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04298A - 热交换式换气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式换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04298A
CN104704298A CN201380050299.5A CN201380050299A CN104704298A CN 104704298 A CN104704298 A CN 104704298A CN 201380050299 A CN201380050299 A CN 201380050299A CN 104704298 A CN104704298 A CN 1047042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eat exchange
shell
cover
ventil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5029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04298B (zh
Inventor
饭尾耕次
荒木直也
岛康晃
竹下庆
尾崎祐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21184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06037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6589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09793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3/005575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4050053A1/ja
Publication of CN1047042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042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042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042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 F24F7/06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 F24F7/08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with separate ducts for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with provisions for reversal of the input and output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Abstract

热交换式换气装置(1)具有外部空气吸入口(2)、室内空气排气口、外部空气供气口(4)和室内空气吸入口(5),在主体(1a)的内部配置有供气送风路径(6)、排气送风路径(7)、风扇电机部(43)和热交换元件部(11)。并且,热交换式换气装置(1)具有保持风扇电机部(43)和热交换元件部(11)的内装壳(12)与覆盖内装壳(12)的外侧的外装壳(13)。

Description

热交换式换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交换式换气装置。
背景技术
对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现有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设置在建筑物内。热交换式换气装置将室外空气从外部空气供气口导入,经过内置的热交换元件,将室外空气供给室内(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
以下,参照作为表示现有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侧视截面图的图28进行说明。如图28所示,换气装置主体101设置于建筑物内的屋顶里或天花板后面。新鲜的室外空气从外部空气供气口102导入换气装置主体101,通过内置的热交换元件部103从室内供气口104供给到室内。
另一方面,污染的室内空气从室内排气口105被导入到换气装置主体101,通过热交换元件部103,从室外排气口106被排气到室外。从外部空气供气口102导入的室外空气和从室内排气口105导入的室内空气经过热交换元件部103分别通过供气用风扇109和排气用风扇110被移送。这里,供气用风扇109和排气用风扇110由同一轴108与电动机107连结。
在这样的现有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中,外装壳兼作为供气送风路径和排气送风路径。即,供气送风路径中流动冷的室外空气,排气送风路径中流动热交换后的冷的排出空气。这些冷的空气经由外装壳与主体周边的空气接触,进行热交换。此时,设置热交换式换气装置主体的屋顶里或天花板后面并不一定被隔热和空气调节,有可能发生结露。为了防止该结露发生,在现有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中,在外装壳的外部和内部粘贴有隔热材料。在这样的现有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中,存在需要大量的隔热材料、隔热材料的粘贴需要大的工时的第1课题。
另外,供气用风扇109和排气用风扇110包括覆盖各自的供气风扇罩111和排气风扇罩112。在这样的现有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中,长条状的密封件的片与供气风扇罩111和排气风扇罩112的曲线配合并附着。而且供气风扇罩111和排气风扇罩112固定于电机板。因此在高压时,在密封件的弯曲部分中有时会产生微小的间隙而发生漏风。其结果,在现有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中,存在产生供气不足和热损失的第2课题。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32553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106427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的第1课题,本发明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具有:将室外空气取入到主体的外部空气吸入口;将室内空气从主体向室外排出的室内空气排气口;将室外空气从主体向室内吹出的外部空气供气口;和将室内空气从室内吸入到主体的室内空气吸入口。而且,在主体的内部配置有:室外空气从外部空气吸入口流动至外部空气供气口的供气送风路径;和室内空气从室内空气吸入口流动至室内空气排气口的排气送风路径。此外,在主体的内部配置有:由设置于供气送风路径的供气用风扇、设置于排气送风路径的排气用风扇、和电机构成的风扇电机部;和在供气送风路径与排气送风路径交叉的位置,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元件部。而且热交换式换气装置具有:保持风扇电机部和热交换元件部的内装壳;和覆盖内装壳的外侧的外装壳。
这样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存在于内装壳和外装壳之间的空气层将内装壳和外装壳之间隔热。因此,因外装壳的外侧的室内空气与在内装壳内部的供气送风路径和排气送风路径流动的冷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产生的结露的发生被抑制。其结果,外装壳的外部和内部中使用的隔热材料得以削减。
另外,为了解决上述的第2课题,本发明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具有:将室外空气取入到主体的外部空气吸入口;将室内空气从主体向室外排出的室内空气排气口;将室外空气从主体向室内吹出空气的外部空气供气口;和将室内空气从室内吸入到主体的室内空气吸入口。而且在主体的内部具有:室外空气从外部空气吸入口流动至外部空气供气口的供气送风路径;和室内空气从室内空气吸入口流动至室内空气排气口的排气送风路径。此外,在主体的内部具有:设置于供气送风路径和排气送风路径的风扇电机部;和在供气送风路径与排气送风路径交叉的位置,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元件部。风扇电机部包括:电机;电机板;供气叶轮和排气叶轮;和分别覆盖供气叶轮和排气叶轮的涡旋型的供气风扇罩和排气风扇罩。电机固定于电机板,并且与供气风扇罩和排气风扇罩中的至少一者的供气口相对的侧面被电机板封闭。电机板在整面粘贴有SA(供给空气,SupplyAir)密封件或EA(排出空气,Exhaust Air)密封件。在供气风扇罩或排气风扇罩中,涡旋板的供气风扇罩供气口相反侧端部或排气风扇罩供气口相反侧端部垂直地按压于SA密封件或EA密封件。
这样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供气风扇罩供气口相反侧端部或排气风扇罩供气口相反侧端部将SA密封件或EA密封件压扁。因此,供气风扇罩或排气风扇罩被固定。其结果,即使在高压时,来自供气风扇罩或排气风扇罩的漏风也变少,供气不足和热损失得以抑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下方立体图。
图2是表示该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侧视截面图。
图3是表示该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排气送风路径的侧视截面图。
图4是表示该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外装壳和内装壳的下方立体图。
图5是表示该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内装壳的下方立体图。
图6是表示该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俯视截面图。
图7是表示该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内装壳的上方立体图。
图8是表示该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内装壳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该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内装壳的下方部分立体图。
图10是表示该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外装壳的立体图和角铁固定用凸台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表示该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外装壳的下方立体图和角铁的局部放大图。
图12是表示该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外装壳、内装盖和角铁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表示该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外装壳、内装盖和角铁的截面立体图和局部放大图。
图14是表示该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内装壳和外装壳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表示该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表示该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俯视截面图。
图17是表示该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内装盖的上方立体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下方立体图。
图19是表示该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下方立体图。
图20是表示该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侧视截面图。
图21是表示该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截面图。
图22是图21的局部放大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楔状形状的放大图。
图24是该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截面图。
图25是图24的局部放大图。
图2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截面图。
图27是该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28是表示现有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侧视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下方立体图。如图1所示,热交换式换气装置1在箱形的主体1a的下部设置有室内空气吸入口5,在一个侧面设置有外部空气吸入口2和室内空气排气口3,在与该一个侧面相对的侧面设置有外部空气供气口4。这里,室内空气42从主体1a的室内空气吸入口5吸入,从室内空气排气口3向室外排出。室外空气41从外部空气吸入口2被取入到主体1a,从主体1a的外部空气供气口4吹出到室内。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侧视截面图。如图2所示,热交换式换气装置1包括将新鲜的室外空气41从外部空气吸入口2吸入、通过热交换式换气装置1的内部的热交换元件部11从外部空气供气口4供给到室内的供气送风路径6。即供气送风路径6配置在主体1a的内部,为室外空气41从外部空气吸入口2流动至外部空气供气口4的风路。另外,热交换元件部11由层叠型的热交换元件11a形成。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排气送风路径的侧视截面图。如图3所示,热交换式换气装置1包括将被污染的室内空气42从室内空气吸入口5吸入、通过热交换元件部11从室内空气排气口3向室外排气的排气送风路径7。即排气送风路径7配置在主体1a的内部,为室内空气42从室内空气吸入口5流动至室内空气排气口3的风路。此时,热交换元件部11具有将所排出的室内空气42的热量供给所供给的室外空气41、或者将所供给的室外空气41的热量供给到所排出的室内空气42的、热回收的功能。即热交换元件部11中,室内空气42和室外空气41进行热交换。
如图2所示,从外部空气吸入口2导入的新鲜的室外空气41和从室内空气吸入口5导入的室内的被污染的室内空气42分别通过供气用风扇8和排气用风扇9的运转在供气送风路径6和排气送风路径7中流动。这里,供气用风扇8和排气用风扇9由同一轴与电机10连结。供气用风扇8设置于供气送风路径6,排气用风扇9设置于排气送风路径7。另外,风扇电机部43包括供气用风扇8、排气用风扇9和电机10。热交换元件部11配置在供气送风路径6和排气送风路径7交叉的位置。电机10固定于电机固定板16。这样,热交换式换气装置1包括风扇电机部43。
另外,外部空气吸入口2、室内空气排气口3、和外部空气供气口4成为各个管道(未图示)连接的形状。与外部空气吸入口2和室内空气排气口3连接的各个管道延伸至建筑物外壁面,与建筑物外的室外空气41连通。与外部空气供气口4连接的管道,与居室的天花板面或壁面连通,向室内供给室外空气41。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外装壳和内装壳的下方立体图。如图2、图4所示在热交换式换气装置1中,内装壳12安装于外装壳13的内部。即热交换式换气装置1具有内装壳12和覆盖内装壳12的外侧的外装壳13。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内装壳的下方立体图。如图5所示,内装壳12将图2所示的风扇电机部43和热交换元件部11嵌入风扇电机固定部34和热交换元件保持部18进行保持。另外,通过用螺钉将图2所示的电机固定板16固定于电机固定板固定用凸台19,保持供气用风扇8、排气用风扇9和电机10。电机固定板固定用凸台19设置于内装壳12。另外,内装壳12具有热交换元件保持部18、风扇电机固定部34、外部空气吸入口连接口20和室内空气排气口连接口21。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俯视截面图。如图6所示,内装壳12的外侧面与外装壳13的内侧面之间为隔热空间25。而且,供气送风路径6和排气送风路径7被隔热空间25包围。在冬季,冷的室外空气41流过图2所示的供气送风路径6、特别是从外部空气吸入口2至热交换元件部11的流入部的风路。在图3所示的排气送风路径7中,由热交换元件部11完成与室外空气41热交换而变冷的室内空气42,流过从热交换元件部11至室内空气排气口3的风路。
通过图6所示的隔热空间25,存在于外装壳13的外侧的建筑物内的空气与流过内装壳12内部的供气送风路径6和排气送风路径7的冷的空气热交换而产生的结露被抑制。另外,由于防止了结露,所以粘贴于外装壳13的外部和内部的隔热材料被削减,导致成本降低。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内装壳的上方立体图,图8是表示该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内装壳的俯视图,图9是表示该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内装壳的下方部分立体图。如图2、图3、图7~图9所示,内装壳12具有外部空气吸入口2和室内空气排气口3的、供气送风路径6和排气送风路径7的供气排气口分隔件22。供气排气口分隔件22设置于外部空气吸入口连接口20与室内空气排气口连接口21之间。供气排气口分隔件22消除供气送风路径6与排气送风路径7的混合,提高密封性。
此外,如图5所示,内装壳12在风扇电机固定部34中,使排气用风扇罩23为一体地设置。即内装壳12具有热交换元件保持部18和风扇电机固定部34。图2所示的电机固定板16固定于在分隔部33设置的电机固定板固定用凸台19。而且在风扇电机固定部34中,通过成为排气用风扇罩23的一部分的分隔部33和电机固定板16分割出供气送风路径6和排气送风路径7。
如图3、图7所示,从排气用风扇9排出的空气,从排气用风扇罩排出口27流向室内空气排气口连接口21,由室内空气排气口3向外部排气。这样,内装壳12形成供气送风路径6和排气送风路径7的风路。通过上述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结构,在内装壳12独立地形成供气送风路径6和排气送风路径7的部分中,漏风被降低,密封性提高。此外,内装壳12兼作为送风路径,风路形成部件个数被削减,实现组装工时的削减和成本降低。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外装壳的立体图和角铁固定用凸台的局部放大图。如图10所示,外装壳13为外装壳底面侧13a开放的箱型形状。外装壳13在一个侧面设置有外部空气吸入口2、室内空气排气口3,在与该一个侧面相对的侧面设置有外部空气供气口4。另外,如图4所示,设置于内装壳12的外部空气吸入口连接口20和室内空气排气口连接口21插入到设置于外装壳13的外部空气吸入口2和室内空气排气口3之中而被连结。这样,形成图2所示的供气送风路径6的吸入侧和排气送风路径7的排出侧的风路。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外装壳的下方立体图和角铁的局部放大图,图12是表示该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外装壳、内装盖和角铁的分解立体图。如图11、图12所示,角铁(angle)30安装于在外装壳13的内壁设置的角铁固定用凸台29。角铁30由螺钉固定于角铁固定用凸台29的固定面35b和弯折固定面35b的长度方向所形成的内接面35c,而截面形状成为L字状。内装盖14固定于截面L字状的角铁30。
如图11所示,角铁30具有凸缘35a、固定面35b、内接面35c和盖安装面35d。凸缘35a是与外装壳13的内侧面接触的一个面。固定面35b是相对于凸缘35a弯折90度的面。另外,固定面35b由螺钉固定于外装壳13的内侧侧面的角铁固定用凸台29。内接面35c是相对于固定面35b弯折90度的面。盖安装面35d是相对于内接面35c弯折90度的面。另外,盖安装面35d与外装壳13的内壁面抵接。凸缘35a、固定面35b、内接面35c和盖安装面35d的弯折线与角铁30的长度方向平行。而且,在盖安装面35d设置有用于由螺钉固定内装盖14的内装盖固定用螺钉孔31。此外,盖安装面35d具有用于由螺钉固定内装盖14的内装盖固定用螺钉孔31。在固定面35b安装有与角铁固定用凸台29配合的贯通孔38。
这样,角铁30的截面形状为大致矩形。由此,由于截面二次系数提高,所以弯折强度飞跃性地提高。在本实施方式1中,角铁30的截面形状不是四边形,而是在コ字形上追加凸缘35a。
如图10所示,角铁固定用凸台29在与外装壳13的内壁面之间具有空间40地设置。在本实施方式1中,角铁固定用凸台29设置在外装壳13的内壁面的6个部位。图11所示的角铁30在空间40插入凸缘35a而定位。而且,角铁固定用凸台29和角铁30通过螺钉固定而固定。此时,角铁固定用凸台29通过设置于固定面35b的贯通孔38而被螺钉固定于固定面35b。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外装壳、内装盖和角铁的截面立体图和局部放大图。如图13所示,角铁30的内接面35c与内装壳12的外壁相接。而且,角铁30的盖安装面35d和内装盖14接触,内装盖14被固定。
另外,如图5所示,在内装壳12的顶面设置有内装壳固定用肋24。而且,如图10所示,在外装壳13中,在内部设置有内装壳固定用凸台28。如图5、图10所示,在外装壳13的顶面内侧13b,内装壳固定用凸台28设置在与内装壳12的内装壳固定用肋24对应的位置。内装壳12通过螺钉固定将内装壳固定用肋24和外装壳13内部的内装壳固定用凸台28保持在外装壳13内部。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内装壳和外装壳的分解立体图。如图14所示,内装壳12的顶面外侧12b和外装壳13的顶面内侧13b经由内装壳密封材料26固定。即,在外装壳13的顶面内侧13b粘贴有内装壳密封材料26。内装壳密封材料26避开图10所示的内装壳固定用凸台28而粘贴。内装壳密封材料26提高从图7所示的排气送风路径7的热交换元件部11的出口至排气用风扇罩23的风路的密封性,减少从排气送风路径7的漏风的发生。
另外,同样地,内装壳密封材料26提高图7所示的排气送风路径7中的从排气用风扇罩排出口27至室内空气排气口连接口21的空间的密封性,降低排气送风路径7的漏风的发生。
根据上述结构,外装壳13和内装壳12将设置于其间的内装壳密封材料26压缩并被固定。因此,防止从图7所示的内装壳12所构成的供气送风路径6和排气送风路径7的空气的流出。其结果,因供气送风路径6的送风空气和排气送风路径7的送风空气的混合而产生的结露被抑制。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如图15所示,内装盖14由螺钉固定于角铁30的内装盖固定用螺钉孔31,使得对内装壳12加盖。即内装壳12中,内装壳底面侧12a被内装盖14覆盖。而且,通过内装壳12和内装盖14,构成图2所示的供气送风路径6和排气送风路径7的一部分。
具体而言,在图2所示的供气送风路径6中,形成从外部空气吸入口2通过外部空气吸入口连接口20至热交换元件部11的流入部的风路。而且,形成从热交换元件部11的流出口通过供气用风扇罩17吸入至供气用风扇8的风路。在排气送风路径7中,形成从前面板15至向热交换元件部11的流入口的风路。
通过上述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结构,在内装壳12和内装盖14的内侧形成送风路径。这样,主体1a外部和送风空气被完全分离,因室内空气42和送风空气的混合而产生的结露的发生被抑制。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俯视截面图。如图16所示,角铁30设置于图6所示的隔热空间25。而且,将图15所示的内装盖14固定在内装盖固定用螺钉孔31的螺钉,设置于隔热空间25。
其结果,热传导率高的螺钉没有设置在送风路径内部地将内装盖14固定于外装壳13。因此,因经由螺钉的热交换造成的结露的发生被抑制。通过这样的结构,内装壳12与外装壳13之间由角铁30确保了隔热空间25。
另外,角铁30沿着外装壳13的长边而固定,所以发挥外装壳13的骨架的作用。一般而言,外装壳13等由于形状的复杂、外观的美观、或热交形换气装置特有的结露的问题,所以多由树脂形成。在这样的情况下的外装壳13中,箱形状的长度方向由于成形、材料的条件,存在刚性不足、以及作为成形上的不良情况而向内部倒塌、或向外部膨胀的倾向。但是,外装壳13被角铁30矫正。
另外,角铁30除了由螺钉的固定以外,还通过图13所示的凸缘35a插入到作为角铁固定用凸台29的间隙的空间40而被固定。因此,如图16所示,角铁30与外装壳13的内壁面接触,沿着内壁面安装。其结果,利用角铁30的高的刚性,外装壳13的长度面保持直线。因此,因成形偏差造成的变形被矫正,不损害外观的美观。
另外,如图10所示,空间40由从角铁固定用凸台29主体沿着外装壳13的内壁面设置的2条树脂厚的薄的肋39形成。因此,可以实现防止外装中成形上的凹陷、即树脂成形时因材料冷却时进行收缩而形成的凹部,引起美观进一步的提高。另外,如图13所示,通过空间40,角铁固定用凸台29从外装壳13的表面出现。这样,外装壳13被薄壁化,成形上的凹陷被防止。
另外,如图13、图16所示,距离A、即形成隔热空间25的内装壳12的外壁面与外装壳13的内壁面的距离,与固定面35b的短边的长度相同。即固定面35b的宽度与从内装壳12到外装壳13为止的距离相同。通过这样的结构,隔热空间25得以可靠地维持,所以外装壳13的成形偏差被消除,可以进行可靠的空气隔热。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内装盖的上方立体图。如图17所示,内装盖14经由内装盖密封材料32与图16所示的内装壳12和供气用风扇罩17接触。通过采用上述结构,空气从由内装壳12和内装盖14构成的供气送风路径6以及排气送风路径7的流出被防止。另外,冷的空气被留在内装壳12与内装盖14之间,所以该冷的空气与主体1a外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造成的结露的发生受到抑制。
这样,如图16所示,外装壳13与内装壳12之间,在侧面部44设置有空气层45,将内装壳12与外装壳13之间隔热。其结果,在外装壳13的外侧存在的建筑物内的空气与在内装壳12内部的供气送风路径6和排气送风路径7流动的冷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产生的结露的发生受到抑制。而且,粘贴于外装壳13的外部和内部的隔热材料被削减,成本降低。
(实施方式2)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下方立体图。图18所示的主体201设置于建筑物内的屋顶里或天花板面。
换气装置的主体201与天花板面或壁面平行地设置。热交换式换气装置在主体201的短边方向的一侧的侧面具有外部空气吸入口202和室内空气排气口203。外部空气吸入口202和室内空气排气口203为分别能够与直径约100mm的管道(未图示)连接的形状。各个管道延伸至建筑物外壁面,与外部空气连通。外部空气吸入口202和室内空气排气口203与管道的连接部分由胶带固定。例如进入100mm的管道的内侧的筒状的树脂与在主体201内部形成的发泡部件被一体成型。而且,被一体成型的树脂和发泡部件作为外部空气吸入口202或室内空气排气口203设置于主体201的侧面,筒状的树脂作为引导件被插入到管道。
另外,热交换式换气装置在设置有主体201的外部空气吸入口202和室内空气排气口203的侧面的相对面具有外部空气供气口204和室内空气吸入口205。在外部空气供气口204和室内空气吸入口205分别连接有直径约100mm(未图示)的管道。向室内的供气通过与外部空气供气口204连接的管道进行。与外部空气供气口204连接的管道分支为多根小口径管道(未图示),与各居室的天花板面连通,向室内供给外部空气。此外,在外部空气供气口204分支为多个小口径管道的情况下,如果将外部空气供气口204设为小口径的管道多根连接的形状,则能够省去管道分支的功夫。
连接管道的部分将树脂的圆筒作为引导件插入管道而被固定。这里,室内空气235从主体201的室内空气吸入口205吸入,从室内空气排气口203向室外排出。室外空气234从外部空气吸入口202被取入到主体201,从主体201的外部空气供气口204吹进室内。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下方立体图。如图19所示,主体201的一个面(图19的情况下、底面即前面板206)可以为室内空气吸入栅格207。此时,室内空气吸入口205隐藏于室内空气吸入栅格207。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侧视截面图。如图20所示,在供气送风路径208和排气送风路径209交叉的位置,在主体201的内部设置有室内空气235和室外空气234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元件部225。热交换元件部225将来自室内的排出空气的热量回收,将该热量赋予来自室外的供气空气。热交换元件部225的截面形状为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如图2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2中,为平行四边形。
这里,供气送风路径208配置在主体201的内部,为室外空气234从外部空气吸入口202流动到外部空气供气口204的风路。排气送风路径209配置在主体201的内部,为室内空气235从室内空气吸入口205流动至室内空气排气口203的风路。这样,热交换式换气装置具有:供气送风路径208、排气送风路径209、热交换元件部225、和设置于供气送风路径208和排气送风路径209的风扇电机部236。
风扇电机部236包括:电机212、电机板213、供气叶轮210和排气叶轮211、以及涡旋型的供气风扇罩214和排气风扇罩215。供气风扇罩214和排气风扇罩215分别覆盖供气叶轮210和排气叶轮211。
在供气送风路径208流动的室外空气234,从外部空气吸入口202被取入到主体201的内部,首先在粗尘-防虫过滤器226中捕集粗尘、虫等。接着,室外空气234通过供气净化过滤器227被净化。然后,室外空气234通过配置在主体201的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的热交换元件部225后,流入到供气风扇罩214。然后,室外空气234由供气叶轮210的旋转而升压,通过外部空气供气口204、管道(未图示)向室内供气。
另外,作为在排气送风路径209流通的排出空气的室内空气235,从室内空气吸入口205被取入,流入到热交换元件部225。在热交换元件部225中,室内空气235从主体201的下方向上方流动。然后,室内空气235进入设置于主体201的内部的排气风扇罩215,通过排气叶轮211的旋转而升压,从室内空气排气口203经由管道(未图示)向室外排气。这样,室外空气234和室内空气235进行热交换。
如图20所示,在主体201的内部具有供气送风路径208和排气送风路径209。这里,从室外经由管道导入的室外空气234,通过供气送风路径208供给到室内。室内空气235从室内空气吸入口205通过排气送风路径209被强制地排出到室外。
在供气送风路径208和排气送风路径209分别配置有供气叶轮210和排气叶轮211。这里,供气叶轮210和排气叶轮211夹着1个电机212在旋转轴方向上在两侧设置。即电机212具有两轴的旋转轴,在一个端一侧设置有供气叶轮210,在另一端一侧设置有排气叶轮211。而且,涡旋型的供气风扇罩214和排气风扇罩215夹入固定了电机212的电机板213,由螺钉固定于电机板213。供气风扇罩214和排气风扇罩215分别覆盖供气叶轮210和排气叶轮211。供气风扇罩214和排气风扇罩215中的至少一个与供气口相对的侧面被电机板213封闭。
图2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截面图。如图21所示,在电机板213在几乎整面粘贴有SA(Supply Air)密封件216。SA密封件216为硬度8度~20度的相邻的气泡完全独立的独立气泡的EPDM(乙丙橡胶,Ethylene Propylene Rubber)、CR(氯丁橡胶,Chloroprene Rubber)、NBR(丁腈橡胶,Nitrile Rubber)、或硅等材质的海绵橡胶。此外,在电机板213,也可以在整面粘贴EA(Exhaust Air:排气)密封件218。
图22是图21的局部放大图。如图22详细所示,供气风扇罩214将涡旋板的供气风扇罩供气口相反侧端部217垂直地按压于SA密封件216。供气风扇罩供气口相反侧端部217陷入SA密封件216的深度为2mm以下。此外,排气风扇罩215可以将涡旋板的排气风扇罩供气口相反侧端部219垂直地按压于EA密封件218。
其结果,供气风扇罩供气口相反侧端部217将适度硬度的SA密封件216压扁,固定供气风扇罩214。另外,SA密封件216本身由于为独立气泡,所以不发生漏风。因此,即使在高压时,从供气风扇罩214的漏风也少,供气不足和热损失得以抑制。
另外,也可以在电机板213的两面设置SA密封件216和EA密封件218。在一个密封件按压供气风扇罩214,在另一个密封件按压排气风扇罩215。
其结果,供气风扇罩供气口相反侧端部217和排气风扇罩供气口相反侧端部219将各自的橡胶密封件压扁,固定供气风扇罩214和排气风扇罩215。这里,排气风扇罩供气口相反侧端部219陷入EA密封件218的深度为2mm以下。因此,即使在高压时,从排气风扇罩215的漏风也少,供气不足和热损失得以抑制。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楔状形状的放大图。如图23所示,供气风扇罩214的与SA密封件216的抵接部为截面为楔状的楔状肋221。
其结果,肋的抵接部成为楔状,所以将密封件压扁来固定供气风扇罩214和电机板213。因此,即使在高压时,从供气风扇罩214的漏风也少,供气不足和热损失得以抑制。
对于排气风扇罩215的相对于EA密封件218的抵接部,同样如果截面为楔状,漏风就被进一步抑制。
图2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截面图,图25是图24的局部放大图。如图24和图25所示,SA密封件216以从电机板213的周围露出的方式设置。此时,供气风扇罩214在涡旋板的供气风扇罩供气口相反侧端部217具有比电机板213的周围小的供气风扇罩供气口相反侧端部肋223、和伸出到供气风扇罩供气口相反侧端部肋223的外周侧的凸缘部222。排气风扇罩215在涡旋板的排气风扇罩供气口相反侧端部219具有比电机板213的周围大的排气风扇罩供气口相反侧端部肋224。供气风扇罩214从电机板213的粘贴了SA密封件216的面一侧经由SA密封件216将供气风扇罩供气口相反侧端部肋223压到电机板213。另一方面,排气风扇罩215从电机板213的粘贴了SA密封件216的相反面经由SA密封件216将排气风扇罩供气口相反侧端部肋224压到供气风扇罩214的凸缘部222。
通过这样的结构,供气风扇罩供气口相反侧端部肋223和排气风扇罩供气口相反侧端部肋224将1个SA密封件216从两面压扁。因此,即使在高压时,从供气风扇罩214、排气风扇罩215的漏风也少,供气不足和热损失得以抑制。而且,通过1个SA密封件216,供气风扇罩214、排气风扇罩215的周围被密闭。
此外,表示了在涡旋板的供气风扇罩供气口相反侧端部217,具有比电机板213的周围小的供气风扇罩供气口相反侧端部肋223和伸出到供气风扇罩供气口相反侧端部肋223的外周侧的凸缘部222的情况。但是,在排气风扇罩供气口相反侧端部219,也可以具有比电机板213的周围小的排气风扇罩供气口相反侧端部肋和伸出到排气风扇罩供气口相反侧端部肋的外周侧的凸缘部。
关于供气风扇罩供气口相反侧端部肋223和排气风扇罩供气口相反侧端部肋224,如果截面为楔状,漏风就被进一步抑制。
如图20所示,电机板213设置于主体201内部,但安装了供气叶轮210和排气叶轮211的电机212也可以固定在主体201的顶面内侧或者侧面内侧。另外,供气叶轮210和排气叶轮211也可以安装于各自的电机。
图2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截面图,图27是该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局部放大图。如图26和图27所示,主体201包括与送风管道连接的吹出转接器220。此外,还包括在吹出口的附近具有开口的吹出板228,吹出板228固定于主体201。而且,在吹出板228的两面粘贴转接器密封件229、板密封件230。供气风扇罩214的排出口231和吹出转接器220,通过从吹出板228的正面背面按压转接器密封件229、板密封件230而被固定。
其结果,吹出转接器220的吹出转接器肋232将转接器密封件229压扁。而且,排出口231的排出口肋233将板密封件230压扁,来固定供气风扇罩214和吹出转接器220。因此,即使在高压时,从供气风扇罩214和吹出转接器220的漏风也少,供气不足和热损失得以抑制。
关于吹出转接器肋232和排出口肋233,如果截面为楔状,则漏风就被进一步抑制。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作为以外部空气和室内空气的热交换为目的的管道式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管道式的空气调节装置等的用途有用。
附图符号说明
1  热交换式换气装置
1a、201  主体
2、202  外部空气吸入口
3、203  室内空气排气口
4、204  外部空气供气口
5、205  室内空气吸入口
6、208  供气送风路径
7、209  排气送风路径
8  供气用风扇
9  排气用风扇
10、212  电机
11、225  热交换元件部
11a  热交换元件
12   内装壳
12a  内装壳底面侧
12b  顶面外侧
13   外装壳
13a  外装壳底面侧
13b  顶面内侧
14   内装盖
15、206  前面板
16  电机固定板
17  供气用风扇罩
18  热交换元件保持部
19  电机固定板固定用凸台
20  外部空气吸入口连接口
21  室内空气排气口连接口
22  供气排气口分隔件
23  排气用风扇罩
24  内装壳固定用肋
25  隔热空间
26  内装壳密封材料
27  排气用风扇罩排出口
28  内装壳固定用凸台
29  角铁固定用凸台
30  角铁
31  内装盖固定用螺钉孔
32  内装盖密封材料
33  分隔部
34  风扇电机固定部
35a  凸缘
35b  固定面
35c  内接面
35d  盖安装面
38   贯通孔
39   肋
40   空间
41、234  室外空气
42、235  室内空气
43、236 风扇电机部
44   侧面部
45   空气层
207  室内空气吸入栅格
210  供气叶轮
211  排气叶轮
213  电机板
214  供气风扇罩
215  排气风扇罩
216  SA密封件
217  供气风扇罩供气口相反侧端部
218  EA密封件
219  排气风扇罩供气口相反侧端部
220  吹出转接器
221  楔状肋
222  凸缘部
223  供气风扇罩供气口相反侧端部肋
224  排气风扇罩供气口相反侧端部肋
226  粗尘-防虫过滤器
227  供气净化过滤器
228  吹出板
229  转接器密封件
230  板密封件
231  排出口
232  吹出转接器肋
233  排出口肋

Claims (14)

1.一种热交换式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将室外空气取入到主体的外部空气吸入口;
将室内空气从所述主体向室外排出的室内空气排气口;
将所述室外空气从所述主体向室内吹出的外部空气供气口;和
将所述室内空气从所述室内吸入到所述主体的室内空气吸入口,
并且在所述主体的内部配置有:
所述室外空气从所述外部空气吸入口流动至所述外部空气供气口的供气送风路径;
所述室内空气从所述室内空气吸入口流动至所述室内空气排气口的排气送风路径;
由设置于所述供气送风路径的供气用风扇、设置于所述排气送风路径的排气用风扇、和电机构成的风扇电机部;和
在所述供气送风路径与所述排气送风路径交叉的位置,所述室内空气和所述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元件部,其中
所述热交换式换气装置具有:保持所述风扇电机部和所述热交换元件部的内装壳;和覆盖所述内装壳的外侧的外装壳。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装壳具有热交换元件保持部和风扇电机固定部,
所述热交换元件部由层叠型的热交换元件形成,
在所述风扇电机固定部中,利用安装电机固定板的分隔部分割出所述供气送风路径和所述排气送风路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装壳为外装壳底面侧开放的箱型形状,
所述内装壳与所述外装壳之间,在侧面部设置有空气层,
所述外装壳的顶面内侧和所述内装壳的顶面外侧经由内装壳密封材料被固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内装壳固定用肋设置于所述内装壳的顶面,
在所述顶面内侧,内装壳固定用凸台设置于与所述内装壳的所述内装壳固定用肋对应的位置,
所述内装壳密封材料避开所述内装壳固定用凸台而被粘贴,
所述内装壳固定用肋和所述内装壳固定用凸台被螺钉固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装壳的内装壳底面侧被内装盖覆盖,所述内装壳构成所述供气送风路径和所述排气送风路径的一部分。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装盖固定于具有能够用螺钉固定于所述外装壳的内侧侧面的角铁固定用凸台的固定面、和相对于所述固定面弯折90度的内接面的截面L字状的角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角铁还具有与所述外装壳的内壁面抵接的盖安装面。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面的宽度与所述内装壳和所述外装壳的距离相同。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装壳和所述内装盖经由内装盖密封材料接触。
10.一种热交换式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将室外空气取入到主体的外部空气吸入口;
将室内空气从所述主体向室外排出的室内空气排气口;
将所述室外空气从所述主体向室内吹出空气的外部空气供气口;和
将所述室内空气从所述室内吸入到所述主体的室内空气吸入口,
并且在所述主体的内部具有:
所述室外空气从所述外部空气吸入口流动至所述外部空气供气口的供气送风路径;
所述室内空气从所述室内空气吸入口流动至所述室内空气排气口的排气送风路径;
设置于所述供气送风路径和所述排气送风路径的风扇电机部;和
在所述供气送风路径与所述排气送风路径交叉的位置,所述室内空气和所述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元件部,其中
所述风扇电机部包括:
电机;
电机板;
供气叶轮和排气叶轮;和
分别覆盖所述供气叶轮和所述排气叶轮的涡旋型的供气风扇罩和排气风扇罩,
所述电机固定于所述电机板,并且与所述供气风扇罩和所述排气风扇罩中的至少一者的供气口相对的侧面被所述电机板封闭,
所述电机板在整面粘贴供给空气密封件或排出空气密封件,
在所述供气风扇罩或所述排气风扇罩中,涡旋板的供气风扇罩供气口相反侧端部或排气风扇罩供气口相反侧端部垂直地按压到所述供给空气密封件或所述排出空气密封件。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机具有两轴的旋转轴,在一端侧设置所述供气叶轮,在另一端侧设置所述排气叶轮,
在所述电机板的两面设置有所述供给空气密封件和所述排出空气密封件。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气风扇罩供气口相反侧端部具有比所述电机板的周围小的供气风扇罩供气口相反侧端部肋、和伸出到所述供气风扇罩供气口相反侧端部肋的外周侧的凸缘部,
在所述排气风扇罩供气口相反侧端部具有比所述电机板的周围大的排气风扇罩供气口相反侧端部肋,
所述供气风扇罩,从所述电机板的粘贴有所述供给空气密封件的面一侧经由所述供给空气密封件将所述供气风扇罩供气口相反侧端部肋按压到所述电机板,
所述排气风扇罩,从所述电机板的粘贴有所述供给空气密封件的相反面经由所述供给空气密封件将所述供气风扇罩供气口相反侧端部肋按压到所述凸缘部。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风扇罩供气口相反侧端部具有比所述电机板的周围小的排气风扇罩供气口相反侧端部肋、和伸出到所述排气风扇罩供气口相反侧端部肋的外周侧的凸缘部,
在所述供气风扇罩供气口相反侧端部具有比所述电机板的周围大的供气风扇罩供气口相反侧端部肋,
所述排气风扇罩,从所述电机板的粘贴有所述排出空气密封件的面一侧经由所述排出空气密封件将所述排气风扇罩供气口相反侧端部肋按压到所述电机板,
所述供气风扇罩,从所述电机板的粘贴有所述排出空气密封件的相反面经由所述排出空气密封件将所述排气风扇罩供气口相反侧端部肋按压到所述凸缘部。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气风扇罩的与所述供给空气密封件的抵接部、或所述排气风扇罩的与所述排出空气密封件的抵接部的截面为楔状。
CN201380050299.5A 2012-09-26 2013-09-20 热交换式换气装置 Active CN1047042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11832 2012-09-26
JP2012-211832 2012-09-26
JP2012-211840 2012-09-26
JP2012211840A JP6060375B2 (ja) 2012-09-26 2012-09-26 換気装置
JP2013065897A JP6097931B2 (ja) 2012-09-26 2013-03-27 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JP2013-065897 2013-03-27
PCT/JP2013/005575 WO2014050053A1 (ja) 2012-09-26 2013-09-20 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04298A true CN104704298A (zh) 2015-06-10
CN104704298B CN104704298B (zh) 2017-10-10

Family

ID=533501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50299.5A Active CN104704298B (zh) 2012-09-26 2013-09-20 热交换式换气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704298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781047Y (zh) * 2005-03-08 2006-05-17 鞠飞 新风机机壳
JP2009180471A (ja) * 2008-01-31 2009-08-13 Max Co Ltd 換気装置
JP2010038388A (ja) * 2008-07-31 2010-02-18 Max Co Ltd 換気装置
WO2010125632A1 (ja) * 2009-04-27 2010-11-0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換気装置
CN101970943A (zh) * 2008-01-15 2011-02-09 太通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通风换热器单元和通风系统的壳体
JP2011102648A (ja) * 2009-11-10 2011-05-26 Kyoritsu Air Tech Inc 換気装置
CN102844625A (zh) * 2010-05-11 2012-12-2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781047Y (zh) * 2005-03-08 2006-05-17 鞠飞 新风机机壳
CN101970943A (zh) * 2008-01-15 2011-02-09 太通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通风换热器单元和通风系统的壳体
JP2009180471A (ja) * 2008-01-31 2009-08-13 Max Co Ltd 換気装置
JP2010038388A (ja) * 2008-07-31 2010-02-18 Max Co Ltd 換気装置
WO2010125632A1 (ja) * 2009-04-27 2010-11-0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換気装置
JP2011102648A (ja) * 2009-11-10 2011-05-26 Kyoritsu Air Tech Inc 換気装置
CN102844625A (zh) * 2010-05-11 2012-12-2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04298B (zh) 2017-10-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499580B2 (en) Air conditioner
KR101578528B1 (ko) 바이패스 유로를 별도로 구비한 열회수 환기장치
CN102308684B (zh) 换热装置及使用了该换热装置的发热体收纳装置
CN212901853U (zh) 换气装置
CN204358927U (zh) 空调机
CN104704298A (zh) 热交换式换气装置
JP6097931B2 (ja) 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CN204786809U (zh) 换气装置及具有其的挂壁式空调器
KR102073002B1 (ko) 공기조화기
WO2009133909A1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JP5430371B2 (ja) 天井埋込形空気調和機
JP7374747B2 (ja) Hvacユニット
CN205279241U (zh) 换气装置及具有其的挂壁式空调器
CN102282427B (zh) 同时供排式换气扇
WO2014050053A1 (ja) 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CN104956153B (zh) 换气装置
JP3807088B2 (ja)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CN104976730A (zh) 换气装置及具有其的挂壁式空调器
CN204786870U (zh) 挂壁式空调器
CN205536162U (zh) 挂壁式空调器
CN204786812U (zh) 换气装置及具有其的挂壁式空调器
CN218955030U (zh) 风管机及空调器
CN205277856U (zh) 涡流风机及具有其的挂壁式空调器
WO2020203987A1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212618740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