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69161B - 图像处理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图像处理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469161B
CN104469161B CN201410806384.6A CN201410806384A CN104469161B CN 104469161 B CN104469161 B CN 104469161B CN 201410806384 A CN201410806384 A CN 201410806384A CN 104469161 B CN104469161 B CN 10446916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point
adjustment
summit
image
described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80638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469161A (zh
Inventor
小川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806384.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469161B/zh
Publication of CN1044691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69161A/zh
Priority to US14/673,083 priority patent/US10176559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4691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691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图像处理方法以及电子设备。该图像处理方法应用于具有图像采集单元的电子设备,其中包括:在使用图像采集单元采集的图像的规定区域配置多个控制点;根据所述多个控制点的各自的距离信息以及图像采集单元的光学特性确定所述多个控制点的各自的放大倍率;根据所述放大倍率计算调整后的所述多个控制点各自在所述图像中的位置;以所述多个控制点作为顶点,将所述规定区域分割为多个调整区域;以及对于每一个调整区域,根据调整前的顶点在图像中的位置和调整后的顶点在图像中的位置,调整所述调整区域内的每一个像素点在图像中的位置。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处理方法以及电子设备,能够低成本地获得没有死角的改变了透视效果的图像。

Description

图像处理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处理领域,尤其涉及能够低成本地获得没有死角的改变了透视效果的图像的图像处理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我们的眼睛识别远近的一种方法就是利用物体的相对大小。具体而言,我们到物体的距离越远显得就越小,越近显得就越大。这种“近大远小”的关系叫做透视关系。在摄影中,透视关系的程度与摄像头和被摄对象之间的距离有关,具体而言,摄像头和被摄对象之间的距离越远,透视关系越弱;距离越近,透视关系就越强。我们将因透视关系导致的失真称为透视畸变。
图1A、B是用于说明透视畸变的原理的示意图。如图1A所示,当被摄对象为一个平面的物体时,由于镜头到被摄对象的各个部位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因此能够均匀地成像,不存在过大的透视畸变。然而,如图1B所示,当被摄对象不是一个平面,例如被摄对象的某一部分具有向镜头方向的凸部时,由于该凸部离镜头的距离较近,因此在所拍摄的图像中位于中央的凸部会被放大。
如今,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往往具有例如摄像头等的图像采集单元,以实现拍摄功能。然而,这些电子设备的图像采集单元一般都需要近距离拍摄,因此为了获取更大范围的图像,经常采用广角镜头。特别是使用自拍功能时,往往需要在一个手臂的距离拍摄整个脸部。图2A、B是用于说明因透视效果导致的失真的示意图。如图2A所示,使用例如智能手机的前置摄像头拍摄出来的图像中,由于鼻尖部分离摄像头的距离相对较近,因此被摄对象的鼻子与面部的其它器官相比会明显变大,显得脸部很不协调,严重影响了自拍的效果。
相反,如果采用焦距过大的长焦镜头拍摄脸部,则需要在很远的地方拍摄。如图2B所示,随着被摄对象越来越远,拍摄出来的图像却开始变得扁平,失去了层次感和细节,脸部显得没有立体感,也就是“平脸”。
为了解决这样的透视关系导致的失真的问题,人们提出了通过高档镜头光学设计以及用料考究,已经出现了利用镜片组的优化设计、选用高质量的光学玻璃(如萤石玻璃)来制造镜片,可以使透视畸变降到很低的程度。
但是,通过这种方法也不可能完全消除透视畸变,目前最高质量的镜头在极其严格的条件下测试,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形和失真。不仅如此,这样的高质量的光学玻璃所制造的镜片会导致成本大大增加,特别是在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不以拍摄功能为主的电子设备上很难得到普及。为此,现在开始出现了使用软件的方式修正透视关系的方案。
然而,使用软件的方式修正透视关系是通过将使用某一个焦距的镜头(典型为广角镜头,例如为24mm)拍摄的图像修正为合适的焦距的镜头(在人像摄影中,例如为105mm)拍摄出来的透视效果。但是由于两种镜头的取景范围不同,特别是在使用将焦距较小的摄像头拍摄的图像修正为焦距较大的摄像头拍摄的透视效果时容易出现“死角”。下面详细说明死角的产生原理。
如图3所示,在使用例如焦距为24mm的广角镜头进行拍摄时,能够在近距离拍摄到较宽的范围,但与此相应地人头会遮挡长度为L1的较大的背景区域。然而,当使用例如焦距为105mm的人像镜头进行拍摄时,拍摄的范围较小,因此需要在与人头较远的地方进行拍摄才能把整个人头恰好容纳到一个图像当中,此时人头会遮挡长度为L2的较小的背景区域。在使用软件的方式将广角镜头拍摄出来的图像修正为长焦镜头拍摄出来的透视效果时,由于原图像中没有包括部分背景区域的信息(如图3中的斜线部分),因此修正后的人头周围会出现如图4中的斜线部分的死角。虽然现有技术中存在根据周围的像素的颜色来填充缺少部分的像素的方案,但这种方案只有在缺少的像素较少(例如缺少几个像素)的情况下才能不影响图像的视觉效果,而在死角部分较大时(例如缺少数十个或者数百个像素)该区域无法呈现任何背景细节,从而严重影响图像整体的视觉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以上课题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处理方法以及电子设备,可以低成本地对透视畸变进行校正,完全消除因透视畸变引起的失真并且还能够将使用任意焦距的镜头拍摄的图像修正为其他任意焦距的镜头所拍摄出来的透视效果而不会出现死角。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图像处理方法,应用于具有图像采集单元的电子设备,其中包括:在使用所述图像采集单元采集的图像的特定区域配置多个控制点;根据所述多个控制点的各自的距离信息以及所述图像采集单元的光学特性确定所述多个控制点的各自的放大倍率,所述距离信息表示控制点所对应的被摄对象到所述图像采集单元的距离;根据所述放大倍率计算调整后的所述多个控制点各自在所述图像中的位置;以所述多个控制点作为顶点,将所述特定区域分割为多个调整区域;以及对于每一个调整区域,根据调整前的顶点在所述图像中的位置和调整后的顶点在所述图像中的位置,调整所述调整区域内的每一个像素点在所述图像中的位置。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图像采集单元,其中包括:
控制点配置模块,配置来在使用所述图像采集单元采集的图像的特定区域配置多个控制点;放大倍率确定模块,配置来根据所述多个控制点的各自的距离信息以及所述图像采集单元的光学特性确定所述多个控制点的各自的放大倍率,所述距离信息表示控制点所对应的被摄对象到所述图像采集单元的距离;控制点位置计算模块,配置来根据所述放大倍率计算调整后的所述多个控制点各自在所述图像中的位置;区域分割模块,配置来以所述多个控制点作为顶点,将所述特定区域分割为多个调整区域;以及调整模块,配置来对于每一个调整区域,根据调整前的顶点在所述图像中的位置和所述控制点位置计算模块计算的调整后的顶点在所述图像中的位置,调整所述调整区域内的每一个像素点在所述图像中的位置。
根据上述图像处理方法以及电子设备,可以低成本地对透视畸变进行校正,完全消除因透视畸变引起的失真并且还能够将使用任意焦距的镜头拍摄的图像修正为其他任意焦距的镜头所拍摄出来的透视效果而不会出现死角。
附图说明
图1A、B是用于说明透视畸变的原理的示意图。
图2A、B是用于说明因透视畸变导致的失真的示意图。
图3是用于说明现有技术中死角的产生原理的示意图。
图4是用于说明现有技术中产生了死角时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像素的距离信息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像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6是用于说明在图像的特定区域配置多个控制点的示意图。
图7是用于说明多个控制点的距离信息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两种焦距的镜头的放大倍率与距离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多个控制点的放大倍率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放大倍率与控制点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根据放大倍率调整控制点在图像中的位置的示意图。
图12是用于说明将一个焦距镜头拍摄的图像修正为另一个焦距的镜头的透视效果时的示意图。
图13是表示将一个焦距的镜头拍摄的图像修正为另一个焦距的镜头的透视效果时,放大倍率与距离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4是以所述多个控制点作为顶点将特定区域分割为多个调整区域的示意图。
图15是调整区域的顶点均在主要被摄对象上时的调整前后的调整区域的示意图。
图16是调整区域的其中一个顶点不在主要被摄对象上时的调整前后的调整区域的示意图。
图17是根据调整前的顶点在图像中的位置和调整后的顶点在图像中的位置来调整某个调整区域内的每一个像素点在图像中的位置的流程图。
图18是用于说明调整区域中的某一点与顶点的向量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19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功能框图。
图20是根据本发明的电子设备的优选实施例中的调整模块的功能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图像处理方法以及电子设备的具体实施方式。
【图像处理方法】
下面,结合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图像处理方法。本发明的图像处理方法应用于包括图像采集单元的电子设备。图像采集单元典型为带有CCD或者CMOS等感光元件的摄像头,但实际上不限如此,图像采集单元也可以是其他能够采集到图像的任何其他类型的传感器。该电子设备不限于摄像机、照相机等以拍照功能为主的设备,例如可以是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PDA等以运算功能为主的设备、也可以是电子书籍、电视、显示器等以显示功能为主的设备,还可以是智能电话、便携式电话等以通话功能为主的设备,只要能够包括图像采集单元即可。很显然,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像处理方法的流程图。如图5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在使用图像采集单元采集的图像的特定区域配置多个控制点(步骤S501)。特定区域例如可以是主要被摄对象及其附近的区域。每一个控制点都可以是图像中的特定的像素。图6是用于说明在图像的特定区域配置多个控制点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人像摄影中人脸是主要被摄对象,因此可以将人脸及其附近的区域作为特定区域。虽然图6中的特定区域是长方形区域,但特定区域也可以是沿着主要被摄对象的轮廓设置的不规则形状或者其他任何形状的区域。图像中的人脸可以通过现有的人脸识别技术来识别。优选地,特定区域包括主要被摄对象对应的第一区域以及所述主要被摄对象周围对应的第二区域。在图6中,第一区域的控制点以实心圆“●”来表示,第二区域的控制点以空心圆“〇”来表示。当然,特定区域也可以仅包括主要被摄对象对应的第一区域。此外,控制点可以在特定区域中均匀分布,也可以不均匀分布。例如在主要被摄对象中细节较多的部分(例如眼睛、鼻子附近)设置较多的控制点,而在细节较少的部分(例如脸颊)设置较少的控制点等。此时,控制点的密度越大(即在特定区域内控制点越多),调整后的图像会更加精确,但随之会增加处理开销;控制点的密度越小(即在特定区域内控制点越少),能够有效降低处理开销,但随之会丧失图像的精确性。控制点的数量(密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应当注意,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主要拍摄对象不限于人脸,也可以是某种物体或者其他景色。
返回到图5,接下来,根据多个控制点的各自的距离信息以及图像采集单元的光学特性确定多个控制点的各自的放大倍率(步骤S502)。这里的距离信息是指,控制点所对应的被摄对象到图像采集单元的距离。距离信息可以通过在电子设备上的至少一个感应单元获取。感应单元是用来测量从图像采集单元到被摄对象的距离的元件,其可以是激光距离传感器、红外距离传感器等元件,也可以是位于不同位置的两个或者更多摄像头,通过分析使用这些摄像头拍摄到的图像的差别来获得距离信息。图7是用于说明多个控制点的距离信息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假设被摄对象为人脸,并且感应单元获取到从图像采集单元到鼻尖的距离为30cm、到鼻沟的距离为32cm、到脸颊的距离为30.5cm、到耳根的距离为33cm时,图像中鼻尖对应的控制点的距离信息为30cm、鼻沟对应的控制点的距离信息为32cm、脸颊对应的控制点的距离信息为30.5cm、耳根对应的控制点的距离信息为33cm。以此类推,获取所拍摄的图像中的每一个控制点的距离信息。当图像采集单元为包括镜头以及感光单元的摄像头时,可以根据上述距离信息以及镜头的焦距的光学特性来确定每一个控制点的放大倍率。图8是表示两种焦距的镜头的放大倍率与距离之间的关系的图。如图8所示,无论是何种焦距的镜头,都遵循同样的规律,即:物体到镜头的距离越远,图像中的该物体就越被缩小;物体到镜头的距离越近,图像中的该物体就越被放大。但是,焦距为24mm的镜头的曲线斜率比焦距为105mm的镜头的曲线斜率大。这表明,广角镜头因距离导致的图像中的大小变化程度比长焦镜头的变化程度更加剧烈,换句话说,广角镜头所拍摄的图像的透视关系比长焦镜头所拍摄的透视关系更强。放大倍率的标准优选为镜头的光学中心,也就是相对于镜头的光学中心所对准的物体的大小的倍率。应当注意,虽然图8中仅仅示出了焦距为24mm的镜头和焦距为105mm的镜头的规律,但事实上这一规律也适用于其他焦距的镜头。在理想状况下,满足以下关系:
其中,镜头的焦距为f,镜头到被摄对象的距离为S,放大倍率为M。
可见,只要镜头的焦距确定,则能够获得唯一的距离S和放大倍率之间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该焦距对应的光学特性曲线。由此,可以根据控制点的距离信息以及与镜头的焦距对应的特性曲线来确定该控制点的放大倍率。具体而言,可以根据图7的距离信息,结合拍摄该图像的镜头的焦距对应的光学特性曲线,获得如图9所示的放大倍率。图9是用于说明多个控制点的放大倍率的示意图。如图9所示,可以确定图像中鼻尖对应的像素的放大倍率为2倍;鼻沟对应的像素的放大倍率为1.2倍;脸颊对应的像素的放大倍率为1.5倍;耳根对应的像素的放大倍率为0.7倍,以此类推,能够得到每一个控制点的放大倍率。
返回到图5,接下来,根据放大倍率计算调整后的多个控制点各自在所述图像中的位置(步骤503)。获得了每一个控制点的放大倍率后,可以根据控制点的放大倍率来调整该控制点在图像中的位置以对放大倍率较大的部分进行缩小并且对放大倍率较小的部分进行放大,从而获得无畸变的图像中每一个控制点的位置。具体而言,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对图像中的某一部分进行缩小或者放大。作为一个示例,可以对于上述每一个控制点,根据其放大倍率调整所述控制点到图像中对应于镜头的光学中心的点的距离,使得控制点的放大倍率越大,该控制点到图像中对应于镜头的光学中心的点的距离越短。
图10是表示放大倍率与控制点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图10中,假设L1、L2分别为两个物体的大小,S1、S2分别为该两个物体到某个参照点之间的距离,则根据三角形相似的原理可知,满足:
假设L1为标准的物体的大小(例如,镜头的光学中心所对准的物体的大小),L2为通过透视畸变而被放大的物体的大小(放大倍率M≥1),则其放大倍率M为:
因此,如果期望消除透视畸变所导致的失真,也就是将被放大的L2的物体在图像中缩小为L1的大小,则可以将该控制点与参照点之间的距离调整为:
图11是用于说明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根据放大倍率调整控制点在图像中的位置的示意图。图11中,“+”表示参照点,参照点优选为图像中对应于镜头的光学中心的点。如果位于p点的控制点的放大倍率M为2,说明该控制点相对于标准大小被放大为了2倍,因此根据式子(4)将该控制点到参照点的距离缩短一半,也就是将该控制点移动到p’的位置,即可缩小为标准大小,如图11左边所示。如果某一个位于q点控制点的放大倍率M为0.75,说明的控制点相对于标准大小被缩小为了0.75倍,因此根据式子(4)将该像素到参照点的距离乘以三分之四,也就是将该控制点移动到q’的位置,即可放大为标准大小,如图11右边所示。
具体而言,假设参照点的坐标为(x0,y0)并且调整前的控制点的坐标为(x,y),则调整后的坐标(x’,y’)分别为:
对每一个控制点进行以上处理,即可得到修正为标准的图像时的各个控制点的位置。
然而,除了修正透视关系导致的失真外,有时人们还希望能够得到另一焦距的镜头所拍摄出来的失真程度的图像。例如,普遍认为85mm~135mm的焦距的镜头最适合拍摄人像。因为在1.2至1.5米外看一个人的五官是最漂亮的,这个距离的透视效果使人的鼻子显得比真实的略小而脸又不至于太平。而在1.2至1.5米外拍摄范围正好能容纳一个人脸的焦距为85mm~135mm。但一般而言,特别是不以拍摄为主要功能的电子设备上附带的图像采集单元上的镜头往往是广角镜头。此时,如果能把使用广角镜头拍摄出来的透视关系修正到85mm~135mm的焦距的镜头所拍摄出来的图像的透视关系,则可以达到“美颜”效果。
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一个优选实施例,将从某一焦距的镜头拍摄出来的图像修正为另一焦距的镜头拍摄出来的图像,以改变透视关系。下面,以将焦距为24mm的镜头拍摄出来的人脸的图像修正为焦距为105mm的镜头拍摄出来的透视效果为例进行说明,但事实上不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该方法也可以将任意焦距的镜头拍摄出来的图像修正为另一个任意焦距的镜头拍摄出来透视效果。此外,被摄对象不仅限于人脸,也可以是其他任何物体、景色等。
图12是用于说明将一个焦距镜头拍摄的图像修正为另一个焦距的镜头的透视效果时的示意图。在近距离使用焦距为24mm的广角镜头拍摄人脸,能够获得图12右侧的图像。由于距离较近,透视关系较强,导致拍摄出来的人脸的鼻子变大。因此,人们希望将其修正为与在相对远的距离使用焦距为105mm的镜头拍摄出来的透视效果,也就是修正为如图12左侧的图像。此时,可以根据每一个控制点的距离信息以及焦距为24mm和105mm的光学特性曲线,获得控制点的当前放大倍率M24和目标放大倍率M105。获得当前放大倍率M24的细节已经在前面具体说明,因此在这里不再阐述。获得了每一个控制点的当前放大倍率M24以后,可以计算这些控制点的当前的最大放大倍率、最小放大倍率以及平均放大倍率。如图12右侧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焦距为24mm拍摄出来的人脸图像中的控制点的最大放大倍率为1.3,最小放大倍率为0.7,平均放大倍率为1.02。图13是表示将一个焦距的镜头拍摄的图像修正为另一个焦距的镜头的透视效果时,放大倍率与距离之间的关系的图。如图13所示,首先在焦距为24mm的光学特性的曲线中寻找最大放大倍率(1.3)、最小放大倍率(0.7)以及平均放大倍率(1.02)的点。由于放大倍率M与距离S之间一一对应,因此最大放大倍率对应的距离与最小放大倍率对应的距离之差就是人脸中离镜头最近的部位(例如鼻尖)到离镜头最远的部位(例如人脸的边缘)之间的距离△S(即多个控制点中的最大距离信息与最小距离信息之差),如图12所示。应当注意,焦距越大,镜头就需要离人脸越远;焦距越小,镜头就需要离人脸越近,因此,在将焦距为24mm的镜头拍摄出来的图像修正为焦距为105mm所拍出来的透视效果时,为了获得大致相同的图像(例如人脸充满画面的图像),镜头需要远离人头。但由于人脸的实际大小不变,无论使用何种焦距的镜头拍摄,鼻尖到人脸的边缘之间的距离△S都是恒定不变的(例如为10cm)。因此,可以先寻找平均放大倍率(1.02)在焦距为105mm的光学特性曲线中的点,并且以该点为基准进行平移(如图13箭头所示),即可获得每一个控制点在使用焦距为105mm的镜头上拍摄人脸充满画面的图像时该控制点的目标放大倍率M105,例如最大放大倍率为1.05,最小放大倍率为0.95等,如图12左侧所示。
具体而言,可以对于每一个控制点进行如下处理:
首先,计算该控制点的距离信息S1和焦距为24mm的光学特性曲线上的平均放大倍率(1.02)的像素对应的距离Savg24之间的差Soffset
其次,获取焦距为105mm对应的光学特性曲线上的平均放大倍率(1.02)的像素对应的距离Savg105
最后,获取将Savg105与Soffset相加所获得的距离的点的放大倍率M105
对于每一个控制点都进行上述处理,可以获得每一个控制点的目标放大倍率M105
接下来,根据每一个控制点的当前放大倍率M24以及目标放大倍率M105来计算调整后的控制点在图像中的位置。作为一个示例,对于上述获得当前放大倍率M24以及目标放大倍率M105的每一个控制点,调整该控制点到图像中对应于镜头的光学中心的点的距离。具体地,假设参照点(优选为镜头的光学中心对应的像素)的坐标为(x0,y0)并且调整前的控制点的坐标为(x,y),则调整后的控制点的坐标(x’,y’)分别为:
只要对每一个控制点进行以上处理,即可得到调整后的每一个控制点的坐标。
返回到图5,接下来,以所述多个控制点作为顶点,将所述特定区域分割为多个调整区域(步骤S504)。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三个控制点相连将特定区域分割为多个三角形区域、或者通过四个控制点相连而分割为多个四角形区域、或者以类似方法分割为多个其他形状的区域。图14是以所述多个控制点作为顶点将特定区域分割为多个调整区域的示意图。如图14所示,可以将特定区域分割为多个三角形区域,分割例如可以通过Delaunay三角剖分算法,由于该算法已为公知,因此不在这里详细阐述。
返回到图5,接下来,对于每一个调整区域,根据调整前的顶点在图像中的位置和调整后的顶点在图像中的位置,调整所述调整区域内的每一个像素点在图像中的位置(步骤S505)。通过步骤S503,已经计算得到调整后的多个控制点各自在图像中的位置,为了得到完整的图像,还要根据这些控制点来调整其他的像素点。具体而言,将调整前的调整区域中的每一个像素点的位置映射到调整后的调整区域中的相应位置,通过对所有的调整区域进行这样的处理,能够将整个图像调整为期望的透视效果。
优选地,当特定区域包括主要被摄对象对应的第一区域以及主要被摄对象周围对应的第二区域时,可以仅仅调整位于第一区域的控制点在图像中的位置而不调整第二区域的控制点在图像中的位置。具体而言,可以对第二区域内的控制点即空心圆“〇”不执行步骤S502(确定放大倍率)以及步骤S503(计算调整后在图像中的位置)。图15是调整区域的顶点均在主要被摄对象上时的调整前后的调整区域的示意图。如图15所示,如果一个三角形的调整区域的三个顶点A、B、C都是第一区域(即三个顶点都为实心圆“●”)的控制点,则通过对三个顶点执行步骤S502、S503能够获得该三个顶点的调整后在图像中的位置A’、B’、C’。图16是调整区域的其中一个顶点不在主要被摄对象上时的调整前后的调整区域的示意图。如图16所示,如果三角形的调整区域的三个顶点中,A为第二区域的控制点、B以及C是第一区域的控制点、则控制点A不做位置调整而获得该三个顶点的调整后在图像中的位置A’(=A)、B’、C’。由于第二区域是主要被摄对象周围的像素,通过不改变图像中的位置的第二区域的控制点和改变图像中的位置的第一区域的控制点共同来计算该调整区域内的其他像素在图像中的位置,能够锁定主要被摄对象周围的背景而在调整后的图像中不出现死角,得到更加自然的图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根据调整前的顶点在图像中的位置和调整后的顶点在图像中的位置,调整所述调整区域内的每一个像素点在图像中的位置的优选实施例。图17是根据调整前的顶点在图像中的位置和调整后的顶点在图像中的位置来调整某个调整区域内的每一个像素点在图像中的位置的流程图。如图17所示,首先,对于三角区域内的每一个像素点计算第一加权系数以及第二加权系数(步骤S1701)。其中,第一加权系数是从三角区域的第一顶点到第二顶点的向量的加权系数,第二加权系数是从三角区域的第一顶点到第三顶点的向量的加权系数。
图18是用于说明调整区域中的某一点与顶点的向量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如图18所示,假设由顶点A(x1,y1)指向顶点B(x2,y2)的向量为由顶点A(x1,y1)指向顶点C(x3,y3)的向量为则从顶点A(x1,y1)到三角形的调整区域内的任何一个点P(x,y)的向量均可按照以下公式表达:
这里,m是在向量上的加权系数,n是在向量上的加权系数,因此三角形的调整区域内的每一个点P都能对应唯一的m、n。
由于已知顶点A、B、C的各自的坐标,因此三角任何一个点P的m和n可以通过以下公式得出:
接下来,根据m和n来将p点映射到调整后的调整区域中的位置(步骤S1702)。具体而言,通过步骤S503已经知道调整后的调整区域顶点的位置,因此能够得到A’到B’的向量以及A’到C’的向量从而可以通过以下的公式来求出p点在调整后的调整区域中的位置:
可以对调整区域内的每一个像素点p都进行以上处理,从而能够将调整前的调整区域中的所有像素映射到调整后的调整区域。当调整后的调整区域的面积比调整前的调整区域的面积更大时,在调整后的调整区域内可能会出现没有对应于调整前的调整区域中的任何像素点的空缺像素点。但一般而言,这样的空缺像素点仅仅是少数,而且是分散的,不会出现如图4所示那样的有连续数十个甚至数百个像素空缺的情况,因此通过例如双线性插值等现有的方法根据周围的像素进行补偿这些空缺像素点也不会严重影响图像整体的视觉效果。
通过对每一个调整区域都执行上述处理,能够将任何焦距的镜头拍摄出来的图像修正为完全消除了因透视畸变引起的失真的图像或者使用任意焦距的镜头所拍摄出来的透视效果的图像而不会出现死角。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图像处理方法的多个实施例。显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作出各种组合、修改或者变形。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电子设备】
下面,结合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电子设备。本发明的电子设备包括图像采集单元。图像采集单元典型为带有CCD或者CMOS等感光单元的摄像头,但实际上不限如此,图像采集单元也可以是其他能够采集到图像的任何其他类型的传感器。该电子设备不限于摄像机、照相机等以拍照功能为主的设备,可以是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PDA等以运算功能为主的设备、也可以是电子书籍、电视、显示器等以显示功能为主的设备,还可以是智能电话、便携式电话等以通话功能为主的设备,只要能够包括图像采集单元即可。
图19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功能框图。如图19所示,本发明的电子设备1900包括:控制点配置模块1901、放大倍率确定模块1902、控制点位置计算模块1903、区域分割模块1904以及调整模块1905。
控制点配置模块1901在使用图像采集单元采集的图像的特定区域配置多个控制点。特定区域例如可以是主要被摄对象及其附近的区域。每一个控制点都可以是图像中的特定的像素。图6是用于说明在图像的特定区域配置多个控制点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人像摄影中人脸是主要被摄对象,因此可以将人脸及其附近的区域作为特定区域。虽然图6中的特定区域是长方形区域,但特定区域也可以是沿着主要被摄对象的轮廓设置的不规则形状或者其他任何形状的区域。图像中的人脸可以通过现有的人脸识别技术来识别。优选地,特定区域包括主要被摄对象对应的第一区域以及所述主要被摄对象周围对应的第二区域。在图6中,第一区域的控制点以实心圆“●”来表示,第二区域的控制点以空心圆“〇”来表示。当然,特定区域也可以仅包括主要被摄对象对应的第一区域。此外,控制点可以在特定区域中均匀分布,也可以不均匀分布。例如在主要被摄对象中细节较多的部分(例如眼睛、鼻子附近)设置较多的控制点,而在细节较少的部分(例如脸颊)设置较少的控制点等。此时,控制点的密度越大(即在特定区域内控制点越多),调整后的图像会更加精确,但随之会增加处理开销;控制点的密度越小(即在特定区域内控制点越少),能够有效降低处理开销,但随之会丧失图像的精确性。控制点的数量(密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应当注意,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主要拍摄对象不限于人脸,也可以是某种物体或者其他景色。
放大倍率确定模块1902根据多个控制点的各自的距离信息以及图像采集单元的光学特性确定多个控制点的各自的放大倍率。这里的距离信息是指,控制点所对应的被摄对象到图像采集单元的距离。距离信息可以通过在电子设备上的至少一个感应单元获取。感应单元是用来测量从图像采集单元到被摄对象的距离的元件,其可以是激光距离传感器、红外距离传感器等元件,也可以是位于不同位置的两个或者更多摄像头,通过分析使用这些摄像头拍摄到的图像的差别来获得距离信息。图7是用于说明多个控制点的距离信息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假设被摄对象为人脸,并且感应单元获取到从图像采集单元到鼻尖的距离为30cm、到鼻沟的距离为32cm、到脸颊的距离为30.5cm、到耳根的距离为33cm时,图像中鼻尖对应的控制点的距离信息为30cm、鼻沟对应的控制点的距离信息为32cm、脸颊对应的控制点的距离信息为30.5cm、耳根对应的控制点的距离信息为33cm。以此类推,获取所拍摄的图像中的每一个控制点的距离信息。当图像采集单元为包括镜头以及感光单元的摄像头时,可以根据上述距离信息以及镜头的焦距的光学特性来确定上述每一个控制点的放大倍率。图8是表示两种焦距的镜头的放大倍率与距离之间的关系的图。如图8所示,无论是何种焦距的镜头,都遵循同样的规律,即:物体到镜头的距离越远,图像中的该物体就越被缩小;物体到镜头的距离越近,图像中的该物体就越被放大。但是,焦距为24mm的镜头的曲线斜率比焦距为105mm的镜头的曲线斜率大。这表明,广角镜头因距离导致的图像中的大小变化程度比长焦镜头的变化程度更加剧烈,换句话说,广角镜头所拍摄的图像的透视关系比长焦镜头所拍摄的透视关系更强。放大倍率的标准优选为镜头的光学中心,也就是相对于镜头的光学中心所对准的物体的大小的倍率。应当注意,虽然图8中仅仅示出了焦距为24mm的镜头和焦距为105mm的镜头的规律,但事实上这一规律也适用于其他焦距的镜头。在理想状况下,满足以下关系:
其中,镜头的焦距为f,镜头到被摄对象的距离为S,放大倍率为M。
可见,只要镜头的焦距确定,则能够获得唯一的距离S和放大倍率之间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该焦距对应的光学特性曲线。由此,可以根据控制点的距离信息以及与镜头的焦距对应的特性曲线来确定该控制点的放大倍率。具体而言,可以根据图7的距离信息,结合拍摄该图像的镜头的焦距对应的光学特性曲线,获得如图9所示的放大倍率。图9是用于说明多个控制点的放大倍率的示意图。如图9所示,可以确定图像中鼻尖对应的像素的放大倍率为2倍;鼻沟对应的像素的放大倍率为1.2倍;脸颊对应的像素的放大倍率为1.5倍;耳根对应的像素的放大倍率为0.7倍,以此类推,能够得到每一个控制点的放大倍率。
控制点位置计算模块1903根据放大倍率计算调整后的多个控制点各自在所述图像中的位置。获得了每一个控制点的放大倍率后,可以根据控制点的放大倍率来调整该控制点在图像中的位置以对放大倍率较大的部分进行缩小并且对放大倍率较小的部分进行放大,从而获得无畸变的图像中每一个控制点的位置。具体而言,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对图像中的某一部分进行缩小或者放大。作为一个示例,可以对于上述每一个控制点,根据其放大倍率调整所述控制点到图像中对应于镜头的光学中心的点的距离,使得控制点的放大倍率越大,该控制点到图像中对应于镜头的光学中心的点的距离越短。
图10是表示放大倍率与控制点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图10中,假设L1、L2分别为两个物体的大小,S1、S2分别为该两个物体到某个参照点之间的距离,则根据三角形相似的原理可知,满足:
假设L1为标准的物体的大小(例如,镜头的光学中心所对准的物体的大小),L2为通过透视畸变而被放大的物体的大小(放大倍率M≥1),则其放大倍率M为:
因此,如果期望消除透视畸变所导致的失真,也就是将被放大的L2的物体在图像中缩小为L1的大小,则可以将该控制点与参照点之间的距离调整为:
图11是用于说明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根据放大倍率调整控制点在图像中的位置的示意图。图11中,“+”表示参照点,参照点优选为图像中对应于镜头的光学中心的点。如果位于p点的控制点的放大倍率M为2,说明该控制点相对于标准大小被放大为了2倍,因此根据式子(4)将该控制点到参照点的距离缩短一半,也就是将该控制点移动到p’的位置,即可缩小为标准大小,如图11左边所示。如果某一个位于q点控制点的放大倍率M为0.75,说明的控制点相对于标准大小被缩小为了0.75倍,因此根据式子(4)将该像素到参照点的距离乘以三分之四,也就是将该控制点移动到q’的位置,即可放大为标准大小,如图11右边所示。
具体而言,假设参照点的坐标为(x0,y0)并且调整前的控制点的坐标为(x,y),则调整后的坐标(x’,y’)分别为:
对每一个控制点进行以上处理,即可得到修正为标准的图像时的各个控制点的位置。
然而,除了修正透视关系导致的失真外,有时人们还希望能够得到另一焦距的镜头所拍摄出来的失真程度的图像。例如,普遍认为85mm~135mm的焦距的镜头最适合拍摄人像。因为在1.2至1.5米外看一个人的五官是最漂亮的,这个距离的透视效果使人的鼻子显得比真实的略小而脸又不至于太平。而在1.2至1.5米外拍摄范围正好能容纳一个人脸的焦距为85mm~135mm。但一般而言,特别是不以拍摄为主要功能的电子设备上附带的图像采集单元上的镜头往往是广角镜头。此时,如果能把使用广角镜头拍摄出来的透视关系修正到85mm~135mm的焦距的镜头所拍摄出来的图像的透视关系,则可以达到“美颜”效果。
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一个优选实施例,将从某一焦距的镜头拍摄出来的图像修正为另一焦距的镜头拍摄出来的图像,以改变透视关系。下面,以将焦距为24mm的镜头拍摄出来的人脸的图像修正为焦距为105mm的镜头拍摄出来的透视效果为例进行说明,但事实上不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该方法也可以将任意焦距的镜头拍摄出来的图像修正为另一个任意焦距的镜头拍摄出来透视效果。此外,被摄对象不仅限于人脸,也可以是其他任何物体、景色等。
图12是用于说明将一个焦距镜头拍摄的图像修正为另一个焦距的镜头的透视效果时的示意图。在近距离使用焦距为24mm的广角镜头拍摄人脸,能够获得图12右侧的图像。由于距离较近,透视关系较强,导致拍摄出来的人脸的鼻子变大。因此,人们希望将其修正为与在相对远的距离使用焦距为105mm的镜头拍摄出来的透视效果,也就是修正为如图12左侧的图像。此时,可以根据每一个控制点的距离信息以及焦距为24mm和105mm的光学特性曲线,获得控制点的当前放大倍率M24和目标放大倍率M105。获得当前放大倍率M24的细节已经在前面具体说明,因此在这里不再阐述。获得了每一个控制点的当前放大倍率M24以后,可以计算这些控制点的当前的最大放大倍率、最小放大倍率以及平均放大倍率。如图12右侧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焦距为24mm拍摄出来的人脸图像中的控制点的最大放大倍率为1.3,最小放大倍率为0.7,平均放大倍率为1.02。图13是表示将一个焦距的镜头拍摄的图像修正为另一个焦距的镜头的透视效果时,放大倍率与距离之间的关系的图。如图13所示,首先在焦距为24mm的光学特性的曲线中寻找最大放大倍率(1.3)、最小放大倍率(0.7)以及平均放大倍率(1.02)的点。由于放大倍率M与距离S之间一一对应,因此最大放大倍率对应的距离与最小放大倍率对应的距离之差就是人脸中离镜头最近的部位(例如鼻尖)到离镜头最远的部位(例如人脸的边缘)之间的距离△S(即多个控制点中的最大距离信息与最小距离信息之差),如图12所示。应当注意,焦距越大,镜头就需要离人脸越远;焦距越小,镜头就需要离人脸越近,因此,在将焦距为24mm的镜头拍摄出来的图像修正为焦距为105mm所拍出来的透视效果时,为了获得大致相同的图像(例如人脸充满画面的图像),镜头需要远离人头。但由于人脸的实际大小不变,无论使用何种焦距的镜头拍摄,鼻尖到人脸的边缘之间的距离△S都是恒定不变的(例如为10cm)。因此,可以先寻找平均放大倍率(1.02)在焦距为105mm的光学特性曲线中的点,并且以该点为基准进行平移(如图13箭头所示),即可获得每一个控制点在使用焦距为105mm的镜头上拍摄人脸充满画面的图像时该控制点的目标放大倍率M105,例如最大放大倍率为1.05,最小放大倍率为0.95等,如图12左侧所示。
具体而言,可以对于每一个控制点进行如下处理:
首先,计算该控制点的距离信息S1和焦距为24mm的光学特性曲线上的平均放大倍率(1.02)的像素对应的距离Savg24之间的差Soffset
其次,获取焦距为105mm对应的光学特性曲线上的平均放大倍率(1.02)的像素对应的距离Savg105
最后,获取将Savg105与Soffset相加所获得的距离的点的放大倍率M105
对于每一个控制点都进行上述处理,可以获得每一个控制点的目标放大倍率M105
接下来,控制点位置计算模块1903根据每一个控制点的当前放大倍率M24以及目标放大倍率M105来计算调整后的控制点在图像中的位置。作为一个示例,对于上述获得当前放大倍率M24以及目标放大倍率M105的每一个控制点,调整该控制点到图像中对应于镜头的光学中心的点的距离。具体地,假设参照点(优选为镜头的光学中心对应的像素)的坐标为(x0,y0)并且调整前的控制点的坐标为(x,y),则调整后的控制点的坐标(x’,y’)分别为:
只要对每一个控制点进行以上处理,即可得到调整后的每一个控制点的坐标。
区域分割模块1904以所述多个控制点作为顶点,将所述特定区域分割为多个调整区。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三个控制点相连将特定区域分割为多个三角形区域、或者通过四个控制点相连而分割为多个四角形区域、或者以类似方法分割为多个其他形状的区域。图14是以所述多个控制点作为顶点将特定区域分割为多个调整区域的示意图。如图14所示,可以将特定区域分割为多个三角形区域,分割例如可以通过Delaunay三角剖分算法,由于该算法已为公知,因此不在这里详细阐述。
调整模块1905对于每一个调整区域,根据调整前的顶点在图像中的位置和调整后的顶点在图像中的位置,调整所述调整区域内的每一个像素点在图像中的位置。在控制点位置计算模块1903已经计算得到调整后的多个控制点各自在图像中的位置后,为了得到完整的图像,还要根据这些控制点来调整其他的像素点。具体而言,将调整前的调整区域中的每一个像素点的位置映射到调整后的调整区域中的相应位置,通过对所有的调整区域进行这样的处理,能够将整个图像调整为期望的透视效果。
优选地,当特定区域包括主要被摄对象对应的第一区域以及主要被摄对象周围对应的第二区域时,可以仅仅调整位于第一区域的控制点在图像中的位置而不调整第二区域的控制点在图像中的位置。具体而言,放大倍率确定模块1902以及控制点位置计算模块1903可以不对第二区域内的控制点即空心圆“〇”确定放大倍率以及计算调整后在图像中的位置。图15是调整区域的顶点均在主要被摄对象上时的调整前后的调整区域的示意图。如图15所示,如果一个三角形的调整区域的三个顶点A、B、C都是第一区域(即三个顶点都为实心圆“●”)的控制点,则控制点位置计算模块1903可以根据该三个顶点的放大倍率获得该三个顶点的调整后在图像中的位置A’、B’、C’。图16是调整区域的其中一个顶点不在主要被摄对象上时的调整前后的调整区域的示意图。如图16所示,如果三角形的调整区域的三个顶点中,A为第二区域的控制点、B以及C是第一区域的控制点、则控制点A不做位置调整而获得该三个顶点的调整后在图像中的位置A’(=A)、B’、C’。由于第二区域是主要被摄对象周围的像素,通过不改变图像中的位置的第二区域的控制点和改变图像中的位置的第一区域的控制点共同来计算该调整区域内的其他像素在图像中的位置,能够锁定主要被摄对象周围的背景而在调整后的图像中不出现死角,得到更加自然的图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根据调整前的顶点在图像中的位置和调整后的顶点在图像中的位置,调整所述调整区域内的每一个像素点在图像中的位置的优选实施例。图20是根据本发明的电子设备的优选实施例中的调整模块的功能框图。如图20所示,调整模块2000包括加权系数计算子模块2001和调整子模块2002。
加权系数计算子模块2001对于三角区域内的每一个像素点计算第一加权系数以及第二加权系数。其中,第一加权系数是从三角区域的第一顶点到第二顶点的向量的加权系数,第二加权系数是从三角区域的第一顶点到第三顶点的向量的加权系数。
图18是用于说明调整区域中的某一点与顶点的向量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如图18所示,假设由顶点A(x1,y1)指向顶点B(x2,y2)的向量为由顶点A(x1,y1)指向顶点C(x3,y3)的向量为则从顶点A(x1,y1)到三角形的调整区域内的任何一个点P(x,y)的向量均可按照以下公式表达:
这里,m是在向量上的加权系数,n是在向量上的加权系数,因此三角形的调整区域内的每一个点P都能对应唯一的m、n。
由于已知顶点A、B、C的各自的坐标,因此三角任何一个点P的m和n可以通过以下公式得出:
调整子模块2002根据m和n来将p点映射到调整后的调整区域中的位置。具体而言,通过控制点位置计算模块1903已经知道调整后的调整区域顶点的位置,因此能够得到A’到B’的向量以及A’到C’的向量从而可以通过以下的公式来求出p点在调整后的调整区域中的位置:
调整子模块2002可以对调整区域内的每一个像素点p都进行以上处理,从而能够将调整前的调整区域中的所有像素映射到调整后的调整区域。当调整后的调整区域的面积比调整前的调整区域的面积更大时,在调整后的调整区域内可能会出现没有对应于调整前的调整区域中的任何像素点的空缺像素点。但一般而言,这样的空缺像素点仅仅是少数,而且是分散的,不会出现如图4所示的那样的有连续数十个甚至数百个像素空缺的情况,因此通过例如双线性插值等现有的方法根据周围的像素进行补偿这些空缺像素点也不会严重影响图像整体的视觉效果。
通过对每一个调整区域都执行上述处理,能够将任何焦距的镜头拍摄出来的图像修正为完全消除了因透视畸变引起的失真的图像或者使用任意焦距的镜头所拍摄出来的透视效果的图像而不会出现死角。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发明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全部通过硬件来实施。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对背景技术做出贡献的全部或者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电子设备的多个实施例。显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作出各种组合、修改或者变形。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图像处理方法,应用于具有图像采集单元的电子设备,其中包括:
在使用所述图像采集单元采集的图像的特定区域配置多个控制点;
根据所述多个控制点的各自的距离信息以及所述图像采集单元的光学特性确定所述多个控制点的各自的放大倍率,所述距离信息表示控制点所对应的被摄对象到所述图像采集单元的距离;
根据所述放大倍率计算调整后的所述多个控制点各自在所述图像中的位置;
以所述多个控制点作为顶点,将所述特定区域分割为多个调整区域;以及
对于每一个调整区域,根据调整前的顶点在所述图像中的位置和调整后的顶点在所述图像中的位置,调整所述调整区域内的每一个像素点在所述图像中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处理方法,其中,
所述根据所述多个控制点的各自的距离信息以及所述图像采集单元的光学特性确定所述多个控制点的各自的放大倍率包括:
根据所述多个控制点的各自的距离信息以及与所述图像采集单元的焦距对应的特性曲线来确定所述多个控制点的各自的放大倍率,所述特性曲线表示放大倍率和被摄对象到所述图像采集单元的距离之间的关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处理方法,其中,
所述将所述特定区域分割为多个调整区域包括:
将所述特定区域分割为多个三角区域,
所述根据调整前的顶点在所述图像中的位置和调整后的顶点在所述图像中的位置,调整所述调整区域内的每一个像素点在所述图像中的位置包括:
对于所述三角区域内的每一个像素点计算第一加权系数以及第二加权系数,所述第一加权系数是从所述三角区域的第一顶点到第二顶点的向量的加权系数,所述第二加权系数是从所述三角区域的第一顶点到第三顶点的向量的加权系数;
将所述像素点在所述图像中的位置调整为通过将调整后的第一顶点到调整后的第二顶点的向量乘以所述第一加权系数的值与将调整后的第一顶点到调整后第三顶点的向量乘以第二加权系数的值相加所得的所述图像中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处理方法,其中,
所述特定区域包括主要被摄对象对应的第一区域以及所述主要被摄对象周围对应的第二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处理方法,其中,
所述调整后的所述多个控制点各自在所述图像中的位置为根据所述放大倍率调整所述第一区域内的控制点而不调整所述第二区域内的控制点所得到的控制点在所述图像中的位置。
6.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图像采集单元,其中包括:
控制点配置模块,配置来在使用所述图像采集单元采集的图像的特定区域配置多个控制点;
放大倍率确定模块,配置来根据所述多个控制点的各自的距离信息以及所述图像采集单元的光学特性确定所述多个控制点的各自的放大倍率,所述距离信息表示控制点所对应的被摄对象到所述图像采集单元的距离;
控制点位置计算模块,配置来根据所述放大倍率计算调整后的所述多个控制点各自在所述图像中的位置;
区域分割模块,配置来以所述多个控制点作为顶点,将所述特定区域分割为多个调整区域;以及
调整模块,配置来对于每一个调整区域,根据调整前的顶点在所述图像中的位置和所述控制点位置计算模块计算的调整后的顶点在所述图像中的位置,调整所述调整区域内的每一个像素点在所述图像中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放大倍率确定模块根据所述多个控制点的各自的距离信息以及与所述图像采集单元的焦距对应的特性曲线来确定所述多个控制点的各自的放大倍率,所述特性曲线表示放大倍率和被摄对象到所述图像采集单元的距离之间的关系。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区域分割模块将所述特定区域分割为多个三角区域,
所述调整模块还包括:
加权系数计算子模块,配置来对于所述三角区域内的每一个像素点计算第一加权系数以及第二加权系数,所述第一加权系数是从所述三角区域的第一顶点到第二顶点的向量的加权系数,所述第二加权系数是从所述三角区域的第一顶点到第三顶点的向量的加权系数;以及
调整子模块,配置来将所述像素点在所述图像中的位置调整为通过将调整后的第一顶点到调整后的第二顶点的向量乘以所述第一加权系数的值与将调整后的第一顶点到调整后第三顶点的向量乘以第二加权系数的值相加所得的所述图像中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特定区域包括主要被摄对象对应的第一区域以及所述主要被摄对象周围对应的第二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调整后的所述多个控制点各自在所述图像中的位置为根据所述放大倍率调整所述第一区域内的控制点而不调整所述第二区域内的控制点所得到的控制点在所述图像中的位置。
CN201410806384.6A 2001-12-22 2014-12-22 图像处理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0446916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806384.6A CN104469161B (zh) 2014-12-22 2014-12-22 图像处理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US14/673,083 US10176559B2 (en) 2001-12-22 2015-03-30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pplied to a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an image acqui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806384.6A CN104469161B (zh) 2014-12-22 2014-12-22 图像处理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69161A CN104469161A (zh) 2015-03-25
CN104469161B true CN104469161B (zh) 2017-11-03

Family

ID=529144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806384.6A Active CN104469161B (zh) 2001-12-22 2014-12-22 图像处理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46916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500715B1 (ko) * 2016-07-28 2023-02-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자 장치 및 전자 장치 제어 방법
CN106803893B (zh) * 2017-03-14 2020-10-27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提示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0035215A (zh) * 2018-01-11 2019-07-1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图像处理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JP7155201B2 (ja) * 2020-07-09 2022-10-18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利用者検知システム
CN114217721A (zh) * 2021-11-03 2022-03-22 湖南新云网科技有限公司 图像显示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84499A (zh) * 2004-04-16 2005-10-19 夏普株式会社 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方法及其程序和记录介质
CN101641951A (zh) * 2006-09-15 2010-02-03 德萨拉技术匈牙利公司 改进影像质量的成像系统及相关方法
CN102694993A (zh) * 2011-03-22 2012-09-26 索尼公司 图像处理器、图像处理方法和程序
CN102737226A (zh) * 2011-03-22 2012-10-17 索尼公司 信息处理装置、信息处理方法和程序
WO2014027567A1 (ja) * 2012-08-15 2014-02-2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システム、画像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91437B2 (ja) * 2011-09-12 2015-10-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方法、画像処理装置、撮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84499A (zh) * 2004-04-16 2005-10-19 夏普株式会社 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方法及其程序和记录介质
CN101641951A (zh) * 2006-09-15 2010-02-03 德萨拉技术匈牙利公司 改进影像质量的成像系统及相关方法
CN102694993A (zh) * 2011-03-22 2012-09-26 索尼公司 图像处理器、图像处理方法和程序
CN102737226A (zh) * 2011-03-22 2012-10-17 索尼公司 信息处理装置、信息处理方法和程序
WO2014027567A1 (ja) * 2012-08-15 2014-02-2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システム、画像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69161A (zh) 2015-03-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69161B (zh) 图像处理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US9094672B2 (en) Stereo picture generating device, and stereo picture generating method
CN102156969B (zh) 图像纠偏处理方法
US20100208943A1 (en) Perspective improvement for image and video applications
US20130058591A1 (e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program
CN105405104B (zh) 一种人脸图像校正的方法及装置
CN104519340B (zh) 基于多深度图像变换矩阵的全景视频拼接方法
US20120098933A1 (en) Correcting frame-to-frame image changes due to motion for three dimensional (3-d) persistent observations
CN106873162B (zh) 显示装置的像素排列方法、显示装置及近眼显示设备
EP3525447B1 (en) Photographing method for terminal, and terminal
CN102313973B (zh) 具有光路反射型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
US10607315B2 (en) Constant resolution continuous hybrid zoom system
CN110533618B (zh) 一种镜头畸变矫正的方法和照相装置
CN107680164B (zh) 一种虚拟对象大小调整方法和装置
CN105187723A (zh) 一种无人飞行器的摄像处理方法
CN101272511A (zh) 图像深度信息和图像像素信息的获取方法及装置
CN114175091A (zh) 利用基于上下文分割层的自适应去扭曲的最优身体或面部保护的方法
CN104270571B (zh) 图像处理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KR101714213B1 (ko) 렌즈 영상 왜곡 보정 장치
CN113313661A (zh) 图像融合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JP7378219B2 (ja) 撮像装置、画像処理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0210333A (zh) 一种自动聚焦式虹膜图像采集方法及装置
CN213986992U (zh) 光学系统、拍摄装置及可移动平台
CN102236790B (zh) 一种图像处理方法和设备
US20080158347A1 (en) Method for displaying stereoscopic imag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