24 2016-11-09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的叠片电池制作方法
CN106340680A (zh) * 2016-08-31 2017-01-18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叠片式电池单元的制作方法及装置
CN111557060A (zh) * 2018-11-19 2020-08-18 株式会社Lg化学 电极组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080256B1 (ko) * 2016-11-23 2020-02-21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전극조립체 제조 장치 및 그 전극조립체 제조 장치에 의한 전극조립체 제조 방법
WO2018116295A1 (en) * 2016-12-19 2018-06-28 StoreDot Ltd. Layer preparation, treatment, transfer and lamination in cell stack assembly processe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US9966591B1 (en) 2016-12-19 2018-05-08 StoreDot Ltd. Electrode stack production methods
US10033023B2 (en) 2016-12-19 2018-07-24 StoreDot Ltd. Surface activation in electrode stack production and electrode-prepa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KR102223722B1 (ko) * 2017-10-24 2021-03-05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이차전지용 라미네이션 장치 및 방법
KR101837724B1 (ko) 2017-11-15 2018-03-12 이소라 적층식 이차전지 제조방법
DE102018215070A1 (de) 2018-09-05 2020-03-05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Verfahren zur Bildung eines Elektrodenstapels
DE102018219000A1 (de) * 2018-11-07 2020-05-07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Kathodenvorrichtun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Elektrodenverbundes und Batterie
KR20210073451A (ko) * 2019-12-10 2021-06-18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단위셀 및 그의 제조방법과 제조장치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85662A (ja) * 2004-12-27 2006-07-1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エネルギーデバイス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202365A (zh) * 2006-12-08 2008-06-18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双极性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JP2009295553A (ja) * 2008-06-09 2009-12-17 Nissan Motor Co Ltd 双極型電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双極型電池の製造装置
CN102884665A (zh) * 2010-04-06 2013-01-16 株式会社Lg化学 改进的堆叠型电池胞或者双电池胞、用于使用该电池胞的二次电池的电极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515571B1 (ko) 2000-02-08 2005-09-20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중첩 전기 화학 셀
KR100497147B1 (ko) 2000-02-08 2005-06-29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다중 중첩 전기화학 셀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KR100515572B1 (ko) 2000-02-08 2005-09-20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중첩 전기화학 셀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TW499766B (en) * 2000-03-29 2002-08-21 Elite Ionergy Co Ltd Battery manufacturing method
KR101014817B1 (ko) 2007-12-14 2011-02-14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안전 부재를 포함하고 있는 스택/폴딩형 전극조립체 및그것의 제조방법
KR100983047B1 (ko) * 2008-07-01 2010-09-17 킴스테크날리지 주식회사 보조전극을 갖는 쿼지 바이폴라 전기화학셀
KR101084909B1 (ko) * 2009-12-07 2011-11-1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전극조립체블록 및 그 제조 방법, 이차전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5732687B2 (ja) 2010-03-19 2015-06-10 エルジー ケム. エルティーディ. ポーチ型ケース及びこれを含む電池パック
KR101307373B1 (ko) * 2011-04-14 2013-09-11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분리막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하여 생산되는 분리막
KR101400088B1 (ko) * 2011-12-26 2014-07-01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롤 프레스 법을 이용한 전지셀의 제조방법
JP6063131B2 (ja) 2012-02-13 2017-01-18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押圧装置および電池押圧方法
EP3471188B1 (en) 2012-05-23 2020-05-13 LG Chem, Ltd. Fabricating method of electrode assembly and electrochemical cell containing the same
EP2772978B1 (en) * 2012-05-23 2018-12-26 LG Chem, Ltd. Electrode assembly and electrochemical device comprising same
KR101523427B1 (ko) 2012-06-28 2015-05-27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전극조립체의 제조공정
CN104247127B (zh) 2013-02-15 2016-09-14 株式会社Lg化学 电极组装体及包括该电极组装体的聚合物二次电池单元
WO2014126427A1 (ko) * 2013-02-15 2014-08-21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전극조립체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EP2814103B1 (en) 2013-02-15 2017-12-06 LG Chem, Ltd. Electrode assembly and polymer secondary battery cell comprising same
CN104854752B (zh) 2013-02-15 2018-07-06 株式会社Lg 化学 具有改善的稳定性的电极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KR101586881B1 (ko) * 2013-08-29 2016-01-19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폴리머 2차전지 셀용 전극조립체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85662A (ja) * 2004-12-27 2006-07-1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エネルギーデバイス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202365A (zh) * 2006-12-08 2008-06-18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双极性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JP2009295553A (ja) * 2008-06-09 2009-12-17 Nissan Motor Co Ltd 双極型電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双極型電池の製造装置
CN102884665A (zh) * 2010-04-06 2013-01-16 株式会社Lg化学 改进的堆叠型电池胞或者双电池胞、用于使用该电池胞的二次电池的电极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70511A (zh) * 2016-06-13 2016-08-17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叠片电池电芯的制造方法
CN105870511B (zh) * 2016-06-13 2019-06-21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叠片电池电芯的制造方法
CN106099157A (zh) * 2016-06-24 2016-11-09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的叠片电池制作方法
CN106099157B (zh) * 2016-06-24 2018-09-18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的叠片电池制作方法
CN106340680A (zh) * 2016-08-31 2017-01-18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叠片式电池单元的制作方法及装置
CN111557060A (zh) * 2018-11-19 2020-08-18 株式会社Lg化学 电极组件
CN111557060B (zh) * 2018-11-19 2024-01-30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电极组件、二次电池及二次电池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892102A1 (en) 2015-07-08
EP2892102A4 (en) 2016-08-24
KR101609424B1 (ko) 2016-04-05
CN104718656B (zh) 2017-04-12
WO2015046894A1 (ko) 2015-04-02
JP5987119B2 (ja) 2016-09-07
TWI521765B (zh) 2016-02-11
EP2892102B1 (en) 2018-10-31
TW201535829A (zh) 2015-09-16
US20160013468A1 (en) 2016-01-14
KR20150034328A (ko) 2015-04-03
US9768440B2 (en) 2017-09-19
JP2015531990A (ja) 2015-1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18656B (zh) 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
US11171353B2 (en) Electrode assembly with improved stabilit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5378999B (zh) 电极组件制造方法
KR101598666B1 (ko) 테이프를 이용한 전극조립체의 고정방법
KR101624386B1 (ko) 테이프를 이용한 전극조립체의 고정방법
TWI517476B (zh) 電極組、電極組之製備方法、以及包含電極組之電化學電池
JP5610076B2 (ja) 蓄電デバイス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4071301A (ja) 蓄電素子用ケースの製造方法
JP2019530176A (ja) 電池セルのための電極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及び、電極ユニット
KR101154883B1 (ko) 향상된 전해액 함침성의 전극조립체를 제조하는 방법
TW201301634A (zh) 包含絕緣體之二次電池
KR101590991B1 (ko) 분리막들이 상호 접합된 전극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CN108335915A (zh) 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及包括由该方法制造的电极组件的电化学元件
WO2018008632A1 (ja) 電池の製造方法
KR102663799B1 (ko) 이차 전지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CN117673494A (zh) 电池的制造方法
KR20230160635A (ko) 이차전지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하여 제조되는 이차전지
KR20190054516A (ko) 전극 조립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하여 제조된 전극 조립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06

Address after: Seoul, South Kerean

Patentee after: LG Energy Solution,Ltd.

Address before: Seoul, South Kerean

Patentee before: LG CHEM,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