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28319A - 一种含有河道淤泥粉的透水性混凝土和混凝土砖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含有河道淤泥粉的透水性混凝土和混凝土砖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28319A
CN104628319A CN201510037951.0A CN201510037951A CN104628319A CN 104628319 A CN104628319 A CN 104628319A CN 201510037951 A CN201510037951 A CN 201510037951A CN 104628319 A CN104628319 A CN 1046283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verway sludge
sludge powder
permeable concrete
water
concre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3795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28319B (zh
Inventor
胡颖
叶启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Jinyi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College of Constructio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College of Construction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College of Construction
Priority to CN20151003795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628319B/zh
Publication of CN1046283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283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283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283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uring Cements, Concrete, And Artificial Stone (AREA)
  • Treatment Of Slud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有河道淤泥粉的透水性混凝土,其原料的重量份组成为:河道淤泥粉占15~20份;水泥占20~28份;水占15~22份;石子115~126份;胶凝剂3~10份;外加剂1~6份;颗粒炭5~10份;所述河道淤泥粉由河道淤泥经过过滤、干燥和炭化获得。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透水性混凝土砖,采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有河道淤泥粉的透水性混凝土制得。本发明提供的可再生混凝土材料,采用河道淤泥经过高温烘干而成的材料,配合颗粒炭制成可再生混凝土材料,具有可再生、可透水、强度高、成本较低、制作工艺简单等优势,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Description

一种含有河道淤泥粉的透水性混凝土和混凝土砖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材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含有河道淤泥粉的透水性混凝土和混凝土砖。
背景技术
在现有混凝土中,普遍存在混凝土抗拉强度较低,水泥投入量大,而且不可再生,不透水等缺点。这也为建筑领域增加了很多烦恼。在如今提倡节能环保的社会中,资源的高效利用,材料的环保,已经越来越成为时代的主题。而建筑业也一直是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建筑领域资源的利用率也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
目前,在建筑业飞速发展的趋势下,混凝土的投入在建筑领域中也越来越大,而大多混凝土都是不可再生混凝土,使得混凝土利用率低,浪费大。因此,可再生混凝土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当今市场上也有少数的再生混凝土出现,但由于他们大多都是采用旧的混凝土废弃物来制作,虽然其废弃资源得到利用,但其在强度和各个性能上远远不及原来混凝土,而且制作工艺繁杂,难以得到推广。
我国南方地区,大小河道湖沼星罗棋布,处于保护环境和改善水质条件的目的,每年政府都要拿出几十亿的经费来清除。河道淤泥往往不易回收利用,现有的处理方法通常是将淤泥作为填土材料使用,但是淤泥含水量高,干燥后强度低等缺点,基于以上缺点淤泥很难被用于建筑领域。
河道淤泥资源丰富,若能将河道淤泥做成水泥供建筑领域使用,其前景极为广阔。
公开号为CN103755267A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淤泥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包括水泥、水、石子、粉煤灰、矿粉、砂和外加剂,还包括淤泥,所述淤泥通过天然内陆江河抽取过滤堆放得到,淤泥的细度在0.4-0.6之间,所述粉煤灰为Ⅱ级灰,所述外加剂为高性能增强剂。所述各组分质量份数如下:水泥200-296份、水172-180份、石子1030-1066份、粉煤灰56-75份、矿粉40-78份、砂530-680份、外加剂4.1-6.5份、淤泥 150-180份。
上述专利文献记载的技术方案中,直接将天然淤泥过滤筛选后替代部分河沙使用,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混凝土的密实性。但是该方法得到的混凝土固话后强度和透水性都不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有河道淤泥粉的透水性混凝土,采用由河道淤泥制得的河道淤泥粉作为原料,得到的混凝土强度高而且透水性强。
本发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含有河道淤泥粉的透水性混凝土,其原料的重量份组成为:
所述河道淤泥粉由河道淤泥经过过滤、干燥和炭化获得。
发明人经过各种研究及试验,突然发现河道淤泥经过高温炭化后,所得到的淤泥粉末性能接近水泥。经检测河道淤泥中二氧化硅含量很高,约含有40%~70%的二氧化硅,与普通水泥中二氧化硅含量很接近,普通水泥中二氧化硅含量通常占40%~60%。
另外,由于河道淤泥在河道中长时间积累,河道淤泥中富含腐殖质(有机物)。经过炭化后,河道淤泥中的有机物转为多孔炭化物。所述多孔炭化物可以提高混凝土的透水性。
其中干燥的方式优选为自然晾晒干燥,以节约能源。
河道淤泥中的有机物成分复杂,很难确定有机物的炭化温度,发明人发现采用炭化温度高于400℃制得的河道淤泥粉时,混凝土的透水性急剧下降。
作为优选,所述河道淤泥炭化时的温度为200~400℃,炭化时间为30-40min。
作为进一步,所述河道淤泥炭化时的温度为280~350℃。在该炭化温度范围内制备的河道淤泥粉具有更优的性能,由该河道淤泥粉制备的得到混凝土,其强度和透水性都达到最佳值。
现有的混凝土有透水性的和非透水性的,透水性混凝土透水率高,但是强度不够,非透水性混凝土强度高,但是不透水,部分特殊场合不具备实用性。
本发明采用颗粒炭对混凝土进行补强,颗粒炭机械强度高,微孔发达。在加有河道淤泥粉的情况下,加入适量的颗粒炭,使得混凝土在保持透水性能的情况下,也大大提升了强度。
作为优选,所述颗粒炭的粒度为1mm~3.5mm,所述颗粒炭的微孔尺寸为5nm~15nm。
作为优选,所述外加剂由分散剂和减水剂组成;所述分散剂为木质素磺酸钠、硅灰或粉煤灰;所述减水剂为亚甲基二苯酸钠(NNO)、聚羧酸系减水剂或HSB脂肪族减水剂。
作为优选,所述分散剂占水泥质量百分比的0.05%~2%,所述的减水剂占水泥质量的0.4%~1.2%。
作为优选,所述胶凝剂占水泥质量的15%~35%。
作为优选,所述胶凝剂为聚乙酸乙烯酯。
作为优选,所述石子为公称粒级范围为5~16mm的碎石。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含有河道淤泥粉的透水性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取河道淤泥先过滤去除杂物,然后晒干,最后炭化得到河道淤泥粉;
(2)按重量分配比称出制作混凝土所需的河道淤泥粉、水泥、砂、石子、颗粒炭、木质素磺酸钠和聚羧酸系减水剂;
(3)将搅拌机、工具等接触设备用水湿润,然后将水泥、河道淤泥粉、颗粒炭、木质素磺酸钠和聚羧酸系减水剂倒入搅拌机中搅拌均匀,再加入适量的水,搅拌3-5分钟后,再往搅拌机中加入石子,继续搅拌至均匀为止,得到含有河道淤泥粉的透水性混凝土。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透水性混凝土砖,由上述含有河道淤泥粉的透水性混凝土制得。其制备方法为将上述含有河道淤泥粉的透水性混凝土置入 模具中固化成型。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提供的可再生混凝土材料,采用河道淤泥经过高温烘干而成的材料,配合颗粒炭制成可再生混凝土材料,具有可再生、可透水、强度高、成本较低、制作工艺简单等优势,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一种含有河道淤泥粉末的透水性混凝土按照如下步骤制作:
(1)取河道淤泥先过滤去除杂物,然后晒干,最后在300℃下炭化30分钟,得到河道淤泥粉;
(2)按重量分配比称出制作混凝土所需的河道淤泥粉、水泥、砂、石子、颗粒炭、木质素磺酸钠和聚羧酸系减水剂;
其重量分配比为:
(3)将搅拌机、工具等接触设备用水湿润,然后将水泥、河道淤泥粉、颗粒炭、木质素磺酸钠和聚羧酸系减水剂倒入搅拌机中搅拌均匀,再加入适量的水,搅拌3-5分钟后,再往搅拌机中加入石子,继续搅拌至均匀为止。
实施例2
一种含有河道淤泥粉末的透水性混凝土按照如下步骤制作:
(1)取河道淤泥先过滤去除杂物,然后晒干,最后在300℃下炭化30 分钟,得到河道淤泥粉;
(2)按重量分配比称出制作混凝土所需的河道淤泥粉、水泥、砂、石子、颗粒炭、木质素磺酸钠和聚羧酸系减水剂;
其重量分配比为:
(3)将搅拌机、工具等接触设备用水湿润,然后将水泥、河道淤泥粉、颗粒炭、木质素磺酸钠和聚羧酸系减水剂倒入搅拌机中搅拌均匀,再加入适量的水,搅拌3-5分钟后,再往搅拌机中加入石子,继续搅拌至均匀为止。
实施例3
一种含有河道淤泥粉末的透水性混凝土按照如下步骤制作:
(1)取河道淤泥先过滤去除杂物,然后晒干,最后在300℃下炭化30分钟,得到河道淤泥粉;
(2)按重量分配比称出制作混凝土所需的河道淤泥粉、水泥、砂、石子、颗粒炭、木质素磺酸钠和聚羧酸系减水剂;
其重量分配比为:
(3)将搅拌机、工具等接触设备用水湿润,然后将水泥、河道淤泥粉、颗粒炭、木质素磺酸钠和聚羧酸系减水剂倒入搅拌机中搅拌均匀,再加入适量的水,搅拌3-5分钟后,再往搅拌机中加入石子,继续搅拌至均匀为止。
实施例4
一种含有河道淤泥粉末的透水性混凝土按照如下步骤制作:
(1)取河道淤泥先过滤去除杂物,然后晒干,最后在300℃下炭化30分钟,得到河道淤泥粉;
(2)按重量分配比称出制作混凝土所需的河道淤泥粉、水泥、砂、石子、颗粒炭、木质素磺酸钠和聚羧酸系减水剂;
其重量分配比为:
(3)将搅拌机、工具等接触设备用水湿润,然后将水泥、河道淤泥粉、颗粒炭、木质素磺酸钠和聚羧酸系减水剂倒入搅拌机中搅拌均匀,再加入适量的水,搅拌3-5分钟后,再往搅拌机中加入石子,继续搅拌至均匀为止。
性能测试
将实施例1~4得到的混凝土分别做成3个混凝土立方体试件,待试件成型后即用塑料薄膜覆盖表面,置于20±5℃的环境中静置24-48小时,然后编号,拆模。拆模后立即将试件移入温度为20±2℃,相对湿度为95%以上的标准养护条件下养护至28d期龄,然后采用现有测试混凝土的标准方法对试件进行性能检测。
表1.混凝土的性能测试(不同配方)
从表1的测试数据可以看出,河道淤泥粉增加,混凝土的透水性增加,颗粒炭增加,混凝土的强度增加。
对比试验1
将实施例1得到的混凝土做成3个混凝土立方体试件,另外,采用表2的配方制作3个普通混凝土立方体试件和3个普通透水性混凝土立方体试件。待试件成型后即用塑料薄膜覆盖表面,置于20±5℃的环境中静置24-48小时,然后编号,拆模。拆模后立即将试件移入温度为20±2℃,相对湿度为95%以上的标准养护条件下养护至28d期龄,然后采用现有测试混凝土的标准方法对试件进行性能检测。
表2.实施例1和现有混凝土的配方
养护完成,分别用压力试验机,和透水系数测定仪对各组试件进行强度测试,及透水性能的测试,测得数据如下:
表3.混凝土的性能测试结果(不同配方)
由表3试验数据对比可得:本发明所提供的可再生透水混凝土,其强度和透水性能明显好于其他两种混凝土。
对比试验2
取不同炭化温度获得的河道淤泥粉,然后分别按照实施例1的步骤制作可再生透水混凝土,并分别对制得的混凝土进行测试。
表4.混凝土的性能测试(采用不同炭化温度获得的河道淤泥粉)
由表4数据可以看出河道淤泥的炭化温度为280~350℃时较优,在280~350℃温度范围内炭化得到的河道淤泥粉具有更优的性能,由该河道淤泥粉制备的得到混凝土,其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和透水性都达到较佳值。

Claims (10)

1.一种含有河道淤泥粉的透水性混凝土,其特征在于,
其原料的重量份组成为:
所述河道淤泥粉由河道淤泥经过过滤、干燥和炭化获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有河道淤泥粉的透水性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河道淤泥炭化时的温度为200~400℃,炭化时间为30-40min。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含有河道淤泥粉的透水性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河道淤泥炭化时的温度为280~35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有河道淤泥粉的透水性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颗粒炭的粒度为1mm~3.5mm,所述颗粒炭的微孔尺寸为5nm~15n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有河道淤泥粉的透水性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加剂由分散剂和减水剂组成;
所述分散剂为木质素磺酸钠、硅灰或粉煤灰;
所述减水剂为亚甲基二苯酸钠(NNO)、聚羧酸系减水剂或HSB脂肪族减水剂。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有河道淤泥粉的透水性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散剂与水的质量百分比为:0.05%~2%;所述的减水剂占水泥质量的0.4%~1.2%。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有河道淤泥粉的透水性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胶凝剂占水泥质量的15%~35%。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有河道淤泥粉的透水性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胶凝剂为聚乙酸乙烯酯。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有河道淤泥粉的透水性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子为公称粒级范围为5~16mm的碎石。
10.一种透水性混凝土砖,其特征在于,采用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含有河道淤泥粉的透水性混凝土制得。
CN201510037951.0A 2015-01-26 2015-01-26 一种含有河道淤泥粉的透水性混凝土和混凝土砖 Active CN10462831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37951.0A CN104628319B (zh) 2015-01-26 2015-01-26 一种含有河道淤泥粉的透水性混凝土和混凝土砖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37951.0A CN104628319B (zh) 2015-01-26 2015-01-26 一种含有河道淤泥粉的透水性混凝土和混凝土砖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28319A true CN104628319A (zh) 2015-05-20
CN104628319B CN104628319B (zh) 2016-08-17

Family

ID=532076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37951.0A Active CN104628319B (zh) 2015-01-26 2015-01-26 一种含有河道淤泥粉的透水性混凝土和混凝土砖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628319B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84822A (zh) * 2015-08-12 2015-11-25 安徽砼宇特构科技有限公司 防冻钢筋混凝土箱涵及其制备方法
CN105601156A (zh) * 2016-01-11 2016-05-25 萧县良宇混凝土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混凝土高效减水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5906268A (zh) * 2016-04-22 2016-08-31 海锦城市环保(国际)有限公司 一种疏浚淤泥非烧结砖及其制备方法
CN105906246A (zh) * 2016-04-28 2016-08-31 苏州望意阳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透水混凝土与应用该种透水混凝土的地坪制作工艺
CN107324710A (zh) * 2017-07-31 2017-11-07 河南工程学院 一种具备高吸附性能的污泥生物炭透水砖的制备方法
CN107382219A (zh) * 2017-08-30 2017-11-24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一种复合骨料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7399936A (zh) * 2017-07-31 2017-11-28 河南工程学院 一种用于水质净化的污泥生物炭透水砖的制备方法
CN108286214A (zh) * 2017-01-09 2018-07-17 南京工业大学 一种堵塞透水混凝土路面表层刨铣再生透水性恢复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7102032A (zh) * 1987-05-26 1988-12-14 周志光 一种以泥土为主要成份的人造煤
CN103755267A (zh) * 2014-02-17 2014-04-30 盐城市国泰混凝土有限公司 一种淤泥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4058672A (zh) * 2014-07-04 2014-09-24 扬州大学 一种具有去污功能的复合骨料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4211328A (zh) * 2013-05-30 2014-12-17 宁夏新航能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环保砖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7102032A (zh) * 1987-05-26 1988-12-14 周志光 一种以泥土为主要成份的人造煤
CN104211328A (zh) * 2013-05-30 2014-12-17 宁夏新航能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环保砖
CN103755267A (zh) * 2014-02-17 2014-04-30 盐城市国泰混凝土有限公司 一种淤泥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4058672A (zh) * 2014-07-04 2014-09-24 扬州大学 一种具有去污功能的复合骨料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84822A (zh) * 2015-08-12 2015-11-25 安徽砼宇特构科技有限公司 防冻钢筋混凝土箱涵及其制备方法
CN105601156A (zh) * 2016-01-11 2016-05-25 萧县良宇混凝土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混凝土高效减水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5906268A (zh) * 2016-04-22 2016-08-31 海锦城市环保(国际)有限公司 一种疏浚淤泥非烧结砖及其制备方法
CN105906268B (zh) * 2016-04-22 2018-11-16 海绵城市道路材料(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疏浚淤泥非烧结砖及其制备方法
CN105906246A (zh) * 2016-04-28 2016-08-31 苏州望意阳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透水混凝土与应用该种透水混凝土的地坪制作工艺
CN108286214A (zh) * 2017-01-09 2018-07-17 南京工业大学 一种堵塞透水混凝土路面表层刨铣再生透水性恢复方法
CN107324710A (zh) * 2017-07-31 2017-11-07 河南工程学院 一种具备高吸附性能的污泥生物炭透水砖的制备方法
CN107399936A (zh) * 2017-07-31 2017-11-28 河南工程学院 一种用于水质净化的污泥生物炭透水砖的制备方法
CN107399936B (zh) * 2017-07-31 2020-01-07 河南工程学院 一种用于水质净化的污泥生物炭透水砖的制备方法
CN107324710B (zh) * 2017-07-31 2020-01-21 河南工程学院 一种具备高吸附性能的污泥生物炭透水砖的制备方法
CN107382219A (zh) * 2017-08-30 2017-11-24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一种复合骨料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28319B (zh) 2016-08-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28319B (zh) 一种含有河道淤泥粉的透水性混凝土和混凝土砖
CN101328029B (zh) 锰渣基地质聚合物胶凝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9650824A (zh) 一种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Takhelmayum et al. Laboratory study on soil stabilization using fly ash mixtures
Chatveera et al. Evaluation of nitric and acetic acid resistance of cement mortars containing high-volume black rice husk ash
CN107540285B (zh) 一种使用废弃牡蛎壳制备磨细玻璃粉建筑砂浆的方法
CN112811866A (zh) 一种再生骨料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4591049A (zh) 利用建筑垃圾制备绿色砂浆的方法
CN114656178B (zh) 一种胶凝材料及其应用
CN109293313B (zh) 一种淤泥砖及其制备工艺
CN107021698A (zh) 一种碾压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ui et al. Steel slag/precarbonated steel slag as a partial substitute for Portland cement: Effect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stabilized soils
CN105198344B (zh) 一种含硅藻土材料的维纶纤维增强水泥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07867806B (zh) 污泥焚烧灰基地质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6064959B (zh) 一种印染污泥制备隔音加气混凝土砌块的方法
CN103496933B (zh) 高硅铁尾矿压蒸砖的制备方法
CN108483978A (zh) 一种再生透水混凝土用胶结剂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4496336A (zh) 一种轻骨料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8164176A (zh) 一种混凝土促凝剂的制备方法
WO2023226321A1 (zh) 一种填埋场覆土用改性市政污泥及其制备方法
Rambabu et al. Study on sugarcane bagasse ash as a partial replacement of cement in M60 Grade concrete exposed to acidic environment
CN111892365B (zh) 一种铁尾矿基砌块及制备方法
CN103641394B (zh) 一种用于人工海岸的大孔径生态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4989831A (zh) 一种改性高分子聚合物土壤固化剂
Sawant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Waste Glass Powder as the Partial Replacement of Sand in Making Concret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714

Address after: Heart square No. 560 Hangzhou 311202 Zhejiang province Xiaoshan District North Street Jincheng Road, building 2 room 602

Patentee after: Hangzhou golden city municipal landscape Engineeri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311231 Xiaoshan Higher Education Park, Hangzhou, Zhejiang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College of Construction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311202 Xinyi Square, No. 560 Jincheng Road, Beigan Street, Xiaoshan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2 buildings 602

Patentee after: Hangzhou Jinyi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Address before: 311202 Xinyi Square, No. 560 Jincheng Road, Beigan Street, Xiaoshan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2 buildings 602

Patentee before: Hangzhou golden city municipal landscape Engineering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