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14450A - 门把手 - Google Patents

门把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14450A
CN104514450A CN201410498722.4A CN201410498722A CN104514450A CN 104514450 A CN104514450 A CN 104514450A CN 201410498722 A CN201410498722 A CN 201410498722A CN 104514450 A CN104514450 A CN 1045144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ing element
handle
door handle
handle body
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49872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14450B (zh
Inventor
安德列亚斯·贝克
阿力山大·福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f Huelsbeck and Fuerst GmbH and Co KG
Original Assignee
Huf Huelsbeck and Fuerst GmbH and Co K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f Huelsbeck and Fuerst GmbH and Co KG filed Critical Huf Huelsbeck and Fuerst GmbH and Co KG
Publication of CN1045144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144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144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1445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17/00Accessories in connection with locks
    • E05B17/14Closures or guards for keyhol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9/00Mounting or connecting vehicle locks or parts thereof
    • E05B79/02Mounting of vehicle locks or parts thereof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05B85/06Lock cylinder arrangemen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05B85/10Handles
    • E05B85/14Handles pivoted about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wing
    • E05B85/16Handles pivoted about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wing a longitudinal grip part being pivoted at one end about an axis perpendicular to the longitudinal axis of the grip part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门把手(1),特别是用于机动车,该门把手具有把手主体(4),该把手主体具有至少一个能够被遮盖元件(6)遮盖住的开口或凹部(5),其中,所述遮盖元件(6)配置有至少一个蓄能器(10、110、111)。

Description

门把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门把手,特别是用于机动车,该门把手具有把手主体,该把手主体具有至少一个能够被遮盖元件遮盖的开口或凹部。
背景技术
由现有技术中已知具有把手主体的门把手。这些把手主体具有被遮盖元件遮盖的开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是,将遮盖元件可靠且成本适合地安置在把手主体上。
该任务通过以下方式得以解决,即,遮盖元件配置有蓄能器。
蓄能器是成本适合的构件,它能够简单且可靠地安置到把手主体或遮盖元件上。此外,该蓄能器是非常耐用的构件,它负责遮盖元件和把手主体之间的可靠连接。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设定,所述遮盖元件和把手主体通过蓄能器连接。通过这种措施成功实现的是,让遮盖元件和把手主体牢固且可靠地相互嵌合,从而防止两个构件相互松脱开。
按照另一种实施方式设定,在操作门把手时,将门把手从被动状态(特别是静止状态)带入主动状态(特别是工作状态),其中,只有当门把手已经离开了被动状态时,遮盖元件才能够为了敞开开口或凹部在把手主体上移动。
这种解决方案具有以下优点,即,排除了遮盖元件在被动状态下的松脱开。正如已经在上面描述的那样,蓄能器负责机动车的门把手的遮盖元件和把手主体之间可靠的连接。当门把手处于它的被动状态时,门把手就贴靠在机动车的机动车门的门板上,或者与之具有小的间距。
在门把手处于被动状态时,以如下方式选择门板和把手主体之间的间距,即,要排除遮盖元件的移动或松脱。遮盖元件只有在主动状态下才有可能从把手主体上松脱。在这种情况下,把手主体的至少一个部段,也就是至少把手主体的那个与遮盖元件相邻的部段,安置成与门板有距离。在此如下地选择这个距离,即,使得遮盖元件能够朝门板的方向运动或松开。在此,敞开把手主体的开口或凹部。在此可以利用身体部位,特别是利用手指,或者利用工具或利用钥匙的柄手动地移动遮盖元件。
当遮盖元件形配合地和/或力配合地安置在把手主体上时,门把手的构造非常简单且可靠。
当遮盖元件可移动地或可插入地或可折叠地或可摆动地安置在把手主体上时,就以有利的方式简化了遮盖元件的运动。
当遮盖元件构造成基本上圆柱形或方形的并且具有壁体和特别是椭圆形或环形或环形的基面时,简化了遮盖元件与把手主体的装配。
当蓄能器构造成具有接触面的止动元件、特别是构造成止动钩时,遮盖元件能够可靠且牢固地与把手主体连接,其中,所述接触面与安置在基面上的配合止动面构成形配合的和/或力配合的连接。
当遮盖元件和止动元件一体地构成时,就减少了制造成本,此时,止动元件弹性地受到支承。
基于弹性的支承而以有利的方式确保了止动元件即使在将遮盖元件多次地从把手主体上取下时也保持不受损。由此可以防止止动元件从遮盖元件上断开。
按照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设定,在遮盖元件上设有第二止动元件,该第二止动元件在预装配位置上时与第一配合止动面构成形配合的和/或力配合的连接。在预配合位置上,遮盖元件仅部分地位于把手主体的开口内,使得在预装配位置上时,遮盖元件从把手主体的平面向外突出。由此能够更轻松地用理想的颜色为遮盖元件上漆。于是也能够非常简单且成本适合地为遮盖元件的对于使用者在最终的装配位置上可见的边沿区域上漆。可以放弃为了给遮盖元件上漆额外增加用来保持住遮盖元件的装置。由把手主体自身提供这种保持装置。
当按照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在遮盖元件上设有第二止动元件,该第二止动元件在预装配位置上与第一配合止动面构成形配合和/或力配合的连接,就以有利的方式进一步防止了遮盖元件从把手主体的开口中向外掉落。
当按照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设定让遮盖元件具有使遮盖元件的壁体相互连接的加强筋时,就进一步改进了遮盖元件的稳定性和牢固性。
当接触面和壁体之间的夹角α大于100°并且不小于140°,优选为120°时,轻松地按压止动元件就足以让遮盖元件从把手主体上松开。
尽管如此,遮盖元件可靠且牢固地与把手主体连接,并且排除了遮盖元件从把手主体上的自行松开。
为了防止在连接遮盖元件和把手主体时止动元件强制变形以及止动元件断裂,遮盖元件的壁体具有至少一个凹部,该凹部在连接遮盖元件和把手主体时用作止动元件的变形存储件。
当遮盖元件和把手主体经由附加的紧固件相互连接时,就进一步提高了防止遮盖元件从把手主体上松脱下来的可靠性,其中,所述紧固件安置在遮盖元件上和/或把手主体上。如果蓄能器受损或者有问题,那么附加的紧固件负责让遮盖元件继续保持固定在把手主体上。通过以下方式额外地提高这种可靠性,即,特别是在机动车行驶期间,杜绝遮盖元件从把手主体上松脱。此外,通过所述附加的紧固件使遮盖元件和把手主体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使得遮盖元件即使因为在机动车行驶期间把手主体剧烈地抖动也不会从把手主体上松脱下来。
当紧固件构造成引导槽或引导肋时,遮盖元件的运动和装配就得到了简化,其中,当遮盖元件与把手主体连接时,引导肋和引导槽相互嵌合。引导槽和引导肋负责遮盖元件在装配和拆下时的受控的运动。当引导槽或引导肋与壁体构成一体时,就减少了制造成本。
当遮盖元件具有引导槽并且在把手主体的开口内安置有保持肋条时,就进一步提高了防止遮盖元件意外地从把手主体上向外掉落的可靠性,此时,在最终的装配位置上时,保持肋条形配合和/或力配合地安置在引导槽内。
按照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设定,遮盖元件为了敞开开口或凹部构造成被完全地取下。这种解决方案的特征在于,使用者能够轻松地进入开口或凹部,从而提升了舒适度。
按照门把手的一种可作为代替的构造方案设定,遮盖元件防丢失地安置在把手主体上。这样一来,即使在剧烈抖动时,特别是在机动车行驶期间,即使在遮盖元件松开时,它还是留在把手主体上。为了确保防丢失性,遮盖元件与把手主体例如可以利用连接元件相连,特别是利用带子或者绳索。
当遮盖元件构造成挡板时,就可以省去附加的构件,此时遮盖元件表面平齐地安置在把手主体上。其中,遮盖元件可以配有铬条。通过将遮盖元件表面平齐地安置在把手主体中,提高了门把手的空气阻力系数。在机动车行驶期间吹过把手主体和遮盖元件的空气形成的漩涡减少,因为通过表面平齐地安置这两个构件,使得门把手具有更少的导流器边缘(Abrisskante),在这些导流器边缘后面可能形成空气漩涡。
按照所述门把手的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设定,在遮盖元件的后面安置有功能部件,特别是锁芯。在遮盖元件敞开开口或凹部以后,使用者能够触及这个功能部件。该功能部件也可以构造成锁芯,它安置在锁芯的开口或凹部的后面。如果机动车中的电子锁系统失灵,那么就可以手动地并且机械地在锁芯和相应的钥匙的帮助下打开机动车的门。使用者通过例如操作蓄能器的操作部段,就使得遮盖元件移动。使用者向侧边移动遮盖元件,并且能够经由开口或凹部触及锁芯。为了可靠且受保护地安置该功能部件,该功能部件被安置在把手主体内,或者安置在机动车的车身的门板上,或者安置在用于支承把手主体的支承弓形件上。
当门把手构造成手拉把手或翻盖把手时,门把手的操作非常舒适。
为了确保遮盖元件在主动状态下能够可靠地移动而设定,在主动状态下,把手主体至少有一个部段与门(特别是门板)具有相比在被动状态下更大的距离。
附图说明
借助两个实施例和附图更详尽地描述本发明。
图中示出:
图1示出了处于主动状态下的门把手的一个截取部分,
图2用分解图示出了按照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具有把手主体和遮盖元件的门把手的一个截取部分,
图3示出了按照第一种实施方式的门把手的遮盖元件,
图4以从后方的视角图示出了按照第一种实施方式的门把手遮盖元件处于已装配状态下的门把手,
图5用从后方观察的透视图示出了第一种实施方式的门把手遮盖元件处于已装配状态下的门把手,
图6示出了按照第一种实施方式的门把手的把手主体中的已装配的遮盖元件的侧视图,
图7示出了按照第一种实施方式的门把手的把手主体中的已装配的遮盖元件的透视剖面图,
图8用分解图示出了按照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具有把手主体和遮盖元件的门把手的一个截取部分,
图9示出了按照第二种实施方式的门把手的遮盖元件,
图10示出了按照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处于预装配状态下的门把手的把手主体中的已装配的遮盖元件的剖面图,
图11示出了按照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处于预装配状态下的门把手的把手主体中的已装配的遮盖元件的透视剖面图,
图12示出了按照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处于装配状态下的门把手的把手主体中的已装配的遮盖元件的剖面图,
图13示出了按照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处于装配状态下的门把手的把手主体中的已装配的遮盖元件的透视剖面图,以及
图14用从前方的视图示出把手主体的、特别是开口的一个截取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示出了门把手1的一个截取部分,正如它能够用在第一或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那样。门把手1特别是构造成手拉把手,它用于机动车的门,其中,在图1中示出了处于主动状态下的门把手1,特别是处于工作状态下。其中,门把手1与安置在门板2上的、构造成功能部件的锁芯3具有一定的间距。锁芯3被固定在门板3上,或者作为代替固定在未详尽示出的、用于支承门把手1的支承弓形件上,这个支承弓形件安置在门板2上。此外,门把手1还包括优选地由合成材料制成的把手主体4,该把手主体在所示情况下具有开口5,但是作为代替也可以具有凹部。开口5用于容纳构造成挡板的、遮盖开口5的遮盖元件6,其中,挡板的使用者可见的部段可以配有徽记或字符,其中,也可以在门把手1已经在使用时事后安置该徽记或字符。
门把手1的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区别特别是在于遮盖元件6和相配的把手主体4。
在图2至7中描述了一种按照第一种实施方式的门把手1,下面更详尽地描述这种实施方式的构造和工作方式。
在图2中用分解图示出了门把手1的遮盖元件6和把手主体4。在图3中更详尽地示出了由合成材料构造而成的遮盖元件6,它构造成基本上圆柱形的,并且具有壁体7和基本上呈椭圆形倾斜的基面8。遮盖元件6配置有构造成止动元件9的蓄能器10。在本实施例中,止动元件9特别是实现为止动钩,并且与遮盖元件6构造成一体的。止动元件9配有接触面11,该接触面与安置在基体4上的配合止动面12(参见图4至7)在已装配状态下构成形配合和/或力配合的连接。遮盖元件6的环绕的壁体7部分地由弹性地受支承的止动元件9构成,其中,壁体7具有两个凹部13,这些凹部在遮盖元件6与把手主体4连接时用作为止动元件9的变形存储件。
此外,壁体7由引导元件、特别是引导肋14、15构成。其中,引导元件与壁体7构造成一体的。一方面,遮盖元件6具有第一引导肋14,当遮盖元件6被装配到或已装配到把手主体4中时,该引导肋用作遮盖元件6的扭转止动件。另一方面,遮盖元件6具有第二阻碍物形式的引导肋15,该引导肋用于使遮盖元件6稳定地支承在把手主体4内,并且要防止遮盖元件6发出响声。
在图4至7中示出了按照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处于已装配状态下的遮盖元件6。其中,遮盖元件6形配合和/或力配合地安置在把手主体4上,此时,为了提高门把手1的空气动力学,遮盖元件6和把手主体4布置成相互表面平齐。遮盖元件6至少部分可移动或者可插入地安置在把手主体4中。同样可以考虑的是,遮盖元件6可翻折或可摆动地安置在把手主体4内。蓄能器10将把手主体4和遮盖元件6安全和可靠地相互连接。在把手主体4上安置有用作遮盖元件6的紧固件的引导槽16。该引导槽16和第一引导肋14相互嵌合,并且构成形配合和/或力配合的连接。额外地构造成第二引导肋15的紧固件通过压配合与把手主体4的内壁体17嵌合,并且因此防止遮盖元件6发出响声。
为了将遮盖元件防丢失地安置在把手主体4上,止动元件9的接触面11和壁体7之间的夹角α大约为120°,其中,这个夹角α原则上应该构造成100°与140°之间。如果在先前描述的大小范围内选择这个夹角α,那么就确保了遮盖元件6和把手主体4之间的可靠的力配合和/或形配合的连接。使用者仍然可以将遮盖元件6简单地从把手主体4上去除,而在这个过程中不会损坏蓄能器、特别是具有止动钩的止动元件9。为了将遮盖元件6从把手主体4上松开,或者由使用者拉门把手1或者通过电动机将门把手1转移到主动状态。然后,使用者进入门把手4的后面的部段,并且将遮盖元件6从开口5中向外推出来。其中,止动元件9,特别是止动钩,被压入构造成空心圆柱体形式的遮盖元件6的中心,使得遮盖元件6和把手主体4之间,特别是接触面11和配合止动面12之间的形配合和/或力配合的连接松开。当使用者已经将遮盖元件6从把手主体4上去除,就通过关闭电动机或者由使用者松开把手主体4将在主动状态下受弹簧加载的门把手1转移到被动状态。在被动状态下,开口5位于锁芯3的上方,使得使用者可以触及锁芯3。
在图8至13中可以看出门把手1的第二个实施例。出于简化的原因,为第二实施例的一些构件沿用第一实施例中的附图标记。第二实施例中的新构件获得新的附图标记。针对第二实施例,基本上仅描述那些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图8中示出了门把手1的分解图,该门把手配置有遮盖元件6。正如已经在第一实施例中描述过的那样,门把手1包括其中可以安置遮盖元件6的把手主体4。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遮盖元件6和把手主体4的构造方式,特别是在于开口5。
在图9中示出了遮盖元件6,其中,该遮盖元件具有两个蓄能器110、111。第一蓄能器110构造成具有第一接触面113和第一支撑面114的第一止动元件112,第二蓄能器111构造成具有第二接触面116和支撑面117的第二止动元件115。止动元件112、115特别是构造成止动钩,它们构成遮盖元件6的壁体7的一部分。其中,止动元件112、115安置成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并且相对彼此镜面对称。壁体7被四个凹部118中断,这些凹部用作止动元件112、115的变形存储件。为了改进遮盖元件6的稳定性和牢固性,通过十字形的加强筋120将壁体7的两个部段119一体化地相互连接。此外,遮盖元件6包含一个引导槽121,该引导槽可以与安置在把手主体4上的开口5内的保持肋条122(见图14)构成形配合和/或力配合的连接。
在图10和11中示出了遮盖元件6的预装配位置,在该预装配位置中,设在遮盖元件6上的第二止动元件115利用它的第二接触面116形配合和/或力配合地贴靠在门把手4的第一配对止动钩124的第一配合止动面123上。在预装配位置中,第一止动元件112的第一支撑面114安置成与把手主体4的第二配对止动钩126的贴靠面125有一定的距离。此外,把手主体4的保持肋条122已经部分地被引导槽121包围。通过这种布置方式,在预装配位置上时,遮盖元件6可靠地与把手主体4连接。因此,即使事后也能够简单、可靠、准确并且成本适合地优选用不同于把手主体的颜色或者用把手主体4一样的颜色为遮盖元件上漆。当然,也可以在遮盖元件6上漆上或粘贴上字符和徽记。
紧接着向最终的装配位置中移动遮盖元件6,正如在图12和13中所示的那样。在将遮盖元件6从预装配位置移入最终的装配位置时,第二止动元件115远离第二配对止动钩126。然后由安置在把手主体4内的配对止动槽127容纳第二止动元件115。当第二止动元件处于最终的装配位置时,配对止动槽127原则上用于容纳第二止动元件115。这样一来,以有利的方式排除了第二止动元件115在最终的装配位置中承受应力的可能性。于是延长了第二止动元件115的使用寿命。
相反地,第一止动元件112在遮盖元件6从预装配位置移动到最终的装配位置时经过第二配对止动钩126。在该运动期间,第一止动元件112被配对止动钩126朝加强筋120的方向按压。紧接着,第一弹性的止动元件112弹回到安置在把手主体4上的开口5内的搭扣槽129内。
此外,然后在最终的装配位置上,保持肋条122完全被引导槽119包围,并且第一接触面113与第二配对止动钩126的安置在把手主体4上的开口5内的第二配合止动面128构成形配合和/或力配合的连接。额外地,遮盖元件6被阻碍物形式的引导肋13形配合和/或力配合地保持在开口5内,该引导肋被压入把手主体4的内壁体17中。
不仅在第一实施例中,而且在第二实施例中,锁芯3原则上都是用于在机械钥匙(特别是钥匙柄)的帮助下操作未详尽示出的锁。如果例如机动车和无线电钥匙之间的无线电通信失灵,那么在紧急情况下可以通过机械钥匙操作锁芯3。在门把手1的被动状态下,特别是在静止状态下,锁芯3被门把手1遮盖,特别是被遮盖元件6遮盖。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可能触及到锁芯3。因此,在无线电钥匙失灵的情况下,首先必须将门把手1带入主动状态。在主动状态下,把手主体4的至少一个部段与门(特别是门板2)具有相比在被动状态下更大的间距。只有当门把手1已经离开了被动状态,才能为了敞开凹部6移动遮盖元件6。当使用者操作遮盖元件6,遮盖元件6和把手主体4之间的形配合和/或力配合的连接松开,使得遮盖元件6能够完全地从把手主体4上取下来。然后使用者引导他的紧急备用钥匙穿过把手主体4的开口5,并且可以将钥匙柄插入锁芯3中,从而打开或关闭锁。
本发明的其他构造方案也是可能的,使得门把手1也可以构造成翻盖把手。遮盖元件6也可以构造成方形的。作为代替也可以让遮盖元件6至少部分地从把手主体上松开,从而让遮盖元件6防丢失地安置在把手主体4上。为此可以在遮盖元件6上安置构造成连接元件的带子或绳索,它使遮盖元件6持久地与把手主体4连接。
同样可以考虑的是,遮盖元件6可折叠地或可摆动地安置在把手主体4上。
附图标记清单
1  门把手
2  门板
3  锁芯
4  把手主体
5  开口
6  遮盖元件
7  壁体
8  基面
9  止动元件
10 蓄能器
11 接触面
12 配合止动面
13 凹部
14 第一引导肋
15 第二引导肋
16 引导槽
17 把手主体4的内壁体
110 第一蓄能器
111 第二止动元件
113 第一接触面
114 第一支撑面
115 第二止动元件
116 第二接触面
117 第二支撑面
118 凹部
119 壁体7的部段
120 加强筋
121 引导槽
122 保持肋条
123 第一配合止动面
124 第一配对止动钩
125 贴靠面
126 第二配对止动钩
127 配对止动槽
128 第二配合止动面
129 搭扣槽

Claims (24)

1.一种门把手(1),特别是用于机动车,该门把手具有把手主体(4),该把手主体具有至少一个能够被遮盖元件(6)遮盖住的开口或凹部(5),其特征在于,所述遮盖元件(6)配置有至少一个蓄能器(10、110、1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遮盖元件(6)和把手主体(4)通过蓄能器(10、110、111)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门把手,其特征在于,在操作门把手(1)时,将门把手从被动状态,特别是从静止状态,带入主动状态,特别是带入工作状态,其中,只有当所述门把手(1)已经离开被动状态时,遮盖元件(6)才能够为了敞开开口(5)或凹部在把手主体(4)上移动。
4.按照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门把手(1),其特征在于,所述遮盖元件(6)形配合和/或力配合地安置在把手主体(4)上。
5.按照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门把手(1),其特征在于,所述遮盖元件(6)可移动地或可插入地或可折叠地或可摆动地安置在把手主体(4)上。
6.按照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门把手(1),其特征在于,所述遮盖元件(6)构造成基本上圆柱形的或方形的,并且具有壁体(7)和特别是椭圆形的或圆形或环形的基面(8)。
7.按照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门把手(1),其特征在于,所述蓄能器(10、110、111)构造成具有接触面(11、113、116)的止动元件(9、112、115),特别是构造成止动钩,其中,所述接触面(11、113、116)与安置在基体(4)上的配合止动面(12、123、128)构成形配合和/或力配合的连接。
8.按照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门把手(1),其特征在于,所述遮盖元件(6)和止动元件(9、112、115)构造成一体的,其中,所述止动元件(9、112、115)被弹性地支承。
9.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门把手(1),其特征在于,在遮盖元件(6)上设有第二止动元件(115),该第二止动元件在预装配位置上与第一配合止动面(123)构成形配合和/或力配合的连接。
10.按照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门把手(1),其特征在于,在遮盖元件(6)上设有第一止动元件(112),该第一止动元件在最终的装配位置上与第二配合止动面(128)构成形配合和/或力配合的连接。
11.按照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门把手(1),其特征在于,所述遮盖元件(6)具有加强筋(120),该加强筋将遮盖元件(6)的壁体(7)相互连接。
12.按照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门把手(1),其特征在于,接触面(8、113、124)和壁体(7)之间的夹角α大于100°,并且不小于140°,优选为120°。
13.按照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门把手(1),其特征在于,所述遮盖元件(6)的壁体(7)具有至少一个凹部(13、118),这个凹部在遮盖元件(6)与把手主体(4)连接时用作止动元件(9、112、115)的变形存储件。
14.按照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门把手(1),其特征在于,所述遮盖元件(6)和把手主体(4)经由附加的紧固件(14、15)相互连接,其中,所述紧固件(14、15)安置在遮盖元件(6)上和/或把手主体(4)上。
15.按照权利要求14所述的门把手(1),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件(14、15)构造成引导槽(16、121)或引导肋(14、15),其中,当遮盖元件(6)与把手主体(4)连接时,所述引导肋(14、15)和引导槽(16、121)相互嵌合。
16.按照权利要求14所述的门把手(1),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槽(16、121)或引导肋(14、15)与壁体(7)构成一体的。
17.按照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门把手(1),其特征在于,所述遮盖元件(6)具有引导槽(16、121),并且在把手主体(4)的开口(5)或凹部中安置有保持肋条(122),其中,在最终的装配位置上,保持肋条(122)形配合和/或力配合地安置在引导槽(16、121)中。
18.按照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门把手(1),其特征在于,所述遮盖元件(6)构造成为了敞开开口(5)或凹部能够被完全地取下来。
19.按照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门把手(1),其特征在于,所述遮盖元件(6)防丢失地安置在把手主体(5)上。
20.按照权利要求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门把手(1),其特征在于,所述遮盖元件(6)构造成挡板,其中,该遮盖元件(6)表面平齐地安置在把手主体(4)上。
21.按照权利要求1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门把手(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遮盖元件(6)的后面安置有功能部件(3),特别是锁芯。
22.按照权利要求21所述的门把手(1),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部件安置在把手主体(4)内,或者安置在机动车的车身的门板(2)上,或者安置在用于支承把手主体(4)的支承弓形件上。
23.按照权利要求1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门把手(1),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把手(1)构造成手拉把手或翻盖把手。
24.按照权利要求1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门把手(1),其特征在于,在主动状态下,把手主体(4)的至少一个部段与门,特别是与门板(2),具有相比在被动状态下更大的距离。
CN201410498722.4A 2013-09-27 2014-09-25 门把手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5144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3016070.7 2013-09-27
DE102013016070.7A DE102013016070A1 (de) 2013-09-27 2013-09-27 Türgriff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14450A true CN104514450A (zh) 2015-04-15
CN104514450B CN104514450B (zh) 2018-11-16

Family

ID=513011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98722.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514450B (zh) 2013-09-27 2014-09-25 门把手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2853664B1 (zh)
CN (1) CN104514450B (zh)
DE (1) DE10201301607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19008A (zh) * 2018-03-28 2020-11-10 胡夫·许尔斯贝克和福斯特有限及两合公司 把手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5120539A1 (de) 2015-11-26 2017-06-01 Huf Hülsbeck & Fürst Gmbh & Co. Kg Kraftfahrzeugtürgriff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943497A1 (de) * 1999-09-10 2001-03-15 Kiekert Ag Abdeckvorrichtung für einen in einer Griffplatte o. dgl. eines Türgriffs angeordneten Schliesszylinders eines Kraftfahrzeugtürverschlusses
CN101245671A (zh) * 2007-02-14 2008-08-20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锁芯盖构造
US20100162777A1 (en) * 2006-08-25 2010-07-01 Valeo S.P.A. Motor vehicle door handle with removable cap for the lock cylinder
DE102011001892A1 (de) * 2011-04-07 2012-10-11 Huf Hülsbeck & Fürst Gmbh & Co. Kg Griffeinheit mit Abdeckelement
DE102013004810A1 (de) * 2013-03-19 2013-09-19 Daimler Ag Fahrzeug mit einer Fahrzeugtür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753475B1 (fr) * 1996-09-18 1999-03-05 Valeo Securite Habitacle Verrou de poignee de portier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comportant un capuchon coulissant de protection du verrou
FR2819539A1 (fr) * 2001-01-18 2002-07-19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Enjoliveur de verrou associe notamment a une poignee de commande de l'ouverture d'une port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943497A1 (de) * 1999-09-10 2001-03-15 Kiekert Ag Abdeckvorrichtung für einen in einer Griffplatte o. dgl. eines Türgriffs angeordneten Schliesszylinders eines Kraftfahrzeugtürverschlusses
US20100162777A1 (en) * 2006-08-25 2010-07-01 Valeo S.P.A. Motor vehicle door handle with removable cap for the lock cylinder
CN101245671A (zh) * 2007-02-14 2008-08-20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锁芯盖构造
DE102011001892A1 (de) * 2011-04-07 2012-10-11 Huf Hülsbeck & Fürst Gmbh & Co. Kg Griffeinheit mit Abdeckelement
DE102011001892A9 (de) * 2011-04-07 2012-12-27 Huf Hülsbeck & Fürst Gmbh & Co. Kg Griffeinheit mit Abdeckelement
DE102013004810A1 (de) * 2013-03-19 2013-09-19 Daimler Ag Fahrzeug mit einer Fahrzeugtür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19008A (zh) * 2018-03-28 2020-11-10 胡夫·许尔斯贝克和福斯特有限及两合公司 把手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853664B1 (de) 2018-08-08
EP2853664A3 (de) 2015-09-30
EP2853664A2 (de) 2015-04-01
DE102013016070A1 (de) 2015-04-02
CN104514450B (zh) 2018-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020892B1 (de) Türgriff mit abnehmbarer kappe
USD605572S1 (en) Automobile side panel
USD522426S1 (en) Transition panel of a truck vehicle
US9199585B2 (en) Vehicle panel assembly
ATE491889T1 (de) Befestigungsvorrichtung
USD545662S1 (en) Door lock with security key code
KR101446233B1 (ko) 차량의 커버링쉘프 힌지브래킷 어셈블리
US20170174149A1 (en) Handle device and a trunk carpet assembly
WO2006127644A3 (en) Automobile door assemblies
CN104514450A (zh) 门把手
USD609617S1 (en) Automobile spoiler
CN104514451A (zh) 门把手
USD541720S1 (en) Extender panel for a truck vehicle
USD607802S1 (en) Interior door trim of a truck vehicle
PT1739256E (pt) Chapa-testa retráctil para fechaduras anti-pânico
USD531880S1 (en) Illuminant door handle for an automobile
USD924763S1 (en) Vehicle occupant support
CN108625698B (zh) 具有可移除罩盖的锁定组件
CN208760397U (zh) 房车及其带锁止机构的升顶式车厢
USD532732S1 (en) Liftgate panel for an automobile
CN210918602U (zh) 锁芯全隐藏的车门把手、车门、车辆
CN202029774U (zh) 一种汽车的前门窗框装饰件固定结构
CN114523826B (zh) 一种跷跷板式盖板结构
USD606917S1 (en) Spoiler for an automobile
ATE530367T1 (de) Betätigungssystem für eine geteilt aufklappbare fahrzeugheckklapp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