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22086B - 空气调节机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422086B
CN104422086B CN201410421356.2A CN201410421356A CN104422086B CN 104422086 B CN104422086 B CN 104422086B CN 201410421356 A CN201410421356 A CN 201410421356A CN 104422086 B CN104422086 B CN 10442208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gion
defrosting
accumulation
temperature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42135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422086A (zh
Inventor
大门宽幸
伊内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4220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220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4220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220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413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using more than one tilting member, e.g. with several pivoting blad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2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users or occupants
    • F24F2120/10Occupanc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41Defrosting; Preventing freez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426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characterised by actuating means
    • F24F2013/1433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characterised by actuating means with electric mo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2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users or occupants
    • F24F2120/10Occupancy
    • F24F2120/12Position of occupa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2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users or occupants
    • F24F2120/10Occupancy
    • F24F2120/14Activity of occupa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机包括:向室内送风的室内送风风扇;检测人体的活动的人体检测传感器;使来自室内送风风扇的空气在水平方向偏转的水平偏转叶片;和控制部,其控制供暖运转和除霜运转,根据人体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判定是否有人并控制水平偏转叶片。控制部在进行除霜运转时使水平偏转叶片朝向无人的区域的方向。根据本发明,通过在除霜运转前在无人的区域进行蓄热,能够抑制除霜运转时的体感温度的降低。

Description

空气调节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除霜运转功能的空气调节机。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热泵式空气调节机中,在供暖运转时在室外热交换器上结霜的情况下,切换四通阀,从供暖循环变更成供冷循环进行除霜运转。在该情况下,除霜运转时停止暖风的吹出,所以具有供暖感消失的课题。
为了解决该课题,提出了利用设置于室外机内且在充填有蓄热材料的蓄热槽中蓄积的、来自供暖运转时的压缩机的废热进行除霜的方式(例如,参照日本特开平3-31666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现有的技术中,至少需要蓄热槽,具有产品成本变高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这些现有的课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产品成本且具有能够维持供暖感的除霜运转功能的空气调节机。
为了解决所述现有的课题,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空气调节机包括:向室内送风的室内送风风扇;检测人体的活动的人体检测传感器;使来自室内送风风扇的空气在水平方向偏转的水平偏转叶片;和控制部,其控制供暖运转和除霜运转,根据人体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判定是否有人,并控制水平偏转叶片。控制部在进行除霜运转时,使水平偏转叶片朝向无人的区域的方向。
根据本方式,通过在除霜运转前在无人的区域进行蓄热,能够抑制除霜运转时的体感温度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制冷循环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立体图和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水平偏转叶片的概略结构图。
图4是表示利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红外线传感器能够检测的区域的图。
图5是在利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进行的人体检测中用于在各区域设定生活区域的流程图。
图6是在利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进行的人体检测中用于判定各区域是否有人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在利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进行的人体检测中人的活动量的分类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转移为除霜运转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为了在本实施方式中判定是否应进行第1除霜运转所使用的第1除霜运转温度特性的图。
图10是表示为了在本实施方式中判定是否应进行第2除霜运转所使用的第2除霜运转温度特性的图。
图11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供暖运转和第2除霜运转之间如何转移运转状况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第1方式的空气调节机包括:向室内送风的室内送风风扇;检测人体的活动的人体检测传感器;使来自室内送风风扇的空气在水平方向偏转的水平偏转叶片;和控制部,其控制供暖运转和除霜运转,根据人体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判定是否有人,并控制水平偏转叶片。控制部在进行除霜运转时,使水平偏转叶片朝向无人的区域的方向。
根据本方式,通过在除霜运转前在无人的区域进行蓄热,能够抑制除霜运转时的体感温度的降低。
本发明的第2方式的空气调节机在第1方式的基础上,还具有由控制部控制的、使来自室内送风风扇的空气在垂直方向偏转的垂直偏转叶片,控制部在进行除霜运转时,使垂直偏转叶片延续上一个供暖运转时的状态。
根据本方式,通过在除霜运转前在无人的区域进行蓄热,能够抑制除霜运转时的体感温度的降低。
本发明的第3方式的空气调节机在第1方式的基础上,还具有检测室内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控制部控制供暖运转以使得室内温度与目标温度相等,且在进行除霜运转之前提高目标温度。根据本方式,能够在除霜运转前更多地在无人的区域进行蓄热。
本发明的第4方式的空气调节机在第3方式的基础上,控制部在除霜运转结束后,分阶段地降低目标温度。根据本方式,能够抑制从除霜运转恢复为供暖运转时的室温降低和随之的体感温度的降低。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空气调节机的制冷循环的概略结构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立体图和主要部分放大图。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通过用制冷剂配管3连结设置于室内的室内机1和设置于室外的室外机2而构成。
室内机1包括:室内热交换器5、室内送风风扇6、温度传感器7、湿度传感器8、人体检测传感器4、正面面板20、吹出口21和控制部40。
室内热交换器5在室内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室内送风风扇6促进室内热交换器5的热交换,将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送到室内。温度传感器7检测室内温度。湿度传感器8检测室内湿度。
人体检测传感器4包括朝向恰当的方向配置的红外线传感器4a、4b、4c,检测室内的人的存在或人的活动。
正面面板20设于室内机1的正面侧,在运转时打开,在停止时关闭。来自室内送风风扇6的送风从吹出口21送出到室内。
控制部40用微机构成,在室内机1中进行室内送风风扇6的运转、正面面板20的开闭控制。另外,控制部40根据人体检测传感器4的输出信号进行后述的人体检测。
遥控器30包括显示运转信息和其它信息的显示部31以及进行设定变更和运转指示的操作部32。控制部40从遥控器30接收供冷运转和供暖运转的切换指示、供冷运转时和供暖运转时的目标温度(以下称为标准目标温度)的设定、运转开始的指示和运转停止的指示等。
室外机2包括:室外热交换器9、室外风扇10、压缩机11、四通阀12、减压装置13、温度传感器14、温度传感器15、和控制部16。
室外热交换器9在外部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室外风扇10向室外热交换器9送风,促进室外热交换器9中的热交换。压缩机11压缩制冷剂并排出高温制冷剂。四通阀12切换制冷剂流路的正向和反向。减压装置13对制冷剂进行减压。
温度传感器14检测外部空气的温度X。温度传感器15检测室外热交换器9的温度Y。控制部16接收由温度传感器14和15检测出的温度信息,控制压缩机11、四通阀12和减压装置13。
控制部16用微机构成,在供冷运转时,切换四通阀12,以制冷剂按照压缩机11、四通阀12、室外热交换器9、减压装置13、室内热交换器5、四通阀12、压缩机11的顺序流动的方式构成制冷循环(供冷循环)。在供暖运转时,通过四通阀12的切换,以制冷剂与制冷循环相反地流动的方式构成制冷循环(供暖循环)。
室内机1的控制部40根据来自遥控器30的信号,与室外机2的控制部16协作地控制空气调节机整体,进行供暖运转和除霜运转。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人体检测传感器4配置于吹出口21的上部,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设于正面面板。
另外,使用三个热释电型红外线传感器作为人体检测传感器4,但不限定于此。红外线传感器的个数可根据房间的大小、空气调节机的能力和红外线传感器的能力来决定。
另外,红外线传感器4a~4c的观测方向被固定,但也可以左右摆动。另外,作为人体检测传感器4,使用热释电型红外线传感器,但是,只要是能够检测人的位置和活动的传感器即可,例如,也能够使用温差电堆型的红外线传感器等。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水平偏转叶片的概略结构图。
如图1~图3所示,室内机1还具有垂直偏转叶片22和水平偏转叶片23。垂直偏转叶片22被电机(未图示)驱动而在上下方向摆动,使来自吹出口21的送风的方向在上下方向偏转。水平偏转叶片23被电机(未图示)驱动而向左右方向摆动,使来自吹出口21的送风的方向在左右方向偏转。
另外,水平偏转叶片23具有从正面看室内机1时配置于左侧的左叶片23a和从室内机1的正面观察而配置于右侧的右叶片23b。左叶片23a通过将多个叶片与左横档24a连结而构成,右叶片23b通过将多个叶片与右横档24b连结而构成。
叶片驱动部25利用由电机和齿轮等构成的左叶片驱动部25a和右叶片驱动部25b控制左右方向的气流方向。左叶片驱动部25a使左横档24a独立地在左右方向移动并使左叶片23a在左右方向摆动,右叶片驱动部25b使右横档24b独立地在左右方向移动并使右叶片23b在左右方向摆动。
在吹出口21的两侧设置有贯通孔26a和贯通孔26b。左横档24a与通过贯通孔26a而配置于室内机1内的左叶片驱动部25a连结,右横档24b与通过贯通孔26b而配置于室内机1内的右叶片驱动部25b连结。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人体检测进行说明。
图4是表示利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红外线传感器能够检测的区域的图。如图4所示,要进行空气调节的区域被划分成区域Za~Zg,在各个区域中进行人体检测。
各红外线传感器进行与设置的位置和方向相应的负责区域的人体检测。红外线传感器4a负责区域Za、区域Zb、区域Zc、区域Zd。红外线传感器4b负责区域Zb、区域Zc、区域Ze、区域Zf。红外线传感器4c负责区域Zc、区域Zd、区域Zf、区域Zg。
图5是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进行的人体检测中用于对区域Za~Zg分别设定后述的生活区域的流程图。
如图5所示,在步骤S1中,在规定的周期T1(例如,5秒)内判定在各区域中是有人还是无人(以下称为“是否有人”),在步骤S2中,将所有的传感器输出清零。
在此,说明在步骤S1中,使用来自人体检测传感器4的输出判定区域Za~Zg中是否有人的方法。在红外线传感器4a、4b、4c均未检测到人体的情况下,判定为区域Za~Zg中无人。另一方面,在由红外线传感器4a和红外线传感器4b检测到人体,且由红外线传感器4c没有检测到人体的情况下,能够判断为在区域Zb内有人。
通过这样的方式,按每个周期T1判定区域Za~Zg中是否有人。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使用人体检测传感器4能够检测的区域设为七个,但不限定于此。
在本实施方式中,区域Za~Zg基于上述的判定结果被分类为:频繁地有人的生活区划I的区域(频繁地有人的生活区域)、有人的时间较短的生活区划II的区域(人仅通过的生活区域或停留时间较短的生活区域)、有人的时间非常短的生活区划III的区域(墙壁或窗户等人不能存在的非生活区域)。该判别在图5的步骤S3以后进行。
作为步骤S1的按每个周期T1进行的区域Za~Zg中是否有人判定的反应结果,输出有反应(1)或无反应(0)。反复进行多次该判定后,在步骤S3中判定是否经过规定的累积运转时间。
在步骤S3中,当判定为未经过规定时间时,返回步骤S1。当判定为经过规定时间时,通过将区域Za~Zg中的该规定时间的累积反应结果与第1阈值和比第1阈值小的第2阈值比较,将区域Za~Zg分别分类为生活区划I~III的某一个。
在步骤S4中,对区域Za~Zg的累积反应结果是否比第1阈值多进行判定,判定为多的区域在步骤S5中被分类为生活区划I。
另外,如果在步骤S4中判定为区域Za~Zg的累积反应结果比第1阈值少,则在步骤S6中对区域Za~Zg的累积反应结果是否比第2阈值多进行判定。判定为多的区域在步骤S7中被分类为生活区划II,判定为少的区域在步骤S8中被分类为生活区划III。
此外,上述的区域特性(生活区划)的分类按每个规定时间反复进行,但只要不移动配置于要判别的室内的沙发、餐桌等,通常其结果没有变化。
接着,参照图6的流程图对区域Za~Zg中是否有人的最终判定进行说明。图6是在利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进行的人体检测中用于在区域Za~Zg的任一区域中判定是否有人的流程图。
步骤S11、S12分别与上述图5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1、S2相同,而省略说明。
在步骤S13中,判定周期T1的反应结果是否达到规定数M(例如,M=15)。如果判定为未达到规定数M,则返回步骤S11。如果判定为达到规定数M,则在步骤S14中,以周期T1×M的反应结果的合计作为累积反应结果,计算1次累积反应结果。
反复进行多次该累积反应结果的计算,在步骤S15中,判定是否得到规定次数N(例如,N=4)的累积反应结果。如果判定为未达到规定次数N,则返回步骤S11。如果判定为达到规定次数N,则在步骤S16中,基于已分类的区域特性和规定次数份的累积反应结果,推定区域Za~Zg中是否有人。
此外,在步骤S17中,从累积反应结果的计算次数(N)减去1,并返回步骤S11,由此,反复进行规定数的累积反应结果的计算。
表1表示各区域中的1次(时间T1×M)的反应结果的历史。表1中,ΣZa0是针对区域Za的最新的值。
(表1)
当设针对区域Za的上一个的值为ΣZa1、针对区域Za的两个前的值设为ΣZa2、将针对区域Za的三个前的值设为ΣZa3、将针对区域Za的四个前的值设为Za4时,在N=4的情况下,在过去4次历史(ΣZa4、ΣZa3、ΣZa2、ΣZa1)中,对生活区划I而言,如果1以上的累积反应结果有1次就判定为有人。
对生活区划II而言,过去4次历史中,如果1以上的累积反应结果为2次以上,则判定为有人。对生活区划III而言,过去4次历史中,如果2以上的累积反应结果为3次以上,则判定为有人。
接着,从上述的是否有人判定到时间T1×M后,基于接下来4次历史(ΣZa3、ΣZa2、ΣZa1、ΣZa0)进行是否有人的判定。
即,在本发明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中,通过根据累积每个规定周期的区域判定结果的区域特性、和将N次份的每个规定周期的区域判定结果累积的、各区域的累积反应结果的历史推定人的所在地,可得到高可靠性的人的位置推定结果。
表2表示通过这样的方式判定是否有人且设定成T1=5秒、M=12次的情况下的、直到推定为有人所需的时间、直到推定为无人所需的时间。以下,将推定为有人的判定称为“推定有人”,将推定为无人的判定称为“推定无人”。
(表2)
生活区划 推定有人 推定无人
I 60秒(早) 240秒(晚)
II 120秒(标准) 180秒(标准)
III 180秒(晚) 120秒(早)
通过这样的方式,要利用本发明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进行空气调节的区域,由人体检测传感器4划分为多个区域Za~Zg,并确定区域Za~Zg的区域特性(生活区划I~III),而且,根据区域Za~Zg的区域特性变更推定有人所需的时间、推定无人所需的时间。
当变更空气调节设定时,直至风到达需要1分钟左右,所以即使在短时间(例如,数秒)内变更空气调节设定,也不会损害舒适性,而且对于人很快不在那样的场所,出于节能的观点来看,优选不进行空气调节。于是,首先检测区域Za~Zc中是否有人,特别优先进行有人的区域的空气调节。
即,以判别为生活区划II的区域中的推定有人和推定无人所需的时间为标准,在判别为生活区划I的区域中,以比判别为生活区划II的区域短的时间间隔推定有人。与之相对,在人从该区域人离开的情况下,以比判别为生活区划II的区域长的时间间隔推定无人,由此,推定有人所需的时间设定得短,推定无人所需的时间设定得长。
在判别为生活区划III的区域中,以比判别为生活区划II的区域长的时间间隔推定有人。与之相对,在人从该区域离开的情况下,以比判别为生活区划II的区域短的时间间隔推定无人,由此,推定有人所需的时间设定得长,推定无人所需的时间设定得短。
另外,如上所述,根据累积反应结果变更各个区域的生活区划,据此,推定有人所需的时间和推定无人所需的时间也能可变化地设定。
另外,使用人体检测传感器4,不仅判定是否有人,而且还判定区域Za~Zg中的人的“活动量”。人的活动量是表示人活动的大小的概念,根据活动量,例如分类成“安静”、“活动量大”、“活动量中”、“活动量小”。
“安静”是指在沙发上休息、收看电视、操作个人电脑等、人存在于同一场所的状态持续的情况,在该状态下,代谢量降低而感到冷。“活动量大”是指为了室内的打扫等而在比较大的场所进行活动的情况,在该状态下,代谢量增加所以感到热。
“活动量中”是指为了做饭等而在比较窄的场所进行活动的情况,在该状态下,代谢量增加所以稍微感到热。“活动量小”是指为了吃饭等而在一个场所进行活动的情况,在该状态下,代谢量看不到大的变化。
接着,参照图7的流程图对人的活动量的分类方法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人体检测中人的活动量的分类方法的流程图。
在步骤S21中,按每个规定时间T1测量红外线传感器4a、4b、4c的反应频率,在步骤S22中,对测量次数是否达到规定次数进行判定。
规定时间T1与上述的判定是否有人的规定的周期T1相同。本实施方式中,设定为2秒。测量次数的规定次数设定成15次,且将15次测量统称为1个单元测量(30秒的测量)。“测量次数”是指区域Za~Zc任一区域中的测量次数。对全部区域Za~Zc进行同样的测量。
在步骤S22中,如果判定为测量次数未达到规定次数,则返回步骤S21。如果判定为测量次数达到规定次数且结束1个单元测量,则在步骤S23中对4个单元测量(2分钟的测量)是否结束进行判定。在步骤S23中,在4个单元测量未结束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21,在4个单元测量结束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24。
在步骤S24中,对4个单元测量(包含当前的1个单元测量,过去4次的单元测量)的人体检测传感器4的合计反应频率是否达到规定数(例如,5次)进行判定。如果达到规定数,则在步骤S25中,将判定为“活动量小”之后的单元测量数(p,详情后述)清零,并转移至步骤S26。
在步骤S26中,对全部区域Za~Zc中的人体检测传感器4的合计反应频率是否达到规定数(例如,40次)进行判定。
在达到规定数的情况下,在步骤S27中,除判定为“安静”的区域之外,将所判定的全部区域判定为“活动量大”。在未达到规定数的情况下,在步骤S28中,将4个单元测量的人体检测传感器4的合计反应频率达到规定数的区域判定为“活动量中”。
步骤S27或步骤S28中的活动量的判定后,在步骤S29中,从单元测量数(p)减去1并返回步骤S21。
即,连续的4个单元测量中人体检测传感器4的合计反应频率超过规定数且判定为“活动量大”或“活动量中”的区域,进一步进行接下来的1个单元测量后,在该时刻的4个单元测量的合计反应频率超过规定数的情况下,继续判定“活动量大”或“活动量中”。
在步骤S24中,如果判定为4个单元测量中传感器的合计反应频率不足规定数,则在步骤S30中,判定该区域是否为“安静”。如果不是“安静”,则在步骤S31中判定为“活动量小”。
在步骤S32中,计数判定为“活动量小”之后的单元测量数(p)。在步骤S33中,对判定为“活动量小”之后的60个单元测量(30分钟的测量)是否结束进行判定。
在步骤S33中,如果判定为60个单元测量未结束,则转移至步骤S29。如果判定为60个单元测量结束,则在步骤S34中,将全部60个单元测量中判定为“活动量小”的区域判定为“安静”,并转移至步骤S29。
通过转移至步骤S29,在包含下1个单元测量的过去4次的单元测量中,根据人体检测传感器4的合计反应频率,区域Za~Zc重新判定“活动量大”、“活动量中”、“活动量小”或“安静”。
在空气调节机的电源刚接通后的活动量测量中,最开始,各个区域的活动量均不明,但根据本流程图,从测量开始到4个单元测量结束后才在区域Za~Zc中进行“活动量大”、“活动量中”或“活动量小”的判定,到60个单元测量结束后才进行“安静”的判定。
因此,测量开始后暂时不存在“安静”的区域,所以在步骤S30中判定为NO,在步骤S31中判定为“活动量小”。之后,继续判定为“活动量小”的区域在60个单元测量结束后,在步骤S34中判定为“安静”,之后,如果4个单元测量的传感器的合计反应频率不足规定数,则继续判定为“安静”。
在步骤S25中,将判定为“活动量小”之后的单元测量数(p)清零是因为,就“安静”的判定而言,“活动量小”的判定成为起点。
即,人体检测传感器4除了人体检测功能还具有活动量检测功能,按照图7所示流程图,区域Za~Zc以如下方式判定。
(1)安静:传感器反应频率不足5次/2分钟持续30分钟以上的区域
(2)活动量大:全部区域Za~Zc的传感器反应频率的总和为40次以上/2分钟,且至少在一个区域中,传感器反应频率在2分钟内持续5次以上的情况下,除判定为“安静”的区域之外的全部区域
(3)活动量中:在全部区域Za~Zc的传感器反应频率的总和不足40次/2分钟的情况下,传感器反应频率在2分钟内持续5次以上的区域
(4)活动量小:未判定为安静、活动量大、活动量中的区域
接着,说明对供暖运转时的垂直偏转叶片22和水平偏转叶片23的风向控制。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具有使从吹出口21吹出的气流朝向有人区域的方向的面向人风向控制、和使吹出气流朝向有人区域以外的方向的避开人风向控制2个风向控制模式。
首先,对面向人风向控制进行说明。垂直偏转叶片22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
在判定为有人的区域为一个的情况下,垂直偏转叶片22被控制为使气流朝向有人区域的前方边界线、即该区域的边界线中最接近空气调节机的边界线。由此,暖风遍布该区域整体,使人的脚下变暖。
在判定为有人的区域为两个以上的情况下,垂直偏转叶片22被控制为使气流朝向这些区域中接近室内机的区域的前方边界线。
水平偏转叶片23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
在判定为有人的区域为一个情况下,左叶片23a和右叶片23b控制其角度以使得气流到达有人的区域。
在判定为有人的区域为多个的情况下,控制水平偏转叶片23的左叶片23a和右叶片23b的角度以使得气流到达有人的区域。气流的风量比率根据有人区域的区域特性或活动量决定。
此外,相邻度是指无人区域相对于有人区域的距离。例如,在区域Zc中有人而区域Zb、Zd中无人的情况下,相对于区域Zc,区域Zb和区域Zd的相邻度相同。在区域Zb中有人而区域Zc、Zd中无人的情况下,相对于区域Zb,区域Zc的相邻度比区域Zd的相邻度高。
在两个区域的人的活动量相同的情况下,控制水平偏转叶片23以使得向有人的频率较高的区域的风量比向有人的频率较低的区域的风量多。此时,在有人的频率相同的情况下,控制水平偏转叶片23以使得多个区域的风量相等。
在两个区域的人的活动量不同的情况下,控制水平偏转叶片23以使得向活动量较大的区域的风量比向活动量较小的区域的风量少。
在两个区域的人的活动量和区域特性均不同的情况下,活动量优先,与两个区域的人的活动量不同的情况同样地控制水平偏转叶片23。
接着,对避开人风向控制时进行说明。
垂直偏转叶片22与有人或无人无关地设定为向上,以使得供冷运转时冷风不直接吹到身体。
水平偏转叶片23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
在判定为无人的区域为一个的情况下,所有的水平偏转叶片23朝向无人的区域。
在判定为无人的区域为多个的情况下,水平偏转叶片23朝向无人的各区域,在该情况下,根据无人区域相对于有人区域的相邻度或无人区域的区域特性来进行。
在无人的两个区域相对于有人的区域的相邻度相同的情况下,控制水平偏转叶片23以使得向有人的频率较高的区域的风量比向有人的频率较低的区域的风量多。在有人的频率相同的情况下,控制水平偏转叶片23以使得多个区域的风量相等。
在无人的两个区域相对于有人的区域的相邻度不同的情况下,控制水平偏转叶片23以使得相邻度较高的区域的风量变多。在相邻度较低的区域为非生活区域的情况下,所有的水平偏转叶片23朝向相邻度较高的区域。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供暖运转和除霜运转(除冰运转(Deicingoperation))进行说明。
在供暖运转中,控制压缩机11、减压装置13等构成制冷循环的装置,以使得室内温度与标准目标温度相等。使用者使用遥控器30设定标准目标温度。
只要没有使用遥控器30特别设定,垂直偏转叶片22、水平偏转叶片23进行上述的面向人风向控制。
如果在外部空气的温度X较低的状态下继续供暖运转,则在室外热交换器9上附着霜。由于该结霜,室外热交换器9的热交换效率恶化,室外热交换器9的温度Y降低。
如果温度Y(供暖运转时的蒸发温度)降低,则制冷循环的效率降低,所以在室外热交换器9上结霜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四通阀12的切换从供暖循环变更为供冷循环、由此使附着于室外热交换器9霜融解的除霜运转。
以下,使用图8对转移至除霜运转时的空气调节机的动作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转移至除霜运转时的空气调节机的动作的流程图。
如图8所示,在进行供暖运转时,在步骤S41中对是否设定为进行抑制体感温度降低的除霜运转进行确认。在未设定的情况下(步骤S41中NO),进入步骤S42。在设定的情况下(步骤S41中YES),进入步骤S43。
此外,在设定成节能运转模式的情况下,也能够一定进行抑制体感温度的降低的除霜运转等与其它设定组合。
在步骤S42中,对是否开始不进行抑制体感温度降低的除霜运转(以下称为第1除霜运转)进行判定。
图9是表示为了判定是否要进行第1除霜运转而使用的第1除霜运转温度特性的图。本实施方式中,图9所示的第1除霜运转温度特性在室外机2的控制部16中被编程,控制部16使用该程序判定是否进行第1除湿运转。
图9中,区域Ra是不进行第1除霜运转的区域,区域Rb是进行第1除霜运转的区域。划分区域Ra和区域Rb的边界线是根据温度X和温度Y计算的一次式Y=a·X-b(a、b为正的常数)。此外,横轴表示外部空气的温度X,纵轴表示室外热交换器9的温度Y。
控制部16对温度X和温度Y属于不进行第1除霜运转的区域Ra和进行第1除霜运转的区域Rb中的哪一区域进行判定。
在使用第1除霜运转温度特性的判定结果、温度X和温度Y属于进行第1除霜运转的区域Rb的情况下(步骤S42中YES),开始第1除霜运转。
第1除霜运转具有准备期间、除霜期间和恢复期间。在准备期间中,打开减压装置13,暂时停止压缩机11。在经过规定时间后,转移至除霜期间。
在除霜期间,四通阀12从供暖循环切换至供冷循环。然后,重新启动压缩机11,设定为变更速度S1、转速R1。室内送风风扇6、室外风扇10在切换四通阀12的时刻停止。之后,当温度Y达到规定温度时,判断为霜融解,停止压缩机11,并转移至恢复期间。
在恢复期间中,四通阀12从供冷循环切换至供暖循环。再次启动压缩机11,室内送风风扇6、室外风扇10以规定的转速运转。由此,恢复为供暖运转。
在步骤S42中,在温度X和温度Y不属于进行第1除霜运转的区域Rb而属于不进行第1除霜运转的区域Ra的情况下(步骤S42中NO),继续供暖运转,并返回至步骤S41。
在步骤S41中,在设定进行抑制体感温度的降低的除霜运转的情况下(步骤S41中YES),在步骤S43中对是否开始抑制体感温度降低的除霜运转(以下,称为第2除霜运转)进行判定。
图10是表示为了判定是否要进行第2除霜运转而使用的第2除湿运转温度特性的图。本实施方式中,图10所示的第2除霜运转温度特性在室外机2的控制部16中被编程,控制部16使用该程序判定是否进行第2除湿运转。
图10中,区域Rc是不进行第2除霜运转的区域,区域Rd是进行第2除霜运转的区域。划分区域Rc和区域Rd的边界线是根据温度X和温度Y计算的一次式Y=a·X-c(a、c为正的常数)。此外,横轴表示外部空气的温度X,纵轴表示室外热交换器9的温度Y。
图10中,边界线(实线)是使第1除霜运转温度特性的边界线(虚线)平移到不进行除霜运转的区域一侧的线。
由此,进行第2除霜运转的区域Rd比进行第1除霜运转的区域Ra大。通过这样的方式,图10所示的第2除霜运转温度特性能够比温度X和温度Y高的时刻的图9所示的第1除霜运转温度特性更早地判定和执行除霜运转开始。
因此,就抑制体感温度降低的除霜运转而言,在比不设定进行抑制体感温度的降低的除霜运转时进行的除霜运转少的结霜量的阶段,开始除霜运转。
由于在温度X和温度Y较高的时刻开始除霜运转,所以第2除霜运转在结霜量较少的状态下开始,且在比第1除霜运转更短的时间结束。因此,抑制供暖运转时的供暖能力的降低,供暖运转时的体感温度与除霜运转时的体感温度之差变小。
此外,也可以根据上一个除霜运转需要的时间,调整常数a、c的值。具体而言,如果上一个除霜运转时间较长,则也可以更早地开始除霜运转。由此,能够根据霜的附着量,在最佳的时刻开始除霜运转。
第2除霜运转温度特性的判定结果、温度X和温度Y在进行第2除霜运转的区域Rd(步骤S43中YES)的情况下,开始第2除霜运转。
在步骤S43中,在温度X和温度Y不属于进行第2除霜运转的区域Rd而属于不进行第2除霜运转的区域Rc的情况下(步骤S43中NO),继续供暖运转,并返回步骤S41。
在此,使用图11对第2除霜运转进行说明。图11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供暖运转和第2除霜运转之间如何转移运转状况的图。
如图11所示,第2除霜运转具有蓄热期间、准备期间、除霜期间和恢复期间。在蓄热期间,目标温度设定得从标准目标温度高温度ΔT(例如,2℃),控制压缩机11或减压装置13等构成制冷循环的装置以使得室内温度与该目标温度(以下称为蓄热时目标温度)相等。
垂直偏转叶片22被控制为延续上一个供暖运转时的状态,水平偏转叶片23从面向人风向控制切换至避开人风向控制。
通过蓄热期间的动作,防止除霜运转时的体感温度的降低,所以在判定为无人的区域蓄积与温度ΔT对应的热。即使向判定为无人的区域吹出温度高ΔT的空气,蓄热期间在短时间(例如,5~10分钟)结束,所以有人的区域的温度不怎么上升,体感温度方面几乎没有变化。
如果经过规定时间或室内温度到达蓄热时目标温度,则转移至准备期间。
在准备期间,打开减压装置13,暂时停止压缩机11。在经过规定时间后,转移至除霜期间。
在除霜期间,四通阀12从供暖循环切换至供冷循环,重新启动压缩机11,设定为变更速度S2、转速R2。
优选变更速度S2比第1除霜运转的变更速度S1大,且优选转速R2比第1除霜运转的转速R1大。由此,第2除霜运转比第1除霜运转更早地结束,供暖运转时的体感温度与除霜运转时的体感温度之差变小。
室内送风风扇6和室外风扇10在切换四通阀12的时刻停止。垂直偏转叶片22被控制为最向上。
水平偏转叶片23的左叶片23a和右叶片23b被控制为形成汉字“八”字。即,左叶片23a最向左,右叶片23b最向右。由此,在除霜期间中从吹出口21流出的冷气朝向墙壁方向,能够防止到达有人区域。
在除霜期间,虽然暖风的吹出停止,但在蓄热期间蓄积于无人的区域的热通过自然对流等逐渐向有人的区域移动,所以人不怎么感到温度降低。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判定为无人的区域中,在与判断为有人的区域相邻的区域蓄积热,所以与离有人的区域远的区域蓄热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除霜期间中的体感温度的降低。
之后,当温度Y达到规定温度Y2时判断为霜融解,停止压缩机11,转移至恢复期间。
在此,优选规定温度Y2设为比在第1除霜运转的规定温度Y1低的温度。由此,第2除霜运转比第1除霜运转更早地结束,所以供暖运转时的体感温度与除霜运转时的体感温度之差变小。
在恢复期间,四通阀12从供冷循环切换至供暖循环,重新启动压缩机11,室内送风风扇6和室外风扇10以规定的转速重新开始运转。
垂直偏转叶片22和水平偏转叶片23进行面向人风向控制,以使得来自吹出口21的吹出气流朝向有人的区域的方向。
目标温度从蓄热时目标温度分阶段地返回标准目标温度。例如,目标温度按每个规定时间T2(3分钟)逐次降低温度ΔdT(ΔT/3℃)地设定。通过这样的方式,恢复为供暖运转。
通过这种分阶段的变更,避免室内温度达到目标温度而停止压缩机11的所谓的制冷/制热停止(Thermo-off),而防止急剧的室温变化,所以能够抑制除霜运转恢复时的体感温度的降低。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通过在除霜运转之前在无人的区域蓄热,能够抑制除霜运转时的体感温度的降低。具体而言,体感温度的降低在第1除霜运转时为6℃左右,在第2除霜运转时为2℃左右。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无人的区域进行蓄热时,垂直偏转叶片22延续上一个供暖运转时的状态,由此,暖气不会向上方逃逸,能够在无人的区域进行蓄热。
作为成为蓄热对象的区域,能够选择判定为无人的区域、且与有人的区域相邻的区域。因此,在蓄热期间,在无人的区域蓄积的热在除霜期间中迅速地移动至有人的区域,从而抑制体感温度的降低。
此外,也可以根据上一个除霜运转所需的时间,变更成为蓄热对象的区域。具体而言,如果上一个除霜运转所需的时间较长,则可以认为需要在蓄热期间更多地蓄热,也可以对垂直偏转叶片22和水平偏转叶片23进行风向控制,使得在判定为无人的区域中、不仅在与有人的区域相邻的区域进行蓄热而且在与该区域相邻的区域也进行蓄热。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机不仅能够适用于1台室外机与1台室内机连结的空气调节机,而且还能够适用于1台室外机与多台室内机连结的空气调节机。

Claims (3)

1.一种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向室内送风的室内送风风扇;
检测人体的活动的人体检测传感器;
使来自所述室内送风风扇的空气在水平方向偏转的水平偏转叶片;
检测室内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和
控制部,其控制供暖运转和除霜运转,根据所述人体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判定是否有人,并控制所述水平偏转叶片,其中
所述空气调节机还具有由所述控制部控制的、使来自所述室内送风风扇的空气在垂直方向偏转的垂直偏转叶片,
所述除霜运转包括具有蓄热期间和除霜期间的第2除霜运转和具有除霜期间但不具有蓄热期间的第1除霜运转,
在所述第2除霜运转的蓄热期间,所述控制部进行控制以使得所述室内温度与蓄热时目标温度相等,其中,所述蓄热时目标温度比所述供暖运转的标准目标温度高规定温度,
所述第2除霜运转的除霜期间的压缩机的变更速度和转速,比所述第1除霜运转的除霜期间的压缩机的变更速度和转速大,
通过所述人体检测传感器,将要进行空气调节的区域划分为多个区域,
所述控制部对所述水平偏转叶片和所述垂直偏转叶片进行风向控制,以使得在进行所述第2除霜运转时,在所述蓄热期间作为蓄热对象的区域选择判定为无人的区域中的、与判定为有人的区域相邻的区域,并且在上一个所述第2除霜运转耗费的时间较长的情况下,在所述蓄热期间作为蓄热对象的区域选择判定为无人的区域中的、与判定为有人的区域相邻的区域及其相邻的区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进行所述除霜运转时,使所述垂直偏转叶片延续上一个供暖运转时的状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除霜运转结束后,分阶段地降低所述目标温度。
CN201410421356.2A 2013-08-26 2014-08-25 空气调节机 Active CN1044220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74261 2013-08-26
JP2013174261A JP2015042922A (ja) 2013-08-26 2013-08-26 空気調和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22086A CN104422086A (zh) 2015-03-18
CN104422086B true CN104422086B (zh) 2018-11-16

Family

ID=526965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21356.2A Active CN104422086B (zh) 2013-08-26 2014-08-25 空气调节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5042922A (zh)
CN (1) CN10442208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52384B (zh) * 2015-04-08 2019-03-19 广州全森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体感温度测量方法
CN104791962A (zh) * 2015-05-05 2015-07-2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控制方法、装置和空调系统
JP2017166798A (ja) * 2016-03-18 2017-09-21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CN106225143A (zh) * 2016-07-20 2016-12-14 安徽建筑大学 一种空调智能制冷控制系统
JPWO2018029872A1 (ja) 2016-08-12 2019-06-0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CN107642878A (zh) * 2017-09-30 2018-01-3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与装置
CN107543291A (zh) * 2017-09-30 2018-01-0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与装置
CN108180614A (zh) * 2018-02-07 2018-06-19 南京工业大学 一种使用活动挡板的挂壁式空调气流组织优化系统
CN110377013A (zh) * 2018-04-12 2019-10-25 深圳市三诺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人体追踪功能的智能音响及人体追踪方法
CN108518822A (zh) * 2018-04-12 2018-09-11 佛山市海顿灯饰电器有限公司 人体动态舒适度追踪管理及空气智能干预的新风管理系统
CN108870687B (zh) * 2018-07-31 2019-10-2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导风板的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
CN109458698A (zh) * 2018-11-08 2019-03-1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化霜方法及空调
CN111102686A (zh) * 2019-12-13 2020-05-0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除霜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空调
CN113669874A (zh) * 2020-05-13 2021-11-19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空调器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765595B (zh) * 2020-06-01 2021-06-29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多联机空调及其化霜控制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14251818B (zh) * 2021-12-16 2023-06-20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送风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空调器
CN115059973B (zh) * 2022-06-27 2023-05-23 湘南学院 应用模糊数学的地源热泵节能空调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75576B2 (ja) * 1990-03-19 1999-03-31 松下冷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CN101392940A (zh) * 2008-11-03 2009-03-25 广州松下空调器有限公司 空调器控制方法
JP2010096474A (ja) * 2008-10-20 2010-04-30 Daikin Ind Ltd 空調制御装置及び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CN201547994U (zh) * 2009-11-12 2010-08-11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
CN103097825A (zh) * 2010-09-09 2013-05-0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
CN103097824A (zh) * 2010-09-09 2013-05-0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71899A (en) * 1980-03-27 1981-06-09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Heat pump control system
JP3495858B2 (ja) * 1996-10-31 2004-02-09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4487809B2 (ja) * 2005-01-12 2010-06-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3963935B1 (ja) * 2006-10-20 2007-08-22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2008241238A (ja) * 2008-05-28 2008-10-0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凍空調装置及び冷凍空調装置の制御方法
JP5504001B2 (ja) * 2010-02-19 2014-05-28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電気機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75576B2 (ja) * 1990-03-19 1999-03-31 松下冷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2010096474A (ja) * 2008-10-20 2010-04-30 Daikin Ind Ltd 空調制御装置及び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CN101392940A (zh) * 2008-11-03 2009-03-25 广州松下空调器有限公司 空调器控制方法
CN201547994U (zh) * 2009-11-12 2010-08-11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
CN103097825A (zh) * 2010-09-09 2013-05-0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
CN103097824A (zh) * 2010-09-09 2013-05-0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042922A (ja) 2015-03-05
CN104422086A (zh) 2015-03-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22086B (zh) 空气调节机
US10415842B2 (en) Out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air conditione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ir conditioner
US9829232B2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03363600B (zh) 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
TW201142228A (en) Refrigeration and air-conditioning device
CN106766007B (zh) 一种空调器及提高空调器除霜过程舒适度的方法
US20180238578A1 (en)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CN105737389B (zh) 一种结合风机速度与压力控制的高效化霜方法及装置
WO2020035912A1 (ja) 空調装置、制御装置、空調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0532987C (zh) 空调机
CN104764263B (zh) 热泵系统的化霜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0529973A (zh) 一种空调的自清洁控制方法、自清洁控制装置及空调器
CN203771631U (zh) 空调系统
US10648718B2 (e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with compressor discharge pressure sensing
CN103363601A (zh) 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
CN105518396B (zh) 空调系统
CN103851752A (zh) 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KR20120096722A (ko) 공기조화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CN106524446B (zh) 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系统及空调器
CN107894062A (zh) 移动空调的控制方法和移动空调
CN110470007A (zh) 用于空调除霜的控制方法及装置、空调
KR102170542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냉방 제어 방법
WO2020035913A1 (ja) 空調装置、制御装置、空調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5227661B2 (ja) 空気調和機
CN110873387A (zh) 一种空调及其自清洁的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