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59643A - 一种舰船尾迹雷达回波仿真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舰船尾迹雷达回波仿真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459643A
CN104459643A CN201410508417.9A CN201410508417A CN104459643A CN 104459643 A CN104459643 A CN 104459643A CN 201410508417 A CN201410508417 A CN 201410508417A CN 104459643 A CN104459643 A CN 1044596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ip wake
wake
geometric model
sea
shi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50841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勇
元旭津
武亚军
王晓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Features
Shanghai Radio Equi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Features
Shanghai Radio Equi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Features, Shanghai Radio Equi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Beijing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Features
Priority to CN20141050841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459643A/zh
Publication of CN1044596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5964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7/00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 G01S7/02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 G01S13/00
    • G01S7/40Means for monitoring or calibr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Rada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舰船尾迹雷达回波仿真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建立海面几何模型和舰船尾迹几何模型;叠加所述海面几何模型和所述舰船尾迹几何模型,建立海面与舰船尾迹的一体化复合场景;根据所述一体化复合场景对其进行电磁散射计算,形成舰船尾迹雷达回波。所述系统包括:几何建模单元,用于建立海面几何模型和舰船尾迹几何模型;一体化建模单元,用于叠加所述几何建模单元中的海面几何模型和舰船尾迹几何模型,建立海面与舰船尾迹的一体化复合场景;电磁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一体化建模单元提供的一体化复合场景对其进行电磁散射计算,形成舰船尾迹雷达回波。本发明适用于目标识别与仿真技术领域。

Description

一种舰船尾迹雷达回波仿真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目标识别与仿真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舰船尾迹雷达回波仿真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在星载和机载雷达对海面目标探测和电磁成像中,运动舰船的尾迹表现出强散射特性,不同舰船在不同运动状态时所具有舰船尾迹的电磁散射特征不同,该电磁散射特征是复杂海环境中目标精确预估、识别和信号分离技术的关键所在,其应用涉及军用遥感、雷达成像、制导和预警技术等众多领域。
近十几年来,欧洲遥感卫星(European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ERS)-1和ERS-2获得了许多包含舰船尾迹的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Radar,SAR)图像。多数国家都有关于仿真尾迹SAR回波和SAR图像研究,目的是通过不同的观测参数对舰船尾迹SAR图像进行仿真,来确定对不同类型舰船尾迹的最佳SAR观测条件。如Tunaley等对舰船湍流尾迹和开尔文(Kelvin)尾迹的SAR图像进行了仿真,但是没给出具体的模型和方法;Oumansour分别仿真了L和X波段雷达参数下的Kelvin尾迹SAR图像,对比分析了不同雷达频段对Kelvin尾迹的观测效果。用电磁模拟仿真的方法来研究SAR对舰船尾迹的成像,是得到对舰船尾迹最佳观测参数的一种重要手段。然而,对舰船尾迹雷达实测数据稀缺且理论模型过于简化,严重制约舰船尾迹检测和识别。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舰船尾迹雷达回波仿真方法及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舰船尾迹雷达实测数据稀缺且理论模型过于简化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舰船尾迹雷达回波仿真方法,包括:
建立海面几何模型和舰船尾迹几何模型;
叠加所述海面几何模型和所述舰船尾迹几何模型,建立海面与舰船尾迹的一体化复合场景;
根据所述一体化复合场景对其进行电磁散射计算,形成舰船尾迹雷达回波。
可选地,所述建立海面几何模型和舰船尾迹几何模型包括:
根据海谱模型的线性过滤法来实现海面几何模型;
根据舰船尺寸和运动参数来建立具体的舰船尾迹几何模型。
可选地,所述叠加所述海面几何模型和所述舰船尾迹几何模型,建立海面与舰船尾迹的一体化复合场景包括:
叠加所述海面几何模型和所述舰船尾迹几何模型;
利用三角面元建立海面与舰船尾迹的一体化复合场景。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一体化复合场景对其进行电磁散射计算,形成舰船尾迹雷达回波包括:
将所述的一体化复合场景大尺度轮廓划分为一个个小平面,同时将各个小平面按照海面的确定模拟样本的斜率特征来倾斜;
利用斜率叠加双尺度面元模型和基于海谱分布的单元场散射模型分别对所述小平面的面元和面元内的毛细波结构进行电磁散射计算,确定各面元的散射场;
将各面元贡献的散射场进行相关叠加形成总的散射贡献,最终形成舰船尾迹雷达回波。
可选地,所述舰船尾迹几何模型包括:开尔文尾迹、湍流尾迹、内波尾迹和潜艇尾迹。
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舰船尾迹雷达回波仿真方法,通过建立海面几何模型和舰船尾迹几何模型,并叠加所述海面几何模型和所述舰船尾迹几何模型,从而建立海面与舰船尾迹的一体化复合场景,并根据所述一体化复合场景对其进行电磁散射计算,形成舰船尾迹雷达回波。如此,通过建立海面和舰船尾迹的一体化复合场景能够为舰船尾迹的检测和识别提供模型参考,对所述一体化复合场景进行电磁散射计算形成的舰船尾迹雷达回波,能够为舰船尾迹的检测和识别提供完整的数据信息,同时该方法还能突破天气、目标和传感器等方面的局限。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舰船尾迹雷达回波仿真系统,包括:
几何建模单元:用于建立海面几何模型和舰船尾迹几何模型;
一体化建模单元:用于叠加所述几何建模单元中的海面几何模型和舰船尾迹几何模型,建立海面与舰船尾迹的一体化复合场景;
电磁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一体化建模单元提供的一体化复合场景对其进行电磁散射计算,形成舰船尾迹雷达回波。
可选地,所述几何建模单元包括:
海面建模模块:用于根据海谱模型的线性过滤法来建立海面几何模型;
舰船建模模块:用于根据舰船尺寸和运动参数来建立具体的舰船尾迹几何模型。
可选地,所述一体化建模单元包括:
第一叠加模块:用于叠加所述海面几何模型和所述舰船尾迹几何模型;
一体化建模模块:用于利用三角面元建立海面与舰船尾迹的一体化复合场景。
可选地,所述电磁计算单元包括:
划分模块:用于将所述的一体化复合场景大尺度轮廓划分为一个个小平面,同时将各个小平面按照海面的确定模拟样本的斜率特征来倾斜;
电磁计算模块:用于利用斜率叠加双尺度面元模型和基于海谱分布的单元场散射模型分别对所述小平面的面元和面元内的毛细波结构进行电磁散射计算,确定各面元的散射场;
第二叠加模块:用于将各面元贡献的散射场进行相关叠加形成总的散射贡献,最终形成舰船尾迹雷达回波。
可选地,所述舰船尾迹几何模型包括:开尔文尾迹、湍流尾迹、内波尾迹和潜艇尾迹。
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舰船尾迹雷达回波仿真系统,通过几何建模单元建立海面几何模型和舰船尾迹几何模型,并通过一体化建模单元叠加所述几何建模单元中的海面几何模型和舰船尾迹几何模型,从而建立海面与舰船尾迹的一体化复合场景,并通过电磁计算单元根据所述一体化建模单元提供的一体化复合场景对其进行电磁散射计算,形成舰船尾迹雷达回波。如此,通过建立海面和舰船尾迹的一体化复合场景能够为舰船尾迹的检测和识别提供模型参考,对所述一体化复合场景进行电磁散射计算形成的舰船尾迹雷达回波,能够为舰船尾迹的检测和识别提供完整的数据信息,同时该系统还能突破天气、目标和传感器等方面的局限。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上述方案中,如此,通过建立海面和舰船尾迹的一体化复合场景能够为舰船尾迹的检测和识别提供模型参考,对所述一体化复合场景进行电磁散射计算形成的舰船尾迹雷达回波,能够为舰船尾迹的检测和识别提供完整的数据信息,同时该方法或者系统还能突破天气、目标和传感器等方面的局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舰船尾迹雷达回波仿真方法流程图;
图2为全局直角坐标系与本地坐标系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海面和舰船尾迹的一体化复合场景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HH极化下的面元后向散射系数分布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HH极化下的场景后向散射系数分布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VV极化下的场景后向散射系数分布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VV极化下的SAR图像;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HH极化下的SAR图像;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舰船尾迹雷达回波仿真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几何建模单元单元101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9中一体化建模单元102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9中电磁计算单元103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发明针对现有的存在的舰船尾迹雷达实测数据稀缺且理论模型过于简化的问题,提供一种舰船尾迹雷达回波仿真方法及系统。
实施例一
参看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舰船尾迹雷达回波仿真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1:建立海面几何模型和舰船尾迹几何模型。
S102:叠加所述海面几何模型和所述舰船尾迹几何模型,建立海面与舰船尾迹的一体化复合场景。
S103:根据所述一体化复合场景对其进行电磁散射计算,形成舰船尾迹雷达回波。
以下对图1中各步骤的具体实施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S101中,所述建立海面几何模型和舰船尾迹几何模型的步骤包括:
根据海谱模型的线性过滤法来实现海面几何模型,同时根据舰船尺寸和运动参数来建立具体的舰船尾迹几何模型,其中,所述舰船尾迹几何模型包括:开尔文尾迹、湍流尾迹、内波尾迹和潜艇尾迹。
S102中,叠加S101中所述海面几何模型和所述舰船尾迹几何模型,建立海面与舰船尾迹的一体化复合场景的步骤包括:
叠加所述海面几何模型和所述舰船尾迹几何模型,并利用三角面元建立海面与舰船尾迹的一体化复合场景。
如图3所示为海面和舰船尾迹的一体化复合场景示意图,该基于三角面元的一体化复合场景能够逼真模拟含有舰船尾迹的海面,通过设置海面几何模型和舰船尾迹几何模型的参数可以模拟不同海况和不同目标的舰船尾迹。
如图4所示,展示的是与图3所示的一体化复合场景对应的HH极化下的面元后向散射系数分布图,可见二者具有很高的相关性。由此可见,上述实施例通过建立海面和舰船尾迹的一体化复合场景能为舰船尾迹的检测和识别提供模型参考。
其中,所述建立海面与舰船尾迹的一体化复合场景中舰船尾迹以Kelvin尾迹为例,Kelvin尾迹是由船体对水面的扰动直接产生的一种表面波尾迹,通常由扩散波(Divergent Waves)和横断波(Transverse Waves)组成。Kelvin尾迹波属于长重力波,尾迹表面起伏最大的区域位于尾迹角为16°至19.5°之间,在这个区域,扩散波和横断波发生相互干涉形成尖头波(Cusp Waves)。
假定舰船以速度Us沿着x方向航行,产生的自由表面波沿着与x轴夹角为θ的不同角度传播,相应的Kelvin尾迹波高可以用这些平面波的叠加表示为式(1):
h k ( x , y ) = Re ∫ - π / 2 π / 2 A ( θ ) exp [ k 0 sec 2 θ ( i cos θx + i sin θy ) ] dθ - - - ( 1 )
式(1)中,k0sec2θ是沿着与x轴夹角θ传播的波分量的波数,A(θ)是复数,表示船的特征参数。对于有限水深,对于无限水深,即(H→∞), k 0 = g U s 2 .
实际情况下,舰船尾迹由许多波长成分的海浪组成,其相应的最大波长为λm=2π/k0,这就为在无限水深和有限水深的海面上叠加相应的尾迹提供了理论基础。根据船理论,舰船周围的水流由船的中心平面分布的源产生,水流源强度σ(x,y,z)与船体的局部斜度成正比,A(θ)表示舰船参数特征的自由波谱,由式(2)计算:
A ( θ ) = 4 k 0 U s ( sec 3 θ ) H ( k 0 sec 2 θ , θ ) - - - ( 2 )
H ( K , θ ) = ∫ S H ∫ σ ( x , y , z ) · exp ( K ( ix cos θ + iy sin θ + z ) ) dxdz - - - ( 3 )
式(3)中,H(K,θ)是Kochin函数,SH是舰船表面,水流源强度σ(x,y,z)由式(4)计算:
σ ( x , y , z ) = - 2 U s 4 π ∂ ∂ x f ( x , z ) - - - ( 4 )
式(4)中,f是舰船的船体方程,若船体形状为简单的抛物型威格利(Wigley)船形式,则有
f ( x , z ) = b ( 1 - x 2 / l 2 ) ( - d < z < 0 , - l < x < l ) 0 ( z < - d ) - - - ( 5 )
式(5)中,x为偏移位置,z为吃水深度,b为半船宽,l为半船长,d为侧壁吃水深度。
S103中,根据S102提供的用三角面元描述的一体化复合场景对其进行电磁散射计算,形成舰船尾迹雷达回波。
所述根据S102提供的一体化复合场景对其进行电磁散射计算,形成舰船尾迹雷达回波的步骤包括:
将S102提供的一体化复合场景大尺度轮廓划分为一个个小平面,同时将各个小平面按照海面的确定模拟样本的斜率特征来倾斜,并利用斜率叠加双尺度面元模型和基于海谱分布的单元场散射模型分别对各个平面的面元和面元内的毛细波结构进行电磁散射计算,确定各面元的散射场,因为每个面元均可按照海面的确定模拟样本的斜率特征来倾斜,同时若忽略各个面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多次散射,则将各面元贡献的散射场进行相关叠加即可得总的散射贡献,最终形成舰船尾迹雷达回波,其中所述毛细波结构为小尺度部分。
首先介绍一下面元的后向散射系数。
按照布拉格(Bragg)谐振假说,沿雷达视线正负方向传播的Bragg波成分均会对雷达接收器产生贡献,任意倾斜微粗糙面元的后向散射系数为式(6):
&sigma; PQ TSPM ( k ^ i , k ^ s ) = &pi;k 4 | &epsiv; - 1 | 2 | F ~ PQ | 2 S capi ( q l ) - - - ( 6 )
式(6)中,下标P,Q=H,V分别表示入射波和散射波在全局坐标系下的极化方式。为电磁波入射散射单位矢量,表示全局坐标系下的极化因子
F ~ VV F ~ VH F ~ HV F ~ HH = V ~ s &CenterDot; v ^ s H ^ s &CenterDot; v ^ s V ^ s &CenterDot; h ^ s H ^ s &CenterDot; h ^ s F vv F vh F hv F hh V ^ i &CenterDot; v ^ i H ^ i &CenterDot; v ^ i V ^ i &CenterDot; h ^ i H ^ i &CenterDot; h ^ i - - - ( 7 )
式(7)中,分别表示如图2所示的全局直角坐标系和本地坐标系对应的单位极化矢量,
F vv = 1 &epsiv; [ 1 + R v ( &theta; i l ) ] [ 1 + R v ( &theta; s l ) ] sin &theta; i l sin &theta; s l - [ 1 - R v ( &theta; i l ) ] [ 1 - R v ( &theta; s l ) ] cos &theta; i l cos &theta; s l cos &phi; s l - - - ( 8 )
F vh = [ 1 - R v ( &theta; i l ) ] [ 1 + R h ( &theta; s l ) ] cos &theta; i l sin &phi; s l - - - ( 9 )
F hv = [ 1 + R h ( &theta; i l ) ] [ 1 - R v ( &theta; s l ) ] cos &theta; i l sin &phi; s l - - - ( 10 )
F hh = [ 1 + R h ( &theta; i l ) ] [ 1 + R h ( &theta; s l ) ] sin &phi; s l - - - ( 11 )
式(8)-(11)中,为本地双站角,Rv和Rh分别为垂直(VV)和水平(HH)极化下的菲涅尔反射系数。
式(6)中,Scapi(ql)表示为式(12),表示对雷达有贡献的Bragg毛细波(小尺度)部分:
S capi ( q l ) = 1 2 [ S E capi ( - q l ) + S E capi ( q l ) ] - - - ( 12 )
考虑到要用毛细波谱来描述面元的小尺度结构,引入截断波数kcut划分大小尺度的波谱为式(13):
S E capi ( k ) = S E ( k ) , | k | &GreaterEqual; k cut 0 , | k | < k out - - - ( 13 )
为了使得提高面元的后向散射系数的精确度,通过引入基尔霍夫近似模型修正近垂直入射区倾斜调制的微扰系数,得到修正后的面元的后向散射系数为式(14):
&sigma; PQ facet ( k ^ i , k ^ s ) = &sigma; PQ KAM ( k ^ i , k ^ s ) + &sigma; PQ TSPM ( k ^ i , k ^ s ) - - - ( 14 )
式(14)中,微扰系数由式(15)计算:
&sigma; PQ KAM ( k ^ i , k ^ s ) = &pi;k 2 | q | 2 q z 4 | F ~ PQ KAM | 2 P ( z x tan , z y tan ) - - - ( 15 )
式(15)中,k为电磁波波数,为镜像点切平面的斜率,KAM的极化因子可表示成
F ~ vv KAM = M 0 [ R v ( &theta; i l ) ( V ^ s &CenterDot; k ^ i ) ( V ^ i &CenterDot; k ^ s ) + R h ( &theta; i l ) ( H ^ s &CenterDot; k ^ i ) ( H ^ i &CenterDot; k ^ s ) ] - - - ( 16 )
F ~ vh KAM = M 0 [ R v ( &theta; i l ) ( V ^ s &CenterDot; k ^ i ) ( H ^ i &CenterDot; k ^ s ) + R h ( &theta; i l ) ( H ^ s &CenterDot; k ^ i ) ( V ^ i &CenterDot; k ^ s ) ] - - - ( 17 )
F ~ hv KAM = M 0 [ R v ( &theta; i l ) ( H ^ s &CenterDot; k ^ i ) ( V ^ i &CenterDot; k ^ s ) - R h ( &theta; i l ) ( V ^ s &CenterDot; k ^ i ) ( H ^ i &CenterDot; k ^ s ) ] - - - ( 18 )
F ~ vv KAM = M 0 [ R v ( &theta; i l ) ( H ^ s &CenterDot; k ^ i ) ( V ^ i &CenterDot; k ^ s ) + R h ( &theta; i l ) ( V ^ s &CenterDot; k ^ i ) ( V ^ i &CenterDot; k ^ s ) ] - - - ( 19 )
式(16)-(19)中, M 0 = | q | | q z | / { ( H ^ s &CenterDot; k ^ i ) 2 + ( V ^ s &CenterDot; k ^ i ) 2 ] kq z } .
最后,通过修正后的面元的后向散射系数得到面元的散射场,再将各面元贡献的散射场进行相关叠加形成总的散射贡献,最终形成舰船尾迹雷达回波。
如图5和图6所示,分别给出了HH极化和VV极化下的不同海况的Kelvin尾迹的一体化复合场景的后向散射系数分布图,由图像结果可以明确反映出不同海况的电磁散射系数不同。图7和8分别展示了HH极化和VV极化下相同海况、相同舰船尾迹的SAR成像结果,该成像结果可以正确反映HH和VV的极化差异,即VV极化下的幅度量级较HH极化要高,由此可见,上述实施例通过电磁散射计算形成的雷达回波仿真能为舰船尾迹的检测和识别提供完整的数据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舰船尾迹雷达回波仿真方法,通过建立海面几何模型和舰船尾迹几何模型,并叠加所述海面几何模型和所述舰船尾迹几何模型,从而建立海面与舰船尾迹的一体化复合场景,并根据所述一体化复合场景对其进行电磁散射计算,形成舰船尾迹雷达回波。如此,通过建立海面和舰船尾迹的一体化复合场景能够为舰船尾迹的检测和识别提供模型参考,对所述一体化复合场景进行电磁散射计算形成的舰船尾迹雷达回波,能够为舰船尾迹的检测和识别提供完整的数据信息,同时该方法还能突破天气、目标和传感器等方面的局限。
实施例二
如图9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舰船尾迹雷达回波仿真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该系统包括:
几何建模单元101:用于建立海面几何模型和舰船尾迹几何模型;
一体化建模单元102:用于叠加所述几何建模单元101中的海面几何模型和舰船尾迹几何模型,建立海面与舰船尾迹的一体化复合场景;
电磁计算单元103:用于根据所述一体化建模单元102提供的一体化复合场景对其进行电磁散射计算,形成舰船尾迹雷达回波。
参看图10所示,在前述舰船尾迹雷达回波仿真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可选地,所述几何建模单元101包括:
海面建模模块1011:用于根据海谱模型的线性过滤法来建立海面几何模型;
舰船建模模块1012:用于根据舰船尺寸和运动参数来建立具体的舰船尾迹几何模型,其中,所述舰船尾迹几何模型包括:开尔文尾迹、湍流尾迹、内波尾迹和潜艇尾迹。
参看图11所示,在前述舰船尾迹雷达回波仿真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可选地,所述一体化建模单元102包括:
第一叠加模块1021:用于叠加所述海面几何模型和所述舰船尾迹几何模型;
一体化建模模块1022:用于利用三角面元建立海面与舰船尾迹的一体化复合场景。
参看图12所示,在前述舰船尾迹雷达回波仿真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可选地,所述电磁计算单元103包括:
划分模块1031:用于将所述的一体化复合场景大尺度轮廓划分为一个个小平面,同时将各个小平面按照海面的确定模拟样本的斜率特征来倾斜;
电磁计算模块1032:用于利用斜率叠加双尺度面元模型和基于海谱分布的单元场散射模型分别对所述小平面的面元和面元内的毛细波结构进行电磁散射计算,确定各面元的散射场;
第二叠加模块1033:用于将各面元贡献的散射场进行相关叠加形成总的散射贡献,最终形成舰船尾迹雷达回波。
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舰船尾迹雷达回波仿真系统,通过几何建模单元101建立海面几何模型和舰船尾迹几何模型,并通过一体化建模单元102叠加所述几何建模单元101中的海面几何模型和舰船尾迹几何模型,从而建立海面与舰船尾迹的一体化复合场景,并通过电磁计算单元103根据所述一体化建模单元102提供的一体化复合场景对其进行电磁散射计算,形成舰船尾迹雷达回波。如此,通过建立海面和舰船尾迹的一体化复合场景能够为舰船尾迹的检测和识别提供模型参考,对所述一体化复合场景进行电磁散射计算形成的舰船尾迹雷达回波,能够为舰船尾迹的检测和识别提供完整的数据信息,同时该系统还能突破天气、目标和传感器等方面的局限。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建立海面和舰船尾迹的一体化复合场景能够为舰船尾迹的检测和识别提供模型参考,对所述一体化复合场景进行电磁散射计算形成的舰船尾迹雷达回波,能够为舰船尾迹的检测和识别提供完整的数据信息,同时该方法或者系统还能突破天气、目标和传感器等方面的局限。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舰船尾迹雷达回波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建立海面几何模型和舰船尾迹几何模型;
叠加所述海面几何模型和所述舰船尾迹几何模型,建立海面与舰船尾迹的一体化复合场景;
根据所述一体化复合场景对其进行电磁散射计算,形成舰船尾迹雷达回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舰船尾迹雷达回波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海面几何模型和舰船尾迹几何模型包括:
根据海谱模型的线性过滤法来实现海面几何模型;
根据舰船尺寸和运动参数来建立具体的舰船尾迹几何模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舰船尾迹雷达回波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加所述海面几何模型和所述舰船尾迹几何模型,建立海面与舰船尾迹的一体化复合场景包括:
叠加所述海面几何模型和所述舰船尾迹几何模型;
利用三角面元建立海面与舰船尾迹的一体化复合场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舰船尾迹雷达回波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一体化复合场景对其进行电磁散射计算,形成舰船尾迹雷达回波包括:
将所述的一体化复合场景大尺度轮廓划分为一个个小平面,同时将各个小平面按照海面的确定模拟样本的斜率特征来倾斜;
利用斜率叠加双尺度面元模型和基于海谱分布的单元场散射模型分别对所述小平面的面元和面元内的毛细波结构进行电磁散射计算,确定各面元的散射场;
将各面元贡献的散射场进行相关叠加形成总的散射贡献,最终形成舰船尾迹雷达回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舰船尾迹雷达回波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舰船尾迹几何模型包括:开尔文尾迹、湍流尾迹、内波尾迹和潜艇尾迹。
6.一种舰船尾迹雷达回波仿真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几何建模单元:用于建立海面几何模型和舰船尾迹几何模型;
一体化建模单元:用于叠加所述几何建模单元中的海面几何模型和舰船尾迹几何模型,建立海面与舰船尾迹的一体化复合场景;
电磁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一体化建模单元提供的一体化复合场景对其进行电磁散射计算,形成舰船尾迹雷达回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舰船尾迹雷达回波仿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几何建模单元包括:
海面建模模块:用于根据海谱模型的线性过滤法来建立海面几何模型;
舰船建模模块:用于根据舰船尺寸和运动参数来建立具体的舰船尾迹几何模型。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舰船尾迹雷达回波仿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化建模单元包括:
第一叠加模块:用于叠加所述海面几何模型和所述舰船尾迹几何模型;
一体化建模模块:用于利用三角面元建立海面与舰船尾迹的一体化复合场景。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舰船尾迹雷达回波仿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计算单元包括:
划分模块:用于将所述的一体化复合场景大尺度轮廓划分为一个个小平面,同时将各个小平面按照海面的确定模拟样本的斜率特征来倾斜;
电磁计算模块:用于利用斜率叠加双尺度面元模型和基于海谱分布的单元场散射模型分别对所述小平面的面元和面元内的毛细波结构进行电磁散射计算,确定各面元的散射场;
第二叠加模块:用于将各面元贡献的散射场进行相关叠加形成总的散射贡献,最终形成舰船尾迹雷达回波。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舰船尾迹雷达回波仿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舰船尾迹几何模型包括:开尔文尾迹、湍流尾迹、内波尾迹和潜艇尾迹。
CN201410508417.9A 2014-09-29 2014-09-29 一种舰船尾迹雷达回波仿真方法及系统 Pending CN10445964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508417.9A CN104459643A (zh) 2014-09-29 2014-09-29 一种舰船尾迹雷达回波仿真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508417.9A CN104459643A (zh) 2014-09-29 2014-09-29 一种舰船尾迹雷达回波仿真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59643A true CN104459643A (zh) 2015-03-25

Family

ID=529059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508417.9A Pending CN104459643A (zh) 2014-09-29 2014-09-29 一种舰船尾迹雷达回波仿真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459643A (zh)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79330A (zh) * 2015-10-24 2016-01-27 复旦大学 海面运动舰船湍流尾迹的数值仿真方法
CN109239684A (zh) * 2018-10-15 2019-01-18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八五研究所 基于电磁散射模型的雷达目标回波模拟系统及其模拟方法
CN112033960A (zh) * 2020-08-28 2020-12-04 大连海事大学 一种Kelvin尾迹可见光遥感成像方法及系统
CN113408401A (zh) * 2021-06-16 2021-09-17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船行波快速自动识别方法及装置
CN113609669A (zh) * 2021-07-30 2021-11-05 上海无线电设备研究所 一种宽带雷达海面回波仿真方法
CN114814774A (zh) * 2022-05-11 2022-07-29 武汉大学 一种高频雷达探测船尾波的信号建模方法
CN115128605A (zh) * 2022-06-22 2022-09-30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水下地形检测方法、装置、介质
CN115903052A (zh) * 2022-09-07 2023-04-04 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扩展Prony算法的舰船尾迹电磁信号检测重构方法
CN115932854A (zh) * 2022-12-29 2023-04-07 中国人民解放军91977部队 一种舰船尾迹sar图像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16796553B (zh) * 2023-06-30 2024-03-19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全场景多参数的海面与舰艇尾迹仿真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83111A1 (en) * 2003-09-05 2006-04-20 Grasso Robert J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submarines
CN102012529A (zh) * 2010-09-20 2011-04-13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激光脉冲后向散射的水中目标尾迹探测系统及方法
CN102542277A (zh) * 2012-01-06 2012-07-04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装备研究院第三研究所 一种海洋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的舰船尾迹检测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83111A1 (en) * 2003-09-05 2006-04-20 Grasso Robert J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submarines
CN102012529A (zh) * 2010-09-20 2011-04-13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激光脉冲后向散射的水中目标尾迹探测系统及方法
CN102542277A (zh) * 2012-01-06 2012-07-04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装备研究院第三研究所 一种海洋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的舰船尾迹检测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孙荣庆: "海面舰船尾迹电磁散射研究",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信息科技辑》 *
陈珲: "动态海面及其上目标复合电磁散射与多普勒谱研究",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信息科技辑》 *
黄纪军: "一种基于三角面元的目标RCS实用计算方法",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

Cited B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79330B (zh) * 2015-10-24 2019-05-31 复旦大学 海面运动舰船湍流尾迹的数值仿真方法
CN105279330A (zh) * 2015-10-24 2016-01-27 复旦大学 海面运动舰船湍流尾迹的数值仿真方法
CN109239684A (zh) * 2018-10-15 2019-01-18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八五研究所 基于电磁散射模型的雷达目标回波模拟系统及其模拟方法
CN109239684B (zh) * 2018-10-15 2020-09-11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八五一一研究所 基于电磁散射模型的雷达目标回波模拟系统及其模拟方法
CN112033960B (zh) * 2020-08-28 2023-06-13 大连海事大学 一种Kelvin尾迹可见光遥感成像方法及系统
CN112033960A (zh) * 2020-08-28 2020-12-04 大连海事大学 一种Kelvin尾迹可见光遥感成像方法及系统
CN113408401A (zh) * 2021-06-16 2021-09-17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船行波快速自动识别方法及装置
CN113609669A (zh) * 2021-07-30 2021-11-05 上海无线电设备研究所 一种宽带雷达海面回波仿真方法
CN113609669B (zh) * 2021-07-30 2024-01-02 上海无线电设备研究所 一种宽带雷达海面回波仿真方法
CN114814774A (zh) * 2022-05-11 2022-07-29 武汉大学 一种高频雷达探测船尾波的信号建模方法
CN114814774B (zh) * 2022-05-11 2024-04-26 武汉大学 一种高频雷达探测船尾波的信号建模方法
CN115128605A (zh) * 2022-06-22 2022-09-30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水下地形检测方法、装置、介质
CN115128605B (zh) * 2022-06-22 2023-09-19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水下地形检测方法、装置、介质
CN115903052B (zh) * 2022-09-07 2023-12-19 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扩展Prony算法的舰船尾迹电磁信号检测重构方法
CN115903052A (zh) * 2022-09-07 2023-04-04 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扩展Prony算法的舰船尾迹电磁信号检测重构方法
CN115932854A (zh) * 2022-12-29 2023-04-07 中国人民解放军91977部队 一种舰船尾迹sar图像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16796553B (zh) * 2023-06-30 2024-03-19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全场景多参数的海面与舰艇尾迹仿真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59643A (zh) 一种舰船尾迹雷达回波仿真方法及系统
CN103093057B (zh) 一种船舶导航雷达信号仿真方法
Romeiser et al. Numerical study on the along-track interferometric radar imaging mechanism of oceanic surface currents
Zilman et al. On detectability of a ship's Kelvin wake in simulated SAR images of rough sea surface
Liu et al. A study of ship rotation effects on SAR image
CN101697011B (zh) 双站合成孔径雷达海浪方向谱的仿真方法
CN104076338B (zh) 基于数字高程和数字地表覆盖的机载雷达杂波仿真方法
CN101587500A (zh) 双站合成孔径雷达海面成像的计算机仿真方法
CN103513235B (zh) 晴空飞机尾流稳定段雷达散射特性计算方法
CN104750917A (zh) 分层介质粗糙面电磁散射系数的确定方法
Thieling et al. Scalable and physical radar sensor simulation for interacting digital twins
CN109061582A (zh) 基于dem和dlcd的机载pd雷达高保真非均匀地杂波仿真方法
CN102176012B (zh) 一种二维浅海水下地形合成孔径雷达影像仿真的方法
CN105260524A (zh) 一种扫描状态下船舶导航雷达二维回波序列像仿真方法
Margarit et al. Phenomenological vessel scattering study based on simulated inverse SAR imagery
CN107219525A (zh) Sar海面仿真方法及装置
Burk et al. Island wake dynamics and wake influence on the evaporation duct and radar propagation
Crouse Basic tracking using nonlinear 3D monostatic and bistatic measurements in refractive environments
CN101887475B (zh) 基于地表菲涅耳反射的多因素大气偏振建模方法
Marmorino et al. An occluded coastal oceanic front
Rizaev et al. The effect of sea state on ship wake detectability in simulated SAR imagery
Nekrasov Water-surface wind vector estimation by an airborne weather radar having a medium-size scanning sector
Wang et al. SAR image simulation of internal waves generated by underwater vehicles under rough sea surface
Guo et al. Laser backscattering of multi-scaled large particles based on superimposed scattering
Shui-Rong et al. Study on Composite Scattering Characteristics of a Ship Target in Island Reg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325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