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54662A - 救生器 - Google Patents

救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54662A
CN104554662A CN201410831696.2A CN201410831696A CN104554662A CN 104554662 A CN104554662 A CN 104554662A CN 201410831696 A CN201410831696 A CN 201410831696A CN 104554662 A CN104554662 A CN 1045546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arranges
buoyant apparatus
gas generator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83169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邵国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41083169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554662A/zh
Publication of CN1045546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546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Mattresses And Other Support Structures For Chairs And Be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救生器,其包括一本体;所述本体为中空结构;所述本体内部设置一调节装置以及至少一气囊系统;每一所述气囊系统设置若干气囊组件,每一所述气囊组件设置气囊单体、通气管以及气体发生器;每一所述气囊组件中,所述气囊单体通过其通气管连通所述气体发生器;所述调节装置设置一带扣,以及连接所述带扣的调节带;所述调节带设置若干安装位,每一所述安装位上固定设置一所述气囊单体;其中,相邻安装位的间距为一预设长度。上述救生器中各气囊单体充气后通过调节装置调节相邻两气囊单体之间的间距,使得人体脖子不被充了气的气囊系统勒住,避免救生器对人体产生二次伤害。

Description

救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救生用具,特别是涉及救生器。
背景技术
目前,溺水的事件随处可见,特别在暑假,儿童是溺水事件的主体。对此,救生器材已经越来越受重视,并且,市场上已经出现品种繁杂的救生器材。
然而,市场上的一些救生圈,其戴在人体脖子后对人体的脖子产生紧勒效果,这样会导致在溺水救生时对人体产生二次伤害,不利于救援的真正目的。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救生器的气囊充气后勒紧人体脖子产生二次伤害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救生器,其还解决了以下技术问题:如何在一调节带上设置多个气囊单体,如何采用带扣连接调节带,如何设置具有气囊单体、通气管以及气体发生器的气囊组件等。
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救生器,包括一本体;所述本体为中空结构;所述本体内部设置一调节装置以及至少一气囊系统;每一所述气囊系统设置若干气囊组件,每一所述气囊组件设置气囊单体、通气管以及气体发生器;每一所述气囊组件中,所述气囊单体通过其通气管连通所述气体发生器;所述调节装置设置一带扣,以及连接所述带扣的调节带;所述调节带设置若干安装位,每一所述安装位上固定设置一所述气囊单体;其中,相邻安装位的间距为一预设长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囊单体为一球形气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气囊系统中,各所述气囊组件线形排列。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气囊系统中,各所述气囊组件圆形排列。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气体发生器的开启部关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气体发生器的开启部关联设置为一端部,其连接到一拉线,用于在所述拉线受力时,带动所述端部,同时开启各所述气体发生器,为所述气囊单体充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气管为一软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软管一端设置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气体发生器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节带为弹性橡胶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带扣设置一排均匀凸起部,所述调节带一端连接所述带扣,其另一端设置一排均匀的凹孔,至少两个所述凹孔固定于两个所述凸起部上,用于调节所述调节带与所述带扣的相对位置。
上述救生器中各气囊单体充气后,通过调节装置调节相邻两气囊单体之间的间距,使得人体脖子不被充了气的气囊系统勒住,避免了救生器在溺水救生时对人体产生二次伤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隔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调节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中气体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其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种救生器10,包括一本体100;所述本体100为中空结构;所述本体100内部设置一调节装置110以及至少一气囊系统;每一所述气囊系统设置若干气囊组件120,每一所述气囊组件120设置气囊单体121、通气管122以及气体发生器123;每一所述气囊组件120中,所述气囊单体121通过其通气管122连通所述气体发生器123;所述调节装置110设置一带扣111,以及连接所述带扣111的调节带112;所述调节带112设置若干安装位,每一所述安装位上固定设置一所述气囊单体121;其中,相邻安装位的间距为一预设长度。其中,气体发生器为现有产品,本发明使用其释出气体,在此要求保护的仅仅是其位置和连接关系。例如,所述气囊单体为一球形气囊。又如,每一所述气囊系统中,各所述气囊组件线形排列,这样可以将所述救生器制作成环形救生圈。又如,每一所述气囊系统中,各所述气囊组件圆形排列。例如,各所述气体发生器的开启部关联设置,例如,各所述气体发生器的开启部关联设置为一端部,其连接到一拉线,用于在所述拉线受力时,带动所述端部,同时开启各所述气体发生器,为所述气囊单体充气。又如,所述通气管为一软管,例如,所述软管一端设置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气体发生器连通。又如,所述调节带为弹性橡胶带。例如,所述带扣设置一排均匀凸起部,所述调节带一端连接所述带扣,其另一端设置一排均匀的凹孔,至少两个所述凹孔固定于两个所述凸起部上,用于调节所述调节带与所述带扣的相对位置。
如图2所示,其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种救生器10,包括一本体200,所述本体200为中空结构;例如,所述本体200设置若干气囊系统、调节装置202、若干气体发生器210;例如,所述气体发生器210用于产生气体,这样,所述气体发生器210可以为所述气囊系统在短时间内提供充足的气体;为了在溺水时能为溺水人员提供更多临时自救物质,例如,所述本体200还设置一贮存室220,所述贮存室220用于存放一绳子,该绳子可用于溺水后将身体与所述救生器捆绑一体,使得人体不用长时间持握所述救生器。例如,所述气囊系统201设置于所述本体200内部,这样便于携带所述救生器,同时可以将所述救生器制成条带状、环形状等形状;例如,所述本体200设置一所述气囊系统,所述气囊系统安装于所述本体200内部,所述本体200覆盖所述气囊系统,这样,可以将所述救生器的体积尽可能的压缩减小,以制成可日常携带的物品,以方便携带,例如,一带于脖子上的挂饰;例如,所述气囊系统包括若干气囊单体201及与所述气囊单体201连通的通气管203,又如,所述气囊单体201为一球形状气囊。
例如,每一若干所述气体发生器210分别与所述通气管203连通,优选的,所述通气管为一软管;例如,所述调节装置202包括一调节带,其中,所述调节带设置一带扣及连接带扣的带身,所述带身连接若干所述气囊单体201,例如,所述带身设置安装位,所述安装位用于安装固定所述气囊单体,又如,所述带扣连接于所述本体两端部;由于,当各所述气囊单体充满气体后,相邻两所述气囊单体相互接触、挤压,当将所述救生器套设于人体颈部时,充气后的各气囊单体将勒紧人体颈部,造成呼吸困难,故,优选的,所述带身为弹性柔橡胶带,这样,当各所述气囊单体充气后,由于弹性作用,套设于人体颈部的所述救生器不会勒紧颈部,不会造成呼吸困难;例如,所述带扣设置一排均匀调节凸起,所述带身一端连接所述带扣,其另一端设置一排均匀的调节孔,这样,所述调节凸起可扣合嵌入所述调节孔,从而便于将所述救生器安装在人体合适的部位,例如,所述救生器套设于人体颈部,又如,所述救生器套设于人体腰部,又如,所述救生器套设于人体手部。
例如,各所述气体发生器包括储物腔211、反应腔212、隔断所述储物腔与所述反应腔的隔层213;例如,各所述隔层213还通过一开关线220连接,又如,所述开关线220一端设置于所述本体200的一端部;例如,所述反应腔212设置一通气孔,例如,所述通气管203一端连接所述通气孔从而连通所述反应腔212,又如,所述软管一端设置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通气孔连通;例如,所述储物腔211设置若干储物位,每一所述储物位存储若干反应物,例如,所述储物腔211设置2个储物位,其中,一所述储物位存储反应物稀盐酸,另一所述储物位存储反应物碳酸氢钠。
如图3所示,其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隔层的结构示意图,为了控制反应物的反应与否,避免在不使用所述救生器时所述反应物自行反应,例如,所述本体还设置隔层300、储物腔301与反应腔302;例如,所述储物腔301储存稀盐酸,所述反应腔302储存固体碳酸氢钠;优选的,所述隔层300位于所述储物腔301与所述反应腔302之间,其用于隔断所述储物腔301与所述反应腔302;例如,所述隔层300包括一腔体,所述腔体设置一弹簧303、隔板304及连接于所述隔板304的抽拉部305。
例如,所述隔板304包括若干隔板通孔,优选的,所述隔板304包括6个隔板通孔,所述隔板通孔成一排均匀分布;对应的,所述储物腔301与所述反应腔302靠近所述隔板304的侧壁上开设若干侧壁通孔,例如,每一侧壁各开设6个侧壁通孔,所述侧壁通孔成一排均匀分布;优选的,所述隔板304靠近所述储物腔301与所述反应腔302的两侧壁还设置一层密封橡胶,并且,所述隔板304两侧壁分别紧靠所述储物腔301与所述反应腔302。
例如,所述弹簧303一端连接所述腔体,另一端连接所述隔板304,这样,所述隔板304在所述弹簧303的弹性作用下可以弹性平移;又如,所述开关导线连接所述抽拉部305,这样,当所述开关导线施于所述抽拉部305外拉力时,所述隔板304平移,当其平移至所述腔体一端时受所述腔体阻挡停止移动,此时,所述隔板通孔与所述侧壁通孔连通,位于所述储物腔301的稀盐酸反应物进入所述反应腔302与固体碳酸氢钠反应,根据化学方程式:NaHCO3+HCl==NaCl+H2O+CO2↑,所述稀盐酸与所述固体碳酸氢钠反应将产生气体,所述气体将通过所述通气管进入所述气囊单体。
这样,通过所述隔层控制气体的产生与否,从而控制所述气囊单体的充气与否,使得在一般情况下所述救生器可作为日常装修品进行随身携带,例如,项链、手表、腰带等;当遇到突发情况时,例如,儿童在池塘玩耍不小心掉入池塘时,可以随时将携带的救生器开启以自救。
如图4所示,其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调节带的结构示意图,为了各气囊单体充气后通过调节带调节相邻两气囊单体之间的间隙,使得人体脖子不被充了气的气囊系统勒住,例如,所述带身400包括一带身本体401,所述带身本体401设置连接端部402及弹力乳胶带403;例如,所述弹力乳胶带403,设置于两个所述连接端部402中间,所述弹力乳胶带403长度大于两个所述连接端部402之间的距离,例如,所述弹力乳胶带403长度是两个所述连接端部402之间的距离的5倍,又如,所述弹力乳胶带403长度是两个所述连接端部402之间的距离的10倍;这样,所述弹力乳胶带403长度加上其本身具有拉伸功能,当相邻两所述气囊单体充气膨胀后,相邻两气囊单体之间存在大量间隙,这样,当所述救生器预先挂于人体脖子上时,各所述气囊单体充气后不会紧勒脖子造成呼吸困难。
如图5所示,其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中气体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为了在溺水所述救生器时能及时开启,即所述气囊系统能够及时充气,从而达到救生目的,避免溺水人员由于恐惧或者害怕或者惊慌导致不能开启所述救生器,例如,所述气体发生器500,其包括一发生器本体501,所述发生器本体501包括:浮力板502、膨胀袋503、反应室504;例如,所述发生器本体501为腔体结构,其设置第一腔体部505、第二腔体部506、第三腔体部507;又如,所述第一腔体部505设置所述浮力板502,所述第二腔体部506设置所述膨胀袋503,所述第三腔体部507设置所述反应室504;例如,所述反应室504包括一隔板508,所述反应室504由所述隔板508分隔成第一腔室509与第二腔室510;例如,所述第一腔室509储存碳酸钙,所述第二腔室510储存稀盐酸;优选的,所述膨胀袋503设置第一连接线511,所述连接线511两端分别连接所述膨胀袋503与所述隔板508,并且,所述第一连接线511处于拉直状态,这样,当所述膨胀袋503遇水膨胀后,所述第一连接线511受力牵拉所述隔板508,使所述隔板508偏离原位,所述第一腔室509储存的碳酸钙与第二腔室510储存的稀盐酸接触反应产生气体;又如,所述反应室504设置一通气开关512及开口;又如,所述开口由一通管连通所述气囊单体。
为了能迅速抽离所述隔板,及时产生气体以使气囊单体受气膨胀,例如,所述浮力板包括第二连接线,所述浮力板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线连接所述隔板,这样,所述浮力板遇水产生浮力对所述隔板有拉力作用,加上所述膨胀袋给所述隔板的作用力,可使所述隔板快速偏离原位,达到快速开启所述救生器的效果。为了使所述浮力板与所述膨胀袋能正常运行产生作用力,又如,所述第一腔体部包括若干通孔、活动板,这样,外部的水可以进入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部与所述第二腔体部由所述活动板隔开,又如,所述活动板也包含若干通孔,所述活动板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线;例如,所述连接线为细软钢丝,所述浮力板连接所述隔板后所述连接线为拉直状态;又如,所述浮力板通过所述活动板紧贴所述膨胀袋;例如,所述膨胀袋内设置遇水迅速膨胀的材料,所述膨胀材料为已经技术,这里不作详细阐述;又如,所述浮力板为泡沫材料制成。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救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本体;
所述本体为中空结构;
所述本体内部设置一调节装置以及至少一气囊系统;
每一所述气囊系统设置若干气囊组件,每一所述气囊组件设置气囊单体、通气管以及气体发生器;
每一所述气囊组件中,所述气囊单体通过其通气管连通所述气体发生器;
所述调节装置设置一带扣,以及连接所述带扣的调节带;
所述调节带设置若干安装位,每一所述安装位上固定设置一所述气囊单体;
其中,相邻安装位的间距为一预设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单体为一球形气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救生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气囊系统中,各所述气囊组件线形排列。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救生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气囊系统中,各所述气囊组件圆形排列。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救生器,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气体发生器的开启部关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救生器,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气体发生器的开启部关联设置为一端部,其连接到一拉线,用于在所述拉线受力时,带动所述端部,同时开启各所述气体发生器,为所述气囊单体充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管为一软管。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一端设置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气体发生器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带为弹性橡胶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扣设置一排均匀凸起部,所述调节带一端连接所述带扣,其另一端设置一排均匀的凹孔,至少两个所述凹孔固定于两个所述凸起部上,用于调节所述调节带与所述带扣的相对位置。
CN201410831696.2A 2014-12-26 2014-12-26 救生器 Pending CN10455466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831696.2A CN104554662A (zh) 2014-12-26 2014-12-26 救生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831696.2A CN104554662A (zh) 2014-12-26 2014-12-26 救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54662A true CN104554662A (zh) 2015-04-29

Family

ID=530719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831696.2A Pending CN104554662A (zh) 2014-12-26 2014-12-26 救生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554662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05546A (zh) * 2015-05-19 2015-07-29 苏州爱立方服饰有限公司 一种细纱机牵伸机构
CN106263117A (zh) * 2016-08-29 2017-01-04 戴碧堂 一种新型充气救生服
CN107472483A (zh) * 2017-07-19 2017-12-15 张亚彬 一种皮带式救生装置
CN110641652A (zh) * 2019-10-31 2020-01-03 泉州师范学院 一种防溺水自动救生项链及其工作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05546A (zh) * 2015-05-19 2015-07-29 苏州爱立方服饰有限公司 一种细纱机牵伸机构
CN106263117A (zh) * 2016-08-29 2017-01-04 戴碧堂 一种新型充气救生服
CN106263117B (zh) * 2016-08-29 2018-07-31 戴碧堂 一种新型充气救生服
CN107472483A (zh) * 2017-07-19 2017-12-15 张亚彬 一种皮带式救生装置
CN110641652A (zh) * 2019-10-31 2020-01-03 泉州师范学院 一种防溺水自动救生项链及其工作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54662A (zh) 救生器
CN108545161A (zh) 一种基于云服务器和救助终端的水上智能救生系统
CN202089221U (zh) 海啸逃生舱
CN203005720U (zh) 一种可转换为水中浮力救生工具的靠垫
US4087980A (en) Safety submarine spherical air chamber
CN201932348U (zh) 便携式充气救生腰带
CN103734062A (zh) 一种深水网箱升降装置
US20080254694A1 (en) Buoyancy and Rescue Device
CN107176275A (zh) 一种游泳学习圈
KR20090055280A (ko) 개인용 구명 장치
KR20090107887A (ko) 조난사고시 자동분리되는 구명정형 선실
CN110562417A (zh) 一种应用于深水逃生的颈圈
KR20110006927A (ko) 다목적 부표
US9981725B1 (en) Solar powered LED life jacket system
CN205022831U (zh) 便捷式自动充气防溺手环
KR102483180B1 (ko) 태양광 조난 방지용 부표
CN206141795U (zh) 一种可穿戴式救生带
KR20210032201A (ko) 친환경 pe 융착 부자 제조방법 및 이에 의해 제조된 친환경 pe 융착 부자
CN207141349U (zh) 一种游泳学习圈
CN205707230U (zh) 一种基于压力传感的智能救生装置
CN207972761U (zh) 多功能游艇
CN210353656U (zh) 一种安全书包
CN203032890U (zh) 一种海上急救箱
RU2550597C1 (ru) Одноместный спасательный плот
CN204606173U (zh) 一种便携快速充气救生浮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