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85254A - 离合器 - Google Patents

离合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85254A
CN104685254A CN201380049415.1A CN201380049415A CN104685254A CN 104685254 A CN104685254 A CN 104685254A CN 201380049415 A CN201380049415 A CN 201380049415A CN 104685254 A CN104685254 A CN 1046852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en
pin
annular slot
side rotor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4941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砂田洋尚
中山雅夫
筒井秀起
中野慎太郎
小林大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21104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2497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5498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9660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9468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8050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6852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8525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3/00Details of mechanically-actuated clutches not specific for one distinct type
    • F16D23/12Mechanical clutch-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d outside the clutch as such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41/00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 F16D41/06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with intermediate wedging coupling members between an inner and an outer surface
    • F16D41/08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with intermediate wedging coupling members between an inner and an outer surface with provision for altering the freewheeling action
    • F16D41/086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with intermediate wedging coupling members between an inner and an outer surface with provision for altering the freewheeling action the intermediate members being of circular cross-section and wedging by rolling
    • F16D41/088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with intermediate wedging coupling members between an inner and an outer surface with provision for altering the freewheeling action the intermediate members being of circular cross-section and wedging by rolling the intermediate members being of only one size and wedging by a movement not having an axial component, between inner and outer races, one of which is cylindrica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5/00Clutches with wedging balls or rollers or with other wedgeable separate clutching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7/00Magnetically- or electrically- actuated clutches; Control or electric circuits therefor
    • F16D27/10Magnetically- or electrically- actuated clutches; Control or electric circuits therefor with an electromagnet not rotating with a clutching member, i.e. without collecting rings
    • F16D27/108Magnetically- or electrically- actuated clutches; Control or electric circuits therefor with an electromagnet not rotating with a clutching member, i.e. without collecting rings with axially movable clutching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3/00Friction clutches
    • F16D13/76Friction clutches specially adapted to incorporate with other transmission parts, i.e. at least one of the clutch parts also having another function, e.g. being the disc of a pulle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3/00Details of mechanically-actuated clutches not specific for one distinct type
    • F16D23/12Mechanical clutch-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d outside the clutch as such
    • F16D2023/123Clutch actuation by cams, ramps or ball-screw mechanisms

Abstract

离合器具备:驱动侧旋转体;从动侧旋转体,能够在连结于驱动侧旋转体的连结位置和连结被解除的解除位置之间沿着驱动侧旋转体的轴向移动。从动侧旋转体具备槽,该槽具有螺旋部和环状部。离合器具备:施力构件,对从动侧旋转体朝向连结位置施力;卡定构件,具有能够插入槽且能够从槽脱离的销。离合器通过将销插入螺旋部而使从动侧旋转体克服施力构件的作用力移动至解除位置。离合器还具备限制在销位于环状部的状态下销的位置从环状部向螺旋部位移的限制部。

Description

离合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技术涉及通过切换从动侧旋转体相对于驱动侧旋转体的连结状态来切换从驱动侧旋转体向从动侧旋转体的动力的传递状态的离合器。
背景技术
已知有一种发动机,能够经由离合器将用于使冷却水循环的机械式的泵与曲轴连结而通过曲轴的旋转力来驱动泵、或者基于解除离合器的连结而使泵的驱动停止。作为用于切换泵相对于曲轴的连结状态的离合器,具备与曲轴连结的驱动侧旋转体和与驱动侧旋转体能够相对旋转的从动侧旋转体,通过磁铁的磁力对这些旋转体进行压接,由此将离合器维持成连结状态。
作为这样的离合器,存在专利文献1记载那样的离合器。该专利文献1记载的离合器具备线圈,在解除离合器的连结状态的情况下,对线圈执行通电控制,产生将上述磁力抵消的磁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0340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如专利文献1那样,在将驱动侧旋转体与从动侧旋转体压接而使离合器为连结状态的结构中,经由该离合器必须传递的转矩的大小、即由从动侧旋转体驱动而旋转的设备所需的转矩越大,越需要大的压接力。并且,为了增大压接力而将磁铁变更为磁力更强的结构时,伴随于此,用于将该磁力抵消的线圈变大。
当线圈增大时,装置变得大型化,或消耗电力变大,因此要求能够传递大的转矩并尽量减小连结状态的解除所需的力。
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课题并不局限于上述那样产生磁场而将磁铁的磁力抵消的结构,在通过液压而将连结状态解除的结构等利用促动器使驱动侧旋转体与从动侧旋转体相对移动从而将连结解除的离合器中,是大致共通的课题。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较小的力解除连结的离合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离合器具备:驱动侧旋转体;从动侧旋转体,能够在连结于所述驱动侧旋转体的连结位置和相对于所述驱动侧旋转体的连结被解除的解除位置之间沿着所述驱动侧旋转体的轴向移动;施力构件,对所述从动侧旋转体从所述解除位置朝向所述连结位置施力;槽,设置在所述从动侧旋转体的外周面,具有螺旋部和环状部,所述螺旋部绕着所述从动侧旋转体的轴线延伸,所述环状部与该螺旋部连续且与所述轴向正交地在从动侧旋转体的整周延伸;销,能够插入所述槽且能够从所述槽脱离,并且被限制沿所述轴向的移动,在所述销插入所述螺旋部而与所述螺旋部的侧壁卡合的状态下,伴随于所述从动侧旋转体的旋转而所述销的位置从所述螺旋部向所述环状部位移,由此使所述从动侧旋转体克服所述施力构件的作用力移动至所述解除位置;及限制部,限制在所述销位于所述环状部的状态下所述销的位置从所述环状部向所述螺旋部位移。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合器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将图1的离合器的连结解除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图1的离合器的连结状态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图1的离合器中从动侧旋转体的槽与卡定构件的关系以及对卡定构件进行驱动的促动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将第二实施方式的离合器的连结解除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图5的离合器的连结状态的侧视图。
图7是图5的离合器中的槽的展开图。
图8是表示将第三实施方式的离合器的连结解除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图8的离合器的连结状态的侧视图。
图10是图8的离合器中的槽的展开图。
图11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槽的展开图。
图12(a)~(d)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离合器的状态的变化的示意图。
图13(a)~(d)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离合器的状态的变化的示意图。
图14是其他的实施方式的从动侧旋转体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合器,参照图1~图4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合器切换从设于发动机的曲轴向使发动机的冷却水循环的水泵的动力的传递状态。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离合器100收容在设于壳体300的收容部310内。在壳体300嵌入呈大致筒状的支承构件320。离合器100的输出轴210经由在支承构件320的内周侧配置的第一轴承330而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支承构件320。
泵200的叶轮220能够一体旋转地安装在输出轴210的前端部(在图1中为右端部)。另一方面,驱动侧旋转体110经由第二轴承340而旋转自如地支承在输出轴210的基端部(在图1中为左端部)。并且,在输出轴210的位于第一轴承330与第二轴承340之间的部分的外周面上形成直线花键212。
如图1所示,在壳体300与驱动侧旋转体110之间有配置从动侧旋转体120。从动侧旋转体120在其内周面具有与输出轴210的直线花键212嵌合的卡合部121,由此,与输出轴210成为一体地旋转,且能够沿输出轴210的轴向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轴210、驱动侧旋转体110及从动侧旋转体120的轴线如图1~图3的单点划线所示那样一致,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该轴线的延伸方向称为轴向。
从动侧旋转体120呈现出将直径不同的2个圆柱以轴线一致的方式接合的外形,以大径部122位于接近驱动侧旋转体110的一侧(在图1中为左侧)且小径部123位于接近泵200的一侧(在图1中为右侧)那样的朝向支承于输出轴210。
在从动侧旋转体120的小径部123形成朝向泵200开口的凹部124。在凹部124的底部形成有用于收容施力构件135的多个收容凹部125,上述收容凹部125以包围输出轴210的方式沿周方向配置。
施力构件135例如是线圈状的弹簧,收容在从动侧旋转体120的收容凹部125内,且具有与设于输出轴210的卡定突部211卡定的前端。施力构件135以压缩的状态收容在收容凹部125内,对从动侧旋转体120朝向驱动侧旋转体110(图1中的左方向)施力。
分别收容球体130的多个球体收容槽127沿着周方向配置地形成在从动侧旋转体120的大径部122。而且,在驱动侧旋转体110的内周面形成有在其整周延伸的圆弧槽111。该圆弧槽111如图1所示具有圆弧状的截面形状。在由各球体收容槽127和圆弧槽111形成的空间内收容球体130。
从动侧旋转体120借助施力构件135的作用力而以接近驱动侧旋转体110的方式移动,在处于图1所示的位置时,经由该球体130将驱动侧旋转体110与从动侧旋转体120连结。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沿着输出轴210在轴向上移动的从动侧旋转体120的轴向上的位置中的、如图1所示成为驱动侧旋转体110与从动侧旋转体120被连结的状态的位置称为连结位置。
在驱动侧旋转体110安装有以将收容于壳体300的收容部310的离合器100包围的杯状的从动侧滑轮270。在曲轴250的端部安装有能够一体旋转的驱动侧滑轮260,驱动侧滑轮260与从动侧滑轮270通过卷挂于它们的带280而连结。
因此,如图1所示,在从动侧旋转体120处于连结位置而经由球体130将驱动侧旋转体110与从动侧旋转体120连结的情况下,曲轴250的旋转经由驱动侧滑轮260及带280而向从动侧旋转体120及输出轴210传递。并且,通过与输出轴210成为一体而旋转的叶轮220,从泵200送出冷却水。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及图3中如箭头所示,驱动侧旋转体110在从输出轴210的前端侧(在图2及图3中为右端侧)观察驱动侧旋转体110时,向成为顺时针的方向旋转。
如图2及图3所示,在从动侧旋转体120的大径部122形成的各球体收容槽127从大径部122的端面沿轴向延伸,并在中途弯曲,沿着驱动侧旋转体110的旋转方向延伸,其终端形成保持部128。
球体收容槽127的深度沿着驱动侧旋转体110的旋转方向变浅,保持部128的深度最浅。
因此,如图2所示,在球体130收容在球体收容槽127的沿轴向延伸的部分时,在球体收容槽127与驱动侧旋转体110的圆弧槽111(参照图1)之间形成允许球体130与从动侧旋转体120一起相对于驱动侧旋转体110旋转的间隙。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当球体130在球体收容槽127内移动而位于保持部128内时,在该保持部128与驱动侧旋转体110的圆弧槽111(参照图1)之间形成的间隙小,因此球体130由从动侧旋转体120和驱动侧旋转体110夹持。因此,球体130与从动侧旋转体120一起相对于驱动侧旋转体110的旋转被阻止。
这样,在从动侧旋转体120向图3所示的连结位置移动时,球体130不能旋转,由此从动侧旋转体120与驱动侧旋转体110一起旋转。即,球体130在从动侧旋转体120向连结位置移动时,不能旋转地嵌合在从动侧旋转体120与驱动侧旋转体110之间,将从动侧旋转体120连结于驱动侧旋转体110。
另一方面,在从动侧旋转体120向图2所示的位置移动时,球体130从保持部128脱离而进入到球体收容槽127的沿轴向延伸的部分。这是因为,球体130的大致一半收容于驱动侧旋转体110的圆弧槽111,相对于驱动侧旋转体110的轴向的相对移动受到限制。这样球体130从深度变浅的保持部128脱离,当进入比保持部128深的沿轴向延伸的部分时,由从动侧旋转体120和驱动侧旋转体110产生的球体130的嵌合被解除。其结果是,驱动侧旋转体110与从动侧旋转体120的相对转动被允许,从动侧旋转体120相对于驱动侧旋转体110的连结被解除。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沿着输出轴210在轴向上移动的从动侧旋转体120的轴向上的位置中的、如图2所示驱动侧旋转体110与从动侧旋转体120的连结被解除的状态的位置称为解除位置。
如图2所示,在从动侧旋转体120的小径部123的外周面形成有沿周方向延伸的槽400。槽400具有相对于轴向倾斜而绕轴线延伸的作为螺旋部的螺旋槽410和与轴向正交地延伸的作为环状部的环状槽420。螺旋槽410绕从动侧旋转体120的外周面一圈,以越靠驱动侧旋转体110的旋转方向后方侧而越接近驱动侧旋转体110的方式倾斜。而且,环状槽420与螺旋槽410连续且在从动侧旋转体120的外周面的整周形成。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槽400的结构,在后文详细说明。
如图2及图3所示,离合器100具备卡定构件140和用于使在卡定构件140的前端设置的销141向槽400出入的促动器150。卡定构件140以轴向的位置受限制的方式构成。如图3所示,在从动侧旋转体120处于连结位置时,能够向槽400的螺旋槽410的始端411附近插入销141的方式设定轴向上的卡定构件140的位置。在从动侧旋转体120处于连结位置时,若卡定构件140由促动器150朝向从动侧旋转体120驱动,则销141插入到螺旋槽410的始端411附近。向螺旋槽410插入的销141与螺旋槽410的侧壁413卡合,由此克服施力构件135的作用力而将从动侧旋转体120卡定。
在从动侧旋转体120与驱动侧旋转体110连结的状态下,当卡定构件140的销141向螺旋槽410插入时,在销141卡合于螺旋槽410的侧壁413的状态下从动侧旋转体120旋转。并且,销141在螺旋槽410的侧壁413上滑动期间,从动侧旋转体120从连结位置朝向解除位置沿轴向移动。当销141到达螺旋槽410的终端412时,销141向环状槽420插入,从动侧旋转体120从连结位置向解除位置移动。这样,离合器100通过向槽400内插入卡定构件140的销141并使销141与螺旋槽410的侧壁413卡合,由此能够使从动侧旋转体120克服施力构件135的作用力而移动至解除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当解除驱动侧旋转体110与从动侧旋转体120的连结时,成为未进行从驱动侧旋转体110向从动侧旋转体120的转矩的传递的状态,但是在连结刚解除之后,从动侧旋转体120因惯性力而继续旋转。但是,在从动侧旋转体120处于解除位置时,销141插入到在从动侧旋转体120的整周延伸的环状槽420内,因此从动侧旋转体120沿轴向不会位移。并且,在从动侧旋转体120未进行来自驱动侧旋转体110的转矩的传递,因此从动侧旋转体120的旋转速度逐渐下降而停止旋转。
从动侧旋转体120由施力构件135的作用力朝向连结位置施力。因此,为了维持解除了连结的状态,需要维持将卡定构件140的销141插入到从动侧旋转体120的环状槽420内的状态。并且,再次将驱动侧旋转体110与从动侧旋转体120连结时,通过促动器150将插入槽400的环状槽420内的销141拔出。这样将销141拔出时,卡定构件140与从动侧旋转体120的卡合被解除,通过施力构件135的作用力而从动侧旋转体120向连结位置移动,成为驱动侧旋转体110与从动侧旋转体120再次连结的状态。
在此,在从动侧旋转体120的外周面上形成的槽400中,环状槽420与螺旋槽410连续,且遍及从动侧旋转体120的外周面的整周。因此,在从动侧旋转体120的槽400中存在环状槽420与螺旋槽410连接的连接部。因此,虽然销141向环状槽420插入且从动侧旋转体120处于解除位置,但是在从动侧旋转体120因惯性力而旋转的状况下,销141存在通过螺旋槽410与环状槽420的连接部而向螺旋槽410位移的可能性。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离合器100具备在销141向环状槽420插入的状态下,限制销141从环状槽420向螺旋槽410位移的限制部。
该限制部如下构成。即,如图2~图4所示,在上述槽400中,环状槽420形成得比螺旋槽410深,换言之,环状槽420的底面位于比螺旋槽410的底面靠径向内侧,环状槽420与螺旋槽410以两者之间存在台阶的状态连接。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台阶即环状槽420的侧壁423作为限制部起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及图3所示,螺旋槽410的宽度从始端411朝向终端412逐渐变窄。因此,销141在插入到螺旋槽410的始端411附近之后,从动侧旋转体120旋转而销141的插入位置到达螺旋槽410的终端412时,销141被按压到螺旋槽410的侧壁413,由此向比螺旋槽410深的环状槽420插入。
另外,如图4所示,螺旋槽410的深度从始端411到终端412逐渐变深。换言之,螺旋槽410的底面的径向位置从始端411到终端412,逐渐接近从动侧旋转体120的轴线。并且,环状槽420的深度在螺旋槽410的终端412所对应的环状槽420的始端421处,与从动侧旋转体120的周方向的其他的部位相比相对较浅。因此,环状槽420的底面与螺旋槽410的底面之间的径向距离在螺旋槽410的终端412及环状槽420的始端421处比其他的部位相对缩短。即,在该部位,螺旋槽410与环状槽420之间的台阶相对较小。因此,与该台阶在周方向上设定为恒定的大小的情况相比,销141到达螺旋槽410的终端412而向比该螺旋槽410深的环状槽420插入时的冲击得以缓和。需要说明的是,该部位的台阶设定为缓和这样的冲击并能够抑制销141的从环状槽420向螺旋槽410的位移的大小。
接着,详细说明促动器150的结构。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促动器150是利用通过向收容在第一壳体152内的线圈153进行通电而产生的磁场的作用进行驱动的电磁促动器。
第一壳体152呈具有底部的筒状,在该底部固定有固定芯154。在第一壳体152的内部以包围该固定芯154的方式配置线圈153。即,在该促动器150中,通过固定芯154和线圈153构成电磁铁。而且,在第一壳体152的线圈153内,在与固定芯154相对的位置收容有能够移动的可动芯155。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固定芯154及可动芯155是铁芯。
在第一壳体152的前端部(图4中的右端部)固定有筒状的第二壳体158。在第二壳体158中的固定于第一壳体152的端部,以包围可动芯155的周围的方式固定永久磁铁159。可动芯155如上述那样以基端区域(图4中的左端区域)与固定芯154相对的方式收容在第一壳体152内,而前端区域(图4中的右端区域)从第二壳体158向外侧突出。
在可动芯155中的收容于第二壳体158内的部分安装有环构件160。并且,具有卡定于第二壳体158的一端和卡定于环构件160的另一端的螺旋弹簧161以压缩的状态收容在第二壳体158内。
螺旋弹簧161对可动芯155向从第二壳体158突出的方向(在图4中为右方向)施力。并且,可动芯155中的从第二壳体158突出的部位经由固定销162而与所述卡定构件140连结。
卡定构件140在其基端能够转动地连结于可动芯155,且由转动轴156支承为能够转动。因此,卡定构件140伴随着可动芯155的移动,以成为转动支点的转动轴156为中心转动。因此,如图4的实线所示,通过螺旋弹簧161的作用力而可动芯155从第二壳体158突出的程度变大,由此卡定构件140的销141向从动侧旋转体120的螺旋槽410及环状槽420依次插入。
并且,在该状态下对线圈153通电时,通过因通电而产生的磁场将固定芯154及可动芯155磁化,可动芯155克服螺旋弹簧161的作用力朝向固定芯154被吸引。需要说明的是,此时线圈153产生的磁场的朝向与永久磁铁159的磁场的朝向一致。
当吸引的可动芯155向接近固定芯154的方向(图4中的左方向)移动时,卡定构件140向图4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卡定构件140的前端从槽400被抜出。即,促动器150利用向线圈153的通电而产生的磁力来吸引可动芯155,由此将卡定构件140从槽400抜出。
当吸引的可动芯155移动到与固定芯154抵接的抵接位置(图4中的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时,之后即使停止通电,通过永久磁铁159的磁力,也能保持可动芯155与固定芯154抵接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可动芯155处于图4的双点划线所示的抵接位置时,若对线圈153通上与吸引可动芯155时相反方向的电流,则产生与永久磁铁159的磁场的朝向相反的朝向的磁场。由此,永久磁铁159的吸引力减弱,通过螺旋弹簧161的作用力而可动芯155从固定芯154分离,移动到图4的实线所示的突出位置。在可动芯155从抵接位置移动到突出位置时,卡定构件140向图4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卡定构件140的销141向槽400插入。
在可动芯155处于从固定芯154分离的突出位置时,螺旋弹簧161的作用力大于永久磁铁159的吸引力。因此,若由于向线圈153的通电而使可动芯155从固定芯154分离,则之后即使停止通电,可动芯155也保持在突出位置。
即,本实施方式的促动器150是使直流电流向不同的方向流动而使可动芯155移动,由此切换离合器100的连结状态,而在维持连结的状态或维持解除连结后的状态时,不需要通电的自保持式的螺线管。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离合器100的作用。
如图4的双点划线所示,在促动器150的可动芯155处于抵接位置时,卡定构件140的销141向槽400外伸出。此时,从动侧旋转体120借助施力构件135的作用力而保持在连结位置,因此离合器100处于连结状态。即,离合器100将驱动侧旋转体110的旋转向输出轴210传递。
在这样的状态下,当向促动器150的线圈153以产生与永久磁铁159的磁场的朝向相反的朝向的磁场的方式通电时,可动芯155借助螺旋弹簧161的作用力而从抵接位置移动到图4的实线所示的突出位置。于是,伴随着卡定构件140向图4的逆时针方向的转动,卡定构件140的销141插入到从动侧旋转体的槽400的螺旋槽410的始端411附近,将从动侧旋转体120卡定,成为图3所示的状态。
在销141将从动侧旋转体120卡定的状态下,从动侧旋转体120与驱动侧旋转体110一起旋转,销141在螺旋槽410内相对移动期间,从动侧旋转体120从连结位置朝向解除位置移动,从图3所示的状态向图2所示的状态变化。这样,销141成为向环状槽420插入的状态,从动侧旋转体120到达解除位置。由此,驱动侧旋转体110的旋转不向从动侧旋转体120传递,成为离合器100的连结被解除的状态。
在从动侧旋转体120与驱动侧旋转体110的连结刚被解除之后,如图2所示,从动侧旋转体120在插入到环状槽420的状态下,受到与销141之间产生的摩擦力的作用,并通过惯性力而继续旋转。并且,在销141插入环状槽420的状态且从动侧旋转体120旋转的状态下,销141卡合于螺旋槽410与环状槽420的交界的台阶即环状槽420的侧壁423。因此,只要销141以从环状槽420被抜出的方式位移而不越过该台阶,销141就不向螺旋槽410位移,限制销141从环状槽420向螺旋槽410位移的情况。这样,在卡定构件140的销141插入从动侧旋转体120的环状槽420的状态下,从动侧旋转体120旋转,旋转速度逐渐下降,其旋转不久之后停止。
另一方面,在将离合器100从解除连结的状态切换成连结状态时,以在促动器150的线圈153产生与永久磁铁159的磁场的朝向相同的朝向的磁场的方式通电。于是,可动芯155在通过通电而产生的磁力下,以接近固定芯154的方式被吸引,从图4的实线所示的突出位置向该图4的双点划线所示的抵接位置移动。由此,卡定构件140向图4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卡定构件140的销141从槽400被完全抜出。
并且,卡定构件140的卡定被解除的从动侧旋转体120借助施力构件135的作用力向连结位置移动,将从动侧旋转体120与驱动侧旋转体110连结,将离合器100切换成连结状态。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能得到以下的优点。
(1)在本实施方式中,向从动侧旋转体120的螺旋部插入卡定构件140的销141时,在销141与螺旋部的侧壁413卡合的状态下从动侧旋转体120旋转,从动侧旋转体120克服施力构件135的作用力而从连结位置向解除位置移动。这样,能够由从动侧旋转体120的旋转力得到为了解除离合器100的连结所需的力,因此能够以较小的力解除驱动侧旋转体110与从动侧旋转体120的连结。
(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销141向环状槽420插入的状态下,销141卡合于在螺旋槽410与环状槽420的交界处存在的台阶的侧壁423。因此,只要销141以从环状槽420被拉出的方式位移而不越过该台阶,销141就不会向螺旋槽410位移。即,在销141插入于环状槽420的状态下,在螺旋槽410与环状槽420的交界处存在的台阶的侧壁423作为限制部起作用。因此,能够限制销141从环状槽420向螺旋槽410的位移,因此能够抑制尽管未将销141从槽400抜脱而从动侧旋转体120也位移到解除位置的情况。
(3)在本实施方式中,环状槽420的深度在其始端421附近与从动侧旋转体120的周方向的其他的部位相比相对较浅,并且螺旋槽410的深度从始端411到终端412逐渐变深。因此,螺旋槽410的终端412与环状槽420的始端421之间的台阶与其他的部位的台阶相比相对较小。由此,相比较于将环状槽420与螺旋槽410之间的台阶在从动侧旋转体120的周方向上设定为恒定的大小的情况,能够缓和销141从螺旋槽410向比该螺旋槽410深的环状槽420插入时的冲击。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关于第二实施方式的离合器,参照图5~图7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离合器500的在从动侧旋转体510的小径部511的外周面形成的槽520的结构及卡定构件550的销56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其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于相同的结构,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并适当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动侧旋转体510的槽520具有相对于轴向而倾斜延伸的螺旋槽530和与同螺旋槽530连续且与轴向正交地在从动侧旋转体510的外周面的整周延伸的环状槽540。
如图5~图7所示,环状槽540是与螺旋槽530相同的深度,具有与螺旋槽530连接的连接部541和与螺旋槽530未连接的非连接部542。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图7中,利用双点划线表示环状槽540的连接部541的与螺旋槽530的交界。需要说明的是,表示该交界的双点划线与环状槽540的非连接部542的侧壁544的延长线相等。
在环状槽540形成有从该环状槽540的底面突出而沿着环状槽540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凸条543。凸条543在连接部541的全长形成,其两端位于非连接部542。环状槽540的凸条543具有一定的宽度,以与螺旋槽530的侧壁531相同的倾斜角度相对于从动侧旋转体510的轴向倾斜。由此,如图7所示,在从动侧旋转体510的周方向上,从螺旋槽530的侧壁531到凸条543的距离成为恒定的距离d1。
如图5~图7所示,在卡定构件550的销560的前端形成有能够供上述凸条543进入的凹部561。需要说明的是,在图7中,在从动侧旋转体510旋转的状态下,卡定构件550的销560在槽520内相对移动时的情况由双点划线描绘的销560通过显示多个来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环状槽540的底面形成的凸条543和销560的凹部561构成限制部。
如图7所示,卡定构件550的销560的宽度d2比从螺旋槽530的侧壁531到凸条543的距离d1稍小。而且,从凸条543的始端,即从伴随着从动侧旋转体510的旋转而销560首先到达的凸条543的端部到环状槽540的侧壁544为止的距离d3虽然与从销560的侧面到凹部561的长度d4大致相同,但是稍大于该长度d4。并且,凹部561的宽度d5大于凸条543的宽度d6。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
如图6所示,在从动侧旋转体510与驱动侧旋转体110连结的状态下,当通过促动器150的动作而卡定构件550的销560向槽520的螺旋槽530的始端532插入时,销560与螺旋槽530的侧壁531卡合,由此克服施力构件135的作用力而将从动侧旋转体120卡定。并且,伴随着从动侧旋转体510的旋转,销560与螺旋槽530的侧壁531卡合并在槽520内沿周方向相对移动。在此,销560的宽度d2比从螺旋槽530的侧壁531到凸条543的距离d1稍小,因此销560与螺旋槽530的侧壁531卡合而在槽520内相对移动时,销560的移动不会受到凸条543的妨碍,销560在螺旋槽530内相对移动。由此,销560到达环状槽540,伴随着从动侧旋转体510的旋转而销560成为在槽520的环状槽540内相对移动的状态,从动侧旋转体510通过惯性力而在解除位置旋转。
另外,如上所述,从凸条543的始端到环状槽540的侧壁544的距离d3虽然与从销560的侧面到凹部561的长度d4大致相同,但是稍大于该长度d4。并且,凹部561的宽度d5大于凸条543的宽度d6。因此,通过从动侧旋转体510的旋转而销560在环状槽540内相对移动并到达凸条543的始端时,设于环状槽540的凸条543进入凹部561而它们卡合。凸条543沿着环状槽540的延伸方向在连接部541的全长上形成。因此,从动侧旋转体510通过惯性力而旋转,销560移动至环状槽540的连接部541,由于销560与凸条543卡合,因此即使销560与槽520的侧面即环状槽540的非连接部542的侧壁544分离,销560也保持在环状槽540内。
并且,在将离合器500从解除连结的状态切换成连结状态时,通过促动器150的驱动,将卡定构件550的销560从槽520的环状槽540抜出。由此,销560的凹部561与环状槽540的凸条543的卡合也被解除。这样,卡定构件550的销560从槽520被拔出,从动侧旋转体510借助施力构件135的作用力而向连结位置移动,将从动侧旋转体510与驱动侧旋转体110连结而将离合器500切换成连结状态。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能够起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1)同等的优点及以下的(4)的优点。
(4)在本实施方式中,只要销560以从环状槽540抜出的方式位移而销560的凹部561与环状槽540的凸条543的卡合不被解除,销560就不会从环状槽540向螺旋槽530位移。即,在销560插入于环状槽540的状态下,销560的凹部561和环状槽540的凸条543作为限制部起作用。因此,能够限制销560从环状槽540向螺旋槽530的位移,因此能够抑制尽管销560未从槽520抜脱而从动侧旋转体510也位移到连结位置的情况。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关于第三实施方式的离合器,参照图8~图10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离合器600的在从动侧旋转体610的小径部611的外周面形成的槽620的结构及卡定构件650的销660的结构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不同。其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于同一结构,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适当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动侧旋转体610的槽620具有相对于轴向倾斜延伸的螺旋槽630和与该螺旋槽630连续且与轴向正交地在从动侧旋转体610的外周面的整周延伸的环状槽640。
如图8~图10所示,环状槽640是与螺旋槽630相同的深度,具有与螺旋槽630直接连接的连接部641和未与螺旋槽630直接连接的非连接部642。需要说明的是,在图8~图10中,环状槽640的连接部641的与螺旋槽630的交界由双点划线表示。需要说明的是,表示该交界的双点划线与环状槽640的非连接部642的侧壁644的延长线相等。
在环状槽640形成有沿着环状槽640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凹槽643。详细而言,凹槽643在与从动侧旋转体61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而且,凹槽643在环状槽640的全长上形成。即,凹槽643在从动侧旋转体610的外周面的整周形成。
如图8~图10所示,在卡定构件650的销660的前端形成有能够向上述凹槽643插入的凸部661。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0中,在从动侧旋转体610旋转的状态下,卡定构件650的销660在槽620内相对移动时的情况由双点划线描绘的销660通过显示多个来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环状槽640的底面形成的凹槽643和销660的凸部661构成限制部。
如图10所示,从卡定构件650的销660的侧面到凸部661的长度d1虽然与从环状槽640的侧壁644到凹槽643的距离d2大致相同,但是稍大于该距离d2。而且,销660的凸部661的宽度d3比环状槽640的凹槽643的宽度d4窄。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
如图9所示,在从动侧旋转体610与驱动侧旋转体110连结的状态下,当通过促动器150的动作而卡定构件650的销660向槽620的螺旋槽630的始端632插入时,销660通过与螺旋槽630的侧壁631的卡合,克服施力构件135的作用力而将从动侧旋转体120卡定。并且,伴随着从动侧旋转体610的旋转,销660与螺旋槽630的侧壁631卡合并在槽620内沿周方向相对移动。由此,销660到达环状槽640,从动侧旋转体610向解除位置移动并借助惯性力而旋转,如图8所示,销660成为在环状槽640内相对移动的状态。
如上所述,从卡定构件650的销660的侧面到凸部661的长度d1虽然与从环状槽640的侧壁644到凹槽643的距离d2大致相同,但稍大于该距离d2。而且,销660的凸部661的宽度d3比环状槽640的凹槽643的宽度d4窄。因此,从动侧旋转体610旋转而销660成为在环状槽640内相对移动的状态时,销660的凸部661进入在环状槽640形成的凹槽643内而它们卡合。凹槽643沿着环状槽640的延伸方向而在该环状槽640的全长上形成。因此,从动侧旋转体610借助惯性力而旋转,销660移动至环状槽640的连接部641,由于销660的凸部661与凹槽643卡合,因此即使销660与槽620的侧面即环状槽640的非连接部642的侧壁644分离,销660也保持在环状槽640内。
并且,在将离合器600从解除连结的状态切换成连结状态时,由于促动器150的驱动,将卡定构件650的销660从槽620的环状槽640抜出。由此,销660的凸部661从环状槽640的凹槽643抜出,销660的凸部661与环状槽640的凹槽643的卡合被解除。并且,从动侧旋转体510借助施力构件135的作用力而向连结位置移动,将从动侧旋转体510与驱动侧旋转体110连结而将离合器500切换成连结状态。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能够起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1)同等的优点及以下的(5)的优点。
(5)在本实施方式中,只要销660以从环状槽640抜出的方式位移而凹槽643与销660的凸部661的卡合不被解除,销660就不会从环状槽640向螺旋槽630位移。即,在销660插入于环状槽640的状态下,凹槽643和销660的凸部661作为限制部起作用。因此,能够限制销660从环状槽640向螺旋槽630的位移,因此能够抑制尽管销660从凹槽643未抜脱而从动侧旋转体610位移到连结位置的情况。
(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如图11所示,本变形例在从动侧旋转体的槽670中,螺旋槽680的结构与第三实施方式不同。详细而言,在本变形例中,在螺旋槽680也形成有沿着螺旋槽680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凹槽681。并且,螺旋槽680的凹槽681与环状槽640的凹槽643连接。
在从动侧旋转体610与驱动侧旋转体110连结的状态下,通过促动器150的动作而将卡定构件650的销660插入槽620的螺旋槽630时,销660与螺旋槽630的侧壁631卡合。而且,销660的凸部661进入螺旋槽680的凹槽681而与该凹槽681卡合。并且,伴随着从动侧旋转体的旋转,销660在螺旋槽630内相对移动时,保持凸部661与凹槽681的卡合,在保持该卡合的状态下,销660到达环状槽640。因此,在销到达环状槽640时,凸部661通过螺旋槽680的凹槽681与环状槽640的凹槽643的连接部,进入环状槽640的凹槽643。即,螺旋槽680的凹槽681对销660的凸部661向环状槽640的凹槽643的进入进行引导。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凹槽643沿着环状槽640的延伸方向在该环状槽640的全长形成。因此,从动侧旋转体610借助惯性力而旋转,销660移动至环状槽640的连接部641,由于销660的凸部661与凹槽643卡合,因此即使销660与槽620的侧面分离,销660也保持在环状槽640内。
需要说明的是,其他的结构、作用及优点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关于第四实施方式的离合器,参照图12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离合器700的从动侧旋转体710的结构及卡定构件750的结构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不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其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于相同结构,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适当省略其说明。而且,从动侧旋转体710沿轴向位移引起的球体收容槽127内的球体130的位置的变化和由此产生的连结状态与连结解除状态的切换形态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图12中省略球体130和球体收容槽127的图示。
如图12所示,从动侧旋转体710的小径部711的槽720具有相对于轴向倾斜延伸的螺旋槽730和与该螺旋槽730连续且与轴向正交地在从动侧旋转体710的外周面的整周延伸的环状槽740。槽720的环状槽740是与螺旋槽730相同的深度。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2中,在环状槽740中直接连接于螺旋槽730的连接部与螺旋槽730的交界由双点划线表示。
另外,在从动侧旋转体710的外周面的整周形成有凸缘770。需要说明的是,凸缘770设置在从动侧旋转体710的小径部711的外周面上。即凸缘770形成在比从动侧旋转体的外周面上的槽720靠图12(a)的右侧的位置。该凸缘770与从动侧旋转体710的轴向正交,且与环状槽740平行。
卡定构件750具备向从动侧旋转体710的槽720内插入的销760和与销760相对于槽720的插脱一起相对于从动侧旋转体710进退的单向卡定部780。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单向卡定部780和从动侧旋转体710的上述凸缘770构成限制部。
单向卡定部780具备卡合构件781和将该卡合构件781朝向从动侧旋转体710施力的弹性构件785。弹性构件785例如由螺旋弹簧构成。单向卡定部780相对于销760,位于凸缘770相对于槽720所在一侧(图12(a)中的右侧)的同一侧。
在此,凸缘770的图12(a)中的右侧的侧面为第一侧面771,图12(a)中的左侧的侧面为第二侧面772。而且,卡合构件781的图12(a)中的右侧的侧面为第一侧面782,图12(a)的左侧的侧面为第二侧面783。而且,销760的图12(a)中的右侧的侧面为第一侧面761。这种情况下,侧面间的距离、卡合构件781的各侧面782、783的形状如下。
如图12(a)所示,在卡定构件750中,从销760的第一侧面761到卡合构件781的第二侧面783的距离d1虽然与从螺旋槽730的始端731的侧壁732到凸缘770的第一侧面771的距离d2大致相同,但是稍大于该距离d2。而且,从卡定构件750的销760的第一侧面761到卡合构件781的第一侧面782的距离d3虽然与从环状槽740的侧壁741(环状槽740的连接部中的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到凸缘770的第二侧面772的距离d4大致相同,但是稍小于该距离d4。而且,在卡合构件781中,第一侧面782的前端成为角部,第二侧面783的前端成为被倒角的曲面。即,第二侧面783以朝向前端而接近第一侧面782的方式倾斜。总之,卡合构件781的前端倾斜,且逐渐变细。
因此,在从动侧旋转体710为连结状态下,如图12(b)所示,销760插入槽720的螺旋槽730的始端731时,卡合构件781的第二侧面783与凸缘770的第一侧面771抵接。并且,此时,与凸缘770抵接的卡合构件781的第二侧面783的前端如上述那样倾斜。而且,如图12(d)所示,在销760处于插入槽720的环状槽740的状态时,卡合构件781与凸缘770的第二侧面772抵接。并且,此时与凸缘770抵接的卡合构件781的第一侧面782的前端如上所述成为角部。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
如图12(a)所示,在从动侧旋转体710处于连结位置且从动侧旋转体710与驱动侧旋转体110连结的状态下,当通过促动器150的动作而卡定构件750的销760插入槽720的螺旋槽730的始端731时,成为图12(b)所示的状态。由此,销760与螺旋槽730的侧壁732卡合,由此克服施力构件135的作用力而将从动侧旋转体120卡定。并且,伴随着从动侧旋转体710的旋转,销760与螺旋槽730的侧壁732卡合且在槽720内沿周方向相对移动,由此从动侧旋转体710从连结位置朝向解除位置位移。
伴随着从动侧旋转体710朝向解除位置的位移,销760的在槽720内的位置从螺旋槽730朝向环状槽740的方向相对位移时,伴随于此,与销760一起固定于卡定构件750的卡合构件781也相对于从动侧旋转体710相对位移。在此,如图12(b)所示,在销760插入槽720的螺旋槽730的始端731时,卡合构件781与凸缘770的第一侧面771面对,与凸缘770面对的卡合构件781的第二侧面783的前端倾斜。即,在从动侧旋转体710从连结位置朝向解除位置位移时,卡合构件781与凸缘770抵接的面倾斜。因此,在从动侧旋转体710从连结位置朝向解除位置移动时,如图12(c)所示,通过凸缘770与卡合构件781抵接而克服弹性构件785的作用力将卡合构件781压回的力发挥作用,卡合构件781越过凸缘770。这样,在销760向槽720的螺旋槽730插入时,即使卡合构件781与凸缘770抵接,也允许从动侧旋转体710的从连结位置朝向解除位置的方向的移动。
并且,如图12(d)所示,从动侧旋转体710在解除位置借助惯性力而旋转,销760成为在环状槽740内相对移动的状态时,卡合构件781与凸缘770的第一侧面771面对。在此,如上所述,在该状态下,卡合构件781的第一侧面782与凸缘770抵接,该第一侧面782的前端如上所述成为角部。因此,销760在槽720的环状槽740内相对移动时,不会发生卡合构件781通过凸缘770克服弹性构件785的作用力而被压回的情况,从而保持卡合构件781与凸缘770的卡合。这样,能够限制从动侧旋转体710的从解除位置朝向连结位置的方向的移动。即,在从动侧旋转体710移动到解除位置而借助惯性力旋转的状态下,即使销760移动至环状槽740的连接部而销760与槽720的侧面(环状槽740的侧壁741)分离的情况下,通过单向卡定部780也能限制从动侧旋转体710的位移而将销760保持在环状槽740内。
并且,在将离合器700从解除连结的状态切换成连结状态时,通过促动器150的驱动,将卡定构件750的销760从槽720的环状槽740抜出。由此,卡合构件781与凸缘770的卡合也被解除。并且,从动侧旋转体710借助施力构件135的作用力向连结位置移动并将从动侧旋转体710与驱动侧旋转体110连结,离合器700切换成连结状态。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能够起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1)同等的优点及以下的(6)的优点。
(6)只要销760以从环状槽740抜出的方式位移而凸缘770与单向卡定部780的卡合不被解除,销760就不会从环状槽740向螺旋槽730位移。即,凸缘770和单向卡定部780作为限制部起作用。由此,在销760插入于环状槽740的状态下,能够限制销760从环状槽740向螺旋槽730位移,因此能够抑制尽管销760未从槽720抜脱而从动侧旋转体710也位移到连结位置的情况。
(第五实施方式)
接着,关于第五实施方式的离合器,参照图13进行说明。
如图13所示,第五实施方式的离合器800的卡定构件750的结构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不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其他的结构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于相同的结构,使用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并适当省略其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从动侧旋转体710沿轴向位移引起的球体收容槽127内的球体130的位置的变化和由此产生的连结状态与解除连结的状态的切换形态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图13中也省略球体130和球体收容槽127的图示。
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动侧旋转体710与第四实施方式的从动侧旋转体710为相同结构,在从动侧旋转体710形成有凸缘770。
卡定构件850具备向从动侧旋转体710的槽720插入的销860和与销860的相对于槽720的插脱一起相对于从动侧旋转体710进退的单向卡定部880。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单向卡定部880和从动侧旋转体710的上述凸缘770构成限制部。
单向卡定部880具备卡合构件881、将该卡合构件881能够转动地支承于卡定构件850的转动轴885、限制卡合构件881的向特定方向(图13(a)中的左侧)的转动的限制构件888。由此,如图13(a)所示,将卡合构件881的前端朝向从动侧旋转体710突出的状态作为卡合构件881的基准位置时,卡合构件881的特定方向的倾倒由限制构件888限制,而被允许从基准位置向一定的方向(图13(a)中的右侧)的倾倒。
在此,凸缘770的图13(a)中的右侧的侧面设为第一侧面771,图13(a)中的左侧的侧面设为第二侧面772。而且,在卡合构件881处于基准位置时,图13(a)中的位于右侧的侧面设为第一侧面882,图13(a)中的位于左侧的侧面设为第二侧面883。而且,销860的图13(a)中的右侧的侧面设为第一侧面861。这种情况下,侧面间的距离如下。
如图13(a)所示,在卡定构件850中,从销860的第一侧面861到卡合构件881的第二侧面883的距离d1虽然与从螺旋槽730的始端731的侧壁732到凸缘770的第一侧面771的距离d2大致相同,但是稍大于该距离d2。而且,从卡定构件850的销860的第一侧面861到卡合构件881的第一侧面882的距离d3虽然与从环状槽740的侧壁741(在环状槽740的连接部,环状槽740与螺旋槽730的交界位置即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到凸缘770的第二侧面772的长度d4大致相同,但是稍小于该长度d4。
因此,在从动侧旋转体710为连结状态下,如图13(b)所示,在销860插入槽720的螺旋槽730的始端731时,卡合构件881的第二侧面883与凸缘770的第一侧面771抵接。而且,如图13(d)所示,在销860位于槽720的环状槽740时,卡合构件881与凸缘770的第二侧面772抵接。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
如图13(a)所示,在从动侧旋转体710处于连结位置且从动侧旋转体710与驱动侧旋转体110连结的状态下,当由于促动器150的动作而卡定构件850的销860插入槽720的螺旋槽730的始端731时,成为图13(b)所示的状态。由此,销860通过与螺旋槽730的侧壁732卡合,克服施力构件135的作用力而将从动侧旋转体120卡定。并且,伴随着从动侧旋转体710的旋转,销860与螺旋槽730的侧壁732卡合并在槽720内沿周方向相对移动,由此从动侧旋转体710从连结位置朝向解除位置位移。
伴随着从动侧旋转体710朝向解除位置的位移,销860的槽720内的位置从螺旋槽730朝向环状槽740的方向相对位移时,伴随于此,与销860一起固定于卡定构件850的卡合构件881也相对于从动侧旋转体710相对位移。在此,如图13(b)所示,在销860插入螺旋槽730的始端731时,卡合构件881与凸缘770的第一侧面771抵接。并且,允许卡合构件881从与凸缘770抵接的基准位置向一定的方向(图13所示的右方向)的倾倒。因此,在从动侧旋转体710从连结位置朝向解除位置移动时,如图13(c)所示,卡合构件881与凸缘770抵接而倾倒,由此卡合构件881越过凸缘770。由此,在销860插入螺旋槽730的始端731时,即使卡合构件881与凸缘770抵接,也允许从动侧旋转体710的从连结位置朝向解除位置的方向的移动。
并且,如图13(d)所示,从动侧旋转体710在解除位置借助惯性力而旋转,销860成为在环状槽740内相对移动的状态时,卡合构件881与凸缘770的第二侧面772面对,卡合构件881的第一侧面882与凸缘770的第二侧面772抵接并卡合。销860在槽720的环状槽740内相对移动时,卡合构件881由限制构件888限制特定方向(图13(d)中的左侧)的倾倒,因此即使由于施力构件135的作用力作用于从动侧旋转体710而从凸缘770按压于卡合构件881,卡合构件881不会倾倒。因此,卡合构件881保持在基准位置,保持与凸缘770的卡合。由此,能够限制从动侧旋转体710的从解除位置朝向连结位置的方向的移动。即,在从动侧旋转体710移动至解除位置而借助惯性力旋转的状态下,销860移动至环状槽740的连接部而即使销860与槽720的侧面(环状槽740的侧壁741)分离的情况下,通过单向卡定部880也能限制从动侧旋转体710的位移而将销860保持在环状槽740内。
并且,在将离合器800从解除连结的状态切换成连结状态时,通过促动器150的驱动,将卡定构件850的销860从槽720的环状槽740抜出。由此,卡合构件881与凸缘770的卡合也被解除。并且,从动侧旋转体710借助施力构件135的作用力而向连结位置移动并将从动侧旋转体710与驱动侧旋转体110连结,将离合器800切换成连结状态。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能够起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1)同等的优点及与第四实施方式的(6)同等的优点。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离合器没有限定为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的结构,也可以以对它们进行了适当变更后的例如下述的方式进行实施。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如下结构:环状槽420的深度在其始端421附近与从动侧旋转体120的周方向的其他的部位相比相对较浅,并且螺旋槽410的深度从始端411到终端412逐渐变深。然而,环状槽或螺旋槽的深度也可以在周方向上恒定。即,可以将环状槽与螺旋槽之间的台阶在从动侧旋转体120的周方向上设定为恒定的大小。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凸条在槽的连接部的全长上形成,并且其凸状的两端到达非连接部。然而,只要凸条至少在槽的连接部的全长上形成,就能够在连接部的全长上使凸条与销的凹部卡合而限制销向螺旋槽位移,因此凸条的两端可以不到达非连接部。例如,可以形成为仅一方的端部到达非连接部的结构、或凸条的长度与连接部的长度相等而所有的端部都未到达非连接部的结构。此外,只要能够抑制销从环状槽向螺旋槽位移并能够抑制离合器被解除的话,凸条可以不在连接部的全长上设置。例如,可以在槽的连接部的局部设置凸条。
·在第三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凹槽在环状槽的全长上形成。然而,凹槽只要至少在环状槽的连接部的全长上形成即可。即,只要至少在连接部的全长上形成,就能够抑制从环状槽向螺旋槽的位移。而且,只要能够抑制销从环状槽向螺旋槽位移并能够抑制离合器被解除的话,也可以在连接部的局部形成凹槽。
·在第四及第五的各实施方式中,在从动侧旋转体的外周面的整周形成凸缘。然而,只要能够抑制销从环状槽向螺旋槽位移并能够抑制离合器被解除的话,凸缘未必非要在整周设置,也可以以沿从动侧旋转体的周方向延伸的方式在外周面的局部设置。
·施力构件的个数可以任意变更。例如,也可以利用1个施力构件对从动侧旋转体施力。
·另外,施力构件只要对从动侧旋转体朝向连结位置施力即可,没有限定为上述那样的压缩螺旋弹簧。例如,也可以采用将朝向连结位置拉拽从动侧旋转体的拉伸弹簧适用作为施力构件的结构。
·促动器并不局限于自保持式的螺线管,例如也可以为仅向线圈通电期间将卡定构件插入槽的螺线管。根据该结构,由于仅在向线圈通电时解除离合器的连结,因此在无法对线圈通电时离合器成为连结状态。因此,在促动器的作动不良时也能够驱动泵。
·促动器并不局限于螺线管,也可以通过例如液压式的促动器等螺线管以外的促动器进行卡定构件的插入及抜出。这种情况下,利用从动侧旋转体的槽与卡定构件的卡合而解除离合器的连结的构造未改变,因此能够由从动侧旋转体的旋转力得到为了将离合器的连结解除所需的力。因此,能够以较小的力解除连结。
·离合器的结构并不局限于经由球体传递驱动力。也可以使离合器为压接式的离合器。
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使驱动侧旋转体与从动侧旋转体的相对的面彼此为相对于轴向倾斜的相互平行的锥面,并将它们作为压接面,通过使从动侧旋转体沿轴向移动而将这些压接面压紧,由此使从动侧旋转体与驱动侧旋转体连结。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例示的离合器中,只要能够产生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作用即可,各构件的形状等没有特别限定为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的形状。例如图14所示,可以在从动侧旋转体910的大径部922形成球体收容槽927,并将未形成球体收容槽927的部位减薄而形成凹部928。由此,能够实现从动侧旋转体910的轻量化,因此能够减小从动侧旋转体910的惯性力,在从动侧旋转体910成为解除位置时能够迅速地使其旋转停止。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切换从曲轴向泵的动力的传递状态的离合器,但是本公开的离合器也可以适用于在压缩机或油泵等其他的辅机与曲轴之间配置的离合器。而且,本公开的离合器并不局限于切换来自曲轴的动力的传递状态的情况,也可以适用于切换来自其他的动力源的动力的传递状态的离合器。

Claims (4)

1.一种离合器,具备:
驱动侧旋转体;
从动侧旋转体,能够在连结于所述驱动侧旋转体的连结位置和相对于所述驱动侧旋转体的连结被解除的解除位置之间沿着所述驱动侧旋转体的轴向移动;
施力构件,对所述从动侧旋转体从所述解除位置朝向所述连结位置施力;
槽,设置在所述从动侧旋转体的外周面,具有螺旋部和环状部,所述螺旋部绕着所述从动侧旋转体的轴线延伸,所述环状部与该螺旋部连续且与所述轴向正交地在从动侧旋转体的整周延伸;
销,能够插入所述槽且能够从所述槽脱离,并且被限制沿所述轴向的移动,在所述销插入所述螺旋部而与所述螺旋部的侧壁卡合的状态下,伴随于所述从动侧旋转体的旋转而所述销的位置从所述螺旋部向所述环状部位移,由此使所述从动侧旋转体克服所述施力构件的作用力移动至所述解除位置;及
限制部,限制在所述销位于所述环状部的状态下所述销的位置从所述环状部向所述螺旋部位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器,其中,
所述螺旋部是螺旋槽,所述环状部是比所述螺旋槽深的环状槽,
所述槽在所述螺旋槽与所述环状槽连接的连接部具有台阶,所述台阶的侧壁作为所述限制部起作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器,其中,
所述螺旋部是螺旋槽,所述环状部是包括与所述螺旋槽连接的连接部的环状槽,
所述限制部包括凸条和凹部,所述凸条从所述环状槽的底面突出并沿着该环状槽的延伸方向至少在所述连接部的全长上延伸,所述凹部形成在所述销的前端,在该销位于所述连接部内时供所述凸条卡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器,其中,
所述螺旋部是螺旋槽,所述环状部是包括与所述螺旋槽连接的连接部的环状槽,
所述限制部包括凹槽和凸部,所述凹槽在所述环状槽的底面沿着该环状槽的延伸方向至少在所述连接部的全长上延伸,所述凸部形成在所述销的前端,在该销位于所述连接部内时与所述凹槽卡合。
CN201380049415.1A 2012-09-25 2013-09-25 离合器 Pending CN10468525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11046A JP5724978B2 (ja) 2012-09-25 2012-09-25 クラッチ
JP2012-211046 2012-09-25
JP2013-154986 2013-07-25
JP2013154986A JP5796609B2 (ja) 2013-07-25 2013-07-25 クラッチ
JP2013194686A JP5880507B2 (ja) 2013-09-19 2013-09-19 クラッチ
JP2013-194686 2013-09-19
PCT/JP2013/075874 WO2014050869A1 (ja) 2012-09-25 2013-09-25 クラッ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85254A true CN104685254A (zh) 2015-06-03

Family

ID=50388265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49362.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662321B (zh) 2012-09-25 2013-09-25 离合器
CN201380049415.1A Pending CN104685254A (zh) 2012-09-25 2013-09-25 离合器
CN201380049383.5A Pending CN104662322A (zh) 2012-09-25 2013-09-25 离合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49362.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662321B (zh) 2012-09-25 2013-09-25 离合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49383.5A Pending CN104662322A (zh) 2012-09-25 2013-09-25 离合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3) US20150252857A1 (zh)
CN (3) CN104662321B (zh)
DE (3) DE112013004676T5 (zh)
WO (3) WO201405086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050868A1 (ja) * 2012-09-25 2014-04-03 トヨタ自動車 株式会社 クラッチ
US10094427B2 (en) * 2015-10-20 2018-10-09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Ball cam actuated dog clutch
WO2022064635A1 (ja) 2020-09-25 2022-03-31 有限会社T.P.P. 摩擦クラッチのプレッシャープレート装置
CN112377513B (zh) * 2020-11-03 2021-10-01 山东正工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可多段分体组装的传动轴结构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6353A (zh) * 1996-07-22 1998-03-18 易通公司 自激励变速器的惯性制动器
JP2006307973A (ja) * 2005-04-28 2006-11-09 Ntn Corp 直動ワンウェイクラッチ
CN2895870Y (zh) * 2006-04-18 2007-05-02 重庆通盛机械工业有限公司 摩托车后置式强制分离单级自动离合器
CN101349309A (zh) * 2007-07-18 2009-01-21 拓基轴承株式会社 旋转体的输入输出装置
CN102459941A (zh) * 2009-06-23 2012-05-16 麦格纳动力系有限公司 球坡道离合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367309A (en) 1916-04-07 1921-02-01 George W Dunham Declutching mechanism
JPS4984813A (zh) 1972-12-15 1974-08-14
US4244455A (en) 1978-10-17 1981-01-13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Navy Rotary shaft decoupling mechanism
JPH0133855Y2 (zh) 1981-01-16 1989-10-16
US4434881A (en) * 1981-03-19 1984-03-06 The Garrett Corporation High speed accessory disconnect apparatus and methods
JPH071200A (ja) 1993-06-21 1995-01-06 Takehiko Komori プレスにおけるクラッチ装置
JP2003285994A (ja) * 2002-03-28 2003-10-07 Hirata Corp 昇降装置
JP2004125140A (ja) * 2002-10-07 2004-04-22 Kayseven Co Ltd クラッチ
JP2006077878A (ja) * 2004-09-09 2006-03-23 Ntn Corp 軸方向のワンウェイクラッチ
JP2009008247A (ja) * 2007-02-28 2009-01-15 Ntn Corp 回転方向切替クラッチユニット
DE102007010149A1 (de) 2007-03-02 2008-09-04 Audi Ag Ventiltrieb für Gaswechselventile einer Brennkraftmaschine mit verschiebbarem Nockenträger und Doppelschneckentrieb
CN201041202Y (zh) * 2007-04-06 2008-03-26 洪涛 零碰撞弹簧钢球安全离合器
DE102008011911B4 (de) 2007-11-28 2019-05-29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Vorspanneinheit
JP4865691B2 (ja) * 2007-12-18 2012-02-01 株式会社栃木屋 ワンウェイクラッチの軸受
CN101672332B (zh) * 2008-09-08 2013-10-02 洪涛 轴向自控离合器的自支撑式分离保持机构
JP4911246B2 (ja) 2008-11-05 2012-04-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動弁装置
JP2010203406A (ja) 2009-03-05 2010-09-16 Toyota Motor Corp ウォーターポンプ
US8963391B2 (en) * 2009-05-06 2015-02-24 Hamilton Sundstrand Corporation Decoupler shaft for high speed generator
US9022192B2 (en) * 2010-02-12 2015-05-05 Magna Powertrain Ag & Co Kg Coupling assembly
US20120067689A1 (en) 2010-09-21 2012-03-22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Gmbh & Co. Kg Wheel disconnect system
JP5716615B2 (ja) 2011-09-08 2015-05-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ウォータポンプ
WO2014050868A1 (ja) * 2012-09-25 2014-04-03 トヨタ自動車 株式会社 クラッチ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6353A (zh) * 1996-07-22 1998-03-18 易通公司 自激励变速器的惯性制动器
JP2006307973A (ja) * 2005-04-28 2006-11-09 Ntn Corp 直動ワンウェイクラッチ
CN2895870Y (zh) * 2006-04-18 2007-05-02 重庆通盛机械工业有限公司 摩托车后置式强制分离单级自动离合器
CN101349309A (zh) * 2007-07-18 2009-01-21 拓基轴承株式会社 旋转体的输入输出装置
CN102459941A (zh) * 2009-06-23 2012-05-16 麦格纳动力系有限公司 球坡道离合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050868A1 (ja) 2014-04-03
DE112013004677B4 (de) 2021-11-18
CN104662321A (zh) 2015-05-27
DE112013004676T5 (de) 2015-08-06
US20150247535A1 (en) 2015-09-03
US20150247536A1 (en) 2015-09-03
DE112013004673T5 (de) 2015-07-09
US20150252857A1 (en) 2015-09-10
DE112013004677T5 (de) 2015-07-16
CN104662322A (zh) 2015-05-27
WO2014050869A1 (ja) 2014-04-03
US9759272B2 (en) 2017-09-12
CN104662321B (zh) 2017-03-15
WO2014050870A1 (ja) 2014-04-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34905B2 (en) Hybrid coded magnets and SMA positive drive clutch
JP5626595B2 (ja) 電磁クラッチ
CN104685254A (zh) 离合器
US20130147207A1 (en) Starter motor with drive assembly fitted with a coupling system for coupling a pinion mounted freely on its rotor shaft, and associated method
CN102057178A (zh) 永磁体绕簧离合器
WO2016165648A1 (zh) 电磁离合器
WO2012147510A1 (ja) 電磁クラッチ
JP6240269B2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軸分離システム、及び、アクチュエータの係合を維持するための方法
CN103775264B (zh) 起动器
JP6528731B2 (ja) スタータ
EP2011999B1 (en) Speed reduction type starter for engines
JP5716615B2 (ja) ウォータポンプ
CN105393013B (zh) 离合器
JP5796609B2 (ja) クラッチ
CN103032241A (zh) 起动机
CN108443355B (zh) 用于车辆变速器的双向棘轮的径向施加的爪式离合器
CN103423335A (zh) 磁力联轴装置
JP3642266B2 (ja) 回転阻止機構及びこの回転阻止機構が用いられたギアードモータ装置
JP2013083165A (ja) スタータ
JP2015087005A (ja) クラッチ装置
CN203223501U (zh) 电磁连接装置
JP2015021568A (ja) クラッチ
JP5884417B2 (ja) 電磁クラッチ
JP2015025470A (ja) クラッチ
JP2014231774A (ja) オイルポンプ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