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38462B - 通信连接器及其传输模块 - Google Patents

通信连接器及其传输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38462B
CN104638462B CN201310551867.1A CN201310551867A CN104638462B CN 104638462 B CN104638462 B CN 104638462B CN 201310551867 A CN201310551867 A CN 201310551867A CN 104638462 B CN104638462 B CN 10463846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signal terminal
profile
secondary signal
communications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55186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38462A (zh
Inventor
包中南
王伟
周孙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Qingxin Electronics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Tong 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ng 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ng 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55186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638462B/zh
Priority to TW102144369A priority patent/TWI535126B/zh
Publication of CN1046384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384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384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384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6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frequency, e.g. structures providing an impedance match or phase match
    • H01R13/6461Means for preventing cross-talk
    • H01R13/6471Means for preventing cross-talk by special arrangement of ground and signal conductors, e.g. GSGS [Ground-Signal-Ground-Sign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6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frequency, e.g. structures providing an impedance match or phase match
    • H01R13/6473Impedance matching
    • H01R13/6474Impedance matching by variation of conductive properties, e.g. by dimension vari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devices mounted on the edge of the printed circuits
    • H01R12/724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devices mounted on the edge of the printed circuits containing contact members forming a right angle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通信连接器及其传输模块,该传输模块包括分别设置于一平面的多个第一信号端子、多个第二信号端子、及多个接地端子,且这些平面彼此平行并垂直于一耦合方向。在耦合方向上,第一信号端子一对一地对应于接地端子,每一个第一信号端子的第一本体部正投影于其所对应的接地端子的第三本体部轮廓内,第二信号端子一对一地对应于接地端子,每一个第二信号端子的第二本体部正投影于其所对应的接地端子的第三本体部轮廓内。其中,上述第三本体部的宽度小于或等于其所对应的第一与第二本体部宽度的两倍。藉此,本发明提供一种不同型态的传输模块。

Description

通信连接器及其传输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且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高频信号传输的通信连接器及其传输模块。
背景技术
常用通信连接器的传输模块中,包含有多个信号端子与一接地端子,并且上述信号端子与接地端子各设置于一片状的绝缘本体。其中,接地端子设置于绝缘本体的部位大致呈完整的片状构造(如:大致与绝缘本体相当的矩形片体),藉以遮蔽这些信号端子埋置于绝缘本体的部位。
然而,现今的通信连接器制造者于研发的过程中,已不自觉地局限在常用的通信连接器构造框架,进而无形中影响通信连接器的进展。
于是,本发明人有感上述缺点的可改善,乃特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点的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在于提供一种通信连接器及其传输模块,其在至少符合常用通信连接器效能的前提下,呈现不同于常用通信连接器的构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连接器,包括:多个传输模块,其沿一耦合方向堆叠地排成一列,且每一个传输模块包含:一第一信号片,其具有多个第一信号端子,这些第一信号端子呈共平面设置,每一个第一信号端子具有一第一本体部及分别自该第一本体部两端延伸的一第一配合部与一第一接脚;一第二信号片,其具有多个第二信号端子,这些第二信号端子呈共平面设置,每一个第二信号端子具有一第二本体部及分别自该第二本体部两端延伸的一第二配合部与一第二接脚;及一接地片,其具有多个接地端子,这些接地端子呈共平面设置,每一个接地端子具有一第三本体部及分别自该第三本体部两端延伸的一第三配合部与一第三接脚;其中,于该耦合方向上,这些第一信号端子分别一对一地对应于这些接地端子,每一个接地端子的本体部宽度小于或等于其所对应的该第一本体部宽度的两倍,且当每一个第一本体部正投影于其所对应的该第三本体部时,每一个第一本体部的轮廓位于其所对应的该第三本体部的轮廓内,这些第二信号端子分别一对一地对应于这些接地端子,每一个接地端子的第三本体部宽度小于或等于其所对应的该第二本体部宽度的两倍,且当每一个第二本体部正投影于其所对应的该第三本体部时,每一个第二本体部的轮廓位于其所对应的该第三本体部的轮廓内;以及一外壳体,其套设于这些传输模块,该外壳体形成有至少一插接口,这些传输模块的接地片的第三配合部、第一信号片的第一配合部、及第二信号片的第二配合部显露于该至少一插接口。
进一步地,在耦合方向上,第一信号端子分别一对一地对应于第二信号端子,且当每一个第一本体部正投影于第一本体部所对应的第二本体部时,每一个第一本体部的轮廓与第一本体部所对应的第二本体部的轮廓相互切齐。
进一步地,在耦合方向上,任一个第一信号端子与第一信号端子所对应且相邻的第二信号端子为一对差分信号端子。
进一步地,在传输模块的接地片中,接地端子的第三本体部在结构和电性上彼此分离且独立。
进一步地,每一个第一信号片包含有一第一绝缘本体,且每一个第一信号片的第一本体部的外表面包覆于第一绝缘本体内;每一个第二信号片包含有一第二绝缘本体,且每一个第二信号片的第二本体部的外表面包覆于第二绝缘本体内。
进一步地,每一个接地片包含有一第三绝缘本体,且每一个接地片的第三本体部的外表面包覆于第三绝缘本体内。
进一步地,在耦合方向上,第一信号端子分别一对一地对应于第二信号端子,且当每一个第一本体部正投影于第一本体部所对应的第二本体部时,每一个第一本体部的轮廓与第一本体部所对应的第二本体部的轮廓相互切齐,而当每一个第一本体部正投影于第一本体部对应的第三本体部时,每一个第一本体部的轮廓与第一本体部所对应的第三本体部的轮廓相互切齐。
进一步地,每一个接地端子的第三本体部的宽度大于或等于0.24毫米。
进一步地,通信连接器进一步限定为适用于高频通信的高密度微型SAS连接器。
本发明实施例另提供一种通信连接器的传输模块,包括:多个第一信号端子,其呈共平面设置,每一个第一信号端子具有一第一本体部及分别自该第一本体部两端延伸的一第一配合部与一第一接脚;多个第二信号端子,其呈共平面设置,每一个第二信号端子具有一第二本体部及分别自该第二本体部两端延伸的一第二配合部与一第二接脚;以及多个接地端子,其呈共平面设置,每一个接地端子具有一第三本体部及分别自该第三本体部两端延伸的一第三配合部与一第三接脚;其中,这些第一信号端子、这些第二信号端子、及这些接地端子各自所处的平面彼此平行且垂直于一耦合方向;于该耦合方向上,这些第一信号端子分别一对一地对应于这些接地端子,每一个接地端子的第三本体部宽度小于或等于其所对应的该第一本体部宽度的两倍,且每一个第一本体部正投影于其所对应的该第三本体部时,每一个第一本体部的轮廓位于其所对应的该第三本体部的轮廓内,这些第二信号端子分别一对一地对应于这些接地端子,每一个接地端子的第三本体部宽度小于或等于其所对应的该第二本体部宽度的两倍,且每一个第二本体部正投影于其所对应的该第三本体部时,每一个第二本体部的轮廓位于其所对应的该第三本体部的轮廓内。
进一步地,在耦合方向上,第一信号端子分别一对一地对应于第二信号端子,并且当每一个第一本体部正投影于第一本体部所对应的第二本体部时,每一个第一本体部的轮廓与第一本体部所对应的第二本体部的轮廓相互切齐。
进一步地,在耦合方向上,任一个第一信号端子与第一信号端子所对应且相邻的第二信号端子为一对差分信号端子。
进一步地,传输模块进一步包括有一第一绝缘本体、一第二绝缘本体、及一第三绝缘本体,第一信号端子的第一本体部的外表面包覆于第一绝缘本体内,第二信号端子的第二本体部的外表面包覆于第二绝缘本体内,接地端子的第三本体部的外表面包覆于第三绝缘本体内。
进一步地,在耦合方向上,第一信号端子分别一对一地对应于第二信号端子,并且当每一个第一本体部正投影于第一本体部所对应的第二本体部时,每一个第一本体部的轮廓与第一本体部所对应的第二本体部的轮廓相互切齐,而当每一个第一本体部正投影于第一本体部所对应的第三本体部时,每一个第一本体部的轮廓与第一本体部所对应的第三本体部的轮廓相互切齐。
进一步地,每一个接地端子的第三本体部的宽度大于或等于0.24毫米。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连接器及其传输模块,在至少符合常用通信连接器效能的前提下,通过第一信号端子、第二信号端子、与接地端子的彼此搭配设计,藉以提供一种跳脱以往框架的通信连接器研发方向。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发明的详细说明与附图,但是此等说明与所附图式仅用来说明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权利范围作任何的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通信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通信连接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3另一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通信连接器的传输模块的分解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通信连接器的传输模块第一信号片与第二信号片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为图6另一实施态样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通信连接器的传输模块由耦合方向观察时的第一信号端子、第二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的示意图。
图9为图8另一实施态样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通信连接器相较于常用通信连接器的串音干扰模拟测试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通信连接器相较于常用通信连接器的阻抗值模拟测试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0 通信连接器
10 传输模块
1 第一信号片
11 第一绝缘本体
12 第一信号端子
121 第一本体部
122 第一配合部
1221 第一延伸段
1222 第一扭转段
1223 第一耦合段
123 第一接脚
124 板面
125 环侧面
2 第二信号片
21 第二绝缘本体
22 第二信号端子
221 第二本体部
222 第二配合部
2221 第二延伸段
2222 第二扭转段
2223 第二耦合段
223 第二接脚
224 板面
225 环侧面
3 接地片
31 第三绝缘本体
32 接地端子
321 第三本体部
322 第三配合部
323 第三接脚
20 外壳体
201 插接口
C 耦合方向
S 插接方向
X 常用通信连接器的串音干扰模拟测试曲线
Y 如图5所示的通信连接器的串音干扰模拟测试曲线
Z 如图5所示的通信连接器,其端子以图9的态样取代时的串音干扰模拟测试曲线
A 常用通信连接器的阻抗值模拟测试曲线
B 如图5所示的通信连接器的阻抗值模拟测试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4,其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种通信连接器100,用以供相对应的连接器或电子卡(图略)沿一插接方向S插设,并且本实施例的图式是以适用于高频通信的高密度微型SAS(mini SASHD)连接器为作一说明,但不受限于此。
所述通信连接器100包含多个传输模块10及一外壳体20,上述传输模块10沿一耦合方向C堆叠地排成一列,且耦合方向C大致垂直于插接方向S,而所述外壳体20沿插接方向S套设于这些传输模块10。由于这些传输模块10为大致相同的构造,因此下述将针对一个传输模块10作一说明。
请参阅图5和图6,所述传输模块10包含有一第一信号片1、一第二信号片2、及一接地片3。上述第一信号片1、第二信号片2、及接地片3沿耦合方向C堆叠地排成一列。
所述第一信号片1具有一片状的第一绝缘本体11及四个长条状的第一信号端子12,每一个第一信号端子12具有一第一本体部121及分别自第一本体部121两端一体延伸的一第一配合部122与一第一接脚123。就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2的表面来看,每一个第一信号端子12具有相反的两板面124及位于上述两板面124之间的一环侧面125,任一板面124的宽度大于环侧面125的宽度,且两板面124分别与耦合方向C垂直。
其中,这些第一信号端子12的第一本体部121埋置于第一绝缘本体11,以使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2大致呈共平面设置。更详细而言,第一信号端子12的第一本体部121的板面124大致位在同平面上,且第一信号端子12的第一本体部121的外表面大致包覆于第一绝缘本体11内,上述大致包覆是指第一本体部121的部分板面124裸露于第一绝缘本体11之外,以供成形第一绝缘本体11的模具作为定位之用,而第一本体部121除上述裸露的板面124部位外,其余外表面则包覆于第一绝缘本体11内。再者,上述第一本体部121板面124裸露于第一绝缘本体11之外的部位,其宽度大于第一本体部121板面124埋置于第一绝缘本体11内的部位的宽度(请参阅图5所示)。
再者,所述第一配合部122大致沿插接方向S延伸,且第一配合部122自第一本体部121延伸的延伸方向大致垂直于第一接脚123自第一本体部121延伸的延伸方向。其中,每一个第一信号端子12的第一配合部122自第一本体部121依序延伸形成有一第一延伸段1221、一第一扭转段1222、及一第一耦合段1223。第一延伸段1221的板面124大致为其所邻近的第一本体部121板面124的两倍宽度,而第一耦合段1223上的板面124在第一扭转段1222扭转之后非平行于第一延伸段1221上的板面124。
更详细而言,所述第一扭转段1222于本实施例中自第一延伸段1221朝向第一耦合段1223共扭转大致90度,并且在第一信号片1中的任两个相邻第一扭转段1222的扭转方向彼此相反(如:将插接方向S视为中心轴以作为扭转基准,一者为顺时针扭转,另一者则为逆时针扭转)。换个角度而言,邻近于第一扭转段1222的第一延伸段1221的板面124与第一耦合段1223的板面124大致相互垂直。
需注意的是,为避免所述第一扭转段1222因扭转而产生局部膨胀的问题,第一扭转段1222上的板面124宽度自第一延伸段1221朝第一耦合段1223方向逐渐地缩小。进一步而言,位于第一扭转段1222一侧的第一延伸段1221上的板面124宽度,其大于位于第一扭转段1222另一侧的第一耦合段1223上的板面124宽度。
所述第二信号片2具有一片状的第二绝缘本体21及四个长条状的第二信号端子22,每一个第二信号端子22具有一第二本体部221及分别自第二本体部221两端一体延伸的一第二配合部222与一第二接脚223。就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2的表面来看,每一个第二信号端子22具有相反的两板面224及位于上述两板面224之间的一环侧面225,任一板面224的宽度大于环侧面225的宽度,且两板面224分别与耦合方向C垂直。
其中,这些第二信号端子22的第二本体部221埋置于第二绝缘本体21,以使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2大致呈共平面设置。更详细而言,第二信号端子22的第二本体部221的板面224大致位在同平面上,且第二信号端子22的第二本体部221的外表面大致包覆于第二绝缘本体21内,上述大致包覆是指第二本体部221的部分板面224裸露于第二绝缘本体21之外,以供成形第二绝缘本体21的模具作为定位之用,而第二本体部221除上述裸露的板面224部位外,其余外表面则包覆于第二绝缘本体21内。再者,上述第二本体部221板面224裸露于第二绝缘本体21之外的部位,其宽度大于第二本体部221板面224埋置于第二绝缘本体21内的部位的宽度。(请参阅图5所示)
再者,所述第二配合部222大致沿插接方向S延伸,且第二配合部222自第二本体部221延伸的延伸方向大致垂直于第二接脚223自第二本体部221延伸的延伸方向。其中,每一个第二信号端子22的第二配合部222自第二本体部221依序延伸形成有一第二延伸段2221、一第二扭转段2222、及一第二耦合段2223。第二延伸段2221的板面224的宽度大致为其所邻近的第二本体部221板面224的两倍,而第二耦合段2223上的板面224在第二扭转段2222扭转之后非平行于第二延伸段2221上的板面224。
更详细而言,所述第二扭转段2222于本实施例中自第二延伸段2221朝向第二耦合段2223共扭转大致90度,并且在第二信号片2中的任两个相邻第二扭转段2222的扭转方向彼此相反(如:将插接方向S视为中心轴以作为扭转基准,一者为顺时针扭转,另一者则为逆时针扭转)。换个角度而言,邻近于第二扭转段2222的第二延伸段2221的板面224与第二耦合段2223的板面224大致相互垂直。
需注意的是,为避免所述第二扭转段2222因扭转而产生局部膨胀的问题,第二扭转段2222上的板面224宽度自第二延伸段2221朝第二耦合段2223方向逐渐地缩小。进一步而言,位于第二扭转段2222一侧的第二延伸段2221上的板面224宽度,其大于位于第二扭转段2222另一侧的第二耦合段2223上的板面224宽度。
请参阅图6,若就相邻的第一信号片1与第二信号片2来看,所述传输模块10于耦合方向C上,这些第一信号端子12分别一对一地对应于这些第二信号端子22,并且任一第一信号端子12与其所对应且相邻的第二信号端子22为一对差分信号端子。其中,每一个第一本体部121正投影于其所对应的第二本体部221时,每一个第一本体部121的轮廓与其所对应的第二本体部221的轮廓相互切齐,并且每一个第一信号端子12的第一配合部122与其所对应的第二配合部222,两者的环侧面125、225至少部分相邻且彼此相向。
更详细而言,于耦合方向C上,每一个第一信号端子12的第一耦合段1223与其所对应的第二耦合段2223两者相邻的环侧面125、225部位彼此相向,且第一耦合段1223与第二耦合段2223两者彼此相向的环侧面125、225部位大致彼此平行。藉此,每一个第一信号端子12的第一耦合段1223与其所对应的第二耦合段2223两者能于传输信号时形成窄边耦合。
此外,本实施例的图6虽以每一个第一信号端子12的第一耦合段1223与其所对应的第二耦合段2223两者形成窄边耦合的构造为例,但于实际应用时,设计者也可依需求而做适当调整窄边耦合的端子数目。
进一步而言,这些第一信号端子12的部分(至少其中一)第一信号端子12的第一配合部122与其所对应的第二配合部222,两者的环侧面125、225至少部分相邻且彼此相向。举例而言,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信号片1仅有两个第一信号端子12(如图7中由上往下数的第一和第三个第一信号端子12)的第一配合部122与其所对应的第二配合部222形成窄边耦合的构造,而其余的两个第一信号端子12(如图7中由上往下数的第二和第四个第一信号端子12)的第一配合部122与其所对应的第二配合部222则形成宽边耦合的构造。
其中,有关上述宽边耦合大致说明如下:于耦合方向C上,每一个第一信号端子12的第一配合部122与其所对应的第二配合部222两者相邻的板面124、224彼此相向,且第一配合部122与第二配合部222两者彼此相向的板面124、224大致彼此平行。藉此,每一个第一信号端子12的第一配合部122板面124与其所对应的第二配合部222板面224两者能于传输信号时形成宽边耦合。
请参阅图5,所述接地片3具有一片状的第三绝缘本体31及四个长条状的接地端子32,每一个接地端子32具有一第三本体部321及分别自第三本体部321两端一体延伸的一第三配合部322与一第三接脚323。这些接地端子32的第三本体部321埋置于第三绝缘本体31,以使所述接地端子32大致呈共平面设置。其中,接地端子32的第三本体部321的外表面大致包覆于第三绝缘本体31内,上述大致包覆是指第三本体部321的部分板面裸露于第三绝缘本体31之外,以供成形第三绝缘本体31的模具作为定位之用,而第三本体部321除上述裸露的板面部位外,其余外表面则包覆于第三绝缘本体31内。再者,上述第三本体部321板面裸露于第三绝缘本体31之外的部位,其宽度大于第三本体部321板面埋置于第三绝缘本体31内的部位的宽度。
进一步而言,所述接地片3的接地端子32于本实施例图5中所示的构造,其大致等同于第一信号片1的第一信号端子12(或第二信号片2的第二信号端子22),因此,下述则省略接地片3中的接地端子32的构造说明。
若就传输模块10来看,这些第一信号端子12、这些第二信号端子22、及这些接地端子32各自所处的平面大致彼此平行且垂直于耦合方向C。传输模块10于耦合方向C上,这些第一信号端子12分别一对一地对应于这些接地端子32,这些第二信号端子22也分别一对一地对应于这些接地端子32。进一步而言,每一个第一本体部121正投影于其所对应的第三本体部321时,第一个本体部121的轮廓与其所对应的第三本体部321轮廓相互切齐(如图8);每一个第二本体部221正投影于其所对应的第三本体部321时,第二本体部221的轮廓与其所对应的第三本体部321轮廓也相互切齐。
再者,所述传输模块10的第一接脚123、第二接脚223、及第三接脚323就耦合方向C来看大致呈错位状(如图2和图8所示),也就是说,耦合方向C不会同时穿过第一接脚123、第二接脚223、及第三接脚323中的其中任两个。
补充说明一点,本实施例中图5所示的第一信号端子12的第一本体部121与第一配合部122、第二信号端子22的第二本体部221与第二配合部222、及接地端子32的第三本体部321与第三配合部322为完全相同的构造,并且第一信号端子12的第一本体部121宽度(相当于板面124的宽度)、第二信号端子22的第二本体部221宽度(相当于板面224的宽度)、及接地端子32的第三本体部321宽度(相当于板面的宽度)各以不小于0.24毫米为优选的实施态样,但于实际应用时,设计者也可依需求而针对所述接地端子32的第三本体部321宽度与比例加以调整。
举例而言,每一个接地端子32的第三本体部321宽度也可设计为大于其所对应的第一本体部121宽度与第二本体部221宽度。优选地,每一个接地端子32的第三本体部321宽度小于或等于其所对应的第一本体部121宽度的两倍,且每一个第一本体部121正投影于其所对应的第三本体部321时,第一本体部121的轮廓位于其所对应的第三本体部321轮廓之内。每一个接地端子32第三本体部321宽度同样小于或等于其所对应的第二本体部221宽度的两倍,且每一个第二本体部221正投影于其所对应的第三本体部321时,第二本体部221的轮廓位于其所对应的第三本体部321轮廓之内。举例而言,如图9所示,每一个接地端子32的第三本体部321的宽度大致为其所对应的第一本体部121宽度的两倍,且每一个接地端子32的第三本体部321的宽度同样大致为其所对应的第二本体部221宽度的两倍。
以上为一个传输模块10的介绍说明,但当由多个相堆叠的传输模块10角度来看时,请参阅图3并参酌图5,于这些传输模块10的接地片3中,这些接地端子32的第三本体部321于结构与电性上彼此分离且彼此独立。也就是说,本发明的通信连接器100不会通过其他导电元件来连接(串联)这些接地端子32。
如图1,所述外壳体20形成有两个插接口201,且外壳体20沿插接方向S套设于这些传输模块10。而这些传输模块10的接地片3的第三配合部322、第一信号片1的第一配合部122、及第二信号片2的第二配合部222皆显露于上述插接口201,用以抵接于插设在插接口201内的相对应连接器或电子卡(图略)。
藉此,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连接器100应用于高频信号传输时,由于传输模块10的第一信号端子12与第二信号端子22的第一本体部121与第二本体部221于耦合方向C上正投影于其所对应的接地端子32的第三本体部321时,第一本体部121与第二本体部221的轮廓分别位于其所对应的第三本体部321轮廓之内,藉以取得优于常用通信连接器的高频效能(如抵抗串音干扰)。而当第一信号端子12的第一本体部121、第二信号端子22的第二本体部221、及接地端子32的第三本体部321为完全相同的构造且轮廓于耦合方向C上相互切齐时,不但能使通信连接器100取得优于常用通信连接器的高频效能,并且于生产制造时,通过更换彼此不相同处(如:接脚)的模仁,而能共享一个模具,进而达到降低成本的效果。再者,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连接器100无须通过其他导电元件来连接(串联)这些传输模块的接地端子32,藉以简化通信连接器100的组装步骤与整体的结构复杂度。
另外,通信连接器100于相邻的第一信号片1的第一耦合段1223与第二信号片2的第二耦合段2223采用窄边耦合的构造设计,此有别于常用通信连接器的宽边耦合,进而使通信连接器100能取得较常用通信连接器更为稳定的阻抗值。
为客观地证实上述优点并非凭空杜撰,本发明人将本实施例的通信连接器100相较于常用通信连接器的模拟测试结果以图式呈现。
请参阅图10,其为本发明通信连接器100相较于常用通信连接器的串音干扰(crosstalk)模拟测试示意图,且其频率为0至16GHz。其中,曲线X代表常用具有大致呈完整片状构造接地端子的通信连接器的串音干扰模拟测试曲线。而曲线Y为本发明图5所示的通信连接器的串音干扰模拟测试曲线,曲线Z为本发明通信连接器的端子以图9的态样取代时的串音干扰模拟测试曲线。
由此可看出,曲线X的串音干扰大致在-32dB以下,也就是说,曲线X在4.2GHz处具有最大串音干扰值:-32dB;曲线Y的串音干扰大致在-42dB以下,也就是说,曲线Y在4.2GHz处具有最大串音干扰值:-42dB;曲线Z的串音干扰大致在-35dB以下,也就是说,曲线Z在5.7GHz处具有最大串音干扰值:-35dB。进一步而言,曲线Y的串音干扰低于曲线Z的串音干扰,而曲线Z的串音干扰又低于曲线X的串音干扰,也即,就抵抗串音干扰方面来看,曲线Y最佳、曲线Z次之、而曲线X最差。
因此,当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通信连接器100为图5的构造时,通信连接器100在抵抗串音干扰方面明显优于常用通信连接器。而当通信连接器100的端子以图9的态样取代时,通信连接器100在抵抗串音干扰方面同样优于常用通信连接器。
再者,请参阅图11,其为本发明通信连接器100相较于常用通信连接器的阻抗值模拟测试示意图。其中,此处的常用通信连接器是指信号端子相耦合的配合部是形成宽边耦合的构造,也即,常用通信连接器的每对相耦合的配合部都如同图7中由上往下数的第二或第四对相耦合的配合部122、222。再者,曲线A代表所述常用通信连接器的阻抗值模拟测试曲线,而曲线B为本发明图5所示的通信连接器的阻抗值模拟测试曲线。
由此可看出,当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通信连接器100通过相邻的第一信号片1与第二信号片2采用窄边耦合的构造设计,使得本发明的通信连接器100在阻抗稳定度方面明显优于常用通信连接器。
[本发明实施例的可能效果]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通信连接器在至少符合常用通信连接器效能的前提下,提供不同于常用通信连接器的构造。当每一个接地端子本体部宽度小于或等于其所对应的第一或第二本体部宽度的两倍时,通信连接器在抵抗串音干扰方面优于常用通信连接器。尤其是当每一个传输模块的第一信号端子的第一本体部与第二信号端子的第二本体部沿耦合方向正投影于其所共同对应的接地端子本体部,且第一本体部与第二信号端子的轮廓与其所共同对应的本体部轮廓相互切齐时,通信连接器在抵抗串音干扰方面更是大幅优于常用通信连接器。
再者,当每一个传输模块的第一信号端子的第一本体部、第二信号端子的第二本体部、及接地端子的本体部为完全相同的构造时,不但能使通信连接器提供如上述较佳的高频效能(如抵抗串音干扰),且于生产制造时,通过更换彼此不相同处(如:接脚)的模仁,而能共享一个模具,进而达到降低成本的效果。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连接器无须通过其他导电元件来连接(串联)这些传输模块的接地端子,藉以简化通信连接器的组装步骤与整体的结构复杂度。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连接器于每一个传输模块的第一信号片第一耦合段与第二信号片第二耦合段采用窄边耦合的构造设计,藉以有别于常用的宽边耦合,进而使通信连接器能得到稳定的阻抗值。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可行实施例,其并非用以局限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依本发明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Claims (15)

1.一种通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连接器包括:
多个传输模块,所述传输模块沿一耦合方向堆叠地排成一列,且每一个所述传输模块包含:
一第一信号片,所述第一信号片具有多个第一信号端子,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呈共平面设置,每一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具有一第一本体部及分别自所述第一本体部的两端延伸的一第一配合部与一第一接脚;
一第二信号片,所述第二信号片具有多个第二信号端子,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呈共平面设置,每一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具有一第二本体部及分别自所述第二本体部的两端延伸的一第二配合部与一第二接脚;及
一接地片,所述接地片具有多个接地端子,所述接地端子呈共平面设置,每一个所述接地端子具有一第三本体部及分别自所述第三本体部的两端延伸的一第三配合部与一第三接脚;
其中,在所述耦合方向上,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分别一对一地对应于所述接地端子,每一个所述接地端子的第三本体部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三本体部所对应的第一本体部的宽度的两倍,且当每一个所述第一本体部正投影于所述第一本体部所对应的第三本体部时,每一个所述第一本体部的轮廓位于所述第一本体部所对应的第三本体部的轮廓内,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分别一对一地对应于所述接地端子,每一个所述接地端子的第三本体部的宽度小于或等于对应的第二本体部的宽度的两倍,且当每一个所述第二本体部正投影于所述第二本体部所对应的第三本体部时,每一个所述第二本体部的轮廓位于所述第二本体部所对应的第三本体部的轮廓内;以及
一外壳体,所述外壳体套设于所述传输模块,所述外壳体形成有至少一插接口,所述传输模块的接地片的第三配合部、所述第一信号片的第一配合部、及所述第二信号片的第二配合部显露于所述插接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耦合方向上,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分别一对一地对应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且当每一个所述第一本体部正投影于所述第一本体部所对应的第二本体部时,每一个所述第一本体部的轮廓与所述第一本体部所对应的第二本体部的轮廓相互切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耦合方向上,任一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所对应且相邻的第二信号端子为一对差分信号端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传输模块的接地片中,所述接地端子的第三本体部在结构和电性上彼此分离且独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第一信号片包含有一第一绝缘本体,且每一个所述第一信号片的第一本体部的外表面包覆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内;每一个所述第二信号片包含有一第二绝缘本体,且每一个所述第二信号片的第二本体部的外表面包覆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接地片包含有一第三绝缘本体,且每一个所述接地片的第三本体部的外表面包覆于所述第三绝缘本体内。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项中任一请求项所述的通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耦合方向上,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分别一对一地对应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且当每一个所述第一本体部正投影于所述第一本体部所对应的第二本体部时,每一个所述第一本体部的轮廓与所述第一本体部所对应的第二本体部的轮廓相互切齐,而当每一个所述第一本体部正投影于所述第一本体部对应的第三本体部时,每一个所述第一本体部的轮廓与所述第一本体部所对应的第三本体部的轮廓相互切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接地端子的第三本体部的宽度大于或等于0.24毫米。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连接器进一步限定为适用于高频通信的高密度微型SAS连接器。
10.一种通信连接器的传输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模块包括:
多个第一信号端子,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呈共平面设置,每一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具有一第一本体部及分别自所述第一本体部的两端延伸的一第一配合部与一第一接脚;
多个第二信号端子,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呈共平面设置,每一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具有一第二本体部及分别自所述第二本体部的两端延伸的一第二配合部与一第二接脚;以及
多个接地端子,所述接地端子呈共平面设置,每一个所述接地端子具有一第三本体部及分别自所述第三本体部的两端延伸的一第三配合部与一第三接脚;
其中,所述第一信号端子、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及所述接地端子各自所处的平面彼此平行且垂直于一耦合方向;在所述耦合方向上,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分别一对一地对应于所述接地端子,每一个所述接地端子的第三本体部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三本体部所对应的第一本体部的宽度的两倍,且当每一个所述第一本体部正投影于所述第一本体部所对应的第三本体部时,每一个所述第一本体部的轮廓位于所述第一本体部所对应的第三本体部的轮廓内,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分别一对一地对应于所述接地端子,每一个所述接地端子的第三本体部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三本体部所对应的第二本体部宽度的两倍,且当每一个所述第二本体部正投影于所述第二本体部所对应的第三本体部时,每一个所述第二本体部的轮廓位于所述第二本体部所对应的第三本体部的轮廓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信连接器的传输模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耦合方向上,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分别一对一地对应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并且当每一个所述第一本体部正投影于所述第一本体部所对应的第二本体部时,每一个所述第一本体部的轮廓与所述第一本体部所对应的第二本体部的轮廓相互切齐。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信连接器的传输模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耦合方向上,任一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所对应且相邻的第二信号端子为一对差分信号端子。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信连接器的传输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模块进一步包括有一第一绝缘本体、一第二绝缘本体、及一第三绝缘本体,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第一本体部的外表面包覆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内,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第二本体部的外表面包覆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内,所述接地端子的第三本体部的外表面包覆于所述第三绝缘本体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通信连接器的传输模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耦合方向上,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分别一对一地对应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并且当每一个所述第一本体部正投影于所述第一本体部所对应的第二本体部时,每一个所述第一本体部的轮廓与所述第一本体部所对应的第二本体部的轮廓相互切齐,而当每一个所述第一本体部正投影于所述第一本体部所对应的第三本体部时,每一个所述第一本体部的轮廓与所述第一本体部所对应的第三本体部的轮廓相互切齐。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通信连接器的传输模块,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接地端子的第三本体部的宽度大于或等于0.24毫米。
CN201310551867.1A 2013-11-08 2013-11-08 通信连接器及其传输模块 Active CN10463846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551867.1A CN104638462B (zh) 2013-11-08 2013-11-08 通信连接器及其传输模块
TW102144369A TWI535126B (zh) 2013-11-08 2013-12-04 通訊連接器及其傳輸模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551867.1A CN104638462B (zh) 2013-11-08 2013-11-08 通信连接器及其传输模块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38462A CN104638462A (zh) 2015-05-20
CN104638462B true CN104638462B (zh) 2016-11-16

Family

ID=532169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51867.1A Active CN104638462B (zh) 2013-11-08 2013-11-08 通信连接器及其传输模块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4638462B (zh)
TW (1) TWI53512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32487B (zh) * 2016-04-28 2018-04-03 上海航天科工电器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轻插拔力高速传输的电连接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515057U (zh) * 2009-09-01 2010-06-23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高速电子连接器
CN202217874U (zh) * 2011-08-25 2012-05-09 许峻辅 具有屏蔽接地结构的高速传输连接器
CN103296538A (zh) * 2013-03-26 2013-09-11 连展科技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抑制串扰的插座电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70319B2 (ja) * 2000-06-20 2003-11-2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ルド付きコネクタ
US20130065439A1 (en) * 2011-09-12 2013-03-14 All Best Electronics Co., Ltd. Connector structur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515057U (zh) * 2009-09-01 2010-06-23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高速电子连接器
CN202217874U (zh) * 2011-08-25 2012-05-09 许峻辅 具有屏蔽接地结构的高速传输连接器
CN103296538A (zh) * 2013-03-26 2013-09-11 连展科技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抑制串扰的插座电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38462A (zh) 2015-05-20
TWI535126B (zh) 2016-05-21
TW201519534A (zh) 2015-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14768B2 (en) Communication connector and transmission module thereof
CN107978885B (zh) 线内通信连接器
CN100588047C (zh) 电感和电容耦合平衡的接线盒
US5700167A (en) Connector cross-talk compensation
ES2655617T3 (es) Conectores eléctricos y circuitos impresos que tienen regiones de acoplamiento laterales
US7048590B2 (en) High performance, high capacitance gain, jack connector for data transmission or the like
CN104247165B (zh) 具有低剖面表面安装的印刷电路板插头叶片的小形状因数模块化插头
CN104685729B (zh) 平衡的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
EP3683900A1 (en) Rj45 plug comprising a flexible pcb for improving crosstalk
CN106129672B (zh) 金手指连接器、电路板、母座连接器及其相关组件及设备
US20180115113A1 (en) Compensation structure for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plug
CN101164392B (zh) 具有带成对耦合导体的印刷线路板的通信插座
US958389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including electrical circuit elements
CN101361219B (zh) 电介质滤波器、芯片元件及芯片元件制造方法
CN101262105A (zh) 一种带屏蔽的高速高密度电连接器
CN203645075U (zh) 通信连接器及其传输模块
CN104638462B (zh) 通信连接器及其传输模块
CN215835591U (zh) 印刷电路板和电子设备
CN106549269A (zh) 电连接器
CN205016739U (zh) 电连接器
JP2022044598A (ja) 現場成端用rj45プラグアセンブリ
CN205016716U (zh) 双向互配无中板正交连接器
CN202076534U (zh) 网路插头用导线支架
CN104979667B (zh) 通信连接器及其传输片
CN204011982U (zh) 连接器端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406

Address after: 158 CHENFENG East Road, Yushan Town, Kunshan City,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uzhou Qingxin Electron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215300 No.158, CHENFENG East Road, Kunshan City,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TOPCONN ELECTRONIC (KUNSHAN)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