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66472A - 电缆体用保持件、插头式连接器及连接器组装体 - Google Patents

电缆体用保持件、插头式连接器及连接器组装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466472A
CN104466472A CN201410471258.XA CN201410471258A CN104466472A CN 104466472 A CN104466472 A CN 104466472A CN 201410471258 A CN201410471258 A CN 201410471258A CN 104466472 A CN104466472 A CN 1044664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engaging portion
keeper
cable body
loc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47125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筑茂秀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rose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ros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4664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6647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1Details
    • H01R12/774Retain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9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8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rotating or pivot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01R13/6271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 H01R13/6273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comprising two latching arm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可靠地防止连接器嵌合状态下的电缆体的脱离的电缆体用保持件、插头式连接器及连接器组装体。电缆体用保持件具有能与形成于电缆体(C)的被卡定部(C3)卡定的卡定部(19C),和能与形成于对方连接器(2)的锁定部(21B)卡定的被锁定部(18A),该被锁定部(18A)受到来自对方连接器(2)的推压力而能相对于保持件主体(11)进行弹性移位,卡定部(19C)能与被锁定部(18A)的弹性移位联动地,沿与被卡定部(C3)的卡定量增减的方向相对于保持件主体(11)移位,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被锁定部(18A)受到所述推压力进行弹性移位,而保持与锁定部(21B)的锁定状态,从而与连接器嵌合前相比,所述卡定部(19C)与所述被卡定部(C3)的卡定量增大。

Description

电缆体用保持件、插头式连接器及连接器组装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缆体用保持件、包括该电缆体用保持件和电缆体的插头式连接器、以及包括该插头式连接器和插座式连接器的连接器组装体。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将电缆体插入在保持件中而构成插头式连接器,使该插头式连接器与插座式连接器嵌合连接而构成的连接器组装体。在该专利文献1中,插入在插座式连接器中的滑动件(保持件)对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作为电缆体的扁平导体(FPC或FFC)进行保持。在该扁平导体的前端侧部分的、该扁平导体的宽度方向上的靠两方的侧端缘的位置形成有用于与滑动件进行卡定的卡定孔。
上述滑动件形成有在上壁与下壁之间沿前后方向贯穿的狭缝状的插入间隙,扁平导体的前端侧部分朝向前方插入在该插入间隙内。另外,上述滑动件在沿该滑动件的宽度方向(与上述扁平导体的宽度方向一致的方向)与上述扁平导体的卡定孔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从上述上壁的下表面朝向前方延伸的挠性的卡定片。该卡定片在其前端部形成有朝向下方突出的卡定突部,该卡定突部突入到上述扁平导体的卡定孔内,从而位于能与该卡定孔的前缘卡定的位置,防止扁平导体脱离滑动件。
另外,上述滑动件形成为:用于与插座式连接器锁定的挠性的臂状的锁定片从滑动件的上壁的上表面朝向前方延伸。在该锁定片上沿上下方向贯穿形成有用于与后述的插座式连接器的锁定体卡定的锁定孔部。在插座式连接器的外壳上以朝向后方开口的方式形成有用于收纳上述滑动件的收纳部,在该外壳的上表面上形成有突起状的锁定体。并且,在连接器嵌合的过程中,在使上述滑动件的锁定片在插座式连接器的上壁的上表面上进行了滑动时,该插座式连接器的锁定体从下方向滑动件的锁定片的锁定孔部内突入,从而实现连接器彼此的锁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300129
在专利文献1的插头式连接器中,扁平导体的卡定孔与滑动件的卡定突部以扁平导体的厚度范围内的较小的卡定量卡定,另外,由于形成有卡定突部的卡定片是挠性的,因此扁平导体与滑动件的卡定力不太大,当向后方大力地拉动扁平导体时,上述卡定片向上方弹性移位而使扁平导体脱离滑动件。一般来说,在连接器嵌合之前,扁平导体与滑动件以所谓的临时固定为目的,以该观点来说,只要以上述的程度的卡定力进行卡定即可。鉴于在该状况下为了进行临时固定,不需要较大的卡定力的这一实际情况,在连接器嵌合之前,上述卡定力不大是不成什么问题的。
另一方面,在实际使用连接器的状态下,即,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强烈希望可靠地防止扁平导体的脱离。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扁平导体与滑动件的卡定的形态与连接器嵌合前相比没有任何变化。因而,当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向后方大力地拉动了扁平导体时,该扁平导体可能脱离滑动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该情况,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可靠地防止连接器嵌合状态下的电缆体的脱离的电缆体用保持件、插头式连接器及连接器组装体。
根据本发明,利用接下来的第一发明的电缆体用保持件、第二发明的插头式连接器及第三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来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第一发明)
本发明的电缆体用保持件具有形成有电缆插入部的保持件主体,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电缆体的前端侧部分朝向前方插入到该电缆插入部内,保持将上述电缆体插入到该保持件主体内的状态不变地,电缆体用保持件朝向前方与对方连接器嵌合连接。
在本发明中,在该电缆体用保持件中,其特征在于,该电缆体用保持件具有卡定部和被锁定部,当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向后方拉动了上述电缆体时,上述卡定部能与形成于该电缆体的被卡定部卡定,当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向后方拉动了电缆体用保持件时,上述被锁定部能与形成于上述对方连接器的锁定部卡定,该被锁定部受到来自上述对方连接器的推压力而能够相对于上述保持件主体进行弹性移位,上述卡定部能与上述被锁定部的弹性移位联动,而沿与上述被卡定部卡定的卡定量增减的方向相对于上述保持件主体移位,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上述被锁定部受到上述推压力而进行弹性移位,保持与上述锁定部的锁定状态,从而与连接器嵌合前相比,上述卡定部与上述被卡定部的卡定量增大。
采用这种结构的本发明,在使电缆体用保持件与对方连接器嵌合连接时,电缆体用保持件的被锁定部在与对方连接器的锁定部锁定的状态下,从对方连接器受到推压力而进行弹性移位。卡定部也基于该被锁定部的弹性移位而联动,进行移位而与电缆体的被卡定部卡定,其结果是,能阻止电缆体的脱离。因而,只要使电缆体用保持件与对方连接器嵌合连接而保持上述锁定状态,即,只要连接器处于使用状态,则能够确保上述卡定部与电缆体的卡定量,因此即使向该电缆体的拔出方向、即后方大力地拉动了电缆体,电缆体也不会脱离。
在第一发明的基础上,上述电缆体用保持件还具有临时卡定部,在向后方拉动了电缆体时,上述临时卡定部能与被卡定部以外的形成于该电缆体的临时被卡定部卡定。通过这样设置临时卡定部,即使在电缆体用保持件与对方连接器嵌合连接之前,电缆体受到了少许的拔出力,也不会将电缆体从保持件主体中拔出,能够保持该电缆体与电缆体用保持件的一体的形态,在处理上是有利的。
在第一发明的基础上,当还在电缆体用保持件上设置上述临时卡定部的情况下,临时卡定部可以形成在比卡定部靠前方的位置,也可以形成在沿前后方向与卡定部相同的位置,且在与前后方向成直角的侧部与该卡定部相邻的位置。
在第一发明的基础上,被锁定部及卡定部设置在能沿电缆体的厚度方向弹性移位的弹性移位部上,且向在上述厚度方向上相互分开的方向突出形成。通过这样设置,例如形成为如下形态:在弹性移位部的上部设置被锁定部,设置在下部的卡定部能够相对于插入在电缆插入部内的电缆体向下方移位而与电缆体卡定。
在第一发明的基础上,弹性移位部具有从移位部和悬臂梁状的主移位部,上述主移位部从保持件主体朝向后方延伸,且能沿电缆体的厚度方向相对于上述保持件主体弹性移位,上述从移位部从与该主移位部的后端连接的基部沿上述厚度方向延伸,能从动于上述主移位部的弹性移位而沿该厚度方向移位,被锁定部形成于上述主移位部,卡定部形成在上述从移位部的自由端侧,上述保持件主体设置有限制部,该限制部形成在沿上述厚度方向相对于上述电缆体与上述从移位部的基部相反的一侧,且形成在比上述卡定部靠后方的位置,用于对上述卡定部的向后方的规定量以上的弹性移位进行限制,上述卡定部当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进行了弹性移位时,在前方与上述限制部相邻,并且在上述厚度方向上位于与上述限制部重叠的范围内。
通过这样形成,由于主移位部形成为悬臂梁状,因此主移位部的后端在主移位部的范围内产生最大挠曲量,该最大挠曲量作为电缆体的厚度方向的移位而直接传递到从移位部。因而,能够在卡定部沿上述厚度方向确保较大的能与电缆体的被卡定部卡定的范围。另外,通过在保持件主体上设置上述限制部,在向后方大力地拉动了电缆体的情况下,利用上述限制部对朝向后方的上述卡定部的规定量以上的移位进行限制,因此,能够坚固地保持与电缆主体的卡定状态。
(第二发明)
第二发明的插头式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发明的电缆体用保持件和插入在该电缆体用保持件内的电缆体。
(第三发明)
第三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特征在于,包括第二发明的插头式连接器和作为对方连接器的插座式连接器,该插座式连接器具有用于收纳上述插头式连接器的电缆体用保持件的收纳部,在该收纳部的内壁面上形成有锁定部。
采用本发明,如上所述,只要使电缆体用保持件与对方连接器嵌合连接而保持锁定状态,即,只要连接器处于使用状态,则能够确保电缆体用保持件的卡定部与电缆体的卡定量,因此即使向该电缆体的拔出方向、即后方大力地拉动电缆体,电缆体也不会脱离。因而,与像以往那样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也只能用临时固定程度的卡定力谋求对电缆体的脱离的防止的情况相比,能够以充分大的卡定力防止电缆体的脱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立体图,(A)以分离的状态表示电缆体、电缆体用保持件和插座式连接器,(B)表示将(A)的电缆体插入到电缆体用保持件内而构成为插头式连接器的状态。
图2的(A)是图1的(A)的连接器组装体的仰视图,(B)是图1的(B)的连接器组装体的仰视图。
图3是连接器嵌合前的连接器组装体的剖视立体图,(A)表示将电缆体插入到电缆体用保持件内之前的状态,(B)表示将电缆体插入到电缆体用保持件内的过程中的状态,(C)表示将电缆体插入到电缆体用保持件内而形成为插头式连接器的状态。
图4是表示图3的(C)的连接器组装体的嵌合动作的剖视立体图,(A)是连接器嵌合过程中的连接器组装体的剖视立体图,(B)是连接器嵌合状态下的连接器组装体的剖视立体图。
图5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插头式连接器,(A)是将电缆体与电缆体用保持件分离了的状态的仰视图,(B)、(C)是插头式连接器1的剖视立体图,(B)是卡定部移位前的状态,(C)表示卡定部向下方发生了移位时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立体图,(A)以分离的状态表示扁平导体、保持件和插座式连接器,(B)表示将(A)的扁平导体插入到保持件内而构成为插头式连接器的状态。图2的(A)是图1的(A)的连接器组装体的仰视图,图2的(B)是图1的(B)的连接器组装体的仰视图。
另外,图3的(A)至图3的(C)是连接器嵌合前的连接器组装体的与连接器宽度方向成直角的面的剖视立体图,(A)表示将扁平导体插入到保持件内之前的状态,(B)表示将扁平导体插入到保持件内的过程中的状态,(C)表示将扁平导体插入到保持件内而形成为插头式连接器的状态。另外,图3的(A)至图3的(C)表示保持件的在后述的临时卡定部及卡定部的位置上的截面,插座式连接器的在后述的锁定部的位置上的截面(参照图2的(A)的III-III线)。另外,未表示扁平导体的截面。
从图1的(A)、(B)中可看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组装体包括插头式连接器1和作为对方连接器的插座式连接器2,将作为电缆体的扁平导体C朝向前方(在图1的(A)中为左侧)插入到电缆体用保持件10(以下称为“保持件10”)中而构成上述插头式连接器1,该插头式连接器1朝向前方与上述插座式连接器2嵌合连接。在此,“电缆体”是指将一方向作为长度方向延伸且在一端侧具有能与对方连接器连接的端子部的信号传送体,其形态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的那种扁平导体C,例如也可以是排列有多个在电缆的一端侧设置有端子的带端子的电缆的集合体,另外也可以是一条的上述带端子的电缆。
从图1的(A)中可看出,扁平导体C沿前后方向延伸,从图1的(B)中可看出,在扁平导体C的前端侧部分安装有保持件10。从图2的(A)中可看出,扁平导体C的多个电路部C1沿扁平导体C的宽度方向(在图2的(A)中为上下方向)排列形成,该电路部C1在上述前端侧部分从下表面暴露出来。
在上述前端侧部分以从上述前端侧部分的两方的侧缘向扁平导体C的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分别各形成有两个用于与保持件10卡定的耳部,前方侧的耳部作为后述的临时被卡定部C2发挥功能,后方侧的耳部作为后述的被卡定部C3发挥功能。该临时被卡定部C2及被卡定部C3的前端缘形成为随着向前方去而在扁平导体C的宽度方向(侧部)向内侧倾斜,后端缘形成为沿上述宽度方向延伸。另外,从图1的(A)中可看出,在上述前端侧部分的也包含临时被卡定部C2及被卡定部C3的区域在内的整个区域上,加强板C4设置在上表面侧。另外,从图2的(A)中可看出,在临时被卡定部C2及被卡定部C3的下表面上粘贴有金属膜,利用该金属膜也能加强该临时被卡定部C2及该被卡定部C3。
从图1的(A)、(B)中可看出,利用电绝缘材料将保持件10制作成一个构件,保持件10具有供扁平导体C的前端侧部分插入的保持件主体11,和能相对于该保持件主体11进行弹性移位的弹性移位部17。保持件主体11形成为将与前后方向成直角的保持件宽度方向(与扁平导体C的宽度方向一致的方向)设定为长度方向的大致长方体外形,具有在上下方向(扁平导体C的厚度方向)彼此面对的上壁12及下壁13(参照图2的(A)、(B)),和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将该上壁12及下壁13的端部彼此连接的侧壁14。
保持件主体11的供扁平导体C的前端侧部分朝向前方插入的作为电缆插入部的插入孔部15(参照图3的(A)),形成为被上壁12、下壁13及两个侧壁14围绕且沿前后方向贯穿的狭缝状的孔部。插入孔部15的靠前端的位置的保持件宽度方向两端部,形成为在上壁12与下壁13之间构成为与扁平导体C的前端侧部分的厚度尺寸大致相同的尺寸的狭缝状的端槽部(未图示)。另外,该端槽部的前方被封闭。因而,在完成了扁平导体C的前端侧部分的向插入孔部15内的插入的状态下,该前端侧部分的前端的角部(位于比临时被卡定部C2靠前方的位置的角部)在上述端槽部内被该端槽部的内壁面从上下方向和前方覆盖,从而被保护起来。
上壁12的后端侧部分的上表面比该上壁12的其它部分的上表面低,从图3的(A)中可看出,在保持件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端部(与侧壁14连接的部分)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穿且向后方开口的后槽部12A,来对后述的弹性移位部17的卡定部19C进行收容。该后槽部12A在保持件宽度方向上位于与扁平导体C的电路部C1的临时被卡定部C2及被卡定部C3对应的位置。另外,从图1的(A)、(B)中可看出,在上壁12的大致前半部分的保持件宽度方向上的与扁平导体C的各电路部C1对应的位置,沿保持件10的宽度方向排列形成有向下方开口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槽部12B。该前槽部12B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从前方对设置于插座式连接器2的端子30的上臂部31(参照图3的(A))进行收纳。
另外,将前槽部12B彼此分隔开的分隔壁12D在其前端位置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突部12D-1。该突部12D-1与上述的端槽部的前侧内壁面相互作用,而作为对扁平导体C的向前方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限制部发挥功能。也就是说,在将扁平导体C的前端侧部分插入到插入孔部15内时,该扁平导体C的前缘与上述突部12D-1的后表面及上述端槽部的前侧内壁面抵接,从而被限制进行进一步的插入,在前后方向上被定位。
另外,从图3的(A)至图3的(C)中可看出,上壁12在保持件宽度方向上的与后槽部12A相同的位置且比该后槽部12A靠前方的位置,形成有朝向下方突出且位于插入孔部15内的临时卡定部12C。该临时卡定部12C的后端面形成为如下这种倾斜面,即,从图2的(A)、(B)中可看出,随着向前方去而向保持件宽度方向内侧去地倾斜,并且从图3的(A)至图3的(C)中可看出,随着向前方去而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另外,临时卡定部12C的前端面形成为与前后方向成直角的平坦面,作为用于与扁平导体C的临时被卡定部C2的后缘卡定而将该扁平导体C临时固定的卡定面发挥功能。
从图2的(A)中可清楚看出,下壁13的前端位于比上壁12及侧壁14的前端靠后方的位置,从图2的(B)中可看出,在将扁平导体C的前端侧部分插入到插入孔部15内的状态下,电路部C1朝向下方(与纸面成直角的方向上的外侧)暴露出来。另外,比下壁13靠前方且被上壁12及侧壁14包围起来的空间(向下方开口的空间)形成为用于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对设置于插座式连接器2的端子30的下臂部32进行收纳的前凹部16(参照图1的(A)、(B))。
另外,从图2的(A)、(B)中可看出,下壁13在保持件宽度方向上的靠两侧的侧端的位置,换言之在排列有扁平导体C的电路部C1的范围以外的位置,在前后方向上的两处部位,沿上下方向贯穿形成有前孔部13A和后孔部13B(亦参照图3的(A)至图3的(C))。前孔部13A形成为遍及在前后方向上包含上壁12的临时卡定部12C的范围地沿前后方向延伸,从图2的(A)、(B)中可看出,前孔部13A在前端侧与前凹部16连通。见后述,在向保持件10的插入孔部15内插入扁平导体C的过程中,在扁平导体C的临时被卡定部C2通过临时卡定部12C的位置时,前孔部13A允许该临时被卡定部C2的向下方的挠曲变形(参照图3的(B))。
从图3的(A)中可看出,后孔部13B在沿前后方向与上壁12的后槽部12A相同的位置形成在该后槽部12A的下方,前后方向上的尺寸比前孔部13A小。该后孔部13B位于后述的弹性移位部17的卡定部19C的下方,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当弹性移位部17向下方进行了移位时,该后孔部13B收纳卡定部19C。另外,具有该后孔部13B的后方内壁面来作为前端面的部分形成为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限制卡定部19C以规定量以上向后方进行移动的限制部13C。
弹性移位部17具有从移位部19和两个主移位部18,从图1的(A)、(B)中可看出,上述两个主移位部18从上壁12的上表面的靠前端的位置朝向后方以悬臂梁状延伸,且能沿上下方向进行弹性移位,从图3的(A)中可看出,上述从移位部19从与各主移位部18的后端连接的基部19A朝向上方且朝向下方延伸,且能从动于上述主移位部18的弹性移位而沿上下方向进行移位。另外,见后述,该从移位部19能沿前后方向进行弹性移位。主移位部18形成有从该主移位部18的靠后端的位置从上表面突出的被锁定部18A。该被锁定部18A的前端面形成为随着向后方去而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面。另外,被锁定部18A的后端面形成为与前后方向大致成直角的平坦面,构成为能与后述的插座式连接器2的锁定部21B卡定的卡定面。
从图3的(A)中可看出,从移位部19在沿保持件宽度方向与上壁12的后槽部12A相同的位置具有朝向下方延伸的侧臂部19B。侧臂部19B能以与主移位部18连接的部分的基部19A附近为支点沿前后方向弹性移位。该侧臂部19B从上方进入到后槽部12A内,该侧臂部19B的下端位于与上壁12的下表面相同的高度。另外,侧臂部19B的下部(自由端侧部分)的后表面没入,形成为见后述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与扁平导体C的被卡定部C3卡定的卡定部19C(参照图4的(B))。另外,从移位部19以在保持件宽度方向的整个区域内从基部19A朝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有解除操作部19D,在进行连接器拔出操作时,上述解除操作部19D如后述那样受到来自上方的推压操作。
接下来,对插座式连接器2的结构进行说明。插座式连接器2是安装在电路基板的安装面(未图示)上的电路基板用连接器,从图1的(A)、(B)中可看出,插座式连接器2具有用于收纳保持件10的外壳20、沿连接器宽度方向(与扁平导体的宽度方向及保持件宽度方向一致的方向)排列保持的多个端子30、以及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端子排列范围外保持于外壳20的固定配件40。
外壳20由电绝缘材料做成,从图1的(A)、(B)中可看出,外壳20形成为将上述连接器宽度方向设定为长度方向的大致长方体的外形。外壳20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面对的上壁21及下壁22、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将该上壁21及下壁22的侧端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彼此连接的侧壁23、以及具有与前后方向成直角的板面且将上壁21、下壁22及两个侧壁23的前端彼此连接的前壁24。外壳20的被上壁21、下壁22、两个侧壁23及前壁24包围且向后方开口的空间,形成为能收纳插头式连接器1的保持件10的收纳部25。
在上壁21的下表面的、沿连接器宽度方向与保持件10的两个主移位部18分别对应的位置,遍及前后方向的整个区域地没入形成有用于收容该主移位部18的上槽部21A。在该上槽部21A的上侧内壁面(槽底)的前端部以朝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有锁定部21B,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该锁定部21B与保持件10的被锁定部18A卡定(亦参照图4的(B))。在该锁定部21B的后端面上形成有随着向前方去而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另外,锁定部21B的前端面的随着向上方去而向后方稍许倾斜的倾斜面,形成为用于与被锁定部18A卡定的锁定面。在前壁24上以构成为沿前后方向贯穿的狭缝状的方式形成有用于将端子30收容并保持的端子收容槽24A。
通过将金属带状构件沿板厚方向压曲而做成端子30。从图3的(A)中可看出,该端子30在后端侧形成有用于与扁平导体C的前端侧部分连接的上臂部31及下臂部32,在前端侧形成有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未图示)焊接的连接部33。将该端子30从前方压入并保持在外壳20的端子收容槽24A内,从图3的(A)中可看出,上臂部31及下臂部32从端子收容槽24A向后方延伸出来而位于收纳部25内,另外,连接部33从端子收容槽24A朝向前方延伸出来到外壳20外。
上臂部31能沿上下方向弹性移位,压曲为随着向前方去而朝向下方倾斜后朝向上方倾斜,上臂部31的压曲顶部(向下方突出的顶部)形成为将扁平导体C的前端部的上表面朝向下方推压的推压部31A。下臂部32能沿上下方向弹性移位,压曲为随着向前方去而朝向上方倾斜后朝向下方倾斜,下臂部32的压曲顶部(向上方突出的顶部)形成为与在扁平导体C的前端部的下表面暴露出来的电路部C1接触的接触部32A。在本实施方式中,只将下臂部32的压曲顶部用作接触部32A,但也可以代替此结构地,在将扁平导体C的电路部C1形成为在该扁平导体C的前端侧部分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均暴露出来的情况下,将上臂部31及下臂部32两者的压曲顶部用作用于与电路部接触的接触部。
推压部31A和接触部32A在前后方向上形成在相同的位置,并且在上下方向上以比扁平导体C的前端侧部分的厚度尺寸小的间隔靠近。因而,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上述前端侧部分被推压部31A和接触部32A夹压。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随着从推压部31A及接触部32A向后方去,上臂部31与下臂部32的间隔逐渐扩大,因此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易于将扁平导体C的前端侧部分收纳而引导到推压部31A与接触部32A之间。
连接部33的下表面位于与外壳20的下壁22的下表面大致相同的高度,在将插座式连接器2配置在电路基板的安装面(未图示)上时,能使连接部33与该安装面上的对应电路部(未图示)接触而焊接。
从下方将固定配件40压入安装在狭缝状的配件保持槽(未图示)内,该配件保持槽(未图示)以朝向下方开口的方式形成在外壳20的侧壁23上。固定配件40具有从上述配件保持槽突出的多个固定腿部41。在将插座式连接器2配置在电路基板的安装面(未图示)上时,向形成于电路基板的对应孔部(未图示)插入固定腿部,通过焊接将固定腿部固定在该电路基板上。
接下来,对插头式连接器1的组装进行说明。首先,如图3的(A)中箭头所示,将扁平导体C的前端侧部分(左端侧部分)朝向前方插入到保持件10的插入孔部15内。在该扁平导体C的插入过程中,当临时被卡定部C2的前端倾斜缘与保持件10的临时卡定部12C的后端面抵接时,从图3的(B)中可看出,临时被卡定部C2朝向下方挠曲且被引导向前方。另外,从图3的(B)中可看出,当临时被卡定部C2在前后方向上到达与临时卡定部12C相同的位置时,被卡定部C3在前后方向上位于与卡定部19C大致相同的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定部19C的下端位于与上壁12的下表面,换言之与插入孔部15的上侧内壁面相同的高度位置,因此在插入扁平导体C时,临时被卡定部C2和被卡定部C3不会对该卡定部19C进行干涉。
此外,当插入扁平导体C后临时被卡定部C2通过了临时卡定部12C的位置而到达该临时卡定部12C的前方位置时,临时被卡定部C2从挠曲状态中解放而返回为自由状态。另外,扁平导体C的前缘与突部12D-1的后表面及上述的端槽部的前侧内壁面抵接,从而对扁平导体C的进一步的插入进行限制。并且,其结果是,从图3的(C)中可看出,临时被卡定部C2的后缘(被卡定缘)与该临时卡定部12C的前端面(卡定面)面对而位于能与该前端面卡定的位置。另外,被卡定部C3被带来到比卡定部19C靠前方的位置。这样完成了插头式连接器1的组装。
由于临时被卡定部C2和临时卡定部12C能像上述那样卡定,扁平导体C成为被临时固定于保持件10的状态。在该被临时固定了的状态的基础上,即使扁平导体C受到朝向后方的少许的拔出力,该扁平导体C也不会脱离保持件10,扁平导体C与保持件10的一体的形态得到保持,因此在处理上是有利的。
接下来,基于图3的(C)及图4的(A)、(B)对插头式连接器1与插座式连接器2的嵌合动作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图3的(C)的连接器组装体的嵌合动作的剖视立体图,(A)是连接器嵌合过程中的连接器组装体的剖视立体图,(B)是连接器嵌合状态下的连接器组装体的剖视立体图。
首先,将插座式连接器2安装到电路基板的安装面(未图示)上。并且,如图3的(C)中箭头所示,将插头式连接器1的保持件10朝向前方嵌入到插座式连接器2的外壳20的收纳部25内。
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当保持件10的被锁定部18A的前端面与插座式连接器2的外壳20的锁定部21B的后端面抵接时,被锁定部18A受到来自锁定部21B的朝向下方的推压力,从而主移位部18朝向下方弹性移位。从图4的(A)中可看出,该主移位部18的弹性移位量在被锁定部18A的上表面与锁定部21B的下表面抵接的时刻成为最大。另外,从移位部19也与主移位部18的弹性移位联动地朝向下方移位。其结果是,从图4的(A)中可看出,从移位部19的卡定部19C从上方突入到下壁13的后孔部13B内而在前方与限制部13C相邻,并且沿上下方向位于与该限制部13C重叠的范围内。
另外,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端子30的上臂部31被从前方带来到保持件10的前槽部12B内,并且下臂部32被从前方带来到保持件10的前凹部16内(未图示)。其结果是,扁平导体C的前端侧部分朝向前方进入到上臂部31与下臂部32之间,利用上臂部31的推压部31A和下臂部32的接触部32A沿上下方向(扁平导体C的厚度方向)对扁平导体C进行夹压。
插头式连接器1的嵌入进一步进行,从图4的(B)中可看出,保持件10的前端面与收纳部25的前侧内壁面(前壁24的后表面)抵接,从而完成了连接器嵌合动作。此时,被锁定部18A通过锁定部21B的位置而被带来到比该锁定部21B靠前方的位置,主移位部18朝向上方,即,朝向减少弹性移位量的方向移位而被收容到外壳20的上槽部21A内。在这样将主移位部18收容到上槽部21A内的状态下,被锁定部18A的上端面以具有弹性的状态与上槽部21A的上侧内壁面抵接。因而,主移位部18的规定量以上的朝向上方的移位被阻止,因此该主移位部18不会返回为自由状态,保持以上述规定量进行的弹性移位状态。其结果是,被锁定部18A的后端面与锁定部21B的前端面面对,位于在连接器拔出方向(后方)上能与锁定部21B卡定的位置,从而连接器彼此成为锁定状态。
另外,主移位部18向上方移位,从而从移位部19与该移位联动而也向上方移位,因此从移位部19的卡定部19C的向下壁13的后孔部13B内的突入量减少,但从图4的(B)中可看出,卡定部19C的下部留在后孔部13B内。其结果是,在连接器嵌合前未卡定的保持件10的卡定部19C和扁平导体C的被卡定部C3,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保持彼此面对的能卡定的状态。另外,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保持卡定部19C的后端面(被限制面)与限制部13C的前端面(限制面)面对的状态。
另外,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利用端子30的上臂部31的推压部31A和下臂部32的接触部32A对扁平导体C的前端侧部分进行夹压,扁平导体C的下表面的电路部C1与接触部32A以接触压力接触而保持电导通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假设在还未将扁平导体C完全插入到保持件10的插入孔部15内的所谓半插入状态(参照图3的(B))下就想要使插头式连接器1与插座式连接器2嵌合的情况下,当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被锁定部18A受到了来自锁定部21B的朝向下方的推压力时,从移位部19的卡定部19C与扁平导体C的被卡定部C3进行干涉,因此主移位部18不能向下方弹性移位。因而,即使想要使插头式连接器1与插座式连接器2进一步嵌合,由于产生了较大的阻力,因此能够由此感觉到扁平导体C和保持件10为半嵌合状态。在那样清楚了扁平导体C和保持件10为半插入状态的情况下,暂时将插头式连接器1拔出,在将扁平导体C插入至保持件10的插入孔部15内的正规位置后,再次使插头式连接器1与插座式连接器2嵌合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朝向后方(拔出方向)大力地拉动了扁平导体C时,保持件10的临时卡定部12C与扁平导体C的临时被卡定部C2卡定,并且保持件10的卡定部19C与扁平导体C的被卡定部C3卡定。此时,被卡定部C3朝向后方推压卡定部19C,从而从移位部19以基部19A为支点朝向后方弹性移位。其结果是,向后方发生了移位的卡定部19C的后端面与限制部13C的前端面抵接,卡定部19C的进一步的移位被限制,因此对临时卡定部12C与临时被卡定部C2的卡定状态及卡定部19C与被卡定部C3的卡定状态进行可靠的保持,可靠地防止扁平导体C的脱离。
另外,从图4的(B)中可看出,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卡定部19C位于后孔部13B内的状态,即,该卡定部19C到达了比扁平导体C的被卡定部C3靠下方的位置的状态得到保持。也就是说,卡定部19C始终遍及插入孔部15的上下方向整个区域地存在。因而,假设在向后方拉动了扁平导体C时,即使被卡定部C3沿上下方向发生偏离或挠曲变形,被卡定部C3也一定能以最大卡定量(被卡定部C3的厚度尺寸)与卡定部19C卡定。其结果是,只要保持连接器彼此的锁定状态,即,只要连接器处于使用状态,则与像以往那样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也以临时固定程度的卡定力谋求对扁平导体的脱离的防止的情况相比,能以更大的卡定力可靠地防止扁平导体C的脱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移位部18形成为悬臂梁状,主移位部18的后端在主移位部18的范围内产生最大挠曲量,该最大挠曲量被直接传递为从移位部19的上下方向上的移位,因此能使卡定部19C的向后孔部13B内的突入量增大。因而,能在卡定部19C沿上下方向确保较大的能与扁平导体C的被卡定部C3卡定的范围,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扁平导体C的脱离。
在将处于连接器嵌合状态的插头式连接器1从插座式连接器2中拔出时,从上方摁下解除操作部19D,使主移位部18向下方弹性移位,保持被锁定部18A与锁定部21B的锁定状态被解除了的状态不变地向后方拉动保持件10。由于锁定状态解除,且被锁定部18A难以朝向后方通过锁定部21B的位置,因此能将插头式连接器1从插座式连接器2中容易地拔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弹性移位部17中,主移位部18沿上下方向弹性移位,而从移位部19不沿上下方向以具有弹性的方式移位,但作为变形例,也可以在与从移位部19对应的部分设置能沿上下方向弹性变形的部分,而将该部分设置为主移位部,并且不在与主移位部18对应的部分设置能弹性变形的部分(例如不与保持件主体连接),而将该部分设置为从移位部。在本变形例中,上述从移位部也从动于上述主移位部的弹性移位地沿上下方向移位。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连接器嵌合前,保持件10的卡定部19C沿上下方向不位于插入孔部15内,但也可以代替此结构地,在允许扁平导体C的向插入孔部15内的插入的范围内,使卡定部19C的下端向插入孔部15内稍许突出。在这样设置的情况下,当向插入孔部15内插入扁平导体C时,临时被卡定部C2及被卡定部C3在通过卡定部19C的位置时与该卡定部19C抵接而使该卡定部19C向上方移位。在插入了扁平导体C后,临时卡定部12C和临时被卡定部C2位于能卡定的位置,并且卡定部19C和被卡定部C3位于能以稍许的卡定量卡定的位置。因而,虽然是较小的卡定力,但卡定部19C和被卡定部C3为卡定状态,因此能够提高如下效果,即,在连接器嵌合前,防止扁平导体C脱离保持件10(临时固定)的效果。另外,在这样利用卡定部19C获得临时固定的效果的情况下,不必一定在保持件10上设置卡定部12C,也可以省略设置该卡定部12C。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保持件10形成有收纳卡定部19C的后孔部13B,但也可以代替此结构地不在保持件10形成后孔部。在不设置该后孔部的情况下,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向下方进行了移位的卡定部19C的下端与下壁13的上表面抵接的状态得到保持。在该状态下,卡定部19C和扁平导体C的被卡定部C3以最大卡定量(被卡定部C3的厚度尺寸)卡定,因此能够良好地防止扁平导体C的脱离。
(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保持件10的临时卡定部12C及卡定部19C、扁平导体C的临时被卡定部C2及被卡定部C3设置在沿前后方向不同的两个位置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临时卡定部和卡定部、临时被卡定部和临时卡定部设置在沿前后方向相同的位置的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以下,基于图5的(A)至图5的(C),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符号后标注“’”而省略说明。图5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插头式连接器1’,(A)是将扁平导体C’与保持件10’分离了的状态的仰视图,(B)和(C)是插头式连接器1’的剖视立体图,(B)表示卡定部19C’移位前的状态,(C)表示卡定部19C’向下方进行了移位时的状态。另外,图5的(B)、(C)是与上下方向(扁平导体C’的厚度方向)成直角的剖视图,表示上下方向上的扁平导体C’的下表面的位置的截面。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方连接器、即插座式连接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插座式连接器2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只在扁平导体C’的前后方向上的一处部位形成有耳部C5’。该耳部C5’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临时被卡定部C2及被卡定部C3相同,前端缘形成为随着向前方去而在扁平导体C’的宽度方向(侧部)上向内侧倾斜,后端缘形成为沿上述宽度方向延伸。
扁平导体C’形成为与比耳部C5’向前方延伸的部分相比,比该耳部C5’向后方延伸的部分的宽度较窄,其结果是,扁平导体C’的宽度方向(侧部)上的耳部C’5的后缘的尺寸,比第一实施方式的临时被卡定部C2及被卡定部C3(参照图1的(A))大。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耳部C5’的上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部分作为临时被卡定部C5A’发挥功能,并且内侧部分作为被卡定部C5B’发挥功能。也就是说,临时被卡定部C5A’和被卡定部C5B’在前后方向上的相同位置沿上述宽度方向彼此相邻地设置。
另外,从图5的(A)至图5的(C)中可看出,保持件10’的临时卡定部12C’及卡定部19C’在前后方向上设置在彼此大致相同的位置,详细而言设置在外壳20’的靠后端的位置。另外,卡定部19C’在保持件宽度方向(在图5的(A)中为上下方向)上位于比临时卡定部12C’靠内侧的位置。从图5的(C)中可看出,当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卡定部19C’向下方(图5的(C)中的面前侧)移位而位于比扁平导体C’靠下方的位置时,临时卡定部12C’的前端面(临时卡定面)和卡定部19C’的前端面(卡定面)在前后方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分别与耳部C5’的临时被卡定部C5A’(外侧部分)的后缘及被卡定部C5B’(内侧部分)的后缘面对而位于能与该临时被卡定部C5A’的后缘及被卡定部C5B’的后缘卡定的位置。其结果是,能够防止扁平导体C’的脱离。
(符号说明)
1…插头式连接器;19…从移位部;2…插座式连接器(对方连接器);19A…基部;10…保持件(电缆体用保持件);19C…卡定部;11…保持件主体;20…外壳;12C…临时卡定部;21B…锁定部;13C…限制部;25…收纳部;15…插入孔部;C、C’…扁平导体(电缆体);17…弹性移位部;C2、C5A’…临时被卡定部;18…主移位部;C3、C5B’…被卡定部;18A…被锁定部。

Claims (8)

1.一种电缆体用保持件,具有形成有电缆插入部的保持件主体,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电缆体的前端侧部分朝向前方插入到所述电缆插入部内,保持将所述电缆体插入到所述保持件主体内的状态不变地,所述电缆体用保持件朝向前方与对方连接器嵌合连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缆体用保持件具有卡定部和被锁定部,当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向后方拉动了所述电缆体时,所述卡定部能与形成于该电缆体的被卡定部卡定,当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向后方拉动了电缆体用保持件时,所述被锁定部能与形成于所述对方连接器的锁定部卡定,该被锁定部受到来自所述对方连接器的推压力而能够相对于所述保持件主体进行弹性移位,所述卡定部能与所述被锁定部的弹性移位联动,而沿与所述被卡定部卡定的卡定量增减的方向相对于所述保持件主体移位,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所述被锁定部受到所述推压力而进行弹性移位,保持与所述锁定部的锁定状态,从而与连接器嵌合前相比,所述卡定部与所述被卡定部的卡定量增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体用保持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缆体用保持件还具有临时卡定部,在向后方拉动了电缆体时,所述临时卡定部能与被卡定部以外的形成于该电缆体的临时被卡定部卡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缆体用保持件,其特征在于,
临时卡定部形成在比卡定部靠前方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缆体用保持件,其特征在于,
临时卡定部形成在沿前后方向与卡定部相同的位置,且在与前后方向成直角的侧部与该卡定部相邻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缆体用保持件,其特征在于,
被锁定部及卡定部设置在能沿电缆体的厚度方向弹性移位的弹性移位部上,且向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相互分开的方向突出形成。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缆体用保持件,其特征在于,
弹性移位部具有从移位部和悬臂梁状的主移位部,所述主移位部从保持件主体朝向后方延伸,且能沿电缆体的厚度方向相对于所述保持件主体弹性移位,所述从移位部从与该主移位部的后端连接的基部沿所述厚度方向延伸,能从动于所述主移位部的弹性移位而沿该厚度方向移位,被锁定部形成于所述主移位部,卡定部形成在所述从移位部的自由端侧,所述保持件主体设置有限制部,该限制部形成在沿所述厚度方向相对于所述电缆体与所述从移位部的基部相反的一侧,且形成在比所述卡定部靠后方的位置,用于对所述卡定部的向后方的规定量以上的弹性移位进行限制,所述卡定部当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进行了弹性移位时,在前方与所述限制部相邻,并且在所述厚度方向上位于与所述限制部重叠的范围内。
7.一种插头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该插头式连接器包括: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缆体用保持件、插入在该电缆体用保持件内的电缆体。
8.一种连接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7所述的插头式连接器和作为对方连接器的插座式连接器,该插座式连接器具有用于收纳所述插头式连接器的电缆体用保持件的收纳部,在该收纳部的内壁面上形成有锁定部。
CN201410471258.XA 2013-09-17 2014-09-16 电缆体用保持件、插头式连接器及连接器组装体 Pending CN10446647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92172A JP5837543B2 (ja) 2013-09-17 2013-09-17 ケーブル体用ホルダ、プラグ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JP2013-192172 2013-09-1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66472A true CN104466472A (zh) 2015-03-25

Family

ID=525800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71258.XA Pending CN104466472A (zh) 2013-09-17 2014-09-16 电缆体用保持件、插头式连接器及连接器组装体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837543B2 (zh)
CN (1) CN104466472A (zh)
DE (1) DE102014013147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48802A (zh) * 2017-06-16 2019-01-04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母线以及具备该母线的连接模块
CN109356739A (zh) * 2018-12-10 2019-02-19 重庆红江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发动机智能模块化电子控制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01676B2 (ja) * 2015-08-06 2018-10-10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JP6040333B1 (ja) 2016-06-22 2016-12-07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電気的接続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8625Y2 (zh) * 1985-04-08 1990-07-31
JPH08180940A (ja) * 1994-12-22 1996-07-12 Amp Japan Ltd 電気コネクタ
JP2008300129A (ja) 2007-05-30 2008-12-11 Yazaki Corp コネクタ、レセプタクル、スライダ
JP2011070841A (ja) * 2009-09-24 2011-04-07 Yazaki Corp ケーブル接続スライダ
KR101133954B1 (ko) * 2010-07-20 2012-04-05 (주)우주일렉트로닉스 플랫 케이블용 커넥터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48802A (zh) * 2017-06-16 2019-01-04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母线以及具备该母线的连接模块
CN109356739A (zh) * 2018-12-10 2019-02-19 重庆红江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发动机智能模块化电子控制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837543B2 (ja) 2015-12-24
DE102014013147A1 (de) 2015-03-19
JP2015060662A (ja) 2015-03-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90758B2 (en) Connector terminal
JP4075825B2 (ja) 雌端子金具
KR101144058B1 (ko) 커넥터
WO2013069337A1 (ja) コネクタ
CN104466472A (zh) 电缆体用保持件、插头式连接器及连接器组装体
EP1294057B1 (en) A terminal fitting, a connector provided therewith and a method for forming a terminal fitting
CN111525338B (zh) 插头连接器及具有该插头连接器的连接器组合
CN101944684A (zh) 连接器
CN107809037A (zh) 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JP5098875B2 (ja) コネクタ
US6361377B1 (en) Terminal fitting, a connector housing and a connector comprising the same
US20080194136A1 (en) Connector
EP1075047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flat cable
CN100477402C (zh) 电插接件
US8784133B2 (en) Connector
CN101641835A (zh) 基板连接器
JP4706760B2 (ja) 端子金具
KR102094665B1 (ko) 평형 도체용 전기 커넥터
JP7245432B2 (ja) コネクタ
US10826229B2 (en) Connector with coupling portion
JP4273681B2 (ja) 端子金具
JP3997483B2 (ja) コネクタ
JP5272934B2 (ja) コネクタ
US6520786B2 (en) Connector
JP6064832B2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