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19898B - 粗纱机械的纺纱站 - Google Patents

粗纱机械的纺纱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19898B
CN104619898B CN201380047846.4A CN201380047846A CN104619898B CN 104619898 B CN104619898 B CN 104619898B CN 201380047846 A CN201380047846 A CN 201380047846A CN 104619898 B CN104619898 B CN 1046198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inning
air cell
minor air
yarn
jet nozz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4784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19898A (zh
Inventor
P.布兰肯霍尔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Original Assignee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filed Critical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Publication of CN1046198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198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198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198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5/00Draft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 Threading of roving into drafting machine
    • D01H5/18Draft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without fallers or like pinned bars
    • D01H5/28Draft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without fallers or like pinned bars in which fibres are controlled by inserting twist during drafting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7/00Spinning or twisting arrangements
    • D01H7/92Spinning or twisting arrangements for imparting transient twist, i.e. false twist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00Spinning or twisting machines in which the product is wound-up continuously
    • D01H1/11Spinning by false-twisting
    • D01H1/115Spinning by false-twisting using pneumatic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 Spinning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Manufacturing Artificial Fi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于从棉条(3)制造粗纱(2)的纺纱准备机械的纺纱站,其中所述纺纱站(1)包括涡流室(4)和至少部分地延伸到所述涡流室(4)中的纱线形成元件(6),所述涡流室具有用于所述棉条(3)的入口开口(5),其中所述纺纱站(1)包括引导到所述涡流室(4)中的纺纱喷嘴(7),所述纺纱喷嘴在包围所述涡流室(4)的壁(8)的区域中通入所述涡流室(4)中,空气经由所述纺纱喷嘴能够沿预定旋转方向被引入到所述涡流室(4)中以便将沿传输方向(T)被供应的所述棉条(3)设置成在所述纱线形成元件(6)的入口嘴部(9)的区域中沿所述旋转方向旋转,且其中所述纱线形成元件(6)包括抽出通道(10),所述抽出通道毗邻所述入口嘴部(9),可能经由所述抽出通道将所述纱线从所述涡流室(4)抽出。根据本发明,提出了所述涡流室(4)的壁(8)在所述入口开口(5)之后具有过渡部段(11),所述过渡部段的形状对应于截头圆锥的横向表面,所述过渡部段的直径沿所述传输方向(T)增加,其中,所述纺纱喷嘴(7)在所述过渡部段(11)的区域中通入所述涡流室(4)中,并且每个纺纱喷嘴具有沿包围所述涡流室(4)的壁(8)的外表面(12)的方向取向的流动方向。

Description

粗纱机械的纺纱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从纤维束制造粗纱的纺纱准备机械的纺纱站,其中所述纺纱站包括涡流室和至少部分地延伸到所述涡流室中的纱线形成元件,所述涡流室具有用于所述纤维束的入口开口,其中所述纺纱站包括纺纱喷嘴,所述纺纱喷嘴引导到所述涡流室中并且在包围所述涡流室的壁的区域中引入所述涡流室中,空气经由所述纺纱喷嘴能够沿特定旋转方向被引入到所述涡流室中以便将沿传输方向被供应的所述纤维束设置成在所述纱线形成元件的入口嘴部的区域中沿所述特定旋转方向旋转,且其中,所述纱线形成元件包括抽出通道,所述抽出通道毗邻所述入口嘴部,所述纱线经由所述抽出通道能够从所述涡流室被抽出。
背景技术
粗纱从棉条被制造,所述棉条通常通过牵伸来预处理(例如,加倍)并且用作后续纺纱过程的前体,其中粗纱的单个纤维例如借助于环锭纺纱机被纺纱以形成纤维纱线。为了向粗纱赋予对于进一步处理来说必要的强度,已经证实有利的是,在粗纱制造期间经由牵伸系统(其通常是所讨论的纺纱准备机械的一部分)来牵伸所供应的纤维束,然后向所述纤维束提供保护性搓捻。前述强度是重要的,以便在卷绕到筒管上期间和/或在其向下游纺纱机的供应期间防止所述粗纱断裂。所供应的保护性搓捻必须一方面足够强韧以确保,保证在单独卷绕和解绕过程以及在相应类型的纺纱机之间的相应传输过程期间的单个纤维的结合。在另一方面,必须确保的是,尽管存在保护性搓捻,粗纱在纺纱机中可以被进一步处理,因此粗纱必须仍能够被牵伸。
为了制造这种粗纱,优选地使用所谓的翼锭,然而由于会出现的离心力,所述翼锭的传输速度是受限的。因此已经提出多个方案来避免所述翼锭或者将其用替代类型的机械来代替(例如,参见EP 0 375 242 A2和DE 32 37 989 C2)。
由此,已经提出了借助于喷气式纺纱机来制造粗纱,其中由空气流来形成保护性搓捻。此处基本原理在于将纤维束引导通过涡流室,在该涡流室中产生空气涡流。后者最后实现的是,一些外部纤维围绕居中延伸的纤维须条被缠绕为所谓的缠绕纤维,所述纤维须条继而由彼此大致平行地延伸的芯部纤维构成。
由于制造粗纱与制造常规纱线明显地不同(由于纱线和粗纱在强度和可牵伸性方面显著地不同),因此不可能使用已知的喷气式纺纱机来制造粗纱。而是,必须独立于公知的现有技术来选择纺纱准备机械的纺纱站的尺寸和/或几何构型。
发明内容
因此,由本发明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制造粗纱的喷气式纺纱机的纺纱站,藉此可能制造尤其高质量的粗纱。
该问题由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纺纱站来解决。
根据本发明,该纺纱站的特征在于,涡流室的壁具有过渡部段,所述过渡部段毗邻所述涡流室的入口开口,沿所述传输方向加宽,并且具有截头圆锥的周向表面的形状。此外,设置的是,纺纱喷嘴在过渡部段的区域中引入到涡流室中,并且每个纺纱喷嘴具有沿包围涡流室的壁的方向取向的流动方向。这确保了,借助于纺纱喷嘴能够产生空气流,该空气流很大程度地延伸到存在于纱线形成元件与前述壁之间的间隙中,并且由此从外侧冲击包围所述纱线形成元件的纤维束的纤维和/或纤维末端,并且由此产生期望的保护性搓捻。
换言之,本发明提供了,纺纱喷嘴不进入筒形部段或台阶环形边缘的区域中。相反,锥形区域紧邻入口开口被提供,其实现涡流室从入口开口向外的截面膨胀,并且用作纺纱喷嘴的空气出口区域。过渡部段毗邻入口开口的事实并不必要意味着,根据本发明在入口开口和过渡部段之间必须存在直接过渡(即便这种设计看起来是绝对有利的)。而是,当然还可能的是,附加中间部段定位在所述入口开口和所述过渡部段之间。
与此独立地,纺纱喷嘴应当引入到涡流室中,使得其出口开口在所有侧面上都过渡到过渡部段中。由此确保了,纺纱喷嘴在过渡部段的区域中仍始终全部地引入到涡流室中,即便存在不想要的、与制造相关的横向位移。
根据本发明的发展,极其有利的是,过渡部段沿纤维束的传输方向过渡到筒形部段中。在这方面,该过渡可连续地或以台阶方式(即,直接地)发生。此外,筒形部段沿纤维束的传输方向应当具有一定长度,该长度大于在该区域中筒形部段的直径以便确保尤其均匀的空气流。最后,一个或多个附加部段可毗邻筒形部段(如在传输方向上看到的),其形状对应于圆筒的形状。可想到这样的部段,例如该部段具有可与根据本发明的过渡部段的形状相对比的形状,其对应于截头圆锥的周向表面。
在下述情况下实现具体的优点,即在平行于相应纵向轴线并且平行于抽出通道的纵向轴线的截面图中,每个纺纱喷嘴的纵向轴线与抽出通道的纵向轴线夹有角度α,所述角度α具有在75°和40°之间的值。在该范围内,由纺纱喷嘴产生的空气流取向成以便引发尤其均匀的保护性搓捻。当前述值在70°和50°之间时,可产生极其高质量的粗纱,其中60°的值被证实是尤其有利的。
还极其有利的是,所述过渡部段的周向线与所述抽出通道的纵向轴线夹有角度β,所述角度β具有在80°和15°之间的值。在这方面,周向线被限定为位于过渡部段的表面上并且与抽出通道的纵向轴线共面的线。尤其是,被证实有利的是,前述角度具有在50°和20°之间的值,因为在该情况下产生空气流(其中取决于形成过渡部段的涡流室的内表面的形状和取向),其可用于将尤其一致的保护性搓捻施加至纤维束。根据当前技术状态,30°的角度是优选的。此外,已经证实尤其有利的是,前述角度(α和β)的值之和得到在之间75°和105°的值、尤其为90°的值。
此外有利的是,纺纱喷嘴均在垂直于抽出通道的纵向轴线延伸的截面图中在抽出通道的纵向轴线与涡流室的壁的切线之间延伸。换言之,因此有利的是,纺纱喷嘴不直接切向地引入到涡流室中,而切向地引入对于用于产生完成后纱线的已知纺纱站来说是常见的。而是,前述截面图中的纺纱喷嘴应当被引导到在涡流室的壁与纱线形成元件的外表面之间形成的间隙中。在该情况下,纺纱喷嘴不会连续地过渡到前述壁中。而是,纺纱喷嘴的内壁与过渡部段的内壁之间的过渡以某个弯曲边缘的形状呈现。
有利的是,纺纱喷嘴的纵向轴线均在垂直于抽出通道的纵向轴线延伸的截面中平行于涡流室的壁的切线延伸。尤其是,可以有利的是,纺纱喷嘴的纵向轴线均在垂直于抽出通道延伸的截面图中位于这样的线上,该线与直接切向地引入涡流室中的纺纱喷嘴的纵向轴线相比更接近抽出通道延伸。
还有利的是,过渡部段在其面向所述入口开口的一侧上具有直径,所述直径具有在14 mm和8 mm之间的值。在该范围中的直径确保了,在给定周向线的上述取向时,过渡部段沿纤维束的传输方向可经历期望直径膨胀,并且由此采用会得到涡流室的壁的期望曲率的直径。尤其是,优选是具有在12 mm和9 mm之间的值的直径,其中,为10 mm的值被证实是尤其有利的。
还有利的是,过渡部段在其面向所述入口开口的一侧具有直径,所述直径具有在16 mm和10 mm之间的值。尤其是,当过渡部段直接过渡到后续筒形部段中时,前述直径还确定涡流室的主要部分(和/或在纱线形成元件的入口嘴部的区域中的区段)的直径。因此,直径的选择直接地影响涡旋空气的“曲率”,且因此影响由涡旋空气捕获的纤维末端弯曲所在的强度(在这方面,还参考纱线形成元件的外径的下述细节)。为此,已经证实在14 mm和11mm之间的值是有利的,其中12.5 mm的值是尤其合适的。
尤其有利的是,纱线形成元件在涡流室的筒形部段的区域中具有筒形外部轮廓。如果在纱线形成元件的筒形外部轮廓的区域中涡流室的壁同时地具有筒形路线(即,所述壁和所述纱线形成元件的外部轮廓在某个区域上同心地延伸),则形成具有恒定流动截面的环形间隙。最后可在该环形间隙内产生涡旋空气流,藉此,可以尤其可靠且一致的方式产生期望的保护性搓捻。
还有利的是,纱线形成元件至少在所述纱线形成元件具有筒形外部轮廓的区域中具有外径,该外径在5 mm和14 mm之间、优选地在10 mm和11.5 mm之间。例如已经示出了,设置成在纤维束的内部不具有完全保护的纤维的一部分可由尤其在纱线形成元件的入口嘴部的区域以及具有筒形外部轮廓的毗邻区域中的空气流捕获。其被部分地拉出纤维束并且最终围绕相应内部“芯部纤维”缠绕,使得最后产生期望保护性搓捻。在该情况下纤维弯曲的程度具体地取决于在前述筒形部段中的区域中的纱线形成元件的外径,所述筒形部段优选地延伸直至纱线形成元件的具有入口嘴部的端面的区域。因此,较小的外径引发较大的弯曲,而较大的外径导致纤维末端的仅相对轻微的弯曲。如果纱线形成元件的外径按照如上所述地被选择,则纱线形成元件在其筒形部段的区域中具有外周面,从而得到由流入到涡流室中的空气所产生的涡旋空气的最佳角速度。较小的直径会最终导致较高的角速度,而大于14 mm的外径会导致纤维的不充分弯曲,且因此导致有故障的保护性搓捻。
尤其有利的是,抽出通道在涡流室的区域中具有入口嘴部,以用于待被拉出所述涡流室的粗纱,所述入口嘴部具有在4 mm和12 mm之间、优选地在6 mm和8 mm之间的直径。在前述直径极限值内,在纱线形成元件的入口嘴部的区域中出现尤其有利的空气流,这使得外部纤维末端的仅一部分被捕获并且以期望强度围绕实际纤维芯部缠绕。然而如果所述直径小于4mm,则这逐渐地进入从常规喷气式纺纱已知的范围,这会得到相对强韧的纱线,所述纱线仅有条件地适合用作粗纱。然而如果选择大于12 mm的直径,则经由空气喷嘴供应的空气的空气压力必须显著地增加以便确保涡流室内的必要涡旋空气流,这是因为流入空气的一部分经由纱线形成元件的入口嘴部离开涡流室,而不会有助于涡流形成。因此在原理上还可能利用具有其直径在根据本发明的范围之外的入口嘴部的纱线形成元件来制造粗纱。但是,当直径与从常规喷气式纺纱已知的值(在0.5 mm和最大2.0 mm之间)显著地偏离时,仅能够制造尤其有利的粗纱,所述粗纱的特征在于,纤维的一部分围绕居中设置的芯部纤维被缠绕为缠绕纤维(且由此提供具有保护性搓捻的粗纱),其中缠绕纤维的该部分和强度仅足够高以致在后续纺纱过程中仍可能实现粗纱的期望牵伸。
附图说明
在下述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纺纱准备机械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沿图3中的截面B-B'截取的纺纱站的一部分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3示出了沿图2中的截面A-A'截取的纺纱站的一部分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4示出了沿图3中的截面C-C'截取的图2中的部分F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5示出了沿图8中的截面H-H'截取的根据本发明的纺纱站的一部分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6示出了沿图8中的截面H-H'截取的由图5中的线K表示的根据本发明的纺纱站的截面图的一部分;
图7示出了沿图8中的截面G-G'截取的由图5中的部分K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8示出了沿图8中的截面J-J'截取的根据本发明的纺纱站的一部分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9示出了对应于图6的视图,添加了角度尺寸;
图10示出了对应于图7的视图,添加了角度尺寸;以及
图11至13示出了对应于图6的视图,添加了多个尺寸。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应当明确地注意的是,在图1中的各种纺纱站1以及上游和下游元件的所述部分并不是按比例绘制的。相反,各个附图仅仅示出了示意图,其旨在阐述相应组件的基本设计。具体地,部分地在相应附图中标明的间距、角度和尺寸具有在附图中的值,但是并不必代表最有利的范围。
图1示出了纺纱准备机械的一部分的示意图。纺纱准备机械根据需要可以包括牵伸系统22,例如呈双倍棉条形式的纤维束3被供应至所述牵伸系统。所述纺纱准备机械在原理上还包括纺纱站1,所述纺纱站与牵伸系统22间隔开并且具有内部涡流室4,纤维束3和/或纤维束3的纤维的至少一部分在该内部涡流室中设置有保护性搓捻(纺纱站1的确切操作模式在下文被更详细地描述)。
纺纱准备机械还可包括一对抽出辊21以及用于粗纱2的卷绕装置20(也被示意性地示出),所述卷绕装置被设置在该对抽出辊21的下游。根据本发明的装置不必必须包括如图1所示的牵伸系统22。同样,该对抽出辊21也不是绝对必要的。
纺纱准备机械根据特定喷气式纺纱过程来操作。为了形成粗纱2,纤维束3经由纤维引导元件19(其优选地被设计为独立部件)的入口开口5沿传输方向T被引导到纺纱站1的涡流室4中。在该涡流室中,所述纤维束接收保护性搓捻,即,纤维束3的纤维的至少一部分由空气流来捕获,所述空气流由合适定位的纺纱喷嘴7产生。由此,纤维的一部分从纤维束3被至少少部分地拉出并且围绕突出到涡流室4中的纱线形成元件6的尖端缠绕。
关于纺纱喷嘴7,其在此处仅被提及作为预防措施,使得所述纺纱喷嘴应当通常被取向成使得产生具有均匀旋转方向的单向空气流。由此,单个的纺纱喷嘴7优选地相对于彼此旋转对称地设置(参见图3,其示出了沿图2的截面A-A'的截面图,其中用虚线示出了纺纱喷嘴7,所述纺纱喷嘴的更大部分在该截面上方延伸并且因此实际上不可见)。针对所示的所有示例性实施例,还应当注意的是,纺纱喷嘴7每个均具有沿包围涡流室4的壁8的方向取向的流动方向,使得所产生的空气流至少很大程度地以螺旋的形式在纱线形成元件6的外表面12与涡流室4的壁8之间延伸。
最后,纤维束3的纤维经由纱线形成元件6的入口嘴部9和抽出通道10从涡流室4被抽出,所述抽出通道被设置在纱线形成元件6的内侧并且毗邻该入口嘴部9。这样做时,自由纤维末端最终也沿入口嘴部9的方向以螺旋迹线的方式被抽出,并且围绕居中地延伸的纤维缠绕为缠绕纤维,从而得到具有期望保护性搓捻的粗纱2。
由于纤维的仅部分搓捻,粗纱2具有(残留)抽出性,其对于用于粗纱2在下游纺纱机(例如,环锭纺纱机)中的进一步处理来说是必要的。在另一方面,常规喷气式纺纱机赋予所述纤维束3以这种明显的搓捻,使得不再可能在纱线制造之后实现所需的牵伸。这在该情况下也是所需的,因为常规喷气式纺纱机被设计成制造完成后的纱线,该纱线通常旨在由高强度表征。
根据本发明的纺纱站1还优选地具有搓捻堵塞元件,其例如被插入到纤维引导元件19中。这可被设计成纤维传输边缘、销、或者现有技术公知的另一实施例,并且防止纤维束3沿与纤维束3的传输方向相反的方向(以及因此沿纤维引导元件19的入口开口5的方向)进行旋转传送。
如现在从图2至4中可看到的(图4示出了沿图3的截面C-C'截取的图2中的区域F的截面图),纺纱喷嘴7在环形边缘23的区域中引入到涡流室4中。但是,这种几何构型对于经由纺纱喷嘴7产生的空气流来说不是最佳的。单个纺纱喷嘴7的相应出口开口在两侧过渡到环形边缘23中,由此在此形成一定台阶状过渡。此外,在制造纺纱喷嘴7期间出现的所使用的镗孔工具的向上或向下移位(如图2中可见)会导致空气流的流场的变化。
为了消除这些缺点,现在根据本发明提出了,涡流室4的壁8具有邻近于入口开口5的过渡部段11,所述过渡部段的形状对应于截头圆锥的周向表面。这种设计例如可见于根据图5至13的示例性实施例中。
例如如从图6(对应于沿图8的截面H-H'的截面图)和图7(对应于沿图8的截面G-G'的截面图)可见的,当过渡部段11被设计为锥形环形部段时这是有利的。过渡部段11的尺寸应当确定成使得邻近于涡流室4的纺纱喷嘴7的空气出口开口在所有侧面上都过渡到过渡部段11中。在这种情况下,通常用于制造纺纱喷嘴7的镗孔工具的移位不会显著地影响所产生的空气流的流场。
此外,当过渡部段11沿传输方向T过渡到涡流室4的壁8的筒形部段13中时,这通常可以是有利的。如果纱线形成元件6的外表面12的至少一部分也具有筒形外部轮廓18(例如,见图6),则涡流室4具有毗邻该过渡部段11的区域,该区域具有恒定的流动截面,这还对所产生的涡旋空气流具有有利影响。
与其相独立地,图8示出了纺纱喷嘴7不必需要切向地引导到涡流室4中(如图3所示)。而是,可以有利的是,纺纱喷嘴7延伸以便与相应切线17间隔开,其中,在如图8所示的俯视图中纺纱喷嘴7和切线17可均彼此平行地延伸(对于其他的纺纱喷嘴,所述纺纱喷嘴7在图8中用虚线表示以用于阐述目的,但是所述纺纱喷嘴在相应截面图中实际上是不可见的,参考图2和3所提供的细节以便比较)。
最后,合适取向的纺纱喷嘴7产生空气流,该空气流刚好在其从相应纺纱喷嘴7流出之后就不沿涡流室4的壁8切向地流动。而是,有利的是,纺纱喷嘴7以及随其的所产生空气流沿涡流室4的壁8的方向取向,并且因此也沿存在于纱线形成元件6的外表面12与涡流室4的壁8之间的间隙的方向取向。
最后,从如图9至13所示的部分可以看出根据本发明的纺纱站1的有利尺寸或角度(其中应当明确地注意到如下事实,即,附图的部分相同并不意味着,在下文中提及的所有值都必须被同时地实现)。
当过渡部段11的周向线16与抽出通道10的纵向轴线15之间的角度β(见图9)具有在80°与15°之间的值时,获得对于粗纱2的可牵伸性来说有利的空气流,其中该值应当有利地在40°和20°之间。具体地,已经示出了,30°的角度β导致可由其产生粗纱2的空气流,所述粗纱除了期望可牵伸性外还具有一定强度,从而允许粗纱2被进一步传输到下游的纺纱机。
还有利的是,每个纺纱喷嘴7的纵向轴线14与抽出通道10的纵向轴线15在平行于相应纵向轴线14并且平行于抽出通道10的纵向轴线15延伸的截面中夹有角度α(见图10),所述角度α具有在75°和40°之间的值。在70°和50°之间的值被证实是尤其有利的,其中尤其是,60°的值产生在粗纱2的强度和可牵伸性方面的优良的结果。
在本文中,最后应当注意的是,有利的是两个角度α和β之和得到尽可能小地偏离于90°的值(90°的值是优选的)。
此外,认识到的是,对于图11至13中标出的间距的选择也影响经由相应纺纱站1产生的粗纱2的质量。在本文中下述值被证实是有利的:
- 过渡部段11在其面向涡流室4的入口开口5的一侧上的直径(= D1):在8 mm和14mm之间、优选地在9 mm和12 mm之间、尤其优选地是10 mm。
- 过渡部段11在其背离涡流室4的入口开口5的一侧上的直径(= D2):在10 mm和16 mm之间、优选地在11 mm和14之间、尤其优选地是12.5 mm。
- 纱线形成元件6在其具有筒形外部轮廓18的区域中的外径(= D3):在5 mm和14mm之间、优选地在10 mm和11.5 mm之间。
- 在涡流室4的区域中的抽出通道10的入口嘴部9的直径(= D4):在4 mm和12 mm之间、优选地在6 mm和8 mm之间。
最后,应当注意的是,本发明不局限于已经被示出并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在本专利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修改也是可行的,例如将特征进行任何组合,即便这些特征在不同的示例性实施例或优点的总体描述中被示出并描述。
附图标记列表
1 纺纱站
2 粗纱
3 纤维束
4 涡流室
5 入口开口
6 纱线形成元件
7 纺纱喷嘴
8 涡流室的壁
9 入口嘴部
10 抽出通道
11 过渡部段
12 纱线形成元件的外表面
13 涡流室的壁的筒形部段
14 纺纱喷嘴的纵向轴线
15 抽出通道的纵向轴线
16 周向线
17 涡流室的壁的切线
18 筒形外部轮廓
19 纤维引导元件
20 卷绕装置
21 抽出辊对
22 牵伸系统
23 角度边缘
T 传输方向
α 纺纱喷嘴的纵向轴线与抽出通道的纵向轴线在平行于这两条纵向轴线延伸的截面图中的角度
β 过渡部段的周向线与抽出通道的纵向轴线之间的角度
D1 过渡部段在其面向入口开口的一侧上的直径
D2 过渡部段在其背离入口开口的一侧上的直径
D3 纱线形成元件在其具有筒形外部轮廓的区域中的外径
D4 抽出通道的入口嘴部的直径

Claims (20)

1.一种用于从纤维束(3)制造粗纱(2)的纺纱准备机械的纺纱站,
其中,所述纺纱站(1)包括涡流室(4)和至少部分地延伸到所述涡流室(4)中的纱线形成元件(6),所述涡流室具有用于所述纤维束(3)的入口开口(5);
其中,所述纺纱站(1)包括纺纱喷嘴(7),所述纺纱喷嘴引导到所述涡流室(4)中并且在包围所述涡流室(4)的壁(8)的区域中引入所述涡流室(4)中,空气经由所述纺纱喷嘴能够沿特定旋转方向被引入到所述涡流室(4)中以便将沿传输方向(T)被供应的所述纤维束(3)设置成在所述纱线形成元件(6)的入口嘴部(9)的区域中沿所述特定旋转方向旋转;
且其中,所述纱线形成元件(6)包括抽出通道(10),所述抽出通道毗邻所述入口嘴部(9),纱线经由所述抽出通道能够从所述涡流室(4)被抽出;
其特征在于,所述涡流室(4)的壁(8)具有过渡部段(11),所述过渡部段毗邻所述入口开口(5)并且具有截头圆锥的周向表面的形状,所述过渡部段的直径沿所述传输方向增加,其中,所述纺纱喷嘴(7)在所述过渡部段(11)的区域中引入所述涡流室(4)中,并且每个纺纱喷嘴具有沿包围所述涡流室(4)的壁(8)的方向取向的流动方向,且其中,所述纺纱喷嘴(7)在所述入口开口(5)与所述纱线形成元件(6)的入口嘴部(9)之间引入所述涡流室(4)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纱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部段(11)沿所述纤维束(3)的传输方向(T)过渡到筒形部段(13)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纺纱站,其特征在于,在平行于相应纵向轴线并且平行于所述抽出通道的纵向轴线的截面图中,每个纺纱喷嘴(7)的纵向轴线(14)与所述抽出通道(10)的纵向轴线(15)夹有角度α,所述角度α具有在75°和40°之间的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纺纱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部段(11)的周向线(16)与所述抽出通道(10)的纵向轴线(15)夹有角度β,所述角度β具有在80°和15°之间的值。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纺纱站,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抽出通道(10)的纵向轴线(15)延伸的截面图中,所述纺纱喷嘴(7)均在所述抽出通道(10)的纵向轴线(15)与所述涡流室(4)的壁(8)的切线(17)之间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纺纱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部段(11)在其面向所述入口开口(5)的一侧上具有直径(D1),所述直径(D1) 具有在14 mm和8 mm之间的值。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纺纱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部段(11)在其背离所述入口开口(5)的一侧上具有直径(D2),所述直径(D2) 具有在16 mm和10 mm之间的值。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纺纱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纱线形成元件(6)在所述涡流室(4)的壁(8)的筒形部段(13)的区域中具有筒形外部轮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纺纱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纱线形成元件(6)至少在所述纱线形成元件具有筒形外部轮廓(18)所在的区域中具有外径(D3),所述外径(D3)在5 mm和14mm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纺纱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抽出通道(10)在所述涡流室(4)的区域中具有用于待从所述涡流室(4)拉出的所述粗纱(2)的入口嘴部(9),所述入口嘴部具有在4 mm和12 mm之间的直径(D4)。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纺纱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α具有在70°和50°之间的值。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纺纱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α具有为60°的值。
1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纺纱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β具有在50°和20°之间的值。
14.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纺纱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β具有为30°的值。
15.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纺纱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直径(D1)具有在12 mm和9 mm之间的值。
16.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纺纱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直径(D1)具有为10 mm的值。
17.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纺纱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直径(D2)具有在14 mm和11 mm之间的值。
1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纺纱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直径(D2)具有为12.5 mm的值。
19.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纺纱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径(D3)在10 mm和11.5 mm之间。
20.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纺纱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嘴部的直径(D4)在6 mm和8mm之间。
CN201380047846.4A 2012-09-14 2013-09-10 粗纱机械的纺纱站 Active CN1046198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2108613.3 2012-09-14
DE102012108613.3A DE102012108613A1 (de) 2012-09-14 2012-09-14 Spinnstelle einer Vorspinnmaschine
PCT/IB2013/001963 WO2014041412A2 (de) 2012-09-14 2013-09-10 Spinnstelle einer vorspinnmaschin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19898A CN104619898A (zh) 2015-05-13
CN104619898B true CN104619898B (zh) 2017-06-06

Family

ID=497594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47846.4A Active CN104619898B (zh) 2012-09-14 2013-09-10 粗纱机械的纺纱站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677197B2 (zh)
EP (1) EP2895647B1 (zh)
CN (1) CN104619898B (zh)
DE (1) DE102012108613A1 (zh)
WO (1) WO2014041412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39538B (zh) * 2013-07-22 2018-05-22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制造装置
CN105339536B (zh) * 2013-07-22 2017-03-29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制造装置
CH709606A1 (de) * 2014-05-08 2015-11-13 Rieter Ag Maschf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r Textilmaschine, die der Herstellung von Vorgarn dient, sowie Textilmaschine.
CH712409A1 (de) * 2016-04-29 2017-10-31 Rieter Ag Maschf Luftspinnmaschine sowi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Garns.
CH712489A1 (de) * 2016-05-26 2017-11-30 Rieter Ag Maschf Garnbildungselement für eine Vorspinnmaschine sowie damit ausgerüstete Vorspinnmaschine.
CH712663A1 (de) * 2016-07-14 2018-01-15 Rieter Ag Maschf Verfahren zum Verarbeiten eines strangförmigen Faserverbands sowie Vorspinnmaschine.
IT201800009728A1 (it) * 2018-10-24 2020-04-24 Savio Macch Tessili Spa Dispositivo di filatura di tipo air-jet
DE102019103271A1 (de) * 2019-02-11 2020-08-13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Spinndüse für eine Luftspinnmaschine sowie Verfahren zum Öffnen einer solchen
EP3753885A1 (de) * 2019-06-19 2020-12-23 Heberlein AG Ansaugvorrichtung für eine textilmaschine, textilmaschine mit einer ansaugvorrichtung, verwendung von zwei zyklonelementen und verfahren zum ansaugen von garnen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217110A2 (de) * 2000-12-22 2002-06-26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Spinnvorrichtung
CN1882727A (zh) * 2003-09-12 2006-12-20 里特机械公司 通过气流纺工艺制造粗纱的方法和装置
CN1965115A (zh) * 2004-04-07 2007-05-16 里特机械公司 在气流纺纱机里制造纱线的方法
CN100335694C (zh) * 2001-08-17 2007-09-05 里特机械公司 用于生产细纱的装置
CN101498067A (zh) * 2008-01-29 2009-08-05 欧瑞康纺织有限及两合公司 气流纺纱装置
CN102199817A (zh) * 2010-03-25 2011-09-28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气流纺纱装置及纺纱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56817B2 (ja) 1981-10-13 1985-12-12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紡績糸
CA2005018A1 (en) 1988-12-12 1990-06-12 Elbert F. Morrison Vacuum spinning of roving
JP2003155630A (ja) * 2001-09-05 2003-05-30 Murata Mach Ltd 紡績装置
JP2003193337A (ja) 2001-12-19 2003-07-09 Murata Mach Ltd 紡績装置
ATE338838T1 (de) * 2002-03-20 2006-09-15 Rieter Ag Maschf Luftspinnvorrichtung mit kanalauskleidung
DE10251727A1 (de) * 2002-11-05 2004-05-13 Deutsches Institut für Textil- und Faserforschung Stuttgart - Stiftung des öffentlichen Rechts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von Flyerlunte
WO2005026420A1 (de) * 2003-09-12 2005-03-24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Strecke-vorspinnmaschinen-kombination zur herstellung von vorgarn mittels eines luftspinnverfahrens
JP2005105430A (ja) * 2003-09-29 2005-04-21 Murata Mach Ltd 紡績機
DE102005045703A1 (de) * 2005-09-19 2007-03-22 Wilhelm Stahlecker Gmbh Luftdüsenaggregat für eine Luftdüsenspinnvorrichtung
DE102007006674A1 (de) * 2007-02-10 2008-08-14 Oerlikon Textile Gmbh & Co. Kg Luftspinnvorrichtung
WO2009086646A1 (de) * 2008-01-11 2009-07-16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vorgarns.
CH704780A1 (de) * 2011-04-13 2012-10-15 Rieter Ag Maschf Vorspinnmaschine zur Herstellung eines Vorgarns.
CH705221A1 (de) * 2011-07-01 2013-01-15 Rieter Ag Maschf Vorspinnmaschine zur Herstellung eines Vorgarns sowie Verfahren zum Anspinnen eines Faserverbands.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217110A2 (de) * 2000-12-22 2002-06-26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Spinnvorrichtung
CN100335694C (zh) * 2001-08-17 2007-09-05 里特机械公司 用于生产细纱的装置
CN1882727A (zh) * 2003-09-12 2006-12-20 里特机械公司 通过气流纺工艺制造粗纱的方法和装置
CN1965115A (zh) * 2004-04-07 2007-05-16 里特机械公司 在气流纺纱机里制造纱线的方法
CN101498067A (zh) * 2008-01-29 2009-08-05 欧瑞康纺织有限及两合公司 气流纺纱装置
CN102199817A (zh) * 2010-03-25 2011-09-28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气流纺纱装置及纺纱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19898A (zh) 2015-05-13
DE102012108613A1 (de) 2014-03-20
WO2014041412A3 (de) 2014-05-22
WO2014041412A2 (de) 2014-03-20
EP2895647A2 (de) 2015-07-22
EP2895647B1 (de) 2021-07-14
US20150240394A1 (en) 2015-08-27
US9677197B2 (en) 2017-06-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19898B (zh) 粗纱机械的纺纱站
US9670599B2 (en) Spinning station of an air jet spinning machine
CN102733018B (zh) 生产粗纱的粗纱机
US10968541B2 (en) Air spinning machine and a method for producing a yarn
JP6045577B2 (ja) 粗糸を製造する粗紡機並びにスライバに準備紡績する方法
CN100445441C (zh) 生产包芯纱的装置
CN101012581A (zh) 喷气涡流纺包芯纱加工装置
CN104169477B (zh) 具有分开的喷丝嘴和接线嘴的喷气式纺织机
JP2007505227A (ja) 空気精紡法によって粗紡糸を製造するための装置および方法
CN107503004B (zh) 一种可生产金属丝包芯纱的喷气涡流纺纱装置及方法
CN104233530B (zh) 纺纱喷嘴和装配有纺纱喷嘴的喷气式纺纱机的纺纱站
JP5698232B2 (ja) 空気紡績装置
US7281366B2 (en) Arrangement device for producing a spun thread
JP2007505226A (ja) 空気精紡法によって粗紡糸を製造するための練条機・粗紡機組み合わせ体
CN106460249B (zh) 用于喷气纺纱机的纺纱喷嘴和具有相应的纺纱喷嘴的喷气纺纱机
US10900144B2 (en) Roving-forming element for a roving machine as well as a roving machine equipped therewith
CN103924333B (zh) 一种纱线导引装置
CN107641860A (zh) 一种具备喷气式纺纱机的纺纱装置
CN107675301A (zh) 一种用于喷气纺纱机的纺纱喷嘴
CN210237878U (zh) 一种粘胶纱的气流纺纱装置
CN108728947A (zh) 一种喷气式纺纱喷嘴
JP2022097469A (ja) 空気精紡機の作業ユニットならびに糸ガイド部材
CN108866693A (zh) 一种喷气纺纱机
JP2007510822A (ja) 繊維ガイドエレメントを備えた精紡部
JPH03241017A (ja) 精紡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