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29129B - 翻泥装置 - Google Patents

翻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29129B
CN104529129B CN201410851444.6A CN201410851444A CN104529129B CN 104529129 B CN104529129 B CN 104529129B CN 201410851444 A CN201410851444 A CN 201410851444A CN 104529129 B CN104529129 B CN 10452912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rear end
over mud
frame system
mud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85144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29129A (zh
Inventor
于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WATERLINK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WATERLINK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WATERLINK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WATERLINK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851444.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529129B/zh
Publication of CN1045291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291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291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291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1/00Treatment of sludge; Devices therefor
    • C02F11/02Biological treatment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Treatment Of Slud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翻泥装置,包括前端(1)、后端(4),前端(1)与后端(4)分别具有车架系统(5)、行走翻泥系统(6)、动力系统(7)、罩壳(13),所述行走翻泥系统(6a)由主轴(16)、车轮(14)、从动齿轮(17)、翻泥板总成(18)组成。主轴(16)安装在车架系统(5)下部。动力系统(7)安装在车架系统(5)上部,由减速电机(8)、主动齿轮(10)组成,主动齿轮(10)与从动齿轮(17)之间由链条(11)连接。前端(1)的车架系统(5a)与后端(4)的车架系统(5b)之间设置有电动推杆(3)并用销轴(2)铰接,通过电动推杆(3)的伸缩能够使前端(1)与后端(4)在水平方向上以销轴(2)为中心转动。在车架系统(5)上设置有供电用的电缆支架(9)和电控系统(12)。

Description

翻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处理行业污泥处理中搅拌翻动待干化污泥用的翻泥装置。
背景技术
水处理工艺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污泥,这些污泥有极高的含水率(一般98%),体积庞大,不易处理。而且污泥中还含有大量细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随着各地污水处理厂的扩建,这些污泥的处理与处置成了急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克服传统污泥干化工艺存在的运营成本高,节约污泥处理成本,并且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利用太阳能和污泥中有机物的发酵来干化污泥的方式得到重视。但现有的处理方式是,在干化棚中安装大型器械设备来翻动污泥。这种方式,不仅耗能大,日常运行和维护成本非常高,操作复杂,尤其是维护或检修非常困难,需要将污泥运出干化棚才能进行,影响了利用太阳能和有机物的发酵来干化污泥的处理方式的推广。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实施容易,制造成本低,不用将污泥运出干化棚也能进行维护和检修的翻泥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为一种翻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端(1)、后端(4),前端(1)与后端(4)分别具有车架系统(5a、5b)、行走翻泥系统(6a、6b)、动力系统(7a、7b),所述行走翻泥系统(6a、6b)由主轴(16a、16b)、固定在主轴(16a、16b)上的车轮(14a、14b)、从动齿轮(17a、17b)、翻泥板总成(18a、18b)组成,所述主轴(16a、16b)通过车架系统(5a、5b)上的轴承座(15a、15b)安装在车架系统(5a、5b)下部;所述动力系统(7a、7b)安装在所述车架系统(5a、5b)上部,由减速电机(8a、8b)、固定在减速电机轴上的主动齿轮(10a、10b)组成,所述主动齿轮(10a、10b)与所述从动齿轮(17a、17b)之间由链条(11a、11b)连接;前端(1)的车架系统(5a)与后端(4)的车架系统(5b)之间设置有电动推杆(3)并用销轴(2)铰接,通过电动推杆(3)的伸缩能够使前端(1)与后端(4)在水平方向上以销轴(2)为中心转动,形成一定的角度,在前端(1)或后端(4)的车架系统(5a、5b)上设置有供电用的电缆支架(9)和控制减速电机(8a、8b)、电动推杆(3)的电控系统(12)。
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基于第一技术方案,在所述前端(1)与后端(4)分别安装有超声波测距器(20a、20b)。
本发明的第三技术方案基于第二技术方案,超声波测距器(20a、20b)共设置六个,前端(1)和后端(4)的外端分别设置两个,前端(1)和后端(4)的连接处分别设置一个,其设置位置在左右方向上错开。
本发明的第四技术方案基于第三技术方案,前端(1)和后端(4)上分别设置有罩壳(13)。
本发明的第五技术方案基于第四技术方案,所述前端(1)与后端(4)的车架系统(5a、5b)外端上分别安装条形防撞胶条(21a、21b)。
本发明的第六技术方案基于第五技术方案,所述前端(1)与后端(4)的车架系统(5a、5b)外端上分别安装条形防撞传感器(22a、22b)。
本发明的第七技术方案基于第一至六中的任一技术方案,在前端(1)与后端(4)还设置有防撞轮(19a、19b),防撞轮(19a、19b)共有四个,分别设置车架系统(5a、5b)外端的两个边角位置。
根据以上记载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工作时由减速电机(8a、8b)提供动力,带动主动齿轮(10a、10b)旋转,主动齿轮(10a、10b)通过链条(11a、11b)带动从动齿轮(17a、17b)旋转,从而带动固定在主轴(16a、16b)上的车轮(14a、14b)向前行驶或倒退。主轴(16a、16b)转动时也带动固定在主轴(16)上的翻泥板总成(18a、18b)旋转,对污泥进行翻动。正常行驶时前端(1)、后端(4)两部分是平行的,当行驶到干化棚的一端需转向时,通过控制减速电机(8a、8b)的转动方向,使前进的方向变成相反的方向,同时垂直电动推杆(3)伸缩,使前端(1)、后端(4)两部分形成一定的夹角,当行驶到没有翻过的污泥时,垂直电动推杆(3)恢复原位,继续走直线向前行驶到另一端,这样往复循环不遗漏对污泥进行翻动。
通过安装超声波测距器(20a、20b)、条形防撞胶条(21a、21b)、条形防撞传感器(22a、22b)、防撞轮(19a、19b),还可在移动过程中,自动确定在干化棚中的位置防止防撞,即使发生防撞,也能防止损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翻泥装置的正视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翻泥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翻泥装置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1至3对实施方式的翻泥装置进行说明。
翻泥装置具有前端1、后端4,前端1与后端4分别具有车架系统5a、5b、行走翻泥系统6a、6b、动力系统7a、7b、罩壳13a、13b,前端1的车架系统5a、行走翻泥系统6a、动力系统7a与后端4的车架系统5b、行走翻泥系统6b、动力系统7b结构相同,以下以前端1为例说明其结构和功能。
行走翻泥系统6a由主轴16a、固定在主轴16a上的车轮14a、从动齿轮17a、翻泥板总成18a组成。主轴16a通过车架系统5a上的轴承座15a安装在车架系统5a下部。翻泥板总成18a可以采用现有的结构,如可以是具有一定宽度、直径比车轮14a小的圆形部件,在其外周面上隔着一定的间隔设置有多个翻泥板,随着主轴16a和车轮14a的转动,翻泥板也一同转动,翻动污泥。
动力系统7a安装在车架系统5a上部,由减速电机8a、固定在减速电机轴上的主动齿轮10a组成。主动齿轮10a与从动齿轮17a之间由链条11a、11b连接。前端1的车架系统5a与后端4的车架系统5b之间设置有电动推杆3并用销轴2铰接,通过电动推杆3的伸缩能够使前端1与后端4在水平方向上以销轴2为中心转动,形成一定的角度。即,销轴2与电动推杆3构成一个转向机构,电动推杆3可采用现有技术,如在车架系统5a与5b之间临近销轴2的位置设置一个连杆,连杆的一端铰接在车架系统5a,另一端连接在车架系统5b上并能在左右上滑动,通过电动机的驱动,使连杆的滑动端滑动,使车架系统5a与5b以销轴2为中心转动。
车架系统5a和动力系统7a由罩壳13a覆盖。罩壳13a的前端呈弧形容易清洁。
在后端4的车架系统5b上设置有供电用的电缆支架9和控制减速电机8a、8b、电动推杆3的电控系统12。
在前端1的外端安装有二个超声波测距器20a,与后端4的连接处设置一个超声波测距器20a。与前端1相同,在后端4的外端也安装有二个超声波测距器20b,与前端1的连接处设置一个超声波测距器20b,前端1与后端4连接处的超声波测距器20a和超声波测距器20b位于不同侧。因此,全部六个超声波测距器20a、20b能够前后左右全方位的测量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
前端1的车架系统5a外端呈弧形,安装有弧形的条形防撞胶条21a和条形防撞传感器22a。在前端1的两个边角上还设置有二个防撞轮19a。
以上对前端1进行了说明,后端4的相同部分参照前端1的说明。
以上为本实施方式的翻泥装置,在工作时由减速电机8a、8b提供动力,带动主动齿轮10a、10b旋转,主动齿轮10a、10b通过链条11a、11b带动从动齿轮17a、17b旋转,从而带动固定在主轴16a、16b上的车轮14a、14b向前行驶或倒退。主轴16a、16b转动时也带动固定在主轴16上的翻泥板总成18a、18b旋转,对污泥进行翻动。正常行驶时前端1、后端4两部分是平行的,当行驶到干化棚的一端需转向时,通过控制减速电机8a、8b的转动方向,使前进的方向变成相反的方向,同时垂直电动推杆3伸缩,使前端1、后端4两部分形成一定的夹角,当行驶到没有翻过的污泥时,垂直电动推杆3恢复原位,继续走直线向前行驶到另一端,这样往复循环不遗漏对污泥进行翻动。由于安装有超声波测距器20a、20b、条形防撞胶条21a、21b、条形防撞传感器22a、22b、防撞轮19a、19b,在移动过程中,能够自动确定在干化棚中的位置防止防撞,即使发生防撞,也能防止损坏。
由上可知,本实施方式的翻泥装置,不仅结构简单、重量轻、耗能低、易于实现,由于翻泥装置不是固定在干化棚中,还具有操作容易,维护和检修方便的效果,尤其是不用将污泥运出干化棚也能进行维护和检修,不会因翻泥装置需要维护和检修,而中断污泥的干化,提高了污泥干化的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只要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翻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端(1)、后端(4),前端(1)与后端(4)分别具有车架系统(5a、5b)、行走翻泥系统(6a、6b)、动力系统(7a、7b),所述行走翻泥系统(6a、6b)由主轴(16a、16b)、固定在主轴(16a、16b)上的车轮(14a、14b)、从动齿轮(17a、17b)、翻泥板总成(18a、18b)组成,所述主轴(16a、16b)通过车架系统(5a、5b)上的轴承座(15a、15b)安装在车架系统(5a、5b)下部;所述动力系统(7a、7b)安装在所述车架系统(5a、5b)上部,由减速电机(8a、8b)、固定在减速电机轴上的主动齿轮(10a、10b)组成,所述主动齿轮(10a、10b)与所述从动齿轮(17a、17b)之间由链条(11a、11b)连接;前端(1)的车架系统(5a)与后端(4)的车架系统(5b)之间设置有电动推杆(3)并用销轴(2)铰接,通过电动推杆(3)的伸缩能够使前端(1)与后端(4)在水平方向上以销轴(2)为中心转动,形成一定的角度,在前端(1)或后端(4)的车架系统(5a、5b)上设置有供电用的电缆支架(9)和控制减速电机(8a、8b)、电动推杆(3)的电控系统(12)。
2.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一种翻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端(1)与后端(4)分别安装有超声波测距器(20a、20b)。
3.根据权利要求2记载的一种翻泥装置,其特征在于,超声波测距器(20a、20b)共设置六个,前端(1)和后端(4)的外端分别设置两个,前端(1)和后端(4)的连接处分别设置一个,其设置位置在左右方向上错开。
4.根据权利要求3记载的一种翻泥装置,其特征在于,前端(1)和后端(4)上分别设置有罩壳(13)。
5.根据权利要求4记载的一种翻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1)与后端(4)的车架系统(5a、5b)外端上分别安装条形防撞胶条(21a、21b)。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翻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1)与后端(4)的车架系统(5a、5b)外端上分别安装条形防撞传感器(22a、22b)。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记载的一种翻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前端(1)与后端(4)还设置有防撞轮(19a、19b),防撞轮(19a、19b)共有四个,分别设置在车架系统(5a、5b)外端的两个边角位置。
CN201410851444.6A 2014-12-31 2014-12-31 翻泥装置 Active CN10452912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851444.6A CN104529129B (zh) 2014-12-31 2014-12-31 翻泥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851444.6A CN104529129B (zh) 2014-12-31 2014-12-31 翻泥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29129A CN104529129A (zh) 2015-04-22
CN104529129B true CN104529129B (zh) 2016-04-20

Family

ID=528448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851444.6A Active CN104529129B (zh) 2014-12-31 2014-12-31 翻泥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529129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513706A1 (de) * 1991-05-15 1992-11-19 MASCHINEN- UND ANLAGENBAU GRIMMA GmbH Vorrichtung zum Behandeln von wässrigen pastösen Massen
CN101234916A (zh) * 2008-02-29 2008-08-06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一种有机堆肥翻抛机
CN103910208A (zh) * 2014-04-02 2014-07-09 苏州奥泰斯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双螺旋形刮板污泥翻抛、收布料机
CN204039280U (zh) * 2014-07-23 2014-12-24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一种有机肥翻抛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926261B1 (ko) * 2009-05-22 2009-11-12 (주)동일캔바스엔지니어링 전기침투식 슬러지 감량장치의 전극판 세척장치
JP2013013881A (ja) * 2011-06-30 2013-01-24 Yoshiaki Shirakata 真空電気泳動高周波脱水処理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513706A1 (de) * 1991-05-15 1992-11-19 MASCHINEN- UND ANLAGENBAU GRIMMA GmbH Vorrichtung zum Behandeln von wässrigen pastösen Massen
CN101234916A (zh) * 2008-02-29 2008-08-06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一种有机堆肥翻抛机
CN103910208A (zh) * 2014-04-02 2014-07-09 苏州奥泰斯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双螺旋形刮板污泥翻抛、收布料机
CN204039280U (zh) * 2014-07-23 2014-12-24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一种有机肥翻抛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29129A (zh) 2015-04-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099110U (zh) 一种智能建筑电力缆线装置
CN208452777U (zh) 一种可全向、多角度移动的新型轮式机器人
CN206069496U (zh) 一种水处理用自主移动增氧装置
CN203699165U (zh) 一种木板输送装置
CN108408825A (zh) 一种可见光催化的污水处理设备
CN104529129B (zh) 翻泥装置
CN203728602U (zh) 简易型高效刮渣机
CN106184440B (zh) 四履带电力智能化集盐车
CN205526284U (zh) 一种可变速调节皮带运输机
CN207381733U (zh) 一种自动清洗的智能微正压柜
CN206510058U (zh) 一种用于驱动机器人关节转动的装置
CN215247474U (zh) 节能环保型静电喷涂悬挂输送系统
CN205411095U (zh) 水动力幕墙清洗机器人
CN208008349U (zh) 一种土木工程用管道移动架
CN209775214U (zh) 一种采矿用切割机
CN204429527U (zh) 罐箱框架自动喷涂装置
CN209180825U (zh) 一种用于舞台灯光设计的安装架
CN108725113B (zh) 一种水路两用巡视机器人用驱动装置
CN207620314U (zh) 一种可伸缩式抹墙机
CN207655590U (zh) 一种南海藻类用清洗机
CN203700459U (zh) 一种有效退银装置
CN205063464U (zh) 一种平面移动类立体停车搬运器驱动导向装置
CN207508882U (zh) 一种地坪研磨机磨板防水装置
CN204220528U (zh) 循环水养殖系统弧形筛自动冲洗轨道式移动机器人装置
CN203818540U (zh) 大口径管材牵引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