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20096B - 含弹性载体层缝合压毡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含弹性载体层缝合压毡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20096B
CN104520096B CN201480001429.0A CN201480001429A CN104520096B CN 104520096 B CN104520096 B CN 104520096B CN 201480001429 A CN201480001429 A CN 201480001429A CN 104520096 B CN104520096 B CN 10452009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assembling
base fabric
fabric
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0142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20096A (zh
Inventor
亨利·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stenJohns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AstenJohns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stenJohnson Inc filed Critical AstenJohns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5200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200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200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2009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5/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 B32B5/02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of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FPAPER-MAKING MACHINES; METHODS OF PRODUCING PAPER THEREON
    • D21F7/00Other details of machines for making continuous webs of paper
    • D21F7/08Felts
    • D21F7/10Seams thereof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FPAPER-MAKING MACHINES; METHODS OF PRODUCING PAPER THEREON
    • D21F1/00Wet end of machines for making continuous webs of paper
    • D21F1/0027Screen-cloths
    • D21F1/0036Multi-layer screen-cloths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FPAPER-MAKING MACHINES; METHODS OF PRODUCING PAPER THEREON
    • D21F1/00Wet end of machines for making continuous webs of paper
    • D21F1/0027Screen-cloths
    • D21F1/0054Seams thereof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FPAPER-MAKING MACHINES; METHODS OF PRODUCING PAPER THEREON
    • D21F7/00Other details of machines for making continuous webs of paper
    • D21F7/08Felts
    • D21F7/083Multi-layer felts

Landscapes

  • Paper (AREA)
  • Non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一种从基础织物材料形成的缝合压毡,其包括配置在两层迭加层中的MD纱线,所述两层迭加层由在其相对端的CD折迭的MD纱线来接合,以形成连续未破损的似管状结构。MD纱线在折迭处形成环,以定义枢栓通道。包括结合至可延长至少1%的弹性载体材料的聚合纱线数组的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装配位在具有于CD定向中的数组的纱线的基础织物内。将高表面接触区域材料结合至在邻近于在折迭的MD环的两个外部MD端的弹性载体材料。将每个MD端锚固在邻近于在折迭的环的固定位置中。枢栓延伸穿过通过交织来自相对端的环所定义出的通道。

Description

含弹性载体层缝合压毡及其制造方法
相关申请案的交叉参考
此申请案主张于2013年4月19日申请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案号61/813,703以及于2013年9月4日申请的61/873,516的权益,其内容于此并入于本文中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大体上涉及在造纸或类似的机器中在纸以及相似产品的制造中使用的缝合压毡。其特别涉及包括结合至弹性载体的非编织纱线数组的多层压毡。创新的结构帮助减少棉絮脱落以及纸张标记,同时维持高空隙容积,特别涉及了包括能够让压毡的相对端接合的缝合区域的螺旋缠绕压毡。
背景技术
本发明涉及在造纸机的压榨部中使用的压毡。在纸产品的制造中,在造纸机的形成部中,由分散在大约99%水中的大约1%造纸纤维以及其他固体所构成的库存泥浆从流浆箱唇板以高速度及高精密度被运送至快速移动的形成织物上或至两个形成织物之间。将库存进行摇晃,并经由形成织物通过各种方式来脱水,留下了略具黏性且湿的纤维网。然后将此网转移至压榨部,在此当由一或更多个压毡所支撑的网穿过至少一个且通常是一系列的压榨夹时,更多部分的水被机械装置移除,在压榨夹,水被本质上地从初生的纸张挤出并进入压毡。水由压毡接受,且理想上,不回到网内。然后将所产生的纸张传送至包括由蒸汽加热的一系列可旋转干燥滚筒或罐的干燥部。通过一或更多个干燥织物将纸张引导环绕并保持与这些滚筒的周围接触,以至于大部分剩余的水通过蒸发来移除。
压毡在纸产品的制造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已知的压毡是以设计用以符合它们被安装于其上的造纸机需求,以及所制造出纸等级的多种广泛式样来制造。它们一般使用以一层及通常多层的纤维非编织棉絮缝成的编织或非编织基础织物结构来组装。棉絮提供了其上运走纸产品的平滑表面,作为用以困住在压榨夹挤压出水的水库,并当它穿过夹子时对于压毡提供恢复力的措施。基础织物典型地是从单丝、成缆单丝、多丝或类似的多组成纱线来编织;它们也可被安排为非编织平面数组。组成纱线通常由挤压成形的聚合物树脂所组成,典型为聚酰胺。
基础织物可具有单层或多层结构,或它们可从压层在一起的二或多层来形成。它们可为无端编织,以至于所产生的织物类似没有缝合处的管子;这种织物必须被制备成它们意欲的机器长度以及宽度,且必须以类似于袜子的方式套到压榨部上。在US 7,118,651中提供了这种织物的一个范例。在一个变化修饰的无端编织技术中,纬纱用以在制造期间在横向织物边缘形成缝合环;当安装在造纸机上时,这些纱线将以意欲的纵向(MD)来定向,允许了织物通过将环从每一侧带至一起,并将针或枢轴插入穿过由交织的环所产生的通道来接合。修饰无端编织织物的范例可在US 3,815,645中找到。基础织物也可能是使用一或多层的经纱或纬纱的平坦编织;缝合处典型地在每一端形成,允许织物接合于机器上。平坦编织基础织物的范例可在US 7,892,402中找到。所有的上述结构需要基础织物被编织至它们意欲的机器的全宽度以及长度;这是耗时的过程,且需要在广泛工业织布机中的高资本投资。为了努力降低制造时间以及成本,近来已引进了所谓的「多轴织物」用于压毡的制造。
多轴压毡是熟知,且描述于US 5,360,656;US 5,268,076;US 5,785,818以及其他中。这些压毡的基础织物包含包括至少纵向(MD)定向纱线的材料条的多个螺旋缠绕以及边缘接合转折。材料条通常是比为组成的意欲基础织物宽度窄的平坦编织织物;也提出过,使用MD纱线的非编织数组作为材料条组成。不管组成是编织或非编织的,在组装期间,材料条的每个转折关于两个相对的滚筒被引导,使得其组成MD纱线以相对于完成织物的意欲MD从大约1°至大约8°的小角度斜向;见现有技术图1。材料条的每个连续转折被沿边缘地结合至放在邻接于它的那个转折,以至于建立出想要宽度以及长度的连续似管状基础织物。当从组装滚筒移出并放平时,管子在两个相对端的每一个都具有在横向(CD)定向折迭区域接合的连续上与下表面;见现有技术图2。完成的多轴基础织物典型是包含螺旋缠绕连续管的上下表面的两、三或四层结构的其中一者,以及随选地位在变平管子内、或在其中一个或两个外表面上的至少一个额外的平坦织物层。之后可提供组装基础织物缝合处,以帮助它们安装于它们意欲的机器上。
图3示出了图2的螺旋缠绕现有技术双层编织结构的两个相对边缘区域,在相对的折迭区域移除了一部分的CD定向纱线。这曝露出了结构的MD定向纱线,以至于纱线环可用以形成如图4中所示例的织物中的缝合处。此图示出了通过交织由在折迭区域的MD纱线所形成的纱线环,并插入枢栓使穿过因此提供的通道长度之已缝合的双层织物。
不管其结构,压毡的主要功能是作为水库,以运输当纸张穿过造纸机压榨部中的压榨夹时从其挤压出的水。基础织物因此必须提供水可穿过并保持在其中的一种程度的空隙容积或空的内部空间,直到其可在稍后的处理阶段被移除。此空间可由使用US 7,207,355中所描述的方式、以及如现有技术图5中截面中所示的基础织物的织造结构来提供,或基础织物可包括至少一个额外的织物结构,例如,如上所述的编织或非编织织物。其他的结构是可能的。
虽然以图1至5中所示例的方式来形成的螺旋缠绕编织压毡基础织物已在许多应用中证明是成功的,但是它们遭受到数种劣势。
首先,尽管组成条是使用高速织布机编织的窄结构,制造它们是耗时且昂贵的。因为编织常是断断续续的,需要经常中断过程以为了进纱的再供给,所以在制造过程期间常引入编织缺陷以及其他的不均匀性。这些中断将不均匀的区域给予到编织材料中。
第二,由于织物反复地穿过压榨夹,当它们彼此皱缩时,由组成条中的交织纱线所形成的「关节」将变得平坦,因此压紧了织物。因为这些织物典型地具有「磨合」时期,在这期间,在它们到达效能的稳定状态之前,它们慢慢地适应它们的环境,此压紧将随时间影响脱水效能。在此磨合时期,它们的脱水效能、空隙容积、渗透性以及其他的物理特性将会改变,且造纸商通常需要比另外想要的还慢地来运转机器,并时常调整,直到到达效能的稳定状态。此外,交织纱线穿过进出织造结构中的表面平面,其最终减少了棉絮表面以及纸张之间的接触,并只提供一片段的纱线表面用于平面的纸张支撑。曝露皱缩纱线关节的这种局部压力点可产生不想要的纸张痕迹。将显而易见的是,这种不规则性是不想要的,因为基础织物以及棉絮应该一起提供纸张均匀的平面支撑,以用于有效的水移除以及纸张平滑度。
第三,因为整个螺旋缠绕织物是根据相同的织造图形来编织,在来自双层管状结构相对侧的经纱以及纬纱不完全对准的位置出现了干扰图形。因为形成了相对低以及高的纱线密度的区域,结果在两个相对侧中的皱缩纱线未对准(即它们并未精确地彼此对齐,且当它们在彼此之间嵌套时移进以及移出水平平面),而产生了干扰图形。如果此情况不以某种方式解决,所产生的压毡也将具有在长度以及宽度方向中为规则地间隔的低及高纱线密度的区域。这产生了数个问题,包括:部分由于不均匀的棉絮黏附造成不平均的水移除以及纸张痕迹。相较于纱线密度较低的区域,棉絮纤维更主动地黏附至相较于其较低区域的纱线密度相对高的基础织物区域,导致纤维在锚固比较差的地方脱落。这随之将影响织物的均匀性,并因此影响其将纸张平均脱水而不产生痕迹的整体能力。
第四,在已知的缝合压毡中有数个与缝合处有关的问题。这些包括缺乏用以形成缝合的环的均匀性,导致不均匀的通道大小,使得枢栓的插入更为困难。此外,在缝合区域中的物理特征应该尽最大可能程度与织物的剩余部分相同。因为基础织物以及附着于它的任何棉絮通常必须切割以安装缝合处,缝合区域的物理特性,包括其表面均匀性,对于磨损的抵抗性,及其整体的脱水以及恢复力特征时常是纸张痕迹或织物失效的来源。因此缝合区域通常被视为完成织物的最关键区域。
在缝合处安装的期间,至少一部分的棉絮(以及偶尔一部分的编织或非编织基础织物的组成纱线)被切割,以打开缝合环区域,并允许邻近MD纱线环的不想要材料的移除。棉絮材料的「瓣」因而形成,其必须牢固地再附着至织物,当织物使用时以覆盖缝合区域。此材料的瓣在完成的压毡中产生了各种问题。因为棉絮瓣在使用期间开始磨损,在切割边缘的一些基础织物纱线可变松,并开始从编织结构以及棉絮中拉出,在本技术领域中一般已知为「脱线」的现象。这些曝露出的纱线将产生纸张痕迹,并促使压毡在缝合区域更快速的劣化。此外,因为基础织物是承载负荷的,此负荷可造成基础从缝合区域缩回,产生也是不想要的打开的缝合间隙,因为其在纸张上产生痕迹。
已做出各种努力以确保在缝合处安装期间正常切割处的牢固棉絮锚固,并最小化缝合区域中的不连续。最常使用的解决方案已是将所谓的「填充纱线」插入邻近缝合处的基础织物中。这些填充纱线通常是多组成纱线,由于相较于单丝它们的表面面积较大,多组成纱线在针缝过程期间提供了棉絮材料的锚固较大机会。在过去,填充纱线已在织布机上被编织入缝合区域中(在全宽度的编织织物中),允许它们位在相对固定的位置中。然而,在多轴基础织物中,在编织期间填充纱线不能被插入,且而是必须在全宽度基础织物已被组装之后手动地安装。因为在这些织物中的MD以及CD纱线是以相对于意欲的纵向以及横向的方向从1°至8°的小角度定向,填充纱线难以在编织期间以那些编织入的准确度以及永久度来维持在固定的位置中。因此,填充纱线倾向沿着邻近缝合环的基础织物的CD边缘「漫游」,使缝合处难以在毛毡安装期间闭合,降低了在此区域的棉絮锚固效力,并产生在缝合区域中不连续的机会。
现有技术的讨论
在已知的压毡中目前使用的大部分基础织物结构是各自编织的,使得制造它们复杂且费时,且引入了如上详细描述的各种困难。已努力地提出了各种非编织结构以消除编织这些织物的需要。例如,US 2,943,379揭露了一种压毡基础织物,包括通过将棉絮针缝至一或两侧来联锁的纵向定向纱线的单一数组。US 3,392,079揭露了一种压毡,所述压毡包含每条纱线具有绒毛特性的非编织纱线数组以及相对于这些纱线以直角定向的棉絮。US3,920,511教导了从通过针缝来巩固的纵向定向纤维的多个重迭层形成的一种基础织物。US 4,781,967揭露了一种由模块层构成的非编织压毡,每个模块层包含由至少一层棉絮材料支撑的平行纱线数组,且每个模块层被定向以不平行于下一个。
US 6,699,366揭露了一种包含非编织似网状结构网格的压毡基础织物,所述非编织似网状结构网格是以非重迭的转折来螺旋缠绕以建立整体结构,或使用以并排邻接关系放置的个别非编织网格条以形成均等长度的多个无端环。
US 6,998,023揭露了一种由基础织物(载体层)以及至少由2个非编织层组成的压毡,所述非编织层在纸表面上包含对于MD以小但相对角度来定向的「超粗」不连续纤维,以提供具有交叉定向的双轴结构。
US 2007/0254546揭露了一种从应用了胶黏剂的平行纱线均匀数组以及例如另一种纱线数组、非编织网格或稀洋纱之类的第二组成来形成的非编织纺织组装。
US 2007/0163667描述了一种包括可为编织或非编织基础结构的内袖套,以及绕着内袖套连续缠绕的螺旋缠绕MD纱线外袖套的缝合压毡。棉絮材料被针缝至内袖套中,以至于它位在内外袖套之间。内袖套可为开放网格稀洋纱、挤压网格、薄单层编织织物、接合纺黏纱、薄膜以及诸如此类的其中一者,但应为具有某度量的CD强度以及具有最小MD纱线的稳定度。
WO 2012/013438建议一种包括为针织结合材料的第一纤维层以及例如编织基础、结合纱线数组或棉絮材料之类的至少一另一层的压毡,其中第一纤维层结合至至少一另一层。
US 7,220,340揭露了一种包含一层MD纱线与一层CD纱线重迭的非编织干燥或压织物,其中纱线利用胶黏剂、扣合(钉以及孔)或通过在交叉点的局部熔化而在交叉点确实地连接至彼此。
US 8,372,246(‘246专利)揭露了非编织材料层插入至螺旋缠绕压毡基础织物的上下层之间的内部区域中,特别用以减少在这两层之间的干扰图形出现(以及它们棉絮脱落、不均匀脱水、表面不均匀性以及其他的伴随问题)。非编织层据说是由例如针织织物、挤压网格、MD或CD纱线数组之类的材料以及全宽度或螺旋缠绕条的非编织纤维材料组成。非编织层据说包含通过机械、热或化学地将纤维或丝纠缠而结合在一起的薄片或网状结构,且可由例如聚酰胺或聚酯树脂之类的任何适合材料构成,然后利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任何方式来位在上下编织层之间。然而,此揭露内容未解决关于所产生的多轴压毡的缝合区域的任何上述缺陷,它也未揭露关于调整内部空隙容积、提供抗震、或改进完全压毡的整体均匀性的任何细节。特别地,‘246专利未解决调整非编织层的物理特性以改进缝合处均匀性的方法。
想要的是提供一种解决已知压毡结构中,纸张痕迹、棉絮脱落、织物压缩以及空隙容积损失的已知问题的压毡基础织物结构,且特别是多轴压毡结构,同时提供在其有用的寿命中无痕迹以及有恢复力的缝合处。本发明的基础织物结构解决了一些或所有的这些问题。
发明内容
在一方面中,提供一种包含基础织物材料的缝合压毡,所述基础织物材料可为编织或非编织的,具有MD长度以及CD宽度,包括至少MD定向纱线,并配置在由在其两个相对端的每一个的在CD定向折迭区域的MD定向纱线所接合的两重迭层中,以形成连续未破损的似管状结构。MD定向纱线在折迭区域形成环,以定义延伸压毡的CD宽度的均匀通道。提供了包括彼此平行且规则地间隔的聚合纱线数组的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每条聚合纱线结合至可延长其放松长度至少1%的弹性载体材料,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位在基础织物内,从第一定向折迭区域延伸至第二CD定向折迭区域并被定向,使得数组的纱线以压毡的CD定向。额外的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的其中之一可随选地位在基础织物的一或两个外侧上。高表面接触区域材料结合至在外部MD边缘的弹性载体材料,以在折迭区域形成位在邻近于由MD定向纱线形成的环的纱线组装端,以形成在CD宽度方向中延伸、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的MD端。每个MD端平行于MD定向纱线环来定向,并锚固在邻近每个折迭区域的环的固定位置中。枢栓延伸穿过通过交织来自两个相对端的环所定义出的均匀通道,以形成缝合处。
载体材料优选地是弹性、可伸展的似薄片材料,例如非编织稀洋纱、可伸展膜、薄膜或编织弹性纱线。优选地将高表面接触区域材料(HSCAM)配置平行于数组的纱线。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可弹性延长或伸展其放松长度的从至少1%至10%或更多。
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的第一MD端的HSCAM位在平行于,以及优选地在基础织物的第一折迭区域的由MD纱线形成的缝合环内部。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在至少基础织物的变平内部长度上均匀地延伸,使得在其第二外侧端的HSCAM相对应地位在并固定平行于,且优选地在第二折迭边缘的缝合环内部。
优选精确地控制具有高表面接触区域材料的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的MD端的位置,以至于在组装或插入基础织物中的期间或之后,将在缝合环中或邻近缝合环的其位置精确地维持在固定位置中。优选地,当闭合缝合处时,在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的MD端的HSCAM接触来自基础织物相对端的环的MD外表面。在固定位置中,MD端优选地保持在来自基础织物相对端的环的MD外表面的1mm内。优选地,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锚固至邻近于环的基础织物材料,且HSCAM至少部分地延伸至环内。优选地,对于编织基础织物,MD端延伸越过邻近于环的每层迭加层的最后CD纱线。优选地,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锚固至至少邻近于MD端的区域中的基础织物材料,以至于外部MD边缘延伸预定的一致距离进入环中或超过环。优选地,HSCAM不漫游或从固定位置偏离大于延伸穿过MD定向纱线环的枢栓宽度的距离。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面中,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是从第一外侧纱线板、至少一内部纱线板,以及第二外侧纱线板形成。第一以及第二外侧纱线板包括在位在邻近于CD定向折迭的位置中延伸的外部MD边缘处的多组成纱线或其他的HSCAM纱线。多组成纱线或其他的高表面区域材料纱线具有与内部纱线板的彼此平行且规则间隔的聚合纱线数组相同的纱线与纱线间的间隔。第一以及第二外侧纱线板具有结合连接至至少一内部纱线板的边缘;额外的内部纱线板也具有结合连接至彼此。
在第一外侧板中的多组成纱线或其他的HSCAM纱线的其中一者位在基础织物的第一折迭区域的内部,平行于,且与在CD定向第一折迭的区域MD纱线环的内部表面接触。额外的HSCAM纱线可位在基础织物的外部表面,使得多组成纱线或其他的HSCAM纱线的其中一者位在邻近在第一折迭区域的纱线环的基础织物中的最后CD纱线。此外,在第二外侧板中的多组成纱线或其他的HSCAM纱线的其中一者位在基础织物的第二折迭区域的内部,平行于,并与在CD定向第二折迭区域的MD纱线环的内部表面接触。随选地,第二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可位在基础织物的外部表面,使得多丝纱线或其他的HSCAM纱线的其中一者位在邻近在第二折迭区域的纱线环的基础织物中的最后CD纱线。
将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均匀地伸展,以移除组装期间的任何皱折或其他的平面变形。优选地,将弹性载体材料伸展至少1%,且更优选地从2%至10%。
在另一方面中,压毡是非编织多轴压毡。基础织物包含第一织物结构的多个螺旋缠绕转折、包括包含以第一密度配置的单一聚合单丝的MD定向纱线的第一平面纱线数组的第一织物结构、具有第一熔点温度的至少两层的热熔化胶黏剂网、位在第一平面纱线数组每一侧上的其中一层热熔化胶黏剂、以及位在每层热熔化胶黏剂网上的一层弹性载体材料,其优选为细纤维稀洋纱。将第一纱线数组、两层热熔化胶黏剂网以及位在两层热熔化胶黏剂网上的细纤维稀洋纱材料层以高于第一温度加热,以形成第一织物结构。将每个邻近其中一个第一织物结构的缠绕转折以相对于MD的一个角度定向,并结合至邻近的转折,以提供变平的连续双层管。
优选地,基于螺旋缠绕MD数组的角度,根据本发明的压毡基础织物包括大体上正交于彼此(在真的垂直的大约5°之内)而定向的至少两个纱线数组。
这里,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位在由第一织物结构的螺旋缠绕转折形成的变平连续双层管的内部。随选地,额外的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可位在双层管的外部表面。
优选地,包含第一以及第二数组纱线的聚合物是聚酰胺。更优选地,第一数组的纱线包含聚酰胺-6(PA-6),而第二数组的纱线包含聚酰胺-6/10(PA-6/10)。
优选地第一数组的纱线是具有大约从0.3mm至0.6mm直径的单一圆形截面形的单丝,且被优选地配置以提供从15至40条纱线/英吋(5.9至15.7条纱线/cm)的纱线密度。更优选地,在第一数组中的纱线直径是大约0.5mm。
优选地,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的纱线是具有直径范围为从大约0.3mm至0.6mm的单一圆形截面形单丝,且优选地被配置以提供15至40条纱线/英吋(5.9至15.7条纱线/cm)的纱线密度。更优选地,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的纱线直径小于第一数组中的纱线直径,且被配置用以提供大于第一数组纱线密度的纱线密度。优选地,大体上为平面的织物结构的纱线直径是大约0.4mm。
或者,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的纱线是具有直径d在0.1至0.3mm的范围中的成缆单丝,且可以dx2x2、dx2x3或dx3x3配置的其中一者来成缆。
优选地,第一数组中的纱线直径大于大体上为平面的织物结构中的纱线直径。或者,在第一数组以及大体上为平面的织物结构中的纱线直径是相同的。
优选地,在第一平面纱线数组中的纱线密度小于在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中的纱线密度。或者,在第一数组以及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中的纱线密度是相同的。
优选地,热熔化胶黏剂网的熔点温度小于弹性载体材料的熔点。
优选地,弹性载体材料是热纤维稀洋纱材料,是连续聚合纤维的热结合非编织开放网络,具有在1至10的范围中的dtex(每10,000公尺纤维的公克质量)以及从大约100cfm(~1560m3/m2/hr)至2000cfm(~31,000m3/m2/hr)或更高的透气性。优选地,稀洋纱纤维包含聚酰胺。优选地,聚酰胺是聚酰胺-6/6(PA-6/6)。
优选地,稀洋纱材料具有至少5lb/in的拉伸强度,且更优选地在5至10lb/in的范围中。
优选的组装方法提供,平面纱线组装至少位在基础织物内,平面纱线组装的第一端至少部分延伸至折迭区域的MD纱线环中。将基础织物塌陷,以至于其形成具有两个折迭端的变平管,并将平面纱线组装的第一端夹住就位,以至于优选为HSCAM纱线的第一组成纱线邻近于或部分延伸至基础织物的MD纱线环中,然后将其针织、缝合或以其他方式结合至第一折迭端至基础织物。然后将平面纱线组装朝向基础织物的相对折迭区域延伸,且当纱线组装的MD长度优选地比基础织物的变平内部的整体长度小至少1%时,将平面纱线组装伸展越过其CD宽度,以将弹性载体(具有压层纱线附着至它)伸展到足以将第二端带至邻近于在第二折迭端的缝合环位置的量。然后将平面纱线组装的第二端夹住定位,以至于最后的组成纱线是在邻近或部分延伸至基础织物的MD纱线环的想要位置中,然后将第二端针织、缝合或以其他方式结合至基础织物。此伸展增加了组装中邻近纱线之间的距离,因此小量地增加了所产生结构的空隙容积。
组装方法确保高表面接触区域材料正确且精确地放在两个折迭的每一处,使得它不从其定向以及平行于环的固定位置移动多于小量,至少部分地填满此空间。
然后可将一或多层的非编织棉絮或类似的材料针缝至包括基础织物以及弹性载体层的组装中,以完成压毡。
高表面接触区域材料用以牢固地锚固在缝合位置的棉絮,同时维持缝合环以及枢栓通道均匀性,且平行纱线数组促成所产生压毡的空隙容积、脱水效能、恢复力以及整体均匀性。
图式简单说明
当与示出本发明目前优选实施例的附图结合而阅读时,将最能了解前述综述以及下述详细描述以及权利要求书。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已知螺旋缠绕过程的示例,其中一条相对窄织物10从两个相对的滚轮22、24之间的进料来源20螺旋缠绕,以产生想要的基础织物的宽度以及长度。条10的每个连续转折在过程中结合至被放置在邻近于其的转折,以提供基础织物。
图2是包括相对折迭区域32以及34的连续似管状基础织物30的视图;织物30可以图1中所示例的方式从窄织物10的连续转折制造,或其可通过一种修饰的无端编织过程、一种接合平坦编织布的平坦编织过程以提供连续管来制造,或其可为绕着管子以长度方向定向的非编织具黏性的纱线组装。
图3是图2中所呈现的基础织物的两个折迭边缘区域的放大图,其形成图1以及2中所示出的现有技术织物中的缝合区域。
图4是例如图1至3中所呈现的包括枢栓以接合折迭端缝合区域的现有技术编织织物中的缝合区域的示意性示例。
图5是示出通过根据Lee US 7,207,355的现有技术高空隙容积编织基础织物、在缝合环区域的截面示例。织物包括两组MD定向纱线,其中一者在缝合区域被切割,以提供第二组MD定向纱线的连续环。图5的织物示例了提供相对高空隙容积缝合基础织物的方式。
图6是单层编织基础织物的截面示例,其中在一端已产生了折迭,以至于单层在其本身上对折,以产生双层结构。图6中所示的织物优选地根据平织来编织,且是当以图2中所述的方式塌陷在本身上时,会使用图1中所示出的螺旋缠绕方法制备的织造以及织物类型范例。当使用螺旋缠绕方法形成基础织物30时,图6中布的折迭区域类似的图2中的折迭区域32或34。
图7是根据本发明横跨可在非编织压毡的基础织物组装中使用的第一织物结构的MD纱线的截面概略示例;
图8以及9是示出在本发明非编织压毡基础织物中使用的第一以及第二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的结构以及组成物示例;
图10A是图7中提供的第一织物结构的平面图,示出了水平地横跨包括放置在第一纱线数组上的一层第二稀洋纱材料的页面而定向的第一(MD)纱线数组;图10B是穿过位在左侧的此结构的MD纱线截面;以及图10C是沿着在图10A顶部提供的MD纱线的截面;
图11提供了从图7、9以及10中呈现的从第一织物结构在螺旋缠绕过程之后以及在以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来组装之前形成的双层基础织物结构的示意性示例;在右侧示出了用以在螺旋缠绕之后从在缝合区域的第一织物结构的纱线之间移除稀洋纱材料的转移装置;
图12A–C示出了图10A–10C的第一织物结构,其中一部分的第一稀洋纱材料已使用图9中的转移装置在其中一个折迭区域移除,以曝露第一纱线数组的MD定向纱线;
图13示出了在图12A-C的基础织物两个折迭端的缝合区域截面,在这边它们已在现在形成横跨织物结构的一系列环的第一织物结构的曝露的与折迭的MD纱线处被交织在一起;
图14是在图12A-C以及13中所示出的第一织物结构中在缝合区域的纱线以及剩余第二稀洋纱的平面图;
图15是图11至14的双层结构的透视示意性表示图,其中由第一织物结构形成的螺旋缠绕连续管基础织物已在中央区域打开,以接受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虚线指出可发生针织以接合第一织物结构以及纱线组装的地方;
图16是图15的第一织物结构的透视图,其中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第二织物结构)部分地插入至现在由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织物结构形成的管子的打开、变平的中央区域;
图17是如根据本发明压毡基础织物的第一实施例配置的如图16中所示在纱线组装插入之后的组装第一织物结构以及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的透视图;
图18A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配置的具有额外的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的组装第一织物结构的平面图,其中第一纱线组装位在例如呈现在图11至15中的双层结构的外部表面上,且第二纱线组装位在双层结构的开放中央区域;图18B是相同配置的示意性透视图;图18C是位在图18A左侧的此结构的MD纱线端视图;以及图18D是沿着在图18A顶部提供的MD纱线的截面;
图19A是穿过包括由弹性载体层以及规则间隔单丝纱线压层形成的纱线板的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的MD边缘至弹性载体层的截面。已调整了在两个分开纱线板的每一个的边缘区域的纱线间隔,以允许在形成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期间形成允许将两个邻近纱线板接合在一起的搭接(图19B)。
图20A是外侧纱线板的截面图,外侧纱线板用于作为将要位在邻近基础织物内部或外部中的缝合区域的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的第一或第二外侧纱线板。第一以及第二外侧纱线板包括在每个它们外侧端、平行于纱线组装的剩余纱线来定向的高表面接触区域材料组成;在图12A以及12B中,这些被示出为三条多丝纱线,被配置以至于两个位在靠近将位在最靠近基础织物缝合环的组装的外边缘,接着是单丝纱线,以及然后是其他的多丝。高表面接触区域材料组成的各种配置是可能的。
图20B示出了穿过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的全长的截面图,包括第一以及第二外侧纱线板以及内部纱线板,准备好用于插入于基础织物材料的连续环中。使用通过特别是超音波焊接的结合来密封的搭接来将组装中的每个板子接合至邻近的板子。每个板子是由例如在层压过程中结合至弹性载体层的多个规则地间隔纱线形成,弹性载体层是有点弹性、可伸展材料的大体上为平面的薄片。
图21是示出图20A以及20B的纱线组装的第一板的MD端插入至基础织物材料的连续环的折迭区域中的示意性截面示例,在这里其使用示例的夹住装置固定至定位。
图22是示出在它们以关于图21的描述的方式组装之后,在插入至基础织物的连续环的两个折迭区域内部中之后,穿过基础织物以及纱线板的截面示例。
图23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部分的部分组装压毡基础织物的示例,所述实施例包括图20A以及20B中示例纱线组装的第一以及最后板,其已以图21中所示的方式插入至基础织物的连续环中,以图22中所示的方式被设置并针织在定位,以位在邻近缝合环的内部。在针缝之前已使用暂时的枢栓接合压毡的相对端。
图24是示出具有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安装在基础织物内部并针织在两个MD端的压毡基础织物的示例。
图25是图22中呈现的压毡基础织物在将一或更多层的纤维棉絮材料针缝至基础织物之后的截面示例;也指出了棉絮瓣的切割线。
图26是示出本发明第一替代实施例的示例,其中将第二层的纱线板材料附着至压毡基础织物的一个外部表面。所述示例示出了以关于图23描述的方式位在连续管内部一个纱线组装,以及类似于第一层位在基础织物外部表面上的第二类似层。两个纱线组装如它们将被制备在位在邻近缝合处的第一以及最后板的来示例。
图27是示出以关于图25描述的方式在针缝过程之后压毡基础织物以及两个纱线组装的第一以及最后纱线板的示例。
详细说明
在下述描述中使用某些术语仅为了方便且非限制。用字「顶部」、「底部」、「上」以及「下」指出了所提及的附图中的方向。用字「内部」以及「外部」意指在两层基础织物内或外侧的方向。对于被列举为「a、b或c的至少一者」(其中a、b或c代表列出的对象)的对象列表的提及意指物件a、b或c中的任何单一一者或其组合。「一(a)」或「一(an)」意指一或多个提及的物件。「MD」意指造纸机中从流浆箱至干燥部的纵向,且为压毡的纵向方向。「CD」意指横向,或在织物平面中垂直于纵向的方向。用语「PS」意指织物的纸侧表面,其为纸产品被承载于其上穿过造纸机的表面。「MS」意指织物的机器侧,且为相对于PS的表面。除非另外具体说明,用语「纱线(yarn)」或「纱线(yarns)」意指例如将在本发明基础织物的制造中使用的单一或成缆聚合单丝的连续长度,而用语「纤维(fiber)」或「纤维(fibers)」意指相对小直径的聚合材料,例如在棉絮或稀洋纱材料中常使用的那些材料,其纤维具有非常小的dtex(每10,000公尺纤维的公克质量)。「缝合区域」意指在压毡相对MD端在CD折迭区域的MD纱线的曝露纱线环。用语「数组」意指不交织或通过交织与彼此互相连接的彼此平行纱线的大体上为平面的群组。用语「纤维稀洋纱」意指结合、具黏性的细纤维开放网络,所述细纤维通过,例如,将聚酰胺的连续丝纺纱且热结合成可悬垂、一致的似纺织材料来制成,其组成纤维具有在1至10范围中的dtex以及大约100cfm(~1,560m3/m2/hr)至大约2000cfm(~31,000m3/m2/hr)或更高的透气性。如本文中所使用关于CD以及MD纱线的「正交」或「垂直」意指基于偏离由第一纱线数组中MD纱线的螺旋缠绕所产生的真正垂直的偏差,大体上在大约85°至95°内。用语「左」、「右」、「上」、「下」是关于附图来使用,且具有通常指派的意义。本文中使用的用语的额外定义如下:
额外的定义:
「压毡基础织物」:被提供为无端结构或连续环的编织或非编织的纱线组装,所述无端结构或连续环包括在两个相对折迭区域接合的两层迭加层(当放平时),两个相对折迭区域包括穿过折迭周围的连续MD纱线。组装可为下述形式:a)无端编织结构,b)修饰的无端编织结构,c)在两个位置折迭以提供双层组装的平坦编织织物,d)根据多轴组装过程形成的织物,或e)被组装用以提供任何前述组装的非编织结构。本发明可应用于上述全部,但其都特别地适合用于编织以及非编织两者之多轴基础织物结构中。将所有的基础织物(可能的例外是为无端编织的那些织物)后处理,以提供由允许织物被接合并因此提供无端的MD定向组成纱线所形成的缝合环。这些基础织物提供了具有用以在其中将使用的严苛机器环境下存活所需的物理特性(强度、空隙容积、恢复力)的完成压毡,同时提供用于棉絮纤维的耐用载体。
「弹性载体层」:典型地被提供为以并排关系接合的相同材料的一或多个个别板子的组装的层或大体上为平面的有点弹性、可伸展材料的薄片。载体层可包含下述其中一者:弹性体薄膜、可渗透膜、弹性非编织网格、或例如聚胺甲酸酯纱线的伸展弹性体纱线的编织组装;其优选地包含非编织、松松地结合的纤维稀洋纱,例如细聚酰胺纤维网。一个范例是Cerex PA-6/6稀洋纱(物料编号G31-25-96)。纱线数组〔纱线组装,见下述〕可在层压或类似的过程中结合至弹性载体层。弹性载体层是以长度足以涵盖其将被安装于其中的基础织物CD宽度、以及宽度或接合在一起的多个宽度足以延伸越过基础织物MD长度的优选为90%至99%(即弹性载体层必须能够伸展基础织物MD长度的至少1%至10%的优选范围,以涵盖内部或外部MD表面长度)来提供。载体层的额外优选物理特性描述如下。
「纱线组装」:包含纱线数组,典型为单一或成缆单丝,以规则的间隔、彼此平行的关系结合或压层至弹性载体层的薄片或条上的一或更多的条或板子。纱线组装从多个纱线板形成或组装成优选地为基础织物或第一织物结构的MD长度的90%至99%的MD长度。
「纱线板」:包含纱线数组,典型地为单一或成缆单丝,以规则的间隔、彼此平行的关系结合或压层至弹性载体层的薄片或条上的板子。
「第一以及第二外侧纱线板」:位在邻近基础织物内部或外部中的缝合区域的纱线组装的两个外侧端板。第一以及第二外侧板包括在它们的外侧边缘高表面接触区域组成,其平行于纱线组装的纱线而定向。
「高表面接触区域材料」或「HSCAM」:具有相较而言较大表面区域,且因此比单一单丝在针缝期间具有显著较大的棉絮锚固机会的材料条,或例如多组成(即多丝或成缆单丝)纱线的纱线组成,或纤维棉絮或类似材料的条。
优选实施例
参见图7–20,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缝合多轴压毡的数个实施例。实施例可包括至少一层纤维棉絮材料被针缝至的编织或非编织基础织物,以及其制造方法。
在第一实施例中,基础织物包含至少两个纱线数组,每一个相对于另一个垂直地定向,并以堆栈或成层的方式配置。第一数组包含优选地具有第一直径或大小以及第一纱线密度(即每单位长度的纱线数目)的第一纱线。第一数组被「包夹」在两张具有第一熔点温度的胶黏剂网之间。第一数组以及胶黏剂网一起被包夹在两层弹性载体层之间,优选地是具有高于第一熔点温度的第二熔点温度的细纤维稀洋纱材料。将第一数组,与胶黏剂网以及纤维稀洋纱一起,在热层压过程中进行加热以及加压,此热足以熔化胶黏剂网,并将第一数组的纱线结合至纤维稀洋纱,以提供大体上为平面且具黏性的第一织物结构;纤维稀洋纱材料将黏性强度给予至第一数组,且其组成纤维用以提升完成压毡的脱水效能。
具有所选的宽度〔大约1m〕的此第一织物结构的连续长度被制造,并根据已知技术,以相对于MD、大体上大约5°或更少的小角度以纵向方向螺旋缠绕,以建立在中心开口的连续管。当它们螺旋缠绕时,第一织物结构的连续转折的邻近边缘通过焊接、针织或其他已知结合方式其中之一而结合至彼此。这可,例如,以类似于与图19A以及19B有关讨论的结构的方式来完成。然后将管子塌陷或变平,以将管子的相对表面带至一起,以形成具有MD长度以及CD宽度以及在管子中的开放中央区域的双层配置。在相对侧CD边缘制备折迭区域。在每个折迭区域的第一纱线的未破损长度被释放出来,以提供将用于稍后阶投用以形成缝合区域的环,以允许要在意欲的机器上接合的最后组装并完成的织物。
第二织物结构,优选地为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的形式,被备制包括包含第二纱线的数组,其可为单丝或多组成纱线,例如优选地具有等于或小于第一纱线的直径或大小的第二直径或大小的多丝或成缆单丝,并以优选地等于或大于第一纱线密度的所选第二纱线密度配置。然而,取决于特定的应用以及需求,其可小于第一纱线密度。第二数组被包夹在具有第一熔点的两张胶黏剂网之间。第二数组以及胶黏剂网单然后一起被包夹在两层弹性载体层之间,优选地也为具有高于胶黏剂网熔点的第二熔点的细纤维稀洋纱材料的形式。然后将第二数组,与胶黏剂网以及纤维稀洋纱一起,用足以熔化胶黏剂网并将第二数组的纱线结合至纤维稀洋纱的加压以及加热,以提供用以作为第二织物结构的具黏性、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装配。然后将多条选定长度的第二织物结构将相邻的长条通过边缘对边缘地彼此组装,以建立想要的宽度;为了此目的,可使用例如焊接、胶黏或针织之类的各种结合方式。这可以,例如,以类似于与图20A以及20B有关讨论的结构的方式来完成。
在压毡基础织物的组装期间,包括边缘对边缘地放置并结合在一起以提供选定长度以及宽度的多条第二织物结构的至少一层则位在第一织物结构的变平连续管的内部开放中央区域中,且随选地在变平双层配置的一个或两个外部表面上。
提供了第二织物结构的足够长度以及宽度,以填满变平双层配置的内部开放中央区域的整个长度以及宽度,或,随选地完全覆盖一外部表面。一旦该结构的第一以及第二端以下面详细描述的方式精确地定位,然后将第二织物结构宽松地缝编至邻近于且在该折迭区域内部的第一织物结构的双层配置,以保持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结构以备于随后的装配。然后将螺旋缠绕的双层第一织物结构以及第二织物结构在针缝过程中结合在一起,以透过将非编织纤维棉絮材料的一或多层针缝入并穿过该组件,来形成用于压毡的基础织物。
针缝后的基础织物组件之后进行热固以及各种其他已知的加工步骤,以稳定它。然后在位在双层结构变平管的相对端的每个折迭区域的第一纱线的未破损的长度从棉絮纤维释放出,以提供将用以提供用于压毡的一结缝的纱线环。折迭区域包括用以形成最终接缝的第一纱线的未破损环。在这些步骤之后,完成的非编织压毡准备好用于安装于纸机器的压榨部中。织物可通过以低速将它穿过压榨部同时附接至先前压毡的一端、将相对的接缝区域带至一起、在折迭区域交织由第一数组的第一纱线形成的环、然后将枢栓或类似的接合线或装置插入穿过在接缝区域由折迭区域的环所提供的通道以闭合织物来完成。
本发明压毡的第一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基础织物优选地使用大体上如Best等人的专利US 5,268,076以及Svensson等人的US 5,360,656中所描述的螺旋缠绕制程来组装,两者如其完整提出的并入于本文中作为参考。图1提供了此制程的示意性图示。如图1中所示,纺织材料10的一长度是由线轴20或从类似的来源来得到,并螺旋形地(或螺旋状地)绕着两个相对的滚筒22、24缠绕,以至于每个连续转折的纵向边缘彼此邻接或重迭。在组装期间,每个邻近转折通过所选的例如针织、焊接、胶黏或其他适合方式的结合过程来一一结合。用于此目的的先前技术纺织材料10通常是在高速窄织布机上制造的编织品,当做出螺旋缠绕织物时,或在螺旋缠绕过程之前的库存材料。材料的每个邻近转折被相互平行放置,且通常以相对于意欲纵向或当其螺旋缠绕时的完成织物的最后MD的一小角度定向。一旦已取得螺旋缠绕织物的想要宽度以及长度,将纺织材料从进料来源切割,并将略具黏性的螺旋缠绕织物从螺旋缠绕组装装置中移除。在移除之后,可将织物平放,以提供具有界定各自端36、38的两个相对折迭区域32、34的双层结构30,以至于所产生的类似图2中所示的管状基础织物。
图3示出了图2的螺旋缠绕先前技术双层编织结构30的两个相对折迭区域32、34,并在相对的折迭区域32、34移除了一部分的CD定向纱线16。这显示出由结构的MD定向纱线12形成的纱线环14,以至于它们可用于以图4中所示例的方式来形成螺旋缠绕织物的缝合处。在图4中,双层结构30以通过交织由在折迭区域32、34的MD纱线12形成的纱线环14,并将枢栓18插入穿过因此提供的通道19的长度来接合。
图5以及6示出可与本发明一起使用的其他先前技术基础织物结构。
图7呈现了截自本发明实施例中压毡基础织物组装中使用的第一织物结构100的第一纱线数组115中的纱线110而取得的截面图。第一织物结构100以关于图1中描述的方式来螺旋缠绕,以至于纱线数组115以相对于基础织物的纵向方向或MD的小角度,典型为大约1°至5°,来定向。如图7中所示,第一织物结构100被提供为聚合单丝纱线110的数组115的连续条,每条聚合单丝纱线平行于相邻的一条,并以想要的间隔规则地间隔开,其间隔可根据需要调整。除了纱线类型、大小以及密度会不同之外,第一以及第二织物结构除了有指出的地方,实质上是相同的;下述描述同样地适用于两者。
图8示出了图7中呈现的第一织物结构100的特别优选结构的细节。如图所示,第一数组115的纱线110被「包夹」在两层热熔胶黏剂网材料120之间,以将它们保持在想要的位置中。已发现由物料编号FA1200-090-040所识别且可得自Spunfab公司(Cuyahoga Falls,俄亥俄州)的SpunFabTM共聚酰胺热塑性胶黏剂适合用于此目的;其他的胶黏剂,包括热固性胶黏剂,也可能是符合要求。优选的热塑性胶黏剂是热活化的,并具有第一熔点;它提供足以将第一数组115的纱线110在想要位置中黏结至细纤维稀洋纱130的结合。
第一数组115以及胶黏剂网120之后被包夹在两层弹性载体层之间,优选地是细纤维稀洋纱130的形式,其显著地比胶黏剂网120稳健;纤维稀洋纱130提供黏性强度给数组115,纱线110通过胶黏剂网120结合至数组115,且此强度足以在组装期间致使该数组的后续制做程序实现。一个特别优选的稀洋纱是CerexPA-6/6(聚酰胺6-6)稀洋纱,物料编号G31-25-96,可得自佛罗里达州Cantonment的CEREX Advanced Fabrics公司;其他的稀洋纱材料也可能是适合的。Cerex PA-6/6稀洋纱是具有dtex在1至10范围中、热结合在一起以提供适合垂悬的似纺织织物的连续细PA-6/6纤维的纤维网,且制造商可以供应大约1米宽度的卷。可得到透气性在大约100cfm(~1,560m3/m2/hr)以及范围高至2000cfm(~31,200m3/m2/hr)或更高的范围中的产品。Cerex稀洋纱也可以得自制造商从0.30至4.0osy(每平方码盎司)的各种重量,并具有在大约5lb/in上至大约160lb/in.的重量范围中的抗拉强度(如ASTM D5034所决定),使其适合用以增加第一数组的强度以及稳健性而用于搬运。一个特别优选的纤维稀洋纱具有大约0.50osy(16.9g/m2)的重量(如ASTM D3776所决定),且具有大约1,516CFM(23,400m3/m2/hr)的透气性。具有重量大于此的稀洋纱材料可有用于具有相对较低透气性的压毡制造。
此纤维稀洋纱130显然提供了进一步且有些令人惊讶的好处,因为小的组成纤维似乎作用类似于细棉絮材料,并帮助提升了本发明压毡的脱水效果。细纤维在将湿气从棉絮芯吸至毛毡内部是有效的,在将水从纸张运送之后其随之在毛毡内部通过真空移除。除了提供结构支撑给第一以及第二织物结构之外,纤维稀洋纱因此显然提升了本发明压毡的脱水能力。
第一数组115的纱线110优选为包含聚酰胺聚合物的单丝。或者,成缆单丝可用于作为第一数组的一些或所有的纱线110。虽然其他的聚酰胺材料可能证明是适合的,由于其「坚韧性」、对于由于环境影响造成的降解的抗性以及拉伸强度,聚酰胺-6(也已知为尼龙6或PA-6)目前是优选用于此目的。在螺旋缠绕过程中组装第一织物结构100之后,第一数组115的纱线110将以相对于完成压毡的意欲MD的大约1°至大约5°的小角度来定向,并因此提供形成完成压毡的缝合区域的纱线环。在第一织物结构100中每单位宽度的MD纱线数目(纱线密度)优选地与大体上不同于平面的纱线组装第二,且将在每英吋15–40条纱线(每公分5.9至15.7条纱线)的范围中;如图8中所示,在第一织物结构100的数组115的第一优选实施例中的纱线密度是每英吋18条纱线(每公分7.1条纱线)。优选地选择第一织物结构100的纱线密度,以呈现对于压毡PS表面的「开放」结构,以极大化的完成压毡中的脱水、渗透性以及空隙容积。此外,由于这些纱线110将提供以完成压毡的缝合区域中的最后缝合环,它们必须充分地间隔开,以允许来自织物相对端的两组环能够被交织而无任何过度的变形。第一织物结构100的纱线110也提供必要的缝合抗拉强度给组装压毡,且必须因此足够稳健,以禁得起它们在使用期间可能曝露至的各种机械以及环境力量。因此,纱线类型、大小以及间隔都是第一织物结构的重要特征,且必须留意有这些考虑而选择。
为了此原因,第一织物结构100的纱线110被配置成第一平面纱线数组,且优选地具有与形成第二织物结构200的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中不同的大小,且优选地较大;具有优选地圆形截面形以及大约0.3-0.6mm的直径的单丝是适合的;具有0.5mm直径的圆形截面单丝目前特别优选地用于此目的。
胶黏剂网120、第一数组115以及细纤维稀洋纱130以图7中所示的方式组装,然后在连续热层压过程中,在压力下加热至足以熔化胶黏剂网120的温度,以将第一数组115中的纱线110和纤维稀洋纱材料130结合在一起,并因此将它们保持在想要的定向以及纱线密度。在优选的组装中,此加热温度是在大约220°F至大约280°F(104℃-138℃)的范围中。足以熔化胶黏剂网120的适当加热温度的选择取决于织物结构通过层压过程而移动的速度。在层压过程期间以及之后,一部分的胶黏剂网120熔化,并有效率地消散至织物结构中,留下第一数组115以及纤维稀洋纱材料130作为第一织物结构100。当与大约每英吋18条纱线(每公分7.1条纱线)的纱线密度以及0.5mm直径的纱线110组合来使用具有大约0.50osy(16.9克/平方米)的重量以及大约1,516CFM(23,400m3/m2/hr)的透气性的纤维稀洋纱130时,此组装并压层的第一织物结构100将优选地具有范围为大约200至大约400CFM(3120至6240m3/m2/hr)的透气性。替代性的第一织物结构可为具有嵌入在结构中的MD丝/纱线的挤压或成模配置,例如一层纯的聚胺甲酸酯。
图9示出了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200的特别优选结构的细节,除了数组215中的纱线210的直径或大小优选地较小,并以高于织物结构100的第一数组115中的密度来配置之外,其类似于图7中所呈现的结构。如图所示,第二数组215的纱线210被「包夹」在两层热熔化胶黏剂网120之间,以将它们保持在想要的位置中。如同图6中,虽然其他的胶黏剂也可能是符合要求的,可得自Spunfab公司(Cuyahoga Falls,俄亥俄州)且是热活化的SpunFabTM共聚酰胺热塑性胶黏剂(物料编号FA1200-090-040)是特别优选的。然后第二数组215以及胶黏剂网120被包夹在两层弹性载体材料之间,优选地为提供黏性强度给数组以及胶黏剂的细纤维稀洋纱材料130的形式;上述可得于CEREX Advanced Fabrics公司的CerexPA-6/6稀洋纱(物料编号G31-25-96)特别优选用于此目的,虽然其他的织物稀洋纱也可证明是符合要求的。
纱线组装200中所使用的第二数组215的纱线210也优选地是单丝,但可为成缆或其他的多组成纱线,或单丝、成缆及/或多丝纱线的组合,且优选地包含聚酰胺聚合物;为了此应用,当曝露至各种湿度时,由于它们的三维稳定度,包含聚酰胺-6/10(或PA-6/10,或尼龙6/10)的纱线目前是优选的,虽然其他类型的聚酰胺纱线可能是符合要求的。在以如同下面详细描述的以第一结构100来组装纱线组装200之后,将定向第二数组215的纱线210以完成压毡的意欲CD来定向。第二数组215的纱线密度将优选地高于第一数组115中的纱线密度,且当结合第一数组115的纱线密度时,将优选地在大约每英吋21至30条纱线(每公分8.3至11.8条纱线)的范围中,以至于所选的值达到此标准。如图9中所呈现的结构,在与优选的第一数组115配置一起使用的特别优选第二数组215配置中,纱线密度是每英吋24条纱线(每公分9.45条纱线)。或者,第二数组215的纱线210可以等于但不小于第一数组115的纱线密度,即每英吋15至40条纱线(每公分5.9至15.7条纱线)的密度,来提供。也如图所示,第二数组215中纱线210的大小或直径小于第一数组115中纱线110的大小或直径;当与第一织物结构100中的较大纱线110组合使用时,为了此目的,具有圆形截面形状以及大约0.4mm的直径的单丝目前是优选的。也将可能使用成缆单丝作为第二数组215的纱线210。如果完成这个,则组成单丝应具有在0.1至0.3mm范围中的直径d,且可以dx2x2、dx2x3或dx3x3配置的其中一者来成缆。优选地选择这些成缆纱线的有效直径(即:成缆组装的外侧直径),以小于或等于第一数组115中单一单丝纱线110的直径。当在完成压毡中与第一织物结构100一起组装时,纱线组装200的纱线210提供了CD定向支撑表面给所运送的织物以及纸;它们因此应被提供成相较下较小的纱线(相对于第一织物结构100中的那些),并以高于第一结构100中的密度来配置。虽然使用单丝可令人满意,但成缆或其他的多组成纱线将提供较佳的棉絮锚固,在某些应用中可能是必要的。同样地,某些应用可指定,在第二数组215中的纱线密度以及大小等于第一数组115中的纱线密度以及大小。一个替代选择的纱线组装200可为具有嵌入在结构中的CD丝/纱线的挤出或模制配置,例如一层纯的聚胺甲酸酯。如同下面关于图19A–20B所讨论的,纱线组装200可从多个部位组装。
图10A是图7以及8中示意性所示的第一织物结构100的平面图。在图10A中,第一纱线数组115包含具有想要大小以及所选规则间隔的多个单一单丝110,其使用两层热熔胶黏剂网(未示出)而在两层细纤维稀洋纱材料130之间结合在一起,以在稀洋纱上将它们保持在的想要位置中。如前所述,使用热以及压力在热层压过程中将第一数组115、胶黏剂网以及纤维稀洋纱130结合在一起,以形成第一织物结构100,在制备之后,其足够稳健且具黏性,以允许随后的处理以及组装。如先前提到的,在纤维稀洋纱130中的细纤维也提供了之后可提供关于改进脱水以及棉絮锚固的优点给组装压毡的一种类型的前驱物棉絮材料。图10B以及10C分别示出了沿着其中一条MD单丝110取得的CD截面图以及侧视图。
如上所述提供了第一织物结构100的连续长度,然后以如图1–3以及11中所示的已知方式来螺旋缠绕以及组装,以提供在中央区域310中打开的连续管300。如图11中所示,第一织物结构100的纱线在螺旋的纵向(longitudinal)或纵向(lengthwise)中以左向右定向横跨图形,并以相对于完成织物的意欲MD的小角度来斜穿。然后使用可被安装的旋转刷350或类似的装置,将由在连续管300的相对第一以及第二折迭区域320a、320b处的第一织物结构100的纱线110所形成的纱线环340a、340b(见图13)从纤维稀洋纱材料释放,以转移穿过管子300的折迭区域320a、320b。如同在图12A的平面图中以及在类似于图10B以及10C的图12B以及12C中所示,折迭区域320a、320b中纱线110之间的稀洋纱材料130的移除在螺旋缠绕第一织物结构100中的折迭区域320a、320b产生了开放区域330。当将管子300如图11中所示而塌陷时,区域330中释放出的纱线110形成了如图13中所示的在相对折迭区域320a、320b的环340a、340b,其将被用以在组装压毡中提供缝合处。选择第一织物结构100中的纱线大小以及密度,以至于可以所示出的方式来交织这些环340a、340b,以形成最终织物的缝合区域。相对于螺旋缠绕的折迭区域320a、320b以及塌陷连续管300的交织纱线环340a、340b的外观示于图14的平面图中;已将纤维稀洋纱130从折迭区域的开放区域330清除,纱线环340a、340b在所述折迭区域被带至一起并交织。
图15类似于图11,但示出了在图11中所概略示例的刷去过程之后显露出所释放的MD纱线环340a、340b。在此时,变平的管子300准备好用于形成要插入至塌陷管300内的开放区域310中的第二织物结构200的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这示例于图16中。按照以下详细描述的方式插入第二织物结构200,将由虚线360a、360b指出的一或更多行的缝编提供至在管子缝合区域中的纱线环340a、340b内部或邻近所述纱线环340a、340b的塌陷管300。优选地以有关下面图21以及22所讨论的类似方式来优选地进行针织。此针织将稳定所新形成的环340a、340b,并预防它们在随后的处理期间移动或滚出平面,并将第二织物结构200保持在塌陷管300的开放区域310内的所想要的位置中。重要的是,在组装过程中在此时稳定了环340a、340b,因为在稍后的阶段将非常难以对准它们。
如图16中所示,在插入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或第二织物结构200之前,将连续管300塌陷并放平,并测量变平管的内部长度。制备出纱线组装200的足够长度,其长度为比变平管的内部长度小1%至10%。在如所示在360a、360b针织组装之前,将如下关于图19A-20B所讨论的而优选地组装的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200插入至变平连续管300内部的开放中央区域310内部。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200展现了在横向于纱线定向的方向中的伸展程度,且可如所需地延伸,以从头到尾填满区域310。一旦插入,第二织物结构200的连续长度的一端被缝编在如虚线360a所示出的管子一端的适当位置,然后伸展以到达其再次被缝编在如虚线360b所示出的适当位置的管子内部310a的相对端。所述端可经由夹子以维持在适当位置,例如图21的902,以至于所述端碰触到在折迭处的MD纱线环内部边缘。夹子902的钳口然后闭合以在此定向中将纱线组装200的第一端固定在两层第一织物结构100之间。当夹子在该折迭处闭合时,MD纱线环从第一端的外侧边缘移开一小距离,在纱线组装200的第一端以及MD纱线环的内部之间产生了均匀的开口或通道。此开口最终变成压毡300中的枢栓通道。然后将纱线组装200的第一端缝编(例如以图16中所示的针织360a、360b)、以平头钉钉、结合或以其他方式固在第一折迭区域内的适当位置中。一旦纱线组装200的第一端固定至第一织物结构100,剩下的另一端被带朝向所制备出第一织物结构100的连续环内的相对折迭区域。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200优选地被制备成其安装于其中的第一织物结构100长度的90%至99%的长度。然后将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200均匀拉扯,以将其带朝向第二相对的折迭区域。然后将纱线组装200拉进折迭区域中,以至于第二端被带至与MD纱线环接触。施加至纱线组装200的张力将其伸展了其放松长度的1%到10%之间,确保移除任何折绉、折迭或其他偏离大体上为平面的偏差。然后将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200的第二端以类似于如先前描述在相对端使用的方式而在适当位置夹住,以提供大小等于第一信道的第二开放信道。然后将折迭区域以及纱线组装200的第二端例如以针织360b缝编、以平头钉钉、结合或以其他方式固定在适当位置。第二织物结构200理想上填满了整个空间310,并由也用以稳定环340a、340b的针织行360a、360b来维持在适当位置。然后以图17中示意性示出的方式,使用在相对折迭区域320a、320b的纱线环340a、340b来将现在以第二织物结构200的结合板的平面组装填满的连续管300接合在一起。
图17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压毡400的示意图,且是沿着MD横跨侧边缘取得的透视图。如图所示,压毡400包括从以关于图11至15所描述的方式配置的第一织物结构100的连续转折形成、并沿着它们的纵向边缘一个接下一个接合的两层螺旋缠绕连续管300。纱线环340a、340b从第一织物结构100的纱线110形成,且在使用时以压毡400的长度或MD方向定向。将纱线环340a、340b维持正交于压毡400的平面,且,当被带至一起并交织时,提供了开放通道419,穿过所述开放通道419,可将枢栓418插入,以当安装在其意欲的机器上时闭合压毡400的相对端。
沿着边缘一个接着下一个接合的许多板子优选地组装的第二织物结构200配置进入管子300中,作为如关于上述图16所描述的连续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200。虚线360a、360b所形成的行指出了在针缝以及进一步处理之前,第一以及第二织物结构100、200被缝编在一起的位置,以保持它们对准,并稳定环340a、340b。当在压毡400中组装时,第二织物结构200的纱线210以垂直于连续管300的第一织物结构100的平面中的纱线110定向。组成纱线210的直径优选地等于或小于组成纱线110,且可以相同或较高的密度来提供,且为单一或成缆单丝。将一或更多层的纤维棉絮材料针缝至第二织物结构以及连续管的组装中;在缝合区域410切割棉絮,以提供接入至纱线环340a、340b,以至于它们可在压毡400的安装期间交织。例如418之类的枢栓配置在由交织环340a、340b形成的通道419中,以接合压毡400。
如图17中可看见的,压毡400是三层结构,由两层由第一织物结构100组成的连续管300组成,在连续管300之间(例如在310)设置了一层第二织物结构200。压毡400更包括由纱线环340a、340b形成的缝合处,例如418之类的枢栓可穿过纱线环340a、340b,允许压毡400在机器或其意欲的上接合。因此压毡400是包括缝合处的完全非编织、多轴结构。
在实施例中,使用压毡制造常见的已知技术来将一或多层的纤维棉絮材料(未示出)针缝至三层组装中。纤维棉絮材料典型地是例如本技术领域中已知的聚酰胺纤维的所选混合物;可能的是,一部分的这些纤维可本质为双组成,且包括胶黏剂组成,其在随后的织物制程期间熔化,以提供改进的表面纤维保留以及平滑度给所产生的织物。
图18A–18D呈现了根据本发明的非编织压毡600的第二实施例,其中第二织物结构200a的第一连续层或长度位在,或「套在(socked)」连续管300的一个外部表面上,且第二织物结构200b的第二连续层以关于图15所描述的方式位在管子300的内部(在开放区域310中)。图18A提供了第二织物结构200a、200b以及第一织物结构的纱线110在此配置中的细节。
如图18A、18C以及18D中所示,图18B中示意性示出的压毡600的基础织物包括配置在两层中的第一纱线110。纱线110形成在图18A左侧的环640,在这里它们在折迭区域往回形成环。包括纱线210的第二织物结构200a的第一层位在第一织物结构的纱线110之上,且第二织物结构200b的第二层位在提供作为连续管300的第一织物结构的两层纱线110之间。第二织物结构200a、200b的纱线210被配置垂直于第一织物结构CD中的MD定向纱线110。两个结构100以及200都包括细纤维稀洋纱130,在这之间配置了每一种纱线。
图18B提供了使用图18A中所示的第一以及第二织物结构配置来建构的压毡的示意性示例。压毡600包括两层第二织物结构200a以及200b。第二织物结构200a被提供为连续环,且位在管子300的外部周围,而第二织物结构200b以关联于图16以及17所描述的方式,位在连续管300的开放区域310中。缝合区域610以先前关于图16中所示的实施例所描述的方式,通过交织来自连续管300的折迭区域320a、320b的环640a以及640b来形成。通过提供一或多行的针织,例如660a、660b,在插入织物结构200b之后,以类似于图15中所示的方式来稳定环640a、640b,以至于将环保持正交于压毡600的平面,而且,当环640a、640b被带至一起并以及交织时,提供了开放通道619,枢栓618可插入穿过开放通道619到其意欲的机器上的无端环以闭合压毡600。针织660a、660b穿过第二织物结构200b,将它保持在连续管300以及邻近缝合环640a、640b内的想要位置中。可能需要额外的针织(未示出)以将第二织物结构200的连续环保持在连续管300周围的其想要位置中。然后将一或多层的纤维棉絮材料针缝进第二织物结构200a、200b以及包含第一织物结构100的连续管300的组装中;在缝合区域610切割棉絮以及第二织物结构200a,以释放或清除纱线环640a、640b,以至于它们可如先前所描述在压毡600的安装期间被枢栓618交织以及接合。
因此,压毡600是四层结构,由配置为连续管300的两层第一织物结构100组成,且其外部设置了一层第二织物结构,例如200a,以及其内部设置了一层第二织物结构,例如200b。每个织物结构100、200的纱线110、210是以彼此平行纱线的数组来提供,并在组装中彼此垂直来定向。压毡600更包括允许其在机器上或其意欲的被接合的缝合处。因此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压毡600是包括缝合处的完全非编织、多轴结构。当然可能使用编织结构以形成连续管300。这种结构将包括MD以及CD定向纱线;其将需要移除邻近折迭区域的一部分CD纱线,以露出纱线环,例如640a、640b。这种编织结构可以先前描述的平坦或无端的方式编织,其可为螺旋缠绕编织织物。不管第一织物结构100是如何形成的,缝合区域是将关于如图21所描述的夹子配置用于如关于图16所描述的方法来制备。
在上述讨论的实施例中,在每个缝合区域形成的纱线环340以及640包含来自第一织物结构100的连续纱线110,第一织物结构100以压毡的MD而纵向定向。
如先前所讨论的,需要从第一织物结构100的连续管300的折迭区域320a、320b移除一部分的纤维稀洋纱材料130,以至于在缝合区域中的纱线环340、640被释放且清除了此稀洋纱材料;这些环随后通过位在紧接在后且邻近它们的一或多行的针织340来保持对准,并通过将夹具或类似的稳定装置设置于它们之中,以在整个基础织物的进一步处理之中维持此对准。此装置用以折迭并将环维持在用于针织的位置之中,带有或不带有插入至环区域中的CD基础。分开的机械零件会夹住、插入并定位CD插入基础。在以先前描述的方式组装形成第二织物结构200的一或多层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与连续管300之后,且在针缝过程之后,必须再次释放过量棉絮纤维的这些纱线环340、640,以至于缝合区域可容纳枢栓,例如418、618或当完成织物在其意欲的机器上接合时穿过环的类似的保持装置。此折迭区域中的棉絮纤维典型地被切割并刷回,以形成放置在后面覆盖在并再附接于缝合区域的瓣,以最小化那边的任何不连续。此过程不一定导致完全可接受的瓣,且其常必须插入邻近合区域的特别纱线,常提及为「填充纱线」,以能够固定棉絮的附接。
通过将具有比单丝或成缆纱线大的截面表面区域的多丝纱线插入至形成位在邻近缝合区域310、410、610的第二织物结构200的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的第一以及最后的板中,在根据本发明进一步实施例的织物可解决这个以及其他的问题。
以下详细地描述了与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有关的使用以及与编织第一织物结构有关使用的第二织物板200的优选结构。
参见图22–2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压毡组装的压毡850。压毡850是使用具有MD长度以及CD宽度,包括至少MD定向纱线852的基础织物830来形成,并配置在由在其两个相对端836、838的每一个的CD定向折迭区域832、834的MD定向纱线852接合的两层迭加层中。基础织物830可相对应于上述第一织物结构100,或可为编织或非编织织物。示例性的实施例是具有平织的编织织物。MD定向纱线852在折迭区域832、834形成了环856、858,以定义延伸压毡850的CD宽度的均匀通道860。基础织物830可具有图1至6中所示的已知习知技艺类型,且可为无端编织织物、修饰的无端编织织物、平坦编织织物、如上述讨论的两层非编织纱线数组、或从编织或非编织织物条形成的多轴结构(见图1以及2)。在每个例子中,提供了至少一组大体上平行的MD定向纱线852,且至少在编织织物中,也提供了CD定向纱线854。基础织物830是塌陷/变平(当无端时)或折迭在两层中(当平坦时),以提供具有两个相对的CD折迭区域832、834的两层迭加层的想要长度。现在揭露出了将在终将形成于缝合区域目前双层结构的相对折迭区域832、834的MD纱线852的环856、858。
为上述第二织物结构200特别优选的版本的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870优选地位在基础织物830的内部上;额外的组装870也可位在其外部上。在图19A、19B、20A、20B中示出了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870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纱线组装870包括彼此平行以及规则地间隔聚合纱线886的数组。这些纱线886结合至在单层中的弹性载体材料878。纱线886优选地是单一或成缆单丝,且优选地包含选自聚酰胺或聚胺甲酸酯的聚合物。可调整纱线886的间隔,以调整压毡850的空隙容积。弹性载体材料878包含为下述其中一个形式的可伸展材料:弹性体膜、可渗透薄膜、弹性非编织网格或网、由例如聚胺甲酸酯纱线之类的弹性体纱线形成的编织组装、针织材料、或优选地,由连续纤维形成的非编织、松松地结合的纤维稀洋纱。弹性载体材料878能够在均匀施加的张力下伸展等于至少1%,且多达10%之其放松长度的量,而不破裂。这里,优选的弹性载体材料878是可得自佛罗里达州Cantonment的CEREX Advanced Fabrics,Inc.的Cerex PA-6/6稀洋纱(物料编号G31-25-96);然而,其他的材料,例如挤压网格或具有类似弹性性质的薄膜可证明是适合,例如Conwed挤压带(胺甲酸酯)、多孔胺甲酸酯薄膜、Albany Apertec多孔胺甲酸酯带、Voith Spectra胺甲酸酯膜、或经纱线以及纬织聚酰胺。这优选地使用优选为热活化或热熔化胶黏剂的胶黏剂层888来连接至纱线886的上下侧。要注意的是,也可至少部分地通过伸展弹性载体材料878来调整纱线886的间隔。
使用可被组装以达到想要长度L的多个纱线板872、874、876,以模块方式来优选地组装纱线组装870。纱线组装870优选地包括第一外侧纱线板872、至少一内部纱线板876、以及第二外侧纱线板874。将内部纱线板876以图19A以及19B中所示的并排关系结合在一起。当安装时,将内部纱线板876被定向,以至于所有的纱线886以压毡基础织物830中的CD方向被引导。制备纱线板876,以至于例如通过移除与纱线板876的MD边缘隔开的一条纱线886来维持纱线886的间隔,以至于当两个板876结合在一起时,维持了纱线间隔。纱线板876以可通过超音波焊接形成的结合连接来结合在一起。
如图20A以及20B中所示,第一以及第二外侧纱线板872、874在外部MD边缘880、882包括高表面区域材料(HSCAM)896,例如多组成纱线。HSCAM 896可为一条非编织纤维材料、至少一多丝纱线或成缆纱线、或诸如此类,且平行于纱线数组的组成纱线886定向。一些范例为:1)英威达(Invista)1000丹尼纱线、每条纱线140条丝、每条丝7丹尼。2)PrismaFiber2800丹尼每条纱线80条丝,每条丝35丹尼。每个缝合侧可使用多纱线。MD边缘880、882延伸至将位在邻近于基础织物830的折迭区域832、834的位置,HSCAM 896具有与内部纱线板876的彼此平行且规则地间隔的聚合纱线886的数组相同的间隔,且可取代一些或所有的规则地间隔聚合纱线886。可设置足够数目的HSCAM纱线,以延伸到离缝合区域2.5cm(1in.)这样地远,或可形成较大部分的内部纱线。优选地通过超音波焊接来将第一以及第二外侧纱线板872、874结合至内部纱线板876的MD边缘,使得纱线组装870一开始在放松状态中组装延伸超过从第一折迭区域832至第二折迭区域834的编织或非编织基础织物材料30的两层迭加层的变平内部MD长度全长的大约90%至99%,以及在等于基础织物830的CD宽度的宽度中。然后滚动或以其他方式在准备中操纵图22中所示在由第一以及第二外侧纱线板872、874的外部MD边缘880、882所定义的两端890、890之间延伸的纱线组装870的完成长度L,用于在制备的基础织物材料830的连续环中安装。
如图21–25中所示,所制备的纱线组装870优选地位在基础织物830内部。也可将额外的纱线组装迭加在包括内部纱线组装的基础织物材料830的连续双层环的外部表面上,例如如图26以及27中所示。
以下述方式优选地将所制备的纱线组装安装在基础织物材料的连续环的内部。将基础织物830的两个折迭区域的每一个牢固地固定在,例如在钳口或图21中所示的类似夹子902的相对表面之间。然后将基础织物830的连续环「搭成帐篷」,以提供接入至两层迭加层之间的内部区域。将包括以先前描述的方式制备的第一以及最后的板872、874且优选地以等于两层迭加层的变平内部长度的大约90%至99%的长度提供的纱线组装870带到连续环的内部区域中,并部分地松开(或操纵),以释放第一外侧纱线板872的第一外侧边缘。优选地提供支撑,以支撑第一板,以至于其可在被支撑时被松开。将在第一折迭区域832的夹子902松开,并将包括HSCAM 896的第一板872的一部分外侧边缘滑入折迭处中,以至于其外边缘890碰触到折迭处的MD纱线环856的内部边缘。然后将夹子902钳口闭合以在此定向中固定两层基础织物830之间的第一纱线板872。当夹子902在折迭处上闭合时,MD纱线环856从第一板872以及所述HSCAM 896的外侧边缘890移开小距离而如在图25中所示,在HSCAM896以及MD纱线环856的内部之间产生均匀的开口或通道860。在MD纱线环896内部以及第一板872的边缘890之间、HSCAM 896被固定在位置处的此开口现在是均匀宽且空出的通道,其最终变成压毡850中的枢栓通道860。在闭合钳口之前,检查HSCAM 896相对于MD纱线环856内部的位置,以确保其与环856的内部表面接触。虽然此位置是优选的,可使用其他位置。当闭合夹子902的钳口时,MD纱线环856都从压毡850的内部「向前」移开相同的量,因此HSCAM896的定向以及位置优选地从平行于第一缝合环856内部边缘的定向不偏离多于最终插入穿过环856中的开放通道860以闭合缝合处864的接合针或枢栓862的直径。然后将包括HSCAM 896的纱线组装870的第一端890缝编(例如以图22–24中所示的针织900)、以钉上平头钉、结合或以其他方式固定在基础织物830的第一折迭区域832内的位置。优选地,将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870锚固至邻近环856的基础织物材料830,如图22中所示,环856具有至少部分延伸至环中的HSCAM 896。对于编织基础织物,也如图22中所示,MD端890优选地延伸越过邻近于环856的每层迭加层的最后的CD纱线854A、854A’。如所示出的,纱线组装870优选地锚固至至少在邻近于MD端836、838的区域中基础织物30,以至于外部MD边缘890延伸预定的一致距离至环中或超过环。优选地,偏差不多于1mm,且优选地较少。
一旦将第一外侧纱线板872固定至基础织物830,然后松开或以其他方式释放剩下的纱线组装870,并将包括具有HSCAM 896的第二外侧边缘892的第二外侧纱线板874带向基础织物材料830的制备连续环858内的第二折迭区域834。如先前提到的,优选地将纱线组装870制备成其要安装到的基础织物830的变平内部长度的90%至99%的长度L。一旦完全松开,将纱线组装870均匀地拉紧,以将其带向第二相对的折迭区域834。对于想要的定位,见图22。然后将纱线组装870拉至折迭区域834中,以至于定义纱线组装870的末端892、在第二外侧纱线板874的外部MD边缘882的HSCAM 896被带至与MD纱线环858接触。施加至纱线组装870的张力将它伸展了其放松长度的1%以及10%之间,确保任何折绉、折迭或偏离大体上为平面的其他偏差被移除。然后以类似于先前描述在相对端使用的方式夹住而定位第二外侧纱线板874的HSCAM 896以及外侧边缘892,以提供大小等于第一开放信道的第二开放信道。然后将折迭区域834以及包括HSCAM 896的第二外侧纱线板874例如以缝编900缝编、钉上平头钉、结合或以其他方式固定而定位,使得HSCAM 896的定向大体上不偏离平行于在第二折迭区域834的MD纱线缝合环858内部,优选地不偏离多于接合针或枢栓的直径,且优选地不多于1mm。也在图22中示出的,对于编织基础织物,MD端892优选地延伸越过邻近于环858的每层迭加层的最后的CD纱线854Z、854Z’。
所产生的组装,现在包含在两个折迭区域832、834由MD定向纱线环856、858接合的两层连续且迭加的编织或非编织基础织物材料830,且在层之间设置了在每端890、892包括HSCAM 896的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870,通过枢栓862来接合,以形成准备好用于与棉絮866一起针缝以形成压毡850以及任何随后的织物处理的织物管。枢栓862优选地从一捆非扭转的单丝(3、4、5或6条丝的多丝捆)形成,一旦将组装安装在造纸机上,其优选地被永久安装。这里,如图23以及25中所示,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870的MD端890、892优选地接触来自基础织物830相对端836、838的环856、858的MD外表面。因为末端890、892被固定而定位,如图25中所示,即使在伸展缝合区域之后,MD端890、892优选地保持在来自基础织物830的相对端836、838的环856、858的MD外表面的1mm之内。
如图25中所示,在针缝棉絮866之后,做出棉絮瓣切口868,以允许压毡850的缝合处864分离,以允许稍后在造纸设备上安装压毡850。
HSCAM 896用以在最需要它们的确切位置中提供被针缝于压毡基础织物830中的棉絮纤维锚固。相较于多轴织物中的现有技术缝合处,因此改进了整体的缝合均匀性,并减小了此区域棉絮分层的机会。此外,安装HSCAM以至于其被精确且可靠地定位的创新方法提供了枢栓被安装穿过的均匀枢栓通道,因此改进了安装的容易度,并最小化了缝合区域的中断。
所产生的压毡850现在包括三层纱线,一层来自双层基础织物830的每个上及下表面,一层来自纱线组装870。纱线组装870的组成纱线886优选地交叉垂直于基础织物830的MD纱线852定向,且规则并平均地沿着此结构的内部从第一至第二折迭区域832、834间隔。由于纱线组装内部包括CD纱线886,这提供了增加的空隙容积。
如先前提及的,从其制造出本发明基础织物830的组成纱线852、854的聚合物优选地为聚酰胺,特别是聚酰胺-6,但其他的聚酰胺以及其共聚合物也可证明是适合的。也已发现的是,由于它们的弹性压缩特性,来自多个压层聚胺甲酸酯单丝纱线数组的纱线板组装可提供某些优势;这些可提供抗震的改进,而不减损基础织物的表面特性。此外,当适当地间隔时,聚胺甲酸酯纱线将提供更好的压缩以及弹回,以在每个之间留下允许纱线在宽度中膨胀的侧空隙,而不产生垂直压缩抗性。这个以及增加的空隙容积可使用各种压缩测试来定量。
如果想要的话,可将为第二纱线数组970形式的第四层纱线附着至两个外部表面的其中一者;其纱线以CD定向,且组装位在由基础织物830形成的管子的外部表面上。第二纱线数组970类似于纱线组装870来建造,且,例如,如图26以及27中所示,可被附着至顶部外部表面,但也可附着至底部外部表面。这里,压毡850’类似于上述压毡850,且包括基础织物830以及位在基础织物830内部的纱线组装870。使用内部纱线板876以及覆盖缝合区域并将纱线组装形成成管子的单一缝合区域纱线板972来形成外部纱线组装970。缝合区域纱线板972类似于外侧纱线板,因为其包括了在邻近于缝合区域以及在缝合区域上的区域中的HSCAM 896。如图27中所示,在已安装位在内部的纱线组装870之后,纱线组装970被形成并设置在基础织物830之上,并在将棉絮966针缝至织物组装中之前通过针织900’被维持而定位,以形成压毡850’。这里,示出了延伸穿过外部纱线组装层970的棉絮瓣切口968。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纱线组装870、970包含至少一个、且典型地多个内部纱线板876。纱线板872、874、876、972通常将具有大约0.5m至大约1.0m的宽度,但可大于或小于此范围。如果使用了多于一个内部纱线板876,优选地通过小搭接来将每个沿边缘地接合至下一个,然后优选地通过超音波焊接在接头将每个结合至下一个。每个内部纱线板876包含彼此平行的聚合单一或成缆单丝纱线886的数组;优选地,它们是单一单丝,但是成缆单丝可提供某些额外的好处(例如改进的棉絮纤维锚固或压毡压缩性);优选地使用在压力下为压层的热熔化胶黏剂层来将每条纱线886结合至弹性载体材料878。
从至少一个、且优选地多个内部纱线板876以及外侧纱线板872、874来将纱线组装870、970制备成等于其位置所在的基础织物30的CD宽度以及足以覆盖基础织物材料830的连续环的MD长度的90%至99%的长度L(图20B)的尺寸(即:其完全横跨管子或环的CD宽度,但比其MD长度短了1-10%)。包含纱线组装870、970的优选实施例的纱线板872、874、876、972优选地包括单一或成缆单丝886以及在提及区域中的HSCAM 896的数组,其每个在热以及压力下使用热熔化胶黏剂片或薄膜888来压层至弹性载体材料878。
弹性载体材料878优选地是有点开放的透气片或材料。其必须在至少一维度中能够有其初始、放松长度的1%至10%弹性变形。其必须能够接受例如会由热熔化胶黏剂形成的胶黏剂结合。虽然已证实例如上述的非编织纤维稀洋纱提供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其他的可渗透以及弹性可变形的材料可证明是适合的。
单一或成缆单丝886优选地包含聚酰胺聚合物;为了此应用,包含聚酰胺-6/10(或PA-6/10,或尼龙6/10)的单丝是优选的,然而其他的聚酰胺以及其共聚物可证明是适合的。也可使用包含聚胺甲酸酯聚合物的单丝。取决于它们是单一或成缆纱线,以及取决于压毡850的最终使用需求(例如:空隙容积、恢复力、压缩性、处理水以及脱水特征),规则地以大约21至30条纱线/in.(8.3至11.8条纱线/cm)的间隔来配置每个纱线板872、874、876、972的单丝。
通过重迭纱线板872、874、876、972与邻近每个纱线板872、874、876、972的纵向部分而形成的搭接,然后将在此区域纱线板与下一个结合在一起,来形成纱线组装870、970;为了此目的,超音波焊接是优选的,但其他的结合方式可证明是适合。搭接是通过调整在纱线板872、874、876、972的外边缘890、892的一些纵向纱线的间隔来形成,以至于相较于剩下的板子中的,在重迭接合处有未改变、固定的纱线至纱线间隔。一个纱线板可相对于下一个被反转,以至于在一者的边缘的改变纱线间隔可与邻近板的间隔啮合,以至于在此区域的纱线间隔相较于剩下的板子宽度是未改变的。
如上述所讨论以及图20A以及20B所示的,相较于其他,纱线组装870的第一以及第二外侧纱线板872、874通过取代在将位在邻近具有例如多丝纱线的HSCAM 896(例如连续多丝或短纺多丝纱线)或其他HSCAM类型材料的定向折迭区域的板子边缘的一部分单丝或成缆单丝组成纱线886来进一步修饰。这最有利地通过在组装之前并与用于内部板876的材料分开制备连续长度的外侧板材料来完成。如下来建构第一以及最后的板子的两个纵向边缘的每一个(稍微与本体中使用的那些不同)。
如上所述来配置第一外侧板872的第一边缘,以允许搭接来将第一外侧纱线板872的此第一边缘结合/焊接至已被制备的纱线组装870的内部纱线板876的邻近边缘。将位在邻近于缝合区域832的第二外侧边缘880具有一部分以例如多丝纱线的HSCAM 896取代的组成纱线886,该多丝纱线比单丝提供了较大的表面区域。少至一条,或多至10条多丝纱线或HSCAM 896可使用上述的方式结合至弹性载体材料878,以至于它们位在外侧纱线板872、874的第二外侧边缘880、882。可一连串地配置这些多丝纱线或HSCAM 896(一个接着一个),或它们可与成缆或单一单丝交替,或以任何适合的配置以及顺序交替;主要的需求是,将它们放置平行于板子872、874的剩余纱线886,并放置在相同或类似的间隔。这些HSCAM 896之后在组装期间使用,以当完成织物时增加邻近缝合区域的棉絮黏附力,因为它们将比单一或成缆单丝提供更多用于棉絮纤维锚固的部位。对于纱线组装870中使用的剩下的内部板876,第一以及最后的纱线板872、874可为相同或不同的宽度。
为了组装第一以及最后的纱线板872、874与纱线组装870中剩下的板子876,通过超音波焊接或其他的方式将第一外侧纱线板872的第一边缘结合至纱线组装870的邻近内部板876,使得在搭接的单丝的纱线间隔/密度与其结合至的板子的纱线间隔/密度保持固定(见图20A、20B)。
不管基础织物830编织或非编织的,例如已描述的且优选地在双层基础织物830内部、以及随选地在一个外部表面上的非编织纱线组装870提供了它们被引入的压毡许多好处:
a.干扰图形的消除以及改进的表面均匀性–如果纱线组装870位在双层基础织物830的内部,且随选地在外部表面上,其将有效地遮蔽可导因于两个相同织造结构重迭的任何干扰图形。同样地,当压毡在压缩情况下,位在基础织物管内部的非编织CD纱线数组将预防来自两个相对表面的组成纱线的「套迭」,因此改进了所产生的压毡850的表面均匀性。通过将纱线组装970设置在基础织物830的一个或两个外部表面上、结合位在内部的纱线组装870来提供类似的效果,因为其将提供平坦的材料层,其将预防源自被表现在基础外部的套迭作用。这是因为组装的组成纱线以CD(垂直于基础织物的MD纱线)放平,并通过层压至平坦载体材料上来结合。
b.空隙容积–在过去,用以增加压毡空隙容积的常见方法是增加基础织物的组成纱线的大小/直径。然而,关于此方式的问题是,较大的纱线也占据了它们意欲提供的部分空隙空间,所以实际上只实现了小的增益。在根据本发明的压毡中,空隙容积比较容易通过将非编织纱线数组870、970来自在基础织物材料830的螺旋缠绕管内侧或外侧来调整。在层压之前以及层压期间,可轻易地做出对于纱线大小以及间隔的调整;以此方式来使用所产生的非编织纱线组装870、970似乎提供了具有如想要的较高(或较低)空隙容积的更开放的基础织物结构。对于纱线间隔的调整允许了较大的纱线提供想要的空隙容积增加。
c.改进的棉絮锚固–因为缝合形成传统上需要单一单丝,由于这些单丝的相对低表面区域(其提供了相对较少的锚固点给棉絮纤维针缝进结构中),邻近缝合处的棉絮锚固强度小于所想要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压毡基础织物中的此问题,常将多丝填充纱线插入于基础织物中。使用此方式的问题是,填充纱线会「游荡」,且未被均匀地放置;特别是在多轴压毡基础织物结构中的填充物插入是费时且费力的工作。在本发明的压毡850、850’中,由于所描述的组装方法,纱线组装870的预组装纱线数组端板872、874包括在数组组装期间如想要地来设置以平均地平直(其现在可位在邻近缝合区域)的多丝纱线或HSCAM 896;相较于单一单丝,它们相较而言较高的表面区域增加了可用于棉絮锚固的位置数目。此外,特别是当插入至基础织物的螺旋缠绕管内部时,相较于全单一单丝结构,包括成缆单丝作为至少一部分的其组成纱线的纱线组装也将增加横跨织物整个宽度以及长度的棉絮锚固位置。
d.改进的水处理以及钳口脱水–包括从单一单丝纱线形成的基础织物的现有技术压毡相对较不能压缩且开放。在先前描述的位置中使用非编织纱线组装将改进所产生的压毡850、850’的压缩性特征,导致钳口脱水的改进;此效能可由使用聚胺甲酸酯纱线作为纱线组装的组成来提升。
e.减少的脱线(stringing)–为了将棉絮材料从缝合环清出,并提供棉絮瓣以覆盖缝合区域,现有技术多轴压毡常在缝合区域旁被切割。这种织物常带有位于螺旋缠绕管的其中一个平面表面的额外的编织基础织物材料层。在形成缝合期间,通常切穿此区域,以形成并制备缝合处;一瓣的材料常在此位置制备,该瓣包括一部分来自额外基础材料层的组成纱线。虽然做出了所有努力以紧密地针缝瓣区域,沿着瓣边缘的磨损将常造成一部分的MD纱线磨掉,并随时间变松。这称为「脱线」,且导致压毡所携带的纸张的缝合标记。在本发明的压毡基础织物中,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材料的额外层优选地位在螺旋缠绕材料条的管子的内部。因为此层现在位在压毡基础织物内部,且在缝合环之后,其不能如现有技术中所发生而进行脱线。
织物组装过程:
1.以想要长度以及宽度的双层连续纺织管的形式来制备包括至少纵向(MD)纱线852的基础织物;优选地,其如图1以及2所示的通过螺旋缠绕编织或非编织材料条来形成。然而,其可为图5以及6中所示的平坦编织或连续编织织物。将基础织物830放平,并在将安装缝合处864(见图23以及25)的每个相对端形成折迭区域832、834(见图22)。将邻近折迭处的任何过多材料移除,以曝露现在形成开放环856、858的MD纱线852。
2.制备出优选地由多个压层纱线板872、874、876所形成的平面纱线组装870,该多个压层纱线板872、874、876的每一个包括彼此平行的纱线886(优选地为单一或成缆的聚合单丝)的数组。
3.配置每个纱线板872、874、876的组成纱线886,以至于以想要的间隔彼此平行。在连续过程中,在热以及压力下将板子872、874、876压层至胶黏剂网888,其随之结合至优选地非编织、弹性载体材料878,例如纤维稀洋纱、非编织性网或格子、或平面弹性薄膜,以提供纱线板872、874、876。见图19A以及19B。弹性载体材料878给予伸缩性至所产生的纱线板872、874、876,以至于其可在实质上垂直于板子平面中数组的纱线886定向的方向中伸展。
4.制备出多个长度的纱线板872、874、876,其每个被切割成等于其将被放置于其中(或于其上)的基础织物830的CD宽度的长度;提供了足够数目的这种长度的板子材料,以至于,当边缘至边缘地接合并结合时,它们将具有实质上从单层中的一个折迭区域832至相对折迭区域834而延伸了基础织物管830的变平内部长度的长度(少于1%至10%的那个整体长度),以提供平面纱线组装870;由于模块的板子略有弹性,纱线组装870可被伸展以符合内部宽度。配置在每个板子872、874、876的侧边缘中的纱线886,使得纱线间隔是连续所在的搭接被形成。
5.将位在邻近基础织物830的折迭区域832、834的平面纱线组装870的第一以及第二外侧纱线板872、874的外部边缘890、892被提供以特殊的HSCAM材料896,例如在想要的外侧位置中结合至这些层板的多组成纱线或其他的高表面区域材料。见图20A。以想要的方式建构以及配置的连续卷的材料可与在织物本体(在上述步骤4中)中使用的材料分开制备。这些外部板872、874的宽度可能是相同的,或与其他纱线板的宽度不同。这些外部纱线板872、874的其中一者结合至纱线组装870的每一端。见图20B。
6.将现在完成的平面纱线组装870(包括在第一以及第二外侧纱线板872、874中的HSCAM 896)小心且精确地设置在基础织物的内部(或外部表面上)的位置。见图21以及22;为了方便,纱线组装可卷至滚筒、柱子或类似的装置上。将组装的第一外部纱线板872带至与在折迭区域832的MD纱线环856的内部表面接触(或如果位在外部表面上则被设置,以至于至少部分地超过缝合环来设置其外侧纱线)。然后将此边缘890夹住定位,以至于外侧纱线在邻近基础织物830的MD纱线环856的想要位置中,然后例如以缝编900来被缝编、缝合或以别的方式结合,以牢固地抓住它。
7.一旦牢固地夹住并附着第一外部纱线板872,就接着将剩下的纱线组装870朝向基础织物830的相对折迭区域834延伸。纱线组装870的MD长度L比基础织物830的整体变平内部长度小了1%至10%。将纱线组装870横跨其CD宽度均匀地拉紧,以足以将第二外侧纱线板874的外侧纱线带至邻近缝合环858的位置中的量而伸展弹性载体878(具有压层纱线886附着至它)。一旦如想要地设置,板子874被夹住定位,然后如同第一外侧纱线板872被缝合、缝编、钉住或以其他方式牢固地设置定位。
8.因此组装织物850包括双层编织或非编织基础织物830在其内或在其上,且在其内设置了其第一以及第二外侧板位在邻近基础织物830的缝合环856、858并包括优选地为多丝形式的HSCAM 896的至少一非编织纱线组装870。多于一条多丝可位在每个第一以及第二外侧纱线板的外侧边缘890、892。纱线组装的每个纱线板872、874、876与邻近它的纱线板边缘至边缘地接合;优选地通过超音波焊接来密封的搭接是优选的。然后针缝所产生的基础织物,以将至少一层棉絮866材料附着至两个相对表面的至少一者。从形成在每个相对织物端836、838的缝合环856、858的MD纱线清除过多的棉絮纤维。然后使用本技术领域已知的技术来使所产生的压毡850合用,以稳定整个组装;在这之后,压毡850即准备好用于在其意欲的机器上安装。因此已详细描述本发明,要领略且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为显而易见的是,可做出许多物理改变,其中只有一些在本发明详细描述中示范,而不改变具创造性的概念以及其中体现的原理。也要领略的,只并入部分优选的实施例的许多实施例是可能的,关于那些部分,其不改变具创造性的概念以及其中体现的原理。因此本实施例以及随选的配置在所有方面被视为示范性及/或示例性且非限制性,本发明的范围是由附带的权利要求书而非由前述描述来指出,且在所述权利要求书的均等意义以及范围中的所有替代性实施例以及对于此实施例的改变因此被包含在其中。

Claims (42)

1.一种缝合压毡,包含
具有MD长度以及CD宽度的基础织物材料,其包括至少MD定向纱线,并配置在由在其两个相对端的每一个的CD定向折叠区域的所述MD定向纱线所接合的两层叠加层中,所述MD定向纱线在所述折叠区域形成均匀的环,以定义延伸所述压毡的所述CD宽度的通道,所述MD长度为纵向长度,所述CD宽度为横向宽度,
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其包括彼此平行以及规则地间隔的聚合纱线的数组,每个结合至可延长其放松长度的至少1%的弹性载体材料,所述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位于基础织物的所述两层叠加层的内部并被定向,使得所述数组的所述纱线以所述压毡的所述CD被定向,高表面接触区域材料在至少其两个外部MD边缘结合至所述弹性载体材料,所述至少两个外部MD边缘形成所述纱线组装的MD端,所述MD端邻近于由所述折叠区域的所述MD定向纱线形成的所述环,并于所述CD宽度方向中延伸,每个所述MD端平行于所述MD定向纱线的所述环定向,并锚固在邻近于每个所述折叠区域的所述环的固定位置中,以及
延伸穿过通过交织来自所述两个相对端的所述环来定义的所述通道的枢栓,以形成缝合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毡,其中在所述固定位置中,所述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的所述MD端接触来自所述基础织物的相对端的所述环的MD外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毡,其中在所述固定位置中,所述MD端保持在从所述环的MD外表面延伸1mm的距离内,所述环来自所述基础织物的相对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毡,其中所述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被锚固至邻近于所述环的所述基础织物材料,且所述高表面接触区域材料至少部分地延伸入所述环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毡,其中所述基础织物被编织,且所述MD端延伸越过邻近于所述环的每个所述叠加层的最后CD纱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毡,其中所述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被锚固到至少在邻近于所述MD端的区域中的所述基础织物材料,以至于具有该所附着的高表面接触区域材料的所述外部MD边缘延伸预定均匀距离于所述环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毡,其中所述高表面接触区域材料不从所述固定位置移动大于延伸穿过MD定向纱线的所述环的所述枢栓的宽度的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毡,其中所述基础织物是编织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毡,其中所述基础织物是非编织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毡,其中所述基础织物是修饰无端编织、平坦编织、多轴结构或非编织结构的其中一者。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毡,其中所述弹性载体材料是下述的其中一者:弹性体膜、可渗透薄膜、弹性非编织网格、弹性体纱线的编织组装、针织材料、或非编织而松松地结合的纤维稀洋纱。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毡,其中所述弹性载体材料是非编织而松松地结合的纤维稀洋纱。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压毡,其中所述非编织而松松地结合的纤维稀洋纱材料是热结合的连续聚酰胺纤维的非编织开放网络,所述连续聚酰胺纤维具有在1至10的该范围中的dtex以及至少1560m3/m2/hr的透气性。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毡,其中所述高表面接触区域材料选自:非编织纤维材料、至少一多丝或成缆单丝的条。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压毡,其中在所述压毡的所述缝合区域中的所述高表面接触区域材料被维持在从所述固定位置延伸1mm的距离内。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毡,其中所述纱线组装的所述聚合纱线是单一、多组成或成缆的至少一者,且包含选自聚酰胺以及聚胺甲酸酯的聚合物。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毡,其中位在基础织物的所述两层叠加层的内部的所述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被形成为大体上为平面的变平似管状纺织结构,且额外一个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位于所述大体上为平面的变平似管状纺织结构的上外部表面或所述大体上为平面的变平似管状纺织结构的下外部表面的至少一者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毡,其中所述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包含:
第一外侧纱线板、至少一内部纱线板以及第二外侧纱线板,
所述第一以及第二外侧纱线板的每一个包括在邻近于所述CD定向折叠所设置的位置中延伸的外部MD边缘的多组成纱线或其他的高表面接触区域材料纱线,所述多组成纱线或其他的高表面接触区域材料纱线具有与彼此平行且规则地间隔开的所述内部纱线板的聚合纱线的该数组相同的间隔,以及
所述第一以及第二外侧纱线板具有与所述内部纱线板的边缘的结合连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压毡,其中所述结合连接是超音波焊接。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压毡,其中
在所述第一外侧纱线板中的该多组成纱线或其他的高表面接触区域材料纱线的其中一者位于所述基础织物的所述CD定向折叠区域的第一个的内部,平行于,且接触在所述CD定向折叠区域的所述第一个的所述均匀的环的内部表面。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压毡,其中
在所述第二外侧纱线板中的该多组成纱线或其他的高表面接触区域材料纱线的其中一者位于所述基础织物的所述CD定向折叠区域的第二个的内部,平行于,且接触在所述CD定向折叠区域的所述第二个的所述均匀的环的内部表面。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毡,其中所述压毡的空隙容积是可通过调整在所述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的所述纱线的该数组中的纱线之间的间隔来调整。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压毡,其中所述间隔是基于所述弹性载体材料的伸展量来调整。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毡,其中所述弹性载体材料被伸展了至少2%。
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毡,其中所述基础织物材料包含第一织物结构的多个螺旋缠绕转折,所述第一织物结构包括:
包含以第一密度配置的单一聚合单丝的所述MD定向纱线的第一平面纱线数组,
具有第一熔点温度的热熔化胶黏剂网的至少两层,所述热熔化胶黏剂网的其中一层位于所述第一平面纱线数组每一侧上,以及
位于所述热熔化胶黏剂网的所述每一层上的一层的细纤维稀洋纱材料,
其中所述第一平面纱线数组、所述至少两层的该热熔化胶黏剂网以及位于所述至少两层的该热熔化胶黏剂网上的所述层的细纤维稀洋纱材料被加热超过第一熔点温度,以形成所述第一织物结构,以及
所述第一织物结构的每个邻近的缠绕转折以相对于所述MD的一个角度定向,并结合至邻近转折,以提供变平的连续双层管。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压毡,其中所述细纤维稀洋纱材料是连续聚酰胺纤维的热结合非编织开放网络,所述连续聚酰胺纤维具有在1至10的该范围中的dtex,以及至少1560m3/m2/hr的透气性,且其具有高于所述第一熔点温度的第二熔点温度。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压毡,其中所述第一平面纱线数组的所述纱线是圆形截面,且具有第一直径。
28.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压毡,其中所述第一平面纱线数组的所述纱线是单一圆形截面形单丝,其具有0.2mm至0.6mm的直径且以5.9至15.7条纱线/cm的纱线密度配置。
29.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压毡,其中所述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更包括CD纱线,且所述CD纱线是单一圆形截面形单丝,其具有0.2mm至0.6mm的直径且以5.9至15.7条纱线/cm的纱线密度配置。
30.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压毡,其中所述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更包括CD纱线,且所述CD纱线是具有直径为d的成缆单丝,d在0.1至0.3mm的该范围中。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压毡,其中所述成缆单丝是以d x 2x 2、d x 2x 3或d x 3x3配置的其中一者来成缆。
32.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压毡,其中所述第一平面纱线数组的所述MD定向纱线在截面是圆形,且具有第一直径,所述大体上为平面的纱线组装更包括CD纱线,且所述CD纱线在截面是圆形,且具有第二直径,所述第一直径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直径。
33.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压毡,其中所述细纤维稀洋纱材料具有纤维,且该纤维具有在1至10的该范围中的每10,000公尺的纤维的公克质量。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压毡,其中所述细纤维稀洋纱的所述纤维包含周期性结合在一起的聚酰胺-6/6(PA-6/6),以形成开放具黏性、具有至少1560m3/m2/hr的透气性的稀洋纱材料。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压毡,其中所述稀洋纱材料具有至少5lb/in的抗拉强度。
3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毡,其中基础织物材料包含第一织物结构的多个螺旋缠绕转折,所述第一织物结构包括:
包含单一聚合单丝的所述MD定向纱线的第一数组以及在平织中与所述MD定向纱线交织的CD定向纱线的第二数组,以及
所述第一织物结构的每个邻近的缠绕转折是以相对于所述MD的角度定向,并结合至邻近转折,以提供变平的连续双层管。
37.一种制造压毡的方法,包含:
提供配置在两层叠加层中、包括至少纵向延伸的MD纱线的基础织物,所述两层叠加层在CD定向折叠区域由所述MD纱线接合,所述基础织物具有一定的MD长度以及CD宽度,所述MD纱线在所述折叠区域的第一折叠区域形成第一环,以及在所述折叠区域的第二折叠区域形成第二环,以及所述第一以及第二环被修整以被交叉,以定义延伸所述压毡的所述CD宽度的均匀通道;
通过以一定的间隔配置彼此平行的组成纱线,以及在连续过程中在热以及压力下将所述组成纱线压层至胶黏剂网而导致压层组成纱线,以及将所述压层组成纱线结合至非编织及/或弹性载体材料而形成包含彼此平行的该组成纱线的数组的平面纱线组装,所述弹性载体是可伸展的而允许所述平面纱线组装可在实质上垂直于所述数组的所述纱线的定向的方向中伸展,所述平面纱线组装从该折叠区域的其中之一延伸至在单层中的所述基础织物的该相对折叠区域,以及在所述平面纱线组装的第一以及第二外部边缘的至少一些所述组成纱线是由高表面接触区域材料形成;
将所述平面纱线组装设置于所述基础织物的该两层叠加层的内部,所述平面纱线组装的第一端至少部分地延伸至在所述折叠区域的所述第一环中;
将所述平面纱线组装的所述第一端固定而定位,以至于所述组成纱线的第一个是在邻近的一想要位置中,或部分地延伸至所述基础织物的所述第一环中,然后将所述第一端针织、缝编或以其他方式结合至所述基础织物;
将所述平面纱线组装朝向所述基础织物的所述相对折叠区域延伸,所述平面纱线组装的所述MD长度比所述基础织物的整体内部变平长度小了至少1%,并以足以将第二端带至邻近于所述第二环的位置中的量将所述平面纱线组装横跨其CD宽度均匀地拉紧,以伸展具有所述压层组成纱线附着于其的所述弹性载体;
将所述平面纱线组装的所述第二端夹住而定位,以至于最后的组成纱线是在邻近的所述想要位置中或部分地延伸至所述基础织物的所述MD纱线环中,然后将所述第二端针织、缝编或以其他方式结合至所述基础织物。
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方法,其中形成所述平面纱线组装更包含:
形成多个压层纱线板,每个压层纱线板包括彼此平行且在一定的间隔的所述组成纱线,以及组装多个所述纱线板,以形成所述平面纱线组装。
39.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方法,其中形成所述平面纱线组装更包含:
配置每个所述纱线板的侧边缘,使得可形成将所述组成纱线间隔维持所在的搭接。
40.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方法,其中形成所述平面纱线组装更包含:
将每个所述纱线板切割成等于所述基础织物的所述CD宽度的长度;
以及将足够数目的纱线板连接在一起,以至于,当边缘至边缘地接合以及结合时,所述平面纱线组装比所述内部变平MD长度短了至少1%。
41.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方法,其中形成所述平面纱线组装更包含:
提供所述平面纱线组装的所述纱线板的第一个以及最后一个的外部边缘,其将位于邻近具有所述高表面接触区域材料的所述基础织物的所述折叠区域。
42.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高表面接触区域材料包含至少一条非编织纤维材料、多丝或成缆单丝。
CN201480001429.0A 2013-04-19 2014-04-18 含弹性载体层缝合压毡及其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5200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361813703P 2013-04-19 2013-04-19
US61/813,703 2013-04-19
US201361873516P 2013-09-04 2013-09-04
US61/873,516 2013-09-04
PCT/US2014/034583 WO2014172594A1 (en) 2013-04-19 2014-04-18 Seamed press felt including an elastic carrier layer and method of making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20096A CN104520096A (zh) 2015-04-15
CN104520096B true CN104520096B (zh) 2017-03-01

Family

ID=517318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01429.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520096B (zh) 2013-04-19 2014-04-18 含弹性载体层缝合压毡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315940B2 (zh)
EP (1) EP2895322B1 (zh)
CN (1) CN104520096B (zh)
WO (1) WO201417259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D771394S1 (en) * 2015-06-02 2016-11-15 Astenjohnson, Inc. Industrial textile panel
US9982388B2 (en) * 2015-08-13 2018-05-29 Voith Patent Gmbh Fabric for a machine to produce a fiber web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a fiber web
US20170044718A1 (en) * 2015-08-13 2017-02-16 Voith Patent Gmbh Fabric for a machine for producing a fiber web
CN109154143A (zh) * 2016-02-11 2019-01-04 结构 I 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造纸机的包括聚合物层的带或织物
AU2016231486B2 (en) * 2016-09-20 2022-10-13 The Boeing Company Method of positioning a braided fibre sleeve
US10385510B2 (en) 2016-11-16 2019-08-20 Astenjohnson, Inc. Seamless press felt with intermediate elastic carrier layer
AU2018277741B2 (en) * 2017-05-31 2021-09-02 Huyck Licensco Inc. Pin seamed press felt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US11098450B2 (en) 2017-10-27 2021-08-24 Albany International Corp. Methods for making improved cellulosic products using novel press felts and products made therefrom
US11492754B2 (en) * 2018-02-02 2022-11-08 Astenjohnson, Inc. Non-woven backing for press felt, method for producing non-woven backing, and press felt
CN108542031A (zh) * 2018-05-23 2018-09-18 湖州林品服饰有限公司 一种优质手工针织羽绒服的充绒装置
DE102018114748A1 (de) 2018-06-20 2019-12-24 Voith Patent Gmbh Laminierte Papiermaschinenbespannung
EP3759277B1 (en) 2018-10-10 2023-01-25 Astenjohnson International, Inc. Pintle insertion tool
DE102019111441A1 (de) * 2019-05-03 2020-11-05 Voith Patent Gmbh Bespannung und Verwendung in einer Tissuemaschine
WO2020224835A1 (de) * 2019-05-03 2020-11-12 Voith Patent Gmbh Nahtfilz und verwendung des nahfilzes in einer tissuemaschine
WO2021247144A1 (en) * 2020-06-02 2021-12-09 Astenjohnson, Inc. Non-woven low melt adhesive for press felt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press felt
CN114536790B (zh) * 2022-03-10 2023-11-21 李坤朋 一种螺旋网片的生产工艺及原口校正工艺
WO2024006333A1 (en) * 2022-06-29 2024-01-04 Astenjohnson International, Inc. Spirally wound press felt with orthagonal seam loops and method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76902A (en) * 1982-08-13 1984-10-16 Scapa Inc. In-line pintle loop seam
US7118651B2 (en) * 2003-03-27 2006-10-10 Voith Fabrics Heidenheim Gmbh & Co. Kg Press felt
CN101815821A (zh) * 2007-10-05 2010-08-25 阿尔巴尼国际公司 平织全幅宽的机上可接缝织物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943379A (en) 1958-05-23 1960-07-05 Lockport Felt Company Inc Papermaker's felt
US3392079A (en) 1964-05-22 1968-07-09 Huyck Corp Papermakers' felt
SE355389B (zh) 1970-12-31 1973-04-16 Nordiska Maskinfilt Ab
US3920511A (en) 1971-12-06 1975-11-18 Albany Int Corp Non-woven papermakers felt
US5268076A (en) 1990-06-13 1993-12-07 Thomas Josef Heimbach Gmbh & Co. Spiral wound papermaking-machine felt
SE468602B (sv) 1990-12-17 1993-02-15 Albany Int Corp Pressfilt samt saett att framstaella densamma
US5787936A (en) * 1996-11-22 1998-08-04 Asten, Inc. Laminated papermaker's fabric having projecting seaming loops
US5785818A (en) 1997-02-27 1998-07-28 Jwi Ltd. Multiaxial pin seamed papermaker's press felt
US6240608B1 (en) 1999-04-12 2001-06-05 Albany International Corp. Method for joining nonwoven mesh products
GB0025514D0 (en) 2000-10-18 2000-11-29 Voith Fabrics Heidenheim Gmbh Papermachine clothing
WO2002035000A1 (en) * 2000-10-23 2002-05-02 Albany International Corp. Improvements for seamed papermaker's fabrics
EP1359252B1 (de) 2002-04-25 2004-07-14 Thomas Josef Heimbach 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 Co. Papiermaschinenbespannung sowie Verfah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JP2004232098A (ja) * 2003-01-28 2004-08-19 Ichikawa Woolen Textile Co Ltd 抄紙用プレスフェル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FI117014B (fi) * 2004-10-25 2006-05-15 Tamfelt Oyj Abp Menetelmä saumallisen puristinhuovan valmistamiseksi, puristinhuopa sekä pohjakangas
US7473336B2 (en) 2005-04-28 2009-01-06 Albany International Corp. Multiaxial fabrics
US7207355B2 (en) 2005-05-06 2007-04-24 Astenjohnson, Inc. Multi-axial seamed papermaking fabric and method
EP1808527A1 (en) 2006-01-17 2007-07-18 Voith Patent GmbH Seam press fabric and method for its production
GB0608280D0 (en) 2006-04-26 2006-06-07 Despault Marc Nonwoven Textile Assembly, Method Of Manufacture, And Spirally Wound Press Felt Comprised Of Same
US7722742B2 (en) * 2006-12-06 2010-05-25 Voith Patent Gmbh Corrugator belt
DE102010038622A1 (de) 2010-07-29 2012-02-02 Voith Patent Gmb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Bandes für eine Maschine zur Herstellung von Bahnmaterial, insbesondere Pressfilz
US8961742B2 (en) * 2011-07-22 2015-02-24 Astenjohnson, Inc. Multiaxial press felt base fabric including cabled monofilament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76902A (en) * 1982-08-13 1984-10-16 Scapa Inc. In-line pintle loop seam
US7118651B2 (en) * 2003-03-27 2006-10-10 Voith Fabrics Heidenheim Gmbh & Co. Kg Press felt
CN101815821A (zh) * 2007-10-05 2010-08-25 阿尔巴尼国际公司 平织全幅宽的机上可接缝织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895322A4 (en) 2016-06-22
WO2014172594A1 (en) 2014-10-23
EP2895322A1 (en) 2015-07-22
EP2895322B1 (en) 2016-12-21
US9315940B2 (en) 2016-04-19
US20160069022A1 (en) 2016-03-10
CN104520096A (zh) 2015-04-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20096B (zh) 含弹性载体层缝合压毡及其制造方法
CN103437234B (zh) 具有减少的干涉图案的多轴向织物
RU2361975C2 (ru) Способ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суконной ленты и суконная лента
RU2505630C2 (ru) Сверхупругая ткань
US8273218B2 (en) Press felt and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CN1225587C (zh) 用于造纸机抄纸用织物的层压结构
JP3179753B2 (ja) 平坦な縦方向糸を備えた製紙用基布
KR100352025B1 (ko) 기계위에서이음가능한다축압착직물
JP2012528952A (ja) 超弾力性ファブリック
CN1466641A (zh) 制造造纸机织物的方法
NO315091B1 (no) Pressevire for en papirmaskins presseseksjon
JP4099398B2 (ja) 縫合製紙布のベ−ス構造
CN102791925A (zh) 用于工业用织物的细丝缝合元件和使用所述元件所缝合的工业用织物
CN100365204C (zh) 叠合式多轴向压榨织物
CN101622398B (zh) 工业织物及其制造方法
TWI354047B (en) Method of seaming a multiaxial papermaking fabric
US20110294386A1 (en) Paper machine clothing and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KR101051330B1 (ko) 층을 이루는 프레스용 직물
TWI303685B (en) Papermaking or other industrial fabric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RU2361027C2 (ru) Техническая текстильная ткань
TW200402495A (en) On-machine-seamable industrial fabric having seam-reinforcing rings
JP2001040594A (ja) 角度のついた織を持つ多軸プレス布
US10385510B2 (en) Seamless press felt with intermediate elastic carrier layer
KR20060123477A (ko) 제지기용 피륙에서의 마모 문제나 검출을 위한 수동적인센서 시스템
US11492754B2 (en) Non-woven backing for press felt, method for producing non-woven backing, and press fel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30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