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645075U - 通信连接器及其传输模块 - Google Patents

通信连接器及其传输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645075U
CN203645075U CN201320704457.1U CN201320704457U CN203645075U CN 203645075 U CN203645075 U CN 203645075U CN 201320704457 U CN201320704457 U CN 201320704457U CN 203645075 U CN203645075 U CN 2036450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signal terminal
extension
coupled
plate 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70445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包中南
王伟
周孙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Qingxin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ng 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ng 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ng 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70445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645075U/zh
Priority to TW102222750U priority patent/TWM4801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6450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64507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通信连接器及其传输模块,该传输模块包括两组信号端子,分别设置于相互平行且垂直于耦合方向的两个平面中。每一个信号端子具有相反的两个板面和位于两个板面之间的环侧面,且任一板面的宽度大于环侧面的宽度。每一个信号端子具有本体部及分别自本体部的两端延伸的配合部和接脚。传输模块在耦合方向上,该两组信号端子分别呈一对一地相互对应以形成多对差分信号对,且该两组信号端子中的至少一个信号端子的配合部与该配合部所对应的另一组信号端子的配合部,两者的环侧面至少部分相邻且彼此相向。藉此,提供一种窄边耦合以具有稳定阻抗值的传输模块。此外,本实用新型另外提供一种通信连接器。

Description

通信连接器及其传输模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且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高频信号传输的通信连接器及其传输模块。
背景技术
常用通信连接器的传输模块中包含有多片信号端子。这些信号端子中的两个相邻信号端子彼此相向且耦合的部位都采用宽边耦合的构造。然而,上述宽边耦合的构造将使得信号端子在传输信号时,通信连接器的阻抗值易产生不稳定的现象(如图9的曲线A)。
于是,本发明人有感上述缺陷的可改善,乃特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陷的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于提供一种传输高频信号时具有较稳定阻抗值的通信连接器及其传输模块。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连接器,包括多个传输模块和一外壳体。该多个传输模块沿一耦合方向堆叠地排成一列,且每一个传输模块包含:一第一信号片,该第一信号片具有多个第一信号端子,这些第一信号端子呈共平面设置,每一个第一信号端子具有相反的两个板面和位于该两个板面之间的一环侧面,且第一信号端子的任一板面的宽度大于第一信号端子的环侧面的宽度,每一个第一信号端子具有一第一本体部及分别自该第一本体部的两端延伸的一第一配合部和一第一接脚;及一第二信号片,该第二信号片具有多个第二信号端子,这些第二信号端子呈共平面设置,每一个第二信号端子具有相反的两个板面和位于该两个板面之间的一环侧面,且第二信号端子的任一板面的宽度大于第二信号端子的环侧面的宽度,每一个第二信号端子具有一第二本体部及分别自该第二本体部的两端延伸的一第二配合部和一第二接脚;其中,在该耦合方向上,这些第一信号端子分别一对一地对应于这些第二信号端子以形成多对差分信号对,且这些第一信号端子的至少其中一个第一信号端子的第一配合部对应的第二配合部两者的环侧面至少部分地相邻且彼此相向。外壳体套设于这些传输模块上,该外壳体形成有至少一插接口,这些传输模块的第一信号片的第一配合部和第二信号片的第二配合部暴露于该至少一插接口。
进一步地,在环侧面至少部分地相邻且彼此相向的第一配合部和对应的第二配合部之中,第一配合部自第一本体部依序延伸形成有一第一延伸段、一第一扭转段、以及一第一耦合段,且第一耦合段上的板面非平行于第一延伸段上的板面,第二配合部自第二本体部依序延伸形成有一第二延伸段、一第二扭转段、以及一第二耦合段,且第二耦合段上的板面非平行于第二延伸段上的板面;其中,第一耦合段与第二耦合段两者的环侧面的相邻部位彼此相向。
进一步地,在耦合方向上,每一个第一信号端子的第一配合部与对应的第二配合部,两者的环侧面至少部分地相邻且彼此相向;每一个第一信号端子的第一配合部自第一本体部依序延伸形成有一第一延伸段、一第一扭转段、以及一第一耦合段,且第一耦合段上的板面非平行于第一延伸段上的板面;每一个第二信号端子的第二配合部自第二本体部依序延伸形成有一第二延伸段、一第二扭转段、以及一第二耦合段,且第二耦合段上的板面非平行于第二延伸段上的板面;其中,在耦合方向上,每一个第一信号端子的第一耦合段和对应的第二耦合段两者的环侧面的相邻部位彼此相向;而在任一个第一信号片中,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一扭转段的扭转方向彼此相反,在任一个第二信号片中,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二扭转段的扭转方向彼此相反。
进一步地,在环侧面至少部分地相邻且彼此相向的第一配合部和对应的第二配合部之中,第一扭转段自第一延伸段朝向第一耦合段共扭转90度,第二扭转段自第二延伸段朝向第二耦合段共扭转90度,并且第一耦合段与第二耦合段两者的环侧面的彼此相向部位彼此平行。
进一步地,在环侧面至少部分地相邻且彼此相向的第一配合部和对应的第二配合部之中,第一扭转段上的板面的宽度自第一延伸段朝第一耦合段方向逐渐地缩小,第二扭转段上的板面的宽度自第二延伸段朝第二耦合段方向逐渐地缩小。
进一步地,通信连接器进一步限定为适用于高频通信的高密度微型SAS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另外提供一种通信连接器的传输模块,包括:多个第一信号端子,大致呈共平面设置,每一个第一信号端子具有相反的两个板面和位于该两个板面之间的一环侧面,且第一信号端子的任一板面的宽度大于第一信号端子的该环侧面的宽度;每一个第一信号端子具有一第一本体部及分别自该第一本体部的两端延伸的一第一配合部和一第一接脚;以及多个第二信号端子,大致呈共平面设置,每一个第二信号端子具有相反的两个板面和位于该两个板面之间的一环侧面,且第二信号端子的任一板面的宽度大于第二信号端子的环侧面的宽度;每一个第二信号端子具有一第二本体部及分别自该第二本体部的两端延伸的一第二配合部和一第二接脚;其中,这些第一信号端子与这些第二信号端子各自所处的平面大致彼此平行且垂直于一耦合方向;在该耦合方向上,这些第一信号端子分别一对一地对应于这些第二信号端子以形成多对差分信号对,且这些第一信号端子的至少其中一个第一信号端子的第一配合部与对应的第二配合部,两者的环侧面至少部分地相邻且彼此相向。
进一步地,在环侧面至少部分地相邻且彼此相向的第一配合部和对应的第二配合部之中,第一配合部自第一本体部依序延伸形成有一第一延伸段、一第一扭转段、以及一第一耦合段,且第一耦合段上的板面非平行于第一延伸段上的板面,第二配合部自第二本体部依序延伸形成有一第二延伸段、一第二扭转段、以及一第二耦合段,且第二耦合段上的板面非平行于第二延伸段上的板面;其中,第一耦合段与第二耦合段两者的环侧面的相邻部位彼此相向。
进一步地,传输模块在耦合方向上,每一个第一信号端子的第一配合部与对应的第二配合部,两者的环侧面至少部分地相邻且彼此相向;每一个第一信号端子的第一配合部自第一本体部依序延伸形成有一第一延伸段、一第一扭转段、以及一第一耦合段,且第一耦合段上的板面非平行于第一延伸段上的板面;每一个第二信号端子的第二配合部自第二本体部依序延伸形成有一第二延伸段、一第二扭转段、以及一第二耦合段,且第二耦合段上的板面非平行于第二延伸段上的板面;其中,在耦合方向上,每一个第一信号端子的第一耦合段与对应的第二耦合段两者的环侧面的相邻部位彼此相向;而在任一第一信号片中,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一扭转段的扭转方向彼此相反,在任一第二信号片中,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二扭转段的扭转方向彼此相反。
进一步地,在环侧面至少部分地相邻且彼此相向的第一配合部与对应的第二配合部之中,第一扭转段自第一延伸段朝向第一耦合段共扭转90度,第二扭转段自第二延伸段朝向第二耦合段共扭转90度,并且第一耦合段与第二耦合段两者的环侧面彼此相向的部位彼此平行;第一扭转段上的板面的宽度自第一延伸段朝第一耦合段方向逐渐地缩小,第二扭转段上的板面的宽度自第二延伸段朝第二耦合段方向逐渐地缩小。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通信连接器及其传输模块,在第一信号片和第二信号片采用窄边耦合的构造设计,因此使通信连接器能得到稳定的阻抗值。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和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和附图,但是这些说明和附图仅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作任何的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通信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通信连接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3另一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通信连接器的传输模块的分解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通信连接器的传输模块第一信号片和第二信号片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为图6另一实施态样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通信连接器的传输模块由耦合方向观察时的第一信号端子、第二信号端子、以及接地端子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通信连接器相较于常用通信连接器的阻抗值模拟测试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0 通信连接器
10  传输模块
1    第一信号片
11   第一绝缘本体
12   第一信号端子
121  第一本体部
122  第一配合部
1221 第一延伸段
1222 第一扭转段
1223 第一耦合段
123  第一接脚
124  板面
125  环侧面
2    第二信号片
21   第二绝缘本体
22   第二信号端子
221  第二本体部
222  第二配合部
2221 第二延伸段
2222 第二扭转段
2223 第二耦合段
223  第二接脚
224  板面
225  环侧面
3    接地片
31   绝缘本体
32   接地端子
321  本体部
322  配合部
323  接脚
20   外壳体
201  插接口
C    耦合方向
S    插接方向
A    常用通信连接器的阻抗值模拟测试曲线
B    如图5所示的通信连接器的阻抗值模拟测试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4,其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种通信连接器100,用以供相对应的连接器或电子卡(图略)沿一插接方向S插设,并且本实施例的附图是以适用于高频通信的高密度微型SAS(miniSAS HD)连接器作一说明,但不受限于此。
所述通信连接器100包含多个传输模块10和一外壳体20,上述传输模块10沿一耦合方向C堆叠地排成一列,且耦合方向C大致垂直于插接方向S,而所述外壳体20沿插接方向S套设于这些传输模块10上。由于这些传输模块10为大致相同的构造,因此下述将针对一个传输模块10作一说明。
请参阅图5和图6,所述传输模块10包含有一第一信号片1、一第二信号片2、以及一接地片3。上述第一信号片1、第二信号片2、以及接地片3沿耦合方向C堆叠地排成一列。
所述第一信号片1具有一片状的第一绝缘本体11和四个长条状的第一信号端子12,每一个第一信号端子12具有一第一本体部121及分别自第一本体部121的两端一体延伸的一第一配合部122和一第一接脚123。就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2的表面来看,每一个第一信号端子12具有相反的两个板面124和位于上述两个板面124之间的一环侧面125,任一板面124的宽度大于环侧面125的宽度,且两个板面124分别与耦合方向C垂直。
其中,这些第一信号端子12的第一本体部121埋置于第一绝缘本体11中,以使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2大致呈共平面设置。更详细而言,第一信号端子12的第一本体部121的板面124大致位于同平面上,且第一本体部121的部分板面124裸露于第一绝缘本体11之外,以供成形第一绝缘本体11的模具定位。而上述第一本体部121的板面124裸露于第一绝缘本体11之外的部位,其宽度大于第一本体部121的板面124埋置于第一绝缘本体11内的部位的宽度。
再者,所述第一配合部122大致沿插接方向S延伸,且第一配合部122自第一本体部121延伸的延伸方向大致垂直于第一接脚123自第一本体部121延伸的延伸方向。其中,每一个第一信号端子12的第一配合部122自第一本体部121依序延伸形成有一第一延伸段1221、一第一扭转段1222、以及一第一耦合段1223。第一延伸段1221的板面124的宽度大致为其所邻近的第一本体部121的板面124的两倍,而第一耦合段1223上的板面124在第一扭转段1222扭转之后非平行于第一延伸段1221上的板面124。
更详细而言,所述第一扭转段1222在本实施例中自第一延伸段1221朝向第一耦合段1223共扭转大致90度,并且在第一信号片1中的任意两个相邻第一扭转段1222的扭转方向彼此相反(如:将插接方向S视为中心轴以作为扭转基准,一者为顺时针扭转,另一者则为逆时针扭转)。换个角度来说,邻近于第一扭转段1222的第一延伸段1221的板面124与第一耦合段1223的板面124大致相互垂直。
需注意的是,为避免所述第一扭转段1222因扭转而产生局部膨胀膨胀的问题,第一扭转段1222上的板面124的宽度自第一延伸段1221朝第一耦合段1223方向逐渐地缩小。进一步而言,位于第一扭转段1222一侧的第一延伸段1221上的板面124的宽度大于位于第一扭转段1222另一侧的第一耦合段1223上的板面124的宽度。
所述第二信号片2具有一片状的第二绝缘本体21和四个长条状的第二信号端子22,每一个第二信号端子22具有一第二本体部221及分别自第二本体部221的两端一体延伸的一第二配合部222和一第二接脚223。就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2的表面来看,每一个第二信号端子22具有相反的两个板面224和位于上述两个板面224之间的一环侧面225,任一板面224的宽度大于环侧面225的宽度,且两个板面224分别与耦合方向C垂直。
其中,这些第二信号端子22的第二本体部221埋置于第二绝缘本体21中,以使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2大致呈共平面设置。更详细而言,第二信号端子22的第二本体部221的板面224大致位于同平面上,且第二本体部221的部分板面224裸露于第二绝缘本体21之外,以供成形第二绝缘本体21的模具定位。而上述第二本体部221的板面224裸露于第二绝缘本体21之外的部位,其宽度大于第二本体部221的板面224埋置于第二绝缘本体21内的部位的宽度。
再者,所述第二配合部222大致沿插接方向S延伸,且第二配合部222自第二本体部221延伸的延伸方向大致垂直于第二接脚223自第二本体部221延伸的延伸方向。其中,每一个第二信号端子22的第二配合部222自第二本体部221依序延伸形成有一第二延伸段2221、一第二扭转段2222、以及一第二耦合段2223。第二延伸段2221的板面224的宽度大致为其所邻近的第二本体部221的板面224的两倍,而第二耦合段2223上的板面224在第二扭转段2222扭转之后非平行于第二延伸段2221上的板面224。
更详细而言,所述第二扭转段2222在本实施例中自第二延伸段2221朝向第二耦合段2223共扭转大致90度,并且在第二信号片2中的任意两个相邻第二扭转段2222的扭转方向彼此相反(如:将插接方向S视为中心轴以作为扭转基准,一者为顺时针扭转,另一者则为逆时针扭转)。换个角度来说,邻近于第二扭转段2222的第二延伸段2221的板面224与第二耦合段2223的板面224大致相互垂直。
需注意的是,为避免所述第二扭转段2222因扭转而产生局部膨胀的问题,第二扭转段2222上的板面224的宽度自第二延伸段2221朝第二耦合段2223方向逐渐地缩小。进一步而言,位于第二扭转段2222一侧的第二延伸段2221上的板面224的宽度大于位于第二扭转段2222另一侧的第二耦合段2223上的板面224的宽度。
请参阅图6,若就相邻的第一信号片1和第二信号片2来看,所述传输模块10在耦合方向C上,这些第一信号端子12分别一对一地对应于这些第二信号端子22,并且任一第一信号端子12与其所对应且相邻的第二信号端子22为一对差分信号端子。其中,每一个第一本体部121正投影于其所对应的第二本体部221时,每一个第一本体部121的轮廓与其所对应的第二本体部221的轮廓相互切齐,并且每一个第一信号端子12的第一配合部122与其所对应的第二配合部222,两者的环侧面125、225至少部分相邻且彼此相向。
更详细而言,在耦合方向C上,每一个第一信号端子12的第一耦合段1223与其所对应的第二耦合段2223两者相邻的环侧面125、225部位彼此相向,且第一耦合段1223与第二耦合段2223两者彼此相向的环侧面125、225部位大致彼此平行。藉此,每一个第一信号端子12的第一耦合段1223与其所对应的第二耦合段2223两者能在传输信号时形成窄边耦合。
此外,本实施例的图6虽以每一个第一信号端子12的第一耦合段1223与其所对应的第二耦合段2223两者形成窄边耦合的构造为例,但在实际应用时,设计者也可依需求而适当调整窄边耦合的端子数目。
进一步而言,这些第一信号端子12的部分(至少其中一个)第一信号端子12的第一配合部122与其所对应的第二配合部222,两者的环侧面125、225至少部分相邻且彼此相向。举例而言,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信号片1仅有两个第一信号端子12(如图7中由上往下数的第一和第三个第一信号端子12)的第一配合部122与其所对应的第二配合部222形成窄边耦合的构造,而其余的两个第一信号端子12(如图7中由上往下数的第二和第四个第一信号端子12)的第一配合部122与其所对应的第二配合部222则形成宽边耦合的构造。
其中,有关上述宽边耦合大致说明如下:在耦合方向C上,每一个第一信号端子12的第一配合部122与其所对应的第二配合部222两者相邻的板面124、224彼此相向,且第一配合部122与第二配合部222两者彼此相向的板面124、224大致彼此平行。藉此,每一个第一信号端子12的第一配合部122的板面124与其所对应的第二配合部222的板面224两者能在传输信号时形成宽边耦合。
请参阅图5,所述接地片3具有一片状的绝缘本体31和四个长条状的接地端子32,每一个接地端子32具有一本体部321及分别自本体部321两端一体延伸的一配合部322和一接脚323。这些接地端子32的本体部321埋置于绝缘本体31中,以使所述接地端子32大致呈共平面设置。进一步而言,所述接地片3的接地端子32在本实施例图5中所示的构造,其大致等同于第一信号片1的第一信号端子12(或第二信号片2的第二信号端子22),因此,下述则省略接地片3中的接地端子32的构造说明。
若就传输模块10来看,这些第一信号端子12、这些第二信号端子22、以及这些接地端子32各自所处的平面大致彼此平行且垂直于耦合方向C。传输模块10在耦合方向C上,这些第一信号端子12分别一对一地对应于这些接地端子32,这些第二信号端子22也分别一对一地对应于这些接地端子32。进一步而言,每一个第一本体部121正投影于其所对应的本体部321时,第一本体部121的轮廓与其所对应的本体部321的轮廓相互切齐(如图8);每一个第二本体部221正投影于其所对应的本体部321时,第二本体部221的轮廓与其所对应的本体部321个轮廓也相互切齐。
再者,所述传输模块10的第一接脚123、第二接脚223、以及接脚323就耦合方向C来看大致呈错位状(如图2和图8所示),也就是说,耦合方向C不会同时穿过第一接脚123、第二接脚223、以及接脚323的其中任意两个。
补充说明一点,本实施例中图5所示的第一信号端子12的第一本体部121与第一配合部122、第二信号端子22的第二本体部221与第二配合部222、以及接地端子32的本体部321与配合部322为完全相同的构造,但在实际应用时,设计者也可依需求而针对所述接地端子32的本体部321的宽度加以调整。
以上为一个传输模块10的介绍说明,但当由多个相堆叠的传输模块10的角度来看时,请参阅图3并参阅图5,在这些传输模块10的接地片3中,这些接地端子32的本体部321在结构和电性上彼此分离且彼此独立。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的通信连接器100不会通过其他导电元件来连接(串联)这些接地端子32。
如图1,所述外壳体20形成有两个插接口201,且外壳体20沿插接方向S套设于这些传输模块10上。而这些传输模块10的接地片3的配合部322、第一信号片1的第一配合部122、以及第二信号片2的第二配合部222均暴露于上述插接口201,用以抵接插设于插接口201内的相对应连接器或电子卡(图略)。
藉此,本实用新型的通信连接器100在相邻的第一信号片1的第一耦合段1223和第二信号片2的第二耦合段2223采用窄边耦合的构造设计,这不同于常用的通信连接器的宽边耦合,进而使通信连接器100能取得比常用的通信连接器更为稳定的阻抗值。
为客观地证实上述优点并非凭空杜撰,本发明人将本实施例的通信连接器100与常用的通信连接器进行比较的高频模拟测试结果以附图呈现。
再者,请参阅图9,其为本实用新型通信连接器100与常用的通信连接器进行比较的阻抗值模拟测试示意图。其中,这里的常用的通信连接器是指信号端子相耦合的配合部形成宽边耦合的构造,也即,常用的通信连接器的每对相耦合的配合部都如同图7中由上往下数的第二或第四对相耦合的配合部122、222。再者,曲线A代表所述常用的通信连接器的阻抗值模拟测试曲线,而曲线B为本实用新型图5所示的通信连接器的阻抗值模拟测试曲线。
由此可看出,当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通信连接器100通过相邻的第一信号片1和第二信号片2采用窄边耦合的构造设计,使得本实用新型的通信连接器100在阻抗稳定度方面明显优于常用的通信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能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通信连接器在每一个传输模块的第一信号片的第一耦合段和第二信号片的第二耦合段采用窄边耦合的构造设计,通过不同于常用的宽边耦合,进而使通信连接器能得到稳定的阻抗值。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可行实施例,其并非用以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和修改,均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通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连接器包括:
多个传输模块,所述多个传输模块沿一耦合方向堆叠地排成一列,且每一个所述传输模块包含:
一第一信号片,所述第一信号片具有多个第一信号端子,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呈共平面设置,每一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具有相反的两个板面和位于该两个板面之间的一环侧面,且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任一板面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环侧面的宽度;每一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具有一第一本体部及分别自所述第一本体部的两端延伸的一第一配合部和一第一接脚;及
一第二信号片,所述第二信号片具有多个第二信号端子,所述多个第二信号端子呈共平面设置,每一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具有相反的两个板面和位于该两个板面之间的一环侧面,且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任一板面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环侧面的宽度;每一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具有一第二本体部及分别自所述第二本体部的两端延伸的一第二配合部和一第二接脚;
其中,在所述耦合方向上,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分别一对一地对应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以形成多对差分信号对,且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至少其中一个第一信号端子的所述第一配合部与对应的第二配合部两者的环侧面至少部分地相邻且彼此相向;以及
一外壳体,所述外壳体套设于所述传输模块上,所述外壳体形成有至少一插接口,所述传输模块的所述第一信号片的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所述第二信号片的所述第二配合部暴露于所述至少一插接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环侧面至少部分地相邻且彼此相向的所述第一配合部和对应的第二配合部之中,所述第一配合部自所述第一本体部依序延伸形成有一第一延伸段、一第一扭转段、以及一第一耦合段,且所述第一耦合段上的板面非平行于所述第一延伸段上的板面,所述第二配合部自所述第二本体部依序延伸形成有一第二延伸段、一第二扭转段、以及一第二耦合段,且所述第二耦合段上的板面非平行于所述第二延伸段上的板面;其中,所述第一耦合段与所述第二耦合段两者的环侧面的相邻部位彼此相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耦合方向上,每一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第一配合部和对应的第二配合部两者的环侧面至少部分地相邻且彼此相向;每一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第一配合部自所述第一本体部依序延伸形成有一第一延伸段、一第一扭转段、以及一第一耦合段,且所述第一耦合段上的板面非平行于所述第一延伸段上的板面;每一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第二配合部自所述第二本体部依序延伸形成有一第二延伸段、一第二扭转段、以及一第二耦合段,且所述第二耦合段上的板面非平行于所述第二延伸段上的板面;其中,在所述耦合方向上,每一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第一耦合段和对应的第二耦合段两者的环侧面的相邻部位彼此相向;而在任一个所述第一信号片中,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扭转段的扭转方向彼此相反,在任一个所述第二信号片中,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二扭转段的扭转方向彼此相反。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通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环侧面至少部分地相邻且彼此相向的所述第一配合部和对应的第二配合部之中,所述第一扭转段自所述第一延伸段朝向所述第一耦合段共扭转90度,所述第二扭转段自所述第二延伸段朝向所述第二耦合段共扭转90度,并且所述第一耦合段与所述第二耦合段两者的环侧面的彼此相向的部位彼此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通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环侧面至少部分地相邻且彼此相向的所述第一配合部和对应的第二配合部之中,所述第一扭转段上的板面的宽度自所述第一延伸段朝所述第一耦合段方向逐渐地缩小,所述第二扭转段上的板面的宽度自所述第二延伸段朝所述第二耦合段方向逐渐地缩小。
6.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通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连接器进一步限定为适用于高频通信的高密度微型SAS连接器。
7.一种通信连接器的传输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模块包括:
多个第一信号端子,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呈共平面设置,每一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具有相反的两个板面和位于该两个板面之间的一环侧面,且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任一板面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环侧面的宽度;每一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具有一第一本体部及分别自所述第一本体部的两端延伸的一第一配合部和一第一接脚;以及
多个第二信号端子,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呈共平面设置,每一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具有相反的两个板面和位于该两个板面之间的一环侧面,且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任一板面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环侧面的宽度;每一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具有一第二本体部及分别自所述第二本体部的两端延伸的一第二配合部和一第二接脚;
其中,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各自所处的平面彼此平行且垂直于一耦合方向;在所述耦合方向上,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分别一对一地对应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以形成多对差分信号对,且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至少其中一个第一信号端子的所述第一配合部与对应的第二配合部两者的环侧面至少部分地相邻且彼此相向。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信连接器的传输模块,其特征在于,在环侧面至少部分地相邻且彼此相向的所述第一配合部和对应的第二配合部之中,所述第一配合部自所述第一本体部依序延伸形成有一第一延伸段、一第一扭转段、以及一第一耦合段,且所述第一耦合段上的板面非平行于所述第一延伸段上的板面,所述第二配合部自所述第二本体部依序延伸形成有一第二延伸段、一第二扭转段、以及一第二耦合段,且所述第二耦合段上的板面非平行于所述第二延伸段上的板面;其中,所述第一耦合段与所述第二耦合段两者的环侧面的相邻部位彼此相向。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信连接器的传输模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耦合方向上,每一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所述第一配合部与对应的第二配合部两者的环侧面至少部分地相邻且彼此相向;每一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第一配合部自所述第一本体部依序延伸形成有一第一延伸段、一第一扭转段、以及一第一耦合段,且所述第一耦合段上的板面非平行于所述第一延伸段上的板面;每一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第二配合部自所述第二本体部依序延伸形成有一第二延伸段、一第二扭转段、以及一第二耦合段,且所述第二耦合段上的板面非平行于所述第二延伸段上的板面;其中,在所述耦合方向上,每一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所述第一耦合段与对应的第二耦合段两者的环侧面的相邻的部位彼此相向;而在任一所述第一信号片中,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扭转段的扭转方向彼此相反,在任一所述第二信号片中,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二扭转段的扭转方向彼此相反。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通信连接器的传输模块,其特征在于,在环侧面至少部分地相邻且彼此相向的所述第一配合部与对应的第二配合部之中,所述第一扭转段自所述第一延伸段朝向所述第一耦合段共扭转90度,所述第二扭转段自所述第二延伸段朝向所述第二耦合段共扭转90度,并且所述第一耦合段与所述第二耦合段两者的环侧面的彼此相向的部位彼此平行;所述第一扭转段上的板面的宽度自所述第一延伸段朝所述第一耦合段方向逐渐地缩小,所述第二扭转段上的板面的宽度自所述第二延伸段朝所述第二耦合段方向逐渐地缩小。
CN201320704457.1U 2013-11-08 2013-11-08 通信连接器及其传输模块 Expired - Lifetime CN2036450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704457.1U CN203645075U (zh) 2013-11-08 2013-11-08 通信连接器及其传输模块
TW102222750U TWM480184U (zh) 2013-11-08 2013-12-04 通訊連接器及其傳輸模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704457.1U CN203645075U (zh) 2013-11-08 2013-11-08 通信连接器及其传输模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645075U true CN203645075U (zh) 2014-06-11

Family

ID=508762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704457.1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645075U (zh) 2013-11-08 2013-11-08 通信连接器及其传输模块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3645075U (zh)
TW (1) TWM480184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95613A (zh) * 2017-03-31 2018-10-23 莫列斯有限公司 连接器
WO2021093311A1 (zh) * 2019-11-14 2021-05-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差分对模块、连接器、通信设备及屏蔽组件
KR102673432B1 (ko) * 2019-11-14 2024-06-07 후아웨이 테크놀러지 컴퍼니 리미티드 차동 페어 모듈, 커넥터, 통신 장치 및 차폐 어셈블리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80124B (zh) * 2015-02-16 2017-04-21 慶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電連接器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95613A (zh) * 2017-03-31 2018-10-23 莫列斯有限公司 连接器
CN108695613B (zh) * 2017-03-31 2019-11-08 莫列斯有限公司 连接器
WO2021093311A1 (zh) * 2019-11-14 2021-05-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差分对模块、连接器、通信设备及屏蔽组件
CN113646978A (zh) * 2019-11-14 2021-11-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差分对模块、连接器、通信设备及屏蔽组件
EP4050739A4 (en) * 2019-11-14 2023-04-05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IFFERENTIAL PAIR MODULE, CONNECTOR,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SHIELDING DEVICE
JP7389901B2 (ja) 2019-11-14 2023-11-30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差動対モジュール、コネクタ、通信装置、および遮蔽組立体
KR102673432B1 (ko) * 2019-11-14 2024-06-07 후아웨이 테크놀러지 컴퍼니 리미티드 차동 페어 모듈, 커넥터, 통신 장치 및 차폐 어셈블리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80184U (zh) 2014-06-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14768B2 (en) Communication connector and transmission module thereof
ES2655617T3 (es) Conectores eléctricos y circuitos impresos que tienen regiones de acoplamiento laterales
US6181219B1 (en) Printed circuit board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such board
CN207603991U (zh) 柔性电路板
US8076585B2 (en) Printed circuit board
CN101006616A (zh) 电连接器中的阻抗控制
CN105633660A (zh) 卡缘连接器
CN107078441B (zh) 用于串扰控制的非连续层高频rj45插头
CN103988375A (zh) 带有屏蔽的插塞式连接器
CN203645075U (zh) 通信连接器及其传输模块
CN103338019A (zh) 巴伦电路
US9258886B2 (en) Printed circuit board having differential line pairs with a percentage of their lengths disposed as an outer signal layer
US958389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including electrical circuit elements
CN206490257U (zh) 连接器结构
CN205016739U (zh) 电连接器
CN106549269A (zh) 电连接器
CN218006601U (zh) 高速信号电路板、高速信号主板结构及电子设备
CN104638462B (zh) 通信连接器及其传输模块
CN204271372U (zh) 电连接器
CN204538363U (zh) 电连接器
CN107895852A (zh) 一种平行板间多层堆叠模块化高速电连接器
CN104838487B (zh) 用于差分远端串扰降低的装置
CN207338604U (zh) 一种高定向性耦合器
CN103022818A (zh) 电连接器
JP2011018621A (ja) コネクタ部品、及び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413

Address after: 158 CHENFENG East Road, Yushan Town, Kunshan City,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uzhou Qingxin Electron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215300 No.158, CHENFENG East Road, Kunshan City,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TOPCONN ELECTRONIC (KUNSHAN)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611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