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78507B - 电枢、电枢的绕组卷绕方法以及直流电动机 - Google Patents

电枢、电枢的绕组卷绕方法以及直流电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78507B
CN104578507B CN201410557327.9A CN201410557327A CN104578507B CN 104578507 B CN104578507 B CN 104578507B CN 201410557327 A CN201410557327 A CN 201410557327A CN 104578507 B CN104578507 B CN 10457850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ing
slot
conducting wire
commutator
fl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55732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78507A (zh
Inventor
关明彦
冈本智久
大下刚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21937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06831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5960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0939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5785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785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785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785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3/00DC commutator motors or generators having mechanical commutator; Universal AC/DC commutator motors
    • H02K23/26DC commutator motors or generators having mechanical commutator; Universal AC/DC commutator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mature windings
    • H02K23/36DC commutator motors or generators having mechanical commutator; Universal AC/DC commutator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mature windings having two or more windings; having two or more commutators; having two or more st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4Ro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Variable reluctance ro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8Forming windings by laying conductors into or around core parts
    • H02K15/095Forming windings by laying conductors into or around core parts by laying conductors around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3/00DC commutator motors or generators having mechanical commutator; Universal AC/DC commutator motors
    • H02K23/26DC commutator motors or generators having mechanical commutator; Universal AC/DC commutator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mature windings
    • H02K23/30DC commutator motors or generators having mechanical commutator; Universal AC/DC commutator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mature windings having lap or loop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3/00DC commutator motors or generators having mechanical commutator; Universal AC/DC commutator motors
    • H02K23/26DC commutator motors or generators having mechanical commutator; Universal AC/DC commutator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mature windings
    • H02K23/38DC commutator motors or generators having mechanical commutator; Universal AC/DC commutator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mature windings having winding or connection for improving commutation, e.g. equipotential 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18Windings for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8Layout of windings or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nding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009Dynamoelectric machin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Windings For Motors And Generators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 Dc Machiner (AREA)

Abstract

一种电枢,包含电枢铁芯、齿、换向器、集中绕组以及分布绕组。齿包含内侧卷绕部、第1分支部以及第2分支部。换向器的换向器片具有竖片。集中绕组的始端和终端向靠近换向器的方向和远离换向器的方向分开地引出。集中绕组间的导线钩住其他的集中绕组间的导线没有钩住的竖片。分布绕组的始端和终端向靠近换向器的方向和远离换向器的方向分开地引出。钩住竖片的分布绕组间的导线钩住集中绕组间的导线和其他的分布绕组间的导线中的至少一方没有钩住的竖片。

Description

电枢、电枢的绕组卷绕方法以及直流电动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枢、电枢的绕组卷绕方法以及直流电动机。
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2010-98927号公报所记载的直流电动机的电枢具有相对于电枢铁芯在周向上排列的多个齿。各齿具有分支形成为分叉状的一对分支部。在各齿的基端部位设有集中缠绕的绕组。另外,在相互相邻的齿的分支部之间设有分布缠绕的绕组。由此,能削减绕组使用的铜线的使用量,而且,实现齿槽少的直流电动机。
另外,在电枢中设有在电枢铁芯上排列的换向器。在该换向器中设有与槽的数量相同的数量的换向器片。在设于各换向器片的竖片中,为了将对应的多个换向器片设为相同电位,卡挂连接有将该多个换向器片之间连接为电气导通状态的短路线。另外,在竖片上卡挂连接有绕组,绕组卷绕于各齿上。
然而,换向器片的数量伴随绕组的数量增加而增加。在该情况下,各换向器片的周向宽度变短。即,相邻的换向器片的竖片间的距离变短。因此,在除了短路线之外钩住多根绕组的竖片相邻的情况下,难以确保其绝缘性。
因此,为了确保相邻的换向器片的竖片间的绝缘性,考虑到加长换向器片的周向宽度。在该情况下,换向器的直径变大,导致电枢的大型化,进而导致直流电动机的大型化。因此,加长换向器片的周向宽度有限度。
另外,在换向器片的竖片上连接短路线的始端部以及终端部的一方和绕组的卷端部时,将短路线的始端部以及终端部钩住换向器片的竖片。然后,将绕组的卷端部钩住换向器片的竖片,进行绕组的卷绕作业。
因此,有时在钩住短路线的始端部或者终端部的相同的换向器片的竖片上钩住绕组的卷端部。在将绕组的卷端部钩住换向器片的竖片时,由于该钩住,有可能导致前面钩住的短路线的始端部或者终端部的钩住部分松动。因此,在使短路线的始端部以及终端部的一方和绕组的卷端部一并通过熔融等连接时,有可能不能精度良好地连接短路线。
特别是在短路线伴随绕组的数量、换向器片的数量以及磁极的数量增多而增多的直流电动机中成为问题。
另外,伴随绕组的数量和连接该绕组的换向器片的数量增多,相邻的换向器片的竖片间的距离变短。在该情况下,在终止将绕组的卷端部卷绕到换向器片的竖片时,相邻的换向器片的竖片成为阻碍。因此,不能以短时间进行容易且精度高的卷绕作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1目的在于提供能不使换向器的直径增大地确保相邻的竖片间的绝缘性的电枢、电枢的绕组卷绕方法以及直流电动机。
本发明的第2目的在于提供能不会使短路线松动地连接、能容易且精度良好地进行绕组的卷绕作业的电枢、电枢的绕组卷绕方法以及直流电动机。
为了达到上述第1目的,本发明的第1方式所涉及的电枢具备:电枢铁芯;多个齿,其相对于所述电枢铁芯以在周向上排列的方式设置,所述齿分别包含内侧卷绕部以及第1分支部和第2分支部,所述内侧卷绕部位于基端侧,并且在径向上延伸,所述第1分支部和第2分支部从该内侧卷绕部的顶端向周向分支成分叉状,在径向上延伸;换向器,其与所述电枢铁芯一体旋转,该换向器具有在周向上排列的所述齿的数量的2倍数量的换向器片,所述换向器片分别具有竖片;多个集中绕组,该集中绕组分别由在所述齿的内侧卷绕部上卷绕的导线形成;以及多个分布绕组,该分布绕组分别由在相邻的齿的一方齿的第1分支部和另一方齿的第2分支部之间卷绕的导线形成。所述集中绕组分别以其始端和终端向靠近所述换向器的方向和远离所述换向器的方向分开地引出的方式卷绕。所述集中绕组间的导线钩住其他的所述集中绕组间的导线没有钩住的竖片。所述分布绕组分别以其始端和终端向靠近所述换向器的方向和远离所述换向器的方向分开地引出的方式卷绕。钩住所述竖片的所述分布绕组间的导线钩住所述集中绕组间的导线和其他的所述分布绕组间的导线中的至少一方没有钩住的竖片。
为了达到上述第1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式所涉及的电枢的绕组卷绕方法,所述电枢包含:多个齿,其相对于所述电枢铁芯以在周向上排列的方式设置,所述齿分别包含内侧卷绕部以及第1分支部和第2分支部,所述内侧卷绕部位于基端侧,并且在径向上延伸,所述第1分支部和第2分支部从该内侧卷绕部的顶端向周向分支成分叉状,在径向上延伸;换向器,其与所述电枢铁芯一体旋转,该换向器具有在周向上排列的所述齿的数量的2倍数量的换向器片,所述换向器片分别具有竖片;多个集中绕组,该集中绕组分别由在所述齿的内侧卷绕部上卷绕的导线形成;以及多个分布绕组,该分布绕组分别由在相邻的齿的一方齿的第1分支部和另一方齿的第2分支部之间所卷绕的导线形成。电枢的绕组卷绕方法具备:用以180°相对的方式相对配置的2个绕线机卷绕所述多个集中绕组,所述2个绕线机分别卷绕所述多个集中绕组中的一半;以及在卷绕所述集中绕组后,用所述2个绕线机卷绕所述多个分布绕组,所述2个绕线机分别卷绕所述多个分布绕组中的一半。所述集中绕组分别以其始端和终端向靠近换向器的方向和远离换向器的方向分开地引出的方式卷绕。所述集中绕组间的导线钩住其他的所述集中绕组间的导线没有钩住的竖片。所述分布绕组分别以其始端和终端向靠近所述换向器的方向和远离所述换向器的方向分开地引出的方式卷绕。所述分布绕组间的导线钩住所述集中绕组间的导线和其他的所述分布绕组间的导线中的至少一方没有钩住的竖片。
为了达到上述第1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3方式所涉及的电枢的绕组卷绕方法,所述电枢包含:电枢铁芯;多个齿,其相对于所述电枢铁芯以在周向上排列的方式设置,所述齿分别包含内侧卷绕部以及第1分支部和第2分支部,所述内侧卷绕部位于基端侧,并且在径向上延伸,所述第1分支部和第2分支部从该内侧卷绕部的顶端向周向分支成分叉状,在径向上延伸;换向器,其与所述电枢铁芯一体旋转,该换向器具有在周向上排列的所述齿的数量的2倍数量的换向器片,所述换向器片分别具有竖片;多个集中绕组,该集中绕组分别由在所述齿的内侧卷绕部上卷绕的导线形成;以及多个分布绕组,该分布绕组分别由在相邻的齿的一方齿的第1分支部和另一方齿的第2分支部之间所卷绕的导线形成。电枢的绕组卷绕方法具备:用以180°相对的方式相对配置的2个绕线机卷绕所述多个集中绕组;以及在卷绕所述集中绕组后,用所述2个绕线机卷绕所述多个分布绕组。所述集中绕组分别由2个所述绕线机以分担该集中绕组的匝数的方式卷绕。所述集中绕组间的导线钩住其他的所述集中绕组间的导线没有钩住的竖片。所述分布绕组分别由2个所述绕线机以分担该分布绕组的匝数的方式卷绕。所述分布绕组间的导线钩住所述集中绕组间的导线和其他的所述分布绕组间的导线中的至少一方没有钩住的竖片。
为了达到上述第2目的,本发明的第4方式所涉及的电枢具备换向器,所述换向器包含:多个换向器片,其分为多个组,各组包含多个换向器片,所述换向器片分别具有竖片;以及多个短路线,所述短路线分别构成为将所述多个换向器片间设为电气导通状态,以使得将各组的多个换向器片设为相同电位,所述短路线分别包含始端部、终端部、以及位于该始端部与该终端部之间的非末端部,该非末端部钩住与所述始端部所连接的换向器片以及所述终端部所连接的换向器片相同的组、且不同的换向器片的竖片。各个所述短路线的非末端部以在周向上与其他的短路线的非末端部不相邻的方式钩住所述换向器片的竖片。绕组是使用各个所述短路线的非末端部所钩住的所述换向器片的竖片卷绕的。
为了达到上述第2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5方式所涉及的电枢的绕组卷绕方法,所述电枢具有换向器,所述换向器具有:多个换向器片,其分为多个组,各组包含多个换向器片,所述换向器片分别具有竖片;以及多个短路线,所述短路线分别构成为将所述多个换向器片间设为电气导通状态,以使得将各组的多个换向器片设为相同电位,所述短路线分别包含始端部、终端部、以及位于该始端部与该终端部之间的非末端部,该非末端部钩住与所述始端部所连接的换向器片以及所述终端部所连接的换向器片相同的组、且不同的换向器片的竖片。电枢的绕组卷绕方法具备:以各个所述短路线的非末端部在周向上与其他的短路线的非末端部不相邻的方式,将各个所述短路线的始端部和终端部连接到与所述非末端部所钩住的换向器片相同的组的换向器片;在各组的换向器片中,将除了所述非末端部所钩住的换向器片的竖片之外的换向器片的竖片向所述短路线的始端部以及终端部所能保持的方向折弯;以及使用所述非末端部钩住并且没有折弯的竖片卷绕绕组。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认为是新颖的特征特别是在添附的权利要求书中变得明了。通过一并参照添附了以下所示的当前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说明的附图,可理解伴有目的和效果的本发明。
图1是从轴方向观看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直流电动机的剖视图。
图2是从轴方向观看图1的电枢铁芯的主视图。
图3是从轴方向观看图1的电枢的短路线的连接状态的主视图。
图4是示出图3的第1和第5短路线的连接顺序的说明图。
图5是示出图3的第2和第6短路线的连接顺序的说明图。
图6是示出图3的第3和第7短路线的连接顺序的说明图。
图7是示出图3的第4和第8短路线的连接顺序的说明图。
图8A是第1实施方式中的A锭翼的绕组卷绕步骤1~7的说明图。
图8B是第1实施方式中的B锭翼的绕组卷绕步骤1~7的说明图。
图9A是第1实施方式中的A锭翼的绕组卷绕步骤8~13的说明图。
图9B是第1实施方式中的B锭翼的绕组卷绕步骤8~13的说明图。
图10A是第1实施方式中的A锭翼的绕组卷绕步骤14~19的说明图。
图10B是第1实施方式中的B锭翼的绕组卷绕步骤14~19的说明图。
图11A是第1实施方式中的A锭翼的绕组卷绕步骤20~26的说明图。
图11B是第1实施方式中的B锭翼的绕组卷绕步骤20~26的说明图。
图12A是第2实施方式中的A锭翼的绕组卷绕步骤1~7的说明图。
图12B是第2实施方式中的B锭翼的绕组卷绕步骤1~7的说明图。
图13A是第2实施方式中的A锭翼的绕组卷绕步骤8~14的说明图。
图13B是第2实施方式中的B锭翼的绕组卷绕步骤8~14的说明图。
图14A是第2实施方式中的A锭翼的绕组卷绕步骤14~20的说明图。
图14B是第2实施方式中的B锭翼的绕组卷绕步骤14~20的说明图。
图15A是第2实施方式中的A锭翼的绕组卷绕步骤21~26的说明图。
图15B是第2实施方式中的B锭翼的绕组卷绕步骤21~26的说明图。
图16A是第3实施方式中的A锭翼的绕组卷绕步骤1~11的说明图。
图16B是第3实施方式中的B锭翼的绕组卷绕步骤1~11的说明图。
图17A是第3实施方式中的A锭翼的绕组卷绕步骤13~23的说明图。
图17B是第3实施方式中的B锭翼的绕组卷绕步骤13~23的说明图。
图18A是第3实施方式中的A锭翼的绕组卷绕步骤23~33的说明图。
图18B是第3实施方式中的B锭翼的绕组卷绕步骤23~33的说明图。
图19A是第3实施方式中的A锭翼的绕组卷绕步骤35~45的说明图。
图19B是第3实施方式中的B锭翼的绕组卷绕步骤35~45的说明图。
图20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中的第1和第7绕组的卷绕顺序的图。
图21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中的第5和第11绕组的卷绕顺序的图。
图22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中的第9和第3绕组的卷绕顺序的图。
图23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中的第2和第8绕组的卷绕顺序的图。
图24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中的第6和第12绕组的卷绕顺序的图。
图25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中的第10和第4绕组的卷绕顺序的图。
图26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中的第18和第24绕组的卷绕顺序的图。
图27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中的第22和第16绕组的卷绕顺序的图。
图28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中的第14和第20绕组的卷绕顺序的图。
图29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中的第19和第13绕组的卷绕顺序的图。
图30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中的第23和第17绕组的卷绕顺序的图。
图31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中的第15和第21绕组的卷绕顺序的图。
图32是从轴方向观看将第4实施方式的另一例的电枢的各短路线连接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33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另一例的电枢的1个短路线的连接方法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按照图1~图11B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的第1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直流电动机1具备:定子2;以及电枢3,其配置于该定子2的内侧。
(定子2)
在构成定子2的大致圆筒状的磁轭壳体2a的内周面,以在周向上交替且成为等间距(在本实施方式中为60°间隔)的方式固装有作为磁极的3个第1永久磁铁MG1和3个第2永久磁铁MG2。
3个第1永久磁铁MG1在径向上被磁化,以径向内侧成为N极、径向外侧成为S极的方式被磁化。另一方面,3个第2永久磁铁MG2在径向上被磁化,以径向内侧成为S极、径向外侧成为N极的方式被磁化。
因此,在定子2中,3个第1永久磁铁MG1分别夹着第2永久磁铁MG2以120°间隔配置。换言之,3个第2永久磁铁MG2分别夹着第1永久磁铁MG1以120°的间距配置。并且,直流电动机1在周向上交替地配置3个第1永久磁铁MG1和3个第2永久磁铁MG2,由此磁极的数量成为“6”。即,极对数成为“3”。
(电枢3)
如图1所示,电枢3具备:旋转轴4;大致圆筒状的换向器5,其固定于该旋转轴4;以及电枢铁芯6,其同样固定于旋转轴4。该电枢3通过旋转轴4被定子2轴支撑,从而相对于定子2能旋转地被支撑。并且,换向器5和电枢铁芯6均固定于旋转轴4,由此伴随旋转轴4的旋转而一体旋转。
(换向器5)
如图1所示,换向器5具有固装于旋转轴4的由绝缘性树脂材料构成的圆筒状的保持构件5a,在该保持构件5a的外周面周向上,以在顺时针方向上依次相互间隔开的状态配置有24个换向器片S。
在此,如图2所示,为了分别确定24个换向器片S,后面称为第1~第24换向器片S1~S24。并且,如图2所示,第1~第24换向器片S1~S24在保持构件5a的外周面上以在顺时针方向上依次相互间隔开的状态配置。因此,24个换向器片、即第1~第24换向器片S1~S24以在周向上成为等间距(15°间隔)的方式配置。
如图1中双点划线所示,在换向器5的外周,能与第1~第24换向器片S1~S24滑动接触地配置有阳极侧刷B1和阴极侧刷B2。阳极侧刷B1和阴极侧刷B2配置于在周向上180°相对的位置,阳极侧刷B1配置于与第1永久磁铁MG1的周向中心位置对应的位置,并且阴极侧刷B2配置于与第2永久磁铁MG2的周向中心位置对应的位置。并且,通过这些阳极侧刷B1和阴极侧刷B2向电枢3提供电流。
如图3所示,在换向器5中,以与定子2中的相同极的磁极所配置的角度间隔相同的角度间隔配置的换向器片S(S1~S24)彼此通过短路线而短路。即,在定子2中,N极的第1永久磁铁MG1以120°间隔配置。因此,隔开120°间隔配置的3个换向器片S成为1个组,通过各自对应的第1~第8短路线L1~L8而相互短路,成为相同电位。
顺便说一下,如图3所示,第1、第17、第9换向器片S1、S17、S9的组通过第1短路线L1而相互短路,成为相同电位。
另外,第10、第2、第18换向器片S10、S2、S18的组通过第2短路线L2而相互短路,成为相同电位。
另外,第19、第11、第3换向器片S19、S11、S3的组通过第3短路线L3而相互短路,成为相同电位。
另外,第4、第20、第12换向器片S4、S20、S12的组通过第4短路线L4而相互短路,成为相同电位。
另外,第13、第5、第21换向器片S13、S5、S21的组通过第5短路线L5而相互短路,成为相同电位。
另外,第22、第14、第6换向器片S22、S14、S6的组通过第6短路线L6而相互短路,成为相同电位。
另外,第7、第23、第15换向器片S7、S23、S15的组通过第7短路线L7而相互短路,成为相同电位。
另外,第16、第8、第24换向器片S16、S8、S24的组通过第8短路线L8而相互短路,成为相同电位。
(电枢铁芯6)
如图1所示,电枢铁芯6一体形成有圆筒状的芯座7和从该芯座7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12根齿T,并且芯座7通过外嵌到旋转轴4上而相对于该旋转轴4固定。顺便说一下,第1~第24换向器片S1~S24的数量设定为12根齿T的数量的2倍。
如图1所示,在各齿T的顶端部设有:第1分支部Ta,其向周向的顺时针方向分支并向径向外侧伸出而形成;以及第2分支部Tb,其向周向的逆时针方向分支并向径向外侧伸出而形成。并且,在各齿T上分别形成分叉状的一对第1和第2分支部Ta、Tb,由此在电枢铁芯6上形成有24个槽SL。此外,在各齿T中,分别将比一对第1和第2分支部Ta、Tb靠成为径向内侧的基端部侧的部位作为内侧卷绕部Tc。
在此,如图2所示,为了分别确定12根齿T,后面称为第1~第12齿T1~T12。另外,将第1~第12齿T1~T12的第1和第2分支部Ta、Tb称为第1和第2分支部T1a、T1b~T12a、T12b。而且,将第1~第12齿T1~T12的内侧卷绕部Tc称为内侧卷绕部T1c~T12c。
并且,如图2所示,12根第1~第12齿T1~T12在顺时针方向上依次形成在相对于芯座7在周向上成为等间距(30°间隔)的位置。此时,以第1~第24换向器片S1~S24中每2个在径向上与第1~第12齿T1~T12各自相对的方式,第1~第12齿T1~T12和第1~第24换向器片S1~S24相对配置。
详细地说,如图2所示,第1和第2换向器片S1、S2分别与第1齿T1对置。第3和第4换向器片S3、S4分别与第2齿T2对置。第5和第6换向器片S5、S6分别与第3齿T3对置。第7和第8换向器片S7、S8分别与第4齿T4对置。
另外,第9和第10换向器片S9、S10分别与第5齿T5对置。第11和第12换向器片S11、S12分别与第6齿T6对置。第13和第14换向器片S13、S14分别与第7齿T7对置。第15和第16换向器片S15、S16分别与第8齿T8对置。
而且,第17和第18换向器片S17、S18分别与第9齿T9对置。第19和第20换向器片S19、S20分别与第10齿T10对置。第21和第22换向器片S21、S22分别与第11齿T11对置。第23和第24换向器片S23、S24分别与第12齿T12对置。
另外,在第1~第12齿T1~T12上形成一对第1和第2分支部T1a、T1b~T12a、T12b,由此在电枢铁芯6中形成有24个槽SL。在此,在说明便利的基础上,为了确定在电枢铁芯6上所形成的24个槽SL,用槽编号“1”~“24”确定,在图2、图8A~图11B中标注该编号。
顺便说一下,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第1和第2分支部T1a、T1b~T12a、T12b的周向宽度是内侧卷绕部T1c~T12c的周向宽度的一半。
在此,2个换向器片的间隔的中间位置位于各齿中将每一对第1和第2分支部T1a、T1b~T12a、T12b形成的间隔(槽SL)的中间位置和旋转轴4的中心轴线连接的线上。
即,第1和第2换向器片S1、S2的间隔的中间位置位于将第1齿T1的第1和第2分支部T1a、T1b的间隔(槽编号“2”的槽SL)的中间位置和旋转轴4的中心轴线连接的线上。
以下,第3和第4换向器片S3、S4的间隔的中间位置位于将第2齿T2的第1和第2分支部T2a、T2b的间隔(槽编号“4”的槽SL)的中间位置和旋转轴4的中心轴线连接的线上。
第5和第6换向器片S5、S6的间隔的中间位置位于将第3齿T3的第1和第2分支部T3a、T3b的间隔(槽编号“6”的槽SL)的中间位置和旋转轴4的中心轴线连接的线上。
第7和第8换向器片S7、S8的间隔的中间位置位于将第4齿T4的第1和第2分支部T4a、T4b的间隔(槽编号“8”的槽SL)的中间位置和旋转轴4的中心轴线连接的线上。
第9和第10换向器片S9、S10的间隔的中间位置位于将第5齿T5的第1和第2分支部T5a、T5b的间隔(槽编号“10”的槽SL)的中间位置和旋转轴4的中心轴线连接的线上。
第11和第12换向器片S11、S12的间隔的中间位置位于将第6齿T6的第1和第2分支部T6a、T6b的间隔(槽编号“12”的槽SL)的中间位置和旋转轴4的中心轴线连接的线上。
第13和第14换向器片S13、S14的间隔的中间位置位于将第7齿T7的第1和第2分支部T7a、T7b的间隔(槽编号“14”的槽SL)的中间位置和旋转轴4的中心轴线连接的线上。
第15和第16换向器片S15、S16的间隔的中间位置位于将第8齿T8的第1和第2分支部T8a、T8b的间隔(槽编号“16”的槽SL)的中间位置和旋转轴4的中心轴线连接的线上。
第17和第18换向器片S17、S18的间隔的中间位置位于将第9齿T9的第1和第2分支部T9a、T9b的间隔(槽编号“18”的槽SL)的中间位置和旋转轴4的中心轴线连接的线上。
第19和第20换向器片S19、S20的间隔的中间位置位于将第10齿T10的第1和第2分支部T10a、T10b的间隔(槽编号“20”的槽SL)的中间位置和旋转轴4的中心轴线连接的线上。
第21和第22换向器片S21、S22的间隔的中间位置位于将第11齿T11的第1和第2分支部T11a、T11b的间隔(槽编号“22”的槽SL)的中间位置和旋转轴4的中心轴线连接的线上。
第23和第24换向器片S23、S24的间隔的中间位置位于将第12齿T12的第1和第2分支部T12a、T12b的间隔(槽编号“24”的槽SL)的中间位置和旋转轴4的中心轴线连接的线上。
另外,与相邻的齿相对配置的各一方的换向器片的间隔的中间位置位于相邻的齿中将相邻的一方齿的第1分支部和另一方齿的第2分支部形成的间隔(槽SL)的中间位置和旋转轴4的中心轴线连接的线上。
详细地说,第2和第3换向器片S2、S3的间隔的中间位置位于将第1齿T1的第1分支部T1a和第2齿T2的第2分支部T2b的间隔(槽编号“3”的槽SL)的中间位置和旋转轴4的中心轴线连接的线上。
以下,第4和第5换向器片S4、S5的间隔的中间位置位于将第2齿T2的第1分支部T2a和第3齿T3的第2分支部T3b的间隔(槽编号“5”的槽SL)的中间位置和旋转轴4的中心轴线连接的线上。
第6和第7换向器片S6、S7的间隔的中间位置位于将第3齿T3的第1分支部T3a和第4齿T4的第2分支部T4b的间隔(槽编号“7”的槽SL)的中间位置和旋转轴4的中心轴线连接的线上。
第8和第9换向器片S8、S9的间隔的中间位置位于将第4齿T4的第1分支部T4a和第5齿T5的第2分支部T5b的间隔(槽编号“9”的槽SL)的中间位置和旋转轴4的中心轴线连接的线上。
第10和第11换向器片S10、S11的间隔的中间位置位于将第5齿T5的第1分支部T5a和第6齿T6的第2分支部T6b的间隔(槽编号“11”的槽SL)的中间位置和旋转轴4的中心轴线连接的线上。
第12和第13换向器片S12、S13的间隔的中间位置位于将第6齿T6的第1分支部T6a和第7齿T7的第2分支部T7b的间隔(槽编号“13”的槽SL)的中间位置和旋转轴4的中心轴线连接的线上。
第14和第15换向器片S14、S15的间隔的中间位置位于将第7齿T7的第1分支部T7a和第8齿T8的第2分支部T8b的间隔(槽编号“15”的槽SL)的中间位置和旋转轴4的中心轴线连接的线上。
第16和第17换向器片S16、S17的间隔的中间位置位于将第8齿T8的第1分支部T8a和第9齿T9的第2分支部T9b的间隔(槽编号“17”的槽SL)的中间位置和旋转轴4的中心轴线连接的线上。
第18和第19换向器片S18、S19的间隔的中间位置位于将第9齿T9的第1分支部T9a和第10齿T10的第2分支部T10b的间隔(槽编号“19”的槽SL)的中间位置和旋转轴4的中心轴线连接的线上。
第20和第21换向器片S20、S21的间隔的中间位置位于将第10齿T10的第1分支部T10a和第11齿T11的第2分支部T11b的间隔(槽编号“21”的槽SL)的中间位置和旋转轴4的中心轴线连接的线上。
第22和第23换向器片S22、S23的间隔的中间位置位于将第11齿T11的第1分支部T11a和第12齿T12的第2分支部T12b的间隔(槽编号“23”的槽SL)的中间位置和旋转轴4的中心轴线连接的线上。
第24和第1换向器片S24、S1的间隔的中间位置位于将第12齿T12的第1分支部T12a和第1齿T1的第2分支部T1b的间隔(槽编号“1”的槽SL)的中间位置和旋转轴4的中心轴线连接的线上。
如图1所示,在如上述构成的电枢铁芯6的各齿T(第1~第12齿T1~T12)上卷绕有电枢绕组。
在此,在说明便利的基础上,关于卷绕到第1~第12齿T1~T12的内侧卷绕部T1c~T12c的电枢绕组,将从第1齿T1的内侧卷绕部T1c在图1中沿顺时针方向直至第12齿T12的内侧卷绕部T12c上分别卷绕的各绕组依次称为第1~第12绕组C1~C12。
另外,关于卷绕到相邻的齿的第1分支部和第2分支部之间的电枢绕组,将从第1齿T1的第1分支部T1a和第2齿T2的第2分支部T2b在图1中沿顺时针方向直至第12齿T12的第1分支部T12a和第1齿T1的第2分支部T1b上分别卷绕的各绕组依次称为第13~第24绕组C13~C24。
因此,卷绕到第1~第12齿T1~T12的内侧卷绕部T1c~T12c上的第1~第12绕组C1~C12成为集中缠绕。另外,卷绕到相邻的一方齿的第1分支部与另一方齿的第2分支部之间的第13~第24绕组C13~C24成为分布缠绕。
(短路线连接步骤)
接着,关于第1~第8短路线L1~L8的连接方法,按照以下的表1所示的短路线连接步骤表和图4~图7所示的短路线连接图进行说明。
【表1】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表1所示的短路线连接步骤表和图4~图7所示的连接图可明确,使用将配置于180°相对的位置的一方短路线和另一方短路线同时连接的方法,且使用双锭翼绕线机。
因此,在短路线连接步骤表中,A锭翼(绕线机)和B锭翼(绕线机)分担地连接第1~第8短路线L1~L8。
短路线连接步骤1(换向器片:S1→S17→S9、S13→S5→S21)
如图4所示,A锭翼在将覆有绝缘膜的第1导线W1的始端部卡挂而钩住第1换向器片S1的竖片R后,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在图4中在逆时针方向上间隔开120°的第17换向器片S17。并且,A锭翼使引绕的第1导线W1交叉地卡挂到该第17换向器片S17的竖片R。A锭翼将卡挂到该第17换向器片S17的竖片R的第1导线W1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在逆时针方向上间隔开120°的第9换向器片S9,卡挂而钩住该第9换向器片S9的竖片R。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B锭翼在将覆有绝缘膜的第2导线W2的始端部卡挂而钩住第13换向器片S13的竖片R后,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在图4中在逆时针方向上间隔开120°的第5换向器片S5。并且,B锭翼使引绕的第2导线W2交叉地卡挂到该第5换向器片S5的竖片R。B锭翼将卡挂到该第5换向器片S5的竖片R的第2导线W2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在逆时针方向上间隔开120°的第21换向器片S21,卡挂而钩住该第21换向器片S21的竖片R。
短路线连接步骤2(断线)
A锭翼将钩住第9换向器片S9的竖片R的第1导线W1切断(断线)。由此,其中间部(非末端部)卡挂到第17换向器片S17的竖片R的第1导线W1成为其始端部钩住第1换向器片S1的竖片R、其终端部钩住第9换向器片S9的竖片R而成的第1短路线L1。
B锭翼将钩住第21换向器片S21的竖片R的第2导线W2切断(断线)。由此,其中间部(非末端部)卡挂到第5换向器片S5的竖片R的第2导线W2成为其始端部钩住第13换向器片S13的竖片R、其终端部钩住第21换向器片S21的竖片R而成的第5短路线L5。
短路线连接步骤3(换向器片:S10→S2→S18、S22→S14→S6)
如图5所示,A锭翼在将切断的第1导线W1的始端部卡挂而钩住第10换向器片S10的竖片R后,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在图5中在逆时针方向上间隔开120°的第2换向器片S2。并且,A锭翼将引绕的第1导线W1交叉地卡挂到该第2换向器片S2的竖片R。A锭翼将卡挂到该第2换向器片S2的竖片R的第1导线W1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在逆时针方向上间隔开120°的第18换向器片S18,卡挂而钩住该第18换向器片S18的竖片R。
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B锭翼在将切断的第2导线W2的始端部卡挂而钩住第22换向器片S22的竖片R后,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在图5中在逆时针方向上间隔开120°的第14换向器片S14。并且,B锭翼将引绕的第2导线W2交叉地卡挂到该第14换向器片S14的竖片R。B锭翼将卡挂到该第14换向器片S14的竖片R的第2导线W2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在逆时针方向上间隔开120°的第6换向器片S6,卡挂而钩住该第6换向器片S6的竖片R。
短路线连接步骤4(断线)
A锭翼将钩住第18换向器片S18的竖片R的第1导线W1切断(断线)。由此,其中间部(非末端部)卡挂到第2换向器片S2的竖片R的第1导线W1成为其始端部钩住第10换向器片S10的竖片R、其终端部钩住第18换向器片S18的竖片R而成的第2短路线L2。
B锭翼将钩住第6换向器片S6的竖片R的第2导线W2切断(断线)。由此,其中间部(非末端部)卡挂到第14换向器片S14的竖片R的第2导线W2成为其始端部钩住第22换向器片S22的竖片R、其终端部钩住第6换向器片S6的竖片R而成的第6短路线L6。
短路线连接步骤5(换向器片:S19→S11→S3、S7→S23→S15)
如图6所示,A锭翼在将切断的第1导线W1的始端部卡挂而钩住第19换向器片S19的竖片R后,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在图6中在逆时针方向上间隔开120°的第11换向器片S11。并且,A锭翼将引绕的第1导线W1交叉地卡挂到该第11换向器片S11的竖片R。A锭翼将卡挂到该第11换向器片S11的竖片R的第1导线W1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在逆时针方向上间隔开120°的第3换向器片S3,卡挂而钩住该第3换向器片S3的竖片R。
另一方面,图6所示,B锭翼在将切断的第2导线W2的始端部卡挂而钩住第7换向器片S7的竖片R后,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在图6中在逆时针方向上间隔开120°的第23换向器片S23。并且,B锭翼将引绕的第2导线W2交叉地卡挂到该第23换向器片S23的竖片R。B锭翼将卡挂到该第23换向器片S23的竖片R的第2导线W2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在逆时针方向上间隔开120°的第15换向器片S15,卡挂而钩住该第15换向器片S15的竖片R。
短路线连接步骤6(断线)
A锭翼将钩住第3换向器片S3的竖片R的第1导线W1切断(断线)。由此,其中间部(非末端部)卡挂到第11换向器片S11的竖片R的第1导线W1成为其始端部钩住第19换向器片S19的竖片R、其终端部钩住第3换向器片S3的竖片R而成的第3短路线L3。
B锭翼将钩住第15换向器片S15的竖片R的第2导线W2切断(断线)。由此,其中间部(非末端部)卡挂到第23换向器片S23的竖片R的第2导线W2成为其始端部钩住第7换向器片S7的竖片R、其终端部钩住第15换向器片S15的竖片R而成的第7短路线L7。
短路线连接步骤7(换向器片:S4→S20→S12、S16→S8→S24)
如图7所示,A锭翼在将切断的第1导线W1的始端部卡挂而钩住第4换向器片S4的竖片R后,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在图7中在逆时针方向上间隔开120°的第20换向器片S20。并且,A锭翼将引绕的第1导线W1交叉地卡挂到该第20换向器片S20的竖片R。A锭翼将卡挂到该第20换向器片S20的竖片R的第1导线W1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在逆时针方向上间隔开120°的第12换向器片S12,卡挂而钩住该第12换向器片S12的竖片R。
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B锭翼在将切断的第2导线W2的始端部卡挂而钩住第16换向器片S16的竖片R后,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在图7中在逆时针方向上间隔开120°的第8换向器片S8。并且,B锭翼将引绕的第2导线W2交叉地卡挂到该第8换向器片S8的竖片R。B锭翼将卡挂到该第8换向器片S8的竖片R的第2导线W2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在逆时针方向上间隔开120°的第24换向器片S24,卡挂而钩住该第24换向器片S24的竖片R。
短路线连接步骤8(断线)
A锭翼将钩住第12换向器片S12的竖片R的第1导线W1切断(断线)。由此,其中间部(非末端部)卡挂到第20换向器片S20的竖片R的第1导线W1成为其始端部钩住第2换向器片S2的竖片R、其终端部钩住第12换向器片S12的竖片R而成的第4短路线L4。
B锭翼将钩住第24换向器片S24的竖片R的第2导线W2切断(断线)。由此,其中间部(非末端部)卡挂到第8换向器片S8的竖片R的第2导线W2成为其始端部钩住第16换向器片S16的竖片R、其终端部钩住第24换向器片S24的竖片R而成的第8短路线L8。
并且,使用由A锭翼和B锭翼构成的双锭翼绕线机的第1~第8短路线L1~L8的连接作业结束。
此时,具备A锭翼和B锭翼的双锭翼绕线机在短路线连接步骤1~短路线连接步骤8的短路线连接作业中,A锭翼和B锭翼180°对置地进行连接作业。因此,在短路线连接步骤1~短路线连接步骤8中,在连接作业中途,A锭翼和B锭翼没有碰撞地分别进行分担的连接作业。
(绕组卷绕步骤)
当短路线连接步骤完成时,转移到第1~第24绕组C1~C24的卷绕作业。
在此,按照以下的表2所示的绕组卷绕步骤表和图8A~图11B所示的卷绕图说明第1~第24绕组C1~C24的卷绕。
【表2】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表2所示的步骤表和图8A~图11B所示的卷绕说明图可明确,使用将配置于180°相对的位置的一方绕组和另一方绕组同时卷绕的方法,且使用与上述相同的双锭翼绕线机(A锭翼和B锭翼)。
绕组卷绕步骤1(换向器片:S1、S13)
如图8A所示,A锭翼将第1导线W1的始端部钩住第1换向器片S1的竖片R。
另一方面,如图8B所示,B锭翼将第2导线W2的始端部钩住第13换向器片S13的竖片R。
绕组卷绕步骤2(槽:第12绕组C12、第6绕组C6)
如图8A所示,A锭翼将钩住第1换向器片S1的竖片R的第1导线W1从轴方向换向器5侧观看在逆时针方向(以下仅称为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23”的槽SL。并且,A锭翼在槽编号“23”和“1”的槽SL之间,用该引绕的第1导线W1相对于第12齿T12的内侧卷绕部T12c卷绕从径向外侧观看卷绕方向为顺时针方向(以下仅称为顺绕方向)的第12绕组C12。
另一方面,如图8B所示,B锭翼将钩住第13换向器片S13的竖片R的第2导线W2在逆时针方向引绕到槽编号“11”的槽SL。并且,B锭翼在槽编号“11”与“13”的槽SL之间,用该引绕的第2导线W2相对于第6齿T6的内侧卷绕部T6c卷绕顺绕方向的第6绕组C6。
绕组卷绕步骤3(槽:第2绕组C2、第8绕组C8)
如图8A所示,A锭翼将在内侧卷绕部T12c上卷绕了第12绕组C12的第1导线W1从槽编号“1”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即,A锭翼将第1导线W1向在轴方向上靠近换向器的方向引出。接下来,A锭翼将该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1导线W1从轴方向换向器5侧观看在顺时针方向(以下仅称为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5”的槽SL。并且,A锭翼在槽编号“5”与“3”的槽SL之间,用该引绕的第1导线W1相对于第2齿T2的内侧卷绕部T2c卷绕从径向外侧观看卷绕方向为逆时针方向(以下仅称为反绕方向)的第2绕组C2。
另一方面,如图8B所示,B锭翼将在内侧卷绕部T6c上卷绕了第6绕组C6的第2导线W2从槽编号“13”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接下来,B锭翼将该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7”的槽SL。并且,B锭翼在槽编号“17”与“15”的槽SL之间,用该引绕的第2导线W2相对于第8齿T8的内侧卷绕部T8c卷绕反绕方向的第8绕组C8。
绕组卷绕步骤4(槽:第4绕组C4、第10绕组C10)
如图8A所示,A锭翼将在内侧卷绕部T2c上卷绕了第2绕组C2的第1导线W1从槽编号“5”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即,A锭翼将第1导线W1向在轴方向上远离换向器的方向引出。接下来,A锭翼将该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9”的槽SL。并且,A锭翼在槽编号“9”与“7”的槽SL之间,用该引绕的第1导线W1相对于第4齿T4的内侧卷绕部T4c卷绕顺绕方向的第4绕组C4。
另一方面,如图8B所示,B锭翼将在内侧卷绕部T8c上卷绕了第8绕组C8的第2导线W2从槽编号“17”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接下来,B锭翼将该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21”的槽SL。
并且,B锭翼在槽编号“21”与“19”的槽SL之间,用该引绕的第2导线W2相对于第10齿T10的内侧卷绕部T10c卷绕顺绕方向的第10绕组C10。
绕组卷绕步骤5(换向器片:S10、S22)
如图8A所示,A锭翼将在内侧卷绕部T4c上卷绕了第4绕组C4的第1导线W1经由槽编号“9”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接下来,A锭翼将该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第10换向器片S10,卡挂到该第10换向器片S10的竖片R。
另一方面,如图8B所示,B锭翼将在内侧卷绕部T10c上卷绕了第10绕组C10的第2导线W2经由槽编号“21”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接下来,B锭翼将该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第22换向器片S22,卡挂到该第22换向器片S22的竖片R。
绕组卷绕步骤6(槽:槽编号“11”、槽编号“23”)
如图8A所示,A锭翼将卡挂到第10换向器片S10的竖片R的第1导线W1经由最近的槽编号“11”的槽SL从换向器侧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
此外,在前面的绕组卷绕步骤2中,利用B锭翼在槽编号“11”与“13”之间即第6齿T6的内侧卷绕部T6c上卷绕有第6绕组C6。因此,第1导线W1在经由槽编号“11”的槽SL从换向器侧向换向器的相反侧环绕地引出时,通过在第6齿T6的内侧卷绕部T6c上卷绕的第6绕组C6的最外周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
另一方面,如图8B所示,B锭翼将卡挂到第22换向器片S22的竖片R的第2导线W2经由最近的槽编号“23”的槽SL从换向器侧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
此外,在前面的绕组卷绕步骤2中,利用A锭翼在槽编号“23”与“1”之间,即在第12齿T12的内侧卷绕部T12c上卷绕有第12绕组C12。因此,第2导线W2在经由槽编号“23”的槽SL从换向器侧向换向器的相反侧环绕地引出时,通过在第12齿T12的内侧卷绕部T12c上卷绕的第12绕组C12的最外周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
绕组卷绕步骤7(槽:槽编号“21”、槽编号“9”)
如图8A所示,A锭翼将从槽编号“11”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21”的槽SL。并且,A锭翼将引绕到槽编号“21”的槽SL的第1导线W1从该槽编号“21”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
此外,在前面的绕组卷绕步骤4中,利用B锭翼在槽编号“21”与“19”之间,即在第10齿T10的内侧卷绕部T10c上卷绕有第10绕组C10。因此,第1导线W1在经由槽编号“21”的槽SL从换向器的相反侧向换向器侧环绕地引出时,通过在第10齿T10的内侧卷绕部T10c上卷绕的第10绕组C10的最外周向换向器侧引出。
另一方面,如图8B所示,B锭翼将从槽编号“23”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9”的槽SL。并且,B锭翼将引绕到槽编号“9”的槽SL的第2导线W2从该槽编号“9”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
此外,在前面的绕组卷绕步骤4中,利用A锭翼在槽编号“9”与“7”之间,即在第4齿T4的内侧卷绕部T4c上卷绕有第4绕组C4。因此,第2导线W2在经由槽编号“9”的槽SL从换向器的相反侧向换向器侧环绕地引出时,通过在第4齿T4的内侧卷绕部T4c上卷绕的第4绕组C4的最外周向换向器侧引出。
绕组卷绕步骤8(换向器片:S16、S4)
如图9A所示,A锭翼将从槽编号“21”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第16换向器片S16,卡挂到该第16换向器片S16的竖片R。
另一方面,如图9B所示,B锭翼将从槽编号“9”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第4换向器片S4,卡挂到该第4换向器片S4的竖片R。
绕组卷绕步骤9(槽:槽编号“15”、槽编号“3”)
如图9A所示,A锭翼将卡挂到第16换向器片S16的竖片R的第1导线W1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5”的槽SL,经由槽编号“15”的槽SL从换向器侧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
另一方面,如图9B所示,B锭翼将卡挂到第4换向器片S4的竖片R的第2导线W2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3”的槽SL,经由槽编号“3”的槽SL从换向器侧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
绕组卷绕步骤10(槽:第9绕组C9、第3绕组C3)
如图9A所示,A锭翼将从槽编号“15”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9”的槽SL。并且,A锭翼在槽编号“19”与“17”的槽SL之间,用该引绕的第1导线W1相对于第9齿T9的内侧卷绕部T9c卷绕顺绕方向的第9绕组C9。
此时,在前面的绕组卷绕步骤6、7中,在槽编号“11”到“21”间在换向器的相反侧所引绕的第1导线W1位于比卷绕的第9绕组C9靠内侧。因此,第9绕组C9向第9齿T9的内侧卷绕部T9c的卷绕不会成为干扰。
另一方面,如图9B所示,B锭翼将从槽编号“3”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7”的槽SL。并且,B锭翼在槽编号“7”与“5”的槽SL之间,用该引绕的第2导线W2相对于第3齿T3的内侧卷绕部T3c卷绕顺绕方向的第3绕组C3。
此时,在前面的绕组卷绕步骤6、7中,在槽编号“23”到“9”间在换向器的相反侧所引绕的第2导线W2位于比卷绕的第3绕组C3靠内侧。因此,第3绕组C3向第3齿T3的内侧卷绕部T3c的卷绕不会成为干扰。
绕组卷绕步骤11(槽:第11绕组C11、第5绕组C5)
如图9A所示,A锭翼将在内侧卷绕部T9c上卷绕了第9绕组C9的第1导线W1从槽编号“19”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接下来,A锭翼将该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23”的槽SL。并且,A锭翼在槽编号“23”与“21”的槽SL之间,用该引绕的第1导线W1相对于第11齿T11的内侧卷绕部T11c卷绕反绕方向的第11绕组C11。
另一方面,如图9B所示,B锭翼将在内侧卷绕部T3c上卷绕了第3绕组C3的第2导线W2从槽编号“7”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接下来,B锭翼将该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1”的槽SL。并且,B锭翼在槽编号“11”与“9”的槽SL之间,用该引绕的第2导线W2相对于第5齿T5的内侧卷绕部T5c卷绕反绕方向的第5绕组C5。
绕组卷绕步骤12(槽:第1绕组C1、第7绕组C7)
如图9A所示,A锭翼将在内侧卷绕部T11c上卷绕了第11绕组C11的第1导线W1从槽编号“23”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接下来,A锭翼将该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槽编号“3”的槽SL。并且,A锭翼在槽编号“3”与“1”的槽SL之间,用该引绕的第1导线W1相对于第1齿T1的内侧卷绕部T1c卷绕顺绕方向的第1绕组C1。
此时,在前面的绕组卷绕步骤6、7中,在槽编号“23”到“9”间在换向器的相反侧所引绕的第2导线W2位于比卷绕的第1绕组C1靠内侧。因此,第1绕组C1向第1齿T1的内侧卷绕部T1c的卷绕不会成为干扰。
另一方面,如图9B所示,B锭翼将在内侧卷绕部T5c上卷绕了第5绕组C5的第2导线W2从槽编号“11”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接下来,B锭翼将该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5”的槽SL。并且,B锭翼在槽编号“15”与“13”的槽SL之间,用该引绕的第2导线W2相对于第7齿T7的内侧卷绕部T7c卷绕顺绕方向的第7绕组C7。
此时,在前面的绕组卷绕步骤6、7中,在槽编号“11”到“21”间在换向器的相反侧所引绕的第1导线W1位于比卷绕的第7绕组C7靠内侧。因此,第7绕组C7向第7齿T7的内侧卷绕部T7c的卷绕不会成为干扰。
绕组卷绕步骤13(换向器片:S23、S11)
如图9A所示,A锭翼将在内侧卷绕部T1c上卷绕了第1绕组C1的第1导线W1从槽编号“3”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接下来,A锭翼将该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第23换向器片S23,卡挂到该第23换向器片S23的竖片R。
另一方面,如图9B所示,B锭翼将在内侧卷绕部T7c上卷绕了第7绕组C7的第2导线W2从槽编号“15”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接下来,B锭翼将该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第11换向器片S11,卡挂到该第11换向器片S11的竖片R。
在该时间点,在全部的12个内侧卷绕部T1c~T12c上分别用A锭翼和B锭翼卷绕有由集中绕组构成的第1~第12绕组C1~C12。并且,从后面的步骤起卷绕有由分布绕组构成的第13~第24绕组C13~C24。
绕组卷绕步骤14(槽:槽编号“22”、槽编号“10”)
如图10A所示,A锭翼将卡挂到第23换向器片S23的竖片R的第1导线W1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22”的槽SL,经由槽编号“22”的槽SL从换向器侧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
另一方面,如图10B所示,B锭翼将卡挂到第11换向器片S11的竖片R的第2导线W2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0”的槽SL,经由槽编号“10”的槽SL从换向器侧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
绕组卷绕步骤15(槽:第24绕组C24、第18绕组C18)
如图10A所示,A锭翼将经由槽编号“22”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2”的槽SL。并且,A锭翼在槽编号“2”与“24”的槽SL之间,即相对于第1齿T1的第2分支部T1b和第12齿T12的第1分支部T12a间,用该引绕的第1导线W1卷绕顺绕方向的第24绕组C24。
另一方面,如图10B所示,B锭翼将经由槽编号“10”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4”的槽SL。并且,B锭翼在槽编号“14”与“12”的槽SL之间,即相对于第7齿T7的第2分支部T7b和第6齿T6的第1分支部T6a间,用该引绕的第2导线W2卷绕顺绕方向的第18绕组C18。
绕组卷绕步骤16(槽:第14绕组C14、第20绕组C20)
如图10A所示,A锭翼将在第2分支部T1b和第1分支部T12a间卷绕的第24绕组C24的第1导线W1从槽编号“2”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接下来,A锭翼将该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6”的槽SL。并且,A锭翼在槽编号“6”与“4”的槽SL之间,即相对于第3齿T3的第2分支部T3b和第2齿T2的第1分支部T2a间,用该引绕的第1导线W1卷绕反绕方向的第14绕组C14。
另一方面,如图10B所示,B锭翼将在第2分支部T7b和第1分支部T6a间卷绕的第18绕组C18的第2导线W2从槽编号“14”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接下来,B锭翼将该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8”的槽SL。并且,B锭翼在槽编号“18”与“16”的槽SL之间,即相对于第9齿T9的第2分支部T9b和第8齿T8的第1分支部T8a间,用该引绕的第2导线W2卷绕反绕方向的第20绕组C20。
绕组卷绕步骤17(槽:第16绕组C16、第22绕组C22)
如图10A所示,A锭翼将在第2分支部T3b和第1分支部T2a间卷绕的第14绕组C14的第1导线W1从槽编号“6”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接下来,A锭翼将该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0”的槽SL。并且,A锭翼在槽编号“10”与“8”的槽SL之间,即相对于第5齿T5的第2分支部T5b和第4齿T4的第1分支部T4a间,用该引绕的第1导线W1卷绕顺绕方向的第16绕组C16。
另一方面,如图10B所示,B锭翼将该第2分支部T9b和第1分支部T8a间卷绕的第20绕组C20的第2导线W2从槽编号“18”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接下来,B锭翼将该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22”的槽SL。并且,B锭翼在槽编号“22”与“20”的槽SL之间,即相对于第11齿T11的第2分支部T11b和第10齿T10的第1分支部T10a间,用该引绕的第2导线W2卷绕顺绕方向的第22绕组C22。
绕组卷绕步骤18(换向器片:S6、S18)
如图10A所示,A锭翼将在第2分支部T5b和第1分支部T4a间卷绕的第1导线W1经由槽编号“10”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接下来,A锭翼将该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逆时针方向上引出到第6换向器片S6,卡挂到该第6换向器片S6的竖片R。
另一方面,如图10B所示,B锭翼将在第2分支部T11b和第1分支部T10a间卷绕的第2导线W2经由槽编号“22”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接下来,B锭翼将该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逆时针方向上引出到第18换向器片S18,卡挂到该第18换向器片S18的竖片R。
绕组卷绕步骤19(槽:槽编号“2”、槽编号“14”)
如图10A所示,A锭翼将卡挂到第6换向器片S6的竖片R的第1导线W1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2”的槽SL,经由槽编号“2”的槽SL从换向器侧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
此外,在前面的绕组卷绕步骤15中,利用A锭翼在槽编号“2”与“24”之间,即在第1齿T1的第2分支部T1b和第12齿T12的第1分支部T12a间卷绕有第24绕组C24。因此,第1导线W1在经由槽编号“2”的槽SL从换向器侧向换向器的相反侧环绕地引出时,通过第24绕组C24的最外周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
另一方面,如图10B所示,B锭翼将卡挂到第18换向器片S18的竖片R的第2导线W2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4”的槽SL,经由槽编号“14”的槽SL从换向器侧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
此外,在前面的绕组卷绕步骤15中,利用B锭翼在槽编号“14”与“12”之间,即在第7齿T7的第2分支部T7b和第6齿T6的第1分支部T6a间卷绕有第18绕组C18。因此,第2导线W2在经由槽编号“14”的槽SL从换向器侧向换向器的相反侧环绕地引出时,通过第18绕组C18的最外周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
绕组卷绕步骤20(槽:槽编号“16”、槽编号“4”)
如图11A所示,A锭翼将从槽编号“2”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6”的槽SL。并且,A锭翼将引绕到槽编号“16”的槽SL的第1导线W1从该槽编号“16”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
此外,在前面的绕组卷绕步骤16中,利用B锭翼在槽编号“18”与“16”之间,即在第9齿T9的第2分支部T9b和第8齿T8的第1分支部T8a间卷绕有第20绕组C20。因此,第1导线W1在经由槽编号“16”的槽SL从换向器的相反侧向换向器侧环绕地引出时,通过第20绕组C20的最外周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
另一方面,如图11B所示,B锭翼将从槽编号“14”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4”的槽SL。并且,B锭翼将引绕到槽编号“4”的槽SL的第2导线W2从该槽编号“4”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
此外,在前面的绕组卷绕步骤16中,利用A锭翼在槽编号“6”与“4”之间,即在第3齿T3的第2分支部T3b和第2齿T2的第1分支部T2a间卷绕有第14绕组C14。因此,第2导线W2在经由槽编号“4”的槽SL从换向器的相反侧向换向器侧环绕地引出时,通过第14绕组C14的最外周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
绕组卷绕步骤21(换向器片:S17、S5)
如图11A所示,A锭翼将从槽编号“16”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第17换向器片S17,卡挂到该第17换向器片S17的竖片R。
另一方面,如图11B所示,B锭翼将从槽编号“4”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第5换向器片S5,卡挂到该第5换向器片S5的竖片R。
绕组卷绕步骤22(槽:槽编号“18”、槽编号“6”)
如图11A所示,A锭翼将卡挂到第17换向器片S17的竖片R的第1导线W1经由最近的槽编号“18”的槽SL从换向器侧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
另一方面,如图11B所示,B锭翼将卡挂到第5换向器片S5的竖片R的第2导线W2经由最近的槽编号“6”的槽SL从换向器侧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
绕组卷绕步骤23(槽:第19绕组C19、第13绕组C13)
如图11A所示,A锭翼将经由槽编号“18”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4”的槽SL。并且,A锭翼在槽编号“14”与“16”的槽SL之间,即相对于第7齿T7的第1分支部T7a和第8齿T8的第2分支部T8b间,用该引绕的第1导线W1卷绕反绕方向的第19绕组C19。
另一方面,如图11B所示,B锭翼将经由槽编号“6”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2”的槽SL。并且,B锭翼在槽编号“2”与“4”的槽SL之间,即相对于第1齿T1的第1分支部T1a和第2齿T2的第2分支部T2b间,用该引绕的第2导线W2卷绕反绕方向的第13绕组C13。
绕组卷绕步骤24(槽:第17绕组C17、第23绕组C23)
如图11A所示,A锭翼将在第1分支部T7a和第2分支部T8b间卷绕的第19绕组C19的第1导线W1从槽编号“14”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接下来,A锭翼将该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0”的槽SL。并且,A锭翼在槽编号“10”与“12”的槽SL之间,即相对于第5齿T5的第1分支部T5a和第6齿T6的第2分支部T6b间,用该引绕的第1导线W1卷绕顺绕方向的第17绕组C17。
此时,在前面的绕组卷绕步骤19、20中,在槽编号“14”到“4”间在换向器的相反侧所引绕的第2导线W2位于比卷绕的第17绕组C17靠内侧。因此,基于第1导线W1的第17绕组C17的卷绕不会成为干扰。
另一方面,如图11B所示,B锭翼将在第1分支部T1a和第2分支部T2b间卷绕的第13绕组C13的第2导线W2从槽编号“2”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接下来,B锭翼将该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22”的槽SL。并且,B锭翼在槽编号“22”与“24”的槽SL之间,即相对于第11齿T11的第1分支部T11a和第12齿T12的第2分支部T12b间,用该引绕的第2导线W2卷绕顺绕方向的第23绕组C23。
此时,在前面的绕组卷绕步骤19、20中,在槽编号“2”到“16”间在换向器的相反侧所引绕的第1导线W1位于比卷绕的第23绕组C23靠内侧。因此,基于第2导线W2的第23绕组C23的卷绕不会成为干扰。
绕组卷绕步骤25(槽:第15绕组C15、第21绕组C21)
如图11A所示,A锭翼将在第1分支部T5a和第2分支部T6b间卷绕的第17绕组C17的第1导线W1从槽编号“10”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接下来,A锭翼将该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6”的槽SL。并且,A锭翼在槽编号“6”与“8”的槽SL之间,即相对于第3齿T3的第1分支部T3a和第4齿T4的第2分支部T4b间,用该引绕的第1导线W1卷绕反绕方向的第15绕组C15。
此时,在前面的绕组卷绕步骤19、20中,在槽编号“14”到“4”间在换向器的相反侧所引绕的第2导线W2位于比卷绕的第15绕组C15靠内侧。因此,基于第1导线W1的第15绕组C15的卷绕不会成为干扰。
另一方面,图11B所示,B锭翼将在第1分支部T11a和第2分支部T12b间卷绕的第23绕组C23的第2导线W2从槽编号“22”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接下来,B锭翼将该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8”的槽SL。并且,B锭翼在槽编号“18”与“20”的槽SL之间,即相对于第9齿T9的第1分支部T9a和第10齿T10的第2分支部T10b间,用该引绕的第2导线W2卷绕反绕方向的第21绕组C21。
此时,在前面的绕组卷绕步骤19、20中,在槽编号“2”到“16”间在换向器的相反侧所引绕的第1导线W1位于比卷绕的第21绕组C21靠内侧。因此,基于第2导线W2的第21绕组C21的卷绕不会成为干扰。
绕组卷绕步骤26(换向器片:S8、S20)
如图11A所示,A锭翼将在第1分支部T3a和第2分支部T4b间卷绕的第1导线W1经由槽编号“6”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接下来,A锭翼将该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顺时针方向引出到第8换向器片S8,卡挂到该第8换向器片S8的竖片R。并且,A锭翼将钩住第8换向器片S8的竖片R的第1导线W1切断(断线)。
另一方面,如图11B所示,B锭翼将在第1分支部T9a和第2分支部T10b间卷绕的第2导线W2经由槽编号“18”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接下来,B锭翼将该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顺时针方向引出到第20换向器片S20,卡挂到该第20换向器片S20的竖片R。并且,B锭翼将钩住第20换向器片S20的竖片R的第2导线W2切断(断线)。
由此,使用由A锭翼和B锭翼构成的双锭翼绕线机的第1~第24绕组C1~C24的卷绕作业结束。
即,在由12个集中绕组构成的第1~第12绕组C1~C12和由12个分布绕组构成的第13~第24绕组C13~C24被卷绕之前,A和B锭翼不会将第1和第2导线W1、W2分别在中途切断地进行卷绕作业。
绕组卷绕步骤27(切断除去)
该切断除去有用第1导线W1所卷绕的集中绕组间的无用部分、用第2导线W2所卷绕的集中绕组间的无用部分、用第1导线W1所卷绕的分布绕组间的无用部分、用第2导线W2所卷绕的分布绕组间的无用部分等4个切断除去作业。
(1)用第1导线W1所卷绕的集中绕组间的无用部分的切断除去
关于第1导线W1,将换向器侧的在图8A和图9A中分别用“×”示出的2个部位(两端)切断。即,将从第10换向器片S10的竖片R向槽编号“11”的槽SL延伸的部分和从槽编号“21”的槽SL向第16换向器片S16的竖片R延伸的部分的2个部位切断。
这是因为:在绕组卷绕步骤6到绕组卷绕步骤8中,从第10换向器片S10的竖片R引绕到第16换向器片S16的竖片R的第1导线W1的部分是无用的部分。即,将该无用的第1导线W1的部分原样保留时,第2短路线L2和第8短路线L8成为电气短路状态。因此,为了防止该情况,需要作为无用的部分切断除去。
并且,在将换向器侧的2个部位切断后,将位于这2个部位之间的无用的第1导线W1部分从换向器的相反侧拔出。此时,从第10换向器片S10的竖片R向槽编号“11”的槽SL延伸而环绕的部分(无用的导线部分的侧部)配置于B锭翼先卷绕的第6绕组C6的最外周。同样,从槽编号“21”的槽SL向第16换向器片S16的竖片R延伸而环绕的部分(无用的导线部分的侧部)配置于B锭翼先卷绕的第10绕组C10的最外周。
因此,无用的第1导线W1的部分不会破坏用B锭翼卷绕的第6绕组C6和第10绕组C10地从换向器的相反侧被拔出。
(2)用第2导线W2卷绕的集中绕组间的无用部分的切断除去
关于第2导线W2,将换向器侧的在图8B和图9B中分别用“×”示出的2个部位(两端)切断。即,将从第22换向器片S22的竖片R向槽编号“23”的槽SL延伸的部分和从槽编号“9”的槽SL向第4换向器片S4的竖片R延伸的部分的2个部位切断。
这是因为:在绕组卷绕步骤6到绕组卷绕步骤8中,从第22换向器片S22的竖片R引绕到第4换向器片S4的竖片R的第2导线W2的部分是无用的部分。即,将该无用的第2导线W2的部分原样保留时,第6短路线L6和第4短路线L4成为电气短路状态。因此,为了防止该情况,需要作为无用的部分切断除去。
并且,在将换向器侧的2个部位切断后,将位于这2个部位之间的无用的第2导线W2部分从换向器的相反侧拔出。此时,从第22换向器片S22的竖片R向槽编号“23”的槽SL延伸而环绕的部分(无用的导线部分的侧部)配置于A锭翼先卷绕的第12绕组C12的最外周。同样,从槽编号“9”的槽SL向第4换向器片S4的竖片R延伸而环绕的部分(无用的导线部分的侧部)配置于A锭翼先卷绕的第4绕组C4的最外周。
因此,无用的第2导线W2的部分不会破坏用A锭翼卷绕的第12绕组C12和第4绕组C4地从换向器的相反侧被拔出。
(3)用第1导线W1卷绕的分布绕组间的无用部分的切断除去
关于第1导线W1,将换向器侧的在图10A和图11A中分别用“×”示出的2个部位(两端)切断。即,将从第6换向器片S6的竖片R向槽编号“2”的槽SL延伸的部分和从槽编号“16”的槽SL向第17换向器片S17的竖片R延伸的部分的2个部位切断。
这是因为:在绕组卷绕步骤19到绕组卷绕步骤21中,从第6换向器片S6的竖片R引绕到第17换向器片S17的竖片R的第1导线W1的部分是无用的部分。即,将该无用的第1导线W1的部分原样保留时,第6短路线L6和第1短路线L1成为电气短路状态。因此,为了防止该情况,需要作为无用的部分切断除去。
并且,在将换向器侧的2个部位切断后,将位于这2个部位之间的无用的第1导线W1部分从换向器的相反侧拔出。此时,从第6换向器片S6的竖片R向槽编号“2”的槽SL延伸而环绕的部分(无用的导线部分的侧部)配置于A锭翼先卷绕的第24绕组C24的最外周。同样,从槽编号“16”的槽SL向第17换向器片S17的竖片R延伸而环绕的部分(无用的导线部分的侧部)配置于B锭翼先卷绕的第20绕组C20的最外周。
因此,无用的第1导线W1的部分不会破坏用A锭翼卷绕的第24绕组C24和用B锭翼卷绕的第20绕组C20地从换向器的相反侧被拔出。
(4)用第2导线W2卷绕的分布绕组间的无用部分的切断除去
关于第2导线W2,将换向器侧的在图10B和图11B中分别用“×”示出的2个部位(两端)切断。即,将从第18换向器片S18的竖片R向槽编号“14”的槽SL延伸的部分和从槽编号“4”的槽SL向第5换向器片S5的竖片R延伸的部分的2个部位切断。
这是因为:在绕组卷绕步骤19到绕组卷绕步骤21中,从第18换向器片S18的竖片R引绕到第5换向器片S5的竖片R的第2导线W2的部分是无用的部分。即,将该无用的第2导线W2的部分原样保留时,第2短路线L2和第5短路线L5成为电气短路状态。因此,为了防止该情况,需要作为无用的部分切断除去。
并且,在将换向器侧的2个部位切断后,将位于这2个部位之间的无用的第2导线W2部分从换向器的相反侧拔出。此时,从第18换向器片S18的竖片R向槽编号“14”的槽SL延伸而环绕的部分(无用的导线部分的侧部)配置于B锭翼先卷绕的第18绕组C18的最外周。同样,从槽编号“4”的槽SL向第5换向器片S5的竖片R延伸而环绕的部分(无用的导线部分的侧部)配置于A锭翼先卷绕的第14绕组C14的最外周。
因此,无用的第2导线W2的部分不会破坏用B锭翼卷绕的第18绕组C18和用A锭翼卷绕的第14绕组C14地从换向器的相反侧被拔出。
并且,当4个部位的无用部分被除去时,将竖片R向分别对应的短路线和绕组等的卷端部的钩住部分所保持的方向折弯。接下来,进行熔融,通过该熔融,各换向器片的竖片R与各短路线的非末端部一起和分别对应的各绕组的卷端部接合而电连接。
由此,可制造电枢3。
接着,记载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作用。
对于具备A锭翼和B锭翼的双锭翼绕线机,A锭翼和B锭翼180°对置地进行绕组卷绕作业。因此,在绕组卷绕作业中途,A锭翼和B锭翼不会碰撞地分别进行分担的绕组卷绕作业。
A和B锭翼将除了开始缠绕的第12绕组C12和第6绕组C6之外的22个绕组以其始端和终端向换向器侧和换向器的相反侧分开地引出的方式卷绕。即,A和B锭翼将22个绕组以其始端和终端向靠近换向器的方向和远离换向器的方向分开地引出的方式卷绕。并且,钩住竖片R的集中绕组间的导线W1、W2钩住除了集中绕组间的导线W1、W2已经钩住的竖片R以外的竖片R。而且,钩住竖片R的分布绕组间的导线W1、W2也钩住除了集中绕组间的导线W1、W2和分布绕组间的导线W1、W2已经钩住的竖片R以外的竖片R。
由此,在卷绕第1~第24绕组C1~C24时,用A锭翼或者B锭翼在第1~第24换向器片S1~S24的竖片R上卡挂导线W1、W2的次数最多为1次。
而且,在连接第1~第8短路线L1~L8时,用A锭翼或者B锭翼在第1~第24换向器片S1~S24的竖片R上卡挂导线W1、W2的次数最多为1次。
因此,在第1~第24换向器片S1~S24的竖片R上卡挂导线W1、W2的次数最多为2次。换言之,钩住第1~第24换向器片S1~S24的竖片R的导线最多为2根导线W1、W2,因此成为非常少的根数。其结果是,在后面步骤中进行的用于使导线W1、W2与竖片R电连接的熔融时,能确保与相邻的竖片R之间的绝缘性。
另外,用A和B锭翼进行卷绕作业直至第1~第24绕组C1~C24被卷绕,然后将第1和第2导线W1、W2的无用的部分分别切断并除去。因此,能缩短绕组卷绕作业时间。并且,如果在换向器侧将无用的导线W1、W2部分的两端切断,在换向器的相反侧将无用的导线W1、W2部分拔出的话,能将该无用的导线W1、W2的部分除去。
此时,以无用的导线W1、W2部分的两侧部配置于绕组的最外周的方式引绕导线W1、W2。因此,在将无用的导线W1、W2的部分向换向器的相反侧拔出时,能不破坏绕组地顺利地拔出。
接着,以下记载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优点。
(1)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减少钩住第1~第24换向器片S1~S24的竖片R的导线W1、W2的钩住根数,能确保与相邻的竖片R之间的绝缘性。
(2)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用A和B锭翼进行卷绕作业直至全部的绕组C1~C24被卷绕,然后将第1和第2导线W1、W2的无用的部分分别切断并除去。因此,能减少生产节拍数量,能缩短绕组卷绕作业时间。
(3)根据本实施方式,将无用的导线W1、W2部分配置于绕组的最外周。因此,如果在换向器侧将无用的导线W1、W2部分的两端切断,在换向器的相反侧将无用的导线W1、W2部分拔出的话,能不破坏绕组地顺利地拔出。
上述第1实施方式可以按照如下变更。
○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将无用的导线W1、W2的部分切断除去的绕组卷绕步骤27后进行熔融。取而代之,也可以在熔融后进行将无用的导线W1、W2部分切断除去的绕组卷绕步骤27。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将齿T的数量设为12个,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适当变更齿T的数量。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绕组的卷绕方法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因此,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说明便利的基础上,对该绕组的卷绕方法进行说明。
在第2实施方式中,按照以下的表3所示的绕组卷绕步骤表和图12A~图15B所示的卷绕说明图说明第1~第24绕组C1~C24的卷绕。
【表3】
在第2实施方式中,从表3所示的步骤表和图12A~图15B所示的卷绕说明图可明确,使用对配置于180°相对的位置的一方绕组和另一方绕组同时卷绕的方法,且使用与上述相同的双锭翼绕线机(A锭翼和B锭翼)。
绕组卷绕步骤1(换向器片:S1、S13)
如图12A所示,A锭翼将第1导线W1的始端部钩住第1换向器片S1的竖片R。
另一方面,如图12B所示,B锭翼将第2导线W2的始端部钩住第13换向器片S13的竖片R。
绕组卷绕步骤2(槽:第12绕组C12、第6绕组C6)
如图12A所示,A锭翼将钩住第1换向器片S1的竖片R的第1导线W1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23”的槽SL。并且,A锭翼在槽编号“23”与“1”的槽SL之间,用该引绕的第1导线W1相对于第12齿T12的内侧卷绕部T12c卷绕顺绕方向的第12绕组C12。
另一方面,如图12B所示,B锭翼将钩住第13换向器片S13的竖片R的第2导线W2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1”的槽SL。并且,B锭翼在槽编号“11”与“13”的槽SL之间,用该引绕的第2导线W2相对于第6齿T6的内侧卷绕部T6c卷绕顺绕方向的第6绕组C6。
绕组卷绕步骤3(槽:第2绕组C2、第8绕组C8)
如图12A所示,A锭翼将在内侧卷绕部T12c上卷绕了第12绕组C12的第1导线W1从槽编号“1”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接下来,A锭翼将该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5”的槽SL。并且,A锭翼在槽编号“5”与“3”的槽SL之间,用该引绕的第1导线W1相对于第2齿T2的内侧卷绕部T2c卷绕反绕方向的第2绕组C2。
另一方面,如图12B所示,B锭翼将在内侧卷绕部T6c上卷绕了第6绕组C6的第2导线W2从槽编号“13”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接下来,B锭翼将该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7”的槽SL。
并且,B锭翼在槽编号“17”与“15”的槽SL之间,用该引绕的第2导线W2相对于第8齿T8的内侧卷绕部T8c卷绕反绕方向的第8绕组C8。
绕组卷绕步骤4(槽:第4绕组C4、第10绕组C10)
如图12A所示,A锭翼将在内侧卷绕部T2c上卷绕了第2绕组C2的第1导线W1从槽编号“5”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接下来,A锭翼将该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9”的槽SL。并且,A锭翼在槽编号“9”与“7”的槽SL之间,用该引绕的第1导线W1相对于第4齿T4的内侧卷绕部T4c卷绕顺绕方向的第4绕组C4。
另一方面,如图12B所示,B锭翼将在内侧卷绕部T8c上卷绕了第8绕组C8的第2导线W2从槽编号“17”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接下来,B锭翼将该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21”的槽SL。并且,B锭翼在槽编号“21”与“19”的槽SL之间,用该引绕的第2导线W2相对于第10齿T10的内侧卷绕部T10c卷绕顺绕方向的第10绕组C10。
绕组卷绕步骤5(槽:第6绕组C6、第12绕组C12)
如图12A所示,A锭翼将在内侧卷绕部T4c上卷绕了第4绕组C4的第1导线W1从槽编号“9”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接下来,A锭翼将该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3”的槽SL。并且,A锭翼在槽编号“13”与“11”的槽SL之间,用该引绕的第1导线W1相对于第6齿T6的内侧卷绕部T6c卷绕反绕方向的1匝的第6绕组C6。
另一方面,如图12B所示,B锭翼将在内侧卷绕部T10c上卷绕了第10绕组C10的第2导线W2从槽编号“21”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接下来,B锭翼将该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的槽SL。并且,B锭翼在槽编号“1”与“23”的槽SL之间,用该引绕的第2导线W2相对于第12齿T12的内侧卷绕部T12c卷绕反绕方向的1匝的第12绕组C12。
绕组卷绕步骤6(换向器片:S10、S22)
如图12A所示,A锭翼将在内侧卷绕部T6c上卷绕了第6绕组C6的第1导线W1经由槽编号“11”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接下来,A锭翼将该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第10换向器片S10,卡挂到该第10换向器片S10的竖片R。
另一方面,如图12B所示,B锭翼将在内侧卷绕部T12c上卷绕了第12绕组C12的第2导线W2经由槽编号“23”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接下来,B锭翼将该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第22换向器片S22,卡挂到该第22换向器片S22的竖片R。
绕组卷绕步骤7(槽:槽编号“9”、槽编号“21”)
如图12A所示,A锭翼将卡挂到第10换向器片S10的竖片R的第1导线W1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经由槽编号“9”的槽SL从换向器侧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
另一方面,如图12B所示,B锭翼将卡挂到第22换向器片S22的竖片R的第2导线W2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经由槽编号“21”的槽SL从换向器侧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
绕组卷绕步骤8(槽:槽编号“19”、槽编号“7”)
如图12A所示,A锭翼将从槽编号“9”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9”的槽SL。并且,A锭翼将引绕到槽编号“19”的槽SL的第1导线W1从该槽编号“19”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
另一方面,如图12B所示,B锭翼将从槽编号“21”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7”的槽SL。并且,B锭翼将引绕到槽编号“7”的槽SL的第2导线W2从该槽编号“7”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
绕组卷绕步骤9(换向器片:S16、S4)
如图13A所示,A锭翼将从槽编号“19”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第16换向器片S16,卡挂到该第16换向器片S16的竖片R。
另一方面,如图13B所示,B锭翼将从槽编号“7”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第4换向器片S4,卡挂到该第4换向器片S4的竖片R。
绕组卷绕步骤10(槽:槽编号“15”、槽编号“3”)
如图13A所示,A锭翼将卡挂到第16换向器片S16的竖片R的第1导线W1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5”的槽SL,从换向器侧经由槽编号“15”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
另一方面,如图13B所示,B锭翼将卡挂到第4换向器片S4的竖片R的第2导线W2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3”槽SL,从换向器侧经由槽编号“3”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
绕组卷绕步骤11(槽:第9绕组C9、第3绕组C3)
如图13A所示,A锭翼将从槽编号“15”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9”的槽SL。并且,A锭翼在槽编号“19”与“17”的槽SL之间,用该引绕的第1导线W1相对于第9齿T9的内侧卷绕部T9c卷绕顺绕方向的第9绕组C9。
此外,在内侧卷绕部T9c上卷绕第9绕组C9时,在前面的绕组卷绕步骤8中,利用A锭翼使第1导线W1在槽编号“19”的槽SL中从换向器的相反侧向换向器侧引出。因此,第9绕组C9以将先通过该槽编号“19”的槽SL的第1导线W1埋入到径向内侧的方式卷绕。
另一方面,如图13B所示,B锭将从槽编号“3”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7”的槽SL。并且,B锭翼在槽编号“7”与“5”的槽SL之间,用该引绕的第2导线W2相对于第3齿T3的内侧卷绕部T3c卷绕顺绕方向的第3绕组C3。
此外,在内侧卷绕部T3c上卷绕第3绕组C3时,在前面的绕组卷绕步骤8中,利用B锭翼使第2导线W2在槽编号“7”的槽SL中从换向器的相反侧向换向器侧引出。因此,第3绕组C3以将先通过该槽编号“7”的槽SL的第2导线W2埋入到径向内侧的方式卷绕。
绕组卷绕步骤12(槽:第11绕组C11、第5绕组C5)
如图13A所示,A锭翼将在内侧卷绕部T9c上卷绕了第9绕组C9的第1导线W1从槽编号“19”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接下来,A锭翼将该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槽编号“23”的槽SL。并且,A锭翼在槽编号“23”与“21”的槽SL之间,用该引绕的第1导线W1相对于第11齿T11的内侧卷绕部T11c卷绕反绕方向的第11绕组C11。
此外,在内侧卷绕部T11c上卷绕第11绕组C11时,在前面的绕组卷绕步骤7中,利用B锭翼使第2导线W2在槽编号“21”的槽SL中从换向器侧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因此,第11绕组C11以将先通过该槽编号“21”的槽SL的第2导线W2埋入到径向内侧的方式卷绕。
另一方面,如图13B所示,B锭翼将在内侧卷绕部T3c上卷绕了第3绕组C3的第2导线W2从槽编号“7”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接下来,B锭翼将该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1”的槽SL。并且,B锭翼在槽编号“11”与“9”的槽SL之间,用该引绕的第2导线W2相对于第5齿T5的内侧卷绕部T5c卷绕反绕方向的第5绕组C5。
此外,在内侧卷绕部T5c上卷绕第5绕组C5时,在前面的绕组卷绕步骤7中,利用A锭翼使第1导线W1在槽编号“9”的槽SL中从换向器侧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因此,第5绕组C5以将先通过该槽编号“9”的槽SL的第1导线W1埋入到径向内侧的方式卷绕。
绕组卷绕步骤13(槽:第1绕组C1、第7绕组C7)
如图13A所示,A锭翼将在内侧卷绕部T11c上卷绕了第11绕组C11的第1导线W1从槽编号“23”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接下来,A锭翼将该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3”的槽SL。并且,A锭翼在槽编号“3”与“1”的槽SL之间,用该引绕的第1导线W1相对于第1齿T1的内侧卷绕部T1c卷绕顺绕方向的第1绕组C1。
另一方面,如图13B所示,B锭翼将在内侧卷绕部T5c上卷绕了第5绕组C5的第2导线W2从槽编号“11”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接下来,B锭翼将该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5”的槽SL。并且,B锭翼在槽编号“15”与“13”的槽SL之间,用该引绕的第2导线W2相对于第7齿T7的内侧卷绕部T7c卷绕顺绕方向的第7绕组C7。
绕组卷绕步骤14(换向器片:S23、S11)
如图13A所示,A锭翼将在内侧卷绕部T1c上卷绕了第1绕组C1的第1导线W1从槽编号“3”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接下来,A锭翼将该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第23换向器片S23,卡挂到该第23换向器片S23的竖片R。
另一方面,如图13B所示,B锭翼将在内侧卷绕部T7c上卷绕了第7绕组C7的第2导线W2从槽编号“15”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接下来,B锭翼将该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第11换向器片S11,卡挂到该第11换向器片S11的竖片R。
在该时间点,在全部的12个内侧卷绕部T1c~T12c上分别用A锭翼和B锭翼卷绕由集中绕组构成的第1~第12绕组C1~C12。并且,从后面的步骤起卷绕有由分布绕组构成的第13~第24绕组C13~C24。
绕组卷绕步骤15(槽:槽编号“22”、槽编号“10”)
如图14A所示,A锭翼将卡挂到第23换向器片S23的竖片R的第1导线W1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22”的槽SL,经由槽编号“22”的槽SL从换向器侧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
另一方面,如图14B所示,B锭翼将卡挂到第11换向器片S11的竖片R的第2导线W2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0”的槽SL,经由槽编号“10”的槽SL从换向器侧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
绕组卷绕步骤16(槽:第24绕组C24、第18绕组C18)
如图14A所示,A锭翼将经由槽编号“22”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2”的槽SL。并且,A锭翼在槽编号“2”与“24”的槽SL之间,即相对于第1齿T1的第2分支部T1b和第12齿T12的第1分支部T12a间,用该引绕的第1导线W1卷绕顺绕方向的第24绕组C24。
另一方面,如图14B所示,B锭翼将经由槽编号“10”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4”的槽SL。并且,B锭翼在槽编号“14”与“12”的槽SL之间,即相对于第7齿T7的第2分支部T7b和第6齿T6的第1分支部T6a间,用该引绕的第2导线W2卷绕顺绕方向的第18绕组C18。
绕组卷绕步骤17(槽:将在第14绕组C14、第20绕组C20)
如图14A所示,A锭翼将在第2分支部T1b和第1分支部T12a间卷绕的第24绕组C24的第1导线W1从槽编号“2”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接下来,A锭翼将该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6”的槽SL。并且,A锭翼在槽编号“6”与“4”的槽SL之间,即相对于第3齿T3的第2分支部T3b和第2齿T2的第1分支部T2a间,用该引绕的第1导线W1卷绕反绕方向的第14绕组C14。
另一方面,如图14B所示,B锭翼将在第2分支部T7b和第1分支部T6a间卷绕的第18绕组C18的第2导线W2从槽编号“14”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接下来,B锭翼将该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8”的槽SL。并且,B锭翼在槽编号“18”与“16”的槽SL之间,即相对于第9齿T9的第2分支部T9b和第8齿T8的第1分支部T8a间,用该引绕的第2导线W2卷绕反绕方向的第20绕组C20。
绕组卷绕步骤18(槽:第16绕组C16、第22绕组C22)
如图14A所示,A锭翼将在第2分支部T3b和第1分支部T2a间卷绕的第14绕组C14的第1导线W1从槽编号“6”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接下来,A锭翼将该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0”的槽SL。并且,A锭翼在槽编号“10”与“8”的槽SL之间,即相对于第5齿T5的第2分支部T5b和第4齿T4的第1分支部T4a间,用该引绕的第1导线W1卷绕顺绕方向的第16绕组C16。
另一方面,如图14B所示,B锭翼将在第2分支部T9b和第1分支部T8a间卷绕的第20绕组C20的第2导线W2从槽编号“18”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接下来,B锭翼将该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22”的槽SL。并且,B锭翼在槽编号“22”与“20”的槽SL之间,即相对于第11齿T11的第2分支部T11b和第10齿T10的第1分支部T10a间,用该引绕的第2导线W2卷绕顺绕方向的第22绕组C22。
绕组卷绕步骤19(换向器片:S6、S18)
如图14A所示,A锭翼将在第2分支部T5b和第1分支部T4a间卷绕的第1导线W1经由槽编号“10”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接下来,A锭翼将该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逆时针方向上引出到第6换向器片S6,卡挂到该第6换向器片S6的竖片R。
另一方面,如图14B所示,B锭翼将在第2分支部T11b和第1分支部T10a间卷绕的第2导线W2经由槽编号“22”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接下来,B锭翼将该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逆时针方向上引出到第18换向器片S18,卡挂到该第18换向器片S18的竖片R。
绕组卷绕步骤20(槽:槽编号“4”、槽编号“16”)
如图14A所示,A锭翼将卡挂到第6换向器片S6的竖片R的第1导线W1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4”的槽SL,经由槽编号“4”的槽SL从换向器侧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
另一方面,如图14B所示,B锭翼将卡挂到第18换向器片S18的竖片R的第2导线W2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6”的槽SL,经由槽编号“16”的槽SL从换向器侧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
绕组卷绕步骤21(槽:槽编号“18”、槽编号“6”)
如图15A所示,A锭翼将从槽编号“4”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8”的槽SL。并且,A锭翼将引绕到槽编号“18”的槽SL的第1导线W1从该槽编号“18”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
另一方面,如图15B所示,B锭翼将从槽编号“16”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6”的槽SL。并且,B锭翼将引绕到槽编号“6”的槽SL的第2导线W2从该槽编号“6”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
绕组卷绕步骤22(换向器片:S17、S5)
如图15A所示,A锭翼将从槽编号“17”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引出到最近的第17换向器片S17,卡挂到该第17换向器片S17的竖片R。
另一方面,如图15B所示,B锭翼将从槽编号“6”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引出到最近的第5换向器片S5,卡挂到该第5换向器片S5的竖片R。
绕组卷绕步骤23(槽:第19绕组C19、第13绕组C13)
如图15A所示,A锭翼将卡挂到第17换向器片S17的竖片R的第1导线W1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6”的槽SL。并且,A锭翼在槽编号“16”与“14”的槽SL之间,即相对于第7齿T7的第1分支部T7a和第8齿T8的第2分支部T8b间,用该引绕的第1导线W1卷绕反绕方向的第19绕组C19。
此外,在卷绕第19绕组C19时,在前面的绕组卷绕步骤20中,在槽编号“16”的槽SL中利用B锭翼使第2导线W2从换向器侧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因此,第19绕组C19以将先通过该槽编号“16”的槽SL的第2导线W2埋入到向径向内侧的方式卷绕。
另一方面,如图15B所示,B锭翼将卡挂到第5换向器片S5的竖片R的第2导线W2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4”的槽SL。并且,B锭翼在槽编号“4”与“2”的槽SL之间,即相对于第1齿T1的第1分支部T1a和第2齿T2的第2分支部T2b间,用该引绕的第2导线W2卷绕反绕方向的第13绕组C13。
此外,在卷绕第13绕组C13时,在前面的绕组卷绕步骤20中,在槽编号“4”的槽SL中利用A锭翼使第1导线W1从换向器侧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因此,第13绕组C13以将先通过该槽编号“4”的槽SL的第1导线W1埋入到径向内侧的方式卷绕。
绕组卷绕步骤24(槽:第17绕组C17、第23绕组C23)
如图15A所示,A锭翼将在第1分支部T7a和第2分支部T8b间卷绕的第19绕组C19的第1导线W1从槽编号“14”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接下来,A锭翼将该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0”的槽SL。并且,A锭翼在槽编号“10”与“12”的槽SL之间,即,相对于第5齿T5的第1分支部T5a和第6齿T6的第2分支部T6b间,用该引绕的第1导线W1卷绕顺绕方向的第17绕组C17。
另一方面,如图15B所示,B锭翼将在第1分支部T1a和第2分支部T2b间卷绕的第13绕组C13的第2导线W2从槽编号“2”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接下来,B锭翼将该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22”的槽SL。并且,B锭翼在槽编号“22”与“24”的槽SL之间,即相对于第11齿T11的第1分支部T11a和第12齿T12的第2分支部T12b间,用该引绕的第2导线W2卷绕顺绕方向的第23绕组C23。
绕组卷绕步骤25(槽:第15绕组C15、第21绕组C21)
如图15A所示,A锭翼将在第1分支部T5a和第2分支部T6b间卷绕的第17绕组C17的第1导线W1从槽编号“10”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接下来,A锭翼将该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6”的槽SL。并且,A锭翼在槽编号“6”与“8”的槽SL之间,即相对于第3齿T3的第1分支部T3a和第4齿T4的第2分支部T4b间,用该引绕的第1导线W1卷绕反绕方向的第15绕组C15。
此外,在卷绕第15绕组C15时,在前面的绕组卷绕步骤21中,在槽编号“6”的槽SL中利用B锭翼使第2导线W2从换向器的相反侧向换向器侧引出。因此,第15绕组C15以将先通过该槽编号“6”的槽SL的第2导线W2埋入到径向内侧的方式卷绕。
另一方面,如图15B所示,B锭翼将在第1分支部T11a和第2分支部T12b间卷绕的第23绕组C23的第2导线W2从槽编号“22”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接下来,B锭翼将该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8”的槽SL。并且,B锭翼在槽编号“18”与“20”的槽SL之间,即相对于第9齿T9的第1分支部T9a和第10齿T10的第2分支部T10b间,用该引绕的第2导线W2卷绕反绕方向的第21绕组C21。
此外,在卷绕第21绕组C21时,在前面的绕组卷绕步骤21中,利用A锭翼使第1导线W1在槽编号“18”的槽SL中从换向器的相反侧向换向器侧引出。因此,第21绕组C21以将先通过该槽编号“18”的槽SL的第1导线W1埋入到径向内侧的方式卷绕。
绕组卷绕步骤26(换向器片:S8、S20)
如图15A所示,A锭翼将在第1分支部T3a和第2分支部T4b间卷绕的第1导线W1经由槽编号“6”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接下来,A锭翼将该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顺时针方向上引出到第8换向器片S8,卡挂到该第8换向器片S8的竖片R。并且,A锭翼将钩住第8换向器片S8的竖片R的第1导线W1切断(断线)。
另一方面,如图15B所示,B锭翼将在第1分支部T9a和第2分支部T10b间卷绕的第2导线W2经由槽编号“18”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接下来,B锭翼将该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顺时针方向上引出到第20换向器片S20,卡挂到该第20换向器片S20的竖片R。并且,B锭翼将钩住第20换向器片S20的竖片R的第2导线W2切断(断线)。
由此,使用由A锭翼和B锭翼构成的双锭翼绕线机的第1~第24绕组C1~C24的卷绕作业结束。
即,在由12个集中绕组构成的第1~第12绕组C1~C12和由12个分布绕组构成的第13~第24绕组C13~C24被卷绕之前,A和B锭翼不会将第1和第2导线W1、W2分别在中途切断地进行卷绕作业。
绕组卷绕步骤27(切断除去)
该切断除去有用第1导线W1所卷绕的集中绕组间的无用部分、用第2导线W2所卷绕的集中绕组间的无用部分、用第1导线W1所卷绕的分布绕组间的无用部分、用第2导线W2所卷绕的分布绕组间的无用部分等4个切断除去作业。
(1)用第1导线W1所卷绕的集中绕组间的无用部分的切断除去
关于第1导线W1,将换向器的相反侧的在图12A和图13A中分别用“×”示出的2个部位切断。即,将从槽编号“9”的槽SL引出的部分和向槽编号“19”的槽SL引入的部分的2个部位切断。
这是因为:在绕组卷绕步骤7到绕组卷绕步骤8中,从槽编号“9”的槽SL引绕到槽编号“19”的槽SL的第1导线W1的部分是无用的部分。即,将该无用的第1导线W1的部分原样保留时,第2短路线L2和第8短路线L8成为电气短路状态。因此,为了防止该情况,需要作为无用的部分切断除去。
并且,在将换向器的相反侧的2个部位切断后,将位于这2个部位之间的无用的第1导线W1部分从换向器的相反侧去除。
此时,被切断并残留于槽编号“9”的槽SL侧的第1导线W1(无用的导线部分的侧部)被埋入到在绕组卷绕步骤12中B锭翼卷绕的第5绕组C5的径向内侧而被保持。而且,从第10换向器片S10的竖片R向槽编号“9”的槽SL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钩住该第10换向器片S10的竖片R前,在最近的内侧卷绕部T6c上作为第6绕组C6卷绕有1匝量。因此,钩住第10换向器片S10的竖片R的第1导线W1在该第6绕组C6与第5绕组C5之间相对于竖片R不会松动地钩住。
同样,被切断并残留于槽编号“19”的槽SL侧的第1导线W1(无用的导线部分的侧部)被埋入到在绕组卷绕步骤11中A锭翼卷绕的第9绕组C9的径向内侧而被保持。
因此,即使将无用的第1导线W1的部分切断除去,卷绕的绕组也不会松动而解开。
(2)用第2导线W2所卷绕的集中绕组间的无用部分的切断除去
关于第2导线W2,将换向器的相反侧的在图12B和图13B中分别用“×”示出的2个部位切断。即,将从槽编号“21”的槽SL引出的部分和向槽编号“7”的槽SL引入的部分的2个部位切断。
这是因为:在绕组卷绕步骤7到绕组卷绕步骤8中,从槽编号“21”的槽SL引绕到槽编号“7”的槽SL的第2导线W2的部分是无用的部分。即,将该无用的第2导线W2的部分原样保留时,第6短路线L6和第4短路线L4成为电气短路状态。因此,为了防止该情况,需要作为无用的部分切断除去。
并且,在将换向器的相反侧的2个部位切断后,将位于这2个部位之间的无用的第2导线W2部分从换向器的相反侧去除。
此时,被切断并残留于槽编号“21”的槽SL侧的第2导线W2(无用的导线部分的侧部)被埋入到在绕组卷绕步骤12中A锭翼卷绕的第11绕组C11的径向内侧而被保持。而且,从第22换向器片S22的竖片R向槽编号“21”的槽SL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钩住该第22换向器片S22的竖片R前,在最近的内侧卷绕部T12c上作为第12绕组C12卷绕有1匝量。因此,钩住第22换向器片S22的竖片R的第2导线W2在该第12绕组C12与第11绕组C11之间相对于竖片R不会松动地钩住。
同样,被切断并残留于槽编号“7”的槽SL侧的第2导线W2(无用的导线部分的侧部)被埋入到在绕组卷绕步骤11中B锭翼卷绕的第3绕组C3的径向内侧而被保持。
因此,即使将无用的第2导线W2的部分切断除去,卷绕的绕组也不会松动而解开。
(3)用第1导线W1所卷绕的分布绕组间的无用部分的切断除去
关于第1导线W1,将换向器的相反侧的在图14A和图15A中分别用“×”示出的2个部位切断。即,将从槽编号“4”的槽SL引出的部分和向槽编号“18”的槽SL引入的部分的2个部位切断。
这是因为:在绕组卷绕步骤20到绕组卷绕步骤21中,从槽编号“4”的槽SL引绕到槽编号“18”的槽SL的第1导线W1的部分是无用的部分。即,将该无用的第1导线W1的部分原样保留时,第6短路线L6和第1短路线L1成为电气短路状态。因此,为了防止该情况,需要作为无用的部分切断除去。
并且,在将换向器的相反侧的2个部位切断后,将位于这2个部位之间的无用的第1导线W1部分从换向器的相反侧去除。此时,被切断并残留于槽编号“4”的槽SL侧的第1导线W1(无用的导线部分的侧部)被埋入到在绕组卷绕步骤23中B锭翼卷绕的第13绕组C13的径向内侧而被保持。同样,被切断并残留于槽编号“18”的槽SL侧的第1导线W1(无用的导线部分的侧部)被埋入到在绕组卷绕步骤25中B锭翼卷绕的第21绕组C21的径向内侧而被保持。
因此,即使将无用的第1导线W1的部分切断除去,卷绕的绕组也不会松动而解开。
(4)用第2导线W2所卷绕的分布绕组间的无用部分的切断除去
关于第2导线W2,将换向器的相反侧的在图14B和图15B中分别用“×”示出的2个部位切断。即,将从槽编号“16”的槽SL引出的部分和向槽编号“6”的槽SL引入的部分的2个部位切断。
这是因为:在绕组卷绕步骤20到绕组卷绕步骤21中,从槽编号“16”的槽SL引绕到槽编号“6”的槽SL的第2导线W2的部分是无用的部分。即,将该无用的第2导线W2的部分原样保留时,第2短路线L2和第5短路线L5成为电气短路状态。因此,为了防止该情况,需要作为无用的部分切断除去。
并且,在将换向器的相反侧的2个部位切断后,将位于这2个部位之间的无用的第2导线W2部分从换向器的相反侧去除。
此时,被切断并残留于槽编号“16”的槽SL侧的第2导线W2(无用的导线部分的侧部)被埋入到在绕组卷绕步骤23中A锭翼卷绕的第19绕组C19的径向内侧而被保持。同样,被切断并残留于槽编号“6”的槽SL侧的第2导线W2(无用的导线部分的侧部)被埋入到在绕组卷绕步骤25中A锭翼卷绕的第15绕组C15的径向内侧而被保持。
因此,即使将无用的第2导线W2的部分切断除去,卷绕的绕组也不会松动而解开。
并且,当4个部位的无用部分被除去时,将竖片R分别向对应的短路线和绕组等的卷端部的钩住部分所保持的方向折弯。接下来,进行熔融,通过该熔融,各换向器片的竖片R与各短路线的非末端部一起和分别对应的各绕组的卷端部接合而电连接。
由此,可制造电枢3。
接着,记载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作用。
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A锭翼和B锭翼不会碰撞地分别进行分担的绕组卷绕作业。此时,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除了开始缠绕的第12绕组C12和第6绕组C6之外的22个绕组以其始端和终端向换向器侧和换向器的相反侧分开地引出的方式卷绕。即,A和B锭翼将22个绕组以其始端和终端向靠近换向器的方向和远离换向器的方向分开地引出的方式卷绕。
并且,关于钩住竖片R的集中绕组间的导线W1、W2,钩住除了集中绕组间的导线W1、W2已经钩住的竖片R以外的竖片R。并且,关于钩住竖片R的分布绕组间的导线W1、W2,钩住除了集中绕组的导线W1、W2和分布绕组间的导线W1、W2已经钩住的竖片R以外的竖片R。
由此,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钩住第1~第24换向器片S1~S24的竖片R的导线包含短路线在内最多为2根导线W1、W2,因此成为非常少的根数。其结果是,在后面步骤中进行的用于使导线W1、W2与竖片R电连接的熔融时,能确保与相邻的竖片R的绝缘性。
另外,用A和B锭翼进行卷绕作业直至第1~第24绕组C1~C24被卷绕,然后将第1和第2导线W1、W2的无用的部分分别切断并除去。因此,能缩短绕组卷绕作业时间。并且,只要在换向器的相反侧将无用的导线W1、W2部分的两端切断,在换向器的相反侧将无用的导线W1、W2部分取出,就能将该无用的导线W1、W2的部分除去。
此时,无用的导线W1、W2部分被切断并残留于槽SL的导线W1、W2部分被卷绕于该槽SL的绕组埋入到径向内侧而被保持。因此,即使将无用的导线W1、W2的部分切断除去,卷绕的绕组也不会松动而解开。
接着,以下记载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优点。
(4)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减少钩住第1~第24换向器片S1~S24的竖片R的导线W1、W2的钩住根数,能确保与相邻的竖片R的绝缘性。
(5)根据本实施方式,用A和B锭翼进行卷绕作业直至全部的绕组C1~C24被卷绕,然后将第1和第2导线W1、W2的无用的部分分别切断并除去。因此,能减少生产节拍数量,能缩短绕组卷绕作业时间。
(6)根据本实施方式,将无用的导线W1、W2的部分被切断并残留于槽SL的导线W1、W2部分被卷绕于该槽SL的绕组埋入到径向内侧嵌入而得以保持。因此,即使将无用的导线W1、W2的部分切断除去,卷绕的绕组也不会松动而解开。
上述第2实施方式也可以按照如下变更。
○在第2实施方式中,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在将无用的导线W1、W2部分切断除去的绕组卷绕步骤27后进行熔融。取而代之,也可以在熔融后进行将无用的导线W1、W2的部分切断除去的绕组卷绕步骤27。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同样,将齿T的数量设为12个,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适当变更齿T的数量。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绕组的卷绕方法与第1和第2实施方式不同。因此,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说明便利的基础上,对绕组的卷绕方法进行说明。
在第3实施方式中,按照以下的表4所示的绕组卷绕步骤表和图16A~图19B所示的卷绕说明图说明第1~第24绕组C1~C24的卷绕。
【表4】
在第3实施方式中,从表4所示的步骤表和图16A~图19B所示的卷绕说明图可明确,使用对配置于180°相对的位置的一方绕组和另一方绕组同时卷绕的方法,且使用与上述相同的双锭翼绕线机(A锭翼和B锭翼)。
绕组卷绕步骤1(换向器片:S1、S13)
如图16A所示,A锭翼将第1导线W1的始端部钩住第1换向器片S1的竖片R。
另一方面,如图16B所示,B锭翼将第2导线W2的始端部钩住第13换向器片S13的竖片R。
绕组卷绕步骤2(槽:第1绕组C1、第7绕组C7)
如图16A所示,A锭翼将钩住第1换向器片S1的竖片R的第1导线W1引出到最近的槽编号“1”的槽SL。并且,A锭翼在槽编号“1”与“3”的槽SL之间,用该引出的第1导线W1相对于第1齿T1的内侧卷绕部T1c卷绕用于顺绕方向的第1绕组C1的绕组。
即,由A锭翼卷绕到该第1齿T1的内侧卷绕部T1c上的第1导线W1的匝数是应卷绕到该内侧卷绕部T1c上的第1绕组C1的匝数的一半匝数。并且,在后面步骤(绕组卷绕步骤7)中,B锭翼利用第2导线W2沿顺绕方向卷绕另一半的匝数,由此相对于该内侧卷绕部T1c完成顺绕方向的第1绕组C1。
另一方面,如图16B所示,B锭翼将钩住第13换向器片S13的竖片R的第2导线W2引出到最近的槽编号“13”的槽SL。并且,B锭翼在槽编号“13”与“15”的槽SL之间,用引出的第2导线W2相对于第7齿T7的内侧卷绕部T7c卷绕用于顺绕方向的第7绕组C7的绕组。
即,由B锭翼卷绕到该第7齿T7的内侧卷绕部T7c上的第2导线W2的匝数是应卷绕到该内侧卷绕部T7c上的第7绕组C7的匝数的一半匝数。并且,在后面步骤(绕组卷绕步骤7)中,A锭翼利用第1导线W1沿顺绕方向卷绕另一半的匝数,由此相对于该内侧卷绕部T7c完成顺绕方向的第7绕组C7。
绕组卷绕步骤3(槽:第3绕组C3、第9绕组C9)
如图16A所示,A锭翼将在内侧卷绕部T1c上仅卷绕了第1绕组C1的一半匝数的第1导线W1从槽编号“3”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接下来,A锭翼将该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7”的槽SL。并且,A锭翼在槽编号“7”与“5”的槽SL之间,用该引绕的第1导线W1相对于第3齿T3的内侧卷绕部T3c卷绕用于反绕方向的第3绕组C3的绕组。
即,由A锭翼卷绕到该第3齿T3的内侧卷绕部T3c上的第1导线W1的匝数是应卷绕到该内侧卷绕部T3c上的第3绕组C3的匝数的一半匝数。并且,在后面步骤(绕组卷绕步骤8)中,B锭翼利用第2导线W2沿反绕方向卷绕另一半的匝数,由此相对于该内侧卷绕部T3c完成反绕方向的第3绕组C3。
另一方面,如图16B所示,B锭翼将在内侧卷绕部T7c上仅卷绕了第7绕组C7的一半匝数的第2导线W2从槽编号“15”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接下来,B锭翼将该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9”的槽SL。并且,B锭翼在槽编号“19”与“17”的槽SL之间,用该引绕的第2导线W2相对于第9齿T9的内侧卷绕部T9c卷绕用于反绕方向的第9绕组C9的绕组。
即,由B锭翼卷绕到该第9齿T9的内侧卷绕部T9c上的第2导线W2的匝数是应卷绕到该内侧卷绕部T9c上的第9绕组C9的匝数的一半匝数。并且,在后面步骤(绕组卷绕步骤8)中,A锭翼利用第1导线W1沿反绕方向卷绕另一半的匝数,由此相对于该内侧卷绕部T9c完成反绕方向的第9绕组C9。
绕组卷绕步骤4(槽:第5绕组C5、第11绕组C11)
如图16A所示,A锭翼将在内侧卷绕部T3c上仅卷绕了第3绕组C3的一半匝数的第1导线W1从槽编号“7”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接下来,A锭翼将该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1”的槽SL。并且,A锭翼在槽编号“11”与“9”的槽SL之间,用该引绕的第1导线W1相对于第5齿T5的内侧卷绕部T5c卷绕用于顺绕方向的第5绕组C5的绕组。
即,由A锭翼卷绕到该第5齿T5的内侧卷绕部T5c上的第1导线W1的匝数是应卷绕到该内侧卷绕部T5c上的第5绕组C5的匝数的一半匝数。并且,在后面步骤(绕组卷绕步骤9)中,B锭翼利用第2导线W2沿顺绕方向卷绕另一半的匝数,由此相对于该内侧卷绕部T5c完成顺绕方向的第5绕组C5。
另一方面,如图16B所示,B锭翼将在内侧卷绕部T9c上仅卷绕了第9绕组C9的一半匝数的第2导线W2从槽编号“19”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接下来,B锭翼将该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23”的槽SL。并且,B锭翼在槽编号“23”与“21”的槽SL之间,用该引绕的第2导线W2相对于第11齿T11的内侧卷绕部T11c卷绕用于顺绕方向的第11绕组C11的绕组。
即,由B锭翼卷绕到该第11齿T11的内侧卷绕部T11c上的第2导线W2的匝数是应卷绕到该内侧卷绕部T11c的第11绕组C11的匝数的一半匝数。并且,在后面步骤(绕组卷绕步骤9)中,A锭翼利用第1导线W1沿顺绕方向卷绕另一半的匝数,由此相对于该内侧卷绕部T11c完成顺绕方向的第11绕组C11。
绕组卷绕步骤5(换向器片:S10、S22)
如图16A所示,A锭翼将在内侧卷绕部T5c上仅卷绕了第5绕组C5的一半匝数的第1导线W1从槽编号“11”的槽SL引出到最近的第10换向器片S10,卡挂到该第10换向器片S10的竖片R。
另一方面,如图16B所示,B锭翼将在内侧卷绕部T11c上仅卷绕了第11绕组C11的一半匝数的第2导线W2从槽编号“23”的槽SL引出到最近的第22换向器片S22,卡挂到该第22换向器片S22的竖片R。
绕组卷绕步骤6(槽:槽编号“11”、槽编号“23”)
如图16A所示,A锭翼将卡挂到第10换向器片S10的竖片R的第1导线W1从换向器侧经由槽编号“11”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
另一方面,如图16B所示,B锭翼将卡挂到第22换向器片S22的竖片R的第2导线W2从换向器侧经由槽编号“23”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
绕组卷绕步骤7(槽:第7绕组C7、第1绕组C1)
如图16A所示,A锭翼将从槽编号“11”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5”的槽SL。并且,A锭翼在槽编号“15”与“13”的槽SL之间,用该引绕的第1导线W1相对于第7齿T7的内侧卷绕部T7c卷绕用于顺绕方向的第7绕组C7的绕组。
在此,由A锭翼卷绕到该第7齿T7的内侧卷绕部T7c上的第1导线W1的匝数是应卷绕到该内侧卷绕部T7c的第7绕组C7的匝数的一半匝数。即,在前面的绕组卷绕步骤2中,B锭翼先利用第2导线W2沿顺绕方向卷绕一半。因此,在该时间点,在该内侧卷绕部T7c沿顺绕方向卷绕另一半的匝数,由此第7绕组C7完成。
另一方面,如图16B所示,B锭翼将从槽编号“23”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3”的槽SL。并且,B锭翼在槽编号“3”与“1”的槽SL之间,利用该引绕的第2导线W2相对于第1齿T1的内侧卷绕部T1c卷绕用于顺绕方向的第1绕组C1的绕组。
在此,由B锭翼卷绕到该第1齿T1的内侧卷绕部T1c上的第2导线W2的匝数是应卷绕到该内侧卷绕部T1c的第1绕组C1的匝数的一半匝数。即,在前面的绕组卷绕步骤2中,A锭翼先利用第1导线W1沿顺绕方向卷绕一半。因此,在该时间点,在该内侧卷绕部T1c上沿顺绕方向卷绕另一半的匝数,由此第1绕组C1完成。
绕组卷绕步骤8(槽:第9绕组C9、第3绕组C3)
如图16A所示,A锭翼将卷绕了第7绕组C7的第1导线W1从槽编号“15”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接下来,A锭翼将该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9”的槽SL。并且,A锭翼在槽编号“19”与“17”的槽SL之间,用该引绕的第1导线W1相对于第9齿T9的内侧卷绕部T9c卷绕用于反绕方向的第9绕组C9的绕组。
在此,由A锭翼卷绕到该第9齿T9的内侧卷绕部T9c上的第1导线W1的匝数是应卷绕到该内侧卷绕部T9c的第9绕组C9的匝数的一半匝数。即,在前面的绕组卷绕步骤3中,B锭翼先利用第2导线W2沿反绕方向卷绕一半。因此,在该时间点,在该内侧卷绕部T9c上沿反绕方向卷绕另一半的匝数,由此第9绕组C9完成。
另一方面,如图16B所示,B锭翼将卷绕了第1绕组C1的第2导线W2从槽编号“3”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接下来,B锭翼将该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7”的槽SL。并且,B锭翼在槽编号“7”与“5”的槽SL之间,用该引绕的第2导线W2相对于第3齿T3的内侧卷绕部T3c卷绕用于反绕方向的第3绕组C3的绕组。
在此,由B锭翼卷绕到该第3齿T3的内侧卷绕部T3c上的第2导线W2的匝数是应卷绕到该内侧卷绕部T3c的第3绕组C3的匝数的一半匝数。即,在前面的绕组卷绕步骤3中,A锭翼先利用第1导线W1沿反绕方向卷绕一半。因此,在该时间点,在该内侧卷绕部T3c上沿反绕方向卷绕另一半的匝数,由此第3绕组C3完成。
绕组卷绕步骤9(槽:第11绕组C11、第5绕组C5)
如图16A所示,A锭翼将卷绕了第9绕组C9的第1导线W1从槽编号“19”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接下来,A锭翼将该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23”的槽SL。并且,A锭翼在槽编号“23”与“21”的槽SL之间,用该引绕的第1导线W1相对于第11齿T11的内侧卷绕部T11c卷绕用于顺绕方向的第11绕组C11的绕组。
在此,由A锭翼卷绕到该第11齿T11的内侧卷绕部T11c上的第1导线W1的匝数是应卷绕到该内侧卷绕部T11c的第11绕组C11的匝数的一半匝数。即,在前面的绕组卷绕步骤4中,B锭翼先利用第2导线W2沿顺绕方向卷绕一半。因此,在该时间点,在该内侧卷绕部T11c上沿顺绕方向卷绕另一半的匝数,由此第11绕组C11完成。
另一方面,如图16B所示,B锭翼将卷绕了第3绕组C3的第2导线W2从槽编号“7”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接下来,B锭翼将该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1”的槽SL。并且,B锭翼在槽编号“11”与“9”的槽SL之间,用该引绕的第2导线W2相对于第5齿T5的内侧卷绕部T5c卷绕用于顺绕方向的第5绕组C5的绕组。
在此,由B锭翼卷绕到该第5齿T5的内侧卷绕部T5c上的第2导线W2的匝数是应卷绕到该内侧卷绕部T5c的第5绕组C5的匝数的一半匝数。即,在前面的绕组卷绕步骤4中,A锭翼先利用第1导线W1沿顺绕方向卷绕一半。因此,在该时间点,该内侧卷绕部T5c沿顺绕方向卷绕另一半的匝数,由此第5绕组C5完成。
绕组卷绕步骤10(槽:槽编号“17”、槽编号“5”)
如图16A所示,A锭翼将卷绕了第11绕组C11的第1导线W1从槽编号“21”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将该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7”的槽SL。接下来,A锭翼将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的第1导线W1从换向器的相反侧经由槽编号“17”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
另一方面,如图16B所示,B锭翼将卷绕了第5绕组C5的第2导线W2从槽编号“9”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将该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5”的槽SL。接下来,A锭翼将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的第2导线W2从换向器的相反侧经由槽编号“5”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
绕组卷绕步骤11(换向器片:S17、S5)
如图16A所示,A锭翼将经由槽编号“17”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引出到最近的第17换向器片S17,卡挂到该第17换向器片S17的竖片R。
另一方面,如图16B所示,B锭翼将经由槽编号“5”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引出到最近的第5换向器片S5,卡挂到该第5换向器片S5的竖片R。
绕组卷绕步骤12(断线)
A锭翼将钩住第17换向器片S17的竖片R的第1导线W1切断(断线)。
B锭翼将钩住第5换向器片S5的竖片R的第2导线W2切断(断线)。
绕组卷绕步骤13(换向器片:S15、S3)
如图17A所示,A锭翼将切断的第1导线W1重新钩住第15换向器片S15的竖片R。
另一方面,如图17B所示,B锭翼将切断的第2导线W2重新钩住第3换向器片S3的竖片R。
绕组卷绕步骤14(槽:第8绕组C8、第2绕组C2)
如图17A所示,A锭翼将钩住第15换向器片S15的竖片R的第1导线W1引出到最近的槽编号“15”的槽SL。并且,A锭翼在槽编号“15”与“17”的槽SL之间,用该引出的第1导线W1相对于第8齿T8的内侧卷绕部T8c卷绕用于顺绕方向的第8绕组C8的绕组。
即,由A锭翼卷绕到该第8齿T8的内侧卷绕部T8c上的第1导线W1的匝数是应卷绕到该内侧卷绕部T8c的第8绕组C8的匝数的一半匝数。并且,在后面步骤(绕组卷绕步骤19)中,B锭翼利用第2导线W2沿顺绕方向卷绕另一半的匝数,由此相对于该内侧卷绕部T8c完成顺绕方向的第8绕组C8。
另一方面,如图17B所示,B锭翼将钩住第3换向器片S3的竖片R的第2导线W2引出到最近的槽编号“3”的槽SL。并且,B锭翼在槽编号“3”与“5”的槽SL之间,用该引出的第2导线W2相对于第2齿T2的内侧卷绕部T2c卷绕用于顺绕方向的第2绕组C2的绕组。
即,由B锭翼卷绕到该第2齿T2的内侧卷绕部T2c上的第2导线W2的匝数是应卷绕到该内侧卷绕部T2c的第2绕组C2的匝数的一半匝数。并且,在后面步骤(绕组卷绕步骤19)中,A锭翼利用第1导线W1沿顺绕方向卷绕另一半的匝数,由此相对于该内侧卷绕部T2c完成顺绕方向的第2绕组C2。
绕组卷绕步骤15(槽:第6绕组C6、第12绕组C12)
如图17A所示,A锭翼将在内侧卷绕部T8c上仅卷绕了第8绕组C8的一半匝数的第1导线W1从槽编号“15”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接下来,A锭翼将该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1”的槽SL。并且,A锭翼在槽编号“11”与“13”的槽SL之间,用该引绕的第1导线W1相对于第6齿T6的内侧卷绕部T6c卷绕用于反绕方向的第6绕组C6的绕组。
即,由A锭翼卷绕到该第6齿T6的内侧卷绕部T6c上的第1导线W1的匝数是应卷绕到该内侧卷绕部T6c的第6绕组C6的匝数的一半匝数。并且,在后面步骤(绕组卷绕步骤20)中,B锭翼利用第2导线W2沿反绕方向卷绕另一半的匝数,由此相对于该内侧卷绕部T6c完成反绕方向的第6绕组C6。
另一方面,如图17B所示,B锭翼将在内侧卷绕部T2c上仅卷绕了第2绕组C2的一半匝数的第2导线W2从槽编号“3”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接下来,B锭翼将该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23”的槽SL。并且,B锭翼在槽编号“23”与“1”的槽SL之间,用该引绕的第2导线W2相对于第12齿T12的内侧卷绕部T12c卷绕用于反绕方向的第12绕组C12的绕组。
即,由B锭翼卷绕到该第12齿T12的内侧卷绕部T12c上的第2导线W2的匝数是应卷绕到该内侧卷绕部T12c的第12绕组C12的匝数的一半匝数。并且,在后面步骤(绕组卷绕步骤20)中,A锭翼利用第1导线W1沿反绕方向卷绕另一半的匝数,由此相对于该内侧卷绕部T12c完成反绕方向的第12绕组C12。
绕组卷绕步骤16(槽:第4绕组C4、第10绕组C10)
如图17A所示,A锭翼将在内侧卷绕部T6c上仅卷绕了第6绕组C6的一半匝数的第1导线W1从槽编号“11”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接下来,A锭翼将该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7”的槽SL。并且,A锭翼在槽编号“7”与“9”的槽SL之间,用该引绕的第1导线W1相对于第4齿T4的内侧卷绕部T4c卷绕用于顺绕方向的第4绕组C4的绕组。
即,由A锭翼卷绕到该第4齿T4的内侧卷绕部T4c上的第1导线W1的匝数是应卷绕到该内侧卷绕部T4c的第4绕组C4的匝数的一半匝数。并且,在后面步骤(绕组卷绕步骤21)中,B锭翼利用第2导线W2沿顺绕方向卷绕另一半的匝数,由此相对于该内侧卷绕部T4c完成顺绕方向的第4绕组C4。
另一方面,如图17B所示,B锭翼将在内侧卷绕部T12c上仅卷绕了第12绕组C12的一半匝数的第2导线W2从槽编号“23”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接下来,B锭翼将该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9”的槽SL。并且,B锭翼在槽编号“19”与“21”的槽SL之间,用该引绕的第2导线W2相对于第10齿T10的内侧卷绕部T10c卷绕用于顺绕方向的第10绕组C10的绕组。
即,由B锭翼卷绕到该第10齿T10的内侧卷绕部T10c上的第2导线W2的匝数是应卷绕到该内侧卷绕部T10c的第10绕组C10的匝数的一半匝数。并且,在后面步骤(绕组卷绕步骤21)中,A锭翼利用第1导线W1沿顺绕方向卷绕另一半的匝数,由此相对于该内侧卷绕部T10c完成顺绕方向的第10绕组C10。
绕组卷绕步骤17(换向器片:S8、S20)
如图17A所示,A锭翼将在内侧卷绕部T4c上仅卷绕了第4绕组C4的一半匝数的第1导线W1从槽编号“9”的槽SL引出到最近的第8换向器片S8,卡挂到该第8换向器片S8的竖片R。
另一方面,如图17B所示,B锭翼将在内侧卷绕部T10c上仅卷绕了第10绕组C10的一半匝数的第2导线W2从槽编号“21”的槽SL引出到最近的第20换向器片S20,卡挂到该第20换向器片S20的竖片R。
绕组卷绕步骤18(槽:第4绕组C4、第10绕组C10)
如图17A所示,A锭翼将卡挂而钩住第8换向器片S8的竖片R的第1导线W1引出到最近的槽编号“9”的槽SL。并且,A锭翼在槽编号“9”与“7”的槽SL之间,将引出的第1导线W1相对于第4齿T4的内侧卷绕部T4c沿反绕方向仅卷绕1匝,将该第1导线W1从槽编号“7”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
另一方面,如图17B所示,B锭翼将卡挂而钩住第20换向器片S20的竖片R的第2导线W2引出到最近的槽编号“21”的槽SL。并且,B锭翼在槽编号“21”与“19”的槽SL之间,将引出的第2导线W2相对于第10齿T10的内侧卷绕部T10c沿反绕方向仅卷绕1匝,将该第2导线W2从槽编号“19”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
绕组卷绕步骤19(槽:第2绕组C2、第8绕组C8)
如图17A所示,A锭翼将从槽编号“7”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3”的槽SL。并且,A锭翼在槽编号“3”与“5”的槽SL之间,用该引绕的第1导线W1相对于第2齿T2的内侧卷绕部T2c卷绕用于顺绕方向的第2绕组C2的绕组。
在此,由A锭翼卷绕到该第2齿T2的内侧卷绕部T2c上的第1导线W1的匝数是应卷绕到该内侧卷绕部T2c的第2绕组C2的匝数的一半匝数。即,在前面的绕组卷绕步骤14中,B锭翼先利用第2导线W2沿顺绕方向卷绕一半。因此,在该时间点,在该内侧卷绕部T2c上沿顺绕方向卷绕另一半的匝数,由此第2绕组C2完成。
另一方面,如图17B所示,B锭翼将从槽编号“19”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5”的槽SL。并且,B锭翼在槽编号“15”与“17”的槽SL之间,用该引绕的第2导线W2相对于第8齿T8的内侧卷绕部T8c卷绕用于顺绕方向的第8绕组C8的绕组。
在此,由B锭翼卷绕到该第8齿T8的内侧卷绕部T8c上的第2导线W2的匝数是应卷绕到该内侧卷绕部T8c的第8绕组C8的匝数的一半匝数。即,在前面的绕组卷绕步骤14中,A锭翼先利用第1导线W1沿顺绕方向卷绕一半。因此,在该时间点,在该内侧卷绕部T8c沿顺绕方向卷绕另一半的匝数,由此第8绕组C8完成。
绕组卷绕步骤20(槽:第12绕组C12、第6绕组C6)
如图17A所示,A锭翼将卷绕了第2绕组C2的第1导线W1从槽编号“3”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接下来,A锭翼将该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23”的槽SL。并且,A锭翼在槽编号“23”与“1”的槽SL之间,用该引绕的第1导线W1相对于第12齿T12的内侧卷绕部T12c卷绕用于反绕方向的第12绕组C12的绕组。
在此,由A锭翼卷绕到该第12齿T12的内侧卷绕部T12c上的第1导线W1的匝数是应卷绕到该内侧卷绕部T12c的第12绕组C12的匝数的一半匝数。即,在前面的绕组卷绕步骤15中,B锭翼先利用第2导线W2沿反绕方向卷绕一半。因此,在该时间点,在该内侧卷绕部T12c上沿反绕方向卷绕另一半的匝数,由此第12绕组C12完成。
另一方面,如图17B所示,B锭翼将卷绕了第8绕组C8的第2导线W2从槽编号“15”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接下来,B锭翼将该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1”的槽SL。并且,B锭翼在槽编号“11”与“13”的槽SL之间,用该引绕的第2导线W2相对于第6齿T6的内侧卷绕部T6c卷绕用于反绕方向的第6绕组C6的绕组。
在此,由B锭翼卷绕到该第6齿T6的内侧卷绕部T6c上的第2导线W2的匝数是应卷绕到该内侧卷绕部T6c的第6绕组C6的匝数的一半匝数。即,在前面的绕组卷绕步骤15中,A锭翼先利用第1导线W1沿反绕方向卷绕一半。因此,在该时间点,在该内侧卷绕部T6c上沿反绕方向卷绕另一半的匝数,由此第6绕组C6完成。
绕组卷绕步骤21(槽:第10绕组C10、第4绕组C4)
如图17A所示,A锭翼将卷绕了第12绕组C12的第1导线W1从槽编号“23”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接下来,A锭翼将该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9”的槽SL。并且,A锭翼在槽编号“19”与“21”的槽SL之间,用该引绕的第1导线W1相对于第10齿T10的内侧卷绕部T10c卷绕用于顺绕方向的第10绕组C10的绕组。
在此,由A锭翼卷绕到该第10齿T10的内侧卷绕部T10c上的第1导线W1的匝数是应卷绕到该内侧卷绕部T10c的第10绕组C10的匝数的一半匝数。即,在前面的绕组卷绕步骤16中,B锭翼先利用第2导线W2沿顺绕方向卷绕一半。因此,在该时间点,在该内侧卷绕部T10c上沿顺绕方向卷绕另一半的匝数,由此第10绕组C10完成。
另一方面,如图17B所示,B锭翼将卷绕了第6绕组C6的第2导线W2从槽编号“11”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接下来,B锭翼将该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7”的槽SL。并且,B锭翼在槽编号“7”与“9”的槽SL之间,用该引绕的第2导线W2相对于第4齿T4的内侧卷绕部T4c卷绕用于顺绕方向的第4绕组C4的绕组。
在此,由B锭翼卷绕到该第4齿T4的内侧卷绕部T4c上的第2导线W2的匝数是应卷绕到该内侧卷绕部T4c的第4绕组C4的匝数的一半匝数。即,在前面的绕组卷绕步骤16中,A锭翼先利用第1导线W1沿顺绕方向卷绕一半。因此,在该时间点,在该内侧卷绕部T4c上沿顺绕方向卷绕另一半的匝数,由此第4绕组C4卷绕。
绕组卷绕步骤22(槽:槽编号“23”、槽编号“11”)
如图17A所示,A锭翼将卷绕了第10绕组C10的第1导线W1从槽编号“19”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将该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23”的槽SL。接下来,A锭翼将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的第1导线W1从换向器的相反侧经由槽编号“23”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
另一方面,如图17B所示,B锭翼将卷绕了第4绕组C4的第2导线W2从槽编号“7”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将该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1”的槽SL。接下来,A锭翼将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的第2导线W2从换向器的相反侧经由槽编号“11”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
绕组卷绕步骤23(换向器片:S23、S11)
如图17A所示,A锭翼将经由槽编号“23”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引出到最近的第23换向器片S23,卡挂到该第23换向器片S23的竖片R。
另一方面,如图17B所示,B锭翼将经由槽编号“11”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引出到最近的第11换向器片S11,卡挂到该第11换向器片S11的竖片R。
在该时间点,在全部的12个内侧卷绕部T1c~T12c上分别用A锭翼和B锭翼卷绕有由集中绕组构成的第1~第12绕组C1~C12。并且,从后面的步骤起卷绕有由分布绕组构成的第13~第24绕组C13~C24。
绕组卷绕步骤24(槽:第23绕组C23、第17绕组C17)
如图18A所示,A锭翼将卡挂到第23换向器片S23的竖片R的第1导线W1引出到最近的槽编号“24”的槽SL。并且,A锭翼在槽编号“24”与“22”的槽SL之间,即相对于第12齿T12的第2分支部T12b和第11齿T11的第1分支部T11a间,用该引出的第1导线W1卷绕用于反绕方向的第23绕组C23的绕组。
即,由A锭翼卷绕到第2分支部T12b和第1分支部T11a间的第1导线W1的匝数是应卷绕到该第2分支部T12b和第1分支部T11a间的第23绕组C23的匝数的一半匝数。并且,在后面步骤(绕组卷绕步骤29)中,B锭翼利用第2导线W2沿反绕方向卷绕另一半的匝数,由此在该第2分支部T12b和第1分支部T11a间完成反绕方向的第23绕组C23。
另一方面,如图18B所示,B锭翼将卡挂到第11换向器片S11的竖片R的第2导线W2引出到最近的槽编号“12”的槽SL。并且,B锭翼在槽编号“12”与“10”的槽SL之间,即相对于第6齿T6的第2分支部T6b和第5齿T5的第1分支部T5a间,用该引出的第2导线W2卷绕用于反绕方向的第17绕组C17的绕组。
即,由B锭翼卷绕到第2分支部T6b和第1分支部T5a间的第2导线W2的匝数是应卷绕到该第2分支部T6b和第1分支部T5a间的第17绕组C17的匝数的一半匝数。并且,在后面步骤(绕组卷绕步骤29)中,A锭翼利用第1导线W1沿反绕方向卷绕另一半的匝数,由此在该第2分支部T6b和第1分支部T5a间完成反绕方向的第17绕组C17。
绕组卷绕步骤25(槽:第21绕组C21、第15绕组C15)
如图18A所示,A锭翼将仅卷绕了在第2分支部T12b和第1分支部T11a间所卷绕的第23绕组C23的一半匝数的第1导线W1从槽编号“22”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接下来,A锭翼将该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8”的槽SL。并且,A锭翼在槽编号“18”与“20”的槽SL之间,即相对于第9齿T9的第1分支部T9a和第10齿T10的第2分支部T10b间,用该引绕的第1导线W1卷绕用于顺绕方向的第21绕组C21的绕组。
即,由A锭翼卷绕到第1分支部T9a和第2分支部T10b间的第1导线W1的匝数是应卷绕到该第1分支部T9a和第2分支部T10b间的第21绕组C21的匝数的一半匝数。并且,在后面步骤(绕组卷绕步骤30)中,B锭翼利用第2导线W2沿顺绕方向卷绕另一半的匝数,由此在该第1分支部T9a和第2分支部T10b间完成顺绕方向的第21绕组C21。
另一方面,如图18B所示,B锭翼将仅卷绕了在第2分支部T6b和第1分支部T5a间所卷绕的第17绕组C17的一半匝数的第2导线W2从槽编号“10”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
接下来,B锭翼将该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6”的槽SL。并且,B锭翼在槽编号“6”与“8”的槽SL之间,即相对于第3齿T3的第1分支部T3a和第4齿T4的第2分支部T4b间,用该引绕的第2导线W2卷绕用于顺绕方向的第15绕组C15的绕组。
即,由B锭翼卷绕到第1分支部T3a和第2分支部T4b间的第2导线W2的匝数是应卷绕到该第1分支部T3a和第2分支部T4b间的第15绕组C15的匝数的一半匝数。并且,在后面步骤(绕组卷绕步骤30)中,A锭翼利用第1导线W1沿顺绕方向卷绕另一半的匝数,由此在该第1分支部T3a和第2分支部T4b间完成顺绕方向的第15绕组C15。
绕组卷绕步骤26(槽:第19绕组C19、第13绕组C13)
如图18A所示,A锭翼将仅卷绕了在第1分支部T9a和第2分支部T10b间所卷绕的第21绕组C21的一半匝数的第1导线W1从槽编号“18”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接下来,A锭翼将该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4”的槽SL。并且,A锭翼在槽编号“14”与“16”的槽SL之间,即相对于第7齿T7的第1分支部T7a和第8齿T8的第2分支部T8b间,用该引绕的第1导线W1卷绕用于反绕方向的第19绕组C19的绕组。
即,由A锭翼卷绕到第1分支部T7a和第2分支部T8b间的第1导线W1的匝数是应卷绕到该第1分支部T7a和第2分支部T8b间的第19绕组C19的匝数的一半匝数。并且,在后面步骤(绕组卷绕步骤31)中,B锭翼利用第2导线W2沿反绕方向卷绕另一半的匝数,由此在该第1分支部T7a和第2分支部T8b间完成反绕方向的第19绕组C19。
另一方面,如图18B所示,B锭翼将仅卷绕了在第1分支部T3a和第2分支部T4b间所卷绕的第15绕组C15的一半匝数的第2导线W2从槽编号“6”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接下来,B锭翼将该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2”的槽SL。并且,B锭翼在槽编号“2”与“4”的槽SL之间,即相对于第1齿T1的第1分支部T1a和第2齿T2的第2分支部T2b间,用该引绕的第2导线W2卷绕用于反绕方向的第13绕组C13的绕组。
即,由B锭翼卷绕到第1分支部T1a和第2分支部T2b间的第2导线W2的匝数是应卷绕到该第1分支部T1a和第2分支部T2b间的第13绕组C13的匝数的一半匝数。并且,在后面步骤(绕组卷绕步骤31)中,A锭翼利用第1导线W1沿反绕方向卷绕另一半的匝数,由此在该第1分支部T1a和第2分支部T2b间完成反绕方向的第13绕组C13。
绕组卷绕步骤27(换向器片:S14、S2)
如图18A所示,A锭翼将在第1分支部T7a和第2分支部T8b间卷绕的第1导线W1经由槽编号“14”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接下来,A锭翼将该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引出到最近的第14换向器片S14,卡挂到该第14换向器片S14的竖片R。
另一方面,如图18B所示,B锭翼将在第1分支部T1a和第2分支部T2b间卷绕的第2导线W2经由槽编号“2”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接下来,B锭翼将该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引出到最近的第2换向器片S2,卡挂到该第2换向器片S2的竖片R。
绕组卷绕步骤28(槽:槽编号“14”、槽编号“2”)
如图18A所示,A锭翼将卡挂到第14换向器片S14的竖片R的第1导线W1从最近的槽编号“14”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
另一方面,如图18B所示,B锭翼将卡挂到第2换向器片S2的竖片R的第2导线W2从最近的槽编号“2”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
绕组卷绕步骤29(槽:第17绕组C17、第23绕组C23)
如图18A所示,A锭翼将从槽编号“14”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0”的槽SL。A锭翼用该引绕的第1导线W1在槽编号“10”与“12”的槽SL之间,即相对于第5齿T5的第1分支部T5a和第6齿T6的第2分支部T6b间卷绕用于反绕方向的第17绕组C17的绕组。
在此,由A锭翼卷绕到第1分支部T5a和第2分支部T6b的第1导线W1的匝数是应卷绕到该第1分支部T5a和第2分支部T6b的第17绕组C17的匝数的一半匝数。即,在前面的绕组卷绕步骤24中,B锭翼先利用第2导线W2沿反绕方向卷绕一半。因此,在该时间点,在该第1分支部T5a和第2分支部T6b上沿反绕方向卷绕另一半的匝数,由此第17绕组C17完成。
另一方面,如图18B所示,B锭翼将从槽编号“2”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22”的槽SL。B锭翼用该引绕的第2导线W2在槽编号“22”与“24”的槽SL之间,即相对于第11齿T11的第1分支部T11a和第12齿T12的第2分支部T12b间卷绕用于反绕方向的第23绕组C23的绕组。
在此,由B锭翼卷绕到第1分支部T11a和第2分支部T12b的第2导线W2的匝数是应卷绕到该第1分支部T11a和第2分支部T12b的第23绕组C23的匝数的一半匝数。即,在前面的绕组卷绕步骤24中,A锭翼先利用第1导线W1沿反绕方向卷绕一半。因此,在该时间点,在该第1分支部T11a和第2分支部T12b沿反绕方向卷绕另一半的匝数,由此第23绕组C23完成。
绕组卷绕步骤30(槽:第15绕组C15、第21绕组C21)
如图18A所示,A锭翼将卷绕了第17绕组C17的第1导线W1从槽编号“10”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接下来,A锭翼将从槽编号“10”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6”的槽SL。A锭翼用该引绕的第1导线W1在槽编号“6”与“8”的槽SL之间,即相对于第3齿T3的第1分支部T3a和第4齿T4的第2分支部T4b间卷绕用于顺绕方向的第15绕组C15的绕组。
在此,由A锭翼卷绕到第1分支部T3a和第2分支部T4b的第1导线W1的匝数是应卷绕到该第1分支部T3a和第2分支部T4b的第15绕组C15的匝数的一半匝数。即,在前面的绕组卷绕步骤25中,B锭翼先利用第2导线W2沿顺绕方向卷绕一半。因此,在该时间点,在该第1分支部T3a和第2分支部T4b上沿顺绕方向卷绕另一半的匝数,由此第15绕组C15完成。
另一方面,如图18B所示,B锭翼将卷绕了第23绕组C23的第2导线W2从槽编号“22”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接下来,B锭翼将从槽编号“22”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8”的槽SL。B锭翼用该引绕的第2导线W2在槽编号“18”与“20”的槽SL之间,即相对于第9齿T9的第1分支部T9a和第10齿T10的第2分支部T10b间卷绕用于顺绕方向的第21绕组C21的绕组。
在此,由B锭翼卷绕到第1分支部T9a和第2分支部T10b的第2导线W2的匝数是应卷绕到该第1分支部T9a和第2分支部T10b的第21绕组C21的匝数的一半匝数。即,在前面的绕组卷绕步骤25中,A锭翼先利用第1导线W1沿顺绕方向卷绕一半。因此,在该时间点,在该第1分支部T9a和第2分支部T10b上沿顺绕方向卷绕另一半的匝数,由此第21绕组C21完成。
绕组卷绕步骤31(槽:第13绕组C13、第19绕组C19)
如图18A所示,A锭翼将卷绕了第15绕组C15的第1导线W1从槽编号“6”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接下来,A锭翼将从槽编号“6”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2”的槽SL。A锭翼用该引绕的第1导线W1在槽编号“2”与“4”的槽SL之间,即相对于第1齿T1的第1分支部T1a和第2齿T2的第2分支部T2b间卷绕反绕方向的第13绕组C13的绕组。
在此,由A锭翼卷绕到第1分支部T1a和第2分支部T2b的第1导线W1的匝数是应卷绕到该第1分支部T1a和第2分支部T2b的第13绕组C13的匝数的一半匝数。即,在前面的绕组卷绕步骤26中,B锭翼先利用第2导线W2沿反绕方向卷绕一半。因此,在该时间点,在该第1分支部T1a和第2分支部T2b上沿反绕方向卷绕另一半的匝数,由此第13绕组C13完成。
另一方面,如图18B所示,B锭翼将卷绕了第21绕组C21的第2导线W2从槽编号“18”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接下来,B锭翼将从槽编号“18”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4”的槽SL。B锭翼用该引绕的第2导线W2在槽编号“14”与“16”的槽SL之间,即相对于第7齿T7的第1分支部T7a和第8齿T8的第2分支部T8b间卷绕用于反绕方向的第19绕组C19的绕组。
在此,由B锭翼卷绕到第1分支部T7a和第2分支部T8b的第2导线W2的匝数是应卷绕到该第1分支部T7a和第2分支部T8b的第19绕组C19的匝数的一半匝数。即,在前面的绕组卷绕步骤26中,A锭翼先利用第1导线W1沿反绕方向卷绕一半。因此,在该时间点,在该第1分支部T7a和第2分支部T8b上沿反绕方向卷绕另一半的匝数,由此第19绕组C19完成。
绕组卷绕步骤32(槽:槽编号“8”、槽编号“20”)
如图18A所示,A锭翼将卷绕了第13绕组C13的第1导线W1从槽编号“4”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将该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8”的槽SL。接下来,A锭翼将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的第1导线W1从换向器的相反侧经由槽编号“8”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
另一方面,如图18B所示,B锭翼将卷绕了第19绕组C19的第2导线W2从槽编号“16”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将该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20”的槽SL。接下来,A锭翼将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的第2导线W2从换向器的相反侧经由槽编号“20”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
绕组卷绕步骤33(换向器片:S7、S19)
如图18A所示,A锭翼将经由槽编号“8”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引出到最近的第7换向器片S7,卡挂到该第7换向器片S7的竖片R。
另一方面,如图18B所示,B锭翼将经由槽编号“20”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引出到最近的第19换向器片S19,卡挂到该第19换向器片S19的竖片R。
绕组卷绕步骤34(断线)
A锭翼将钩住第7换向器片S7的竖片R的第1导线W1切断(断线)。
B锭翼将钩住第19换向器片S19的竖片R的第2导线W2切断(断线)。
绕组卷绕步骤35(换向器片:S16、S4)
如图19A所示,A锭翼将切断的第1导线W1重新钩住第16换向器片S16的竖片R。
另一方面,如图19B所示,B锭翼将切断的第2导线W2重新钩住第4换向器片S4的竖片R。
绕组卷绕步骤36(槽:第20绕组C20、第14绕组C14)
如图19A所示,A锭翼将卡挂到第16换向器片S16的竖片R的第1导线W1引出到最近的槽编号“16”的槽SL。并且,A锭翼在槽编号“16”与“18”的槽SL之间,即相对于第8齿T8的第1分支部T8a和第9齿T9的第2分支部T9b间,用该引出的第1导线W1卷绕用于顺绕方向的第20绕组C20的绕组。
即,由A锭翼卷绕到第1分支部T8a和第2分支部T9b间的第1导线W1的匝数是应卷绕到该第1分支部T8a和第2分支部T9b间的第20绕组C20的匝数的一半匝数。并且,在后面步骤(绕组卷绕步骤41)中,B锭翼利用第2导线W2沿顺绕方向卷绕另一半的匝数,由此在该第1分支部T8a和第2分支部T9b间完成顺绕方向的第20绕组C20。
另一方面,如图19B所示,B锭翼将卡挂到第4换向器片S4的竖片R的第2导线W2引出到最近的槽编号“4”的槽SL。并且,B锭翼在槽编号“4”与“6”的槽SL之间,即相对于第2齿T2的第1分支部T2a和第3齿T3的第2分支部T3b间,用该引绕的第2导线W2卷绕用于顺绕方向的第14绕组C14的绕组。
即,由B锭翼卷绕到第1分支部T2a和第2分支部T3b间的第2导线W2的匝数是应卷绕到该第1分支部T2a和第2分支部T3b间的第14绕组C14的匝数的一半匝数。并且,在后面步骤(绕组卷绕步骤41)中,A锭翼利用第1导线W1沿顺绕方向卷绕另一半的匝数,由此在该第1分支部T2a和第2分支部T3b间完成顺绕方向的第14绕组C14。
绕组卷绕步骤37(槽:第18绕组C18、第24绕组C24)
如图19A所示,A锭翼将仅卷绕了在第1分支部T8a和第2分支部T9b间所卷绕的第20绕组C20的一半匝数的第1导线W1从槽编号“16”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接下来,A锭翼将该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2”的槽SL。并且,A锭翼在槽编号“12”与“14”的槽SL之间,即相对于第6齿T6的第1分支部T6a和第7齿T7的第2分支部T7b间,用该引绕的第1导线W1卷绕用于反绕方向的第18绕组C18的绕组。
即,由A锭翼卷绕到第1分支部T6a和第2分支部T7b间的第1导线W1的匝数是应卷绕到该第1分支部T6a和第2分支部T7b间的第18绕组C18的匝数的一半匝数。并且,在后面步骤(绕组卷绕步骤42)中,B锭翼利用第2导线W2沿反绕方向卷绕另一半的匝数,由此在该第1分支部T6a和第2分支部T7b间完成反绕方向的第18绕组C18。
另一方面,如图19B所示,B锭翼将仅卷绕了在第1分支部T2a和第2分支部T3b间所卷绕的第14绕组C14的一半匝数的第2导线W2从槽编号“4”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接下来,B锭翼将该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24”的槽SL。并且,B锭翼在槽编号“24”与“2”的槽SL之间,即相对于第12齿T12的第1分支部T12a和第1齿T1的第2分支部T1b间,用该引绕的第2导线W2卷绕用于反绕方向的第24绕组C24的绕组。
即,由B锭翼卷绕到第1分支部T12a和第2分支部T1b间的第2导线W2的匝数是应卷绕到该第1分支部T12a和第2分支部T1b间的第24绕组C24的匝数的一半匝数。并且,在后面步骤(绕组卷绕步骤42)中,A锭翼利用第1导线W1沿反绕方向卷绕另一半的匝数,由此在该第1分支部T12a和第2分支部T1b间完成反绕方向的第24绕组C24。
绕组卷绕步骤38(槽:第16绕组C16、第22绕组C22)
如图19A所示,A锭翼将仅卷绕了在第1分支部T6a和第2分支部T7b间所卷绕的第18绕组C18的一半匝数的第1导线W1从槽编号“12”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接下来,A锭翼将该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8”的槽SL。并且,A锭翼在槽编号“8”与“10”的槽SL之间,即相对于第4齿T4的第1分支部T4a和第5齿T5的第2分支部T5b间,用该引绕的第1导线W1卷绕用于顺绕方向的第16绕组C16的绕组。
即,由A锭翼卷绕到第1分支部T4a和第2分支部T5b间的第1导线W1的匝数是应卷绕到该第1分支部T4a和第2分支部T5b间的第16绕组C16的匝数的一半匝数。并且,在后面步骤(绕组卷绕步骤43)中,B锭翼利用第2导线W2沿顺绕方向卷绕另一半的匝数,由此在该第1分支部T4a和第2分支部T5b间完成顺绕方向的第16绕组C16。
另一方面,如图19B所示,B锭翼将仅卷绕了在第1分支部T12a和第2分支部T1b间所卷绕的第24绕组C24的一半匝数的第2导线W2从槽编号“24”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接下来,B锭翼将该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20”的槽SL。并且,B锭翼在槽编号“20”与“22”的槽SL之间,即相对于第10齿T10的第1分支部T10a和第11齿T11的第2分支部T11b间,用该引绕的第2导线W2卷绕用于顺绕方向的第22绕组C22的绕组。
即,由B锭翼卷绕到第1分支部T10a和第2分支部T11b间的第2导线W2的匝数是应卷绕到该第1分支部T10a和第2分支部T11b间的第22绕组C22的匝数的一半匝数。并且,在后面步骤(绕组卷绕步骤43)中,A锭翼利用第1导线W1沿顺绕方向卷绕另一半的匝数,由此在该第1分支部T10a和第2分支部T11b间完成顺绕方向的第22绕组C22。
绕组卷绕步骤39(换向器片:S9、S21)
如图19A所示,A锭翼将在第1分支部T4a和第2分支部T5b间卷绕的第1导线W1经由槽编号“10”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接下来,A锭翼将该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引出到最近的第9换向器片S9,卡挂到该第9换向器片S9的竖片R。
另一方面,如图19B所示,B锭翼将在第1分支部T10a和第2分支部T11b间卷绕的第2导线W2经由槽编号“22”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接下来,B锭翼将该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引出到最近的第21换向器片S21,卡挂到该第21换向器片S21的竖片R。
绕组卷绕步骤40(槽:第16绕组C16、第22绕组C22)
如图19A所示,A锭翼将卡挂而钩住第9换向器片S9的竖片R的第1导线W1引出到最近的槽编号“10”的槽SL。并且,A锭翼在槽编号“10”与“8”的槽SL之间,即相对于第5齿T5的第2分支部T5b和第4齿T4的第1分支部T4a间,将引出的第1导线W1沿反绕方向仅卷绕1匝,将该第1导线W1从槽编号“8”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
另一方面,如图19B所示,B锭翼将卡挂而钩住第21换向器片S21的竖片R的第2导线W2引出到最近的槽编号“22”的槽SL。并且,B锭翼在槽编号“22”与“20”的槽SL之间,即相对于第11齿T11的第2分支部T11b和第10齿T10的第1分支部T10a间,将引出的第2导线W2沿反绕方向仅卷绕1匝,将该第1导线W1从槽编号“20”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
绕组卷绕步骤41(槽:第14绕组C14、第20绕组C20)
如图19A所示,A锭翼将从槽编号“8”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4”的槽SL。A锭翼用该引绕的第1导线W1在槽编号“4”与“6”的槽SL之间,即相对于第2齿T2的第1分支部T2a和第3齿T3的第2分支部T3b间卷绕用于顺绕方向的第14绕组C14的绕组。
在此,由A锭翼卷绕到第1分支部T2a和第2分支部T3b的第1导线W1的匝数是应卷绕到该第1分支部T2a和第2分支部T3b的第14绕组C14的匝数的一半匝数。即,在前面的绕组卷绕步骤36中,B锭翼先利用第2导线W2沿顺绕方向卷绕一半。因此,在该时间点,在该第1分支部T2a和第2分支部T3b上沿顺绕方向卷绕另一半的匝数,由此第14绕组C14完成。
另一方面,如图19B所示,B锭翼将从槽编号“20”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6”的槽SL。B锭翼用该引绕的第2导线W2在槽编号“16”与“18”的槽SL之间,即相对于第8齿T8的第1分支部T8a和第9齿T9的第2分支部T9b间卷绕用于顺绕方向的第20绕组C20的绕组。
在此,由B锭翼卷绕到第1分支部T8a和第2分支部T9b的第2导线W2的匝数是应卷绕到该第1分支部T8a和第2分支部T9b的第20绕组C20的匝数的一半匝数。即,在前面的绕组卷绕步骤36中,A锭翼先利用第1导线W1沿顺绕方向卷绕一半。因此,在该时间点,在该第1分支部T8a和第2分支部T9b沿顺绕方向卷绕另一半的匝数,由此第20绕组C20完成。
绕组卷绕步骤42(槽:第24绕组C24、第18绕组C18)
如图19A所示,A锭翼将卷绕了第14绕组C14的第1导线W1从槽编号“4”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接下来,A锭翼将从槽编号“4”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24”的槽SL。A锭翼用该引绕的第1导线W1在槽编号“24”与“2”的槽SL之间,即相对于第12齿T12的第1分支部T12a和第1齿T1的第2分支部T1b间卷绕用于反绕方向的第24绕组C24的绕组。
在此,由A锭翼卷绕到第1分支部T12a和第2分支部T1b的第1导线W1的匝数是应卷绕到该第1分支部T12a和第2分支部T1b的第24绕组C24的匝数的一半匝数。即,在前面的绕组卷绕步骤37中,B锭翼先利用第2导线W2沿反绕方向卷绕一半。因此,在该时间点,在该第1分支部T12a和第2分支部T1b上沿反绕方向卷绕另一半的匝数,由此第24绕组C24完成。
另一方面,如图19B所示,B锭翼将卷绕了第20绕组C20的第2导线W2从槽编号“16”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接下来,B锭翼将从槽编号“16”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2”的槽SL。B锭翼用该引绕的第2导线W2在槽编号“12”与“14”的槽SL之间,即相对于第6齿T6的第1分支部T6a和第7齿T7的第2分支部T7b间卷绕用于反绕方向的第18绕组C18的绕组。
在此,由B锭翼卷绕到第1分支部T6a和第2分支部T7b的第2导线W2的匝数是应卷绕到该第1分支部T6a和第2分支部T7b的第18绕组C18的匝数的一半匝数。即,在前面的绕组卷绕步骤37中,A锭翼先利用第1导线W1沿反绕方向卷绕一半。因此,在该时间点,在该第1分支部T6a和第2分支部T7b上沿反绕方向卷绕另一半的匝数,由此第18绕组C18完成。
绕组卷绕步骤43(槽:第22绕组C22、第16绕组C16)
如图19A所示,A锭翼将卷绕了第24绕组C24的第1导线W1从槽编号“24”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接下来,A锭翼将从槽编号“24”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20”的槽SL。A锭翼用该引绕的第1导线W1在槽编号“20”与“22”的槽SL之间,即相对于第10齿T10的第1分支部T10a和第11齿T11的第2分支部T11b间卷绕用于顺绕方向的第22绕组C22的绕组。
在此,由A锭翼卷绕到第1分支部T10a和第2分支部T11b的第1导线W1的匝数是应卷绕到该第1分支部T10a和第2分支部T11b的第22绕组C22的匝数的一半匝数。即,在前面的绕组卷绕步骤38中,B锭翼先利用第2导线W2沿顺绕方向卷绕一半。因此,在该时间点,在该第1分支部T10a和第2分支部T11b上沿顺绕方向卷绕另一半的匝数,由此第22绕组C22完成。
另一方面,如图19B所示,B锭翼将卷绕了第18绕组C18的第2导线W2从槽编号“12”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接下来,B锭翼将从槽编号“12”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8”的槽SL。B锭翼用该引绕的第2导线W2在槽编号“8”与“10”的槽SL之间,即相对于第4齿T4的第1分支部T4a和第5齿T5的第2分支部T5b间卷绕用于顺绕方向的第16绕组C16的绕组。
在此,由B锭翼卷绕到第1分支部T4a和第2分支部T5b的第2导线W2的匝数是应卷绕到该第1分支部T4a和第2分支部T5b的第16绕组C16的匝数的一半匝数。即,在前面的绕组卷绕步骤38中,A锭翼先利用第1导线W1沿顺绕方向卷绕一半。因此,在该时间点,在该第1分支部T4a和第2分支部T5b上沿顺绕方向卷绕另一半的匝数,由此第16绕组C16完成。
绕组卷绕步骤44(槽:槽编号“24”、槽编号“12”)
如图19A所示,A锭翼将卷绕了第22绕组C22的第1导线W1从槽编号“20”的槽SL向换向器的相反侧引出,将该引出的第1导线W1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24”的槽SL。接下来,A锭翼将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的第1导线W1从换向器的相反侧经由槽编号“24”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
另一方面,如图19B所示,B锭翼将引绕了第16绕组C16的第2导线W2从槽编号“8”的槽SL引出到换向器的相反侧,将该引出的第2导线W2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2”的槽SL。接下来,A锭翼将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的第2导线W2从换向器的相反侧经由槽编号“12”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
绕组卷绕步骤45(换向器片:S24、S12)
如图19A所示,A锭翼将经由槽编号“24”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1导线W1引出到最近的第24换向器片S24,卡挂到该第24换向器片S24的竖片R。
另一方面,如图19B所示,B锭翼将经由槽编号“12”的槽SL向换向器侧引出的第2导线W2引出到最近的第12换向器片S12,卡挂到该第12换向器片S12的竖片R。
绕组卷绕步骤46(断线)
A锭翼将钩住第24换向器片S24的竖片R的第1导线W1切断(断线)。
B锭翼将钩住第12换向器片S12的竖片R的第2导线W2切断(断线)。
由此,使用由A锭翼和B锭翼构成的双锭翼绕线机的第1~第24绕组C1~C24的卷绕作业结束。
接着,将各竖片R向分别对应的短路线、钩住绕组的部分所保持的方向折弯。接下来,进行熔融,通过该熔融,各换向器片的竖片R与分别对应的各绕组、各短路线接合而电连接。
由此,可制造电枢3。
接着,记载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作用。
首先,A锭翼和B锭翼对由集中绕组构成的12个绕组、即第1~第12绕组C1~C12全部分别分担地卷绕其匝数。当第1~第12绕组C1~C12被卷绕时,A锭翼和B锭翼对由分布绕组构成的12个绕组、即第13~第24绕组C13~C24全部也同样地分别分担地卷绕其匝数。
并且,关于钩住竖片的集中绕组间的导线W1、W2,钩住除了集中绕组间的导线W1、W2已经钩住的竖片R以外的竖片R。而且,对于钩住竖片R的分布绕组间的导线W1、W2,钩住除了集中绕组间的导线W1、W2和分布绕组间的导线W1、W2已经钩住的竖片R以外的竖片R。
由此,钩住第1~第24换向器片S1~S24的竖片R的导线包含短路线在内最多为2根导线W1、W2,因此成为非常少的根数。其结果是,在后面步骤中进行的用于使导线W1、W2与竖片R电连接的熔融时,能确保与相邻的竖片R的绝缘性。
接着,以下记载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优点。
(7)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减少钩住第1~第24换向器片S1~S24的竖片R的导线W1、W2的钩住根数,能确保与相邻的竖片R的绝缘性。
上述第3实施方式也可以按照如下变更。
○在第3实施方式中,将定子2具备的磁极(磁体)的极数设为6,将槽的数量设为24,将换向器片的数量设为24。取而代之,磁极的数量:槽的数量:换向器片的数量之比为1:4:4的电枢也可以应用本发明。
○另外,在第1~第3实施方式中,在分别具备阳极侧刷B1和阴极侧刷B2各1个的直流电动机1中将本发明具体化,但是也可以在分别具备阳极侧刷B1和阴极侧刷B2各多个的直流电动机中将本发明具体化。
(第4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绕组的卷绕方法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因此,在第4实施方式中,在说明便利的基础上,对该绕组的卷绕方法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集中缠绕的第1~第12绕组C1~C12,其中的8个绕组、即第1~第4、第7~第10绕组C1~C4、C7~C10按顺绕来卷绕。与此相对,4个绕组、即第5、第6、第11、第12绕组C5、C6、C11、C12按反绕来卷绕。
另一方面,关于分布缠绕的第13~第24绕组C13~C24,其中的8个绕组、即第13~第15、第18~第21绕组、第24绕组C13~C15、C18~C21、C24按顺绕来卷绕。与此相对,4个绕组、即第16、第17、第22、第23绕组C16、C17、C22、C23按反绕来卷绕。
(竖片折弯步骤)
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短路线连接步骤之后,接着进行将钩住在短路线连接步骤中连接的第1~第8短路线L1~L8的换向器片的竖片折弯的竖片折弯步骤。
该将竖片折弯的竖片折弯步骤是将钩住第1~第8短路线L1~L8的始端部以及终端部的换向器片的竖片折弯的作业。
详细地说,关于除了第17换向器片S17的竖片R之外的第1和第9换向器片S1、S9的竖片R,向第1短路线L1的始端部以及终端部的钩住部分所保持的方向折弯。
关于除了第2换向器片S2的竖片R之外的第10和第18换向器片S10、S18的竖片R,向第2短路线L2的始端部以及终端部的钩住部分所保持的方向折弯。
关于除了第11换向器片S11的竖片R之外的第19和第3换向器片S19、S3的竖片R,向第3短路线L3的始端部以及终端部的钩住部分所保持的方向折弯。
关于除了第20换向器片S20的竖片R之外的第2和第12换向器片S2、S12的竖片R,向第4短路线L4的始端部以及终端部的钩住部分所保持的方向折弯。
关于除了第5换向器片S5的竖片R之外的第13和第21换向器片S13、S21的竖片R,向第5短路线L5的始端部以及终端部的钩住部分所保持的方向折弯。
关于除了第14换向器片S14的竖片R之外的第22和第6换向器片S22、S6的竖片R,向第6短路线L6的始端部以及终端部的钩住部分所保持的方向折弯。
关于除了第23换向器片S23的竖片R之外的第7和第15换向器片S7、S15的竖片R,向第7短路线L7的始端部以及终端部的钩住部分所保持的方向折弯。
关于除了第8换向器片S8的竖片R之外的第16和第24换向器片S16、S24的竖片R,向第8短路线L8的始端部以及终端部的钩住部分所保持的方向折弯。
由此,8个换向器片、即第2、第5、第8、第11、第14、第17、第20以及第23换向器片S2、S5、S8、S11、S14、S17、S20、S23的竖片R处于没有折弯的状态。
即,使用这8个换向器片S2、S5、S8、S11、S14、S17、S20、S23的没有折弯的竖片R,转移到接着进行的第1~第24绕组C1~C24的卷绕作业。
(绕组卷绕步骤)
当竖片折弯步骤完成时,转移到第1~第24绕组C1~C24的卷绕作业。
在此,按照以下的表5所示的绕组卷绕步骤表和图20~图31所示的卷绕图说明第1~第24绕组C1~C24的卷绕。
【表5】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表5所示的步骤表和图20~图31所示的卷绕图可明确,使用对配置于180°相对的位置的一方绕组和另一方绕组同时卷绕的方法,使用双锭翼绕线机。
因此,在步骤表中,与第1~第8短路线L1~L8同样,A锭翼(绕线机)和B锭翼(绕线机)分担地卷绕第1~第24绕组C1~C24。
绕组卷绕步骤1(换向器片:S17、S5)
如图20所示,A锭翼将第1导线W1的始端部钩住第17换向器片S17的竖片R。
另一方面,如图20所示,B锭翼将第2导线W2的始端部钩住第5换向器片S5的竖片R。
绕组卷绕步骤2(槽:第1绕组C1、第7绕组C7)
如图20所示,A锭翼将钩住第17换向器片S17的竖片R的第1导线W1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3”的槽SL。并且,A锭翼在槽编号“3”与“1”的槽SL之间,将引绕的第1导线W1按顺绕卷绕第1齿T1的内侧卷绕部T1c。由此,在内侧卷绕部T1c上以集中缠绕卷绕有顺绕的第1绕组C1。
另一方面,如图20所示,B锭翼将钩住第5换向器片S5的竖片R的第2导线W2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5”的槽SL。并且,B锭翼在槽编号“15”与“13”的槽SL之间,将引绕的第2导线W2按顺绕卷绕到第7齿T7的内侧卷绕部T7c。由此,在内侧卷绕部T7c中以集中缠绕卷绕有顺绕的第7绕组C7。
绕组卷绕步骤3(换向器片:S2、S14)
如图20所示,A锭翼将卷绕了第1绕组C1的第1导线W1从槽编号“1”的槽SL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第2换向器片S2,卡挂到该第2换向器片S2的竖片R。
另一方面,如图20所示,B锭翼将卷绕了第7绕组C7的第2导线W2从槽编号“13”的槽SL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第14换向器片S14,卡挂到该第14换向器片S14的竖片R。
绕组卷绕步骤4(槽:第5绕组C5、第11绕组C11)
如图21所示,A锭翼将卡挂到第2换向器片S2的竖片R的第1导线W1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9”的槽SL。并且,A锭翼在槽编号“9”与“11”的槽SL之间,将引绕的第1导线W1按反绕卷绕到第5齿T5的内侧卷绕部T5c。由此,在内侧卷绕部T5c上以集中缠绕卷绕有反绕的第5绕组C5。
另一方面,如图21所示,B锭翼将卡挂到第14换向器片S14的竖片R的第2导线W2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21”的槽SL。并且,B锭翼在槽编号“21”与“23”的槽SL之间,将引绕的第2导线W2按反绕卷绕到第11齿T11的内侧卷绕部T11c。由此,在内侧卷绕部T11c上以集中缠绕卷绕有反绕的第11绕组C11。
绕组卷绕步骤5(换向器片:S17、S5)
如图21所示,A锭翼将卷绕了第5绕组C5的第1导线W1从槽编号“11”的槽SL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第17换向器片S17,卡挂到该第17换向器片S17的竖片R。
另一方面,如图21所示,B锭翼将卷绕了第11绕组C11的第2导线W2从槽编号“23”的槽SL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第5换向器片S5,卡挂到该第5换向器片S5的竖片R。
绕组卷绕步骤6(槽:第9绕组C9、第3绕组C3)
如图22所示,A锭翼将卡挂到第17换向器片S17的竖片R的第1导线W1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9”的槽SL。并且,A锭翼在槽编号“19”与“17”的槽SL之间,将引绕的第1导线W1按顺绕卷绕到第9齿T9的内侧卷绕部T9c。由此,在内侧卷绕部T9c上以集中缠绕卷绕有顺绕的第9绕组C9。
另一方面,如图22所示,B锭翼将卡挂到第5换向器片S5的竖片R的第2导线W2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7”的槽SL。并且,B锭翼在槽编号“7”与“5”的槽SL之间,将引绕的第2导线W2按顺绕卷绕到第3齿T3的内侧卷绕部T3c。由此,在内侧卷绕部T3c上以集中缠绕卷绕有顺绕的第3绕组C3。
绕组卷绕步骤7(换向器片:S2、S14)
如图22所示,A锭翼将卷绕了第9绕组C9的第1导线W1从槽编号“17”的槽SL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第2换向器片S2,钩住该第2换向器片S2的竖片R。
另一方面,如图22所示,B锭翼将卷绕了第3绕组C3的第2导线W2从槽编号“5”的槽SL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第14换向器片S14,钩住该第14换向器片S14的竖片R。
绕组卷绕步骤8(断线)
A锭翼将钩住第2换向器片S2的竖片R的第1导线W1切断(断线)。
B锭翼将钩住第14换向器片S14的竖片R的第2导线W2切断(断线)。
绕组卷绕步骤9(换向器片:S11、S23)
如图23所示,A锭翼将切断的第1导线W1重新钩住第11换向器片S11的竖片R。
另一方面,如图23所示,B锭翼将切断的第2导线W2重新钩住第23换向器片S23的竖片R。
绕组卷绕步骤10(槽:第2绕组C2、第8绕组C8)
如图23所示,A锭翼将钩住第11换向器片S11的竖片R的第1导线W1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5”的槽SL。并且,A锭翼在槽编号“5”与“3”的槽SL之间,将该引绕的第1导线W1按顺绕卷绕到第2齿T2的内侧卷绕部T2c。由此,在内侧卷绕部T2c上以集中缠绕卷绕有顺绕的第2绕组C2。
另一方面,如图23所示,B锭翼将钩住第23换向器片S23的竖片R的第2导线W2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7”的槽SL。并且,B锭翼在槽编号“17”与“15”的槽SL之间,将该引绕的第2导线W2按顺绕卷绕到第8齿T8的内侧卷绕部T8c。由此,在内侧卷绕部T8c上以集中缠绕卷绕有顺绕的第8绕组C8。
绕组卷绕步骤11(换向器片:S20、S8)
如图23所示,A锭翼将卷绕了第2绕组C2的第1导线W1从槽编号“3”的槽SL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第20换向器片S20,卡挂到该第20换向器片S20的竖片R。
另一方面,如图23所示,B锭翼将卷绕了第8绕组C8的第2导线W2从槽编号“15”的槽SL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第8换向器片S8,卡挂到该第8换向器片S8的竖片R。
绕组卷绕步骤12(槽:第6绕组C6、第12绕组C12)
如图24所示,A锭翼将卡挂到第20换向器片S20的竖片R的第1导线W1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1”的槽SL。并且,A锭翼在槽编号“11”与“13”的槽SL之间,将该引绕的第1导线W1按反绕卷绕到第6齿T6的内侧卷绕部T6c。由此,在内侧卷绕部T6c上以集中缠绕卷绕有反绕的第6绕组C6。
另一方面,如图24所示,B锭翼将卡挂到第8换向器片S8的竖片R的第2导线W2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23”的槽SL。并且,B锭翼在槽编号“23”与“1”的槽SL之间,将该引绕的第2导线W2按反绕卷绕到第12齿T12的内侧卷绕部T12c。由此,在内侧卷绕部T12c上以集中缠绕卷绕有第12绕组C12。
绕组卷绕步骤13(换向器片:S11、S23)
如图24所示,A锭翼将卷绕了第6绕组C6的第1导线W1从槽编号“13”的槽SL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第11换向器片S11,卡挂到该第11换向器片S11的竖片R。
另一方面,如图24所示,B锭翼将卷绕了第12绕组C12的第2导线W2从槽编号“1”的槽SL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第23换向器片S23,卡挂到该第23换向器片S23的竖片R。
绕组卷绕步骤14(槽:第10绕组C10、第4绕组C4)
如图25所示,A锭翼将卡挂到第11换向器片S11的竖片R的第1导线W1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21”的槽SL。并且,A锭翼在槽编号“21”与“19”的槽SL之间,将引绕的第1导线W1按顺绕卷绕到第10齿T10的内侧卷绕部T10c。由此,在内侧卷绕部T10c上以集中缠绕卷绕有顺绕的第10绕组C10。
另一方面,如图25所示,B锭翼将卡挂到第23换向器片S23的竖片R的第2导线W2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9”的槽SL。并且,B锭翼在槽编号“9”与“7”的槽SL之间,将引绕的第2导线W2按顺绕卷绕到第4齿T4的内侧卷绕部T4c。由此,在内侧卷绕部T4c上以集中缠绕卷绕有顺绕的第4绕组C4。
在该时间点,在全部的12个内侧卷绕部T1c~T12c上分别用A锭翼和B锭翼卷绕有由集中绕组构成的第1~第12绕组C1~C12。
绕组卷绕步骤15(换向器片:S20、S8)
如图25所示,A锭翼将卷绕了第10绕组C10的第1导线W1从槽编号“19”的槽SL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第20换向器片S20,卡挂到该第20换向器片S20的竖片R。
另一方面,如图25所示,B锭翼将卷绕了第4绕组C4的第2导线W2从槽编号“7”的槽SL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第8换向器片S8,卡挂到该第8换向器片S8的竖片R。
绕组卷绕步骤16(槽:第18绕组C18、第24绕组C24)
如图26所示,A锭翼将卡挂到第20换向器片S20的竖片R的第1导线W1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4”的槽SL。并且,A锭翼在槽编号“14”与“12”的槽SL之间,即相对于第7齿T7的第2分支部T7b和第6齿T6的第1分支部T6a间,将该引绕的第1导线W1按顺绕卷绕。由此,在第2分支部T7b与第1分支部T6a之间以分布缠绕卷绕有顺绕的第18绕组C18。
另一方面,如图26所示,B锭翼将卡挂到第8换向器片S8的竖片R的第2导线W2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2”的槽SL。并且,B锭翼在槽编号“2”与“24”的槽SL之间,即在第1齿T1的第2分支部T1b和第12齿T12的第1分支部T12a间,将该引绕的第2导线W2按顺绕卷绕。由此,在第2分支部T1b与第1分支部T12a之间以分布缠绕卷绕有顺绕的第24绕组C24。
绕组卷绕步骤17(换向器片:S5、S17)
如图26所示,A锭翼将卷绕了第18绕组C18的第1导线W1从槽编号“12”的槽SL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第5换向器片S5,卡挂到该第5换向器片S5的竖片R。
另一方面,如图26所示,B锭翼将卷绕了第24绕组C24的第2导线W2从槽编号“24”的槽SL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第17换向器片S17,卡挂到该第17换向器片S17的竖片R。
绕组卷绕步骤18(槽:第22绕组C22、第16绕组C16)
如图27所示,A锭翼将卡挂到第5换向器片S5的竖片R的第1导线W1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20”的槽SL。并且,A锭翼在槽编号“20”与“22”的槽SL之间,即在第11齿T11的第2分支部T11b和第10齿T10的第1分支部T10a间,将引绕的第1导线W1按反绕卷绕。由此,在第2分支部T11b与第1分支部T10a之间以分布缠绕卷绕有反绕的第22绕组C22。
另一方面,如图27所示,B锭翼将卡挂到第17换向器片S17的竖片R的第2导线W2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8”的槽SL。并且,B锭翼在槽编号“8”与“10”的槽SL之间,即在第5齿T5的第2分支部T5b和第4齿T4的第1分支部T4a间,将该引绕的第2导线W2按反绕卷绕。由此,在第2分支部T5b与第1分支部T4a之间以分布缠绕卷绕有反绕的第16绕组C16。
绕组卷绕步骤19(换向器片:S20、S8)
如图27所示,A锭翼将卷绕了第22绕组C22的第1导线W1从槽编号“22”的槽SL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第20换向器片S20,卡挂到该第20换向器片S20的竖片R。
另一方面,如图27所示,B锭翼将卷绕了第16绕组C16的第2导线W2从槽编号“10”的槽SL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第8换向器片S8,卡挂到该第8换向器片S8的竖片R。
绕组卷绕步骤20(槽:第14绕组C14、第20绕组C20)
如图28所示,A锭翼将卡挂到第20换向器片S20的竖片R的第1导线W1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6”的槽SL。并且,A锭翼在槽编号“6”与“4”的槽SL之间,即在第3齿T3的第2分支部T3b和第2齿T2的第1分支部T2a间将该引绕的第1导线W1按顺绕卷绕。由此,在第2分支部T3b与第1分支部T2a之间以分布缠绕卷绕有顺绕的第14绕组C14。
另一方面,如图28所示,B锭翼将卡挂到第8换向器片S8的竖片R的第2导线W2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8”的槽SL。并且,B锭翼在槽编号“18”与“16”的槽SL之间,即在第9齿T9的第2分支部T9b和第8齿T8的第1分支部T8a间,将该引绕的第2导线W2按顺绕卷绕。由此,在第2分支部T9b与第1分支部T8a之间以分布缠绕卷绕有顺绕的第20绕组C20。
绕组卷绕步骤21(换向器片:S5、S17)
如图28所示,A锭翼将卷绕了第14绕组C14的第1导线W1从槽编号“4”的槽SL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第5换向器片S5,钩住该第5换向器片S5的竖片R。
另一方面,如图28所示,B锭翼将卷绕了第20绕组C20的第2导线W2从槽编号“16”的槽SL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第17换向器片S17,钩住该第17换向器片S17的竖片R。
绕组卷绕步骤22(断线)
A锭翼将钩住第5换向器片S5的竖片R的第1导线W1切断(断线)。
B锭翼将钩住第17换向器片S17的竖片R的第2导线W2切断(断线)。
绕组卷绕步骤23(换向器片:S14、S2)
如图29所示,A锭翼将切断的第1导线W1重新钩住第14换向器片S14的竖片R。
另一方面,如图29所示,B锭翼将切断的第2导线W2重新钩住第2换向器片S2的竖片R。
绕组卷绕步骤24(槽:第19绕组C19、第13绕组C13)
如图29所示,A锭翼将钩住第14换向器片S14的竖片R的第1导线W1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6”的槽SL。并且,A锭翼在槽编号“16”与“14”的槽SL之间,即在第8齿T8的第2分支部T8b和第7齿T7的第1分支部T7a间,将该引绕的第1导线W1按顺绕卷绕。由此,在第2分支部T8b与第1分支部T7a之间以分布缠绕卷绕有顺绕的第19绕组C19。
另一方面,如图29所示,B锭翼将钩住第2换向器片S2的竖片R的第2导线W2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4”的槽SL。并且,B锭翼在槽编号“4”与“2”的槽SL之间,即在第2齿T2的第2分支部T2b和第1齿T1的第1分支部T1a间,将该引出的第2导线W2按顺绕卷绕。由此,在第2分支部T2b与第1分支部T1a之间以分布缠绕卷绕有顺绕的第13绕组C13。
绕组卷绕步骤25(换向器片:S23、S11)
如图29所示,A锭翼将卷绕了第19绕组C19的第1导线W1从槽编号“14”的槽SL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第23换向器片S23,卡挂到该第23换向器片S23的竖片R。
另一方面,如图29所示,B锭翼将卷绕了第13绕组C13的第2导线W2从槽编号“2”的槽SL在顺时针方向上引绕到第11换向器片S11,卡挂到该第11换向器片S11的竖片R。
绕组卷绕步骤26(槽:第23绕组C23、第17绕组C17)
如图30所示,A锭翼将卡挂到第23换向器片S23的竖片R的第1导线W1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22”的槽SL。并且,A锭翼在槽编号“22”与“24”的槽SL之间,即在第12齿T12的第2分支部T12b和第11齿T11的第1分支部T11a间,将该引绕的第1导线W1按反绕卷绕。由此,在第2分支部T12b与第1分支部T11a之间以分布缠绕卷绕有反绕的第23绕组C23。
另一方面,如图30所示,B锭翼将卡挂到第11换向器片S11的竖片R的第2导线W2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10”的槽SL。并且,B锭翼在槽编号“10”与“12”的槽SL之间,即在第6齿T6的第2分支部T6b和第5齿T5的第1分支部T5a间,将引绕的第2导线W2按反绕卷绕。由此,在第2分支部T6b与第1分支部T5a之间以分布缠绕卷绕有反绕的第17绕组C17。
绕组卷绕步骤27(换向器片:S14、S2)
如图30所示,A锭翼将卷绕了第23绕组C23的第1导线W1从槽编号“24”的槽SL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第14换向器片S14,卡挂到该第14换向器片S14的竖片R。
另一方面,如图30所示,B锭翼将卷绕了第17绕组C17的第2导线W2从槽编号“12”的槽SL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第2换向器片S2,卡挂到该第2换向器片S2的竖片R。
绕组卷绕步骤28(槽:第15绕组C15、第21绕组C21)
如图31所示,A锭翼将卡挂到第14换向器片S14的竖片R的第1导线W1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8”的槽SL。并且,A锭翼在槽编号“8”与“6”的槽SL之间,即在第4齿T4的第2分支部T4b和第3齿T3的第1分支部T3a间,将该引绕的第1导线W1按顺绕卷绕。由此,在第2分支部T4b与第1分支部T3a之间以分布缠绕卷绕有顺绕的第15绕组C15。
另一方面,如图31所示,B锭翼将卡挂到第2换向器片S2的竖片R的第2导线W2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槽编号“20”的槽SL。并且,B锭翼在槽编号“20”与“18”的槽SL之间,即在第10齿T10的第2分支部T10b和第9齿T9的第1分支部T9a间,将引绕的第2导线W2按顺绕卷绕。由此,在第2分支部T10b与第1分支部T9a之间以分布缠绕卷绕有顺绕的第21绕组C21。
绕组卷绕步骤29(换向器片:S23、S11)
如图31所示,A锭翼将卷绕了第15绕组C15的第1导线W1从槽编号“6”的槽SL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第23换向器片S23,卡挂而钩住该第23换向器片S23的竖片R。
另一方面,如图31所示,B锭翼将卷绕了第21绕组C21的第2导线W2从槽编号“18”的槽SL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第11换向器片S11,卡挂而钩住该第11换向器片S11的竖片R。
由此,使用由A锭翼和B锭翼构成的双锭翼绕线机的第1~第24绕组C1~C24的卷绕作业结束。
最后,将钩住第1~第24绕组C1~C24的始端部(卷端部)和终端部(卷端部)的换向器片的竖片R折弯,执行熔融步骤。
即,将8个换向器片、即第2、第5、第8、第11、第14、第17、第20以及第23换向器片S2、S5、S8、S11、S14、S17、S20、S23的竖片R向分别对应的绕组的卷端部的钩住部分所保持的方向折弯。接下来,进行熔融,通过该熔融,这8个换向器片的竖片R与各短路线的非末端部一起和分别对应的各绕组的卷端部接合而电连接。
由此,可制造电枢3。
接着,记载上述第4实施方式的作用。
第1~第8短路线L1~L8从钩住始端部的换向器片的竖片R起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在间隔开240°的分别对应的换向器片的竖片R上钩住终端部。此时,第1~第8短路线L1~L8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时在从钩住始端部的换向器片起在逆时针方向上间隔开120°的换向器片的竖片R上卡挂非末端部,然后引绕到在逆时针方向上间隔开120°的钩住终端部的换向器片上钩住。
并且,将钩住第1~第8短路线L1~L8的始端部和终端部的各竖片R折弯。另一方面,将卡挂第1~第8短路线L1~L8的非末端部的各竖片R设为不折弯的状态,作为绕组的卷端部使用。由此,第1~第8短路线L1~L8的始端部以及终端部的钩住部分在绕组的卷端部钩住时不会受到影响。因此,在卷绕绕组时,第1~第8短路线L1~L8的始端部和终端部不会松动。
另外,因为将钩住第1~第8短路线L1~L8的始端部和终端部的各竖片R折弯,所以在卷绕绕组时成为干扰的竖片R不存在,绕组的卷绕作业容易。
接着,以下记载上述第4实施方式的优点。
(8)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卡挂第1~第8短路线L1~L8的非末端部的第2、第5、第8、第11、第14、第17、第20以及第23换向器片S2、S5、S8、S11、S14、S17、S20、S23的竖片R上钩住绕组的卷端部而卷绕有绕组。因此,第1~第8短路线L1~L8的始端部以及终端部的钩住部分在绕组的卷端部的钩住时不会受到影响。其结果是,第1~第8短路线L1~L8的始端部以及终端部的钩住部分不可能松动。
(9)根据本实施方式,将卡挂非末端部的第2、第5、第8、第11、第14、第17、第20以及第23换向器片S2、S5、S8、S11、S14、S17、S20、S23的竖片R、即绕组的卷绕使用的换向器片的竖片R以在周向上不相邻的方式配置。而且,在竖片折弯步骤中,将除了绕组的卷绕使用的竖片R之外的全部竖片R折弯。因此,在将绕组的卷端部卡挂到竖片R时,绕组的卷绕不使用的竖片R被折弯,所以不存在成为干扰的竖片R,绕组的卷绕可容易且精度良好地进行。
(10)根据本实施方式,使用双锭翼绕线机,该双锭翼绕线机的A锭翼和B锭翼分别分担地连接第1~第8短路线L1~L8。因此,能缩短该连接作业的时间。
(11)根据本实施方式,使用双锭翼绕线机,该双锭翼绕线机的A锭翼和B锭翼分别分担地卷绕第1~第24绕组C1~C24。因此,能缩短该卷绕作业的时间。
上述第4实施方式也可以按照如下变更。
○在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将定子2具备的磁极(磁体)的极数设为6,将槽的数量设为24,将换向器片的数量设为24,但是也可以对其适当变更。例如,也可以在具有磁极的数量为4、槽的数量为18、换向器片的数量为18的电枢的直流电动机中应用本发明。
在该情况下,如图32、图33所示,相对于具有18个换向器片、即第1~第18换向器片S1~S18的换向器5设有9个短路线、即第1~第9短路线L1~L9。并且,将180°对置的2个换向器片彼此作为1个组,对9个组的每一个分配短路线。
各组的短路线的连接方法例如按图33所示那样进行。关于第1换向器片S1和第10换向器片S10的组,将第1短路线L1的始端部钩住第1换向器片S1的竖片R。然后,将第1短路线L1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在周向上间隔开180°的第10换向器片S10,交叉地卡挂到该第10换向器片S10的竖片R。并且,将卡挂到第10换向器片S10的竖片R的第1短路线L1在逆时针方向上引绕到前面的第1换向器片S1,钩住该第1换向器片S1的竖片R。由此,可形成第1短路线L1。
并且,后面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布线,由此在换向器5上设有9个短路线、即第1~第9短路线L1~L9。
此外,在对第1~第9短路线L1~L9布线时,交叉地卡挂第1~第9短路线L1~L9的非末端部的换向器片彼此以隔着2个换向器片间隔开的方式配置。
○在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直流电动机1的电枢3具有多个齿T。各齿T具备位于内侧卷绕部Tc的顶端部的第1和第2分支部Ta、Tb。取而代之,也可以在齿T不具备第1和第2分支部Ta、Tb的电枢3中应用本发明。
○在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在分别具有各1个阳极侧刷B1和阴极侧刷B2的直流电动机1中将本发明具体化,但是也可以在分别具有各多个阳极侧刷B1和阴极侧刷B2的直流电动机中将本发明具体化。
○在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用由A锭翼和B锭翼构成的双锭翼进行第1~第8短路线L1~L8的连接和第1~第24绕组C1~C24的卷绕。取而代之,也可以用1个锭翼进行第1~第8短路线L1~L8的连接和第1~第24绕组C1~C24的卷绕。
○在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在竖片折弯步骤中,将钩住第1~第8短路线L1~L8的始端部以及终端部的换向器片的竖片R折弯,然后,转移到绕组卷绕步骤。也可以取代竖片折弯步骤,在转移到绕组卷绕步骤之前,将钩住第1~第8短路线L1~L8的始端部以及终端部的换向器片的竖片R折弯(凿紧),并且进行熔融步骤。
当然,第1~第8短路线L1~L8的始端部以及终端部与换向器片的竖片R的熔融可以在第2、第5、第8、第11、第14、第17、第20、第23换向器片S2、S5、S8、S11、S14、S17、S20、S23的竖片R与绕组的始端部以及终端部熔融的熔融步骤时一并进行。

Claims (8)

1.一种电枢的绕组卷绕方法,所述电枢包含:
电枢铁芯;
多个齿,其相对于所述电枢铁芯以在周向上排列的方式设置,所述齿分别包含内侧卷绕部和第1分支部和第2分支部,所述内侧卷绕部位于基端侧,并且在径向上延伸,所述第1分支部和第2分支部从该内侧卷绕部的顶端向周向分支成分叉状,在径向上延伸;
换向器,其与所述电枢铁芯一体旋转,该换向器具有在周向上排列的所述齿的数量的2倍数量的换向器片,所述换向器片分别具有竖片;
多个集中绕组,该集中绕组分别由在所述齿的内侧卷绕部上卷绕的导线形成;以及
多个分布绕组,该分布绕组分别由在相邻的齿的一方齿的第1分支部和另一方齿的第2分支部之间所卷绕的导线形成,
其中,所述电枢的绕组卷绕方法具备:
用以180°相对的方式相对配置的2个绕线机卷绕所述多个集中绕组,所述2个绕线机分别卷绕所述多个集中绕组中的一半;以及
在卷绕所述集中绕组后,用所述2个绕线机卷绕所述多个分布绕组,所述2个绕线机分别卷绕所述多个分布绕组中的一半,
所述集中绕组分别以其始端和终端向靠近换向器的方向和远离换向器的方向分开地引出的方式卷绕,
所述集中绕组间的导线钩住其他的所述集中绕组间的导线没有钩住的竖片,
所述分布绕组分别以其始端和终端向靠近所述换向器的方向和远离所述换向器的方向分开地引出的方式卷绕,
所述分布绕组间的导线钩住所述集中绕组间的导线和其他的所述分布绕组间的导线中的至少一方没有钩住的竖片,
所述多个集中绕组中的一半连续地卷绕,
在将预定的所述集中绕组间的导线钩住所述竖片后,卷绕下一个所述集中绕组,
所述多个分布绕组中的一半连续地卷绕,
在将预定的所述分布绕组间的导线钩住所述竖片后,卷绕下一个所述分布绕组,
所述电枢的绕组卷绕方法进一步具备:
在卷绕所述集中绕组后,将位于所述集中绕组间的无用的导线部分切断和除去;
在卷绕所述分布绕组后,将位于所述分布绕组间的无用的导线部分切断和除去,
所述导线以位于所述集中绕组间的无用的导线部分的两侧部分别配置于在前面的步骤中所卷绕的集中绕组的最外周的方式引绕,
将所述无用的导线部分的靠近换向器的两端切断,并且将所述无用的导线部分向远离所述换向器的方向拔出,
所述导线以位于所述分布绕组间的无用的导线部分的两侧部分别配置于在前面的步骤中所卷绕的分布绕组的最外周的方式引绕,
将所述无用的导线部分的靠近换向器的两端切断,并且将所述无用的导线部分向远离所述换向器的方向拔出。
2.一种电枢的绕组卷绕方法,所述电枢包含:
电枢铁芯;
多个齿,其相对于所述电枢铁芯以在周向上排列的方式设置,所述齿分别包含内侧卷绕部和第1分支部和第2分支部,所述内侧卷绕部位于基端侧,并且在径向上延伸,所述第1分支部和第2分支部从该内侧卷绕部的顶端向周向分支成分叉状,在径向上延伸;
换向器,其与所述电枢铁芯一体旋转,该换向器具有在周向上排列的所述齿的数量的2倍数量的换向器片,所述换向器片分别具有竖片;
多个集中绕组,该集中绕组分别由在所述齿的内侧卷绕部上卷绕的导线形成;以及
多个分布绕组,该分布绕组分别由在相邻的齿的一方齿的第1分支部和另一方齿的第2分支部之间所卷绕的导线形成,
其中,所述电枢的绕组卷绕方法具备:
用以180°相对的方式相对配置的2个绕线机卷绕所述多个集中绕组,所述2个绕线机分别卷绕所述多个集中绕组中的一半;以及
在卷绕所述集中绕组后,用所述2个绕线机卷绕所述多个分布绕组,所述2个绕线机分别卷绕所述多个分布绕组中的一半,
所述集中绕组分别以其始端和终端向靠近换向器的方向和远离换向器的方向分开地引出的方式卷绕,
所述集中绕组间的导线钩住其他的所述集中绕组间的导线没有钩住的竖片,
所述分布绕组分别以其始端和终端向靠近所述换向器的方向和远离所述换向器的方向分开地引出的方式卷绕,
所述分布绕组间的导线钩住所述集中绕组间的导线和其他的所述分布绕组间的导线中的至少一方没有钩住的竖片,
所述多个集中绕组中的一半连续地卷绕,
在将预定的所述集中绕组间的导线钩住所述竖片后,卷绕下一个所述集中绕组,
所述多个分布绕组中的一半连续地卷绕,
在将预定的所述分布绕组间的导线钩住所述竖片后,卷绕下一个所述分布绕组,
所述电枢的绕组卷绕方法进一步具备:
在卷绕所述集中绕组后,将位于所述集中绕组间的无用的导线部分切断和除去;
在卷绕所述分布绕组后,将位于所述分布绕组间的无用的导线部分切断和除去,
位于所述集中绕组间的无用的导线部分的两侧部分别被在后面的步骤中所卷绕的集中绕组埋入于径向内侧,
保留被所述集中绕组埋入的两侧部,将所述无用的导线部分的远离换向器的两端切断,并且将所述无用的导线部分除去,
位于所述分布绕组间的无用的导线部分的两侧部分别被在后面的步骤中所卷绕的分布绕组埋入于径向内侧,
保留被所述分布绕组埋入的两侧部,将所述无用的导线部分的远离换向器的两端切断,并且将所述无用的导线部分除去。
3.一种直流电动机,其具有用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枢的绕组卷绕方法制造的电枢。
4.一种电枢,其具备换向器,所述换向器包含:
多个换向器片,其分为多个组,各组包含多个换向器片,所述换向器片分别具有竖片;以及
多个短路线,所述短路线分别构成为将所述多个换向器片间设为电气导通状态,以使得将各组的多个换向器片设为相同电位,所述短路线分别包含始端部、终端部、以及位于该始端部与该终端部之间的非末端部,该非末端部钩住与所述始端部所连接的换向器片以及所述终端部所连接的换向器片相同的组、且不同的换向器片的竖片,
各个所述短路线的非末端部以在周向上与其他的短路线的非末端部不相邻的方式钩住所述换向器片的竖片,
绕组是使用各个所述短路线的非末端部所钩住的所述换向器片的竖片卷绕的,
各个所述短路线的始端部所连接的换向器片的竖片以及各个所述短路线的终端部所连接的换向器片的竖片没有被用于绕组的卷绕。
5.一种电枢的绕组卷绕方法,所述电枢具有换向器,所述换向器具有:
多个换向器片,其分为多个组,各组包含多个换向器片,所述换向器片分别具有竖片;以及
多个短路线,所述短路线分别构成为将所述多个换向器片间设为电气导通状态,以使得将各组的多个换向器片设为相同电位,所述短路线分别包含始端部、终端部、以及位于该始端部与该终端部之间的非末端部,该非末端部钩住与所述始端部所连接的换向器片以及所述终端部所连接的换向器片相同的组、且不同的换向器片的竖片,
其中,所述电枢的绕组卷绕方法具备:
以各个所述短路线的非末端部在周向上与其他的短路线的非末端部不相邻的方式,将各个所述短路线的始端部和终端部连接到与所述非末端部所钩住的换向器片相同的组的换向器片;
在各组的换向器片中,将除了所述非末端部所钩住的换向器片的竖片之外的换向器片的竖片向所述短路线的始端部以及终端部所能保持的方向折弯;以及
使用所述非末端部钩住并且没有折弯的竖片卷绕绕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枢的绕组卷绕方法,其中,
在将所述竖片折弯后,或者在利用熔融将竖片和所述短路线的始端部以及终端部接合后卷绕所述绕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枢的绕组卷绕方法,其中,
进一步具备:在卷绕所述绕组后,利用熔融将绕组卷绕使用的所述非末端部所钩住的竖片、所述短路线的非末端部以及所述绕组的卷端部接合。
8.一种直流电动机,其具有用权利要求5~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枢的绕组卷绕方法制造的电枢。
CN201410557327.9A 2013-10-22 2014-10-20 电枢、电枢的绕组卷绕方法以及直流电动机 Active CN1045785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19374 2013-10-22
JP2013219374A JP6068313B2 (ja) 2013-10-22 2013-10-22 電機子、電機子の巻線巻回方法及び直流モータ
JP2014-159601 2014-08-05
JP2014159601A JP6409395B2 (ja) 2014-08-05 2014-08-05 電機子の巻線巻回方法及び直流モ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78507A CN104578507A (zh) 2015-04-29
CN104578507B true CN104578507B (zh) 2019-01-01

Family

ID=527753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557327.9A Active CN104578507B (zh) 2013-10-22 2014-10-20 电枢、电枢的绕组卷绕方法以及直流电动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0044250B2 (zh)
CN (1) CN104578507B (zh)
DE (1) DE10201411521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4104225A1 (de) * 2014-03-26 2015-10-01 Feaam Gmbh Elektrische Maschine
DE102017216631A1 (de) * 2017-09-20 2019-03-21 Continental Automotive Gmbh Elektrische Maschine
JP7470497B2 (ja) * 2019-09-13 2024-04-1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152531A1 (en) * 2005-10-31 2007-07-05 Asmo Co., Ltd. Motor, commutator, short-circuit member, and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commutator
CN101933217A (zh) * 2008-01-31 2010-12-29 株式会社美姿把 电动机
CN102132475A (zh) * 2008-06-30 2011-07-20 株式会社美姿把 电动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164611U (zh) 1977-06-01 1978-12-23
JPH11252843A (ja) 1998-03-02 1999-09-17 Asmo Co Ltd 電機子の巻線方法,電機子及び直流機
JP3469164B2 (ja) * 2000-05-02 2003-11-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JP3881259B2 (ja) 2001-02-27 2007-02-14 アスモ株式会社 回転機器
US6819025B2 (en) 2001-03-02 2004-11-16 Asmo Co., Ltd. Core of rotation apparatus,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ore, and rotation apparatus
JP2005224052A (ja) 2004-02-06 2005-08-18 Fujitsu General Ltd 電動機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626307B2 (en) * 2007-05-11 2009-12-01 Asmo Co., Ltd. Short-circuit member for a commutator and an armature
JP5378763B2 (ja) 2008-09-22 2013-12-25 アスモ株式会社 直流モータ
JP2010093930A (ja) 2008-10-07 2010-04-22 Nsk Ltd 電動機
JP5460081B2 (ja) 2009-03-11 2014-04-02 株式会社ミツバ コンミテータ、および3相直流モータ
CN101885325A (zh) 2009-05-12 2010-11-17 德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防抱死制动系统及其电机
JP5497344B2 (ja) 2009-06-03 2014-05-21 アスモ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子、回転電機、及び、回転電機子の製造方法
WO2011121991A1 (ja) 2010-03-30 2011-10-0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直流モータ
JP5719666B2 (ja) 2011-04-13 2015-05-20 株式会社ミツバ 直流モータ、及び巻線巻装方法
JP5917320B2 (ja) 2012-07-03 2016-05-11 アスモ株式会社 電機子、電機子の巻線巻回方法及び直流モータ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152531A1 (en) * 2005-10-31 2007-07-05 Asmo Co., Ltd. Motor, commutator, short-circuit member, and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commutator
CN101933217A (zh) * 2008-01-31 2010-12-29 株式会社美姿把 电动机
CN102132475A (zh) * 2008-06-30 2011-07-20 株式会社美姿把 电动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78507A (zh) 2015-04-29
DE102014115216A1 (de) 2015-04-23
US10044250B2 (en) 2018-08-07
US10355571B2 (en) 2019-07-16
US20190149028A1 (en) 2019-05-16
US20150108869A1 (en) 2015-04-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08493B2 (e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6104979B (zh) 绝缘体和使用该绝缘体的无刷直流马达
CN101635494B (zh) 电机转子及含有所述转子的电机
CN103532319B (zh) 电枢、绕线卷绕方法以及直流电机
CN104578507B (zh) 电枢、电枢的绕组卷绕方法以及直流电动机
KR102466101B1 (ko) 3상 다이나모일렉트릭 머신용 스테이터 어셈블리 및 관련 권선 방법
JP2007507192A (ja) 誘導回転子を有する回転電機
US20070024146A1 (en) Single-phase motor and stator winding method thereof
CN112910141A (zh) 用于电机的定子、电机以及制造方法
CN104040849B (zh) 换向器式电动机及其绕线的接线方法
US10320273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brush-commutated direct-current motor
CN105896782B (zh) 径向间隙型电动机及其绕线配置方法
CN105164898A (zh) 旋转电机
JP2005020851A (ja) 電動機の引出し線処理装置
JP5703918B2 (ja) 回転電機固定子
JP2017118640A (ja) 波巻きコイルを有する電動機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111054A (zh) 波绕组多相并联大功率无刷直流电机
JP6068313B2 (ja) 電機子、電機子の巻線巻回方法及び直流モータ
US10348147B2 (en) Rotating armature,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coil portions, and rotating armature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07070140A (zh) 一种电机转子的绕线方法
CN105474522B (zh) 电刷换向的直流电机
JP6409395B2 (ja) 電機子の巻線巻回方法及び直流モータ
US20140368078A1 (en) Armature and armature manufacturing method
JP6459764B2 (ja) 電機子、直流モータ、及び、電機子の製造方法
US10148146B2 (en) Brush-commutated direct-current mo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705

Address after: Kariya City, Aichi Prefecture, Japan Showa Cho 1 chome 1 GA

Applicant after: Denso Co., Ltd.

Address before: Mei Tian Kosai Shizuoka Prefecture in 390 times

Applicant before: Arsmo Co., 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