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44352A - 导光装置 - Google Patents

导光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44352A
CN104344352A CN201410347498.9A CN201410347498A CN104344352A CN 104344352 A CN104344352 A CN 104344352A CN 201410347498 A CN201410347498 A CN 201410347498A CN 104344352 A CN104344352 A CN 1043443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curved surface
light guide
turning part
guid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4749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344352B (zh
Inventor
李政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43443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443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3443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443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1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1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18Redirecting means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96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s guides being of the hollow typ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05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of the fibre type
    • G02B6/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of the fibre type the light being emitted along at least a portion of the lateral surface of the fibr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3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362-D arrangement of prisms, protrusions, indentations or roughened surfa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ght Guides In General And Applications Therefor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一种导光装置,用以解决现有的导光装置发光不均匀的问题,该导光装置包含一个可透光的本体,该本体包括一个图一截面部,用以接受光源射入光线;一个出光部,用以将光线射出;一个转向部,用以控制光线转向至出光部;两个侧端部,用以连接出光部与转向部。该转向部设置有复数个导光件,各该导光件具有一个曲面,该曲面为一个圆锥面或为该圆锥面的部分,所述复数个导光件以重复排列方式,排列设置于转向部上。借此组成能够有控制出光方向以及缩小发光角度的导光装置。

Description

导光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导光装置,尤指一种可用以将光源所产生之光线转向特定方向,以控制出光角度的导光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发光二极体(light-emitting diode, LED)等小型化、高亮度之光源被大量的使用在各种发光装置的应用上,由于此类光源之亮度较高,为符合各种不同产品所需要的出光型式,仍然需要适当的导光装置,将所述光源所产生之光线转换为产品所需要的出光型式。所述导光装置是用以将光源所产生之光线转向特定方向,以缩小发光角度的导光装置。
如图1所示,其是一种现有的导光装置的示意图,现有的导光装置包含一可透光的本体9,该本体9包括有一第一截面部91、一第二截面部92、一出光部93、一转向部94以及连接该出光部93与该转向部94的二个侧端部95、96。该第一截面部91及该第二截面部92分别形成于该本体9二端,该出光部93连接于该第一与第二截面部91、92之间,该转向部94亦连接于该第一与第二截面部91、92之间,且该出光部93与该转向部94较佳形成相对。
现有的导光装置实际使用时,该第一截面部91用以接受一个光源971射入之光线,该光源971朝向该第一截面部91设置。该第二截面部92可用以接受另一个光源972射入之光线,该另一个光源972朝向该第二截面部92设置;或者是,该第二截面部92可以呈无光源射入,亦即无需设置该另一个光源972。该出光部93用以将光线射出。该转向部94设有复数个横向延伸的斜面结构98,各该斜面结构98包含一第一转向面981及一第二转向面982,且任一斜面结构98之第一转向面981朝向相邻之另一斜面结构98的第二转向面982,使得该第一转向面981及该第二转向面982沿着该转向部94呈交替排列而形成锯齿状结构。该转向部94用以将光线转向至该出光部93,使光线经由该出光部93射出。该二个侧端部95、96用以将光线转向回该本体9内部,使光线得以继续在本体9内部不断前进,直到由该出光部93射出。
更详言之,如图2所示,其显示现有的导光装置的光线路径的示意图。请参照一第一参考光路径L91,是该光源971之光线由该第一截面部91射入后,直接击中其中一第一转向面981a,并经由该第一转向面981a之反射,将光线转向至该出光部93以射出发光。请参照一第二参考光路径L92,是该光源971之光线,由该第一截面部91射入后,在该本体9内部进行多次的转向,最终击中另一第一转向面981z,再经由该另一第一转向面981z之反射,将光线转向至该出光部93以射出发光。该光源971朝向该第一截面部91设置,由于使该第一参考光路径L91产生反射的第一转向面981a接近该第一截面部91,所以该第一参考光路径L91出现机率高,其出光亮度也较高;相对地,由于使该第二参考光路径L92产生反射的另一第一转向面981z远离该第一截面部91,所以该第二参考光路径L92出现机率低,其出光亮度也较低。因此,整个出光部93的亮度会呈现出不均匀的分布,其中,该出光部93靠近该第一截面部91的部分亮度可能较亮,而该出光部93远离该第一截面部91的部分亮度可能较暗。假若,同时设置为有另一个光源972朝向该第二截面部92射入光线时,该出光部93可能产生靠近二端的部分亮度较亮,而远离该第一与第二截面部91、92的中央部分亮度较暗的情形,仍然属于亮度分布不均匀的情形。
再者,如图3所示,其显示现有的导光装置之另一光线路径的示意图,是针对该本体9的局部剖视示意图。该光源971之光线由该第一截面部91射入该本体9后,将会在该本体9内部进行多次的转向,并以不规则方向往该第二截面部92前进。请参照一第三参考光路径L93,是光线击中其中一第一转向面981靠近其中央之区域,再经由该第一转向面981之反射,将光线转向至该出光部93并正常射出发光。请参照一第四参考光路径L94,是光线击中该第一转向面981较偏离其中央之区域,再经由该第一转向面981之反射,将光线转向至该出光部93射出时,造成光线射出该出光部93的角度产生偏差,使得该第四参考光路径L94与该第三参考光路径L93的出光方向之间形成一偏差角度A91。换言之,由于该本体9中同时存在该第三参考光路径L93及该第四参考光路径L94,且该第三与第四参考光路径L93、L94的出光方向间具有该偏差角度A91,因而造成该出光部93的发光角度较大,可能不符合特定产品的出光型式规范。
此外,请参照一第五参考光路径L95,是光线击中该第一转向面981接近该侧端部96之区域,经由该第一转向面981之反射,将光线转向至该侧端部96,当光线与该侧端部96之夹角过大(接近90°)时,光线将直接穿过该侧端部96并射出至该本体9外部,因此,现有的导光装置之侧端部95、96将产生漏光现象。
另一方面,请参照图4所示,现有的导光装置为了改善该出光部93亮度分布不均匀的情形,通常应用二次反射的原理,请参照一第六参考光路径L96,是光线由该第一截面部91射入后,击中并穿过其中一斜面结构98之第一转向面981,且再穿过该斜面结构98之第二转向面982而射向另一斜面结构98之第一转向面981,进而经由该另一斜面结构98之第一转向面981的反射,将光线转向至该出光部93以射出发光。换言之,光线是经由该斜面结构98之第一转向面981穿出该转向部94,再经由该斜面结构98之第二转向面982射入该本体9内部以射向该另一斜面结构98之第一转向面981,形成所述之「二次反射」。惟,虽然运用二次反射能够有效降低该出光部93的亮度呈现出不均匀分布的程度,却连带产生光线可能在穿出该转向部94后未能折回该本体9内部,造成光线直接射出至该本体9外部,使得该转向部94亦产生漏光现象。
综上所述,由于上述的第一与第二参考光路径L91、L92的存在,会造成该出光部12发光不均匀的现象,使得现有的导光装置的发光品质较差;由于上述第三与第四光路径L93、L94的存在,会造成出光部12的出光角度扩大的现象,导致现有的导光装置的发光角度较大,无法应用于部分发光装置;而由于上述的第五与第六参考光路径L95、L96的存在,会造成侧端部96或该转向部94产生漏光现象,造成导光效率降低的情形。有鉴于此,现有的导光装置确实有进一步改良之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之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导光装置,通过于一个本体之转向部排列设置复数个的导光件,各该导光件具有一个曲面,该曲面为一个圆锥面或为该圆锥面的部分,该曲面结合于该转向部,且该圆锥面之一个顶点朝向与该转向部呈相对之一个出光部设置,能提高远离光源之导光件的受光机率,具有提升该出光部的亮度分布均匀度之功效
本发明实施例之另一个目的是通过导光件的圆锥面,使来自各种不同方向之光线经由该导光件反射后,若转向至该出光部射出,均以一个出射角环绕该导光件之中心轴作为分布,使得光线的出光方向不容易受光线射向各该导光件的圆锥面的角度影响,达到缩小该出光部之发光角度的功效。
本发明实施例之再一个目的是借助将该导光件的圆锥面延伸至该导光件与二个侧端部之间,使该导光件之底面宽度可以设计成小于该转向部的宽度,让光线能够在该导光件与该二个侧端部之间传导,避免光线转向至该侧端部后直接射出至该本体外部的漏光情形,具有降低导光装置的漏光率之功效。
本发明所运用之技术手段包含有:
一种导光装置,包含:一个可透光的本体,该本体之一端形成一个第一截面部,且该本体包括一个出光部、一个转向部及二个侧端部,该出光部相对该转向部设置,各该侧端部分别连接该出光部与该转向部,该第一截面部分别连接该转向部与该二个侧端部;及复数个导光件,所述复数个导光件排列设置于该转向部上,各该导光件具有一个曲面,该曲面为一个圆锥面或为该圆锥面的部分,该曲面结合于该转向部。
本发明的导光装置,其中,该曲面连接该转向部的部分能够沿该转向部延伸形成一个底面,该底面为虚拟表面或实体表面,该曲面连接该底面,该导光件为一个圆锥体,该曲面为该圆锥体的圆锥面,该曲面具有一个顶点,该顶点朝向该出光部设置。
如上所述的导光装置,其中,该曲面之顶点与该底面之一个几何中心的连线形成一个中心轴,该中心轴与该曲面间形成一个圆锥角,该圆锥角小于80°;该转向部于该二个侧端部之间具有一个宽度,该导光件之底面于该二个侧端部相对的方向上具有一个底面宽度,该底面宽度小于该转向部的宽度;该曲面之顶点与该底面间形成一个高度,该高度大于0.3mm。
如上所述的导光装置,其中,该导光件为一个正圆锥体,该底面成圆形。
如上所述的导光装置,其中,该导光件为一个斜圆锥体,该曲面之顶点与该底面之几何中心的连线所形成之中心轴不垂直于该底面,且该中心轴与该曲面间所形成之圆锥角中具有一个最大圆锥角,该最大圆锥角小于80°。
如上所述的导光装置,其中,该导光件为一个椭圆锥体,该底面成椭圆形,且该中心轴与该曲面间所形成之圆锥角中具有一个最大圆锥角,该最大圆锥角小于80°,该导光件之底面于该二个侧端部相对的方向上所具有之底面宽度中具有一个最大底面宽度,该最大底面宽度小于该转向部的宽度。
本发明的导光装置,其中,该曲面连接该转向部的部分能够沿该转向部延伸形成一个底面,该底面为虚拟表面或实体表面,该曲面连接该底面,该导光件另包含一个顶面,该曲面连接于该底面与该顶面之间,该曲面为该圆锥面的一部分,且该顶面朝向该出光部设置。
如上所述的导光装置,其中,该曲面朝向该出光部延伸形成该圆锥面,使该曲面具有一个虚拟顶点,该顶点与该底面之一个几何中心的连线形成一个中心轴,该中心轴与该曲面间形成一个圆锥角,该圆锥角小于80°;该转向部于该二个侧端部之间具有一个宽度,该导光件之底面于该二个侧端部相对的方向上具有一个底面宽度,该底面宽度小于该转向部的宽度;该虚拟顶点与该底面间形成一个高度,该高度大于0.3mm。
如上所述的导光装置,其中,该顶面为平面,且该底面平行于该顶面,使该导光件形成一个梯形圆锥体。
如上所述的导光装置,其中,该顶面为不平行于该底面之平面、曲面或者形成圆角,该导光件之底面于该二个侧端部相对的方向上所具有之底面宽度中具有一个最大底面宽度,该最大底面宽度小于该转向部的宽度。
本发明的导光装置,其中,该导光件另包含一个切面,该曲面沿着该本体朝向该第一截面部设置,该曲面为该圆锥面包含一个顶点的一部分,且该曲面具有连接该顶点之二个侧边,该顶点朝向该出光部设置,该二个侧边位于该曲面二侧,该切面分别连接该二个侧边;或者,该导光件另包含数个切面,所述切面包含相互连接之一个第一切面及一个第二切面,该曲面沿着该本体朝向该第一截面部设置,该曲面为该圆锥面包含一个顶点的一部分,且该曲面具有连接该顶点之二个侧边,该顶点朝向该出光部设置,该二个侧边位于该曲面二侧,该第一切面连接该曲面之其中一个侧边,该第二切面则连接该曲面之另一个侧边。
如上所述的导光装置,其中,该曲面之顶点与该底面之一个几何中心的连线形成一个中心轴,该中心轴与该曲面间形成一个圆锥角,该圆锥角小于80°;该转向部于该二个侧端部之间具有一个宽度,该导光件之底面于该二个侧端部相对的方向上具有一个底面宽度,该导光件之底面于该二个侧端部相对的方向上所具有之底面宽度中具有一个最大底面宽度,该最大底面宽度小于该转向部的宽度;该曲面之顶点与该底面间形成一个高度,该高度大于0.3mm。
如上所述的导光装置,其中,该第一切面与该第二切面为面积相等且形状相互对称之表面,使得该导光件形成一个扇形锥体。
如上所述的导光装置,其中,该第一切面与该第二切面分别连接该底面,使得该第一与第二切面形成一个夹角,该夹角为90~180°。
本发明的导光装置,其中,该第一截面部用以接受一个光源射入光线,该光源朝向该第一截面部设置。
本发明的导光装置,其中,该本体为长条状,该本体相对该第一截面部之另一端形成一第二截面部,该第二截面部亦分别连接该出光部、该转向部与该二个侧端部。该第二截面部用以接受另一个光源射入光线,该另一个光源朝向该第二截面部设置。
本发明的导光装置,其中,该本体为回圈状,且该本体的其中一个区段开设通道以形成该第一截面部。
本发明的导光装置,其中,所述复数个导光件中,各该导光件之中心轴的方向、圆锥角、底面宽度、高度或相邻之导光件间的间距不相同。
本发明的导光装置,其中,该转向部具有呈相对之二个表面,所述复数个导光件结合于该转向部远离该出光部之一个表面。
本发明的导光装置,其中,所述复数个导光件采两行以上的方式排列设置于该转向部,且位于相邻两行之导光件呈相互对位或相互错位设置。
本发明的导光装置,其中,各该导光件之曲面设置一个反光层。
一种导光装置,包含:一个可透光的本体,该本体之一端形成一个第一截面部,且该本体包括一个出光部、一个转向部及二个侧端部,该出光部相对该转向部设置,各该侧端部分别连接该出光部与该转向部,该第一截面部分别连接该转向部与该二个侧端部;及复数个导光件,所述复数个导光件排列设置于该转向部上,各该导光件具有一个导光面,该导光面具有一个顶点,该导光面由数个连接面所组成,各该连接面具有一个底边及二个侧边,该底边之二端分别连接该二个侧边,且各该侧边远离该底边之一端连接该顶点,该底边为一个弧线上二个点之连线,任二相邻之连接面的底边相互连接,该导光面结合于该转向部。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现有的导光装置之示意图。
图2为一种现有的导光装置的光线路径示意图。
图3为一种现有的导光装置之另一光线路径示意图。
图4为一种现有的导光装置形成二次反射的光线路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导光件的放大示意图。
图7a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导光件成形方式的剖面示意图。
图7b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导光件另一种成形方式的剖面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线路径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线路径的透视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另一实施态样之导光件的放大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再一实施态样之导光件的放大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导光件的放大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之示意图。
图15a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之导光件的放大示意图。
图15b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之导光件另一实施态样的放大示意图。
图15c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之导光件再一实施态样的放大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之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之导光件的放大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之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之导光件的放大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之导光件结合于该转向部远离出光部之表面的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本体形成圆形之管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22a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本体形成回圈状的示意图。
图22b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本体形成回圈状的示意图。
图23为本发明实施例之第一截面部的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24为本发明实施例之导光件呈多行排列的示意图。
图25为本发明实施例之导光件设置一反光层的示意图。
 
〔本发明〕
1         本体
11        第一截面部    12       出光部
13        转向部        14       侧端部
15        侧端部        161      光源
162       光源          17       第二截面部
2         导光件        2’      导光件
2a        第一导光件    2b       第二导光件
2c        第三导光件
21        曲面          21’     导光面
21a       侧边          21b      侧边 
211       顶点          211’    虚拟顶点
212       连接面        212a     底边
212b      侧边
213       反光层
22        底面          221      几何中心
23        顶面          24       切面
241       第一切面      242      第二切面
L1        第一光路径    L2       第二光路径
L3        第三光路径
X2        中心轴        
A2        圆锥角        A2’     最大圆锥角
W13       宽度          
W2        底面宽度      W2’     最大底面宽度
H2        高度          H2’     最大高度
θa       出射角        θb      出射角
θc       出射角
θ2       夹角
C         弧线
〔现有的〕
9         本体
91        第一截面部    92       第二截面部
93        出光部        94       转向部
95        侧端部        96       侧端部
971       光源          972      光源
98        斜面结构      981      第一转向面
981a      第一转向面    981z     第一转向面
982       第二转向面
L91       第一参考光路径 L92      第二参考光路径  
L93       第三参考光路径 L94      第四参考光路径
L95       第五参考光路径 L96      第六参考光路径
A91       偏差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发明之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本发明全文所述的圆锥面,是指在三维空间中分别通过一顶点以及一空间曲线(例如:圆形、椭圆形)之任意点的直线所共同形成之曲面,所述空间曲线不包含该顶点,是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可以理解。
本发明全文所述之「圆锥面的部份」,是指一圆锥面中的任一部分所形成之空间曲面,该圆锥面可以利用一方程式表示,所述圆锥面的部份之任意点均符合该方程式。举例而言,下式(1)即为用以表示一圆锥面的一种方程式:
   (1)
其中,当a=b时,上式(1)将可表示一正圆锥面,据此,该正圆锥的部份之任意一点将符合上式(1)且a=b的情形,是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可以理解。
如图5所示,是本发明导光装置第一实施例之示意图,其包含一可透光的本体1及复数个导光件2,所述复数个导光件2是排列设置于该本体1当中。该本体1之一端形成一第一截面部11,且该本体1包括一出光部12、一转向部13以及连接该出光部12与该转向部13的二个侧端部14、15。该出光部12可以相对该转向部13设置,该二个侧端部14、15是分别连接于该出光部12之二侧,且该二个侧端部14、15亦分别连接该转向部13之二侧,使该本体1形成一封闭管体。该本体1可以由塑性材质或其它透光材质制成,使该本体1形成可透光之透明管体,且该出光部12、该转向部13与该二个侧端部14、15可以为平面或三维空间中的曲面,本发明并不加以限制。该第一截面部11可以为一开口或一透光层,该第一截面部11分别连接该转向部13与该二个侧端部14、15。
请一并参阅图6所示,是其中一导光件2之放大示意图。所述复数个导光件2排列设置于该转向部13上,所述复数个导光件2可以呈等间距或不等间距的排列。各该导光件2具有一曲面21,该曲面21能够延伸形成一圆锥面(conical surface)。换言之,该曲面21可以为该圆锥面本身;或者,该曲面21可以由该圆锥面的部份所构成。该曲面21结合于该转向部13。
该曲面21连接该转向部13的部分能够沿该转向部13延伸形成一底面22,详言之,请参照图7a所示,在本实施例当中,该本体1可以为透光材质制成之实心管体,且该本体1是将该转向部13的部分表面朝向该出光部12刨除以形成该曲面21,使该导光件2能通过一体成形方式形成于该转向部13。据此,该曲面21连接该转向部13的部分(亦即该曲面21远离该出光部12之一侧)形成开口端,惟,所述开口端能于该转向部13之延伸方向上构成一虚拟表面,该虚拟表面即为所述之底面22,是本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能够理解。或者,请参照图7b所示,该导光件2可以为具有该曲面21之锥体,因此该导光件2具有连接该曲面21之实体表面,该实体表面即为所述之底面22,且该底面22可以结合于该转向部13。故,该底面22可以为该曲面21连接该转向部13的部分所构成之虚拟或实体表面,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本发明导光装置第一实施例中,该导光件2为一圆锥体,因此,该曲面21即为该圆锥体的圆锥面,且在其中一实施态样中,该导光件2可以为一正圆锥体,据此,该底面22成圆形。该曲面21具有一顶点211,该顶点211可以朝向该出光部12设置,且该顶点211与该底面22之一几何中心221的连线形成一中心轴X2,该中心轴X2与该曲面21间形成一圆锥角A2。此外,该转向部13于该二个侧端部14、15之间具有一宽度W13,该导光件2之底面22于该二个侧端部14、15相对的方向上具有一底面宽度W2,该曲面21之顶点211与该底面22间形成一高度H2。考量该导光装置第一实施例之制造便利性及导光性能,较佳的设计是:该圆锥角A2小于80°,该底面宽度W2小于该转向部13的宽度W13,且该高度H2大于0.3mm。
本发明导光装置第一实施例实际使用时,该第一截面部11可用以接受一个光源161射入光线,该光源161朝向该第一截面部11设置。该出光部12用以将光线射出。由于该转向部13排列设置复数个导光件2,因此该转向部34能够利用该导光件2将光线转向至该出光部12后,使光线经由该出光部93射出。该二个侧端部14、15用以将光线转向回本体1内部,使光线得以继续在本体1内部不断前进,直到由该出光部12射出。
详言之,如图8所示,其显示本发明导光装置第一实施例的光线路径的示意图。光线经由该第一截面部11射入该本体1后,将在该本体1内部进行多次的转向,并以不规则方向沿着该本体1前进,所述复数个导光件2可以包含连续排列之一第一导光件2a、一第二导光件2b及一第三导光件2c,其中,该第一导光件2a与该第一截面部11之距离最接近。请参照一第一光路径L1,是光线击中该第一导光件2a之曲面21接近该第一导光件2a之中心轴23的区域时,将经由圆锥表面21之反射,将光线转向至该出光部12以正常射出发光。请参照一第二光路径L2,是光线击中该第一导光件2a之曲面21较偏离其中心轴X2的区域,由于该曲面21是一个三维空间中的曲面,且该第一导光件2a之圆锥角A2小于80°,所以光线不会转向至该出光部12,而是转向至其中一侧端部14后,经由该侧端部14之反射,将光线转向至该第一导光件2a后侧,使光线能够继续沿着该本体1前进,得以接触排列于该第一导光件2a后方的第二导光件2b或第三导光件2c等。注意到,所述导光件2之曲面21接近或偏离其中心轴X2的区域,是依光线之行进方向而言,当光线以一行进方向入射并击中一导光件2之曲面21,若该行进方向是朝向该导光件2之中心轴X2时,称光线击中该导光件2接近其中心轴X2的区域;反之,当光线以另一行进方向入射并击中该导光件2之曲面21。若该行进方向并未指向该导光件2之中心轴X2时,则称光线击中该导光件2偏离其中心轴X2的区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理解者。由于该底面宽度W2小于该转向部13的宽度W13,因此光线可以在该导光件2与该二个侧端部14、15之间传导,请另参照一第光路径L3,是光线击中其中一侧端部15相邻该第一导光件2a的部分后,再经由该侧端部15将光线转向至该第一导光件2a后侧,使光线能够继续沿着该本体1前进,得以接触排列于该第一导光件2a后方的第二导光件2b或第三导光件2c等。
据此,虽然上述第一、第二及第三光路径L1、L2、L3中的光线均击中该第一导光件2a或相邻该第一导光件2a的部分,惟,由于该曲面21为圆锥面,只有击中该第一导光件2a之曲面21接近其中心轴X2的区域所形成之第一光路径L1能够经由该出光部12射出;相对地,击中该第一导光件2a之曲面21偏离其中心轴X2的区域所形成之第二光路径L2、或是击中该二个侧端部14、15所形成之第三光路径L3均将光线转向至该第一导光件2a后侧,使光线能够继续沿着该本体1前进以接触排列于该第一导光件2a后方的其它导光件2,因此该第二及第三光路径L2、L3能够使较多的光线到达远离该第一截面部11的其它导光件2。相较现有的导光装置之光线由前述第一截面部91射入后,直接击中一第一转向面981a的光线均将转向至该出光部93以射出发光,使得该出光部93靠近该第一截面部91的部分亮度较亮,而该出光部93远离该第一截面部91的部分亮度较暗,本发明导光装置第一实施例借助于该转向部13设置呈圆锥体之导光件2,可以利用该导光件2之曲面21及该导光件2与该二个侧端部14、15之间的间隙来提高远离该第一截面部11之导光件2的受光机率,有效改善现有的导光装置之出光部93亮度分布不均匀的问题,确实具有提升该出光部12的亮度分布均匀度之功效。
惟,为了确保该第一实施例的导光装置2提升该出光部12的亮度分布均匀度的效果,所述复数个导光件2中,各该导光件2之中心轴X2的方向、圆锥角A2、底面宽度W2、高度H1或相邻之导光件2间的间距可以不相同,以符合实际设计需求,进而产生符合不同产品所需要的出光型式。
请续参阅图8所示,上述第一及第二光路径L1、L2中的光线均击中该第一导光件2a,然而只有直接击中该导光件2之曲面21接近其中心轴X2的区域所形成之第一光路径L1能够经由该出光部12射出;相对地,击中该导光件2之曲面21偏离其中心轴X2的区域所形成之第二光路径L2是将光线转向至该第一导光件2a后侧以接触排列于该第一导光件2a后方的其它导光件2,因此能够确保该出光部12的发光角度较小。
更详言之,请一并参阅图9所示,其显示本发明导光装置第一实施例的光线路径的透视示意图。请参照该第一光路径L1,当光线击中该第一导光件2a之曲面21,并经由该曲面21反射将光线转向至该出光部12时,其出光方向与该第一导光件2a之中心轴X2间形成一出射角θa。请参照该第二光路径L2,若光线击中该第一导光件2a并转向其后侧后,将击中该第三导光件2c之曲面21,再经由该曲面21反射将光线转向至该出光部12,其出光方向与该第三导光件2c之中心轴X2间形成一出射角θc。请参照该第三光路径L3,若光线击中其中一侧端部15相邻该第一导光件2a的部分并转向至该第一导光件2a后侧后,将击中该第二导光件2b之曲面21,再经由该曲面21反射将光线转向至该出光部12,其出光方向与该第二导光件2b之中心轴X2间形成一出射角θb。简言之,由于该导光件2之曲面21为圆锥面,使得来自各种不同方向之光线经由该第一、第二或第三导光件2a、2b、2c反射后,若转向至该出光部12射出,均以各该导光件2为中心方向以一出射角θa、θb、θc环绕各该导光件2之中心轴X2作为分布。所以,可以利用各该导光件2之中心轴X2的方向来控制光线的出光方向,且通过适当设计各该导光件2之尺寸及其曲面21的曲度,即可调整该出光方向与各该导光件2之中心轴X2间所形成之出射角θa、θb、θc范围,以缩小该出光部12之发光角度。
由此可知,相较现有的导光装置之出光方向受到光线射向该第一转向面981的角度所影响,导致前述第三与第四参考光路径L93、L94的出光方向间具有该偏差角度A91,造成该出光部93的发光角度较大,本发明导光装置第一实施例通过各该导光件2之曲面21将光线反射至该出光部12,使得光线的出光方向被控制在相对各该导光件2之中心轴X2间的一角度范围内,而不受光线射向各该导光件2之曲面21的角度影响,确实能够有效控制该出光方向,以达到缩小该出光部12之发光角度的功效。
除此之外,由于各该导光件2之曲面21可以延伸至该导光件2与该二个侧端部14、15之间,因此该导光件2之底面宽度W2可以设计成小于该转向部13的宽度W13,使得光线能够在该导光件2与该二个侧端部14、15之间传导。借此,如该第一光路径L1所示,当光线击中该侧端部14、15相邻该导光件2的部分后,能够经由该侧端部14、15将光线转向至该导光件2后侧,使光线能够继续沿着该本体1前进。相较现有的导光装置之斜面结构98的第一转向面981及第二转向面982无法对该斜面结构98与该二个侧端部95、96之间的光线进行反射,导致该斜面结构98必须抵接该二个侧端部95、96以避免光线射入该斜面结构98与该二个侧端部95、96之间,容易产生光线击中该第一转向面981接近该侧端部96之区域后,经由该第一转向面981之反射将光线转向至该侧端部96而直接射出至该本体9外部的漏光情形,本发明导光装置第一实施例确实具有降低导光装置的漏光率之功效。
值得注意的是,本发明导光装置第一实施例的本体1可以为长条状,因此该本体1相对该第一截面部11之另一端可以形成一第二截面部17,该第二截面部17同样可以为一开口或一透光层,该第二截面部17亦分别连接该出光部12、该转向部13与该二个侧端部14、15。该第二截面部17可用以接受另一个光源162射入光线,所述另一个光源162朝向该第二截面部17设置,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轻易思及者。
再者,请参照图10所示,是本发明导光装置第一实施例之另一实施态样,在本实施态样中,该导光件2可以为一斜圆锥体,该曲面21之顶点211与该底面22之一几何中心221的连线同样形成一中心轴X2,与前述实施态样之正圆锥体相异之处在于:该中心轴X2不垂直于该底面22,因此,该中心轴X2与该曲面21间形成之圆锥角A2为一范围值,惟该中心轴X2与该曲面21间具有一最大圆锥角A2’,该最大圆锥角A2’小于80°。已知可以利用各该导光件2之中心轴X2的方向来控制光线的出光方向,通过将该导光件2成形为斜圆锥体,能够让该中心轴X2的方向设计具有弹性,使得控制光线的出光方向更容易被调整。
此外,请参照图11所示,是本发明导光装置第一实施例之再一实施态样,在本实施态样中,该导光件2可以为一椭圆锥体,据此,该底面22成椭圆形,因此,该中心轴X2与该曲面21间形成之圆锥角A2为一范围值,惟该中心轴X2与该曲面21间具有一最大圆锥角A2’,该最大圆锥角A2’小于80°;相对地,该底面22成椭圆形,使得该导光件2之底面22所具有之底面宽度W2亦为一范围值,该底面22于该二个侧端部14、15相对的方向上具有一最大底面宽度W2’,该最大底面宽度W2’小于该转向部13的宽度W13。通过将该导光件2成形为椭圆锥体,能够使该导光件2之曲面21的曲度设计更具弹性,以供调整该出光部12之出光型式。
请参照图12及13所示,是本发明导光装置第二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异之处在于:该导光件2包含一曲面21及一顶面23,该曲面21连接于该顶面23,且该曲面21能够朝向该顶面23延伸以形成一圆锥面,据此,该曲面21为该圆锥面截去顶点的一部分。更详言之,该曲面21可以为一下半圆锥面,该曲面21连接该转向部13的部分同样能够形成一底面22,该曲面21连接于该底面22与该顶面23之间,且该顶面23可以朝向该出光部12设置。其中,该顶面23可以为平面,且该底面22可以平行于该顶面23,亦即,该顶面23可以为该圆锥面之一径向截面,使该导光件2形成一梯形圆锥体;惟,该顶面23亦可为曲面或者形成圆角(round angle)等,本发明不以此为限。虽然该曲面21为一下半圆锥面,然而该曲面21可以朝向该出光部12延伸超出该顶面以23以形成该圆锥面,因此该曲面21具有一虚拟顶点211’,该虚拟顶点211’与该底面22之一几何中心221的连线同样形成一中心轴X2,该中心轴X2与该曲面21间形成一圆锥角A2,该圆锥角A2小于80°。此外,该虚拟顶点211’与该底面22间亦形成一高度H2,该高度H2大于0.3mm,若该底面22不平行于该顶面23,则该高度H2为一范围值,该顶面23与该底面22间具有一最大高度H2’,该最大高度H2’大于0.3mm。由于前述第一实施例所示呈圆锥体之导光件2当中,该曲面21接近该顶点211部分的面积非常狭小,对于光线反射的效果有限,在本实施例中,该导光件2可以通过将一圆锥体接近顶点的部分削除,以形成所述之顶面23,具有节省生产原料及降低开模制造难度等优点。虽然该曲面21仅为该圆锥面的其中一部份,然而该曲面21仍然具有与该圆锥面相对应之曲率,因此能够产生与完整的圆锥面相同之反射效果,是本发明所属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所能够理解。
请参照图14及15a所示,是本发明导光装置第三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异之处在于:该导光件2包含一曲面21及一切面24,该曲面21可以沿着该本体1朝向该第一截面部11设置,而该切面24可以朝向相邻之另一导光件2之曲面21设置。该曲面21具有一顶点211以及连接该顶点211之二个侧边21a、21b,该顶点211可以朝向该出光部12设置,该二个侧边21a、21b位于该曲面21二侧,且该切面24分别连接该二个侧边21a、21b。该曲面21能够环绕该顶点211延伸以形成一圆锥面,换言之,该曲面21为该圆锥面包含顶点的一部分(例如:半圆锥面)。
该导光件2于该曲面21连接该转向部13的部分同样能够形成一底面22,该切面24是自该顶点211朝该底面22延伸之表面。该底面22于该二个侧端部14、15相对的方向上具有一底面宽度W2,惟该底面22可以为半圆形或其它具圆弧外边之几何形状,故该底面宽度W2为一范围值,该底面22于该二个侧端部14、15相对的方向上具有一最大底面宽度W2’,该最大底面宽度W2’小于该转向部13的宽度W13。该曲面21之顶点211与该底面22间同样形成一高度H2,该高度H2大于0.3mm。
如图15a所示之切面24为一平面,且该切面24可以垂直于该底面22,亦即,该顶面23可以为该圆锥面之一轴向截面,使该导光件2形成一半圆锥体(半椭圆锥体)。惟,该切面24也可以不垂直于该底面22;或者,请参照图15b所示,该切面24可为朝向该曲面12弯曲之凹弧面;请参照图15c所示,该切面24亦可为朝向远离该曲面12之方向弯曲之凸弧面,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除此之外,请参照图16及17所示,是本发明导光装置第四实施例,与前述第三实施例相异之处在于:该导光件2包含复数个切面。详言之,在本实施例中,该导光件2包含一曲面21及相互连接之一第一切面241及一第二切面242,该曲面21可以沿着该本体1朝向该第一截面部11设置,而该第一与第二切面241、242可以朝向相邻之另一导光件的曲面21设置。该曲面21具有一顶点211以及连接该顶点211之二个侧边21a、21b,该顶点211可以朝向该出光部12设置,该二个侧边21a、21b位于该曲面21二侧,且该第一切面241连接该曲面21之其中一个侧边21a,该第二切面242则连接该曲面21之另一个侧边21b。该曲面21同样能够环绕该顶点211延伸以形成一圆锥面,换言之,该曲面21为该圆锥面包含顶点的一部分,其中,该第一切面241与该第二切面242可以为面积相等且形状相互对称之表面,使得该导光件2形成一扇形锥体,惟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该导光件2于该曲面21连接该转向部13的部分同样能够形成一底面22,该第一与第二切面241、242是分别自该顶点211朝该底面22延伸之表面。该底面22于该二个侧端部14、15相对的方向上具有一底面宽度W2,惟该底面22可以为扇形或其它具圆弧外边之几何形状,故该底面宽度W2为一范围值,该底面22于该二个侧端部14、15相对的方向上具有一最大底面宽度W2’,该最大底面宽度W2’小于该转向部13的宽度W13。该曲面21之顶点211与该底面22间同样形成一高度H2,该高度H2大于0.3mm。
另一方面,该第一与第二切面241、242可以分别连接该底面22,使得该第一与第二切面241、242形成一夹角θ2,该夹角θ2可以为90~180°。注意到,当该夹角θ2为180°,该第一与第二切面241、242即形成连续之平面,使该导光件2形成与该第三实施例相同之半圆锥体。与该第三实施例类似的是,该第一或第二切面241、242亦可凹弧面、凸弧面或其它形式的曲面,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针对供单一个光源161使用的导光装置而言,该光源161朝向该第一截面部11设置。已知所述复数个导光件2排列设置于该转向部13上时,任二相邻之导光件2距离愈接近,愈容易使经由该出光部12射出之光线形成连续光带。然而,当任二相邻之导光件2距离过于接近时,靠近该第一截面部11之导光件2的背光面反射光线的效果较差,且容易遮挡远离该第一截面部11之导光件2的向光面。据由上述第三及第四实施例之导光件2结构,可以于导光件2之一侧形成该切面24或该第一与第二切面241、242,且该切面24或该第一与第二切面241、242朝向相邻之另一导光件的曲面21,换言之,该导光件2可以视为由一圆锥体截取该切面24或该第一与第二切面241、242后所形成。借此,该曲面21仍提供反射光线的功能,而形成该切面24或该第一与第二切面241、242可以避免该曲面21遮挡相邻之另一导光件2的曲面21,以取得更佳之导光效率。虽然该曲面21仅为该圆锥面的其中一部份,然而该曲面21仍然具有与该圆锥面相对应之曲率,因此能够产生与完整的圆锥面相同之反射效果,是本发明所属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所能够理解。
由于该第三实施例之导光件2可以视为由一圆锥体截取该切面24后所形成,因此该导光件2同样具有小于80°之圆锥角(图未绘示);同理,由于该第四实施例之导光件2可以视为由一圆锥体截取该第一与第二切面241、242后所形成,因此该导光件2同样具有小于80°之圆锥角(图未绘示),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轻易理解者。
根据上述本发明第一、第二、第三与第四实施例的导光装置,所述导光件2是具有能够延伸形成一圆锥面之曲面22,该曲面21可以为该圆锥面本身;或者,该曲面21可以由该圆锥面的部份所构成。其中,该曲面21可以为该圆锥面沿其径向方向截取产生,使该曲面21具有一顶面23;或者,该曲面21可以为该圆锥面沿其轴向方向截取产生,使该导光件2具有至少一切面24。据此,该曲面21可以由一圆锥面以任意方式截取产生,由于该曲面21能够延伸形成该圆锥面,因此该曲面21仍然具有与该圆锥面相对应之曲率,能够产生与完整的圆锥面相同之反射效果,以达成上述提升该出光部12的亮度分布均匀度、缩小该出光部12之发光角度及降低导光装置的漏光率等功效。
请再参照图18及19示,是本发明导光装置图五实施例,与前述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实施例相异之处在于:该第五实施例之导光件2’不具有该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实施例所述之曲面21;相对地,该导光件2’具有一导光面21’,该导光面21’同样结合于该转向部13且具有一顶点211,惟该导光面21’由数个连接面212所组成。更详言之,各该连接面212连接于该顶点211,且各该连接面212可以具有一底边212a及二个侧边212b,该底边212a之二端分别连接该二个侧边212b,且各该侧边212b远离该底边212a之一端连接该顶点211。其中,该底边212a为一弧线C上二点之连线,该弧线C可以为一圆弧或一椭圆弧,且任二相邻之连接面212的底边212a相互连接。借此,任二相邻之连接面212可以通过侧边212b相互连接以组成该导光面21’。
值得注意的是,分别通过上述顶点211与上述弧线C之任意点的直线可以形成一曲面,该曲面为一圆锥面的一部分。由于各该连接面212的底边212a为该弧线C上二点之连线,且任二相邻之连接面212互连接,因此由各该连接面212所组成之导光面21’将近似于该曲面,换言之,该导光面21’ 是近似于一圆锥面的一部分。据此,该第五实施例之导光件2’所具有之导光面21’可以能够产生与该圆锥面类似之反射效果,使得该导光面21’能够具有与该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实施例所述之曲面21相同的作用,是本发明所属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所能够理解。
如第20所示,虽然在前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及第五实施例当中,所述复数个导光件2均结合于该转向部13朝向该出光部12之一表面,然而在本发明导光装置的部分实施例中,所述复数个导光件2可以结合于该转向部13远离该出光部12之另一表面。由光学反射原理可知,所述复数个导光件2结合于该转向部13远离该出光部12之另一表面,通过多次反射后仍然可以达成前述导光件2所具有之各种功效,是本发明所属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均能理解之光学原理应用。
如图21所示,在前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及第五实施例当中,该出光部12、该转向部13以及该二个侧端部14、15为平面或近似平面的曲面,以共同连接形成类似矩形之管体结构,然而在本发明导光装置的部分实施例中,该出光部12、该转向部13与该二个侧端部14、15亦可分别形成弧形,使得该出光部12、该转向部13与该二个侧端部14、15可以连接形成圆形之管体结构,本发明并不加以限制。
如图22a所示,在前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及第五实施例当中,该本体1为长条状,惟在本发明导光装置部分实施例中,该本体1可以形成回圈状,且可以于该本体1的其中一区段开设通道以形成该第一截面部11,或者可以于该本体1的相对二区段分别开设一第一截面部11及一第二截面部12,以供光源(图未绘示)所产生之光线入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轻易理解实施者。
在前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及第五实施例当中,该第一截面部11分别连接该出光部12、该转向部13与该二个侧端部14、15,使得一个光源161所产生之光线经由该第一截面部11设入该本体1时,能够同时射向该出光部12、该转向部13与该二个侧端部14、15。然而请另参照图22b所示,相较前述该本体1形成回圈状时,于该本体1的其中一区段开设通道以形成该第一截面部11,在本发明导光装置部分实施例中,该第一截面部11亦可直接形成于该本体1表面,且该第一截面部11仅分别连接该转向部13与该二个侧端部14、15。详言之,请一并参照图23所示,是该第一截面部11的部分放大示意图,该出光部12可以于该本体1设置该第一截面部11的位置朝向该转向部13弯折,该第一截面部11分别连接该转向部13与该二个侧端部14、15且形成于相对该本体1相对该出光部12之一侧(亦即该本体1形成该转向部13之一侧),使得一个光源161所产生之光线经由该第一截面部11设入该本体1时,仅射向该出光部12与该二个侧端部14、15,以避免光线直接射向该转向部13而可能产生出光亮度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同时由于该出光部12朝向该转向部13弯折,可避免光线经由该第一截面部11射向该出光部12的角度过大而直接穿出该本体1。
如图24所示,在前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及第五实施例当中,所述复数个导光件2采单一行的方式排列设置于该转向部13上,然而在本发明导光装置的部分实施例中,所述复数个导光件2可以采两行或者两行以上的方式排列设置于该转向部13,且位于相邻二行之导光件2可以呈相互对位或相互错位设置,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思及者。
值得注意的是,本发明导光装置各实施例可以利用该导光件2之曲面21及该导光件2与该二个侧端部14、15之间的间隙来提高远离该第一截面部11之导光件2的受光机率,有效改善现有的导光装置之出光部93亮度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因此本发明导光装置各实施例无须应用二次反射的原理来改善该出光部12的亮度分布。换言之,本发明导光装置各实施例无须使光线依序穿过其中一导光件2的圆锥面的二侧,以穿透该导光件2来射向该另一导光件2。据此,请参照图25所示,在本发明导光装置的部分实施例当中,各该导光件2之曲面21可以设置一反光层213,该反光层213可以设置于该曲面21朝向该出光部12之一侧,且该反光层213可以为具有转向或反光效果的涂层、抛光面、雾面、反光漆或咬花等,以进一步增进该曲面21的光线反射效果。
借助前揭之结构特征,本发明导光装置各实施例的主要特点在于:
通过于一本体1之转向部13排列设置复数个导光件2,各该导光件2具有一曲面21及一底面22,该曲面21连接该底面22,该底面22结合于该转向部13,且该曲面21之一顶点211朝向该出光部12设置。借此,利用该导光件2之曲面21及该导光件2与该二个侧端部14、15之间的间隙来提高远离该第一截面部11之导光件2的受光机率,能够有效改善现有的导光装置之出光部93亮度分布不均匀的问题,确实具有提升该出光部12的亮度分布均匀度之功效。
再者,来自各种不同方向之光线经由该导光件2反射后,若转向至该出光部12射出,均以一出射角环绕该导光件2之中心轴X2作为分布,所以可以利用各该导光件2之中心轴X2的方向来控制光线的出光方向,使得光线的出光方向不容易受光线射向各该导光件2之曲面21的角度影响,确实达到缩小该出光部12之发光角度的功效。
此外,该导光件2之曲面21可以延伸至该导光件2与该二个侧端部14、15之间,因此该导光件2之底面宽度W2可以设计成小于该转向部13的宽度W13,使得光线能够在该导光件2与该二个侧端部14、15之间传导,以避免现有的导光装置在光线击中该第一转向面981接近该侧端部96之区域时,可能经由该第一转向面981之反射将光线转向至该侧端部96而直接射出至该本体9外部的漏光情形,据此,本发明导光装置确实具有降低导光装置的漏光率之功效。
综上所述,本发明导光装置借助在转向部13设置复数个具有曲面21的导光装置2,可以将光源所产生之光线导向特定方向,并解决亮度不均匀、出光角度过大以及漏光导所衍生之导光效率降低等等现有的导光装置之问题。

Claims (16)

1.一种导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个可透光的本体,该本体之一端形成一个第一截面部,且该本体包括一个出光部、一个转向部及二个侧端部,该出光部相对该转向部设置,各该侧端部分别连接该出光部与该转向部,该第一截面部分别连接该转向部与该二个侧端部;及
复数个导光件,所述复数个导光件排列设置于该转向部上,各该导光件具有一个曲面,该曲面为一个圆锥面或为该圆锥面的部分,该曲面结合于该转向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曲面连接该转向部的部分能够沿该转向部延伸形成一个底面,该底面为虚拟表面或实体表面,该曲面连接该底面,该导光件为一个圆锥体,该曲面为该圆锥体的圆锥面,该曲面具有一个顶点,该顶点朝向该出光部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光件为一个正圆锥体、一个斜圆锥体或一个椭圆锥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曲面连接该转向部的部分能够沿该转向部延伸形成一个底面,该底面为虚拟表面或实体表面,该曲面连接该底面,该导光件另包含一个顶面,该曲面连接于该底面与该顶面之间,该曲面为该圆锥面的一部分,且该顶面朝向该出光部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曲面能够朝向该出光部延伸超出该顶面以形成该圆锥面,使该曲面具有一个虚拟顶点。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顶面为平面、曲面或者形成圆角。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曲面连接该转向部的部分能够沿该转向部延伸形成一个底面,该底面为虚拟表面或实体表面,该曲面连接该底面,该导光件另包含一个切面,该曲面沿着该本体朝向该第一截面部设置,该曲面为该圆锥面包含一个顶点的一部分,且该曲面具有连接该顶点之二个侧边,该顶点朝向该出光部设置,该二个侧边位于该曲面二侧,该切面分别连接该二个侧边。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曲面连接该转向部的部分能够沿该转向部延伸形成一个底面,该底面为虚拟表面或实体表面,该曲面连接该底面,该导光件另包含数个切面,所述切面包含相互连接之一个第一切面及一个第二切面,该曲面沿着该本体朝向该第一截面部设置,该曲面为该圆锥面包含一个顶点的一部分,且该曲面具有连接该顶点之二个侧边,该顶点朝向该出光部设置,该二个侧边位于该曲面二侧,该第一切面连接该曲面之其中一个侧边,该第二切面则连接该曲面之另一个侧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导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切面与该第二切面分别连接该底面,使得该第一与第二切面形成一个夹角,该夹角为90~180°。
10.根据权利要求2、3、5、6、7、8或9所述的导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曲面之顶点与该底面之一个几何中心的连线形成一个中心轴,该中心轴与该曲面间形成一个圆锥角,该圆锥角小于80°;该转向部于该二个侧端部之间具有一个宽度,该导光件之底面于该二个侧端部相对的方向上具有一个底面宽度,该底面宽度小于该转向部的宽度;该曲面之顶点与该底面间形成一个高度,该高度大于0.3mm。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导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数个导光件中,各该导光件之中心轴的方向、圆锥角、底面宽度、高度或相邻之导光件间的间距不相同。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所述的导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截面部用以接受一个光源射入光线,该光源朝向该第一截面部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所述的导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转向部具有呈相对之二个表面,所述复数个导光件结合于该转向部远离该出光部之一个表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所述的导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数个导光件采两行以上的方式排列设置于该转向部,且位于相邻两行之导光件呈相互对位或相互错位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所述的导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各该导光件之曲面设置一个反光层。
16.一种导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个可透光的本体,该本体之一端形成一个第一截面部,且该本体包括一个出光部、一个转向部及二个侧端部,该出光部相对该转向部设置,各该侧端部分别连接该出光部与该转向部,该第一截面部分别连接该转向部与该二个侧端部;及
复数个导光件,所述复数个导光件排列设置于该转向部上,各该导光件具有一个导光面,该导光面具有一个顶点,该导光面由数个连接面所组成,各该连接面具有一个底边及二个侧边,该底边之二端分别连接该二个侧边,且各该侧边远离该底边之一端连接该顶点,该底边为一个弧线上二个点之连线,任二相邻之连接面的底边相互连接,该导光面结合于该转向部。
CN201410347498.9A 2013-07-23 2014-07-21 导光装置 Active CN1043443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26226 2013-07-23
TW102126226 2013-07-23
TW103123677 2014-07-09
TW103123677A TWI500985B (zh) 2013-07-23 2014-07-09 導光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44352A true CN104344352A (zh) 2015-02-11
CN104344352B CN104344352B (zh) 2017-10-03

Family

ID=512204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47498.9A Active CN104344352B (zh) 2013-07-23 2014-07-21 导光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746603B2 (zh)
EP (1) EP2829897B1 (zh)
JP (1) JP6251135B2 (zh)
CN (1) CN104344352B (zh)
TW (1) TWI500985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27911A (zh) * 2018-05-15 2018-10-09 杭州矽能新材料有限公司 异形导光部件及发光装饰组件
CN109708069A (zh) * 2017-10-25 2019-05-03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用于机动车的照明装置
WO2021174893A1 (zh) * 2020-03-05 2021-09-10 深圳市宗匠科技有限公司 导光组件及采用该导光组件的化妆镜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673655B1 (ko) * 2014-01-29 2016-11-07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차량용 복합조명
DE102015207611A1 (de) * 2015-04-24 2016-10-27 Leoni Kabel Holding Gmbh Faseroptische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solchen
US10060590B2 (en) * 2015-10-05 2018-08-28 Fu An Industrial Co., Ltd. Light ring structure for vehicle lamp
CN109143449B (zh) * 2017-06-15 2021-03-26 市光法雷奥(佛山)汽车照明系统有限公司 光导装置、照明装置及机动车辆
JP7097450B2 (ja) * 2018-01-10 2022-07-07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ヌ ヴェ 光ガイドユニット
EP3985304A1 (en) 2020-10-16 2022-04-20 Ningbo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 Development Co. Ltd. An optical lens system for vehicle lighting applications
EP4191129A1 (en) * 2021-12-02 2023-06-07 ZKW Group GmbH Light guide for vehicle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15337A (ja) * 2000-02-01 2001-08-10 Sanyo Electric Co Ltd 導光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もしくは携帯電話もしくは電子スチルカメラもしくはカーナビゲーションもしくはノートパソコン
US20020080598A1 (en) * 1999-02-23 2002-06-27 Parker Jeffery R. Transreflectors, transreflector systems and displays and methods of making transreflectors
CN101164006A (zh) * 2004-09-30 2008-04-16 上海向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光线改向薄膜及薄膜系统
JP2009269492A (ja) * 2008-05-08 2009-11-19 Hayashi Telempu Co Ltd 自動車用照明装置並びに導光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449510A (zh) * 2009-05-29 2012-05-09 高通Mems科技公司 反射型显示器的照明装置
DE102011001059A1 (de) * 2011-03-03 2012-09-06 Rolf Wissner Herstellung einer flächigen Lichtquelle
JP2013080120A (ja) * 2011-10-04 2013-05-02 Fujikura Ltd 表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09702U (ja) 1991-03-06 1992-09-22 林工業株式会社 均一照明板及び均一照明装置
EP0544332B1 (en) * 1991-11-28 1997-01-29 Enplas Corporation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US5845038A (en) * 1997-01-28 1998-12-01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Optical fiber illumination system
US6752505B2 (en) * 1999-02-23 2004-06-22 Solid State Opto Limited Light redirecting films and film systems
JP2001210124A (ja) * 2000-01-31 2001-08-03 Rohm Co Ltd 照明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JP2002298628A (ja) * 2001-03-30 2002-10-11 Minebea Co Ltd 面状照明装置
AU2003269822A1 (en) * 2002-10-21 2004-05-13 Plastic Inventions And Patents, Inc. Compound optical and electrical conductors, and connectors therefor
TWM264503U (en) * 2004-06-29 2005-05-11 Taiwan Creen Point Entpr Co Lt Microstructures of a light guide plate
TWI282021B (en) * 2005-10-21 2007-06-01 Nat Applied Res Lab Nat C Micro-structure dot of light guide plate
EP1890077A1 (de) * 2006-08-15 2008-02-20 Hella KG Hueck & Co. Lichtleiter für Fahrzeugleuchten
TW200905369A (en) * 2007-02-26 2009-02-01 Rohm Co Ltd Linear light source apparatus and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the same
US8070341B2 (en) * 2008-12-18 2011-12-06 Visteon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Light pipe with uniformly lit appearance
TWM356861U (en) * 2009-01-23 2009-05-11 Tech Media Corp U Strip-shaped light guiding apparatus with micro optical structure
US8333493B2 (en) * 2009-04-03 2012-12-18 North American Lighting, Inc. Dual-direction light pipe for automotive lighting
EP2302427B1 (en) * 2009-09-18 2014-06-18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Illumination system
JP4985788B2 (ja) * 2010-01-13 2012-07-25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面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CN201787494U (zh) * 2010-05-04 2011-04-06 堤维西交通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装置
US8415865B2 (en) * 2011-01-18 2013-04-09 Silitek Electronic (Guangzhou) Co., Ltd. Light-guide type illumination device
US8870423B2 (en) * 2011-05-19 2014-10-28 Stanley Electric Co., Ltd. Vehicle decorative lighting device and vehicle lamp
ITTV20110098A1 (it) * 2011-07-11 2013-01-12 Automotive Lighting Italia Spa Fanale automobilistico
TWI443393B (zh) * 2011-10-14 2014-07-01 Au Optronics Corp 無片式背光模組、其導光板及其製造方法
TW201323783A (zh) * 2011-12-12 2013-06-16 Tyc Brother Ind Co Ltd 車用之導光裝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80598A1 (en) * 1999-02-23 2002-06-27 Parker Jeffery R. Transreflectors, transreflector systems and displays and methods of making transreflectors
JP2001215337A (ja) * 2000-02-01 2001-08-10 Sanyo Electric Co Ltd 導光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もしくは携帯電話もしくは電子スチルカメラもしくはカーナビゲーションもしくはノートパソコン
CN101164006A (zh) * 2004-09-30 2008-04-16 上海向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光线改向薄膜及薄膜系统
JP2009269492A (ja) * 2008-05-08 2009-11-19 Hayashi Telempu Co Ltd 自動車用照明装置並びに導光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449510A (zh) * 2009-05-29 2012-05-09 高通Mems科技公司 反射型显示器的照明装置
DE102011001059A1 (de) * 2011-03-03 2012-09-06 Rolf Wissner Herstellung einer flächigen Lichtquelle
JP2013080120A (ja) * 2011-10-04 2013-05-02 Fujikura Ltd 表示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08069A (zh) * 2017-10-25 2019-05-03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用于机动车的照明装置
CN109708069B (zh) * 2017-10-25 2022-03-08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用于机动车的照明装置
CN108627911A (zh) * 2018-05-15 2018-10-09 杭州矽能新材料有限公司 异形导光部件及发光装饰组件
CN108627911B (zh) * 2018-05-15 2024-04-05 杭州矽能新材料有限公司 异形导光部件及发光装饰组件
WO2021174893A1 (zh) * 2020-03-05 2021-09-10 深圳市宗匠科技有限公司 导光组件及采用该导光组件的化妆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00985B (zh) 2015-09-21
US9746603B2 (en) 2017-08-29
CN104344352B (zh) 2017-10-03
EP2829897A1 (en) 2015-01-28
JP6251135B2 (ja) 2017-12-20
US20150029741A1 (en) 2015-01-29
EP2829897B1 (en) 2020-01-15
JP2015023033A (ja) 2015-02-02
TW201504700A (zh) 2015-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44352A (zh) 导光装置
US7976201B2 (en) Lens body equipped with a light emitting device capable of generating two-side illumination
EP3369985B1 (en) Luminaire with light guide
US9733411B2 (en) Light extraction elements
CN103308972A (zh) 一种导光板以及背光模组
CN104613416A (zh) 全周光配光透镜的设计方法及相应的配光透镜
WO2022228395A1 (zh) 发光装置及车辆
CN204042747U (zh) Led透镜及包括该led透镜的led光源
CN105388556A (zh) 导光板和光源模块
TW201413174A (zh) 導光元件及其製造方法、與照明燈具
CN112965161B (zh) 一种导光板及其网点布点方法
CN205787199U (zh) 导光板及含其的照明灯具
CN205938998U (zh) 一种反射器及光源模组
CN105333395A (zh) Led透镜及包括该led透镜的led光源
CN107631209A (zh) 一种用于补偿洗墙灯底部暗区的透镜结构
CN207990220U (zh) 背光透镜、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
CN205155599U (zh) 一种led照明模组
CN210319850U (zh) 一种led三防灯
CN201281291Y (zh) 双侧不对称偏光照明的光学透镜体
CN206072991U (zh) 后雾灯变形拱高反射面
CN206247256U (zh) 一种透镜
CN204991764U (zh) 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
CN102759069B (zh) 一种led反射器以及led灯具
CN209960238U (zh) 灯具
CN204268369U (zh) 发光装置及其透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