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71990A - 无线通信方法、无线通信系统、基站和无线终端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方法、无线通信系统、基站和无线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471990A
CN104471990A CN201280074706.1A CN201280074706A CN104471990A CN 104471990 A CN104471990 A CN 104471990A CN 201280074706 A CN201280074706 A CN 201280074706A CN 104471990 A CN104471990 A CN 1044719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ference
wireless terminal
communication
supplementary
radio commun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7470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471990B (zh
Inventor
太田好明
河崎义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wa Kancai Co ltd
Fcnt Co ltd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4719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719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4719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719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45Interference valu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8Time-out mechanis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16Performing reselection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W36/20Performing reselection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optimising the interference lev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8Selecting a network or a communication servi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1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ed by the network, e.g. network or access point is master and terminal is slave
    • H04W52/0216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ed by the network, e.g. network or access point is master and terminal is slave using a pre-established activity schedule, e.g. traffic indication fra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1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the level of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公开的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在执行多个无线通信的无线终端中控制所述无线终端内的干扰并提高通信性能的无线通信方法、无线通信系统、基站和无线终端。在无线通信方法中,在执行多个无线通信的无线终端中,根据所述无线终端内的干扰的产生,将辅助控制所述干扰的第1辅助信息发送到基站,在所述基站中,从所述无线终端接收所述第1辅助信息,将与所述多个无线通信有关的控制信息发送到所述无线终端,在所述无线终端中,进行用于控制所述干扰的计测,发送辅助控制所述干扰的第2辅助信息。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方法、无线通信系统、基站和无线终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方法、无线通信系统、基站和无线终端。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便携电话系统等无线通信系统中,为了实现无线通信的进一步高速化、大容量化等,对下一代的无线通信技术进行了研究。例如,在作为标准化团体的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中,提出了被称为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的通信规格、以LTE的无线通信技术为基础的被称为LTE-A(LTE-Advanced:LTE-后续演进)的通信规格。
在这种无线通信系统中,例如,有时在1个无线终端中执行多个无线通信。多个无线通信例如是不同方式的无线通信,举出LTE通信和无线LAN(Local AreaNetwork:局域网)等。该情况下,例如在1个无线终端内并列设置分别与多个无线通信对应的电路。这种状况例如被称为IDC(In-device co-existence:在设备共存)。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R 36.816V11.2.0(2011-12)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假设各无线通信使用相同或相近的频带进行通信。此时,在无线终端中,当在分别对应的电路中同时执行各无线通信时,无线终端内产生相互干扰,通信性能可能劣化。
公开的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在执行多个无线通信的无线终端中控制所述无线终端内的干扰而提高通信性能的无线通信方法、无线通信系统、基站和无线终端。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并实现目的,在本案件公开的无线通信方法中,在执行多个无线通信的无线终端中,根据所述无线终端内的干扰的发生,将辅助控制所述干扰的第1辅助信息发送到基站,在所述基站中,从所述无线终端接收所述第1辅助信息,将与所述多个无线通信有关的控制信息发送到所述无线终端,在所述无线终端中,进行用于控制所述干扰的计测,发送辅助控制所述干扰的第2辅助信息。
发明效果
根据本案件公开的无线通信方法的一个方式,获得了以下的效果:能够在执行多个无线通信的无线终端中控制所述无线终端内的干扰,从而提高了通信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2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基站的结构的功能框图。
图3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的结构的功能框图。
图4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基站的硬件结构的图。
图5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的硬件结构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的顺序图。
图7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基站的结构的功能框图。
图8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无线终端的结构的功能框图。
图9是说明无线通信系统的频带的分配例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的图。
图11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的图。
图12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的顺序图。
图13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例的表。
图14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例的表。
图15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例的表。
图16是示出第5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例的表。
图17是示出第6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例的表。
图18是示出第7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例的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案件公开的无线通信方法、无线通信系统、基站和无线终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下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本案件公开的无线通信方法、无线通信系统、基站和无线终端。
[第1实施方式]
图1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1的结构。如图1所示,无线通信系统1具有基站10和无线终端20。基站10形成小区C10。无线终端20存在于小区C10中。
基站10通过有线连接而与网络装置3连接,网络装置3通过有线连接而与网络2连接。基站10设置成能够经由网络装置3和网络2而与其他基站收发数据和控制信息。
网络装置3例如具有通信部和控制部,这些各结构部分以能够单向或双向进行信号和数据的输入、输出的方式进行连接。网络装置3例如由网关实现。作为网络装置3的硬件结构,例如,通信部由接口电路实现,控制部由处理器和存储器实现。
无线终端20利用第1无线通信与基站10进行通信。并且,无线终端20利用第2无线通信与基站10以外的接入点和通信设备进行通信。作为第1无线通信,例如举出LTE或LTE-A。并且,作为第2无线通信,例如举出无线网络(WiFi)或蓝牙(Bluetooth(注册商标))。
第1无线通信和第2无线通信使用相同或相近的频带进行通信。例如,假设第1无线通信中准备的频带群和第2无线通信中准备的频带群相邻的情况、第1无线通信和第2无线通信共用相同频带群的情况。
图2是示出基站10的结构的功能框图。如图2所示,基站10具有发送部11、接收部12。这些各结构部分以能够单向或双向进行信号和数据的输入、输出的方式进行连接。
发送部11经由天线利用第1无线通信发送数据信号和控制信号。另外,天线可以在发送和接收中共用。发送部11例如经由下行数据信道和控制信道发送下行信号。下行物理数据信道例如包括专用数据信道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下行共享信道)。并且,下行物理控制信道例如包括专用控制信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控制信道)。要发送的信号例如包括在专用控制信道上传送到连接状态的无线终端20的L1/L2控制信号、在专用数据信道上传送到连接状态的无线终端20的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控制信号。并且,要发送的信号例如包括用于信道估计和解调的参考信号。并且,要发送的信号例如包括与连接中的无线终端20中的无线通信有关的控制信息。作为控制信息,例如举出无线终端20使用的无线资源的调度的周期、无线终端20中的间歇接收(DRX、Discontinuous Reception:非连续接收)的周期。
接收部12经由天线利用第1无线通信接收从无线终端20发送的数据信号和控制信号。接收部12例如经由上行数据信道和控制信道接收上行信号。上行物理数据信道例如包括专用数据信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共享信道)。并且,上行物理控制信道例如包括专用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Channel: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并且,要接收的信号例如包括用于信道估计和解调的参考信号。并且,要接收的信号例如包括从无线终端20发送的干扰通知(IDCindication:IDC指示)、辅助控制干扰的信息(assistant information:辅助信息)。干扰通知例如通知表示是否检测到产生干扰的信息和干扰电平中的至少任意一方。
控制部13通过有线连接或无线连接从网络装置3或其他基站取得数据和控制信息。控制部13将要发送的数据和控制信息输出到发送部11。控制部13从接收部12输入所接收的数据和控制信息。
并且,控制部13进行如下控制:从无线终端20接收辅助控制干扰的信息(第1辅助信息),将与无线通信有关的控制信息发送到无线终端20。辅助控制干扰的信息(第1辅助信息)例如与干扰通知一起或包含在干扰通知内进行发送。控制部13例如在接收到辅助控制干扰的信息后,作为与无线通信有关的控制信息,决定无线通信参数。例如,在要提高第1无线通信的活性度(活性化)的情况下,无线通信参数被设定为进一步缩短DRX的周期、或被设定为提高调度的频度。并且,例如,在要降低第1无线通信的活性度的情况下,无线通信参数被设定为进一步延长DRX的周期、或被设定为降低调度的频度。
并且,控制部13进行如下控制:从无线终端20接收基于用于控制干扰的计测结果的辅助控制干扰的信息(第2辅助信息),将与无线通信有关的控制信息发送到无线终端20。控制部13例如在接收到从无线终端20接收到的辅助控制干扰的信息后,作为与无线通信有关的控制信息,决定无线通信参数。作为辅助控制干扰的信息,例如举出根据计测结果来决定的无线终端20所希望的无线通信参数(DRX的模式、切换目的地的频带等)。控制部13反映无线终端20希望的无线通信参数,进行调度,将无线通信参数发送到无线终端20。另外,控制部13例如也可以从无线终端20接收计测结果并决定无线通信参数。控制部13例如根据计测结果来决定DRX的模式和切换目的地的频带。
图3是示出无线终端20的结构的功能框图。如图3所示,无线终端20具有发送部21A、21B、接收部22A、22B、控制部23A、23B。这些各结构部分以能够单向或双向进行信号和数据的输入、输出的方式进行连接。
发送部21A经由天线利用第1无线通信发送数据信号和控制信号。另外,天线可以在发送和接收中共用。发送部21例如经由上行数据信道和控制信道发送上行信号。要发送的信号例如包括用于信道估计和解调的参考信号、表示产生干扰的干扰通知、辅助控制干扰的信息。
接收部22A经由天线利用第1无线通信接收从基站10发送的数据信号和控制信号。要接收的信号例如包括用于信道估计和解调的参考信号、与无线通信有关的控制信息。
控制部23A检测由于第1无线通信和第2无线通信而引起的无线终端20内的干扰的产生。控制部23A例如根据第1无线通信和第2无线通信动作时的第1无线通信侧的接收信号的错误特性等,检测第1无线通信中的干扰的产生(或判定第1无线通信中的通信性能的劣化)。
并且,控制部23A取得从控制部23B通知的第2无线通信中的干扰的产生的检测结果(或第2无线通信中的通信性能的劣化的判定结果)。另外,控制部23A也可以从控制部23B取得接收信号的错误特性等,检测第2无线通信中的干扰的产生(或判定第2无线通信中的通信性能的劣化)。
并且,控制部23A在检测到产生干扰的情况下,进行用于去除干扰的干扰控制。作为干扰控制,存在各种方式,可以组合使用这些方式。作为干扰控制,例如举出在无线终端20的第1无线通信侧和第2无线通信侧不协调而独自进行的模式、在无线终端20内在第1无线通信侧和第2无线通信侧协调进行的模式、在无线终端20内和基站10等外部网络协调进行的模式。例如,在无线终端20内协调进行的模式中,举出取得第1无线通信的信号与第2无线通信的信号之差的方法、对第1无线通信的通信定时和第2无线通信的通信定时进行时间分割的方法、减小第1无线通信或第2无线通信的发送功率的方法等。
作为干扰控制,特别举出(1)FDM(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频分复用)方式、(2)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时分复用)方式、(3)自主停止(Autonomous Denial:自主否认)方式。
在FDM方式中,将第1无线通信中当前使用的频带切换为不同的频带。
在TDM方式中,在第1无线通信和第2无线通信中,进行控制,使得不会同时执行一方的发送和另一方的接收。详细地讲,例如,进行控制,使得第1无线通信的DRX的模式适当。
在自主否认(Autonomous Denial)方式中,例如在使用FDM方式和TDM方式也无法控制无线终端内的干扰的情况下,无线终端20自主地停止第1无线通信或第2无线通信的发送。另外,例如,自主停止的频度和电平可以从基站10通知,也可以在无线终端20内预先存储并调整。
控制部23A在检测到产生干扰的情况下,决定辅助控制干扰的信息。然后,控制部23A进行将干扰通知和辅助控制干扰的信息发送到基站10的控制。辅助控制干扰的信息例如包括表示与多个无线通信有关的无线终端20的意向的信息(意向信息)。意向(preference)例如表示在无线终端20中使多个无线通信中的哪个无线通信的通信性能优先。例如,在第1无线通信意向的情况下,使第1无线通信的通信性能优先,在第2无线通信意向的情况下,使第2无线通信的通信性能优先。意向信息例如作为规定位的信息附加在干扰通知中进行发送。并且,作为辅助控制干扰的信息,控制部23A例如可以将意向信息、使意向信息和干扰的产生模式对应起来的信息、以及使意向信息、干扰的产生模式和无线终端20中正在实施的通信服务的种类(或业务的种类)对应起来的信息发送到基站10。
并且,控制部23A在检测到产生干扰的情况下,执行用于控制干扰的计测处理。控制部23A例如检测与当前使用的频带不同的频带下的来自基站10的参考信号,对接收信号电平进行计测(不同频率计测)。接收信号电平例如包括接收功率和接收品质。作为接收信号电平,例如举出RSRP(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Q(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Quality:参考信号接收品质)(=接收功率值/总功率值)、SIR(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信号干扰比)、SINR(Signalto Interference and Noise Ratio: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等。
并且,控制部23A接收根据计测处理完成前发送的辅助控制干扰的信息而从基站10发送的与无线通信有关的控制信息,通过使用该控制信息执行无线通信,进行干扰控制。并且,控制部23A接收根据计测结果而从基站10发送的与无线通信有关的控制信息,通过使用该控制信息执行无线通信,进行干扰控制。
发送部21B经由天线利用第2无线通信发送数据信号和控制信号。另外,天线可以在发送和接收中共用。
接收部22B经由天线利用第2无线通信接收从基站发送的数据信号和控制信号。
控制部23B将要发送的数据和控制信息输出到发送部21。并且,控制部23输入从接收部12接收的数据和控制信息。
控制部23B例如根据第1无线通信和第2无线通信动作时的第2无线通信侧的接收信号的错误特性等,检测第2无线通信中的干扰的产生(或判定第2无线通信中的通信性能的劣化)。
控制部23B将计测出的接收信号电平通知给控制部23A。控制部23B也可以根据计测出的接收信号电平判定第2无线通信中的通信性能的劣化,将判定结果通知给控制部23A。
图4是示出基站10的硬件结构的图。如图4所示,作为硬件的结构要素,基站10具有例如具备天线31的RF(Radio Frequency:射频)电路32、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33、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34、存储器35、网络IF(Interface:接口)36。CPU被连接成能够经由开关等网络IF36进行各种信号和数据的输入、输出。存储器35例如包括SDRAM(Synchronous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内存)等RAM(Random AccessMemory:随机存取内存)、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和闪存中的至少任意一方,存储程序、控制信息和数据。发送部11和接收部12例如由RF电路32实现、或由天线31和RF电路32实现。控制部13例如由CPU33等的集成电路或DSP34等的集成电路实现。
图5是示出无线终端20的硬件结构的图。如图5所示,作为硬件的结构要素,无线终端20具有例如分别具备天线41A、41B的RF电路42A、42B、CPU43A、43B、存储器44A、44B。进而,无线终端20也可以具有与CPU43A、43B连接的LCD(Liquid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等显示装置。存储器44A、44B例如包括SDRAM等RAM、ROM和闪存中的至少任意一方,存储程序、控制信息和数据。发送部21A和接收部22A例如由RF电路42A实现、或由天线41A和RF电路42A实现。控制部23A例如由CPU43A等的集成电路实现。同样,发送部21B和接收部22B例如由RF电路42B实现、或由天线41B和RF电路42B实现。控制部23B例如由CPU43B等的集成电路实现。
接着,对第1实施方式中的无线通信系统1的动作进行说明。图6是用于说明无线通信系统1的无线终端20中的干扰控制动作的顺序图。
这里,作为前提,对所述干扰控制的3个方式进行研究。在FDM方式中,根据不同频率计测的计测结果决定不同频率切换的执行以及切换目的地的频率。该不同频率计测例如需要数十[ms]~数百[ms]的时间。因此,从当前使用的频带切换为不同频带需要时间。因此,干扰控制发挥功能需要时间。并且,在TDM方式中,在第1无线通信的干扰控制中检测到适当的DRX模式需要时间。即,干扰控制发挥功能需要时间。并且,在自主否认(Autonomous Denial)方式中,由于无线终端任意停止发送,所以,例如,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比较高的通信可能连续停止,通信性能劣化。这样,需要进行避免通信性能劣化的迅速的控制。
另外,在图5中记载了安装不同的2个无线通信的功能的例子,但是不限于2个,也可以安装3个以上的无线通信的功能。
因此,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下所述在无线终端20中进行干扰控制动作。
如图6所示,无线终端20检测干扰的产生(S1)。接着,无线终端20决定辅助控制干扰的信息(第1辅助信息),将干扰通知和辅助控制干扰的信息发送到基站10(S2)。辅助控制干扰的信息例如包括与多个无线通信有关的无线终端20的意向信息。辅助控制干扰的信息例如作为RRC控制信号进行发送。
接着,无线终端20开始进行用于控制干扰的计测处理(S3)。在计测处理中,例如对不同频率下的接收信号电平进行计测。
与此同时,基站10在接收到第1辅助信息后,决定与无线通信有关的控制信息(无线通信参数)(S4)。例如,作为无线通信参数,决定DRX周期、调度的周期。
接着,基站10将所决定的与无线通信有关的控制信息(无线通信参数)发送到无线终端20(S5)。无线通信参数例如作为在PDSCH上传送的RRC信令进行发送。
接着,无线终端20根据接收到的与无线通信有关的控制信息(无线通信参数)对无线通信进行控制(S6)。由此,对干扰进行控制以去除干扰。这样,在不同频率计测完成之前,根据第1辅助信息提前开始进行干扰控制,所以,能够迅速执行干扰控制,提高通信性能。
接着,无线终端20判断是否完成了计测处理(S7)。在计测处理未完成的情况下(S7的判断结果为“否”),返回S7,继续进行计测处理,在计测处理完成之前,在规定的定时进行判断。
另一方面,在计测处理已完成的情况下(S7的判断结果为“是”),无线终端20根据计测结果决定辅助控制干扰的信息(第2辅助信息),将其发送到基站10。
然后,基站10例如在接收到基于计测结果的第2辅助信息后,决定与无线通信有关的控制信息(无线通信参数),并将其发送到无线终端70,在无线终端70中,能够根据接收到的无线通信参数对无线通信进行控制。由此,例如,通过执行不同频率切换、或者在适当的DRX模式下执行DRX、或者以适当的频度执行自主停止,能够对干扰进行控制以避免产生干扰。另外,无线终端20也可以在满足规定的条件的情况下,不针对第2辅助信息进行基站10的决定和发送。
以上,根据第1实施方式,在执行多个无线通信的无线终端20中,能够控制无线终端20内的干扰并提高通信性能。
另外,在上述干扰控制动作中,从检测干扰的产生到计测处理完成为止,无线终端20将干扰通知和第1辅助信息一次发送到基站10,但是,也可以在计测处理完成之前,反复检测干扰的产生,多次发送干扰通知和第1辅助信息。进而,无线终端20也可以具有定时器或计数器,例如以从第1次发送干扰通知和第1辅助信息到规定的时间或规定的次数为止的方式,限制干扰通知和第1辅助信息的发送。例如,进行控制,以使得通过上限值N(N为1以上的整数)来限制发送(重发)的次数、或者只能在定时器计时中的期间内进行发送(重发)。由此,能够避免过剩地再次发送干扰通知和第1辅助信息。另外,基站10也可以具有定时器或计数器,将发送的限制通知给无线终端20。并且,也可以根据从第1辅助信息的第1次发送起的经过时间或发送次数、或者根据干扰的产生状态,无线终端20对第1辅助信息的内容进行调整,基站10对根据第1辅助信息决定的控制信息的内容进行调整。
并且,也可以在计测处理部分完成时,根据部分计测结果来决定基于计测结果的辅助控制干扰的信息并将其发送到基站10。
[第2实施方式]
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具有基站50(后述图7所示)和无线终端70(后述图8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整体结构与图1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1相同。对无线通信系统的基站50、无线终端70以外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说明。
在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1中,无线终端70存在于基站50所形成的小区中。基站50通过有线连接而与网络装置3连接,网络装置3通过有线连接而与网络2连接。基站50设置成能够经由网络装置3和网络2而与其他基站收发数据和控制信息。
无线终端70利用第1无线通信与基站50进行通信。并且,无线终端70利用第2无线通信与基站50以外的接入点和通信设备进行通信。作为第1无线通信,例如举出LTE或LTE-A。并且,作为第2无线通信,例如举出无线网络(WiFi)或蓝牙(Bluetooth)。
图7是示出基站50的结构的功能框图。如图7所示,基站50具有发送/接收天线51、发送/接收切换部52、接收信号处理部53、数据取得部54、RS(Reference Signal:参考信号)取得部55。并且,基站50具有数据转送部56和无线通信控制部58。并且,基站50具有数据生成部59、RS生成部60、发送信号处理部61。这些各结构部分以能够单向或双向进行信号和数据的输入输出的方式进行连接。
发送/接收天线51在接收的情况下,接收无线信号并将其输出到接收信号处理部53。发送/接收天线51例如经由上行数据信道和控制信道接收上行信号。接收信号的物理信道例如包括随机接入信道PRACH(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USCH、PUCCH。上行信号例如包括以随机接入顺序从无线终端发送的RACH信号、用于信道估计和解调的参考信号、控制信号、数据信号。并且,控制信号例如包括从无线终端70发送的干扰通知、辅助控制干扰的信息、用于控制干扰的计测结果。
并且,发送/接收天线51在发送的情况下发送从发送信号处理部61输入的无线信号。发送/接收天线51例如经由下行数据信道和控制信道发送下行信号。发送信号的物理信道例如包括同步信道PSCH(Physical Synchronization Channel:物理同步信道)、报知信道PBCH(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物理广播信道)、PDSCH和PDCCH。下行信号例如包括用于信道估计和解调的参考信号、控制信号、数据信号。作为控制信号,例如举出在专用控制信道上传送到连接状态的无线终端70的L1/L2信令、在专用数据信道上传送到连接状态的无线终端70的RRC信令。并且,作为控制信号,例如举出存储在MIB(Master Information Block:主系统信息块)或SIB(SystemInformation Block:系统信息块)中且在报知信道或由报知信道指定的共享信道上传送的系统信息。控制信号例如包括与连接中的无线终端70中的无线通信有关的控制信息。作为控制信息,例如举出无线终端70使用的无线资源的调度的周期、无线终端70中的DRX的周期。例如在建立连接的定时或规定的控制定时通知这些控制信息。
发送/接收切换部52对发送/接收天线51的发送和接收进行切换。另外,天线可以在发送和接收中分开设置。并且,也可以具有多个天线。
接收信号处理部53对接收信号进行A/D(Analog to Digital:模拟到数字)转换等无线处理、FFT处理等数字信号处理。接收信号处理部53向数据取得部54输出所接收到的数据信号和控制信号。并且,接收信号处理部53向RS取得部55输出所接收到的参考信号。
数据取得部54对接收到的数据信号和控制信号进行解调处理和解码处理。数据取得部54例如根据预先通知或存储的控制信息和解调处理用的参考信号进行解调处理。并且,数据取得部54根据预先通知或存储的控制信息和从信道估计用的参考信号估计出的信道估计值,进行解调处理后的信号的解码处理。并且,数据取得部54进行解码处理后的信号的重排序处理等,取得数据。
RS取得部55将解调用的参考信号输出到数据取得部54。并且,RS取得部55将预先通知或存储的控制信息和从信道估计用的参考信号估计出的信道估计值输出到数据取得部54。并且,RS取得部55将从参考信号取得的接收信号电平输出到无线通信控制部58。
数据转送部56将从数据取得部54输入的数据和控制信息转送到网络装置3。并且,数据转送部56输入从网络装置3转送的数据和控制信息。并且,数据转送部56将要发送的数据和控制信息输出到数据生成部59。
无线通信控制部58进行针对无线终端70的无线资源的分配等的调度。无线通信控制部58进行如下控制:例如从无线终端70接收干扰通知和辅助控制干扰的信息(第1辅助信息),将与无线通信有关的控制信息发送到无线终端70。无线通信控制部58例如在接收到辅助控制干扰的信息后,决定无线通信参数。例如,在要提高第1无线通信的活性度(活性化)的情况下,无线通信参数被设定为进一步缩短DRX的周期、或被设定为提高调度的频度。并且,例如,在要降低第1无线通信的活性度的情况下,无线通信参数被设定为进一步延长DRX的周期、或被设定为降低调度的频度。
并且,无线通信控制部58进行如下控制:从无线终端70接收基于用于控制干扰的计测结果的辅助控制干扰的信息(第2辅助信息),将与无线通信有关的控制信息发送到无线终端70。无线通信控制部58例如在接收到从无线终端70接收到的辅助控制干扰的信息后,决定无线通信参数。作为辅助控制干扰的信息,例如举出根据计测结果来决定的无线终端70希望的无线通信参数(DRX的模式、切换目的地的频带等)。无线通信控制部58反映无线终端20希望的无线通信参数,进行调度,将无线通信参数发送到无线终端70。另外,控制部13例如也可以从无线终端70接收计测结果并决定无线通信参数。无线通信控制部58例如根据计测结果来决定DRX的模式和切换目的地的频带。
数据生成部59将用户数据和控制信息存储在预先决定的信令格式中。然后,数据生成部59对信令格式中存储的用户数据和控制信息进行编码处理和调制处理,将发送数据输出到发送信号处理部60。控制信息包括报知信息。
RS生成部60生成用于数据的解调和信道估计的参考信号,将其输出到发送信号处理部61。
发送信号处理部61生成发送信号并将其输出到发送/接收天线51。发送信号处理部61例如对发送数据和参考信号进行天线端口和无线资源的分配。并且,发送信号处理部61例如进行数字信号处理、D/A(Digital to Analog:数字到模拟)转换处理等无线处理,生成发送信号。
图8是示出无线终端70的功能结构的框图。如图8所示,无线终端70具有发送/接收天线71、发送/接收切换部72、接收信号处理部73、数据取得部74、第1无线通信控制部75、干扰检测部76、数据生成部77、发送信号处理部78、应用处理部80。并且,无线终端70具有发送/接收天线82、发送/接收切换部83、接收信号处理部84、数据取得部85、第2无线通信控制部86、干扰检测部87、数据生成部88、发送信号处理部89。这些各结构部分以能够单向或双向进行信号和数据的输入、输出的方式进行连接。
发送/接收天线71在接收的情况下,利用第1无线通信接收无线信号并将其输出到接收信号处理部73。发送/接收天线71例如经由下行数据信道和控制信道接收下行信号。接收信号的物理信道例如包括PSCH、PBCH、PDSCH、PDCCH。下行信号例如包括无线终端的一起调出用的PCH(Paging Channel:寻呼信道)信号、用于信道估计和解调的参考信号、控制信号、数据信号。作为控制信号,例如举出在专用控制信道上传送到连接状态的无线终端70的L1/L2信令、在专用数据信道上传送到连接状态的无线终端70的RRC信令。并且,控制信号例如包括与连接中的无线终端70中的无线通信有关的控制信息。作为控制信息,例如举出无线终端70使用的无线资源的调度的周期、无线终端70中的DRX的周期。
并且,发送/接收天线71在发送的情况下,利用第1无线通信发送从发送信号处理部78输入的无线信号。发送/接收天线71例如经由下行数据信道和控制信道发送下行信号。发送信号的物理信道例如包括PRACH、PUSCH、PUCCH。上行信号例如包括RACH信号、用于信道估计和解调的参考信号、控制信号、数据信号。并且,控制信号例如包括从无线终端70发送的干扰通知、辅助控制干扰的信息、用于控制干扰的计测结果。
发送/接收切换部72对发送/接收天线71的发送和接收进行切换。另外,在第1无线通信中,天线可以在发送和接收中分开设置。并且,在第1无线通信中,也可以具有多个天线。
接收信号处理部73对接收信号进行A/D转换等无线处理、FFT处理等数字信号处理。接收信号处理部73向数据取得部74输出所接收到的数据信号、控制信号、参考信号、PCH信号。
数据取得部74对接收到的数据信号和控制信号等进行解调处理和解码处理。数据取得部74例如根据预先通知或存储的控制信息和解调处理用的参考信号进行解调处理。并且,数据取得部74根据预先通知或存储的控制信息和从信道估计用的参考信号估计出的信道估计值,进行解调处理后的信号的解码处理。并且,数据取得部74进行解码处理后的接收信号的重排序处理等,提取数据和控制信息。控制信息例如包括报知信息。
干扰检测部76检测由于第1无线通信和第2无线通信而引起的无线终端70内的干扰的产生。干扰检测部76例如检测第1无线通信侧的内部干扰的产生。干扰检测部76例如根据第1无线通信和第2无线通信动作时的第1无线通信侧的接收信号的错误特性等,检测第1无线通信中的干扰的产生(或判定第1无线通信中的通信性能的劣化)。
第1无线通信控制部75根据通知或预先存储的控制信息,对第1无线通信中的无线通信进行控制。并且,第1无线通信控制部75在检测到产生干扰的情况下,进行用于去除干扰的干扰控制。作为干扰控制,例如存在上述(1)FDM方式、(2)TDM方式、(3)自主停止(Autonomous Denial:自主否认)方式,可以组合这些方式来使用。
第1无线通信控制部75在检测到产生干扰的情况下,决定辅助控制干扰的信息。然后,第1无线通信控制部75进行将干扰通知和辅助控制干扰的信息发送到基站50的控制。辅助控制干扰的信息例如包括表示与多个无线通信有关的无线终端70的意向的信息(意向信息)。意向信息例如是表示在无线终端70中使多个无线通信中的哪个无线通信的通信性能优先的信息。例如,在第1无线通信意向的情况下,使第1无线通信的通信性能优先,在第2无线通信意向的情况下,使第2无线通信的通信性能优先。意向信息例如作为1比特(bit)的信息附加在干扰通知中进行发送。
并且,第1无线通信控制部75在检测到产生干扰的情况下,执行用于控制干扰的计测处理。第1无线通信控制部75例如检测与当前使用的频带不同的频带下的来自基站50的参考信号,对接收信号电平进行计测(不同频率计测)。
并且,第1无线通信控制部75通过使用根据计测处理完成前发送的辅助控制干扰的信息而从基站50发送的与无线通信有关的控制信息执行无线通信,进行干扰控制。该控制信息例如是无线终端70使用的无线资源的调度的周期、无线终端70中的DRX的周期等的无线通信参数。
并且,第1无线通信控制部75接收根据基于计测结果发送的辅助控制干扰的信息而从基站50发送的与无线通信有关的控制信息,通过使用该控制信息执行无线通信,进行干扰控制。该控制信息例如是DRX的模式、切换目的地的频带等的无线通信参数。
应用处理部80对由无线终端70执行的通话和数据通信等各种应用进行管理。应用处理部80根据要执行的应用来执行第1无线通信或第2无线通信。并且,应用处理部80将与要执行的应用对应的通话和数据通信等通信服务、QoS电平等通知给第1无线通信控制部75。并且,应用处理部80将要发送的用户数据输出到数据生成部77或数据生成部88。并且,应用处理部80从数据取得部74或数据取得部85输入所取得的接收数据。
数据生成部77将用户数据和控制信息存储在预先决定的信令格式中。然后,数据生成部77对信令格式中存储的用户数据和控制信息进行编码处理和调制处理,并将其输出到发送信号处理部78。并且,数据生成部77生成用于数据的解调和信道估计的参考信号,将其输出到发送信号处理部78。并且,数据生成部77生成控制信号,并将其输出到发送信号处理部78。
发送信号处理部78生成发送信号并将其输出到发送/接收天线71。发送信号处理部78例如对发送数据和参考信号进行天线端口和无线资源的分配。并且,发送信号处理部78例如进行数字信号处理、D/A(Digital to Analog:数字到模拟)转换处理等无线处理,生成发送信号。
发送/接收天线82在接收的情况下,利用第2无线通信接收无线信号并将其输出到接收信号处理部84。并且,发送/接收天线82在发送的情况下,利用第2无线通信发送从发送信号处理部89输入的无线信号。
发送/接收切换部83对发送/接收天线82的发送和接收进行切换。另外,在第2无线通信中,天线可以在发送和接收中分开设置。并且,在第2无线通信中,也可以具有多个天线。
接收信号处理部84对接收信号进行A/D转换等无线处理、FFT处理等数字信号处理,向数据取得部85输出所接收到的数据信号和控制信号。
数据取得部85对接收到的数据信号和控制信号等进行解调处理和解码处理,取得数据和控制信息。
第2无线通信控制部86根据通知或预先存储的控制信息,对第2无线通信中的无线通信进行控制。
干扰检测部87例如检测第2无线通信侧的内部干扰的产生。干扰检测部87例如根据第1无线通信和第2无线通信动作时的第2无线通信侧的接收信号的错误特性等,检测第2无线通信中的干扰的产生(或判定第2无线通信中的通信性能的劣化)。干扰检测部87例如将第2无线通信侧的接收信号的错误特性等或干扰的产生的检测结果输出到干扰检测部76。
数据生成部88对用户数据和控制信息进行编码处理和调制处理,并将其输出到发送信号处理部89。
发送信号处理部89例如进行数字信号处理、D/A(Digital to Analog:数字到模拟)转换处理等无线处理,生成发送信号,将其输出到发送/接收天线82。
另外,基站50的硬件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的基站10的硬件结构相同。基站50的发送/接收天线51、发送/接收切换部52、接收信号处理部53的无线处理功能、发送信号处理部61的无线处理功能例如由天线和RF电路实现。并且,基站50的接收信号处理部53的数字信号处理功能、发送信号处理部61的数字信号处理功能、数据取得部54、RS取得部55、数据转送部56、无线通信控制部58、数据生成部59、RS生成部60例如由CPU等的集成电路实现。
并且,无线终端70的硬件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20的硬件结构相同。无线终端70的发送/接收天线71、发送/接收切换部72、接收信号处理部73的无线处理功能、发送信号处理部89的无线处理功能例如由天线和RF电路实现。无线终端70的接收信号处理部73的数字信号处理功能、发送信号处理部89的数字信号处理功能、数据取得部74、第1无线通信控制部75、干扰检测部76、数据生成部77、应用处理部80、数据取得部85、第2无线通信控制部86、干扰检测部87、数据生成部88例如由CPU等的集成电路实现。
接着,对第2实施方式中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进行说明。图12是用于说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无线终端70的干扰控制动作的顺序图。
这里,图9示出第1无线通信和第2无线通信中准备的频带的例子。第1无线通信和第2无线通信使用相同或相近的频带进行通信。例如,假设第1无线通信中准备的频带群和第2无线通信中准备的频带群相邻的情况、第1无线通信和第2无线通信共用相同频带群的情况。例如,ISM(Industry Science Medical:工业科学医疗)频带(Band)(2400~2483.5MHz)是一个未许可频带,在蓝牙或无线网中进行使用。此时,LTE-A TDD模式(Mode)中准备的频带40(2300~2400MHz)、LTE-A的ULFDD模式中准备的频带7(2500~2570MHz)是与ISM频带相邻的频带群。进而,在ISM频带与LTE-A共用的情况下,能够在LTE-A和蓝牙或无线网中使用相同频带。
接着,作为比较例,图10中示意地示出通常的干扰控制动作。在图10中,横轴示出时间。在时刻(a),第1无线通信为开启(ON),第2无线通信为关闭(OFF),不产生干扰。在时刻(b),第1无线通信为开启,第2无线通信为开启,检测到产生干扰,从无线终端向基站发送干扰通知,在无线终端中开始进行不同频率计测。在时刻(c)、时刻(d),在不同频率计测的执行中,产生干扰的状态持续。在时刻(e),不同频率计测完成,根据计测结果而从无线终端向基站发送辅助控制干扰的辅助信息。辅助信息例如是希望的无线通信参数,是FDM方式中使用的不同频率信息、TDM方式中使用的DRX模式等。在该时刻(e),产生干扰的状态仍然持续。在基站中,当接收到辅助信息后,决定无线通信参数,从基站向无线终端发送该无线通信参数,在FMD方式或TDM方式中开始进行干扰控制。由此,在时刻(f),成为不产生干扰的状态。在该例子中,在计测中,产生干扰的状态持续,干扰控制发挥功能需要时间。
与此相对,图11中示意地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70的干扰控制动作。在图11中,横轴示出时间。在时刻(a),第1无线通信为开启,第2无线通信为关闭,不产生干扰。在时刻(b),第1无线通信为开启,第2无线通信为开启,检测到产生干扰。此时,从无线终端70向基站50发送干扰通知和辅助控制干扰的第1辅助信息。然后,在无线终端70中开始进行不同频率计测。第1辅助信息例如包括表示使第1无线通信和第2无线通信中的哪个无线通信的通信性能优先的意向信息,基站50能够根据该信息来决定干扰控制的无线通信参数,从基站50向无线终端70发送该无线通信参数,开始进行干扰控制。在时刻(c)、时刻(d),正在执行不同频率计测,但是,由于提前开始进行干扰控制,所以,成为减少或避免了干扰的状态。在时刻(e),不同频率计测完成,根据计测结果而从无线终端向基站发送辅助控制干扰的第2辅助信息。第2辅助信息例如是希望的无线通信参数,是FDM方式中使用的不同频率信息、TDM方式中使用的DRX模式等。在该时刻(e),减少了干扰的状态持续。在基站50中,当接收到第2辅助信息后,决定无线通信参数,从基站向无线终端70发送该无线通信参数,在FMD方式或TDM方式中执行干扰控制。由此,在时刻(f),成为不产生干扰的状态。在该例子中,在计测中,由于提前开始进行干扰控制,所以成为减少或避免了干扰的状态,提高通信性能。
另外,在图11的例子中,关于第1辅助信息,例如,除了表示使第1无线通信和第2无线通信中的哪个无线通信的通信性能优先的意向信息以外,还可以设为包括FDM方式中使用的不同频率信息、TDM方式中使用的DRX模式等的信息。例如能够应用于在无线终端70中发送第1辅助信息的时刻已经得到计测结果的情况(例如,与干扰控制以外的控制相关联,在较近的定时进行计测处理并得到计测结果的情况等)。而且,第2控制信息可以设为包括反映了此后的计测处理中得到的计测结果的FDM方式中使用的不同频率信息、TDM方式中使用的DRX模式等的信息。这里,如果无线终端70的意向信息从发送第1辅助信息的时刻起发生变化,则还能够使第2辅助信息包括更新后的意向信息。即,第2辅助信息可以设为对第1辅助信息进行更新后的信息。
返回图12,对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无线终端70的干扰控制动作进行详细说明。作为前提,使用LTE通信(LTE或LTE-A)作为第1无线通信,使用ISM通信(无线网或蓝牙)作为第2无线通信。并且,与无线通信有关的控制信息(无线通信参数)的默认值例如在连接建立的定时预先从基站50进行通知,或者预先存储在无线终端70中。
如图12所示,无线终端70执行干扰的产生的检测处理(S21)。接着,无线终端70判断干扰的产生(通信性能的劣化)(S22),在未检测到产生干扰的情况下(S22的判断结果为“否”),返回S21,在规定的定时反复进行干扰的检测。另一方面,在检测到产生干扰的情况下(S22的判断结果为“是”),无线终端70决定辅助控制干扰的信息(第1辅助信息),将干扰通知和辅助控制干扰的信息发送到基站50(S23)。例如通过RRC信令进行该发送。并且,第1辅助信息包括与多个无线通信有关的无线终端70的意向信息。
具体而言,图13的表(a)示出第1辅助信息的设定例,图13的表(b)示出基于(a)的第1辅助信息的无线通信参数的设定例。在图13中,“双方干扰”表示在LTE通信和ISM通信双方中检测到产生干扰(通信性能的劣化),“仅LTE劣化”表示在LTE通信中检测到产生干扰(通信性能的劣化),“仅ISM劣化”表示在ISM通信中检测到产生干扰(通信性能的劣化)。并且,“LTE通信意向”表示无线终端70期望LTE通信(使LTE通信的通信性能优先),“ISM通信意向”表示无线终端70期望ISM通信(使ISM通信的通信性能优先)。
在图13的例子中,发送使意向信息和干扰的产生模式对应起来的信息作为第1辅助信息。具体而言,在“LTE通信意向”、“双方干扰”或“仅LTE劣化”的情况下设定为第1辅助信息X=1。并且,在“ISM通信意向”、“双方干扰”或“仅ISM劣化”的情况下设定为第1辅助信息X=0。并且,在“LTE通信意向”且“仅ISM劣化”、或“ISM通信意向”且“仅LTE劣化”的情况下不发送第1辅助信息。
在图13的例子中,第1辅助信息为1比特(bit)的控制信息,附加在干扰通知中进行发送。此时,也可以仅在满足规定的条件的情况下发送第1辅助信息。作为规定的条件,例如举出存在要发送的第1辅助信息的情况、多个无线通信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的通信性能劣化的情况等。
接着,无线终端70开始进行用于控制干扰的计测处理(S24)。在计测处理中,例如对不同频率下的接收信号电平进行计测。
与此同时,基站50在接收到第1辅助信息后,决定无线通信参数(S25)。例如,作为无线通信参数,决定DRX的周期、调度的周期。通过该无线通信参数,例如对下行接收的频度、对应的上行发送(例如ACK(ACKnowledgement:确认字符)/NACK(Negative ACKnowledgement:否定确认)等的发送)的频度、下行重发的接收间隔、DRX的开始位置进行调整。
具体而言,如图13的表(b)例示的那样,基站50在第1辅助信息X=1的情况下(“LTE通信意向”、“双方干扰”或“仅LTE劣化”),决定无线通信参数以提高LTE通信的活性度。例如,在要提高LTE通信的活性度(活性化)的情况下,无线通信参数被设定为进一步缩短DRX的周期、或被设定为提高调度的频度。
并且,基站50在第1辅助信息X=0的情况下(“ISM通信意向”、“双方干扰”或“仅ISM劣化”),决定无线通信参数以降低LTE通信的活性度。例如,在要降低LTE通信的活性度的情况下,无线通信参数被设定为进一步延长DRX的周期、或被设定为降低调度的频度。
接着,基站50将所决定的无线通信参数发送到无线终端70(S26)。例如使用在PDSCH上传送的RRC信令进行无线通信参数的发送。
接着,无线终端70根据接收到的无线通信参数对通信进行控制(S27)。由此,对干扰进行控制以减少或避免干扰。这样,在不同频率计测完成之前,根据第1辅助信息提前开始进行干扰控制,所以,能够迅速执行干扰控制,提高通信性能。
并且,具体而言,无线终端70在LTE通信意向的情况下,通过控制LTE通信以缩短DRX的周期、或提高调度的频度,由此,LTE通信的活性度提高。并且,无线终端70在ISM通信意向的情况下,通过控制LTE通信以延长DRX的周期、或降低调度的频度,由此,LTE通信的活性度降低,ISM通信的活性度相对提高。通过这种通信控制,在活性度中出现差异,由此,至少针对无线终端70所期望(优先)的通信,能够减少或避免干扰,提高通信性能。
接着,无线终端70判断是否完成了计测处理(S28)。在计测处理未完成的情况下(S28的判断结果为“否”),继续进行计测处理,在规定的定时进行判断,直到计测处理完成为止。
另一方面,在计测处理已完成的情况下(S28的判断结果为“否”),无线终端70根据计测结果决定辅助控制干扰的信息(第2辅助信息),将其发送到基站50(S29)。第2辅助信息例如是根据计测结果决定的无线终端70希望的无线通信参数。作为无线终端70希望的无线通信参数,例如举出FDM方式中使用的不同频率信息(切换目的地的频带等)、TDM方式中使用的DRX的模式、自主否认(Auto denial)方式中使用的自主停止的频度等。
接着,基站50在接收到第2辅助信息后,决定无线通信参数(S30)。例如,作为无线通信参数,决定DRX的模式、不同频率切换目的地的频带等。
接着,基站50将所决定的无线通信参数发送到无线终端70(S31)。例如使用在PDSCH上传送的RRC信令进行无线通信参数的发送。
接着,无线终端70根据接收到的无线通信参数对通信进行控制(S32)由此,对干扰进行控制以避免产生干扰。具体而言,通过执行不同频率切换、或者在适当的DRX模式下执行DRX、或者以适当的频度执行自主停止,能够避免产生干扰。
以上,根据第2实施方式,在执行多个无线通信的无线终端70中,能够控制无线终端70内的干扰并提高通信性能。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3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进行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整体结构与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相同。在以下的说明中,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说明。
第3实施方式与第2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第1辅助信息的决定与第1辅助信息对应的无线通信参数的决定的动作。图14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例的表。
第3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与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70的不同之处在于与第1无线通信控制部75相关的动作。
在第3实施方式中,第1无线通信控制部75在检测到产生干扰的情况下,决定辅助控制干扰的信息(第1辅助信息)。然后,第1无线通信控制部75进行将干扰通知和辅助控制干扰的信息发送到基站50的控制。辅助控制干扰的信息例如包括表示与多个无线通信有关的无线终端70的意向的信息(意向信息)。此时,发送使意向信息和干扰的产生模式对应起来的信息作为第1辅助信息,以区分全部组合。
具体而言,图14的表(a)示出第1辅助信息的设定例,图14的表(b)示出基于(a)的第1辅助信息的无线通信参数的设定例。在图14中,“双方干扰”表示在LTE通信和ISM通信双方中都检测到产生干扰(通信性能的劣化),“仅LTE劣化”表示在LTE通信中检测到产生干扰(通信性能的劣化),“仅ISM劣化”表示在ISM通信中检测到产生干扰(通信性能的劣化)。并且,“LTE通信意向”表示无线终端70期望LTE通信(使LTE通信的通信性能优先),“ISM通信意向”表示无线终端70期望ISM通信(使ISM通信的通信性能优先)。
在图14的例子中,作为第1辅助信息,将使意向信息和干扰的产生模式对应起来的6种信息作为3比特的控制信息附加在干扰通知中进行发送。
第3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的其他结构与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70的结构相同。并且,第3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的硬件结构与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70的硬件结构相同。
第3实施方式的基站与第2实施方式的基站50的不同之处在于无线通信控制部58的动作。
在第3实施方式中,无线通信控制部58进行如下控制:从无线终端70接收干扰通知和辅助控制干扰的信息(第1辅助信息),将与无线通信有关的控制信息发送到无线终端70。无线通信控制部58例如在接收到辅助控制干扰的信息后,决定无线通信参数。
此时,具体而言,如图14的表(b)例示的那样,基站50在第1辅助信息X=000的情况下(“LTE通信意向”、“双方干扰”),决定无线通信参数,以使得至少保持现状的无线通信参数的设定、或提高LTE通信的活性度。
基站50在第1辅助信息X=010的情况下(“LTE通信意向”、“仅LTE劣化”),决定无线通信参数以提高LTE通信的活性度。此时,与第1辅助信息X=000、011的情况相比,也可以更大程度地提高活性度。
基站50在第1辅助信息X=100的情况下(“LTE通信意向”、“仅ISM劣化”),决定无线通信参数,以使得至少保持现状的无线通信参数的设定、或降低LTE通信的活性度。
基站50在第1辅助信息X=001的情况下(“ISM通信意向”、“双方干扰”),决定无线通信参数,以使得至少保持现状的无线通信参数的设定、或降低LTE通信的活性度。
基站50在第1辅助信息X=011的情况下(“ISM通信意向”、“仅LTE劣化”),决定无线通信参数,以使得至少保持现状的无线通信参数的设定、或提高LTE通信的活性度。
基站50在第1辅助信息X=101的情况下(“ISM通信意向”、“仅ISM劣化”),决定无线通信参数以降低LTE通信的活性度。此时,与第1辅助信息X=100、001的情况相比,也可以更大程度地提高活性度。
例如,在要提高LTE通信的活性度(活性化)的情况下,无线通信参数被设定为进一步缩短DRX的周期、或被设定为提高调度的频度。并且,例如,在要降低LTE通信的活性度的情况下,无线通信参数被设定为进一步延长DRX的周期、或被设定为降低调度的频度。
另外,例如在干扰通知中包括表示干扰电平的信息的情况下,在上述例子中,也可以根据干扰电平来决定是保持现状的设定还是变更LTE通信的活性度。
第3实施方式的基站的其他结构与第2实施方式的基站50的结构相同。并且,第3实施方式的基站的硬件结构与第2实施方式的基站50的硬件结构相同。
接着,对第3实施方式中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进行说明。在第3实施方式中,与第2实施方式的S23同样,如图14例示的那样决定第1辅助信息,与干扰通知一起发送到基站50。然后,与第2实施方式的S25同样,基站50在接收到第1辅助信息后,决定无线通信参数。然后,与第2实施方式的S27同样,无线终端70根据接收到的无线通信参数对通信进行控制。由此,对干扰进行控制以减少或避免干扰。这样,在不同频率计测完成之前,根据第1辅助信息提前开始进行干扰控制,所以,能够迅速执行干扰控制,提高通信性能。
并且,通过使用如上所述决定的无线通信参数进行通信控制,期望的无线通信或无线通信服务的活性度或优先度相对提高。具体而言,无线终端70在LTE通信意向的情况下,通过控制LTE通信以缩短DRX的周期、或提高调度的频度,由此,LTE通信的活性度提高。并且,无线终端70在ISM通信意向的情况下,通过控制LTE通信以延长DRX的周期、或降低调度的频度,由此,LTE通信的活性度降低,ISM通信的活性度相对提高。通过这种通信控制,在活性度中出现差异,由此,至少针对无线终端70期望(优先)的通信,能够减少或避免干扰,提高通信性能。
此时,由于以能够区分的方式分别通知使意向信息和干扰的产生模式对应起来的6种信息,所以,能够根据这6种信息实施更加详细的调度,决定适当的无线通信参数。
以上,根据第3实施方式,在执行多个无线通信的无线终端中,能够控制无线终端内的干扰并提高通信性能。
[第4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4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进行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整体结构与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相同。在以下的说明中,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说明。
第4实施方式与第2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第1辅助信息的决定与第1辅助信息所对应的无线通信参数的决定的动作。图15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例的表。
第4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与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70的不同之处在于与第1无线通信控制部75相关的动作。
在第4实施方式中,第1无线通信控制部75在检测到产生干扰的情况下,决定辅助控制干扰的信息(第1辅助信息)。然后,第1无线通信控制部75进行将干扰通知和辅助控制干扰的信息发送到基站50的控制。辅助控制干扰的信息例如包括表示与多个无线通信有关的无线终端70的意向的信息(意向信息)。此时,意向信息例如包括表示在多个无线通信中的任意一个无线通信具有多个通信服务时、使该多个通信服务中的哪个通信服务优先的信息。具体而言,意向信息例如是表示在LTE通信中使VoIP(Voice of IP:网络电话)通信服务和数据(Data)通信服务中的哪个无线通信的通信性能优先的信息。例如,在LTE VoIP通信意向的情况下,使LTE VoIP通信的通信性能优先,在LTE VoIP通信意向+LTE数据通信意向的情况下,使LTE VoIP通信和LTE数据通信双方的通信性能优先于其他通信。
即,考虑如下情况:在多个无线通信分别包括多个通信服务时,无线通信的各通信服务的业务特性(模式)已知或已被想定。例如,在LTE通信中进行VoIP通信服务的情况下,业务的到达为周期性的(例如20[ms])。这种情况下,例如,将每个通信服务的意向通知给基站50,通过在基站50中按照每个通信服务决定无线通信参数以去除干扰,能够进行适当的干扰控制。
另外,作为意向信息,代替通知“LTE VoIP通信意向”“LTE数据通信意向”的信息,也可以通知“RLC UM意向”“RLC UM意向”的信息。例如,在利用RLCUM实施LTE VoIP通信、利用RLC AM实施LTE数据通信时,可以在对LTE VoIP通信有意向的情况下,通知“RLC UM意向”的信息,在对LTE VoIP通信和LTE数据通信双方有意向的情况下,通知“RLC UM意向+RLC AM意向”的信息。
并且,作为意向信息,代替通知“LTE VoIP通信意向”、“LTE数据通信意向”的信息,也可以通知“实时通信意向”、“非实时通信意向”的信息。例如,可以在对LTE VoIP通信有意向的情况下,通知“实时通信意向”的信息,在对LTE VoIP通信和LTE数据通信双方有意向的情况下,通知“实时通信意向+非实时通信意向”的信息。
具体而言,图15的表(a)示出第1辅助信息的设定例,图15的表(b)示出基于(a)的第1辅助信息的无线通信参数的设定例。在图15中,“双方干扰”表示在LTE通信和ISM通信双方中检测到产生干扰(通信性能的劣化),“仅LTE劣化”表示在LTE通信中检测到产生干扰(通信性能的劣化),“仅ISM劣化”表示在ISM通信中检测到产生干扰(通信性能的劣化)。并且,“LTE VoIP通信意向”表示无线终端70期望LTE通信中的VoIP通信服务(使LTE VoIP通信的通信性能优先),“LTEVoIP通信意向+LTE数据通信意向”表示无线终端70期望LTE通信中的VoIP通信服务和数据通信服务双方(使双方的通信性能优先)。
在图15的例子中,发送使意向信息和干扰的产生模式对应起来的信息作为第1辅助信息。在图15的例子中,第1辅助信息为1比特的控制信息,附加在干扰通知中进行发送。具体而言,在“LTE VoIP通信意向”、“双方干扰”或“仅LTE劣化”的情况下设定为第1辅助信息X=0。并且,在“LTE VoIP通信意向+LTE数据通信意向”、“双方干扰”或“仅LTE劣化”的情况下设定为第1辅助信息X=1。并且,在仅“ISM劣化”的情况下不发送第1辅助信息。
第4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的其他结构与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70的结构相同。并且,第4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的硬件结构与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70的硬件结构相同。
第4实施方式的基站与第2实施方式的基站50的不同之处在于无线通信控制部58的动作。
在第4实施方式中,无线通信控制部58进行如下控制:从无线终端70接收干扰通知和辅助控制干扰的信息(第1辅助信息),将与无线通信有关的控制信息发送到无线终端70。无线通信控制部58例如在接收到辅助控制干扰的信息后,决定无线通信参数。
此时,具体而言,如图15的表(b)所例示的那样,基站50在第1辅助信息X=0的情况下(“LTE VoIP通信意向”、“双方干扰”或“仅LTE劣化”),决定无线通信参数,以使得在正在实施LTE VoIP通信的情况下保持LTE VoIP的设定,在同时正在实施其他通信的情况下降低其他通信的优先度。
基站50在第1辅助信息X=1的情况下(“LTE VoIP通信意向+LTE数据通信意向”、“双方干扰”或“仅LTE劣化”),决定无线通信参数,以使得在正在实施LTE VoIP通信的情况下保持LTE VoIP通信的设定,在同时正在实施其他通信的情况下提高LTE数据通信的活性度。
例如,在要提高LTE通信的活性度(活性化)的情况下,无线通信参数被设定为进一步缩短DRX的周期、或被设定为提高调度的频度。并且,例如,在要降低LTE通信的活性度的情况下,无线通信参数被设定为进一步延长DRX的周期、或被设定为降低调度的频度。
另外,例如在干扰通知中包括表示干扰电平的信息的情况下,在上述例子中,也可以根据干扰电平来决定降低优先度的量、提高活性度的量。
第4实施方式的基站的其他结构与第2实施方式的基站50的结构相同。并且,第4实施方式的基站的硬件结构与第2实施方式的基站50的硬件结构相同。
接着,对第4实施方式中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进行说明。在第4实施方式中,与第2实施方式的S23同样,如图15例示的那样决定第1辅助信息,与干扰通知一起发送到基站50。然后,与第2实施方式的S25同样,基站50在接收到第1辅助信息后,决定无线通信参数。然后,与第2实施方式的S27同样,无线终端70根据接收到的无线通信参数对通信进行控制。由此,对干扰进行控制以减少或避免干扰。这样,在不同频率计测完成之前,根据第1辅助信息提前开始进行干扰控制,所以,能够迅速执行干扰控制,提高通信性能。
并且,通过使用如上所述决定的无线通信参数进行通信控制,期望的无线通信或无线通信服务的活性度或优先度相对提高。通过这种通信控制,在活性度中出现差异,由此,至少针对无线终端70所期望(优先)的通信,能够减少或避免干扰,提高通信性能。
以上,根据第4实施方式,在执行多个无线通信的无线终端中,能够控制无线终端内的干扰并提高通信性能。
[第5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5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进行说明。第5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整体结构与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相同。第5实施方式与第2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第1辅助信息的决定与第1辅助信息所对应的无线通信参数的决定的动作。图16是示出第5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例的表。在以下的说明中,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说明。
第5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与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70的不同之处在于与第1无线通信控制部75相关的动作。
在第5实施方式中,第1无线通信控制部75在检测到产生干扰的情况下,决定辅助控制干扰的信息(第1辅助信息)。然后,第1无线通信控制部75进行将干扰通知和辅助控制干扰的信息发送到基站50的控制。辅助控制干扰的信息例如包括表示与多个无线通信有关的无线终端70的意向的信息(意向信息)。此时,与第3实施方式同样,发送使意向信息和干扰的产生模式对应起来的信息作为第1辅助信息,以区分全部组合。并且,与第4实施方式同样,意向信息例如包括表示在多个无线通信中的任意一个无线通信具有多个通信服务时、使该多个通信服务中的哪个通信服务优先的信息。具体而言,意向信息例如是表示在LTE通信中使VoIP通信服务和数据通信服务中的哪个无线通信的通信性能优先的信息。例如,在LTE VoIP通信意向的情况下,使LTE VoIP通信的通信性能优先,在LTE VoIP通信意向+LTE数据通信意向的情况下,使LTE VoIP通信和LTE数据通信双方的通信性能优先于其他通信。
具体而言,图16的表(a)示出第1辅助信息的设定例,图16的表(b)示出基于(a)的第1辅助信息的无线通信参数的设定例。在图16中,“双方干扰”表示在LTE通信和ISM通信双方中都检测到产生干扰(通信性能的劣化),“仅LTE劣化”表示在LTE通信中检测到产生干扰(通信性能的劣化),“仅ISM劣化”表示在ISM通信中检测到产生干扰(通信性能的劣化)。并且,“LTE VoIP通信意向”表示无线终端70期望LTE通信中的VoIP通信服务(使LTE VoIP通信的通信性能优先),“LTEVoIP通信意向+LTE数据通信意向”表示无线终端70期望LTE通信中的VoIP通信服务和数据通信服务双方(使双方的通信性能优先)。
在图16的例子中,作为第1辅助信息,将使表示意向的信息和干扰的产生模式对应起来的6种信息作为3比特的控制信息附加在干扰通知中进行发送。
第5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的其他结构与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70的结构相同。并且,第5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的硬件结构与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70的硬件结构相同。
第5实施方式的基站与第2实施方式的基站50的不同之处在于无线通信控制部58的动作。
在第5实施方式中,无线通信控制部58进行如下控制:从无线终端70接收干扰通知和辅助控制干扰的信息(第1辅助信息),将与无线通信有关的控制信息发送到无线终端70。无线通信控制部58例如在接收到辅助控制干扰的信息后,决定无线通信参数。
此时,具体而言,如图16的表(b)所例示的那样,基站50在第1辅助信息X=000的情况下(“LTE VoIP通信意向”、“双方干扰”),决定无线通信参数,以使得在正在实施VoIP通信的情况下至少保持VoIP的设定,在同时正在实施其他通信的情况下,至少保持其他通信的当前的设定或降低其他通信的优先度。
基站50在第1辅助信息X=010的情况下(“LTE VoIP通信意向”、“仅LTE劣化”),决定无线通信参数,以使得在正在实施VoIP通信的情况下保持VoIP的设定,在同时正在实施其他通信的情况下降低其他通信的优先度。
基站50在第1辅助信息X=100的情况下(“LTE VoIP通信意向”、“仅ISM劣化”),决定无线通信参数,以使得至少保持现状的设定,在正在实施LTE数据通信的情况下,降低LTE数据通信的活性度。
基站50在第1辅助信息X=001的情况下(“LTE VoIP通信意向+LTE数据通信意向”、“双方干扰”),决定无线通信参数,以使得在正在实施VoIP通信的情况下保持VoIP通信的设定,在同时正在实施其他通信的情况下,至少保持当前的LTE数据通信的设定或提高LTE数据通信的活性度。
基站50在第1辅助信息X=011的情况下(“LTE VoIP通信意向+LTE数据通信意向”“仅LTE劣化”),决定无线通信参数,以使得在正在实施VoIP通信的情况下保持VoIP通信的设定,在同时正在实施其他通信的情况下提高LTE数据通信的活性度。
基站50在第1辅助信息X=101的情况下(“「LTE VoIP通信意向+LTE数据通信意向”、“仅ISM劣化”),决定无线通信参数,以使得至少保持现状的设定,在正在实施LTE数据通信的情况下,降低LTE数据通信的活性度。
例如,在要提高LTE通信的活性度(活性化)的情况下,无线通信参数被设定为进一步缩短DRX的周期、或被设定为提高调度的频度。并且,例如,在要降低LTE通信的活性度的情况下,无线通信参数被设定为进一步延长DRX的周期、或被设定为降低调度的频度。
另外,例如在干扰通知中包括表示干扰电平的信息的情况下,在上述例子中,也可以根据干扰电平来决定是保持现状的设定还是变更LTE通信的活性度或优先度。
第5实施方式的基站的其他结构与第2实施方式的基站50的结构相同。并且,第5实施方式的基站的硬件结构与第2实施方式的基站50的硬件结构相同。
接着,对第5实施方式中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进行说明。在第5实施方式中,与第2实施方式的S23同样,如图16例示的那样决定第1辅助信息,与干扰通知一起发送到基站50。然后,与第2实施方式的S25同样,基站50在接收到第1辅助信息后,决定无线通信参数。然后,与第2实施方式的S27同样,无线终端70根据接收到的无线通信参数对通信进行控制。由此,对干扰进行控制以减少或避免干扰。这样,在不同频率计测完成之前,根据第1辅助信息提前开始进行干扰控制,所以,能够迅速执行干扰控制,提高通信性能。
并且,通过使用如上所述决定的无线通信参数进行通信控制,期望的无线通信或无线通信服务的活性度或优先度相对提高。通过这种通信控制,在活性度中出现差异,由此,至少针对无线终端70期望(优先)的通信,能够减少或避免干扰,提高通信性能。
此时,由于以能够区分的方式分别通知使意向信息和干扰的产生模式对应起来的6种信息,所以,能够根据这6种信息实施更加详细的调度,决定适当的无线通信参数。
以上,根据第5实施方式,在执行多个无线通信的无线终端中,能够控制无线终端内的干扰并提高通信性能。
[第6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6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进行说明。第6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整体结构与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相同。第6实施方式与第2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第1辅助信息的决定与第1辅助信息所对应的无线通信参数的决定的动作。第6实施方式是对第3实施方式和第5实施方式进行组合而得到的动作。图17是示出第6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例的表。在以下的说明中,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说明。
第6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与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70的不同之处在于与第1无线通信控制部75相关的动作。
在第6实施方式中,第1无线通信控制部75在检测到产生干扰的情况下,决定辅助控制干扰的信息(第1辅助信息)。然后,第1无线通信控制部75进行将干扰通知和辅助控制干扰的信息发送到基站50的控制。辅助控制干扰的信息例如包括表示与多个无线通信有关的无线终端70的意向的信息(意向信息)。此时,发送使意向信息和干扰的产生模式对应起来的信息作为第1辅助信息,以区分全部组合。并且,与第5实施方式同样,意向信息例如包括表示在多个无线通信中的任意一个无线通信具有多个通信服务时、使该多个通信服务中的哪个通信服务优先的信息。具体而言,意向信息例如是表示在LTE通信中使VoIP通信服务和数据通信服务中的哪个无线通信的通信性能优先的信息。例如,在LTE VoIP通信意向的情况下,使LTE VoIP通信的通信性能优先,在LTE VoIP通信意向+LTE数据通信意向的情况下,使LTE VoIP通信和LTE数据通信双方的通信性能优先于其他通信。
具体而言,图17的表(a)示出第1辅助信息的设定例,图17的表(b)示出基于(a)的第1辅助信息的无线通信参数的设定例。在图17中,“双方干扰”表示在LTE通信和ISM通信双方中检测到产生干扰(通信性能的劣化),“仅LTE劣化”表示在LTE通信中检测到产生干扰(通信性能的劣化),“仅ISM劣化”表示在ISM通信中检测到产生干扰(通信性能的劣化)。并且,“LTE VoIP通信意向”表示无线终端70期望LTE通信中的VoIP通信服务(使LTE VoIP通信的通信性能优先),“LTEVoIP通信意向+LTE数据通信意向”表示无线终端70期望LTE通信中的VoIP通信服务和数据通信服务双方(使双方的通信性能优先)。并且,“ISM通信意向”表示无线终端70期望ISM通信(使ISM通信的通信性能优先)。
在图17的例子中,作为第1辅助信息,将使意向信息和干扰的产生模式对应起来的9种信息作为4比特的控制信息附加在干扰通知中进行发送。
第6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的其他结构与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70的结构相同。并且,第6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的硬件结构与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70的硬件结构相同。
第6实施方式的基站与第2实施方式的基站50的不同之处在于无线通信控制部58的动作。
在第6实施方式中,无线通信控制部58进行如下控制:从无线终端70接收干扰通知和辅助控制干扰的信息(第1辅助信息),将与无线通信有关的控制信息发送到无线终端70。无线通信控制部58例如在接收到辅助控制干扰的信息后,决定无线通信参数。
此时,具体而言,如图17的表(b)例示的那样,基站50在与第1辅助信息对应的9种模式下决定无线通信参数。
第6实施方式的基站的其他结构与第2实施方式的基站50的结构相同。并且,第6实施方式的基站的硬件结构与第2实施方式的基站50的硬件结构相同。
接着,对第6实施方式中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进行说明。在第6实施方式中,与第2实施方式的S23同样,如图17例示的那样决定第1辅助信息,与干扰通知一起发送到基站50。然后,与第2实施方式的S25同样,基站50在接收到第1辅助信息后,决定无线通信参数。然后,与第2实施方式的S27同样,无线终端70根据接收到的无线通信参数对通信进行控制。由此,对干扰进行控制以减少或避免干扰。这样,在不同频率计测完成之前,根据第1辅助信息提前开始进行干扰控制,所以,能够迅速执行干扰控制,提高通信性能。
并且,通过使用如上所述决定的无线通信参数进行通信控制,期望的无线通信或无线通信服务的活性度或优先度相对提高。通过这种通信控制,在活性度中出现差异,由此,至少针对无线终端70期望(优先)的通信,能够减少或避免干扰,提高通信性能。
此时,由于以能够区分的方式分别通知使意向信息和干扰的产生模式对应起来的9种信息,所以,能够根据这9种信息实施更加详细的调度,决定适当的无线通信参数。
以上,根据第6实施方式,在执行多个无线通信的无线终端中,能够控制无线终端内的干扰并提高通信性能。
[第7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7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进行说明。第7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整体结构与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相同。第7实施方式与第2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第1辅助信息的决定与第1辅助信息所对应的无线通信参数的决定的动作。图18是示出第7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例的表。在以下的说明中,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说明。
第7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的结构与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70的结构相同。并且,第7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的硬件结构与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70的硬件结构相同。
第7实施方式的基站与第2实施方式的基站50的不同之处在于无线通信控制部58的动作。
在第7实施方式中,无线通信控制部58进行如下控制:从无线终端70接收干扰通知和辅助控制干扰的信息(第1辅助信息),将与无线通信有关的控制信息发送到无线终端70。无线通信控制部58例如在接收到辅助控制干扰的信息后,决定无线通信参数。
此时,具体而言,如图18的表(b)例示的那样,基站50在第1辅助信息X=1的情况下(“LTE通信意向”、“双方干扰”或“仅LTE劣化”),决定无线通信参数以提高LTE通信的活性度。例如,在要提高LTE通信的活性度(活性化)的情况下,无线通信参数被设定为提高自主否认(Autonomous denial)方式中使用的自主停止的频度。
并且,基站50在第1辅助信息X=0的情况下(“ISM通信意向”、“双方干扰”或“仅ISM劣化”的情况下),决定无线通信参数以降低LTE通信的活性度。例如,在要降低LTE通信的活性度的情况下,无线通信参数被设定为降低自主否认(Autodenial)方式中使用的自主停止的频度。
第7实施方式的基站的其他结构与第2实施方式的基站50的结构相同。并且,第7实施方式的基站的硬件结构与第2实施方式的基站50的硬件结构相同。
接着,对第7实施方式中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进行说明。在第7实施方式中,与第2实施方式的S23同样,如图14例示的那样决定第1辅助信息,与干扰通知一起发送到基站50。然后,与第2实施方式的S25同样,基站50在接收到第1辅助信息后,决定无线通信参数。然后,与第2实施方式的S27同样,无线终端70根据接收到的无线通信参数对通信进行控制。由此,对干扰进行控制以减少或避免干扰。这样,在不同频率计测完成之前,根据第1辅助信息提前开始进行干扰控制,所以,能够迅速执行干扰控制,提高通信性能。
并且,通过使用如上所述决定的无线通信参数进行通信控制,期望的无线通信或无线通信服务的活性度或优先度相对提高。通过这种通信控制,在活性度中出现差异,由此,至少针对无线终端70期望(优先)的通信,能够减少或避免干扰,提高通信性能。具体而言,无线终端70在LTE通信意向的情况下,通过控制LTE通信以降低自主停止的频度,由此,LTE通信的活性度提高。并且,无线终端70在ISM通信意向的情况下,通过控制LTE通信以提高自主停止的频度,由此,LTE通信的活性度降低,ISM通信的活性度相对提高。通过这种通信控制,在活性度中出现差异,由此,至少针对无线终端70期望(优先)的通信,能够减少或避免干扰,提高通信性能。
以上,根据第7实施方式,在执行多个无线通信的无线终端中,能够控制无线终端内的干扰并提高通信性能。
另外,在第7实施方式中,根据意向信息,在基站50中决定自主否认方式中使用的自主停止的频度作为无线通信参数,并通知给无线终端70,但是,也可以根据意向信息,在无线终端70中决定自主否认方式中使用的自主停止的频度,使用所决定的频度进行干扰控制。
并且,在第7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中,在要提高LTE通信的活性度的情况下提高自主否认方式中使用的自主停止的频度,在要降低LTE通信的活性度的情况下降低自主否认方式中使用的自主停止的频度,但是,在第3~第6实施方式中,同样可以变更自主停止的频度。
并且,第1~第7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例如可以作为LTE系统或LTE-A系统来实现。另外,还可以应用于使用LTE或LTE-A以外的通信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
并且,在第1~第7实施方式中,作为无线终端,能够应用于便携电话机、智能手机、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等便携终端。并且,第1~第4实施方式能够应用于用户装置(User Equipment、UE)、移动站、移动中继站等在与基站之间进行通信的各种通信设备。
并且,在第1~第7实施方式中,作为基站,能够应用于宏基站、微微基站等各种规模的基站。并且,除此之外,第1~第7实施方式能够应用于中继站等在与无线终端之间进行通信的各种通信设备。
并且,基站、无线终端的各结构要素的分散/统合的具体形式不限于第1~第7实施方式的形式,能够根据各种负荷或使用状况等,以任意单位在功能上或物理上分散/统合其全部或一部分来构成。例如,也可以将存储器作为基站、无线终端的外部装置而经由网络或缆线进行连接。
标号说明
1:无线通信系统;2:网络;3:网络装置;10:基站;C10:小区;20:无线终端;11、21A、21B:发送部;12、22A、22B:接收部;13、23A、23B:控制部;31、41A、41B:天线;32、42A、42B:RF电路;33、43A、43B:CPU;34:DSP;35、44A、44B:存储器;36:网络IF;50:基站;51:发送/接收天线;52:发送/接收切换部;53:接收信号处理部;54:数据取得部;55:RS取得部;56:数据转送部;58:无线通信控制部;59:数据生成部;60:RS生成部;61:发送信号处理部;70:无线终端;71:发送/接收天线;72:发送/接收切换部;73:接收信号处理部;74:数据取得部;75:第1无线通信控制部;76:干扰检测部;77:数据生成部;78:发送信号处理部;80:应用处理部;82:发送/接收天线;83:发送/接收切换部;84:接收信号处理部;85:数据取得部;86:第2无线通信控制部;87:干扰检测部;88:数据生成部;89:发送信号处理部

Claims (12)

1.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执行多个无线通信的无线终端中,根据所述无线终端内的干扰的产生,将辅助控制所述干扰的第1辅助信息发送到基站,
在所述基站中,从所述无线终端接收所述第1辅助信息,将与所述多个无线通信有关的控制信息发送到所述无线终端,
在所述无线终端中,进行用于控制所述干扰的计测,发送辅助控制所述干扰的第2辅助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计测完成之前发送所述第1辅助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辅助信息包含表示与所述多个无线通信有关的所述无线终端的意向的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无线终端中,在已产生所述干扰时,将所述第1辅助信息附加到表示产生所述干扰的干扰通知中来发送到所述基站。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站中,从所述无线终端接收所述第2辅助信息,将与所述多个无线通信有关的控制信息发送到所述无线终端。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无线终端中,在满足规定的条件的情况下,不发送所述第2辅助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无线终端中,判定所述多个无线通信各自的通信性能的劣化,
在所述多个无线通信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的通信性能劣化的情况下,发送辅助控制所述干扰的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无线终端中,作为辅助控制所述干扰的信息,将表示所述意向的信息、使表示所述意向的信息和所述干扰的产生模式对应起来的信息、以及使表示所述意向的信息、所述干扰的产生模式和所述无线终端中正在实施的通信的种类对应起来的信息中的至少任意一方发送到所述基站。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站中,将所述无线终端中使用的无线资源的调度的周期、所述无线终端中进行的间歇通信的周期、所述无线终端中进行的自主停止的频度、以及将所述无线终端中使用的频带变更为不同频带的切换的执行通知中的至少任意一方发送到所述无线终端,作为与所述多个无线通信有关的控制信息。
10.一种无线通信系统,该无线通信系统包括基站和无线终端,其特征在于,
执行多个无线通信的所述无线终端具有进行如下控制的控制部:根据所述无线终端内的干扰的产生,将辅助控制所述干扰的第1辅助信息发送到基站,进行用于控制所述干扰的计测,发送辅助控制所述干扰的第2辅助信息,
所述基站具有进行如下控制的控制部:接收所述第1辅助信息和所述第2辅助信息中的至少任意一方,将与所述多个无线通信有关的控制信息发送到所述无线终端。
11.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基站,其特征在于,该基站具有:
接收部,其从执行多个无线通信的无线终端接收第1辅助信息和第2辅助信息中的至少任意一方,其中,所述第1辅助信息是根据所述无线终端内的干扰的产生而发送的辅助控制所述干扰的信息,所述第2辅助信息是根据所述干扰的产生进行用于控制所述干扰的计测而发送的辅助控制所述干扰的信息;以及
控制部,其进行如下控制:接收所述第1辅助信息和所述第2辅助信息中的至少任意一方,将与所述多个无线通信有关的控制信息发送到所述无线终端。
12.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无线终端,其特征在于,该无线终端具有:
控制部,其进行如下控制:在执行多个无线通信的所述无线终端中,根据所述无线终端内的干扰的产生,将辅助控制所述干扰的第1辅助信息发送到基站,进行用于控制所述干扰的计测,发送辅助控制所述干扰的第2辅助信息;以及
接收部,其从基站接收与所述多个无线通信有关的控制信息,所述基站从所述无线终端接收所述第1辅助信息和所述第2辅助信息中的至少任意一方,并发送所述控制信息。
CN201280074706.1A 2012-07-20 2012-07-20 无线通信方法、无线通信系统、基站和无线终端 Active CN1044719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2/004641 WO2014013531A1 (ja) 2012-07-20 2012-07-20 無線通信方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および無線端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71990A true CN104471990A (zh) 2015-03-25
CN104471990B CN104471990B (zh) 2018-11-16

Family

ID=499483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74706.1A Active CN104471990B (zh) 2012-07-20 2012-07-20 无线通信方法、无线通信系统、基站和无线终端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3) US9648508B2 (zh)
EP (1) EP2876942B1 (zh)
JP (1) JPWO2014013531A1 (zh)
KR (1) KR101706273B1 (zh)
CN (1) CN104471990B (zh)
WO (1) WO2014013531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85828A (zh) * 2016-04-15 2018-11-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控制系统、车辆控制方法及车辆控制程序
CN109076375A (zh) * 2016-04-21 2018-12-21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装置
WO2021072705A1 (zh) * 2019-10-17 2021-04-2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PL3429275T3 (pl) * 2014-01-31 2022-05-2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Pomiary pomocnicze w małych komórkach ze schematem wł./wył.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94669A (zh) * 2009-06-30 2009-12-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相近频段无线设备抗干扰的方法和装置
US20120020231A1 (en) * 2010-07-22 2012-01-26 Mediatek Inc Metho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in a device with co-existence radio
US20120040620A1 (en) * 2010-08-12 2012-02-16 Mediatek Inc. Method to trigger in-device coexistence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in mobile cellular systems
US20120069766A1 (en) * 2010-06-18 2012-03-22 Mediatek Inc. System and method of hybrid FDM/TDM coexistence interference avoidance
WO2012092713A1 (zh) * 2011-01-07 2012-07-12 富士通株式会社 避免无线通信终端的设备共存干扰的方法、终端及基站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438532T3 (es) * 2004-07-06 2014-01-17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Códigos ortogonales de longitud variable no contiguos
JP4727367B2 (ja) * 2005-09-29 2011-07-20 株式会社ナカヨ通信機 アクセスポイントおよび無線lanシステム
JP4746006B2 (ja) * 2007-05-18 2011-08-10 京セラ株式会社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および干渉低減方法
JP4533413B2 (ja) * 2007-08-30 2010-09-01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通信端末、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周波数割当方法
EP2063680B1 (en) * 2007-11-22 2011-08-31 Innovative Sonic Limited Enhancing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procedure re-initiation efficiency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9246541B2 (en) 2008-02-01 2016-01-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UTRAN enhancements for the support of inter-cell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US9265048B2 (en) 2008-07-11 2016-02-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Dominant interferer indication in access probe
CN102300320B (zh) * 2010-06-22 2014-04-30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小区间干扰协调的方法及装置
EP2624651B1 (en) * 2010-09-28 2019-06-12 Nec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reless-resource determination method therefor,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and control program for said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device
US20120120860A1 (en) 2010-11-16 2012-05-17 Chui Jimmy C Power optimized demodulator front end (demfront) receiver subsystem
US8831611B2 (en) * 2011-02-18 2014-09-09 Blackberry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voiding in-device coexistence interference with keeping time update for handover
US9374829B2 (en) 2012-02-08 2016-06-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radio coexistence system to select ISM communications frequency bands to avoid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interference
US9100969B2 (en) * 2012-03-19 2015-08-04 Blackberry Limited Physical layer feedback for in-device coexistence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94669A (zh) * 2009-06-30 2009-12-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相近频段无线设备抗干扰的方法和装置
US20120069766A1 (en) * 2010-06-18 2012-03-22 Mediatek Inc. System and method of hybrid FDM/TDM coexistence interference avoidance
US20120020231A1 (en) * 2010-07-22 2012-01-26 Mediatek Inc Metho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in a device with co-existence radio
US20120040620A1 (en) * 2010-08-12 2012-02-16 Mediatek Inc. Method to trigger in-device coexistence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in mobile cellular systems
WO2012092713A1 (zh) * 2011-01-07 2012-07-12 富士通株式会社 避免无线通信终端的设备共存干扰的方法、终端及基站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CMCC: "On the procedure of interference avoidance for IDC", 《3GPP TSG-RAN WG2 MEETING #77BIS R2-121149 JEJU, SOUTH-KOREA, 26-30 MARCH 2012》 *
RESEARCH IN MOTION UK LIMITED: "Assistance Information Reporting for TDM solution", 《3GPP TSG-RAN WG2 MEETING #75B,R2-115162,ZHUHAI, CHINA》 *
SAMSUNG: "Detailed infromation from UE to eNB in the indication to inform in-device interference", 《SAMSUNG,3GPP TSG-RAN2#77 MEETING,R2-120281,06 FEBRUARY – 10 FEBRUARY 2012,DRESDEN, GERMANY》 *
SAMSUNG: "Over all signaling for IDC", 《3GPP TSG-RAN2#78 R2-122509 PRAGUE, CZECH REPUBLIC 21 MAY–25 MAY 2012》 *
ZTE: "Considerations on the detail procedure for FDM approach", 《3GPP TSG-RAN WG2 MEETING #72BIS R2-110243 17 - 21 JANUARY 2011, DUBLIN, IRELAND》 *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85828A (zh) * 2016-04-15 2018-11-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控制系统、车辆控制方法及车辆控制程序
CN109076375A (zh) * 2016-04-21 2018-12-21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装置
WO2021072705A1 (zh) * 2019-10-17 2021-04-2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CN114173362A (zh) * 2019-10-17 2022-03-1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CN114173362B (zh) * 2019-10-17 2023-08-2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706273B1 (ko) 2017-02-14
WO2014013531A1 (ja) 2014-01-23
US9648508B2 (en) 2017-05-09
US20180220316A1 (en) 2018-08-02
KR20150030716A (ko) 2015-03-20
EP2876942A1 (en) 2015-05-27
CN104471990B (zh) 2018-11-16
EP2876942B1 (en) 2021-04-14
JPWO2014013531A1 (ja) 2016-06-23
US20160174092A1 (en) 2016-06-16
EP2876942A4 (en) 2015-07-29
US10257726B2 (en) 2019-04-09
US20150124639A1 (en) 2015-05-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83853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in-device coexistence interferen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3843490B1 (en) Method and ue for managing in-device co-existence (idc) issue
US9154278B2 (en) Mobile communications device and system
US20130287009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coexistence interference within devi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695432B1 (en) Reporting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30336281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ordinating in-device coexistence interferenc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232514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80220316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and wireless terminal
CN115039443B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CN110073716A (zh) 用于非连续接收的信号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US20220286994A1 (en) Techniques for tunneling for a multi-subscription user equipment
JP6551475B2 (ja) 無線通信方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および無線端末
CN116686340A (zh) 一种通信方法和装置
WO2014024219A1 (ja) 無線通信方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局
JP5999099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装置
WO2012167837A1 (en) Method for configuring a user equipment
CN117278183A (zh) 统一tci框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1212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atentee after: Fujitsu Internet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Kawasaki, Kanagawa,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tsu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Daiwa Kancai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FCNT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FCNT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tsu Internet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408

Address after: Singapore City

Patentee after: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Singapore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Daiwa Kancai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