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62772A - 非接触供电系统以及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非接触供电系统以及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62772A
CN104662772A CN201280075887.XA CN201280075887A CN104662772A CN 104662772 A CN104662772 A CN 104662772A CN 201280075887 A CN201280075887 A CN 201280075887A CN 104662772 A CN104662772 A CN 1046627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power
collecting device
supply installation
electric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7588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正冈慎也
三户胜彦
河野伸行
大久保典浩
内藤正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ugoku Electric Power Co Inc
Original Assignee
Chugoku Electric Power C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ugoku Electric Power Co Inc filed Critical Chugoku Electric Power C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6627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6277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0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for connecting networks of the same frequency but supplied from different sources
    • H02J3/06Controlling transfer of power between connected networks; Controlling sharing of load between connected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5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additional energy repeaters between transmitting devices and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8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exchange of data, concerning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transmitting devices and receiving devices
    • H02J7/025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03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data exchange
    • H02J7/00034Charger exchanging data with an electronic device, i.e. telephone, whose internal battery is under charge

Abstract

本发明高效地进行使用中继装置进行的非接触供电。非接触供电系统在从供电装置向受电装置经由中继装置间接地供电的第一路径方式的情况、不经由中继装置直接供电的第二路径方式的情况下,比较传输效率,选择传输效率高的路径进行供电。在第一路径方式的情况下,使供电装置的供电电路和中继装置的受电电路共振,使中继装置的输电电路和受电装置的受电电路共振,但不使供电装置的供电电路与受电装置的受电电路共振,在第二路径方式的情况下,使供电装置的供电电路和受电装置的受电电路共振,但不使供电装置的供电电路与中继装置的受电电路共振。

Description

非接触供电系统以及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非接触供电系统以及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控制方法,特别涉及用于在设置中继装置而从供电装置向受电装置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情况下高效地进行供电的技术。
背景技术
关于从供电装置向受电装置非接触地供给电力的非接触供电,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无线充电系统,具备:无线充电装置,其包含输送用于充电的电力的输电设备;受电装置,其包含根据磁场共振关系接收从无线充电装置输送来的电力的受电设备,将接收到的电力向电池进行充电;中继设备,其能够中继无线充电装置的输电设备的输电电力。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一种无线系统,其包括片状主体、供电电力而输送该电力的输电侧共振线圈、能够通过磁共振关系接收所输送的电力而进行输电的至少一个中继线圈,其中,输电侧共振线圈和中继线圈形成为片状,根据预定的间隔地将输电侧共振线圈和中继线圈配置在片状主体上。
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一种无线供电系统,包括:输电设备,其包括供电电力而输送该电力的第一共振元件;中继设备,其包括通过磁共振关系接收所输送的电力而进行输电的第二共振元件;受电设备,其包括通过磁共振关系接收从中继设备输送来的电力的第三共振元件,其中,中继设备根据输电设备和受电设备的至少一个的电力传输信息,调整第二共振元件的配置角度和配置位置中的至少一个。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6050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15198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1-14728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非接触供电的传输效率根据进行非接触供电的环境、各装置(供电装置、中继装置以及受电装置)的相对位置关系等进行变化。另外,由于在不同的路径中所供给的电力之间的干扰、多路径、反射波等的影响,有时会由于设置中继装置反而降低了传输效率。
本发明就是鉴于这样的背景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非接触供电系统以及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控制方法,其在设置中继装置而从供电装置向受电装置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情况下能够高效地进行供电。
解决问题的方案
用于达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之一是一种包含供电装置、受电装置以及中继装置而构成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取得以下的传输效率:从上述供电装置向上述受电装置不进行直接的非接触供电,而通过从上述供电装置经由上述中继装置向上述受电装置间接地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方式即第一路径方式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情况下的传输效率;从上述供电装置经由上述中继装置向上述受电装置不进行间接的非接触供电,而通过从上述供电装置向上述受电装置直接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方式即第二路径方式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情况下的传输效率,
选择上述第一路径方式和上述第二路径方式中的传输效率高的方式,从上述供电装置向上述受电装置进行非接触供电。
根据本发明,选择第一路径方式和第二路径方式中的传输效率高的方式进行非接触供电,因此能够从供电装置向受电装置高效地进行非接触供电。
另外,本发明中的另一个是上述非接触供电系统,上述供电装置、上述受电装置以及上述中继装置通过磁共振方式进行上述供电电力的输电或受电,在通过上述第一路径方式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情况下,使上述供电装置的供电电路和上述中继装置的受电电路共振,并且使上述中继装置的输电电路和上述受电装置的受电电路共振,并且不使上述供电装置的供电电路和上述受电装置的受电电路共振,在通过上述第二路径方式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情况下,使上述供电装置的供电电路和上述受电装置的受电电路共振,并且不使上述供电装置的供电电路和上述中继装置的受电电路共振。
通过这样控制是否使供电装置的供电电路和中继装置的受电电路、供电装置的供电电路和受电装置的受电电路共振,进行第一路径方式和第二路径方式的切换,由此能够容易地实现切换第一路径方式和第二路径方式的结构。
另外,本发明中的另一个是上述非接触供电系统,在通过上述第一路径方式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情况下,使上述供电装置的供电电路和上述中继装置的受电电路以第二频率共振,并且使上述中继装置的输电电路和上述受电装置的受电电路以第一频率共振,并且不使上述供电装置的供电电路和上述受电装置的受电电路共振,在通过上述第二路径方式进行上述供电的情况下,使上述供电装置的供电电路和上述受电装置的受电电路以第一频率共振,不使上述供电装置的供电电路和上述中继装置的受电电路共振。
根据本发明,在通过第一路径方式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情况和通过第二路径方式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情况中的任意一个情况下,受电装置所接收的电力的频率都不变化(始终以第一频率受电),因此不需要设置使受电装置的受电电路和中继装置的输电电路改变频率的结构,从而能够简单地构成受电装置和中继装置。
另外,本发明中的另一个是上述非接触供电系统,在通过上述第一路径方式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情况下,使上述供电装置的供电电路和上述中继装置的受电电路以第一频率共振,使上述中继装置的输电电路和上述受电装置的受电电路以第二频率共振,不使上述供电装置的供电电路和上述受电装置的受电电路共振,在通过上述第二路径方式进行上述供电的情况下,使上述供电装置的供电电路和上述受电装置的受电电路以第一频率共振,但不使上述供电装置的供电电路和上述中继装置的受电电路共振。
根据本发明,在通过第一路径方式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情况和通过第二路径方式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情况中的任意一个情况下,供电装置所供电的电力的频率都不变化(始终为第一频率),因此不需要设置使供电装置的供电电路和中继装置的受电电路改变频率的结构,从而能够简单地构成供电装置和中继装置。
另外,本发明中的另一个是上述非接触供电系统,通过针对上述供电装置的供电电路、上述中继装置的受电电路、上述中继装置的输电电路以及上述受电装置的受电电路中的至少一个,改变电容性元件的电容或感应性元件的电感来进行是否使上述供电装置的供电电路和上述中继装置的受电电路共振、是否使上述中继装置的输电电路和上述受电装置的受电电路共振。
通过这样针对供电装置的供电电路、中继装置的受电电路、中继装置的输电电路以及受电装置的受电电路中的至少一个,改变电容性元件的电容或感应性元件的电感,能够容易地实现是否使供电装置的供电电路和中继装置的受电电路共振、是否使中继装置的输电电路和受电装置的受电电路共振。
另外,本发明中的另一个是上述非接触供电系统,上述中继装置具备控制接收从上述供电装置发送来的供电电力的受电电路的指向方向的机构,在通过上述第二路径方式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情况下,通过控制上述中继装置的上述受电电路的指向方向,使上述中继装置中的上述供电电力的受电量衰减。
这样,通过控制中继装置的受电电路的指向方向也能够实现切换第一路径方式和第二路径方式的结构。
另外,本发明中的另一个是上述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第一衰减控制部,其使上述中继装置的从上述供电装置输送来的供电电力的受电量衰减;第二衰减控制部,其使上述受电装置的从上述供电装置输送来的供电电力的受电量衰减,其中,在通过上述第一路径方式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情况下,通过上述第二衰减控制部使上述受电装置的从上述供电装置输送来的供电电力的受电量衰减,在通过上述第二路径方式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情况下,通过上述第一衰减控制部使上述中继装置的从上述供电装置输送来的供电电力的受电量衰减。
这样通过使中继装置的受电量或受电装置的受电量衰减也能够实现切换第一路径方式和第二路径方式的结构。此外,例如通过在供电装置和中继装置之间、或在供电装置和受电装置之间设置屏蔽板,能够进行受电量的衰减。
另外,本发明中的另一个是上述非接触供电系统,取得上述第一路径方式的传输效率、上述第二路径方式的传输效率以及通过从上述供电装置向上述受电装置进行直接的非接触供电并且从上述供电装置经由上述中继装置向上述受电装置进行间接的非接触供电的方式即并用方式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情况下的传输效率,选择上述第一路径方式、上述第二路径方式以及上述并用方式中的传输效率最大的方式,从上述供电装置向上述受电装置进行非接触供电。
根据本发明,选择第一路径方式、第二路径方式以及并用方式中的传输效率最大的方式,从供电装置向受电装置进行非接触供电,因此能够高效地从供电装置向受电装置进行非接触供电。
除此以外,根据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来了解本申请公开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设置中继装置而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情况下,能够从供电装置向受电装置高效地进行供电。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非接触供电系统1的概要结构的图。
图2是说明供电装置10的硬件的图。
图3是说明供电装置10所具备的功能的图。
图4是说明受电装置20的硬件的图。
图5是说明受电装置20所具备的功能的图。
图6是说明中继装置30的硬件的图。
图7是说明中继装置30所具备的功能的图。
图8是说明并用方式进行的非接触供电的方法的图。
图9是说明第一路径方式和第二路径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的方法的图。
图10是说明非接触供电处理S10的流程图。
图11是说明非接触供电处理S10的流程图。
图12是说明非接触供电处理S10的流程图。
图13是说明传输效率取得处理S821的流程图。
图14是说明传输效率取得处理S821的流程图。
图15是说明传输效率取得处理S821的流程图。
图16是说明非接触供电处理S20的流程图。
图17是说明非接触供电处理S20的流程图。
图18是说明非接触供电处理S20的流程图。
图19是说明传输效率取得处理S1521的流程图。
图20是说明传输效率取得处理S1521的流程图。
图21是说明传输效率取得处理S1521的流程图。
图22是说明并用方式的供电的图。
图23是说明第一路径方式的供电和第二路径方式的供电的图。
图24是说明非接触供电处理S30的流程图。
图25是说明非接触供电处理S30的流程图。
图26是说明非接触供电处理S30的流程图。
图27是说明传输效率取得处理S2321的流程图。
图28是说明传输效率取得处理S2321的流程图。
图29是说明传输效率取得处理S2321的流程图。
图30是说明非接触供电处理S40的流程图。
图31是说明非接触供电处理S40的流程图。
图32是说明非接触供电处理S40的流程图。
图33是说明传输效率取得处理S2921的流程图。
图34是说明传输效率取得处理S2921的流程图。
图35是说明传输效率取得处理S2921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在图1表示作为第一实施方式说明的非接触供电系统1的概要结构。如该图所示,非接触供电系统1包括通过非接触方式进行供电的供电装置10、从供电装置10接受电力的供给的受电装置20以及以提高从供电装置10向受电装置20的电力的传输效率为目的而设置的中继装置30。受电装置20例如是便携电话机、便携信息终端、小型家电设备、电动汽车等。非接触供电的供电方式例如是电磁波方式、磁共振方式、电磁感应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其中的磁共振方式进行供电。
如该图所示,非接触供电系统1能够选择以下方式中的传输效率最大的方式从供电装置10向1受电装置20进行非接触供电,这些方式为:从供电装置10向受电装置20不进行直接的非接触供电,而从供电装置10经由中继装置30向受电装置20间接地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方式(以下称为第一路径方式);从供电装置10经由中继装置30向受电装置20不进行间接的非接触供电,而从供电装置10向受电装置20直接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方式(以下称为第二路径方式);从供电装置10向受电装置20进行直接的非接触供电,并且从供电装置10经由中继装置30向受电装置20进行间接的非接触供电的方式(以下称为并用方式)。
在图2中表示出供电装置10的硬件。如该图所示,供电装置10具备电源装置11、供电电力供给电路12、频率选择电路13、供电电路14、通信电路15、中央处理装置16、存储装置17、输入装置18以及显示装置19。
电源装置11例如是开关方式、线性方式的电源,供给用于驱动供电装置10的构成要素的电力。供电电力供给电路12包括驱动电路(栅极驱动器、半桥驱动器等),基于从电源装置11供给的电力,生成向供电电路14供给的驱动电流。
频率选择电路13选择向供电电路14供给的驱动电力的开关频率。频率选择电路13例如使用模拟方式、PLL方式(PLL:Phase Locked Loop锁相循环)、DDS(Direct Digital Synthesizer直接数字合成器)的频率合成器而构成。可以通过切换向供电电路14供给的驱动电力的开关频率来进行供电电力的频率的切换。
供电电路14例如包含使用电容器等的电容性元件、线圈等感应性元件而构成的共振电路。将共振电路的共振频率设定为从供电电路14供给的驱动电力的开关频率。
通信电路15在与受电装置20以及中继装置30之间进行通信(例如无线LAN(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基于标准IEEE802.15.1的通信、基于标准IEEE802.15.4的通信)。此外,也可以通过使传送的信息包含在供电电力中(例如根据要传送供电电力的信息进行调制(Modulation)),进行供电装置10和受电装置20之间的通信以及供电装置10和中继装置30之间的通信。
中央处理装置16使用CPU、MPU而构成,进行供电装置10的统一的控制。存储装置18使用RAM、ROM、NVRAM等而构成,存储程序和数据。输入装置18是触摸屏、数字键等的输入接口,从用户接受信息。显示装置19是液晶面板等的输出接口,向用户提供信息。
在图3中表示出供电装置10所具备的主要功能。如该图所示,供电装置10具备输电控制部121、传输效率取得部122以及供电方式选择部123。此外,通过供电装置10的硬件或通过由供电装置10的中央处理装置16读出并执行存储在存储装置17中的程序来实现这些功能。
输电控制部121控制频率选择电路13和供电电路14,选择频率f1(第一频率)和频率f2(≠频率f1)(第二频率)中的任意一个,以选择出的频率输送电力。
另外,输电控制部121进行用于通过并用方式进行供电的控制、用于通过第一路径方式进行供电的控制以及用于通过第二路径方式进行供电的控制。将在后面详细说明这些控制。
传输效率取得部122取得并用方式的供电的传输效率(以下称为并用方式传输效率)、第一路径方式的供电的传输效率(以下称为第一路径传输效率)以及第二路径方式的供电的传输效率(以下称为第二路径传输效率)。
供电方式选择部123根据由传输效率取得部122取得的传输效率(并用方式传输效率、第一路径传输效率以及第二路径传输效率),选择第一路径方式、第二路径方式以及并用方式中的传输效率最大的方式,进行从供电装置10向受电装置20的非接触供电。
在图4中表示出受电装置20的硬件。如该图所示,受电装置20具备受电电路21、负载22、蓄电装置23、电力测量电路24、通信电路25、中央处理装置26、存储装置27、输入装置28以及显示装置29。
其中,受电电路21包含使用电容器等的电容性元件、线圈等感应性元件构成的共振电路,接收从供电装置10输送来(也包含经由中继装置30从供电装置10输送来的情况)的频率f1的电力。
负载22例如是消耗从供电装置10供给的电力的电路、元件,如果受电装置20是便携电话机,则负载22例如是便携电话机所具备的电路(控制电路、收发电路、显示电路等)。
蓄电装置23包含二次电池(锂离子电池、锂聚合物电池、镍氢电池、镍镉电池等)和电容元件(电双层电容器等)等的蓄电池、用于向蓄电池供给基于在受电电路21中产生的电动势的电流的整流电路、平滑电路、DC/AC转换器、DC/DC转换器等供电电路等。蓄电装置23例如是由二次电池(锂离子电池、锂聚合物电池、镍氢电池、镍镉电池等)和电容元件构成的电池(电双层电容器等)等。受电装置20也可以不一定具备蓄电装置23。例如,受电装置20也可以构成为,如非接触型的IC卡、无源型的RFID标签那样直接向负载22供给基于在受电电路21中产生的电动势的电流。
电力测量电路24测量接收到的电力的功率值。
通信电路25在与供电装置10以及中继装置30之间进行通信(例如无线LAN、基于标准IEEE802.15.1的通信、基于标准IEEE802.15.4的通信)。
中央处理装置26使用CPU、MPU等而构成,进行受电装置20的统一的控制。存储装置27使用RAM、ROM、NVRAM等而构成,存储程序和数据。输入装置28是键盘和触摸屏等的输入接口。显示装置29是液晶面板等的输出接口。
在图5中表示出受电装置20所具备的主要功能。如该图所示,受电装置20具备受电控制部221以及受电功率取得部222。此外,通过受电装置20的硬件、或通过由受电装置20的中央处理装置26读出并执行存储在存储装置27中的程序来实现这些功能。
受电控制部221控制受电电路21,向负载22或蓄电装置23供给在受电电路21中产生的电动势。
受电功率取得部222取得电力测量电路24所测量的电力的功率值。
在图6中表示出中继装置30的硬件结构。如该图所示,中继装置30具备受电电路31、输电电路32、中继电路33、中央处理装置34、存储装置35以及通信电路36。
受电电路31包含使用电容器等的电容性元件、或线圈等感应性元件构成的共振电路,接收从供电装置10输送来的电力(频率f1的电力或频率f2的电力)。
输电电路32例如包含使用电容器等的电容性元件和线圈等的感应性元件构成的共振电路。输电电路32通过频率f1输送供电电力。
中继电路33向输电电路32输入受电电路31所接收的电力。中继电路33包含将受电电路31接收到的频率f2的电力变换为直流的电路、将变换为直流后的电力变换为频率f1的电力的电路、向输电电路32输入变换后的电力的电路(整流电路、逆变换电路(逆变器等)等)。
中央处理装置34使用CPU和MPU等而构成,进行中继装置30的统一的控制。存储装置35使用RAM、ROM、NVRAM等构成,存储程序和数据。通信电路36与供电装置10以及受电装置20进行通信(例如无线LAN、基于标准IEEE802.15.1的通信、基于标准IEEE802.15.4的通信)。
在图7中表示出中继装置30所具备的主要功能。如该图所示,中继装置30具备中继控制部321。此外,通过中继装置30的硬件、或通过由中继装置30的中央处理装置34读出并执行存储在存储装置35中的程序来实现该功能。中继控制部321将接收到的频率f2的电力变换为频率f1的电力,向受电装置20发送变换后的频率f1的电力。
<供电控制方式>
图8是说明上述并用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的方法的图。在该方式下,从供电装置10向受电装置20以频率f1供给电力,从供电装置10向中继装置30以频率f1供给电力,从中继装置30向受电装置20以频率f1供给电力。
图9(A)是说明上述第一路径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的方法的图。在该方式下,从供电装置10向中继装置30以频率f2供给电力,从中继装置30向受电装置20以频率f1供给电力,中继装置30将从供电装置10输送来的频率f2的电力变换为频率f1的电力而向输送给电装置20。
图9(B)是说明上述第二路径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的方法的图。在该方式下,从供电装置10向受电装置20以频率f1供给电力,不使供电装置10的供电电路14(的共振电路)和中继装置30的受电电路31(的共振电路)共振。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通过改变(调节)构成供电电路或受电电路的电容性元件的电容、感应性元件的电感来进行是否使供电电路和受电电路共振。
接着,说明在非接触供电系统1中进行的处理(以下称为非接触供电处理S10)。
<第一处理例子>
图10~图16是说明作为第一处理例子而进行说明的非接触供电处理S10的流程图。以下与这些图一起进行说明。
图10~图12是说明第一处理例子中的非接触供电处理S10的整体的流程图。如图10所示,通过从受电装置20发送供电请求来开始非接触供电处理S10(S811)。例如在要对便携电话机等的受电装置20进行充电而由用户对受电装置20进行了预定的操作的情况下,发送上述供电请求。
供电装置10如果从受电装置20接收到供电请求(S812),则通过对照包含其中的认证信息和自身存储的对照信息,进行受电装置20的认证(S813)。另外,中继装置30如果从受电装置20接收到供电请求(S814),则通过对照包含在接收到的供电请求中的认证信息和自身存储的对照信息,进行受电装置20的认证。向供电装置10通知中继装置30进行的认证的结果(S815~S817)。
接着,供电装置10根据S813中的自身的认证结果、从中继装置30接收到的认证结果,判定认证的成功与否(S818)。具体地说,供电装置10在供电装置10和中继装置30的任意一个中的认证都成功了的情况下(S818:是),判定为认证成功,然后前进到S821。另一方面,在任意一个的认证失败了的情况下(S818:否),供电装置10判定为认证失败,向受电装置20通知该情况(S819)。此外,也可以不这样在供电装置10和中继装置30的双方中进行受电装置20的认证,而只由供电装置10进行认证。
受电装置20如果从供电装置10接收到认证失败的通知(S820:是),则向显示装置29输出该情况,然后再次等待供电请求的接受操作的输入(S811)。
在S821中,受电装置20取得并用方式传输效率、第一路径传输效率以及第二路径传输效率。将在后面详细说明该处理(以下称为传输效率取得处理S821)。
受电装置20对在传输效率取得处理S821中取得的并用方式传输效率、第一路径传输效率以及第二路径传输效率进行比较,判断并用方式传输效率是否最大(S822)。在并用方式传输效率最大的情况下(S822:是),为了进行并用方式的供电而前进到图12的S851,另一方面,在并用方式传输效率不是最大的情况下(S822:否),前进到图11的S824。
在S824中,受电装置20对在S821中取得的第一路径传输效率和第二路径传输效率进行比较。在比较的结果是第一路径传输效率比第二路径传输效率高的情况下(S824:是),受电装置20向供电装置10和中继装置30发送使得通过第一路径方式开始供电的指示(以下称为第一指示)(S825)。另一方面,在第一路径传输效率为第二路径传输效率以下的情况下(S824:否),受电装置20向供电装置10和中继装置30发送通过第二路径方式开始供电的指示(以下称为第二指示)(S826)。
供电装置10如果接收到第一指示(S828:第一指示),则开始第一路径方式的供电(使供电电路14与中继装置30的受电电路31以频率f2共振)(S829)。另一方面,供电装置10如果接收到第二指示(S828:第二指示),则开始第二路径方式的供电(使供电电路14与受电装置20的受电电路21以频率f1共振,使供电电路14不与中继装置30的受电电路31共振)(S830)。
中继装置30如果从受电装置20接收到第一指示(S824:第一指示),则开始从供电装置10接收到的电力的中继(使受电电路31与供电装置10的供电电路14以频率f2共振,使输电电路32与受电装置20的受电电路21以频率f1共振,将从供电装置10接收到的频率f2的电力变换为频率f1的电力而输电)(S843)。另一方面,中继装置30如果接收到第二指示(S842:第二指示),则不对来自供电装置10的电力进行中继(使得受电电路31不与供电装置10的供电电路14共振)(S844)。
受电装置20如果发送了上述指示(第一指示、或第二指示),则开始供电电力的受电(频率f1的电力的受电)(S833)。
然后,受电装置20继续进行受电直到受电结束的契机到来为止(S835:否)。
如果受电结束的契机到来(S835:是),则受电装置20向供电装置10通知该情况(S836)。供电装置10如果接收到上述通知(S837:是),则停止供电(S838)。
在图12的S851中,受电装置20向供电装置10和中继装置30发送使得开始并用方式的供电的指示。
供电装置10如果接收到上述指示,则开始并用方式的供电(使供电电路14与中继装置30的受电电路31以频率f1共振,使供电电路14与受电装置20的受电电路21以频率f1共振)(S853)。
中继装置30如果接收到上述指示,则开始从供电装置10接收到的电力的中继(使受电电路31与供电装置10的供电电路14以频率f1共振,使输电电路32与受电装置20的受电电路21以频率f1共振,作为频率f1的电力而输送从供电装置10接收到的频率f1的电力)(S855)。
受电装置20开始供电电力的受电(频率f1的电力的受电)(S857)。
然后,受电装置20继续进行受电直到受电结束的契机到来为止(S858:否)。
如果受电结束的契机到来(S858:是),则受电装置20向供电装置10通知该情况(S859)。供电装置10如果接收到上述通知(S860:是),则停止供电(S861)。
图13~图15是说明传输效率取得处理S821的详细的流程图。
如图13所示,首先受电装置20向供电装置10和中继装置30发送使得开始并用方式的试输电的指示(S1111)。
供电装置10如果接收到上述指示,则开始并用方式的试输电(使供电电路14与受电装置20的受电电路21以频率f1共振,使供电电路14与中继装置30的受电电路31以频率f1共振)(S1112)。
中继装置30如果接收到上述指示,则开始从供电装置10接收到的电力的中继(使受电电路21与供电装置10的供电电路14以频率f1共振,使输电电路32与受电装置20的受电电路21以频率f1共振,作为频率f1的电力输送从供电装置10接收到的频率f1的电力)(S1113)。
受电装置20如果接收到上述指示,则开始供电电力的受电(频率f1的电力的受电)(S1114)。
如果开始受电,则受电装置20存储该受电装置20所接收的电力的值(受电功率值)(S1117)。
另外,受电装置20向供电装置10请求供电电力的值(试输电的供电电力的值)(S1118)。供电装置10如果接收到上述请求(S1119),则发送试输电的供电电力的值(供电功率值)(S1120)。然后,供电装置10停止试输电(S1122)。
受电装置20如果从供电装置10接收到供电功率值(S1121),则根据在S1117中存储的受电功率值和在S1121中接收到的供电功率值,求出并用方式传输效率(S1123)。
在图14的S1311中,受电装置20向供电装置10和中继装置30发送使得开始第一路径方式的试输电的指示(S1311)。
供电装置10如果接收到上述指示,则开始第一路径方式的试供电(使供电电路14与中继装置30的受电电路31以频率f2共振)(S1312)。
中继装置30如果接收到上述指示,则开始从供电装置10接收到的电力的中继(使受电电路31与供电装置10的供电电路14以频率f2共振,使输电电路32与受电装置20的受电电路21以频率f1共振,作为频率f1的电力而输送从供电装置10接收到的频率f2的电力)(S1313)。
如果接收到上述指示,则受电装置20开始供电电力的受电(频率f1的电力的受电)(S1314)。
如果试输电开始,则受电装置20存储该受电装置20接收到的电力的值(受电功率值)(S1317)。
另外,受电装置20向供电装置10请求供电电力的值(试输电的供电电力的值)(S1318)。供电装置10如果接收到上述请求(S1319),则发送试输电的供电电力的值(供电功率值)(S1320)。然后,供电装置10停止试输电(S1322)。
受电装置20如果从供电装置10接收到供电功率值(S1321),则根据在S1317中存储的受电功率值和在S1321中接收到的供电功率值,求出第一路径传输效率(S1323)。
接着,受电装置20向供电装置10和中继装置30发送使得开始第二路径方式的试输电的指示(图15的S1331)。
如果接收到上述指示,则供电装置10开始第二路径方式的试输电(使供电电路14与受电装置20的受电电路21以频率f1共振)(S1332)。
中继装置30如果接收到上述指示,则不对来自供电装置10的电力进行中继(使得受电电路31不与供电装置10的供电电路14共振)(S1333)。
受电装置20开始供电电力的受电(频率f1的电力的受电)(S1334)。
如果试输电开始,则受电装置20存储该受电装置20接收到的电力的值(受电功率值)(S1337)。
另外,受电装置20向供电装置10请求供电电力的值(试输电的供电电力的值)(S1338)。供电装置10如果接收到上述请求(S1339),则发送试输电的供电电力的值(供电功率值)(S1340)。然后,供电装置10停止试输电(S1342)。
如果从供电装置10接收到供电功率值(S1341),则受电装置20根据在S1337中存储的受电功率值和在S1341中接收到的供电功率值,求出第二路径传输效率(S1343)。
这样在第一处理例子中,受电装置20为主体进行传输效率的比较以及供电方式的切换控制,因此能够简化供电装置10和中继装置30的结构。
<第二处理例子>
在第一处理例子中,受电装置20进行传输效率的比较以及供电方式的切换控制,但在第二处理例子中,供电装置10为主体进行这些处理。
图16~图21是说明作为第二处理例子说明的非接触供电处理S20的流程图。以下,与这些图一起进行说明。
图16中的S1511~S1520的处理与图10的S811~S820的处理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S1521中,供电装置10取得并用方式传输效率、第一路径传输效率、以及第二路径传输效率。将在后面详细说明该处理(以下称为传输效率取得处理S1521)。
供电装置10对在传输效率取得处理S1521中取得的并用方式传输效率、第一路径传输效率以及第二路径传输效率进行比较,判断并用方式传输效率是否最大(S1522)。在并用方式传输效率最大的情况下(S1522:是),为了进行并用方式的供电而前进到图18的S1551,另一方面,在并用方式传输效率不是最大的情况下(S1522:否),前进到图17的S1524。
在S1524中,供电装置10对在S1523中取得的第一路径传输效率和第二路径传输效率进行比较。在比较的结果是第一路径传输效率比第二路径传输效率高的情况下(S1524:是),供电装置10向受电装置20和中继装置30发送使得通过第一路径方式开始供电的指示(以下称为第三指示)(S1525),并且开始第一路径方式的供电(使供电电路14与中继装置30的受电电路31以频率f2共振)(S1529)。
另一方面,在第一路径传输效率为第二路径传输效率以下的情况下(S1524:否),供电装置10向受电装置20和中继装置30发送使得通过第二路径方式开始供电的指示(以下称为第四指示)(S1526),并且开始第二路径方式的供电(使供电电路14与受电装置20的受电电路21以频率f1共振,供电电路14不与中继装置30的受电电路31共振)(S1530)。
中继装置30如果接收到第三指示(S1542:第三指示),则开始从供电装置10接收到的电力的中继(使受电电路31与供电装置10的供电电路14以频率f2共振,使输电电路32与受电装置20的受电电路21以频率f1共振,将从供电装置10接收到的频率f2的电力作为频率f1的电力而输电)(S1543)。
另一方面,中继装置30如果接收到第四指示(S1542:第四指示),则不对来自供电装置10的电力进行中继(使得受电电路31不与供电装置10的供电电路14共振)(S1544)。
受电装置20如果接收到上述指示(第三指示或第四指示)(S1529:是),则开始供电电力的受电(频率f1的电力的受电)(S1533)。
然后,受电装置20继续进行受电直到受电结束的契机到来为止(S1535:否)。
如果受电结束的契机到来(S1535:是),则受电装置20向供电装置10通知该情况(S1536)。供电装置10如果接收到上述通知(S1537:是),则停止供电(S1538)。
在图18中,供电装置10向中继装置30发送使得通过并用方式开始供电的指示(图18的S1551),开始并用方式的供电(使供电电路14与中继装置30的受电电路31以频率f1共振,使供电电路14与受电装置20的受电电路21以频率f1共振)(S1553)。
如果接收到上述指示,则中继装置30开始从供电装置10接收到的电力的中继(使受电电路31与供电装置10的供电电路14以频率f1共振,使输电电路32与受电装置20的受电电路21以频率f1共振,作为频率f1的电力而输送从供电装置10接收到的频率f1的电力)(S1555)。
受电装置20开始供电电力的受电(频率f1的电力的受电)(S1557)。然后,受电装置20继续进行受电直到受电结束的契机到来为止(S1558:否)。
如果受电结束的契机到来(S1558:是),则受电装置20向供电装置10通知该情况(S1559)。供电装置10如果接收到上述通知(S1560:是),则停止供电(S1561)。
图19~图21是说明传输效率取得处理S1521的详细的流程图。
如图19所示,首先供电装置10向中继装置30发送使得开始并用方式的试输电的指示(S1811),开始并用方式的试输电(使供电电路14与中继装置30的受电电路31以频率f1共振,使供电电路14与受电装置20的受电电路21以频率f1共振)(S1812)。
中继装置30如果接收到上述指示,则开始从供电装置10接收到的电力的中继(使受电电路31与供电装置10的供电电路14以频率f1共振,使输电电路32与受电装置20的受电电路21以频率f1共振,作为频率f1的电力输送从供电装置10接收到的频率f1的电力)(S1813)。
受电装置20如果接收到上述指示,则开始供电电力的受电(频率f1的电力的受电)(S1814)。
如果开始试输电,则供电装置10存储该供电装置10进行供电的电力的值(供电功率值)(S1817)。
另外,供电装置10向受电装置20请求受电电力的值(受电的电力的值)(S1818)。受电装置20如果接收到上述请求(S1819),则发送受电的电力的值(受电功率值)(S1820)。
供电装置10如果从受电装置20接收到受电功率值(S1821),则根据在S1817中存储的供电功率值和在S1821中接收到的受电功率值,求出并用方式传输效率(S1823)。然后,供电装置10停止试输电(S1822)。
如图20所示,供电装置10向受电装置20和中继装置30发送使得开始第一路径方式的试输电的指示(S2011),开始第一路径方式的试输电(使供电电路14与中继装置30的受电电路31以频率f2共振)(S2012)。
中继装置30如果接收到上述指示,则开始从供电装置10接收到的电力的中继(使受电电路31与供电装置10的供电电路14以频率f2共振,使输电电路32与受电装置20的受电电路31以频率f1共振,作为频率f1的电力输送从供电装置10接收到的频率f2的电力)(S2013)。
受电装置20如果接收到上述指示,则开始供电电力的受电(频率f1的电力的受电)(S2014)。
如果开始受电,则供电装置10存储该供电装置10进行供电的电力的值(供电功率值)(S2017)。
接着,供电装置10向受电装置20请求受电电力的值(受电的电力的值)(S2018)。受电装置20如果接收到上述请求(S2019),则发送接收到的电力的值(受电功率值)(S2020)。
供电装置10如果从受电装置20接收到受电功率值(S2021),则根据在S2017中存储的供电功率值和在S2021中接收到的受电功率值,求出第一路径传输效率(S2023)。然后,供电装置10停止试输电(S2022)。
接着,供电装置10向受电装置20和中继装置30发送使得通过第二路径方式开始试输电的指示(图21的S2031),开始第二路径方式的试输电(使供电电路14与受电装置20的受电电路21以频率f1共振,使得供电电路14不与中继装置30的受电电路31共振)(S2032)。
中继装置30如果接收到上述指示,则不对来自供电装置10的电力进行中继(使得受电电路31不与供电装置10的供电电路14共振)(S2033)。
受电装置20如果接收到上述指示,则开始供电电力的受电(频率f1的电力的受电)(S2034)。
如果试输电开始,则供电装置10存储该供电装置10进行供电的电力的值(供电功率值)(S2037)。
接着,供电装置10向受电装置20请求受电电力的值(接收到的电力的值)(S2038)。受电装置20如果接收到上述请求(S2039),则发送接收到的电力的值(受电功率值)(S2040)。
供电装置10如果从受电装置20接收到受电功率值(S2041),则根据在S2037中存储的供电功率值和在S2041中接收到的受电功率值,求出第二路径传输效率(S2043)。然后,供电装置10停止试输电(S2042)。
这样在第二处理例子中,供电装置10为主体进行传输效率的比较以及供电方式的切换控制,因此能够简化受电装置20和中继装置30的结构。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1,选择并用方式、第一路径方式、第二路径方式中的传输效率最大的方式进行从供电装置10向受电装置20的供电,因此,在设置中继装置30而从供电装置10向受电装置20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情况下能够高效地进行非接触供电。因此,在由于供电电力的干扰、多路径、反射波等的影响,通过设置中继装置30反而降低了传输效率的情况下,也能够高效地进行非接触供电。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1中,受电装置20所接收的电力的频率不变化(始终以频率f1受电),因此不需要设置使受电装置20的受电电路21和中继装置30的输电电路32改变频率的结构,从而能够简单地构成受电装置20和中继装置30。
另外,通过控制是否使供电装置10的供电电路13和中继装置30的受电电路31、供电装置10的供电电路13和受电装置20的受电电路21共振,进行并用方式、第一路径方式、第二路径方式的切换,由此能够容易地实现切换方式的结构。
<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切换供电装置10输送的电力的频率来进行第一路径方式的供电以及第二路径方式的供电,但也可以通过切换受电装置20所接收的电力的频率来切换第一路径方式的供电以及第二路径方式的供电。
图22和图23是说明通过受电装置20切换受电频率而实现的并用方式的供电、第一路径方式的供电以及第二路径方式的供电的图。
图22是说明并用方式的图。在该方式下,受电装置20接收频率f1的电力。即,如该图所示,从供电装置10向受电装置20以频率f1供给电力,从供电装置10向中继装置30以频率f1供给电力,从中继装置30向受电装置20以频率f1供给电力。
图23(A)是说明第一路径方式的供电方式的图。在该方式下,受电装置20接收频率f2的电力。即,如该图所示,从供电装置10向中继装置30以频率f1供给电力,从中继装置30向受电装置20以频率f2供给电力,中继装置30将从供电装置10输送来的频率f1的电力变换为频率f2的电力后向受电装置20输送。
图23(B)是说明第二路径方式的供电方式的图。在该方式下,受电装置20接收频率f1的电力。即,如该图所示,从供电装置10向受电装置20以频率f1供给电力,不使供电装置10的供电电路14(的共振电路)和中继装置30的受电电路31(的共振电路)共振。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通过改变(调节)构成供电电路或受电电路的电容性元件的电容、感应性元件的电感,而进行是否使供电电路和受电电路共振。
<第一处理例子>
图24~图29是说明作为第一处理例子进行说明的非接触供电处理S30的流程图。以下与这些图一起进行说明。
图24~图26是说明第一处理例子中的非接触供电处理S30的整体的流程图。
图24的S2311~S2320的处理与图10的S811~S820的处理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S2321中,受电装置20取得并用方式传输效率、第一路径传输效率以及第二路径传输效率。将在后面详细说明该处理(以下称为传输效率取得处理S821)。
受电装置20对在传输效率取得处理S2321中取得的并用方式传输效率、第一路径传输效率以及第二路径传输效率进行比较,判断并用方式传输效率是否最大(S2322)。在并用方式传输效率最大的情况下(S2322:是),为了进行并用方式的供电而前进到图26的S2351,另一方面,在并用方式传输效率不是最大的情况下(S2322:否),前进到图25的S2324。
在S2324中,受电装置20对在S2321中取得的第一路径传输效率和第二路径传输效率进行比较。在比较的结果是第一路径传输效率比第二路径传输效率高的情况下(S2324:是),受电装置20向供电装置10和中继装置30发送使得通过第一路径方式开始供电的指示(以下称为第一指示)(S2325)。另一方面,在第一路径传输效率为第二路径传输效率以下的情况下(S2324:否),受电装置20向供电装置10和中继装置30发送通过第二路径方式开始供电的指示(以下称为第二指示)(S2328)。
供电装置10如果接收到上述指示(第一指示或第二指示)(S2330:是),则开始供电(开始频率f1的电力的输电)(S2331)。
中继装置30如果接收到第一指示(S2342:第一指示),则开始从供电装置10接收到的电力的中继(使受电电路31与供电装置10的供电电路14以频率f1共振,使输电电路32与受电装置20的受电电路21(以频率f2)共振,作为频率f2的电力而输送从供电装置10接收到的频率f1的电力)(S2343)。
另一方面,中继装置30如果接收到第二指示(S2342:第二指示),则不对来自供电装置10的电力进行中继(使得受电电路31不与供电装置10的供电电路14共振)(S2344)。
受电装置20如果接收到第一指示,则开始第一路径方式的受电(使受电电路21与中继装置30的输电电路32以频率f2共振)(S2328)。
另一方面,受电装置20如果发送了第二指示,则开始第二路径方式的受电(使受电电路21与供电装置10的供电电路14以频率f1共振)(S2329)。
然后,受电装置20继续进行受电直到受电结束的契机到来为止(S2335:否)。
如果受电结束的契机到来(S2335:是),则受电装置20向供电装置10通知该情况(S2336)。供电装置10如果接收到上述通知(S2337:是),则停止供电(S2338)。
在图26的S2351中,受电装置20向供电装置10和中继装置30发送使得开始并用方式的供电的指示。
供电装置10如果接收到上述指示,则开始供电(开始频率f1的电力的输电)(S2353)。
中继装置30如果接收到上述指示,则开始从供电装置10接收到的电力的中继(使受电电路31与供电装置10的供电电路14以频率f1共振,使输电电路32与受电装置20的受电电路21以频率f1共振,作为频率f1的电力而输送从供电装置10接收到的频率f1的电力)(S2355)。
受电装置20开始接收从供电装置10送来的供电电力(使受电电路21与中继装置30的输电电路32以频率f1共振,使受电电路21与供电装置10的供电电路14以频率f1共振)(S2357)。然后,受电装置20继续进行受电直到受电结束的契机到来为止(S2358:否)。
如果受电结束的契机到来(S2358:是),则受电装置20向供电装置10通知该情况(S2359)。供电装置10如果接收到上述通知(S2360:是),则停止供电(S2361)。
图27~图29是说明传输效率取得处理S2321的详细的流程图。
如图27所示,首先受电装置20向供电装置10和中继装置30发送使得开始并用方式的试输电的指示(S2611)。
供电装置10如果接收到上述指示,则开始并用方式的试输电(开始频率f1的电力的试输电)(S2612)。
中继装置30如果接收到上述指示,则开始从供电装置10接收到的电力的中继(使受电电路31与供电装置10的供电电路14以频率f1共振,使受电电路31与受电装置20的受电电路21以频率f1共振,作为频率f1的电力输送从供电装置10接收到的频率f1的电力)(S2613)。
受电装置20开始并用方式的受电(使受电电路21与中继装置30的输电电路32以频率f1共振,使受电电路21与供电装置10的供电电路14以频率f1共振)(S2614)。
如果开始试输电,则受电装置20存储该受电装置20接收到的电力的值(受电功率值)(S2617)。
另外,受电装置20向供电装置10请求供电电力的值(试输电的供电电力的值)(S2618)。供电装置10如果接收到上述请求(S2619),则发送试输电的供电电力的值(供电功率值)(S2620)。然后,供电装置10停止试输电(S2622)。
受电装置20如果从供电装置10接收到供电功率值(S2621),则根据在S2617中存储的受电功率值和在S2621中接收到的供电功率值,求出并用方式传输效率(S2623)。
在图28的S2711中,受电装置20向供电装置10和中继装置30发送使得开始第一路径方式的试输电的指示。
供电装置10如果接收到上述指示,则开始第一路径方式的试供电(开始频率f1的电力的试输电)(S2712)。
中继装置30如果接收到上述指示,则开始从供电装置10接收到的电力的中继(使受电电路31与供电装置10的供电电路14以频率f1共振,使输电电路32与受电装置20的受电电路21以频率f2共振,作为频率f2的电力而输送从供电装置10接收到的频率f1的电力)(S2713)。
受电装置20开始第一路径方式的受电(使受电电路21与中继装置30的输电电路32以频率f2共振)(S2714)。
如果试输电开始,则受电装置20存储该受电装置20所接收的电力的值(受电功率值)(S2717)。
另外,受电装置20向供电装置10请求供电电力的值(试输电的供电电力的值)(S2718)。供电装置10如果接收到上述请求(S2719),则发送试输电的供电电力的值(供电功率值)(S2720)。然后,供电装置10停止试输电(S2722)。
受电装置20如果从供电装置10接收到供电功率值(S2721),则根据在S2717中存储的受电功率值和在S2721中接收到的供电功率值,求出第一路径传输效率(S2723)。
接着,受电装置20向供电装置10和中继装置30发送使得开始第二路径方式的试输电的指示(图29的S2831)。
供电装置10如果接收到上述指示,则开始第二路径方式的试输电(开始频率f1的电力的试输电)(S2832)。
中继装置30如果接收到上述指示,则不对来自供电装置10的电力进行中继(使得受电电路31不与供电装置10的供电电路14共振)(S2833)。
受电装置20如果接收到上述指示,则开始第二路径方式的受电(使受电电路21与供电装置10的供电电路14以频率f1共振)(S2834)。
如果试输电开始,则受电装置20存储该受电装置20所接收的电力的值(受电功率值)(S2837)。
另外,受电装置20向供电装置10请求供电电力的值(试输电的供电电力的值)(S2838)。供电装置10如果接收到上述请求(S2839),则发送试输电的供电电力的值(供电功率值)(S2840)。然后,供电装置10停止试输电(S2842)。
受电装置20如果从供电装置10接收到供电功率值(S2841),则根据在S2837中存储的受电功率值和在S2841中接收到的供电功率值,求出第二路径传输效率(S2843)。
这样受电装置20为主体进行传输效率的比较以及供电方式的切换控制,因此能够简化供电装置10、中继装置30的结构。
<第二处理例子>
在第一处理例子中,受电装置20进行传输效率的比较以及供电方式的切换控制,但在第二处理例子中,供电装置10为主体进行这些处理。
图30~图35是说明作为第二处理例子说明的非接触供电处理S40的流程图。以下,与这些图一起进行说明。
图30中的S2911~S2920的处理与图23的S2311~S2320的处理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S2921中,供电装置10取得并用方式传输效率、第一路径传输效率以及第二路径传输效率。将在后面详细说明该处理(以下称为传输效率取得处理S2921)。
受电装置20对在传输效率取得处理S2921中取得的、并用方式传输效率、第一路径传输效率以及第二路径传输效率进行比较,判断并用方式传输效率是否为最大(S2922)。在并用方式传输效率最大的情况下(S2922:是),为了进行并用方式的供电而前进到图30的S2951,另一方面,在并用方式传输效率不是最大的情况下(S2922:否),前进到图31的S2924。
在图31的S2924中,供电装置10对在S2921中取得的第一路径传输效率和第二路径传输效率进行比较。在比较的结果是第一路径传输效率比第二路径传输效率高的情况下(S2924:是),供电装置10向受电装置20和中继装置30发送使得通过第一路径方式开始供电的指示(以下称为第三指示)(S2925),另一方面,在第一路径传输效率为第二路径传输效率以下的情况下(S2924:否),供电装置10向受电装置20和中继装置30发送使得通过第二路径方式开始供电的指示(以下称为第四指示)(S2926)。
供电装置10如果接收到上述指示(第三指示或第四指示),则开始供电(开始频率f1的电力的试输电)(S2929)。
中继装置30如果接收到第三指示(S2942:第三指示),则开始从供电装置10接收到的电力的中继(使受电电路31与供电装置10的供电电路14以频率f1共振,使输电电路32与受电装置20的受电电路21以频率f2共振,作为频率f2的电力而输送从供电装置10接收到的频率f1的电力)(S2943)。另一方面,中继装置30如果接收到第四指示(S2942:第四指示),则不对来自供电装置10的电力进行中继(使得受电电路31不与供电装置10的供电电路14共振)。
受电装置20如果接收到从供电装置10发送来的第三指示(S2932:第三指示),则开始第一路径方式的受电(使受电电路21与中继装置30的输电电路32以频率f2共振)(S2933)。另一方面,受电装置20如果接收到从供电装置10发送来的第四指示(S2932:第四指示),则开始第二路径方式的受电(使受电电路21与供电装置10的供电电路14以频率f1共振)(S2934)。
然后,受电装置20继续进行受电,直到受电结束的契机到来为止(S2935:否)。
如果受电结束的契机到来(S2935:是),则受电装置20向供电装置10通知该情况(S2936)。供电装置10如果接收到上述通知(S2937:是),则停止供电(S2938)。
在图32中,供电装置10向受电装置20和中继装置30发送使得通过并用方式开始供电的指示(图32的S2951),并且开始并用方式的供电(开始频率f1的电力的输电)(S2953)。
中继装置30如果接收到上述指示,则开始从供电装置10接收到的电力的中继(使受电电路31与供电装置10的供电电路14以频率f1共振,使输电电路32与受电装置20的受电电路21以频率f1共振,作为频率f1的电力而输送从供电装置10接收到的频率f1的电力)(S2955)。
受电装置20开始从供电装置10输送来的供电电力的受电(使受电电路21与中继装置30的输电电路32以频率f1共振,使受电电路21与供电装置10的供电电路14以频率f1共振)(S2957)。然后,受电装置20继续进行受电,直到受电结束的契机到来为止(S2958:否)。
如果受电结束的契机到来(S2958:是),则受电装置20向供电装置10通知该情况(S2959)。供电装置10如果接收到上述通知(S2960:是),则停止供电(S2961)。
图33~图35是说明传输效率取得处理S2921的详细的流程图。
如图33所示,首先供电装置10向受电装置20和中继装置30发送使得开始并用方式的试输电的指示(S3211),开始并用方式的试输电(开始频率f1的电力的试输电)(S3212)。
中继装置30如果接收到上述指示,则开始从供电装置10接收到的电力的中继(使受电电路31与供电装置10的供电电路14以频率f1共振,使输电电路32与受电装置20的受电电路21以频率f1共振,作为频率f1的电力输送从供电装置10接收到的频率f1的电力)(S3213)。
受电装置20如果接收到上述指示,则开始并用方式的受电(使受电电路21与中继装置30的输电电路32以频率f1共振,使受电电路21与供电装置10的供电电路14以频率f1共振)(S3214)。
供电装置10如果开始试输电,则存储该供电装置10进行供电的电力的值(供电功率值)(S3217)。
另外,供电装置10向受电装置20请求受电电力的值(受电的电力的值)(S3218)。受电装置20如果接收到上述请求(S3219),则发送接收到的电力的值(受电功率值)(S3220)。
供电装置10如果从受电装置20接收到受电功率值(S3221),则根据在S3217中存储的供电功率值和在S3221中接收到的受电功率值,求出并用方式传输效率(S3223)。然后,供电装置10停止试输电(S3222)。
如图34所示,供电装置10向受电装置20和中继装置30发送使得开始第一路径方式的试输电的指示(S3311),并且开始第一路径方式的试输电(开始频率f1的电力的试输电)(S3312)。
中继装置30如果接收到上述指示,则开始从供电装置10接收到的电力的中继(使受电电路31与供电装置10的供电电路14以频率f1共振,使输电电路32与受电装置20的受电电路21(以频率f2)共振,作为频率f2的电力输送从供电装置10接收到的频率f1的电力)(S3313)。
受电装置20如果接收到上述指示,则开始第一路径方式的受电(使受电电路21与中继装置30的输电电路32以频率f2共振)(S3314)。
如果开始试输电,则供电装置10存储该供电装置10进行供电的电力的值(供电功率值)(S3317)。
接着,供电装置10向受电装置20请求受电电力的值(受电的电力的值)(S3318)。受电装置20如果接收到上述请求(S3319),则发送接收到的电力的值(受电功率值)(S3320)。
供电装置10如果从受电装置20接收到受电功率值(S3321),则根据在S3317中存储的供电功率值和在S3321中接收到的受电功率值,求出第一路径传输效率(S3323)。然后,供电装置10停止试输电(S3322)。
接着,供电装置10向受电装置20和中继装置30发送使得通过第二路径方式开始试输电的指示(图35的S3431),开始第二路径方式的试供电(开始频率f1的电力的试输电)(S3432)。
中继装置30如果接收到上述指示,则不对来自供电装置10的电力进行中继(使得受电电路31不与供电装置10的供电电路14共振)(S3433)。
受电装置20如果接收到上述指示,则开始第二路径方式的受电(使受电电路21与供电装置10的供电电路14以频率f1共振)(S3434)。
如果试输电开始,则供电装置10存储该供电装置10进行供电的电力的值(供电功率值)(S3437)。
接着,供电装置10向受电装置20请求受电电力的值(受电的电力的值)(S3438)。受电装置20如果接收到上述请求(S3439),则发送接收到的电力的值(受电功率值)(S3440)。
供电装置10如果从受电装置20接收到受电功率值(S3441),则根据在S3437中存储的供电功率值和在S2041中接收到的受电功率值,求出第二路径传输效率(S3443)。然后,供电装置10停止试输电(S3442)。
这样供电装置10为主体进行传输效率的比较以及供电方式的切换控制,因此能够简化受电装置20、中继装置30的结构。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1,选择并用方式、第一路径方式、第二路径方式中的传输效率最大的方式进行从供电装置10向受电装置20的供电,因此,在设置中继装置30而从供电装置10向受电装置20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情况下能够高效地进行非接触供电。因此,在由于供电电力的干扰、多路径、反射波等的影响,通过设置中继装置30反而降低了传输效率的情况下,也能够高效地进行非接触供电。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1中,供电装置10进行供电的电力的频率不变化(始终以频率f1供电),因此不需要设置使供电装置10的供电电路14和中继装置30的受电电路31改变频率的结构,能够简单地构成供电装置10和中继装置30。
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是为了容易理解本发明而进行的,并不限定本发明。本发明当然能够不脱离其主要内容地进行变更、改进,并且在本发明中包含其等价物。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通过一台中继装置30中继从供电装置10向受电装置20的供电的情况,但本发明也可以扩展到经由2台以上的中继装置30中继从供电装置10向受电装置20的供电的情况。即,例如既可以通过对每一台中继装置30个别地进行控制了开/关(中继/不中继)的多个模式的试输电,比较每个模式的传输效率,选择传输效率高的供电方法,也可以进而通过进行同时对中继装置30的多台或全部进行了开/关(中继/不中继)控制的多个模式的试输电,比较每个模式的传输效率,选择传输效率高的供电方法。
另外,作为切换第一路径方式和第二路径方式的方法,有以下这样的方法。例如,在通过第二路径方式进行供电的情况下,通过控制中继装置30的受电电路的指向方向,使中继装置30的供电电力的受电量衰减。另外,例如也可以通过控制受电装置20中的从供电装置10输送的供电电力的受电量、中继装置30中的从供电装置10输送的供电电力的受电量,进行该切换。在该情况下,可以通过控制在供电装置10和中继装置30之间、或供电装置10和受电装置20之间是否隔着金属制的屏蔽板(铝板)来实现使受电量衰减的结构。
附图标记说明
1:非接触供电系统;10:供电装置;14:供电电路;20:受电装置;21:受电电路;30:中继装置;31:受电电路;32:输电电路;33:中继电路;123:供电方式选择部;321:中继控制部。

Claims (13)

1.一种非接触供电系统,其包含供电装置、受电装置以及中继装置而构成,该非接触供电系统的特征在于,
取得以下的传输效率:从上述供电装置向上述受电装置不进行直接的非接触供电,而通过从上述供电装置经由上述中继装置向上述受电装置间接地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方式即第一路径方式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情况下的传输效率;从上述供电装置经由上述中继装置向上述受电装置不进行间接的非接触供电,而通过从上述供电装置向上述受电装置直接地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方式即第二路径方式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情况下的传输效率,
选择上述第一路径方式和上述第二路径方式中的传输效率高的方式,从上述供电装置向上述受电装置进行非接触供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供电装置、上述受电装置以及上述中继装置通过磁共振方式进行上述供电电力的输电或受电,
在通过上述第一路径方式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情况下,使上述供电装置的供电电路和上述中继装置的受电电路共振,并且使上述中继装置的输电电路和上述受电装置的受电电路共振,并且不使上述供电装置的供电电路和上述受电装置的受电电路共振,
在通过上述第二路径方式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情况下,使上述供电装置的供电电路和上述受电装置的受电电路共振,并且不使上述供电装置的供电电路和上述中继装置的受电电路共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通过上述第一路径方式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情况下,使上述供电装置的供电电路和上述中继装置的受电电路以第二频率共振,并且使上述中继装置的输电电路和上述受电装置的受电电路以第一频率共振,并且不使上述供电装置的供电电路和上述受电装置的受电电路共振,
在通过上述第二路径方式进行上述供电的情况下,使上述供电装置的供电电路和上述受电装置的受电电路以第一频率共振,不使上述供电装置的供电电路和上述中继装置的受电电路共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通过上述第一路径方式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情况下,使上述供电装置的供电电路和上述中继装置的受电电路以第一频率共振,使上述中继装置的输电电路和上述受电装置的受电电路以第二频率共振,不使上述供电装置的供电电路和上述受电装置的受电电路共振,
在通过上述第二路径方式进行上述供电的情况下,使上述供电装置的供电电路和上述受电装置的受电电路以第一频率共振,不使上述供电装置的供电电路和上述中继装置的受电电路共振。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通过针对上述供电装置的供电电路、上述中继装置的受电电路、上述中继装置的输电电路以及上述受电装置的受电电路中的至少一个,改变电容性元件的电容或感应性元件的电感,从而进行是否使上述供电装置的供电电路和上述中继装置的受电电路共振、是否使上述中继装置的输电电路和上述受电装置的受电电路共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继装置具备控制接收从上述供电装置发送来的供电电力的受电电路的指向方向的结构,
在通过上述第二路径方式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情况下,通过控制上述中继装置的上述受电电路的指向方向,使上述中继装置中的上述供电电力的受电量衰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备:第一衰减控制部,其使上述中继装置的从上述供电装置输送的供电电力的受电量衰减;第二衰减控制部,其使上述受电装置的从上述供电装置输送的供电电力的受电量衰减,其中
在通过上述第一路径方式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情况下,通过上述第二衰减控制部使上述受电装置的从上述供电装置输送的供电电力的受电量衰减,
在通过上述第二路径方式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情况下,通过上述第一衰减控制部使上述中继装置的从上述供电装置输送的供电电力的受电量衰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衰减控制部通过使上述供电装置和上述中继装置之间隔着屏蔽物,使上述中继装置的从上述供电装置输送的供电电力的受电量衰减,
上述第二衰减控制部通过使上述供电装置和上述受电装置之间隔着屏蔽物,使上述受电装置的从上述供电装置输送的供电电力的受电量衰减。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取得上述第一路径方式的传输效率、上述第二路径方式的传输效率、以及通过从上述供电装置向上述受电装置进行直接的非接触供电并且从上述供电装置经由上述中继装置向上述受电装置进行间接的非接触供电的方式即并用方式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情况下的传输效率,
选择上述第一路径方式、上述第二路径方式以及上述并用方式中的传输效率最大的方式,从上述供电装置向上述受电装置进行非接触供电。
10.一种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控制方法,该非接触供电系统包含供电装置、受电装置以及中继装置而构成,该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上述非接触供电系统取得以下情况下的传输效率的步骤,即从上述供电装置向上述受电装置不进行直接的非接触供电,而通过从上述供电装置经由上述中继装置向上述受电装置间接地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方式即第一路径方式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情况下的传输效率;从上述供电装置经由上述中继装置向上述受电装置不进行间接的非接触供电,而通过从上述供电装置向上述受电装置直接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方式即第二路径方式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情况下的传输效率;
上述非接触供电系统选择上述第一路径方式和上述第二路径方式中的传输效率高的方式,从上述供电装置向上述受电装置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步骤。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供电装置、上述受电装置以及上述中继装置通过磁共振方式进行上述供电电力的输电或受电,
上述非接触供电系统在通过上述第一路径方式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情况下,使上述供电装置的供电电路和上述中继装置的受电电路共振,并且使上述中继装置的输电电路和上述受电装置的受电电路共振,并且不使上述供电装置的供电电路和上述受电装置的受电电路共振,
上述非接触供电系统在通过上述第二路径方式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情况下,使上述供电装置的供电电路和上述受电装置的受电电路共振,并且不使上述供电装置的供电电路和上述中继装置的受电电路共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非接触供电系统在通过上述第一路径方式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情况下,使上述供电装置的供电电路和上述中继装置的受电电路以第二频率共振,并且使上述中继装置的输电电路和上述受电装置的受电电路以第一频率共振,并且不使上述供电装置的供电电路和上述受电装置的受电电路共振,
上述非接触供电系统在通过上述第二路径方式进行上述供电的情况下,使上述供电装置的供电电路和上述受电装置的受电电路以第一频率共振,不使上述供电装置的供电电路和上述中继装置的受电电路共振。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非接触供电系统在通过上述第一路径方式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情况下,使上述供电装置的供电电路和上述中继装置的受电电路以第一频率共振,使上述中继装置的输电电路和上述受电装置的受电电路以第二频率共振,不使上述供电装置的供电电路和上述受电装置的受电电路共振,
上述非接触供电系统在通过上述第二路径方式进行上述供电的情况下,使上述供电装置的供电电路和上述受电装置的受电电路以第一频率共振,不使上述供电装置的供电电路和上述中继装置的受电电路共振。
CN201280075887.XA 2012-11-15 2012-11-15 非接触供电系统以及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控制方法 Pending CN10466277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2/079683 WO2014076802A1 (ja) 2012-11-15 2012-11-15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及び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62772A true CN104662772A (zh) 2015-05-27

Family

ID=507307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75887.XA Pending CN104662772A (zh) 2012-11-15 2012-11-15 非接触供电系统以及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229134A1 (zh)
EP (1) EP2922174A4 (zh)
JP (1) JPWO2014076802A1 (zh)
KR (1) KR20150054837A (zh)
CN (1) CN104662772A (zh)
WO (1) WO201407680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29840A (zh) * 2015-12-30 2016-04-27 山东大学 一种分时工作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能量中继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755300A4 (en) * 2011-09-09 2015-04-22 Chugoku Electric Power NON-CONTACT POWER SUPPLY SYSTEM AND CONTACTLESS POWER SUPPLY METHOD
JP5116904B1 (ja) * 2012-02-29 2013-01-09 中国電力株式会社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給電装置、及び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KR102195109B1 (ko) 2013-11-20 2020-12-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충전 장치 및 방법
US9887557B2 (en) * 2014-09-11 2018-02-06 Cpg Technologies, Llc Hierarchical power distribution
US9906066B2 (en) * 2015-04-13 2018-02-27 Motorola Solutions, Inc. Visor-mountable wireless charger and method of wireless charging
EP3157124B1 (en) * 2015-10-13 2023-11-29 Nokia Technologies Oy Apparatuses, methods and computer programs for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control
JP6731058B2 (ja) * 2016-02-02 2020-07-29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ヌ ヴェKoninklijke Philips N.V. ワイヤレス電力伝送のためのデバイス、電力送信機、及び方法
US20170271919A1 (en) * 2016-03-21 2017-09-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Wireless implant powering via subcutaneous power relay
KR20170135443A (ko) * 2016-05-31 2017-12-08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무선 전력 전송 방식 스위칭 방법 및 장치
US9827430B1 (en) 2017-02-02 2017-11-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jected conductive tattoos for powering implants
US10695572B2 (en) 2017-04-03 2020-06-30 Cardiac Pacemakers, Inc. System for recharging a rechargeable implantable medical device including an implantable recharging bridge
US11374438B2 (en) * 2017-11-16 2022-06-28 Quaze Technologie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ceiving wireless power at a first frequency and transmitting wireless power at a second frequency
US11056923B2 (en) * 2018-06-05 2021-07-06 Avago Technologies International Sales Pte. Limited Wireless charging relay and method
CN110943552A (zh) * 2018-09-25 2020-03-31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无线供电装置和电器设备
US11689065B2 (en) * 2019-02-15 2023-06-27 Honda Motor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s for charging a device
KR20220033248A (ko) * 2020-09-09 2022-03-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전력 중계 장치 및 무선 전력 중계 방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41320A1 (ja) * 2008-10-09 2010-04-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
WO2010106636A1 (ja) * 2009-03-17 2010-09-23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電力供給システム
JP2011030293A (ja) * 2009-07-22 2011-02-10 Sony Corp 電力受信装置、電力伝送システム、充電装置および電力伝送方法
CN102714431A (zh) * 2010-01-26 2012-10-03 爱考斯研究株式会社 非接触送电系统
JP2012223070A (ja) * 2011-04-14 2012-11-12 Sony Corp 電力制御装置、電力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61900B2 (ja) * 2008-04-17 2011-03-30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電力供給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5526795B2 (ja) 2010-01-15 2014-06-18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ワイヤレス給電システム
JP2011151989A (ja) 2010-01-22 2011-08-04 Sony Corp ワイヤレス給電装置およびワイヤレス給電システム
JP2011160505A (ja) 2010-01-29 2011-08-18 Sony Corp ワイヤレス充電装置およびワイヤレス充電システム
WO2011156555A2 (en) * 2010-06-10 2011-12-15 Access Business Group International Llc Coil configurations for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41320A1 (ja) * 2008-10-09 2010-04-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
WO2010106636A1 (ja) * 2009-03-17 2010-09-23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電力供給システム
JP2011030293A (ja) * 2009-07-22 2011-02-10 Sony Corp 電力受信装置、電力伝送システム、充電装置および電力伝送方法
CN102714431A (zh) * 2010-01-26 2012-10-03 爱考斯研究株式会社 非接触送电系统
JP2012223070A (ja) * 2011-04-14 2012-11-12 Sony Corp 電力制御装置、電力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29840A (zh) * 2015-12-30 2016-04-27 山东大学 一种分时工作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能量中继方法
CN105529840B (zh) * 2015-12-30 2018-08-14 山东大学 一种分时工作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能量中继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922174A4 (en) 2016-07-06
JPWO2014076802A1 (ja) 2016-09-08
EP2922174A1 (en) 2015-09-23
KR20150054837A (ko) 2015-05-20
US20150229134A1 (en) 2015-08-13
WO2014076802A1 (ja) 2014-05-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62772A (zh) 非接触供电系统以及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控制方法
TWI589088B (zh) 半導體裝置、無線供電系統及無線供電方法
US9246350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ly charging a mobile terminal
KR101743777B1 (ko) 무선 충전 방법
EP2545636B1 (en) Method for wireless charging using communication network
EP2761723B1 (en)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er, wirless power repeater and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method
CN104641535A (zh) 非接触供电系统以及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控制方法
TWI542108B (zh) 無線供電系統、供電裝置及無線供電方法
CN102812618A (zh) 电子设备的无线充电方法和装置
KR20130048438A (ko) 무선 전력 송신 장치 및 그 방법
KR20120137405A (ko) 전력 공급 시스템, 송전기 및 수전기
CN107155385A (zh) 多模式无线电力接收装置及方法
US11929627B2 (en) Wireless charging apparatus
KR20140051140A (ko) 무선 전력 공급 시스템
CN107223302A (zh) 无线电力传输装置和无线电力传输方法
KR20150045602A (ko) 공진방식 기반의 무선충전장치
KR20130033837A (ko) 무선 전력 전송 기기 및 그 방법
EP3001538A2 (en) Wireless power receiver
KR101515480B1 (ko) Nfc를 이용한 전자기기간 무선전력 전송 방법
JP5838685B2 (ja) 無線空間給電システム
KR20130087452A (ko) 무선 전력 전송 기기 및 그 방법
KR20160004058A (ko) 휴대기기로부터 비상전원을 수신하는 도어록
KR20110101696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전원 공급 시스템 및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527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