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991764U - 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 - Google Patents

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991764U
CN204991764U CN201520512815.8U CN201520512815U CN204991764U CN 204991764 U CN204991764 U CN 204991764U CN 201520512815 U CN201520512815 U CN 201520512815U CN 204991764 U CN204991764 U CN 2049917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iting
exiting surface
led
package structure
packaging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51281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俊贤
洪基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 Bright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o Bright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 Bright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o Bright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51281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9917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9917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9917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其包括一基板、一发光模组、及一封装体。发光模组设置于基板上。封装体设置于基板上且覆盖发光模组,其中封装体包括一顶点、一中心轴、两个彼此相互对称的第一出光面、两个彼此相互对称的第二出光面、及四个第三出光面,四个第三出光面分别设置于每一个第一出光面及每一个第二出光面之间,两个第一出光面及两个第二出光面彼此相连。第一出光面与第二出光面之间的交接处至中心轴的距离小于第一出光面至中心轴的距离。第一出光面与第二出光面之间的交接处至中心轴的距离小于第二出光面至中心轴的距离。

Description

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光二极管结构,尤指一种能够产生十字光形的光源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
背景技术
习知的车用后雾灯的发光模组,多是利用一封装好的发光模组与一经曲率设计后的透镜单元或反射杯单元相互搭配,而投射出一交叉状的十字光型,以产生符合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的规范(RegulationsofUnitedNationsEconomicCommissionforEurope,简称ECEregulations)或美国自动机工程学会(SocietyofAutomotiveEngineers,简称SAE)对于车灯标准的法规。
一般而言,为了产生一交叉状的十字光型多是在透镜单元或反射杯单元上进行曲率、焦距、投射角度等进行设计,以让发光二极管经透镜单元或反射杯单元而产生后雾灯的光型。例如,台湾专利公告号TWM469223号“汽车后雾灯”专利申请,其公开一种安装于灯壳装置的容装空间中,且位于该发光装置后方的光形装置,该光形装置包括数个分别对应于各别的发光源的光形单元。每一个光形单元皆具有一个接收该发光源发射出的光线的入光面,及一个与该入光面间隔并折射光线以符合后雾灯光形的光形面。其中,入光面设有多个环纹部,以均匀扩散光线,且光形面另设有呈十字交错的第一光形区及该第二光形区,可让光线向外投射出十字光型,以符合法规对后雾灯光形及亮度的要求。
然而,虽然前述专利申请能够达到符合法规的标准,但是由于这种利用透镜单元本身的特性所产生的十字光型,必须事先设计好透镜单元的曲率、焦距、穿透率等参数,同时,制造成本也会大幅提高。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以克服上述的缺失,已然成为该项事业所欲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藉由直接设置于封装体上的各个出光面,以投射出一交叉状的十字光型。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其包括一基板、一发光模组、及一封装体。所述发光模组设置于所述基板上。所述封装体设置于所述基板上且覆盖所述发光模组,其中所述封装体包括一顶点、一中心轴、两个彼此相互对称的第一出光面、两个彼此相互对称的第二出光面、及四个第三出光面,四个所述第三出光面分别设置于每一个所述第一出光面及每一个所述第二出光面之间,两个所述第一出光面及两个所述第二出光面彼此相连。其中,两个所述第一出光面及两个所述第二出光面都直接连接于所述顶点,所述中心轴穿过所述顶点。其中,所述第一出光面与所述第二出光面之间的交接处至所述中心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出光面至所述中心轴的距离。其中,所述第一出光面与所述第二出光面之间的交接处至所述中心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出光面至所述中心轴的距离。
优选地,所述第一出光面的曲率与所述第三出光面的曲率不同,所述第二出光面的曲率与所述第三出光面的曲率不同。
优选地,所述封装体还进一步包括一环绕表面及一顶面,所述环绕表面设置于所述顶面、两个所述第一出光面、及两个所述第二出光面之间。
优选地,所述封装体还进一步包括一周缘表面、一环绕表面、及一顶面,所述环绕表面设置于所述顶面及所述周缘表面之间,所述周缘表面设置于四个所述第三出光面及所述环绕表面之间。
优选地,所述基板与所述顶点两者之间具有一第一预定高度,所述基板与所述顶面两者之间具有一第二预定高度。
优选地,四个所述第三出光面位于所述周缘表面与两个所述第一出光面及两个所述第二出光面之间。
优选地,所述发光模组所产生的光源通过所述封装体以投射出十字光型光源图案。
优选地,所述顶点位于所述发光模组的正上方。
优选地,四个所述第三出光面与所述顶点互不相连。
优选地,四个所述第三出光面与所述顶点相互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可以在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直接藉由设置于封装体上的两个彼此相互对称的第一出光面、两个彼此相互对称的第二出光面、及四个第三出光面三者之间相互对应的设置,同时,再藉由第一出光面与第二出光面之间的交接处至中心轴的距离小于第一出光面至中心轴的距离,及第一出光面与第二出光面之间的交接处至中心轴的距离小于第二出光面至中心轴的距离,以直接经由封装体投射出一交叉状的十字光型。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的侧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的上视示意图。
图4为图2的B-B剖面的剖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的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的其中一视角的侧视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的另外一视角的侧视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的上视示意图。
图9为图6的C-C剖面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藉由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记载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之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亦可藉由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亦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悖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与变更。又本实用新型的图式仅为简单说明,并非依实际尺寸描绘,亦即未反应出相关构成的实际尺寸,先予叙明。以下的实施方式系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相关技术内容,但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畴。
〔第一实施例〕
首先,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的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的侧视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Z,其包括一基板1、一发光模组2、及一封装体3。举例来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Z为一种表面贴装型发光二极管(SMDLED),另外,基板1可以为一印刷电路板(Printedcircuitboard,PCB),然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承上述,如图2所示,发光模组2可电性连接且设置于基板1上,举例而言,发光模组2可为一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LED)。接着,封装体3设置于基板1上且覆盖发光模组2,藉此,使得发光模组2所产生的光源经穿透封装体3后,可产生一交叉状的十字光型。
具体而言,封装体3包括一顶点34、一中心轴A、两个彼此相互对称的第一出光面31、两个彼此相互对称的第二出光面32、及四个第三出光面33。举例来说,以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而言,第一出光面31及第二出光面的曲率、形状可以相同,然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通过更改第一出光面31或第二出光面32的曲率或形状,使第一出光面31及第二出光面32的曲率或形状彼此不同,从而改变所投射出的交叉状十字光型。此外,顶点34可位于发光模组2的正上方,以使得发光模组2所产生的光源通过封装体3所投射出十字光型的光源图案能够相互对称。
承上述,请同时参阅图3及图4所示,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的上视示意图,图4为图2的B-B剖面的剖视示意图。两个第一出光面31及两个第二出光面32彼此之间可交互相连。换言之,第一出光面31及第二出光面32彼此之间比邻设置,使得第一出光面31会设置于两个第二出光面之间,而第二出光面32会位于两个第一出光面31之间。值得说明的是,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而言,第一出光面31及第二出光面32可以是一以椭圆曲线为基础的表面。接着,以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而言,两个第一出光面31及两个第二出光面32都直接连接于顶点34,而中心轴A会穿过顶点34及中心点P。换言之,两个第一出光面31及两个第二出光面32与顶点34之间的连接不具有其他不同曲率之曲面。另外,须说明的是,顶点34为两个第一出光面31及两个第二出光面32所交错的端点,中心点P为两个第一出光面31及两个第二出光面32之间的形状中心。
接着,如图4所示,第一出光面31与第二出光面32之间的交接处至中心轴A的距离小于第一出光面31至中心轴A的距离,第一出光面31与第二出光面32之间的交接处至中心轴A的距离小于第二出光面32至所述中心轴A的距离。换言之,封装体3的中心点P至第一出光面31两者之间可相距一第一预定距离L1,封装体3的中心点P至第二出光面32两者之间可相距一第二预定距离L2,封装体3的中心点P至第一出光面31与第二出光面32之间的交接处两者之间可相距一第三预定距离L3。其中,第一预定距离L1的尺寸会大于第三预定距离L3的尺寸,第二预定距离L2的尺寸会大于第三预定距离L3的尺寸。藉此,第一出光面31与第二出光面32之间可形成一凹部(未标号)。
承上述,四个第三出光面33可分别设置于每一个第一出光面31与每一个第二出光面32之间,且第一出光面31的曲率与第三出光面33的曲率不同,第二出光面32的曲率与第三出光面33的曲率不同。具体来说,四个第三出光面33都与顶点34互不相连,亦即,第三出光面33并不直接连接于顶点34,第三出光面33直接设置于第一出光面31与第二出光面32之间,并藉由第一出光面31及第二出光面32而连接于顶点34。
接着,以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而言,封装体3还可进一步包括一周缘表面35、一环绕表面36、及一顶面37。周缘表面35与四个第三出光面33相互连接,环绕表面36与周缘表面35相互连接,而顶面37则连接于环绕表面36。藉此,使得环绕表面36设置于顶面37及周缘表面35之间,周缘表面35设置于四个第三出光面33及环绕表面36之间。另外,四个第三出光面33可位于周缘表面35与第一出光面31及第二出光面32之间,且环绕表面36会沿着周缘表面的形状而环绕于顶面37上。
进一步来说,基板1的一上表面(未标号)与顶点34两者之间可具有一第一预定高度H1,基板1的上表面与顶面37两者之间可具有一第二预定高度H2,周缘表面35可具有一预定直径较佳地,以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而言,第一预定高度H1可以为2.6毫米,第二预定高度H2可为0.15毫米,预定直径可为3.14毫米,而基板1的厚度可为0.5毫米。另外,发光模组2的尺寸可以为一0.3毫米*0.3毫米或0.6毫米*0.6毫米大小的发光二极管。藉此,发光模组2所产生的光源通过封装体3后,可以藉由封装体3上的第一出光面31及第二出光面32而投射出十字光型的光源图案。
〔第二实施例〕
首先,请参阅图5至图7所示,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的的立体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的其中一视角的侧视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的另外一视角的侧视示意图。由图5与图1的比较可知,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最大的差别在于: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四个第三出光面33不仅设置于第一出光面31与第二出光面32之间,第三出光面33同时也会与顶点34相互连接。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Z’,其包括一基板1、一发光模组2、及一封装体3。值得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Z’中的基板1及发光模组2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仿,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5至图7所示,封装体3包括一顶点34、一中心轴A、两个彼此相互对称的第一出光面31、两个彼此相互对称的第二出光面32、及四个第三出光面33。举例来说,以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而言,第一出光面31及第二出光面的曲率、形状可以相同。然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出光面31及第二出光面32的曲率或形状也可以彼此不同,从而改变所投射出的交叉状十字光型的图案。另外,以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而言,两个第一出光面31及两个第二出光面32相对于中心轴A为向外突出,而四个第三出光面33相对于中心轴A则是向内凹陷。
承上述,四个第三出光面33可分别设置于每一个第一出光面31与每一个第二出光面32之间,且第一出光面31的曲率与第三出光面33的曲率不同,第二出光面32的曲率与第三出光面33的曲率不同。具体来说,以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而言,四个第三出光面33都会直接连接于顶点34。
接着,详细而言,封装体3还可进一步包括一环绕表面36及一顶面37,环绕表面36与两个第一出光面31、两个第二出光面32、及四个第三出光面33相互连接,而顶面37则连接于环绕表面36。藉此,使得环绕表面36设置于顶面37、两个第一出光面31、及两个第二出光面32之间。另外,环绕表面36可沿着两个第一出光面31、两个第二第二出光面32、及四个第三出光面33的形状而环绕于顶面37上。
承上述,请同时参阅图8及图9所示,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的上视示意图,图9为图6的C-C剖面的剖视示意图。进一步来说,基板1的一上表面(未标号)与顶点34两者之间可具有一第一预定高度H1’,基板1的上表面与顶面37两者之间可具有一第二预定高度H2’。较佳地,以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而言,第一预定高度H1’可以为2.12毫米,第二预定高度H2’可为0.15毫米,而基板1的厚度可为0.5毫米。另外,发光模组2的尺寸可以为一0.3毫米*0.3毫米或0.6毫米*0.6毫米大小的发光二极管。藉此,发光模组2所产生的光源通过封装体3后,可以藉由封装体3上的第一出光面31、第二出光面32、及第三出光面33而投射出十字光型的光源图案。
接着,请参阅图9所示,第一出光面31与第二出光面32之间的交接处至中心轴A的距离小于第一出光面31至中心轴A的距离,第一出光面31与第二出光面32之间的交接处至中心轴A的距离小于第二出光面32至所述中心轴A的距离。换言之,封装体3的中心点P至第一出光面31两者之间可相距一第一预定距离L1,封装体3的中心点P至第二出光面32两者之间可相距一第二预定距离L2,封装体3的中心点P至第一出光面31与第二出光面32之间的交接处两者之间可相距一第三预定距离L3,亦即,封装体3的中心点P至第三发光面之间可相距一第三预定距离L3。其中,第一预定距离L1的尺寸会大于第三预定距离L3的尺寸,第二预定距离L2的尺寸会大于第三预定距离L3的尺寸。藉此,第一出光面31与第二出光面32之间的第三出光面33可凹设于第一出光面31与第二出光面32之间。
〔实施例的可行功效〕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可以在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Z,Z’),可直接藉由设置于封装体3上的两个彼此相互对称的第一出光面31、两个彼此相互对称的第二出光面32、及四个第三出光面33三者之间相互对应的设置,同时,再藉由第一出光面31与第二出光面32之间的交接处至中心轴A的距离小于第一出光面31至中心轴A的距离,及第一出光面31与第二出光面32之间的交接处至中心轴A的距离小于第二出光面32至中心轴A的距离,以直接经由封装体3投射出一交叉状的十字光型。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Z,Z’)不仅能够满足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及美国自动机工程学会对于后雾灯标准的规范,亦能够同时符合其第三刹车灯之规范。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可行实施例,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故举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做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符号说明】
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Z,Z’;
基板1;
发光模组2;
封装体3;
第一出光面31;
第二出光面32;
第三出光面33;
顶点34;
周缘表面35;
环绕表面36;
顶面37;
中心轴A;
预定直径
中心点P;
第一预定高度H1,H1’;
第二预定高度H2,H2’;
第一预定距离L1;
第二预定距离L2;
第三预定距离L3。

Claims (10)

1.一种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板;
一发光模组,所述发光模组设置于所述基板上;以及
一封装体,所述封装体设置于所述基板上且覆盖所述发光模组,其中所述封装体包括一顶点、一中心轴、两个彼此相互对称的第一出光面、两个彼此相互对称的第二出光面、及四个第三出光面,四个所述第三出光面分别设置于每一个所述第一出光面及每一个所述第二出光面之间,两个所述第一出光面及两个所述第二出光面彼此相连;
其中,两个所述第一出光面及两个所述第二出光面都直接连接于所述顶点,所述中心轴穿过所述顶点;
其中,所述第一出光面与所述第二出光面之间的交接处至所述中心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出光面至所述中心轴的距离;
其中,所述第一出光面与所述第二出光面之间的交接处至所述中心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出光面至所述中心轴的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光面的曲率与所述第三出光面的曲率不同,所述第二出光面的曲率与所述第三出光面的曲率不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体还进一步包括一环绕表面及一顶面,所述环绕表面设置于所述顶面、两个所述第一出光面、及两个所述第二出光面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体还进一步包括一周缘表面、一环绕表面、及一顶面,所述环绕表面设置于所述顶面及所述周缘表面之间,所述周缘表面设置于四个所述第三出光面及所述环绕表面之间。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与所述顶点两者之间具有一第一预定高度,所述基板与所述顶面两者之间具有一第二预定高度。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四个所述第三出光面位于所述周缘表面与两个所述第一出光面及两个所述第二出光面之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模组所产生的光源通过所述封装体以投射出十字光型光源图案。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点位于所述发光模组的正上方。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四个所述第三出光面与所述顶点互不相连。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四个所述第三出光面与所述顶点相互连接。
CN201520512815.8U 2015-07-15 2015-07-15 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 Active CN2049917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512815.8U CN204991764U (zh) 2015-07-15 2015-07-15 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512815.8U CN204991764U (zh) 2015-07-15 2015-07-15 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991764U true CN204991764U (zh) 2016-01-20

Family

ID=551260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512815.8U Active CN204991764U (zh) 2015-07-15 2015-07-15 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99176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57320A (zh) * 2020-03-23 2020-07-28 宁波市富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侧反式汽车led后雾灯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57320A (zh) * 2020-03-23 2020-07-28 宁波市富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侧反式汽车led后雾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16118B (zh) 车辆的照明装置
CN102317682B (zh) 照明装置
CN110325787B (zh) 具有光导的灯具
TWI534391B (zh) 光源導引結構及發光裝置
CN102954440A (zh) 可用于多芯片半导体led照明的二次配光透镜
EP3169547B1 (en) Vehicle lighting module
TW201027130A (en) Lens structure
JP2008186786A (ja) Led灯具ユニット
CN104471731A (zh) 用于光束成形的发光二极管初级光学器件
EP3539825B1 (en) Vehicle dual-functional lighting module and vehicle dual-functional lighting set
CN102705775A (zh) Led光源模组及其透镜
EP2734779B1 (en) Lighting device and associated method
US20160369973A1 (en) Lighting device
CN203823629U (zh) 车灯模块
US9316852B2 (en) Lens with diffusion structure and backlight module incorporating the same
JP2012064654A (ja) 発光装置、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CN105020650A (zh) 车灯模块
CN204991764U (zh) 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
CN203963811U (zh) 一种小功率led路灯透镜
US9140827B2 (en) Lens, LED light source unit having the lens and LED light source module incorporating the unit
CN108679573A (zh) Led光源面发光模组及应用其的车灯
JP2016009648A (ja) 車両用照明装置
CN101493210A (zh) 一种基于发光二极管的光源结构
US10145532B2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package and backlight unit including the same
CN205155599U (zh) 一种led照明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