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07427A - 透镜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透镜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407427A
CN104407427A CN201410792306.5A CN201410792306A CN104407427A CN 104407427 A CN104407427 A CN 104407427A CN 201410792306 A CN201410792306 A CN 201410792306A CN 104407427 A CN104407427 A CN 1044074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stener
lens carrier
lens
fid
down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79230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407427B (zh
Inventor
萩原一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Sazhid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Daya Gulf Three Mei Da Optical Technology Co Limiteds
Jing Meida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HUIZHOU DAYAWAN YONGCHANG ELECTRONIC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Daya Gulf Three Mei Da Optical Technology Co Limiteds, Jing Meida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HUIZHOU DAYAWAN YONGCHANG ELECTRONIC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Daya Gulf Three Mei Da Optical Technology Co Limiteds
Publication of CN1044074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074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4074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074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9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for automatic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8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a remote control mechanism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41/00Propulsion systems in which a rigid body is moved along a path due to dynamo-electr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ody and a magnetic field travelling along the path
    • H02K41/02Linear motors; Sectional moto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53Driving means for the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
    • G03B2205/0069Driving means for the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 using electromagnetic actuators, e.g. voice coil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17/002Details of arrangement of components in or on camera bod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Focusing arrangements of general interest for cameras, projectors or printers
    • G03B3/10Power-operated focus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其不会造成大型化或无需追加部件,并且能够缓和用于限制各方向的移动量的部位受到冲击而造成的损伤,并容易提高耐久性。在下侧固定材与上侧固定材之间,设置有从透镜支架突出的且用于缓和上下方向、平面方向以及旋转方向冲击的卡止部,并且,通过使从透镜支架突出的卡止部与设置于下侧固定构件的卡止部和/或设置于上侧固定构件的卡止部相互接触,以限制上下方向、平面方向以及旋转方向的最大移动量,由此,无需对现有的结构作大的变更,也能够提高对冲击的耐久性。

Description

透镜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透镜驱动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具有用于对保持透镜的透镜支架进行弹性支承的板弹簧的透镜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移动电话中,装载于智能手机(多功能型移动电话)或平板型终端等中的摄像头不仅具有高像素,而且大多还装载有自动对焦装置。如图16所示,作为装载有自动对焦装置的透镜类驱动方式,广泛采用了使用音圈马达的透镜驱动装置。
如图16~图21所示,使用了音圈马达的透镜驱动装置包括:中央位置形成有用于保持透镜(未图示)的螺纹部3d的透镜支架3;安装于透镜支架3上的驱动线圈4;下弹簧2和上弹簧7,其分别安装于透镜支架3上,用于从下方侧和上方侧支承着透镜支架3;方形的外架9,其安装于透镜支架3的周围,由软铁等磁性体构成而作为外侧金属盖;以及多个磁铁6,其安装于外架9上,并且外周形状形成为顺应(匹配)外架9内壁的形状,内周形状形成为顺应驱动线圈4外周的形状。
下弹簧2的轮廓部2d形成为与下侧固定材1中的板弹簧轮廓保持部1d相对应的形状,安装于下侧固定材1上。上弹簧7的轮廓部7d形成为与安装于外架9上的上侧固定材8中的板弹簧轮廓保持部8d相对应的形状,安装于上侧固定材8上。上弹簧7的内圈部7e形成为与透镜支架3上表面相对应的形状。
在下侧固定材1的四角设置有导向部1b。导向部1b与上侧固定材8的四角的导向部8b相接触,由此决定了透镜驱动装置的高度。
驱动线圈4设置在由外架9和磁铁6产生的、呈放射状分布于该驱动线圈4周围的磁场中。因此,如图17的箭头所示,随着通电,驱动线圈4产生朝向被摄体方向(上方、下方)的洛伦兹力。驱动线圈4在洛伦兹力的作用下,使透镜支架3移动到与下弹簧2和上弹簧7的复原力相平衡的预定位置。
因此,图16所示的透镜驱动装置通过调节流入驱动线圈4的电流值来控制透镜支架3的移动量,由此能够自由改变透镜(未图示)的位置。
另外,如图16~图19所示,上弹簧7的导向部7a与透镜支架3的前端卡止部3a相卡合,以决定透镜支架3旋转的方位。在外架9中设置有多个弯曲部9a,以作为限制上、下方向移动量的卡止机构。弯曲部9a插入透镜支架3的内侧壁部(侧面方向卡止部)3e与驱动线圈4内侧之间。卡止部3f设置于驱动线圈4的下侧安装位置附近,即驱动线圈4的内侧。
透镜支架3的卡止部3f利用外架9的下端面9c来限制透镜的移动量。外架9的下端面9c在未被驱动时与透镜支架3的卡止部3f隔开间隔C,在驱动时与透镜支架3的卡止部3f相接触。也就是说,在驱动时,侧面部9b将作为最大移动量的间隔C限制为零,由此阻止透镜驱动装置的移动。
另外,近年来,随着摄像头的高像素化,出现透镜驱动装置受到下落冲击等的影响无法发挥其特性等问题,为解决此问题,有方案提出给透镜驱动装置追加用于限制平面方向或旋转方向移动量的卡止机构。
例如,如图16、图20所示,使用由高强度的软铁类基材形成的外架9的弯曲部9a,作为限制平面方向的卡止机构。具体而言,在透镜驱动装置未驱动时,将形成于外架9内周侧且向下方延长的弯曲部9a与透镜支架3的内侧壁部(侧面方向卡止部)3e配置为相互隔开间隔(最大移动量)E。并且,透镜驱动装置进行驱动时,使弯曲部9a与内侧壁部3e相互接触,由此限制平面方向的移动(形成间隔E为零的状态而不移动)。
另外,现有的透镜驱动装置也包括旋转方向的卡止机构。由旋转方向的卡止机构限制旋转方向的移动量,使得在大扭矩的作用下弹簧构件也不会受到损伤。
例如图16、图21所示的透镜驱动装置,在透镜驱动装置未驱动时,外架9的弯曲部9a中的侧面部9b与向外周侧延长的透镜支架3的导向部3b之间,具有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最大旋转量F。并且,随着透镜驱动装置进行驱动,外架9的侧面部9b与透镜支架3的卡止部3c接触。通过将弹簧构件限制至最大旋转量F,使得在透镜旋入时产生的旋转扭矩作用下弹簧构件也不会产生伸长或压弯等微小变形。
为了防止使用了音圈马达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各部件彼此间相互接触而造成磁滞(hysteresis)现象,而利用上弹簧7和下弹簧2将透镜支架3的上部和下部连结起来。由此,在透镜支架3移动并开始上浮后,透镜支架3移动到间隔(最大移动量)C之前,维持着由透镜支架3和各部件之间的间隔,而与其他部件不发生丝毫接触。
但是,在因下落等而对透镜驱动装置施加上下方向冲击的情况下,有时作为上下方向卡止机构的透镜支架3的卡止部3f与外架9的下端面9c发生碰撞,卡止部3f受到破损,或者因冲击而造成驱动线圈4脱落,或者因冲击传递到所连结的下弹簧2或上弹簧7上而发生微小变形起,由此无法发挥出透镜驱动装置的特性功能。
另外,在受到平面方向冲击的情况下,有时作为平面方向卡止机构的透镜支架3的内侧壁部3e与外架9的弯曲部9a发生碰撞,会造成内侧壁部3e产生应变、作为树脂接合部的破损、驱动线圈4脱落,或者冲击传递到所连结的下弹簧2或上弹簧7上而产生微小变形,由此无法发挥出透镜驱动装置的特性功能。
进而,还出现了随着施加下落冲击的方向而使透镜支架3发生急剧旋转的情况。假如在施加了旋转方向冲击的情况下,透镜旋入时作为旋转方向卡止机构的透镜支架3的卡止部3c与外架9的侧面部9b发生碰撞,卡止部3c被压坏或磨削,由此将冲击传递到所连结的下弹簧2或上弹簧7上而产生微小变形起,或者内部产生垃圾而落到透镜驱动装置内部,这样无法发挥出透镜驱动装置的特性功能。
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51728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用于缓和施加于透镜驱动装置上的上下方向冲击的方法,在上侧固定材8的卡止部8a附近设置有具有弹性的多个突起。突起的材质为用于透镜驱动装置等中的普通液晶聚合物等。为了获得充分弹性力,需要确保充分的长度。但是,在保持透镜驱动装置的上下方向尺寸较短的状态下削薄厚度而获得弹性力,这从强度或成形的角度上看存在问题,为了使专利文献中设置于透镜驱动装置上的突起获得充分弹性力,需要沿着上下方向延长透镜驱动装置的尺寸。
进而,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作为遮挡灰尘的防护壁,透镜驱动装置几乎均形成为使外架9配置于最外部的结构,但难以在外架9的内侧安装紧凑的减振器结构。
另外,透镜驱动装置需要适应高像素,而使用了与以往透镜驱动装置相比透镜直径更大的透镜,或增加透镜片数的层叠透镜(例如,将以往的三片透镜增加至四片,或者将以往的四片透镜增加至五片等)。为此,随着层叠透镜片数的增加或透镜直径的扩大而增大了透镜自身的质量,由于增大了透镜驱动装置的质量,从而也增大了透镜驱动装置所承受的冲击。为了应对随着质量增加而增大的冲击力,增加作为上下方向卡止机构的卡止部8a或作为平面方向卡止机构的透镜支架3的内侧壁部3e的厚度从而提高强度,或者增加弯曲部9a的厚度,以增大作为旋转方向卡止机构的透镜支架3的卡止部3c与外架9的侧面部9b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对透镜驱动装置小型化造成的妨碍。
另外,在使用了比以往大一圈的大型透镜且不减小磁铁6的形状的情况下,则难以将透镜组装到与现有尺寸相同的外形中,且难以将外架9的弯曲部9a插入到透镜支架3的内侧壁部3e与驱动线圈4之间。为此,公开了具有无需将外架9的弯曲部9a插入内侧壁部3e与驱动线圈4之间的结构(参照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251728号公报)。
图22~图26是表示使用了大型透镜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示意图。此外,在图22~图26中与图16~图21相同的构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了其说明。
如图22~图26所示,使用大型透镜的透镜驱动装置,将透镜支架3的前端卡止部3a与上侧固定材8的卡止部8a之间的间隔设定为最大移动量C,利用前端卡止部3a和卡止部8a来实现对透镜支架在上下方向的限制。
平面方向的限制利用配置于下侧固定材1中央部的圆筒状的间壁1f以及设置于被摄体侧相反一侧的透镜支架3的开口部的突缘部3k来实现。使间壁1f与突缘部3k之间的间隔为最大移动量E。
旋转方向的限制利用设置于下侧固定材1的间壁1f外侧的多个卡止部1g以及设置于透镜支架3的突缘部3k外侧的多个槽部3m来实现。将卡止部1g与槽部3m之间的间隔设定为最大旋转量F。利用上述构成的透镜驱动装置,能够限制透镜支架在上下方向上的移动量、平面方向上的移动量以及旋转方向上的旋转量。
另外,假定装载于智能手机中的透镜驱动装置存在有各种各样的使用方法(例如,在游戏等的播放中会多次敲打或摆动智能手机主体等),因此,要求对于来自5cm~15cm左右高度的低位下落(相对于通常1.6m左右的下落,称为低位下落)产生的冲击,需要能够抵抗数千~数万次冲击的耐久性。现有的透镜驱动装置,其上下方向、平面方向和旋转方向的卡止机构的各卡止部受到冲击会渐渐受到损伤,并发生破损,或者弹簧构件在反复的冲击力作用下而反复产生微小变形,导致容易发生劣化。因此,对于当前的透镜驱动装置,需要研究出不妨碍小型化并且可提高各部件对反复冲击的耐久性的对策。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其不会导致大型化或追加部件,能够缓和用于限制各方向的移动量的部位受到冲击而造成的损伤,且能够更好地提高耐久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包括:用于保持透镜且以被摄体侧作为光轴方向上方的透镜支架;配设于透镜支架的外侧,用于使透镜支架沿光轴方向移动的驱动线圈;配置于透镜支架上方侧的上侧固定材;配置于透镜支架下方侧的下侧固定材;用于将透镜支架与上侧固定材连结起来,且将透镜支架支承为能够向光轴方向摆动的上弹簧;以及用于将透镜支架与下侧固定材连结起来,且将透镜支架支承为能够向光轴方向摆动的下弹簧。其中,所述透镜驱动装置构成为,透镜支架包括形成于驱动线圈下方侧且从透镜支架向外侧突出的突起部,在突起部的上表面形成有第一卡止部,在上侧固定材的下表面设置有与第一卡止部相接触以限制透镜支架在光轴方向移动量的上下方向限制部,在驱动线圈未驱动的状态下,透镜支架的第一卡止部与上侧固定材的上下方向限制部相互隔开预定的间隔。
本发明将透镜支架的第一卡止部与上侧固定材的上下方向限制部之间的间隔设定为预定的间隔(上下方向的最大移动量),因此,在受到下落等冲击的情况下,大致与现有的上下方向卡止机构发生接触的同时,第一卡止部与上下方向限制部相互接触,从而分散随着下落等而产生的上下方向冲击,因此,能够缓和卡止部或透镜支架受到冲击而产生损伤,并能够提高耐久性。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透镜支架的突起部的侧面形成有第二卡止部,在下侧固定材上设置有用于与第二卡止部接触而限制透镜支架在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移动量的平面方向限制部,在驱动线圈未驱动的状态下,使透镜支架的第二卡止部与下侧固定材的平面方向限制部相互隔开预定的间隔。
本发明将透镜支架的第二卡止部与下侧固定材的平面方向限制部之间的间隔设定为预定的间隔(平面方向的最大移动量),因此,在受到下落等冲击的情况下,大致与现有的平面方向卡止机构发生接触的同时,第二卡止部与平面方向限制部相互接触,以分散随着下落等产生的平面方向冲击,因此,能够缓和卡止部或透镜支架受到冲击而产生损伤,并能够提高耐久性。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再一优选实施方式,在透镜支架的突起部前端形成有第三卡止部,在下侧固定材上设置有用于与第三卡止部相接触而限制透镜支架在环绕光轴方向移动量的旋转方向限制部,在驱动线圈未驱动的状态下,透镜支架的第三卡止部与下侧固定材的旋转方向限制部相互隔开预定的间隔。
本发明将透镜支架的第三卡止部与下侧固定材的旋转方向限制部之间的间隔设定为预定的间隔(旋转方向的最大移动量),因此,在受到下落等冲击的情况下,大致与现有旋转方向卡止机构发生接触的同时,第三卡止部与旋转方向限制部接触,以分散随着下落等而产生的平面方向冲击,由此,能够缓和透镜支架受到冲击而产生损伤或压痕,减少擦损造成的粉尘。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再另一优选实施方式,在透镜支架上至少设置有各两个以上的第一~第三卡止部。
本发明通过将各卡止部以及各限制部设置为多个,利用驱动线圈的驱动使卡止部与限制部相互接触,也可使冲击分散开,因此,能够缓和各卡止部和各限制部受到的损伤。
此外,上述的发明内容并未列举出本发明必要的所有特征,但这些特征组的副组合也可构成发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透镜驱动装置的纵向剖视图。
图3是透镜驱动装置在与图2不同位置的纵向剖视图。
图4是图3的局部详解图。
图5是图3的透镜支架向上方移动的情况下的详解图。
图6是透镜驱动装置的横向剖视图。
图7是表示透镜驱动装置的旋转方向的横向剖视图。
图8是透镜驱动装置在与图6不同位置的横向剖视图。
图9是表示透镜驱动装置的旋转方向的横向剖视图。
图10是透镜驱动装置从图6中的状态向X轴方向移动时的横向剖视图。
图11是透镜驱动装置从图8、图9中的状态向逆时针旋转时的横向剖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横向剖视图。
图1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旋转方向的横向剖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横向剖视图。
图15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旋转方向的横向剖视图。
图16是现有透镜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7是图16所示的现有透镜驱动装置的纵向剖视图。
图18是透镜驱动装置在与图17不同的位置的纵向剖视图。
图19是图18的局部详解图。
图20是图16所示的现有透镜驱动装置的横向剖视图。
图21是表示图16所示的现有透镜驱动装置的旋转方向的横向剖视图。
图22是表示透镜直径变大的情况下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3和图24是图22所示的现有透镜驱动装置的纵向剖视图。
图25是现有透镜驱动装置在与图23和图24不同位置的纵向剖视图。
图26是图22所示的现有透镜驱动装置的横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方式来详细描述本发明,但以下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权利要求书所述的发明,而且,并不限定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所有特征组合是本发明的解决手段所必需的。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透镜驱动装置的纵向剖视图。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将透镜的被摄体侧作为Z轴(光轴)方向上方,并将分别与Z轴正交的两个方向作为X轴方向和Y轴方向。
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包括:用于保持未图示的透镜且形成有螺纹部3d的透镜支架3;用于使透镜支架3向作为光轴方向的上下方向移动的驱动线圈4;配置于透镜支架3外侧(外周侧下部)的下侧固定材1;配置于透镜支架3外侧(外周侧上部)的上侧固定材8;用于将透镜支架3与下侧固定材1连结于透镜的与被摄体侧相反侧(下侧)的下弹簧2;用于将透镜支架3与上侧固定材8连结于透镜的被摄体侧的上侧的上弹簧7;作为外侧金属盖的方形的外架9,其安装于透镜支架3的周围,并且由软铁等磁性体构成;以及多个磁铁6,其安装于外架9,并且外周形状形成为顺应外架9内壁的形状,内周形状形成为顺应驱动线圈4外周的形状。
上弹簧7安装于透镜支架3的上部,用于将透镜支架3与上侧固定材8连结起来。上弹簧7将透镜支架3支承为能够向光轴方向摆动。下弹簧2安装于透镜支架3的下部,用于将透镜支架3与下侧固定材1连结起来。下弹簧2将透镜支架3支承为能够向光轴方向摆动。
下弹簧2的轮廓部2d与下侧固定材1中的板弹簧轮廓保持部1d的形状相对应,安装于下侧固定材1。上弹簧7的轮廓部7d与安装于外架9上的上侧固定材8中的板弹簧轮廓保持部8d的形状相对应,安装于上侧固定材8上。上弹簧7的导向部7a与透镜支架3的前端卡止部3a相卡合,以决定透镜支架3的旋转方向。上弹簧7的内圈部7e形成为顺应透镜支架3上表面的形状。
驱动线圈4位于透镜支架3的半径方向外侧,设置在比磁铁6更靠半径方向内侧,处于由外架9和磁铁6产生的呈放射状分布的磁场中。通过向驱动线圈4通电,该驱动线圈4产生朝向被摄体的方向(上、下方向)的洛伦兹力。驱动线圈4利用产生的洛伦兹力,使透镜支架3向与上弹簧7和下弹簧2的复原力平衡的预定位置移动。
在驱动线圈4的外周侧与外架9的内周侧之间,以包围透镜支架3的方式配设有四个磁铁6。磁铁6在透镜支架3侧的内周面形成为与驱动线圈4外周侧的面相对应的形状,磁铁6的外周面形成为与外架9内周侧的面相对应的形状。磁铁6在外架9内部产生磁场。
在外架9设置有多个弯曲部9a。弯曲部9a的侧面部9b与从透镜支架3外周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导向部3b的卡止部3c相接触。在弯曲部9a的侧面部9b与卡止部3c之间,形成下述的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最大旋转量F。
另外,透镜支架3包括:用于对透镜支架3在上下方向的最大移动量进行限制的卡止机构;用于对透镜支架3在平面方向的最大移动量进行限制的卡止机构;以及用于对透镜支架3在旋转方向的最大移动量进行限制的卡止机构。
如图2~图5所示,作为用于限制上下方向移动量的上下方向卡止机构,透镜支架3的卡止部3f设置于驱动线圈4的装载面附近。卡止部3f和外架9的下端面9c限制透镜在上下方向上的最大移动量。在透镜驱动装置(驱动线圈4),未动作时外架9的下端面9c与透镜支架3的卡止部3f隔开间隔(最大移动量)C。与此相对,随着透镜驱动装置(驱动线圈4)的驱动,外架9的下端面9c移动了间隔(最大移动量)C与透镜支架3的卡止部3f相接触。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外架9的下端面9c和透镜支架3的卡止部3f作为用于对透镜支架3在上下方向(光轴方向)的最大移动量进行限制的卡止机构。
如图6所示,作为用于限制平面方向移动量的平面方向卡止机构,由透镜驱动装置的外架9的弯曲部9a和透镜支架3的内侧壁部(侧面方向卡止部)3e来限制透镜沿着平面方向的最大移动量。在透镜驱动装置(驱动线圈4)未动作时,外架9的弯曲部9a被配置在与透镜支架3的内侧壁部(侧面方向卡止部)3e隔开间隔(最大移动量)E的位置。与此对应,随着透镜驱动装置(驱动线圈4)的驱动,外架9的弯曲部9a移动了间隔(最大移动量)E时与透镜支架3的内侧壁部3e相接触。
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外架9的弯曲部9a和透镜支架3的内侧壁部3e作为用于对透镜支架3在平面方向(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最大移动量进行限制的卡止机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下侧固定材1的内周面侧形成有从下侧固定材1向被摄体侧立起的圆筒状的间壁,也可在透镜支架3形成有从透镜支架3下部向与被摄体侧相反的方向突出且与下侧固定材1的间壁相接触的突缘部。也就是说,也能够利用下侧固定材1的间壁和透镜支架3的突缘部作为用于限制透镜支架3在平面方向的(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最大移动量的卡止机构。
如图7所示,作为用于限制旋转方向移动量的旋转方向卡止机构,由外架9的侧面部9b和透镜支架3的卡止部3c来限制透镜沿着旋转方向的最大移动量。在透镜驱动装置(驱动线圈4)未进行驱动时,外架9的侧面部9b被配置为与透镜支架3的卡止部3c仅仅隔开间隔(最大旋转量)F。与此相对,随着透镜驱动装置(驱动线圈4)的驱动,外架9的侧面部9b移动了间隔(最大移动量)F时,与透镜支架3的卡止部3c相接触。
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外架9的侧面部9b和透镜支架3的卡止部3c作为用于限制透镜支架3在旋转方向(光轴方向周围)的最大移动量的卡止机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下侧固定材1形成有所述的间壁,在透镜支架3上形成有上述突缘部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所述间壁的外侧还形成有多个卡止部,在所述突缘部的外侧形成有与卡止部相接触的多个槽部也可。也就是说,也能够利用下侧固定材1的卡止部和透镜支架3的槽部来作为用于限制透镜支架3的旋转方向(环绕光轴方向)最大移动量的卡止机构。
接着,参照图1~图11,对作为本发明的特征性结构的新的上下方向、平面方向和旋转方向的各卡止机构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在透镜支架3上,形成有多个从透镜支架3的外周面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突起部3s。突起部3s位于驱动线圈4的下方侧,形成为向下侧固定材1的四角方向延伸的大致三角形状的突起体。在突起部3s的上表面形成有作为第一卡止部的卡止部3g。在透镜驱动装置受到上下方向冲击的情况下,突起部3s上表面的卡止部3g与下述作为上下方向限制部的卡止部8c相接触。
在上侧固定材8上,形成有从上侧固定材8的四角向Z轴方向下方延长的导向部8b。在导向部8b的Z轴方向下端,设置有作为上下方向(光轴方向)限制部的卡止部8c。在透镜驱动装置受到上下方向冲击的情况下,卡止部8c与卡止部3g相接触,由此限制在作为光轴方向的上下方向的移动量。
另外,在驱动线圈4未驱动的状态下,相互隔开的透镜支架3的卡止部3g与上侧固定材8的卡止部8c二者在上下方向的移动量为最大的间隔。即,如图4所示,在透镜驱动装置未驱动的状态下,将透镜支架3的卡止部3g在高度方向的间隔C'设定为与作为透镜支架3的卡止部3f与外架9的下端面9c之间在高度方向的间隔(最大移动量)C相等。
如图5所示,在受到了上下方向冲击的情况下,透镜支架3的卡止部3f与外架9的下端面9c接触,透镜支架3的卡止部3g与上侧固定材8中的导向部8b的卡止部8c接触,由此使透镜驱动装置停止驱动。
如图8所示,在透镜支架3的突起部3s上,设置有作为与所述卡止部3g不同的第二卡止部的卡止部3h。透镜支架3的卡止部3h形成于突起部3s的侧面、更具体地为靠近透镜支架3的侧面。卡止部3h与形成于下侧固定材1的导向部1b上而作为平面方向(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限制部的卡止部1c相对置。在透镜驱动装置受到平面方向冲击的情况下,卡止部3h与卡止部1c相接触。
在下侧固定材1上形成有分别向X轴方向和Y轴方向延伸的导向部1b。在导向部1b的X轴方向或Y轴方向的端部,设置有作为平面方向限制部的卡止部1c。在透镜驱动装置受到平面方向冲击的情况下,卡止部1c与卡止部3h发生接触,由此限制了作为与光轴方向正交的平面方向的移动量。
另外,在驱动线圈4未驱动的状态下,相互隔开的透镜支架3的卡止部3h与下侧固定材1的卡止部1c在平面方向的移动量可最大。即,如图8所示,在透镜驱动装置未驱动的状态下,将卡止部3h与卡止部1c之间的间隔(最大移动量)E′设定为和外架9的弯曲部9a与透镜支架3的内侧壁部3e之间的间隔(最大移动量)E相等。
如图6、图10所示,在施加了作为平面方向的X轴方向的冲击的情况下,透镜支架3的内侧壁部3e与外架9的弯曲部9a接触,同时透镜支架3的卡止部3h与下侧固定材1的卡止部1c接触,由此使透镜驱动装置停止驱动。
如图9所示,在透镜支架3的突起部3s上,设置有作为与所述卡止部3g、3h不同的第三卡止部的卡止部3j。透镜支架3的卡止部3j形成于突起部3s的前端侧的侧面。具体地,卡止部3j形成于比上述平面方向的卡止部3h更远离透镜支架3的位置上。卡止部3j与形成于下侧固定材1的导向部1b上的作为旋转方向(光轴方向周围)限制部的卡止部1e相对置。在透镜驱动装置受到旋转方向冲击的情况下,卡止部3j与卡止部1e相接触。
在下侧固定材1的导向部1b上设置有作为旋转方向限制部的卡止部1e。在透镜驱动装置施加旋转方向冲击的情况下,卡止部1e与卡止部3j接触,由此限制了作为环绕光轴的旋转方向的移动量。
另外,在驱动线圈4未驱动的状态下,相互隔开的透镜支架3的卡止部3j与下侧固定材1的卡止部1e在旋转方向的移动量可为最大间隔。即,如图9所示,在透镜驱动装置未驱动的状态下,将卡止部3j与卡止部1e之间的间隔(最大旋转量)F′设定为和外架9的侧面部9b与透镜支架3的卡止部3c之间的间隔(最大旋转量)F相等。
在施加环绕着如图11中的箭头所示的逆时针旋转方向冲击的情况下,图1所示的透镜支架3的卡止部3c与外架9的侧面部9b接触,与此同时,图11所示的透镜支架3的卡止部3j与下侧固定材1的卡止部1e接触,由此使透镜驱动装置停止驱动。
根据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将透镜支架3的卡止部3g与上侧固定材8的卡止部8c之间的间隔作为上下方向的最大移动量,且将透镜支架3的卡止部3h与下侧固定材的卡止部1c之间的间隔作为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的最大移动量,并且将透镜支架3的卡止部3j与下侧固定材1的卡止部1e之间的间隔作为旋转方向的最大移动量,由此,即使在上下方向、平面方向以及旋转方向上施加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缓和对各卡止部的损伤。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无需进行增大卡止部8a、弯曲部9a以及透镜支架3的壁厚等形状变更,也能够提高对透镜重量增大所造成的冲击或反复低位下落冲击的耐久性。
因此,除了现有的卡止机构以外,不再重新追加部件,也能够减轻各卡止部3g、3h、3j和各卡止部8c、1c、1e在各方向造成的损伤,并能够提高对冲击的耐久性。另外,本发明能够提供不构成大型化的紧凑的透镜驱动装置。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在透镜支架3的四个部位设置有各卡止部3g、3h、3j,但并不局限于此,也能够根据各卡止部3g、3h、3j的耐久性设置在两个部位以上。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也能够根据各卡止部3g、3h、3j的耐久性,省去作为上下方向卡止机构的卡止部3f和下端面9c作为平面方向卡止机构的弯曲部9a和内侧壁部3e、作为旋转方向卡止机构的侧面部9b卡止部3c。由此,无需控制用于构成各卡止机构的部位的尺寸,而能够容易进行透镜驱动装置的各部位的尺寸管理。
图12、图13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剖视图。如图所示,在同一侧面上用于构成透镜支架3的突起部的卡止部3h和卡止部3j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各不相同。在第二实施方式,也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图14、图15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剖视图。如图所示,使透镜支架3的卡止部3h从四角方向略微向靠近中心方向处偏置,由卡止部1c、卡止部1e仅仅从Y轴方向夹着该卡止部3h。在第三实施方式,在通过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移动时,使顺时针旋转的卡止部1e、3j在两个部位发生接触;并通过逆时针旋转,而使逆时针旋转的卡止部1e、3j在两个部位发生接触。
以上,使用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的技术的范围并不受限于所述实施方式所述的范围。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能够对所述实施方式实施多种变更或改良是显而易见的。施加变更或改良的实施方式也可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这从权利要求书中可明确得知。

Claims (5)

1.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包括:
用于保持透镜并以被摄体侧作为光轴方向上方的透镜支架;
配设于所述透镜支架的外侧,用于使透镜支架沿光轴方向移动的驱动线圈;
配置于所述透镜支架上方侧的上侧固定材;
配置于所述透镜支架下方侧的下侧固定材;
用于将所述透镜支架与所述上侧固定材连结起来,且将透镜支架支承为能够向光轴方向摆动的上弹簧;以及
用于将所述透镜支架与所述下侧固定材连结起来,且将透镜支架支承为能够向光轴方向摆动的下弹簧;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镜支架包括形成于所述驱动线圈下方侧且从所述透镜支架向外侧突出的突起部,
在所述突起部的上表面形成有第一卡止部,
在所述上侧固定材的下表面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止部相接触以限制所述透镜支架在光轴方向的移动量的上下方向限制部,
在所述驱动线圈未驱动的状态下,所述透镜支架的第一卡止部与所述上侧固定材的上下方向限制部相互隔开预定的间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透镜支架的突起部的侧面形成有第二卡止部,在所述下侧固定材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二卡止部接触而限制所述透镜支架在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移动量的平面方向限制部;在所述驱动线圈未驱动的状态下,使所述透镜支架的第二卡止部与所述下侧固定材的平面方向限制部相互隔开预定的间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透镜支架的突起部前端形成有第三卡止部,在所述下侧固定材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三卡止部相接触而限制所述透镜支架在环绕光轴方向的移动量的旋转方向限制部;在所述驱动线圈未驱动的状态下,所述透镜支架的第三卡止部与所述下侧固定材的旋转方向限制部相互隔开预定的间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透镜支架的突起部前端形成有第三卡止部,在所述下侧固定材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三卡止部相接触而限制所述透镜支架在环绕光轴方向的移动量的旋转方向限制部;在所述驱动线圈未驱动的状态下,所述透镜支架的第三卡止部与所述下侧固定材的旋转方向限制部相互隔开预定的间隔。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透镜支架上分别设置有两个或以上的第一~第三卡止部。
CN201410792306.5A 2013-12-19 2014-12-19 透镜驱动装置 Active CN1044074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62924 2013-12-19
JP2013262924A JP2015118331A (ja) 2013-12-19 2013-12-19 レンズ駆動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07427A true CN104407427A (zh) 2015-03-11
CN104407427B CN104407427B (zh) 2016-09-21

Family

ID=5264507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808814.3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241745U (zh) 2013-12-19 2014-12-19 透镜驱动装置
CN201410792306.5A Active CN104407427B (zh) 2013-12-19 2014-12-19 透镜驱动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808814.3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241745U (zh) 2013-12-19 2014-12-19 透镜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335508B2 (zh)
JP (1) JP2015118331A (zh)
CN (2) CN204241745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05273A (zh) * 2016-04-22 2017-10-31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
CN108693618A (zh) * 2017-03-30 2018-10-23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镜头驱动模块
CN109655989A (zh) * 2017-10-11 2019-04-19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用于光学组件的致动器及相应的摄像模组
CN114545708A (zh) * 2020-11-18 2022-05-27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118331A (ja) * 2013-12-19 2015-06-25 惠州市大亜湾永昶電子工業有限公司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6458378B2 (ja) * 2014-07-11 2019-01-30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付き携帯端末
WO2017024584A1 (zh) * 2015-08-13 2017-02-16 爱佩仪光电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抗磁干扰平移式光学防抖音圈马达及其装配方法
JP6508777B2 (ja) * 2015-09-29 2019-05-08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6759696B2 (ja) * 2016-05-13 2020-09-23 Tdk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US11099351B2 (en) * 2016-10-24 2021-08-24 Lg Innotek Co., Ltd. Lens moving apparatus, and camera module and portable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KR102631963B1 (ko) * 2016-10-24 2024-01-31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렌즈 구동장치,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및 휴대용 디바이스
KR102572853B1 (ko) * 2016-10-24 2023-08-30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렌즈 구동장치,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및 휴대용 디바이스
JP7023061B2 (ja) * 2017-07-13 2022-02-21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USD897405S1 (en) * 2018-01-12 2020-09-29 Tdk Taiwan Corp. Driving unit for a camera lens
USD902982S1 (en) * 2018-01-12 2020-11-24 Tdk Taiwan Corp. Driving unit for a camera lens
USD908775S1 (en) * 2018-01-12 2021-01-26 Tdk Taiwan Corp. Driving unit for a camera lens
JP6602421B2 (ja) * 2018-06-01 2019-11-06 新思考電機有限公司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109158874B (zh) * 2018-09-25 2023-11-24 苏州富强科技有限公司 转移结构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329822A (ja) * 1996-06-07 1997-12-22 Canon Inc レンズ鏡筒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学機器
US20010028516A1 (en) * 2000-04-06 2001-10-11 Kazuhiro Noguchi Lens barrel having image shake correcting function and optical device having same
CN1713015A (zh) * 2004-06-25 2005-12-28 夏普株式会社 镜头驱动装置
CN204241745U (zh) * 2013-12-19 2015-04-01 惠州市大亚湾永昶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73247B2 (ja) * 2003-03-13 2009-06-03 シコー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2007155801A (ja) * 2005-11-30 2007-06-21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JP2008116620A (ja) * 2006-11-02 2008-05-22 Micro Uintekku Kk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2008310235A (ja) * 2007-06-18 2008-12-25 Shicoh Engineering Co Ltd レンズ支持体、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及びカメラ付き携帯電話
JP2009128736A (ja) * 2007-11-27 2009-06-11 Seiko Instruments Inc 駆動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電子機器
JPWO2009096207A1 (ja) * 2008-01-30 2011-05-26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駆動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電子機器
JP2010197826A (ja) * 2009-02-26 2010-09-09 Micro Uintekku Kk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5471412B2 (ja) * 2009-12-18 2014-04-16 Tdk株式会社 レンズ保持装置
JP5910817B2 (ja) * 2012-01-31 2016-04-27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レンズホルダ駆動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329822A (ja) * 1996-06-07 1997-12-22 Canon Inc レンズ鏡筒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学機器
US20010028516A1 (en) * 2000-04-06 2001-10-11 Kazuhiro Noguchi Lens barrel having image shake correcting function and optical device having same
CN1713015A (zh) * 2004-06-25 2005-12-28 夏普株式会社 镜头驱动装置
CN204241745U (zh) * 2013-12-19 2015-04-01 惠州市大亚湾永昶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05273A (zh) * 2016-04-22 2017-10-31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
CN108693618A (zh) * 2017-03-30 2018-10-23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镜头驱动模块
CN108693618B (zh) * 2017-03-30 2020-11-20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镜头驱动模块
CN109655989A (zh) * 2017-10-11 2019-04-19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用于光学组件的致动器及相应的摄像模组
CN109655989B (zh) * 2017-10-11 2024-05-03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用于光学组件的致动器及相应的摄像模组
CN114545708A (zh) * 2020-11-18 2022-05-27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241745U (zh) 2015-04-01
CN104407427B (zh) 2016-09-21
US20150177478A1 (en) 2015-06-25
JP2015118331A (ja) 2015-06-25
US9335508B2 (en) 2016-05-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241745U (zh) 透镜驱动装置
CN104181667B (zh) 透镜驱动装置
US9057479B2 (en) Wall-mounted aiding mechanism and wall-mounted device
CN110262157A (zh) 光学防抖镜头组件及其光学防抖的方法
CN210918320U (zh) 一种房建高空施工用悬挂装置
CN110629699A (zh) 一种道路指示牌用缓冲式连接装置
CN105676403A (zh) 一种用于透镜驱动装置的超薄音圈马达
CN207738211U (zh) 一种自动收线式电源线盘
CN215752014U (zh) 一种浮动对位装置
CN110261988A (zh) 自动对焦镜头组件及其自动对焦方法
CN113635803A (zh) 一种浮动对位装置
CN205880329U (zh) 一种闭环af自动对焦透镜驱动装置
KR101624241B1 (ko) 카메라 모듈용 액추에이터
CN102545527B (zh) 音圈马达、采用该音圈马达的相机模组及便携式电子装置
CN115092519A (zh) 一种机械臂运输用抗震防护装置
CN209703376U (zh) 一种室内停车场用交通滚筒护栏
CN210982884U (zh) 一种弹簧滚珠结构的驱动马达
CN109080403B (zh) 一种车载空调
CN209627515U (zh) 一种防止升降模组轴承脱落的新型结构及移动终端
CN104914545A (zh) 一种双簧片透镜驱动装置
CN220890474U (zh) 一种湿式伺服永磁泵
CN208770901U (zh) 一种强粘附性液体用除气泡装置
CN101728922B (zh) 电磁驱动器及具有所述电磁驱动器的镜头驱动装置
CN220953117U (zh) 一种单向通车挡车装置
CN204613484U (zh) 一种双簧片透镜驱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08

Address after: 516083 Xiangshuihe Industrial Park, Dayawa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Hu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uizhou Sazhid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6083 Xiangshui River Industrial Park, Longshan Jiu Road, Daya Bay, Hu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UIZHOU DAYA BAY EVER BRIGHT ELECTRONICS & INDUSTRIAL Co.,Ltd.

Patentee before: JSS OPTICAL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before: HUIZHOU DAYA BAY JSS OPTICAL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