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08596A - 触觉致动器 - Google Patents

触觉致动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08596A
CN104508596A CN201380036168.1A CN201380036168A CN104508596A CN 104508596 A CN104508596 A CN 104508596A CN 201380036168 A CN201380036168 A CN 201380036168A CN 104508596 A CN104508596 A CN 1045085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nent
magnetic component
tactile actuator
magnetic
elas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3616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08596B (zh
Inventor
詹姆斯·C·欧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A-BURGESS Inc
Original Assignee
SAIA-BURGES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A-BURGESS Inc filed Critical SAIA-BURGES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5085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085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085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085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16Input arrangements with force or tactile feedback as computer generated output to the us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54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detection of 2D relative movements between the device, or an operating part thereof, and a plane or surface, e.g. 2D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pucks
    • G06F3/03547Touch pads, in which fingers can move on a surfac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7/00Magnets
    • H01F7/06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 H01F7/08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with armatures
    • H01F7/127Assembl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00Cores, Yokes, or armatures
    • H01F3/02Cores, Yokes, or armatures made from shee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Apparatuses For Generation Of Mechanical Vibrations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tors (AREA)

Abstract

触觉致动器(20(X))通过安装至少一部分触觉致动组件至触觉致动器的磁路构件来提供触觉致动组件的紧凑性安装。触觉致动器包括第一磁性构件(62);第二磁性构件(60);场发生器(30);以及弹性连接器(70)。第一磁性构件(62)被构造为具有安装至第一磁性构件(62)的触觉致动组件的从动部(124)。第二磁性构件(60)通过至少一个气隙与第一磁性构件(62)选择性地分离,并且被构造为具有连接至第二磁性构件(62)的触觉致动组件的固定部(122)。第二磁性构件(60)至少部分地定位在场发生器(30)内,而第一磁性构件(62)定位在场发生器(30)的外部。弹性连接器(70)被构造为以如下方式将第一磁性构件(62)和第二磁性构件(60)连接在一起:允许在选择性地激活和不激活场发生器(30)时选择性地关闭和打开至少一个气隙。

Description

触觉致动器
本申请要求享有下列美国专利申请的权益和优先权:(1)递交于2012年7月7日的序号为61/669,026的美国专利申请;以及(2)递交于2012年12月24日的序号为61/745,691的美国专利申请,上述两个美国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都通过引用合并在此。
技术领域
本技术涉及致动器,并且具体涉及触觉致动器。
背景技术
一些装置给人类使用者或操作者提供感官反馈,使得操作者确信由操作者试图进行的操作已经被正确地执行。确实如此,例如,对于一些电脑输入装置,诸如鼠标或其他指针装置,当下压或操作时提供点击感。相反,例如,诸如触摸屏的一些输入装置不提供这样的点击或感官确认。因为这个原因,已经提议使用触觉技术,使得人刚一输入,触摸屏就振动,以便于给使用者提供确认反馈:触摸屏接受输入。通常,“触觉”是通过给使用者施加力、振动或移动来利用触摸感的技术领域。由触觉装置提供的机械性刺激能够用来协助在计算机模拟中创建虚拟对象,控制这种虚拟对象,并提高机器和装置的远程控制(遥控机器人学)。触觉装置可以合并测量由使用者施加到界面上的力的触感传感器。
存在许多类型的触觉机电反馈装置。高分辨率触觉装置典型地被设计成在小于20ms的反应时间内提供触觉脉冲反应,具有远远超过5-8Gs的加速反应值。
高分辨率触觉装置先前曾利用在磁路外部的外壳结构,来相对于机械致动构件定位磁路的部件,并允许安装至其他系统部件。使用在磁路外部的外壳结构还部分由于由安装结构所引起的对磁路的不良影响,结果导致性能降低。由于现有技术的外壳结构要求使用特定尺寸的包装参数,这对能够使用高分辨率致动装置的场所规定了尺寸限制。特别地,薄板触觉装置已不能够包装高分辨率触觉致动器。
在先前一个现有技术的示例中,结合外部安装外壳特征还提供了复位弹簧功能。但是,即使在这个现有技术的方法中,也消耗了大量的空间。在框架是由塑料材料制成的任何情况下,还能存在装置的弹簧刚度不一致,以及塑料材料在偏转的同时具有一些内部阻尼。这些因素结合起来产生毫不理想性能结果。
发明内容
依照本文所公开的一个技术方案,触觉致动器通过安装至少一部分触觉致动组件至触觉致动器的磁路构件来提供触觉致动组件的紧凑性安装。触觉致动器包括第一磁性构件;第二磁性构件;场发生器;以及弹性连接器。第一磁性构件被构造为具有安装至第一磁性构件的触觉致动组件的从动部。第二磁性构件通过至少一个气隙与第一磁性构件选择性地分离,并且被构造为具有连接至第二磁性构件的触觉致动组件的固定部。第二磁性构件至少部分地定位在场发生器内,而第一磁性构件定位在场发生器的外部。弹性连接器被构造为以如下方式将第一磁性构件和第二磁性构件连接在一起:允许在选择性地激活和不激活场发生器30时选择性地关闭和打开至少一个气隙。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触觉致动器进一步包括连接至第二磁性构件的非磁性构件。非磁性构件被构造为具有安装至非磁性构件的触觉致动组件的固定部,使得触觉致动组件的固定部通过非磁性构件连接至第二磁性构件。
通过利用关键性的结构部件形成触觉致动器的一个或多个周边部,来达到触觉致动器的紧密性。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磁性构件构成触觉致动器的周边的至少第一部分;非磁性构件构成触觉致动器的周边的至少第二部分;弹性连接器的第一柱构件构成触觉致动器的周边的第三部分;以及,弹性连接器的第二柱构件构成触觉致动器的周边的第四部分。周边的第二部分基本上平行于由第一磁性构件所构成的周边的第一部分,其中,周边的第一部分和周边的第二部分相对于触觉致动器的高度尺寸正交。弹性连接器的第一柱构件平行于第二柱构件,其中,周边的第三部分和周边的第四部分根据触觉致动器的长度尺寸分开。周边的第三部分和周边的第四部分与周边的第一部分和周边的第二部分都正交。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磁性构件包括安装部件,触觉致动组件的固定部被直接安装至所述安装部件。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磁性构件构成触觉致动器的周边的至少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第二磁性构件构成触觉致动器的周边的第四部分,且场发生器构成触觉致动器的周边的第二部分。弹性连接器位于触觉致动器的周边内。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周边的第一部分和周边的第二部分沿触觉致动器的长度尺寸延伸;周边的第三部分和周边的第四部分沿触觉致动器的高度尺寸延伸。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磁性构件包括安装部件,触觉致动组件的从动部被直接安装至所述安装部件,并且,非磁性构件包括安装部件,触觉致动组件的固定部被直接安装至所述安装部件。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弹性连接器不具有直接连接至其的触觉致动组件。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弹性连接器包括多个弹性部,并且其中第一磁性构件和第二磁性构件被附接至弹性连接器的不同的弹性部。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弹性连接器包括在相对的弹簧柱构件之间延伸的桥接弹簧构件66。第一磁性构件被连接至桥接弹簧构件66;第二磁性构件被连接至相对的弹簧柱构件中的第一个弹簧柱构件。相对的弹簧柱构件中的第二个弹簧柱构件被连接至场发生器连接器组件。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磁性构件包括与至少一个桥接弹簧孔对齐的至少一个第一磁性构件孔。紧固件贯穿至少一个第一磁性孔和至少一个桥接弹簧孔,以连接第一磁性构件至桥接弹簧构件66。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磁性构件包括多个叠片,且桥接弹簧构件(66)包括两个叠片捕获托架,其是间隔开的以保持构成第一磁性构件的多个叠片。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弹性连接器包括沿叠加方向间隔开的第一弹性构件和第二弹性构件,第一弹性构件和第二弹性构件都被构造为容许在所述至少一个气隙的尺寸范围内振动,并且其中,构成第一磁性构件的多个叠片沿叠加方向至少部分地位于一部分第一弹性构件和一部分第二弹性构件之间。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弹性构件包括就位在场发生器的第一端的第一弹性构件脊以及附接至第一弹性构件脊的一对间隔开的第一弹性构件悬臂;而第二弹性构件包括就位在场发生器的第二端的第二弹性构件脊以及附接至第二弹性构件脊并且朝向所述对间隔开的第一弹性构件悬臂延伸的一对间隔开的第二弹性构件悬臂。所述对间隔开的第一弹性构件悬臂和所述对间隔开的第二弹性构件悬臂彼此重叠。第一磁性构件定位在所述对间隔开的第一弹性构件悬臂和所述对间隔开的第二弹性构件悬臂之间并与两者均相连。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磁性构件连接至第二弹性构件脊。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弹性连接器包括被构造为容许在至少一个气隙的尺寸范围内振动的一个弹性构件。所述一个弹性构件包括与第二磁性构件连接的弹性构件脊和一对间隔开的弹性构件悬臂,所述对间隔开的弹性构件悬臂被附接至弹性构件脊,并且第一磁性构件连接在所述对间隔开的弹性构件悬臂之间。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场发生器包括线圈体。线圈体包括线圈,其绕线圈轴线缠绕以形成线圈内部空间。线圈体包括在线圈体的两个相反的轴向端内的孔。多对磁性叠片位于对应的多个平行的平面内。在每对叠片中,第二磁性构件包括线圈容纳叠片,其沿平行于线圈轴线的轴向方向延伸,穿过线圈内部空间,并且沿轴向方向从在线圈体的两个相反的轴向端内的孔中伸出。在每对叠片中,第一磁性构件包括线圈外部叠片,其沿平行于线圈轴线的方向延伸并且延伸到线圈体外。弹性连接器包括至少一个弹性构件,其被构造为根据给线圈供电和断电而容许在每对线圈容纳叠片和线圈外部叠片之间的至少一个气隙尺寸范围内沿轴向方向振动。
附图说明
如附图中所示,从以下对优选实施例更详细的描述,在本文中所公开的上述及其他技术目标、特征和优势将是显而易见的,在附图中,贯穿各个附图,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同的零件。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而是将重点放在说明本文中所公开的技术原理。
图1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触觉致动器的左等距视图。
图2是图1的触觉致动器的右等距视图。
图3是图1的触觉致动器的正视图。
图4是图1的触觉致动器的左端视图。
图5是图1的触觉致动器的右端视图。
图6是图1的触觉致动器的分解等距视图。
图7是图1的触觉致动器的正视图,其中,诸如弹簧组件和线圈组件的所选组件被拆除。
图8是沿图7的线8-8所截取的图1的触觉致动器部分的放大细节的正视图。
图9是沿图7的线9-9所截取的图1的触觉致动器部分的放大细节的正视图。
图10是图1的触觉致动器的右端视图,示出了线圈右端防碰垫片。
图11是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触觉致动器的左等距分解视图;图l1A是根据图11的组装后的触觉致动器的左等距视图;而图11B是图11的触觉致动器的弹簧组件的左等距视图。
图12是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带有弹簧组件的触觉致动器的左等距视图;图12A是图12的触觉致动器的弹簧组件的前弹簧构件的左等距视图;图12B是图12的触觉致动器的弹簧组件的后弹簧构件的左等距视图。
图13是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触觉致动器的左等距分解视图。
图14是根据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触觉致动器的左等距视图。
图14A是图14的触觉致动器的右等距视图。
图14B是图14的触觉致动器的正视图。
图14C是图14的触觉致动器的左端视图。
图14D是图14的触觉致动器的分解等距视图。
图15是示出可以使用触觉致动器实施例的示例性触觉宿主环境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出于解释但非限制性的目的,阐明了诸如特定结构、界面、技术等具体细节,以便于提供对本文中所公开的技术的透彻理解。然而,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本文中所公开的技术可以在不同于这些具体细节的其他实施例中实践。也就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能够设计出各种布置,尽管本文中未明确描述或示出这些布置,但其具体体现了本文中所公开的技术的原理并被包括在其精神和范围内。在一些示例中,省略了对众所周知的装置、回路以及方法的详细描述,以致于对本文中所公开的技术的描述不会由于不必要的细节而模糊难解。详述本文中所公开的原理、方案以及实施例的所有描述,以及它们的具体示例,都旨在包含它们的结构上的和功能上的等同物。另外,其旨在这种等同物包括当前已知的等同物和未来被开发的等同物,即,不管结构怎样,均被开发执行相同功能的任意元件。
在下文的描述中,出于解释但非限制性的目的,阐明了诸如特定结构、界面、技术等具体细节,以便于提供对本文中所公开的技术的透彻理解。然而,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本文中所公开的技术可以在不同于这些具体细节的其他实施例中实践。也就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能够设计出各种布置,尽管本文中未明确描述或示出这些布置,但其具体体现了本文中所公开的技术的原理并被包括在其精神和范围内。在一些示例中,省略了对众所周知的装置、回路以及方法的详细描述,以致于对本文中所公开的技术的描述不会由于不必要的细节而模糊难解。详述本文中所公开的原理、方案以及实施例的所有描述,以及它们的具体示例,都旨在包含它们的结构上的和功能上的等同物。另外,其旨在这种等同物包括当前已知的等同物和未来被开发的等同物,即,不管结构怎样,均被开发执行相同功能的任意元件。
图1至图10示出了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示例性的触觉致动器20。触觉致动器20包括磁路24和框架组件26,在下文中将对磁路24和框架组件26进行更详细描述。如图3所示,触觉致动器20具有:其长度尺寸或主要尺寸27(也称作其轴线),由具有相同附图标记的箭头表示;其高度尺寸或次要尺寸28,由具有相同附图标记的箭头表示;以及其厚度尺寸29(垂直于图3的图纸平面),由具有相同附图标记的箭头表示(参见,例如,图4)。如图7所示并且随后结合图7进行说明,由磁路24所产生的磁通量线基本上平行于由主要尺寸27和次要尺寸28所形成的平面。
磁路24包括线圈体30和可以被构造作为叠片堆34的导磁材料(参见,例如,图7)。构成且还被称作场发生器的线圈体30具有由绕平行于主要尺寸27的轴线缠绕的线圈绕组所形成的大致细长的(沿主要尺寸27)矩形形状(具有圆角或切成圆角的角)。线圈体30的线圈的绕组形成线圈内部空间36(参见图6)。线圈体30的左端至少部分地由线圈左端帽37所限制;线圈体30的右端部分地由线圈右端帽38所限制。线圈左端帽37和线圈右端帽38都具有矩形孔(具有圆角或切成圆角的角),使得线圈内部空间36贯穿线圈左端帽37和线圈右端帽38。线圈左端帽37连接至(例如,可以一体化)线圈体连接器组件40。
冲击垫片被设置在线圈体30的至少一个轴向端处。线圈左端冲击垫片42被设置在线圈体30的左端并且与线圈左端帽37紧邻并置。如图所示,例如,在图6中,线圈左端冲击垫片42包括平的片状构件,其具有滚圆的或球状的垫片底端44(参见,例如,图8)。线圈右端冲击垫片46定位在线圈右端帽38的口处(参见,例如,图9)。线圈右端冲击垫片46具有在由主要尺寸27和厚度尺寸29形成的平面内延伸的叠片进入窗口48。线圈左端冲击垫片42和线圈右端冲击垫片46都可以由例如弹性测量材料形成。另外,可以使用降低冲击噪声的任何材料并且优选的,可以使用返回冲击能量至系统的材料。
线圈体连接器组件40包括挠性连接器保持块52和线圈体连接器柱54。挠性连接器保持块52(参见,例如,图1)沿主要尺寸27远离线圈体30延伸(例如,朝向图1中的左方)。挠性连接器保持块52包括保持狭槽56,其沿厚度尺寸29延伸挠性连接器保持块52的整个长度。保持狭槽56与挠性连接器保持块52的离线圈体30最远的一端稍微间隔开。保持狭槽56以大致“J”形延伸进挠性连接器保持块52,具有沿次要尺寸28延伸的“J”形狭槽的短腿和沿主要尺寸27延伸的“J”形狭槽的长腿。线圈左端冲击垫片42在其上表面的近侧部分,最接近线圈体30处,具有半圆形的冲击垫片保持凹槽57(参见,例如,图1),其被构造为保持线圈左端冲击垫片42的垫片底端44。
线圈体连接器柱54以悬梁方式从挠性连接器保持块52沿次要尺寸28悬垂,并且沿主要尺寸27比挠性连接器保持块52短。线圈体连接器柱54在其远端具有弹性闩锁趾58,其沿主要尺寸27远离线圈体连接器柱54正交地延伸。弹性闩锁趾58在其远端具有向上翘的锁止突起。给线圈体30的线圈供给电流的两根电连接线或电连接器59沿主要尺寸27远离线圈体连接器柱54延伸。电连接器59从在挠性连接器保持块52和弹性闩锁趾58之间中间位置处(例如,大致中途处)的线圈体连接器柱54延伸。
叠片堆34(参见,例如,图7)包括多个磁性叠片。“叠片”是用来描述磁性构件的常用术语,所述磁性构件从薄片材冲压再叠加以形成更大的磁性构件。对于交流电(A/C)装置,叠片断开涡电流路径并且降低损耗,但是,本文中不是这种情况。本文公开的技术使用叠片是因为尽管使用粉末金属或精密冲裁可以实现相同目的,但这更容易制造成磁路的形状。堆34中的一些叠片(例如,线圈容纳叠片60F、60B)被构造且被定位至少部分插入线圈体30中(例如,在线圈内部空间36内)。堆34中的另一些叠片(例如,线圈外部叠片62F、62R)被构造定位在线圈体30外部并且具有与线圈容纳叠片大致互补的形状。堆34中的又一些叠片(例如柱状叠片64F、64B和桥接叠片66F、66B)用于限制并定位叠片堆34在框架组件26内。
在图6中以部件分解形式示出了叠片堆34中的单个叠片。尽管各个叠片的定向和长宽比可能不同,但除了柱状叠片64F、64B,堆34中的每个叠片都具有大致“L”形状。图6显示出,相对于要尺寸27,线圈容纳叠片60F、60B以及桥接叠片66F、66B中的每一个叠片都绕厚度尺寸29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了大致九十度。另一方面,相对于主要尺寸27,线圈外部叠片62F、62R中的每一个叠片都绕厚度尺寸29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了大致九十度。因此,线圈容纳叠片60F、60B、桥接叠片66F、66B、以及线圈外部叠片62F、62R中的每个叠片的腿部都平行于主要尺寸27,而相同叠片的“脚”部平行于次要尺寸28。然而,相对于次要尺寸28,叠片具有不同高度。例如,线圈外部叠片62F、62R的脚部的沿次要尺寸28的高度大致等于线圈容纳叠片60F、60B和线圈外部叠片62F、62B的脚部的沿次要尺寸28的高度。此外,线圈容纳叠片60F、60B的腿部的沿次要尺寸28的高度大于桥接叠片66F、66B的腿部的高度。又此外,如果线圈容纳叠片60F和线圈外部叠片62F以侧对侧的方式被放置在与由主要尺寸27和次要尺寸28所形成的平面平行的平面内,则它们将以大致矩形形式配合在一起,且对于线圈容纳叠片60B和线圈外部叠片62R也是同样的(在另外的平面内)。
两个“L”形叠片具有不同长宽比的原因是因为目的是要保持横截面积相等。具有较短“脚”的“L”具有小很多的叠加高度(即,两个叠片厚度),而在线圈外部的叠片堆具有四个叠片厚度的高度,因此“L”的长腿仅需为一半宽就可实现相同的横截面积。
从图6可知,例如,线圈容纳叠片60F、60B被定位为沿厚度尺寸29彼此并置再装配进入线圈内部空间36中,即:穿过线圈右端冲击垫片46的叠片进入窗口48,穿过线圈右端帽38,进而被插入线圈内部空间36中。腿部的端(其沿次要尺寸28延伸)露出并且延伸与线圈左端帽37齐平或甚至可能从线圈左端帽37稍微伸出。被固定地保持在线圈体30内的线圈容纳叠片60F、60B不是移动的叠片,而是基本上固定的叠片。相反,线圈外部叠片62F、62B、66F、以及66B是移动的(例如,可移动的)叠片。
虽然线圈容纳叠片60F、60B的初级L形构件是由磁性材料形成的,但优选地由非磁性材料形成的次级L形构件(例如,叠片)68F、68R从对应的线圈容纳叠片60F、60B悬垂。次级L形构件(例如,叠片)68F、68R被固定至其初级线圈容纳叠片60F、60B。在图6中,构件68F、68R夹在构件64F、64B中间。在图6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紧固件80(例如,铆钉)穿过弹簧70F、构件64F、68F、68R、64B中的孔并且穿过弹簧70B。替代地,构件64F、68F、68R、64B的叠片堆可以互锁在一起。但是,如果在任何实施例中,这种互锁不实际,构件也可以被焊接或铆接在一起。如此附接使得逆时针旋转的次级L形构件(例如,叠片)68F、68R的腿部沿次要尺寸28与线圈容纳叠片60F、60B的相应的腿部间隔开,沿次要尺寸28距离线圈体30间隔大到足以在相应的腿部之间延伸。
图1至图9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框架组件26包括弹簧组件,而弹簧组件又包括前弹簧构件70F和后弹簧构件70B。前弹簧构件70F和后弹簧构件70B大致是彼此的镜像。每个弹簧构件70都包括架空的桥接弹簧72,桥接弹簧72在其相应的两端由弹簧左柱74和弹簧右柱76保持在空中。每个架空的桥接弹簧72都沿主要尺寸27延伸并且都包括七段,包括右柱连接段、左柱连接段,以及中间段。两个过渡段在中间段和每个柱连接段之间。弹簧左柱74和弹簧右柱76都沿次要尺寸28悬垂。弹簧左柱74终止于爪形脚75处,其被构造为出于保持目的横向地滑入保持狭槽56中。弹簧右柱76被构造为与,例如,架空的桥接弹簧72的右柱连接段协作,以容纳柱状叠片64F,并且向远侧终止于紧固板78处。紧固板具有形成在其中的孔,紧固件80贯穿所述孔。每个架空的桥接弹簧72都具有两个间隔开的孔,并且,架空的桥接弹簧72F、72B的孔对齐以接纳紧固件82。紧固件82贯穿架空的桥接弹簧72、桥接叠片66F、线圈外部叠片62F、62R、以及桥接叠片66B。
弹簧构件70F、70B不构成磁路,而是相对于固定部定位和导向活动部,例如,外部叠片66F、62F、62R、以及66B。尽管能够考虑弹簧为活动的(架空的段)或固定的(弹簧柱的远端),但固定部基本上是其他任意东西(例如,叠片64F、60F、60B、64B、68F以及68B)。
弹簧右柱76F、76R起弹簧作用,允许上叠片(例如,线圈外部叠片62F、62R、66F、66B)相对于下叠片(例如,线圈容纳叠片60F、60B、64F、64B)移动并且定位上叠片以便于设立一个或多个气隙。气隙存在于线圈体30的轴向端处,例如,在其定位有线圈左端垫片42和线圈右端垫片46,的线圈外部叠片62F、62R、66F、66B和线圈容纳叠片60F、60B、64F、64B之间。图8中示出气隙,其中0.3mm行程是其中一个气隙,且图9中也示出气隙,其中0.3mm行程是另一个气隙。
弹簧柱76F、76R、74F、74B是弹簧构件的沿箭头27的方向偏转的部分。这些弹簧柱允许气隙(0.3mm行程)在施加动力时闭合(相当于0行程),然后在移除动力时振动(如在弹簧质量系统中)。尽管桥接弹簧72也可以为振动提供一些贡献和/或可以用作公差吸收体以解释叠片堆(例如,叠片堆62、66)的公差增大的原因,但实际上,弹簧柱76F、76B、74F、74B提供大部分振动。
弹簧构件70F、70B被定向为使得叠片堆34可以被定位且被接合在其间。从图6知道,在弹簧构件70F和70B之间夹有几个叠片层或叠片平面。从弹簧构件70F到弹簧构件70B按次序基本上是如下的平面层:第一层包括桥接叠片66F和柱状叠片64F;第二层包括线圈外部叠片62F和线圈容纳叠片60F;第三层包括线圈外部叠片62R和线圈容纳叠片60B;并且,第四层包括桥接叠片66B和柱状叠片64B。叠片层通过紧固件80和82固定在弹簧构件70F和70B之间。如图6中所示,紧固件80和82可以是,例如,贯穿对齐的弹簧构件70中的孔和各个叠片孔的压配合销等。
在图7中,标记为83的箭头指向拟磁通量线。当给线圈体30供给电流时,线圈体30产生磁场。磁场将设法沿从线圈的中心,围绕线圈的外部,再回到中心的最小阻力路径行进。由于穿过导磁材料行进比穿过空气行进消耗更少能量,磁场将主要被限制在通常被称作“叠片”的磁性材料范围内。恒定磁势的路径被称作磁通量线。这些磁通量线在图7中显示为穿过,例如,叠片60F,穿过气隙至叠片66F,穿过其他气隙再回到叠片60F。但是,恒定磁势线将不会是均匀间隔的,其将穿过线圈并围绕线圈产生同心路径。这种布置的优点是:a)具有可能的最短磁路,b)使气隙彼此并置以均匀地分布磁通密度并避免无关损失,以及c)保持恒定横截面。一个缺点是需要多种尺寸和形状的叠片。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触觉致动器20除了线圈体30和叠片堆34以外的部件可以由任何适合的非磁性材料(例如塑料)构成。
从前述应当知道,图1至图10的触觉致动器2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磁性构件62;至少一个第二磁性构件60;场发生器(上述也称作线圈体30);以及连接器或弹簧构件或弹性连接器70,其基本上整体构成框架组件26。如本文所使用的,附图标记62指代任何一个或多个线圈外部叠片,而附图标记60指代任何一个或多个线圈容纳叠片。
应当进一步知道的是,第一磁性构件62被构造为具有被安装至第一磁性构件的触觉致动组件的从动部。为此,第一磁性构件62以及与其叠加的其他任何磁性构件都具有孔100,通过孔100,紧固件可以将触觉致动组件的从动部直接固定至一个或多个第一磁性构件。至少一个第二磁性构件60通过至少一个气隙与第一磁性构件62选择性地分离。由于第二磁性构件60具有连接至其上的非磁性构件68,而非磁性构件68又具有安装至非磁性构件68的触觉致动组件的固定部,因此第二磁性构件被构造为具有连接至第二磁性构件60的触觉致动组件的固定部。例如,非磁性构件68和与其叠加的其他任何非磁性构件都具有孔102,通过孔102,紧固件可以将触觉致动组件的固定部直接固定至一个或多个非磁性构件。
从前述应当知道,第二磁性构件60至少部分地定位在场发生器或线圈体30内,而第一磁性构件62定位在场发生器或线圈体30的外部。
弹簧构件或弹性连接器70被构造为以如下方式将第一磁性构件62和第二磁性构件60连接在一起:允许在选择性地激活和不激活场发生器30时选择性地关闭和打开至少一个气隙。
通过利用关键性的结构部件形成触觉致动器的一个或多个周边部来达到图1至图10中的触觉致动器20的紧密性。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磁性构件62构成触觉致动器的周边的至少第一部分;非磁性构件68构成触觉致动器的周边的至少第二部分;弹性连接器的第一柱构件74构成触觉致动器的周边的第三部分;以及,弹性连接器70的第二柱构件76构成触觉致动器的周边的第四部分。周边的第二部分基本上平行于由第一磁性构件所构成的周边的第一部分,其中,周边的第一部分和周边的第二部分相对于触觉致动器的高度尺寸正交。
弹性连接器70的第一柱构件74平行于第二柱构件76,其中,周边的第三部分和周边的第四部分根据触觉致动器的长度尺寸分开。周边的第三部分和周边的第四部分与周边的第一部分和周边的第二部分都正交。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触觉致动器20沿长度尺寸27的范围为大约42mm;触觉致动器20沿高度尺寸28的范围为大约30mm;触觉致动器20沿厚度尺寸29的范围小于8mm,并且优选地为如图4所示的大约6mm。因此,触觉致动器20的厚度与其紧邻的最小尺寸的长宽比为大约1:5。
因此,从前述应当可知,场发生器包括线圈体30。线圈体30包括线圈,其绕线圈轴线缠绕以形成线圈内部空间。线圈体30包括在线圈体的两个相反的轴向端内的孔。多对磁性叠片62/60位于对应的多个平行的平面内。在每对叠片62/60中,第二磁性构件包括线圈容纳叠片60,其沿平行于线圈轴线的轴向方向延伸,穿过线圈内部空间36,并且沿轴向方向从在线圈体30的两个相反的轴向端内的孔中伸出。在每对叠片62/60中,第一磁性构件62包括线圈外部叠片,起沿平行于线圈轴线的方向延伸并且延伸到线圈体30外。弹性连接器70包括至少一个弹性构件,其被构造为根据给线圈供电和断电而容许在每对线圈容纳叠片和线圈外部叠片之间的至少一个气隙尺寸范围内沿轴向方向振动。
本文所公开的技术包括作为叠片堆34的一部分的安装部件。“安装部件”指的是:叠片(68F和68R)中的孔100,其将附接致动器的固定部至紧邻组件(例如,触觉致动组件)的固定部;以及在62F和62R中的孔102,其将附接致动器的活动部附接至紧邻组件的从动部。在使用适合于叠片堆34的多个磁性叠片(例如,线圈容纳叠片60F和60B、线圈外部叠片62F和62R、柱状叠片64F和64B、以及桥接叠片66F和66B)的同时,由于本文所公开的技术方案包括非磁性叠片,例如,次级L形构件(例如,叠片)68F和68R,其适合于安装部件,所以使得性能不会受到不利影响。
还提供了弹簧组件,其提供了更一致的弹簧刚度以及更高效的能量传递。由于弹簧是金属,所以它对通常与塑料弹簧相关的问题(例如,温度、阻尼、寿命、以及由于尺寸公差导致的变化性)不敏感。弹簧组件被稳固地附接至叠片堆34并保持定位活动构件至安装部件(例如,至活动构件66、62和固定构件60、64和68)的极佳的定位特性。
在图1至图5的示例性实施例中,通过注意到在图5中没有沿长度向下延伸的狭缝,正如图5中所能观察到的弹簧是一个金属件。通过制作两侧并绕右端柱折叠可以做成图5的弹簧。相反,图6示出了被做成两个单独件的弹簧的示例性的实施例。
本文所公开的技术包含弹簧组件和安装机构的其他实施例。图11以部件分解的形式示出了第二示例性实施例,其中,图11A示出了不带弹簧安装组件的致动器的元件,而图l1B基本上示出了组装后的弹簧安装组件,但是没有致动器。将回想起图1的弹簧组件包括大致是彼此的镜像的前弹簧构件70F和后弹簧构件70B,并且,每个弹簧构件70F、70B包括架空的桥接弹簧72、弹簧左柱74、以及弹簧右柱76。另一方面,在图11的实施例中,弹簧安装组件包括左弹簧构件70L和右弹簧构件70R。左弹簧构件70L和右弹簧构件70R还称作第一弹性构件和第二弹性构件。在图11的实施例中,仅有一个弹簧左柱74(11),其构成左弹簧构件70L;并且仅有一个弹簧右柱76(11),其构成右弹簧构件70R。弹簧左柱74(11)还称作第一弹性构件脊,并且位于线圈体30的第一端(例如,左端)处。右弹簧构件70R还称作第二弹性构件脊,并且位于线圈体30的第二端或右端处。
左弹簧构件70L还包括一对间隔开的第一弹性构件悬臂84L,其附接至弹簧左柱/脊74(11)的顶部并且沿轴向方向延伸。特别地,第一左弹簧构件悬臂84L/F在致动器的前侧沿轴向方向延伸,而第二左弹簧构件悬臂84L/B在致动器的后侧沿轴向方向延伸。
类似地,右弹簧构件70R也包括一对间隔开的第二弹性构件悬臂86R,其附接至弹簧右柱/脊76(11)的顶部并且沿轴向方向延伸。特别地,第一右弹簧构件悬臂86R/F在致动器的前侧沿轴向方向延伸,而第二右弹簧构件悬臂86R/B在致动器的后侧沿轴向方向延伸。
弹簧构件悬臂84、86中的每一个都是由多个弹性臂段形成,包括:轴环段,每个臂通过轴环段附接至其相应的柱或脊;远侧段,其大致平行于轴向方向延伸;以及在轴环段和远侧段中间的两段。两个过渡段中最接近轴环段的一个过渡段可以大致平行于轴向方向延伸,但是两个过渡段中的另一个过渡段(例如,最接近远侧段的过渡段),以与轴向方向成一定角度地弹性倾斜从而连接远侧段至弹簧构件悬臂的其余段。
在图11的实施例中,所述对间隔开的第一弹性构件悬臂84和所述对间隔开的第二弹性构件悬臂86都形成为具有大致U形。悬臂84、86的远侧段沿轴向方向彼此重叠。弹簧构件悬臂84、86的远侧段都具有两个对齐的孔88。从前面的实施例应当可知,在组装时,弹簧构件悬臂84、86的对齐的孔88还与桥接叠片66F、线圈外部叠片62F、62R、以及桥接叠片66B中的孔对齐。因此,在图11的实施例中,多对叠片的线圈外部叠片被定位在所述对间隔开的第一弹性构件悬臂84和所述对间隔开的第二弹性构件悬臂86之间且与两者均相连。
弹簧左柱/脊74(11)具有爪形脚75,其被构造为出于保持目的横向地滑入挠性连接器保持块52的保持狭槽56中。弹簧右柱/脊76(11)在其下远端具有紧固板78,紧固板78具有形成在其中的孔,紧固件80贯穿所述孔。
图12A、图12B、以及图12C示出了第三示例性实施例。
图13示出了第四示例性实施例。在图13的第四示例性实施例中,弹簧组件包括如图11的实施例所示的右弹簧构件70R,但是不带左弹簧构件70L。同样地,右弹簧构件70R包括弹簧右柱/脊76(11)和一对间隔开的弹性构件悬臂86R,其附接至弹簧右柱/脊76(11)的顶部并且沿轴向方向延伸。如在图11的实施例中,图13的实施例的第一右弹簧构件悬臂86R/F在致动器的前侧沿轴向方向延伸,而第二右弹簧构件悬臂86R/B在致动器的后侧沿轴向方向延伸。如参照图11所解释的那样,弹簧构件悬臂86中的每一个都是由多个弹性臂段形成,包括:轴环段,每个臂都通过轴环段附接至其相应的柱或脊;远侧段,其大致平行于轴向方向延伸;以及在轴环段和远侧段中间的两段。
在图13的实施例中,所述对间隔开的第二弹性构件悬臂86形成为具有大致U形。弹簧构件悬臂86的远侧段具有两个对齐的孔88。从前面的实施例应当可知,在组装时,弹簧构件悬臂86的对齐的孔88还与桥接叠片66F、线圈外部叠片62F。62R、以及桥接叠片66B中的孔对齐,。因此,在图13的实施例中,多对叠片的线圈外部叠片被定位在所述对间隔开的第二弹性构件悬臂86之间并且连接至所述对间隔开的第二弹性构件悬臂86。弹簧右柱/脊76(11)在其下远端具有紧固板78,紧固板78具有形成在其中的孔,紧固件80贯穿过所述孔。
代替具有左弹簧构件70L,图13的实施例的弹簧构件70包括弹簧左柱74(13)。除了形成在其上端的一对间隔开的半弧形弹簧指状件90以及形成在底端的爪形脚75以外,弹簧左柱74(13)沿高度尺寸或次要尺寸28延伸并且大致是平面的。如在其他实施例中,爪形脚75被构造为出于保持的目的横向地滑入保持狭槽56中(参见图1)。在一个示例性的“自由状态”实施方案中,弹簧指状件90不附接至触觉致动器的其他结构,从而能够使第一磁性构件62抬离第二磁性构件60。在自由状态实施方案中,弹簧指状件90在两个方向上束缚第一磁性构件62。但是在其他实施方案中,所述结构被改进使得允许一定的自由度。在又一个“固定的”实施方案中,弹簧指状件90可以连接至第一磁性构件62,例如,第一磁性构件62可以具有泪滴形的狭槽或通道,弹簧指状件90可以扣进或以其他方式被固定在所述泪滴形的狭槽或通道中。因此,在图13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右弹簧构件70R基本上提供全部弹性,而弹簧左柱74(13)仅提供对外部叠片堆的(例如,对第一磁性构件62的)支撑和定位。
图14、图14A、图14B、图14C、以及图14D示出了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触觉致动器20(14)(统称为图14的实施例)。图14的示例性实施例具有许多与图1的示例性实施例大致相同的特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线圈体30(包括,例如,其线圈内部空间36、线圈左端帽37、线圈右端帽38、以及线圈左端冲击垫片42)和定位在线圈体30左方的结构(包括,例如,挠性连接器保持块52、悬垂的线圈体连接器柱54、以及电连接器59)。
图14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触觉致动器20(14)的叠片堆34(14)与其他实施例在如下方面不同:例如,叠片的数量和因此在叠片堆34(14)中的平面层的数量。与图1实施例的叠片堆34包括四层不同,如图14D所示,图14的实施例中的叠片堆34(14)包括九个叠片层:
·第一层包括桥接叠片66(1)F和柱状叠片64(1)F;
·第二层包括桥接叠片66(2)F和柱状叠片64(2)F;
·第三层包括线圈外部叠片62(1)和线圈容纳叠片60(1);
·第四层包括线圈外部叠片62(2)和线圈容纳叠片60(2);
·第五层包括线圈外部叠片62(3)和线圈容纳叠片60(3);
·第六层包括线圈外部叠片62(4)和线圈容纳叠片60(4);
·第七层包括线圈外部叠片62(5)和线圈容纳叠片60(5);
·第八层包括桥接叠片66(2)R和柱状叠片64(2)R;以及
·第九层包括桥接叠片66(1)R和柱状叠片64(1)R。
叠片堆34(14)可以包括薄钢板冲压件层,但是磁路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产生,例如,铸件(具有后续加工)、粉末金属或精下料。考虑到叠片更薄的事实,例如,基于0.5mm厚的数量级,在叠片堆34(14)中的叠片的数量比其他实施例中的叠片的数量要多,使得穿过线圈组件30的内部的磁路的中心(主要)部分是5个叠片(2.5mm)并且在每一侧都包有两层,使得总磁路厚度为4.5mm。
从前述应当知道,图14的实施例的触觉致动器还包括第一磁性构件62;第二磁性构件60;场发生器30;以及弹性连接器70(14)。再应当知道的是,使用附图标记62指代叠片堆34(14)的可以用作第一磁性构件的任何一个或多个叠片62,且使用附图标记60指代叠片堆34(14)的可以用作第二磁性构件的任何一个或多个叠片60。第一磁性构件62被构造为具有安装到第一磁性构件的触觉致动组件的从动部。第二磁性构件60通过至少一个气隙与第一磁性构件62选择性地分离并且被构造为具有安装在第二磁性构件60上(即,直接连接至第二磁性构件60而不通过中间结构例如非磁性构件)的触觉致动组件的固定部。第二磁性构件60至少部分地定位在场发生器或线圈30内,第一磁性构件62定位在场发生器30的外部。弹性连接器72(14)被构造为以如下方式将第一磁性构件62和第二磁性构件60连接在一起:允许在选择性地激活和不激活场发生器时选择性地关闭和打开至少一个气隙。
在图14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磁性构件62构成触觉致动器的周边的至少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第二磁性构件60构成触觉致动器的周边的第四部分。场发生器30构成触觉致动器的周边的第二部分。弹性连接器70(14)位于触觉致动器的周边内。
在图14的实施例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周边的第一部分和周边的第二部分沿触觉致动器的长度尺寸延伸;周边的第三部分和周边的第四部分沿触觉致动器的高度尺寸延伸。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触觉致动器20(14)沿长度尺寸27的范围为大约40mm;触觉致动器20沿高度尺寸28的范围为大约23mm;触觉致动器20沿厚度尺寸29的范围小于8mm,并且优选地为如图14C所示的大约6.3mm。因此,触觉致动器20的厚度与其紧邻的最小尺寸的长宽比为大约1:4。
图14的示例性实施例与图1示例性实施例的触觉致动器20(14)主要不同在于弹簧组件70(14)的构造和放置。在图14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弹簧组件70(14)在框架组件内侧,例如,定位在线圈体30和叠片堆34(14)之间。此外,弹性连接器或弹簧组件70(14)整体位于触觉致动器的周边内并且本身不形成触觉致动器的周边的任何段。图14的弹簧组件70(14)具有大致矩形、三侧拱形结构并且同样包括架空的桥接弹簧72(14);两个平行且间隔开的弹簧左柱74(14)F和74(14)R(其上端连接至架空的桥接弹簧72(14)并且其下端连接至左柱支架75);以及,两个平行且间隔开的弹簧右柱76(14)F和76(14)R(其上端连接至架空的桥接弹簧72(14),并且其下端连接至右柱支架77)。两个平行且间隔开的弹簧左柱74(14)F和74(14)R是间隔开的以跨在第二磁性构件60的左端;两个平行且间隔开的弹簧右柱76(14)F和76(14)R是间隔开的以跨在第二磁性构件60的右端。右柱支架77向上且向右弯曲以形成爪形脚75,其被构造为出于保持的目的横向地滑入保持狭槽中。架空的桥接弹簧72(14)包括两个叠片捕获托架92F、92R,其沿其主要尺寸27顺着架空的桥接弹簧72(14)大部分的长度延伸,并且沿高度尺寸29以直立方式延伸。两个叠片捕获托架92F、92R沿厚度尺寸29间隔开。叠片捕获托架92沿主要尺寸27在其端部附近具有对齐的孔94,孔94还与叠片堆34(14)的叠片构件中对应的孔对齐。叠片捕获托架92安装在架空的桥接弹簧72(14)上使得充分间隔开以便于保持叠片堆34(14)沿方向29的所有叠片。紧固件80贯穿孔94并贯穿叠片堆34(14)的叠片构件中的孔。
因此,图14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触觉致动器20(14)包括自含弹簧,例如,弹簧组件70(14)。其他触觉致动器将弹簧定位在磁路外部。虽然图14实施例在处于磁路内部的弹簧组件70(14)中可能不会取得任何特殊的磁优势,但是图14实施例确实容许弹簧组件70(14)完全自含在触觉致动器20(14)内,例如,在致动器的周边内,从而防止弹簧组件70(14)妨碍其他部件,例如安装部件。在这种内部实施方案中,也称作弹簧组件70(14)的弹性连接器为第一磁性构件62和第二磁性构件60提供三维支撑。此外,弹簧组件70(14)沿长度尺寸或主要尺寸27较短,而沿厚度尺寸29较厚,因此沿厚度尺寸29的叠片叠加方向刚性更强。如果弹簧是磁性的,但是被支撑在腿的外部(远离气隙)而不是被支撑平行于移动路径的内部,这可能也存在优势。此外,由于弹簧整体在磁路内部,如果弹簧材料是磁性的,这可能对力的产生不利,主要是因为其将短接远离气隙的磁力线。
图14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触觉致动器20(14)与其他示例性实施例的不同还在于:安装孔旋转了大致90°。特别地,用于将触觉致动组件的从动部安装至第一磁性构件62的安装孔100'在触觉致动器的第一端沿高度尺寸28线性地延伸,用于将触觉致动组件的固定部安装至第二磁性构件60的安装孔104在触觉致动器的第二端沿高度尺寸28线性地延伸。弹簧组件70(14)在框架组件内侧,例如,定位在线圈体30和叠片堆之间。在先前的触觉致动器中,利用平行于安装表面的负荷的运动方向,在剪切型运动中将力从安装部件传递给负荷。依靠图14实施例的安装孔100'、104的位置,在图14的实施例中,负荷沿垂直于安装表面的方向移动。
图14的示例性实施例还提供将线圈组件严格定位和锚固至叠片堆34(14)。这样做是有利的,因为弹簧组件70(14)被安装至线圈组件30,这意味着,如果线圈组件30要移动,两个叠片堆的相对定位(例如,在每个叠片层或平面内的两个单独的叠片的相对定位)将被扰乱。
尽管图14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触觉致动器20(14)沿一个方向还保持其薄度,但同时,却产生与厚很多的装置等同的力,从而允许提供某种包装优势。
上文已经提到过各种实施例的触觉致动器的特征部,通过所述特征部,触觉致动器或其部件可以附接至安装表面。图15示出了触觉-宿主环境,在所述环境中,可以使用任何一个前述的触觉致动器的实施例。特别地,图15示出了触觉宿主结构120,其包括两个大致矩形框架122、124。矩形框架122、124使其矩形形状处于包括本文中前述的长度尺寸或主要尺寸27和高度尺寸或次要尺寸28的平面内。矩形框架122、124沿厚度尺寸29是彼此间隔开的。较高的矩形框架或上矩形框架124,还称作载体框架,通过包括四个悬置弹簧组件126的悬置系统,被高举在下矩形框架或底部矩形框架122(还称作固定框架)的上方,其中,每个悬置弹簧组件126优选地位于矩形形状的角附近。图15的触觉宿主结构120的非限制性示例示出在,例如,递交于2012年12月21日的序号为61/745,250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中,上述专利通过引用合并于此。底部矩形框架或固定框架122可以包括或被紧固至刚性构件,例如,汽车仪表板或设备控制台。上矩形框架或载体矩形框架124可以用来托住或支撑某种类型的用户输入/输出电子装置,例如表型显示屏(例如,具有诸如由电子表或智能手机所提供的恰当的显示图像)。图15还示出了本文中所描述的或由此所包含的任何一个触觉致动器(统称为触觉致动器20(X))的示例性位置。应当理解地是,每个触觉致动器20(X)的可活动的第一磁性构件62连接至上矩形框架或载体矩形框架124,第二磁性构件60(或非磁性构件68)连接至底部矩形框架或固定框架122。例如,如上文所说明的图1的示例性实施例,第一磁性构件62包括孔100,通过孔100,紧固件可以将第一磁性构件62固定至触觉致动组件的从动部,例如,固定至上矩形框架或载体矩形框架124,且第二磁性构件60包括孔102,通过孔102,紧固件可以将第二磁性构件60直接固定至触觉致动组件的固定部,例如,固定至底部矩形框架或固定框架122。类似地,如上文所说明的图14的示例性实施例,第一磁性构件62包括孔100’,通过孔100’,紧固件可以将第一磁性构件62固定至触觉致动组件的从动部,例如,固定至上矩形框架或载体矩形框架124,且第二磁性构件60包括孔104,通过孔104,紧固件可以将第二磁性构件60直接固定至触觉致动组件的固定部,例如,固定至底部矩形框架或固定矩形框架122。
尽管上文的描述包含许多特征,但是这些不应该被解释为限制本发明的范围,而应该被解释为仅仅提供了对本发明的目前一些优选实施例的说明。应该理解地是,本发明的范围完全包含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以变得显而易见的其他实施例,则因此本发明的范围不会被限制。例如,虽然图1示出了整体在磁场外部的弹簧,但应该理解的是,弹簧支架可以部分地在磁场内部并且部分地在磁场外部。此外,触觉致动组件可以包括不止一个触觉致动器。
尽管上文的描述包含许多特征,但是这些不应该被解释为限制本文中所公开的技术范围,而应该被解释为仅仅提供了对本文中所公开的目前一些优选技术实施例的说明。应该理解地是,本文中所公开的技术范围完全包含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以变得显而易见其他实施例,则因此本文中所公开的技术范围不会被过度限制。除非明确说明,否则引用单数个元件并不旨在意指“一个且仅有一个”,而是意指“一个或多个”。由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元件的所有结构性和功能性的等同物被明确包含在内。此外,没有必要为了由此包含它而让装置和方法来解决本文中所公开的技术寻求要解决的每一个问题。

Claims (26)

1.一种触觉致动器,其被构造与触觉致动组件一起使用,所述触觉致动器包括:
第一磁性构件(62);
第二磁性构件(60),其通过至少一个气隙与所述第一磁性构件(62)选择性地分离;
场发生器(30),其中,所述第二磁性构件(60)至少部分地定位在所述场发生器(30)内,而所述第一磁性构件(62)定位在所述场发生器(30)的外部;
弹性连接器(70),其被构造为以如下方式将所述第一磁性构件(62)和所述第二磁性构件(60)连接在一起:允许在选择性地激活和不激活所述场发生器(30)时选择性地关闭和打开所述至少一个气隙;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磁性构件(62)被构造为具有安装至所述第一磁性构件(62)的所述触觉致动组件的从动部(124);
所述第二磁性构件(60)被构造为具有连接至所述第二磁性构件(60)的所述触觉致动组件的固定部(122);并且
所述第一磁性构件(62)和所述第二磁性构件(60)中的至少一个磁性构件被直接安装至所述触觉致动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觉致动器,
其中所述第一磁性构件(62)包括安装部件(100),所述触觉致动组件的所述从动部(124)被直接安装至所述安装部件;并且
进一步包括连接至第二磁性构件(60)的非磁性构件(68),所述非磁性构件(68)包括安装部件,所述触觉致动组件的所述固定部(122)被直接安装至所述安装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觉致动器,其中所述第一磁性构件(62)构成所述触觉致动器的周边的至少第一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觉致动器,进一步包括连接至第二磁性构件(60)的非磁性构件(68),所述非磁性构件(68)被构造为具有安装至所述非磁性构件(68)的所述触觉致动组件的所述固定部(12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觉致动器,其中所述非磁性构件(68)构成所述触觉致动器的周边的至少第二部分,所述周边的所述第二部分基本上平行于由所述第一磁性构件(62)所构成的所述周边的所述第一部分,其中,所述周边的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周边的所述第二部分相对于所述触觉致动器的高度尺寸正交。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觉致动器,其中所述弹性连接器(70)包括第一柱构件(74)和平行于所述第一柱构件(74)的第二柱构件(76),其中所述第一柱和所述第二柱分别构成所述触觉致动器的所述周边的第三部分和所述周边的第四部分,所述周边的所述第三部分和所述周边的所述第四部分根据所述触觉致动器的长度尺寸(27)分开,所述周边的所述第三部分和所述周边的所述第四部分与所述周边的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周边的所述第二部分都正交。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觉致动器,其中所述第二磁性构件(60)包括安装部件(102,104),所述触觉致动组件的所述固定部(122)被直接安装至所述安装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觉致动器,其中所述第一磁性构件(62)构成所述触觉致动器的周边的至少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其中所述第二磁性构件构成所述触觉致动器的周边的第四部分,其中所述场发生器(30)构成所述触觉致动器的周边的第二部分,并且其中所述弹性连接器(70)位于所述触觉致动器的所述周边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觉致动器,其中所述弹性连接器(70)不接触所述触觉致动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觉致动器,其中所述弹性连接器(70)不具有直接连接至其的所述触觉致动组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觉致动器,其中所述弹性连接器(70)包括多个弹性部,并且其中所述第一磁性构件(62)和第二磁性构件(60)被附接至所述弹性连接器(70)的不同的弹性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觉致动器,其中所述弹性连接器(70)包括在相对的弹簧柱构件(74,76)之间延伸的桥接弹簧构件(66),其中所述第一磁性构件连接至所述桥接弹簧构件(66),其中所述第二磁性构件连接至相对的弹簧柱构件(76)中的第一弹簧柱构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触觉致动器,其中所述相对的弹簧柱构件(74)中的第二弹簧柱构件连接至场发生器连接器组件(40)。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触觉致动器,其中所述第一磁性构件(62)包括与至少一个桥接弹簧孔(94)对齐的至少一个第一磁性构件孔;并且其中紧固件(80)贯穿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磁性孔和所述至少一个桥接弹簧孔(94),以连接所述第一磁性构件(62)至所述桥接弹簧构件(66)。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触觉致动器,其中所述第一磁性构件(62)包括多个叠片,并且其中所述桥接弹簧构件(66)包括间隔开的两个叠片捕获托架(92),以保持构成所述第一磁性构件(62)的所述多个叠片。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觉致动器,其中所述第一磁性构件(62)包括沿叠加方向堆积的多个叠片,其中所述弹性连接器(70)包括沿所述叠加方向间隔开的第一弹性构件和第二弹性构件,所述第一弹性构件和所述第二弹性构件都被构造为容许在所述至少一个气隙的尺寸范围内振动,并且其中,构成所述第一磁性构件(62)的所述多个叠片沿所述叠加方向至少部分地位于一部分所述第一弹性构件(70L)和一部分所述第二弹性构件(70R)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触觉致动器,其中所述:
所述第一弹性构件(70L)包括:
第一弹性构件脊,其位于所述场发生器(30)的第一端;
一对间隔开的第一弹性构件悬臂(84),其附接至所述第一弹性构件脊;
所述第二弹性构件(70R)包括:
第二弹性构件脊,其就位在所述场发生器(30)的第二端;
一对间隔开的第二弹性构件悬臂(86),其附接至所述第二弹性构件脊并且朝向所述一对间隔开的第一弹性构件悬臂延伸;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磁性构件(62)定位在所述一对间隔开的第一弹性构件悬臂(84)和所述一对间隔开的第二弹性构件悬臂(86)之间并与两者均相连。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触觉致动器,其中所述一对间隔开的第一弹性构件悬臂(84)和所述一对间隔开的第二弹性构件悬臂(86)彼此重叠。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触觉致动器,其中所述第二磁性构件(60)连接至所述第二弹性构件脊。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觉致动器,其中所述弹性连接器(70)包括一个弹性构件,其被构造为容许在至少一个气隙的尺寸范围内振动,并且其中所述一个弹性构件包括:
弹性构件脊,其与所述第二磁性构件(60)相连接;
一对间隔开的弹性构件悬臂,其附接至所述弹性构件脊,并且在其之间连接有所述第一磁性构件(62)。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觉致动器,其中所述场发生器(30)包括线圈体,其包括线圈和孔,所述线圈绕线圈轴线缠绕以形成线圈内部空间,所述孔在所述线圈体的两个相反的轴向端内;
多对磁性叠片位于对应的多个平行的平面内,每对叠片包括:
所述第二磁性构件(60),其包括线圈容纳叠片,所述线圈容纳叠片沿平行于所述线圈轴线的轴向方向延伸,穿过所述线圈内部空间,并且沿所述轴向方向从在所述线圈体的所述两个相反的轴向端内的孔中伸出;
所述第一磁性构件(62),其包括线圈外部叠片,所述线圈外部叠片沿平行于所述线圈轴线的方向延伸并且延伸到所述线圈体外;
其中所述弹性连接器(70)包括至少一个弹性构件,其被构造为根据给所述线圈供电和断电而容许在每对所述线圈容纳叠片和所述线圈外部叠片之间的至少一个气隙尺寸范围内沿轴向方向振动。
22.一种触觉致动器,其被构造与触觉致动组件一起使用,所述触觉致动器包括:
第一磁性构件(62);
第二磁性构件(60),其通过至少一个气隙与所述第一磁性构件(62)选择性地分离;
场发生器(30),其中,所述第二磁性构件(60)至少部分地定位在所述场发生器(30)内,而所述第一磁性构件(62)定位在所述场发生器(30)的外部;
以及弹性连接器(70),其被构造为以如下方式将所述第一磁性构件(62)和所述第二磁性构件(60)连接在一起:允许在选择性地激活和不激活所述场发生器(30)时选择性地关闭和打开所述至少一个气隙;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磁性构件(62)形成所述触觉致动器的周边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第二磁性构件(60)形成所述触觉致动器的周边的至少另一部分;
所述弹性连接器(70)被构造为基本上位于所述触觉致动器的周边内。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触觉致动器,其中所述第一磁性构件(62)和所述第二磁性构件(60)中的至少其中一个磁性构件被直接安装至所述触觉致动组件。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触觉致动器,其中所述第一磁性构件(62)被构造为具有安装至所述第一磁性构件(62)的所述触觉致动组件的从动部(124);并且其中所述第二磁性构件(60)被构造为具有连接至所述第二磁性构件(62)的所述触觉致动组件的固定部(122)。
25.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触觉致动器,其中所述弹性连接器(70)的至少一部分沿平行于所述气隙的方向在所述第一磁性构件(62)和所述第二磁性构件(60)之间延伸,其中所述气隙在所述第一磁性构件(62)和所述第二磁性构件(60)之间选择性地打开和关闭。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触觉致动器,其中所述第一磁性构件(62)包括多个叠片,并且其中所述弹性连接器(70)的在所述第一磁性构件(62)和所述第二磁性构件(60)之间延伸的部分包括两个叠片捕获托架,其间隔开,以保持构成所述第一磁性构件(62)的所述多个叠片。
CN201380036168.1A 2012-07-07 2013-07-05 触觉致动器 Active CN1045085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261669026P 2012-07-07 2012-07-07
US61/669,026 2012-07-07
US201261745691P 2012-12-24 2012-12-24
US61/745,691 2012-12-24
PCT/US2013/049435 WO2014011498A1 (en) 2012-07-07 2013-07-05 Haptic actuator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08596A true CN104508596A (zh) 2015-04-08
CN104508596B CN104508596B (zh) 2017-06-20

Family

ID=498779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36168.1A Active CN104508596B (zh) 2012-07-07 2013-07-05 触觉致动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373993B2 (zh)
JP (1) JP6249454B2 (zh)
CN (1) CN104508596B (zh)
DE (1) DE112013003425T5 (zh)
WO (1) WO2014011498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74984A (zh) * 2016-05-14 2018-12-21 利奥波德·科世达责任有限股份公司 用于操作元件的电磁的反馈执行器和具有至少一个电磁的反馈执行器的装置
CN109933142A (zh) * 2017-12-18 2019-06-25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CN110383216A (zh) * 2017-03-09 2019-10-25 贝洱海拉温控系统有限公司 用于机械反馈单元的电磁致动器
US10691211B2 (en) 2018-09-28 2020-06-23 Apple Inc. Button providing force sensing and/or haptic output
US10976824B1 (en) 2019-09-26 2021-04-13 Apple Inc. Reluctance haptic engine for an electronic devic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436341B2 (en) 2012-12-21 2016-09-06 Johnson Electric S.A. Haptic feedback devices
US10315220B2 (en) 2014-02-11 2019-06-11 Vibrant Composites Inc. Complex mass trajectories for improved haptic effect
US10349543B2 (en) 2013-02-22 2019-07-09 Vibrant Composites Inc. Layered assemblies
US10282014B2 (en) 2013-09-30 2019-05-07 Apple Inc. Operating multiple functions in a display of an electronic device
US9726922B1 (en) 2013-12-20 2017-08-08 Apple Inc. Reducing display noise in an electronic device
EP3198618B1 (en) 2014-09-24 2021-05-19 Taction Technology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generating damped electromagnetically actuated planar motion for audio-frequency vibrations
US10296123B2 (en) 2015-03-06 2019-05-21 Apple Inc. Reducing noise in a force signal in an electronic device
US10185397B2 (en) 2015-03-08 2019-01-22 Apple Inc. Gap sensor for haptic feedback assembly
US9927905B2 (en) 2015-08-19 2018-03-27 Apple Inc. Force touch button emulation
US10573139B2 (en) 2015-09-16 2020-02-25 Taction Technology, Inc. Tactile transducer with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for improved fidelity
US10416811B2 (en) 2015-09-24 2019-09-17 Apple Inc. Automatic field calibration of force input sensors
JP7038601B2 (ja) * 2018-05-28 2022-03-18 京セラ株式会社 ユニット及び触感呈示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10805A (zh) * 2003-12-31 2007-02-07 索尼爱立信移动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可变偏心率触觉发生器
CN101207942A (zh) * 2007-12-19 2008-06-25 傅建华 一种带触觉振感的超薄型深度低音扬声器
US20110037546A1 (en) * 2008-04-25 2011-02-17 Dav Electromagnetic actuator and corresponding control device with haptic feedback
US7919945B2 (en) * 2005-06-27 2011-04-05 Coactive Drive Corporation Synchronized vibration device for haptic feedback
KR20120020485A (ko) * 2010-08-30 2012-03-08 주식회사 대림음향 리니어 진동모터 및 그 제조방법
WO2012082072A1 (en) * 2010-12-13 2012-06-21 Agency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A haptic actuator, a method of forming the haptic actuator and a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haptic actuator, a haptic device and a method of forming the haptic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21566A (en) 1995-01-18 1998-02-24 Immersion Human Interface Corp.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damping force feedback
US6104382A (en) 1997-10-31 2000-08-15 Immersion Corporation Force feedback transmission mechanisms
US6088019A (en) 1998-06-23 2000-07-11 Immersion Corporation Low cost force feedback device with actuator for non-primary axis
US6429846B2 (en) 1998-06-23 2002-08-06 Immersion Corporation Haptic feedback for touchpads and other touch controls
WO2000024996A1 (en) 1998-10-28 2000-05-04 Southco, Inc. Fold-down handle device
DE20022244U1 (de) 1999-07-01 2001-11-08 Immersion Corp Steuerung vibrotaktiler Empfindungen für Haptische Rückkopplungsvorrichtungen
US8169402B2 (en) 1999-07-01 2012-05-01 Immersion Corporation Vibrotactile haptic feedback devices
US6982696B1 (en) 1999-07-01 2006-01-03 Immersion Corporation Moving magnet actuator for providing haptic feedback
US7561142B2 (en) 1999-07-01 2009-07-14 Immersion Corporation Vibrotactile haptic feedback devices
DE20080209U1 (de) 1999-09-28 2001-08-09 Immersion Corp Steuerung von haptischen Empfindungen für Schnittstellenvorrichtungen mit Vibrotaktiler Rückkopplung
US6680729B1 (en) 1999-09-30 2004-01-20 Immersion Corporation Increasing force transmissibility for tactile feedback interface devices
US6822635B2 (en) 2000-01-19 2004-11-23 Immersion Corporation Haptic interface for laptop computers and other portable devices
US7233476B2 (en) 2000-08-11 2007-06-19 Immersion Corporation Actuator thermal protection in haptic feedback devices
US7336006B2 (en) 2002-09-19 2008-02-26 Fuji Xerox Co., Ltd. Magnetic actuator with reduced magnetic flux leakage and haptic sense presenting device
WO2004109488A2 (en) 2003-05-30 2004-12-16 Immersion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low power haptic feedback
US6982630B2 (en) 2004-01-02 2006-01-03 Polara Engineering, Inc. Vibrating pedestrian push button station
US7764268B2 (en) 2004-09-24 2010-07-27 Immersion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a haptic device
US7825903B2 (en) 2005-05-12 2010-11-02 Immersion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haptic effects to a touch panel
US8378965B2 (en) * 2007-04-10 2013-02-19 Immersion Corporation Vibration actuator with a unidirectional drive
US20090174672A1 (en) * 2008-01-03 2009-07-09 Schmidt Robert M Haptic actuator assembl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haptic actuator assembly
US8072317B2 (en) * 2008-07-16 2011-12-06 Johnson Electric S.A. Haptic solenoid system
US9684375B2 (en) 2008-12-12 2017-06-20 Immersion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tabilizing a haptic touch panel or touch surface
US20100245254A1 (en) 2009-03-24 2010-09-30 Immersion Corporation Planar Suspension Of A Haptic Touch Screen
US10401961B2 (en) 2009-06-09 2019-09-03 Immersion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haptic effects using actuators
US9358689B2 (en) 2009-11-10 2016-06-07 Immersion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inimal haptic implementation
US8629954B2 (en) 2010-03-18 2014-01-14 Immersion Corporation Grommet suspension component and system
US20110309918A1 (en) 2010-06-17 2011-12-22 Immersion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mpensating for Aging Haptic Actuators
US8576171B2 (en) 2010-08-13 2013-11-05 Immersion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haptic feedback to touch-sensitive input devices
JP6190197B2 (ja) 2012-11-14 2017-08-30 東京パーツ工業株式会社 触覚型ソレノイド
US9436341B2 (en) 2012-12-21 2016-09-06 Johnson Electric S.A. Haptic feedback devices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10805A (zh) * 2003-12-31 2007-02-07 索尼爱立信移动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可变偏心率触觉发生器
US7919945B2 (en) * 2005-06-27 2011-04-05 Coactive Drive Corporation Synchronized vibration device for haptic feedback
CN101207942A (zh) * 2007-12-19 2008-06-25 傅建华 一种带触觉振感的超薄型深度低音扬声器
US20110037546A1 (en) * 2008-04-25 2011-02-17 Dav Electromagnetic actuator and corresponding control device with haptic feedback
KR20120020485A (ko) * 2010-08-30 2012-03-08 주식회사 대림음향 리니어 진동모터 및 그 제조방법
WO2012082072A1 (en) * 2010-12-13 2012-06-21 Agency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A haptic actuator, a method of forming the haptic actuator and a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haptic actuator, a haptic device and a method of forming the haptic device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74984A (zh) * 2016-05-14 2018-12-21 利奥波德·科世达责任有限股份公司 用于操作元件的电磁的反馈执行器和具有至少一个电磁的反馈执行器的装置
US11112870B2 (en) 2016-05-14 2021-09-07 Kostal Automobil Elektrik Gmbh & Co. Kg Electromagnetic feedback actuator for an operating element and arrangement having at least one electromagnetic feedback actuator
CN110383216A (zh) * 2017-03-09 2019-10-25 贝洱海拉温控系统有限公司 用于机械反馈单元的电磁致动器
CN110383216B (zh) * 2017-03-09 2023-09-08 贝洱海拉温控系统有限公司 用于机械反馈单元的电磁致动器
CN109933142A (zh) * 2017-12-18 2019-06-25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CN109933142B (zh) * 2017-12-18 2023-03-24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US10691211B2 (en) 2018-09-28 2020-06-23 Apple Inc. Button providing force sensing and/or haptic output
US10976824B1 (en) 2019-09-26 2021-04-13 Apple Inc. Reluctance haptic engine for an electronic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011498A1 (en) 2014-01-16
CN104508596B (zh) 2017-06-20
US9373993B2 (en) 2016-06-21
JP2015522239A (ja) 2015-08-03
US20140009005A1 (en) 2014-01-09
JP6249454B2 (ja) 2017-12-20
DE112013003425T5 (de) 2015-04-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08596A (zh) 触觉致动器
US9240267B2 (en) Power generation device
US20130154984A1 (en) Haptic system
US7924145B2 (en) Haptic module using magnetic force, electronic apparatuses having the module
JP6027537B2 (ja) 触覚フィードバック接触感知式インタフェースモジュール
JP5979899B2 (ja) 振動発生器
JP6216428B2 (ja) ボタンメカニズム
EP3324275B1 (en) Operation-sensation imparting input device
JP2011250637A (ja) 2次元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入力装置
JP6618026B2 (ja) 発電装置、入力装置、及びセンサ付き錠装置
CN103515152B (zh) 电磁开关装置
KR20120039463A (ko) 전자개폐장치
CN105406677B (zh) 一种线性振动马达
CN105849676A (zh) 输入装置
CN105339873A (zh) 输入设备
JP2024033001A (ja) 振動発生器
WO2010084859A1 (ja) スライドユニット機構
JP5980518B2 (ja) 振動発生器
CN107111384A (zh) 输入装置
CN111200675B (zh) 电子设备
CN114030478A (zh) 激励装置、交互表面的振动反馈装置、车载设备、车辆
CN103681070B (zh) 电磁铁装置及使用该电磁铁装置的开关
US20140070910A1 (en) Electromagnetic switching device
CN218482049U (zh) 一种触碰震动反馈的磁吸式电磁铁装置
CN108351663A (zh) 用于车辆元件、尤其加热设备、通风设备和/或空调设备的操作单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