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060122U - 一种双弧面导流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弧面导流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060122U CN208060122U CN201820643859.8U CN201820643859U CN208060122U CN 208060122 U CN208060122 U CN 208060122U CN 201820643859 U CN201820643859 U CN 201820643859U CN 208060122 U CN208060122 U CN 20806012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mbered surface
- flow deflectors
- surface flow
- double
- double camber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弧面导流片,其安装在导流装置拐角段,包括:迎风弧面和背风弧面,其分别设置在双弧面导流片的两侧,所述迎风弧面与背风弧面的连接处设有迎风圆角和出风圆角;所述迎风圆角和出风圆角形成的公切线与导流装置进气方向的夹角为127~137度;用于容纳调温介质的中空结构,其形成于所述双弧面导流片的内腔里;用于将双弧面导流片安装在导流装置拐角段的多个安装孔,其设置在所述双弧面导流片上。本实用新型的安装位置与夹角,可有效对气流进行90度导流改向,且对气流速度、速度偏角以及气流的均匀分布影响较小,另外,可循环加入调温介质的中空结构,使得具有调温功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与空气动力技术领域相关的双弧面导流片,尤其是风洞设计研发行业中气流导流环节使用的双弧面导流片。
背景技术
空气动力领域技术尤其是风洞类行业,受场地和设计原理限制。需要对气流进行导流改向,从而形成闭环回流。当前风洞行业的导流改向环节都是通过简单的单弧面导流片完成。存在的问题是气流通过导流片后,气流速度大幅下降、速度偏角较大、气流分布不均存在明显的速度梯度、总压损失高,甚至产生紊流现象。严重影响到了气流质量。不仅影响到风洞整体的节能效果,更影响到风洞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同时,当前导流片功能单一,没有温度调节功能。若需调节温度需要加装调温部段,且调温效率低下。因此,市场需要一种导流片,不仅有效对气流进行导流转向,最大限度减少在导流过程中对气流的产生各种影响,而且导流片结构具备调温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和/或缺陷,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双弧面导流片,其安装在导流装置拐角段,包括:
迎风弧面和背风弧面,其分别设置在双弧面导流片的两侧,所述迎风弧面与背风弧面的连接处设有迎风圆角和出风圆角;所述迎风圆角和出风圆角形成的公切线与导流装置进气方向的夹角为127~137度;
用于容纳调温介质的中空结构,其形成于所述双弧面导流片的内腔里;
用于将双弧面导流片安装在导流装置拐角段的多个安装孔,其设置在所述双弧面导流片上。
优选的是,所述迎风圆角和出风圆角形成的公切线与导流装置进气方向的夹角为132度。
优选的是,所述中空结构至少为一个。
优选的是,所述中空结构为三个且彼此不互通。
优选的是,所述中空结构的调温介质入口设置在气流进入方向上,所述中空结构的调温介质出口设置在气流排出方向上。
优选的是,所述双弧面导流片采用单片或多片阵列方式通过所述多个安装孔螺栓安装于导流装置拐角段。
优选的是,所述双弧面导流片形成阵列的方向与进气方向夹角为45度,阵列间距为95mm。
优选的是,所述多个安装孔设置在所述双弧面导流片的边缘和中部。
优选的是,所述迎风弧面和背风弧面的弧度不同,且大小与所述导流装置拐角段的弧度相匹配。
优选的是,所述双弧面导流片为金属或非金属材质;所述双弧面导流片为一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采用不同弧度的双弧面结构,以及迎风弧面与背风弧面形成的公切线与导流装置的进气方向形成的夹角,实现了对气流进行90度导流改向,且对气流速度、速度偏角以及气流的均匀分布影响较小,不存在明显的速度梯度,无任何紊流的现象产生。
(2)本实用新型采用中空设计,使用时中空结构的内部空间可循环加注各类用于升温或降温的介质,如冷热水、各类液态冷媒,从而起到对流经的空气进行温度调节。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弧面导流片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弧面导流片的流场原理图。
图中,1、迎风圆角,2、出风圆角,3、迎风弧面,4、背风弧面,5、中空结构,51、第一中空结构,52、第二中空结构,53、第三中空结构,6、安装孔,7、公切线,8、气流进入方向,9、气流排出方向,10、夹角,11、流道,12、导流装置拐角段,13、双弧面导流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配出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弧面导流片,其安装在导流装置拐角段,包括:迎风弧面3和背风弧面4,其分别设置在双弧面导流片13的两侧,所述迎风弧面3与背风弧面4的连接处设有迎风圆角1和出风圆角2;所述迎风圆角1和出风圆角2形成的公切线7与导流装置进气方向8的夹角10为127~137度;用于容纳调温介质的中空结构5,其形成于所述双弧面导流片13的内腔里;用于将双弧面导流片13安装在导流装置拐角段12的多个安装孔6,其设置在所述双弧面导流片13上。
本实用新型的双弧面导流片,采用不同弧度的迎风弧面3和背风弧面4,且两弧面采用圆角过渡,在结合处设有迎风圆角1和背风圆角2,所述迎风圆角1在气流进入方向上8对经过流道11的气流进行引入,由迎风弧面3和背风弧面4对气流进行改向,同时迎风弧面3和背风弧面4形成的公切线7与导流装置的进气方向8的夹角10为127~137度,能够实现对气流进行90度导流改向,最终气流从设置在气流排出方向上9的出风圆角2排出,且对气流速度、速度偏角以及气流均匀分布的影响较小,不存在明显的速度梯度,无任何紊流的现象产生,不仅起到了节能的效果,还保证了气流的质量以及风洞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同时,用于容纳调温介质的中空结构5,可循环加注调温介质,如冷热水、各类液态冷媒,对流经的空气进行温度调节。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将双弧面导流片13安装在导流装置拐角段12的多个安装孔6,可采用自攻螺丝进行端面安装固定,在流道11内无任何突出物,对整个气动流场不产生干扰。
另一种实例中,所述迎风圆角3和出风圆角4形成的公切线7与导流装置进气方向8的夹角10为132度。采用这种安装角度,可有效对气流进行90度导流改向,从而使得对气流速度、速度偏角以及气流的均匀分布影响较小,不存在明显的速度梯度,无任何紊流的现象的产生,不仅起到了节能的效果,还保证了气流的质量以及风洞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另一种实例中,所述中空结构5至少为一个。所述中空结构5为容纳调温介质的腔体,可循环加注各类用于升温或降温的介质,如:冷热水、各类液态冷媒,对流经的空气进行温度调节,同时,中空结构5的数量可根据双弧面导流片13的大小确定,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中空结构5。
另一种实例中,所述中空结构5为三个且彼此不互通。所述三个且不互通的中空结构5包括第一中空结构51、第二中空结构52以及第三中空结构53,采用这种设计方式,保证了双弧面导流片13的刚性,为调温介质提供不易发生形变的腔体。
另一种实例中,所述中空结构5的调温介质入口设置在气流进入方向8上,所述中空结构5的调温介质出口设置在气流排出方向9上。采用这种方式,可循环地对流经的空气进行调温,提高调温效率。
另一种实例中,所述双弧面导流片13采用单片或多片阵列方式通过所述多个安装孔6螺栓安装于导流装置拐角段12。采用这种安装方式,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数量的双弧面导流片13,使得气动轮廓根据整体缩放后依然具有良好的启动效果。
另一种实例中,所述双弧面导流片13形成阵列的方向与进气方向8夹角为45度,所述阵列间距为95mm。采用这种安装方式,确保迎风圆角1和出风圆角2形成的公切线7与导流装置进气方向8的最佳夹角10,可有效地对气流进行90度导流改小,且能量损失较小。同时,阵列间距的间距为95mm,使得多片双弧面导流片13能够依次对气流进行导流,使导流效果发挥到最大。
另一种实例中,所述多个安装孔6设置在所述双弧面导流片13边缘和中部。所述多个安装孔6,可采用自攻螺丝进行端面安装,使得双弧面导流片13固定在导流装置拐角段12,并且在流道11内无任何突出物,对整个气动流场不产生干扰。
另一种实例中,所述迎风弧面3和背风弧面4的弧度不同,且大小与所述导流装置拐角段12的弧度相匹配。采用这种方式,能够使流经的空气达到90度有效地导流转向,保证双弧面导流片13能够通过多个安装孔6恰好地螺栓安装在导流装置拐角段12上。
另一种实例中,所述双弧面导流片13为金属或非金属材质;所述双弧面导流片13为一体结构。一方面从材料上,当导流装置需要散热时,双弧面导流片13应选择散热性较好的金属材质,所述金属材质能够自主调控散热面积,散热效果好,且比较节能;当双弧面导流片13需要耐腐蚀性时,应选择非金属材质,如聚氟四乙烯,其较为柔软,耐腐蚀性较高,韧性较好,使双弧面导流片13的使用寿命较长,易于维护,成本降低。另外,双弧面导流片13可根据需要加工至任意长度,气动轮廓根据整体缩放后依然具有良好的启动效果。另一方面从结构上,采用这种一体结构,既保证了组装方便,更主要是利于流体连贯性,而且结合结构与尺寸的设计,具备很强的力学性能,使用稳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一个形状以及结构本身符合几何定义,如迎风弧面3和背风弧面4,其弧度大小根据双弧面导流片13整体而定。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Claims (10)
1.一种双弧面导流片,其安装在导流装置拐角段,其特征在于,包括:
迎风弧面和背风弧面,其分别设置在双弧面导流片的两侧,所述迎风弧面与背风弧面的连接处设有迎风圆角和出风圆角;所述迎风圆角和出风圆角形成的公切线与导流装置进气方向的夹角为127~137度;
用于容纳调温介质的中空结构,其形成于所述双弧面导流片的内腔里;
用于将双弧面导流片安装在导流装置拐角段的多个安装孔,其设置在所述双弧面导流片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双弧面导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迎风圆角和出风圆角形成的公切线与导流装置进气方向的夹角为132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双弧面导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结构至少为一个。
4.如权利要求3所述双弧面导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结构为三个且彼此不互通。
5.如权利要求3所述双弧面导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结构的调温介质入口设置在气流进入方向上,所述中空结构的调温介质出口设置在气流排出方向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双弧面导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弧面导流片采用单片或多片阵列方式通过所述多个安装孔螺栓安装于导流装置拐角段。
7.如权利要求6所述双弧面导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弧面导流片形成阵列的方向与进气方向夹角为45度,阵列间距为95mm。
8.如权利要求1所述双弧面导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安装孔设置在双弧面导流片的边缘和中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双弧面导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迎风弧面和背风弧面的弧度不同,且大小与所述导流装置拐角段的弧度相匹配。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双弧面导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弧面导流片为金属或非金属材质;所述双弧面导流片为一体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643859.8U CN208060122U (zh) | 2018-05-02 | 2018-05-02 | 一种双弧面导流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643859.8U CN208060122U (zh) | 2018-05-02 | 2018-05-02 | 一种双弧面导流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060122U true CN208060122U (zh) | 2018-11-06 |
Family
ID=639841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643859.8U Active CN208060122U (zh) | 2018-05-02 | 2018-05-02 | 一种双弧面导流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060122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210924A (zh) * | 2021-04-20 | 2021-08-06 | 武汉一冶钢结构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低温风洞导流片的上下连接板斜切及坡口制备方法 |
CN114383802A (zh) * | 2021-12-23 | 2022-04-22 |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 一种双圆弧风洞拐角导流片气动优化方法、导流片及风洞 |
CN118375796A (zh) * | 2024-06-21 | 2024-07-23 |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设备设计与测试技术研究所 | 一种矩形截面气动直角三通设备及其设计方法 |
-
2018
- 2018-05-02 CN CN201820643859.8U patent/CN208060122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210924A (zh) * | 2021-04-20 | 2021-08-06 | 武汉一冶钢结构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低温风洞导流片的上下连接板斜切及坡口制备方法 |
CN114383802A (zh) * | 2021-12-23 | 2022-04-22 |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 一种双圆弧风洞拐角导流片气动优化方法、导流片及风洞 |
CN118375796A (zh) * | 2024-06-21 | 2024-07-23 |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设备设计与测试技术研究所 | 一种矩形截面气动直角三通设备及其设计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8060122U (zh) | 一种双弧面导流片 | |
US7390168B2 (en) | Vortex cooling for turbine blades | |
CN100385091C (zh) | 具有网眼和凹陷冷却的热气通道部件 | |
CN106761951A (zh) | 一种涡轮转子叶片的前缘冷却结构及具有其的发动机 | |
CN111764967A (zh) | 涡轮叶片尾缘冷却结构 | |
CN102828781B (zh) | 燃气涡轮冷却叶片 | |
CN207832006U (zh) | 一种换热器翅片 | |
CN207879399U (zh) | 一种透平叶片冷却结构 | |
CN109029016A (zh) | 一种具有沙丘形涡发生器的管翅式换热器 | |
CN107060892A (zh) | 一种气液耦合的涡轮叶片冷却单元 | |
CN208106505U (zh) | 燃气轮机的叶片 | |
CN104142084B (zh) | 一种用于电站百万机组间接空冷系统的换热器 | |
CN209354202U (zh) | 一种低压涡轮导向叶片 | |
CN100432549C (zh) | 空气调节器 | |
CN106703899A (zh) | 高压涡轮转子叶片前缘冲击冷却结构及具有其的发动机 | |
CN113153443B (zh) | 一种用于涡轮叶片内部冷却的哑铃状扰流柱结构 | |
CN107462081B (zh) | A型框架冷却单元水平布置的间冷塔及其冷却方法 | |
CN110749078B (zh) |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 |
CN204418742U (zh) | 一种间冷塔用可气侧自均流的分柱防冻式冷却单元 | |
CN110749079A (zh) |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 |
CN2474980Y (zh) | 强化传热或冷却的翼型纵向涡旋发生元 | |
CN112554962B (zh) | 一种涡轮导向冷却叶片缘板尾端的冷却结构 | |
CN217383867U (zh) | 一种安装有带中部射流间隙的均流装置的冷却三角单元 | |
CN111120009B (zh) | 具有槽形截面气膜孔排的带肋横流通道 | |
CN104594672B (zh) | 一种间冷塔用可气侧自均流的分柱防冻式冷却单元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