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94672B - 一种间冷塔用可气侧自均流的分柱防冻式冷却单元 - Google Patents

一种间冷塔用可气侧自均流的分柱防冻式冷却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94672B
CN104594672B CN201510055611.0A CN201510055611A CN104594672B CN 104594672 B CN104594672 B CN 104594672B CN 201510055611 A CN201510055611 A CN 201510055611A CN 104594672 B CN104594672 B CN 10459467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rrent
cooling
sharing
flat board
cooling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5561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94672A (zh
Inventor
赵元宾
孙奉仲
杨玉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51005561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594672B/zh
Publication of CN1045946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946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946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946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5/00Buildings or groups of buildings for industrial or agricultural purposes
    • E04H5/10Buildings forming part of cooling plants
    • E04H5/12Cooling tow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间冷塔用可气侧自均流的分柱防冻式冷却单元,由百叶窗、均流平板和散热冷却柱组成两个空气流道。第一均流平板插设于冷却单元空腔内,距其内端点预留一定距离,沿其对称面向外延伸;第二、第三均流平板分别设置于两冷却柱外端面的内侧拐点,向外延伸至过相应冷却柱外端面外侧拐点的间冷塔径向直线;两个百叶窗分别铰接在冷却单元两空气流道进风口。本发明通过进风量可单独调控的两个结构对称的空气流道,利用均流平板,减小进风偏离对冷却单元内某一冷却柱的不利影响,平衡两冷却柱通风量,提高冷却单元整体性能,并利用某一百叶窗单独调节,避免某一冷却性局部过冷冻结或冻裂,保障冷却单元运行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间冷塔用可气侧自均流的分柱防冻式冷却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火/核电站间接空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间冷塔用可气侧自均流的分柱防冻式冷却单元。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日趋严格,间接空冷塔作为火/核电站的一种冷却方式,逐渐应用于我国西北、华北等干旱缺水地区。通常间接空冷塔内的循环水通过冷却三角型散热器以对流换热的方式,将热量传递给环境空气。因此其冷却极限为环境空气干球温度,冷却能力相对较低,特别是夏季炎热工况,极易造成间接空冷电站出力不足的现象。同时由于间冷塔运行在我国冬季比较寒冷的西北和华北地区,冬季冷却柱散热管束的局部过冷是影响间冷塔安全运行的主要问题。
根据现有的研究表明,间冷塔冷却特性受进风空气流场结构及其进风量影响较大,而环境自然风的存在则会直接改变进塔空气流场结构及其进风量的大小,并最终影响间冷塔的整体冷却性能及其水温分布。
如图1所示,为现有的间接空冷电站用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三角型冷却单元1在进风口外侧竖直布置。如图2所示,为现有间冷塔三角型冷却单元的纵向投影。由图2可知,三角型冷却单元竖直布置在间冷塔塔壳2下方的间冷塔支柱3和封板4的外侧,由散热冷却柱5和进气百叶窗6组成,其中进气百叶窗6为板片结构,水平布置在三角型冷却单元外侧;循环水自冷却柱下方水管7进入冷却柱上水侧管束后经下水侧管束流出,而环境空气8则横掠散热管束以对管内循环水进行冷却。如图3所示,为现有间冷塔一个三角型冷却单元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由图2、图3可知,现有三角型冷却单元的进气百叶窗6,水平横接在两冷却柱外端。由图3可知,两个结构相同的冷却柱和一个进气百叶窗6组成一个三角型冷却单元,因其呈三角形状,又称之为冷却三角。由于现有间冷塔用三角型冷却单元即冷却三角内并无任何均流措施,在环境风条件下,冷却三角进气百叶窗处空气速度出现偏离时,必然造成两冷却柱通风量及冷却性能的差异。如图4所示,为现有冷却三角的一侧冷却柱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冷却柱采用的翅片管束式散热器,通常为4排管或6排管。
如图5所示,为现有间冷塔冷却三角布置方式的半塔横截面示意图。由图5可知,沿间冷塔半塔周向,冷却三角可组成五个冷却扇段,沿整塔周向则可组成十个冷却扇段。为研究环境自然风14的影响,将迎风侧最头端的冷却三角的周向角度θ定义0°,将背风侧最后一个三角型冷却单元的周向角度定义为180°。基于该预定义,间冷塔半塔五个扇段的周向角度依次为:第一扇段15,涵盖的扇角范围为0°~36°;第二扇段16,涵盖的扇角范围为36°~72°;第三扇段17,涵盖的扇角范围为72°~108°;第四扇段18,涵盖的扇角范围为108°~144°;第五扇段19,涵盖的扇角范围为144°~180°。如图5所示,各冷却三角沿间冷塔周向均匀布置,冷却三角中心线20的一侧延长线过间冷塔中心21。
为方便说明环境自然风14对间冷塔各冷却三角的冷却性能的影响,现将一个冷却三角的两个冷却柱分别预定义为θ-1冷却柱9和θ+2冷却柱13,其中θ-1冷却柱9位于周向角度θ较小一侧,θ+2冷却柱13位于周向角度θ较大一侧。无环境自然风影响时,环境空气几乎全部能够沿间冷塔径向自然流动进入冷却三角,并依次流经θ-1冷却柱9和θ+2冷却柱13,完成换热。此时,进气百叶窗和冷却柱所围成的冷却三角内置空腔内的空气流场结构关于冷却三角中间对称面12对称,其θ-1冷却柱9和θ+2冷却柱13冷却性能完全相同。
根据实际运行状况,间冷塔总是受到或大或小的环境自然风的不利影响,为保证机组的安全运行,间冷塔设计时,一般考虑4m/s或6m/s环境自然风的影响。如图6所示,为在4m/s的环境侧风下,塔侧中的第三扇段17的多个冷却三角空气流场结构示意图。如图6可知,4m/s的环境侧风造成塔侧空气周向速度较大,从而使冷却三角进气百叶窗处空气速度偏离无环境风时的流向。以冷却三角空气入口面竖直中心线22处空气速度23为例,其偏离冷却三角中间对称面12一定角度θd。冷却三角进气百叶窗6处进风速度的径向偏离,会在冷却三角内置空腔内引起空气的低速涡流区域,降低其一侧冷却柱的通风量。如图6所示,4m/s的环境自然风在所分析冷却三角进气百叶窗位置引起进风速度的径向偏离,造成该冷却三角空腔内存在一定的低速空气涡流区域,降低了θ-1冷却柱9的通风量,弱化了θ-1冷却柱9的冷却性能。如图7所示,为在4m/s环境侧风条件下,冷却三角的θ-1冷却柱9的下水侧管束出口水温24和θ+2冷却柱13的下水侧管束出口水温25。由图7可知,θ-1冷却柱9的出塔水温平均比θ+2冷却柱13的出塔水温高约3.5℃。
如图8所示,为在4m/s的环境侧风下,半塔各冷却三角空气入口进风径向偏离度θd的周向变化曲线图。由图8可知,在第二扇段16、第三扇段17和第四扇段18的塔侧范围内,冷却三角的进风偏离度都比较大,基本在45°~70°范围之内,远大于迎风侧第一扇段15和背风侧第五扇段19内冷却三角的进风偏离度。根据上述4m/s的环境侧风下第三扇段17的空气流场结构和出水温度分布的结果来类推,在冷却三角进风偏离度大的第二扇段和第四扇段内,4m/s环境侧风同样会在在θ-1冷却柱9进风侧引起低速的空气涡流区域,继而降低其进风流速,减小其的通风量,从而弱化θ-1冷却柱9的冷却性能,并最终造成θ-1冷却柱9的出塔水温明显升高,也使相应冷却三角的整体冷却性能弱化。
由于环境侧风造成同一冷却单元内两冷却柱出水温度的不平衡,在冬季环境气温较低工况下,极易出现冷却单元内某一冷却柱局部过冷并产生散热管束冻结的现象。以图7所示环境侧风14的影响为例,在冬季工况下,θ+2冷却柱13的出塔水温平均比θ-1冷却柱9的出塔水温低3℃~4℃,θ+2冷却柱13的局部过冷导致其内散热管束更容易发生冻结。
因此,研发一种间冷塔用可气侧自均流的分柱防冻式冷却单元,在环境自然风条件下,减小进风偏离在冷却单元空腔内所形成的低速空气涡流区域,以降低进风偏离对某一冷却柱的不利影响,平衡两冷却通风量及其冷却性能,在夏季时,可防止某一冷却柱出水水温过高,以降低冷却单元的平均出水水温,提高冷却单元的整体冷却性能,在冬季时,可防止另一冷却柱出水水温过低,避免局部过冷造成散热管束冻结的现象,保障冷却单元运行的安全性,对于间冷塔运行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间冷塔用可气侧自均流的分柱防冻式冷却单元,通过自均流平板在其内形成两个结构对称的空气流道,以在环境自然风条件下,从冷却单元进气百叶窗处即进行气侧空气流场的自均流,从而减小进风偏离在其内所形成的低速空气涡流区域,平衡两冷却柱通风量及冷却性能,降低进风偏离对某一冷却柱的不利影响,继而提高冷却单元的整体冷却性能,预防冷却单元内两冷却柱的局部过热和局部过冷现象;通过两个独立的百叶窗,实现两空气流道进风量的独立调节,可在冬季工况下,进一步预防冷却单元某一冷却柱的局部过冷现象,保障冷却单元运行的安全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间冷塔用可气侧自均流的分柱防冻式冷却单元,包括:
由两并接冷却柱组成的冷却三角本体,所述冷却三角本体的内置空腔内设有用于改变冷却三角内空气流场的第一均流平板,所述第一均流平板沿冷却三角的中间对称面布置,且向外延伸到冷却单元的外侧;一侧冷却柱的外端面上设有用于配合第一均流平板的第二均流平板,另一侧冷却柱的外端面上设有用于配合第一均流平板的第三均流平板,所述第二和第三均流平板自对应冷却柱外端面的内侧拐点向外延伸布置;所述第一、第二均流平板的外侧安装有用于控制一侧进风量的外置第一百叶窗,所述第一、第三均流平板的外侧安装有用于控制另一侧进风量的外置第二百叶窗;冷却三角本体与外置百叶窗之间构造双空气流道。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均流平板的内端面与冷却三角本体的内顶点之间设有预留间隙。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第三均流平板关于冷却三角本体的中间对称面对称布置。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均流平板及第一、第二百叶窗均沿竖直方向布置,第一、第二、第三均流平板分别与冷却三角本体的顶面和底面两封闭端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均流平板沿竖直方向的外端面处在以间冷塔中心为圆心的同一圆柱面内。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第二百叶窗采用开合式横向平直板片结构,第一百叶窗与第一、第二均流平板径向等距布置且由端部铰接,第二百叶窗与第一、第三均流平板径向等距布置且由端部铰接,用来控制双空气流道的进风量。
作为优选,所述双空气流道包括第一和第二空气流道,所述第一空气流道为第一、第二均流平板、一侧冷却柱与第一百叶窗围成的空腔,所述第二空气流道为第一、第三均流平板、另一侧冷却柱与第二百叶窗围成的空腔。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和第二空气流道关于冷却单元的中间对称面对称布置。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均流平板均采用矩形截面形状。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均流平板及第一、第二百叶窗的外表面应平滑。
作为优选,在冷却单元的两侧冷却柱的夹角为α、两侧冷却柱的长边长度均为L的条件下,第一均流平板内端与冷却单元内端点之间的距离为δ,应保证第一均流平板沿冷却单元中间对称面向外延伸,超过以间冷塔中心为圆心、过冷却柱外端面内侧拐点的圆柱弧面的径向距离l,应保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通过两组外置进气百叶窗、三组均流平板和两个结构相同的冷却柱,形成具有两个结构对称的空气流道的冷却单元,进而在两个对称空气流道内,通过第一均流平板从其起端进气百叶窗处即对存在径向偏离的环境进风进行自均流,减小甚至消除冷却单元内的低速空气涡流区域,实现冷却单元内两冷却柱通风量的平衡分配,防止两侧冷却柱出水温度差别较大,进而改善提高该冷却单元的整体冷却性能,预防了冷却单元内两冷却柱的局部过热和局部过冷。
2.通过将冷却三角开口端百叶窗移置冷却三角外侧,改设为两个独立的进气百叶窗,可对冷却单元内两空气流道进风量进行分别调节,在冬季较冷时,可通过关闭出水温度较低冷却柱对应空气流道的进气百叶窗,进一步预防冷却单元内一个冷却柱温度过低导致其散热管束冻结的现象。
3.冷却单元内气侧流场好的自均流效果,避免了其两冷却柱出水温度差别较大的现象,在提高冷却单元整体冷却性能的同时,预防了某一冷却柱局部过冷导致冻结的现象,在环境侧风下,提高了间冷塔整体运行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创造了好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间接空冷电站用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
图2为现有间冷塔三角型冷却单元的纵向投影;
图3为现有间冷塔一个三角型冷却单元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现有冷却三角的一侧冷却柱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现有间冷塔冷却三角布置方式的半塔横截面示意图;
图6为4m/s侧风下现有间冷塔的塔侧第三扇段的多个冷却三角流场结构示意图;
图7为在4m/s侧风下现有间冷塔的塔侧第三扇段的冷却柱出水温度分布图;
图8为在4m/s侧风下现有间冷塔的冷却三角进风偏离度的周向变化曲线图;
图9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顶端三维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底端三维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设计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中的矩形均流平板示意图;
其中1.三角型冷却单元,2.塔壳,3.间冷塔支柱,4.封板,5.散热冷却柱,6.进气百叶窗,7.水管,8.空气,9.θ-1冷却柱,10.上水侧管束,11.下水侧管束,12.冷却三角中间对称面,13.θ+2冷却柱,14.环境自然风,15.第一扇段,16.第二扇段,17.第三扇段,18.第四扇段,19.第五扇段,20.冷却三角中心线,21.间冷塔中心,22.冷却三角空气入口面竖直中心线,23.冷却三角入口面中线处的空气速度,24.θ-1冷却柱下水侧管束出口水温,25.θ+2冷却柱下水侧管束出口水温,26.θ-1冷却柱外端面的内侧拐点,27.θ-1冷却柱外端面的外侧拐点,28.θ+2冷却柱外端面的内侧拐点,29.θ+2冷却柱外端面的外侧拐点,30.第一均流平板,31.第二均流平板,32.第三均流平板,33.第一空气流道,34.第二空气流道,35.第一百叶窗,36.第二百叶窗,37.过间冷塔中心的径向直线,38.过冷却柱外端面内侧拐点的圆柱弧面,39.过第一、第二和第三均流平板外端的圆柱弧面,40.冷却单元内端点,41.冷却单元顶面,42.冷却单元底面,43.矩形均流平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如图1所示,在间冷塔的塔壳2外,在间冷塔进风口外侧竖直布置有三角型冷却单元1。如图2所示,为现有间冷塔三角型冷却单元的纵向投影的示意图。由图2可知,三角型冷却单元竖直布置在间冷塔支柱3和封板4的外侧,由散热冷却柱5和进气百叶窗6组成,其中进气百叶窗6为板片结构,水平布置在散热冷却柱5的外侧;循环水自冷却柱下方水管7进入冷却柱上水侧管束后经下水侧管束流出,而环境空气8则横掠散热管束以对管内循环水进行冷却。如图3所示,为现有间冷塔三角型冷却单元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由图3可知,两个结构相同的冷却柱和一个进气百叶窗6组成一个三角型冷却单元,因其呈三角形状,又称之为冷却三角。
板片式进气百叶窗6水平安装在冷却三角的进风口,起到调节进风量的作用,在夏季保持全开,在较冷季节部分开启甚至关闭,以防止冷却柱内循环水过冷而使散热管束发生冻结或冻裂。由于现有间冷塔用三角型冷却单元即冷却三角内无任何均流措施,在环境自然风条件下,冷却三角进气百叶窗处进风偏离间冷塔径向一定程度,必然造成两冷却柱通风量及冷却性能的差异,对于夏季工况,可导致某冷却柱出水温度过高,使冷却单元整体冷却性能下降;对于冬季工况,可导致某冷却柱出水温度过低,使局部散热管束冻结或冻裂。
如图5所示,是现有间冷塔冷却三角布置方式的半塔横截面示意图,图中表示各组散热冷却三角沿间冷塔周向均匀布置在以间冷塔中心21为圆心的扇面上,20为过冷却三角内端顶点的间冷塔径向延长线,其在相应冷却三角的中间对称面16上,环境自然风14的风向如图所示。
如图6可知,4m/s的环境侧风造成塔侧空气周向速度较大,图中的6为冷却三角进气百叶窗,12为冷却三角中间对称面,冷却三角进气百叶窗6和冷却三角中间对称面12的交线即冷却三角空气入口面竖直中心线22,此处测定的冷却三角入口面中线处的空气速度23相对于沿冷却三角中间对称面16偏离一定角度θd,而在冷却三角的θ-1冷却柱9进风侧引起低速空气涡流区域,降低了θ-1冷却柱9的通风量,弱化了θ-1冷却柱9的冷却性能,最终造成θ-1冷却柱9的出塔水温明显升高。由图7可知,θ-1冷却柱下水侧管束出口水温24平均比θ+2冷却柱下水侧管束出口水温25高约3.5℃。
如图9所示,一种间冷塔用可气侧自均流的分柱防冻式冷却单元,包括第一百叶窗35、第二百叶窗36和均流平板组件,其中均流平板组件包括第一均流平板30、第二均流平板31和第三均流平板32。
用于在环境空气和循环水两介质间进行表面式换热的结构相同的两散热冷却柱分别为θ-1冷却柱9和θ+2冷却柱13,两散热冷却柱呈一定夹角α布置,其内端交点构成冷却单元内端点40,外端沿间冷塔周向张开布置;在间冷塔塔周布置该冷却单元时,过该冷却单元内端点40的间冷塔径向直线在该冷却单元的中间对称面上,从而在冷却柱进气侧形成两个结构对称的可对空气流场进行自均流的空气流道33和34。
第一均流平板30的布置原则是对冷却单元内的空气流场从进气百叶窗位置处即进行自均流,在环境自然风条件下,减小甚至消除冷却单元内的低速空气涡流区域,平衡两冷却柱通风量;第二均流平板31、第三均流平板32的布置原则是与第一均流平板30构成冷却单元的两个空气流道33和34,辅助第一均流平板30以最大化其对冷却单元内空气流场的自均流效果。第二、第三均流平板对称布置在冷却单元两冷却柱的外端,是为了保证在不同风向的环境自然风下,均可对冷却单元内的空气流场起到好的自均流效果。
第一百叶窗35的布置原则是,用于在第一空气流道33的起始端控制第一空气流道进风量,在冬季工况下,部分或全部关闭,防止θ-1冷却柱9出水温度过低而导致散热管束冻结或冻裂。第二百叶窗36的布置原则是,用于在第二空气流道34的起始端控制第二空气流道进风量,在冬季工况下,部分或全部关闭,防止θ+2冷却柱11出水温度过低而导致散热管束冻结或冻裂。
由图9可知,就冷却单元所在的间冷塔而言,过两冷却柱外端面内侧拐点的圆柱弧面38和过第一、第二、第三均流平板外端的圆柱弧面39,均以间冷塔的中心为圆心。即相对于θ-1冷却柱9和θ+2冷却柱1外端面的外侧拐点27、29而言,冷却单元θ-1冷却柱和θ+2冷却柱的外端面内侧拐点26、28分布在以间冷塔中心为圆心的圆柱弧面上,第一、第二和第三均流平板外端点也分布在以间冷塔中心为圆心的圆柱弧面上。
第一百叶窗35,通过第一均流平板30和第二均流平板31外端水平固定。第二百叶窗36,通过第一均流平板30和第三均流平板32外端水平固定。第一、第二百叶窗分别起到控制第一、第二空气流道33、34进风量的作用,在夏季较热季节保持全开;在冬季较冷时,可根据冷却单元两冷却柱出水温度进行分别控制,预防某侧冷却柱水温过低而导致的散热管束局部冻结或冻裂。
第一均流平板30,起到改变冷却单元内空气流场并对其进行自均流的作用,第一均流平板插入冷却单元的内置空腔,并沿冷却单元的中间对称面向外延伸布置,其内端距冷却单元内端点40有一定预留距离δ,外端向外延伸至距过冷却柱外端面内侧拐点的圆柱弧面38径向距离为l的位置处。
第二均流平板31、第三均流平板32关于冷却单元中间对称面对称布置,分别设置在冷却三角的对应冷却柱的外端面上,自对应冷却柱外端面的内侧拐点向外延伸布置。
第一、第二、第三均流平板均沿竖直方向布置,且分别通过冷却单元的顶面和底面两封闭端进行固定安装。
第一、第二和第三均流平板沿竖直方向的外端面处在以间冷塔中心为圆心的同一圆柱弧面内。
第一百叶窗35,通过水平布置的开合式平直板片的左、右两端与第一、第二均流平板的外端等高位置铰接,第二百叶窗36,通过水平布置的开合式平直板片的左、右两端与第一、第三均流平板的外端等高位置铰接。
第一均流平板30、第二均流平板31、第三均流平板32、第一百叶窗35和第二百叶窗36,均具有整洁、光滑的外表面,用来减小空气流过时产生的沿程摩擦阻力。
如图13所示,第一、第二、第三均流平板采用矩形截面,如图中的矩形均流平板43,用来减小进风偏离在冷却单元空腔内的低速空气涡流区域、优化冷却三角空气流场结构、均衡两冷却柱通风量;第二均流平板31和第三均流平板32均起到辅助第一均流平板30发挥自均流效果、优化冷却单元内空气流场结构的作用;均流平板的厚度,是在满足大风载荷强度的条件下,应尽可能薄,以减小空气流过时的形体阻力。
在冷却单元的两侧冷却柱的夹角为α、两侧冷却柱长边长度均为L的条件下,第一均流平板内端与冷却三角内端顶点间有距离δ,应保证第一均流平板沿冷却单元中间对称面向外延伸,超过以间冷塔中心为圆心、过冷却柱外端面内侧拐点的圆柱弧面一定径向距离l,应保证
如图10、图11和图12所示,第一、第二、第三均流平板均通过冷却三角顶面41和冷却三角底面42安装固定。
本发明通过两个百叶窗、三块均流平板与两个冷却柱相互配合,构成一种间冷塔用可气侧自均流的分柱防冻式冷却单元。
本发明工作时,通过将第一均流平板30插入冷却三角内,沿冷却单元中间对称面布置,并保证第一均流平板30的内端与冷却单元内端点之间预留距离δ,第一均流平板30的另一端向外延伸,同时将第一均流平板30的顶面与冷却三角的顶面41焊接,将第一均流平板30的底面与冷却三角的底面42焊接,实现第一均流平板30与冷却单元的连接;将第二、第三均流平板直接焊接于相应冷却柱外端面的内侧拐点26、28,并向外延伸至过间冷塔中心与冷却柱外端面的外侧拐点27、29的间冷塔径向直线与以塔中心为圆心、过第一均流平板外端的圆弧的交点,并保证第二、第三均流平板的顶面与冷却三角的顶面平齐,第二、第三均流平板的底面与冷却三角的底面平齐;第一、第二、第三均流平板沿竖直方向的外端面处在以间冷塔中心为圆心的同一圆柱弧面内;最后将第一百叶窗和第二百叶窗,分别通过水平布置的开合式平直板片的左、右两端铰接于第一和第二均流平板的外端等高位置以及第一均流平板和第三均流平板的外端等高位置。由此完成整个冷却单元的安装。
本发明的一种间冷塔用可气侧自均流的分柱防冻式冷却单元,通过三块自均流平板、两个独立百叶窗与两个冷却柱配合,在冷却单元内形成进风量可单独调控的结构对称的两个空气流道,在环境自然风条件下,可均流冷却单元内的空气流场,减小甚至消除进风偏离在冷却单元内形成的低速空气涡流区域,平衡两冷却柱通风量及其冷却性能,降低进风偏离对某一冷却柱的不利影响,继而提高冷却单元的整体冷却性能,预防冷却单元内两冷却柱的局部过热和局部过冷现象,并可通过两百叶窗分别调节两空气流道进风量,可在冬季工况下,进一步预防冷却单元某一冷却柱的局部过冷冻结或冻裂现象,保障冷却单元运行的安全性。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内。

Claims (10)

1.一种间冷塔用可气侧自均流的分柱防冻式冷却单元,其特征是,包括:
由两并接冷却柱组成的冷却三角本体,所述冷却三角本体的内置空腔内设有用于改变冷却三角内空气流场的第一均流平板,所述第一均流平板沿冷却三角的中间对称面布置,且向外延伸到冷却三角的外侧;一侧冷却柱的外端面上设有用于配合第一均流平板的第二均流平板,另一侧冷却柱的外端面上设有用于配合第一均流平板的第三均流平板,所述第二、第三均流平板自对应冷却柱外端面的内侧拐点向外延伸布置;所述第一、第二均流平板的外侧面上安装有用于控制一侧进风量的外置第一百叶窗,所述第一、第三均流平板的外侧面上安装有用于控制另一侧进风量的外置第二百叶窗;冷却三角本体与外置百叶窗之间构造双空气流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间冷塔用可气侧自均流的分柱防冻式冷却单元,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均流平板的内端面与冷却三角本体的内顶点之间设有预留间隙。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间冷塔用可气侧自均流的分柱防冻式冷却单元,其特征是,所述第二、第三均流平板关于冷却三角本体的中间对称面对称布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间冷塔用可气侧自均流的分柱防冻式冷却单元,其特征是,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均流平板及第一、第二百叶窗均沿竖直方向布置,第一、第二、第三均流平板分别与冷却三角本体的顶面和底面两封闭端固定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间冷塔用可气侧自均流的分柱防冻式冷却单元,其特征是,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均流平板沿竖直方向的外端面处在以间冷塔中心为圆心的同一圆柱面内。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间冷塔用可气侧自均流的分柱防冻式冷却单元,其特征是,所述第一、第二百叶窗采用开合式横向平直板片结构,第一百叶窗与第一、第二均流平板径向等距布置且由端部铰接,第二百叶窗与第一、第三均流平板径向等距布置且由端部铰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间冷塔用可气侧自均流的分柱防冻式冷却单元,其特征是,所述双空气流道包括第一和第二空气流道,第一空气流道为第一、第二均流平板、一侧冷却柱与第一百叶窗围成的空腔,第二空气流道为第一、第三均流平板、另一侧冷却柱与第二百叶窗围成的空腔。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间冷塔用可气侧自均流的分柱防冻式冷却单元,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和第二空气流道关于冷却三角的中间对称面对称布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间冷塔用可气侧自均流的分柱防冻式冷却单元,其特征是,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均流平板均采用矩形截面形状;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均流平板及第一、第二百叶窗的外表面应平滑。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间冷塔用可气侧自均流的分柱防冻式冷却单元,其特征是,在冷却单元的两侧冷却柱的夹角为α、两侧冷却柱的长边长度均为L的条件下,第一均流平板内端与冷却三角本体的内顶点之间的距离为δ,应保证第一均流平板沿冷却单元中间对称面向外延伸,超过以间冷塔中心为圆心、过冷却柱外端面内侧拐点的圆柱弧面一定径向距离l,应保证
CN201510055611.0A 2015-02-03 2015-02-03 一种间冷塔用可气侧自均流的分柱防冻式冷却单元 Active CN10459467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55611.0A CN104594672B (zh) 2015-02-03 2015-02-03 一种间冷塔用可气侧自均流的分柱防冻式冷却单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55611.0A CN104594672B (zh) 2015-02-03 2015-02-03 一种间冷塔用可气侧自均流的分柱防冻式冷却单元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94672A CN104594672A (zh) 2015-05-06
CN104594672B true CN104594672B (zh) 2016-11-02

Family

ID=531206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55611.0A Active CN104594672B (zh) 2015-02-03 2015-02-03 一种间冷塔用可气侧自均流的分柱防冻式冷却单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594672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504268C (zh) * 2004-08-31 2009-06-24 山东大学 一种冷却塔底部翼型导风板进风整流系统
RU2298751C1 (ru) * 2005-12-05 2007-05-10 Александр Алексеевич Соловьев Аэродинамическая градирня
CN202216578U (zh) * 2011-08-01 2012-05-09 山西省电力勘测设计院 散热器水平垂直布置的间接空冷塔
CN102419112B (zh) * 2011-11-30 2013-07-31 华北电力大学 间接空冷系统垂直布置型空冷散热器外环境风导流装置
CN203687675U (zh) * 2013-12-30 2014-07-02 清华大学 一种带有环境风导流装置的空冷塔
CN204418742U (zh) * 2015-02-03 2015-06-24 山东大学 一种间冷塔用可气侧自均流的分柱防冻式冷却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94672A (zh) 2015-05-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Zhao et al. Effect mechanism of air deflectors on the cooling performance of dry cooling tower with vertical delta radiators under crosswind
CN104594672B (zh) 一种间冷塔用可气侧自均流的分柱防冻式冷却单元
CN203657538U (zh) 具百叶窗式挡风墙的空冷岛
CN204418742U (zh) 一种间冷塔用可气侧自均流的分柱防冻式冷却单元
CN104596346B (zh) 一种间冷塔散热冷却三角的气侧均流装置
CN219534236U (zh) 一种户外箱式变压器用散热结构
CN208060122U (zh) 一种双弧面导流片
US10408551B2 (en) Columnar cooling tube bundle with wedge-shaped gap
CN204574905U (zh) 一种带楔形间隙的柱式冷却管束
CN104776745B (zh) 一种带楔形间隙的柱式冷却管束
CN204616267U (zh) 高压变频器辅助水冷散热系统
CN204438895U (zh) 一种间冷塔散热冷却三角的气侧均流装置
CN203445477U (zh) 一种户内变电站通风系统装置
CN104613807B (zh) 一种间冷塔竖直三角型散热器的气侧均流系统
CN206247933U (zh) 一种可导风的散热器用三角架
CN204438894U (zh) 一种间冷塔竖直三角型散热器的气侧均流系统
CN201935592U (zh) 驭风空冷塔
CN106370027B (zh) 一种直接空冷凝汽器防冻结构、系统及方法
CN208074383U (zh) 用于输油管道的降温装置及输油管道组件
CN207317559U (zh) 一种具有空气诱导作用的翅片管束散热器
CN106403693B (zh) 一种可导风的散热器用三角架
CN105356337B (zh) 一种可调式对流散热箱体及其使用方法
CN205190235U (zh) 一种综合散热高温液下泵
CN206513434U (zh) 多流程叉流式水冷中冷器
CN104713386B (zh) 一种双层间接冷却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