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00189A - 发动机启动后冷却液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启动后冷却液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500189A CN104500189A CN201410669059.XA CN201410669059A CN104500189A CN 104500189 A CN104500189 A CN 104500189A CN 201410669059 A CN201410669059 A CN 201410669059A CN 104500189 A CN104500189 A CN 10450018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ngine
- water container
- pipe
- coolant
- wa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属于汽车技术领域的发动机启动后冷却液循环装置,包括发动机、排气管、水容器、进水管、出水管、冷却液加热管、电磁阀、循环泵、冷却液温度传感器,排气管在水容器中穿过,冷却液加热管的两端分别与发动冷却液循环系统相连接,冷却液加热管的中间部位在水容器中穿过,电磁阀、循环泵均布置在冷却液加热管上,冷却液温度传感器布置在发动机上。在本发明中,可以利用发动机排气的余热对水容器中的水进行加热,从而加热冷却液。本发明结构合理,设计简单,适用于汽车排气余热利用系统的设计。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排气利用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可以利用排气余热加热水的发动机启动后冷却液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发动机是一种能够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包括如内燃机(汽油发动机等)、外燃机(斯特林发动机、蒸汽机等)、电动机等。如内燃机通常是把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发动机既适用于动力发生装置,也可指包括动力装置的整个机器(如:汽油发动机、航空发动机)。发动机最早诞生在英国,所以,发动机的概念也源于英语,它的本义是指那种“产生动力的机械装置。热效率是指发动机输出的机械功与燃烧燃油产生的化学能之间的比率,即评价有多少热量转化成有效功。通常的汽油发动机热效率为30%左右,非直喷柴油发动机通常为35%左右,而TDI发动机的燃油被直接喷射到燃烧室内,其指示热效率可以达到43%。由此可见,发动机燃油所含的热能,有很大一部分都被发动机排气带走。如何在提高发动机热效率的同时,充分利用发动机排气的余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经过现有文献检索,发现专利申请号为20132030277.7,名称为发动机排气热量回收供应车内取暖系统的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利用排气余热取暖的技术;但是它是直接把排气通过管路引入驾驶室,当排气管路发生泄漏时很容易造成车内空气质量较差或使车内人员尾气中毒。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发动机启动后冷却液循环装置,可以充分利用发动机排气的余热,并且不会使驾驶室内进入发动机排气。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包括车体、车轮、发动机、排气管、水容器、进水管、出水管、电子控制单元、线束、冷却液加热管、电磁阀、循环泵、冷却液温度传感器,车轮布置在车体的下端,发动机布置在车体的前端,排气管的进气口与发动机的排气口相连接,水容器布置在车体的下端,水容器为长方体,排气管在水容器中穿过,进水管布置在水容器的前端底部,出水管布置在水容器的后端底部,进水管、出水管分别装有阀门,冷却液加热管的两端分别与发动机冷却液循环系统相连接,冷却液加热管的中间部位在水容器中穿过,电磁阀、循环泵均布置在冷却液加热管上,冷却液温度传感器布置在发动机上,电子控制单元通过线束分别与电磁阀、循环泵、冷却液温度传感器相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可以利用发动机尾气的余热对水容器中的水进行加热,从而进一步加热冷却液。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水容器中的管路布置图;
附图中的标号分别为:1、车体,2、车轮,3、发动机,4、排气管,5、水容器,6、进水管,7、出水管,8、电子控制单元,9、线束,10、冷却液加热管,11、电磁阀,12、循环泵,13、冷却液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
本发明的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包括车体1、车轮2、发动机3、排气管4、水容器5、进水管6、出水管7、电子控制单元8、线束9、冷却液加热管10、电磁阀11、循环泵12、冷却液温度传感器13,车轮2布置在车体1的下端,发动机3布置在车体1的前端,排气管4的进气口与发动机4的排气口相连接,水容器5布置在车体1的下端,水容器5为长方体,排气管4在水容器5中穿过,进水管6布置在水容器5的前端底部,出水管7布置在水容器5的后端底部,进水管6、出水管7分别装有阀门,冷却液加热管10的两端分别与发动机冷却液循环系统相连接,冷却液加热管10的中间部位在水容器5中穿过,电磁阀11、循环泵12均布置在冷却液加热管10上,冷却液温度传感器13布置在发动机3上,电子控制单元8通过线束分别与电磁阀11、循环泵12、冷却液温度传感器13相连接。
在本发明的实施过程中,通过进水管6、出水管7可以对水容器5进行加水或放水。利用排气管4可以对水容器5中的水进行加热。当发动机刚启动时,冷却液温度较低,通过电子控制单元8可以把电磁阀11、循环泵12打开,从而利用水容器5中热水对冷却液进行加热,降低油耗。
Claims (1)
1.一种发动机启动后冷却液循环装置,包括车体(1)、车轮(2)、发动机(3)、排气管(4),车轮(2)布置在车体(1)的下端,发动机(3)布置在车体(1)的前端,排气管(4)的进气口与发动机(4)的排气口相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水容器(5)、进水管(6)、出水管(7)、电子控制单元(8)、线束(9)、冷却液加热管(10)、电磁阀(11)、循环泵(12)、冷却液温度传感器(13),水容器(5)布置在车体(1)的下端,水容器(5)为长方体,排气管(4)在水容器(5)中穿过,进水管(6)布置在水容器(5)的前端底部,出水管(7)布置在水容器(5)的后端底部,进水管(6)、出水管(7)分别装有阀门,冷却液加热管(10)的两端分别与发动机冷却液循环系统相连接,冷却液加热管(10)的中间部位在水容器(5)中穿过,电磁阀(11)、循环泵(12)均布置在冷却液加热管(10)上,冷却液温度传感器(13)布置在发动机(3)上,电子控制单元(8)通过线束分别与电磁阀(11)、循环泵(12)、冷却液温度传感器(13)相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669059.XA CN104500189A (zh) | 2014-11-20 | 2014-11-20 | 发动机启动后冷却液循环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669059.XA CN104500189A (zh) | 2014-11-20 | 2014-11-20 | 发动机启动后冷却液循环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500189A true CN104500189A (zh) | 2015-04-08 |
Family
ID=529416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669059.XA Pending CN104500189A (zh) | 2014-11-20 | 2014-11-20 | 发动机启动后冷却液循环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500189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968863A (zh) * | 2017-02-16 | 2017-07-21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发动机冷却液加热系统 |
-
2014
- 2014-11-20 CN CN201410669059.XA patent/CN104500189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968863A (zh) * | 2017-02-16 | 2017-07-21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发动机冷却液加热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758706B (zh) | 发动机油箱加热装置 | |
CN105501027A (zh) | 一种利用汽车尾气余热供暖的装置 | |
CN105697117A (zh) | 一种汽车双排气管路系统 | |
CN209011974U (zh) | 掺氢发动机动力装置 | |
CN106150825A (zh) | 一种车辆发动机冷启动加热系统 | |
CN203177696U (zh) | 船舶柴油机废气加热热水装置 | |
CN203161385U (zh) | 一种液、气体燃料机动车节油器 | |
CN104500189A (zh) | 发动机启动后冷却液循环装置 | |
CN104500187A (zh) | 发动机启动后机油循环装置 | |
CN201723297U (zh) | 一种新型发动机冷却系统 | |
CN104481634A (zh) | 燃油和机油循环系统 | |
CN203258723U (zh) | 船舶余热利用供暖装置 | |
CN104564440A (zh) | 管路辅助系统 | |
CN104564436A (zh) | 排气再循环利用系统 | |
CN104454097A (zh) | 冷冻液和机油控制系统 | |
CN104481648A (zh) | 燃油温度调节装置 | |
CN104454257A (zh) | 自然吸气发动机进气加热装置 | |
CN204729190U (zh) | Lng发动机气化器及lng发动机 | |
CN104500188A (zh) | 热水加热系统 | |
CN104500191A (zh) | 管路包裹系统 | |
CN209892309U (zh) | 一种发动机排气系统废气能量回收装置 | |
CN203756382U (zh) | 一种燃油加热装置 | |
CN104481649A (zh) | 可切换式加热系统 | |
CN202228223U (zh) | 内燃机燃料加热装置 | |
CN202659376U (zh) | 一种设有燃气加热器的lng客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408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