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20687A - 起振机 - Google Patents

起振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20687A
CN104520687A CN201380040558.6A CN201380040558A CN104520687A CN 104520687 A CN104520687 A CN 104520687A CN 201380040558 A CN201380040558 A CN 201380040558A CN 104520687 A CN104520687 A CN 1045206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ight
vibrator
adjustment
acceleration
adjustment vibr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4055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20687B (zh
Inventor
富谷祐史
森下邦宏
古田大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MM Bridg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Bridge and Steel Structures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Bridge and Steel Structures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5206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206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206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206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5/00Investigating the elasticity of structures, e.g. deflection of bridges or air-craft wings
    • G01M5/0075Investigating the elasticity of structures, e.g. deflection of bridges or air-craft wings by means of external apparatus, e.g. test benches or portable test system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7/00Vibration-testing of structures; Shock-testing of structures
    • G01M7/02Vibration-testing by means of a shake t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6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IN GENERAL
    • B06B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e.g. FOR PERFORMING MECHANICAL WORK IN GENERAL
    • B06B1/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 B06B1/1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mechanical energy
    • B06B1/1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mechanical energy operating with systems involving reciprocating masses
    • B06B1/14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mechanical energy operating with systems involving reciprocating masses the masses being elastically coupled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7/00Vibration-testing of structures; Shock-testing of structures
    • G01M7/02Vibration-testing by means of a shake table
    • G01M7/022Vibration control arrangements, e.g. for generating random vibratio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Ultrasonic Waves (AREA)
  • Apparatuses For Generation Of Mechanical Vibrations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 Testing Of Devices, Machine Parts, Or Other Structures Thereof (AREA)
  • Investigating Strength Of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更安全地实施振动试验,而且能够防止试验对象损伤的起振机。起振机(100)在引导支柱(2)具备一对限位开关(15、15)。限位开关(15、15)的一个设于重锤(4)的下限位置(LL),另一个设于重锤(4)的上限位置(UL)。在重锤(4)设有被检测片(16),被检测片(16)在重锤(4)到达下限位置(LL)时与限位开关(15)相接,而且,在重锤(4)到达上限位置(UL)时与限位开关(15)相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重锤(4)的高度方向的中央设置被检测片(16),由此一个被检测片(16)与下限位置(LL)及上限位置(UL)这双方相接。

Description

起振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求取结构物的振动特性时向该结构物施加振动的起振机,尤其是涉及适合于向桥梁等那样的固有振动频率小的结构物施加振动的起振机。
背景技术
在通过向结构物附加外力而计测其响应性来求出该结构物的振动特性的强制振动试验中,作为向该结构物施加振动的起振机,已知有专利文献1公开的技术。
专利文献1的起振机具备重锤、弹性地悬吊重锤的弹性支承单元、将重锤引导成能够沿着上下方向往复移动的引导单元、经由与重锤连结的钢索而使重锤沿着上下方向往复移动的移动单元。专利文献1的起振机通过直线运动而能够产生起振力,因此即使在向质量比较大且固有振动频率比较小的结构物施加振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几乎不受振动频率影响地得到起振力,即使在需要大的起振力矩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适用。而且,经由线条物而使重锤往复移动,因此强制振动试验的试验场所的组装时的施工调整能够非常容易地进行,能够简化组装花费的劳力和时间。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26347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起振机使用10t或20t这样的质量大的重锤,因此当重锤超过预先设定的移动路径地移动而与构成起振机的支柱、台板等构件发生碰撞时,会使这些构件破损,无法安全地实施振动试验,存在使作为试验对象的结构物自身破损的可能性。
本发明基于这样的课题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更安全地实施振动试验而且能够防止试验对象损伤的起振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起振机的特征在于,以具备重锤、引导单元、移动单元、弹性支承单元为前提,该引导单元将重锤引导成能够在沿着铅垂方向或水平方向的移动路径上往复移动,该移动单元经由与重锤连结的线条物而使重锤沿着移动路径往复移动,该弹性支承单元在重锤沿铅垂方向往复移动时,弹性地悬吊重锤,此外,本发明的起振机还具备:检测单元,检测移动路径上的重锤的位置;以及控制单元,基于由检测单元检测到的重锤的位置,使基于移动单元的重锤的移动停止。
本发明的起振机检测移动路径上的重锤的位置,基于该检测结果而使重锤的移动停止,因此能够防止重锤预先超过设定的移动路径地移动的情况。例如,可以检测作为重锤的驱动源而使用的伺服电动机的旋转,基于该检测结果也能够特定重锤的位置。然而,在伺服电动机与重锤之间夹设有线条物、典型的是钢索、其他的构件,由于它们产生延伸、变形,因而即使基于伺服电动机的旋转而特定了重锤的位置,该位置也有可能欠缺准确性。相对于此,本发明检测实际的重锤的位置,因此能够准确地特定重锤的位置,因此能够高精度地使重锤停止。
作为本发明的检测单元,包含至少二个方式。
第一个方式是检测重锤到达移动路径上的规定位置的情况,例如,相当于置于移动路径上的限位开关。移动的重锤直接或间接地与该限位开关接触,由此能够检测移动路径上的重锤的位置。例如,预先将该限位开关置于移动路径上的移动极限位置,在移动极限位置处检测到重锤与限位开关接触的情况的控制单元能够使重锤的驱动源停止。需要说明的是,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叙述那样,放置限位开关没有局限于移动极限位置。而且,同样地,本发明设置限位开关的位置是任意的,可以设置于例如重锤或起振机的支柱。
第二个方式是检测重锤在移动路径上移动的位置,例如,相当于金属线式的位移计,只要将该位移计的金属线的前端固定于重锤,另一方面位移计的主体部分固定于起振机的基础部分即可。在该方式中,只要控制单元连续地检测重锤的位移(位置),并检测出到达预先确定的位移量的情况,就能够使重锤的驱动源停止。
本发明能够仅使用第一个方式及第二个方式中的一方,也能够将两者组合。第二个方式实时地获知重锤的准确的位置,由此存在如下优点,能够利用于确认所希望的振动是否由起振机产生,因此在实施了安全且准确的振动试验的基础上,优选将第一个方式及第二个方式进行组合。
本发明的起振机可以预先具备与超过移动路径而移动的重锤发生碰撞并吸收冲击的限动件。本发明的起振机基于重锤的位置而使重锤的移动停止,这是为了确保进一步的安全性。
本发明的起振机可以具备检测移动中的重锤的加速度的单个或多个第一加速度传感器。通过检测重锤的加速度来求出励振试验中的重锤的起振力,作为是否适当地进行励振试验的判断指标。通过具备多个第一加速度传感器,能够获知重锤的倾斜、扭转。
本发明的起振机可以具备检测由于重锤移动而发生励振的对象结构物的加速度的第二加速度传感器。这样的话,在励振试验时能够实际测定对象结构物的振动响应,能够实时地掌握响应倍率、相位曲线。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检测移动路径上的重锤的位置,并基于该检测结果而使重锤的移动停止,因此能够防止重锤超过预先设定的移动路径地移动的情况。因此,本发明的起振机能够更安全地实施振动试验,而且能够防止试验对象的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沿铅垂方向产生了振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起振机的概略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起振机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沿水平方向产生振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起振机的概略结构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图3所示的起振机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图1所示的起振机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沿铅垂方向产生振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起振机的概略结构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沿水平方向产生振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起振机的概略结构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检测到的重锤的位移的坐标图,(a)表示位移正常的例子,(b)表示位移异常的例子。
图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起振机的概略结构的侧视图,(a)表示沿铅垂方向产生振动的起振机,(b)表示沿水平方向产生振动的起振机。
图10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起振机的概略结构的侧视图,(a)表示沿铅垂方向产生振动的起振机,(b)表示沿水平方向产生振动的起振机。
图11表示在图10(a)的起振机设有多个加速度传感器的例子,(a)是侧视图,(b)是表示相对于重锤的加速度传感器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12表示在图10(b)的起振机设有多个加速度传感器的例子,(a)是侧视图,(b)是表示相对于重锤的加速度传感器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在成为励振的对象的结构物中也设有加速度传感器的起振机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方式来说明本发明的起振机。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起振机100。
起振机100经由基台1而安装于桥梁、建筑物等结构物200,使用于求出结构物的振动特性的励振试验。在基台1的四角附近分别竖立设有引导支柱2,台板3的拐角附近分别支承在这些引导支柱2的上端。
在基台1与台板3之间配备有重锤4。在重锤4的侧面设有旋转自如的滚子5,该滚子5与引导支柱2抵接。即,滚子5将重锤4引导成能够沿着引导支柱2升降移动。
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拉伸螺旋弹簧6的一端分别固定在台板3的下表面。这些拉伸螺旋弹簧6的另一端分别连结、固定在重锤4的上部。而且,在台板3的上部,以穿过拉伸螺旋弹簧6的中心部的方式使杆向台板3的下方贯通的气缸7对于各拉伸螺旋弹簧6而分别安装。这些气缸7的前端与重锤4的上部分别连结。即,拉伸螺旋弹簧6及气缸7将重锤4弹性地悬吊成能够沿上下方向往复(升降)移动。向气缸7供给的空气蓄积于空气罐13。
如图1所示,在基台1上设置有绕着水平轴能够旋转的滚筒8。在位于比滚筒8靠上方的位置的台板3上设有与滚筒8同样的滚筒9。在滚筒8与滚筒9之间架设有作为线条物的钢索10。钢索10连结固定于重锤4。如图1、图2所示,能够正反旋转的伺服电动机12经由减速机11而分别连结于滚筒9。通过使该伺服电动机12同步地正反旋转,经由减速机11、滚筒8、9、钢索10能够使重锤4沿上下方向往复移动。
起振机100在引导支柱2具备一对限位开关15、15。限位开关15、15的一个设于重锤4的下限位置LL,另一个设于重锤4的上限位置UL。重锤4在由置于下限位置LL的限位开关15和置于上限位置UL的限位开关15所特定的铅垂方向的移动路径上往复移动。限位开关15检测被检测片16发生了接触的情况,能够广泛地适用将检测结果作为电信号而向控制装置50施加的单元。
在重锤4上设有被检测片16,该被检测片16在重锤4达到下限位置LL时与限位开关15相接,而且,在重锤4达到上限位置UL时与限位开关15相接。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重锤4的高度方向的中央设置被检测片16,而一个被检测片16与下限位置LL及上限位置UL这双方相接。
在此,下限位置LL及上限位置UL是为了对重锤4超过下限位置LL及上限位置UL地移动的情况进行限制而设定的,通过限位开关15、15与被检测片16的相对的位置关系来特定。即,即使限位开关15、15置于同一位置,若被检测片16的位置不同,则重锤4可移动的范围也不同,考虑到这一点而在不会妨碍励振试验的位置设定下限位置LL及上限位置UL。
起振机100中,基台1、引导支柱2、台板3、拉伸螺旋弹簧6、气缸7、空气罐13构成弹性支承单元,通过引导支柱2、滚子5构成引导单元,通过滚筒8、9、钢索10、减速机11、伺服电动机12构成移动单元。
起振机100具备对起振机100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50。动作的控制是指伺服电动机12及气缸7的运转的控制。关于伺服电动机12,控制装置50除了进行旋转的开始及旋转的停止的控制之外,还进行旋转的方向(正转及反转)的控制。而且,关于气缸7,控制装置50除了供给蓄积于空气罐13的空气而使气缸7动作之外,还停止空气的供给而使气缸7的动作停止。
控制装置50接受由使用起振机100的操作员进行运转控制所需的参数(例如,振动振幅、振动频率(频率))的输入,基于预先保持的控制程序来控制伺服电动机12及气缸7的动作。而且,通过接受来自限位开关15的检测信号而获知被检测片16与下限位置LL的限位开关15或上限位置UL的限位开关15接触的情况时,停止伺服电动机12的运转。对于气缸7也同样地停止运转。
接着,说明如以上那样构成的起振机100的动作。
当安设于结构物200并使伺服电动机12同步地以规定的周期正反旋转时,经由减速机11、滚筒8、9、钢索10使重锤4沿着引导支柱2以规定的周期上下移动,因此起振机100产生铅垂方向的振动而向结构物200施加铅垂方向的振动。
在此,设重锤4的质量为M、重锤4的往复移动距离(振动振幅)为A、重锤4的每单位时间的往复移动次数(振动频率)为ω时,起振力F3通过下述的式(1)求出。
即,根据结构物200的质量、固有振动频率等,通过重锤4的质量M、利用伺服电动机12的控制来调整振动振幅A、振动频率ω,由此能够得到必要的大小的起振力F3
F3=2MAω2…(1)
在通过圆弧运动而产生起振力的类型的起振机中,伴随着振动频率增大,起振力指数性地增大。在如下情况难以适用:例如最近的向高大桥等那样质量比较大而固有振动频率比较小(0.1Hz左右)的结构物施加振动的情况,即,需要大的起振力矩的情况。相对于此,通过直线运动而产生起振力的本实施方式的起振机100能够几乎不受振动频率影响而得到起振力,因此能够适用于需要大的起振力矩的情况。
另外,由于经由钢索10而往复驱动重锤4,因此桥梁等的强制振动试验的试验场所的组装时的施工调整能够非常容易地进行,能够简化组装花费的劳力和时间。
另外,由于利用拉伸螺旋弹簧6及气缸7弹性地悬吊重锤4,因此作用于重锤4的升降的能量可以利用拉伸螺旋弹簧6及气缸7的弹力。因此,能够减小使重锤4升降的伺服电动机12所需的动力,因此能够使伺服电动机12小型化,能够实现向试验场所的搬运等的容易化。
在起振机100产生起振力F3且重锤4进行升降运动的过程中,当因某些原因而被检测片16与任一限位开关15接触时,控制装置50使伺服电动机12的运转停止,进而使气缸7的运转停止。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抑制重锤4的过大的位移,因此能够防止结构物200产生损伤,且能够安全地实施励振试验。
在此,虽然为了控制伺服电动机12的运转,实际测定伺服电动机12的旋转信号,通过减速机11的减速比也能够算出重锤4的位移量,但是如前述那样存在无法高精度地得到位移量(位置)的可能性。因此,在基于伺服电动机12的旋转信号的控制中,有时难以可靠地防止重锤4的过大的位移。
以上说明的起振机100在重锤4达到下限位置LL或上限位置UL时,使伺服电动机12的运转停止,但本发明没有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检测重锤4达到下限位置LL或上限位置UL的跟前的情况,然后不急剧地使其停止,而容许伺服电动机12旋转规定时间,利用此期间经过平缓的减速而使伺服电动机12停止。
为此的结构例如图5所示,在重锤4的高度方向的两端设有被检测片16。因此,在到达下限位置LL或上限位置UL之前,限位开关15检测被检测片16的接触,并将该检测结果向控制装置50发送,通过施加平缓地停止的控制逻辑,经过规定的减速过程之后,能够使伺服电动机12停止。这样,与伺服电动机12急剧停止的情况相比,受到的冲击减少,因此会保护起振机100。
需要说明的是,在起振机100中,限位开关15可以将设置的位置固定,但也可以设置成能够移动。这样的话,在进行励振试验的结构物200对应的位置设置限位开关15变得容易。
以上说明的起振机100沿铅垂方向产生振动,但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沿水平方向产生振动的起振机110。以下,参照图3及图4进行说明。
起振机110经由基台21而安装于桥梁、建筑物等结构物200,使用于求出结构物的振动特性的试验。在基台21上经由支柱22而设有框架23。在框架23上铺设有导轨23a。在导轨23a上经由车轮25而设置有重锤24,重锤24能够沿着导轨23a行驶移动。
在框架23的四角上分别设有能够绕着与重锤24的行驶移动方向正交的水平轴旋转的滚筒28a~28d。在位于滚筒28a、28c的下方的基台21上分别设有与滚筒8同样的滚筒29a、29b。另一方面,在重锤24的行驶方向的一端侧分别连结固定有作为线条物的钢索30a、30b的一端。钢索30a经由滚筒28a、29a、28d而将其另一端连结固定于重锤24的行驶方向的另一端侧。钢索30b经由滚筒28c、29b、28b而将其另一端连结固定于重锤24的行驶方向的另一端侧。
在滚筒29a、29b经由减速机31a、31b而分别连结有能够正反旋转的伺服电动机32a、32b。通过使该伺服电动机32a、32b同步地正反旋转,经由减速机31a、31b、滚筒29a、29b、钢索30a、30b而能够使重锤24沿水平方向往复移动。
起振机110在重锤24的行驶方向的两端分别具备限位开关15、15。另一方面,对应于限位开关15、15而在框架23设有被检测片16、16。被检测片16、16的一个设于重锤24的左限位置FL,另一个设于重锤4的右限位置RL。重锤24在由设于左限位置FL的被检测片16和设于右限位置RL的被检测片16所特定的水平方向的移动路径上往复移动。在重锤24达到左限位置FL时,限位开关15与对应的被检测片16相接,而且,在重锤24达到右限位置RL时,限位开关15与对应的被检测片16相接。
起振机110中,基台21、支柱22、框架23、导轨23a、车轮25构成引导支承单元,滚筒28a~28d、29a、29b、钢索30a、30b、减速机31a、31b、伺服电动机32a、32b构成移动单元。
起振机110通过与起振机100具备的控制装置50同样的控制装置50来控制其动作。
对起振机110的动作进行说明。
当安设于结构物200并使伺服电动机32a、32b同步地以规定的周期正反旋转时,通过减速机31a、31b、滚筒28a、28b、钢索30a、30b使重锤24经由车轮25沿着导轨23a以规定的周期在水平方向上行驶移动,因此产生水平方向的振动,能够向结构物200施加水平方向的振动。这样,起振机100能够向结构物200施加铅垂方向的振动,但起振机110能够向结构物200施加水平方向的振动。
因此,在起振机110中,也能够几乎不受振动频率影响地得到水平方向的起振力,能够适用于需要大的起振力矩的情况,并且组装时的施工调整能够非常容易地进行,能够简化组装花费的劳力和时间。而且,利用车轮25、导轨23a、框架23、支柱22、基台21来支承重锤24,因此重锤24的移动花费的运动能量较少即可。
而且,当因某些原因而被检测片16与限位开关15接触时,伺服电动机32a、32b的运转停止。因此,能抑制重锤24的过大的移动,因此能防止结构物200发生损伤,并安全地实施励振试验。
[第二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的起振机100、110通过限位开关15来抑制重锤4、24的过大的位移,但本发明也可以取代限位开关15,而设置能够直接计测重锤4、24的位移的位移计。以下,参照图6~图8说明该例子。
图6所示的起振机12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起振机100的基本结构一致,但是取代限位开关15、15而具备位移计17。位移计17设置在基台1上,通过连续地测定距重锤4的下端的距离,能够检测重锤4的位移。
位移计17只要发挥目的即可,与其形态无关。可以广泛地适用例如金属线式的位移计、激光式的位移计等。虽然根据重锤4的位移量也受到影响,但是若是同一位移量,则金属线式的位移计在成本的方面上有利,但是在重锤4的位移速度较快的情况下,推荐使用激光位移计等的非接触型的位移计。
位移计17的计测结果向数据收录装置60传送。图8(a)(b)表示基于位移计17的计测结果的一例。当伺服电动机12被正常驱动时,重锤4如图8(a)所示,以一定周期、一定振幅(一定位移)进行升降运动。然而,因某些要因而重锤4的位移存在显示异常的情况如前述那样。其一例如图8(b)所示。在该例子中,会维持周期及振幅,但位移逐渐向上侧偏移。操作员观察由数据收录装置60取得的来自位移计17的位移信息的经度和纬度,若位移达到阈值,则停止伺服电动机12的运转。在图8(a)(b)中,例如,可以将±40cm设定为停止伺服电动机12的运转的阈值。而且,也可以将位移计17的计测结果直接向控制装置50取入,由控制装置50执行上述的一连串的操作。
起振机120利用位移计17直接计测重锤4的位移,因此能够准确地掌握重锤4的位置。其结果是,能够抑制重锤4的过大的位移,因此能够防止结构物200发生损伤,且能够安全地实施励振试验。
本发明如图7所示,对于沿水平方向产生振动的起振机130能够适用。起振机13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起振机110的基本结构一致,但是取代限位开关15、15而具备位移计17。位移计17设置在重锤24上,通过连续地测定距设于框架23的基准片18的距离,由此能够检测重锤24的位移。起振机130也能够起到与起振机120同样的效果。
另外,本发明能够适用第一实施方式的限位开关15和第二实施方式的位移计17中的任一方或双方。尤其是适用双方时,会双重地确保安全地抑制重锤4的过大的位移。而且,通过监视由位移计17计测到的结果(图8(a)、(b)),能够依次掌握重锤4的动作,因此有助于安全且适当的励振试验的执行。
[第三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通过准确地掌握移动路径上的重锤4、24的位置(位移量),由此抑制重锤4、24的过大的位移,但优选采取进一步的安全对策。
因此,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如图9(a)所示,设置当重锤4超过下限位置LL或上限位置UL时发生碰撞的限动件40,或者如图9(b)所示,设置当重锤24超过左限位置FL或右限位置RL时发生碰撞的限动件40。例如,即使起振机成为不能控制,限位开关15、位移计17成为未工作的状态,也会利用机械式的限动件40吸收冲击而强制性地使重锤4、24的振动停止。需要说明的是,在图9中,省略了限位开关15、位移计17的记载,但如上述那样,设置限位开关15及位移计17中的一方或双方。
构成限动件40的材质只要能够实现上述目的就不受限制,也可以仅由金属材料构成,但是为了高效地进行冲击吸收,也可以安装橡胶、其他的弹性体,或仅由弹性体构成。
当起振机发生异常而陷入不能控制时,限位开关15、位移计17有可能不进行动作,但是这样的情况下,根据第三实施方式,利用限动件40来阻止重锤4、24的振动,能够防止作为励振对象的结构物及起振机的损伤。
[第四实施方式]
第四实施方式如图10(a)所示,在重锤4设置加速度传感器(第一加速度传感器)19,而且,如图10(b)所示在重锤24设置加速度传感器19。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0(a)(b)中,省略了限位开关15、位移计17、限动件40、控制装置50、数据收录装置60的记载,但是可以设置限位开关15及位移计17的一方或双方,进而,可以设置限动件40。加速度传感器19的检测结果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向数据收录装置60传送,但也可以向控制装置50传送。
通过在重锤4、24设置加速度传感器19,来求出励振试验中的重锤4、24的起振力,能够成为判断励振试验是否适当进行的判断指标。而且,加速度传感器19能够实际测定控制异常发生而重锤4、24与限动件40碰撞而产生的加速度。与该加速度相关的信息向数据收录装置60传送,因此若对其进行确认,则能够掌握起振机主体的损坏。而且,若装入了将加速度传感器19的检测结果向控制装置50传送且即使对于加速度异常也能事先使装置停止的控制逻辑,则也能够事先防止起振机损伤。
如图11(a)(b)及图12(a)(b)所示,可以在重锤4、24设置多个加速度传感器19。
图11(a)(b)以配置在矩形的顶点的方式在重锤4上设置4个加速度传感器19-1~19-4。加速度传感器19-1~19-4检测铅垂方向的加速度。因此,若由加速度传感器19-1得到的加速度a1与由加速度传感器19-3得到的加速度a3不同,则在将加速度传感器19-1固定的位置与将加速度传感器19-3固定的位置处加速度产生偏差,可知重锤4存在相对于移动方向(铅垂方向)倾斜并振动的可能性。而且,通过加速度传感器19-2与加速度传感器19-4的比较、加速度传感器19-1与加速度传感器19-2的比较,也能够掌握重锤4的倾斜的振动状态。
图12(a)(b)将2个加速度传感器19-5和加速度传感器19-6沿着与重锤24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配置。并且,加速度传感器19-5和加速度传感器19-6配置成检测水平方向的加速度。这样的话,若由加速度传感器19-5得到的加速度a5与由加速度传感器19-6得到的加速度a6不同,则在将加速度传感器19-5固定的位置和将加速度传感器19-6固定的位置处加速度产生偏差,可知存在重锤24在绕着铅垂轴的平面方向上扭转而产生振动的可能性。
重锤4倾斜的情况或重锤24扭转的情况启示了重锤4、24进行异常的动作的情况。通过时序地取得来自加速度传感器19-1~19-6的加速度信息,能够检测表示伺服电动机12、32a、32b的异常动作的重锤4、24的倾斜、扭转,因此能够提前检测起振机的异常,在必要的情况下能够停止起振机的动作。而且,若装入将加速度传感器19-1~19-6的检测结果向控制装置50传送且对于重锤4、24的异常的倾斜、扭转也会事先使装置停止的控制逻辑,则也能够事先防止起振机发生损伤。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a)所示,在与作为试验对象的结构物200相接的基部1也能够设置加速度传感器(第二加速度传感器)20。该加速度传感器20的检测结果向数据收录装置60(图示省略)传送。由此,通过在励振试验时实际测定结构物200的振动响应,由此如图13(b)的坐标图例示那样,能够实时地掌握响应倍率、相位曲线,能够实施不重做且高精度的实验。
除此以外,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就可以取舍选择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的结构,或者适当变更为其他的结构。
标号说明
1、21 基台
2   引导支柱
3   台板
4、24 重锤
5   滚子
6   拉伸螺旋弹簧
7   气缸
8、9 滚筒
10、30、30a、30b 钢索
11、31a、31b 减速机
12、32a、32b 伺服电动机
13  空气罐
15  限位开关
16  被检测片
17  位移计
18  基准片
19、20 加速度传感器
22  支柱
23  框架
23a 导轨
25 车轮
28a-28d、29a、29b 滚筒
40  限动件
50  控制装置
100、 110、 120、 130 起振机
200 结构物
a1、a2、a3、a4、a5、a6 加速度
LL  下限位置
UL  上限位置
FL  左限位置
RL  右限位置

Claims (12)

1.一种起振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重锤;
引导单元,将所述重锤引导成能够在沿着铅垂方向或水平方向的移动路径上往复移动;
移动单元,经由与所述重锤连结的线条物而使该重锤沿着所述移动路径往复移动;
弹性支承单元,在所述重锤沿铅垂方向往复移动时,弹性地悬吊所述重锤;
检测单元,检测所述移动路径上的所述重锤的位置;以及
控制单元,基于由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的所述重锤的位置,使由所述移动单元引起的所述重锤的移动停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振机,其中,
所述检测单元检测所述重锤到达所述移动路径上的规定位置的情况。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起振机,其中,
所述检测单元检测所述重锤在所述移动路径上移动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起振机,其中,
所述起振机具备与超过所述移动路径而移动的所述重锤发生碰撞并吸收冲击的限动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起振机,其中,
所述起振机具备与超过所述移动路径而移动的所述重锤发生碰撞并吸收冲击的限动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起振机,其中,
所述起振机具备检测移动中的所述重锤的加速度的单个或多个第一加速度传感器。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起振机,其中,
所述起振机具备检测移动中的所述重锤的加速度的单个或多个第一加速度传感器。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起振机,其中,
所述起振机具备检测移动中的所述重锤的加速度的单个或多个第一加速度传感器。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起振机,其中,
所述起振机具备检测由于所述重锤移动而发生励振的对象结构物的加速度的第二加速度传感器。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起振机,其中,
所述起振机具备检测由于所述重锤移动而发生励振的对象结构物的加速度的第二加速度传感器。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起振机,其中,
所述起振机具备检测由于所述重锤移动而发生励振的对象结构物的加速度的第二加速度传感器。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起振机,其中,
所述起振机具备检测由于所述重锤移动而发生励振的对象结构物的加速度的第二加速度传感器。
CN201380040558.6A 2012-09-13 2013-08-12 起振机 Active CN1045206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01225A JP5960002B2 (ja) 2012-09-13 2012-09-13 起振機
JP2012-201225 2012-09-13
PCT/JP2013/004829 WO2014041739A1 (ja) 2012-09-13 2013-08-12 起振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20687A true CN104520687A (zh) 2015-04-15
CN104520687B CN104520687B (zh) 2017-08-08

Family

ID=502778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40558.6A Active CN104520687B (zh) 2012-09-13 2013-08-12 起振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960002B2 (zh)
KR (1) KR101715459B1 (zh)
CN (1) CN104520687B (zh)
WO (1) WO201404173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7219591B3 (de) 2017-11-03 2019-01-24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Verfahren zur Bestimmung von elastischen Eigenschaften eines Prüfkörpers
CN109680731B (zh) * 2018-12-10 2024-03-29 中汽建工(洛阳)检测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对中的高应变检测用锤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63478A (ja) * 1997-03-25 1998-10-06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起振機
KR100647242B1 (ko) * 2005-04-01 2006-11-23 윤점채 진동센서 불량여부 검사장치
JP2009192363A (ja) * 2008-02-14 2009-08-27 Hitachi Plant Technologies Ltd 振動試験装置
CN201364499Y (zh) * 2008-12-03 2009-12-16 苏州东菱振动试验仪器有限公司 非接触式限位保护装置
JP2011095237A (ja) * 2009-09-29 2011-05-12 Central Corporation 耐震性能評価方法、耐震性能評価装置及び耐震性能評価システム
CN102141461A (zh) * 2010-12-30 2011-08-03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振动检测台
CN102169045A (zh) * 2010-12-27 2011-08-31 苏州苏试试验仪器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大位移电动振动台的过位移保护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35820B2 (ja) * 1996-07-18 2001-12-04 鹿島建設株式会社 長周期構造物加振用小型起振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63478A (ja) * 1997-03-25 1998-10-06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起振機
KR100647242B1 (ko) * 2005-04-01 2006-11-23 윤점채 진동센서 불량여부 검사장치
JP2009192363A (ja) * 2008-02-14 2009-08-27 Hitachi Plant Technologies Ltd 振動試験装置
CN201364499Y (zh) * 2008-12-03 2009-12-16 苏州东菱振动试验仪器有限公司 非接触式限位保护装置
JP2011095237A (ja) * 2009-09-29 2011-05-12 Central Corporation 耐震性能評価方法、耐震性能評価装置及び耐震性能評価システム
CN102169045A (zh) * 2010-12-27 2011-08-31 苏州苏试试验仪器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大位移电动振动台的过位移保护装置
CN102141461A (zh) * 2010-12-30 2011-08-03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振动检测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055870A (ja) 2014-03-27
KR101715459B1 (ko) 2017-03-10
WO2014041739A1 (ja) 2014-03-20
KR20150008419A (ko) 2015-01-22
JP5960002B2 (ja) 2016-08-02
CN104520687B (zh) 2017-08-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S2768255T3 (es) Instalación para inspección de ruedas ferroviarias y aparato para inspección por ultrasonido que comprende dicha instalación para inspección
CN102505631B (zh) 一种可调节轨距的桥梁检修车
CN102620888B (zh) 一种重型车辆质量质心检测装置
CN102854129B (zh) 一种飞机拦阻系统验证测试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CN103086220A (zh) 电梯用速度检测装置
CN104520687A (zh) 起振机
CN103134694A (zh) 车辆车桥强度检测装置
CN209327002U (zh) 一种轮胎的动态力学性能测试系统
CN102762480A (zh) 节省空间型电梯
KR20040093760A (ko) 쇽업소버의 충격시험기
CN209117326U (zh) 模拟汽车碾压的试验装置
CN203705151U (zh) 电动汽车充电桩碾压试验机
CN106017396A (zh) 一种车辆动态前束测量装置
JP6056654B2 (ja) 不釣合い測定装置
CN102323071B (zh) 曲线模拟试验方法
CN102269659B (zh) 直线与扭转复合运动装置
CN207336528U (zh) 一种疲劳测试设备
CN106777469A (zh) 用于挠性卫星挠性振动评估的地面物理仿真验证系统和验证方法
CN102677578B (zh) 车载式高精度弯沉测量装置及其伺服控制系统
CN105571806B (zh) 一种燃油箱撞击及密封检测装置
CN104280117A (zh) 一种轴向移动绳横向振动测量系统的测量方法
CN220729541U (zh) 一种桥梁转体称重装置
CN117030116B (zh) 飞行器构件转动惯量测量装置及方法
CN102519571A (zh) 座椅靠背振动测试系统
RU203608U1 (ru) Стенд для испытаний виброизоляторов кабины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Hiroshima County

Applicant after: M.M Bridge Corporation

Applicant after: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Address before: Hiroshima County

Applicant before: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STEEL STRUCTURES ENG CO LTD

Applicant before: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PPLICANT; FROM: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BRIDGE + STEEL STRUCTURES ENGINEERING CO., LTD. TO: M. M BRIDGE CO., 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