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52714A - 一种治疗脾虚湿盛型糖耐量减低的中药组合物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治疗脾虚湿盛型糖耐量减低的中药组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52714A
CN104352714A CN201410605457.5A CN201410605457A CN104352714A CN 104352714 A CN104352714 A CN 104352714A CN 201410605457 A CN201410605457 A CN 201410605457A CN 104352714 A CN104352714 A CN 1043527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eatment
chinese medicine
spleen
group
ig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60545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方朝晖
舒仪琼
赵进东
石国斌
倪英群
陆瑞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HUTCM
Original Assigne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HUTCM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HUTCM filed Critical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HUTCM
Priority to CN20141060545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352714A/zh
Publication of CN1043527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5271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185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61K36/34Campanulaceae (Bellflower family)
    • A61K36/344Codonopsi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06Fungi, e.g. yeasts
    • A61K36/07Basidiomycota, e.g. Cryptococcus
    • A61K36/076Poria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185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61K36/28Asteraceae or Compositae (Aster or Sunflower family), e.g. chamomile, feverfew, yarrow or echinacea
    • A61K36/284Atractylod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185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61K36/48Fabaceae or Leguminosae (Pea or Legume family); Caesalpiniaceae; Mimosaceae; Papilionaceae
    • A61K36/484Glycyrrhiza (licoric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185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61K36/75Rutaceae (Rue family)
    • A61K36/752Citrus, e.g. lime, orange or lem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88Liliopsida (monocotyledons)
    • A61K36/894Dioscoreaceae (Yam family)
    • A61K36/8945Dioscorea, e.g. yam, Chinese yam or water yam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Natural Medicines & Medicinal Plant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ycolog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otan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Alternative & Traditional Medicine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脾虚湿盛型糖耐量减低的中药组合物,其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得:党参10-15、山药15-20、白术10-15、茯苓10-15、陈皮6-10、炙甘草6-10。

Description

一种治疗脾虚湿盛型糖耐量减低的中药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治疗脾虚湿盛型糖耐量减低的中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随着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糖尿病(DM)的发病率及患病率持续增长,已成为第三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原有的饮食结构、日趋紧张的生活节奏以及静坐为主生活方式的改变,加之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2008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在20岁以上的成人中,年龄标化的糖尿病患病率为9.7%,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15.5%,有1.48亿成年人处于糖尿病前期,其中糖耐量减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是糖尿病前期糖调节受损的一种表现。IGT患病率增长速度快于糖尿病患病率,并已成为糖尿病的后备军,是当前亟需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及美国糖尿病协会(American Diabetos Association,ADA)的研究报告认为,几乎所有患T2DM的人在发病之前都经过IGT阶段,部分1型糖尿病也有这个阶段。目前国内外已有多项采用生活方式和(或)药物干预IGT的大规模循证医学临床研究,探讨如何延缓或逆转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发现糖尿病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预防的。其中中国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是国际上第一个针对IGT患者以单纯生活方式干预的随机分组的预防糖尿病的临床试验。研究首次证明,IGT干预治疗是糖尿病一级预防的关键,具有里程碑意义。本研究经过6年随访观察,与对照组相比,饮食组、运动组、饮食加运动组减少糖尿病发病危险分别为35%、46%和41%。在随访20年间减少了43%,干预组人群比对照组人群平均晚发生糖尿病3.6年。但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单纯生活方式干预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简单易操作,但是仍有许多IGT患者不能长期坚持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的建议。IGT防治的主要措施除改变生活方式外,也可以进行药物治疗,常选择的药物有阿卡波糖、二甲双胍等,美国糖尿病预防计划(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DPS)、芬兰糖尿病预防研究(Finnish Diabetes Prevention Study,FDPS)、STOP-NIDDM(Study toPrevent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等研究表明以上药物都可以不同程度地降低T2DM的风险,但由于患者的依从性差、药物的肝肾毒性、胃肠道不良反应、价格昂贵等原因,使患者不易接受。
IGT属于中医“脾瘅”的范畴,运用中医药手段干预IGT符合祖国医学“治未病”的思想,其优势在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整体调节、辨证论治”。本课题基于建立的IGT“三早”防治体系即预防糖尿病高危人群发展为IGT(早预防);干预IGT人群,使其逆转为正常人或稳定在IGT阶段(早干预);治疗IGT人群,防止其发展为糖尿病(早防变)。新安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曾主导全国中医学术发展的潮流。在新安医学理论的影响下,对IGT的防治提出“从脾(胰)论治,兼顾五脏”的治疗原则,通过综合治疗、全身调理的优势,达到“脾运轴灵,五脏安和”的目的。秉承新安医家重“理脾阴”的学说及用药规律,结合多年的临床观察及经验,认为IGT患者多为脾虚湿盛型,研制了具有健脾益气化湿功效的中药组合物。该方由党参、山药、白术、茯苓、陈皮、炙甘草组成。方中六药,以甘淡平和为主。温而不燥,补而不滞、滋而不腻、适度施力。诸药配合,共奏健脾益气化湿之功,恰切病机。
糖耐量减低(Impaired Glueose Tolerance,IGT)是糖尿病前期糖调节受损的一种表现,IGT是指介于正常血糖和DM高血糖之间的一种代谢状态,是正常糖代谢发展到DM的一个过渡阶段。IGT主要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其病理生理机制主要是由于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降低和外周骨骼肌胰岛素抵抗,与胰腺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中医学虽无指出胰腺这个名称,但在古代医籍中亦有相关的记载。清·叶霖的《难经正义》中曰:“胰,附脾之物,所生之汁,能消化食物,其质叶甜,或名之甜肉云”。这里所谈到的能消化食物即属于脾主“运化”的范畴。所生之汁来自于胰,与现代医学中胰腺分泌的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等不谋而合,其中的甜肉之汁可能是今天所讲的胰液或胰岛素等物质。此外,胰为脾的附物,胰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脾的健旺。现代医学胰腺疾病的治疗可以广泛的从中医“脾”来论治。
关于脾的治疗,可上溯至《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曰“欲令脾实,……宜甘宜淡”,指出“实脾”的原则要用甘淡平和之物。开创“实脾”治疗脾病的先河。对于脾虚湿盛型IGT患者而言,由于脾虚,不能输布津微于全身,蓄积于血液之中,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导致血糖升高。血糖为浊邪,从阴阳的角度来分,当属阴,对于其治疗多通过补法,益气健脾,祛除浊邪,使失调的机体状态得以纠正,复归于平衡。用于平补的药物亦多选择气味甘淡、其性平和之品。新安医学曾主导全国中医学术发展的潮流,甚有学者称新安医学是明清时期中医药学的“硅谷”。在新安医学及现代医学的指导下提出消渴病从“脾(胰)论治,兼顾五脏”的理论,该理论不同于前人所讲的从中医五脏中的“脾”来论治,又不同于现代医学的从“胰腺”来治。该理论源于祁门人汪机,其提出的固本培元的“本元”主要是后天脾胃之本元,认为脾胃为气血之源,“生命之运动在于气”,并称IGT为“脾瘅证”。经多年临床观察及经验研发了具有健脾益气化湿功效的中药组合物。脾居中央,以灌四傍,从脾论治IGT,同时兼顾五脏,脾运轴灵,则五脏安和。
本发明下面用中药组合物指代,其处方用药以甘淡为宜。党参补中益气,健脾益肺。党参多糖可能通过提高机体抗氧化功能,抑制氧自由基活性,减少胰岛β细胞损伤,保护β细胞功能,从而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血糖。党参多糖在体内外均具有清除羟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O2 -)作用,通过提高机体抗氧化功能,抑制氧自由基对胰岛β细胞的损伤,从而发挥降血糖的生物活性。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白术甲醇提取物具有抑制老鼠肠道内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延缓葡萄糖和果糖的转化,降低餐后血糖水平。茯苓健脾和胃,宁心安神。Maurice研究发现,茯苓多糖能增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清除自由基,起到抗氧化作用,从而保护β细胞,降低血糖。山药健脾益肺,补肾固精,养阴生津。山药的主要有效成分薯蓣皂甙是一种多糖,贺琴等推测山药多糖对四氧嘧啶所致大鼠高血糖的抑制作用与其抗炎作用有关。山药粗提取物对禁食大鼠和兔有降血糖作用,能控制四氧嘧啶引起的高血糖,其乙醇提取物的水溶液部分与降血糖活性有关。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甘草甲醇提取物(黄酮类物质)降低血糖的可能机制是甘草黄酮上的酚羟基清除了STZ诱导产生的自由基,发挥抗氧化能力,保护胰岛β细胞、抑制胰岛β细胞凋亡,进而防止血糖的升高。甘草黄酮可抑制KK-Ay小鼠血糖升高和腹部脂肪积累;抑制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C57BL/6J小鼠的体重增加,降低胰岛素和瘦素水平,并有改善脂肪肝的作用,还可降低LDL-C被氧化的易感系数。陈皮理气健脾,调中,燥湿,化痰。根据官弗兰研究发现陈皮水煎液对小鼠胃排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陈皮的主要药理成分为陈皮苷,属二氢黄酮类,具有抗氧化作用,共同发挥作用,降低血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脾虚湿盛型糖耐量减低的中药组合物。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治疗脾虚湿盛型糖耐量减低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得:党参10-15、山药15-20、白术10-15、茯苓10-15、陈皮6-10、炙甘草6-10。
所述的一种治疗脾虚湿盛型糖耐量减低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得:党参10、山药20、白术15、茯苓15、陈皮10、炙甘草1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组方功效特色: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以益气健脾化湿为主,不仅补脾阳,同时兼顾脾阴,强健后天之本。此外所选药物对其他脏腑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通过对机体上中下三焦的调理,正气充盈,御邪有力,促进葡萄糖、蛋白质、脂肪正常分布与代谢,从而降低血糖。
2、本发明剂型特色:
因IGT属慢性疾病,优选特制成散剂,不急于求成,即所谓“虚则缓补”,或叫平补。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所述的一种治疗脾虚湿盛型糖耐量减低的中药组合物,其是由下述重量(g)的原料制得:党参10、山药20、白术15、茯苓15、陈皮10、炙甘草10。
为进一步验证本实施例所得的中药组合物的临床疗效,对514例脾虚湿盛型糖耐量减低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并将用药前后患者临床症状与相关生化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现介绍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自2011年8月-2011年12月于安徽省合肥市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12574名糖尿病高危人群经强生稳豪型血糖仪检测末梢指尖血糖,可疑符合IGT诊断标准者934例,于次日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验中心(实验中心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医学实验室ISO15189认证)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检测,确诊IGT患者617例,经1个月洗脱后再次进行OGTT试验,确诊符合纳入标准而无排除标准中任何一项的514例病例。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方法将患者治疗前两组患者分为两组,其中生活方式干预组男142例,女115例,年龄(54.61±10.51)岁;治疗组男136例,女121例,年龄(54.95±9.50)岁。IGT的诊断标准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与分型标准中的IGT诊断标准,空腹血糖(FPG)<7.0mmol/L,并OGTT 2小时血糖≥7.8mmol/L且<11.1mmol/L。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 l6751.2-1997)、《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10]的有关内容,制定脾虚湿盛型中医辨证标准:主症:神疲乏力,身体困重、脘腹痞满,口粘不欲饮或口干多饮。次症:形体超重或肥胖,气短懒言,纳呆呕恶,自汗或盗汗,大便或粘或溏或秘结,舌质淡有齿痕,苔薄白或腻,脉濡缓。凡符合2项主症、3项次症者,即可诊断为脾虚湿盛型。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标准参照《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对脾虚湿盛型的各症状分级量化。其中主症:无、轻、中、重症状分别记0、2、4、6分;次症:无、轻、中、重度症状分别记0、1、2、3分;舌象、脉象:无记0分、有各记1分。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经1个月洗脱期后,选取514例IGT患者进入观察期,随机分为生活方式干预组和治疗组,每组257例。生活方式干预组实行一般生活方式干预,参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和《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制定,内容包括糖尿病健康教育、饮食控制、有规律的运动、中医养生、基于食物性味的食疗、八段锦;治疗组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加用本实施例中药组合物(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物制剂中心)口服,每次1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入选时限为4个月,洗脱期1个月,观察时限为12个月。
1.2.2 病例纳入标准
①凡符合西医IGT诊断标准,又符合中医脾虚湿盛型辨证的诊断标准者;②可疑IGT患者经1个月的洗脱期,仍符合IGT诊断标准者;③年龄≥25且≤70岁,性别不限;④以往未针对IGT治疗者;⑤3个月内未参加过其他药物临床试验者;⑥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2.3 病例排除标准
①6个月内有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者;②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者;③不能很好的按照方案配合饮食、运动控制者,或不按规定用药而影响疗效者;④患有恶性肿瘤或精神疾病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⑥合并其他内分泌疾病或其它严重原发性疾病者;
1.2.4 疗效性观测指标
人体基本参数、FPG、2hPG、HbA1c、TG、TC、HDL-C、LDL-C。逐项询问并记录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及舌、脉情况。FPG、2hPG、HbA1c每3月检测1次,其他指标于治疗前、后各测一次。安全性观测指标:一般体检项目及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
1.2.5 疗效判定标准
①主要疗效判定标准根据IGT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变化,以2007年ADA“糖尿病前期共识”暂定标准如下:显效:治疗后FPG<7.0mmol/l,2hPG<7.8mmol/l。有效:治疗后FPG<7.0mmol/l,2hPG≥7.8mmol/l且<11.1mmol/l。无效:治疗后FPG≥7.0mmol/L,或2hPG≥11.1mmol/L。②次要疗效判定标准—中医单项症状参照《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暂定如下:显效:原有症状消失,或原有症状改善2级。有效:症状改善1级而未消失。无效:症状无改变。③次要疗效判定标准—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参照《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暂定如下:临床治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症状积分减少≥90%。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症状积分减少<9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30%≤症状积分减少<7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症状积分减少<30%。
2 主要研究结果
研究结束时,生活方式干预组和治疗组分别有41例、34例病例因患者依从性差、无法继续联系、不良事件而脱落。结束时,生活方式干预组有IGT患者216例,治疗组有223例。
2.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2.1.1 患者一般资料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年龄、性别、病程、身高、体重、BMI、WC、HC、FPG、2hPG、HbA1c、TG、TC、HDL-C、LDL-C和SBP、DBP水平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中药联合生活方式的有效性
2.2.1 转糖尿病率比较
治疗12个月后,生活方式干预组216例患者中有33例(15.28%)转化为DM,治疗组223例患者中有19例(8.52%)转化为DM,生活方式干预组明显高于治疗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转糖尿病率比较
注:与生活方式干预组治疗12个月后比较,*P<0.05。
2.2.2 转正常率比较
治疗12个月后,生活方式干预组216例患者中有71例(32.87%)转化为正常,治疗组223例患者中有94例(42.15%)转化为正常,治疗组明显高于生活方式干预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转正常率比较
注:与生活方式干预组治疗12个月后比较,*P<0.05。
2.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PG、2hPG、HbA1c值比较
治疗12个月后,经t检验,生活方式干预组2hPG、HbA1c较干预前有所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HbA1c较干预前有所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2hPG与生活方式干预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治疗组可以显著地降低IGT患者2hPG,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FPG、2hPG、HbA1c值比较
注:与生活方式干预组治疗12个月后比较,**P<0.01。
2.2.4 对其他心血管危险因子(BMI、WC、HC、SBP、DBP、TC、TG、HDL-C、LDL-C)的影响
(1)两组治疗前后体重、BMI、WC、HC、SBP、DBP值对比
治疗12个月后,经t检验,治疗组体重、BMI、WC与干预前相比均有所下降,与生活方式干预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HC、SBP、DBP变化不明显,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体重、BMI、WC、HC、SBP、DBP值比较
(2)两组治疗前后TC、TG、HDL-C、LDL-C值比较
治疗12个月后,经t检验,治疗组TG与干预前相比有下降的趋势,与生活方式干预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TC、HDL-C、LDL-C变化不明显,见表6。
表6 两组治疗前后TC、TG、HDL-C、LDL-C值比较
2.3 中药联合生活方式的中医证候疗效
2.3.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单项症状疗效比较
治疗12个月后,经Ridit分析,治疗干预后,治疗组神疲乏力、口粘不欲饮症状改善明显,与生活方式干预组相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性(P<0.01);身体困重、脘腹痞满、肥胖、便溏症状改善明显,与生活方式干预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健脾益气化湿法在改善脾虚湿盛型IGT患者的中医单项症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见表7。
表7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单项症状疗效比较
注:与生活方式干预组治疗12个月后比较,*P<0.05,**P<0.01。
2.3.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治疗12个月后,根据中医症状评分表,计算症状积分。经t检验,治疗前,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生活方式干预组与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分别为(4.81±2.23)、(3.55±1.86),均较治疗前降低,其中生活方式干预组治疗后与同组治疗前相比中医症状积分改善明显(P<0.01),治疗组治疗后与生活方式干预组相比中医症状总积分值改善明显(P<0.05),与同组治疗前相比中医症状积分值改善明显(P<0.01),见表8。
表8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注:与生活方式干预组治疗12个月后比较,*P<0.05;同组治疗前后比较,△△P<0.01。
2.3.3 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治疗12个月后,生活方式干预组总有效率为81.48%,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8%,经Ridit分析,μ=3.131,两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9。
表9 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注:与生活方式干预组治疗12个月后比较,**P<0.01。
2.4 中药联合生活方式的安全性
治疗12个月后,总计发生不良事件14例,大多数为消化道症状(13例),另有1例发生皮肤瘙痒。生活方式干预组不良事件5例(1.95%),治疗组9例(3.50%),两组对比无差异(P>0.05),见表10。发生的不良事件均为轻、中度,未见重度,其中有8例患者因此退出本试验。
表10 两组安全性比较
2.5 脱落率分析
治疗12个月后,总计脱落75例,其中生活方式干预组41例(占15.95%),治疗组34例(占13.23%)。组间无差异(P>0.05),见表11。
表11 两组脱落率比较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药组合物联合生活方式能降低IGT患者的体重、BMI、WC、TG的水平,但与生活方式干预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性。治疗组HC、SBP、DBP、TC、HDL-C、LDL-C变化不明显。治疗组的2hPG与生活方式干预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下降(P<0.01),说明生活方式干预加健脾益气化湿中药能较好地使2hPG下降,原因在于血糖是由脾运化产生的精微物质,随血液布散于全身,脾虚无力输布精微,化生浊邪(高血糖)。中药组合物通过健脾益气化湿的功效,提高机体的正气,增强对病邪的抵御力,祛除浊邪,降低餐后高血糖,减少IGT向DM的转化,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治疗组治疗后HbA1c下降与生活方式干预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反映血糖整体水平的HbA1c值下降的不是太明显,可能与治疗方案未使患者的血糖均恢复至正常水平有关。还可能与仅1年较短疗程的干预有关,从而说明IGT的防控需要健康生活方式的长期、全程参与。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空腹血糖影响不大,可能与IGT患者空腹血糖比较正常有关,说明该治疗方案对血糖的调节作用比较温和,有类似“双向调整”的特点,即降低高血糖,使正常血糖在正常水平保持动态的平衡。干预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42.15%患者血糖恢复正常水平,而生活方式干预组转化率为32.87%,两者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8.52%患者转化为糖尿病,而生活方式干预组转化率为15.28%,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两组数据提示生活方式干预加健脾益气化湿中药较单纯生活方式干预能更有效地逆转IGT恢复正常,减少糖尿病的发生。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多方面危险因素的综合影响,仅靠生活方式的干预,不能很好的控制糖尿病的发生,所以要通过多途径、综合的方案进行防治。然而部分患者的血糖升高可能存在“记忆效应”,所以对于恢复正常的人群也要继续坚持健康教育,进行随访及评价,了解中西医结合综合方案的远期疗效,为进一步完善并制定可行的、疗效确切的防治IGT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做好铺垫。
中药组合物联合生活方式对IGT患者中医证候有显著的改善作用,总有效率为86.78%,生活方式干预组中医证候改善总有效率为81.48%,统计学处理后显示两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生活方式干预组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为(4.81±2.23)、(3.55±1.86),均较治疗前降低,其中治疗组治疗后与生活方式干预组相比中医证候积分值改善(P<0.05),说明一般生活方式联合中药组合物防治IGT证候疗效优于生活方式干预组。治疗组对中医单项症状神疲乏力、口粘不欲饮、身体困重、脘腹痞满、肥胖、便溏症状改善明显,与生活方式干预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而口干多饮、气短懒言、纳呆、自汗、便秘等症状改善不很明显,可能与干预的疗程及患者个人体质有关,需要长期调理及强化干预以提高临床疗效。生活方式干预组发生不良事件5例,治疗组9例,两组对比无差异(P>0.05)。发生的不良事件大多数为消化道症状,如腹泻、便秘、腹胀、胃脘部不适等,另有1例发生皮肤瘙痒。治疗12个月后两组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指标无明显改变,说明中药组合物临床应用是安全的。生活方式干预组脱落率为15.95%,治疗组为13.23%。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实施例2、
一种治疗脾虚湿盛型糖耐量减低的中药组合物,其是由下述重量(g)的原料制得:党参12、山药15、白术10、茯苓15、陈皮6、炙甘草10。
孙某,男,49岁,BMI:25kg/m2,BP:130/85mmHg,2012年6月9日末梢检测餐后2h血糖10.2mmol/L,于次日行OGTT试验,静脉血空腹血糖5.9mmol/L,餐后2h血糖10.9mmol/L,既往体健。症状:口干、乏力、大便干结,3日一行,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糖耐量减低。中医诊断:脾瘅(脾虚证)。治法:健脾益气化湿。给予本实施例中药组合物,每日1剂,水煎早晚温服。另嘱患者饮食控制,加强运动。治疗5天后自觉口干、乏力症状明显减轻,治疗6周后精神佳,口干、乏力症状消失,大便稍干,每日1次,餐后2h血糖8.7mmol/L。续服本实施例中药组合物,隔日1剂,治疗12周后以上症状诸消,餐后2h血糖6.4mmol/L。
患者中年男性,公务员,嗜食肥甘厚味,平日静坐为主,运动量少。结合其生活方式及自觉乏力症状认为该患者属脾气虚;脾虚不能布散津液于全身,濡养机体,故乏力,脾虚不能输布津液上乘于口,故口干;脾气虚,推动胃肠蠕动功能减弱,导致大便干结,周期延长;舌脉亦为脾气虚的征象。辨证当属脾虚证,选择从脾论治的本实施例中药组合物治疗,该方具有健脾益气化湿的功效,从病案的结果可以看出,该方具有温和降糖,全身调理的作用。
IGT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考虑IGT的发生可能与胰岛素抵抗更为密切,由于胰岛素抵抗的存在,葡萄糖毒性影响胰岛素的分泌,损伤胰岛β细胞,导致疾病发生。此外,从中医的角度来讲,认为胰岛素类似于人体的津液,津液的输布失常导致脾瘅的发生,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脾居中焦,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肺肾两脏的强健有赖脾功能的健全,治疗当“安中—调理脾胃”。不少医家的多年临床经验总结认为治疗IGT选取具有健脾益气化湿功效的方药,疗效显著。丁学屏等统计汉唐以来用于治疗消渴病方300首,其中含有健脾之药者达50%以上。正是切中IGT发病的中医病因病机,选取健脾益气化湿中药从脾论治,临床观察疗效显著。

Claims (2)

1.一种治疗脾虚湿盛型糖耐量减低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得:党参10-15、山药15-20、白术10-15、茯苓10-15、陈皮6-10、炙甘草6-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脾虚湿盛型糖耐量减低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得:党参10、山药20、白术15、茯苓15、陈皮10、炙甘草10。
CN201410605457.5A 2014-10-31 2014-10-31 一种治疗脾虚湿盛型糖耐量减低的中药组合物 Pending CN10435271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605457.5A CN104352714A (zh) 2014-10-31 2014-10-31 一种治疗脾虚湿盛型糖耐量减低的中药组合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605457.5A CN104352714A (zh) 2014-10-31 2014-10-31 一种治疗脾虚湿盛型糖耐量减低的中药组合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52714A true CN104352714A (zh) 2015-02-18

Family

ID=525200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605457.5A Pending CN104352714A (zh) 2014-10-31 2014-10-31 一种治疗脾虚湿盛型糖耐量减低的中药组合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35271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12391A (zh) * 2017-06-19 2017-09-29 耿书海 一种调理糖尿病用粥伴侣食品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29962A (zh) * 2007-08-21 2008-02-27 王军 参术大补丸
CN103230497A (zh) * 2013-04-28 2013-08-07 苏州谷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降血糖的保健品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29962A (zh) * 2007-08-21 2008-02-27 王军 参术大补丸
CN103230497A (zh) * 2013-04-28 2013-08-07 苏州谷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降血糖的保健品及其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杨新建: "《河北省中医高徒经验集》", 31 October 2012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12391A (zh) * 2017-06-19 2017-09-29 耿书海 一种调理糖尿病用粥伴侣食品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28900B (zh) 一种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CN102526478B (zh) 一种增强免疫力、降血糖功能的保健药物配方
CN102526479B (zh) 一种增强免疫力、降血糖功能的保健药物
CN111658701A (zh) 一种健脾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1729064A (zh) 一种健脾通阳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8434242A (zh) 一种用于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药物组合物、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CN103041360A (zh) 一种治疗功能性腹泻和肠易激综合征的口服液
CN102861201B (zh) 一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223087B (zh) 一种治疗糖尿病的食疗组方
CN102225190A (zh) 一种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中药制剂
CN103845656A (zh) 一种治疗慢性脾胃虚弱型结肠炎的药物
CN110368470A (zh) 防治代谢综合征的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4352714A (zh) 一种治疗脾虚湿盛型糖耐量减低的中药组合物
CN101669984A (zh) 抗疲劳免疫调节的中药制成品
CN103349774B (zh) 治疗糖尿病的药物
CN106072556A (zh) 用于调节血糖的保健食品及其制备方法
CN104814195A (zh) 一种壮元茶
CN102552677B (zh) 黄地安消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CN101301453B (zh) 一种治疗血液病的中成药散剂
CN102949459A (zh) 一种用于降低血糖的药物组合物及其胶囊制备方法
CN104740428B (zh) 一种复方红衣补血药物制剂及其应用和检测方法
CN103263580A (zh) 一种治疗糖尿病的中药组合物
CN103285217A (zh) 一种疏肝解毒中药
CN102940703A (zh) 防治高血压的中药
CN113304234B (zh) 一种用于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中药组合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218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