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14694A - 压力检测部以及具备压力检测部的信息输入装置 - Google Patents
压力检测部以及具备压力检测部的信息输入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714694A CN104714694A CN201510122664.XA CN201510122664A CN104714694A CN 104714694 A CN104714694 A CN 104714694A CN 201510122664 A CN201510122664 A CN 201510122664A CN 104714694 A CN104714694 A CN 10471469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pressure
- substrate
- electrode
- panel compon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6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5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4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7667 floa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9000007767 bond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1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33558 biomineral tissue develop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905 input fun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439 repair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99 gro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RTZKZFJDLAIYFH-UHFFFAOYSA-N Diethyl ether Chemical compound CCOCC RTZKZFJDLAIYF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JOYRKODLDBILNP-UHFFFAOYSA-N Ethyl ur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COC(N)=O JOYRKODLDBIL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Ni]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98 Poly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723 c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187 foa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gold Chemical compound [Au]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37 gol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31 gol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007 heat c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2739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515 polycarbon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417 polycarbon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990 polystyrene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80 sprea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892 sprea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59 sus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178 Acryl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25 Acryl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30040373 Paraformaldehyde Natural produ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97 Polyetheri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21 Polyphenylene 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34 Polyphenylene sulf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Silver Chemical compound [Ag]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IUHFWCGCSVTMPG-UHFFFAOYSA-N [C].[C] Chemical compound [C].[C] IUHFWCGCSVTMP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122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721 carbon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549 coloured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071 cre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74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2496 methyl group Chemical group [H]C([H])([H])*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78 mon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9 nick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22 pa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120 photoresistant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47 pl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492 poly(sulfo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230 polyary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707 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225 polyester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45 polyester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601 polyether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139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9719 polyimide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672 polyolefin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324 polyoxym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380 polyphenylene ox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069 polyphenylene sulf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915 polyvinyl chlor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780 transparen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41 tunne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using resistive elements, e.g. a single continuous surface or two parallel surfaces put in contact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5—Pressure sensors for measuring the pressure or force exerted on the touch surface without providing the touch position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using force sensing means to determine a posi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orce Measurement Appropriate To Specific Purposes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在信息输入装置中配置于面板部件(4)的周缘部(4A),检测针对面板部件(4)的按压操作的压力检测部(20)具备:第1基板(21);与第1基板(21)对置配置的第2基板(22);配置在第1基板(21)与第2基板(22)之间的感压层(23a、23b);以及按照检测隔着感压层(23a、23b)的电阻变化的方式设于第1基板(21)的第1电极(21A)和设于第2基板(22)的第2电极(22A),其中,第1电极(21A)以及第2电极(22A)设在第1基板(21)以及第2基板(22)的法线上不对置的位置。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国家申请号为201180017440.2,进入中国国家阶段日期为2012年09月29日,发明名称为“压力检测部以及具备压力检测部的信息输入装置”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检测面板部件的按压操作而能够实现信息的输入的信息输入装置的压力检测部、以及具备压力检测部的信息输入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具备具有信息输入功能的面板部件的信息输入装置,在液晶显示器上配置触摸面板的信息输入装置被广泛使用。在具有液晶显示器的数码相机中,存在一种在液晶显示器的上面设置能够检测接触位置以及按压力的面板部件,根据接触时的按压强度来赋予不同指示的数码相机(例如专利文献1,参照图36)。
在这样的信息输入装置中装备的压力检测部20例如如图37所示,在第1基板21与第2基板22之间从第2基板22一侧起按照顺序配置有第2电极22A、碳(carbon)层22B、感压油墨23a、第1电极21A,对触摸面板等被按下时的压力进行计测,根据计测出的压力值来输入指示信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355617号公报
在图37所示的压力检测部中,碳层22B被重叠印刷到第2基板22侧的第2电极22A之上,碳层22B上覆盖有感压油墨层23a,在另一方的第1基板21侧设置有第1电极21A。该情况下,由于电极部分21A、22B与碳层22B相比厚度较厚、在其表面存在凹凸,所以有时碳层22B的与感压油墨层23a接触的面不平滑。因此,感压油墨层23a与电极层22A、22B的接触状态不稳定,结果还成为压力检测部的灵敏度发生偏差的重要因素。
并且,为了将由外部输入的负荷有效地传递给感压油墨层23a,图38所示的压力检测部构成为在第2基板22的与第2电极22A侧的相反侧配置负荷传递部件25,负荷传递部件25位于感压层23的正下方。
但是,当在面板部件4的周围配置了压力检测部时,对应于面板部件4的中央部的按压操作,会在面板部件4中产生某种程度的弯曲变形,以侧方的剖面进行观察,在面板部件4的周边,面板部件4的姿势也发生变化。如果面板部件4的姿势发生变化,则由于第1基板21以及第2基板22的姿势也变化,所以即使将负荷传递部件25配置于第2基板22,有时也无法将由外部输入的负荷充分地传递给感压层23。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在信息输入装置中能够通过按压操作来进行可靠的信息输入并提高了灵敏度的精度的压力检测部、以及具备压力检测部的信息输入装置。
本发明涉及的压力检测部的第1特征构成在于,是在信息输入装置中配置于面板部件的周缘部,检测针对上述面板部件的按压操作的压力检测部,该压力检测部具备:第1基板;配置在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之间的感压层;以及按照检测隔着上述感压层的电阻变化的方式设于上述第1基板的第1电极和设于上述第2基板的第2电极,其中,上述第1电极以及上述第2电极设在上述第1基板以及上述第2基板的法线上不对置的位置。
在对信息输入装置形成压力检测部的情况下,例如在第1电极上形成感压层。它们分别通过涂覆膜形成材料而形成。此时,由于电极部分具有厚度、在其表面存在凹凸,所以完成后的感压层的表面未必成为平滑面。同样,在第2电极上也根据需要形成感压层。该情况下,若对面板部件作用按压力,由第1基板与第2基板夹压感压层,则感压层彼此或者感压层与电极不以平面彼此来接触,还会产生凸部相互接触的情况。结果,相互抵接的部件间的通电状态不稳定,成为不稳定的压力检测部。
但是,根据本构成,由于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设在第1基板以及第2基板的法线上不对置的位置,所以可以分散感压层受到的电极部分的厚度、表面凹凸的影响。结果,能够得到感压层与电极的接触状态获得了改善的压力检测部。另外,即使压力检测部被按压,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也不直接相互按压。从而,可抑制因电极彼此相互按压而造成损伤这一不良情况,会提高压力检测部的耐久性。
本发明涉及的压力检测部的第2特征构成在于,上述第1电极以及上述第2电极中的至少任意一方设在不与感压区域重叠的位置,该感压区域是该压力检测部被按压而使得上述感压层被压缩的区域。
根据本构成,由于任意一方的电极设在不与感压区域重叠的位置,所以在感压区域中能够排除电极部分的厚度、表面的凹凸的影响。从而,在该区域中至少一方的感压层的表面平滑的可能性提高。结果,感压层与电极的接触状态得到改善,压力检测特性稳定,能够获得可靠性高的压力检测部。由此,在信息输入装置中能够进行基于按压操作的可靠的信息输入。
本发明涉及的压力检测部的第3特征构成在于,上述第1电极以及上述第2电极设在不与上述感压区域重叠的位置。
通过如本构成这样,将双方电极设在不与感压区域重叠的位置,能够使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双方的部件表面更平滑地形成。从而,感压区域中的感压层的接触变得更可靠,能够获得可靠性高的压力检测部。
本发明涉及的压力检测部的第4特征构成在于,上述第1电极以及上述第2电极中的至少任意一方被通电膜覆盖。
在构成为直接对压力检测部的电极覆盖感压层的情况下,存在根据电极所使用的材质不同,电极会因被压缩的感压层而受到损伤的情况。但是,根据该构成,由于电极被通电膜覆盖保护,所以难以受到损伤等。结果,压力检测部的耐久性提高。
本发明涉及的压力检测部的第5特征构成在于,具备覆盖上述第1电极的第1通电膜和覆盖上述第2电极的第2通电膜,上述第1通电膜具有相对上述第1电极向侧方延伸的第1延伸部,并且上述第2通电膜具有相对上述第2电极向侧方延伸的第2延伸部,上述感压层覆盖上述第1延伸部以及上述第2延伸部中的至少任意一方,在该压力检测部被按压时,上述感压层仅被与上述第1延伸部相关的第1通电膜以及与上述第2延伸部相关的第2通电膜压缩。
根据该构成,当形成第1通电膜以及第2通电膜时,可以在不存在自身为突起物的第1电极或第2电极的区域形成表面极其平滑的通电膜。即使在这些任意的通电膜的表面形成感压层的情况下,由于成为基底的通电膜自身平滑,所以也能够得到具有与通电膜同等平滑度的感压层。从而,如果是仅由第1延伸部以及第2延伸部的区域压缩感压层的构成,则能够遍布更广阔的面积恰当地接触,可以获得检测特性稳定的压力检测部。
本发明涉及的压力检测部的第6特征构成在于,上述第1通电膜以及上述第2通电膜由在粘合剂中混入了碳粒子的碳层构成。
通常,能够获得各种颗粒直径尺寸的碳粒子。通过将该碳粒子与粘合剂混合来进行涂覆,能够得到具有细致的表面性状的平滑的通电膜。从而,由于在压缩上述感压层时能够获得大的接触面积,所以可以得到通电特性出色的压力检测部。
本发明涉及的压力检测部的第7特征构成在于,在上述第1基板以及上述第2基板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的外表面,设有使集中负荷作用于上述感压层的负荷传递部件。
根据该构成,当对压力检测部施加了来自外部的负荷时,负荷传递部件支承压力检测部,使其不分散地集中接受来自外部的负荷,将该负荷可靠地传递给感压层。这样,由于感压层被可靠地按压,所以能够提高压力检测部的检测精度。
本发明涉及的压力检测部的第8特征构成在于,是在信息输入装置中配置于面板部件的周缘部,检测针对上述面板部件的按压操作的压力检测部,该压力检测部具备:第1基板;与上述第1基板对置配置的第2基板;配置在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之间的感压层;以及按照检测隔着上述感压层的电阻变化的方式设于上述第1基板的第1电极和设于上述第2基板的第2电极;并且,在上述第1基板以及上述第2基板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的外表面,具备使集中负荷作用于上述感压层的负荷传递部件,在该压力检测部被按压时,从上述面板部件的法线方向观察压缩上述感压层而形成的感压区域,负荷传递部件的边缘部的一部分与上述感压区域重叠,另一边缘部不与上述感压区域重叠。
当压力检测部被按压时,第1基板或第2基板通过负荷传递部件承受局部的负荷。面板部件产生某种程度的弯曲变形,从侧方的剖面观察,在面板部件的周缘,面板部件的姿势也发生变化。与之相伴,第1基板或第2基板的姿势也变化。结果,负荷传递部件相对第1基板或第2基板的抵接姿势发生变化。
在本发明中,为了利用这样的第1基板或第2基板与负荷传递部件的相对姿势的变化,构成为从面板部件的法线方向观察,负荷传递部件的边缘部的一部分与感压区域重叠,另一边缘部不与感压区域重叠。即,在相对于负荷传递部件使与之抵接的第1基板或第2基板倾斜时,负荷传递部件的边缘部成为角部,会对第1基板等赋予局部的按压力。由此,即便是微弱的按压力,压力检测部也能可靠地检测出,可提高压力检测部的检测特性。
本发明涉及的压力检测部的第9特征构成在于,上述第1基板和上述第2基板在与上述感压区域不同的位置通过连接部相互连接,从上述面板部件的法线方向观察,上述负荷传递部件的上述另一边缘部中的一部分与上述连接部重叠。
在本发明涉及的压力检测部的第2构成中,第1基板和第2基板在与感压区域不同的位置通过连接部相互连接。根据本构成,在压力检测部被按压的情况下,当第1基板与第2基板相互按压时,连接部宛如节眼那样发挥作用。即,在连接部的部分,有时第1基板与第2基板难以相互接近。结果,产生针对压力检测部的按压力不能充分传递给感压区域的可能性。
鉴于此,通过如本构成那样,从面板部件的法线方向观察,使负荷传递部件的边缘部的一部分与感压区域重叠,使得负荷传递部件的边缘部成为角部,能够利用该部分可靠地按压感压层。
在压力检测部被按压之际,当第1基板或第2基板相互接近变形时,在连接部的部位,第1基板与第2基板的间隔的变化量小于感压区域的变化量等。从而,当面板部件受到按压力而发生变形时,在第1基板与第2基板更易于接近的位置、即与感压区域对应的部位作用大的负荷。
如果这样考虑,则如本构成那样将负荷传递部件的一方边缘部的位置设为连接部的部位,并将该位置作为支点使第1基板或第2基板挠曲是最合理的。即,例如不需要构成为使负荷传递部件从该连接部的部位向感压区域的一侧延伸,进而按照超越其的方式伸出。反而是,由于不使负荷传递部件过分伸出,因此不存在约束第1基板或第2基板的部件,所以该部位处的变形自由度提高。结果,第1基板等能够更大幅地弯曲变形,因负荷传递部件的边缘部的一部分引起的感压区域的压入量增大。这样,可以得到检测特性更加出色的压力检测部。
本发明涉及的压力检测部的第10特征构成在于,从上述面板部件的法线方向观察,上述负荷传递部件的上述另一边缘部中的一部分相对上述感压区域位于上述面板部件的外边缘侧,并且,在该面板部件的外边缘中,上述第1基板的边缘部、上述连接部、上述第2基板的边缘部和上述另一边缘部中的一部分重叠配置。
通过如本构成那样,将第1基板的边缘部、连接部、第2基板的边缘部、另一边缘部中的一部分在面板部件的外边缘重叠配置,从而使得该部位成为对面板部件作用按压力时的反作用承受部。面板部件以该边缘部作为支点,挠曲变形成中央部被压入的状态。通过将这样的反作用承受部设置于面板部件的最边缘部,增大距面板部件的中央位置的距离,能够在被施加了相同按压力的情况下,使面板部件最大限度地变形。
另一方面,由于负荷传递部件中的另一边缘部位于感压区域的位置,所以该边缘部集中按压感压区域。此时,由于如上述那样被设定成面板部件的挠曲变形量大,所以针对感压层的按压程度变高,能够提高压力检测部的检测灵敏度。
本发明涉及的压力检测部的第11特征构成在于,上述第1电极以及上述第2电极设在上述第1基板以及上述第2基板的法线上不对置的位置。
在对信息输入装置形成压力检测部的情况下,例如在第1电极上形成感压层。它们分别通过涂覆膜形成材料而形成。此时,由于电极部分具有厚度、在其表面存在凹凸,所以完成后的感压层的表面未必成为平滑面。同样,在第2电极上也根据需要形成感压层。该情况下,若对面板部件作用按压力,由第1基板与第2基板夹压感压层,则感压层彼此或者感压层与电极不以平面彼此来接触,还会产生凸部相互接触的情况。结果,相互抵接的部件间的通电状态不稳定,成为不稳定的压力检测部。
但是,根据本构成,由于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设在第1基板以及第2基板的法线上不对置的位置,所以可以缓解感压层受到的电极部分的厚度、表面凹凸的影响。结果,能够得到感压层与电极的接触状态获得了改善的压力检测部。另外,即使压力检测部被按压,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也不直接相互按压。从而,可抑制因电极彼此相互按压而造成损伤这一不良情况,会提高压力检测部的耐久性。
本发明涉及的压敏传感器的第1特征构成在于,具备:按照检测出针对周缘部被固定于框体的面板部件的按压操作的方式设于上述周缘部的具有上述1~11中任意一个特征构成的压力检测部;和上浮防止机构,该上浮防止机构防止在对上述面板部件进行了按压操作的情况下,上述面板部件的角落部从上述框体浮起。
根据本特征构成,由于具备防止面板部件的角落部从框体浮起的上浮防止机构,所以能够防止因角落部浮起而使得压力检测部的输出不正确、压敏传感器的精度降低的情况。而且,通过防止角落部的上浮,面板部件的挠曲变小,能够实现面内灵敏度分布的均匀化,所以可抑制因按压操作的位置引起的压敏传感器的精度变动。
本发明涉及的压敏传感器的第2特征构成在于,上述上浮防止机构是设置成宽度比除了上述角落部的上述周缘部中的粘接区域宽度宽的上述角落部的粘接部。
若如本特征构成那样,通过宽幅设置角落部的粘接部来构成上浮防止机构,则在制造压敏传感器之际不需要另外设置部件,也不需要追加新的制造工序,因此能够在抑制成本增加的同时,防止压敏传感器的精度降低。
本发明涉及的压敏传感器的第3特征构成在于,仅在除了上述角落部的区域设有上述压力检测部。
根据本特征构成,由于在容易产生面板部件的上浮的角落部不存在压力检测部,所以即使角落部上浮,也能够抑制因该影响造成的压敏传感器的精度降低。而且,可以在离散地配置了多个压力检测部的情况下,减少其个数,由于在压力检测部遍布周缘部整体设置的情况下,不需要其一部分,所以同时可以实现成本降低。
本发明涉及的信息输入装置的第1特征构成在于,具备:能够通过按压操作来输入指示的面板部件;按照支承上述面板部件的周缘部的方式设于装置主体的支承部;以及配置在上述面板部件与上述支承部之间的具有上述1~11中任意一个特征构成的压力检测部。
本发明涉及的信息输入装置的第2特征构成在于,将具有上述1~3的任意一个特征构成的压敏传感器夹持在上述框体与上述面板部件之间。
通过这些构成,能够利用检测特性提高了的压力检测部,在信息输入装置中稳定地进行面板部件的基于按压操作的信息输入。
附图说明
图1是配置了本发明涉及的压力检测部的信息输入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II-II剖视图。
图3是表示信息输入装置中的压力检测部的配置的图。
图4是图2的压力检测部附近的放大剖视图。
图5是表示信息输入装置的其他方式的剖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2中的压力检测部附近的放大剖视图。
图7是实施方式3中的压力检测部附近的放大剖视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压力检测部的动作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图9是实施方式4中的压力检测部附近的放大剖视图。
图10是实施方式5中的压力检测部附近的放大剖视图。
图11是实施方式6中的压力检测部附近的放大剖视图。
图12是实施方式6中的其他方式的压力检测部附近的放大剖视图。
图13是实施方式7中的压力检测部附近的放大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7中的压力检测部的动作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图15是实施方式8中的压力检测部附近的放大剖视图。
图16是实施方式9中的压力检测部附近的放大剖视图。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10中的压力检测部的动作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图18是实施方式11中的压力检测部附近的放大剖视图。
图19是其他实施方式的信息输入装置的立体图。
图20是其他实施方式的压力检测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21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中的上浮防止机构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22是图21的XXII-XXII剖视图。
图23是图21的XXIII-XXIII剖视图。
图24是表示其他方式的上浮防止机构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25是图24的XXV-XXV剖视图。
图26是表示其他方式的上浮防止机构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27是图26的XXVII-XXVII剖视图。
图28是其他实施方式中的压力检测部附近的放大剖视图。
图29是其他实施方式中的压力检测部附近的放大剖视图。
图30是其他实施方式中的压力检测部附近的放大剖视图。
图31是其他实施方式中的压力检测部附近的放大剖视图。
图32是其他实施方式中的压力检测部附近的放大剖视图。
图33是其他实施方式中的压力检测部附近的放大剖视图。
图34是其他实施方式中的压力检测部附近的放大剖视图。
图35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信息输入装置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的压力检测部的配置的图。
图36是现有技术涉及的信息输入装置的剖视图。
图37是现有技术涉及的压力检测部的剖视图。
图38是现有技术涉及的压力检测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涉及的信息输入装置1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如图1、图2所示,信息输入装置1构成为在前面形成有开口部2A等的框体2中具备:具有液晶或者有机EL等显示部3A的显示装置3、和具有接触式信息输入功能的面板部件4。
在本发明中,框体2的开口部2A如图2所示,通过裁剪框体2的上表面而形成为具有允许面板部件4的嵌合的阶梯差,在其底面具有:使装备在框体2的内部的显示装置3的显示部3A面向外部的显示装置用开口部2a、和对面板部件4的周缘部4A进行支承的框状的支承部2b。
开口部2A的形状、大小能够根据面板部件4的形状、大小而进行各种变更。而且,开口部2A的安装深度能够根据面板部件4的厚度等而进行各种变更。并且,开口部2A中的显示装置用开口部2a的形状、大小能够根据显示部3A的形状、大小等进行各种变更。这里,将开口部2A、显示装置用开口部2a、显示部3A、以及面板部件4的形状设为矩形形状或者近似矩形形状。不过,面板部件4等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是圆形。开口部2A的安装深度只要被设定成框体2的表面与面板部件4的表面成为几乎相同的高度即可。
信息输入装置1中设置有能够检测出针对面板部件4的按压操作的压力检测部20。压力检测部20配置在面板部件4与框体2的支承部2b之间,由处理来自压力检测部20的输出信号的未图示的信号处理电路等构成。压力检测部20的构成只要能够检测出按压力即可,没有特别限定。如图1以及图3所示,压力检测部20在面板部件4的周缘部4A至少配置有一个以上。面板部件4可以具备基于针对面板部件4的触摸操作,来检测出成为其操作位置的X-Y坐标的所谓触摸输入功能。另外,对于具备触摸输入功能的面板部件,可以从电阻膜方式、静电电容方式以及电磁感应方式等中进行选择。
压力检测部20如图4所示,在面板部件4的一侧配置有框状的第1基板21,并按照与第1基板21对置的方式在支承部2b的一侧配置有框状的第2基板22。在第1基板21上,第1电极21A设在靠面板部件4的内侧,第1电极21A被作为感压层23的上部感压油墨23a覆盖。另一方面,在第2基板22上,第2电极22A设在靠面板部件4的外侧,被作为感压层23的下部感压油墨23b覆盖。
即,第1电极21A以及第2电极22A设于在第1基板21以及第2基板22的法线上不对置的位置。在第1电极21A被压向感压层23时,第2电极22A不妨碍第1电极21A的按压。另外,反过来在第2电极22A被压向感压层23的情况下,第1电极21A不妨碍第2电极22A的按压。结果,能够得到感压层23与电极21A、22A的接触状态被改善了的压力检测部20。另外,即使压力检测部20被按压,第1电极21A以及第2电极22A也不会直接相互按压。从而,能够抑制因电极彼此被反复按压而引起的电极的磨耗损伤,会提高压力检测部20的耐久性。
如图3以及图4所示,框状的第1基板21、第2基板22的内径对应于开口部2A的尺寸,外径对应于另外具备的XY坐标检测装置(未图示)。第1电极21A以框状配置在第1基板21的与第2基板22的对置面。第2电极22A按照相对于第1电极21A位于面板部件4的非中央侧的位置的方式,以框状配置在第2基板22的与第1基板21的对置面。即,由于在框状的第1基板21以及第2基板22之间,第1电极21A与第2电极22A在水平方向上分离配置,所以可以减少没有配置压力检测部20的部分处的第1电极21A与第2电极22A的绝缘处理。
压力检测部20通过第2基板22例如借助粘接剂(未图示)粘贴在支承部2b之上而被安装于开口部2A。
在第1基板21与第2基板22的对置区域的、感压层23的两侧,配置有连接部24。连接部24例如是具有弹性的粘接性粘合剂或双面粘接材料,构成为与第2电极22A、下部感压油墨23b、上部感压油墨23a、第1电极21A的合计厚度大致相同的厚度。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图4中电极、感压油墨与连接部24分离,但电极、感压油墨与连接部24也可以局部接触。
以下,对安装于信息输入装置1的压力检测部20的动作进行说明。在信息输入装置1的内部,第1电极21A以及第2电极22A与连接器(未图示)连接,连接器与内置于信息输入装置1的负荷检测部(未图示)连接。
压力检测部20对面板部件4被按压操作时的感压层23中的、隔着上部感压油墨23a以及下部感压油墨23b的第1电极21A与第2电极22A之间的电阻的变化进行检测。通过该电阻的变化的检测,能够检测出对感压层23施加的外力,可以检测出对面板部件4施加的负荷。
压力检测部20的第1基板21以及第2基板22例如是薄膜等,作为材质,可举出挠性基板能够使用的材质,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苯乙烯系树脂、聚烯烃系树脂、ABS树脂、AS树脂、丙烯酸系树脂、AN树脂等通用树脂。另外,也可以使用聚苯乙烯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聚甲醛系树脂、聚碳酸酯改性聚苯醚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树脂等通用工程树脂;或聚砜树脂、聚苯硫醚系树脂、聚苯醚系树脂、多芳基化合物树脂、聚醚酰亚胺树脂、聚酰亚胺树脂、液晶聚酯树脂、聚甲基系耐热树脂等特种工程树脂。
作为压力检测部20的第1电极21A以及第2电极22A的材料,可以使用金、银、铜、或镍等金属,或者含有碳或者多种这些材料的混合物等具有导电性的膏。作为它们的形成方法,可举出丝网印刷、胶版印刷、凹版印刷、或柔版印刷等印刷法、光致抗蚀剂法等。另外,第1电极21A以及第2电极22A也可以通过粘贴铜或金等金属箔来形成。并且,第1电极21A以及第2电极22A还可以利用抗蚀剂在镀覆了铜等金属的FPC之上形成电极图案,通过对未被抗蚀剂保护的部分的金属箔进行蚀刻处理来形成。对于电极而言,可以将这里举出的形成方法、材料进行组合或进行层叠。
构成压力检测部20的上部感压油墨23a以及下部感压油墨23b的组成物由电阻值等电特性对应于外力而发生变化的材料构成。作为组成物,例如可以使用英国的Peratech公司制造的量子隧道现象复合材料(商品名“QTC”)。上部感压油墨23a以及下部感压油墨23b可以通过涂覆而配置于第1基板21以及第2基板22。作为上部感压油墨23a以及下部感压油墨23b的涂覆方法,可使用丝网印刷、胶版印刷、凹版印刷、或者柔版印刷等印刷法。
压力检测部20例如通过糨糊等粘合剂、双面粘性胶带等粘接层而粘接在信息输入装置1的面板部件4的下表面,并按照被面板部件4的周缘部4A的装饰部遮蔽的方式配置为至少一个。因此,构成压力检测部20的各部件不限定于由透明的材质构成,也可以由有色的材质构成。
此外,信息输入装置1的框体2也可以如图5所示,是在面板部件4的上方具备边框(bezel)2c的形状。如果框体2具备边框2c,则能够由框体2的支承部2b和边框2c夹持面板部件4的周缘部4A以及配置于周缘部4A的压力检测部20来实现固定。
〔实施方式2〕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压力检测部20在面板部件4的一侧配置有框状的第1基板21,并按照与第1基板21对置的方式在支承部2b的一侧配置有框状的第2基板22。在第1基板21上,第1电极21A配置在靠面板部件4的内侧,第1电极21A被第1通电膜21B覆盖。另一方面,在第2基板22上,第2电极22A设在靠面板部件4的外侧,第2电极22A被第2通电膜22B覆盖。并且,第2通电膜22B被作为感压层23的感压油墨23a覆盖。
覆盖第2通电膜22B的感压油墨23a的表面与第1通电膜21B对置。因此,如果通过面板部件4按压压力检测部20,则在第2电极22A与第2通电膜22B之间形成感压层23被压缩的区域(感压区域)Z。这里,第1电极21A被配置在向面板部件4的中央侧(图6中为右侧)偏离感压区域Z的位置(不与感压区域Z重叠的位置)。即,感压区域Z的第1基板21侧只成为第1通电膜21B,该第1通电膜21B的表面平滑的可能性提高。结果,当压力检测部20被按压时,在感压区域Z中第1通电膜21B与感压油墨23a的接触状态良好,压力检测特性稳定。
作为压力检测部20的第1通电膜21B以及第2通电膜22B的材料,可以使用与第1电极21A以及第2电极22A几乎相同的材料,在使用上述的具有导电性的导电膏的情况下,使用颗粒直径尺寸比第1电极21A以及第2电极22A的材料小的材料为佳。通过通电膜使用颗粒直径尺寸小的材料,易于形成平滑的通电膜。上述各种材料中的碳粒子能够获得各种颗粒直径尺寸。因此,通过将颗粒直径尺寸小的碳粒子混合到粘合剂中来进行涂覆,能够得到具有细致的表面性状的平滑的通电膜。
〔实施方式3〕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压力检测部20构成为利用感压层23覆盖第1通电膜21B。感压层23的感压区域Z位于第1通电膜21B与第2通电膜22B之间,第1电极21A设在向沿着第1基板21的方向偏离感压区域Z的位置。在压力检测部20中,作为在第2基板22的外表面与支承部2b抵接使集中负荷作用于感压层23的负荷传递部件25,设有凸块25a。凸块25a被配置成与感压区域Z重叠,当从面板部件4对压力检测部20施加负荷时,凸块25a从下方支承压力检测部20,将该负荷集中传递给感压层23(图8)。
作为凸块25a的构成,存在通过印刷或涂覆等配置热固化性树脂或紫外线固化性树脂并使其固化而得到的构成、与压力检测部匹配尺寸地裁断并贴合的薄膜、树脂板、PE泡沫、氨基甲酸乙酯泡沫等发泡体、粘接性粘合剂、双面粘接材料、双面胶带等。其中,在对第2通电膜22B设有感压层23的情况下,凸块25a设在第1基板21的背侧,与面板部件4抵接。这里,凸块25a的高度尺寸例如为50μm~200μm(包括为了粘接于第2基板22的粘接层的厚度)。
也可以取代形成凸块25a而在框体2的感压区域Z的对应位置形成凸部。通过在框体2本身上设置凸部,使得该凸部作为负荷传递部件25发挥功能。
〔实施方式4〕
也可以如图9所示,压力检测部20利用感压层23覆盖第2通电膜22B,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成为将第2电极22A设在不与感压区域Z重叠的位置的构成。
〔实施方式5〕
压力检测部20如图10所示,相互不同地将第1电极21A配置成靠近面板部件4的中央,将第2电极22A配置成靠近面板部件4的中央的相反位置,覆盖第1电极21A的第1通电膜21B具有朝向非中央侧延伸的第1延伸部21b,第2通电膜22B具有朝向中央侧延伸的第2延伸部22b。将第1通电膜21B和第2通电膜22B在上下配置成近似平行,利用感压层23覆盖第2延伸部22b的一部分,将感压区域Z设为被配置在第1延伸部21b与第2延伸部22b之间的感压层23。结果,压力检测部20将第1电极21A以及第2电极22A设在不与感压区域Z重叠的位置而成。
这样,通过将第1电极21A以及第2电极22A设在不与感压区域Z重叠的位置,能够更平滑地加工第1通电膜21B以及第2通电膜22B的部件表面。从而,感压层23与第1通电膜21B以及第2通电膜22B的接触更可靠,能够得到可靠性高的压力检测部20。
尤其是感压油墨23a仅覆盖了第2通电膜22B中的第2延伸部22b。因此,由于即使感压层23被压缩,第2电极22A也不被直接按压,所以第2电极22A成为即使对于面板部件的过度的按压操作也难以受到损伤的构造,提高了压力检测部20的耐久性。
〔实施方式6〕
压力检测部20如图11所示,相互不同地将第1电极21A配置成靠向面板部件4的中央,将第2电极22B配置成靠向面板部件4的中央的相反位置,覆盖第1电极21A的第1通电膜21B具有朝向非中央侧延伸的第1延伸部21b,第2通电膜22B具有朝向中央侧延伸的第2延伸部22b。这里,将第1通电膜21B和第2通电膜22B配置成在上下仅相互的延伸部21b、22b存在重叠,利用感压层23覆盖第2延伸部22b的一部分,将感压区域Z设为配置在第1延伸部21b与第2延伸部22b之间的感压层23,并将双方的电极21A、22A设在不与感压区域Z重叠的位置。
若这样构成压力检测部20,则第1电极21A相对第2基板22在法线上对置的位置不存在第2通电膜22B,第2电极22A相对第1基板21在法线上对置的位置不存在第1通电膜21B。从而,由于能够可靠地避免第1电极21A与第2通电膜22B以及第2电极22A与第1通电膜21B的接触,所以会提高压力检测部20的检测精度。
并且,若如图12所示那样构成为在第1电极21A以及第2电极22A的对置面不配置感压层23,则能够更可靠地避免第1电极21A与第2通电膜22B以及第2电极22A与第1通电膜21B的接触。
〔实施方式7〕
压力检测部20如图13所示,在面板部件4的一侧配置有框状的第1基板21,按照与第1基板21对置的方式在支承部2b的一侧配置有框状的第2基板22。在第1基板21配置有第1电极21A,在第2基板22配置有第2电极22A。第1电极21A被上部感压油墨23a覆盖,第2电极22A被下部感压油墨23b覆盖。电极21A、22A也可以分别被通电膜21B、22B覆盖。另外,感压层23也可以将感压油墨构成为1层。
如图13所示,在第1基板21的与第2基板22的对置面以框状配置有第1电极21A。在第2基板22的与第1基板21的对置面,按照与第1电极21A对置的方式配置有第2电极22A。在第1基板21的角落部分或周缘部分,按照覆盖第1电极21A的方式配置有点状的上部感压油墨23a。在第2基板22的角落部分或其周缘部分,按照覆盖第2电极22A且与上部感压油墨23a对置的方式配置有点状的下部感压油墨23b。将感压油墨部分的电极设计成比感压油墨印刷尺寸稍小。通过粘贴而被安装于开口部2A。
压力检测部20还在第2基板22与框体的支承部2b之间具备凸块25a,作为与支承部2b抵接,使集中负荷作用于感压层23的负荷传递部件25。当面板部件4被按压操作时,第1电极21A与第2电极22A压缩感压层23而形成感压区域Z。凸块25a在第2基板22与框体的支承部2b之间形成负荷传递区域A。这里,从面板部件4的法线方向观察,凸块25a的边缘部中的面板部4的中央侧的边缘部25A与感压区域Z重叠,面板部件4的非中央侧的边缘部25B不与感压区域Z重叠。即,负荷传递部件25构成为从面板部件4的法线方向观察,边缘部的一部分与感压区域Z重叠,另一边缘部不与感压区域Z重叠。
在从面板部件4对压力检测部20施加了负荷时,凸块25a从下方支承压力检测部20,将该负荷集中传递给压力检测部20(图14)。并且,面板部件4的中央侧的边缘部25A成为角部,对第2基板22赋予局部的按压力。由此,即便是微弱的按压力,压力检测部20也能可靠地检测出。
作为凸块25a的构成,存在通过印刷或涂覆等配置热固化性树脂或紫外线固化性树脂并使其固化而得到的构成、与压力检测部匹配尺寸地裁断并贴合的薄膜、树脂板、PE泡沫、氨基甲酸乙酯泡沫等发泡体、粘接性粘合剂、双面粘接材料、双面胶带等。凸块25a也可以设在第1基板21与面板部件4之间,还可以设在第1基板21与面板部件4之间、以及第2基板22与框体的支承部2b之间的两方。这里,凸块25a的高度尺寸例如为50μm~200μm(包括为了粘接于第2基板22的粘接层的厚度)。
也可以取代形成凸块25a而在框体2的感压区域Z的对应位置形成凸部。通过在框体2本身上设置凸部,使得该凸部作为负荷传递部件25发挥功能。
〔实施方式8〕
对于压力检测部20而言,如果第1基板21和第2基板22在与感压区域Z不同的位置通过连接部24相互连接,则当按压力作用于面板部件4而使得第1基板以及第2基板相互按压时,有时连接部24宛如节眼那样发挥作用,使得第1基板与第2基板难以相互接近。
鉴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压力检测部20中,如图15所示,构成为从面板部件4的法线方向观察,负荷传递部件25的边缘部的一部分25A与感压区域Z重叠,另一边缘部的一部分25B与连接部24重叠。
在按压面板部件4时,当第1基板21或第2基板22相互接近而变形时,在连接部24的部位,第1基板21与第2基板22的间隔的变化量比感压区域Z的变化量等少。因此,在面板部件4受到按压力而变形时,在第1基板21与第2基板22更易于接近的位置、即与感压区域Z对应的部位,作用大的负荷。
不需要构成为使负荷传递部件25从该连接部24的部位向感压区域Z的一侧延伸,进而超越其而突出。由于负荷传递部件25不过分突出,因此不存在约束第1基板21或第2基板22的部件,该部位处的变形自由度提高。结果,第1基板21等能够更大幅地弯曲变形,由负荷传递部件25的边缘部25A的一部分引起的感压区域Z的按入量增大。
〔实施方式9〕
在本实施方式中,图16所示,从面板部件4的法线方向观察,负荷传递部件25的边缘部25A的一部分与感压区域Z重叠,另一边缘部25B中的一部分相对感压区域Z位于面板部件4的外边缘侧。另外,在面板部件4的外缘,第1基板21的边缘部、连接部24、第2基板22的边缘部、负荷传递部件25的另一边缘部中的一部分25B被重叠配置。将从第1基板21的边缘部到负荷传递部件25的边缘部25B配置在面板部件4的最外侧。
由此,作为面板部件4的外缘的该部位成为对面板部件4作用了按压力时的反作用承受部。面板部件4以该边缘部为支点,挠曲变形成中央部被压入的状态。通过将这样的反作用承受部设于面板部件4的最边缘部,来增大到面板部件4的中央位置的距离,使得即便是相同的按压力,也能够使面板部件4最大限度变形。
另一方面,由于负荷传递部件25的边缘部25A位于感压区域Z的位置,所以该边缘部25A集中按压感压区域Z。此时,如上所述,由于设定成面板部件4的挠曲变形量变大,所以针对感压层23的按压程度提高,从而会提高压力检测部20的检测灵敏度。
其中,在将从第1基板21的边缘部到负荷传递部件25的连接部配置到面板部件4的最外侧,并且利用粘接性部件构成负荷传递部件25,进而遍布面板部件4的整周设置了该粘接性部件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异物从面板部件4的外周侧进入以及水分的侵入。
〔实施方式10〕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7所示,压力检测部20在第1基板21将第1电极21A配置成靠向面板部件4的内侧,在第2基板22将第2电极22A设成靠向面板部件4的外侧。即,第1电极21A以及第2电极22A设在第1基板21以及第2基板22的法线上不对置的位置。第1电极21A被作为感压层23的上部感压油墨23a覆盖。另一方面,第2电极22A被作为感压层23的下部感压油墨23b覆盖。
即,第1电极21A以及第2电极22A设在第1基板21以及第2基板22的法线上不对置的位置。于是,能够缓解感压层23受到的电极部分21A、22A的厚度、表面凹凸的影响。在第1电极21A被按压向感压层23的情况下,第2电极22A不阻碍第1电极21A的按压。另外,反过来在第2电极22A被按压向感压层23的情况下,第1电极21A不阻碍第2电极22A的按压。结果,能够得到感压层23与电极21A、22A的接触状态获得了改善的压力检测部。另外,即使压力检测部20被按压,第1电极21A以及第2电极22A也不会直接相互按压。因此,能够抑制因电极彼此被反复按压而引起的电极的磨耗损伤,会提高压力检测部20的耐久性。此外,也可以将第1电极21A配置在第1基板21中的面板部件4的非中央侧,将第2电极22A配置在第2基板22中的面板部件4的中央侧。
〔实施方式11〕
如图18所示,压力检测部20在第1基板21将第1电极21A配置成靠向面板部件4的内侧,第1电极21A被第1通电膜21B覆盖。另一方面,在第2基板22,第2电极22A被设成靠向面板部件4的外侧,第2电极22A被第2通电膜22B覆盖。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将第1电极21A以及第2电极22A设在第1基板21以及第2基板22的法线上不对置的位置。并且,第1通电膜21B被作为感压层23的感压油墨23a覆盖。
覆盖第1通电膜21B的感压油墨23a的表面与第2通电膜22B对置。因此,若面板部件4被按压操作,则在第1通电膜21B与第2通电膜22B之间形成感压层23被压缩的感压区域Z。这里,第1电极21A配置在向面板部件4的中央侧(图10中为右侧)远离感压区域Z的位置。即,第1电极21A设在不与感压区域Z重叠的位置。从而,感压区域Z的第1基板21侧仅成为第1通电膜21B,在感压区域Z中能够排除第1电极21A的厚度、表面凹凸的影响,会提高第1通电膜21B的表面平滑的可能性。结果,当对面板部件4进行了按压操作时,在感压区域Z中第1通电膜21B与感压油墨23a的接触状态良好,压力检测特性稳定。此外,也可以将第1电极21A配置在第1基板21中的面板部件4的非中央侧,将第2电极22A配置在第2基板22中的面板部件4的中央侧。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信息输入装置1中,若对固定了周缘部4A的面板部件4进行按压操作,则周缘部4A会因面板部件4的挠曲而上浮。该上浮举动有可能会使配置于周缘部4A的压力检测部20的精度降低。鉴于此,图19所示的信息输入装置1具备防止面板部件4的角落部4B从框体2上浮的上浮防止机构。压力检测部20在矩形形状面板部件4的周缘部4a的除了角落部4b的长边上各配置有3个,在短边上各配置有1个。不过,压力检测部20的配置方式、配置个数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能够在角落部4B设置压力检测部20等。其中,角落部4B表示距面板部件4的角的一定的范围。例如,能够为距面板部件4的角的、连接面板部件4的中央与距离该中央最近的压力检测部20的直线距离的1/4距离的范围等。
如图20所示,在面板部件4之下,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配置有第1基板21、第1电极21A、上部感压油墨部件23a、下部感压油墨部件23b、第2电极22A、第2基板22、凸块25a。在框状的第1基板21的下面以框状配置有第1电极21A,在框状的第2基板22的上面以框状配置有第2电极22A。
图21是表示了上浮防止机构的配置的俯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第1基板21以及第2基板22的内框的4个角分别设有朝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部21a、22a(参照图20)。本实施方式的上浮防止机构通过对第1基板21的突出部21a以及第2基板22的突出部22a设置宽幅的粘接部件24a、宽幅的上部粘接部31a以及宽幅的下部粘接部32a而构成。此外,覆盖宽幅的粘接部件30a以及宽幅的下部粘接部32a的第1基板21以及第2基板22的区域不必一定构成为突出部21a、22a,也可以构成为不具有突出部21a、22a的一定宽度的框状第1基板21以及第2基板22的一部分。
图22表示图21中的XXII-XXII剖视图、即形成压力检测部20的周缘部4A处的剖视图。对压力检测部20而言,面板部件4的下表面与第1基板21的上表面通过上部粘接部31进行粘接,框体2的支承部2b的上表面与第2基板22的下表面通过由双面粘性胶带构成的凸块25a进行粘接。上部粘接部31以及后述的下部粘接部32例如可使用糨糊等粘合剂、双面粘性胶带等。
图23表示图21中的XXIII-XXIII剖视图、即没有形成压力检测部20的角落部4B处的剖视图。在角落部4B,设有从第1基板21以及第2基板22的内框朝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部21a、22a。通过设置这样的突出部21a、22a,能够设置宽幅的粘接部件24a、宽幅的上部粘接部31a以及宽幅的下部粘接部32a,可以加宽角落部4B中的粘合面积。结果,能够强化角落部4B中的粘合力,可以防止面板部件4的上浮。
由于在角落部4B没有设置感压油墨23a、23b,所以不作为压力检测部20发挥功能。因此,即使假设面板部件4的角落部4B上浮,由于在角落部4B中也不检测压力,所以也能提高压力检测部20的检测精度。
也可以不在第1基板21以及第2基板22设置突出部,而如图24、图25所示那样,也可以在面板部件4的角落部4B,比第1基板21以及第2基板22的内框靠内侧的区域,设置直接粘接面板部件4与框体2的支承部2b的粘接部33来作为上浮防止机构。
通过设置粘接部33,使得角落部4B中的粘合区域被扩大,能够防止面板部件4的角落部4B的上浮。粘接部33例如只要是具有弹性的粘接性粘合剂或双面粘接材料即可。此外,不必一定使粘接部33与第1基板21以及第2基板22接触,粘接部33与第1基板21以及第2基板22也可以局部分离。
另外,作为上浮防止机构,也可以如图26、图27所示,在面板部件4的角落部4B的侧面设置凹部4C,并在框体2上设置与凹部4C卡合的凸部2d。根据该构成,由于凸部2d防止面板部件4的角落部4B的上浮,所以能够防止因上浮引起的压力检测部20的检测精度降低。此外,也可以使凸部2d为凹部,并使凹部4C为凸部。
(2)本发明涉及的压力检测部20可以预先对感压层23赋予初始负荷。
例如由比感压部分(电极、通电膜以及感压层)的厚度薄的非弹性隔离物(也可以是包括与基板21、22的粘接层的粘接剂单体)构成连接部24的厚度。于是,在容许第1基板21或者第2基板22的变形的情况下,由第1基板21或者第2基板22对压力检测部20赋予预先设定的压力作为初始负荷。连接部24可以是具有弹性的粘合性粘接剂或双面粘接材料,也可以是被设定为发挥拉伸力的状态的橡胶、拉伸螺旋弹簧、板簧等各种弹性部件。
在因连接部24的材料等而无法使其厚度比感压部分的厚度薄的情况下,也可以反过来增加感压部分的厚度,构成为比连接部24的厚度大,来对感压层23赋予初始负荷。其中,为了增加感压部分的厚度,将电极21A、22A、通电膜22A、22B或者感压层23涂敷或印刷成比通常厚等、或者反复进行涂敷等。
若如此构成压力检测部20的连接部24,则在信息输入装置1的面板部件4与支承部2b之间配置了压力检测部20的阶段,对连接部24作用想要保持最初厚度的力,该力向使第1基板21与第2基板22相互接近的方向作用。即,缩窄第1基板21与第2基板22之间的距离,减小感压层23的无加压的状态下的厚度,结果对感压层23赋予预先设定的压力来作为初始负荷。
(3)在压力检测部20中,也可以如图28所示,构成为对第1通电膜21B覆盖上部感压油墨23a,对第2通电膜22B覆盖下部感压油墨23b,第1电极21A以及第2电极构成22A设在不与感压区域Z重叠的位置。
(4)压力检测部20也可以如图29所示,构成成不利用通电膜21B、22B覆盖第1电极21A以及第2电极22A,而直接用上部感压油墨23a以及下部感压油墨23b覆盖,第1电极21A以及第2电极构成22A设在不与感压区域Z重叠的位置。
(5)压力检测部20也可以构成为利用通电膜(图30中为第2通电膜22B)覆盖第1电极21A以及第2电极22A中的任意一方(图30中为第2电极22A),直接用感压层23覆盖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中的任意另一方(图30中为第1电极21A)。
(6)表示了仅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一部分实施方式的压力检测部20中设置与感压区域Z重叠的凸块25a的构成,但对于其他实施方式的压力检测部20,也可以按照与感压区域Z重叠的方式设置凸块25a。
(7)也可以配置成如图31所示,设于压力检测部20的负荷传递部件25的一个端部25A与感压区域Z重叠,另一个端部25B不与感压区域Z重叠。另一个端部25B可以相对感压区域Z位于面板部件4的非中央侧,也可以反过来相对感压区域Z位于面板部件4的中央侧。在凸块25a由粘接性材料构成的情况下,通过如图31那样,将从第1基板21的边缘部到负荷传递部件25的边缘部25B配置到面板部件4的最外侧,能够防止异物从面板部件4的外周侧的进入以及水分的侵入。因此,可提高该装置的可靠性、耐久性。并且,由于可切除压力检测部20、负荷传递部件25的不必要的边缘部,所以能够容易地制造压力检测部20。
(8)也可以如图32所示,负荷传递部件25构成为从面板部件4的法线方向观察,面板部4的非中央侧的边缘部与感压区域Z重叠,面板部件4的中央侧的边缘部不与感压区域Z重叠。
(9)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1中,将第1电极21A设在不与感压区域Z重叠的位置,但也可以将第2电极22A设在不与感压区域Z重叠的位置,还可以将第1电极21A以及第2电极22A双方设在不与感压区域Z重叠的位置。在将第1电极21A以及第2电极22A双方设在不与感压区域Z重叠的位置的情况下,例如构成为如图33所示,第1通电膜21B具有相对第1电极21A向侧方延伸的第1延伸部21b,第2通电膜22B具有相对第2电极22A向侧方延伸的第2延伸部22b。
如果仅用第1通电膜21B中的第1延伸部21b覆盖上部感压油墨23a,将感压层23配置到第1延伸部21b与第2延伸部22b之间,则当面板部件4被按压操作时,感压层23被第1延伸部21b与第2延伸部22b压缩。即,由于即使感压层23被压缩,第1电极21A以及第2电极22A也不直接被按压,所以成为第1电极21A以及第2电极22A对于面板部件4的过度按压操作也难以受到损伤的构造,会提高压力检测部20的耐久性。
(10)具备凸块25a的压力检测部20也可以构成为将配置于第1基板21或第2基板22中的任意一方的一对电极、和第1基板21或第2基板22的另一方配置成覆盖该一对电极。于是,由于电极层变为1层,所以压力检测部20的厚度进一步变薄,结果能够实现信息输入装置1的薄型化。该情况下,通过将一对电极形成为梳齿状、漩涡状等来控制与感压油墨部件的接触面积,能够获得所希望的检测范围的信号。
(11)图34所示的压力检测部20除了将凸块部件25配置在面板部件4与第1基板21之间之外,与图22所示的压力检测部20相同。如果构成为凸块25a的端部中的面板部件4的中央侧的端部25A位于第1电极21A与第2电极222A之间,则当面板部件4被按压时,由于按压力从凸块25a的端部25A集中传递给上部感压油墨23a以及下部感压油墨23b,所以优选。
(12)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将凸块25a设于压力检测部20的外侧一半的方式,但例如也可将宽度比感压油墨部件24a、24b小的凸块25a配置在感压油墨23a、23b的下方。另外,可以将凸块25a配置到第2基板22与下部感压油墨23b之间,也可以设于第1基板21与上部感压油墨23a之间。并且,也可以在这些之中的多个位置设置凸块25a。
(13)也可以是压力检测部20的连接部24仅被配置在面板部件4的非中央侧以及中央侧中的任意一方的构成。特别是若将连接部24配置到面板部件4的非中央侧(外侧),则可以防止灰尘、水分从面板部件4与装置主体的缝隙侵入。从而,没有在面板部件4与支承部2b之间夹持异物的可能性,而且,由于还能够降低第1电极21A、第2电极22A、感压层23等的损伤机会,所以装置的耐久性大幅提高。
(14)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压力检测部20中,将第1电极21A配置在面板部件4的中央侧,将第2电极22A配置在面板部件4的非中央侧,但也可以反过来将第1电极21A配置在面板部件4的非中央侧,将第2电极22A配置在面板部件4的中央侧。
(15)感压层23只要设在面板部件4的周缘部4A的至少一部分即可,连接部24可以如图35所示,仅配置在感压层23的附近。这样,如果将连接部24设于面板部件4的周缘部4A的一部分,则能够将连接部24仅设于必要的位置,在配置于面板部件4的压力检测部20少的情况下等,利于制造信息输入装置1。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涉及的压力检测单元能够在移动电话机、智能电话、PDA、车辆导航装置、数字照相机、数字摄像机、游戏机以及写字板等电子设备中有效利用,能够为了实现电子设备的多功能化以及操作性的提高而利用。
Claims (10)
1.一种压力检测部,是在信息输入装置中配置于面板部件的周缘部,检测针对上述面板部件的按压操作的压力检测部,其特征在于,
该压力检测部具备:
第1基板;
与上述第1基板对置配置的第2基板;
配置在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之间的感压层;以及
按照检测隔着上述感压层的电阻变化的方式设于上述第1基板的第1电极和设于上述第2基板的第2电极,并且
在上述第1基板以及上述第2基板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的外表面,具备使集中负荷作用于上述感压层的负荷传递部件,
在该压力检测部被按压时,从上述面板部件的法线方向观察压缩上述感压层而形成的感压区域,负荷传递部件的边缘部的一部分与上述感压区域重叠,另一边缘部不与上述感压区域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检测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基板和上述第2基板在与上述感压区域不同的位置通过连接部相互连接,
从上述面板部件的法线方向观察,上述负荷传递部件的上述另一边缘部中的一部分与上述连接部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力检测部,其特征在于,
从上述面板部件的法线方向观察,上述负荷传递部件的上述另一边缘部中的一部分相对上述感压区域位于上述面板部件的外边缘侧,并且
在该面板部件的外边缘,上述第1基板的边缘部、上述连接部、上述第2基板的边缘部和上述另一边缘部中的一部分重叠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检测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电极以及上述第2电极设在上述第1基板以及上述第2基板的法线上不对置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压力检测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电极以及上述第2电极设在上述第1基板以及上述第2基板的法线上不对置的位置。
6.一种压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按照检测出针对周缘部被固定于框体的面板部件的按压操作的方式设于上述周缘部的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压力检测部;和
上浮防止机构,该上浮防止机构防止在对上述面板部件进行了按压操作的情况下,上述面板部件的角落部从上述框体浮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压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上浮防止机构是设置成宽度比除了上述角落部的上述周缘部中的粘接区域的宽度宽的上述角落部的粘接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压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仅在除了上述角落部的区域设有上述压力检测部。
9.一种信息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能够通过按压操作来输入指示的面板部件;
按照支承上述面板部件的周缘部的方式设于装置主体的支承部;以及
配置在上述面板部件与上述支承部之间的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压力检测部。
10.一种信息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权利要求6所述的压敏传感器夹持在上述框体与上述面板部件之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089588 | 2010-04-08 | ||
JP2010-089588 | 2010-04-08 | ||
JP2010-093509 | 2010-04-14 | ||
JP2010093508 | 2010-04-14 | ||
JP2010093509 | 2010-04-14 | ||
JP2010-093508 | 2010-04-14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17440.2A Division CN102834794B (zh) | 2010-04-08 | 2011-04-05 | 压力检测部以及具备压力检测部的信息输入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714694A true CN104714694A (zh) | 2015-06-17 |
Family
ID=4476295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17440.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34794B (zh) | 2010-04-08 | 2011-04-05 | 压力检测部以及具备压力检测部的信息输入装置 |
CN201510122664.XA Pending CN104714694A (zh) | 2010-04-08 | 2011-04-05 | 压力检测部以及具备压力检测部的信息输入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17440.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34794B (zh) | 2010-04-08 | 2011-04-05 | 压力检测部以及具备压力检测部的信息输入装置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30169589A1 (zh) |
EP (1) | EP2557485A4 (zh) |
JP (1) | JP5269250B2 (zh) |
KR (1) | KR101420038B1 (zh) |
CN (2) | CN102834794B (zh) |
TW (1) | TWI545472B (zh) |
WO (1) | WO2011126020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8045740A1 (zh) * | 2016-09-12 | 2018-03-15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指纹识别模组及终端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1047893A (ja) * | 2009-08-28 | 2011-03-10 | Nissha Printing Co Ltd | 圧力検出ユニット |
TWI474235B (zh) * | 2012-10-03 | 2015-02-21 | Giantplus Technology Co Ltd | 單層電極觸控面板 |
JP5567734B1 (ja) * | 2013-11-29 | 2014-08-06 |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 入力装置 |
EP2904936B1 (en) | 2014-02-06 | 2016-07-20 | The Procter and Gamble Company | Device for providing bristles for brush production and providing method |
WO2016010894A1 (en) * | 2014-07-14 | 2016-01-21 | Rogers Corporation | Foam pressure sensor |
CN105068602B (zh) * | 2015-07-27 | 2018-10-30 | 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 电子装置 |
CN106406588B (zh) * | 2015-07-27 | 2024-07-12 | 安徽精卓光显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触控显示装置 |
CN105117072A (zh) * | 2015-09-25 | 2015-12-02 | 上海和辉光电有限公司 |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
CN105573555B (zh) * | 2016-01-28 | 2018-06-29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压力触控结构、触控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
CN106269756B (zh) * | 2016-08-10 | 2018-09-25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毛刷与玻璃基板之间压力检测方法、装置和玻璃清洗设备 |
WO2018052096A1 (ja) * | 2016-09-14 | 2018-03-22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センサ、入力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
CN107195667B (zh) * | 2017-06-30 | 2020-02-21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柔性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
JP6755216B2 (ja) * | 2017-07-05 | 2020-09-16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テン | 入力装置および入力システム |
TWI622916B (zh) * | 2017-09-07 | 2018-05-01 | 凌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觸控顯示裝置及其操作方法 |
CN109917945A (zh) * | 2017-12-13 | 2019-06-21 | 南昌欧菲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 集成触控组件、触控显示屏和触控电子设备 |
WO2019221536A1 (ko) * | 2018-05-18 | 2019-11-21 | 동우화인켐 주식회사 | 압력 센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화상 표시 장치 |
WO2021116276A1 (en) * | 2019-12-13 | 2021-06-17 | Innovationlab Gmbh | Sensor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106977A2 (en) * | 1999-12-06 | 2001-06-13 | Alps Electric Co., Ltd. | Electronic pressure sensor |
WO2009054561A1 (en) * | 2007-10-24 | 2009-04-30 | Korea Research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Science | Touch screen using tactile sensors,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algorithm implementing method for the same |
CN101446869A (zh) * | 2007-11-29 | 2009-06-03 | 索尼株式会社 | 压力检测传感器、输入装置和电子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503416A (en) * | 1982-12-13 | 1985-03-05 |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 Graphite fiber tactile sensor |
JPH1078357A (ja) * | 1996-09-04 | 1998-03-24 | Alps Electric Co Ltd | 感圧抵抗素子 |
JP3987182B2 (ja) * | 1998-01-26 | 2007-10-03 | Idec株式会社 | 情報表示装置および操作入力装置 |
JPH11355617A (ja) | 1998-06-05 | 1999-12-24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画像表示器付きカメラ |
US6771327B2 (en) * | 2000-09-18 | 2004-08-03 | Citizen Watch Co., Ltd.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ith an input panel |
JP4055378B2 (ja) * | 2001-07-06 | 2008-03-05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タッチパネルスイッチ |
JP2004028883A (ja) * | 2002-06-27 | 2004-01-29 | Denso Corp | 感圧センサ |
US7593004B2 (en) * | 2005-06-02 | 2009-09-22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Touchscreen with conductive layer comprising carbon nanotubes |
DE602007011948D1 (de) * | 2007-11-16 | 2011-02-24 | Research In Motion Ltd | Touchscreen für ein elektronisches Gerät |
JP2009244206A (ja) | 2008-03-31 | 2009-10-22 | Nissha Printing Co Ltd | 感圧センサ |
KR100943989B1 (ko) * | 2008-04-02 | 2010-02-26 | (주)엠아이디티 | 정전용량식 터치스크린 |
JP4553031B2 (ja) * | 2008-04-25 | 2010-09-29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5350725B2 (ja) | 2008-09-22 | 2013-11-27 | 日本写真印刷株式会社 | 感圧センサ |
-
2011
- 2011-04-05 US US13/639,386 patent/US20130169589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1-04-05 WO PCT/JP2011/058629 patent/WO201112602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1-04-05 EP EP11765920.1A patent/EP2557485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1-04-05 CN CN201180017440.2A patent/CN102834794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04-05 KR KR1020127029345A patent/KR101420038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1-04-05 CN CN201510122664.XA patent/CN104714694A/zh active Pending
- 2011-04-05 JP JP2012509668A patent/JP5269250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04-08 TW TW100112328A patent/TWI545472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106977A2 (en) * | 1999-12-06 | 2001-06-13 | Alps Electric Co., Ltd. | Electronic pressure sensor |
WO2009054561A1 (en) * | 2007-10-24 | 2009-04-30 | Korea Research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Science | Touch screen using tactile sensors,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algorithm implementing method for the same |
CN101446869A (zh) * | 2007-11-29 | 2009-06-03 | 索尼株式会社 | 压力检测传感器、输入装置和电子设备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8045740A1 (zh) * | 2016-09-12 | 2018-03-15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指纹识别模组及终端 |
CN107818284A (zh) * | 2016-09-12 | 2018-03-2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指纹识别模组及终端 |
CN107818284B (zh) * | 2016-09-12 | 2022-12-0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指纹识别模组及终端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130018863A (ko) | 2013-02-25 |
TWI545472B (zh) | 2016-08-11 |
JP5269250B2 (ja) | 2013-08-21 |
CN102834794A (zh) | 2012-12-19 |
KR101420038B1 (ko) | 2014-07-15 |
JPWO2011126020A1 (ja) | 2013-07-11 |
WO2011126020A1 (ja) | 2011-10-13 |
US20130169589A1 (en) | 2013-07-04 |
EP2557485A4 (en) | 2016-08-31 |
TW201209664A (en) | 2012-03-01 |
EP2557485A1 (en) | 2013-02-13 |
CN102834794B (zh) | 2015-08-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834794B (zh) | 压力检测部以及具备压力检测部的信息输入装置 | |
CN102934056B (zh) | 压力检测部及具备压力检测部的信息输入装置 | |
CN102365608B (zh) | 信息输入装置及在信息输入装置中使用的压力检测单元 | |
JP5026486B2 (ja) | 感圧センサを備えたタッチ入力デバイスの実装構造 | |
US8635919B2 (en) | Pressure detection unit and pressure detection device | |
CN105992938A (zh) | 输入装置以及输入装置的制造方法 | |
US8857276B2 (en) | Pressure detection unit | |
JP5546327B2 (ja) | 情報入力装置 | |
JP5350861B2 (ja) | 圧力検出ユニット | |
CN111522467A (zh) | 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触控面板组件 | |
CN217740390U (zh) | 一种具有复合型传感器的按键开关装置 | |
TWI836488B (zh) | 觸控板組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AD01 |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 ||
AD01 |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0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