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41627B - 拍摄设备和拍摄方法 - Google Patents

拍摄设备和拍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41627B
CN104641627B CN201480001865.8A CN201480001865A CN104641627B CN 104641627 B CN104641627 B CN 104641627B CN 201480001865 A CN201480001865 A CN 201480001865A CN 104641627 B CN104641627 B CN 10464162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ast
focusing
mentioned
photographed images
shoo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0186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41627A (zh
Inventor
金田刚史
金田一刚史
野中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ozhixi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6416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416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416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4162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28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3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based on contrast or high frequency components of image signals, e.g. hill climbing metho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28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 G02B7/36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using image sharpness techniques, e.g. image processing techniques for generating autofocus signal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18Focusing aids
    • G03B13/24Focusing scree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 H04N23/61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where the recognised objects include parts of the human bod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for display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control or operation of the camera
    • H04N23/635Region indicators; Field of view indica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4Computer-aided capture of images, e.g. transfer from script file into camera, check of taken image quality, advice or proposal for image composition or decision on when to take im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2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based on the phase differenc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5/00Circuitry of solid-state image sensors [SSIS]; Control thereof
    • H04N25/60Noise processing, e.g. detecting, correcting, reducing or removing nois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18Signals indicating condition of a camera member or suitability of ligh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Automatic Focus Adjustment (AREA)
  • Focusing (AREA)
  • Indication In Cameras, And Counting Of Exposures (AREA)

Abstract

拍摄设备具有:摄像部,其对被摄体进行摄像并得到摄像图像;显示部,其显示上述摄像图像;基准对比度判定部,其针对上述摄像图像的各部取得用于判定对焦和未对焦的基准对比度;记录图像对比度判定部,其求出要记录的上述摄像图像的各部的对比度;对焦判定部,其通过对上述基准对比度判定部取得的基准对比度和上述记录图像对比度判定部求出的对比度进行比较,判定要记录的上述摄像图像的对焦状态;以及显示控制部,其将上述对焦判定部的判定结果与要记录的上述摄像图像一起显示在上述显示部中。

Description

拍摄设备和拍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适合利用对比度法进行自动对焦的拍摄设备、拍摄方法和拍摄显示程序。
背景技术
近年来,数字照相机等带拍摄功能的便携设备(拍摄设备)正在普及。在这种拍摄设备中,存在具有显示部且具有显示拍摄图像的功能的拍摄设备。并且,还存在在显示部中显示菜单画面而容易进行拍摄设备的操作的拍摄设备。
这种显示部多数设置在便携设备主体的背面,用户在拍摄时能够一边确认背面的显示部中显示的静态图像一边进行拍摄操作。并且,在这种拍摄设备中,有时搭载用于确认记录图像的记录浏览功能。记录浏览功能是指,在刚刚摄像之后的规定时间内显示进行摄像并记录的图像。用户能够通过显示部中显示的记录浏览来确认拍摄状态。
但是,由于便携设备中设置的显示部的尺寸比较小,显示的图像的尺寸也较小,所以,不容易通过记录浏览来确认摄像图像的细部。因此,在摄像图像未对焦的情况下等,有时即使用户进行了无意识的拍摄,也无法通过记录浏览而简单地确认。
因此,在日本特开2008-92299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技术:通过图像判定部判定拍摄图像是否是失败图像,放大显示失败图像的部分区域。
但是,在日本特开2008-92299号公报的提案中,通过失败部分的放大显示来确认失败部分,但是无法一目了然地确认包含成功部分和失败部分在内的摄像图像整体的状况。例如,存在如下问题:在拍摄视场深度比较浅的情况下,仅对焦在图像的一部分上,针对这种图像,用户无法简单掌握摄像图像的状态,并且也无法得到下次拍摄用的有效启示。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通过显示与对焦的图像部分有关的引导显示而能够有效支援用户的拍摄操作的拍摄设备、拍摄方法和拍摄显示程序。
发明内容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拍摄设备具有:摄像部,其对被摄体进行摄像并得到摄像图像;显示部,其显示上述摄像图像;基准对比度判定部,其针对上述摄像图像的各部取得用于判定对焦和未对焦的基准对比度;记录图像对比度判定部,其求出要记录的上述摄像图像的各部的对比度;对焦判定部,其通过对上述基准对比度判定部取得的基准对比度和上述记录图像对比度判定部求出的对比度进行比较,判定要记录的上述摄像图像的对焦状态;以及显示控制部,其将上述对焦判定部的判定结果与要记录的上述摄像图像一起显示在上述显示部中。
并且,本发明的拍摄方法具有以下步骤:摄像步骤,对被摄体进行摄像并得到摄像图像;第1显示控制步骤,在显示部中显示上述摄像图像;基准对比度判定步骤,针对上述摄像图像的各部取得用于判定对焦和未对焦的基准对比度;记录图像对比度判定步骤,求出要记录的上述摄像图像的各部的对比度;对焦判定步骤,通过对上述基准对比度判定步骤中取得的基准对比度和上述记录图像对比度判定步骤中求出的对比度进行比较,判定要记录的上述摄像图像的对焦状态;以及第2显示控制步骤,将上述对焦判定步骤中的判定结果与要记录的上述摄像图像一起显示在上述显示部中。
并且,本发明的拍摄设备具有:摄像部,其具有摄像用的像素和焦点检测用的像素,对被摄体进行摄像并得到摄像图像;显示部,其显示上述摄像图像;基准相位差判定部,其针对上述摄像图像的各部,根据上述焦点检测用的像素的输出而取得用于判定对焦和未对焦的基准相位差;记录图像相位差判定部,其针对要记录的上述摄像图像的各部求出基于上述焦点检测用的像素的输出的相位差;对焦判定部,其通过对上述基准相位差判定部取得的基准相位差和上述记录图像相位差判定部求出的相位差进行比较,判定要记录的上述摄像图像的对焦状态;以及显示控制部,其将上述对焦判定部的判定结果与要记录的上述摄像图像一起显示在上述显示部中。
并且,本发明的拍摄方法具有以下步骤:摄像步骤,具有摄像用的像素和焦点检测用的像素,对被摄体进行摄像并得到摄像图像;第1显示控制步骤,在显示部中显示上述摄像图像;基准相位差判定步骤,针对上述摄像图像的各部,根据上述焦点检测用的像素的输出而取得用于判定对焦和未对焦的基准相位差;记录图像相位差判定步骤,针对要记录的上述摄像图像的各部求出基于上述焦点检测用的像素的输出的相位差;对焦判定步骤,通过对上述基准相位差判定步骤中取得的基准相位差和上述记录图像相位差判定步骤中求出的相位差进行比较,判定要记录的上述摄像图像的对焦状态;以及第2显示控制步骤,将上述对焦判定步骤中的判定结果与要记录的上述摄像图像一起显示在上述显示部中。
并且,本发明的拍摄显示程序用于使计算机执行以下步骤:第1显示控制步骤,在显示部中显示由具有摄像用的像素和焦点检测用的像素的摄像部对被摄体进行摄像而得到的摄像图像;基准相位差判定步骤,针对上述摄像图像的各部,根据上述焦点检测用的像素的输出而取得用于判定对焦和未对焦的基准相位差;记录图像相位差判定步骤,针对要记录的上述摄像图像的各部求出基于上述焦点检测用的像素的输出的相位差;对焦判定步骤,通过对上述基准相位差判定步骤中取得的基准相位差和上述记录图像相位差判定步骤中求出的相位差进行比较,判定要记录的上述摄像图像的对焦状态;以及第2显示控制步骤,将上述对焦判定步骤中的判定结果与要记录的上述摄像图像一起显示在上述显示部中。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拍摄设备的框图。
图2是用于说明拍摄图像中的对焦部分和未对焦部分的说明图。
图3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引导显示的说明图。
图4是用于说明照相机控制的流程图。
图5是用于说明对焦判定的说明图。
图6是用于说明对焦判定的说明图。
图7是示出对焦判定的具体例的流程图。
图8是示出引导显示的显示例的说明图。
图9是示出对焦状态的判定方法的变形例的流程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采用的流程图。
图11是横轴取焦点位置并通过圆形记号示出图5的1~9的数字所示的各区域1~9中的对比度的变化的说明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采用的流程图。
图13是用于说明光圈与模糊量(对比度)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14是横轴取焦点位置并通过圆形记号示出图5的1~9的数字所示的各区域1~9中的对比度的变化的说明图。
图15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中采用的流程图。
图16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的焦点数据库的内容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拍摄设备的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摄像图像的各部求出用于判定对焦和未对焦的对比度(以下称为基准对比度),通过对要记录的摄像图像的各部的对比度和基准对比度进行比较,判定对焦状态,显示判定结果。例如,将记录之前的对焦时的图像各部的对比度作为基准对比度,通过检测与要记录的图像的各部的对比度之间的变化,能够显示表示已对焦的图像部分的引导显示。
图2是用于说明拍摄图像中的对焦部分和未对焦部分的说明图,图3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引导显示的说明图。
图2(a)示出用户30对树木的树枝33进行拍摄的状况。用户30用右手31和左手32保持照相机的壳体10a,在将树枝33收纳在拍摄范围内的状态下按下快门按钮(未图示)。图2(b)~(d)示出该情况下的记录浏览显示的摄像图像41~43的例子。
图2(b)所示的摄像图像41示出例如由于对焦操作的失败而使得作为被摄体的树枝33的图像33a的全部部分未对焦的图像。图2(c)所示的摄像图像42示出在记录浏览图像中一眼看去像是对焦、但是由于树枝33摆动等理由而在树枝33的图像33b中产生抖动的图像。并且,图2(d)所示的图像43示出树枝33的图像33c的一部分区域成为对焦部分、其他区域成为未对焦部分的图像。
关于记录浏览显示,由于显示在拍摄设备中设置的比较小的显示画面上,所以,不容易确认对焦部分和未对焦部分。该情况下,如图2(b)、(c)那样,在图像的全部部分中焦点模糊的情况下、产生抖动的情况下,记录浏览显示中的确认也比较容易。但是,如图2(d)那样,在未对焦部分和对焦部分混合存在的情况下,不容易确认摄像图像。即,用户需要依次放大显示摄像图像的各部并确认对焦状态,确认作业需要较长时间。
图2(b)、(c)的摄像图像是明确的失败图像,很难利用摄像图像来进行下次拍摄操作。但是,图2(d)的摄像图像在一部分处具有对焦部分或鲜明部分,所以,通过确认该对焦部分等,有时能够得到下次拍摄操作用的有效信息。或者,图2(d)的摄像图像也可能是用户有意得到的对焦状态。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检测记录前后的图像各部的对比度的变化,判别是否得到用户意图的对焦状态的摄像图像,并且,确定能够得到下次拍摄操作用的有效信息的区域,通过引导显示对用户提示该信息。
图3(a)示出与图2(d)相同的记录浏览显示的图像43。这里,用户一边观看记录浏览显示一边指示适当区域的放大,以确认图像。图3(a)的区域44是用户从记录浏览显示上假想为对焦的区域、或用户在拍摄时要对焦的区域、或画面的中央区域。
图3(b)示出在整个画面中放大显示图3(a)的摄像图像的一部分区域44的图像44a。在图像44a中包含有树枝33的一部分的放大图像44b和树叶的一部分的放大图像44c等。图3(b)的例子示出未对焦在这些图像44b、44c上、区域44为未对焦区域。用户仅观看该区域44的放大图像,无法得到下次拍摄操作用的有效信息。即,仅放大预先设定的中央区域或用户随意指定的区域,无法得到下次拍摄操作用的有效信息,为了得到有效信息,用户需要依次偏移放大区域并确认画面的各部分的状态。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简单掌握本次的拍摄状态,并且,能够显示用于指示可得到下次拍摄操作用的有效信息的候选区域的引导显示。图3(c)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引导显示的一例。图3(a)的摄像图像43中的一部分区域45成为对焦部分,通过引导显示,能够示出该对焦部分是摄像图像43中的哪个位置。在图3(c)中,通过在对焦部分附近的显示为“候选”的四角框的引导显示46示出对焦部分。该引导显示46示出作为要放大的候选区域的最佳区域。
图3(d)示出放大了引导显示46的部分的放大图像46a。在放大图像46a中包含有对焦的树叶的图像部分46b。通过参照该放大图像46a,用户能够简单地确认在区域45中已对焦。并且,通过图3(c)的引导显示46,还能够掌握焦点相对于用户假想的对焦位置是向进深方向偏移了还是向近前侧偏移了。
并且,图3(e)示出放大了图3(d)的引导显示46的部分的放大图像46a的另一例。在图3(e)的放大图像46a中包含有产生抖动的树叶的图像部分46c。即,图3(e)的例子示出在区域45的图像部分产生抖动。这样,通过放大由引导显示46指定的区域45,能够针对焦点的偏移和模糊得到更加详细的信息。
在图1中,本实施方式中的拍摄设备1由主体部10和更换镜头20构成。主体部10收纳拍摄设备1的主要电路部分,在前表面以拆装自如的方式安装有更换镜头20。
更换镜头20具有将被摄体像引导至主体部10的摄像部12的光学系统21。光学系统21构成为在从物体侧到摄像部12的摄像面(像面)的光轴上配置有未图示的多个镜头。即,在光学系统21中具有可动以通过对焦而设定为对焦状态的对焦镜头和在对焦状态下变倍的变焦镜头。并且,光学系统21具有对这些镜头和光圈进行驱动的未图示的机构部。
驱动部24控制光学系统21的机构部,对这些对焦镜头、变焦镜头和光圈进行驱动控制。另外,光圈例如配置在光学系统21的规定镜头彼此之间。
在更换镜头20中设有未图示的操作环等操作部,以进行与用户拍摄有关的参数、例如与焦点、变焦和光圈有关的参数的设定操作,操作检测部27检测针对该操作部的用户操作并将检测结果输出到控制部23。控制部23由微机等构成,根据操作检测部27的检测结果以及来自后述主体部10的信号处理和控制部11的信号对更换镜头20的各部进行控制。
控制部23的驱动控制部23a根据操作检测部27的检测结果以及信号处理和控制部11的控制,产生各种控制信号。例如,驱动控制部23a产生对焦信号、变焦信号和光圈控制信号,对驱动部24进行控制。驱动部24根据对焦信号对对焦镜头进行驱动控制,根据变焦信号对变焦镜头进行驱动控制,根据光圈控制信号对光圈进行驱动控制。
状态判定部25判定变焦镜头、对焦镜头的镜头位置并将表示镜头状态的信号输出到控制部23,并且,判定光圈量并将表示光圈状态的信号输出到控制部23。控制部23使用焦点位置、变焦位置和光圈量的判定结果对驱动部24进行控制,以成为与操作检测部27的检测结果以及来自信号处理和控制部11的控制信号对应的焦点位置、变焦位置、光圈量。
在更换镜头20中设有通信部28。并且,在主体部10中设有通信部13。通信部28经由规定传送路径在与主体部10的通信部13之间进行信息收发。当与主体部10的通信部13之间的通信建立后,控制部23能够将记录部29中存储的镜头固有的信息和与变焦操作有关的信息、焦点位置、光圈状态等信息作为镜头信息,通过通信部28、13发送到主体部10。
主体部10能够通过镜头信息来识别更换镜头20具有哪种变焦功能、变焦镜头的焦距范围(倍率)、焦距、最短焦距、无限远距离、明亮度数等。并且,控制部23还将操作检测部27的检测结果的信息发送到主体部10。
构成拍摄设备1的主体部10具有由CCD或CMOS传感器等摄像元件构成的摄像部12。摄像部12对来自设置在主体部10的前表面上的更换镜头20的被摄体像进行光电转换并得到拍摄图像。通过信号处理和控制部11对摄像部12进行驱动控制,摄像部12示出摄像图像。
信号处理和控制部11例如由CPU等构成,对拍摄设备1的各部进行控制。信号处理和控制部11向摄像部12输出摄像元件的驱动信号,并且读出来自摄像部12的摄像图像。信号处理和控制部11对读出的摄像图像进行规定信号处理、例如颜色调整处理、矩阵转换处理、噪声去除处理、其他各种信号处理。
在主体部10上还配设有时钟部14和操作判定部15。时钟部14产生信号处理和控制部11使用的时间信息。操作判定部15产生基于针对包含设置在主体部10上的未图示的释放按钮、功能按钮、拍摄模式设定等各种开关等在内的操作部的用户操作的操作信号,并将其输出到信号处理和控制部11。信号处理和控制部11根据操作信号对各部进行控制。
信号处理和控制部11能够进行与摄像图像的记录和再现有关的处理。例如,信号处理和控制部11能够对信号处理后的拍摄图像进行压缩处理,将压缩后的图像提供给记录部19进行记录。作为记录部19,例如能够采用卡接口,记录部19能够在存储卡等记录介质中记录图像信息和声音信息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后所述,在记录部19中记录记述了各图像部分的对比度的表19a。
信号处理和控制部11的显示控制部11a执行与显示有关的各种处理。显示控制部11a能够将信号处理后的拍摄图像提供给显示部17和目镜显示部18。显示部17和目镜显示部18具有LCD等显示画面,显示从显示控制部11a提供的图像。并且,显示控制部11a还能够在显示部17和目镜显示部18的显示画面中显示各种菜单显示等。
并且,在主体部10上设有用于检测用户是否使眼睛接近目镜显示部18的眼睛传感器18a。根据眼睛传感器18a的检测结果,信号处理和控制部11能够判定用户是否使眼睛接近目镜显示部18。
信号处理和控制部11能够读出记录部19中记录的摄像图像并进行解压缩处理。显示控制部11a通过将解压缩处理后的摄像图像提供给显示部17和目镜显示部18,能够进行记录图像的再现。
如后所述,显示部17具有显示摄像图像的显示画面17b。并且,在显示画面17b上设有触摸面板17a。触摸面板17a能够产生与用户用手指指示的显示画面17b上的位置对应的操作信号。该操作信号被供给到信号处理和控制部11。由此,在用户在显示画面17b上进行触摸或滑动的情况下,信号处理和控制部11能够检测用户的触摸位置、闭合手指并分开的操作(捏合操作)、滑动操作和通过滑动操作而到达的位置、滑动方向、触摸期间等各种操作,能够执行与用户操作对应的处理。
另外,显示部17以占据主体部10的例如背面的大致整个区域的方式进行配设,拍摄者能够确认拍摄时显示在显示部17的显示画面17b上的静态图像,能够一边确认静态图像一边进行拍摄操作。
在主体部10上设有振动判定部16。振动判定部16由陀螺仪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等构成,能够检测收纳主体部10的壳体的抖动或振动。振动判定部16的判定结果被提供给信号处理和控制部11。
并且,在主体部10上设有抖动校正部12a。抖动校正部12a由信号处理和控制部11控制,根据抖动状态对摄像部12进行控制,由此,从摄像部12输出去除了抖动影响后的摄像图像。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用户容易针对摄像图像确认对焦状态,并且,能够显示引导显示,以得到下次拍摄操作用的有效信息。
为了显示这种引导显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信号处理和控制部11具有面部检测部11b、对比度判定记录部11c、对焦判定部11d和记录浏览控制部11e。
面部检测部11b通过针对摄像图像的公知手法,从摄像图像进行面部检测处理。例如,面部检测部11b通过依次对使面部的明亮度特征模型化而得到的多个深浅图像和拍摄图像进行比较,能够检测人物的面部。并且,面部检测部11b不仅能够检测人物的面部,还能够检测人物的身体整体。进而,面部检测部11b例如还能够通过图案判定来检测宠物或特定物体的被摄体或其一部分等的区域。
对比度判定记录部11c求出基准对比度,并且求出要记录的图像的对比度。对比度判定记录部11c能够一边改变焦点位置一边判定摄像图像的各部的对比度。例如,对比度判定记录部11c将摄像图像分割为多个区域,判定分割后的各部的对比度。对比度判定记录部11c将记述了所求出的各部的对比度的表19a记录在记录部19中。对比度判定记录部11c将对比度最大的焦点位置判定为对焦位置,例如,将该焦点位置处的对比度作为对焦时的基准对比度。
例如,对比度判定记录部11c也可以记录通过所谓爬山方式的自动对焦按照各部求出的对比度。并且,对比度判定记录部11c也可以求出基于手动对焦的各焦点位置处的摄像图像的各部的对比度并进行记录。例如在实际拍摄之前由对比度判定记录部11c进行对比度的判定和记录。写上“之前”的原因在于,被摄体与拍摄者之间的位置关系与拍摄时相比没有大幅变化是很重要的,由此,在比较固定的状况下、焦点深度和拍摄视场深度较深的状态下,不需要限于此。也可以对图像进行比较,判定状况是否没有变化,判定记录结果是否有效。如果具有多个焦点位置处的结果,则作为基准的可靠性提高。
另外,关于该对比度信息,对焦时的相对变化是很重要的,在原本对比度较低的物体的正焦(ジャスピン)(恰好对焦的状态的通称)状态和原本对比度较高的物体的非正焦的状态下,正焦状态的物体的对比度降低,所以,如图5所示,如果不判定对比度由于对焦而发生何种变化,则很难进行正确的对焦控制。因此,关于对焦时的对比度信息,相对于相同被摄体部位,比较是有效的,但是,在不同被摄体之间,比较在焦点的判定这方面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具有对焦时的对比度变化的信息是有意义的。可以对在图像的哪个位置得到何种对比度进行比较,但是,也可以通过图像判定对相同被摄体彼此进行比较。并且,对比度判定、记录部位越多,则信息量越增加,但是,由于对记录容量和通信速度造成影响,所以,也可以仅针对特定的块或特定的特征图像(面部等)保留数据。
并且,对比度判定记录部11c求出进行拍摄而实际记录的摄像图像的各部的对比度,将其记录在记录部19中。
对焦判定部11d从记录部19中读出所记录的摄像图像的各部的对比度。并且,对焦判定部11d读出记录部19中记录的表19a的信息(基准对比度)。对焦判定部11d按照摄像图像的各部,对所记录的摄像图像的各部的对比度与表19a中记述的拍摄之前(记录之前)的各部的对比度进行比较。即,对焦判定部11d通过按照摄像图像的各部对记录前的对比度和记录后的对比度进行比较,按照摄像图像的各部判定对焦的状态。对焦判定部11d将判定结果输出到记录浏览控制部11e。
例如,对焦判定部11d调查与基于面部检测的主被摄体的位置、画面中央的位置、最近的被摄体的位置等、假想为对焦的区域(以下称为对焦假想部)有关的对比度。另外,在手动对焦时,为了支援手动对焦,有时局部放大用户指定的区域并进行显示,该情况下,也可以将局部放大的区域作为对焦假想部。并且,也可以将峰化(peaking)功能时由用户指定的区域作为对焦假想部。
在对焦假想部中的对比度在记录后为记录前的同等以上的情况下,关于对焦,判定为拍摄成功。该情况下,对焦判定部11d也可以将对焦假想部设定为适于放大显示的区域的候选(以下称为放大候选区域)。
并且,例如,在与对焦假想部有关的对比度在记录后小于记录前的情况下,对焦判定部11d判定与对焦假想部以外的其他部分有关的对比度在记录后是否为记录前的同等以上。在存在这样的部分的情况下,将该部分判定为放大候选区域。对焦判定部11d将判定结果输出到记录浏览控制部11e。
记录浏览控制部11e通过对显示控制部11a进行控制,进行如下的记录浏览显示:在拍摄之后马上将通过信号处理和控制部11从摄像部2取入并进行图像处理后的摄像图像作为记录浏览图像显示在目镜显示部18或背面显示部17的显示画面上。在本实施方式中,记录浏览控制部11e被提供对焦判定部11d的判定结果,将基于判定结果的引导显示重叠在记录浏览显示上并显示在显示画面上。
例如,记录浏览控制部11e显示基于表示放大候选区域的位置的框的引导显示。并且,记录浏览控制部11e也可以在框附近显示表示放大显示的候选的位置的“候选”的文字。
进而,记录浏览控制部11e也可以在从用户的放大操作或记录浏览显示起经过规定时间后,在整个显示画面中放大显示放大候选区域。
接着,参照图4~图8对这样构成的实施方式的动作进行说明。图4是用于说明照相机控制的流程图,图5和图6是用于说明对焦判定的说明图。图7是示出对焦判定的具体例的流程图,图8是示出引导显示的显示例的说明图。
当拍摄设备1的电源接通后,在图4的步骤S1中,信号处理和控制部11判定是否指示了拍摄模式。当指示了拍摄模式时,在步骤S2中,信号处理和控制部11进行照相机拍摄控制。由此,信号处理和控制部11从摄像部12取得图像信号,在显示部17上实时显示摄像图像(实时取景图形)。在步骤S3中,信号处理和控制部11进行面部检测处理、对焦处理、对比度判定处理和对比度的记录处理等。
即,面部检测部11b检测摄像图像中的面部并将检测结果输出到对比度判定记录部11c。信号处理和控制部11根据被摄体的检测结果,跟踪被摄体并进行对焦处理(自动对焦处理),或者进行自动对焦处理以使得在预先设定的位置、例如画面中央的位置处对焦。
对比度判定记录部11c按照摄像图像的各部记录该对焦处理例如爬山方式的自动对焦处理中求出的各镜头位置处的对比度。即,对比度判定记录部11c不仅判定对焦假想部中的对比度,还判定摄像图像的各部中的对比度。生成基于各镜头位置处的摄像图像的各部的对比度的表19a并将其记录在记录部19中。这里应该注意的是,关于该对比度信息,重要的是判定对比度由于对焦而发生何种变化的结果、以及对拍摄后的相同被摄体部位的对比度进行比较。关于对焦时的对比度信息,对于相同被摄体部位,比较是有效的,但是,在不同被摄体之间,比较在焦点判定这方面是没有意义的,所以,需要在相同被摄体部位(面部等)进行比较。严格地讲,即使是相同面部,由于移动而使光线变化,可能由于严格的焦点变化而产生对比度变化,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在利用颜色分布或阴影分布判定图像的一致度后,仅在没有极端变化时使对比度比较有效。即,这样,用于判定是否对焦在被摄体上的基准对比度根据此时的状况、被摄体等而不同。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在拍摄前后对画面内的相同部位彼此进行比较,或者对拍摄前后的图像进行比较并将相同形状和颜色的物体等作为比较对象。基于同样的想法,还要判定与拍摄前相比在拍摄时焦点变得良好的被摄体。如果在拍摄前具有多个焦点位置处的结果,则作为判定基准的可靠性提高。
图5示出显示画面17b上显示的实时取景图像51与对比度的判定区域之间的关系。图5示出在画面中央的配置了1~9的数字的框所示的9个部位的部分判定对比度。另外,在图5的实时取景图像51中包含有对图2(a)的树枝33进行摄像而得到的树枝的图像51a。
在图6中,横轴取焦点位置,示出图5的1~9的数字所示的各区域(以下称为区域1~9)中的对比度的变化。另外,区域5是对焦假想部。图6的纵线示出拍摄之前的焦点位置,在该定时,区域5的对比度最高,可知成为在区域5中对焦的状态。图6所示的各区域1~9的各焦点位置处的对比度记录在表19a中。
在步骤S4中,判定是否进行了拍摄操作。例如当通过释放按钮操作等指示了静态图像拍摄时,信号处理和控制部11进行拍摄。即,信号处理和控制部11对来自摄像部12的摄像图像实施信号处理并进行压缩后,将其提供给记录部19进行记录。并且,对比度判定记录部11c针对进行拍摄并记录的摄像图像的各图像部分(被摄体)求出对比度,将所求出的对比度记录在记录部19中(步骤S5)。
接着,在步骤S6中,信号处理和控制部11一边监视记录浏览的显示时间,一边将所记录的摄像图像提供给显示部17进行记录浏览显示(步骤S7)。当从记录浏览的显示开始起经过规定时间时,在步骤S12中,信号处理和控制部11判定是否进行了电源断开操作。在进行电源断开操作之前,反复进行步骤S1~S11的处理。当进行电源断开操作后,信号处理和控制部11断开电源并结束处理。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记录浏览显示期间内,能够对用户提示基于摄像图像中的对焦状态的引导显示。即,在步骤S8中,对焦判定部11d判定对焦状态。
图7示出该情况下的动作流程,在步骤S31中,对焦判定部11d从表19a中读出拍摄之前的各部的对比度。接着,在步骤S32中,对焦判定部11d读出记录部19中记录的各部的对比度。接着,对焦判定部11d设拍摄之前的对比度为对焦时的基准对比度,按照各部对该基准对比度和所记录的摄像图像的对比度进行比较(步骤S33)。
对焦判定部11d判定在拍摄之前对比度最高的区域即对焦假想部中的拍摄之前的对比度(基准对比度)和所记录的摄像图像的同一区域的对比度是否相等、或者拍摄之前的对比度是否未降低(步骤S34)。在拍摄之前的对比度为所记录的摄像图像的对比度的同等以上的情况下,将该对焦假想部作为放大显示的候选(步骤S35)。并且,该情况下,对焦判定部11d也可以判定为拍摄成功。
并且,在所记录的摄像图像的同一区域的对比度大于拍摄之前对比度最高的区域即对焦假想部中的拍摄之前的对比度的情况下,对焦判定部11d在对焦假想部以外的部分中检测所记录的摄像图像的对比度大于拍摄之前的对比度的部分(步骤S36)。在不存在这样的部分的情况下,将处理转移到步骤S35,在存在这样的部分的情况下,将处理转移到步骤S37,将该部分作为放大显示的候选。
图6通过黑点示出所记录的摄像图像的区域5、3中的对比度,示出在区域5中,与拍摄之前相比对比度降低,在区域3中,与拍摄之前相比对比度增大。因此,在图6的例子中,区域3设定为放大显示的候选。
记录浏览控制部11e被提供对焦判定部11d的判定结果,在显示画面上显示表示对焦的区域即放大候选区域的引导显示46(参照图3(c))(步骤S9)。在步骤S10中,记录浏览控制部11e判定用户有无进行放大操作。在进行了放大操作的情况下,记录浏览控制部11e对放大显示的候选的区域进行放大显示(步骤S11)。
这样,这里,观察每个区域的变化,以拍摄前的对比度变化为基准,判定在相同区域中拍摄后对比度如何。如果不存在较大抖动、较大的被摄体的画面内的摆动,则该方法是有效的,但是,在被摄体的画面内位置在拍摄前后变化的情况下等,也可以不按照每个区域来判定对比度变化,假想被摄体上下左右摆动的情况,利用相邻区域(块)的对比度数据,或根据跟踪相同图像的结果来判定对比度变化。这里,利用在这种区域分割中称为相同区域的利用的例子进行简化,但是,除此之外还进行相邻区域的利用、相似图像判定等,在拍摄前后判定针对相同被摄体的对比度变化。
并且,即使是相同区域,也判定图6这样的拍摄前的对比度曲线,如果是符合该曲线(在该曲线内检测到)的对比度变化,则设为可靠值,但是,如果进行比较而存在过大的变化,则即使对比度上升,也不会判定为对焦。即,如果具有多个焦点位置处的结果,则作为基准的可靠性提高。
即,在图7的S36的上升判定中,在上升判定结果超过规定量、或者偏离对比度变化曲线中检测到的值的情况下,分支到“否”。
并且,在S36的判定中,不仅根据分割后的区域内的对比度变化来判定假想部以外的对比度是否上升,还可以进行图像识别和跟踪,在跟踪的结果为相同被摄体的对比度上升的情况下,将S36分支到“是”。即,上述基准对比度是根据对焦控制时得到的对比度变化数据而得到的值,其能够利用同一块(区域)相邻块(区域)的值,或者进行被摄体跟踪,在拍摄前后判定相同的被摄体并进行利用。基于同样的想法,还要判定与拍摄前相比在拍摄时焦点变得良好的被摄体。即,以上的处理可以说是利用拍摄前后的针对相同被摄体的对比度来决定上述基准对比度,可以根据拍摄后的被摄体选择拍摄前的被摄体的对比度信息来进行判定。
图8示出引导显示和放大显示的显示例。图8(a)示出在显示画面17b上利用2个画面显示摄像图像整体的缩小图像61a和候选区域的放大图像62a的例子。在缩小图像61a中显示引导显示46。并且,图8(b)示出在显示画面17b上利用母画面显示摄像图像整体作为母图像61b、在显示画面的一部分区域中利用子画面显示放大图像62b的例子。在母图像61b中显示引导显示46。并且,图8(c)示出在显示画面上利用母画面显示放大图像62c、在显示画面的一部分区域中利用子画面显示摄像图像整体作为子图像61c的例子。在子图像61c中显示引导显示46。在步骤S11中,能够根据用户操作来切换图8的各显示。
用户通过图8的显示,能够比较简单地掌握拍摄是失败还是成功。并且,在拍摄失败的情况下,通过参照放大显示,也能够得到下次拍摄操作的有效启示。
在图4的步骤S1中判定为未指示拍摄模式的情况下,在步骤S15中,信号处理和控制部11判定是否指示了再现模式。当指示了再现模式时,在步骤S16中,信号处理和控制部11进行缩略图的一览显示。当参照缩略图一览的用户进行了图像选择时,将处理从步骤S17转移到步骤S18,信号处理和控制部11进行选择图像的再现。另外,当在步骤S25中判定为再现结束时,信号处理和控制部11反复进行文件一览显示(步骤S16)。在未进行文件选择的情况下,在步骤S19中判定为再现模式结束。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再现时也能够确认对焦状态。在步骤S20中,信号处理和控制部11判定是否进行了用于确认对焦状态的操作。在未进行该操作的情况下,将处理转移到步骤S25,判定为再现模式结束。当进行了用于确认对焦状态的操作时,在步骤S21~S24中进行与步骤S8~S11相同的处理。即,在再现时也进行引导显示和候选区域的放大显示。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对记录之前的摄像图像的各部的对比度和记录后的摄像图像的各部的对比度进行比较,判定对焦状态并向用户提示判定结果。由此,能够一眼确认是否得到在进行了对焦的部分对焦的摄像图像。并且,能够简单地确认在进行了对焦的部分以外、对焦的部分存在于何处,并且,能够简单地确认该部分的放大图像,通过自身进行拍摄分析,能够容易地得到下次拍摄操作用的有效启示。
(变形例)
图9是示出对焦状态的判定方法的变形例的流程图,能够代替图7而采用图9。在图9的例子中,代替爬山对比度方式而利用基于像面相位差法的对焦控制。即,在本变形例中,针对摄像图像的各部求出用于判定对焦和未对焦的相位差(以下称为基准相位差),通过对要记录的摄像图像的各部的相位差和基准相位差进行比较,判定对焦状态,显示判定结果。例如,将记录之前的对焦时的图像各部的相位差作为基准相位差,通过检测与要记录的图像的各部的相位差之间的变化,能够显示表示对焦的图像部分的引导显示。
在像面相位差法中,将来自被摄体的各光路在射出瞳中例如分割为右方向和左方向,使来自右方向的光束(右光束)和来自左方向的光束(左光束)入射到摄像元件的摄像面(受光面)。在摄像元件中构成接收右光束的像素(以下称为R像素)和接收左光束的像素(以下为L像素),使右光束和左光束分别在R像素和L像素(以下将它们称为AF像素)的各摄像面上成像。
分别入射到R像素和L像素的图像信号彼此在摄像面上的相位差与焦点偏移量成比例。因此,使用从AF像素得到的相位差和规定运算参数,能够计算散焦量和散焦方向。在摄像部12的摄像像素中,除了用于生成图像的通常像素以外,还在画面的各部配置有AF像素,能够根据AF像素的像素值求出画面的各部的焦点偏移量。
在步骤S41中,对焦判定部11d从表19a中读出拍摄之前的各部的相位差作为基准相位差。接着,在步骤S42中,对焦判定部11d读出记录部19中记录的各部的相位差。接着,对焦判定部11d按照各部对拍摄之前的相位差和所记录的摄像图像的相位差进行比较(步骤S43)。另外,在从摄像部12输出的摄像图像中包含有通常像素和AF像素的数据。信号处理和控制部11从压缩处理前的摄像图像中取出AF像素的数据,能够取得摄像图像的各部的相位差。
对焦判定部11d判定拍摄之前相位差最小的区域即对焦假想部中的拍摄之前的相位差(基准相位差)和所记录的摄像图像的同一区域的相位差是否相等、或者拍摄之前的相位差是否未增大(步骤S44)。在所记录的摄像图像的相位差与拍摄之前的相位差相比未增大的情况下,将该对焦假想部作为放大显示的候选(步骤S45)。并且,该情况下,对焦判定部11d也可以判定为拍摄成功。
并且,在所记录的摄像图像的同一区域的相位差大于拍摄之前相位差最小的区域即对焦假想部中的拍摄之前的相位差的情况下,对焦判定部11d在对焦假想部以外的部分中检测所记录的摄像图像的相位差低于拍摄之前的相位差的部分(步骤S46)。在不存在这样的部分的情况下,将处理转移到步骤S45,在存在这样的部分的情况下,将处理转移到步骤S47,将该部分作为放大显示的候选。
这样,这里,观察每个区域的变化,以拍摄前的相位差为基准,判定在相同区域中拍摄后相位差如何。如果不存在较大抖动、较大的被摄体的画面内的摆动,则该方法是有效的,但是,在被摄体在拍摄前后变化的情况下等,也可以不按照每个区域来判定相位差变化,而根据跟踪相同图像的结果来判定相位差变化。即,在S44中相位差增大的情况下,有时对焦对象在横向块中摆动。该情况下,也许不是失败照片,对与目标被摄体相同形状和颜色的物体进行被摄体判定并进行跟踪,如果其相位差良好,则对该部分进行放大即可。也可以利用拍摄前后的针对相同被摄体的相位差信息来决定上述基准相位差信息。
该情况下,在S44中,也可以设计成利用跟踪图像的结果进行相位差判定而分支到“是”,在S44中进行同一区的比较,即使被摄体偏移到相邻块、区、区域,在S46中进行补救即可。该情况下也分支到“是”,能够放大对焦的部分并进行目视识别确认。该情况下,也可以重点检测对焦的区域的相邻块,不看分开过大的块。并且,如果具有多个焦点位置处的相位差变化的结果,则作为基准使用并判断焦点变化的状况时的可靠性提高。例如,能够在拍摄前后判定相同被摄体的位置是否偏移、完全消失、是否出现其他被摄体等。
如果不存在较大抖动、较大的被摄体的画面内的摆动,则利用相同块(区域)的相位差信息的方法是有效的,但是,在被摄体的画面内位置在拍摄前后变化的情况下等,也可以不按照每个区域来判定相位差变化,假想被摄体上下左右摆动的情况,利用相邻区域(块)的相位差数据,或根据跟踪相同图像的结果来判定相位差变化。这里,在这种区域分割中进行相同区域的利用、相邻区域的利用、相似图像判定等,在拍摄前后判定针对相同被摄体的相位差变化。
由于存在这种用途,所以,当根据拍摄时的图像在图像文件等中记录相位差信息时,容易在拍摄后随时判定是否对焦在目标部分。基于同样的想法,还要判定与拍摄前相比在拍摄时焦点变得良好的被摄体。
这样,在图9的变形例中,能够进行利用像面相位差法实现的对焦判定。
(第2实施方式)
图10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采用的流程图。在图10中,对与图4相同的顺序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说明。另外,在图10中省略再现时的动作流程的图示。本实施方式的硬件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并且,图11是横轴取焦点位置并通过圆形记号示出图5的1~9的数字所示的各区域1~9中的对比度的变化的说明图。
在第1实施方式中,将拍摄之前的各部的对比度作为对焦时的基准对比度,通过对基准对比度和要记录的摄像图像的各部的对比度进行比较,判定对焦状态。但是,在拍摄之前不进行自动对焦而进行手动对焦的情况下,有时不进行多个焦点位置处的对比度判定,所以,认为无法仅记录对焦判定所需要的量的图像各部中与焦点位置对应的对比度的变化。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拍摄之后,通过实施使镜头高速进行微小振动的摆动(Wobbling)动作,在拍摄后取得对焦判定中使用的各部的对比度作为基准对比度。通过在拍摄后的极短的时间内进行摆动动作,能够针对与拍摄时大致相同的拍摄范围的图像求出基准对比度。
通过摆动动作,按照各部求出相对于拍摄时使焦点位置向远侧和近侧偏移的状态的2个基准对比度。能够从要记录的摄像图像取得拍摄时的对比度。在摄像图像的各部,根据拍摄时的对比度是否大于使焦点位置向远侧和近侧偏移的情况下的2个基准对比度,能够判定各部的对焦状态。
在图10中,步骤S3’进行与图4的步骤S3相同的处理,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步骤S3’中,不需要对比度的判定和记录处理。响应于拍摄操作,在步骤S50中进行拍摄和摄像图像的记录。
在接下来的步骤S51中,对比度判定记录部11c使拍摄时的焦点位置向远侧偏移。在接下来的步骤S52中,对比度判定记录部11c被提供来自摄像部12的摄像图像,求出各部的对比度。这样,能够求出比拍摄时的焦点位置更向远侧偏移的焦点位置处的各部的对比度。
同样,在步骤S53中,对比度判定记录部11c使焦点位置从拍摄时的焦点位置向近侧偏移,根据该状态下进行摄像而得到的图像求出各部的对比度(步骤S54)。这样,能够求出比拍摄时的焦点位置更向近侧偏移的焦点位置处的各部的对比度。
在步骤S55中,对比度判定记录部11c求出所记录的摄像图像的各部的对比度、即拍摄时的各部的对比度。对比度判定记录部11c的判定结果被提供给对焦判定部11d。
在步骤S56中,对焦判定部11d判定对焦状态。即,对焦判定部11d针对摄像图像的各部,对拍摄时的对比度和使焦点位置向远侧和近侧偏移的情况下的对比度进行比较。在对焦假想部中,在拍摄时的对比度大于使焦点位置向远侧和近侧偏移的情况下的基准对比度双方的情况下,对焦判定部11d将对焦假想部作为放大显示的候选。并且,该情况下,对焦判定部11d也可以关于对焦而判定为拍摄成功。
并且,在对焦假想部中,在拍摄时的对比度小于使焦点位置向远侧和近侧偏移的情况下的对比度中的任意一方的情况下,对焦判定部11d针对对焦假想部以外的各部分,判定拍摄时的对比度是否大于使焦点位置向远侧和近侧偏移的情况下的对比度双方。在不存在这样的部分的情况下,将对焦假想部作为放大显示的候选,在存在这样的部分的情况下,将该部分作为放大显示的候选。
在图11中,在区域5中,使焦点位置向远侧偏移的情况下的对比度大于拍摄时的对比度。另一方面,在区域3中,拍摄时的对比度大于使焦点位置向远侧和近侧偏移的情况下的对比度中的任意一方。因此,在图11的例子中,区域3被设定为放大显示的候选。该情况下,也可以不仅在同一区域(块)中在拍摄前后进行比较,还考虑被摄体纵横偏移而偏移到相邻块的情况,以相邻块的对比度变化为基准,判定是否对焦,当然也可以一并使用被摄体跟踪结果。如果不存在较大抖动、较大的被摄体的画面内的摆动,则在相同区域中进行判定的方法是有效的,但是,在被摄体的画面内位置在拍摄前后变化的情况下等,也可以不按照每个区域来判定对比度变化,假想被摄体上下左右摆动的情况,利用相邻区域(块)的对比度数据,或根据跟踪相同图像的结果来判定对比度变化。这里,在这种区域分割中进行相同区域的利用、相邻区域的利用、相似图像判定等,极力在拍摄前后判定针对相同被摄体的对比度变化,基于同样的想法,还要判定与拍摄前相比在拍摄时焦点变得良好的被摄体。
其他作用和效果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是在拍摄之前无法检测到能够实现对焦判定的程度的对比度变化的情况下等,也能够可靠地进行对焦判定。
另外,通过打开光圈,能够强调对比度的变化。因此,也可以在步骤S51之前先打开光圈。并且,在上述说明中,假设未记录拍摄之前的对比度来进行说明,但是,在拍摄之前记录了有效对比度的情况下,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也可以通过对拍摄之前的各部的对比度和要记录的摄像图像的各部的对比度进行比较来判定对焦状态。
(第3实施方式)
图12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采用的流程图。在图12中,对与图10相同的顺序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硬件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并且,图13是用于说明光圈与模糊量(对比度)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图14是横轴取焦点位置并通过圆形记号示出图5的1~9的数字所示的各区域1~9中的对比度的变化的说明图。
在第2实施方式中,通过对拍摄时的各部的对比度和拍摄之后使焦点位置向远侧和近侧变化的情况下的各部的基准对比度进行比较,判定对焦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拍摄之后使光圈变化的情况下的各部的对比度作为基准对比度,通过对拍摄时的各部的对比度和各部的基准对比度进行比较,判定对焦状态。
图13(a)示出对焦时的状况,示出从被摄体发出的光经由镜头71被引导至摄像面。来自镜头71的光线73a示出光圈72为闭合状态的情况,来自镜头71的光线73b(虚线)示出光圈72为打开状态的情况。在对焦的情况下,与光圈72的开闭状态无关,来自镜头71的光线在摄像面上成像。
另一方面,图13(b)示出未对焦时的状况。图13(b)的例子示出焦点向近侧偏移、对焦面位于与摄像面偏离的位置。在光圈72为闭合状态时,来自镜头71的光线用实线的光线74a表示,在光圈为打开状态的情况下,来自镜头71的光线用虚线的光线74b表示。在光圈72为闭合状态时,从点光源发出的光在摄像面上扩大图13(b)的偏移量(闭合)而进行受光。并且,在光圈72为打开状态时,从点光源发出的光在摄像面上扩大图13(b)的偏移量(打开)而进行受光。
根据图13(a)、(b)可知,在光圈为闭合状态时,对焦时和未对焦时的模糊量比较小,在光圈为打开状态时,对焦时和未对焦时的模糊量比较大。模糊量和对比度相对应,可知拍摄时的对比度与使光圈变化的情况下的对比度的变化量越小,则越接近对焦状态,变化量越大,则焦点偏移量越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拍摄之后,使光圈变化并取得各部的对比度。另外,该情况下,也可以在拍摄后的极短的时间内进行光圈的开闭和对比度的判定。
在图12的步骤S61中,对比度判定记录部11c与更换镜头20的控制部23进行通信,判定是否能够使未图示的光圈向打开方向变化。在光圈为闭合状态的情况下,需要减慢快门速度以接收充分光量,很难在拍摄之后的短时间内进行计测,所以,尽可能使光圈向打开方向变化而求出对比度。
在能够使光圈向打开方向变化的情况下,对比度判定记录部11c通过控制部23使未图示的光圈向打开方向变化。在步骤S62中,对比度判定记录部11c被提供来自摄像部12的摄像图像,求出光圈打开的状态下的各部的对比度。然后,求出与拍摄时的光圈状态不同的光圈状态下的各部的基准对比度。
在无法使光圈向打开方向变化的情况下,对比度判定记录部11c对控制部23进行控制,以使光圈向闭合方向变化。该情况下,在步骤S63中,对比度判定记录部11c求出各部的基准对比度。这样,在步骤S62或步骤S63中,求出与拍摄时的光圈状态不同的光圈状态下的各部的基准对比度。
在步骤S55中,对比度判定记录部11c求出所记录的摄像图像的各部的对比度、即拍摄时的各部的对比度。对比度判定记录部11c的判定结果被提供给对焦判定部11d。
在步骤S64中,对焦判定部11d判定对焦状态。即,对焦判定部11d针对摄像图像的各部,对拍摄时的对比度和使光圈状态变化的情况下的对比度之间的变化量进行比较。对焦判定部11d判定是否在对焦假想部中对比度的变化量最小。在对焦假想部中对比度的变化量最小的情况下,对焦判定部11d将对焦假想部作为放大显示的候选。并且,该情况下,对焦判定部11d也可以关于对焦而判定为拍摄成功。
并且,在对焦假想部中对比度的变化量比较大的情况下,对焦判定部11d针对对焦假想部以外的各部分,判定对比度的变化量是否充分小。在不存在这样的部分的情况下,将对焦假想部作为放大显示的候选,在存在这样的部分的情况下,将该部分作为放大显示的候选。
图14的黑点针对各区域1~9示出拍摄时的对比度和使光圈变化的情况下的基准对比度。在2个黑点的位置一致的情况下,能够判定为对焦状态,2个黑点彼此的距离越大,则能够判断为焦点偏移量越大。在图14的例子中,在区域5中,拍摄时的对比度与使光圈变化的情况下的对比度之差比较大。另一方面,在区域3中,拍摄时的对比度和使光圈变化的情况下的对比度相互一致。因此,在图14的例子中,区域3被设定为放大显示的候选。
其他作用和效果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另外,在上述说明中,假设未记录拍摄之前的对比度来进行说明,但是,在拍摄之前记录了有效对比度的情况下,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也可以通过对拍摄之前的各部的对比度和要记录的摄像图像的各部的对比度进行比较来判定对焦状态。
(第4实施方式)
图15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中采用的流程图。在图15中,对与图12相同的顺序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硬件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并且,图16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的焦点数据库的内容的说明图。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拍摄之前的焦点位置、拍摄之后的焦点位置或拍摄之后的光圈变化来判定对比度,从而判定对焦状态。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保持按照每个被摄体(对象物)或按照每个拍摄环境而预先规定的对焦时的基准对比度等信息的焦点数据库,通过对所记录的摄像图像的各部的对比度等被摄体信息和从焦点数据库中读出的基准对比度等信息进行比较,判定对焦状态,而不用变更拍摄参数。
图16示出记录部19中记录的焦点数据库的内容。在图16中,作为对象物的例子,例示了人的眼睛和文字。认为人的眼睛附近的睫毛和文字等在对焦状态下得到某个固定的对比度。该情况下,例如,在明亮的环境下,对比度的值比较高,在昏暗的环境下,对比度的值比较低。按照每个对象物且按照每个环境,将对焦时能够得到的对比度作为基准对比度记述在焦点数据库中。
在图16的例子中示出,关于人的眼睛,在明亮的室外,在对焦时得到Cont1这样的基准对比度,在昏暗的室内,在对焦时得到Cont2这样的基准对比度。同样,关于文字,在明亮的室外,在对焦时得到Cont3这样的基准对比度,在昏暗的室内,在对焦时得到Cont4这样的基准对比度。
并且,关于人的眼睛的图像的轮廓宽度,认为在对焦时也得到规定值。在焦点数据库中,设定该值作为明亮的室外用和昏暗的室内用的基准轮廓宽度。
进而,对比度判定记录部11c具有对记录部19中记录的焦点数据库进行更新的功能。图16的现状新设1(图案判定)和现状新设2(图案判定)示出通过对比度判定记录部11c进行更新记录的信息。对比度判定记录部11c针对实际的摄像图像进行被摄体检测和明亮度检测,按照每个检测到的被摄体并按照每个拍摄环境,记录对焦时得到的对比度作为基准对比度。并且,对比度判定记录部11c还可以具有如下得学习功能,即,通过将与同一被摄体的拍摄有关的历史保持在记录部19等中,将其更新为最佳的基准对比度。
在图15的步骤S71中,面部检测部11b检测摄像图像中的被摄体。对比度判定记录部11c按照每个检测到的被摄体,参照焦点数据库的信息(步骤S72)。在步骤S73中,对比度判定记录部11c结合焦点数据库假想的被摄体的尺寸,通过对摄像图像中的被摄体的尺寸进行放大或缩小而使其一致。在该状态下,对比度判定记录部11c求出拍摄图像的各被摄体的对比度(步骤S55)。对比度判定记录部11c的判定结果被提供给对焦判定部11d。
在步骤S74中,对焦判定部11d判定对焦状态。即,对焦判定部11d针对摄像图像的各被摄体,对摄像图像的对比度和焦点数据库中记述的基准对比度进行比较。对焦判定部11d判定是否在对焦假想部中摄像图像的对比度与基准对比度之差最小。在对焦假想部中对比度之差最小的情况下,对焦判定部11d将对焦假想部作为放大显示的候选。并且,该情况下,对焦判定部11d也可以关于对焦而判定为拍摄成功。
并且,在对焦假想部中摄像图像的对比度与基准对比度之差比较大的情况下,对焦判定部11d针对对焦假想部以外的各被摄体,判定对比度之差是否充分小。在不存在这样的部分的情况下,将对焦假想部作为放大显示的候选,在存在这样的部分的情况下,将该部分作为放大显示的候选。
另外,对焦判定部11d也可以使用摄像图像中的被摄体的轮廓宽度与焦点数据库中的基准轮廓宽度之差来进行对焦判定。
其他作用和效果与第3实施方式相同。另外,在上述说明中,假设未记录拍摄之前的对比度来进行说明,但是,在拍摄之前记录了有效对比度的情况下,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也可以通过对拍摄之前的各部的对比度和要记录的摄像图像的各部的对比度进行比较来判定对焦状态。
进而,在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中,作为拍摄用的设备,使用数字照相机进行了说明,但是,作为照相机,可以是数字单反照相机,也可以是小型数字照相机,还可以是摄像机、摄影机这样的动态图像用的照相机,进而,当然还可以是内置于便携电话、智能手机等便携信息终端(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等中的照相机。并且,还可以是内窥镜、显微镜这样的工业用、医疗用的光学设备。不仅是拍摄设备,通过这种研究,还能够提供能够准确观察用户希望的图像的观察装置、显示装置。
并且,不仅是拍摄设备,在拍摄失败判定用的显示设备中,判定这样的图像特征并向用户提供下次拍摄时的启示、指导和建议的技术也是很重要的。这里,如果在要分析的图像文件中加入照相机的设定信息,则还可以包含对比度的信息作为图像特征。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能够在实施阶段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对结构要素进行变形而具体化。并且,通过上述各实施方式所公开的多个结构要素的适当组合,能够形成各种发明。例如,也可以删除实施方式所示的全部结构要素中的若干个结构要素。进而,还可以适当组合不同实施方式中的结构要素。
另外,关于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附图中的动作流程,即使为了简便而使用“首先”、“接着”等进行了说明,也不意味着必须按照该顺序实施。并且,在构成这些动作流程的各步骤中,当然也可以适当省略不影响发明本质的部分。
并且,关于这里说明的技术中主要利用流程图说明的控制和功能,多数情况下能够通过程序进行设定,通过由计算机读取并执行该程序,能够实现上述控制和功能。作为计算机程序产品,将该程序的整体或一部分记录或存储在软盘、CD-ROM等非易失性存储器等移动介质以及硬盘、易失性存储器等存储介质中,能够在产品出厂时或经由移动介质或通信线路流通或提供。利用者经由通信网络下载该程序并将其安装在计算机上,或者从记录介质安装在计算机上,由此,能够容易地实现本实施方式的拍摄设备。
本申请以2013年9月17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3-192252号为优先权主张的基础进行申请,上述公开内容被引用到本申请说明书、权利要求书和附图中。

Claims (7)

1.一种拍摄设备,其特征在于,该拍摄设备具有:
摄像部,其对被摄体进行摄像并得到摄像图像;
显示部,其显示上述摄像图像;
基准信息判定部,其针对上述摄像部在第1定时进行摄像而得到的第1摄像图像的各部,取得用于判定对焦和未对焦的基准对比度;
记录图像信息判定部,其针对上述摄像部在上述第1定时之后的第2定时为了记录而进行摄像得到的第2摄像图像的各部,求出所述第2摄像图像的各部的对比度;
对焦判定部,其通过对上述基准信息判定部取得的基准对比度和上述记录图像信息判定部求出的对比度进行比较,针对上述各部分别判定上述第2摄像图像的对焦状态;以及
显示控制部,其将上述对焦判定部的判定结果与上述第2摄像图像一起显示在上述显示部中,
其中,所述基准信息判定部利用拍摄前后的针对相同被摄体的对比度来决定上述基准对比度,
上述对焦判定部使上述显示控制部显示如下的引导显示作为上述判定结果,该引导显示示出上述第2摄像图像的各部中的对焦状态的部分,其中,在上述第2摄像图像中设定的对焦假想部的对比度小于所述基准对比度的情况下,所述对焦判定部判定上述第2摄像图像中所述对焦假想部之外是否存在对比度大于所述基准对比度的其他部,在存在上述其他部的情况下,放大显示上述其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拍摄设备,其特征在于,
上述基准对比度是根据对焦控制时得到的对比度变化数据而得到的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拍摄设备,其特征在于,
上述基准信息判定部将上述第2摄像图像的拍摄前的对焦操作时的对比度的最大值作为上述基准对比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拍摄设备,其特征在于,
上述基准信息判定部将在上述第2摄像图像的拍摄后使焦点位置向远侧和近侧移动而取得的对比度作为上述基准对比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拍摄设备,其特征在于,
上述基准信息判定部将在上述第2摄像图像的拍摄后改变光圈而取得的对比度作为上述基准对比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拍摄设备,其特征在于,
上述基准信息判定部将按照每个被摄体和每个拍摄环境预先求出的对焦时的对比度作为上述基准对比度。
7.一种拍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拍摄方法具有以下步骤:
摄像步骤,对被摄体进行摄像并得到摄像图像;
第1显示控制步骤,在显示部中显示上述摄像图像;
基准信息判定步骤,针对上述摄像步骤在第1定时进行摄像而得到的第1摄像图像的各部,取得用于判定对焦和未对焦的基准对比度;
记录图像信息判定步骤,针对上述摄像步骤在上述第1定时之后的第2定时为了记录而进行摄像得到的第2摄像图像的各部,求出所述第2摄像图像的各部的对比度;
对焦判定步骤,通过对上述基准信息判定步骤中取得的基准对比度和上述记录图像信息判定步骤中求出的对比度进行比较,针对上述各部分别判定上述第2摄像图像的对焦状态;以及
第2显示控制步骤,将上述对焦判定步骤中的判定结果与上述第2摄像图像一起显示在上述显示部中,
其中,在所述基准信息判定步骤中,利用拍摄前后的针对相同被摄体的对比度来决定上述基准对比度,
在上述第2显示控制步骤中显示如下的引导显示作为上述判定结果,该引导显示示出上述第2摄像图像的各部中的对焦状态的部分,其中,在上述第2摄像图像中设定的对焦假想部的对比度小于所述基准对比度的情况下,判定上述第2摄像图像中所述对焦假想部之外是否存在对比度大于所述基准对比度的其他部,在存在上述其他部的情况下,放大显示上述其他部。
CN201480001865.8A 2013-09-17 2014-07-10 拍摄设备和拍摄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6416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92252A JP5743236B2 (ja) 2013-09-17 2013-09-17 撮影機器及び撮影方法
JP2013-192252 2013-09-17
PCT/JP2014/068416 WO2015040935A1 (ja) 2013-09-17 2014-07-10 撮影機器、撮影方法及び撮影表示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41627A CN104641627A (zh) 2015-05-20
CN104641627B true CN104641627B (zh) 2018-11-16

Family

ID=526885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01865.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641627B (zh) 2013-09-17 2014-07-10 拍摄设备和拍摄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9756235B2 (zh)
EP (1) EP2878983A4 (zh)
JP (1) JP5743236B2 (zh)
CN (1) CN104641627B (zh)
WO (1) WO201504093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43236B2 (ja) * 2013-09-17 2015-07-01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撮影機器及び撮影方法
CN104390981B (zh) * 2014-12-12 2017-07-14 宁波江丰生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图像采集装置的快速准确对焦扫描病理切片组织的方法
JP6769434B2 (ja) 2015-06-18 2020-10-14 ソニー株式会社 表示制御装置、表示制御方法および表示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05004723A (zh) * 2015-06-25 2015-10-28 宁波江丰生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病理切片扫描3d成像与融合装置及方法
JP2019086775A (ja) * 2017-11-06 2019-06-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KR102438201B1 (ko) * 2017-12-01 2022-08-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사진 촬영과 관련된 추천 정보를 제공하는 방법 및 시스템
CN109600604B (zh) * 2018-11-09 2020-07-03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对比度测试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584043B (zh) * 2020-12-08 2023-03-2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辅助对焦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KR20230149932A (ko) * 2022-04-21 2023-10-30 주식회사 케이랩 초점 거리 측정 장치 및 방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68119A (zh) * 2008-09-05 2010-03-10 Lg电子株式会社 具有触摸屏的移动终端以及使用该移动终端捕捉图像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56860B2 (ja) * 2003-02-05 2007-08-08 コニカミノルタフォト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2006058405A (ja) * 2004-08-18 2006-03-02 Casio Comput Co Ltd カメラ装置、オートフォーカス制御方法
JP2006086952A (ja) 2004-09-17 2006-03-30 Casio Comput Co Ltd デジタルカメラ、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4288612B2 (ja) * 2005-09-14 2009-07-01 ソニー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4887840B2 (ja) * 2006-03-03 2012-02-29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撮影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7248782A (ja) * 2006-03-15 2007-09-27 Olympus Imaging Corp 焦点調節装置およびカメラ
US7483054B2 (en) * 2006-03-16 2009-01-27 Altek Corporation Image unsharpness test method for a camera device
JP4127297B2 (ja) * 2006-06-09 2008-07-30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制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4775644B2 (ja) * 2006-06-20 2011-09-21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JP2008092299A (ja) 2006-10-02 2008-04-17 Nikon System:Kk 電子カメラ
US20080084584A1 (en) * 2006-10-04 2008-04-10 Nokia Corporation Emphasizing image portions in an image
JP2008096610A (ja) * 2006-10-11 2008-04-24 Sanyo Electric Co Ltd 自動焦点調節装置およびその調節方法
US7844176B2 (en) * 2007-08-01 2010-11-30 Olympus Imaging Corp. Imaging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for imaging device
JP5173453B2 (ja) * 2008-01-22 2013-04-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該撮像装置の表示制御方法
JP5027029B2 (ja) * 2008-03-25 2012-09-19 オリンパス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拡大表示機能付きカメラおよびカメラの制御方法
JP5163446B2 (ja) * 2008-11-25 2013-03-13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撮像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5223644B2 (ja) * 2008-12-15 2013-06-2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2011017800A (ja) * 2009-07-07 2011-01-27 Canon Inc 焦点検出装置
JP5657235B2 (ja) * 2009-11-10 2015-01-21 オリンパス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画像撮像装置及び画像撮像方法
JP5576644B2 (ja) * 2009-12-10 2014-08-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5623254B2 (ja) * 2010-11-29 2014-11-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5800498B2 (ja) * 2010-12-17 2015-10-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自動焦点調整装置およびそれを有するレンズ装置
US8717477B2 (en) * 2011-03-30 2014-05-06 Panasonic Corporation Imaging apparatus switching between display of image and enlarged image of focus area
WO2013061947A1 (ja) 2011-10-28 2013-05-0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方法及び画像処理方法並びにそれらの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及び撮像装置
KR101822462B1 (ko) * 2011-11-29 2018-01-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Ui 제공 방법 및 이를 적용한 영상 촬영 장치
JP5936404B2 (ja) * 2012-03-23 2016-06-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967432B2 (ja) * 2012-09-11 2016-08-10 ソニー株式会社 処理装置、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5743236B2 (ja) * 2013-09-17 2015-07-01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撮影機器及び撮影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68119A (zh) * 2008-09-05 2010-03-10 Lg电子株式会社 具有触摸屏的移动终端以及使用该移动终端捕捉图像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059998A (ja) 2015-03-30
US10367990B2 (en) 2019-07-30
US20150116551A1 (en) 2015-04-30
CN104641627A (zh) 2015-05-20
EP2878983A1 (en) 2015-06-03
US20170359502A1 (en) 2017-12-14
US9756235B2 (en) 2017-09-05
JP5743236B2 (ja) 2015-07-01
WO2015040935A1 (ja) 2015-03-26
EP2878983A4 (en) 2016-04-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41627B (zh) 拍摄设备和拍摄方法
CN102360150B (zh) 焦点控制设备、图像感测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03858043B (zh) 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JP4182117B2 (ja)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KR100821801B1 (ko) 촬상장치 및 오토포커스 제어방법
CN105593737B (zh) 焦点检测装置和焦点检测方法
CN104052925A (zh) 显示设备和显示设备的控制方法
JP2010015024A (ja) 撮像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US11321618B2 (en) Learning device, image pickup apparatus,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learning method, non-transient computer-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for recording learning program, display control method and inference model manufacturing method
JP5030022B2 (ja)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CN102100062A (zh) 成像设备、成像方法和程序
CN105359502A (zh) 追踪装置、追踪方法以及存储了追踪程序的非易失性存储介质
GB2599012A (e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program and storage medium thereof
JP2016197179A (ja) 焦点検出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06208408A (ja) 撮像装置、撮像方法、撮像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TWI306535B (en) Control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and camera
CN103037156A (zh) 图像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处理方法
CN104144285B (zh) 拍摄设备、拍摄辅助方法、显示装置及显示方法
JP4567538B2 (ja) 露出量算出システムならびに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そ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06343777A (ja) 焦点調節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3242408A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6042936B2 (ja) 撮影機器及び撮影方法
JP2013008045A (ja) 撮像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JP5573311B2 (ja) カメラ
JP2010034686A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10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Aozhixin Digit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OLYMPUS Corp.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