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61900A - 用于车辆的后从动轴的转向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车辆的后从动轴的转向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61900A
CN104661900A CN201380049528.1A CN201380049528A CN104661900A CN 104661900 A CN104661900 A CN 104661900A CN 201380049528 A CN201380049528 A CN 201380049528A CN 104661900 A CN104661900 A CN 1046619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en shaft
vehicle
straight
pump
pulse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4952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61900B (zh
Inventor
A.布劳恩
K·埃克曼
S·霍伊斯勒
M·里夫
M·黑格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obert Bosch Automotive Steering GmbH
ZF Friedrichshafen AG
Original Assignee
ZF Friedrichshafen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F Friedrichshafen AG filed Critical ZF Friedrichshafen AG
Publication of CN1046619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619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619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619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7/00Steering linkage; Stub axles or their mountings
    • B62D7/06Steering linkage; Stub axles or their mountings for individually-pivoted wheels, e.g. on king-pins
    • B62D7/14Steering linkage; Stub axles or their mountings for individually-pivoted wheels, e.g. on king-pins the pivotal axes being situated in more than one plane transverse to the longitudinal centre line of the vehicle, e.g. all-wheel steering
    • B62D7/142Steering linkage; Stub axles or their mountings for individually-pivoted wheels, e.g. on king-pins the pivotal axes being situated in more than one plane transverse to the longitudinal centre line of the vehicle, e.g. all-wheel steer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s, e.g. tractors, carts, earth-moving vehicles, trucks
    • B62D7/144Steering linkage; Stub axles or their mountings for individually-pivoted wheels, e.g. on king-pins the pivotal axes being situated in more than one plane transverse to the longitudinal centre line of the vehicle, e.g. all-wheel steer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s, e.g. tractors, carts, earth-moving vehicles, trucks for vehicles with more than two ax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7/00Steering linkage; Stub axles or their mountings
    • B62D7/06Steering linkage; Stub axles or their mountings for individually-pivoted wheels, e.g. on king-pins
    • B62D7/14Steering linkage; Stub axles or their mountings for individually-pivoted wheels, e.g. on king-pins the pivotal axes being situated in more than one plane transverse to the longitudinal centre line of the vehicle, e.g. all-wheel steering
    • B62D7/148Steering linkage; Stub axles or their mountings for individually-pivoted wheels, e.g. on king-pins the pivotal axes being situated in more than one plane transverse to the longitudinal centre line of the vehicle, e.g. all-wheel steering provided with safety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 In Accordance With Driving Conditions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向系统(L),其用于车辆(F)的至少一个后从动轴(An),所述转向系统包括:用于探测车辆的前轴(Av)的转动轮(Rv)的转向角(α)的转向角传感器(Sα);用于探测车辆(F)的行驶速度(v)的行驶速度传感器(Sv);用于驱动液压泵(P)的电马达(M),所述液压泵又与至少一个用于转向后从动轴(An)的转动轮(Rn)的工作缸(Z)连接;控制器(C),所述控制器一方面与转向角传感器(Sα)和行驶速度传感器(Sv)并且另一方面与电马达(M)处于连接或可以进入连接,并且所述控制器构成用于由转向角(α)和行驶速度(v)确定车辆(F)的后从动轴(An)上的转动轮(Rn)的主销后倾角(β),并且基于该主销后倾角(β)切换马达(M),其中工作缸(Z)具有用于检测其活塞(K)的中间位置(G)的位置传感器(Sp),在直线行驶位置中后从动轴(An)的转动轮(Rn)处于该中间位置中,并且响应于活塞(K)的所检测的中间位置(G),脉冲阀(I)从工作位置(A)能切换到基本位置(N)中,在所述工作位置中释放在工作缸(Z)和泵(P)之间的流体流,在所述基本位置中禁止工作缸(Z)和泵(P)之间的流体流,从而活塞(K)液压地锁止在后从动轴(An)的转动轮(Rn)的直线行驶位置中。本发明也涉及一种用于使车辆(F)的至少一个后从动轴(An)的转动轮(Rn)的转向的相应方法。

Description

用于车辆的后从动轴的转向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转向系统的技术领域并且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后从动轴的转向系统和一种用于车辆转向的相应方法。
背景技术
重型车辆(尤其是商用车)具有差的操作灵敏性。因此经常多于一个轴实施为可转向的。这些附加的转向轴必须非强制性地与转向盘机械连接。这些附加的转向轴经常实施为以下也称为NLA的后从动轴。但该原理也在其他轴类型、例如前从动轴等中起作用。
在此,NLA可以强制转向或粘附转向,即通过车轮本身的复位运动来转向。该附加的NLA转向能够实现较小的转向半径,由此达到较高的操作灵敏性。附加地减少轮胎上的侧偏角,由此减少车辆的轮胎磨损。
然而只在低的速度的情况下希望主动地转向NLA。在较高的车辆速度的情况下希望NLA不转向,因为这对稳定的行驶产生负面影响。NLA必须从确定的、与车辆有关的速度开始被固定,以便不引起不稳定的行驶状态。
现有技术是,NLA通过液压缸转向(anlenken)。根据阀如何切换而将油通过经由内燃机驱动的泵来泵送到所述一个或另一个缸室中。最近也存在如下车辆,其中转向泵不通过内燃机驱动,而是通过电马达驱动。因为电马达能沿两个方向等效驱动,所述可以以可逆的泵按照旋转方向对所述一个或所述另一个缸室加载。
在存在的转向系统中存在如下问题,即,在系统干扰、如组件基于错误的部分的或完全的失灵时,或在较高的行驶速度时,轴必须以非常许多花费来保持在直线行驶位置中。
这样德国专利申请DE 103 51 482A1示出一种转向系统,其中液压的转向的车辆后轴利用附加的锁止装置保持在当前的位置中或粘附转向地转向回到中间位置中并且然后被锁定。然而这要求其他的构件并且因此是昂贵的;此外需要许多结构空间。在多个液压的转向系统中,泵此外固定地法兰连接在内燃机上,从而所述泵总是运行。因此正是在车辆长时间处于的直线行驶中,液压泵持续驱动,尽管这不是需要的。在该运行状态中液压系统产生损耗,而没有附加价值对其抵消(entgegenstehen)。这与车辆对较低的燃料需求的要求相冲突。
德国专利申请DE 10 2006 008 436A1示出一种机械耦合的多轴转向设备,其中仅当也主动地需要转向力时(亦即在转向回转(Lenkeinschlag)时),该转向力才施加到附加的转向轴上。然而该系统对于后轴转向仅以非常多的花费才可实现,所述后轴转向在直线行驶中从一定的速度范围开始应该锁定。
在德国专利文献DE 4414161C1中说明一种多轴转向设备,在所述多轴转向设备中操控编码器缸。按照在前轴上的编码器缸的位置,在后轴上的从动缸作出反应。但在这种系统中不利的是与编码器缸的相应位置的直接相关性。这样利用该系统不存在对后轴的与速度相关的发挥影响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后从动轴的改善的转向系统,所述转向系统尽可能全面地考虑当前的行驶状态,所述转向系统高能效和可靠地工作,并且所述转向系统可简单构造并且可低成本地实现。
后从动轴应该以下理解为任何跟随转向轴的偏移的轴,并且在刚性的后轴或前轴后面或前面运行,亦即也可以作为前从动轴设置。
该任务利用权利要求1的特征解决。本发明附加的实施方案分别是从属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所述从属权利要求在技术上以有意义的方式可以相互组合并且示出本发明其他的优点。说明书尤其是与附图相联系地附加地描述本发明的特性和详细说明本发明。
因而设有一种转向系统,所述转向系统用于车辆的至少一个后从动轴,所述转向系统包括:用于探测车辆的前轴的转动轮的转向角的转向角传感器;用于探测车辆的行驶速度的行驶速度传感器;用于驱动液压泵的电马达,所述液压泵又与至少一个用于转向后从动轴的转动轮的工作缸相连接;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一方面与转向角传感器和行驶速度传感器并且另一方面与电马达处于连接或可以进入连接,并且所述控制器构成用于,由转向角和行驶速度确定车辆的后从动轴上的转动轮的主销后倾角,并且基于该主销后倾角切换马达,其中,工作缸具有用于检测其活塞的中间位置的位置传感器,在该中间位置中后从动轴的转动轮处于直线行驶位置中,并且响应于活塞的所检测的中间位置,脉冲阀从工作位置能切换到基本位置中,在所述工作位置中释放在工作缸和泵之间的流体流,在所述基本位置中禁止工作缸和泵之间的流体流,从而活塞液压地锁止在后从动轴的转动轮的直线行驶位置中。
借此首先用于提供一种用于后从动轴的电动液压的转向系统,其中,转向盘非机械地与要转向的轴连接,即其后从动轴的转向可以独立于前轴地进行。此外该转向系统与内燃机解耦,从而确保符合需求的调节。通过少量的构件同时最小化转向系统的容易出错性并且此外在其安装时给出高的空间灵活性。
尤其是通过使用脉冲阀仅必需一个唯一的控制导线,以便引起在所述脉冲阀各位置之间的切换。因为脉冲阀的换向通过脉冲、例如电信号进行。所述阀这样长时间地保持在所切换的位置中,直到再一次的脉冲又使阀换向。脉冲的产生只需要极其小的能量消耗,并且可以在没有其他的能量消耗情况下保持两个阀位置。
利用该转向系统因此能够根据前轴的转动轮的转向角和车辆的行驶速度而主动转向。后从动轴的车轮在此即使在泵完全失灵时在任何情况下自动、即粘附驱动地从每个偏转角可置于其直线行驶位置中并且在那里也能可靠地锁止,而不会为此必需耗费的电子装置和/或液压系统。在活塞朝其中间位置的粘附驱动运动中,液压液体从工作缸的缸室中放出,而液体在没有使用泵的情况下又吸入所述另一个缸室中。一旦位置传感器检测到活塞的中间位置,则脉冲阀切换到其基本位置中,并且活塞的进一步运动通过在两侧关进(einsperren)的液压液体来锁止,从而后从动轴的车轮可靠地保持在其直线行驶位置中。
转向系统的控制器可以构成用于:在超过可预定的行驶速度时,将脉冲阀切换到其基本位置中,并且在低于可预定的行驶速度时,将脉冲阀切换到其工作位置中。借此在高的速度的情况下、亦即在可预定的速度以上时,后从动轴能可靠地保持在直线行驶中,并且在低的速度的情况下、亦即在可预定的速度之下,后从动轴的操控尽管如此是可能的,这提高转向系统的灵活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因为在泵在低的速度的情况下失灵时在此存在如下可能性,即,后从动轴被缓冲,粘附转向地移动到中间位置中并且保持在那里。在泵在高的速度的情况下完全失灵时,后从动轴也可以保持在其中间位置中,因为脉冲阀处于其基本位置中。不仅其工作位置而且其基本位置在此能在没有其他的能量消耗的情形下保持。
此外,转向系统的控制器可以构成用于识别干扰,并且构成用于:在存在干扰时并且在后从动轴的转动轮的直线行驶位置时,将脉冲阀切换到其基本位置中。在不涉及位置传感器和脉冲阀的操控可能性的干扰中,转向系统借此可以在每个速度中安全到可靠的状态中或保持在安全的状态中。当脉冲阀例如在无干扰工作的泵、后从动轴的偏转的车轮和低的速度时处于其工作位置中时,则释放泵和工作缸之间的流体流,并且活塞能通过泵运动。如果现在发生干扰,在所述干扰中活塞借助泵的运动不再可能,则活塞在液压液体的粘附驱动的排挤的作用下朝其中间位置运动,在所述中间位置中后从动轴的车轮处于直线行驶位置中。该中间位置的达到通过位置传感器检测并且结果是脉冲由控制器触发,所述脉冲将脉冲阀切换到其基本位置中,所述基本位置中断工作缸上的液压液体的任何其他交换。当车辆尽管泵失灵应该结果还是加速并且采用高的行驶速度时,也保持脉冲阀的该基本位置。
此外,转向系统的控制器可以构成用于:在超过可预定的行驶速度时激活电马达,从而后从动轴的车轮置于直线行驶位置中,并且达到直线行驶位置之后切换脉冲阀,以便保持后从动轴。因此当车辆以较高的速度行驶时,能够实现较稳定的行驶状态。
此外在此,转向系统的控制器可以构成用于:在超过可预定的行驶速度时并且在后从动轴的车轮的直线行驶位置中,将电马达切换为无电流的并且将脉冲阀置于其基本位置中。后从动轴借此保持在其中间位置中,从而其转动轮处于直线行驶位置中。利用在该位置中无电流切换的电马达和处于该基本位置中的脉冲阀,转向系统不再需要另外的功率消耗,其以此显著高能效地运行。
原则上所述至少一个工作缸可以设计为单作用的缸,所述缸至泵的液压导管仅需要一个控制阀。但所述至少一个工作缸也可以实施为双作用的缸或实施为两个单个缸的双作用的组合体,以此产生改善的力传递,并且同时空间上灵活的安装是可能的。在双作用的缸中在此使用相应的控制阀,以便允许或禁止在每个缸室上的液压液体交换。所述至少一个缸的不同的缸室的体积补偿优选通过包括双位压力阀(2-Druck-Ventil)和流体罐的组合体进行。从该流体罐中可以再吸入和输送液压液体,以便引起相应的液体补偿。尤其是当活塞往回移动到中间位置中时,例如可以通过再吸入阀再吸入(nachsaugen)液压液体或将液压液体往回输送到罐中。但原则上也可以代替例如差动缸使用具有相同的缸室体积的两个缸,以此不是必然需要流体罐。
以优选的方式,泵实施为能可逆运行的泵或实施为能单向运行的泵与阀体的组合体。在此能可逆运行的泵提出对转向系统的空间需求的最小要求,而能单向运行的泵需要较简单的电的驱动装置。所述阀原则上可以电磁和/或液压地可操纵,以便确保高的干扰安全性。
上述任务也通过用于使车辆的至少一个后从动轴的转动轮转向的方法解决,其中,探测车辆的行驶速度和车辆的前轴的转动轮的转向角并且由此确定后从动轴的转动轮的主销后倾角,其中,后从动轴的转动轮通过工作缸转向,所述工作缸具有位置传感器,所述位置传感器检测所述工作缸的活塞的中间位置,在直线行驶位置中后从动轴的转动轮处于所述中间位置中,并且响应活塞的该中间位置,将脉冲阀从工作位置切换到基本位置中,从而活塞液压地锁止在后从动轴的转动轮的直线行驶位置中,在所述工作位置中释放工作缸和泵之间的流体流,在所述基本位置中禁止工作缸和泵之间的流体流。位置传感器在此可以不仅必然检测中间位置、而是也检测活塞的每个位置,并且可以设有与位置传感器处于连接或可以与其进入连接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单元可以在此这样构成,使得其在考虑传感器信号的情况下引起后从动轴的车轮的直线位置,例如通过在超过可预定的行驶速度时激活泵,并且通过切换脉冲阀并且借此锁止后从动轴,当工作缸的活塞处于其中间位置中的话,在所述中间位置中达到后从动轴的车轮的直线位置。活塞的中间位置在此不是必须强制性地相应于其在工作缸中的中间位置。
借此首先提供一种用于后从动轴的电动液压解耦的转向方法,其中,后从动轴可以独立于前轴转向。由此,后从动轴的相应按当前的行驶状况协调的转向是可能的,这此外开启节能潜力并且保证高的可靠性。尤其是,后从动轴的车轮的到其直线行驶位置中的简单的且可靠的自动的(即粘附转向的)引回是可能的,即当存在泵或马达的干扰时也可能。
所述方法可以规定,在超过可预定的行驶速度时将脉冲阀切换到其基本位置中,并且在低于可预定的行驶速度时将脉冲阀切换到其工作位置中。借此在直线行驶中在高的速度的情况下、亦即在可预定的速度以上时,后从动轴能可靠地保持并且在低的速度的情况下、亦即在可预定的速度之下简单的且可靠的操控尽管如此还是可能的,这提高转向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此外,后从动轴的转动轮从每个偏转的位置中能可靠地、粘附驱动地引回并且其能在没有任何能量消耗的情况下可靠地保持在直线行驶位置中。
此外,所述方法可以规定,当识别到干扰并且后从动轴的转动轮处于直线行驶位置中时,将脉冲阀切换到其基本位置中。如果存在不涉及位置传感器和脉冲阀的操控可能性的干扰,则转向系统借此可以在高的和也在低的速度的情况下转移到安全的状态中或保持安全的状态中。
所述方法也可以规定,当超过可预定的行驶速度时,激活电马达,从而后从动轴的车轮置于直线行驶位置中并且在那里通过脉冲阀的切换来保持。因此当车辆以比预定的速度高的速度行驶时,能够实现较稳定的行驶状态。
在此所述方法也可以规定,当超过可预定的行驶速度并且达到后从动轴的车轮的直线行驶位置时,将电马达切换为无电流的并且将脉冲阀置于其基本位置中。相应的转向系统的能效由此升高,因为在高的速度的情况下,后从动轴的车轮的粘附驱动的引回、还有直线行驶位置的阻断、还有电马达都不要求能量输送。
基于其特别可靠的和安全的工作方式,按照本发明的转向系统应该优选使用在机动车中、尤其是在商用车中。
附图说明
本发明其他的细节和优点在借助附图中示出的实施例中而显明。相同的或相同作用的部件配设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图中:
图1示出包括按照本发明的转向系统的车辆的功能图表;以及
图2示出图1的按照本发明的转向系统的功能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包括按照本发明的转向系统L的车辆F的功能图表。为了探测前轴Av的转动轮Rv的转向角α在这里设有转向角传感器Sα,并且为了探测行驶速度v设置行驶速度传感器Sv。它们的信号通过信号线W1传输给控制单元C,所述控制单元构成用于操控电马达M和借此直接运行的可逆的液压泵P。备选或附加地,转向角α也可以直接在转向盘上获取并且通过信号线W2传输到控制单元C上。另一方面,控制单元C通过信号线W3与双作用的缸Z的位置传感器Sp连接,所述双作用的缸可以使车辆F的后从动轴An的转动轮Rn运动到主销后倾角β中。
当需要主动的转向运动时,转向系统L才通过马达M驱动。利用能可逆地运行的泵P可能的是,朝缸Z的一侧的或另一侧的方向泵送油流。实施的缸Z在这里是双重作用的缸,其也可以实施为同步或差动缸。在将泵P与工作缸Z连接的液压导管X1、X2中设置有脉冲阀I,所述脉冲阀通过例如电脉冲可以在关闭的基本位置N和打开的工作位置A之间来回切换。脉冲阀I这样长时间地保持在所切换的位置中,直到再一次的脉冲又使脉冲阀I换向。可以在没有另外的能量需求的情况下保持两个阀位置N、A。在脉冲阀I的工作位置A中,液压导管XI、X2进入与泵P的连接中,并且借助泵P能够调整活塞K并且借此转向后从动轴An的车轮Rn。
为了一方面在直线行驶时也可以减少能量需求并且另一方面在系统失灵时可以将后从动轴An的转动轮Rn保持在直线行驶(α=0,β=0)中,位置传感器Sp持续检测活塞K的位置。当在直线行驶中达到活塞K的(在这里也称为活塞K的中间位置G的)位置时,则例如控制器C例如可以将脉冲阀I切换到基本位置N中。通过该切换现在关闭至工作缸Z的缸室的液压导管X1、X2。活塞K在此可以在没有另外的外部能量的情况下来保持。
控制单元C通过信号线W4与脉冲阀I的阀控制装置D处于连接或可以与其进入连接,以便根据活塞K的位置和借此根据车轮Rn的主销后倾角β以及根据车辆F的包括例如转向角α、行驶速度v、错误情况的存在等的行驶状态将脉冲阀I从其工作位置A切换到其基本位置N中以及反之亦然。
基于图1应该以下借助图2更详细阐述转向系统L的各个运行状态。图2以较大的比例尺示出图1的转向系统L的功能图表。
以高的行驶速度的行驶
在以高的速度的行驶时,电马达M可以保持断开并且轴An保持被液压式地保持,因为脉冲阀I处于其基本位置N中,并且活塞K因此液压地锁止。
在低的行驶速度的情况下的主动转向
在主动的转向中,电马达M由控制器C操控并且脉冲阀I处于工作位置A中,即泵P和工作缸Z之间的流体流是可能的。在测量技术上探测前轴Av的转动轮Rv的转向回转α或转向盘的转向角并且通过信号线W1或W2传送给控制器C。利用这些值和其他值、例如车辆速度v,计算在后从动轴An上的车轮Rn的理论偏移。又与泵P连接的马达M由控制器C操控,由此触发活塞运动,所述泵将油通过液压导管X1、X2输送到相应的缸室中。所述操控通过相应的调节算法进行直到达到后从动轴An上的理论值。
转向系统的干扰
如果发生转向系统L失灵、例如通过电马达M和由此泵P、和/或转向角和/或行驶速度传感器Sα和Sv、和/或信号线W1、W2的错误,则切断马达M并且按照误差类型和行驶状况例如借助电磁的阀控制装置D切换脉冲阀I,以便如下地开始后从动轴An在转动轮Rn的直线行驶位置中的保持。
在以高的行驶速度行驶时的干扰
如果转向系统L在以高的行驶速度的行驶时失灵,则这没有作用。脉冲阀I切换到其基本位置N中,从而油液压地关闭在两个缸室中。因此后从动轴An的转动轮Rn保持在直线行驶位置中。
在低的行驶速度的情况下在辅助转向时的干扰
如果转向系统L在辅助转向期间识别出不涉及位置传感器Sp和脉冲阀I的操控可能性的错误,则脉冲阀I首先保持在工作位置A中并且切断马达M。如果后从动轴An的车轮Rn偏转,则轴向力按照转向半径作用到车轮Rn上,这也称为粘附转向。如果车辆F从转弯行驶置于直线行驶中,则轴复位力尝试使转向装置朝直线行驶的方向运动。该运动能够通过处于工作位置A中的脉冲阀I实现,直到活塞K达到中间位置G,然后转换脉冲阀I。在工作缸Z的两个缸室之间的液压油的补偿可以在此通过不活动的泵P进行。如果位置传感器Sp最后检测到直线行驶位置,则控制器C将脉冲送到脉冲阀I上,从而该脉冲阀切换并且液压油关进在工作缸Z中并且这样阻止活塞K的运动。如果错误也涉及位置传感器Sp和/或阀控制装置D,则后从动轴An被粘附转向。
当然也可想到,按照本发明的转向系统的处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认识和能力中的其他具体的技术实施方案。重要的是,在错误情况中确保后从动轴到其中间位置中的自动的机械的引回。总体上借此产生一种转向系统,该转向系统全面考虑车辆当前的行驶状态,该转向系统高能效且可靠地工作,并且该转向系统可简单和低成本地实现。此外原则上,这样的转向系统不仅可应用于引导后从动轴,而且也可应用于其他转向的后轴、例如前从动轴上。
要指出,概念“包括”不排除其他的元件或方法步骤,同样概念“一个”和“一个”不排除多个元件和步骤。
使用的附图标记仅用于提高可理解性并且绝不应该视为限制,其中,本发明的保护范围通过权利要求书描述。
附图标记列表
A   脉冲阀的工作位置
An  后从动轴
Av  前轴
C   控制器
D   阀控制装置
F   车辆
G   活塞的中间位置
I   脉冲阀
K   活塞
L   转向系统
M   马达
N   脉冲阀的基本位置
P   泵
Rn  后从动轴的转动轮
Rv  前轴的转动轮
Sp  位置传感器
Sv  行驶速度传感器
Sα 转向角传感器
v   车辆的速度
W1、W2、W3、W4  信号线
X1、X2      液压导管
Z    工作缸
α   转向角
β   主销后倾角

Claims (14)

1.转向系统(L),其用于车辆(F)的至少一个后从动轴(An),所述转向系统包括:
-用于探测车辆的前轴(Av)的转动轮(Rv)的转向角(α)的转向角传感器(Sα);
-用于探测车辆(F)的行驶速度(v)的行驶速度传感器(Sv);
-用于驱动液压泵(P)的电马达(M),所述液压泵又与至少一个用于转向后从动轴(An)的转动轮(Rn)的工作缸(Z)相连接;
-控制器(C),所述控制器一方面与转向角传感器(Sα)和行驶速度传感器(Sv)并且另一方面与电马达(M)处于连接或可以进入连接,并且所述控制器构成用于由转向角(α)和行驶速度(v)确定车辆(F)的后从动轴(An)上的转动轮(Rn)的主销后倾角(β),并且基于该主销后倾角(β)切换马达(M),其中
-工作缸(Z)具有用于检测其活塞(K)的中间位置(G)的位置传感器(Sp),在直线行驶位置中后从动轴(An)的转动轮(Rn)处于该中间位置中,并且响应于活塞(K)的所检测的中间位置(G),脉冲阀(I)从工作位置(A)能切换到基本位置(N)中,在所述工作位置中释放在工作缸(Z)和泵(P)之间的流体流,在所述基本位置中禁止工作缸(Z)和泵(P)之间的流体流,从而活塞(K)液压地锁止在后从动轴(An)的转动轮(Rn)的直线行驶位置中。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系统(L),其特征在于,控制器(C)构成用于:在超过可预定的行驶速度(v)时,脉冲阀(I)切换到其基本位置(N)中,并且在低于可预定的行驶速度(v)时,脉冲阀(I)切换到其工作位置(A)中。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向系统(L),其特征在于,控制器(C)构成用于识别干扰,并且构成为用于:在后从动轴(An)的转动轮(Rn)的直线行驶位置中存在干扰时,将脉冲阀(I)切换到其基本位置(N)中。
4.按照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转向系统(L),其特征在于,控制器(C)构成用于:在超过可预定的行驶速度(v)时激活电马达(M),从而后从动轴(An)的车轮(Rn)置于直线行驶位置中,并且达到直线行驶位置之后切换脉冲阀(I),以便保持后从动轴(An)。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系统(L),其特征在于,控制器(C)构成用于:在超过可预定的行驶速度(v)和后从动轴(An)的车轮(Rn)的直线行驶位置时,将电马达(M)切换为无电流的。
6.按照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转向系统(L),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工作缸(Z)实施为双作用的缸或实施为两个单个缸的双作用的组合体。
7.按照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转向系统(L),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工作缸(Z)的不同的缸室的体积补偿通过包括双位压力阀和流体罐的组合体进行。
8.按照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转向系统(L),其特征在于,泵(P)实施为能可逆地运行的泵或实施为能单向运行的泵与阀体的组合体。
9.用于使车辆(F)的至少一个后从动轴(An)的转动轮(Rn)转向的方法,其中,探测行驶速度(v)和车辆(F)的前轴(Av)的转动轮(Rv)的转向角(α)并且由此确定后从动轴(An)的转动轮(Rn)的主销后倾角(β),其中,后从动轴(An)的转动轮(Rn)通过工作缸(Z)转向,所述工作缸具有位置传感器(Sp),所述位置传感器检测所述工作缸的活塞(K)的中间位置(G),在直线行驶位置中后从动轴(An)的转动轮(Rn)处于所述中间位置中,并且响应活塞(K)的该中间位置(G)将脉冲阀(I)从工作位置(A)切换到基本位置(N)中,从而活塞(K)液压地锁止在后从动轴(An)的转动轮(Rn)的直线行驶位置中,在所述工作位置中释放工作缸(Z)和泵(P)之间的流体流,在所述基本位置中禁止工作缸(Z)和泵(P)之间的流体流。
10.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超过可预定的行驶速度(v)时将脉冲阀(I)切换到其基本位置(N)中,并且在低于可预定的行驶速度(v)时将脉冲阀(I)切换到其工作位置(A)中。
11.按照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识别到干扰并且后从动轴(An)的转动轮(Rn)处于直线行驶位置中时,将脉冲阀(I)切换到其基本位置(N)中。
12.按照权利要求9至11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超过可预定的行驶速度(v)时,激活电马达(M),从而后从动轴(An)的车轮(Rn)置于直线行驶位置中并且在那里通过切换脉冲阀(I)来保持。
13.按照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超过可预定的行驶速度(v)并且达到后从动轴(An)的车轮(Rn)的直线行驶位置时,将电马达(M)切换为无电流的并且将脉冲阀(I)置于其基本位置(N)中。
14.按照权利要求1至8之一所述的转向系统(L)在机动车、尤其是商用车中的使用。
CN201380049528.1A 2012-08-23 2013-07-10 用于车辆的后从动轴的转向系统 Active CN1046619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2107777.0 2012-08-23
DE102012107777.0A DE102012107777B4 (de) 2012-08-23 2012-08-23 Lenksystem für eine nachlaufachse eines fahrzeugs
PCT/EP2013/064587 WO2014029555A1 (de) 2012-08-23 2013-07-10 Lenksystem für eine nachlaufachse eines fahrzeug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61900A true CN104661900A (zh) 2015-05-27
CN104661900B CN104661900B (zh) 2017-06-06

Family

ID=487832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49528.1A Active CN104661900B (zh) 2012-08-23 2013-07-10 用于车辆的后从动轴的转向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CN (1) CN104661900B (zh)
BR (1) BR112015003174B1 (zh)
DE (1) DE102012107777B4 (zh)
WO (1) WO201402955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49531A (zh) * 2015-11-20 2018-07-31 罗伯特博世汽车转向有限公司 转向系统和用于运行转向系统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3002565B4 (de) 2013-02-14 2022-12-22 Man Truck & Bus Se Elektrisches Hydraulikaggregat zur Lenkung von Vor- und Nachlaufachsen
SE545455C2 (en) * 2021-04-08 2023-09-19 Scania Cv Ab Control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tag axle steering system
DE102022121727A1 (de) 2022-08-29 2024-02-29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Lenkeinrichtung eines Kraftwagens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97467A (ja) * 1989-10-24 1990-08-06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4輪操舵装置
DE19803745A1 (de) * 1998-01-30 1999-08-12 Auwaerter Gottlob Gmbh & Co Vorrichtung zur Steuerung der Lenkbarkeit einer selbstlenkenden Schlepp- oder Vorlaufachse
CN1514787A (zh) * 2002-02-27 2004-07-21 ������������ʽ���� 作业用车辆的转向装置
EP1529717A2 (de) * 2003-11-04 2005-05-11 ZF Lenksysteme GmbH Blockiervorrichtung für eine hydraulische Fahrzeug-Hinterachslenkung
WO2007122102A1 (de) * 2006-04-20 2007-11-01 Zf Lenksysteme Gmbh Hilfskraftlenksystem für fahrzeuge
CN200981579Y (zh) * 2006-01-27 2007-11-28 中国三江航天工业集团公司 多轴分组转向装置
CN102030035A (zh) * 2010-12-06 2011-04-27 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九轴汽车底盘起重机及其转向控制系统、方法
EP2336003A2 (de) * 2009-12-19 2011-06-22 Hydac System GmbH Hydraulische Lenku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1178825B (it) 1984-01-19 1987-09-16 Roberto Perlini Dispositivo oleodinamico di comando della sterzatura di ruote pivottanti di veicoli dotate di stabilizzatore per la marcia rettilinea
DE4414161C1 (de) 1994-04-22 1995-11-02 Zahnradfabrik Friedrichshafen Mehrachslenkanlage für Fahrzeuge
DE19819404C2 (de) 1998-04-30 2000-03-02 Daimler Chrysler Ag Lenkvorrichtung
DE102006008436A1 (de) 2006-02-23 2007-11-08 Zf Lenksysteme Gmbh Mehrachslenkungsanlage
EP2272736A1 (de) 2009-07-09 2011-01-12 A.D.R. S.p.A. Steuerbare Achse für einen Anhänger
DE102012107177B4 (de) 2012-08-06 2021-12-23 Robert Bosch Gmbh Lenksystem für eine Nachlaufachse eines Fahrzeugs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97467A (ja) * 1989-10-24 1990-08-06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4輪操舵装置
DE19803745A1 (de) * 1998-01-30 1999-08-12 Auwaerter Gottlob Gmbh & Co Vorrichtung zur Steuerung der Lenkbarkeit einer selbstlenkenden Schlepp- oder Vorlaufachse
CN1514787A (zh) * 2002-02-27 2004-07-21 ������������ʽ���� 作业用车辆的转向装置
EP1529717A2 (de) * 2003-11-04 2005-05-11 ZF Lenksysteme GmbH Blockiervorrichtung für eine hydraulische Fahrzeug-Hinterachslenkung
CN200981579Y (zh) * 2006-01-27 2007-11-28 中国三江航天工业集团公司 多轴分组转向装置
WO2007122102A1 (de) * 2006-04-20 2007-11-01 Zf Lenksysteme Gmbh Hilfskraftlenksystem für fahrzeuge
EP2336003A2 (de) * 2009-12-19 2011-06-22 Hydac System GmbH Hydraulische Lenkung
CN102030035A (zh) * 2010-12-06 2011-04-27 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九轴汽车底盘起重机及其转向控制系统、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49531A (zh) * 2015-11-20 2018-07-31 罗伯特博世汽车转向有限公司 转向系统和用于运行转向系统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2107777A1 (de) 2014-05-28
CN104661900B (zh) 2017-06-06
WO2014029555A1 (de) 2014-02-27
BR112015003174B1 (pt) 2021-06-22
DE102012107777B4 (de) 2023-04-27
BR112015003174A2 (pt) 2017-10-10
BR112015003174A8 (pt) 2018-0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28240B2 (en) Fluid transmission with improved traction control
US10370027B2 (en) Steering system for a trailing axle of a vehicle
CN106470864B (zh) 用于车辆的液压助力方法、液压助力系统和车辆
CN102673640B (zh) 一种液压转向系统
CN104661900A (zh) 用于车辆的后从动轴的转向系统
EP1118581A1 (en) Hydraulic-driven fork lift
EP2927094B1 (en) Electric-control multimode steering valve, steering hydraulic control system, and wheel type crane
CN108045432B (zh) 转向油缸、液压助力转向系统、转向车桥及车辆
CN102530064B (zh) 工程机械车辆、车辆转向随动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04661899B (zh) 用于车辆后从动轴的转向系统
US11161489B2 (en) Utilization of brakes and transmission system to affect steering of a vehicle and method thereof
US20170327147A1 (en) Steering System for a Trailing Axle of a Vehicle
CN104192203A (zh) 自动转向方法及装置
CN114179906A (zh) 应急转向系统及作业车辆
CN105216861A (zh) 拖拉机静液压转向系统
CN103979101A (zh) 无人机舵机液压操纵助力装置
CN207173719U (zh) 一种汽车助力转向智能控制系统
CN210027042U (zh) 车桥装置及工程机械
CN106240634B (zh) 铰接式双向驾驶车辆全液压转向系统
CN211196345U (zh) 一种横置油缸转向桥式叉车的转向系统
CN206900471U (zh) 液压轮毂马达辅助差动助力转向系统
CN110053477B (zh) 车桥装置及工程机械
CN111943091A (zh) 一种叉车液压转向的控制方法及液压转向系统
CN212425346U (zh) 一种带电液限位的叉车液压转向系统
CN212425347U (zh) 一种叉车液压转向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Germany, Germany

Applicant after: Robert Bosch motor turni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Germany, Germany

Applicant before: ZF Friedrichshafen AG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PPLICANT; FROM: ZF FRIEDRICHSHAFEN AG TO: ROBERT BOSCH AUTOMOTIVE STEERING GMBH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